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38590A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38590A CN115538590A CN202110734367.6A CN202110734367A CN115538590A CN 115538590 A CN115538590 A CN 115538590A CN 202110734367 A CN202110734367 A CN 202110734367A CN 115538590 A CN115538590 A CN 1155385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crete
- uhpc
- precast
- prestressed
- po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19—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structures
- E04B1/1903—Connecting nod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0—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concrete, e.g. reinforced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 E04B1/21—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3/00—Structural elongated elements designed for load-supporting
- E04C3/02—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 E04C3/20—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e.g. with reinforcements or tensioning members
- E04C3/26—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e.g. with reinforcements or tensioning members prestressed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4—Conveying or assembling building el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5—Structures with concrete colum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包括预制混凝土上柱、预制混凝土下柱、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UHPC节点核心区和叠合板。所述上纵向主筋伸出预制上柱底面,下纵向主筋伸出预制下柱顶面,普通钢筋伸出预制混凝土梁端面均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内。该结构体系不仅现场施工方便快速、提高构件安装效率,而且既能大幅度减少钢筋锚固长度,大幅减少节点核心区箍筋用量,避免节点核心区钢筋拥挤,又能减小构件截面高度,减轻自重、提高构件抗裂性能、承载能力,无粘结预应力筋为结构提供自恢复性能,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结构韧性,从而改善整体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震后的修复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制预应力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到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浇结构的施工效率低、能源损耗高等诸多局限性,逐渐难以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预制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速度快、构件工厂化生产、减少现场湿作业和减少环境污染等优势,已经成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推广,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使用。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指梁柱构件在预制厂预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的结构。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它具备施工速度快、构件质量易保障、质量好、对环境污染小、节省人工费、节省大量模板和支撑等优点,是具有十分广阔前景的结构形式。对湿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来说,易施工且有效保证整体性的节点构造形式是其推广应用的关键。但是从以往的地震灾害来看,装配式结构在地震中破坏较为严重,很难达到和现浇结构相同的抗震性能。为提高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连接的整体性和可靠性,达到甚至超过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在装配式结构中引进了预应力技术和UHPC材料。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将预制构件拼装在一起共同工作而形成的结构,兼有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结构的特点。预应力在混凝土截面产生的内应力,可以部分或全部抵消使用荷载下截面的应力,延缓裂缝的出现并提高构件的刚度。在卸载时,裂缝可以部分或完全闭合,结构的弹性恢复性能好。同时,预应力混凝土可以充分利用预应力筋和混凝土的材料强度,减轻结构自重。且预应力的施加有助于装配式结构使用性能和整体性的改善,促进装配式结构在大跨、重载结构中的应用。
UHPC具有优良的粘结性能,能大幅减少钢筋、预应力筋在其中的锚固长度;其强度高,可减少节点核心区箍筋用量,将UHPC用于节点核心区,可使构造简单且框架整体性好。预应力结构具有优异的受力性能,将UHPC应用于节点核心区,形成预制预应力框架结构。对该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结合UHPC的优良性能,提出了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其结合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和装配式结构以及叠合结构这三种传统结构,并采用了UHPC高性能材料,从而达到改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目的。
本发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预制混凝土梁柱构件的连接技术和构件之间的钢筋连接技术两个方面。在构件连接技术方面,梁柱构件之间通过具有优良性能的UHPC进行连接,形成UHPC节点核心区,更容易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防要求,从而提升梁柱节点的延性,进而改善整体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钢筋连接技术方面,梁柱构件之间的钢筋仅需要简单的搭接,且搭接长度很小,从而大大节省了预制构件的制作时间和现场安装时间。因此,本发明提出的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符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绿色发展战略。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包括预制混凝土上柱、预制混凝土下柱、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UHPC节点核心区以及叠合板;
所述预制混凝土上柱内设有上纵向主筋,预制混凝土下柱内设有下纵向主筋,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内设有预制混凝土梁、梁叠合层以及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预制混凝土梁底部设有普通钢筋,梁叠合层内设有顶部通长钢筋,叠合板由预制混凝土板和浇筑在板上的板叠合层组成。
所述上纵向主筋伸出预制上柱底面并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内,下纵向主筋伸出预制下柱顶面并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内,普通钢筋伸出预制混凝土梁端面并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内。
所述无粘结预应力筋包括直线、折线或曲线形预应力筋;
所述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在浇筑梁叠合层、板叠合层和UHPC节点核心区之前按照普通混凝土简支梁和支撑设置相适应的传力模式进行施工验算,在浇筑节点核心区、梁叠合层和板叠合层之后,节点和叠合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张拉完成后,拆除支撑,按照框架梁进行施工阶段验算;无粘结预应力筋在预应力建立以后,其施工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时以有效预应力计算,在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时要考虑应力增量。
进一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由预制混凝土梁、梁叠合层以及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叠合板由预制混凝土板和浇筑在板上的板叠合层组成。
进一步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预埋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梁构件中,并穿过UHPC节点核心区且两端伸出所述UHPC节点核心区之外,其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夹具和锚具,一端设置在柱外侧,一端设置在梁叠合层内。
进一步的,预制混凝土上柱的底面、预制混凝土下柱的顶面、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端面均设有内陷的凹槽(梁端也可设置U型槽,必要时可设置构造抗剪钢筋)。
进一步的,用可靠支撑将预制混凝土上柱固定在相应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混凝土上柱、预制混凝土下柱、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内的箍筋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所述UHPC节点核心区内的箍筋根据设计需求布置,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按斜压杆与桁架模型计算,并考虑将UHPC内的钢纤维等效成水平箍筋和竖向纵筋,考虑其对节点核心区抗剪的贡献,同时考虑无粘结预应力筋对节点抗剪的有利贡献。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梁和所述预制混凝土板的顶面设置毛面层。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体系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梁、柱按现有规范、发明专利进行设计;
步骤2:其节点的抗震设计需按下列方法进行:计算节点水平受剪承载力Vjh;
步骤3:贯穿中柱的每根梁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18和x中较小值。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制作预制混凝土下柱、预制混凝土上柱、预制混凝土梁、预制混凝土板;其中,预制混凝土下柱、预制混凝土上柱伸出纵筋锚入节点核心区需预留足够的锚固长度;预制混凝土梁伸出的普通钢筋锚入节点核心区需预留足够的锚固长度;在制作预制混凝土梁时将预应力筋预埋在设计位置,并在两端预留出足够的长度;
步骤2:待预制构件养护完成后,吊装预制混凝土下柱并将其安装在基础上,并在下柱伸出的纵向主筋上安装足够数量的箍筋;
步骤3:将预制混凝土梁吊装至预制混凝土下柱顶面,使预制混凝土梁的底面与预制混凝土下柱的顶面平齐,使预制混凝土梁的端部搭放在预制混凝土下柱上,并用支撑加以固定;其中,两侧预制混凝土梁伸出的普通钢筋在节点核心区按照构造要求合理避开并直接锚固;
步骤4:将预制混凝土上柱吊装至预制混凝土下柱正上方,用可靠支撑将预制混凝土上柱固定在相应位置,此时将步骤2中安装的箍筋与柱纵筋绑扎在一起;其中,预制混凝土上、下柱伸出的纵筋在节点核心区合理避开并采用直接锚固;
步骤5:将顶部通长钢筋穿过梁叠合层区预留出的箍筋以及节点核心区并绑扎好,然后将预制混凝土梁中预埋并伸出的预应力筋按设计位置在节点核心区绑扎好,而后浇筑UHPC节点核心区,并设置模板使得UHPC不会进入梁叠合层部分;
步骤6:待UHPC节点核心区养护到足够的强度后,将预制混凝土平板(或叠合板、双T板、次梁) 吊装至预制混凝土梁上,并加以固定;
步骤7:浇筑梁叠合层和板叠合层;
步骤8:梁叠合层、板叠合层混凝土养护到足够的强度后,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
步骤9:重复上述制作过程,完成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结构结合在一起,利用预制装配式结构施工方便快速、构建质量好、节能环保的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结构能够改善结构使用性能、减小构件截面高度,减轻自重、提高构件抗裂性能和自恢复的优势,从而改善整体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无粘结预应力筋为结构提供自复位能力,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结构韧性,降低震后的修复成本。
2.本发明采用了具有优良性能的UHPC材料,将其应用在节点核心区,能够实现预制梁柱构件的可靠连接,不仅可以提升节点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还能大幅度减少钢筋、预应力筋的锚固长度,并能显著减少节点核心区箍筋用量,从而避免了节点核心区钢筋拥挤,并且大大提高了预制梁柱构件的制作、运输以及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UHPC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榀两跨框架结构配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榀两跨框架结构材料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中间层框架边节点构造详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中间层框架边节点轴测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中间层框架中节点构造详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中间层框架中节点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特征、目的和优点能够更好的易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包括预制混凝土上柱(1)、预制混凝土下柱(2)、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UHPC节点核心区 (4)以及叠合板(17);
所述预制混凝土上柱(1)内设有上纵向主筋(5),预制混凝土下柱(2)内设有下纵向主筋(6),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内设有预制混凝土梁(7)和梁叠合层(8)以及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9),预制混凝土梁(7)底部设有普通钢筋(10),梁叠合层(8)内设有顶部通长钢筋(11),叠合板(17)由预制混凝土板(18)和浇筑在板上的板叠合层(19)组成。
所述上纵向主筋(5)伸出预制上柱(1)底面并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4)内,下纵向主筋(6)伸出预制下柱(2)顶面并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4)内,普通钢筋(10)伸出预制混凝土梁(7)端面并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4)内。
所述无粘结预应力筋(9)包括直线、折线或曲线形预应力筋;
所述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在浇筑梁叠合层(8)、板叠合层(19)和UHPC节点核心区(4)之前按照普通混凝土简支梁和支撑设置相适应的传力模式进行施工验算,在浇筑节点核心区 (4)、梁叠合层(8)和板叠合层(19)之后,节点和叠合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9)的张拉,张拉完成后,拆除支撑,按照框架梁进行施工阶段验算;无粘结预应力筋(9)在预应力建立以后,其施工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时以有效预应力计算,在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时要考虑应力增量。
所述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由预制混凝土梁(7)、梁叠合层(8)以及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9)组成;叠合板(17)由预制混凝土板(18)和浇筑在板上的板叠合层(19)组成。
所述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9)预埋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梁(7)构件中,并穿过UHPC节点核心区(4) 且两端伸出所述UHPC节点核心区(4)之外,其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夹具(15)和锚具(16),一端设置在柱外侧,一端设置在梁叠合层内。
所述预制混凝土上柱(1)的底面、预制混凝土下柱(2)的顶面、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的端面均设有内陷的凹槽(梁端也可设置U型槽,必要时可设置构造抗剪钢筋)。
所述预制混凝土上柱(1),用可靠支撑(12)将预制混凝土上柱(1)固定在相应位置。
所述预制混凝土上柱(1)、预制混凝土下柱(2)、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内的箍筋(13)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所述UHPC节点核心区(4)内的箍筋(14)按设计需求布置,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按斜压杆与桁架模型计算,并考虑将UHPC内的钢纤维等效成水平箍筋和竖向纵筋,考虑其对节点核心区抗剪的贡献,同时考虑无粘结预应力筋对节点的抗剪有利贡献。
所述预制混凝土梁(7)和所述预制混凝土板(18)的顶面设置毛面层。
该体系的抗震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梁、柱按现有规范、发明专利进行设计;
步骤2:其节点的抗震设计需按下列方法进行:计算节点水平受剪承载力Vjh;
步骤3:贯穿中柱的每根梁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18和x中较小值。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制作预制混凝土下柱(2)、预制混凝土上柱(1)、预制混凝土梁(7)、预制混凝土板(18);其中,预制混凝土下柱(2)、预制混凝土上柱(1)伸出纵筋锚入节点核心区(4)需预留足够的锚固长度;预制混凝土梁(7)伸出的普通钢筋(10)锚入节点核心区(4)需预留足够的锚固长度;在制作预制混凝土梁(7)时将预应力筋(9)预埋在设计位置,并在两端预留出足够的长度;
步骤2:待预制构件养护完成后,吊装预制混凝土下柱(2)并将其安装在基础上,并在下柱(2)伸出的纵向主筋(6)上安装足够数量的箍筋(14);
步骤3:将预制混凝土梁(7)吊装至预制混凝土下柱(2)顶面,使预制混凝土梁(7)的底面与预制混凝土下柱(2)的顶面平齐,使预制混凝土梁(7)的端部搭放在预制混凝土下柱(2)上,并用支撑加以固定;其中,两侧预制混凝土梁(7)伸出的普通钢筋(10)在节点核心区按照构造要求合理避开并直接锚固;
步骤4:将预制混凝土上柱(1)吊装至预制混凝土下柱(2)正上方,用可靠支撑(12)将预制混凝土上柱(1)固定在相应位置,此时将步骤2中安装的箍筋(14)与柱纵筋绑扎在一起;其中,预制混凝土上、下柱伸出的纵筋在节点核心区合理避开并采用直接锚固;
步骤5:将顶部通长钢筋(11)穿过梁叠合层区预留出的箍筋(13)以及节点核心区(4)并绑扎好,然后将预制混凝土梁中预埋并伸出的预应力筋(9)按设计位置在节点核心区绑扎好,而后浇筑UHPC节点核心区(4),并设置模板使得UHPC不会进入梁叠合层(8)部分;
步骤6:待UHPC节点核心区(4)养护到足够的强度后,将预制混凝土平板(或叠合板、双T板、次梁)(18)吊装至预制混凝土梁(7)上,并加以固定;
步骤7:浇筑梁叠合层(8)和板叠合层(19);
步骤8:梁叠合层(8)、板叠合层(19)混凝土养护到足够的强度后,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9);
步骤9:重复上述制作过程,完成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以上所述,仅仅是对本发明进行的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即该描述没有限制性,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的前提下,本发明可轻易地进行各种改进、变化或替换,这些改进和变化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包括预制(或现浇)混凝土上柱(1)、预制(或现浇)混凝土下柱(2)、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UHPC节点核心区(4)以及叠合板(17);
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上柱(1)内设有上纵向主筋(5),预制混凝土下柱(2)内设有下纵向主筋(6),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内设有预制混凝土梁(7)、梁叠合层(8)以及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9),预制混凝土梁(7)底部设有普通钢筋(10),梁叠合层(8)内设有顶部通长钢筋(11),叠合板(17)由预制混凝土板(18)和浇筑在板上的板叠合层(19)组成;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纵向主筋(5)伸出预制上柱(1)底面并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4)内,下纵向主筋(6)伸出预制下柱(2)顶面并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4)内,普通钢筋(10)伸出预制混凝土梁(7)端面并直接锚固在UHPC节点核心区(4)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粘结预应力筋(9)包括直线、折线或曲线形预应力筋;
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在浇筑梁叠合层(8)、板叠合层(19)和UHPC节点核心区(4)之前按照普通混凝土简支梁和支撑设置相适应的传力模式进行施工验算,在浇筑节点核心区(4)、梁叠合层(8)和板叠合层(19)之后,节点和叠合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9)的张拉,张拉完成后,拆除支撑,按照框架梁进行施工阶段验算;无粘结预应力筋(9)在预应力建立以后,其施工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时以有效预应力计算,在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时要考虑应力增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由预制混凝土梁(7)、梁叠合层(8)以及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9)组成;叠合板(17)由预制混凝土板(18)和浇筑在板上的板叠合层(19)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9)预埋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梁(7)构件中,并穿过UHPC节点核心区(4)且两端伸出所述UHPC节点核心区(4)之外,其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夹具(15)和锚具(16),一端设置在柱外侧,一端设置在梁叠合层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预制混凝土上柱(1)的底面、预制混凝土下柱(2)的顶面、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的端面均设有内陷的凹槽(梁端也可设置U型槽,必要时可设置构造抗剪钢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用可靠支撑(12)将预制混凝土上柱(1)固定在相应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上柱(1)、预制混凝土下柱(2)、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3)内的箍筋(13)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所述UHPC节点核心区(4)内的箍筋(14)按设计需求布置,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按斜压杆与桁架模型计算,并考虑将UHPC内的钢纤维等效成水平箍筋和竖向纵筋,考虑其对节点核心区抗剪的贡献,同时考虑无粘结预应力筋对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有利贡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梁(7)和所述预制混凝土板(18)的顶面设置毛面层。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除梁、柱按现有规范、发明专利进行设计外,其节点的抗震设计需按下列方法进行:
(a)框架梁柱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Vfh=ηλfhbbc
式中:Asjh——节点核心区箍筋面积
fyj——节点核心区箍筋屈服强度设计值
bj——节点有效宽度
hc——柱高
Npe——作用于节点核心区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合力
bb——梁宽
hb——梁高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η——UHPC钢纤维有效系数
l——UHPC钢纤维长度
d——UHPC钢纤维直径
Vf——UHPC钢纤维体积含量
(b)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处,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贯穿中柱的每根梁纵向钢筋直径,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当柱为矩形截面时,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18和x中较小值。x按下列公式计算:
As,bot——梁底纵筋面积,若左右梁底纵筋面积不等,则取平均值。
As——梁顶底全部纵筋面积。
9.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制作预制混凝土下柱(2)、预制混凝土上柱(1)、预制混凝土梁(7)、预制混凝土板(18);其中,预制混凝土下柱(2)、预制混凝土上柱(1)伸出纵筋锚入节点核心区(4)需预留足够的锚固长度;预制混凝土梁(7)伸出的普通钢筋(10)锚入节点核心区(4)需预留足够的锚固长度;在制作预制混凝土梁(7)时将预应力筋(9)预埋在设计位置,并在两端预留出足够的长度;
步骤2:待预制构件养护完成后,吊装预制混凝土下柱(2)并将其安装在基础上,并在下柱(2)伸出的纵向主筋(6)上安装足够数量的箍筋(14);
步骤3:将预制混凝土梁(7)吊装至预制混凝土下柱(2)顶面,使预制混凝土梁(7)的底面与预制混凝土下柱(2)的顶面平齐,使预制混凝土梁(7)的端部搭放在预制混凝土下柱(2)上,并用支撑加以固定;其中,两侧预制混凝土梁(7)伸出的普通钢筋(10)在节点核心区按照构造要求合理避开并直接锚固;
步骤4:将预制混凝土上柱(1)吊装至预制混凝土下柱(2)正上方,用可靠支撑(12)将预制混凝土上柱(1)固定在相应位置,此时将步骤2中安装的箍筋(14)与柱纵筋绑扎在一起;其中,预制混凝土上、下柱伸出的纵筋在节点核心区合理避开并采用直接锚固;
步骤5:将顶部通长钢筋(11)穿过梁叠合层区预留出的箍筋(13)以及节点核心区(4)并绑扎好,然后将预制混凝土梁(7)中预埋并伸出的预应力筋(9)按设计位置在节点核心区绑扎好,而后浇筑UHPC节点核心区(4),并设置模板使得UHPC不会进入梁叠合层(8)部分;
步骤6:待UHPC节点核心区(4)养护到足够的强度后,将预制混凝土平板(或叠合板、双T板、次梁)(18)吊装至预制混凝土梁(7)上,并加以固定;
步骤7:浇筑梁叠合层(8)和板叠合层(19);
步骤8:梁叠合层(8)、板叠合层(19)混凝土养护到足够的强度后,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9);
步骤9:重复上述制作过程,完成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34367.6A CN115538590A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34367.6A CN115538590A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38590A true CN115538590A (zh) | 2022-12-30 |
Family
ID=84705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34367.6A Pending CN115538590A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538590A (zh) |
-
2021
- 2021-06-30 CN CN202110734367.6A patent/CN11553859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917657U (zh) | 预制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工字型梁 | |
CN110846996A (zh) | 一种连续组合梁桥的施工方法及连续组合梁桥 | |
CN114482400A (zh) | 一种与预制竖向构件相连的叠合梁 | |
CN211340366U (zh) | 一种连续组合梁桥 | |
CN109972512B (zh) | 一种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现浇施工方法 | |
CN202248526U (zh) | 装配式房屋建筑用预制钢筋砼结构梁 | |
CN115434425A (zh) | 一种格构式钢骨混凝土预制梁柱节点和方法 | |
CN115538584A (zh) | 一种uhpc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 |
CN114991555A (zh) | 新增肋梁式变截面翼板加固独立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5538590A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 |
CN220451085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有粘结的共张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 |
CN220451073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缓粘结的共张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 |
CN220451084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有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 |
CN220451083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双后张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 |
CN220451072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缓粘结的共张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开孔梁框架结构体系 | |
CN220451075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 |
CN220451077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缓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 |
CN220451088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有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开孔梁框架结构体系 | |
CN115538581A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缓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 |
CN220451076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的共张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 |
CN220451079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 |
CN220451080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无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开孔梁框架结构体系 | |
CN115538585A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有粘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 |
CN220451078U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有粘结的共张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开孔梁框架结构体系 | |
CN115538586A (zh) | 一种uhpc连接的后张有粘结的共张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