CN115542473A -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42473A
CN115542473A CN202110733895.XA CN202110733895A CN115542473A CN 115542473 A CN115542473 A CN 115542473A CN 202110733895 A CN202110733895 A CN 202110733895A CN 115542473 A CN115542473 A CN 115542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opening
connector
conductive
accommodating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338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小博
朱信海
程刚喜
罗勇
全本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ce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cce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ce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cce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3389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424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42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424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74Electrical aspec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04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 G02B6/42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the intermediate optical component consisting of a short length of fibre, e.g. fibre stub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56Details of housings
    • G02B6/426Details of housings mounting, engaging or coupling of the package to a board, a frame or a panel
    • G02B6/4261Packages with mounting structures to be pluggable or detachable, e.g. having latches or r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包括:外壳组件,其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容纳空间以及连通所述容纳空间内外侧的第一开口;导电组件,其包括传电结构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外壳组件固定连接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外侧,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电连接,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二端经过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的内侧延伸;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导光组件。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能较好的提供光电传输且工艺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光纤通信方式是以光波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在光通信技术领域中通常涉及连接器、光模块、光通信设备等器件。
其中,连接器,是实现光纤之间连接的光无源器件,它具有光纤与光纤、光纤与有源器件、光纤与其它无源器件以及光纤与仪表之间活动连接的功能;光模块作为光纤通信中非常重要的光信号接口器件,其具有光接口与电接口,光接口与光纤连接传输光信号,电接口与外部的通信终端设备连接;光通信设备用于对两个连接器进行转接。
相关技术中,以5G基站为代表的设备中存在大量的插接光电线路,由于光电分开设置导致连接器数量多且分为光电两类,需要一一配对正确,导致在安装维护过程中操作繁琐,且容易出现插接错误的情况。但由于光电集成在小小的结构中,对于多光口的连接器而言,由于体积相对较大,将光电连接器集成为一体相对容易,但对于单光口的连接器而言,设计的产品体积小,且还需要兼顾光电传输的差异性,因此结构工艺性普遍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能较好的提供光电传输且工艺性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光电连接器,包括:外壳组件,其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容纳空间以及连通所述容纳空间内外侧的第一开口;导电组件,其包括传电结构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外壳组件固定连接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外侧,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电连接,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二端经过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的内侧延伸;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导光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壳部以及第二壳部;所述第一壳部以及所述第二壳部连接处形成所述第一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部为具有第一子空间的壳体,所述第二壳部为具有第二子空间的壳体;所述第一子空间与所述第二子空间贯通以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部为侧壁面具有顶部开口的壳体,所述第二壳部为顶板,所述第二壳部设置在所述顶部开口上以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部的侧壁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导电部包括后端、针管、插设在所述针管中的针头以及设置在针管内的弹性元件,所述后端设置在所述针管的一端并与所述传电结构电连接,所述针管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导电部配置为所述针头的端面相对于所述安装孔可伸缩;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一端向内折弯并向上延伸形成挡片,所述后端抵触在所述挡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一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光电连接器包括电缆以及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套以及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通道的后座;所述后座的侧壁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内外侧的第二开口;所述后座与所述外壳组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二端经过所述容纳空间进入所述第一通道的内侧,并从所述第二开口穿出到所述第一通道的外侧;所述固定套套设在所述后座远离所述外壳组件的一端,所述固定套与所述后座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电缆与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二端在所述间隙内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座包括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所述第一通道沿轴向依次贯通所述第一座体以及所述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与所述外壳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座体的侧壁上,所述固定套套设在所述第二座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座体的外侧壁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容电槽,所述容电槽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光电连接器包括线端子,所述容电槽远离第一座体的一端具有大尺寸段,所述电缆通过所述线端子与传电结构的第二端在所述大尺寸段内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座体包括连接座以及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悬臂,所述固定套罩设在所述悬臂外并与所述连接座连接,所述悬臂与所述固定套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两个所述悬臂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固定槽。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组件包括尾柄、插芯、光纤、弹簧以及基座,所述插芯设置在所述尾柄的一端上;所述尾柄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光纤依次穿设在所述尾柄与所述插芯中;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尾柄以及所述基座抵触,所述基座设置在所述后座内。
进一步地,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二端经过所述容纳空间进入所述第一通道的内侧,所述电缆从所述第一通道的外侧经过所述第二开口穿进到所述第一通道的内侧;所述固定套套设在所述后座远离所述外壳组件的一端,所述基座与所述后座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电缆与所述传电结构的第二端在所述缝隙内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组件包括尾柄、插芯、光纤、压紧弹片以及锁定套;所述插芯设置在所述尾柄的一端上;所述尾柄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光纤依次穿设在所述尾柄与所述插芯中,所述尾柄的侧壁形成有第三开口,所述压紧弹片设置在所述第三开口中,所述锁定套套设在所述尾柄外以压迫所述压紧弹片夹紧所述光纤。
一种光通信设备,与上述的光电连接器配合使用,包括本体、光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所述本体形成有用于配合所述外壳组件的插孔,所述光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插孔内以用于与导光组件光耦合,所述电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插孔内以用于与所述导电部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通过设置外壳组件、用于传输电的导电组件以及用于传输光信号的导光组件,外壳组件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容纳空间以及连通容纳空间内外侧的第一开口。导光组件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导电组件包括传电结构以及至少一个与外壳组件固定连接的导电部,导电部设置在容纳空间的外侧。传电结构的第一端与导电部电连接,传电结构的第二端经过第一开口进入容纳空间的内侧延伸,以与电缆实现电连接,确保由电缆输送过来的电能能经过传电结构到达导电部并传输到光通信设备中;通过设置导电部与导光组件位于外壳组件在容纳空间的同一端,且使得导电部与导光组件分别位于容纳空间的内侧和外侧,既保证了一次插接即可以完成光电通道的建立,也确保了两者的插接之间不会相互影响;传电结构除了与导电部接触的部分,传电结构其余部分能避开在容纳空间的外侧进行布置,确保布置在绝缘的外壳组件内,确保安全。此外,外壳组件具有连通容纳空间内外侧的第一开口,外壳组件与传电结构分别生产制造,再经由第一开口插入传电结构,传电结构为细长金属长条,可以进行适当的弯折以设计出能合理在外壳组件内延伸的形状,兼顾安全与装配效率,工艺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电缆;
图2为图1的爆炸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光电连接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4的B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的C向视图;
图7为图1中的第一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第一壳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第二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第二壳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光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电缆;
图12为图11的爆炸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传电结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电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电部的剖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后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导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光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爆炸视图;
图21为图19中的光电连接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剖视图,其中省略了第一壳部;
图22为图21的D-D剖视图;
图23为图19中的光电连接器的内部结构图,其中,省略了第一壳部以及后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左”、“右”、“前”、“后”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图1至图23所示,一种光电连接器,包括:外壳组件1、用于传输电的导电组件3以及用于传输光信号的导光组件2。
外壳组件1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容纳空间11以及连通容纳空间11内外侧的第一开口12。
导光组件2设置在容纳空间11内。导电组件3包括传电结构33以及至少一个与外壳组件1固定连接的导电部31,导电部31设置在容纳空间11的外侧。传电结构33的第一端与导电部31电连接,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经过第一开口12进入容纳空间11的内侧延伸,以与电缆7(下文提及)实现电连接,确保由电缆输送过来的电能能经过传电结构33到达导电部31并传输到光通信设备中。
具体地,光信号与电能分别从容纳空间11的外侧与内侧进行传输,避免彼此之间相互干扰。导电部31与导光组件2位于外壳组件1在容纳空间11的同一端,以使得导电部31与导光组件2在同侧能共用一个插接部件,一次插接即可以完成光电通道的建立,一来可以简化插接操作,一来也可以避免误操作导致光电通道不顺畅,有效实现光电的传输。
根据结构功能的需要,导电部31的数量可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及以上。导电部31为多个时,例如图1至图4所示,可以同时分布在导光组件2的上侧,例如图11至图12、图19至图23所示,也可以一部分分布在导光组件2的上侧,一部分分布在导光组件2的下侧。此外,导电部31还可以分布在导光组件2的左侧、右侧或者四周均布。
需要理解的是光信号与电能的传输方式不同导致其所需要的对接环境也不一样,光信号是耦合传输需要控制高精度,而电能除了控制一定的对接精度还需要考虑使用环境对电压击穿、短路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设置导电部31与导光组件2位于外壳组件1在容纳空间11的同一端,且使得导电部31与导光组件2分别位于容纳空间11的内侧和外侧,既保证了一次插接即可以完成光电通道的建立,也确保了两者的插接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传电结构33在与导电部31连接后由容纳空间11的外侧进入到内侧,并沿轴向向后延伸以连接电缆7。由此,导电部31露出在外面用于与对应的设备对接、例如光通信设备等。除了与导电部31接触的部分,传电结构33其余部分能避开在容纳空间11的外侧进行布置,确保布置在绝缘的外壳组件1内,确保安全。
此外,外壳组件1具有连通容纳空间11内外侧的第一开口12,外壳组件1与传电结构33分别生产制造,再经由第一开口12插入传电结构33,传电结构33为细长金属长条,可以进行适当的弯折以设计出能合理在外壳组件1内延伸的形状,兼顾安全与装配效率,工艺性好。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外壳组件1的容纳空间11的延伸方向即为轴向,从传电结构33延伸到导电部31的方向即为向前,反之则为向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及的光通信设备可以为光通信设备、光模块等等。
导电部31与电缆7构成电传输通道以实现电的传输。本处的电可以是供给终端设备的电能,也可以是与具有客户业务数据的电信号。
导电部31与电缆7构成电传输通道以实现电的传输。本处的电可以是供给光通信设备的电能,也可以是与具有客户业务数据的电信号。
以供给光通信设备的电能为例,现有技术中,光通信设备的运转本身需要电力供应,尤其在5G应用中,很多对应的光接头以及供给终端设备的电接头,这类光通信设备可以称为终端设备,AP(英文:Acess Point)、例如室内天线、摄像头和PC(英文:PersonalComputer)端等。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部31与电连接器(下文提及)电气连接;电缆7接收的电能通过导电部31传递给电连接器,以供终端设备运转;导光组件2的插芯22内的光纤23与光连接器(下文提及)进行光耦合连接,以建立传输光信号的通道,终端设备发出的光信号传递给光连接器,进而光信号进入光纤23以实现传输;完成相应的光信号接收、转化以及传递过程。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12,以及图19至图23所示,外壳组件1包括分体的第一壳部13以及第二壳部14。导电部31设置在第一壳部13的外壁面上。通过设计成分体式的形式,降低工艺开模难度,从第一壳部13以及第二壳部14连接处形成第一开口12,使得第一开口12的尺寸较大且方便调整,对于细长的传电结构33而言,可以稍微倾斜放入第一壳部13或者第二壳部14中,安装到位后再组装第二壳部14或第一壳部13,使得两者连接为一体。
其中,外壳组件1分体的形式有多种,在如图1至图10所示意的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第一壳部13为具有第一子空间131的壳体,第二壳部14为具有第二子空间141的壳体。
第一子空间131与第二子空间141贯通以形成容纳空间11。第一壳部13与第二壳部14沿轴向连接。其中第一壳部13在前,第二壳部14在后,后座4(下文提及)与第二壳部14连接,导电部31设置在第一壳部13的侧壁上,并向前突出于第一壳部13的前端面;导光组件2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11内,且导光组件2的插芯22(下文提及)应当突出于第一壳部13的前端面,以方便与光通信设备进行插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部13与第二壳部14作为两节壳体,其连接处为360°的环形,因此通过设计第一壳部13与第二壳部14搭接处的形状,可以在任意周向角度上均可以设置凹槽以便于形成第一开口12方便传电结构33通过,使得设置更为灵活,结构简单。
第一壳部13与第二壳部14连接的方式可以为卡接,在第一壳部13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固定孔133、第二壳部14的前端形成有与第一固定孔133配合的第一凸起142;当然,考虑到第一壳部13与第二壳部14分拆并不频繁,也可以采用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胶粘等形式。传电结构33从第一壳部13与第二壳部14的连接处进入容纳空间11内侧,并沿着第二壳部14的侧壁向后延伸以与电缆7实现电连接。
为了让第二壳部14内的传电结构33不与导光组件33发生干涉,第二子空间141内形成有供传电结构33通过的避让槽15。
在如图11至图12、以及图19至图23所示意的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第一壳部13为侧壁面具有顶部开口132的壳体,第二壳部14为顶板,第二壳部14设置在顶部开口132上以形成前后贯通且四周基本封闭的容纳空间11。通过合理的设计顶部开口132与第二壳部14的形状,使得两者配合后仍然能留下第一开口12以供传电结构33的第一端通过。
导电部31设置在第一壳部13具有顶部开口132的侧壁上,以方便从第一壳部13与第二壳部14的连接处延伸出来的传电结构33能以最短的距离与导电部31实现电连接。导电部31向前突出于第一壳部13的前端面。在第一壳部13的上下两侧分别连接一个导电部31,从而有效防止电压击穿。
第一壳部13与第二壳部14连接的方式可以为卡接,也可以采用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胶粘等形式。传电结构33进入容纳空间11内侧,沿着第一壳部13的侧壁向后延伸以与电缆7实现电连接。第一壳部13内形成有避让传电结构33的避让槽15。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导电部31为金属针,固定在第一壳部13上,两者相对固定,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12所示,第一壳部13的侧壁上形成有安装孔134;
导电部31包括后端314、针管311、插设在针管311中的针头312以及设置在针管311内的弹性元件313。后端314设置在针管311的远离针头312的一端。传电结构33的针头312与后端314电连接,针管311固定在安装孔134内,针头312朝前突出于第一壳部13的前端面,以方便与光通信设备进行插接。
导电部31配置为针头312的端面相对于安装孔134可伸缩;一方面可以避免装配过程中出现硬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导光组件2与光连接器(下文提及)的光耦合精度要求高,通过设置针头312弹性可伸缩,可以避免将电连接器与针头312接触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应力通过安装孔134传递到第一壳部13,进而防止影响到光口的插接,使得光耦合精度好。
针头312的横截面为圆形、多边形的长柱体,材质可以为导电性能良好的铜、钢、铝等。
在一些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后端314应至少部分暴露于安装孔134外以方便与传电结构进行连接。
传电结构33的第一端向内折弯并向上延伸形成挡片331,其形状可为倒L形,W形,具体以设计结构为准。后端314抵触在挡片331上。具体地,安装孔134与针管311固定连接,固定在针管311其中一端的后端314与第一壳部13相对固定,第一壳部13与第一壳部13的连接处的位置通过设计可以控制宽度,进而能够确定第一壳部13到后端314的距离,只要能确保挡片331正好布置在第一壳部13到后端314,且挡片331的厚度大于第一壳部13到后端314的距离,则挡片331将会与后端314紧密贴合在一起,确保电传输通道通畅。
如图5、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二壳部14上可以形成有退让槽144以方便传电结构33通过,由于传电结构33为长金属条,可沿轴向开设退让槽144,从而限制传电结构33左右晃动;通过后端314抵触在挡片331的前方,第二壳部14抵触在挡片331的后方,从而限制传电结构33沿轴向的晃动;为了进一步限制竖直方向的晃动,可以通过在第二壳部14上的弹性卡扣145的前端设置一个盖板部146,弹性卡扣145用于光通信设备与光电连接器连接时的卡接固定,盖板部146向前延伸到挡片331的上方,配合外壳组件1的底端共同限制挡片331沿上下方向晃动,进而将挡片331稳定的限制在该处而不会发生位移。为了使得挡片331与后端314贴合的更紧密,第二壳部14面向第一壳部13的一侧形成有平面143以更好的与挡片331配合,此外,挡片331可设计成略带弧形的板体,弧形板的厚度大于后端314与平面143,使得挡片331在其中发生形变,进而通过弹性作用力确保挡片331与后端314贴合更紧密,最终确保电传输通道通畅。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如图19至图23所示,传电结构33的第一端与导电部31一体连接,传电结构33为细长金属件,导电部31则为一体延伸出的金属片。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导电部31与电连接器(下文提及)连接更加紧密,可以将导电部31设计为弧形结构,导电部31与电连接器相互作用,使得导电部31发生变形从而提供一定的弹力,确保导电部31与电连接器之间的电传输通道通畅。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23所示,光电连接器包括电缆7、光缆8、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套5以及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通道41的后座4;容纳空间11、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51彼此连通。
后座4的侧壁上形成有连通第一通道41内外侧的第二开口42,后座4与外壳组件1可拆卸连接。
根据第一壳部13以及第二壳部14的不同,后座4与第一壳部13或第二壳部14连接。如图1至图10,后座4与第二壳部14卡接,也可以是超声波焊接,激光焊,胶粘等。如图11至图12、图19至图23,后座4与第一壳部13卡接,同理,也可以是超声波焊接,激光焊,胶粘等。
如图1至图17所示,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经过容纳空间11进入第一通道41的内侧,并从第二开口42穿出到第一通道41的外侧;为了确保传电结构33沿轴向延伸,传电结构33的中部可形成有弯折段332,弯折段332经过第二开口42,传电结构33以弯折段332分界的两段平行且错位的布置在第一通道41的内侧和外侧沿轴向延伸。
固定套5套设在后座4远离外壳组件1的一端,固定套5与后座4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51,电缆7和光缆8从固定套5进入然后分别进行光电线路的连接。
其中,电缆7与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在间隙51内连接,通过设计固定套5的内径以及第二座体44(下文提及)的外径,确保两者之间会形成间隙51以方便电缆7与传电结构33连接,再通过绝缘的固定套5旋紧,也即是间隙51的宽度应当略小于电缆7与传电结构33连接厚度,从而产生挤压感,确保电缆7与传电结构33连接不会松脱,保证电传输通道通畅。
光缆穿过第一通道41后进入容纳空间11内与导光组件2耦合,也可以是光缆穿过第一通道41后与导光组件2在第一通道41内完成耦合,具体以设计为准。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后座4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座体43以及第二座体44,第一通道41沿轴向依次贯通第一座体43以及第二座体44。后座4可采用塑料件注塑成型;第一座体43以及第二座体44可采用塑料件一体注塑成型。
第一座体43与外壳组件1可拆卸连接,如图1、图2、图10以及图16所示,第一座体43与第二壳部14卡接,第一座体43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固定孔431、第二壳部14的侧壁上形成有对应第二固定孔431的第二凸起111,两者卡接即可固定,且方便拆装。两者的连接还可以是超声波焊接,激光焊,胶粘等。
第二开口42设置在第二座体44的侧壁上,固定套5套设在第二座体44上,从而确保传电结构33不会直接裸露,确保电路安全。第二座体44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采用前方尺寸大后方尺寸小的其他形状,方便固定套5与第二座体44越套越紧。固定套5的前端为可以与连接座443配合的锁紧段52,远离锁紧段52的一端外侧面形成有防滑凸起53,方便装配操作。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18所示,第二座体44的外侧壁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容电槽441以供传电结构33通过,容电槽441与第二开口42连通,以方便从第二开口42延伸出来的传电结构33通过容电槽441向后延伸,第二座体44为绝缘材料,将电缆7与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限制在间隙51内连接,一方面可以确保连接处不外露,确保安全,此外通过彼此之间的作用力,确保电缆7与传电结构33连接强度好。
在一些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光电连接器包括线端子61,电缆7通过线端子61与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实现电连接,由此确保连接处的强度足够,使得电传输通道通畅,防止断路的情况发生。
由于线端子61通常需要占用较大的体积,容电槽441远离第一座体43的一端具有大尺寸段442,电缆7通过线端子61与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在大尺寸段442内连接;通过控制大尺寸段442内间隙51的宽度略小于线端子61以及传电结构33的厚度,使得固定套5、后座4与线端子61与传电结构33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确保线端子61与传电结构33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第二座体44包括连接座443以及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悬臂444,固定套5罩设在悬臂444外并与连接座443连接,悬臂444与固定套5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51;
两个悬臂444相对的面上形成有齿槽445,光缆8从固定套5的后端进入然后经过悬臂444之间的区域进入第一通道41内,固定套5罩设在悬臂444外并与连接座443连接,由于固定套5、后座4与线端子61与传电结构33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悬臂444向内靠拢轻微变形,一方面通过齿槽445咬紧光缆8,防止其发生晃动;一方面也能提供一定的弹力,确保间隙51内的线端子61与传电结构33的连接强度好。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如图11、图12、图19和图20所示所示,导光组件2包括尾柄21、插芯22、光纤23、弹簧26以及基座27,插芯22设置在尾柄21的一端上;尾柄21设置在容纳空间11中;光纤23依次穿设在尾柄21与插芯22中,直至纤芯与插芯22的远离尾柄21的一端齐平。光信号在纤芯中传输,直至到达插芯22的一端面,再通过与插芯22光耦合对接的部件完成光信号的传递。本处的部件可以是另一个光电连接器的插芯22、也可以是光模块的光插口。容纳空间11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凹槽、挡块与尾柄21相配合,完成轴向限位,以使得尾柄21设置在容纳空间11中。弹簧26的两端分别与尾柄21以及基座27抵触,基座27设置在后座4内,从而使得插芯22能通过压缩弹簧26在小范围浮动,从而使得插芯22与光连接器的耦合精度高。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如图10至图23所示,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经过容纳空间11进入第一通道41的内侧,电缆7从后座4的外侧,也即是第一通道41的外侧经过第二开口42穿进到第一通道41的内侧。由于电缆7外侧是包裹了一层绝缘材质,因此不会造成电泄露,电缆7不经过固定套5的内,有利于简化其结构。
固定套5套设在后座4远离外壳组件1的一端,基座27与后座4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缝隙47,电缆7与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在缝隙47内完成连接。
具体地,通过设置基座27的宽度以及后座4的内径,确保两者之间在沿垂直于轴向的宽度方向能形成缝隙47,电缆7的端部可以连接有金属端板71,金属端板71的宽度与传电结构33的宽度相当,两者叠放在一起接触面积大避免出现尖端火花,金属端板71与传电结构33叠放在一起的厚度可以略大于缝隙47的宽度,使得两者在基座27以及后座4的挤压下保持连接不会松脱,保证电传输通道通畅。
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10以及图18所示,导光组件2包括压紧弹片24、锁定套25、尾柄21、插芯22以及光纤23,插芯22设置在尾柄21的一端上;尾柄21设置在容纳空间11中;插芯22包括中部一个可以允许光纤23穿过并露出的内孔(未标出),光纤23依次穿设在尾柄21与插芯22中,直至纤芯与插芯22的远离尾柄21的一端齐平;
尾柄21的侧壁形成有第三开口211,压紧弹片24可以为为一个细长形具有弹性的长条,将压紧弹片24设置在第三开口211中,锁定套25包含一个内孔251,内孔251的尺寸与形状应当与尾柄21外形相匹配,通过将锁定套25套设在尾柄21外以压迫压紧弹片24夹紧光纤23,确保光纤23不会发生晃动,确保光耦合精度。
一种光通信设备,与上述的光电连接器配合使用,包括本体、光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本体形成有用于配合外壳组件1的插孔,光连接器设置在插孔内以用于与导光组件2光耦合,电连接器设置在插孔内以用于与导电部31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组件(1),其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容纳空间(11)以及连通所述容纳空间(11)内外侧的第一开口(12);
导电组件(3),其包括传电结构(33)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外壳组件(1)固定连接的导电部(31),所述导电部(31)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的外侧,所述传电结构(33)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31)电连接,所述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经过所述第一开口(12)进入所述容纳空间(11)的内侧延伸;
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的导光组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1)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壳部(13)以及第二壳部(14);
所述第一壳部(13)以及所述第二壳部(14)连接处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部(13)为具有第一子空间(131)的壳体,所述第二壳部(14)为具有第二子空间(141)的壳体;
所述第一子空间(131)与所述第二子空间(141)贯通以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部(13)为侧壁面具有顶部开口(132)的壳体,所述第二壳部(14)为顶板,所述第二壳部(14)设置在所述顶部开口(132)上以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1)。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部(13)的侧壁上形成有安装孔(134);
所述导电部(31)包括后端(314)、针管(311)、插设在所述针管(311)中的针头(312)以及设置在针管(311)内的弹性元件(313),所述后端(314)设置在所述针管(311)的一端并与所述传电结构(33)电连接,所述针管(311)固定在所述安装孔(134)内,所述导电部(31)配置为所述针头(312)的端面相对于所述安装孔(134)可伸缩;
所述传电结构(33)的第一端向内折弯并向上延伸形成挡片(331),所述后端(314)抵触在所述挡片(331)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电结构(33)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31)一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连接器包括电缆(7)以及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套(5)以及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通道(41)的后座(4);
所述后座(4)的侧壁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道(41)内外侧的第二开口(42);
所述后座(4)与所述外壳组件(1)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经过所述容纳空间(11)进入所述第一通道(41)的内侧,并从所述第二开口(42)穿出到所述第一通道(41)的外侧;
所述固定套(5)套设在所述后座(4)远离所述外壳组件(1)的一端,所述固定套(5)与所述后座(4)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51),所述电缆(7)与所述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在所述间隙(51)内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4)包括第一座体(43)以及第二座体(44),所述第一通道(41)沿轴向依次贯通所述第一座体(43)以及所述第二座体(44);
所述第一座体(43)与所述外壳组件(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开口(42)设置在所述第二座体(44)的侧壁上,所述固定套(5)套设在所述第二座体(44)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44)的外侧壁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容电槽(441),所述容电槽(441)与所述第二开口(42)连通;
所述光电连接器包括线端子(61),所述容电槽(441)远离第一座体(43)的一端具有大尺寸段(442),所述电缆(7)通过所述线端子(61)与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在所述大尺寸段(442)内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44)包括连接座(443)以及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悬臂(444),所述固定套(5)罩设在所述悬臂(444)外并与所述连接座(443)连接,所述悬臂(444)与所述固定套(5)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51);
两个所述悬臂(444)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固定槽(445)。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2)包括尾柄(21)、插芯(22)、光纤(23)、弹簧(26)以及基座(27),所述插芯(22)设置在所述尾柄(21)的一端上;所述尾柄(21)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中;所述光纤(23)依次穿设在所述尾柄(21)与所述插芯(22)中;
所述弹簧(2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尾柄(21)以及所述基座(27)抵触,所述基座(27)设置在所述后座(4)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经过所述容纳空间(11)进入所述第一通道(41)的内侧,所述电缆(7)从所述第一通道(41)的外侧经过所述第二开口(42)穿进到所述第一通道(41)的内侧;
所述固定套(5)套设在所述后座(4)远离所述外壳组件(1)的一端,所述基座(27)与所述后座(4)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缝隙(47),所述电缆(7)与所述传电结构(33)的第二端在所述缝隙(47)内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2)包括尾柄(21)、插芯(22)、光纤(23)、压紧弹片(24)以及锁定套(25);
所述插芯(22)设置在所述尾柄(21)的一端上;所述尾柄(21)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中;所述光纤(23)依次穿设在所述尾柄(21)与所述插芯(22)中,所述尾柄(21)的侧壁形成有第三开口(211),所述压紧弹片(24)设置在所述第三开口(211)中,所述锁定套(25)套设在所述尾柄(21)外以压迫所述压紧弹片(24)夹紧所述光纤(23)。
15.一种光通信设备,与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光电连接器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光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所述本体形成有用于配合所述外壳组件(1)的插孔,所述光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插孔内以用于与导光组件(2)光耦合,所述电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插孔内以用于与所述导电部(31)电连接。
CN202110733895.XA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 Pending CN1155424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3895.XA CN115542473A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3895.XA CN115542473A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42473A true CN115542473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717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33895.XA Pending CN115542473A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4247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75452B2 (ja) 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及び光-電気複合コネクタ
WO2022156222A1 (zh)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电适配器
WO2022156077A1 (zh) 一种光电混合连接器以及光电混合适配器
US859124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latch mechanism
EP2856230B1 (en) Opt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coupling optical connectors
US9239436B2 (en) Fiber optic plug having an articulated force structure to inhibit angular ferrule biasing during insertion into an optical receptacle, and related assemblies and methods
US10677999B2 (en) Duplex-modulo optical blindmate connector having a carrier plate and connector housing
CN113871940A (zh) 一种光电复合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光通信系统
TWI651558B (zh) 具有位移蓋體及迎接插座的光學式插頭
CN214375419U (zh) 一种光电混合连接器以及光电混合适配器
CN218448549U (zh) 一种光电复合光纤连接器
CN115542473A (zh) 一种光电连接器以及光通信设备
CN216488633U (zh) 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光电复合连接器及与其配套的适配器
TWI305434B (en) Data link module
CN114336122B (zh) 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光电复合连接器及与其配套的适配器
CN215989304U (zh) 电缆线、光电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824907A (zh) 一种光电复合光纤连接器
US9804338B2 (en) Plug connector to couple a hybrid cable to a receptacle
CN114824891A (zh) 一种光电复合光纤连接器
CN112882163A (zh) 一种光模块以及光电连接器
WO2023226564A1 (zh) 一种光电复合光纤连接器
JP4017974B2 (ja) 光電気コネクタ
CN216903532U (zh) 光电复合接头、光电复合线缆及光电连接装置
CN217009804U (zh) 网线连接组件及终端设备
CN220382440U (zh) 一种连接器公端及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