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99924A -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99924A
CN115499924A CN202211110920.XA CN202211110920A CN115499924A CN 115499924 A CN115499924 A CN 115499924A CN 202211110920 A CN202211110920 A CN 202211110920A CN 115499924 A CN115499924 A CN 1154999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channel
control
shared channel
up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1092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示沢寿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499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99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15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hybrid frequency-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DMA-T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04L5/0021Time-frequency-code in which codes are applied as a frequency-domain sequences, e.g. MC-C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26Division using four or more dim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问题]提供一种使关于通信的定时的灵活设计成为可能的机制。[解决方案]该通信设备包括:控制第一信道的发送和第二信道的接收,或者反过来的通信控制单元,第一信道是沿第一方向发送的,第二信道是对应于第一信道并且沿与第一方向对向的第二方向发送的信道;和设定单元,所述设定单元把通信控制单元的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通信控制单元在第一模式下在不同子帧中发送和接收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而在第二模式下在同一子帧内发送和接收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07月10日、申请号为201780049006.X、发明名称为“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中,正在研究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和无线网络(下面也称为长期演进(LTE)、LTE-Advanced(LTE-A)、LTE-Advanced Pro(LTE-A Pro)、新无线电(NR)、新无线电接入技术(NRAT)、演进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或者FurtherEUTRA(FEUTRA))。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LTE包括LTE-A、LTE-A Pro和EUTRA,并且NR包括NRAT和FEUTRA。在LTE和NR中,基站设备(基站)也被称为演进节点B(eNodeB),并且终端设备(移动站、移动站设备或终端)也被称为用户设备(UE)。LTE和NR是其中以蜂窝形式布置由基站设备覆盖的多个区域的蜂窝通信系统。单个基站设备可以管理多个小区。
作为LTE的下一代的无线接入方式,NR是不同于LTE的无线电接入技术(RAT)。NR是能够处理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eMTC)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的各种用例的接入技术。为了与这些用例下中使用场景、要求条件、布置场景等对应的技术架构,研究NR。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NR的场景或要求条件的细节。
下面,将说明诸如LTE或NR之类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新发送控制。例如,在基站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向基站设备报告指示数据是否已被正确接收的信息。例如,在终端设备正确接收到数据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向基站设备发送确认(Ack:肯定应答),而在终端设备未正确接收到数据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否定确认(Nack:否定应答)。这里,指示接收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的信息也被称为HARQ-ACK。通过报告的HARQ-ACK,基站设备能够识别终端设备是否已正确接收数据,并且在终端设备未正确接收数据的情况下,基站设备可向终端设备重新发送数据。这样的重新发送控制也被称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在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LTE中的重新发送控制的细节。
另外,作为适合于低时延通信,尤其是适合于NR的帧构成,考虑了自包含(自完成式)子帧。例如,在自包含子帧中,一个子帧包括下行链路数据和对应于该下行链路数据的上行链路HARQ-ACK。在自包含子帧中,一个子帧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为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调度的上行链路数据。例如,在非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自包含子帧的细节。
引文列表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Release 14),3GPP TR 38.913V0.3.0(2016-03).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8_series/38.913/38913-030.zip>
非专利文献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13),3GPP TS 36.213V13.2.0(2016-06).
非专利文献3:R1-164694,Frame structure requirements,QualcommIncorporated,3GPP TSG RAN WG1 Meeting#85,Nanjing,China,23rd-27th May 2016.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由于在NR中灵活地支持各种用例,因此与LTE相比,发送信号、帧构成、信道构成等被扩展的可能性更高。然而,NR仍在研究之中,很难说已充分提出了支持各种假定用例的技术。例如,用于支持与在通信设备之间进行的通信的定时相关的各种用例的技术也是还未被充分提出的技术之一。
从而,本公开提供一种使与通信定时相关的灵活设计成为可能的机制。
问题的解决方案
按照本公开,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通信控制单元,所述通信控制单元控制沿第一方向发送的第一信道和沿与第一方向对向的第二方向发送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信道的第二信道中的任意一个的发送,以及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中的另一个的接收;以及设定单元,所述设定单元把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的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在不同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而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在同一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
另外,按照本公开,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利用处理器,控制沿第一方向发送的第一信道和沿与第一方向对向的第二方向发送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信道的第二信道中的任意一个的发送,以及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中的另一个的接收;以及把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所述发送和接收的控制包括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在不同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而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在同一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
另外,按照本公开,提供一种记录有程序的记录介质,所述程序使计算机起以下作用:通信控制单元,所述通信控制单元控制沿第一方向发送的第一信道和沿与第一方向对向的第二方向发送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信道的第二信道中的任意一个的发送,以及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中的另一个的接收;以及设定单元,所述设定单元把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的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在不同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而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在同一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
发明的有益效果
按照本公开,如上所述提供一种使与通信定时相关的灵活设计成为可能的机制。注意,上面说明的效果未必是限制性的。连同上述效果一起或者代替上述效果,可以获得记载在本说明书中的任何效果或者根据本说明书可把握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分量载波的设定的例子的示图。
图2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分量载波的设定的例子的示图。
图3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LTE的下行链路子帧的例子的示图。
图4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LTE的上行链路子帧的例子的示图。
图5是图解说明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的例子的示图。
图6是图解说明本实施例的NR下行链路子帧的例子的示图。
图7是图解说明本实施例的NR上行链路子帧的例子的示图。
图8是图解说明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的构成的示意方框图。
图9是图解说明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构成的示意方框图。
图10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NR的下行链路资源元素映射的例子的示图。
图11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NR的下行链路资源元素映射的例子的示图。
图12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NR的下行链路资源元素映射的例子的示图。
图13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自包含发送的帧构成的例子的示图。
图14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非正交复用发送信号处理的例子的示图。
图15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非正交复用接收信号处理的例子的示图。
图16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的控制单元的理论构成的例子的方框图。
图17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控制单元的理论构成的例子的方框图。
图18是图解说明在PDSCH发送的情况下的非自包含子帧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19是图解说明在PDSCH发送的情况下的自包含子帧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20是图解说明在PUSCH发送的情况下的非自包含子帧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21是图解说明在PUSCH发送的情况下的自包含子帧的构成例子的示图。
图22是图解说明在按照实施例的终端设备中执行的控制模式设定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23是图解说明在按照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的控制模式设定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序列图。
图24是图解说明PUCCH构成的例子的示图。
图25是图解说明PUCCH构成的例子的示图。
图26是图解说明eNB的示意构成的第一例子的方框图。
图27是图解说明eNB的示意构成的第二例子的方框图。
图28是图解说明智能电话机的示意构成的例子的方框图。
图29是图解说明汽车导航设备的示意构成的例子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例。注意在该说明书和附图中,功能和结构实质相同的结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这些结构元件的重复说明被省略。此外,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否则下面说明的技术、功能、方法、构成和过程以及所有其他说明都适用于LTE和NR。
注意,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说明。
1.前言
2.技术特征
2.1.上层处理单元的构成例子
2.2.NR帧构成
2.3.定时控制
2.4.PUCCH构成的细节
2.5.补充说明
3.应用例
4.结论
<<1.前言>>
首先,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景技术
<本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至少包括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基站设备1可容纳多个终端设备。基站设备1可通过X2接口与另外的基站设备相连。此外,基站设备1可通过S1接口连接到演进分组核心(EPC)。此外,基站设备1可通过S1-MME接口连接到移动管理实体(MME),并且可通过S1-U接口连接到服务网关(S-GW)。S1接口支持MME和/或S-GW与基站设备1之间的多对多连接。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都支持LTE和/或NR。
<按照本实施例的无线电接入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都支持一种或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RAT)。例如,RAT包括LTE和NR。单个RAT对应于单个小区(分量载波)。即,在支持多种RAT的情况下,RTA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小区。在本实施例中,小区是下行链路资源、上行链路资源和/或侧链路的组合。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应于LTE的小区被称为LTE小区,对应于NR的小区被称为NR小区。
下行链路通信是从基站设备1到终端设备2的通信。下行链路发送是从基站设备1到终端设备2的发送,并且是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的发送。上行链路通信是从终端设备2到基站设备1的通信。上行链路发送是从终端设备2到基站设备1的发送,并且是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的发送。侧链路通信是从终端设备2到另外的终端设备2的通信。侧链路发送是从终端设备2到另外的终端设备2的发送,是侧链路物理信道和/或侧链路物理信号的发送。
侧链路通信是为了终端设备之间的邻近直接检测和邻近直接通信而定义的。侧链路通信可以使用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类似的帧构成。此外,侧链路通信可被限制于上行链路资源和/或下行链路资源中的一些(子集)。
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可以支持其中在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和/或侧链路中使用一个或多个小区的集合的通信。多个小区的集合也被称为载波聚合或双重连接。载波聚合和双重连接的细节将在下面说明。此外,各个小区使用预定的频带宽度。可以预先规定预定的频带宽度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可设定值。
图1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分量载波的设定的例子的示图。在图1的例子中,设定1个LTE小区和2个NR小区。1个LTE小区被设定为主小区。2个NR小区被设定为主辅助小区及辅小区。通过载波聚合集成2个NR小区。此外,利用双重连接集成LTE小区和NR小区。注意,可以利用载波聚合集成LTE小区和NR小区。在图1的例子中,NR可能不支持一些功能,比如进行独立通信的功能,因为连接会由作为主小区的LTE单元辅助。进行独立通信的功能包括为初始连接所需的功能。
图2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分量载波的设定的例子的示图。在图2的例子中,设定2个NR小区。这2个NR小区被分别设定为主小区和辅小区,并且是利用载波聚合集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NR小区支持进行独立通信的功能时,LTE小区的辅助不是必需的。注意,可以利用双重连接集成这2个NR小区。
<本实施例中的无线电帧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规定由10ms(毫秒)构成的无线电帧。每个无线电帧包括2个半帧。半帧的时间间隔为5ms。每个半帧包括5个子帧。子帧的时间间隔为1ms,由两个连续的时隙定义。时隙的时间间隔为0.5ms。无线电帧中的第i个子帧包括第(2×i)个时隙和第(2×i+1)个时隙。换句话说,在各个无线电帧中规定10个子帧。
子帧包括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特殊子帧、侧链路子帧,等等。
下行链路子帧是为下行链路发送预留的子帧。上行链路子帧是为上行链路发送预留的子帧。特殊子帧包括3个字段。所述3个字段是下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保护时段(GP)和上行链路导频时隙(UpPTS)。DwPTS、GP和UpPTS的总长度为1ms。DwPTS是为下行链路发送预留的字段。UpPTS是为上行链路发送预留的字段。GP是其中不进行下行链路发送和上行链路发送的字段。此外,特殊子帧可以只包括DwPTS和GP,或者可以只包括GP和UpPTS。特殊子帧在时分双工(TDD)中,被放置在下行链路子帧和上行链路子帧之间,用于进行从下行链路子帧到上行链路子帧的切换。侧链路子帧是为侧链路通信预留或设定的子帧。侧链路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的邻近直接通信和邻近直接检测。
单个无线电帧包括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特殊子帧和/或侧链路子帧。此外,单个无线电帧只包括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特殊子帧或侧链路子帧。
支持多种无线电帧构成。无线电帧构成由帧构成类型规定。帧构成类型1可以只适用于频分双工(FDD)。帧构成类型2可以只适用于TDD。帧构成类型3可只适用于授权辅助接入(LAA)辅小区的操作。
在帧构成类型2中,规定多种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构成。在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构成中,1个无线电帧中的10个子帧中的每一个对应于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和特殊子帧之一。子帧0、子帧5和DwPTS不变地预留给下行链路发送。UpPTS和就在特殊子帧之后的子帧不变地预留给上行链路发送。
在帧构成类型3中,1个无线电帧中的10个子帧预留给下行链路发送。终端设备2把不用其发送PDSCH或检测信号的子帧视为空子帧。除非在特定子帧中检测到预定信号、信道和/或下行链路发送,否则终端设备2认为在该子帧中不存在信号和/或信道。下行链路发送由一个或多个连续子帧独占。下行链路发送的第一子帧可以从子帧中的任意一个开始。下行链路发送的最后子帧可以或者是完全独占的,或者由在DwPTS中规定的时间间隔独占。
此外,在帧构成类型3中,1个无线电帧中的10个子帧可以预留给上行链路发送。此外,1个无线电帧中的10个子帧中的每一个可对应于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特殊子帧和侧链路子帧任意之一。
基站设备1可在特殊子帧的DwPTS中发送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基站设备1可在特殊子帧的DwPTS中限制PBCH的发送。终端设备2可在特殊子帧的UpPTS中发送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和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终端设备2可在特殊子帧的UpPTS中限制一些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和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的发送。
注意,单个发送中的时间间隔被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TI),在LTE中1ms(1个子帧)被定义为1个TTI。
<本实施例中的LTE的帧构成>
图3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LTE的下行链路子帧的例子的示图。图3中图解所示的示图被称为LTE的下行链路资源网格。基站设备1可在给终端设备2的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LTE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LTE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终端设备2可在来自基站设备1的下行链路子帧中,接收LTE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LTE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
图4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LTE的上行链路子帧的例子的示图。图4中图解所示的示图被称为LTE的上行链路资源网格。终端设备2可在给基站设备1的上行链路子帧中,发送LTE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LTE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基站设备1可在来自终端设备2的上行链路子帧中,接收LTE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LTE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可如下定义LTE物理资源。1个时隙由多个符号定义。在各个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用资源网格表示。在下行链路中,资源网格由频率方向上的多个子载波和时间方向上的多个OFDM符号定义。在上行链路中,资源网格由频率方向上的多个子载波和时间方向上的多个SC-FDMA符号定义。子载波的数量或资源块的数量可以取决于小区的带宽来决定。1个时隙中的符号的数量由循环前缀(CP)的类型决定。CP的类型是一般CP和扩展CP。在一般CP中,构成1个时隙的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的数量为7。在扩展CP中,构成1个时隙的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的数量为6。资源网格中的各个元素被称为资源元素。资源元素是利用子载波的索引(编号)和符号的索引(编号)识别的。此外,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也被简单地称为符号。
资源块用于把特定物理信道(PDSCH、PUSCH等)映射到资源元素。资源块包括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特定物理信道被映射到虚拟资源块。虚拟资源块被映射到物理资源块。在时域中,1个物理资源块由预定数量的连续符号定义。在频域中,1个物理资源块根据预定数量的连续子载波定义。1个物理资源块中的符号的数量和子载波的数量是基于按照该小区中的CP的类型、子载波间隔和/或上层设定的参数决定的。例如,在CP的类型为一般CP并且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情况下,1个物理资源块中的符号的数量为7,子载波的数量为12。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物理资源块包括(7×12)个资源元素。在频域中,物理资源块从0开始编号。此外,对应于同一物理资源块编号的1个子帧中的2个资源块被定义为物理资源块对(PRB对或RB对)。
在每个LTE小区中,在特定子帧中使用一个预定参数。例如,所述预定参数是与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物理参数)。与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包括CP长度、子载波间隔、一个子帧(预定时间长度)中的符号数、一个资源块(预定频带)中的子载波数、多址接入方式、信号波形,等等。
即,在LTE小区中,下行链路信号和上行链路信号都是在预定时间长度(例如,子帧)中利用1个预定参数生成的。换句话说,在终端设备2中,假定要从基站设备1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和要发送给基站设备1的上行链路信号都是在预定时间长度中利用1个预定参数生成的。此外,基站设备1被设定成以致要发送给终端设备2的下行链路信号和要从终端设备2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都是在预定时间长度中利用1个预定参数生成的。
<本实施例中的NR的帧构成>
在各个NR小区中,在特定预定时间长度(例如,子帧)中使用一个或多个预定参数。即,在NR小区中,下行链路信号和上行链路信号都是在预定时间长度中利用一个或多个预定参数生成的。换句话说,在终端设备2中,假定要从基站设备1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和要发送给基站设备1的上行链路信号都是在预定时间长度中利用一个或多个预定参数生成的。此外,基站设备1被设定成以致要发送给终端设备2的下行链路信号和要从终端设备2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都是在预定时间长度中利用一个或多个预定参数生成的。在使用多个预定参数的情况下,按照预定方法复用利用所述预定参数生成的信号。例如,所述预定方法包括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和/或空分复用(SDM)。
在NR小区中设定的预定参数的组合中,可以预先规定多种参数集。
图5是图解说明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的例子的示图。在图5的例子中,包含在参数集中的发送信号的参数包括子载波间隔、NR小区中的每个资源块的子载波数、每个子帧的符号数以及CP长度类型。CP长度类型是在NR小区中使用的CP长度的类型。例如,CP长度类型1等同于LTE中的一般CP,CP长度类型2等同于LTE中的扩展CP。
可以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单独地规定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此外,可以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独立地设定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
图6是图解说明本实施例的NR下行链路子帧的例子的示图。在图6的例子中,利用参数集1、参数集0和参数集2生成的信号在小区(系统带宽)中经历FDM。图6中图解所示的示图也被称为NR的下行链路资源网格。基站设备1可在给终端设备2的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NR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NR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终端设备2可在来自基站设备1的下行链路子帧中接收NR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NR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
图7是图解说明本实施例的NR上行链路子帧的例子的示图。在图7的例子中,利用参数集1、参数集0和参数集2生成的信号在小区(系统带宽)中经历FDM。图7中图解所示的示图也被称为NR的上行链路资源网格。基站设备1可在给终端设备2的上行链路子帧中发送NR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NR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终端设备2可在来自基站设备1的上行链路子帧中接收NR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NR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
<本实施例中的天线端口>
定义天线端口,以致可以从运载同一天线端口中的另外的符号的传播信道推断运载特定符号的传播信道。例如,同一天线端口中的不同物理资源可被假定是通过同一传播信道发送的。换句话说,对于特定天线端口中的符号,可以按照该天线端口中的参考信号估计和解调传播信道。此外,对于每个天线端口,存在1个资源网格。天线端口由参考信号定义。此外,每个参考信号可以定义多个天线端口。
利用天线端口号规定或标识天线端口。例如,天线端口0~3是发送CRS的天线端口。即,利用天线端口0~3发送的PDSCH可被解调成对应于天线端口0~3的CRS。
在2个天线端口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这2个天线端口可被视为是准共址(QCL)的。所述预定条件是运载1个天线端口中的符号的传播信道的广域特性可以从运载另外的天线端口中的符号的传播信道推断。广域特性包括延迟弥散、多普勒扩展、多普勒频移、平均增益和/或平均延迟。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对于每种RAT不同地定义天线端口号,或者可以在RAT之间公共地定义天线端口号。例如,LTE中的天线端口0~3是发送CRS的天线端口。在NR中,天线端口0~3可被设定为发送与LTE的CRS类似的CRS的天线端口。此外,在NR中,类似于LTE,发送CRS的天线端口可被设定成与天线端口0~3不同的天线端口号。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预定的天线端口号可适用于LTE和/或NR。
<本实施例中的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
物理信道包括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和侧链路物理信道。物理信号包括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上行链路物理信号和侧链路物理信号。
在LTE中,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被称为LTE物理信道和LTE物理信号。在NR中,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被称为NR物理信道和NR物理信号。LTE物理信道和NR物理信道可被分别定义为不同的物理信道。LTE物理信号和NR物理信号可被分别定义为不同的物理信号。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LTE物理信道和NR物理信道也被简单地称为物理信道,LTE物理信号和NR物理信号也被简单地称为物理信号。即,物理信道的说明可适用于LTE物理信道和NR物理信道任意之一。物理信号的说明可适用于LTE物理信号和NR物理信号任意之一。
<本实施例中的NR物理信道和NR物理信号>
在LTE中,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的说明也可分别适用于NR物理信道和NR物理信号。如下称呼NR物理信道和NR物理信号。
NR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包括NR-PBCH、NR-PCFICH、NR-PHICH、NR-PDCCH、NR-EPDCCH、NR-MPDCCH、NR-R-PDCCH、NR-PDSCH、NR-PMCH,等等。
NR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包括NR-SS、NR-DL-RS、NR-DS,等等。NR-SS包括NR-PSS、NR-SSS,等等。NR-RS包括NR-CRS、NR-PDSCH-DMRS、NR-EPDCCH-DMRS、NR-PRS、NR-CSI-RS、NR-TRS,等等。
NR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包括NR-PUSCH、NR-PUCCH、NR-PRACH等。
NR上行链路物理信号包括NR-UL-RS。NR-UL-RS包括NR-UL-DMRS、NR-SRS等。
NR侧链路物理信道包括NR-PSBCH、NR-PSCCH、NR-PSDCH、NR-PSSCH等。
<本实施例中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
PBCH用于广播主信息块(MIB),MIB是特定于基站设备1的服务小区的广播信息。PBCH只通过无线电帧中的子帧0发送。MIB可以每隔40ms被更新。PBCH是以10ms的周期重复发送的。具体地,在满足通过把系统帧号(SFN)除以4而得到的余数为0的条件的无线电帧中的子帧0中进行MIB的初始发送,并且在所有其他无线电帧中的子帧0中进行MIB的重新发送(重传)。SFN是无线电帧号(系统帧号)。MIB是系统信息。例如,MIB包括指示SFN的信息。
PHICH用于发送指示由基站设备1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的确认(ACK)或否定确认(NACK)的HARQ-ACK(HARQ指示、HARQ反馈和应答信息)。例如,在终端设备2接收到指示ACK的HARQ-ACK的情况下,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不被重新发送。例如,在终端设备2接收到指示NACK的HARQ-ACK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通过预定的上行链路子帧重新发送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特定PHICH发送对于特定上行链路数据的HARQ-ACK。基站设备1利用多个PHICH发送对于包含在同一PUSCH中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各个HARQ-ACK。
PDCCH和EPDC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的映射被定义为DCI格式。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链路授权和上行链路授权。下行链路授权也被称为下行链路分派或下行链路分配。
PDCCH通过连续的一个或多个控制信道元素(CCE)的集合发送。CCE包括9个资源元素组(REG)。REG包括4个资源元素。在PDCCH由n个连续的CCE构成的情况下,PDCCH从满足在把CCE的索引(编号)除以n之后的余数为0的条件的该CCE开始。
EPDCCH通过连续的一个或多个增强控制信道元素(ECCE)的集合发送。ECCE由多个增强资源元素组(EREG)构成。
下行链路授权用于特定小区内的PDSCH的调度。下行链路授权用于与其中发送下行链路授权的子帧相同的子帧内的PDSCH的调度。上行链路授权用于特定小区内的PUSCH的调度。上行链路授权用于从其中发送上行链路授权的子帧起的第四个子帧或者更后的子帧中的单个PUSCH的调度。
向DCI添加循环冗余检查(CRC)奇偶校验位。利用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加扰CRC奇偶校验位。RNTI是可按照DCI的目的等规定或设定的标识符。RNTI是预先在规范中规定的标识符、作为特定于小区的信息而设定的标识符、作为特定于终端设备2的信息而设定的标识符,或者作为特定于终端设备2所属于的组的信息而设定的标识符。例如,在PDCCH或EPDCCH的监控中,终端设备2利用预定RNTI解扰添加到DCI中的CRC奇偶校验位,并识别CRC是否正确。在CRC正确的情况下,该DCI被理解为是用于终端设备2的DCI。
PDS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此外,PDSCH还用于发送上层的控制信息。
PMCH用于发送组播数据(组播信道(MCH))。
在PDCCH区域中,可按照频率、时间和/或空间,复用多个PDCCH。在EPDCCH区域中,可按照频率、时间和/或空间,复用多个EPDCCH。在PDSCH区域中,可按照频率、时间和/或空间,复用多个PDSCH。可按照频率、时间和/或空间,复用PDCCH、PDSCH和/或EPDCCH。
<本实施例中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
PDSCH是根据发送模式和DCI格式,通过用于CRS或U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发送的。DCI格式1A用于通过用于C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发送的PDSCH的调度。DCI格式2D用于通过用于U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发送的PDSCH的调度。
与EPDCCH关联的DMRS是通过用于DMRS关联到的EPDCCH的发送的子帧和频带发送的。DMRS用于DMRS关联到的EPDCCH的解调。EPDCCH是通过用于DM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发送的。与EPDCCH关联的DMRS是通过天线端口107~114中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发送的。
<本实施例中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
PUC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的物理信道。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CSI)、指示对PUSCH资源的请求的调度请求(SR)、和对于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TB)或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HARQ-ACK。HARQ-ACK也被称为ACK/NACK、HARQ反馈或响应信息。此外,对于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ACK指示ACK、NACK或DTX。
PUS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物理信道(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此外,PUSCH可用于连同上行链路数据一起,发送HARQ-ACK和/或信道状态信息。此外,PUSCH可用于只发送信道状态信息,或者只发送HARQ-ACK和信道状态信息。
PRACH是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物理信道。PRACH可供终端设备2用于获得与基站设备1在时域的同步。此外,PRACH还用于指示初始连接建立过程(处理)、越区切换过程、连接重建过程、对于上行链路发送的同步(定时调整)和/或对于PUSCH资源的请求。
在PUCCH区域中,多个PUCCH被频率、时间、空间和/或代码复用。在PUSCH区域中,多个PUSCH可被频率、时间、空间和/或代码复用。PUCCH和PUSCH可被频率、时间、空间和/或代码复用。PRACH可被放置在单个子帧或两个子帧上。多个PRACH可被代码复用。
<本实施例中的基站设备1的构成例子>
图8是图解说明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1的构成的示意方框图。如图3中图解所示,基站设备1包括上层处理单元101、控制单元103、接收单元105、发送单元107和收发单元109。此外,接收单元105包括解码单元1051、解调单元1053、解复用单元1055、无线接收单元1057和信道测量单元1059。此外,发送单元107包括编码单元1071、调制单元1073、复用单元1075、无线发送单元1077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9。
如上所述,基站设备1可支持一种或多种RAT。包含在图8中图解所示的基站设备1中的一些或所有单元可以按照RAT单独地构成。例如,在LTE和NR中,可以单独地构成接收单元105和发送单元107。此外,在NR小区中,包含在图8中图解所示的基站设备1中的一些或所有单元可以按照与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单独地构成。例如,在特定NR小区中,可以按照与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单独地构成无线接收单元1057和无线发送单元1077。
上层处理单元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层和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单元101生成控制接收单元105和发送单元107的控制信息,并把所述控制信息输出给控制单元103。
控制单元1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单元101的控制信息,控制接收单元105和发送单元107。控制单元103生成待发送给上层处理单元101的控制信息,并把该控制信息输出给上层处理单元101。控制单元103接收来自解码单元1051的解码信号,和来自信道测量单元1059的信道估计结果。控制单元103把待编码的信号输出给编码单元1071。此外,控制单元103用于控制基站设备1的整体或者一部分。
上层处理单元101进行与RAT控制、无线电资源控制、子帧设定、调度控制和/或CSI报告控制相关的处理和管理。上层处理单元101中的处理和管理是针对每个终端设备进行的,或者是对于连接到基站设备的终端设备公共地进行的。上层处理单元101中的处理和管理可以只由上层处理单元101进行,或者可以从上层节点或者另外的基站设备获取。此外,可按照RAT,单独进行上层处理单元101中的处理和管理。例如,上层处理单元101单独进行LTE中的处理和管理,以及NR中的处理和管理。
在上层处理单元101的RAT控制下,进行与RAT相关的管理。例如,在RAT控制下,进行与LTE相关的管理和/或与NR相关的管理。与NR相关的管理包括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的设定和处理。
在上层处理单元101中的无线电资源控制中,进行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RRC参数)和/或MAC控制元素(CE)的生成和/或管理。
在上层处理单元101的子帧设定中,进行子帧设定、子帧模式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上行链路参考UL-DL设定和/或下行链路参考UL-DL设定的管理。此外,上层处理单元101中的子帧设定也被称为基站子帧设定。此外,上层处理单元101中的子帧设定可基于上行链路通信量和下行链路通信量来决定。此外,上层处理单元101中的子帧设定可基于上层处理单元101中的调度控制的调度结果来决定。
在上层处理单元101的调度控制中,基于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从信道测量单元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质量等,决定物理信道被分配给的频率和子帧、物理信道的编码率、调制方案和发送功率,等等。例如,控制单元103基于上层处理单元101中的调度控制的调度结果,生成控制信息(DCI格式)。
在上层处理单元101的CSI报告控制中,控制终端设备2的CSI报告。例如,控制与假定在终端设备2中计算CSI的CSI参考资源相关的设定。
在来自控制单元103的控制下,接收单元105经由收发天线109接收从终端设备2发送的信号,进行诸如解复用、解调和解码之类的接收处理,并把经过接收处理的信息输出给控制单元103。此外,接收单元105中的接收处理是基于预先规定的设定或者从基站设备1向终端设备2通知的设定进行的。
无线接收单元1057对经由收发天线109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进行到中频的转换(下变频)、不必要的频率分量的除去、以致适当地维持信号电平的放大水平的控制、基于接收信号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正交解调、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保护时段(GI)的除去,和/或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频域中的信号的提取。
解复用单元1055从输入自无线接收单元1057的信号中,分离诸如PUCCH或PUSCH之类的上行链路信道,和/或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解复用单元1055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给信道测量单元1059。解复用单元1055根据从信道测量单元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补偿对于上行链路信道的传播路径。
解调单元1053利用诸如二进制移相键控(BPSK)、正交移相键控(QPSK)、16正交幅度调制(QAM)、64QAM或256QAM之类的调制方式,对上行链路信道的调制符号,解调接收信号。解调单元1053进行MIMO复用上行链路信道的分离和解调。
解码单元1051对解调的上行链路信道的编码比特,进行解码处理。解码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被输出给控制单元103。解码单元1051针对每个传输块,对PUSCH进行解码处理。
信道测量单元1059根据输入自解复用单元1055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测量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和/或信道质量等,并把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和/或信道质量等输出给解复用单元1055和/或控制单元103。例如,用于对于PUCCH或PUSCH的传播路径补偿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由信道测量单元1059利用UL-DMRS测量,上行链路信道质量是利用SRS测量的。
发送单元107在控制单元103的控制下,对从上层处理单元1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数据执行诸如编码、调制和复用之类的发送处理。例如,发送单元107生成并复用PHICH、PDCCH、EPDCCH、PDSCH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从而生成发送信号。此外,发送单元107中的发送处理是基于预先规定的设定、从基站设备1向终端设备2通知的设定、或者通过经同一子帧发送的PDCCH或EPDCCH通知的设定进行的。
编码单元1071利用诸如块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之类的预定编码方式,对从控制单元103输入的HARQ指示(HARQ-ACK)、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数据编码。调制单元1073利用诸如BPSK、QPSK、16QAM、64QAM或256QAM之类的预定调制方式,调制从编码单元1071输入的编码比特。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9基于物理小区标识(PCI)、在终端设备2中设定的RRC参数等,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单元1075复用各个信道的调制符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把作为结果的数据布置在预定的资源元素中。
无线发送单元1077对来自复用单元1075的信号进行各种处理,比如利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到时域中的信号的转换、保护时段的添加、基带数字信号的生成、到模拟信号的转换、正交调制、从中频信号到高频信号的转换(上变频)、额外的频率分量的除去和功率的放大,从而生成发送信号。从无线发送单元1077输出的发送信号通过收发天线109发送。
<本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2的构成例子>
图9是图解说明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的构成的示意方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设备2包括上层处理单元201、控制单元203、接收单元205、发送单元207和收发天线209。此外,接收单元205包括解码单元2051、解调单元2053、解复用单元2055、无线接收单元2057和信道测量单元2059。此外,发送单元207包括编码单元2071、调制单元2073、复用单元2075、无线发送单元2077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单元2079。
如上所述,终端设备2可支持一种或多种RAT。包含在图9中图解所示的终端设备2中的一些或所有单元可以按照RAT单独地构成。例如,在LTE和NR中,单独地构成接收单元205和发送单元207。此外,在NR小区中,包含在图9中图解所示的终端设备2中的一些或所有单元可以按照与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单独地构成。例如,在特定NR小区中,可以按照与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单独地构成无线接收单元2057和无线发送单元2077。
上层处理单元201把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给控制单元203。上层处理单元2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层和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单元201生成控制接收单元205和发送单元207的控制信息,并把该控制信息输出给控制单元203。
控制单元2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单元201的控制信息,控制接收单元205和发送单元207。控制单元203生成待发送给上层处理单元201的控制信息,并把该控制信息输出给上层处理单元201。控制单元203接收来自解码单元2051的解码信号和来自信道测量单元2059的信道估计结果。控制单元203把待编码的信号输出给编码单元2071。此外,控制单元203可用于控制终端设备2的整体或一部分。
上层处理单元201进行与RAT控制、无线电资源控制、子帧设定、调度控制和/或CSI报告控制相关的处理和管理。上层处理单元201中的处理和管理是基于预先规定的设定和/或以从基站设备1设定或通知的控制信息为基础的设定进行的。例如,来自基站设备1的控制信息包括RRC参数、MAC控制元素或DCI。此外,可按照RAT,单独进行上层处理单元201中的处理和管理。例如,上层处理单元201单独进行LTE中的处理和管理,以及NR中的处理和管理。
在上层处理单元201的RAT控制下,进行与RAT相关的管理。例如,在RAT控制下,进行与LTE相关的管理和/或与NR相关的管理。与NR相关的管理包括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的设定和处理。
在上层处理单元201中的无线电资源控制中,管理终端设备2中的设定信息。在上层处理单元201中的无线电资源控制中,进行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RRC参数)和/或MAC控制元素(CE)的生成和/或管理。
在上层处理单元201的子帧设定中,管理基站设备1和/或不同于基站设备1的基站设备中的子帧设定。子帧设定包括对于子帧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设定、子帧模式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上行链路参考UL-DL设定和/或下行链路参考UL-DL设定。此外,上层处理单元201中的子帧设定也被称为终端子帧设定。
在上层处理单元201的调度控制中,基于来自基站设备1的DCI(调度信息),生成用于控制对于接收单元205和发送单元207的调度的控制信息。
在上层处理单元201的CSI报告控制中,进行与对于基站设备1的CSI的报告相关的控制。例如,在CSI报告控制中,控制与假定用于由信道测量单元2059计算CSI的CSI参考资源相关的设定。在CSI报告控制中,基于DCI和/或RRC参数控制用于报告CSI的资源(定时)。
在来自控制单元203的控制下,接收单元205通过收发天线209接收从基站设备1发送的信号,进行诸如解复用、解调和解码之类的接收处理,并把经过接收处理的信息输出给控制单元203。此外,接收单元205中的接收处理是基于预先规定的设定或者来自基站设备1的通知或设定进行的。
无线接收单元2057对通过收发天线209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进行到中频的转换(下变频)、不必要的频率分量的除去、以致适当地维持信号电平的放大水平的控制、基于接收信号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正交解调、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保护时段(GI)的除去,和/或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频域中的信号的提取。
解复用单元2055从输入自无线接收单元2057的信号中,分离诸如PHICH、PDCCH、EPDCCH或PDSCH之类的下行链路信道、下行链路同步信号和/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解复用单元2055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给信道测量单元2059。解复用单元2055根据从信道测量单元2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补偿下行链路信道的传播路径。
解调单元2053对于下行链路信道的调制符号,利用诸如BPSK、QPSK、16QAM、64QAM或256QAM之类的调制方式解调接收信号。解调单元2053进行MIMO复用下行链路信道的分离和解调。
解码单元2051对解调的下行链路信道的编码比特进行解码处理。解码的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被输出给控制单元203。解码单元2051针对每个传输块,对PDSCH进行解码处理。
信道测量单元2059根据输入自解复用单元2055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测量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和/或信道质量等,并把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和/或信道质量等输出给解复用单元2055和/或控制单元203。用于由信道测量单元2059测量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可以至少基于由RRC参数设定的发送模式和/或其他RRC参数来决定。例如,用于进行对于PDSCH或EPDCCH的传播路径补偿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通过DL-DMRS测量。用于进行对于PDCCH或PDSCH的传播路径补偿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和/或用于报告CSI的下行链路信道是通过CRS测量的。用于报告CSI的下行链路信道通过CSI-RS测量。信道测量单元2059基于CRS、CSI-RS或发现信号计算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并把RSRP和/或RSRQ输出给上层处理单元201。
发送单元207在控制单元203的控制下,对从上层处理单元2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进行诸如编码、调制和复用之类的发送处理。例如,发送单元207生成并复用诸如PUSCH或PUCCH之类的上行链路信道和/或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从而生成发送信号。此外,发送单元207中的发送处理是基于预先规定的设定或者从基站设备1设定或通知的设定进行的。
编码单元2071利用诸如块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之类的预定编码方式,对从控制单元203输入的HARQ指示(HARQ-ACK)、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编码。调制单元2073利用诸如BPSK、QPSK、16QAM、64QAM或256QAM之类的预定调制方式,调制从编码单元2071输入的编码比特。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单元2079基于在终端设备2中设定的RRC参数等,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单元2075复用各个信道的调制符号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并把作为结果的数据布置在预定的资源元素中。
无线发送单元2077对来自复用单元2075的信号进行各种处理,比如利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到时域中的信号的转换、保护时段的添加、基带数字信号的生成、到模拟信号的转换、正交调制、从中频信号到高频信号的转换(上变频)、额外的频率分量的除去以及功率的放大,从而生成发送信号。从无线发送单元2077输出的发送信号通过收发天线209发送。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信息的信令>
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可把各种方法用于控制信息的信令(通知、广播或设定)。可在各层(层)中进行控制信息的信令。控制信息的信令包括作为通过物理层进行的信令的物理层信令、作为通过RRC层进行的信令的RRC信令和作为通过MAC层进行的信令的MAC信令。RRC信令是用于把特定的控制信息通知终端设备2的专用RRC信令,或者用于把特定的控制信息通知基站设备1的公共RRC信令。比物理层高的层所使用的信令(比如RRC信令和MAC信令)被称为上层信令。
通过用信令发送RRC参数,实现RRC信令。通过用信令发送MAC控制元素,实现MAC信令。通过用信令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实现物理层信令。RRC参数和MAC控制元素是利用PDSCH或PUSCH发送的。DCI是利用PDCCH或EPDCCH发送的。UCI是利用PUCCH或PUSCH发送的。RRC信令和MAC信令用于信令发送半静态控制信息,并且也被称为半静态信令。物理层信令用于信令发送动态控制信息,并且也被称为动态信令。DCI用于PDSCH的调度或PUSCH的调度。UCI用于CSI报告、HARQ-ACK报告和/或调度请求(SR)。
<本实施例中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细节>
DCI是利用具有预先规定的字段的DCI格式通知的。预定的信息比特被映射到在DCI格式中规定的字段。DCI通知下行链路调度信息、上行链路调度信息、侧链路调度信息、非周期CSI报告的请求或者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命令。
终端设备2监控的DCI格式是按照对于每个服务小区设定的发送模式确定的。换句话说,终端设备2监控的DCI格式的一部分可随发送模式而不同。例如,其中设定下行链路发送模式1的终端设备2监控DCI格式1A和DCI格式1。例如,其中设定下行链路发送模式4的终端设备2监控DCI格式1A和DCI格式2。例如,其中设定上行链路发送模式1的终端设备2监控DCI格式0。例如,其中设定上行链路发送模式2的终端设备2监控DCI格式0和DCI格式4。
其中放置用于把DCI通知终端设备2的PDCCH的控制区域未被通知,终端设备2通过盲解码(盲检测),检测用于终端设备2的DCI。具体地,终端设备2在服务小区中监控PDCCH候选的集合。该监控指示对于所述集合中的各个PDCCH,按照待监控的所有DCI格式尝试解码。例如,终端设备2尝试解码可能被发送给终端设备2的所有聚合级别、PDCCH候选和DCI格式。终端设备2把被成功解码(检测到)的DCI(PDCCH)识别为用于终端设备2的DCI(PDCCH)。
循环冗余检查(CRC)被添加到DCI。CRC用于DCI错误检测和DCI盲检测。利用RNTI,加扰CRC奇偶校验位(CRC)。终端设备2基于RNTI,检测是否是用于终端设备2的DCI。具体地,终端设备2利用预定的RNTI,对与CRC对应的比特进行解扰,提取CRC,并检测对应的DCI是否正确。
RNTI是按照DCI的目的或用途规定或设定的。RNTI包括小区RNTI(C-RNTI)、半持久调度C-RNTI(SPS C-RNTI)、系统信息RNTI(SI-RNTI)、寻呼RNTI(P-RNTI)、随机接入RNTI(RA-RNTI)、发送功率控制PUCCH-RNTI(TPC-PUCCH-RNTI)、发送功率控制PUSCH-RNTI(TPC-PUSCH-RNTI)、临时C-RNTI、多媒体广播组播服务(MBMS)-RNTI(M-RNTI))、eIMTA-RNTI和CC-RNTI。
调度信息(下行链路调度信息、上行链路调度信息、侧链路调度信息)包括用于作为频率区域的调度,以资源块或资源块组为单位的调度的信息。资源块组是连续的资源块集合,并且指示分配给被调度的终端设备的资源。资源块组的大小是按照系统带宽决定的。
<本实施例中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细节>
DCI是利用诸如PDCCH或EPDCCH之类的控制信道发送的。终端设备2监控利用RRC信令设定的一个或多个激活的服务小区的PDCCH候选的集合和/或EPDCCH候选的集合。这里,监控意味尝试解码与待监控的所有DCI格式对应的集合中的PDCCH和/或EPDCCH。
PDCCH候选的集合或EPDCCH候选的集合也被称为搜索空间。在搜索空间中,定义共享搜索空间(CSS)和终端特有搜索空间(USS)。只对于用于PDCCH的搜索空间定义CSS。
公共搜索空间(CSS)是基于特定于基站设备1的参数和/或预先规定的参数设定的搜索空间。例如,CSS是多个终端设备共同使用的搜索空间。于是,基站设备1把多个终端设备共用的控制信道映射到CSS,从而减少用于发送控制信道的资源。
UE特有搜索空间(USS)是至少利用特定于终端设备2的参数设定的搜索空间。于是,USS是特定于终端设备2的搜索空间,从而基站设备1可通过利用USS单独发送特定于终端设备2的控制信道。因此,基站设备1可高效地映射特定于多个终端设备的控制信道。
USS可被设定成由多个终端设备共同使用。由于在多个终端设备中设定公共USS,因此特定于终端设备2的参数在多个终端设备之间被设定成相同值。例如,在多个终端设备之间被设定成相同参数的单位是小区、发送点、预定的终端设备组,等等。
<本实施例中的CA和DC的细节>
对于终端设备2设定多个小区,终端设备2可以进行多载波发送。其中终端设备2使用多个小区的通信被称为载波聚合(CA)或双重连接(DC)。记载在本实施例中的内容可以适用于在终端设备2中设定的多个小区中的每个小区或者一些小区。在终端设备2中设定的小区也被称为服务小区。
在CA中,待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包括1个主小区(PCell)和一个或多个辅小区(SCell)。可在支持CA的终端设备2中设定1个主小区和一个或多个辅小区。
主小区是其中进行初始连接建立过程的服务小区、其中开始初始连接重建过程的服务小区,或者在越区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主小区按主频率工作。在连接被建立或重建之后可以设定辅小区。辅小区按辅频率工作。此外,连接也被称为RRC连接。
DC是其中预定终端设备2消耗从至少2个不同的网络点提供的无线电资源的操作。网络点是主基站设备(主eNB(MeNB))和辅基站设备(辅eNB(SeNB))。在双重连接中,终端设备2通过至少2个网络点建立RRC连接。在双重连接中,所述2个网络点可通过非理想回程连接。
在DC中,至少连接到S1-MME并且起核心网络的移动锚点作用的基站设备1被称为主基站设备。此外,向终端设备2提供附加无线电资源的非主基站设备的基站设备1被称为辅基站设备。与主基站设备关联的服务小区组也被称为主小区组(MCG)。与辅基站设备关联的服务小区组也被称为辅小区组(SCG)。注意,服务小区组也被称为小区组(CG)。
在DC中,主小区属于MCG。此外,在SCG中,对应于主小区的辅小区被称为主辅助小区(PSCell)。PSCell(构成PSCell的基站设备)可支持与PCell(构成PCell的基站设备)等同的功能(能力和性能)。此外,PSCell可以只支持PCell的一些功能。例如,PSCell可支持利用与CSS或USS不同的搜索空间进行PDCCH发送的功能。此外,PSCell可不变地处于激活状态。此外,PSCell是能够接收PUCCH的小区。
在DC中,可通过MeNB和SeNB单独分配无线电承载(数据无线电承载(DRB)和/或信令无线电承载(SRB))。在各个MCG(PCell)和SCG(PSCell)中可单独设定双工模式。MCG(PCell)和SCG(PSCell)可以不相互同步。即,MCG的帧边界和SCG的帧边界可以不匹配。在MCG(PCell)和SCG(PSCell)中,可以独立设定用于调整多个定时的参数(定时提前组(TAG))。在双重连接中,终端设备2只通过MeNB(PCell)发送与MCG中的小区对应的UCI,只通过SeNB(pSCell)发送与SCG中的小区对应的UCI。在各个UCI的发送中,在各个小区组中应用利用PUCCH和/或PUSCH的发送方法。
PUCCH和PBCH(MIB)只通过PCell或PSCell发送。此外,只要在CG中的小区之间未设定多个TAG,PRACH就只通过PCell或PSCell发送
在PCell或PSCell中,可进行半持久调度(SPS)或断续发送(DRX)。在辅小区中,可以进行和相同小区组中的PCell或PSCell相同的DRX。
在辅小区中,与MAC的设定相关的信息/参数基本上是与相同小区组中的PCell或PSCell共享的。对于各个辅小区,可以设定一些参数。一些定时器或计数器可能只应用于PCell或PSCell
在CA中,TDD方式应用于的小区和FDD方式应用于的小区可被聚合。在TDD应用于的小区和FDD应用于的小区被聚合的情况下,本公开可应用于TDD应用于的小区或者FDD应用于的小区。
终端设备2向基站设备1发送指示其中终端设备2支持CA和/或DC的频带的组合的信息(supportedBandCombination)。终端设备2向基站设备1发送对于各个频带组合,指示在多个不同频带中在多个服务小区中是否支持同时发送和接收的信息。
<本实施例中的资源分配的细节>
基站设备1可使用多种方法,作为向终端设备2分配PDSCH和/或PUSCH的资源的方法。资源分配方法包括动态调度、半持久调度、多子帧调度和跨子帧调度。
在动态调度中,1个DCI进行1个子帧中的资源分配。具体地,特定子帧中的PDCCH或EPDCCH进行对于该子帧中的PDSCH的调度。特定子帧中的PDCCH或EPDCCH进行对于在所述特定子帧之后的预定子帧中的PUSCH的调度。
在多子帧调度中,1个DCI分配一个或多个子帧中的资源。具体地,特定子帧中的PDCCH或EPDCCH进行对于在所述特定子帧之后预定数目的一个或多个子帧中的PDSCH的调度。特定子帧中的PDCCH或EPDCCH进行对于在所述子帧之后预定数目的一个或多个子帧中的PUSCH的调度。所述预定数目可被设定为0或更大的整数。所述预定数目可以预先规定,并且可以基于物理层信令和/或RRC信令决定。在多子帧调度中,可以调度连续的子帧,或者可以调度具有预定周期的子帧。待调度的子帧的数量可以预先规定,或者可以基于物理层信令和/或RRC信令决定。
在跨子帧调度中,1个DCI分配1个子帧中的资源。具体地,特定子帧中的PDCCH或EPDCCH进行对于在所述特定子帧之后预定数目的1个子帧中的PDSCH的调度。特定子帧中的PDCCH或EPDCCH进行对于在所述子帧之后预定数目的1个子帧中的PUSCH的调度。所述预定数目可被设定为0或更大的整数。所述预定数目可以预先规定,可以基于物理层信令和/或RRC信令决定。在跨子帧调度中,可以调度连续的子帧,或者可以调度具有预定周期的子帧。
在半持久调度(SPS)中,1个DCI分配一个或多个子帧中的资源。在通过RRC信令设定与SPS相关的信息并且检测到用于激活SPS的PDCCH或EPDCCH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启动与SPS相关的处理,并基于与SPS相关的设定接收预定PDSCH和/或PUSCH。在当SPS被激活时检测到用于解除SPS的PDCCH或EPDCCH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解除(去激活)SPS,并且停止预定PDSCH和/或PUSCH的接收。可基于预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进行SPS的解除。例如,在接收到预定数量的空发送数据的情况下,解除SPS。用于解除SPS的数据空发送对应于包括零MA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MAC协议数据单元(PDU)。
与利用RRC信令的SPS相关的信息包括作为SPN RNTI的SPS C-RNTI、与调度PDSCH的周期(间隔)相关的信息、与调度PUSCH的周期(间隔)相关的信息、与用于解除SPS的设定相关的信息,和/或SPS中的HARQ处理的数量。只在主小区和/或主辅助小区中支持SPS。
<本实施例中的HARQ>
在本实施例中,HARQ具有各种特征。HARQ发送和重新发送传输块。在HARQ中,使用(设定)预定数量的处理(HARQ处理),每个处理按照停止等待方式独立地工作。
在下行链路中,HARQ是异步的,并且自适应地工作。换句话说,在下行链路中,通过PDCCH不断地调度重新发送。通过PUCCH或PUSCH发送与下行链路发送对应的上行链路HARQ-ACK(应答信息)。在下行链路中,PDCCH通知指示HARQ处理的HARQ处理编号和指示发送是初始发送还是重新发送的信息。
在上行链路中,HARQ按同步或异步方式工作。通过PHICH发送与上行链路发送对应的下行链路HARQ-ACK(应答信息)。在上行链路HARQ中,基于终端设备接收的HARQ反馈和/或终端设备接收的PDCCH,决定终端设备的操作。例如,在未接收到PDCCH并且HARQ反馈为ACK的情况下,终端设备不进行发送(重新发送),而是把数据保持在HARQ缓冲区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发送PDCCH,以便恢复重新发送。此外,例如,在未接收到PDCCH并且HARQ反馈为NACK的情况下,终端设备通过预定的上行链路子帧,非自适应地进行重新发送。此外,例如,在接收到PDCCH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基于通过PDCCH通知的内容进行发送或重新发送,而不管HARQ反馈的内容。
此外,在上行链路中,在预定条件(设定)被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使HARQ只按异步方式工作。换句话说,不发送下行链路HARQ-ACK,并且可通过PDCCH不断地调度上行链路重新发送。
在HARQ-ACK报告中,HARQ-ACK指示ACK、NACK或DTX。在HARQ-ACK为ACK的情况下,它指示对应于HARQ-ACK的传输块(代码字和信道)被正确接收(解码)。在HARQ-ACK为NACK的情况下,它指示对应于HARQ-ACK的传输块(代码字和信道)未被正确接收(解码)。在HARQ-ACK为DTX的情况下,它指示对应于HARQ-ACK的传输块(代码字和信道)不存在(未发送)。
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的每个中,设定(规定)预定数量的HARQ处理。例如,在FDD中,对于每个服务小区使用多达8个HARQ处理。此外,例如,在TDD中,HARQ处理的最大数目由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决定。HARQ处理的最大数目可基于往返时间(RTT)决定。例如,在RTT为8个TTI的情况下,HARQ处理的最大数目可以为8。
在本实施例中,HARQ信息至少由新数据指示(NDI)和传输块大小(TBS)构成。NDI是指示对应于HARQ信息的传输块是初始发送还是重新发送的信息。TBS是传输块的大小。传输块是传输信道(传输层)中的数据块,可以是进行HARQ的单位。在DL-SCH发送中,HARQ信息还包括HARQ处理ID(HARQ处理编号)。在UL-SCH发送中,HARQ信息还包括其中编码传输块的信息比特,和作为指定奇偶校验位的信息的冗余版本(RV)。在DL-SCH中空间复用的情况下,其HARQ信息对于每个传输块,包括NDI和TBS的集合。
<本实施例中的NR的下行链路资源元素映射的细节>
图10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NR的下行链路资源元素映射的例子的示图。图10图解说明在使用参数集0的情况下,预定资源中的资源元素的集合。图10图解所示的预定资源是由诸如LTE中的一个资源块对之类的时间长度和频率宽度形成的资源。
在NR中,预定资源被称为NR资源块(NR-RB)。预定资源可用于NR-PDSCH或NR-PDCCH的分配的单位、定义预定信道或预定信号到资源元素的映射的单位,或者设定参数集的单位。
在图10的例子中,预定资源包括时间方向上由OFDM符号编号0~13指示的14个OFDM符号,和频率方向上由子载波编号0~11指示的12个子载波。在系统带宽包括多个预定资源的情况下,遍及系统带宽地分配子载波编号。
由C1~C4指示的资源元素指示用于测量天线端口15~22的传输路径状态的参考信号(CSI-RS)。由D1和D2指示的资源元素分别指示CDM组1和CDM组2的DL-DMRS。
图11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NR的下行链路资源元素映射的例子的示图。图11图解说明在使用参数集1的情况下,预定资源中的资源元素的集合。图11中图解所示的预定资源是由与LTE中的1个资源块对相同的时间长度和频带宽度形成的资源。
在图11的例子中,预定资源包括时间方向上由OFDM符号编号0~6指示的7个OFDM符号,和频率方向上由子载波编号0~23指示的24个子载波。在系统带宽包括多个预定资源的情况下,遍及系统带宽地分配子载波编号。
C1~C4指示的资源元素指示用于测量天线端口15~22的传输路径状态的参考信号(CSI-RS)。D1和D2指示的资源元素分别指示CDM组1和CDM组2的DL-DMRS。
图12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NR的下行链路资源元素映射的例子的示图。图12图解说明在使用参数集1的情况下,预定资源中的资源元素的集合。图12中图解所示的预定资源是由与LTE中的1个资源块对相同的时间长度和频带宽度形成的资源。
在图12的例子中,预定资源包括时间方向上由OFDM符号编号0~27指示的28个OFDM符号,和频率方向上由子载波编号0~6指示的6个子载波。在系统带宽包括多个预定资源的情况下,遍及系统带宽地分配子载波编号。
C1~C4指示的资源元素指示用于测量天线端口15~22的传输路径状态的参考信号(CSI-RS)。由D1和D2指示的资源元素分别指示CDM组1和CDM组2的DL-DMRS。
<本实施例中的NR的帧构成>
在NR中,可以通过自包含发送,发送物理信道和/或物理信号。图13图解说明本实施例中的自包含发送的帧构成的例子。在自包含发送中,单次收发从头部开始,按顺序包括连续下行链路发送、GP和连续下行链路发送。连续下行链路发送包括至少1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DMRS。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给出指令以接收包含在连续下行链路发送中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并且发送包含在连续上行链路发送中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给出指令以接收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尝试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接收下行链路物理信道。随后,终端设备2利用包含在GP之后分配的上行链路发送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接收的成功或失败(解码成功或失败)。另一方面,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给出指令以发送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情况下,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发送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被包含在待发送的上行链路发送中。这样,通过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和下行链路数据的发送之间灵活切换,可以立刻采取对策来增大或减小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的通信量比率。此外,通过在下行链路的接收的成功或失败之后立即利用上行链路发送通知下行链路的接收的成功或失败,可以实现下行链路的低延迟通信。
单位时隙时间是其中定义下行链路发送、GP或上行链路发送的最小时间单位。单位时隙时间预留给下行链路发送、GP和上行链路发送之一。在单位时隙时间中,既不包含下行链路发送,又不包含上行链路发送。单位时隙时间可以是与包含在单位时隙时间中的DMRS关联的信道的最小发送时间。一个单位时隙时间被定义为例如NR的采样间隔(Ts)或符号长度的整数倍。
单位帧时间可以是由调度指定的最小时间。单位帧时间可以是其中发送传输块的最小单位。单位时隙时间可以是与包含在单位时隙时间中的DMRS关联的信道的最大发送时间。单位帧时间可以是其中决定终端设备2中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单位时间。单位帧时间可被称为子帧。在单位帧时间中,存在只有下行链路发送、只有上行链路发送以及上行链路发送和下行链路发送的组合这3种类型。1个单位帧时间被定义成例如NR的采样间隔(Ts)、符号长度或单位时隙时间的整数倍。
收发时间是1次收发的时间。一次收发和另一次收发之间的间隔被其中既不发送物理信道又不发送物理信号的时间(间隙)占据。对终端设备2来说,在不同的收发之间平均CSI测量并不可取。收发时间也被称为TTI。1次收发时间被定义为例如NR的采样间隔(Ts)、符号长度、单位时隙时间或单位帧时间的整数倍。
<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
在正交多址接入(OMA)中,通过利用例如直角相交的频率轴和时间轴,进行发送和接收。此时,如图6中图解所示,频率和时间资源的帧构成由子载波间隔决定,不能使用等于或大于资源元素的数量的资源。同时,通过除了直角相交的频率轴和时间轴之外,增加作为非正交轴的例如交错模式V轴、扩展模式轴、加扰模式轴、码本轴、功率轴等,决定帧构成。例如,图14图解说明其中在发送设备中利用非正交轴复用发送信号,并且利用非正交轴复用的所有资源是同一参数集的情况。这里,发送设备代表基站设备1或终端设备2。发送设备准备待复用的多个发送信号集。图14中,假定2个发送信号集将被复用。尽管这里,发送信号集的数量为2,不过发送信号集的数量可以为3或者更大。另外,各个发送信号集可以是指向不同接收设备的发送信号或者可以是指向同一接收设备的发送信号。这里,接收设备表示基站设备1或终端设备2。对应的NOMA模式向量被应用于相应的发送信号集。这里,例如,交错模式、扩展模式、加扰模式、码本、功率分配等包含在NOMA模式向量中。在NOMA模式向量的应用之后的信号被复用到同一频率和时间资源上,随后被发给同一天线端口。另外,尽管在图14中复用同一参数集的发送信号集,不过可以复用不同参数集的发送信号集。
图15图解说明接收设备的例子。如图15中图解所示,接收信号是在同一频率和时间资源上复用多个发送信号的状态下被接收的。接收设备应用由发送器应用的NOMA模式向量,以便解码复用的发送信号集,并通过信道均衡和干扰信号消除器提取期望的信号。此时,在利用同一NOMA模式向量进行复用的情况下,复用信号之间的干扰的影响增大,从而难以进行解码。
如上所述,在NOMA发送中,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所应用的NOMA模式向量需要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共享,并且应用时不重叠。
<<2.技术特征>>
<2.1.上层处理单元的构成例子>
首先将参考图16和图17,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的更详细的构成例子。
图16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1的上层处理单元101的理论构成的例子的方框图。如图16中图解所示,按照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1的上层处理单元101包括设定单元1011和通信控制单元1013。设定单元1011具有设定通信控制单元1013的控制模式的功能。通信控制单元1013具有基于设定单元1011进行的设定控制与终端设备2的通信的功能。设定单元1011和通信控制单元1013的功能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图17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的上层处理单元201的理论构成的例子的方框图。如图17中图解所示,按照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的上层处理单元201包括设定单元2011和通信控制单元2013。设定单元2011具有设定通信控制单元2013的控制模式的功能。通信控制单元2013具有基于设定单元2011进行的设定,控制与基站设备1的通信的功能。设定单元2011和通信控制单元2013的功能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注意,上层处理单元101和上层处理单元201都可以作为处理器、电路、集成电路等来实现。
<2.2.NR的帧构成>
在NR中,可按照支持的用例,采用适当的帧构成。帧构成包括用于下行链路发送和与下行链路发送对应的上行链路发送的构成。
图18图解说明在PDSCH发送的情况下的非自包含子帧的构成例子。图18图解说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的4个子帧。在下行链路中,各个子帧包括PDCCH和PDSCH。在上行链路中,各个子帧包括PUCCH。PDCCH是在与该子帧中或者下一子帧中的PDSCH的调度相关的信息包含在其中的情况下发送的。PUCCH是在用于报告对于在该上行链路子帧前的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的PDSCH的HARQ-ACK的信息包含在其中的情况下发送的。
注意,尽管在图18中对于紧接在前子帧中的PDSCH的HARQ-ACK是利用PUCCH报告的,不过HARQ-ACK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利用比用于接收PDSCH的子帧晚预定数目的子帧中的PUCCH报告。所述预定数目可以是预先定义的,或者可以是终端独有地或者基站独有地设定的。
图19图解说明PDSCH发送的情况下的自包含子帧的构成例子。图19图解说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的4个子帧。在下行链路中,各个子帧包括PDCCH和PDSCH。在上行链路中,各个子帧包括PUCCH。PDCCH是在与该子帧或者下一子帧中的PDSCH的调度相关的信息包含在其中的情况下发送的。PUCCH是在用于报告对于在与上行链路子帧相同的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的PDSCH的HARQ-ACK的信息包含在其中的情况下发送的。
在图19中的帧构成中,考虑到在生成用于报告PDSCH的HARQ-ACK的信息之前所需的处理时间以及发送PUCCH所需的时间(符号),决定PDSCH的发送时间(最后符号)。
尽管上面说明了在PDSCH发送的情况下(即,在PDCCH提供PDSCH调度信息的通知的情况下)的图18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和图19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不过在PUSCH发送的情况下(即,在PDCCH提供PUSCH调度信息的通知的情况下),可以类似地采用各种帧构成。
图20图解说明在PUSCH发送的情况下的非自包含子帧的构成例子。图20图解说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的4个子帧。在下行链路中,各个子帧包括PDCCH。在上行链路中,各个子帧包括PUCCH和PUSCH。PDCCH是在与在该子帧之后的上行链路子帧中的PUSCH的调度相关的信息包含在其中的情况下发送的。
注意,尽管在图20中,PUSCH是由紧接在前子帧中的PDCCH调度的,不过PUSCH不限于此,并且可以由比用于发送PUSCH的上行链路子帧早预定数目的PDCCH调度。所述预定数目可以是预先定义的,或者可以是终端独有地或者基站独有地设定的。
图21图解说明在PUSCH发送的情况下的自包含子帧的构成例子。图21图解说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的4个子帧。在下行链路中,各个子帧包括PDCCH。在上行链路中,各个子帧包括PUCCH和PUSCH。PDCCH是在与上行链路子帧中的PUSCH的调度相关的信息包含在其中的情况下发送的。
在图21中的帧构成中,考虑到在基于PDCCH的调度生成PUSCH之前所需的处理时间以及发送PDCCH所需的时间(符号),决定PUSCH的发送时间(第一符号)。
注意尽管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说明如图18和图19中图解所示的PDSCH发送的情况,不过类似的说明也可适用于如图20和图21中图解所示的PUSCH发送的情况。于是,除非特别地另外指明,否则关于PDSCH发送的技术和内容可以用关于PUSCH发送的技术和内容替换。
另外,在图19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中,PDSCH的最后符号出现在其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符号之前。在其下行链路子帧中,作为在PDSCH的最后符号之后的符号(下面也称为下行链路GAP区域),可以不发送任何内容,或者可以发送另外的下行链路信道和/或下行链路信号。
例如,下行链路GAP区域用于映射用于发送主信息块(MIB)的PBCH、用于发送系统信息块(SIB)的PDSCH,或者用于向多个终端设备提供通知的信道。另外,例如,下行链路GAP区域用于发送诸如PSS或SSS之类的同步信号、用于进行RRM测量的检测信号(发现信号),和用于进行CSI测量的CSI-RS。
另外,在图21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中的PUSCH的第一符号出现在其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符号之后。在其上行链路子帧中,作为在PUSCH的第一符号之前的符号(下面也称为上行链路GAP区域),可以不发送任何内容,或者可以发送另外的上行链路信道和/或上行链路信号。
例如,上行链路GAP区域可用于映射用于测量上行链路的发送路径状态的探测RS、用于在其上行链路子帧中发送的PUSCH的DMRS、用于发送预定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的PUCCH、用于报告对于在上一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的PDSCH的HARQ-ACK的PUCCH等。
另外,尽管在上面的说明中作为不同的附图说明了图18-图21,不过这些帧构成可以相互组合(同时)使用。即,可以利用预定方法以复用方式发送多个PDCCH,以及按照由PDCCH作为通知提供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进行PDSCH发送和/或PUSCH发送。
例如,非自包含子帧或自包含子帧可被采用用于PDSCH发送和PUSCH发送两者。即,可以同时使用图18和图20,并且可以同时使用图19和图21。
另外,例如,非自包含子帧或自包含子帧可在PDSCH发送和PUSCH发送每一个中各不相同。即,可以同时使用图18和图21,并且可以同时使用图19和图20。
注意,由于假定不同的频带被用于LTE和NR,因此例如避免LTE和NR之间用于发送HARQ-ACK的区域的冲突。另外,即使在LTE和NR之间使用的频带重叠,通过在LTE和NR之间划分用于发送HARQ-ACK的区域(例如,利用不同的RB等),也可以避免冲突。
<2.3.定时控制>
按照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可灵活地控制通信定时。
(1)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首先,按照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即,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控制沿第一方向发送的第一信道和沿与第一方向对向的第二方向发送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信道的第二信道中的任意一个的发送,以及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中的另一个的接收。
关于PDSCH发送,第一方向是下行链路,第一信道是数据信道(例如,PDSCH),第二方向是上行链路,第二信道是控制信道(例如,PUCCH)。另外,基站设备1(例如,通信控制单元1013)控制PDSCH的发送和PUCCH的接收。另外,终端设备2(例如,通信控制单元2013)控制PUCCH的发送和PDSCH的接收。这里,就PUCCH包括对于PDSCH的HARQ-ACK而言,PDSCH对应于PUCCH。
关于PUSCH的发送,第一方向是下行链路,第一信道是控制信道(例如,PDCCH),第二方向是上行链路,第二信道是数据信道(例如,PUSCH)。另外,基站设备1(例如,通信控制单元1013)控制PDCCH的发送和PUSCH的接收。另外,终端设备2(例如,通信控制单元2013)控制PUSCH的发送和PDCCH的接收。这里,就PUSCH是按照包含在PDCCH中的调度信息发送和接收的而言,PDCCH对应于PUSCH。
另外,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是侧链路中彼此对向的各个方向。另外,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是在设备间(D2D)通信或机器类型通信(MTC)中建立的链路中彼此对向的各个方向。
另外,按照实施例的通信设备把用于发送和接收上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的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例如,基站设备1(例如,设定单元1011)向作为通信对方的另外的通信设备(例如,终端设备2)提供指示要设定哪种控制模式的设定信息的通知。另外,终端设备2(例如,设定单元2011)基于作为通知从作为通信对方的另外的通信设备(例如,基站设备1)提供的设定信息,设定控制模式。除了指示控制模式的信息之外,例如,设定信息还可包括指示子帧构成的信息(指示自包含子帧中的PDSCH的最后符号的位置的信息、指示PUSCH的第一符号的位置的信息,等等)。注意,可通过各种手段,提供设定信息的通知。例如,可以利用RRC信令或MAC信令静态或准静态地提供设定信息的通知,或者可利用DCI动态地提供设定信息的通知。
第一模式是利用图18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或者图20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的控制模式。即,第一模式是利用非自包含子帧的控制模式。在第一模式下,通信设备在不同子帧中发送和接收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例如,关于图18,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发送和接收PDSCH,并在紧接在其中包含PDSCH的子帧之后的子帧中发送和接收对应于该PDSCH的PUCCH。例如,关于图20,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发送和接收PDCCH,并在紧接在其中包含PDCCH的子帧之后的子帧中发送和接收对应于该PDCCH的PUSCH。注意,这里说明的子帧是帧的一种,并且可以与LTE中的子帧相同或不同。
第二模式是利用图19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或者图21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的控制模式。即,第二模式是利用自包含子帧的控制模式。在第二模式下,通信设备在同一子帧中发送和接收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例如,关于图19,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发送和接收PDSCH,并在与其中包含PDSCH的子帧相同(例如,同一帧编号)的子帧中发送和接收对应于该PDSCH的PUCCH。关于图21,例如,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发送和接收PDCCH,并在与其中包含PDCCH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发送和接收对应于该PDCCH的PUSCH。
注意,对于PDSCH的发送和PUSCH的发送,可以分别设定相同的控制模式或不同的控制模式。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作为控制对象的通信定时包括像在图18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或图19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中那样,对应于PDSCH的HARQ-ACK报告的发送定时。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控制对象的通信定时包括像在图20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或图21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中那样,利用PDCCH调度的PUSCH的发送定时。
-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的差异
下面将说明第一模式(即,图18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或图20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与第二模式(即,图19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或图21中图解所示的帧构成)之间的差异。
第一个差异与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之间的间隔有关。具体地,第一个差异涉及在接收到PDSCH之后,生成用于报告对于该PDSCH的HARQ-ACK的信息所需的时间。另外,第一个差异涉及在接收到PDCCH之后,生成用于发送利用该PDCCH调度的PUSCH的上行链路数据所需的时间。
首先,在第二模式下,由于1个子帧是在PDSCH和HARQ-ACK的报告包含在其中或者PDCCH和PUSCH包含在其中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可以不影响其他子帧的发送和接收。另外,在第二模式下,由于在接收到PDSCH之后在生成HARQ-ACK之前所需的处理时间或者在接收到PDCCH之后在生成PUSCH之前所需的处理时间与第一模式中相比较短,因此终端设备2的处理负荷较大。
同时,在第一模式下,由于在接收到PDSCH之后在生成HARQ-ACK之前所需的处理时间或者在接收到PDCCH之后在生成PUSCH之前所需的处理时间与第二模式中相比较长,因此终端设备2的处理负荷较小。另外,在第一模式下,考虑到用于报告HARQ-ACK的子帧或者用于发送PUSCH的子帧,决定上行链路子帧的利用。
于是,可按照终端设备2的处理能力或者基站设备1支持的用例等,向终端设备2唯一地设定控制模式,或者向基站设备1唯一地设定控制模式。
第二个差异与PDSCH的最后符号和PUSCH的第一符号有关。
首先,在第二模式下,在同一子帧中发送PDSCH和包括对于该PDSCH的HARQ-ACK的PUCCH。于是,PDSCH的最后符号是至少基于生成用于报告对于PDSCH的HARQ-ACK的信息所需的处理时间以及发送包括HARQ-ACK的PUCCH的时间(符号)决定的。于是,至少在第二模式下,PDSCH(即,第一信道)的最后符号被设定在其中包含该PDSCH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符号之前的位置处。注意,可以通过例如RRC信令静态或准静态地作为通知提供和设定PDSCH的最后符号,或者可以通过例如DCI动态地作为通知提供和设定PDSCH的最后符号。
另外,在第二模式下,在同一子帧中发送PDCCH和利用该PDCCH调度的PUSCH。于是,PUSCH的第一符号是至少基于发送PDCCH的时间(符号)和基于PDCCH生成包含上行链路数据的PUSCH所需的处理时间决定的。于是,至少在第二模式下,PUSCH(即,第二信道)的第一符号被设定在其中包含PUSCH的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符号之后的位置处。注意,可以通过例如RRC信令静态或准静态地作为通知提供和设定PUSCH的第一符号,或者可以通过例如DCI动态地作为通知提供和设定PUSCH的第一符号。
这里,PDSCH的最后符号和PUSCH的第一符号可以是按照终端设备2的处理能力或者基站设备1支持的用例等,分别终端设备2独有地或者基站设备1独有地设定的。
同时,在第一模式下,用于报告与在特定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的PDSCH对应的HARQ的PUCCH在下行链路子帧之后的上行链路子帧中被发送。于是,在第一模式下,PDSCH(即,第一信道)的最后符号可被设定在与其中包含该PDSCH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符号相同的位置处。
另外,在第一模式下,包含利用在特定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的PDCCH调度的上行链路数据的PUSCH是在该下行链路子帧之后的上行链路子帧中发送的。于是,在第一模式下,PUSCH(即,第二信道)的第一符号可被设定在与其中包含该PUSCH的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符号相同的位置处。
-处理的流程
下面将参考图22,说明终端设备2中的上述控制模式的设定处理的流程的例子。图22是图解说明在按照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中执行的控制模式的设定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
如图22中图解所示,终端设备2首先把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步骤S102)。例如,终端设备2按照经RRC信令从基站设备1接收的设定信息,把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
随后,在设定的控制模式是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04/第一模式),终端设备2在与第一模式相应的定时进行发送(步骤S106)。例如,终端设备2在其中包含接收的PDSCH的子帧之后的子帧之一中,发送对应于该PDSCH的PUCCH。另外,例如,终端设备2在其中包含接收的PDCCH的子帧之后的子帧之一中,发送利用该PDCCH调度的PUSCH。
同时,在设定的控制模式是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04/第二模式),终端设备2在与第二模式相应的定时,进行发送(步骤S108)。例如,终端设备2在与其中包含接收的PDSCH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发送对应于该PDSCH的PUCCH。另外,例如,终端设备2在与其中包含接收的PDCCH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发送利用该PDCCH调度的PUSCH。
处理结束于上述处理。
可以对于各个小区或参数集单独进行上述处理。即,可以对于各个小区或参数集,单独设定终端设备2中的上述控制模式。
-终端能力信息
这里,由于在第二模式下在发送PUCCH或PUSCH之前所需的处理时间较短,因此存在要求支持第二模式的终端设备2具有较高处理能力的可能性。于是,在终端设备2具有终端设备2能够支持第二模式的较高处理能力的情况下,基站设备1也可能够设定第二模式。
例如,终端设备2向基站设备1通知指示终端设备2本身的处理能力的信息,更具体地,作为指示终端设备2是否支持第二模式的信息的终端能力信息(例如,UE能力信息)。随后,基站设备1基于来自终端设备2的终端能力信息,设定控制模式。例如,只要未从基站设备1接收到指示设定第二模式的设定信息,终端设备2就可设定第一模式。然后,在终端设备2从基站设备1接收到指示设定第二模式的设定信息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可设定第二模式。注意,可以对于各个参数集,单独通知如上所述的终端能力信息。另外,对于预定的参数集,可以作为必需功能(强制功能)地定义如上所述的终端能力。
下面将参考图23,说明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流程。
图23是图解说明在按照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的控制模式设定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序列图。该序列中涉及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
如图23中图解所示,基站设备1首先向终端设备2发送对于终端能力信息的询问(步骤S202)。之后,终端设备2把包括指示终端设备2是否支持第二模式的信息的终端能力信息发送给基站设备1(步骤S204)。在终端设备2支持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基站设备1向终端设备2发送指示要设定第二模式的设定信息(步骤S206)。迄今为止说明的消息是按照第一模式发送和接收的。随后,终端设备2设定第二模式,并在与第二模式相应的定时进行发送(步骤S208)。
(2)设定方法的变化
终端设备2(例如,设定单元2011)可以采用各种设定方法。例如,尽管在假定借助从基站设备1到终端设备2的设定信息的通知,明示地设定控制模式的情况下进行了上述说明,不过设定控制模式的方法不限于这样的例子。例如,可以基于基站设备1或终端设备2的设定、状态等,隐含地设定控制模式。
另外,控制模式的设定可被视为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切换。
另外,终端设备2可以设定在控制模式的设定变得有效之前所需的时间。例如,终端设备2可以把在控制模式被设定之后,在该设定变得有效之前所需的时间设定为预定时间,或者可以单独设定该时间。另外,例如,可以子帧为单位设定在设定变得有效之前所需的时间。
-设定基准的例子
下面,将说明控制模式的设定基准的例子。
例如,可按照终端设备2的信息设定控制模式。具体地,基于终端设备2的状况是否是预定状况、终端设备2的状态、在终端设备2上运行的应用、用例和/或设定内容,控制模式可被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
例如,可能存在控制模式的默认设定,并且在需要时,控制模式可被切换。具体地,第一模式可被默认设定为控制模式,并且在预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预定条件例如包括从基站设备1接收到指示要设定第二模式的设定信息。例如,终端设备2按第一模式工作直到设定第二模式为止,并且在设定第二模式之后按第二模式工作。
例如,可按照基站设备1的能力设定控制模式。具体地,在来自终端设备2的初始接入时,可以设定第一模式作为控制模式,并且在建立与支持第二模式的基站设备1的连接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
例如,可按照RRC状态设定控制模式。具体地,在RRC连接状态下,可以设定第一模式作为控制模式,而在RRC空闲状态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相反地,在RRC空闲状态下,可以设定第一模式作为控制模式,而在RRC连接状态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
例如,可以按照接入方式设定控制模式。具体地,在利用正交接入方式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一模式作为控制模式,而在利用非正交接入方式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例如,终端设备2基于RRC信令,设定正交接入方式或非正交接入方式的使用,并按照该设定隐含地设定控制模式。
例如,可以按照使用的子帧的类型,设定控制模式。具体地,在使用非自包含子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一模式作为控制模式,而在使用自包含子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另外,可以设定用于对于使用非自包含子帧的情况和使用自包含子帧的情况,单独决定定时提前值的参数。
例如,可按照双工方式设定控制模式。具体地,在TDD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一模式作为控制模式,而在FDD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
例如,可以按照应用或用例,设定控制模式。具体地,在第一应用或第一用例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一模式,而在第二应用或第二用例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例如,第一应用或第一用例是高速且宽带通信的应用或用例,而第二应用或第二用例是低时延通信的应用或用例。
例如,可按照子载波间隔,设定控制模式。具体地,在子载波间隔等于或小于阈值或者是第一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一模式作为控制模式,而在子载波间隔超过阈值或者是第二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注意,阈值可以是例如作为LTE中的子载波间隔的15kHz。注意,在子载波间隔是设定的参数集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参数集设定控制模式。
例如,可按照发送时间间隔(TTI)长度,设定控制模式。具体地,在TTI长度等于或小于阈值或者是第一TTI长度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一模式作为控制模式,而在TTI长度超过阈值或者是第二TTI长度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第二模式。注意,阈值可以是例如1毫秒。注意,TTI长度是设定的参数集的一部分,并且可按照参数集设定控制模式。
注意,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设定基准。例如,可按照RRC状态和接入方式的组合,设定控制模式。这是因为在使用非正交接入方式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可以在没有为了在RRC连接状态中获得正交性而进行的定时提前的情况下进行发送。
另外,尽管上面说明了其中设定第一模式的情况和其中设定第二模式的情况的具体例子,不过在各个具体例子中可相反地设定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例外处理
即使在基于来自基站设备1的设定信息设定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在预定条件下终端设备2(例如,设定单元2011)也可能例外地切换控制模式。例如,在预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在预定状况下、在预定信道的发送的情况下、和/或在预定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可能切换控制模式。例如,即使基于来自基站设备1的设定信息设定了第二模式,在任意下述情况下,终端设备2也可能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例如,终端设备2可按照接入处理的阶段,切换控制模式。例如,当进行随机接入处理时,终端设备2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例如,终端设备2可按照待发送的信道的类型,切换控制模式。例如,当发送随机接入信道时,终端设备2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例如,终端设备2可按照待发送或接收的数据的大小,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具体地,在待发送或接收的数据的大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这里,数据的大小可意味着传输块大小或者代码字的大小。
例如,终端设备2可按照分配的资源块的数量和/或调制方式的阶数(调制阶数),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具体地,在分配的资源块的数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和/或在调制方式的阶数大于阈值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这具有与按照数据的大小进行切换类似的含义。
例如,在从基站设备1利用DCI明示或隐含地通知设定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可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即,终端设备2可基于利用RRC信令的通知静态或准静态地设定第二模式,并基于利用DCI的通知动态地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例如,终端设备2可按照定时提前的设定值,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具体地,在定时提前的设定值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或者等于或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注意,所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由于随着定时提前的值增大,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变得越早,因此这直接影响例如在接收到PDSCH之后在生成HARQ-ACK之前所需的处理时间有多长。于是,在处理时间变得过短的情况下,通过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终端设备2可确保较长的处理时间。
例如,终端设备2可按照在加扰包括调度信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例如,PDCCH)中使用的RNTI,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具体地,在利用预定RNTI加扰包括调度信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这里,所述预定RNTI是并非为终端设备2所独有的RNTI。例如,所述预定RNTI可以是用于发送通知信息的RNTI。
例如,终端设备2可按照其中映射包括调度信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例如,PDCCH)的搜索空间,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具体地,在包括调度信息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被映射在预定搜索空间中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这里,预定搜索空间可以是例如公共搜索空间。就利用控制信道是否指向终端设备2本身作为基准而言,按照搜索空间的切换类似于按照RNTI的切换。
例如,终端设备2可按照是否进行用于进行对于多个子帧(TTI)的调度的多子帧调度(多TTI调度),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具体地,在进行用于进行对于1个子帧的调度的单子帧调度(单TTI调度)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使用第二模式,而在进行多子帧调度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模式。
注意,可以适当地组合例外处理的上述基准。另外,关于例外处理的上述基准,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可以相反。即,可基于设定信息设定第一模式,控制模式可基于上述基准被例外地切换成第二模式。
<2.4.PUCCH构成的细节>
PUCCH用于提供UCI的通知。UCI包括HARQ-ACK、CSI和SR。另外,用于映射PUCCH的物理资源可由多个终端设备2共享。即,可以利用PUCCH的物理资源复用多个PUCCH。例如,图18-图21中图解所示的PUCCH可表示PUCCH的物理资源,其他终端设备2也可利用该物理资源发送PUCCH。
下面,将说明PUCCH构成的细节。
在上行链路子帧中,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物理资源(例如,PUCCH)可以和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例如,PUSCH)在频域或时域中被复用。这点将在后面参考图24和图25详细说明。注意,PUCCH的物理资源可以形成用于复用多个PUCCH的PUCCH的逻辑资源。例如,特定PUCCH的物理资源通过时间、频率、代码、空间、天线端口等,形成多个PUCCH的逻辑资源。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可利用PUCCH的逻辑资源(下面也简单地称为PUCCH资源),发送和接收PUCCH。
图24是PUCCH构成的例子。在图24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PUCCH的物理资源与PUSCH在时域中被复用。在图24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中,PUCCH的物理资源由上行链路子帧中的一部分符号形成。另外,PUCCH的物理资源可覆盖上行链路子帧中的系统带宽。另外,可基于频域的预定单位(例如,资源块等),划分PUCCH的物理资源,以便在频域中复用多个PUCCH。例如,图24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适合于第一模式(非自包含子帧构成)和第二模式(自包含子帧构成)。
图25是PUCCH构成的例子。在图25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PUCCH的物理资源与PUSCH在频域中被复用。在图25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中,PUCCH的物理资源由上行链路子帧中的一部分资源块形成。另外,PUCCH的物理资源可覆盖上行链路子帧中的所有符号。例如,图25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只适用于第一模式(非自包含子帧构成)。这是因为在第二模式下,必须在与PDSCH相同的子帧中发送例如包括对于该PDSCH的HARQ-ACK的PUCCH,即,必须在该子帧之后的时间发送PUCCH。
例如,可以基于预定参数、状态、设定等,切换地使用图24和图25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例如,在第一模式的情况下,使用图25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而在第二模式的情况下,使用图24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另外,例如,在第一模式的情况下,基于RRC信令使用图24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或图25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而在第二模式的情况下,使用图24中图解所示的PUCCH构成。
<2.5.补充说明>
注意,上面说明了上行链路中的发送定时的控制,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本技术也可适用于侧链路中的发送定时的控制。这里,以定时参考帧为基准,调整侧链路中的发送定时。即,终端设备2比作为基准的对应第i个定时参考无线电帧早或晚预定定时提前时间地进行侧链路中的第i个无线电帧的发送。
<<3.应用例>>
按照本公开的技术可适用于各种产品。例如,基站设备1可被实现成任意类型的演进节点B(eNB),比如宏eNB或小eNB。小eNB可以是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比如皮eNB、微eNB或者家庭(飞)eNB)的eNB。基站设备1可改为被实现成另外类型的基站,比如NodeB或基站收发器(BTS)。基站设备1可包括控制无线通信的主实体(也被称为基站设备),和置于与所述主实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电头端(RRH)。此外,下面要说明的各种终端可通过临时或永久地进行基站功能,起基站设备1的作用。
此外,例如,终端设备2可被实现成移动终端,比如智能电话机、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适配器式移动路由器或数字照相机,或者车载终端,比如汽车导航设备。此外,终端设备2可被实现成进行机器间(M2M)通信的终端(也被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此外,终端设备2可以是安装在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例如,在一个管芯上构成的集成电路模块)。
<3.1.基站的应用例>
(第一应用例)
图26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公开的技术可应用于的eNB的示意构成的第一例子的方框图。eNB 8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810以及基站设备820。各个天线810和基站设备820可通过RF电缆相互连接。
各个天线810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例如,构成MIMO天线的多个天线元件),供基站设备820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eNB 800可包括多个天线810,如图26中图解所示,例如,所述多个天线810可以对应于eNB 800使用的多个频带。应注意的是,尽管图26图解说明其中eNB800包括多个天线810的例子,不过eNB 800也可包括单个天线810。
基站设备820包括控制器821、存储器822、网络接口823和无线通信接口825。
控制器821可以是例如CPU或DSP,并且运行基站设备820的上层的各种功能。例如,控制器821根据无线通信接口825处理的信号中的数据生成数据分组,并通过网络接口823传送生成的分组。控制器821可通过对来自多个基带处理器的数据打包,生成打包分组,以传送生成的打包分组。此外,控制器821还可具有进行诸如无线电资源控制、无线电承载控制、移动管理、接纳控制和调度之类的控制的逻辑功能。此外,可与附近的eNB或核心网络节点协同地进行所述控制。存储器8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控制器821执行的程序以及各种控制数据(比如,例如终端列表、发射功率数据和调度数据)。
网络接口823是连接基站设备820和核心网络824的通信接口。控制器821可通过网络接口823与核心网络节点或另外的eNB通信。这种情况下,eNB 800可通过逻辑接口(例如,S1接口或X2接口)连接到核心网络节点或另外的eNB。网络接口823可以是有线通信接口,或者用于无线回程的无线通信接口。在网络接口823是无线通信接口的情况下,网络接口823可以把比无线通信接口825使用的频带更高的频带用于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接口825支持诸如长期演进(LTE)或LTE-Advanced之类的蜂窝通信方式,并且通过天线810提供与位于eNB 800的小区中的终端的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接口825一般可包括基带(BB)处理器826、RF电路827等。BB处理器826可进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复用/解复用等,并对各层(比如L1、媒体接入控制(MAC)、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进行各种信号处理。BB处理器826可代替控制器821具有部分或所有上述逻辑功能。BB处理器826可以是包括存储有通信控制程序的内存、执行所述程序的处理器以及相关电路的模块,并且通过更新所述程序,BB处理器826的功能可以变更。此外,所述模块可以是插入基站设备820的插槽中的卡或刀片,或者安装在所述卡或刀片上的芯片。同时,RF电路827可包括混频器、滤波器、放大器等,并且通过天线81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无线通信接口825可包括多个BB处理器826,如图26中图解所示,例如,所述多个BB处理器826可对应于eNB 800使用的多个频带。此外,无线通信接口825还可包括多个RF电路827,如图26中图解所示,例如,所述多个RF电路827可对应于多个天线元件。注意,图26图解说明其中无线通信接口825包括多个BB处理器826和多个RF电路827的例子,不过无线通信接口825也可包括单个BB处理器826或单个RF电路827。
在图26中图解所示的eNB 800中,包含在参考图8说明的上层处理单元101和/或控制单元103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设定单元1011和/或通信控制单元1013)可在无线通信接口825中实现。替代地,这些组成元件中的至少一些可在控制器821中实现。例如,包含无线通信接口825的部分(例如,BB处理器826)或全部和/或控制器821的模块可在eNB800上实现。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可在所述模块中实现。这种情况下,所述模块可存储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换句话说,使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的操作的程序),并执行所述程序。再例如,在eNB 800中,可安装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并且无线通信接口825(例如,BB处理器826)和/或控制器821可执行所述程序。这样,可作为包括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的设备地提供eNB 800、基站设备820或所述模块,并且可以提供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另外,可以提供记录所述程序的可读记录介质。
此外,在图26中图解所示的eNB 800中,参考图8说明的接收单元105和发送单元107可在无线通信接口825(例如,RF电路827)中实现。此外,收发天线109可在天线810中实现。
(第二应用例)
图27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公开的技术可适用于的eNB的示意构成的第二例子的方框图。eNB 830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840、基站设备850和RRH860。各个天线840和RRH 860可通过RF电缆相互连接。此外,基站设备850和RRH 860可以通过诸如光缆之类的高速线路相互连接。
各个天线840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例如,构成MIMO天线的天线元件),供RRH860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eNB 830可包括多个天线840,如图27中图解所示,例如,所述多个天线840可对应于eNB 830使用的多个频带。注意,图27图解说明其中eNB 830包括多个天线840的例子,不过eNB 830也可包括单个天线840。
基站设备850包括控制器851、存储器852、网络接口853、无线通信接口855和连接接口857。控制器851、存储器852和网络接口853类似于参考图26说明的控制器821、存储器822和网络接口823。
无线通信接口855支持诸如LTE和LTE-Advanced之类的蜂窝通信方式,并且通过RRH 860和天线840提供与位于对应于RRH 860的扇区中的终端的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接口855一般可包括BB处理器856等。除了BB处理器856经由连接接口857连接到RRH 860的RF电路864之外,BB处理器856类似于参考图26说明的BB处理器826。无线通信接口855可包括多个BB处理器856,如图27中图解所示,例如,所述多个BB处理器856可对应于eNB 830使用的多个频带。注意,图27图解说明其中无线通信接口855包括多个BB处理器856的例子,不过无线通信接口855也可包括单个BB处理器856。
连接接口857是用于连接基站设备850(无线通信接口855)和RRH860的接口。连接接口857可以是用于连接基站设备850(无线通信接口855)和RRH 860的高速线路上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此外,RRH 860包括连接接口861和无线通信接口863。
连接接口861是连接RRH 860(无线通信接口863)和基站设备850的接口。连接接口861可以是用于高速线路上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接口863通过天线84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863一般包括RF电路864等。RF电路864可包括混频器、滤波器、放大器等,并且通过天线84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863可包括多个RF电路864,如图27中图解所示,例如,所述多个RF电路864可对应于多个天线元件。注意,图27图解说明其中无线通信接口863包括多个RF电路864的例子,不过无线通信接口863也可包括单个RF电路864。
在图27中图解所示的eNB 830中,包含在参考图8说明的上层处理单元101和/或控制单元103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设定单元1011和/或通信控制单元1013)可在无线通信接口855和/或无线通信接口863中实现。替代地,这些组成元件中的至少一些可在控制器851中实现。例如,包含无线通信接口855的部分(例如,BB处理器826)或全部和/或控制器851的模块可在eNB 830上实现。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可在所述模块中实现。这种情况下,所述模块可存储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换句话说,使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的操作的程序),并执行所述程序。再例如,在eNB 830中,可安装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并且无线通信接口855(例如,BB处理器856)和/或控制器851可执行所述程序。这样,可作为包括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的设备地提供eNB 830、基站设备850或所述模块,可以提供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另外,可以提供记录所述程序的可读记录介质。
此外,在图27中图解所示的eNB 830中,例如,参考图8说明的接收单元105和发送单元107可在无线通信接口863(例如,RF电路864)中实现。此外,收发天线109可在天线840中实现。
<3.2.终端设备的应用例>
(第一应用例)
图28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公开的技术可应用于的智能电话机900的示意构成的例子的方框图。智能电话机900包括处理器901、内存902、存储器903、外部连接接口904、摄像头906、传感器907、麦克风908、输入设备909、显示设备910、扬声器911、无线通信接口9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915、一个或多个天线916、总线917、电池918和辅助控制器919。
处理器901可以是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机900的应用层和其他层的功能。内存9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处理器901执行的程序以及数据。存储器903可包括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之类的存储介质。外部连接接口904是用于把智能电话机900连接到外部附接的设备,比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设备的接口。
例如,摄像头906包括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之类的图像传感器,并且生成拍摄的图像。传感器907可包括例如包含定位传感器、陀螺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的传感器组。麦克风908把输入智能电话机900的声音转换成音频信号。输入设备909包括例如检测显示设备910的屏幕被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开关等,并接受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设备910包括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之类的屏幕,并且显示智能电话机9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911把从智能电话机9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成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912支持诸如LTE或LTE-Advanced之类的蜂窝通信方式,并进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912一般可包括BB处理器913、RF电路914等。BB处理器913可进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复用/解复用等,并进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信号处理。另一方面,RF电路914可包括混频器、滤波器、放大器等,并且通过天线916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912可以是其中集成BB处理器913和RF电路914的单芯片模块。无线通信接口912可包括多个BB处理器913和多个RF电路914,如图28中图解所示。注意,图28图解说明其中无线通信接口912包括多个BB处理器913和多个RF电路914的例子,不过无线通信接口912也可包括单个BB处理器913或单个RF电路9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式之外,无线通信接口912还可支持其他种类的无线通信方式,比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式、近场通信方式和无线局域网(LAN)方式,这种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912可包括用于每种无线通信方式的BB处理器913和RF电路914。
各个天线开关915在包含在无线通信接口9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无线通信方式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916的连接目的地。
各个天线916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元件(例如,构成MIMO天线的多个天线元件),供无线通信接口912用于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智能电话机900可包括多个天线916,如图28中图解所示。注意图28图解说明其中智能电话机900包括多个天线916的例子,不过智能电话机900也可包括单个天线916。
此外,智能电话机900可包括用于每种无线通信方式的天线916。这种情况下,可以从智能电话机900的构成中省略天线开关915。
总线917互连处理器901、内存902、存储器903、外部连接接口904、摄像头906、传感器907、麦克风908、输入设备909、显示设备910、扬声器911、无线通信接口912和辅助控制器919。电池918通过图中部分表示成虚线的馈电线,向图28中图解所示的智能电话机900的各个块供电。辅助控制器919例如按睡眠模式运行智能电话机900的最低必要功能。
在图28中图解所示的智能电话机900中,包含在上层处理单元201和/或控制单元203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设定单元2011和/或通信控制单元2013)可在无线通信接口912中实现。替代地,这些组成元件中的至少一些可在控制器901或辅助控制器919中实现。例如,包含无线通信接口912的部分(例如,BB处理器913)或全部、处理器901和/或辅助控制器919的模块可在智能电话机900上实现。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可在所述模块中实现。这种情况下,所述模块可存储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换句话说,使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的操作的程序),并执行所述程序。再例如,在智能电话机900中可安装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并且无线通信接口912(例如,BB处理器913)、处理器901和/或辅助控制器919可执行所述程序。这样,可作为包括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的设备地提供智能电话机900或所述模块,并且可以提供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另外,可以提供记录所述程序的可读记录介质。
此外,在图28中图解所示的智能电话机900中,例如,参考图9说明的接收单元205和发送单元207可在无线通信接口912(例如,RF电路914)中实现。此外,收发天线209可在天线916中实现。
(第二应用例)
图29是图解说明按照本公开的技术可应用于的汽车导航设备920的示意构成的例子的方框图。汽车导航设备920包括处理器921、内存922、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924、传感器925、数据接口926、内容播放器927、存储介质接口928、输入设备929、显示设备930、扬声器931、无线通信接口933、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936、一个或多个天线937和电池938。
处理器921可以是例如CPU或SoC,控制汽车导航设备920的导航功能和其他功能。存储器9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处理器921执行的程序以及数据。
GPS模块924使用从GPS卫星接收的GPS信号来测量汽车导航设备920的位置(例如,纬度、经度和高度)。传感器925可包括例如包含陀螺传感器、地磁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的传感器组。数据接口926例如通过未图示的终端连接到车载网络941,并且获取在车辆侧生成的数据,比如车速数据。
内容播放器927再现存储在插入存储介质接口928的存储介质(例如CD或DVD)中的内容。输入设备929包括例如检测显示设备930的屏幕被触摸的触摸传感器、按钮、开关等,并且接受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设备930包括诸如LCD和OLED显示器之类的屏幕,显示导航功能或者再现的内容的图像。扬声器931输出导航功能或再现的内容的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933支持诸如LTE或LTE-Advanced之类的蜂窝通信方式,并进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933一般可包括BB处理器934、RF电路935等。BB处理器934可进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复用/解复用等,并进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信号处理。另一方面,RF电路935可包括混频器、滤波器、放大器等,并且通过天线937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是其中集成BB处理器934和RF电路935的单芯片模块。无线通信接口933可包括多个BB处理器934和多个RF电路935,如图29中图解所示。注意,图29图解说明其中无线通信接口933包括多个BB处理器934和多个RF电路935的例子,不过无线通信接口933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934或单个RF电路935。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式之外,无线通信接口933还可支持其他种类的无线通信方式,比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式、近场通信方式和无线LAN方式,这种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933可包括用于每种无线通信方式的BB处理器934和RF电路935。
各个天线开关936在包含在无线通信接口933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无线通信方式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937的连接目的地。
各个天线937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元件(例如,构成MIMO天线的多个天线元件),供无线通信接口933用于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汽车导航设备920可包括多个天线937,如图29中图解所示。注意图29图解说明其中汽车导航设备920包括多个天线937的例子,不过汽车导航设备920也可包括单个天线937。
此外,汽车导航设备920可包括用于每种无线通信方式的天线937。这种情况下,可以从汽车导航设备920的构成中省略天线开关936。
电池938通过图中部分表示成虚线的馈电线,向图29中图解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920的各个块供电。此外,电池938累积从车辆供给的电力。
在图29中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920中,包含在参考图9说明的上层处理单元201和控制单元203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设定单元2011和通信控制单元2013)可在无线通信接口933中实现。替代地,这些组成元件中的至少一些可在控制器921中实现。例如,包含无线通信接口933的部分(例如,BB处理器934)或全部和/或处理器921的模块可在汽车导航设备920上实现。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可在所述模块中实现。这种情况下,所述模块可存储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换句话说,使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的操作的程序),并执行所述程序。再例如,在汽车导航设备920中,可安装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无线通信接口933(例如,BB处理器934)和/或处理器921可执行所述程序。这样,可作为包括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的设备地提供汽车导航设备920或所述模块,可以提供使处理器起所述一个或多个组成元件作用的程序。另外,可以提供记录所述程序的可读记录介质。
此外,在图29中图解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920中,例如,参考图9说明的接收单元205和发送单元207可在无线通信接口933(例如,RF电路935)中实现。此外,收发天线209可在天线937中实现。
本公开的技术也可被实现成包括汽车导航设备920的一个或多个块、车载网络941和车辆模块942的车载系统(或车辆)940。车辆模块942生成车辆数据,比如车速、发动机转速和故障信息,并把生成的数据输出给车载网络941。
<<4.结论>>
上面参考图1-图29,详细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如上所述,按照实施例的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控制沿第一方向发送的第一信道和沿与第一方向对向的第二方向发送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信道的第二信道中的任意一个的发送,和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中的另一个的接收。另外,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把与这样的通信相关的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下,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不同子帧中,发送和接收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同时,在第二模式下,基站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子帧中,发送和接收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这样,按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支持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这样,能够实现与通信定时相关的灵活设计。具体地,包含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个通信设备可灵活地选择与第一模式相应的发送定时和与第二模式相应的发送定时。另外,能够实现这样的灵活设计,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整个系统的传输效率。
上面参考附图说明了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公开不限于上述例子。在附加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得到各种变更和修改,应明白的是所述各种变更和修改自然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之内。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参考流程图和序列图说明的处理不一定按照在附图中所示的顺序执行。几个处理步骤可以并行执行。此外,可以采用另外的处理步骤,或者可以省略一些处理步骤。
此外,记载在本说明书中的效果仅仅是说明性或例证性的效果,而不是限制性的。即,连同上述效果一起或者代替上述效果,按照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实现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明显的其他效果。
另外,也可如下构成本技术。
(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通信控制单元,所述通信控制单元控制沿第一方向发送的第一信道和沿与第一方向对向的第二方向发送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信道的第二信道中的任意一个的发送,以及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中的另一个的接收;以及
设定单元,所述设定单元把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的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
其中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在不同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而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在同一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
(2)按照(1)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是下行链路,并且所述第一信道是数据信道,并且
所述第二方向是上行链路,并且所述第二信道是控制信道。
(3)按照(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第二模式下,第一信道的最后符号被设定在包含第一信道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符号之前的位置处。
(4)按照(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第一信道的最后符号是终端设备独有地或者基站独有地设定的。
(5)按照(2)-(4)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第一模式下,第一信道的最后符号被设定在与包含第一信道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符号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
(6)按照(1)所述的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是下行链路,并且所述第一信道是控制信道,并且
所述第二方向是上行链路,并且所述第二信道是数据信道。
(7)按照(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第二模式下,第二信道的第一符号被设定在包含第二信道的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符号之后的位置处。
(8)按照(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第二信道的第一符号是终端设备独有地或者基站独有地设定的。
(9)按照(6)-(8)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第一模式下,第二信道的第一符号设定在与其中包含第二信道的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符号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
(10)按照(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侧链路中彼此对向的各个方向。
(11)按照(1)-(10)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控制模式被默认设定为第一模式,并且在预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被设定为第二模式。
(12)按照(1)-(11)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控制模式是按照无线电资源控制(RRC)状态设定的。
(13)按照(1)-(12)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控制模式是按照双工方式设定的。
(14)按照(1)-(13)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控制模式是按照子载波间隔设定的。
(15)按照(1)-(14)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控制模式是按照发送时间间隔(TTI)长度设定的。
(16)按照(1)-(15)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设定单元基于作为通知从作为通信对方的另外的通信设备提供的设定信息,设定控制模式。
(17)按照(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基于设定信息设定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设定单元按照待发送的信道的类型,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18)按照(16)或(1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基于设定信息设定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设定单元按照待发送或接收的数据的大小,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19)按照(16)-(18)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基于设定信息设定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设定单元按照设定的定时提前值,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20)按照(16)-(19)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基于设定信息设定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设定单元按照用于包括调度信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加扰的RNTI,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21)按照(2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已经利用用于发送通知信息的RNTI加扰包括调度信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情况下,所述设定单元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22)按照(16)-(21)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基于设定信息设定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设定单元按照映射包括调度信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搜索空间,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23)按照(2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包括调度信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被映射在公共搜索空间中的情况下,所述设定单元把控制模式切换成第一模式。
(24)按照(1)-(23)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设定单元向作为通信对方的另外的通信设备,提供指示要设定哪种控制模式的设定信息的通知。
(25)按照(1)-(24)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物理资源在上行链路子帧中,在频域或时域中与上行链路数据信道复用。
(26)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利用处理器,控制沿第一方向发送的第一信道和沿与第一方向对向的第二方向发送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信道的第二信道中的任意一个的发送,以及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中的另一个的接收;以及
把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
其中所述发送和接收的控制包括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在不同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而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在同一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
(27)一种记录有程序的记录介质,所述程序使计算机起以下作用:
通信控制单元,所述通信控制单元控制沿第一方向发送的第一信道和沿与第一方向对向的第二方向发送的并且对应于第一信道的第二信道中的任意一个的发送,以及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中的另一个的接收;以及
设定单元,所述设定单元把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的控制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
其中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在不同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而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在同一子帧中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
附图标记列表
1 基站设备
101 上层处理单元
1011 设定单元
1013 通信控制单元
103 控制单元
105 接收单元
1051 解码单元
1053 解调单元
1055 解复用单元
1057 无线接收单元
1059 信道测量单元
107 发送单元
1071 编码单元
1073 调制单元
1075 复用单元
1077 无线发送单元
1079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单元
109 收发天线
2 终端设备
201 上层处理单元
2011 设定单元
2013 通信控制单元
203 控制单元
205 接收单元
2051 解码单元
2053 解调单元
2055 解复用单元
2057 无线接收单元
2059 信道测量单元
207 发送单元
2071 编码单元
2073 调制单元
2075 复用单元
2077 无线发送单元
2079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单元
209 收发天线

Claims (19)

1.一种由终端装置执行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控制信息和共享信道,
其中所述共享信道是来自基站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或来自其他终端装置的侧链路共享信道;
基于所述控制信息设置切换参数;
从无线电资源控制信令接收设置信息,用于将所述终端装置的控制模式设置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
根据所设置的控制模式,传输对应于所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信道或对应于所述侧链路共享信道的侧链路信道;以及
基于所述控制模式已被设置为第二模式:
将所述切换参数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
其中所述切换参数包括分配给所述共享信道的资源块的个数;
基于所述切换参数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将所述控制模式从第二模式切换到第一模式;以及
根据第一模式传输所述上行链路信道或所述侧链路信道,
其中,所述终端装置在第一模式中接收所述共享信道后的处理时间长于所述终端装置在第二模式中接收所述共享信道后的处理时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行链路信道被传输到所述基站,所述侧链路信道被传输到所述其他终端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模式初始默认设置为第一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信息对应于无线电资源控制(RRC)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信息对应于双工方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信息对应于子载波间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信息对应于传输时间间隔(TTI)长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享信道的最后符号被设置在以下中的任一个处:
在第二模式中包含所述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符号之前的位置,或
与在第一模式中包含所述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符号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共享信道是控制信道,
所述上行链路信道是数据信道。
10.一种由基站装置执行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终端装置传输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所述控制信息被配置为使所述终端装置能够设置切换参数;
经由无线电资源控制信令向所述终端装置传输设置信息,以使所述终端装置能够将控制模式设置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以及
根据所设置的控制模式,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链路信道,
其中,基于所述控制模式已被设置为第二模式:
(1)所述终端装置:
将所述切换参数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
其中所述切换参数包括分配给所述共享信道的资源块的个数;
以及
基于所述切换参数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将所述控制模式从第二模式切换到第一模式,以及
(2)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模式接收对应于所述共享信道的所述上行链路信道,
其中,所述终端装置在第一模式中接收所述共享信道后的处理时间长于所述终端装置在第二模式中接收所述共享信道后的处理时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模式初始默认设置为第一模式。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信息对应于无线电资源控制(RRC)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信息对应于双工方案。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信息对应于子载波间隔。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置信息对应于传输时间间隔(TTI)长度。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享信道的最后符号被设置在以下中的任一个处:
在第二模式中包含所述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符号之前的位置,或
与在第一模式中包含所述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符号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共享信道是控制信道,
所述上行链路信道是数据信道。
18.一种终端装置,包括:
收发器;和
控制电路系统,所述控制电路系统被配置为:
接收控制信息和共享信道,
其中所述共享信道是来自基站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或来自其他终端装置的侧链路共享信道;
基于所述控制信息设置切换参数;
从无线电资源控制信令接收设置信息,用于将所述终端装置的控制模式设置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
根据所设置的控制模式,传输对应于所述共享信道的上行链路信道,
其中所述上行链路信道是到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信道或所述侧链路共享信道;以及
基于已被设置为第二模式的所述控制模式:
将所述切换参数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
其中所述切换参数包括分配给所述共享信道的资源块的个数;
基于所述切换参数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将所述控制模式从第二模式切换到第一模式;
根据第一模式传输对应于所述共享信道的所述上行链路信道,
其中,所述终端装置在第一模式中接收所述共享信道后的处理时间长于所述终端装置在第二模式中接收所述共享信道后的处理时间。
19.一种基站装置,包括:
收发器;和
控制电路系统,所述控制电路系统被配置为:
向终端装置传输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所述控制信息被配置为使所述终端装置能够设置切换参数;
经由无线电资源控制信令向所述终端装置传输设置信息,以使所述终端装置能够将控制模式设置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以及
根据所设置的控制模式,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链路信道,
其中,基于已被设置为第二模式的所述控制模式:
(1)所述终端装置:
将所述切换参数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
其中所述切换参数包括分配给所述共享信道的资源块的个数;以及
基于所述切换参数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将所述控制模式从第二模式切换到第一模式,以及
(2)所述控制电路系统根据第一模式接收对应于所述共享信道的所述上行链路信道,
其中,所述终端装置在第一模式中接收所述共享信道后的处理时间长于所述终端装置在第二模式中接收所述共享信道后的处理时间。
CN202211110920.XA 2016-08-10 2017-07-10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Pending CN1154999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7396 2016-08-10
JP2016157396A JP2018026703A (ja) 2016-08-10 2016-08-10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CN201780049006.XA CN109565709B (zh) 2016-08-10 2017-07-10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PCT/JP2017/025069 WO2018030051A1 (ja) 2016-08-10 2017-07-10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006.XA Division CN109565709B (zh) 2016-08-10 2017-07-10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9924A true CN115499924A (zh) 2022-12-20

Family

ID=611620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10920.XA Pending CN115499924A (zh) 2016-08-10 2017-07-10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CN201780049006.XA Active CN109565709B (zh) 2016-08-10 2017-07-10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006.XA Active CN109565709B (zh) 2016-08-10 2017-07-10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337212B2 (zh)
EP (2) EP3481096A4 (zh)
JP (1) JP2018026703A (zh)
CN (2) CN115499924A (zh)
ES (1) ES2966348T3 (zh)
WO (1) WO20180300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3577B (zh) * 2016-08-11 2020-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进行重传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1148248B (zh) * 2017-06-08 2021-02-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9215928A1 (ja) * 2018-05-11 2019-11-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US10813116B2 (en) 2018-05-11 2020-10-20 Apple Inc. Support of advanced user equipment (UE) minimum processing times in new radio (NR) systems
WO2020034167A1 (zh) 2018-08-16 2020-0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382098B2 (en) * 2019-06-14 2022-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delink timing control
US20210297964A1 (en) * 2020-03-23 2021-09-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delink feedback report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19780B1 (ko) 2011-03-03 2018-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인응답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3324562B1 (en) * 2012-02-29 2021-09-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ceiving channel related to terminal that supports half duplex transmiss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281824B2 (ja) * 2012-08-02 2018-02-21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端末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US9635654B2 (en) * 2012-09-19 2017-04-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9930646B2 (en) * 2012-10-10 2018-03-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device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information
KR102052420B1 (ko) * 2012-11-02 2019-12-05 코란씨, 엘엘씨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측정을 위한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9386576B2 (en) 2012-11-14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CCH resource determination for EPDCCH
CN104885391B (zh) * 2012-12-17 2018-0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用户设备、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基站
WO2014109683A1 (en) * 2013-01-10 2014-07-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Over-the-air signaling for coordination of time-division duplexing
US9769815B2 (en) * 2013-02-01 2017-09-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163576A2 (en) * 2013-04-05 2014-10-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adio base stations, wireless terminal, methods therein and a system
JP6289818B2 (ja) * 2013-05-09 2018-03-0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374258B2 (en) * 2013-05-10 2016-06-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9419750B2 (en) * 2013-06-05 2016-08-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LOS wireless backhaul uplink communication
US10382184B2 (en) * 2013-08-09 2019-08-1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handling communication oper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5045234A1 (ja) * 2013-09-26 2015-04-02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15113499A1 (en) * 2014-01-28 2015-08-06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Time domain multiplexing ul transmission on multiple serving cells for a mobile station with single transmitter
EP3657882B1 (en) * 2014-06-09 2023-04-26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Radio access networks using plural remote units
CN106688292B (zh) * 2014-09-10 2020-05-15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US10334644B2 (en) * 2014-11-07 2019-06-25 Sk Telecom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793294A1 (en) * 2015-03-06 2021-03-17 NEC Corporation Configuration for shor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EP3297320B1 (en) * 2015-06-10 2019-08-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sending or receiving inform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WO2016204573A1 (ko) * 2015-06-17 2016-12-22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동기 인접 셀로부터 데이터를 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3700287B1 (en) * 2015-08-21 2022-07-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hannel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ci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ame
EP3410802A4 (en) * 2016-01-27 2019-07-31 Ntt Docomo, Inc. USER UNIT,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SS
EP3694285B1 (en) * 2016-02-05 2021-05-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4167518B1 (en) * 2016-03-31 2023-12-1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Specia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for latency reduction
CN107453852B (zh) * 2016-05-31 2020-05-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子帧类型通知、确定方法及装置
EP3476074A1 (en) * 2016-06-22 2019-05-01 Intel IP Corporation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transmiss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KR20180050015A (ko) * 2016-11-04 2018-05-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고신뢰 저지연 통신을 위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32565A1 (en) 2022-07-21
EP3863352A1 (en) 2021-08-11
JP2018026703A (ja) 2018-02-15
CN109565709B (zh) 2022-10-14
EP3481096A4 (en) 2019-06-19
EP3863352B1 (en) 2023-09-27
ES2966348T3 (es) 2024-04-22
EP3481096A1 (en) 2019-05-08
CN109565709A (zh) 2019-04-02
WO2018030051A1 (ja) 2018-02-15
US20190289598A1 (en) 2019-09-19
US11337212B2 (en) 202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05801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1432288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for selectively switching between a first physical uplink channel and a second physical uplink channel
CN110140396B (zh)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US11943779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at use different signal waveforms based on control information when uplink channel is shared channel
US11388698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20230328822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9565708B (zh)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10024440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程序
CN109565709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US11196495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