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06824A - 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06824A
CN115506824A CN202211057044.9A CN202211057044A CN115506824A CN 115506824 A CN115506824 A CN 115506824A CN 202211057044 A CN202211057044 A CN 202211057044A CN 115506824 A CN115506824 A CN 115506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 wall
grouting
wall
middle rock
glass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70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立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70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068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06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068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20/00Setting anchoring-bol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04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 E21D11/10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concrete cast in situ; Shuttering also lost shutterings, e.g. made of blocks, of metal plates or other equipment adapted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14Lining predominantly with metal
    • E21D11/15Plate linings; Laggings, i.e. linings designed for holding back formation material or for transmitting the load to main supporting members
    • E21D11/152Laggings made of grids or nett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14Lining predominantly with metal
    • E21D11/15Plate linings; Laggings, i.e. linings designed for holding back formation material or for transmitting the load to main supporting members
    • E21D11/155Laggings made of strips, slats, slabs or sheet p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20/00Setting anchoring-bolts
    • E21D20/02Setting anchoring-bolts with provisions for grou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21D9/001Improving soil or rock, e.g. by freezing; Inj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隧道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本公开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包括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多个对拉锚索和多个注浆管,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对拉锚索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一个侧壁相连,对拉锚索的第二端用于与中岩墙的另一个侧壁相连;多个注浆管包括多个第一注浆管,第一注浆管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注浆机,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多个第一注浆管和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分别位于多个对拉锚索沿中岩墙高度方向的两侧。本公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隧道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小净距隧道,指隧道中的中岩墙厚度小于分离式独立双洞的最小净距的特殊隧道布置形式,目前,小净距隧道被广泛使用,然而,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造成塑性破坏,特别是中岩墙的下部稳定性较差,极易开裂,经常会出现坍塌、初期支护开裂等现象,甚至会形成“流变”现象,因此,保证中岩墙稳定是小净距隧道建设成败的关键。
目前,为了解决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中岩墙稳定性问题,对于中岩墙的加固主要采用小导管注浆、预应力锚杆、对拉锚杆、系统锚杆中的任一方法对中岩墙进行加固。
然而,上述的加固方法较为单一,容易导致加固措施无针对性,从而使得加固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包括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多个对拉锚索和多个注浆管,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对拉锚索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一个侧壁相连,对拉锚索的第二端用于与中岩墙的另一个侧壁相连;多个注浆管包括多个第一注浆管,第一注浆管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注浆机,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多个第一注浆管和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分别位于多个对拉锚索沿中岩墙高度方向的两侧。
可选的,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一端位于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的靠近对拉锚索的一侧,且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一端位于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的靠近洞口的一侧;多个玻璃纤维锚杆沿中岩墙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在中岩墙的高度方向上,分别连接于中岩墙两个侧壁上的玻璃纤维锚杆交错且等间距分布,且相邻的两个玻璃纤维锚杆在中岩墙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于一点。
可选的,第一注浆管的第一端位于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的靠近对拉锚索的一侧,且第一注浆管的第一端位于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的靠近洞口的一侧;多个第一注浆管沿中岩墙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在中岩墙的高度方向上,分别连接于中岩墙两个侧壁上的第一注浆管交错且等间距分布,且相邻的两个第一注浆管在中岩墙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于一点。
可选的,在隧道的掘进方向上,连接于中岩墙同一侧壁的玻璃纤维锚杆和第一注浆管交错分布,且连接于中岩墙不同侧壁的相邻的玻璃纤维锚杆与第一注浆管在中岩墙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并形成一交点;在连接于中岩墙两个侧壁的相邻的玻璃纤维锚杆与第一注浆管中,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注浆管的第一端中靠近交点的一者与交点之间在隧道掘进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60cm且小于等于100cm。
可选的,注浆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背离第二管段的一端为锥状体,锥状体位于中岩墙内,且锥状体的顶部远离第二管段设置;第二管段包括依次相连的内管段和外管段,内管段位于中岩墙内,第一管段螺纹连接于内管段,且第一管段的外径小于内管段的内径;外管段位于中岩墙外,内管段的靠近外管段的一侧通过树脂锚固剂锚固于中岩墙。
可选的,注浆管还包括多个弹性覆盖件,多个弹性覆盖件与多个注浆孔一一对应;弹性覆盖件设置于第二管段的外侧,且弹性覆盖件覆盖对应的注浆孔,弹性覆盖件在注浆管注浆时向外膨胀,弹性覆盖件在注浆管注浆完成后向内收缩。
可选的,中岩墙的侧壁外喷射有止浆墙,内管段的靠近外管段的一侧贯穿止浆墙;注浆管还包括阀门和第三管段,阀门设置在外管段上;第三管段螺纹连接于外管段背离内管段的一侧,且第三管段背离外管段的一端用于连接注浆机。
可选的,多个注浆管还包括多个第二注浆管,多个第二注浆管在中岩墙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二注浆管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注浆机,第二注浆管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在中岩墙的高度方向上,多个第二注浆管位于多个对拉锚索之间,且相邻的两个对拉锚索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注浆管,相邻的两个第二注浆管之间的间距均相等。
可选的,本公开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三注浆管,多个第三注浆管设置于中岩墙的洞口处,第三注浆管沿隧道的掘进方向延伸;多个第三注浆管中,相邻的两个第三注浆管之间的间距均相等,且多个第三注浆管包括多个沿中岩墙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注浆管组,每个注浆管组均包括沿中岩墙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注浆管;在中岩墙的高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注浆管组中的多个第三注浆管交错分布。
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中岩墙的侧壁上钻设第一安装孔,将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插入第一安装孔内,并对第一注浆管内注浆;在中岩墙的侧壁上喷射混凝土找平层,进行张拉操作;在中岩墙两侧的侧壁上分别钻设第二安装孔,并对第二安装孔进行扩槽;将对拉锚索的第一端安装在中岩墙一侧的侧壁上的第二安装孔内,将对拉锚索的第二端安装在中岩墙另一侧的侧壁上的第二安装孔内;在第二安装孔的孔口处铺设纤维柔性网片,对中岩墙的侧壁进行整体平铺;安装型钢带,使型钢带上的孔洞与第二安装孔对正;在对拉锚索的两端的尾部分别依次安装锥形夹具、垫板托盘和张拉锚具;对对拉锚索进行张拉锚固;在中岩墙的侧壁上钻设第三安装孔,将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插入第三安装孔内,并对玻璃纤维锚杆与第三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进行注浆。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包括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多个对拉锚索和多个注浆管,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对拉锚索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一个侧壁相连,对拉锚索的第二端用于与中岩墙的另一个侧壁相连;多个注浆管包括多个第一注浆管,第一注浆管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注浆机,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多个第一注浆管和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分别位于多个对拉锚索沿中岩墙高度方向的两侧。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中,将玻璃纤维锚杆、对拉锚索和注浆管结合起来,对中岩墙的结构进行加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单一的加固方式,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更好;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玻璃纤维锚杆与中岩墙内部的水会发生反应,形成一种复合加固体与中岩墙融为一体,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又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两个隧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4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中的注浆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a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c为图4a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中的注浆管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中的对对拉锚索进行张拉锚固后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中的对对拉锚索进行张拉锚固后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1a、玻璃纤维锚杆;l、限界线;11、31、第一端;2、对拉锚索;3、3a、第一注浆管;4、第二注浆管;5、第三注浆管;6、交点;7、第一管段;8、第二管段;81、注浆孔;82、内管段;83、外管段;9、第三管段;10、中岩墙;20、隧道;21、第一隧道;22、第二隧道;30、阀门;40、弹性覆盖件;50、树脂锚固剂;60、止浆墙;70、直接头;80、纤维柔性网片;90、型钢带;100、锥形夹具;110、垫板托盘;120、张拉锚具;130、混凝土;140、扩槽;20a、先行隧道;201、第一掌子面;20b、后行隧道;202、第二掌子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小净距隧道,指隧道中的中岩墙厚度小于分离式独立双洞的最小净距的特殊隧道布置形式,目前,小净距隧道被广泛使用,然而,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造成塑性破坏,特别是中岩墙的下部稳定性较差,极易开裂,经常会出现坍塌、初期支护开裂等现象,甚至会形成“流变”现象,因此,保证中岩墙稳定是小净距隧道建设成败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流变是指物体受力变形中存在的与时间有关的变形特性。
目前,为了解决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中岩墙稳定性问题,对于中岩墙的加固主要采用小导管注浆、预应力锚杆、对拉锚杆、系统锚杆中的任一方法对中岩墙进行加固。然而,上述的加固方法较为单一,一方面,容易导致加固措施无针对性,从而使得加固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工程资源的浪费,从而使得施工成本较高。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包括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多个对拉锚索和多个注浆管,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对拉锚索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一个侧壁相连,对拉锚索的第二端用于与中岩墙的另一个侧壁相连;多个注浆管包括多个第一注浆管,第一注浆管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注浆机,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多个第一注浆管和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分别位于多个对拉锚索沿中岩墙高度方向的两侧。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中,将玻璃纤维锚杆、对拉锚索和注浆管结合起来,对中岩墙的结构进行加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单一的加固方式,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更好;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玻璃纤维锚杆与中岩墙内部的水会发生反应,形成一种复合加固体与中岩墙融为一体,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1a和图1b,图1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包括多个玻璃纤维锚杆1、多个对拉锚索2和多个注浆管,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10的侧壁相连,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10内,具体的,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一端与隧道20的初期支护连接;对拉锚索2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10的一个侧壁相连,对拉锚索2的第二端用于与中岩墙10的另一个侧壁相连,具体的,对拉锚索2的第一端与隧道20的初期支护连接;多个注浆管包括多个第一注浆管3,第一注浆管3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10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注浆机,第一注浆管3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10内,具体的,第一注浆管3的第一端与隧道20的初期支护连接;多个第一注浆管3和多个玻璃纤维锚杆1分别位于多个对拉锚索2沿中岩墙10高度方向的两侧。本实施例中,将玻璃纤维锚杆1、对拉锚索2和注浆管结合起来,对中岩墙10的结构进行加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单一的加固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更好;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玻璃纤维锚杆1与中岩墙10内部的水会发生反应,形成一种复合加固体与中岩墙10融为一体,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与图1a中的z-z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上述的隧道20可以是图中的第一隧道21,也可以是图中的第二隧道22,而第一隧道21和第二隧道22则分别为中岩墙10两侧的隧道。在以下的叙述中,对于隧道20的限制则既可以是第一隧道21也可以是第二隧道22,以下将不作分别介绍。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玻璃纤维锚杆1的轴向长度为400cm,且在隧道20的环向上,相邻的两个玻璃纤维锚杆1之间的间距为50cm,在隧道20的纵向上,相邻的两个玻璃纤维锚杆1之间的间距为50cm;上述的对拉锚索2的延伸长度在550~570cm之间,且在隧道20的环向上,相邻的两个对拉锚索2之间的间距为100cm,在隧道20的纵向上,相邻的两个对拉锚索2之间的间距在75~100cm之间;上述的注浆管的轴向长度为400cm,且在隧道20的环向上,两个相邻的注浆管之间的间距为100cm,在隧道20的纵向上,两个相邻的注浆管之间的间距在75~100cm之间。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玻璃纤维锚杆1、对拉锚索2以及注浆管的尺寸等参数也可以是其他的数值范围,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隧道20的环向与图1a中的x-x方向一致,上述的隧道20的纵向即为隧道20的掘进方向与图1b中的y-y方向一致。
而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岩墙10中部的结构,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注浆管还包括多个第二注浆管4,多个第二注浆管4在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二注浆管4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10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注浆机,第二注浆管4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10内;在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多个第二注浆管4位于多个对拉锚索2之间,且相邻的两个对拉锚索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注浆管4,相邻的两个第二注浆管4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注浆管4的延伸方向与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一致,其中,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与图1中的a-a方向一致。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注浆管4与第一注浆管3的结构一致,形状相同,尺寸相等,以下将对第一注浆管3的结构作详细介绍,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见图2,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又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以避免位于中岩墙10两侧的隧道20坍塌,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三注浆管5,多个第三注浆管5设置于中岩墙10的洞口处,第三注浆管5沿隧道的掘进方向延伸;多个第三注浆管5中,相连的两个第三注浆管5的间距均相等,且多个第三注浆管5包括多个沿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注浆管组。
而为了减少第三注浆管5的打孔数量以及为了便于形成浆液加固圈,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注浆管组均包括沿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注浆管5;在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注浆管组中的多个第三注浆管5交错分布,这种排布方式可以理解为,中心分布有一个第三注浆管5,周侧分布有六个第三注浆管5,六个第三注浆管5的连线围成正六边形,这样,则便于在每个第三注浆管5的周侧形成浆液加固圈,以加强洞口处的中岩墙10的结构。
为了对第三注浆管5的打设范围进行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在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三注浆管5的打设范围为两个隧道20的限界线l之间、隧道20的上起拱线与下起拱线之间的区域,更为具体的,两个限界线l向靠近中岩墙10中部方向平移150m后,平移后的两个限界线l之间的区域为第三注浆管5的打设区域。其中,可以理解的是,限界线l为在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上,可以供车辆通过的空间与不能供车辆通过的空间的分隔线。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注浆管5的打设范围也可以是其他的区域,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两个相邻的注浆管组之间的间距为100cm,而在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上,每一注浆管组内相邻的两个第三注浆管5之间的间距为50cm,更为具体的,第三注浆管5的轴向长度为500cm,第三注浆管5的外径为70mm,第三注浆管5的壁厚为5mm;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注浆管5阵列的参数以及第三注浆管5的尺寸参数可以是其他的数值,在此,不加以限制。
需压说明的是,在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进行施工时,首先对洞口处的加固结构进行施工,也就是说,先对多个第三注浆管5进行打设,然后对两个隧道20进行开挖,需要注意的是,两个隧道应错开挖设,也就是说,在开挖第一个隧道20之后,对对于洞内的加固结构进行施工,即对玻璃纤维锚杆1、对拉锚索2和第一注浆管3进行打设,之后再挖设第二个隧道20,交替进行。
为了对两个隧道20挖设的顺序进行说明,特给出图3以供参考,如图3所示,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两个隧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具体的,在隧道20的挖设过程中,命名先行挖设的隧道20为先行隧道20a,命名后行挖设的隧道20为后行隧道20b,如图3所示,先行隧道20a的第一掌子面201位于后行隧道20b的第二掌子面202的内侧,且第一掌子面201与第二掌子面202在隧道20纵向上的间距在20~40m之间,在此,对第一掌子面201与第二掌子面202在隧道20纵向上的间距不作具体限制。
更为具体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掌子面202、后行隧道20b的仰拱均处于先行隧道20a的仰拱与先行隧道20a的二次衬砌之间,第二掌子面202的位置对应先行隧道20a初期支护已成环段落,已成环的先行隧道20a初期支护有较强的支护能力来抵抗后行隧道20b开挖引起的应力释放,避免先行隧道20a出现坍塌;同时,后行隧道20b已成环初期支护超前于先行隧道20a二次衬砌,避免了后行隧道20b开挖时围岩释放的应力直接作用于先行隧道20a二次衬砌上引起二次衬砌开裂。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根据监控结果可以合理设置预留变形量,避免初期支护侵限,通过优化先行隧道20a与后行隧道20b之间的施工间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夹岩10的稳定性。
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玻璃纤维锚杆1和第一注浆管3均应该倾斜设置,以下将对玻璃纤维锚杆1和第一注浆管3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作具体介绍。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一端位于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二端的靠近对拉锚索2的一侧,且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一端位于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二端的靠近洞口的一侧;第一注浆管3的第一端位于第一注浆管3的第二端的靠近对拉锚索2的一侧,且第一注浆管3的第一端位于第一注浆管3的第二端的靠近洞口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玻璃纤维锚杆1的环向角度在60°~75°之间,玻璃纤维锚杆1的纵向超前平插角为45°;第一注浆管3的环向角度在60°~90°之间,第一注浆管3的纵向超前平插角为45°;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玻璃纤维锚杆1的倾斜角度和第一注浆管3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是其他的角度值,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玻璃纤维锚杆2的极限荷载为285KN,抗拉强度562MPa,剪切强度108MPa,扭矩34N·m;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而为了提升玻璃纤维锚杆1和第一注浆管3的加固范围,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玻璃纤维锚杆1沿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在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分别连接于中岩墙10两个侧壁上的玻璃纤维锚杆1交错且等间距分布,且相邻的两个玻璃纤维锚杆1在中岩墙10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于一点;多个第一注浆管3沿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在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分别连接于中岩墙10两个侧壁上的第一注浆管3交错且等间距分布,且相邻的两个第一注浆管3在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于一点。这样,在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相邻的玻璃纤维锚杆1在中岩墙10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相邻的第一注浆管3在中岩墙10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从而能够增大玻璃纤维锚杆1和第一注浆管3的加固范围,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
其中,不难理解的是,上述的相邻的玻璃纤维锚杆1分布于中岩墙10的两个侧壁上;上述的相邻的第一注浆管3分布于中岩墙10的两个侧壁上。
进一步地,为了增大玻璃纤维锚杆1和第一注浆管3的加固范围,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隧道的掘进方向上,连接于中岩墙10同一侧壁的玻璃纤维锚杆1和第一注浆管3交错且等间距分布,且连接于中岩墙10两个侧壁的相邻的玻璃纤维锚杆与第一注浆管3在中岩墙10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并形成一交点6。
具体的,为了限制出较优的加固范围,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连接于中岩墙10不同侧壁的相邻的玻璃纤维锚杆与第一注浆管3中,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注浆管3的第一端中靠近交点6的一者与交点6之间在隧道掘进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60cm且小于等于100cm。
为了便于理解,请参见图1b,其中,以玻璃纤维锚杆1a和第一注浆管3a为例,命名玻璃纤维锚杆1a的第一端为第一端11,第一注浆管3a的第一端为第一端31,在隧道20的掘进方向上,第一端31与交点6之间的距离更近,且第一端31与交点6在隧道20掘进方向上的距离在60~100cm之间。
而为了使第一注浆管3和第二注浆管4能够与中岩墙10可靠连接,从而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特意对注浆管的结构作了相应的变动,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的注浆管的结构作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4a至图4c,图4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中的注浆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图4a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c为图4a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a至图4c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注浆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7、第二管段8和第三管段9;其中,第一管段7螺纹连接于第二管段8,第一管段7背离第二管段8的一端为锥状体,锥状体位于中岩墙10内,且锥状体的顶部远离第二管段8设置;第二管段8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注浆孔81,且第二管段8上设有阀门30;第三管段9螺纹连接于第二管段8,第三管段9位于中岩墙10外,且第三管段9背离第二管段8的一端用于连接注浆机;其中,第一管段7和第三管段9的外径均小于第二管段8的内径。
具体的,第一管段7背离第二管段8的一端为锥状体,这样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注浆管发生偏孔现象,使得注浆管不易摆动,利于注浆,从而使得注浆管能够与中岩墙10之间可靠连接;此外,第一管段7与第二管段8之间可拆卸连接,在不同的工况下,便于对第一管段7进行更换。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管段7的轴向长度为20cm,且第一管段7的外径为65mm;第二管段8的外径为70mm,第二管段8的壁厚为5mm。在此,对第一管段7和第二管段8的尺寸值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注浆管可以是钢管,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注浆管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管材,在此,不加以限制。
请参见图5,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中的注浆管的使用状态图,其中,箭头方向为浆液的流动方向。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浆液顺着注浆孔81回流,注浆管还包括多个弹性覆盖件40,多个弹性覆盖件40与多个注浆孔81一一对应;弹性覆盖件40设置于第二管段8的外侧,且弹性覆盖件40覆盖对应的注浆孔81,弹性覆盖件40在注浆管注浆时向外膨胀,弹性覆盖件40在注浆管注浆完成后向内收缩。这样,当浆液从注浆孔81流至中岩墙10内部后,在弹性覆盖件40的作用下,会对浆液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能够避免浆液顺着注浆孔81回流。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注浆孔81的直径为10mm,且上述的弹性覆盖件40由塑料胶管包裹橡胶带形成,在此,对注浆孔81的直径和弹性覆盖件40的材质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注浆管与中岩墙1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管段8包括依次相连的内管段82和外管段83,内管段82位于中岩墙10内,第一管段7螺纹连接于内管段82,且第一管段7的外径小于内管段82的内径,注浆孔81开设在内管段82上,外管段83位于中岩墙10外,第三管段9螺纹连接于外管段83,阀门30设置在外管段83上;内管段82的靠近外管段83的一侧通过树脂锚固剂50锚固于中岩墙10。这样,相当于是在注浆管的两端分别使得注浆管与中岩墙10连接牢靠,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更好。
更进一步地,为了对浆液进行封堵,以使内管段82的靠近外管段83的一侧与中岩墙10连接可靠,在中岩墙10的外侧可以喷射止浆墙60,内管段82的靠近外管段83的一侧贯穿止浆墙60,且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止浆墙60的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止浆墙60的厚度为80cm;在此,对止浆墙60的具体参数不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止浆墙60为砼止浆墙,在此,对止浆墙60的类型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于某些工况,当内管段82的长度较大时,内管段82可以由多个小节段依次连接形成,且相邻的两个小节段之间可以通过直接头70可拆卸连接,且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直接头70的内径为70mm,在此,对直接头70的尺寸不加以限制。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内管段82的轴向长度为2000mm,在此,对内管段82的轴向长度不加以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包括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多个对拉锚索和多个注浆管,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对拉锚索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一个侧壁相连,对拉锚索的第二端用于与中岩墙的另一个侧壁相连;多个注浆管包括多个第一注浆管,第一注浆管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注浆机,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位于中岩墙内;多个第一注浆管和多个玻璃纤维锚杆分别位于多个对拉锚索沿中岩墙高度方向的两侧。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中,将玻璃纤维锚杆、对拉锚索和注浆管结合起来,对中岩墙的结构进行加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单一的加固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更好;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玻璃纤维锚杆与中岩墙内部的水会发生反应,形成一种复合加固体与中岩墙融为一体,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
请参见图6至图7b,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中的对对拉锚索进行张拉锚固后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中的对对拉锚索进行张拉锚固后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至图7b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用于形成上述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该方法包括:
S101、在中岩墙的侧壁上钻设第一安装孔,将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插入第一安装孔内,并对第一注浆管内注浆。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第一注浆管3替换为第二注浆管4,也就是说,该步骤针对第二注浆管4同样适用。
更为具体的,在插设注浆管之前应该在洞口处打设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注浆管5,待第三注浆管5布设完成之后进行隧道20的挖设,待隧道掘进3m后开始进行中岩墙10的加固,按照一定的间距和角度打设一次注浆管,其中,注浆管的排布方式和角度参照上述实施例实行即可;隧道内中岩墙10一侧中、下台阶开挖后,先用红油漆按1m的环向间距标出注浆管孔位,钻孔时应调整钻杆的方向与注浆管的预设方向一致;因中岩墙10易碎,钻好一孔后应及时送入注浆管以防塌孔。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对注浆管内注浆时采用注浆机与注浆管连通,通过阀门30控制注浆管内的浆液流动,其中,注浆浆液采用微膨胀水泥砂浆,浆体拌好后要尽快灌浆,灌浆完成后在20℃左右的温度下养护3~7天,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且水泥用量不小于300kg/m3混凝土,采用UEA(u-type expansive agent for concrete)低碱膨胀剂,它所起的作用是可基本消除混凝土干缩引起的拉应力,减少或防止混凝土收缩开裂,并使混凝土变得致密,此外它还有使混凝土早强的作用;UEA膨胀剂掺量设计为10%~12%,使用萘系高效减水剂,掺量为0.2%~0.5%,该减水剂能够减少拌合混凝土时的用水量并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粗骨料选用5~10mm粒径连续级配的洁净碎石;水灰比为0.41:1,膨胀剂掺量为11%,减水剂掺量为0.5%,水泥:砂子:石子=1:1.51:2.45的试验室配比;结合实际的地质情况,采用双液调速高压注浆泵从周边至中间注浆,先边缘孔再中间孔,注浆采用间隔、间隙式注浆,注浆控制压力为0.5~1.5MPa,当注浆压力达到2.0MPa时停止注浆;浆液必须充满注浆管及其周围的空隙;注浆顺序为由下至上,浆液先稀后浓、注浆量先大后小,注浆压力由小到大。
需要说明的是,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及时分析数据,发现异常及时可以对注浆管进行二次加固,提升中岩墙10的强度,避免中岩墙10出现“流变”,引起后期的二次衬砌开裂。
进一步地,在洞口处打设第三注浆管5之前,还应该在中岩墙10的两侧喷射混凝土130,且注浆管和玻璃纤维锚杆1的裸露长度均应小于或等于混凝土130的厚度。
而为了便于对注浆管进行固定,在钻孔完成之后,还可以对对应的孔洞进行清理,在此,不作具体说明。
S102、在中岩墙10的侧壁上喷射混凝土130找平层,进行张拉操作。
具体的,其中,混凝土130的强度为C35,且混凝土130的厚度在5~10cm之间;而上述的张拉操作则是利用中岩墙10的稳定性以及对拉锚索2的预应力进行。
S103、在中岩墙10两侧的侧壁上分别钻设第二安装孔,并对第二安装孔进行扩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与钻设第二安装孔相比,采用相同的钻机,并更换为Φ95mm的钻头对第二安装孔进行扩槽,扩槽140呈圆柱形,扩槽140深度为20-25cm。扩槽140直径大于对拉锚索2的直径,扩槽时应注意孔口中心与锚索口中心对齐,不可偏斜,确保后续对拉锚索2的顺利安装。
S104、将对拉锚索2的第一端安装在中岩墙10一侧侧壁上的第二安装孔内,将对拉锚索2的第二端安装在中岩墙10另一侧侧壁上的第二安装孔内。
具体是,两人配合,用对拉锚索2顶住缓缓送人第二安装孔,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反复抽拉对拉锚索2,实现由中岩墙10一侧的侧壁伸出至中岩墙10另一侧的侧壁外,保证中岩墙10内的对拉锚索2是水平贯通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对拉锚索2采用HZS35-300-0.5型NPR锚索,直径为21.8mm,长度根据中岩墙10的厚度来确定,强度等级为1860Mpa,对拉锚索2外漏出扩槽140长度大于等于30cm。
S105、在第二安装孔的孔口处铺设纤维柔性网片80,对中岩墙10的侧壁进行整体平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纤维柔性网片80为采用高强聚酯纤维柔性材料制作的网片,网眼尺寸为100mm×100mm。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铺设纤维柔性网片80时必须严贴中岩墙10的墙面,并采用Φ10mm的钢筋间距1m对纤维柔性网片80进行固定。该纤维柔性网片80韧性较好,网格小,且强度高,能够适应混凝土130找平层表面凹凸不平的现状,有利于后期对拉锚索2张拉时增大对拉锚索2与混凝土130找平层之间的受力面积,以及,为后续安装的型钢带90提供充分的反作用力,避免对拉锚索2张拉过程中对混凝土130找平层造成的损坏,进而影响中岩墙10的稳定性。
S106、安装型钢带90,使型钢带90上的孔洞与第二安装孔对正。其中,使型钢带90上的孔洞与第二安装孔对正,以保证后续锥形夹具100、垫板托盘110以及张拉锚具120顺利安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型钢带90采用宽度为280-300mm,厚度为2.8mm,材质为Q235的型钢带。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型钢带90在对拉锚索2张拉锚固施工完成后,可将中岩墙10上的所有对拉锚索2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以使对拉锚索2形成承载拱效应,有效保证了隧道20掘进开挖过程中的中岩墙10的整体稳定性。
S107、在对拉锚索2的两端的尾部分别依次安装锥形夹具100、垫板托盘110和张拉锚具120。
其中,锥形夹具100的长度比扩槽140深度小100mm,锥形夹具100长度的二分之一位置的直径大于扩槽140直径,要保证锥形夹具100能顺利进入扩槽140内。
具体的,并将锥形夹具100推到型钢带90与扁型纤维纤维柔性网片80之间,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推至扩槽140内;然后,安装垫板托盘110并将垫板托盘110推至紧贴型钢带90的位置;最后,将张拉锚具120推到紧贴垫板托盘110的位置。
S108、对对拉锚索2进行张拉锚固。
具体是,将张拉千斤顶安装至张拉锚具120上,开启千斤顶油泵进行对拉锚索2的张拉作业,千斤顶带动张拉锚具120,张拉锚具120带动对拉锚索2的端部向背离中岩墙10的侧壁方向进行预应力拉伸。需要说明的是,张拉预应力应控制在30t-35t;当对拉锚索2达到设计预应力时,千斤顶行程结束,持荷10~15min后迅速换向回程,实现一次张拉到位。
需要说明的是,千斤顶回程过程中,对拉锚索2自身会产生回缩力会反向拉动张拉锚具120以及垫板托盘110,垫板托盘110会反向带动锥形夹具100,以将锥形夹具100推至混凝土130找平层扩槽140内,由于扩槽140呈圆柱形,锥形夹具100前端很容易进入扩槽140内,而锥形夹具100尾端受到扩槽140限位,会促使锥形夹具100尾端开孔瞬间闭合,闭合后的锥形夹具100将对拉锚索2卡住,此时对拉锚索2会停止回缩并保持永久预应力持荷状态。
此时,对拉锚索2预应力锚索安装结束,卸下张拉千斤顶,用液压切割器截下对拉锚索2锚索的外露部分,并将拉出的多余对拉锚索2切除掉。
S109、在中岩墙的侧壁上钻设第三安装孔,将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插入第三安装孔内,并对玻璃纤维锚杆与第三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进行注浆。其中,注浆的浆液与注浆管的浆液一致,且可通过注浆机进行注浆,在此,不作赘述。
具体的,根据玻璃纤维锚杆1的布设方案进行钻孔定位,并采用三臂凿岩台车进行钻孔,严格控制钻孔深度和方向;钻孔内余水和余渣用高压风吹洗干净。
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包括在中岩墙的侧壁上钻设第一安装孔,将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插入第一安装孔内,并对第一注浆管内注浆;在中岩墙的侧壁上喷射混凝土找平层,进行张拉操作;在中岩墙两侧的侧壁上分别钻设第二安装孔,并对第二安装孔进行扩槽;将对拉锚索的第一端安装在中岩墙一侧的侧壁上的第二安装孔内,将对拉锚索的第二端安装在中岩墙另一侧的侧壁上的第二安装孔内;在第二安装孔的孔口处铺设纤维柔性网片,对中岩墙的侧壁进行整体平铺;安装型钢带,使型钢带上的孔洞与第二安装孔对正;在对拉锚索的两端的尾部分别依次安装锥形夹具、垫板托盘和张拉锚具;对对拉锚索进行张拉锚固;在中岩墙的侧壁上钻设第三安装孔,将玻璃纤维锚杆的第二端插入第三安装孔内,并对玻璃纤维锚杆与第三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进行注浆。本实施例提供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的加固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玻璃纤维锚杆(1)、多个对拉锚索(2)和多个注浆管,
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一端用于与中岩墙(10)的侧壁相连,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二端位于所述中岩墙(10)内;
所述对拉锚索(2)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中岩墙(10)的一个侧壁相连,所述对拉锚索(2)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中岩墙(10)的另一个侧壁相连;
多个所述注浆管包括多个第一注浆管(3),所述第一注浆管(3)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中岩墙(10)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注浆机,所述第一注浆管(3)的第二端位于所述中岩墙(10)内;所述多个第一注浆管(3)和所述多个玻璃纤维锚杆(1)分别位于所述多个对拉锚索(2)沿所述中岩墙(10)高度方向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二端的靠近所述对拉锚索(2)的一侧,且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二端的靠近洞口的一侧;
多个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沿所述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在所述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分别连接于所述中岩墙(10)两个侧壁上的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交错且等间距分布,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在所述中岩墙(10)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于一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浆管(3)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注浆管(3)的第二端的靠近所述对拉锚索(2)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注浆管(3)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注浆管(3)的第二端的靠近洞口的一侧;
多个所述第一注浆管(3)沿所述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在所述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分别连接于所述中岩墙(10)两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一注浆管(3)交错且等间距分布,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注浆管(3)在所述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于一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隧道(20)的掘进方向上,连接于所述中岩墙(10)同一侧壁的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和所述第一注浆管(3)交错且等间距分布,且连接于所述中岩墙(10)两个侧壁的相邻的所述玻璃纤维锚杆与所述第一注浆管(3)在所述中岩墙(10)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交,并形成一交点(6);
在连接于所述中岩墙(10)不同侧壁的相邻的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与所述第一注浆管(3)中,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注浆管(3)的第一端中靠近所述交点(6)的一者与所述交点(6)之间在所述隧道(20)掘进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60cm且小于等于100c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7)和第二管段(8);
所述第一管段(7)背离所述第二管段(8)的一端为锥状体,所述锥状体位于所述中岩墙(10)内,且所述锥状体的顶部远离所述第二管段(8)设置;
所述第二管段(8)包括依次相连的内管段(82)和外管段(83),所述内管段(82)位于所述中岩墙(10)内,所述第一管段(7)螺纹连接于所述内管段(82),且所述第一管段(7)的外径小于所述内管段(82)的内径,所述内管段(8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注浆孔(81);
所述外管段(83)位于所述中岩墙(10)外,所述内管段(82)的靠近所述外管段(83)的一侧通过树脂锚固剂(50)锚固于所述中岩墙(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还包括多个弹性覆盖件(40),多个所述弹性覆盖件(40)与多个所述注浆孔(81)一一对应;
所述弹性覆盖件(40)设置于所述第二管段(8)的外侧,且所述弹性覆盖件(40)覆盖对应的所述注浆孔(81),所述弹性覆盖件(40)在所述注浆管注浆时向外膨胀,所述弹性覆盖件(40)在所述注浆管注浆完成后向内收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岩墙(10)的侧壁外喷射有止浆墙(60),所述内管段(82)的靠近所述外管段(83)的一侧贯穿所述止浆墙(60);
所述注浆管还包括阀门(30)和第三管段(9),所述阀门(30)设置在所述外管段(83)上;
所述第三管段(9)螺纹连接于所述外管段(83)背离所述内管段(82)的一侧,且所述第三管段(9)背离所述外管段(83)的一端用于连接注浆机。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注浆管还包括多个第二注浆管(4),多个所述第二注浆管(4)在所述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注浆管(4)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中岩墙(10)的侧壁相连,且用于连接所述注浆机,所述第二注浆管(4)的第二端位于所述中岩墙(10)内;
在所述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注浆管(4)位于多个所述对拉锚索(2)之间,且相邻的两个对拉锚索(2)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注浆管(4),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注浆管(4)之间的间距均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三注浆管(5),多个所述第三注浆管(5)设置于所述中岩墙(10)的洞口处,所述第三注浆管(5)沿隧道(20)的掘进方向延伸;
多个所述第三注浆管(5)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注浆管(5)之间的间距均相等,且多个所述第三注浆管(5)包括多个沿所述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注浆管组,每个所述注浆管组均包括沿所述中岩墙(1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注浆管(5);
在所述中岩墙(10)的高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注浆管组中的多个第三注浆管(5)交错分布。
10.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中岩墙(10)的侧壁上钻设第一安装孔,将第一注浆管的第二端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并对所述第一注浆管内注浆;
在中岩墙(10)的侧壁上喷射混凝土(130)找平层,进行张拉操作;
在中岩墙(10)两侧的侧壁上分别钻设第二安装孔,并对所述第二安装孔进行扩槽;
将对拉锚索(2)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中岩墙(10)一侧侧壁上的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将对拉锚索(2)的第二端安装在所述中岩墙(10)另一侧侧壁上的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在第二安装孔的孔口处铺设纤维柔性网片(80),对中岩墙(10)的侧壁进行整体平铺;
安装型钢带(90),使所述型钢带(90)上的孔洞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正;
在所述对拉锚索(2)的两端的尾部分别依次安装锥形夹具(100)、垫板托盘(110)和张拉锚具(120);
对所述对拉锚索(2)进行张拉锚固;
在中岩墙(10)的侧壁上钻设第三安装孔,将玻璃纤维锚杆(1)的第二端插入所述第三安装孔内,并对所述玻璃纤维锚杆(1)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进行注浆。
CN202211057044.9A 2022-08-31 2022-08-31 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Pending CN1155068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7044.9A CN115506824A (zh) 2022-08-31 2022-08-31 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7044.9A CN115506824A (zh) 2022-08-31 2022-08-31 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06824A true CN115506824A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02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57044.9A Pending CN115506824A (zh) 2022-08-31 2022-08-31 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0682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1742A (zh) * 2023-07-27 2023-08-2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1742A (zh) * 2023-07-27 2023-08-2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
CN116641742B (zh) * 2023-07-27 2023-10-1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20346B (zh) 排桩加锚索后注浆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EP3382143A1 (en) Tunnel construction method using pre-support and post-support and apparatus suitable for same
KR100799979B1 (ko) 파형강판 터널의 터널 입출구 라이닝 보강방법
CN101122132A (zh) 可拆卸复合材料面板土钉支护体系
CN101701646B (zh) 地下管道的泥水平衡式拉管施工方法
CN109798140B (zh) 千米深井软岩劈裂注浆加固支护方法
CN110005435B (zh) 一种隧道洞身初期支护的施工工艺
CN106522243A (zh) 含裂隙岩土地层预应力锚索注浆锚固施工方法
CN115506824A (zh) 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KR100937237B1 (ko) 복합 쏘일네일링 지반보강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복합 쏘일네일링공법
CN110552371A (zh) 基于逆作法的环形内衬墙消除水平施工缝的施工方法
CN113738423A (zh) 一种煤矿巷道超高强抗弯剪锚索支护装置及支护方法
CN100494630C (zh) 软煤巷道高压涌水条件下快速构筑水闸墙的方法
KR20190058019A (ko) 섬유 그물망을 이용한 터널 시공 방법
CN116677436A (zh) 一种可分段注浆的多孔让压锚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1768963B (zh) 自锁器及具有该自锁器的自锁型预应力锚索
CN111764934B (zh) 一种超前支护小导管及深部软岩巷道的超前注浆支护方法
RU2718861C1 (ru) Способ заполнения вяжущим материал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между трубопроводом и его защитной оболочкой при бестраншейной прокладке трубопровод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US20180291582A1 (en) Anchor having fixing device at side of pressure plate to depress land slope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same
JP5725470B2 (ja) 目地開口寸法制限装置及び目地開口寸法制限方法
KR100869369B1 (ko) 다발강관을 이용한 그라우팅 방식의 지반보강장치 및 이를통한 지반보강공법
CN205063979U (zh) 一种新型的注浆装置
CN214944357U (zh) 一种破碎带支护的注浆锚杆结构
CN218150999U (zh) 一种可加固深部围岩的中空注浆矿用锚索装置
CN219195988U (zh) 一种具有防松脱保护的周转型基坑边坡防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