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9438A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69438A CN115469438A CN202211342052.8A CN202211342052A CN115469438A CN 115469438 A CN115469438 A CN 115469438A CN 202211342052 A CN202211342052 A CN 202211342052A CN 115469438 A CN115469438 A CN 1154694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 image
- optical lens
- lens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9
- 101100309712 Arabidopsis thaliana SD11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4 visual acu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04 optical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光学镜头包括八片有屈折力的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像侧面分别为凸面、凹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物侧面、像侧面分别为凹面、凸面;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像侧面均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像侧面均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像侧面均为凹面;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像侧面均为凸面;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326deg<(FOV*Y)/f<345deg。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能够在具有高像素、广角功能的同时兼顾小型化的设计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车载行业的发展,前视、侧视、自动巡航、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System,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行车记录仪、倒车影像等汽车驾驶辅助摄像头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ADAS系统中,当前大多使用的摄像模组的光学镜头的像素不够高且视场角较小,无法对驾驶员提供清晰的视野。如果要提高像素以及增大视场角,则需增加光学镜头的透镜数量,这不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因此,如何研究一种既能够具有高像素、广角功能同时兼顾小型化设计的光学镜头为行业内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能够在具有高像素、广角功能的同时兼顾小型化的设计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共有八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
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所述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326deg<(FOV*Y)/f<345deg;
其中,FOV是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Y是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f是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
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中,为了可以在具有高像素、广角功能的同时兼顾小型化设计的要求,通过对八片透镜的屈折力、面型进行合理的配置,即将第一透镜设置为具有负屈折力,配合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凹面的设计,能够有利于更多大角度的光线进入光学镜头,同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的设计,有利于水滴滑落,从而减小由于雨雪等恶劣天气对镜头成像质量的影响;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配合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的设计,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边缘光像产生的高阶像差,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设计,能够有利于抑制光学镜头的像差,提升光学镜头的像质,使其实现高清晰成像,同时,能够有利于合理分配光学镜头的正光焦度,使得光线能够进一步汇聚。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光学镜头的正光焦度,且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有效汇聚光线。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的设计,配合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设计,能够有利于平衡光学镜头的屈折力情况,减小光学镜头的偏心敏感度,从而有利于降低光学镜头的组装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的组装良率。第八透镜提供正屈折力,能够优化光学镜头产生的畸变,减小光学镜头的主光线在成像面的入射角,使得光线能够更加平缓地进入成像面中,避免边缘入射光线角度过大而导致产生杂散光的情况。
进一步地,八片透镜中,多片透镜采用凸凹透镜、凹凸透镜或者是双凸、双凹透镜的方式,能够有利于控制对应的透镜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使得光学镜头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要求。
此外,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326deg<(FOV*Y)/f<345deg,可以合理控制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像高和焦距的关系,使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与像面尺寸对应,有利于大视角范围的光线尽可能的汇聚于大尺寸的成像面上,能够保持光学镜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实现光学镜头的高像素的特征,从而能够很好地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有利于获得较大的视场角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出射光线的偏折角度,从而减轻暗角、抑制畸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5.0<f8/f<35;
其中,f8是所述第八透镜的焦距。
由于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因此,通过控制第八透镜的焦距与光学镜头的焦距的比值,能够控制光学镜头最靠近成像面的屈折力强度,使各视场光线平滑汇聚至成像面时,光线以近似垂直的角度入射至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同时合理控制边缘视场光线的偏折角度,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边缘像差,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解析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组成胶合透镜,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4.5<f567/f<22;
其中,f567是所述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第五透镜为光学镜头提供正屈折力,第六透镜为光学镜头提供负屈折力,而第七透镜同样为光学镜头提供正屈折力,因此,通过设置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胶合,即,一正、一负、一正三个透镜相胶合的方式,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像差的相互校正,从而能够抑制边缘像差和色差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光学镜头的分辨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位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之间,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6.5<TTL/(T4+CT4)<12;
其中,TTL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CT4是所述第四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即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T4是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光阑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这样,可通过合理增大光阑与第四透镜之间的距离及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使位于第四透镜之后的透镜远离光阑,使得不同视场的光线经光阑收束后以合理的角度发散,从而会聚到更远的垂轴位置处,进而增大光学镜头的成像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6<|f12/f|<4.5;
其中,f12是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
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头的焦距的比值关系,有利于控制光学镜头的前透镜组(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对光束的汇聚能力,使得大角度视场光线能够射入光学镜头,确保光学镜头的广角化;|f12/f|≥4.5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不足,则大角度光线难以入射至光学镜头,则不利于扩大光学镜头的视场角范围;而|f12/f|≤0.6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屈折力过强,易产生较强的像散和色差,不利于实现光学镜头的高分辨成像的特性,难以实现高解析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197.3<f1234/f5678<249.1;
其中,f1234是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8是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所述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
由于光阑位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因此,通过对光阑前透镜组(即第一至第四透镜)和光阑后透镜组(即第五至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的比值进行控制,使得光阑前透镜组整体为光学镜头提供正屈折力,从而可聚焦入射光束,有利于光学镜头采集的图像信息有效的传递至成像面。而光阑后透镜组整体为光学镜头提供正屈折力,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光线束射出光学镜头的光线高度,减小光学镜头的高级像差以及能够减小光学镜头各透镜的外径;另一方面可校正光阑前透镜组产生的场曲对解像力的影响,进而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5.2<SD11/SAGs11<7;
其中,SD1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AGs1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
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与其矢高的比值关系,有利于合理控制光学镜头的头部口径,从而便于后续透镜的组装,提高光学镜头的组装良率,同时有利于抓住大角度范围内的入射光线达到所需要的视场角;超过关系式上限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半口径太大,不利于光学镜头的组装。而当超过该关系式下限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变大,导致第一透镜过于弯曲,不仅不利于第一透镜的加工制造,而且鬼影风险较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4.5mm<f*tanFOV<-3.9mm;
其中,tanFOV是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正切值。
通过满足该关系式,能够充分增强该光学镜头的各透镜的放大率,因此能够对色差、像面弯曲及歪曲像差良好地进行修正。同时还能够平衡光学镜头的焦距和视场角,使得光学镜头具有足够的光焦度的同时获得较大视场角。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2<(R5-R6)/(R5+R6)<5;
其中,R5是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6是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通过对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的比值的限定,能够适当调整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不仅有助于光学镜头中像差的修正,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而且还便于控制第三透镜的整体面型,使其便于加工制造。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
具有上述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能够在具有高像素、广角功能的同时兼顾小型化的设计要求。
第三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设备本体以及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
具有上述摄像模组的终端设备,能够在具有高像素、广角功能的同时兼顾小型化的设计要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中,为了可以在具有高像素、广角功能的同时兼顾小型化设计的要求,通过对八片透镜的屈折力、面型进行合理的配置,即将第一透镜设置为具有负屈折力,配合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凹面的设计,能够有利于更多大角度的光线进入光学镜头,同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的设计,有利于水滴滑落,从而减小由于雨雪等恶劣天气对镜头成像质量的影响;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配合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的设计,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的边缘光像产生的高阶像差,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设计,能够有利于抑制光学镜头的像差,提升光学镜头的像质,使其实现高清晰成像,同时,能够有利于合理分配光学镜头的正光焦度,使得光线能够进一步汇聚。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光学镜头的正光焦度,且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有效汇聚光线。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的设计,配合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的设计,能够有利于平衡光学镜头的屈折力情况,减小光学镜头的偏心敏感度,从而有利于降低光学镜头的组装敏感度,提高光学镜头的组装良率。第八透镜提供正屈折力,能够优化光学镜头产生的畸变,减小光学镜头的主光线在成像面的入射角,使得光线能够更加平缓地进入成像面中,避免边缘入射光线角度过大而导致产生杂散光的情况。
进一步地,八片透镜中,多片透镜采用凸凹透镜、凹凸透镜或者是双凸、双凹透镜的方式,能够有利于控制对应的透镜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使得光学镜头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要求。
此外,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326deg<(FOV*Y)/f<345deg,可以合理控制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像高和焦距的关系,使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与像面尺寸对应,有利于大视角范围的光线尽可能的汇聚于大尺寸的成像面上,能够保持光学镜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实现光学镜头的高像素的特征,从而能够很好地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有利于获得较大的视场角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出射光线的偏折角度,从而减轻暗角、抑制畸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及畸变曲线图(%);
图11是本申请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公开的终端设备为手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公开的终端设备为汽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100,该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第八透镜L8。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具有正屈折力,第八透镜L8具有正屈折力。成像时,光线从第一透镜L1的物侧依次进入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并最终成像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上。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或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或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6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7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72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于近光轴O处为凸面或凹面,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82于近光轴O处为凹面或凸面。
一些实施例中,该光学镜头100可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监控设备等终端设备,当然,也可以应用于例如车载装置、车辆等,尤其是应用于具有ADAS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因此,该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以及第八透镜L8的材质均可选用玻璃,从而在具有良好的光学效果的同时,还可降低光学镜头的温度敏感性,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使用。当然,当光学镜头100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终端设备时,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还可采用塑料透镜,以实现光学镜头100轻薄性的同时更易于对透镜复杂面型的加工。
可选地为了兼顾便于加工以及降低光学镜头的温度敏感性的特性,该光学镜头100中,针对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可采用部分玻璃透镜与部分塑料透镜的结合方式,即,本申请的光学镜头100为玻塑混合镜头。具体地,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均可为玻璃透镜,而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以及第八透镜L8可采用塑料透镜。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还包括光阑102,光阑102可以为孔径光阑和/或视场光阑,其可设置在光学镜头100的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42和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之间,即,本申请采用中置光阑的设计。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光阑102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透镜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置,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还包括滤光片90,滤光片90设置于第八透镜L8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之间。本实施例中,滤光片90选用红外截止滤光片,从而可滤除诸如红外光等其他波段的光线,而仅让可见光通过,使成像更加符合人眼的视觉体验。当然,滤光片90也可以选用红外带通滤光片,从而可滤除诸如可见光等其他波段的光线,而仅让红外光通过,通过滤除诸如可见光等其他波段的光线,提升成像品质;以及所述光学镜头100可作为红外光学镜头使用,即,光学镜头100能够在昏暗的环境及其他特殊的应用场景下也能成像并能获得较好的影像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滤光片90可以是光学玻璃镀膜制成的,也可以是有色玻璃制成的,或者其他材质的滤光片90,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还包括保护玻璃91,该保护玻璃91设置在滤光片90和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之间。该保护玻璃91可保护该光学镜头100的各透镜。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326deg<(FOV*Y)/f<345deg;
其中,FOV是所述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Y是所述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f是所述光学镜头100的焦距。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可以合理控制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像高和焦距的关系,使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与像面尺寸对应,有利于大视角范围的光线尽可能的汇聚于大尺寸的成像面101上,能够保持光学镜头100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实现光学镜头100的高像素的特征,从而能够很好地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有利于获得较大的视场角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出射光线的偏折角度,从而减轻暗角、抑制畸变。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5.0<f8/f<35;其中,f8是所述第八透镜L8的焦距。由于第八透镜L8具有正屈折力,因此,通过控制第八透镜L8的焦距与光学镜头100的焦距的比值,能够控制光学镜头100最靠近成像面的屈折力强度,使各视场光线平滑汇聚至成像面101时,光线以近似垂直的角度入射至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同时合理控制边缘视场光线的偏折角度,有利于校正光学镜头100的边缘像差,提升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解析度。当超出该关系式范围时,不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像差的校正,导致光学镜头100的成像品质下降。
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组成胶合透镜,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4.5<f567/f<22;其中,f567是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的组合焦距;
第五透镜L5为光学镜头100提供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为光学镜头100提供负屈折力,而第七透镜L7同样为光学镜头100提供正屈折力,因此,通过设置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胶合,即,一正、一负、一正三个透镜相胶合的方式,有利于光学镜头100的像差的相互校正,从而能够抑制边缘像差和色差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光学镜头100的分辨率。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6.5<TTL/(T4+CT4)<12;其中,TTL是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至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01于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镜头100的总长),CT4是第四透镜L4于光轴上的厚度(即第四透镜L4的中心厚度),T4是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与光阑102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这样,可通过合理增大光阑102与第四透镜L4之间的距离及第四透镜L4的中心厚度使位于第四透镜L4之后的透镜远离光阑102,使得不同视场的光线经光阑102收束后以合理的角度发散,从而会聚到更远的垂轴位置处,进而增大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高度。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0.6<|f12/f|<4.5;其中,f12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的组合透镜。通过控制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头的焦距的比值关系,有利于控制光学镜头100的前透镜组(即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对光束的汇聚能力,使得大角度视场光线能够射入光学镜头100,确保光学镜头的广角化;|f12/f|≥4.5时,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不足,则大角度光线难以入射至光学镜头100,则不利于扩大光学镜头100的视场角范围;|f12/f|≤0.6时,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过强,易产生较强的像散和色差,不利于实现光学镜头100的高分辨成像的特性,难以实现高解析力。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197.3<f1234/f5678<249.1;其中,f1234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f5678是第五透镜L5、所述第六透镜L6、所述第七透镜L7、所述第八透镜L8的组合焦距。
由于光阑位于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之间,因此,通过对光阑前透镜组(即第一至第四透镜)和光阑后透镜组(即第五至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的比值进行控制,使得光阑前透镜组整体为光学镜头100提供正屈折力,从而可聚焦入射光束,有利于光学镜头100采集的图像信息有效的传递至成像面101。而光阑后透镜组整体为光学镜头100提供正屈折力,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光线束射出光学镜头100的光线高度,减小光学镜头的高级像差以及能够减小光学镜头100各透镜的外径;另一方面可校正光阑前透镜组产生的场曲对解像力的影响,进而提高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5.2<SD11/SAGs11<7;其中,SD11是所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AGs11是所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所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的矢高)。
通过控制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与其矢高的比值关系,有利于合理控制光学镜头100的头部口径,从而便于后续透镜的组装,提高光学镜头100的组装良率,同时有利于抓住大角度范围内的入射光线达到所需要的视场角;超过关系式上限时,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最大有效半口径太大,不利于光学镜头100的组装。而当超过该关系式下限时,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的矢高变大,导致第一透镜L1过于弯曲,不仅不利于第一透镜L1的加工制造,而且鬼影风险较高。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4.5mm<f*tanFOV<-3.9mm;其中,tanFOV是所述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的正切值。
通过满足该关系式,能够充分增强该光学镜头100的各透镜的放大率,因此能够对色差、像面弯曲及歪曲像差良好地进行修正。同时还能够平衡光学镜头100的焦距和视场角,使得光学镜头100具有足够的光焦度的同时获得较大视场角。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满足以下关系式:-2<(R5-R6)/(R5+R6)<5;其中,R5是所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6是所述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通过对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的比值的限定,能够适当调整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不仅有助于成像光学镜头100中像差的修正,提升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而且还便于控制第三透镜L3的整体面型,使其便于加工制造。
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对本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102、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滤光片90和保护玻璃91。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均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均具有正屈折力。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于近光轴O处分别为凹面、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41、像侧面4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51、像侧面52于近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61、像侧面62于光轴O处均为凹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71、像侧面72于光轴O处均为凸面;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像侧面82于光轴O处分别为凸面、凹面。
示例性的,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均为玻璃球面透镜,而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以及第八透镜L8可为玻璃非球面透镜。此外,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相互胶合形成胶合透镜。
具体地,以光学镜头100的焦距f=5.2591mm、光学镜头100的光圈数FNO=1.6,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FOV=142.8deg,光学镜头的总长TTL=36.99mm,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Y=12.48mm为例,光学镜头100的其他参数由下表1给出。其中,沿光学镜头100的光轴O由物侧向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O处的曲率半径。透镜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O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表面于光轴O上的距离。光阑102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102至后一表面顶点(顶点指表面与光轴O的交点)于光轴O上的距离,默认第一透镜L1物侧面到最后一枚镜片像侧面的方向为光轴O的正方向,当该值为负时,表明光阑102设置于后一表面顶点的像侧,若光阑102厚度为正值时,光阑102在后一表面顶点的物侧。可以理解的是,表1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1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等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焦距在参考波长555nm下得到。
此外,下表1、下表2中的面序号1、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11、像侧面12,面序号3、4分别对应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21、像侧面22,以此类推,面序号15、16分别对应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像侧面82。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以及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O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于光轴O处的曲率,c=1/Y(即,近轴曲率c为下表1中曲率半径Y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非球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
表1
表2
请参阅图2中的(A),图2中的(A)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650nm、610nm、555nm、510nm、470nm以及435nm下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图2中的(A)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单位为mm,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2中的(A)可以看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的成像质量较好。
请参阅图2中的(B),图2中的(B)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55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单位为mm,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像散曲线图中的T表示成像面101在子午方向的弯曲、S表示成像面101在弧矢方向的弯曲,由图2中的(B)可以看出,在该波长下,光学镜头10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请参阅图2中的(C),图2中的(C)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00在波长为555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2中的(C)可以看出,在波长555nm下,该光学镜头10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第二实施例
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102、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滤光片90和保护玻璃91。
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的屈折力情况、于近光轴处的面型设计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光学镜头100的参数由下表3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3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3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等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焦距在参考波长555nm下得到。此外,关于各面序号与各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的对应关系,请参见前述第一实施例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相互胶合形成胶合透镜。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以及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的计算方法可利用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下表4给出了非球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
表3
表4
请参阅图4,由图4中的(A)纵向球差曲线图、(B)光线像散图以及(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4中的(A)、图4中的(B)以及图4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102、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滤光片90和保护玻璃91。
本实施例中,除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外,其余透镜的屈折力情况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对于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除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凸面,且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像侧面32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凸面外,其余透镜的面型设计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光学镜头100的参数由下表5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5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5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等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焦距在参考波长555nm下得到。此外,关于各面序号与各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的对应关系,请参见前述第一实施例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相互胶合形成胶合透镜。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以及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的计算方法可利用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下表6给出了非球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
表5
表6
请参阅图6,由图6中的(A)纵向球差曲线图、(B)光线像散图以及(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6中的(A)、图6中的(B)以及图6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102、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滤光片90和保护玻璃91。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的屈折力情况与第一实施例一致,此处不再赘述。第四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除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31、像侧面32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凹面外,其余各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面型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光学镜头100的参数由下表7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7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7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等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焦距在参考波长555nm下得到。此外,关于各面序号与各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的对应关系,请参见前述第一实施例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相互胶合形成胶合透镜。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以及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的计算方法可利用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下表8给出了可用于第四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
表7
表8
请参阅图8,由图8中的(A)纵向球差曲线图、(B)光线像散图以及(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8中的(A)、图8中的(B)以及图8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五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光学镜头100包括沿光轴O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102、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滤光片90和保护玻璃91。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的屈折力情况与第一实施例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中,除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81、像侧面82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凸面外,其余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面型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光学镜头100的参数由下表9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表9中的Y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mm,且表9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等均在参考波长587.6nm下得到,焦距在参考波长555nm下得到。此外,关于各面序号与各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的对应关系,请参见前述第一实施例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中,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相互胶合形成胶合透镜。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以及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的计算方法可利用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下表10给出了可用于第五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
表9
表10
请参阅图10,由图10中的(A)纵向球差曲线图、(B)光线像散图以及(C)畸变曲线图可知,光学镜头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此外,关于图10中的(A)、图10中的(B)以及图10中的(C)中各曲线对应的波长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2中的(A)、图2中的(B)、图2中的(C)所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表11
请参阅图11,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200,该摄像模组200包括图像传感器201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学镜头100,该图像传感器201设置于光学镜头100的像侧。该光学镜头100用于接收被摄物的光信号并投射到图像传感器201,图像传感器201用于将对应于被摄物的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这里不做赘述。可以理解,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00的摄像模组200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即使得摄像模组200能够在具有高像素、广角功能的同时兼顾小型化的设计要求。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光学镜头100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终端设备300,该终端设备300包括设备本体301以及上述的摄像模组200,摄像模组200设于设备本体301。其中,该终端设备300可以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车载设备、无人机、监控器等。如图12所示,以该终端设备300为手机为例,则此时该设备本体301可为壳体,此时,该摄像模组200可设置在壳体中或者是设置在壳体外部。
请参阅图13,该终端设备300还可为车辆,则此时该设备本体301可以为车体,该摄像模组200可设置在车体上,例如可设置在车体内部或车体外部。
可以理解,具有上述摄像模组200的终端设备300,也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即,使得终端设备300能够在具有高像素、广角功能的同时兼顾小型化的设计要求。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光学镜头100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共有八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
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所述第八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326deg<(FOV*Y)/f<345deg;
其中,FOV是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Y是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f是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5.0<f8/f<35;
其中,f8是所述第八透镜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组成胶合透镜,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4.5<f567/f<22;
其中,f567是所述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位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之间,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6.5<TTL/(T4+CT4)<12;
其中,TTL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CT4是所述第四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T4是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光阑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6<|f12/f|<4.5,和/或,197.3<f1234/f5678<249.1;
其中,f12是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1234是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8是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所述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5.2<SD11/SAGs11<7;
其中,SD1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AGs1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处至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4.5mm<f*tanFOV<-3.9mm;
其中,tanFOV是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正切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2<(R5-R6)/(R5+R6)<5;
其中,R5是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6是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42052.8A CN115469438B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42052.8A CN115469438B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69438A true CN115469438A (zh) | 2022-12-13 |
CN115469438B CN115469438B (zh) | 2023-03-17 |
Family
ID=84337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4205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469438B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469438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25923B2 (ja) * | 1995-09-28 | 2005-03-02 |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レンズ |
JP2009128654A (ja) * | 2007-11-26 | 2009-06-11 | Sony Corp | 魚眼系撮像レンズ |
CN110441889A (zh) * | 2019-09-12 | 2019-11-12 |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定焦镜头 |
CN211206934U (zh) * | 2019-01-02 | 2020-08-07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图像拍摄透镜系统 |
CN112987242A (zh) * | 2019-12-13 | 2021-06-18 |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US20210231917A1 (en) * | 2020-01-29 | 2021-07-29 | Akinori Suzuki | Imaging lens and camera apparatus and mobile object |
US20220026673A1 (en) * | 2020-07-27 | 2022-01-27 | Aac Optics (Changzhou) Co.,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
2022
- 2022-10-31 CN CN202211342052.8A patent/CN11546943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25923B2 (ja) * | 1995-09-28 | 2005-03-02 |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レンズ |
JP2009128654A (ja) * | 2007-11-26 | 2009-06-11 | Sony Corp | 魚眼系撮像レンズ |
CN211206934U (zh) * | 2019-01-02 | 2020-08-07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图像拍摄透镜系统 |
CN110441889A (zh) * | 2019-09-12 | 2019-11-12 |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定焦镜头 |
CN112987242A (zh) * | 2019-12-13 | 2021-06-18 |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US20210231917A1 (en) * | 2020-01-29 | 2021-07-29 | Akinori Suzuki | Imaging lens and camera apparatus and mobile object |
US20220026673A1 (en) * | 2020-07-27 | 2022-01-27 | Aac Optics (Changzhou) Co.,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69438B (zh) | 2023-03-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25423B (zh) | 一种成像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835201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3433659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 |
CN114002818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534409A (zh) | 变焦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786312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4488474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 |
CN113687499B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3423584U (zh) | 摄像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以及汽车 | |
CN112213843A (zh) | 摄像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以及汽车 | |
CN115166949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 | |
CN114740599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3866940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985581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车载系统 | |
CN114442271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5586621A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4151207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3423582U (zh) | 光学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3933961A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5469438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
CN111856722A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和汽车 | |
CN112444940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5047594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 |
CN114488480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3866941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