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98714A - 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98714A
CN115498714A CN202110681242.1A CN202110681242A CN115498714A CN 115498714 A CN115498714 A CN 115498714A CN 202110681242 A CN202110681242 A CN 202110681242A CN 115498714 A CN115498714 A CN 115498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element
charger
terminal
magnetic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812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文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8124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987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98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87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2Over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该充电器包括第一线圈、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相邻设置并环绕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背离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朝向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由于充电器中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以互换和/或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以互换,进而本公开能够根据同性相斥原理,在充满电时使充电器与终端自动分离,避免了对终端继续充电,因此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是生活中常见的信息通讯工具,人们使用这些终端浏览页面、获取资讯以及玩游戏等。
然而,相关技术在终端充满电之后,仍对该终端进行充电,长此以往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鉴于相关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能够当终端充满电时,自动将终端与充电器分离,避免继续对终端进行充电,从而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
第一线圈;
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相邻设置并环绕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背离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朝向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互换和/或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互换。
可选地,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互换以及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互换,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时间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时间同步。
可选地,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同轴,所述第一线圈位于靠近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
可选地,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数量相等且均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间隔设置。
可选地,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分别为弧形结构、凹形结构和条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环绕形成轴对称的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轴对称的第一容纳空间内。
可选地,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北极垂直指向背离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北极垂直指向朝向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充电系统,所述充电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器以及终端,所述充电器用于为所述终端充电,其中所述终端包括:
第二线圈;
第三磁性元件和第四磁性元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和所述第四磁性元件相邻设置并环绕形成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三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背离所述终端的后壳一侧,所述第四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朝向所述终端的后壳一侧;
当所述充电器开始为所述终端充电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相吸,所述第四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相吸,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耦合连接;
当所述充电器停止为所述终端充电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相斥,所述第四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相斥。
可选地,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和所述第四磁性元件为硬磁元件和软磁元件中的任意一种。
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器,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停止充电请求,所述停止充电请求在所述终端的当前电量等于目标电量时生成;
根据所述停止充电请求,调整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和/或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并对所述第一线圈进行断电。
可选地,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在接收终端发送的停止充电请求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终端发送的开始充电请求,所述开始充电请求在所述终端的当前电量小于目标电量时生成且携带有当前电量和目标电量,确定所述终端的目标电量与当前电量之间的差值;
根据所述终端的目标电量与当前电量之间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流强度。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公开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该充电器包括第一线圈、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其中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相邻设置并环绕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第一线圈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而第一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背离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第二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朝向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由于充电器中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以互换和/或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以互换,进而本公开实施例能够根据同性相斥原理,在充满电时使充电器与终端自动分离,避免了对终端继续充电,因此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过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过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
100-充电器,101-第一线圈,102-第一磁性元件,103-第二磁性元件,104-第一容纳空间;200-终端,201-第二线圈,202-第三磁性元件,203-第四磁性元件,204-第二容纳空间,2001-处理器,2002-存储器,2003-外围设备接口,2004-射频电路,2005-显示屏,2006-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模块,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下面通过图1至图12详细的阐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请参考图1,其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该充电器100包括第一线圈101、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其中,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相邻设置并环绕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04,第一线圈101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04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环绕设置在第一线圈101的外周,且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位于同一平面。而第一磁性元件102的北极(N)指向背离充电器100的充电端一侧,第二磁性元件103的北极(N)指向朝向充电器100的充电端一侧,即在充电器100的充电端一侧为第一磁性元件102的北极(N)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的南极(S)。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101用于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放电,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用于充电器100与终端200之间进行吸附定位,而充电器100的充电端是指充电时该充电器100与终端200的接触面。由于第一磁性元件102的磁极可互换和/或第二磁性元件103的磁极可互换,即第一磁性元件102和/或第二磁性元件103为软磁元件,其中该软磁元件是指去除外部磁场之后,磁性消失的元件,比如电磁铁,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流方向进行磁极互换,因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根据同性相斥原理,使得充电器100与终端200自动分离,避免了对终端200继续充电,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02的磁极可互换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03的磁极可互换,此时第一磁性元件102的磁极互换时间与第二磁性元件103的磁极互换时间可以同步,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一方面简化了充电器100的控制过程,提高了处理效率,另一方面便于用户将终端200从充电器100上取下,操作简单。
下面对充电器100的各个组成部分及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01的形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圆形和正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比如圆形包括正圆形或者椭圆形,正多边形包括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或者正六边形,由此能够适应不同充电器100的构造,提升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器100的第一线圈101和第一容纳空间104均为轴对称结构且同轴。例如:第一线圈101的形状可以与第一容纳空间104的形状相同,比如均为圆形(图1所示)、矩形或者正五边形等。或者,第一线圈101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一容纳空间104的形状不同,比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101的形状为圆形,第一容纳空间104的形状为矩形。而第一线圈101位于靠近充电器100的充电端一侧,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充电器100对终端200进行充电时,能够减少传输损耗,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可选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数量相等且均为至少一个,其中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充电器100与终端200之间可以从各个角度快速且精准地进行吸附定位,极大地提高了充电效率。或者,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相等,即在不同方位设置的磁性元件的数量不同,也就是说在用于定位的关键位置(比如图3中的上侧和下侧)密集分布磁性元件,而在其余位置(比如图3中的左侧和右侧)稀疏分布磁性元件,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示例性地,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为弧形结构,该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环绕形成轴对称的第一容纳空间104,而第一线圈101位于轴对称的第一容纳空间104内。比如图1所示,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均为一个且为弧形结构,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相对分布并环绕形成圆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第一线圈101位于圆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内,同时第一线圈101的中心与圆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的中心重合。又如图4所示,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均为两个且为弧形结构,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间隔设置并环绕形成圆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第一线圈101位于圆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内,同时第一线圈101的中心与圆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的中心重合。
或者,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为凹形结构,该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环绕形成矩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而第一线圈101位于矩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内。比如图2所示,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均为一个且为凹形结构,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相对分布并环绕形成矩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第一线圈101位于矩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内,同时第一线圈101的中心与矩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的中心重合。又如图5所示,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均为两个且为凹形结构,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间隔设置并环绕形成矩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第一线圈101位于矩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内,同时第一线圈101的中心与矩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的中心重合。
或者,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为条形结构,该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环绕形成正多边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而第一线圈101位于正多边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内。比如图3所示,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均为四个且为条形结构,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间隔设置并环绕形成正方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第一线圈101位于正方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内,同时第一线圈101的中心与正方形的第一容纳空间104的中心重合。
或者,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也可以为弧形结构、凹形结构和条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比如图6所示,第一磁性元件102的数量为两个且为弧形结构,第二磁性元件103的数量为两个且为条形结构,该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环绕形成轴对称的第一容纳空间104,而第一线圈101位于轴对称的第一容纳空间104内。
可选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02的北极(N)垂直指向背离充电器100的充电端一侧,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03的北极(N)垂直指向朝向充电器100的充电端一侧,即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所在的平面与充电器100的充电端所在的平面平行,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充电器100对终端200进行充电时两个线圈之间的感应面积大,进一步提高了能量转化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包括第一线圈、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其中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相邻设置并环绕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第一线圈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而第一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背离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第二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朝向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由于充电器中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以互换和/或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以互换,进而本公开实施例能够根据同性相斥原理,在充满电时使充电器与终端自动分离,避免了对终端继续充电,因此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系统。该充电系统包括图1~图6对应实施例的充电器100以及图7的终端200,充电器100用于为终端200充电。
其中,终端200包括第二线圈201、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相邻设置并环绕形成第二容纳空间204,第二线圈201位于第二容纳空间204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环绕设置在第二线圈201的外周,且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位于同一平面。而第三磁性元件202的北极(N)指向背离终端200的后壳一侧,第四磁性元件203的北极(N)指向朝向终端200的后壳一侧,即在终端200的后壳一侧为第三磁性元件202的北极(N)和第四磁性元件203的南极(S),也就是说位于同一面的两个磁性元件的极性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2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和无线手持设备等。其中,该终端200至少包括显示屏和后壳,此时第二线圈201、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均位于显示屏和后壳之间且靠近后壳一侧。示例性地,第二线圈201、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可以均设置在终端200的后壳上,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充电器100对终端200进行充电时,能够减少传输损耗,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可选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为硬磁元件和软磁元件中的任意一种。比如,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可以均为硬磁元件;或者,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也可以均为软磁元件;或者,第三磁性元件202可以为硬磁元件,而第四磁性元件203可以为软磁元件;或者,第三磁性元件202可以为软磁元件,而第四磁性元件203可以为硬磁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硬磁元件即永磁元件,其是指去除外部磁场之后,仍保留高磁化强度的元件,比如该硬磁元件包括钕铁硼磁铁、钐钴磁铁、铝镍钴磁铁或者铁氧体磁铁中的至少一种。软磁元件是指去除外部磁场之后,磁性消失的元件,比如该软磁元件为电磁铁。另外,本公开实施例终端200中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的结构与充电器100中第一磁性元件102和第二磁性元件103的结构存在相同之处,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磁性元件202的北极(N)垂直指向背离终端200的后壳一侧,以及第四磁性元件203的北极(N)垂直指向朝向终端200的后壳一侧,即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所在的平面与终端200的后壳所在的平面平行,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充电器100对终端200进行充电时两个线圈之间的感应面积大,从而提高了能量转化效率。或者,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磁性元件202的北极(N)斜向指向背离终端200的后壳一侧,以及第四磁性元件203的北极(N)斜向指向朝向终端200的后壳一侧,即第三磁性元件202和第四磁性元件203所在的平面与终端200的后壳所在的平面存在夹角,这样设置的好处是能够灵活利用终端200的内部空间,便于该终端200实现超薄化。
实际充电时,比如图8所示第一线圈101与第二线圈201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第一磁性元件102与第四磁性元件203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03与第三磁性元件202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又如图9所示,当充电器100开始为终端200充电时,第三磁性元件202与第二磁性元件103相吸,第四磁性元件203与第一磁性元件102相吸,第二线圈201与第一线圈101耦合连接;再如图10所示,当充电器100停止为终端200充电时,第三磁性元件202与第二磁性元件103相斥,第四磁性元件203与第一磁性元件102相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由于充电器中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以互换和/或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以互换,进而本公开实施例能够根据同性相斥原理,在充满电时使充电器与终端自动分离,避免了对终端继续充电,因此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图6对应实施例的充电器100。请参考图11,其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S101,接收终端发送的停止充电请求,该停止充电请求在终端的当前电量等于目标电量时生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目标电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置,比如该目标电量为总电量的100%,或者其也可以为总电量的90%,由此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给用户带来个性化体验。
S102,根据停止充电请求,调整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和/或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并对第一线圈进行断电。
示例性地,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改变第一磁性元件和/或第二磁性元件的电流方向,使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从而根据同性相斥原理,对充电器和终端进行自动分离,避免继续充电。
可选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器在接收终端发送的停止充电请求之前,还响应于终端发送的开始充电请求,该开始充电请求在终端的当前电量小于目标电量时生成且携带有当前电量和目标电量,确定终端的目标电量与当前电量之间的差值,并根据终端的目标电量与当前电量之间的差值,调整第一线圈的电流强度。例如,充电器中预先设置有电量差值与电流强度之间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函数公式或者函数曲线,因此根据该映射关系可以调整第一线圈的电流强度。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当终端放置在充电器上时,充电器能够自动对终端进行无线充电,无需人工参与,方便快捷,另一方面第一线圈的电流强度可以与终端的充电状态相匹配,避免对该终端的电池造成损伤,延长了使用寿命。
可选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在充电器对终端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当充电器通过自身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与终端的第三磁性元件和第四磁性元件产生磁力,表明终端正在接近充电器,其中压力传感器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的内部,或者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的表面。进而,充电器分别监测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的受力变化量,并当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的受力变化量均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表明终端与充电器已经完全吸附,可以对第一线圈进行通电,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节省电能,避免造成浪费,同时终端的第二线圈与充电器的第一线圈距离最近,减少了能量传输损耗,提高了耦合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该方法中充电器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停止充电请求之后,由于停止充电请求的生成时间为终端的当前电量等于目标电量,因此可以根据停止充电请求,自动调整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和/或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并对第一线圈进行断电,从而能够根据同性相斥原理,使得充电器与终端自动分离,避免了对终端继续充电,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基于前述实施例,请参考图12,其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该终端200包括处理器2001和存储器2002,其中处理器20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2001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
处理器20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
另外,处理器2001可以集成有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GPU用于对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进行渲染和绘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001还可以包括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
存储器20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的。存储器2002还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20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该至少一个程序用于被处理器2001所执行,以实现本公开方法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200还可以包括外围设备接口2003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处理器2001、存储器2002和外围设备接口2003之间可以通过总线或信号线相连。各个外围设备可以通过总线、信号线或电路板与外围设备接口2003相连。
具体地,外围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射频电路2004、显示屏2005、电源2006。外围设备接口2003可以被用于将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相关的至少一个外围设备连接到处理器2001和存储器2002。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001、存储器2002和外围设备接口2003被集成在同一芯片或电路板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2001、存储器2002和外围设备接口2003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可以在单独的芯片或电路板上实现,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射频电路2004用于接收和发射射频(Radio Frequency,RF)信号,也称电磁信号。射频电路2004通过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射频电路2004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行发送,或者,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可选地,射频电路2004包括天线系统、RF收发器、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芯片组、用户身份模块卡等。射频电路2004可以通过至少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来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城域网、各代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及5G)、无线局域网和/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电路2004还可以包括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有关的电路。
显示屏2005用于显示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该UI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及其它们的任意组合。当显示屏2005是触摸显示屏时,显示屏2005还具有采集在显示屏2005的表面或表面上方的触摸信号的能力。该触摸信号可以作为控制信号输入至处理器2001进行处理。此时,显示屏2005还可以用于提供虚拟按钮和/或虚拟键盘,也称软按钮和/或软键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2005可以为一个,设置在终端200的前面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2005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终端200的不同表面或呈折叠设计;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2005可以是柔性显示屏,设置在终端200的弯曲表面上或折叠面上。甚至,显示屏2005还可以设置成非矩形的不规则图形,也即异形屏。显示屏2005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材质制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2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2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
作为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用于执行前述各个实施例充电控制方法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而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各个实施例充电控制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
第一线圈;
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相邻设置并环绕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背离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朝向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互换和/或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互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互换以及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可互换,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时间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时间同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同轴,所述第一线圈位于靠近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数量相等且均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分别为弧形结构、凹形结构和条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环绕形成轴对称的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轴对称的第一容纳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北极垂直指向背离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北极垂直指向朝向所述充电器的充电端一侧。
7.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器以及终端,所述充电器用于为所述终端充电,其中所述终端包括:
第二线圈;
第三磁性元件和第四磁性元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和所述第四磁性元件相邻设置并环绕形成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三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背离所述终端的后壳一侧,所述第四磁性元件的北极指向朝向所述终端的后壳一侧;
当所述充电器开始为所述终端充电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相吸,所述第四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相吸,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耦合连接;
当所述充电器停止为所述终端充电时,所述第三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相斥,所述第四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相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和所述第四磁性元件为硬磁元件和软磁元件中的任意一种。
9.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器,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停止充电请求,所述停止充电请求在所述终端的当前电量等于目标电量时生成;
根据所述停止充电请求,调整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和/或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互换,并对所述第一线圈进行断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终端发送的停止充电请求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终端发送的开始充电请求,所述开始充电请求在所述终端的当前电量小于目标电量时生成且携带有当前电量和目标电量,确定所述终端的目标电量与当前电量之间的差值;
根据所述终端的目标电量与当前电量之间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流强度。
CN202110681242.1A 2021-06-18 2021-06-18 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54987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1242.1A CN115498714A (zh) 2021-06-18 2021-06-18 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1242.1A CN115498714A (zh) 2021-06-18 2021-06-18 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8714A true CN115498714A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65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81242.1A Pending CN115498714A (zh) 2021-06-18 2021-06-18 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98714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7176A (zh) * 2011-08-24 2013-03-06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06712189A (zh) * 2016-12-30 2017-05-2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US20170201194A1 (en) * 2014-05-30 2017-07-13 Lg Electronics Inc. System for levitating mobile terminal
CN112510845A (zh) * 2020-11-23 2021-03-16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2615439A (zh) * 2020-12-02 2021-04-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底座、定位套、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CN213213136U (zh) * 2020-08-31 2021-05-14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无线充电支架
CN213213120U (zh) * 2020-06-30 2021-05-14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及对应的充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7176A (zh) * 2011-08-24 2013-03-06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US20170201194A1 (en) * 2014-05-30 2017-07-13 Lg Electronics Inc. System for levitating mobile terminal
CN106712189A (zh) * 2016-12-30 2017-05-2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213213120U (zh) * 2020-06-30 2021-05-14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及对应的充电系统
CN213213136U (zh) * 2020-08-31 2021-05-14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无线充电支架
CN112510845A (zh) * 2020-11-23 2021-03-16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2615439A (zh) * 2020-12-02 2021-04-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底座、定位套、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53634B (zh) 双频多协议多功能近场通信集成系统和应用方法
CN103532182B (zh) 充电组件、便携式电子设备及保护壳
KR101406234B1 (ko) 스마트폰용 무선충전장치
CN103475077A (zh) 带有数据发送功能的手机无线充电基座和无线充电手机及所述基座向手机发送数据的方法
KR20130039660A (ko) 근거리무선통신과 무선충전 겸용의 유도모듈에 있어서의 선택방법 및 그 선택회로
US11425520B2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blocking of microphone and related products
CN204258862U (zh) 便于提醒用户查看来电和短信的手机套
CN103840495A (zh) 一种移动设备的接触式充电装置
CN202178377U (zh) 移动终端的nfc天线
CN204203993U (zh) 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双频卡
KR20150025369A (ko) 무선충전 및 엔에프씨 통신 겸용 단자부를 포함하는 안테나 패치
CN115498714A (zh) 充电器、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05119074A (zh) 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
CN216625389U (zh) 无线充电设备
WO2018205480A1 (zh) 无线充电设备供电电压的调整方法及无线充电发射、接收装置
CN115498713A (zh) 终端、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CN205541951U (zh) 终端设备和移动硬盘
CN203445629U (zh) 智能移动终端的多功能背夹系统
CN211502190U (zh) 一种带无线充电功能的直播支架
US9543771B2 (en) Telescopic transmission cable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CN211018349U (zh) 充电器、待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CN210629486U (zh) 一种数据存储装置和数据存储系统
CN106385086B (zh) 一种三角栅格磁感应波导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4810889A (zh) 一种智能设备的充电底座
CN203277901U (zh) 信号电源整合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