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8526A - 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78526A CN115478526A CN202211149843.9A CN202211149843A CN115478526A CN 115478526 A CN115478526 A CN 115478526A CN 202211149843 A CN202211149843 A CN 202211149843A CN 115478526 A CN115478526 A CN 1154785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drainage
- filling
- stacking
- soft s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10—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watering, draining, de-aerating or blasting, e.g. by installing sand or wick drai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主要步骤为:在软土表面铺设多向复合土工垫,在复合土工垫上铺设砂垫层,在砂垫层中施作多条碎石盲沟,碎石盲沟交汇处设置集水井,形成横向排水体系;在砂垫层上机械插设若干个塑料排水板,形成竖向排水体系;在填筑层上采用土石方进行填筑堆载,与填筑层共同形成堆载预压体系;横向及竖向排水体最终会将水汇集在所述的集水井中,在集水井中设置自动抽水装置,在堆载体表面开挖排水明沟,形成抽排水体系;在多向复合土工垫钢板上连接钢管,对填筑及堆载的过程中进行沉降监测。本发明具有准确、快速达到排水固结效果的功能,使得走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一标段地基处理堆载预压效果良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保证走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机场配套工程)一标段的堆载预压地基处理效果,需在土石方填筑过程中、填筑完成后进行集水井抽排水及沉降监测。由于本工程地基处理范围大,软土厚度大,土石方填筑量大,工期时间短,如何快速进行软土固结是本工程的重难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本方法具有准确、快速达到排水固结效果的功能,使得走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一标段地基处理堆载预压效果良好,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S1:在深厚软土层表面进行开沟沥水;
S2:在软土层表面人工铺设多向复合土工垫;
S3:在多向复合土工垫上机械铺设砂垫层;
S4:在砂垫层中施作碎石盲沟,碎石盲沟交汇处设置集水井,形成横向排水体系;
S5:在砂垫层上机械插设塑料排水板,形成竖向排水体系;
S6:在砂垫层上填筑碾压一定厚度的土层作为封水层;
S7:在封水层上采用石料进行分层填筑碾压,填筑至所需要的高程,形成填筑层,填筑层为设计标高以下按照土石方压实标准进行填筑;
S8:在填筑层上采用土石方进行填筑堆载,堆载至一定高程,形成堆载层,与填筑层共同形成堆载预压体系,堆载层为堆载填土+预留沉降填土填筑,为保证堆载土方边坡的稳定性和排水要求,堆载边坡坡比采用1:3;
S9:在填筑及堆载的过程中采用水泥管与集水井连接,形成一定深度的集水井;
S10:横向及竖向排水体最终会将水汇集在集水井中,在集水井中设置自动抽水装置,在堆载体表面开挖排水明沟,明沟外接形成抽排水体系,布置配电箱及电缆线,安装集水井自动抽排水装置,抽水水泵采用钢丝绳悬吊的方式置于集水井中,井口采用回字形型钢钢管固定钢丝绳,水泵底部距井底约30cm,将液位传感器放到集水井中,调试低中高水位,上述组件安装完成后,即可利用自动抽水装置对集水井进行自动抽水,集水井四周采用双片拼接的钢架防护,自动抽水期间后台会记录抽水装置的运行情况做到实时监控;
S11:在多向复合土工垫上一定间距设置钢板作为沉降板,钢板上连接钢管,在填筑及堆载的过程中进行沉降监测,在堆载层表面一定间距设置混凝土块作为表面沉降标,定期进行沉降监测,形成沉降监测体系。
上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所述步骤S4中的碎石盲沟断面尺寸为0.5m×0.5m,底面接砂垫层底面,坡度为1%,引至集水井。
上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所述砂垫层的含泥量不大于3%,渗透系数大于1×10-2cm/s,宽出地基处理范围不小于1m。
上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所述步骤S4中的集水井下部采用钢筋笼,钢筋笼包括主筋,加强筋和外螺旋箍筋,外包16目铁丝网,再用土工布全包裹,外用10号铁丝绑扎,并外包碎石以保证过滤效果。
上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所述钢筋笼顶面焊接钢垫圈,底面设置有封底钢板,距底部300mm处焊接有水泵托架用来放置抽水水泵,底部300mm作为沉淀槽,上部填筑采用水泥管,钢筋笼高1.5m,伸入下部淤泥层的深度不小于0.5m,集水井顶面高于设计标高1m以上。
上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所述步骤S5中的塑料排水板采用FDPS-B型防淤堵塑料排水板,由滤膜和芯板熔合成一体。
上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所述步骤S10中的自动抽排水体系包含抽水水泵、排水管和配电箱,通过持续抽排水加快软土固结速度。
上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所述步骤S11中的沉降监测体系包含原地面沉降板和表面沉降标,原地面沉降板包括底板、测杆和套管,底板采用300mm×300mm×8mm的钢板,测杆选用直径Φ20mm的镀锌钢管,测杆第一段长2米,上端套丝扣,接长段1.0-1.5米,两端套丝扣,测杆与底板之间采用4块三角形肋板,直角边100mm连接,双面侧焊,测杆接长采用水管接头连接,表面沉降标采用300mm×300mm×500mm混凝土柱,顶面设置钢球。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具有准确、快速达到排水固结效果的功能,使得走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一标段地基处理堆载预压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横向排水体系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竖向排水体系及堆载预压体系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自动抽排水体系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集水井钢筋笼的细部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沉降监测体系的示意图;
图中:1-淤泥层,2-碎石盲沟,3-砂垫层,4-多向复合土工垫,5-封水层,6-填筑层,7-堆载层,8-水泥管,9-抽水水泵,10-排水管,11-配电箱,12-钢垫圈,13-加强筋,14-主筋,15-碎石,16-外螺旋箍筋,17-水泵托架,18-沉淀槽,19-16目铁丝网,20-封底钢板,21-底板,22-套管,23-测杆,24-混凝土柱,25-钢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步骤一:对待处理的淤泥层1区域表面进行开沟沥水,用水上挖机进行开沟沥水,沥水沟按照50m×50m方格网纵横布置,沥水沟按1‰放坡,在沥水沟最低处设置集水坑,将沥出的水抽排至施工区域外侧;
步骤二:对软土表面进行人工铺设多向复合土工垫4,多向复合土工垫4摊铺时应采用人工摊铺,多向复合土工垫4应铺设平顺,铺设时相邻两块土工布之间要做好搭接处理,搭接宽度为30cm,采用铁丝绑扎,铺设后不得直接上推土机或重型汽车,以免损坏,需在砂垫层3铺设完成后方可上机械进行塑料排水板施工;
步骤三:在多向复合土工垫4上机械铺设砂垫层3,铺设砂垫层3时采用推土机推进摊铺,先两边后中间逐步往前推进,摊铺砂垫层3时应尽量减少对地基的扰动,避免泥土、杂物混入砂层。采用透水性较好的中砂或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得大于4%,砂垫层3的干密度应大于1.5t/m3,渗透系数应大于1×10-2cm/s,砂垫层3宽出地基处理范围不小于1m;
步骤四:在砂垫层3中施作多条碎石盲沟2,碎石盲沟2交汇处设置集水井,形成横向排水体系,如图1所示;
步骤五:砂垫层3上机械插设若干个塑料排水板,形成竖向排水体系,在砂垫层的上部填筑碾压一定厚度的土层作为封水层5,在土层上采用石料进行分层填筑碾压,填筑至所需要的高程,形成填筑层6,在填筑层6上采用土石方进行填筑堆载,堆载至一定高程,与填筑层6共同形成堆载预压体系,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竖向排水体系及堆载预压体系的示意图;
所述填筑及堆载的过程中采用水泥管8与集水井进行连接,形成一定深度的集水井。
步骤六:横向及竖向排水体最终会将水汇集在所述的集水井中,所述的集水井中设置自动抽水装置,在所述的堆载体表面开挖排水明沟,形成抽排水体系,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所述自动抽排水体系的示意图;
步骤七:在多向复合土工垫4上一定间距设置钢板作为沉降板,钢板上连接钢管在所述填筑及堆载的过程中进行沉降监测,在堆载层表面一定间距设置混凝土块作为表面沉降标,定期进行沉降监测形成沉降监测体系,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所述沉降监测体系的示意图。
步骤八:在砂垫层3施工的同时,由测量人员对集水井的平面位置进行定位,施工人员根据定位对集水井钢筋笼进行安装,填筑至钢筋笼位置时应采用小型挖机,避免造成钢筋笼损坏,钢筋笼顶部应与砂垫层3平齐。钢筋笼主筋14采用18根φ18钢筋,加强筋13为φ14@300mm,外螺旋箍筋16为A8@150mm,钢筋笼外包16目铁丝网19,再用土工布全包裹,外用10号铁丝绑扎,以保证过滤效果。
钢筋笼顶面焊接之φ800mm的钢垫圈12,用来放置φ800的水泥管8,底面焊接φ1100mm、厚度5mm的封底钢板20,同时在距底部300mm处焊接水泵托架17用来放置抽水水泵9,同时底部300mm也起到沉淀槽18作用,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集水井钢筋笼的细部图。
塑料排水板施工采用振动沉管法打设,插板机前端装置引导对准排水板点位,将塑料排水板通过导管从管靴中拔出,调整排水板与桩尖,插入排水板,在未打设至设计深度时若遇坚硬土层打入困难时,留振时间不小于60s,最后拔管剪断排水板。
排水盲沟采用碎石盲沟2,断面尺寸为0.5m×0.5m,盲沟顶面位于砂垫层3底面以下25cm,各盲沟均向集水井方向按1%进行放坡,利于水流入集水井中进行抽排。采用小型挖掘机辅以人工进行排水盲沟开挖,开挖宽度500mm,开挖深度500mm,相邻两平行盲沟间距50m。人工将土工布铺入盲沟沟底,铺放土工布时沟面上要留有一定的土工布卷边,以包裹碎石15填料。每段土工布之间留30cm搭接长度,以保证过滤效果,土工布规格不小于250g/m2,渗透系数为5×10-2~5×10-1cm/s,盲沟填充碎石15选用30~50mm级配碎石,碎石15含泥量不大于3%,采用小型挖掘机辅以人工进行填筑。
盲沟施工时,在交叉点处预留集水井下部采用钢筋笼,上部填筑采用水泥管8,钢筋笼高1.5m,深入下部淤泥层1不小于0.5m,集水井顶面应高于堆载顶面不小于1m。堆载过程中应及时用抽水水泵9将水抽排出场外,集水井下部钢筋笼顶面与砂垫层3顶面平齐。
堆载体系施工时先进行分层回填及压实,分层回填厚度、压实机具、压实遍数需根据试验段结果进行最终确定,分层填筑至设计高程后进行堆载施工,为保证堆载土方边坡的稳定性和排水要求,堆载边坡坡比采用1:3。
预压期的沉降观测从加载施工开始时起,观测频率按如下要求进行。
在堆载预压区,沉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时,对沉降后高于设计高程的部位需进行卸土,卸土后的填土顶面高程=设计高程+0.2m,卸土后填土顶面采用碾压机械进行补强。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S1:在深厚软土层表面进行开沟沥水;
S2:在所述软土层表面人工铺设多向复合土工垫(4);
S3:在所述多向复合土工垫(4)上机械铺设砂垫层(3);
S4:在所述砂垫层(3)中施作碎石盲沟(2),所述碎石盲沟(2)交汇处设置集水井,形成横向排水体系;
S5:在所述砂垫层(3)上机械插设塑料排水板,形成竖向排水体系;
S6:在所述砂垫层(3)上填筑碾压一定厚度的土层作为封水层(5);
S7:在所述封水层(5)上采用石料进行分层填筑碾压,填筑至所需要的高程,形成填筑层(6),所述填筑层(6)为设计标高以下按照土石方压实标准进行填筑;
S8:在所述填筑层(6)上采用土石方进行填筑堆载,堆载至一定高程,形成堆载层(7),与填筑层(6)共同形成堆载预压体系,所述堆载层(7)为堆载填土+预留沉降填土填筑,为保证堆载土方边坡的稳定性和排水要求,堆载边坡坡比采用1:3;
S9:在填筑及堆载的过程中采用水泥管(8)与所述集水井连接,形成一定深度的集水井;
S10:横向及竖向排水体最终会将水汇集在集水井中,在集水井中设置自动抽水装置,在堆载体表面开挖排水明沟,明沟外接形成抽排水体系;
S11:在所述多向复合土工垫(4)上一定间距设置钢板作为沉降板,钢板上连接钢管,在填筑及堆载的过程中进行沉降监测,在堆载层(7)表面一定间距设置混凝土块作为表面沉降标,定期进行沉降监测,形成沉降监测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碎石盲沟(2)断面尺寸为0.5m×0.5m,底面接砂垫层底面,坡度为1%,引至集水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垫层(3)的含泥量不大于3%,渗透系数大于1×10-2cm/s,宽出地基处理范围不小于1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集水井下部采用钢筋笼,钢筋笼包括主筋(14),加强筋(13)和外螺旋箍筋(16),外包16目铁丝网(19),再用土工布全包裹,外用10号铁丝绑扎,并外包碎石(15)以保证过滤效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顶面焊接钢垫圈(12),底面设置有封底钢板(20),距底部300mm处焊接有水泵托架(17)用来放置抽水水泵(9),底部300mm作为沉淀槽(18),上部填筑采用水泥管(8),钢筋笼高1.5m,伸入下部淤泥层(1)的深度不小于0.5m,集水井顶面高于设计标高1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的塑料排水板采用FDPS-B型防淤堵塑料排水板,由滤膜和芯板熔合成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的自动抽排水体系包含抽水水泵(9)、排水管(10)和配电箱(11),通过持续抽排水加快软土固结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1中的沉降监测体系包含原地面沉降板和表面沉降标,所述原地面沉降板包括底板(21)、测杆(22)和套管(23),所述底板(21)采用300mm×300mm×8mm的钢板,所述测杆(22)选用直径Φ20mm的镀锌钢管,测杆(22)第一段长2米,上端套丝扣,接长段1.0-1.5米,两端套丝扣,测杆(22)与底板(21)之间采用4块三角形肋板,直角边100mm连接,双面侧焊,测杆(22)接长采用水管接头连接,所述表面沉降标采用300mm×300mm×500mm混凝土柱(24),顶面设置钢球(2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49843.9A CN115478526A (zh) | 2022-09-21 | 2022-09-21 | 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49843.9A CN115478526A (zh) | 2022-09-21 | 2022-09-21 | 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78526A true CN115478526A (zh) | 2022-12-16 |
Family
ID=84392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49843.9A Pending CN115478526A (zh) | 2022-09-21 | 2022-09-21 | 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478526A (zh) |
-
2022
- 2022-09-21 CN CN202211149843.9A patent/CN11547852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47197B (zh) | 黄土隧道进洞口段穿越滑坡体综合治理方法 | |
CN102296572B (zh) | 坝后设弃渣场的土石坝坝体渗流监测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0306565B (zh) | 一种道路生态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110778328B (zh) | 穿越滑坡体的黄土隧道进洞口段施工方法 | |
CN106836244A (zh) | 一种抗滑桩与格宾高挡墙联合防护陡坡路基的方法 | |
CN105178125A (zh) | 一种湖区高填路基吹沙路堤施工方法和路堤结构 | |
CN103334450B (zh) | 一种带排水沟的桩柱预制板挡土墙的施工方法 | |
CN112982360A (zh) | 一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路基施工方法 | |
CN113250266A (zh) | 一种河道干式清淤方法 | |
CN114575355A (zh) | 一种土护降施工方法 | |
CN110821512B (zh) | 穿越滑坡体的黄土隧道进洞口段预加固及开挖施工方法 | |
CN110805049B (zh) | 一种山体边坡超厚度喷锚永久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108316237B (zh) | 驳岸挡墙 | |
CN114541429B (zh) | 一种多级贴坡型黄土高填方边坡防护治理体系 | |
CN112144425B (zh) | 一种位于高水位且砂性土质环境的箱涵排水沟浇筑方法 | |
CN115478526A (zh) | 一种加快深厚软土层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方法 | |
CN212153420U (zh) | 一种处置边坡渗水的柔性防护系统 | |
CN112575638B (zh) | 一种采用钢筋笼石笋桩的路基加固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
CN211228563U (zh) | 一种装配式地下水排渗盲沟排水系统 | |
CN205062597U (zh) | 一种湖区高填路基吹沙路堤结构 | |
CN212801395U (zh) | 一种城区泥石流沟道型弃渣场综合治理系统 | |
CN114215039A (zh) | 沿海软弱地基处理的真空堆载预压施工方法 | |
CN114215040A (zh) | 一种沿海软弱地基真空堆载预压施工方法 | |
CN211143046U (zh) | 一种阻排水抗浮施工结构 | |
CN210529888U (zh) | 一种用于沟道型渣场底部排水设施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