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3310A - 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3310A
CN115513310A CN202211361980.9A CN202211361980A CN115513310A CN 115513310 A CN115513310 A CN 115513310A CN 202211361980 A CN202211361980 A CN 202211361980A CN 115513310 A CN115513310 A CN 115513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infrared detector
type
superlattice
uni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619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建凯
张培峰
雷宇
宫联国
许多
苏莹
李斌
文晋
冯伟
朱坤
赵毅
徐文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yuan Guoke 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yuan Guoke 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yuan Guoke 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yuan Guoke 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619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133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13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33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16Coatings
    • H01L31/02161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43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or surface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46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25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L31/0264Inorganic materials
    • H01L31/0304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s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AIIIBV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35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31/035236Superlattices; Multiple quantum w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4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active layers comprising only AIIIBV compounds, e.g. GaAs, InP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属于红外探测技术领域。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其包括红外探测器外延片、金属接触层和金属连接柱。金属接触层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粘附层、反射层、连接层、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粘附层连接于红外探测器外延片。金属连接柱连接于第二保护层。本申请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在金属接触层中增加反射层,即将接触电极和反射电极融合,在形成良好欧姆接触的同时,能够通过光反射实现部分损失光的二次吸收,从而提升制作的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进而优化红外探测器的成像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 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红外探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背景技术
由于具有可穿透烟雾、抗干扰能力强以及全天候工作等特点,红外探测器在国防和国民经济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新需求的不断发展,长波红外探测器呈现良好的市场前景。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具有量子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红外探测器。但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在长波波段存在均匀性差、成品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导致高性能长波红外探测器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红外探测器,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材料带隙可调,光谱响应可覆盖2μm~30μm波长范围;(2)独特的能带结构决定其具有较大的电子有效质量,并且随着探测波长的增大,电子有效质量却几乎保持不变;在长波红外波段,其电子有效质量约为碲镉汞材料的3倍,导致此类探测器隧穿电流小;(3)通过应变调节能带结构,可以降低俄歇复合率,提高载流子有效寿命,从而实现较高的器件性能;(4)Ⅱ类超晶格通常采用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生长方式,材料均匀性较高。通过采用晶格匹配且可商业化供给的GaSb衬底,能够生长出大面积、均匀性良好的Ⅱ类超晶格材料,从而易于制备大面阵红外探测器。基于以上特点,Ⅱ类超晶格在制备长波和甚长波红外探测器时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是制备新一代红外探测器的优选材料。
但是,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不高,对焦平面高质量的成像会造成较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其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其包括红外探测器外延片、金属接触层和金属连接柱。
金属接触层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粘附层、反射层、连接层、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粘附层连接于红外探测器外延片。
金属连接柱连接于第二保护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粘附层用于提高整个金属接触层与红外探测器外延片的结合力,反射层能够实现对光的反射,连接层用于将反射层和第一保护层连接,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用于连接和保护其他层。本申请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在金属接触层中增加反射层,即将接触电极和反射电极融合,在形成良好欧姆接触的同时,能够通过光反射实现部分损失光的二次吸收,从而提升制作的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进而优化红外探测器的成像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反射层由Ag或Al制成。
在上述示例中,Ag和Al均具有较好的反射光的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示例中,上述粘附层为Ni层,反射层为Ag层,连接层为Ni层,第一保护层为Pt层,第二保护层为Au层。
可选地,粘附层的厚度为5nm~20nm。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示例中,上述粘附层为Ti层,反射层为Al层,连接层为Ti层,第一保护层为Pt层,第二保护层为Au层。
可选地,粘附层的厚度为5nm~20nm。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示例中,上述粘附层为ITO层,反射层为Al层,连接层为Ti层,第一保护层为Pt层,第二保护层为Au层。
可选地,粘附层的厚度为50nm~100nm。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示例中,上述红外探测器外延片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衬底层、缓冲层、n型接触层、M型势垒层、吸收层和p型接触层,p型接触层连接于粘附层。
在上述示例中,p型接触层作为金属接触层的信号输出端,将吸收层在接收到红外光后产生的电流信号输出给读出电路,吸收层用于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的光生载流子,然后产生电流信号,从而适当提高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M型势垒层有利于提升载流子的有效质量,进而可较为有效的提高红外探测器的探测率,n型接触层在探测器使用时同p型配合进行偏压输入,同时p型接触层和n型接触层都为高掺,可与外接金属形成欧姆接触,增强载流子的输运。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上述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的信号输出端镀金属形成金属接触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的制备方法简便,且在不增加光刻次数以及成本提升较低的前提下,提升了制作的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优化了红外探测器的成像效果。
结合第二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示例中,上述镀金属的方法包括电子束蒸发或溅射。
结合第二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示例中,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的信号输出端镀金属形成金属接触层前,采用负性光刻胶做掩膜,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的信号输出端镀金属形成金属接触层后,去除掩膜。
第三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其包括多个上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多个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呈阵列分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和优异的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红外探测器外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金属接触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100-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10-衬底层;120-缓冲层;130-n型接触层;140-M型势垒层;150-吸收层;160-p型接触层;200-金属接触层;210-粘附层;220-反射层;230-连接层;240-第一保护层;250-第二保护层;300-金属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应视为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目前,红外探测器技术在军事、环境、工业、农业、医疗、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红外探测器,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材料带隙可调,光谱响应可覆盖2μm~30μm波长范围;(2)独特的能带结构决定其具有较大的电子有效质量,并且随着探测波长的增大,电子有效质量却几乎保持不变;在长波红外波段,其电子有效质量约为碲镉汞材料的3倍,导致此类探测器隧穿电流小;(3)通过应变调节能带结构,可以降低俄歇复合率,提高载流子有效寿命,从而实现较高的器件性能;(4)Ⅱ类超晶格通常采用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生长方式,材料均匀性较高。通过采用晶格匹配且可商业化供给的GaSb衬底,能够生长出大面积、均匀性良好的Ⅱ类超晶格材料,从而易于制备大面阵红外探测器。基于以上特点,Ⅱ类超晶格在制备长波和甚长波红外探测器时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是制备新一代红外探测器的优选材料。
本发明人注意到,Ⅱ类超晶格材料有限的吸收效率还是会损失很多光信号,低能量信号的输出对焦平面高质量的成像会造成较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申请人研究发现,可以能够通过光反射实现部分损失光的二次吸收,从而提升制作的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进而优化红外探测器的成像效果。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优化红外探测器的成像效果,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其中,粘附层用于提高整个金属接触层与红外探测器外延片的结合力,反射层能够实现对光的反射,连接层用于将反射层和第一保护层连接,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用于连接和保护其他层。本申请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在金属接触层中增加反射层,即将接触电极和反射电极融合,在形成良好欧姆接触的同时,能够通过光反射实现部分损失光的二次吸收,从而提升制作的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进而优化红外探测器的成像效果。
以下针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进行具体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10,其包括: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金属接触层200和金属连接柱300。
请参阅图2,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衬底层110、缓冲层120、n型接触层130、M型势垒层140、吸收层150和p型接触层160,p型接触层160连接于粘附层210。
衬底层110的厚度为800μm~1500μm。
可选地,衬底层110为GaSb衬底。
在GaSb衬底上生长上层材料时与上层的外延材料有小的失配,更便于外延的生长。
缓冲层120形成于衬底层110之上,厚度为800nm~1000nm。
可选地,缓冲层120为GaSb缓冲层120。
n型接触层130形成于缓冲层120之上,厚度为400nm~600nm。
作为示例,n型接触层130的厚度可以为400nm、410nm、420nm、430nm、440nm、450nm、460nm、470nm、480nm、490nm、500nm、510nm、520nm、530nm、540nm、550nm、560nm、570nm、580nm、590nm或600nm。
可选地,n型接触层13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InAs、1ML 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
可选地,n型接触层130的掺杂方式为InAs层中掺杂Si元素,Si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
M型势垒层140形成于n型接触层130之上,厚度为400nm~600nm。
作为示例,M型势垒层140的厚度可以为400nm、410nm、420nm、430nm、440nm、450nm、460nm、470nm、480nm、490nm、500nm、510nm、520nm、530nm、540nm、550nm、560nm、570nm、580nm、590nm或600nm。
可选地,M型势垒层14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InAs、1ML 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
可选地,M型势垒层140为非故意掺杂,未掺杂下载流子浓度为1014~1018cm-3
吸收层150形成于M型势垒层140之上,厚度为1μm~3μm。
作为示例,吸收层150的厚度可以为1μm、1.1μm、1.2μm、1.3μm、1.4μm、1.5μm、1.6μm、1.7μm、1.8μm、1.9μm、2μm、2.1μm、2.2μm、2.3μm、2.4μm、2.5μm、2.6μm、2.7μm、2.8μm、2.9μm或3μm。
可选地,吸收层15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根据要吸收的红外光波长的不同可以改变InAs的原子层数,短波到甚长波可以改变的InAs原子层的数量范围为6ML~25ML。
可选地,吸收层150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1.0×1016cm-3
p型接触层160形成于吸收层150之上,厚度为500nm~1000nm。
作为示例,p型接触层160的厚度可以为500nm、550nm、600nm、650nm、700nm、750nm、800nm、850nm、900nm、950nm或1000nm。
可选地,p型接触层16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根据要吸收的红外光波长的不同可以改变InAs的原子层数,短波到甚长波可以改变的InAs原子层的数量范围为6ML~25ML。
可选地,p型接触层160的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
p型接触层160作为金属接触层200的信号输出端,将吸收层150在接收到红外光后产生的电流信号输出给读出电路,吸收层150用于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的光生载流子,然后产生电流信号,从而适当提高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M型势垒层140有利于提升载流子的有效质量,进而可较为有效的提高红外探测器的探测率,且M型势垒层140中插入了AlSb材料,AlSb可以同时作为电子和空穴的势垒来抑制暗电流,n型接触层130在探测器使用时同p型配合进行偏压输入,同时p型接触层160和n型接触层130都为高掺,可与外接金属形成欧姆接触,增强载流子的输运。
请参阅图3,金属接触层2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粘附层210、反射层220、连接层230、第一保护层240和第二保护层250,粘附层210连接于p型接触层160。
粘附层210的厚度为5nm~100nm。
作为示例,粘附层210的厚度可以为5nm、8nm、10nm、12nm、15nm、18nm、20nm、30nm、40nm、50nm、60nm、70nm、80nm、90nm或100nm。
可选地,粘附层210为Ni层、Ti层或ITO层。
当粘附层210为Ni层或Ti层时,粘附层210的厚度为5nm~20nm;
当粘附层210为ITO层时,粘附层210的厚度为50nm~100nm。
反射层220的厚度为100nm~300nm。
作为示例,反射层220的厚度可以为100nm、120nm、150nm、180nm、200nm、220nm、250nm、280nm或300nm。
可选地,反射层220为Ag层或Al层。
连接层230的厚度为10nm~50nm。
作为示例,连接层230的厚度可以为10nm、15nm、20nm、25nm、30nm、35nm、40nm、45nm或50nm。
可选地,连接层230可以为Ni层或Ti层。
第一保护层240的厚度为100nm~200nm。
作为示例,第一保护层240的厚度可以为100nm、110nm、120nm、130nm、140nm、150nm、160nm、170nm、180nm、190nm或200nm。
可选地,第一保护层240为Pt层。
第二保护层250的厚度为200nm~300nm。
作为示例,第二保护层250的厚度可以为200nm、210nm、220nm、230nm、240nm、250nm、260nm、270nm、280nm、290nm或300nm。
可选地,第二保护层250为Au层。
可选地,粘附层210为Ni层,反射层220为Ag层,连接层230为Ni层,第一保护层240为Pt层,第二保护层250为Au层。
可选地,粘附层210为Ti层,反射层220为Al层,连接层230为Ti层,第一保护层240为Pt层,第二保护层250为Au层。
可选地,粘附层210为ITO层,反射层220为Al层,连接层230为Ti层,第一保护层240为Pt层,第二保护层250为Au层。
可选地,p接触层的横截面为矩形,金属接触层200的横截面也为矩形,金属接触层200小于p接触层,且金属接触层200的边缘和p接触层的边缘的角力为1μm~3μm。
粘附层210用于提高整个金属接触层200与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结合力,反射层220能够实现对光的反射,连接层230用于将反射层220和第一保护层240连接,第一保护层240和第二保护层250用于连接和保护其他层。
金属连接柱300连接于第二保护层250。
可选地,金属连接柱300为铟柱。
本申请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10在金属接触层200中增加反射层220,即将接触电极和反射电极融合,在形成良好欧姆接触的同时,能够通过光反射实现部分损失光的二次吸收,从而提升制作的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进而优化红外探测器的成像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刻蚀
提供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做光刻图形化后刻蚀,使得部分区域露出内部的n型接触层130,完成刻蚀后,去除掩膜。
可选地,刻蚀掩膜为正性光刻胶,或正性光刻胶和氧化硅配合使用。
当刻蚀掩膜为正性光刻胶时,在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一层正性光刻胶,经过感光和显影后,已感光的光刻胶去除,形成目标图形。
当刻蚀掩膜为正性光刻胶和氧化硅配合使用时,先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硅层,再在氧化硅层表面形成正性光刻胶,经过感光和显影后,已感光的光刻胶去除,露出部分氧化硅层,去除露出的部分氧化硅层,再去除剩下的光刻胶,形成目标图形。
S2、形成金属接触层200
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掩膜,然后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镀金属形成金属接触层200,完成金属剥离后,去除掩膜,再形成钝化层,并通过光刻图形化和刻蚀,在金属接触层200上端进行开孔。
可选地,镀金属的方法包括电子束蒸发或溅射。
可选地,掩膜为负性光刻胶。
可选地,钝化层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法(Plasma Enhance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或ICP增强化学气相沉积(ICP Chemical VaporDeposition,ICPCVD)形成。
可选地,钝化层为氧化硅。
可选地,钝化层的厚度为200nm~500nm。
S3、形成金属连接柱300
使用负性光刻胶或者反转胶的方式制作铟柱图形,并蒸镀铟柱,去除光刻胶,制得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10。
本申请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的制备方法简便,且在不增加光刻次数以及成本提升较低的前提下,提升了制作的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优化了红外探测器的成像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其包括多个上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多个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呈阵列分布。
可选地,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由320×256个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组成。
可选地,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由640×512个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组成。
可选地,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由1000×1000个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组成。
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和优异的成像效果。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刻蚀
提供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先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硅层,再在氧化硅层表面形成正性光刻胶,经过感光和显影后,已感光的光刻胶去除,露出部分氧化硅层,去除露出的部分氧化硅层,再去除剩下的光刻胶,形成目标图形,刻蚀使得部分区域露出内部的n型接触层130,完成刻蚀后,去除掩膜。
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衬底层110、缓冲层120、n型接触层130、M型势垒层140、吸收层150和p型接触层160,p型接触层160连接于粘附层210。
衬底层110为GaSb衬底,衬底层110厚度为450μm;
缓冲层120为GaSb缓冲层120,缓冲层120厚度为800nm;
n型接触层13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1ML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n型接触层130的掺杂方式为InAs层中掺杂Si元素,Si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n型接触层130厚度为500nm。
M型势垒层14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1ML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M型势垒层140为非故意掺杂,未掺杂下载流子浓度为1016cm-3,M型势垒层140厚度为500nm。
吸收层15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吸收层150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1.0×1016cm-3,吸收层150的厚度为2μm。
p型接触层16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p型接触层160的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p型接触层160的厚度为800nm。
S2、形成金属接触层200
采用负性光刻胶作为掩膜,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掩膜,然后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采用电子束蒸发形成金属接触层200,完成金属剥离后,去除掩膜,再形成钝化层,并通过光刻图形化和刻蚀,在金属接触层200上端进行开孔。
金属接触层2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Ni层、Ag层、Ni层、Pt层和Au层,Ni层结合于p型接触层160。
其中,Ni层的厚度为10nm,Ag层的厚度为200nm,Ni层的厚度为30nm,Pt层的厚度为150nm,Au层的厚度为250nm。
S3、形成金属连接柱300
使用负性光刻胶或者反转胶的方式制作铟柱图形,并蒸镀铟柱,去除光刻胶,制得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10。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刻蚀
提供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先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硅层,再在氧化硅层表面形成正性光刻胶,经过感光和显影后,已感光的光刻胶去除,露出部分氧化硅层,去除露出的部分氧化硅层,再去除剩下的光刻胶,形成目标图形,刻蚀使得部分区域露出内部的n型接触层130,完成刻蚀后,去除掩膜。
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衬底层110、缓冲层120、n型接触层130、M型势垒层140、吸收层150和p型接触层160,p型接触层160连接于粘附层210。
衬底层110为GaSb衬底,衬底层110厚度为450μm;
缓冲层120为GaSb缓冲层120,缓冲层120厚度为800nm;
n型接触层13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1ML 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n型接触层130的掺杂方式为InAs层中掺杂Si元素,Si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n型接触层130厚度为500nm。
M型势垒层14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1ML 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M型势垒层140为非故意掺杂,未掺杂下载流子浓度为1016cm-3,M型势垒层140厚度为500nm。
吸收层15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吸收层150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1.0×1016cm-3,吸收层150的厚度为2μm。
p型接触层16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p型接触层160的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p型接触层160的厚度为800nm。
S2、形成金属接触层200
采用负性光刻胶作为掩膜,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掩膜,然后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采用电子束蒸发形成金属接触层200,完成金属剥离后,去除掩膜,再形成钝化层,并通过光刻图形化和刻蚀,在金属接触层200上端进行开孔。
金属接触层2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Ti层、Al层、Ti层、Pt层和Au层,Ni层结合于p型接触层160。
其中,Ti层的厚度为10nm,Al层的厚度为200nm,Ti层的厚度为30nm,Pt层的厚度为150nm,Au层的厚度为250nm。
S3、形成金属连接柱300
使用负性光刻胶或者反转胶的方式制作铟柱图形,并蒸镀铟柱,去除光刻胶,制得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10。
实施例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刻蚀
提供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先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硅层,再在氧化硅层表面形成正性光刻胶,经过感光和显影后,已感光的光刻胶去除,露出部分氧化硅层,去除露出的部分氧化硅层,再去除剩下的光刻胶,形成目标图形,刻蚀使得部分区域露出内部的n型接触层130,完成刻蚀后,去除掩膜。
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衬底层110、缓冲层120、n型接触层130、M型势垒层140、吸收层150和p型接触层160,p型接触层160连接于粘附层210。
衬底层110为GaSb衬底,衬底层110厚度为450μm;
缓冲层120为GaSb缓冲层120,缓冲层120厚度为800nm;
n型接触层13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1ML 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n型接触层130的掺杂方式为InAs层中掺杂Si元素,Si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n型接触层130厚度为500nm。
M型势垒层14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1ML 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M型势垒层140为非故意掺杂,未掺杂下载流子浓度为1016cm-3,M型势垒层140厚度为500nm。
吸收层15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吸收层150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1.0×1016cm-3,吸收层150的厚度为2μm。
p型接触层16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p型接触层160的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p型接触层160的厚度为800nm。
S2、形成金属接触层200
采用负性光刻胶作为掩膜,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掩膜,然后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采用电子束蒸发形成金属接触层200,完成金属剥离后,去除掩膜,再形成钝化层,并通过光刻图形化和刻蚀,在金属接触层200上端进行开孔。
金属接触层2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ITO层、Al层、Ti层、Pt层和Au层,Ni层结合于p型接触层160。
其中,ITO层的厚度为80nm,Al层的厚度为200nm,Ti层的厚度为30nm,Pt层的厚度为150nm,Au层的厚度为250nm。
S3、形成金属连接柱300
使用负性光刻胶或者反转胶的方式制作铟柱图形,并蒸镀铟柱,去除光刻胶,制得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10。
对比例1
本申请对比例提供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刻蚀
提供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先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硅层,再在氧化硅层表面形成正性光刻胶,经过感光和显影后,已感光的光刻胶去除,露出部分氧化硅层,去除露出的部分氧化硅层,再去除剩下的光刻胶,形成目标图形,刻蚀使得部分区域露出内部的n型接触层130,完成刻蚀后,去除掩膜。
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衬底层110、缓冲层120、n型接触层130、M型势垒层140、吸收层150和p型接触层160,p型接触层160连接于粘附层210。
衬底层110为GaSb衬底,衬底层110厚度为450μm;
缓冲层120为GaSb缓冲层120,缓冲层120厚度为800nm;
n型接触层13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1ML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n型接触层130的掺杂方式为InAs层中掺杂Si元素,Si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n型接触层130厚度为500nm。
M型势垒层14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GaSb、AlSb和GaSb M型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M型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1MLGaSb、5ML AlSb和1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M型势垒层140为非故意掺杂,未掺杂下载流子浓度为1016cm-3,M型势垒层140厚度为500nm。
吸收层15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吸收层150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1.0×1016cm-3,吸收层150的厚度为2μm。
p型接触层160由若干个周期的InAs和GaSb超晶格结构构成,每个周期中的超晶格结构由下至上包括10ML InAs和7ML GaSb,其中ML表示原子层,p型接触层160的掺杂方式为GaSb层中掺杂Be,Be的掺杂浓度为2.0×1018cm-3,p型接触层160的厚度为800nm。
S2、形成金属接触层200
采用负性光刻胶作为掩膜,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形成掩膜,然后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100的p型接触层160表面采用电子束蒸发形成金属接触层200,完成金属剥离后,去除掩膜,再形成钝化层,并通过光刻图形化和刻蚀,在金属接触层200上端进行开孔。
金属接触层200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Ti层、Pt层和Au层,Ti层结合于p型接触层160。
其中,Ti层的厚度为50nm,Pt层的厚度为100nm,Au层的厚度为300nm。
S3、形成金属连接柱300
使用负性光刻胶或者反转胶的方式制作铟柱图形,并蒸镀铟柱,去除光刻胶,制得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10。
试验例1
取实施例1~3和对比例1制得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10,通过倒装焊接工艺完成与读出电路的键合,通过杜瓦瓶封装和制冷机降温,连接FPGA、摄像头及显示器后制得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
检测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以黑体作为光源,测得探测器在特定波段的滤光片下的光电流或光电压,从所测得的光电流或者光电压中,可以得到器件的量子效率。量子效率是指光生载流子数与输入光子数的比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
项目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对比例1
量子效率 35% 37% 38% 29%
由实施例1~3和对比例1对比可知,本申请在不增加光刻次数且成本提升极少的情况下,将红外探测器量子效率提升5%~10%,对于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偏低的缺点有较好的优化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包括:
红外探测器外延片;
金属接触层,所述金属接触层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粘附层、反射层、连接层、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所述粘附层连接于所述红外探测器外延片;
金属连接柱,所述金属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二保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由Ag或Al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附层为Ni层,所述反射层为Ag层,所述连接层为Ni层,所述第一保护层为Pt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为Au层;
可选地,所述粘附层的厚度为5nm~2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附层为Ti层,所述反射层为Al层,所述连接层为Ti层,所述第一保护层为Pt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为Au层;
可选地,所述粘附层的厚度为5nm~2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附层为ITO层,所述反射层为Al层,所述连接层为Ti层,所述第一保护层为Pt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为Au层;
可选地,所述粘附层的厚度为50nm~100n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探测器外延片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衬底层、缓冲层、n型接触层、M型势垒层、吸收层和p型接触层,所述p型接触层连接于所述粘附层。
7.一种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的信号输出端镀金属形成所述金属接触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镀金属的方法包括电子束蒸发或溅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的信号输出端镀金属形成所述金属接触层前,采用负性光刻胶做掩膜,在红外探测器外延片的信号输出端镀金属形成所述金属接触层后,去除所述掩膜。
10.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多个所述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呈阵列分布。
CN202211361980.9A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Pending CN1155133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1980.9A CN115513310A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1980.9A CN115513310A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3310A true CN115513310A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12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61980.9A Pending CN115513310A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1331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24416A (zh) * 2023-02-14 2023-03-21 太原国科半导体光电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控制的二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2477A (zh) * 2010-12-31 2011-08-03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一种反光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
CN102437228A (zh) * 2011-11-25 2012-05-02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底部耦合光栅量子阱红外焦平面光敏元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11804A (zh) * 2014-01-22 2014-08-27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融合金属纳米线的透明导电电极、它们的结构设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21005A (zh) * 2013-04-05 2015-04-15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融合金属纳米线的透明导电电极、它们的结构设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76805A (zh) * 2015-01-21 2015-04-2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InAs/GaSbⅡ类超晶格材料的短波/中波/长波三色红外探测器
CN105810758A (zh) * 2014-12-30 2016-07-27 北京生美鸿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能调光膜的准晶图案化的透明导电薄膜电极
CN105810757A (zh) * 2014-12-30 2016-07-27 北京生美鸿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能调光膜的透明导电薄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56419A (zh) * 2016-11-29 2017-01-2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含埋氧层结构的光电探测器
CN106952981A (zh) * 2017-03-22 2017-07-14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宽波段探测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7534066A (zh) * 2015-02-27 2018-01-02 密歇根大学董事会 具有中间光学滤波器的机械堆叠串列光伏电池
CN112490303A (zh) * 2020-10-28 2021-03-12 南昌大学 n面出光为特定几何图形的AlGaInP薄膜LED芯片结构
CN113972296A (zh) * 2021-10-25 2022-01-25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2477A (zh) * 2010-12-31 2011-08-03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一种反光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
CN102437228A (zh) * 2011-11-25 2012-05-02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底部耦合光栅量子阱红外焦平面光敏元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20168A (zh) * 2013-04-05 2015-05-13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融合金属纳米线的透明导电电极、它们的结构设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21005A (zh) * 2013-04-05 2015-04-15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融合金属纳米线的透明导电电极、它们的结构设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11804A (zh) * 2014-01-22 2014-08-27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融合金属纳米线的透明导电电极、它们的结构设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10758A (zh) * 2014-12-30 2016-07-27 北京生美鸿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能调光膜的准晶图案化的透明导电薄膜电极
CN105810757A (zh) * 2014-12-30 2016-07-27 北京生美鸿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能调光膜的透明导电薄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76805A (zh) * 2015-01-21 2015-04-2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InAs/GaSbⅡ类超晶格材料的短波/中波/长波三色红外探测器
CN107534066A (zh) * 2015-02-27 2018-01-02 密歇根大学董事会 具有中间光学滤波器的机械堆叠串列光伏电池
CN106356419A (zh) * 2016-11-29 2017-01-2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含埋氧层结构的光电探测器
CN106952981A (zh) * 2017-03-22 2017-07-14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宽波段探测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12490303A (zh) * 2020-10-28 2021-03-12 南昌大学 n面出光为特定几何图形的AlGaInP薄膜LED芯片结构
CN113972296A (zh) * 2021-10-25 2022-01-25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24416A (zh) * 2023-02-14 2023-03-21 太原国科半导体光电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控制的二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
CN115824416B (zh) * 2023-02-14 2023-04-14 太原国科半导体光电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控制的二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35184B1 (en) Broadband imaging device
CN107863413B (zh) 一种AlGaN基日盲紫外雪崩异质结光电晶体管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KR100762772B1 (ko) 적외선 센서 ic, 적외선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5721429A (en) Self-focusing detector pixel structure having improved sensitivity
CN105405916A (zh) 硅基宽光谱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CN108400197B (zh) 具有球冠结构的4H-SiC紫外光电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EP2087517A1 (en) Sub-pixel nbn detector
US20220393049A1 (en) Integrated infrared circular polarization detector with high extinction ratio and design method thereof
CN115513310A (zh) 一种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单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ⅱ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CN101976729B (zh) 平面构型有机红外或紫外光伏半导体探测器
JP2012151452A (ja) 裏面に設けられた金属テクスチャリングによって最適化された光検出器
CN102237432B (zh) 一种太赫兹或红外频段灵敏光子探测器
CN109244176A (zh) 一种微椭球式零串音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CN112366244B (zh) 鳍式光伏型硅基等离激元热载流子红外探测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WO2024012348A1 (zh) 一种人工微结构集成InAs基红外光电探测器
US6828642B2 (en) Diffraction grating coupled infrared photodetector
CN208062085U (zh) 一种紫外-红外双波段集成p-i-n型光电探测器
CN102544221A (zh) 一种基于宝石衬底的宽波段薄膜型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JPH05259427A (ja) 赤外線検知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617999A (zh) 基于硅上液晶的短波长红外成像器件
CN112366233A (zh) 一种GaN基紫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3606584A (zh) 一种由非晶硅/晶体硅/β-FeSi2组成的异质结太阳电池
JP2007288227A (ja) 赤外線センサic
CN106356416B (zh) 高速光电探测器芯片的制作方法
CN112117345B (zh) 一种衍射环结构ii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