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4840B - 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4840B
CN115514840B CN202211465210.9A CN202211465210A CN115514840B CN 115514840 B CN115514840 B CN 115514840B CN 202211465210 A CN202211465210 A CN 202211465210A CN 115514840 B CN115514840 B CN 1155148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rable device
message
electronic device
mute mod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52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14840A (zh
Inventor
赵钊
季永程
赵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6521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148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14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4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14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48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094Interfacing with a device worn on the user's body to provide access to telephonic functionalities, e.g. accepting a call, reading or composing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属于终端技术领域。包括: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一佩戴状态的情况下,若接收到来自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则对通知消息进行提示,通知消息是电子设备在处于静音模式下接收到消息后发送的,第一佩戴状态包括在佩戴的情况下未充电和/或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若可穿戴设备从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为非静音模式,从而避免在可穿戴设备切换至目标状态期间用户漏查电子设备中的通知消息,提高了通知消息提示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使用诸如手机之类的电子设备时,在一些场景下,用户可能会将电子设备的情境模式调整为静音模式,以避免响铃或振动对其他用户造成干扰,譬如在会议中一般会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而为了避免用户错过电子设备中的通知消息,电子设备可以将通知消息发送给用户的可穿戴设备,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向用户提示通知消息。
目前,在通过可穿戴设备向用户提示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的过程中,如何提高通知消息提示的可靠性成为研究的热点。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在通过可穿戴设备向用户提示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的过程中,提高通知消息提示的可靠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一佩戴状态的情况下,若接收到来自所述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则对所述通知消息进行提示,所述通知消息是所述电子设备在处于静音模式下接收到消息后发送的,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包括在佩戴的情况下未充电和/或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
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目标状态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不同。
如此,可穿戴设备在无法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之前,通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使得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从而避免在可穿戴设备切换至目标状态期间用户漏查电子设备中的通知消息,提高了通知消息提示的可靠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为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所述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包括:
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如此,当穿戴设备切换至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时,说明可穿戴设备即将进行充电,该种情况下将无法与电子设备交互,也就无法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因此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使得电子设备切换至非静音模式,避免用户漏查通知。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为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所述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包括:
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佩戴且剩余电量小于所述电量阈值的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如此,当穿戴设备切换至佩戴且剩余电量小于所述电量阈值的状态时,说明可穿戴设备即将关机或可能进行充电,该种情况下将无法与电子设备交互,也就无法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因此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使得电子设备切换至非静音模式,避免用户漏查通知。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可穿戴设备中包括显示系统;所述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包括:
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所述目标状态,则在所述可穿戴设备上显示第一提示消息,所述第一提示消息用于请求用户确认是否将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非静音模式;
接收基于所述第一提示消息执行的第一用户操作,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为确认将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非静音模式的操作;
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操作,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如此,在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之前对用户进行提示,以请求用户授权是否发送第一指示消息,避免在用户无需切换电子设备的情景模式时因自动切换给用户带来困扰,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目标状态切换回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非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静音模式。
如此,在检测到可穿戴设备恢复初始状态时,通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使得电子设备切换回静音模式,避免需要用户手动切换,提高了用户体验。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可穿戴设备中包括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充电管理模块、上报模块、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所述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包括:
若所述佩戴状态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可穿戴设备进入未佩戴状态,则向所述上报模块发送未佩戴通知;
若所述充电管理模块检测到所述可穿戴设备连接所述充电器,则向所述上报模块发送充电通知;
在接收到所述未佩戴通知和所述充电通知的情况下,所述上报模块向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如此,由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向上报模块反馈佩戴状态,以及由充电管理模块向上报模块反馈充电器连接状态,可以使得上报模块获知何时需要指示电子设备进行模式切换。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所述上报模块发送消息发送成功通知,所述消息发送成功通知用于指示已成功将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发送给所述电子设备;
所述上报模块向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发送所述消息发送成功通知;
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开始对所述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
如此,充电管理模块在连接充电器后不是立即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而是先通知上报模块,之后,当接收到消息发送成功通知时,才开始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避免因充电影响可穿戴设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确保能够成功发送第一指示消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与可穿戴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静音模式的情况下,若接收到消息,则向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与所述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以使所述可穿戴设备在第一佩戴状态下对所述通知消息进行提示,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包括在佩戴的情况下未充电和/或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
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则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一指示消息是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的情况下发送,所述目标状态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不同。
如此,可穿戴设备在无法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之前,通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相应地,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从而避免在可穿戴设备切换至目标状态期间用户漏查电子设备中的通知消息,提高了通知消息提示的可靠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则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包括:
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则显示第二提示消息,所述第二提示消息用于请求用户确认是否将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非静音模式;
接收基于所述第二提示消息执行的第二用户操作;
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操作,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非静音模式。
如此,在切换之前,先向用户进行提示,以请求用户授权,避免在用户无需切换电子设备的情景模式时因自动切换给用户带来困扰,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则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之后,还包括:
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消息,则从所述非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从所述非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静音模式。
如此,在穿戴设备恢复初始状态时,通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使得电子设备切换回静音模式,避免需要用户手动切换,提高了用户体验。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知消息提示的装置,配置于可穿戴设备中,所述通知消息提示的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行为的功能。所述通知消息提示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模块,所述至少一个模块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知消息提示的装置,配置于电子设备中,所述通知消息提示的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中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行为的功能。所述通知消息提示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模块,所述至少一个模块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所提供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知提示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在处于静音模式的情况下,若接收到消息,则向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与所述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
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在处于第一佩戴状态的情况下,若接收到所述通知消息,则对所述通知消息进行提示,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包括在佩戴的情况下未充电和/或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
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在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目标状态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不同;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的情况下,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支持可穿戴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的程序,以及存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所涉及的数据。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总线,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建立连接。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支持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提供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的程序,以及存储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所涉及的数据。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总线,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建立连接。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
上述第三方面、第六方面、第八方面和第十方面所获得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第一方面中对应的技术手段获得的技术效果近似,上述第四方面、第七方面、第九方面和第十一方面所获得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第二方面中对应的技术手段获得的技术效果近似,在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软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软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比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比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在一些场景下,在使用手机、平板电脑之类的电子设备时,为了避免打扰到其他用户或者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通常会将电子设备设置为静音模式。该种情况下,为了避免错过通知消息,可以将电子设备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示例性地,可以通过蓝牙建立通信连接,或者还可以通过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建立通信连接,再或者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建立通信连接,比如无线网络可以为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网络。以通过蓝牙建立通信连接为例,在实施中,用户可以分别打开可穿戴设备的蓝牙和电子设备的蓝牙,然后通过蓝牙配对使得电子设备与可穿戴设备之间建立连接。如此,电子设备在静音模式下接收到新的消息后,可以将与该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通过所建立的通信连接发送给可穿戴设备,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向用户提示手机中接收到消息。
其中,可穿戴设备可以是但不限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眼罩、智能头盔、智能耳机、智能手套、智能手杖、智能头戴、智能服装、智能配饰。
在一个示例中,请参见图1中的(a)图,某应用场景中包括手机和智能手环,手机和智能手环可以通过上述方式中的任一种建立有通信连接。在另一个示例中,请参见图1中的(b)图,某应用场景中包括手机和智能手表,手机和智能手表之间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中的任一种建立通信连接。在又一个示例中,请参见图1中的(c)图,应用场景中包括手机、智能手表和智能耳机,手机与智能手表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以及手机与智能耳机之间也建立有通信连接,譬如手机、智能手表以及智能耳机均连接至同一局域网内,进一步地,手机、智能手表以及智能耳机登录至同一个用户账号(如荣耀账号)中。也即是。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手机可以同时与多个可穿戴设备分别建立通信连接。
请参考图2,以应用场景中包括手机与智能手表为例,在用户将手机调整成静音模式的情况下,如果手机与智能手表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且可以实现通知同步,当手机中接收到一条新的消息时,手机将与该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发送给智能手表。之后,智能手表可以以振动的方式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提示。由于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所以智能手表的振动会对用户进行有效的提示。
然而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下,如果可穿戴设备需要摘除以进行充电,该种情况下,可穿戴设备会将通信连接置为无效,因此将无法对电子设备中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且由于电子设备开启的是静音模式,所以如果在此过程中电子设备中有新的通知消息,可能导致用户无法及时查看,从而使得通知消息的提示的可靠性降低。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该方法在可穿戴设备无法对电子设备中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之前,由可穿戴设备指示电子设备进行模式切换,使得电子设备在此期间切换为非静音模式,从而提高通知消息提示的可靠性。
譬如在一个可能的应用场景中,请参考图3,假设用户将智能手表摘除并将智能手表与充电器连接以准备进行充电,若智能手表监测到智能手表的吸盘与充电器相吸,则在进行充电之前,智能手表可以通知手机进行模式切换,之后智能手表进入充电模式。相应地,手机自动从静音模式自动切换至非静音模式,进一步地,手机在完成切换后可以在桌面上显示用于提示用户已进行模式切换的提示信息。如此可以避免在智能手表无法对手机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的期间因手机静音导致用户未能及时查看通知消息的问题。
在一个示例中,在切换成非静音模式时,手机可以切换成默认的非静音模式,譬如默认切换成振动模式。在另一个示例中,由于非静音模式通常包括响铃、振动等模式,所以还可以由用户选择切换成何种非静音模式。为此,在切换之前,手机可以显示供用户选择非静音模式的模式选择窗口。譬如请参考图4中的(a)图,当智能手表监测到自身被摘除且与充电器连接时通知手机进行模式切换。此时,如图4中的(b)图所示,手机显示模式选择窗口41,模式选择窗口41中可以包括多种非静音模式,譬如包括响铃模式和振动模式,模式选择窗口41中还可以包括用户提示用户选择非静音模式的提示信息,譬如该提示信息为“智能手表提示进行模式切换,请选择切换后的模式”,如此,用户可以基于模式选择窗口41选择想要将手机切换成哪种非静音模式。示例性地,如图4中的(b)图所示,当用户点击响铃模式选项时,响应于用户对响铃模式选项的触发操作,手机从静音模式切换至响铃模式,如图4中的(c)图所示。当然,若用户点击振动模式选项,则响应于用户对振动模式选项的触发操作,手机从静音模式切换至振动模式。
在一个示例中,请参见图5中的(a)图,当用户将智能手表摘除并将智能手表与充电器连接时,智能手表在进行充电之前通知手机进行模式切换,之后,如图5中的(d)图所示,智能手表进入充电模式。请参考图5中的(b)图,手机在接收到智能手表的指示后可以不自动进行模式切换,而是弹出切换提示窗口51,切换提示窗口51中包括用于提示用户确认是否同意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的第二提示消息,譬如第二提示消息为“检测到您的手机为静音模式,是否切换为振铃”,另外切换提示窗口51中还包括确认选项和取消选项。当用户同意将手机模式从静音模式切换为非静音模式时,可以点击确认选项,如图5中的(c)图所示,响应于用户对确认选项的点击操作,手机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譬如切换至响铃模式,并关闭切换提示窗口51,或者响应于用户对确认选项的点击操作,手机可以显示模式选择窗口41,以便于用户可以基于模式选择窗口41选择切换后的非静音模式。反之,若用户不同意将手机模式从静音模式切换为非静音模式,则可以点击取消选项,响应于用户对取消选项的点击操作,手机不从静音模式切换为非静音模式,也即继续保持静音模式,并关闭切换提示窗口5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是以手机在接收到智能手表的指示后显示切换提示窗口51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个示例中,还可以由智能手表在被摘除并进行充电之前显示第一提示消息,第一提示消息用于请求用户确认是否将手机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譬如第一提示消息为“是否同意对手机进行模式切换”。此外,智能手表的屏幕中还提供有“是”选项和“否”选项,以便于用户选择是否将手机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如果用户点击“是”选项,则响应于用户对“是”选项的点击操作,智能手表通知手机进行模式切换;否则,如果用户点击“否”选项,则响应于用户对“否”选项的点击操作,智能手表不通知手机进行模式切换。
在智能手表控制手机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后,若智能手表完成充电并处于佩戴状态,则智能手表还可以自动触发手机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在一个示例中,请参考图6中的(a)图,当智能手表完成充电并处于佩戴状态时,智能手表通知手机切换回静音模式。相应地,如图6中的(b)图所示,手机可以自动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进一步地,在切换完成后,手机还可以在桌面上显示用于提示用户已完成切换的提示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请参考图7中的(a)图,当智能手表完成充电并处于佩戴状态时,智能手表通知手机切换回静音模式。相应地,如图7中的(b)图所示,手机在接收到智能手表的指示后可以不自动进行模式切换,而是弹出切换提示窗口71,切换提示窗口71中包括用于提示用户确认是否进行模式切换的提示消息,譬如该提示消息为“检测到您的手机为振铃模式,是否切换为静音模式”,另外切换提示窗口71中还包括确认选项和取消选项。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当用户同意将手机模式从非静音模式切换为静音模式时,可以点击确认选项,如图7中的(c)图所示,响应于用户对确认选项的点击操作,手机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并关闭切换提示窗口71。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在可穿戴设备充电期间,用户所处的场景可能发生变化,譬如从会议场景变化为室外场景,该种情况下用户可能需要手机处于非静音模式,此时用户可以在切换提示窗口71中点击取消选项,响应于用户对取消选项的点击操作,手机不从非静音模式切换为静音模式,也即继续保持非静音模式,并关闭切换提示窗口7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以手机在接收到智能手表的指示后显示切换提示窗口71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个示例中,还可以由智能手表在充电完成并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显示用于请求用户确认是否将手机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的提示信息,譬如该提示消息为“是否将手机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此外,智能手表的屏幕中还提供有“是”选项和“否”选项,以以便于用户选择是否将手机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如果用户点击“是”选项,则响应于用户对“是”选项的点击操作,智能手表通知手机进行模式切换;否则,如果用户点击“否”选项,则响应于用户对“否”选项的点击操作,智能手表不通知手机进行模式切换。
在介绍完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应用场景后,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执行主体进行介绍。根据前文记载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执行主体包括可穿戴设备和电子设备。接下来对各个执行主体的软件系统进行介绍。
可穿戴设备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安卓(Android)系统为例,对可穿戴设备的软件系统进行示例性说明。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软件系统的框图。请参见图8,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层,以及内核层。
此外,图8还示出了可穿戴设备的硬件与软件系统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示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硬件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至少一个传感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光学传感器、运动传感器、电容传感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光学传感器包括红外温测传感器等,运动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等。进一步地,可穿戴设备的硬件还可能包括显示屏。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括。如图8所示,应用程序包括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蓝牙、短信息等应用程序。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应用程序层还可以包括上报模块,上报模块用于在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即将无法通信的情况下向电子设备进行状态上报,以指示电子设备及时进行模式切换。之后,在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能够继续通信的情况下再次向电子设备进行状态上报,以指示电子设备切换回原始模式。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如图8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中包括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充电管理模块、通知提示模块。
佩戴状态检测模块用于确定可穿戴设备是否处于佩戴状态,在一个示例中,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可以获取底层传感器的采集数据,并根据传感器的采集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是否处于佩戴状态。
充电管理模块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充电管理模块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可以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
通知提示模块用于对通知消息进行提示。譬如对来自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
此外,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这些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比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的显示界面,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比如,包括显示短信通知图标的视图,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包括显示图片的视图。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电子设备的通信功能,比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比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比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第一数据传输模块等。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模块用于与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在此基础上,可穿戴设备即可通过该通信连接与电子设备进行交互。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包括蓝牙传输模块,蓝牙传输模块用于与电子设备建立蓝牙连接,如此可穿戴设备即可通过蓝牙连接与电子设备进行交互。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包括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传输模块,WiFi传输模块用于与电子设备建立WiFi网络连接,如此可穿戴设备即可通过WiFi网络连接与电子设备进行交互。
另外,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比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包含但不限于显示驱动,传感器驱动。
电子设备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安卓(Android)系统为例,对电子设备的软件系统进行示例性说明。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软件系统的框图。参见图9,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层,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如图9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日历,通话,地图,WLAN,蓝牙,音乐,短信息等应用程序。此外,应用程序层还包括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和模式管理模块,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用于在接收到来自应用程序的通知消息后,一方面在电子设备中显示该通知消息,另一方面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流转,以将该通知消息发送给可穿戴设备。模式管理模块用于对电子设备的情境模式进行管控,譬如将电子设备调整为静音模式或非静音模式。
在一个示例中,应用程序层还可以包括通知配置中心,通知配置中心用于提供通知流转开关,如此,用户即可通过触发该通知流转开关使得电子设备开启或关闭通知流转功能。在通知流转功能开启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将通知消息转发给可穿戴设备,在通知流转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电子设备不将通知消息转发给可穿戴设备。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如图9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通知管理服务框架、应用接续框架。
通知管理服务框架用于管理通知消息,譬如,用于接收应用程序发送的通知消息,并将该通知消息上报给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通知管理服务框架还可以用于按照预置的策略对一些通知消息进行管控处理,譬如当接收到某应用程序发送的通知消息时,如果该应用程序中设有免打扰模式,则通知管理服务框架不将该通知消息转发给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
应用接续框架用于对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待发送的通知消息按照底层的传输协议进行封装,以使得封装后的数据能够满足系统层的传输要求。
此外,应用程序框架层还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这些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比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的显示界面,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比如,包括显示短信通知图标的视图,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包括显示图片的视图。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电子设备的通信功能,比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比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比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层包括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用于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在一个示例中,第二数据传输模块为蓝牙传输模块,此时蓝牙传输模块通过蓝牙连接进行数据传输。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二数据传输模块为WiFi传输模块,此时WiFi传输模块通过WiFi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下面结合捕获拍照场景,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软件以及硬件的工作流程。
当触摸传感器接收到触摸操作,相应的硬件中断被发给内核层。内核层将触摸操作加工成原始输入事件(包括触摸坐标,触摸操作的时间戳等信息)。原始输入事件被存储在内核层。应用程序框架层从内核层获取原始输入事件,识别原始输入事件所对应的控件。以该触摸操作是单击操作,该单击操作所对应的控件为相机应用图标的控件为例,相机应用调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接口,启动相机应用,再调用内核层启动摄像头驱动,通过摄像头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
在图8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以及图9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进行介绍。请参考图10,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这里以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建立有蓝牙通信连接,且可穿戴设备通过与电子设备通过模块进行交互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部分或者全部内容:
步骤1001:应用程序A接收消息。
应用程序A为电子设备中的任意一个应用程序。譬如应用程序A为短消息应用程序,此时该消息为短信消息。又如应用程序A为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如微信TM应用程序),此时该消息为接收到即时通讯消息。再如应用程序A为通话应用程序,此时该消息为来电消息。
步骤1002:应用程序A生成与该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
以应用程序A是微信TM应用程序为例,使用该电子设备的用户在通过电子设备中的微信TM应用程序与其他用户聊天的过程中,如果其他用户使用手机给该用户发送了微信消息,则在微信TM应用程序接收到微信消息后,生成微信通知消息,也即此时通知消息为微信通知消息。
步骤1003:应用程序A向通知管理服务框架发送该通知消息。
如前文所述,由于通知管理服务框架用于对通知消息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在生成通知消息后,应用程序A将通知消息发送给通知管理服务框架。
步骤1004:通知管理服务框架向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上报通知消息。
在一个示例中,通知管理服务框架在接收到该通知消息后可以对该通知消息进行过滤等处理,以确定该通知消息是否满足预置的显示条件,如果确定满足预置的显示条件,则将该通知消息上报给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否则,可以不将该通知消息上报给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即过滤掉该通知消息。
其中显示条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一个示例中,显示条件可以包括属于白名单和/或通知格式满足预置的通知格式。
步骤1005: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显示该通知消息。
在一个示例中,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中包括显示模块,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可以将通知消息发送给显示模块,以通过显示模块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显示。
步骤1006: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向模式管理模块发送模式查询请求。
该模式查询请求用于请求查询电子设备当前的情境模式。
如前文所述,模式管理模块可以用于对电子设备的情境模式进行管控,因此,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可以从模式管理模块中查询当前的情境模式。
可选地,在步骤1006之前,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还可以从通知配置中心中查询通知流转开关是否开启,若通知流转开关开启,则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向模式管理模块发送模式查询请求,若未开启,则可以不执行后续操作。进一步地,若电子设备中的每个应用程序均对应有一个通知流转开关,则通知管理服务框架向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发送通知消息时,还可以将该应用程序A的应用标识发送给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如此,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可以将该应用标识发送给通知配置中心,以使得通知配置中心反馈该应用程序A对应的通知流转开关是否开启,若开启,则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向模式管理模块发送模式查询请求,若未开启,则可以不执行后续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005与步骤1006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执行顺序,在一个示例中,步骤1005与步骤1006可以并行执行。
步骤1007:模式管理模块向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反馈模式查询结果。
步骤1008:在根据查询结果确定当前处于静音模式的情况下,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向应用接续框架发送通知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在接收到通知消息后从模式管理模块中查询电子设备当前的情境模式是可选操作,在另一个示例中,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还可以预先从模式管理模块中查询电子设备所处的模式并存储,如此,当接收到通知消息后,即可直接根据所存储的模式确定当前是否为静音模式。在又一个示例中,跨设备通知管理中心还可以不查询电子设备当前的情境模式,而是直接将该通知消息发送给应用接续框架,也即即使是在非静音模式下,也可以将通知消息发送给应用接续框架,以便于能够将该通知消息同步给可穿戴设备,从而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提示。
步骤1009:应用接续框架对通知消息进行封装,得到封装数据。
应用接续框架按照底层的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所采用的指定传输协议的封装格式,对该通知消息进行封装,以便于封装后得到的封装数据能够满足底层的格式要求。指定传输协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如指定传输协议可以为免提(Hands-free Profile,HFP)协议或者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等。
步骤1010:应用接续框架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发送封装数据。
步骤1011: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向可穿戴设备发送封装数据。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在电子设备处于静音模式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使得用户可以感知到通知消息,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将该通知消息的封装数据发送给可穿戴设备,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向用户进行提示。
步骤1012: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接收该封装数据。
也即可穿戴设备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接收该封装数据。譬如若电子设备与可穿戴设备建立有蓝牙连接,则可穿戴设备通过蓝牙传输模块接收该封装数据。在另一示例中,若电子设备与可穿戴设备之间建立有WiFi网络连接,则可穿戴设备通过WiFi传输模块接收该封装数据。
步骤1013: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通知提示模块发送该封装数据中的通知消息。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可以按照指定传输协议对该封装数据进行解封,得到通知消息,之后将通知消息发送给通知提示模块。
步骤1014:在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下,通知提示模块对通知消息进行提示。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可穿戴设备在开机的状态下,或者在与电子设备建立有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周期性地进行佩戴状态检测,以确定可穿戴设备是否处于佩戴状态,并向通知提示模块反馈检测结果。如此通知提示模块可以获知可穿戴设备是否处于佩戴状态。作为一个示例,通知提示模块在接收到来自电子设备发送的通知消息后,在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从充电管理模块中查询可穿戴设备当前是否处于充电状态,若通过查询确定可穿戴设备未处于充电状态,则通知提示模块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提示,譬如通知提示模块可以对该通知消息进行解析,然后根据解析结果,采用预置的方式进行提示,譬如当解析结果指示该通知消息是一个短信消息时,可穿戴设备可以在屏幕上显示“手机接收到一条短信”之类的提示信息,并且还可以产生振动,以便于用户可以及时感知到。
在一个示例中,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可以获取可穿戴设备上配置的光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然后根据所获取的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是否处于佩戴状态。譬如当可穿戴设备中设置有红外测温传感器和加速传感器时,可以通过红外测温传感器感知预设时长内温度的变化,以及根据加速度传感器得到预设时长内是否发生佩戴动作,从而结合预设时长内温度的变化以及预设时长内是否发生佩戴动作,可以确定可穿戴设备是处于佩戴状态还是处于摘除状态。其中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在另一个示例中,佩戴状态检测模块还可以通过获取可穿戴设备上配置的电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然后根据电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是否处于佩戴状态。譬如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戴上和摘下过程中电容传感器采集的电容值的变化可以确定可穿戴设备是处于佩戴状态还是摘除状态。
步骤1015:若佩戴状态检测模块监测到可穿戴设备处于未佩戴状态,则通知上报模块。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在确定可穿戴设备是否处于佩戴状态后,除了可以向通知提示模块反馈检测结果,还可以在确定可穿戴设备处于未佩戴状态的情况下向上报模块进行状态反馈。
步骤1016:上报模块接收充电管理模块发送的充电指示信息。
充电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可穿戴设备即将进入充电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用户将可穿戴设备摘下后可能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譬如将可穿戴设备与充电器连接,该种情况下,充电管理模块向上报模块发送充电指示信息。
步骤1017:上报模块向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为非静音模式。
由于在充电状态下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蓝牙连接将被置为无效,也即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将无法进行通信,因此,为了避免因可穿戴设备无法进行通知提示导致用户错过通知消息,如图11所示,可穿戴设备在被摘除且进行充电状态后,可穿戴设备通过上报模块向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便于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步骤1018: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后,可以向上报模块反馈消息发送完成通知,上报模块向充电管理模块发送该消息发送完成通知,消息发送完成通知用于指示已完成对第一指示消息的发送。如此,使得充电管理模块控制充电器的电流电压以开始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
也即是,充电管理模块在监测到可穿戴设备与充电器连接后,不直接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而是先通知上报模块,使得上报模块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之后充电管理模块再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
步骤1019: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第一指示消息。
也即可穿戴设备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后,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第一指示消息。
步骤1020: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向模式管理模块发送第一指示消息。
步骤1021:模式管理模块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在一个示例中,模式管理模块从静音模式切换至振动模式,也即默认切换后的非静音模式为振动模式。在另一个示例中,模式管理模块从静音模式切换至响铃模式,也即默认切换后的非静音模式为响铃模式。
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4中的(b)图所示,模式管理模块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后,显示模式选择窗口,模式选择窗口中包括多种非静音模式,如此用户可以在多种非静音模式中选择一种非静音模式,相应地,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用户选择的非静音模式。譬如若用户从多种非静音模式中选择振动模式,则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振动模式。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模式管理模块在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后,可以查询当前的情境模式,也即确定当前是否处于静音模式,若当前处于静音模式,说明需要进行模式切换,此时显示模式选择窗口,否则,若当前未处于静音模式,也即若当前处于非静音模式,说明不需要进行模式切换,此时可以不显示模式选择窗口。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请参考图12,模式管理模块在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后,可以查询当前的情境模式,也即确定当前是否处于静音模式。若当前处于静音模式,说明需要进行模式切换,此时如图5中的(b)图所示,模式管理模块可以显示切换提示窗口,若用户选择切换,则模式管理模块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譬如切换为振动模式,若用户选择不切换,则可以继续显示切换提示窗口,若用户仍选择不切换,则可以仍继续显示切换提示窗口,若用户连续N次均选择不切换,则可以关闭切换提示窗口,并继续保持静音模式,也即不进行模式切换,也不再进行提示,其中N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譬如N为3。当然,若通过查询确定电子设备当前未处于静音模式,譬如处于振动或响铃模式,则可以不显示切换提示窗口,也即电子设备继续保持非静音模式。
作为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模式管理模块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后,可以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向可穿戴设备发送切换成功通知,相应地,可穿戴设备通过上报模块记录这一事件。或者,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成功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后,可以通知上报模块,由上报模块记录这一事件。如此,当可穿戴设备的状态恢复时,若存在这一事件,则上报模块可以通知电子设备切换回静音模式,具体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022:上报模块接收充电管理模块发送的充电完成通知,充电完成通知用于指示已完成对可穿戴设备的充电。
在对可穿戴设备充电完成后,譬如用户从可穿戴设备上拔除充电器,充电管理模块可以通知上报模块,也即可以向上报模块发送充电完成通知,如此使得上报模块可以获知可穿戴设备已进入未充电状态。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充电管理模块每当检测到可穿戴设备连接或断开充电器时,均可以向上报模块进行上报。
步骤1023:上报模块接收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发送的佩戴通知,佩戴通知用于指示可穿戴设备进入佩戴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在可穿戴设备完成充电后,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相应地,佩戴状态检测模块会检测到可穿戴设备进入佩戴状态,此时,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可以通知上报模块,也即向上报模块发送佩戴通知。另外,佩戴状态检测模块还可以向通知提示模块发送佩戴通知,以便于通知提示模块后续在接收到来自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时对通知消息进行提示。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佩戴状态检测模块每当检测到可穿戴设备被佩戴或被摘除时,均可以向上报模块进行上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是以佩戴状态检测模式向上报模块主动发送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示例中,还可以由上报模块在接收到充电管理模块的充电完成通知后,主动向佩戴状态检测模块请求查询佩戴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1024:在可穿戴设备进入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时,上报模块向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发送第二指示消息,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为静音模式。
作为一种示例,若上报模块确定用户重新佩戴可穿戴设备,也即可穿戴设备进入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则可以重新通过可穿戴设备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该种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从非静音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为此,上报模块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自动从非静音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
步骤1025: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
步骤1026: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第二指示消息。
对于电子设备来说,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第二指示消息。
步骤1027: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将第二指示消息发送给模式管理模块。
步骤1028:模式管理模块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块。
如此,如图13所示,在可穿戴设备恢复至原始状态,也即可穿戴设备从充电器移除,以及进入佩戴状态时,通知电子设备已状态恢复,从而使得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避免需要用户手动操作,提高了对电子设备的情境模式进行管理的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是以模式管理模块接收第二指示消息后,直接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为例进行说明。可选地,请参考图7中的(b)图所示,模式管理模块在接收到第二指示消息后,还可以显示切换提示窗口,切换提示窗口中包括用于提示用户是否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的提示信息,如此,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切换回静音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是以从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切换至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个示例中,当可穿戴设备从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切换至未佩戴的状态时,也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在又一个示例中,当可穿戴设备从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切换至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时,也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同理,在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后,若可穿戴设备切换回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则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且未充电的情况下,每当接收到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时对通知消息进行提示。当可穿戴设备切换至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时,说明可穿戴设备即将充电,而由于后续充电过程中无法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因此可穿戴设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避免在可穿戴设备充电期间用户漏查电子设备中的通知消息,提高了通知消息提示的可靠性,从而也提高了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以可穿戴设备在未佩戴且充电的状态下通知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个示例中,可穿戴设备还可能在佩戴且剩余电量不足的情况下通知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具体地,请参见图14,图1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401至步骤1413可以参见上述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1001至步骤1013。
步骤1414:在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下,通知提示模块对通知消息进行提示。
电量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在一个示例中,在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通常不会进行充电,此时通知提示模块接收到来自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后,可以向充电管理模块查询电子设备的剩余电量。若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则通知提示模块对通知消息进行提示。
步骤1415:若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电量阈值,则充电管理模块向上报模块发送电量不足通知。
也即当充电管理模块监测到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不足时,说明可穿戴设备可能即将关机或者可能即将进入充电状态,从而会导致无法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充电管理模块通知上报模块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不足。
步骤1416:上报模块向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步骤1417: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
步骤1418: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第一指示消息。
也即可穿戴设备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后,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第一指示消息。
步骤1419: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将第一指示消息发送给模式管理模块。
步骤1420:模式管理模块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模式管理模块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后,可以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向可穿戴设备发送切换成功通知,相应地,可穿戴设备通过上报模块记录这一事件。或者,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成功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后,可以通知上报模块,由上报模块记录这一事件。如此,当可穿戴设备的状态恢复时,若存在这一事件,则上报模块可以通知电子设备切换回静音模式,具体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421:若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则充电管理模块向上报模块发送电量恢复通知。
作为一种示例,当可穿戴设备充完电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时,充电管理模块可以通知上报模块,以便于上报模块可以获知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已达到充足状态,从而便于确定是否要通知电子设备切换回静音模式。
步骤1422:上报模块接收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发送的佩戴通知,佩戴通知用于指示可穿戴设备进入佩戴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在可穿戴设备充满电的情况下,用户可能重新佩戴可穿戴设备,此时,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即可检测到可穿戴设备进入佩戴状态,之后,佩戴状态检测模块通知上报模块。
步骤1423:上报模块向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发送第二指示消息,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为静音模式。
也即在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情况下,若可穿戴设备被佩戴,则通常可以说明可穿戴设备能够继续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该种情况下,上报模块可以向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以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从而指示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可穿戴设备在剩余电量不足后,可能由于用户未及时充电导致可穿戴设备关机,在对可穿戴设备充电完成并开机后,可穿戴设备自动开启蓝牙,并与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该种情况下,充电管理模块在检测到可穿戴设备的电量大于或等于阈值时通知上报模块,另外,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在监测到可穿戴设备进入佩戴状态的情况下也通知上报模块,如此上报模块向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以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从而指示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
步骤1424: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若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成功发送第二指示消息,则可以通知上报模块,相应地,上报模块删除所记录的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的事件,以避免后续重复发送第二指示消息给电子设备。
步骤1425: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第二指示消息。
也即,可穿戴设备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后,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接收第二指示消息。
步骤1426: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将第二指示消息发送给模式管理模块。
步骤1427:模式管理模块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是以模式管理模块接收第二指示消息后,直接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为例进行说明。请参考图7中的(b)图所示,模式管理模块在接收到第二指示消息后,还可以显示切换提示窗口,切换提示窗口中包括用于提示用户是否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的提示信息,如此,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切换回静音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是以从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切换至佩戴且剩余电量小于电量阈值状态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个示例中,当可穿戴设备从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切换至未佩戴的状态时,由于用户没有佩戴所以可能导致提示不及时,因此该种情况下,可穿戴设备也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在又一个示例中,当可穿戴设备从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切换至未佩戴且剩余电量小于电量阈值的状态时,也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在又一个示例中,只要检测到剩余电量小于电量阈值,则无论是否佩戴,都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同理,在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后,若可穿戴设备切换回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则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情况下,可以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当可穿戴设备切换至佩戴且电量小于电量阈值的状态时,说明可穿戴设备即将关机或充电,而由于后续关机或充电过程中无法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因此,可穿戴设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避免在因可穿戴设备电量不足使得无法对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导致用户漏查电子设备中的通知消息,提高了通知消息提示的可靠性,从而也提高了用户体验。
请参考图15,图15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知消息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这里以电子设备与可穿戴设备交互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501:电子设备接收消息。
譬如该消息为短信消息,又如该消息为即时通讯消息,再如该消息为来电消息等。
步骤1502:电子设备生成与该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
譬如在该消息为短信消息的情况下,生成的通知消息为未读短信通知。电子设备生成通知消息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前文。
步骤1503:电子设备显示通知消息。
步骤1504:在电子设备处于静音模式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将通知消息发送给可穿戴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503与步骤1504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执行顺序。在一个示例中,步骤1503与步骤1504并行执行。
在一个示例中,若电子设备确定自身未处于静音模式,譬如处于振动模式或者处于响铃模式等,则电子设备可以不转发该通知消息给可穿戴设备。
在另一个示例中,无论电子设备处于何种情境模式,均可以转发该通知消息发送给可穿戴设备。
步骤1505:可穿戴设备在处于第一佩戴状态下,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提示。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佩戴状态包括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佩戴状态包括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在又一个示例中,第一佩戴状态包括佩戴、未充电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
在一个示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以振动、彩灯闪烁等方法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提示。进一步地,可穿戴设备还可以以响铃方式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提示,譬如在可穿戴设备是智能耳机的情况下,智能耳机可以以内放语音的方式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提示。
按照上述流程,电子设备每接收到一个新的消息,将与该新的消息的通知消息发送给可穿戴设备,然后由可穿戴设备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提示。如此,可以避免电子设备在静音模式下用户漏查新的通知消息。
步骤1506:当可穿戴设备切换至目标状态时,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作为一种示例,在第一佩戴状态包括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的情况下,目标状态为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在第一佩戴状态包括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的情况下,目标状态为佩戴且剩余电量小于电量阈值的状态。在第一佩戴状态包括佩戴、未充电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的情况下,目标状态可以为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
可选地,在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之前,还可以显示第一提示消息,第一提示消息用于请求用户确认是否同意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接收用户基于第一提示消息执行的第一用户操作,第一用户操作为确认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的操作,响应于第一用户操作,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
也即是,可穿戴设备在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提示消息之前可以显示第一提示信息,以供用户确认是否同意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若接收到第一用户操作,则确认用户同意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该种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否则若用户不同意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则可穿戴设备不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该种情况下,不执行后续步骤。
步骤1507:在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的情况下,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默认的非静音模式。譬如若默认的非静音模式为振动模式,则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振动模式。
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下,请参考图4中的(b)图所示,电子设备可以显示模式选择窗口41,以便于用户选择从切换至哪种非静音模式。
在电子设备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后,如果后续再次接收到新的消息,则不再向可穿戴设备发送与再次接收的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步骤1507的具体实现还可以包括:在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显示第二提示消息,第二提示消息用于请求用户确认是否将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接收用户基于第二提示消息执行的第二用户操作,响应于第二用户操作,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第二用户操作是用户确认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的操作。也即是,电子设备在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之前可以显示第二提示信息,以供用户确认是否同意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若接收到第二用户操作,譬如如图5中的(b)图所示,用户点击确认选项,则确定用户同意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该种情况下,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且至非静音模式。否则,若用户不同意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譬如用户点击取消选项,则确定用户不同意从静音模式且至非静音模式,该种情况下,电子设备不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可穿戴设备显示第一提示信息与电子设备显示第二提示信息可以均执行,也可以仅执行其中一个,再或者还可以均不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1508:当可穿戴设备重新恢复至第一佩戴状态时,可穿戴设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至静音模式。
譬如若可穿戴设备重新进入佩戴且未充电状态,说明可穿戴设备可以重新对电子设备同步的通知消息进行提示,所以,该种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避免需要用户手动切换。
在一个示例中,如果在可穿戴设备重新进入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时可穿戴设备已与电子设备断开连接,则可穿戴设备可以重新与电子设备建立连接,譬如重新通过蓝牙建立连接,并在建立连接后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
步骤1009:在接收第二指示消息的情况下,电子设备从非静音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
譬如从振动模式切换回静音模式,避免需要用户手动切换。在切换回静音模式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后续在接收到新的消息后,将与所接收的新的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同步给可穿戴设备,以继续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通知消息的提示。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第一佩戴状态包括佩戴、未充电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情况下,目标状态除了可以包括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之外,目标状态还可以包括未佩戴的状态;或者,目标状态还可以包括佩戴且剩余电量小于电量阈值的状态;或者,目标状态还可以包括未佩戴且剩余电量小于电量阈值的状态;或者,目标状态还可以包括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或者,目标状态还可以包括未佩戴、充电且剩余电量小于电量阈值的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一佩戴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接收到来自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则可以对该通知消息进行提示。其中第一佩戴状态包括在佩戴的情况下未充电和/或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如果可穿戴设备从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目标状态与第一佩戴状态不同,则可穿戴设备后续可能无法对通知消息进行提示,或者无法及时使得用户感知到通知消息,该种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指示电子设备从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从而避免在可穿戴设备切换至目标状态期间用户漏查电子设备中的通知消息,提高了通知消息提示的可靠性。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6,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比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1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该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如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电子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电子设备10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整数。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比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1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比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来执行电子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100在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确定电子设备10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180B确定电子设备1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拍摄防抖。示例性的,当按下快门,陀螺仪传感器180B检测电子设备100抖动的角度,根据角度计算出镜头模组需要补偿的距离,让镜头通过反向运动抵消电子设备100的抖动,实现防抖。陀螺仪传感器180B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
加速度传感器180E可检测电子设备1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电子设备10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加速度传感器180E还可以用于识别电子设备100的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1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比如,作用于不同应用(比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1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7,该可穿戴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701、通信总线1702、存储器1703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704。
处理器1701可以是微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等)、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总线1702可包括一通路,用于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存储器17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光盘(包括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压缩光盘、激光盘、数字通用光盘、蓝光光盘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者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它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1703可以是独立存在,并通过通信总线1702与处理器1701相连接。存储器1703也可以和处理器1701集成在一起。
通信接口170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它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等。
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17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如图17中所示的CPU0和CPU1。
作为一种实施例,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如图17中所示的处理器1701和处理器1705。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作为一种实施例,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和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处理器17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等。输入设备和处理器17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收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可以是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此外,该可穿戴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如包括光学传感器1706、运动传感器1707、电容传感器1708。
其中,存储器17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程序代码1710,处理器1701用于执行存储器17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1710。该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处理器1701以及存储器1703中的程序代码1710,来实现上述各个实施例提供的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结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比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比如:同轴电缆、光纤、数据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比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比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比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半导体介质(比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为本申请提供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所述通知消息是所述电子设备在处于静音模式下接收到消息后发送的;
在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一佩戴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通知消息进行提示,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包括在佩戴的情况下未充电和/或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
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目标状态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不同;
在将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发送完成后,若所述可穿戴设备已连接充电器,则控制所述充电器的电流电压以开始对所述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
在充电完成的情况下,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目标状态切换回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非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静音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为佩戴且未充电的状态;所述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包括:
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为佩戴且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所述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包括:
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佩戴且剩余电量小于所述电量阈值的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中包括显示系统;所述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包括:
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所述目标状态,则在所述可穿戴设备上显示第一提示消息,所述第一提示消息用于请求用户确认是否将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非静音模式;
接收基于所述第一提示消息执行的第一用户操作,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为确认将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非静音模式的操作;
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操作,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中包括佩戴状态检测模块、充电管理模块、上报模块、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所述若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未佩戴且连接充电器的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包括:
若所述佩戴状态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可穿戴设备进入未佩戴状态,则向所述上报模块发送未佩戴通知;
若所述充电管理模块检测到所述可穿戴设备连接所述充电器,则向所述上报模块发送充电通知;
在接收到所述未佩戴通知和所述充电通知的情况下,所述上报模块向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所述上报模块发送消息发送成功通知,所述消息发送成功通知用于指示已成功将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发送给所述电子设备;
所述上报模块向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发送所述消息发送成功通知;
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开始对所述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
7.一种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与可穿戴设备之间建立有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静音模式的情况下,若接收到消息,则向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与所述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以使所述可穿戴设备在第一佩戴状态下对所述通知消息进行提示,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包括在佩戴的情况下未充电和/或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
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则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一指示消息是所述可穿戴设备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的情况下发送,所述目标状态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不同;
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消息,则从所述非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从所述非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指示消息是所述可穿戴设备在充电完成后检测到从所述目标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佩戴状态的情况下发送的,其中充电过程包括所述可穿戴设备在将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发送完成后检测到已连接充电器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充电器的电流电压以开始对所述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则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包括:
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则显示第二提示消息,所述第二提示消息用于请求用户确认是否将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非静音模式;
接收基于所述第二提示消息执行的第二用户操作;
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操作,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非静音模式。
9.一种通知提示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可穿戴设备与电子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无线通信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在处于静音模式的情况下,若接收到消息,则向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与所述消息相关的通知消息;
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电子设备的通知消息;
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在处于第一佩戴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通知消息进行提示,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包括在佩戴的情况下未充电和/或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的状态;
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在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目标状态与所述第一佩戴状态不同;
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在将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发送完成后,若所述可穿戴设备已连接充电器,则控制所述充电器的电流电压以开始对所述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
所述电子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的情况下,从所述静音模式切换至非静音模式;
所述可穿戴设备,还用于在充电完成的情况下,若从所述目标状态切换回所述第一佩戴状态,则向所述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非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静音模式;
所述电子设备,还用于若接收到所述可穿戴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消息,则从所述非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从所述非静音模式切换至所述静音模式。
10.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支持所述可穿戴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程序;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支持所述可穿戴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7-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程序;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7-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1465210.9A 2022-11-22 2022-11-22 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5148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5210.9A CN115514840B (zh) 2022-11-22 2022-11-22 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5210.9A CN115514840B (zh) 2022-11-22 2022-11-22 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4840A CN115514840A (zh) 2022-12-23
CN115514840B true CN115514840B (zh) 2023-06-09

Family

ID=84514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65210.9A Active CN115514840B (zh) 2022-11-22 2022-11-22 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1484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6483A (zh) * 2015-12-03 2016-04-20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5915715A (zh) * 2016-05-25 2016-08-3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来电提醒方法及其装置、佩戴式音频设备和移动终端
CN106534517B (zh) * 2016-11-03 2019-11-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运行状态调整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361822A (zh) * 2018-12-28 2019-02-1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来电提醒方法、移动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52394B (zh) * 2020-03-25 2022-08-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设备模式管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731176A (zh) * 2021-01-08 2021-04-30 未来穿戴技术有限公司 电量提示方法、装置、可穿戴按摩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43397A (zh) * 2021-11-25 2022-03-04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连接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4840A (zh) 2022-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85759B (zh) 通知消息处理方法、设备、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683850B2 (en) Bluetooth reconnec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CN111543042B (zh) 通知消息的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19072178A1 (zh) 一种通知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2860145B (zh) 一种应用的控制方法与电子设备
EP4152190A1 (en) Permiss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lica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6360725B (zh) 显示交互系统、显示方法及设备
WO2023284415A1 (zh) 电源键误触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3005282A1 (zh) 一种消息推送方法及装置
WO2021031865A1 (zh) 通话方法及装置
CN116010076A (zh) 一种应用运行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WO2022135157A1 (zh) 页面显示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09026B (zh) 即时通信消息的处理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6137639A (zh) 一种跨设备音频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US20230236714A1 (en) Cross-Device Desktop Management Method, First Electronic Device, and Seco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615947A (zh) 快速进入应用的方法与折叠屏电子设备
CN115514840B (zh) 通知消息提示的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29983A1 (zh) 一种控件内容的拖拽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WO2022247446A1 (zh) 一种性能优化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4143906B (zh)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596633A (zh) 坐姿检测方法及终端
CN114449686A (zh) 一种无线网络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16074615B (zh) 摄像头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WO2024001972A1 (zh) 交互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253905B (zh) 基于多指操作的触控方法及智能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