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2179A - 感应加热式炉灶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式炉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62179A
CN115462179A CN202180027137.4A CN202180027137A CN115462179A CN 115462179 A CN115462179 A CN 115462179A CN 202180027137 A CN202180027137 A CN 202180027137A CN 115462179 A CN115462179 A CN 115462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induction heating
work
current flowing
magnetic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71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荣桓
孙昇浩
田琁昊
赵柱衡
地琮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462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21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05B6/065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using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可以包括:壳体;盖板,与所述壳体的上端结合,在所述盖板的顶面设置有配置被加热物体的上板部;薄膜,被涂覆到所述上板部,在所述薄膜的中心形成有开口部;工作线圈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包括第一工作线圈和第二工作线圈;以及至少一个逆变器,被驱动,使得电流在所述第一工作线圈和所述第二工作线圈中流动,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和流过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可以根据所述被加热物体而相同或不同。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式炉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式炉灶。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涂覆有薄膜的感应加热式炉灶。
背景技术
在家庭或餐厅中使用各种方式的用于加热食物的烹饪设备。以往广泛使用将燃气作为燃料的燃气灶,但近年来,代替气体而使用电来加热被加热物体,例如锅等烹饪容器的装置正在得到普及。
使用电来加热被加热物体的方式主要分为电阻加热方式和感应加热方式。电阻方式是,将在电流流过金属电阻丝或碳化硅等非金属发热体时产生的热量通过辐射或传导来传递到被加热物体(例如,烹饪容器),从而对被加热物体进行加热的方式。此外,感应加热方式是,利用在向线圈施加规定大小的高频功率时线圈周边产生的磁场,来在由金属成分构成的被加热物体产生涡电流(eddy current),使得被加热物体本身被加热的方式。
近年来,在炉灶(Cooktop)大部分都应用感应加热方式。
但是,在应用感应加热式炉灶的情况下,存在只能加热磁性体的限制。即,在非磁性体(例如,耐热玻璃、陶器类等)被配置在炉灶上的情况下,存在应用感应加热式炉灶无法加热该被加热物体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感应加热式炉灶所具有的问题,本发明旨在使用薄膜。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炉灶可以包括薄膜,涡电流被施加到该薄膜,以加热非磁性体。此外,这种薄膜可以形成为具有比其厚度更厚的趋肤深度(skin depth),由此,在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穿过薄膜向磁性体施加涡电流,从而也能加热磁性体。
另一方面,感应加热式炉灶也可以通过双线圈(Dual Coil)(例如,内线圈(InnerCoil)和外线圈(Outer Coil)的结合)方式驱动。在现有的双线圈驱动方式中,分别设置驱动内线圈的逆变器和驱动外线圈的逆变器以确定双线圈的输出。
此时,驱动各个线圈(Coil)的分开的逆变器的信号必须完全同步,才能控制炉灶的输出不抖动。因此,在现有的工作线圈驱动方式中,为了控制输出,需要追加设置用于同步逆变器信号的电路,由此存在电路构成变得复杂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的双线圈驱动方式中,如果需要较高的输出,则必须驱动外线圈。因此,存在为了产生较高的输出而必须使被加热物体的尺寸足够大于外线圈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能够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均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式炉灶中的分别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的加热效率降低的问题最小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在能够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均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式炉灶中,该装置能够在无需感测被加热物体的种类的情况下提高分别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的加热效率。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可以通过控制流过由一个逆变器驱动的复数个工作线圈中的每一个的电流的方向来改变磁场集中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中,在将流过复数个工作线圈中的每一个的电流的方向控制为不同的情况下,复数个工作线圈的中心区域的磁场强度可以形成为比外围区域的磁场强度强。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中,在将流过复数个工作线圈中的每一个的电流的方向控制为相同的情况下,复数个工作线圈的中心区域的磁场强度可以形成为比外围区域的磁场强度弱。
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还可以包括控制部,其通过比较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来控制流过复数个工作线圈中的每一个的电流的方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改变磁场集中区域来使磁场集中到薄膜或磁性体容器,由此使分别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的加热效率的降低最小化,从而具有能够提高加热性能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即使不额外设置用于感测被加热物体是磁性体还是非磁性体的传感器,也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因此具有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和简化结构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
图4和图5是说明薄膜的厚度和趋肤深度(skin depth)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和图7是说明根据被加热物体的种类的薄膜和被加热物体之间的阻抗变化的图。
图8和图9是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图。
图10a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炉灶的第一工作线圈和第二工作线圈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的示例图。
图10b是示出电流以如图10a所示的方式在工作线圈部中流动时的工作线圈部周边的磁场分布的示例图。
图10c是示出电流以如图10a所示的方式在工作线圈部中流动时的磁场的耦合状态的示例图。
图10d是示出磁场集中区域为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时的薄膜的状态的示例图。
图11a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炉灶的第一工作线圈和第二工作线圈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的示例图。
图11b是示出电流以图11a所示的方式在工作线圈部中流动时工作线圈部周边的磁场分布的示例图。
图11c是示出电流以如图11a所示的方式在工作线圈部中流动时磁场的耦合状态的示例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构成的控制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电路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电路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电路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在磁性体优先的情况下动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在非磁性体优先的情况下动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代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
以下,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
图1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和被加热物体的剖视图。
首先,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包括壳体25、盖板20、工作线圈部WC1、WC2(即,第一工作线圈部和第二工作线圈部)、薄膜TL1、TL2(即,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
在壳体25可以设置有工作线圈部WC1、WC2。
作为参考,除了工作线圈部WC1、WC2以外,在壳体25可以设置有与工作线圈部的驱动相关的各种装置(例如,提供交流电的电源部、将电源部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的桥式二极管和电容器、通过开关动作将被整流的直流电转换为谐振电流并提供到工作线圈的逆变器、控制感应加热式炉灶1中的各种装置的动作的控制模块、导通或关断工作线圈的继电器或半导体开关等),但将在后述中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盖板20可以与壳体25的上端结合,在其顶面可以设置有配置被加热物体(未图示)的上板部15。
具体而言,盖板20可以包括用于放置烹饪容器等被加热物体的上板部15。
在此,例如,上板部15可以由玻璃材料(例如,陶瓷玻璃(ceramics glass))制成。
另外,在上板部15可以设置有接口部(未图示),其从用户接收输入并将相应输入传输到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未图示)。当然,接口部也可以设置在除上板部15以外的其他位置。
作为参考,接口部是用于输入用户所期望的加热强度或感应加热式炉灶1的驱动时间等的模块,可以以物理按钮或触摸面板等多种方式实现。另外,例如,在接口部可以设置有电源按钮、锁定按钮、功率电平调整按钮(+,-)、定时器调整按钮(+,-)、充电模式按钮等。此外,接口部可以向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未图示)传递从用户接收的输入,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可以向上述的控制模块(即,逆变器用控制模块)传递所述输入。另外,上述的控制模块可以基于从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接收的输入(即,用户的输入)来控制各种装置(例如,工作线圈)的动作,将省略对此的具体内容。
另一方面,在上板部15可以以灶口形状可视地显示有工作线圈部WC1、WC2的驱动与否和加热强度(即,火力)。这种灶口形状可以由设置在壳体25内的复数个发光元件(例如,LED)构成的指示灯(未图示)显示。
工作线圈部WC1、WC2可以设置在壳体25的内部,以加热被加热物体。
具体而言,工作线圈部WC可以由上述的控制模块(未图示)控制驱动,在被加热物体配置在上板部15上的情况下,可以由控制模块驱动。
另外,工作线圈部WC可以直接加热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即,磁性体),不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即,非磁性体)可以通过后述的薄膜TL间接地加热。
此外,工作线圈部WC可以利用感应加热方式来加热被加热物体,并且可以设置成在纵向(即,垂直方向或上下方向)上与薄膜TL重叠。
作为参考,图1中以两个工作线圈部WC1、WC2设置于壳体25的情形示出,但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将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工作线圈部设置于壳体25,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以两个工作线圈部WC1、WC2设置于壳体25为例进行说明。
薄膜TL以涂覆到上板部15,以加热被加热物体中的非磁性体。薄膜TL可以被工作线圈部WC感应加热。
薄膜TL可以涂覆在上板部15的顶面或底面。例如,如图2所示,薄膜TL可以涂覆在上板部15的顶面,或者如图3所示,薄膜TL可以涂覆在上板部15的底面。
薄膜TL可以设置成在纵向(即,垂直方向或上下方向)上与工作线圈部WC重叠。由此,无论被加热物体的配置位置和种类如何,都可以对该被加热物体进行加热。
另外,薄膜TL可以具有磁性和非磁性中的至少一种特性(即,磁性、非磁性或磁性和非磁性两者)。
此外,例如,薄膜TL可以由导电性物质(例如,铝)制成,如图所示,可以以由具有不同直径的复数个环重复的形状涂覆于上板部15,但不限于此。即,薄膜TL也可以由不是导电性物质的其他材料制成。此外,薄膜TL也可以形成为不是由具有不同直径的复数个环重复的形状的其他形状。
作为参考,图2和图3中示出了一个薄膜TL,但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涂覆复数层薄膜,但为了便于说明,将以涂覆一层薄膜TL为例进行说明。
将在后述中对薄膜TL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接着,参照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还可以包括隔热材料35、遮蔽板45、支撑构件50、冷却风扇55中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
隔热材料35可以设置在上板部15和工作线圈部WC之间。
具体而言,隔热材料35可以安装在上板部15的下方,在其下方可以配置有工作线圈部WC。
这种隔热材料35可以阻隔通过工作线圈部WC的驱动来加热薄膜TL或被加热物体HO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工作线圈部WC。
即,若通过工作线圈部WC的电磁感应加热薄膜TL或被加热物体HO,则薄膜TL或被加热物体HO的热量将传递到上板部15,上板部15的热量再次传递到工作线圈部WC,从而可能损坏工作线圈部WC。
如上所述,隔热材料35阻隔传递到工作线圈部WC的热量,从而能够防止工作线圈部WC受热而损坏,进而能够防止工作线圈部WC的加热性能降低。
作为参考,虽然不是必要的构成要素,但是还可以在工作线圈部WC和隔热材料35之间设置隔板(未图示)。
具体而言,隔板(未图示)可以插入到工作线圈部WC和隔热材料35之间,使得工作线圈部WC与隔热材料35不直接接触。由此,隔板(未图示)可以阻隔通过工作线圈部WC的驱动来加热薄膜TL或被加热物体HO时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材料35传递到工作线圈部WC。
即,隔板(未图示)可以分担一部分隔热材料35的作用,从而能够使隔热材料35的厚度最小化,由此能够使被加热物体HO和工作线圈部WC之间的间隔最小化。
另外,隔板(未图示)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隔板可以在工作线圈部WC和隔热材料35之间配置成彼此隔开。由此,被后述的冷却风扇55吸入到壳体25的内部的空气可以被隔板引导到工作线圈部WC。
即,隔板可以引导通过冷却风扇55流入到壳体25的内部的空气适当地传递到工作线圈部WC,从而能够改善工作线圈部WC的冷却效率。
遮蔽板45可以安装在工作线圈部WC的底面,以阻隔工作线圈部WC的驱动时向下方产生的磁场。
具体而言,遮蔽板45可以阻隔工作线圈部WC的驱动时向下方产生的磁场,并且可以由支撑构件50向上方支撑。
支撑构件50可以设置在遮蔽板45的底面和壳体25的下板之间,以向上方支撑遮蔽板45。
具体而言,支撑构件50可以通过向上方支撑遮蔽板45,来间接地向上方支撑隔热材料35和工作线圈部WC,由此隔热材料35可以紧贴于上板部15。
其结果,能够恒定地保持工作线圈部WC和被加热物体HO之间的间隔。
作为参考,例如,支撑构件50可以包括用于向上方支撑遮蔽板45的弹性体(例如,弹簧),但并不限于此。另外,由于支撑构件50不是必要的构成要素,因此可以从感应加热式炉灶1中省略。
冷却风扇55可以设置在壳体25的内部,以冷却工作线圈部WC。
具体而言,冷却风扇55可以由上述的控制模块控制其驱动,并且可以设置于壳体25的侧壁。当然,冷却风扇55也可以设置在壳体25的侧壁以外的其他位置,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冷却风扇55设置于壳体25的侧壁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冷却风扇55可以吸入壳体25外部的空气并输送到工作线圈部WC,或者可以吸入壳体25内部的空气(尤其,热气)并排出到壳体25的外部。
由此,能够实现壳体25内部的构成要素(尤其,工作线圈部WC)的有效的冷却。
另外,如上所述,由冷却风扇55输送到工作线圈部WC的壳体25外部的空气可以被隔板引导到工作线圈部WC。由此,能够对工作线圈部WC进行直接且有效的冷却,从而能够改善工作线圈WC的耐久性(即,基于防止热损伤的耐久性改善)。
如上所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具有上述的特征和构成,并且,在下文中,参照图4至图7,更详细地说明上述的薄膜的特征和构成。
图4和图5是说明薄膜的厚度和趋肤深度(skin depth)之间的关系的图。图6和图7是说明根据被加热物体的种类的薄膜和被加热物体之间的阻抗变化的图。
薄膜TL可以由具有低相对磁导率(relative permeability)的材料制成。
具体而言,由于薄膜TL的相对磁导率低,因此薄膜TL的趋肤深度可能较深。在此,趋肤深度是指从材料表面开始的电流渗透深度,相对磁导率可以与趋肤深度(skin depth)成反比关系。由此,薄膜TL的相对磁导率越低,薄膜TL的趋肤深度越深。
另外,薄膜TL的趋肤深度可以比薄膜TL的厚度厚。即,薄膜TL具有较薄的厚度(例如,0.1μm~1,000μm的厚度),而薄膜TL的趋肤深度比薄膜TL的厚度深,因此由工作线圈部WC产生的磁场穿过薄膜TL传递至被加热物体HO,从而能够在被加热物体HO感应出涡电流。
即,如图4所示,在薄膜TL的趋肤深度比薄膜TL的厚度薄的情况下,由工作线圈部WC产生的磁场可能难以到达被加热物体HO。
然而,如图5所示,在薄膜TL的趋肤深度比薄膜TL的厚度深的情况下,由工作线圈部WC产生的磁场可以到达被加热物体HO。即,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薄膜TL的趋肤深度比薄膜TL的厚度深,从而由工作线圈部WC产生的磁场大部分都穿过薄膜TL被传递给被加热物体HO而消耗,由此可以主要加热被加热物体HO。
另一方面,由于薄膜TL具有如上所述的较薄的厚度,因此可以具有能够被工作线圈部WC加热的电阻值。
具体而言,薄膜TL的厚度可以与薄膜TL的电阻值(即,表面电阻值)成反比关系。即,涂覆到上板部15的薄膜TL的厚度越薄,薄膜TL的电阻值(即,表面电阻值)越大,因此,薄膜TL可以较薄地涂敷于上板部15,使得其特性可以改变为能够加热的负载。
作为参考,例如,薄膜TL可以具有0.1μm至1,000μm之间的厚度,但并不限于此。
具有如上所述的特征的薄膜TL是为了加热非磁性体而存在的,因此薄膜TL和被加热物体HO之间的阻抗特性可以根据配置于上板部15的被加热物体HO是磁性体还是非磁性体而改变。
首先,如下对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HO配置于上板部15,工作线圈部WC被驱动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HO的电阻成分R1和电感成分L1可以与薄膜TL的电阻成分R2和电感成分L2形成等效电路。
在该情况下,等效电路中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HO的阻抗(impedance)(即,由R1和L1构成的阻抗)可以小于薄膜TL的阻抗(即,由R2和L2构成的阻抗)。
由此,在形成有如上所述的等效电路的情况下,施加到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HO的涡电流I1的大小可以大于施加到薄膜TL的涡电流I2的大小。由此,由工作线圈部WC产生的大部分涡电流可以被施加到被加热物体HO,以加热被加热物体HO。
即,在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的情况下,由于形成上述的等效电路而使大部分涡电流施加到被加热物体HO,因此工作线圈部WC可以直接加热被加热物体HO。
当然,部分涡电流也被施加到薄膜TL,使得薄膜TL被稍微加热,因此被加热物体HO可以被薄膜TL间接地稍微加热。在该情况下,工作线圈部WC可以是主加热源,薄膜TL可以是副加热源。但是,与被加热物体HO被工作线圈部WC直接加热的程度相比,被加热物体HO被薄膜TL间接加热的程度可能并无意义。
然后,如下对被加热物体为非磁性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不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HO配置于上板部15,工作线圈部WC被驱动的情况下,在不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HO可能不存在阻抗,在薄膜TL可能存在阻抗。即,电阻成分R和电感成分L可以仅存在于薄膜TL。
因此,在不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HO配置于上板部15,工作线圈部WC被驱动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薄膜TL的电阻成分R和电感成分L可以形成等效电路。
由此,涡电流I可以仅施加到薄膜TL,并且涡电流不施加到不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HO。更具体而言,由工作线圈部WC产生的涡电流I可以仅施加到薄膜TL,从而加热薄膜TL。
即,在被加热物体HO为非磁性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涡电流I施加到薄膜TL而对薄膜TL进行加热,因此不具有磁性的被加热物体HO可以被由工作线圈部WC加热的薄膜TL间接加热。在该情况下,薄膜TL可以是主加热源。
综上所述,与被加热物体HO是否为磁性体或非磁性体无关地,被加热物体HO可以被称为工作线圈部WC的一个热源直接或间接地加热。即,在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的情况下,工作线圈部WC可以直接加热被加热物体HO,在被加热物体HO为非磁性体的情况下,被工作线圈部WC加热的薄膜TL可以间接地加热被加热物体HO。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对磁性体和非磁性体均进行加热,因此,无论被加热物体HO的配置位置和种类如何,都可以对相应的被加热物体进行加热。由此,用户可以在无需判断被加热物体HO是磁性体还是非磁性体的情况下,将被加热物体放置在上板部15上的任意加热区域,因此能够改善使用便利性。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用同一热源直接或间接地加热被加热物体,因此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加热板或辐射加热器。由此,不仅能够提高加热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材料成本。
另一方面,在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的情况下,形成上述的等效电路,大部分涡电流施加到被加热物体HO,但是部分涡电流也施加到薄膜TL,从而降低对作为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HO的加热效率,因此优选使施加到薄膜TL的涡电流最小化。即,在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的情况下,优选使与被加热物体HO耦合的磁场最大化。
基于同样的理由,在被加热物体HO为非磁性体的情况下,也优选使施加到薄膜TL的涡电流最大化。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通过控制工作线圈部WC的电流方向来调整磁场集中区域,从而与被加热物体HO是否为磁性体或非磁性体无关地提高加热效率。
然后,参照图8至图9,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通过控制工作线圈部WC的电流方向来调整磁场集中区域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8和图9是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图。
另一方面,在图1中,示出了感应加热式炉灶的灶口为两个的情况,使得被加热物体HO通过第一工作线圈部WC1的驱动而被加热,或者被加热物体HO通过第二工作线圈部WC2的驱动而被加热,但是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假设灶口为一个的情况进行说明。即,设置于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灶口的数量可以变化。
参照图8,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可以包括配置在薄膜TL的下方的工作线圈部WC,工作线圈部WC可以由复数个工作线圈构成。
例如,复数个工作线圈WC-1、WC-2可以包括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但是设置于一个工作线圈部WC的工作线圈的数量可以不同。以下,假设一个工作线圈部WC由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构成。
构成工作线圈部WC的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可以相邻地配置。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相邻地配置可以是指配置得足够近而使得在一个工作线圈(例如,第一工作线圈WC-1)感应的磁场对在另一工作线圈(例如,第二工作线圈WC-2)感应的磁场造成影响。因此,如图8所示,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可以配置成它们的一个点接触。
与包括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工作线圈部WC垂直重叠的一个薄膜TL可以涂覆在上板部15的顶面或底面。
在薄膜TL的中心可以形成有开口部TL-I。开口部TL-I可以包括薄膜TL的开口部的中心TL-C和从开口部的中心TL-C到规定距离的区域。薄膜的开口部TL-I是未涂覆有薄膜TL的部分,其可以是为感测上板部15的温度而被开放的区域。
另外,薄膜的开口部TL-I可以是供在工作线圈部WC感应的磁场通过的区域。即,薄膜的开口部TL-I可以执行使磁场通过的作用,使得在工作线圈部WC产生的磁场与被加热物体HO耦合。
开口部的中心TL-C可以与工作线圈部的中心WC-C在垂直方向上重叠。开口部TL-I和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可以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至少一部分。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可以包括工作线圈部的中心WC-C和从工作线圈部的中心WC-C到规定距离的区域。附图中示出了薄膜的开口部TL-I和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的直径一致,但不需要限定于此。
通过这种配置,当后述的磁场集中区域为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时,能够使经由开口部TL-I通过的磁场更多地耦合到被加热物体HO。
另外,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可以被配置为与薄膜TL的至少一部分垂直重叠。由此,当磁场集中区域为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时,磁场能够更多地耦合到薄膜TL,因而能够提高作为非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HO的加热效率。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形状可以是如图8所示的空心的圆形形状。即,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分别可以是具有中空的圆形。根据另一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分别可以是半圆形状。此时,在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可以不形成孔。即,各个工作线圈的形状可以具有各种形态。因此,工作线圈的形状不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利用空心的圆形形状的工作线圈部WC来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半圆形状的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可以被配置为使工作线圈部WC具有一个圆形。在圆形的工作线圈部WC中,作为从工作线圈部WC的正中间到规定距离的区域的中心区域WC-I和开口部TL-I可以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至少一部分。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和薄膜TL可以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至少一部分。
如上所述,可以控制为在构成工作线圈部WC的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电流沿相同方向流动或沿不同方向流动。可以根据分别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来改变磁场的集中区域。下面,说明根据分别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来改变的磁场集中区域。
首先,参照图10a至图10b,对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时的磁场集中区域进行说明。
图10a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炉灶的第一工作线圈和第二工作线圈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的示例图。
例如,如图10a所示,若假设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为顺时针方向,则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可以是与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方向相同的顺时针方向。
此时,由第一工作线圈WC-1产生的磁场和由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可以在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沿相同方向形成。如果由第一工作线圈WC-1产生的磁场和由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沿相同方向形成,则在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由各个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叠加。
相反,在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由第一工作线圈WC-1产生的磁场和由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可以彼此沿不同的方向形成。如果由第一工作线圈WC-1产生的磁场和由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沿不同的方向形成,则在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由各个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抵消。
因此,在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方向和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的磁场的强度可能比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的磁场强度弱。
图10b是示出电流以如图10a所示的方式在工作线圈部中流动时的工作线圈部周边的磁场分布的示例图。
如图10b所示,可以看出,如果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则磁场集中形成在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另外,可以看出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的磁场形成为相对较弱。
接下来,参照图10c至图10d,说明感应加热式炉灶1对作为非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HO进行加热的方法。
图10c是示出电流以如图10a所示的方式在工作线圈部中流动时的磁场的耦合状态的示例图。
从侧面观察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时,第一工作线圈WC-1可以位于工作线圈部WC的一侧,第二工作线圈WC-2可以位于工作线圈部WC的另一侧。包括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接触点WC-C的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位于工作线圈部WC的中心。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可以包括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不包括在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的其余区域。
附图中示出的箭头可以表示分别由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即,可以确认,如果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则磁场集中在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即,如果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则磁场集中区域可以形成在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
在工作线圈部WC感应的磁场可以耦合到与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垂直重叠的薄膜TL而加热薄膜TL,被加热的薄膜TL可以加热被加热物体HO。
图10d是示出磁场集中区域为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时的薄膜的状态的示例图。
如图10d所示,薄膜TL中流过的涡电流(EC,Eddy-Current)可以加热薄膜TL。此时,涡电流EC不会流过形成在中心的开口部TL-I。
如上所述,在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情况下,集中到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的磁场与薄膜耦合的概率较高,因此能够使薄膜TL中流过的涡电流EC最大化。因此,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的方向相同的情况可能适合于加热作为非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HO。
接下来,参照图11a至图11b,对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不同时的磁场集中区域进行说明。
图11a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炉灶的第一工作线圈和第二工作线圈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的示例图。
例如,如图11a所示,若假设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为顺时针方向,则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可以是与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方向不同的逆时针方向。
此时,由第一工作线圈WC-1产生的磁场和由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可以在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沿相同方向形成。如果由第一工作线圈WC-1产生的磁场和由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沿相同方向形成,则在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由各个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叠加。
相反,在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由第一工作线圈WC-1产生的磁场和由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可以彼此沿不同的方向形成。如果由第一工作线圈WC-1产生的磁场和由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沿不同的方向形成,则在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由各个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抵消。
因此,在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方向和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的磁场的强度可能比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的磁场强度强。
图11b是示出电流以如图11a所示的方式在工作线圈部中流动时的工作线圈部周边的磁场分布的示例图。
如图11b所示,可以看出,如果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不同,则磁场集中形成在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另外,可以看出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的磁场形成为相对较弱。
接下来,参照图11c说明感应加热式炉灶1对作为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HO进行加热的方法。
图11c是示出电流以如图11a所示的方式在工作线圈部中流动时的磁场的耦合状态的示例图。
从侧面观察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时,第一工作线圈WC-1可以位于工作线圈部WC的一侧,第二工作线圈WC-2可以位于工作线圈部WC的另一侧。包括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接触点WC-C的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位于工作线圈部WC的中心。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可以包括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不包括在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的其余区域。
附图中示出的箭头可以表示分别由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产生的磁场。即,可以确认,如果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不同,则磁场集中在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即,如果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不同,则磁场集中区域可以形成在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
在工作线圈部WC感应的磁场可以穿过与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垂直重叠的薄膜的开口部TL-I而在被加热物体HO产生涡电流,并且可以加热被加热物体HO。
如上所述,在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的方向不同的情况下,集中到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的磁场与被加热物体HO耦合的概率较高,因此能够使薄膜TL中流过的涡电流EC最小化。因此,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的方向不同的情况可能适合于加热作为磁性体的被加热物体HO。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能够通过控制磁场集中区域来提高加热效率,而无需设置用于识别被加热物体HO是磁性体还是非磁性体的容器识别传感器。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4,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控制磁场集中区域的方法。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构成的控制框图。
参照图12,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包括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40、逆变器60、控制部70、开关部SW。
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40可以接收从接口部(未图示)接收到的加热强度或驱动时间等输入信息并传送到控制部70。控制部70通过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40接收到的输入信息可以包括关于目标功率的信息。
逆变器60可以通过开关动作向工作线圈部WC提供谐振电流。逆变器60的开关动作可以通过控制部70的开关动作控制信号来执行。
根据实施例,逆变器60可以包括驱动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第一逆变器61(参照图14、图15)和驱动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第二逆变器62(参照图14、图15)。
控制部70可以控制第一逆变器61,以改变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方向,并且可以控制第二逆变器62,以改变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
根据实施例,可以驱动开关部SW以控制分别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对于通过开关部SW的驱动来控制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的方法将通过图15进行详细说明。
即,控制部70可以根据后述的电路构成来控制开关部SW,或者控制第一逆变器61和第二逆变器62,以改变电流方向。对此将通过图13至图15详细说明。
控制部70可以通过比较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来控制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的方向和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的方向。
除此之外,控制部70可以控制感应加热式炉灶1内的整体动作。
图12中示出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仅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因此图示的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实际实施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的规格来被整合、追加或省略。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中,用于控制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的控制电路可以以各种方式构成。
控制电路可以被配置为在一个逆变器60设置开关部SW,或者被配置为在每个线圈都设置逆变器60,或者被配置为在每个线圈都设置单独的桥式二极管BD,以将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控制为相同或不同。
接下来,参照图13至图15,通过电路图说明控制部70控制工作线圈部WC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的方法。
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电路图。
控制电路可以包括提供交流电的电源部V、将电源部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的桥式二极管BD、对整流后的直流电进行平滑处理的DC链路电容器C1、通过开关动作将整流后的直流电转换为谐振电流并提供到工作线圈部WC的逆变器60、由于谐振电流而形成磁场的工作线圈部WC、控制工作线圈部WC的电流方向的开关部SW以及谐振电容器C2。
电源部V、桥式二极管BD、DC链路电容器C1可以执行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并对整流后的直流电进行平滑处理后提供到逆变器60的作用。
逆变器60可以执行通过开关动作来将整流后的直流电转换为谐振电流的作用,并且可以由至少两个以上的开关元件60-1、60-2构成。开关元件60-1、60-2可以是高频半导体元件。例如,开关元件可以包括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BJT(双极结型晶体管)、MOSFET(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等。由于逆变器60的驱动方式是公知的技术,因此将省略对此的详细说明。
第一工作线圈WC-1的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一开关元件60-1和第二开关元件60-2之间,第一工作线圈WC-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一开关SW1连接。第二工作线圈WC-2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开关SW1连接,另一端可以与第二开关SW2连接。
第二开关SW2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工作线圈WC-2连接,另一端可以与谐振电容器C2连接。
第一开关SW1和第二开关SW2可以通过控制部70的控制信号同时与第一点接触,或者可以同时与第二点接触。
例如,如果第一开关SW1和第二开关SW2与第一点连接,则沿顺时针方向流经第一工作线圈WC-1后流出的电流沿与第一工作线圈WC-1连接的第一点沿逆时针方向流经第二工作线圈WC-2后流出,并沿与第二开关SW2连接的第一点移动。
即,如果第一开关SW1和第二开关SW2同时与第一点接触,则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可以相反。
作为又一例,如果第一开关SW1和第二开关SW2同时与第二点连接,则沿顺时针方向流经第一工作线圈WC-1后流出的电流沿与第一工作线圈WC-1连接的第二点沿顺时针方向流经第二工作线圈WC-2后流出,并沿与第二开关SW2连接的第二点移动。
即,如果第一开关SW1和第二开关SW2同时与第二点接触,则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方向可以相同。
第二开关SW2的一端可以通过与第一点或第二点接触来与第二工作线圈WC-2连接,第二开关SW2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一谐振电容器C2-1和第二谐振电容器C2-2之间。
通过这种控制电路的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利用一个逆变器60和开关部SW来控制工作线圈部WC的电流方向。根据这种实施例,不需要追加使逆变器信号同步的电路,因此具有能够简化结构的优点。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电路图。
根据第二实施例,逆变器60可以包括第一逆变器61和第二逆变器62。
第一工作线圈WC-1的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一逆变器61的第一开关元件61-1和第一逆变器61的第二开关元件61-2之间,第一工作线圈WC-1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一谐振电容器C2-a1和第二谐振电容器C2-a2之间。
第二工作线圈WC-2的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二逆变器62的第一开关元件62-1和第二逆变器62的第二开关元件62-2之间,第二工作线圈WC-2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三谐振电容器C2-b1和第四谐振电容器C2-b2之间。
即,控制部70可以分别控制与第一工作线圈WC-1连接的第一逆变器61和与第二工作线圈WC-2连接的第二逆变器62,以将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的方向控制为相同或不同。另外,控制部70可以比使用一个逆变器时更精细地控制工作线圈部WC的磁场区域,例如,控制第一逆变器61或第二逆变器62,使得第一工作线圈WC-1或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变为0。
通过这种控制电路的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精细地控制第一工作线圈WC-1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由此具有能够以各种方式控制磁场集中区域的优点。
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的电路图。
第三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形成为通过具有单独的桥式二极管BD的复数个逆变器驱动。
参照图15,第一工作线圈WC-1的控制电路可以构成为包括第一电源部V1、第一桥式二极管BD1、第一DC链路电容器C1-1、第一逆变器61、第一谐振电容器C2-a1以及第二谐振电容器C2-a2。
第二工作线圈WC1的控制电路可以构成为包括第二电源部V1、第二桥式二极管BD2、第二DC链路电容器C1-2、第二逆变器62、第三谐振电容器C2-b1以及第四谐振电容器C2-b2。
即,第一工作线圈WC-1的控制电路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控制电路可以分开构成。
根据图15的控制电路的构成,可以通过第一桥式二极管BD1和第二桥式二极管BD2分别将从第一电源部V1、第二电源部V2供应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然后可以通过第一逆变器61和第二逆变器62的开关动作向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提供单独的谐振电流。
如以上说明的实施例,控制部70可以分别控制与第一工作线圈WC-1连接的第一逆变器61和与第二工作线圈WC-2连接的第二逆变器62,以将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的方向控制为相同或不同。
第三实施例的控制电路可以通过具有单独的桥式二极管BD的构成来增加施加到工作线圈部WC的输入电压。因此,具有能够增加工作线圈部WC的输出的优点。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以将磁性体和非磁性体中的任意一个设定为优先的状态来动作。
根据一实施例,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将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的情况设定为优先。
参照图16,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将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的情况设定为优先的情况下的动作方法。
图1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将磁性体作为优先的情况下动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控制部70可以通过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40接收目标功率(S10)。目标功率可以是需要从驱动工作线圈部WC的电源部V输出的功率。目标功率可以根据用户所期望的加热强度等而不同。
控制部70可以控制为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S12)。
在构成如图13所示的电路的情况下,控制部70可以控制开关部SW,使得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的第一方向和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的第二方向不同。在构成如图14或图15所示的电路的情况下,控制部70可以控制第一逆变器61和第二逆变器62,使得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的第一方向和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的第二方向不同。
如上所述,关于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由于其磁场集中区域是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因此可以是指适合于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时的模式。
控制部可以在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下判断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是否一致(S13)。输出功率是驱动工作线圈部WC的电源部V中的电压和电流相乘得到的值,控制部70可以感测电源部V的输出功率并判断是否与目标功率一致。
在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一致可以是指,被加热物体HO正在以目标输出被适当地加热。
因此,如果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一致,则控制部70可以在当前模式下保持输出(S14)。即,控制部70可以继续保持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的第一方向和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第二方向不同的模式。
如果即使通过增加或降低施加电压来控制输出功率,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也不一致,则控制部70可以控制为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S15)。
即使通过增加或降低施加电压来控制输出功率,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也不一致可以是指,被加热物体HO没有被适当地加热至目标输出。即,在磁场集中区域为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时被加热物体HO不被加热,因此表示穿过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的磁场没有与被加热物体HO耦合,这可能意味着被加热物体HO是非磁性体。因此,可能意味着需要将磁场集中区域变更为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
这是因为,在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下,磁场集中区域为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因此与薄膜TL耦合的磁场的强度较弱,从而在被加热物体HO为非磁性体的情况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可能不一致。
因此,如果在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不一致,则控制部70可以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
控制部70从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控制为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后,可以判断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是否一致(S16)。
控制部70在将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控制为相同的期间,如果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一致,则可以在当前模式下保持输出(S17)。
在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一致可以是指,被加热物体HO正在以目标输出被适当地加热。因此,控制部70可以在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的第一方向和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第二方向相同的模式下继续保持输出。
如果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不一致,则控制部70可以在当前模式下控制输出(S18)。
在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不一致可以是指,被加热物体HO没有以目标输出被加热。
因此,控制部70可以在保持各个线圈的电流方向的状态下通过增加或降低施加电压来控制输出,直到达到目标功率为止。
另一方面,根据一实施例,感应加热式炉灶1可以将被加热物体HO为非磁性体的情况设定为优先。
参照图17,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1将被加热物体HO为非磁性体的情况设定为优先的情况下的动作方法。
图1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将非磁性体优先的情况下动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控制部70可以通过输入接口用控制模块40接收目标功率(S20)。
控制部70可以控制为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S22)。控制部70可以控制开关部SW或第一逆变器61和第二逆变器62,使得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的第一方向和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电流的第二方向相同。
如上所述,关于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由于其磁场集中区域是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因此可以是指适合于被加热物体HO为非磁性体时的模式。
控制部可以在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下判断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是否一致(S23)。
在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一致可以是指,被加热物体HO正在以目标输出被适当地加热。
因此,如果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一致,则控制部70可以在当前模式下保持输出(S24)。即,控制部70可以继续保持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的模式。
如果即使通过增加或降低施加电压来控制输出功率,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也不一致,则控制部70可以控制为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S25)。
即使通过增加或降低施加电压来控制输出功率,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也不一致可以是指,被加热物体HO没有被适当地加热至目标输出。即,在磁场集中区域为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时被加热物体HO不被加热,因此表示薄膜TL妨碍磁场与被加热物体HO的耦合,这可能意味着被加热物体HO是磁性体。因此,可能意味着需要将磁场集中区域变更为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WC-I。
这是因为,在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下,磁场集中区域为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WC-O,因此与薄膜TL耦合的磁场的强度较强,从而在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的情况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可能不一致。
因此,如果在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不一致,则控制部70可以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不同。
控制部70从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模式控制为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后,可以判断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是否一致(S26)。
控制部70在将第一工作线圈WC-1和第二工作线圈WC-2中流过的电流方向控制为不同的期间,如果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一致,则可以在当前模式下保持输出(S27)。
在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一致可以是指,被加热物体HO正在以目标输出被适当地加热。因此,控制部70可以在流过第一工作线圈WC-1的电流的第一方向和流过第二工作线圈WC-2的第二方向不同的模式下继续保持输出。
如果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不一致,则控制部70可以在当前模式下控制输出(S28)。
在电流方向不同的模式下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不一致可以是指,被加热物体HO没有以目标输出被加热。
因此,控制部70可以在保持各个线圈的电流方向的状态下通过增加或降低施加压力来控制输出,直到达到目标功率为止。
在将被加热物体HO为磁性体的情况设定为优选的情况下,控制部70可以根据流程图S10至S18来控制输出,在将被加热物体HO为非磁性体的情况设定为优先的情况下,控制部70可以根据流程图S20至S28来控制输出。
以上的说明仅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示例性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
因此,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用于解释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来解释,凡在其同等范围内的所欲技术思想均应理解为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壳体;
盖板,与所述壳体的上端结合,在所述盖板的顶面设置有配置被加热物体的上板部;
薄膜,被涂覆到所述上板部,在所述薄膜的中心形成有开口部;
工作线圈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包括第一工作线圈和第二工作线圈;以及
至少一个逆变器,被驱动,使得电流在所述第一工作线圈和所述第二工作线圈中流动,
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和流过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根据所述被加热物体而相同或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所述第一工作线圈和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相邻地配置,
所述第一工作线圈和所述第二工作线圈设置在所述薄膜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所述薄膜的开口部被配置为其中心与所述第一工作线圈和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接触点在垂直方向上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在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和流过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不同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一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和由所述第二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在所述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形成为相同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在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和流过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不同的情况下,所述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的磁场强度比所述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的磁场强度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在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和流过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一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和由所述第二工作线圈产生的磁场在所述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形成为相同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在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和流过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情况下,所述工作线圈部的中心区域的磁场强度比所述工作线圈部的外围区域的磁场强度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还包括控制部,其通过比较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来控制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电流的第一方向和流过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的第二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为不同之后,根据所述目标功率和所述输出功率是否一致来将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为相同或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为不同之后,如果所述目标功率和所述输出功率不一致,则将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为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为相同之后,根据所述目标功率和所述输出功率是否一致来将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为相同或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为相同之后,如果所述目标功率和所述输出功率不一致,则将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控制为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还包括开关部,其用于控制分别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和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还包括控制部,其通过比较目标功率和输出功率来控制所述开关部,使得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电流的第一方向和流过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的第二方向相同或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式炉灶,其中,
所述逆变器包括驱动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第一逆变器和驱动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第二逆变器,
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第一逆变器控制流过所述第一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通过所述第二逆变器控制流过所述第二工作线圈的电流方向。
CN202180027137.4A 2020-04-01 2021-03-19 感应加热式炉灶 Pending CN1154621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39830 2020-04-01
KR1020200039830A KR102306813B1 (ko) 2020-04-01 2020-04-01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PCT/KR2021/003457 WO2021201477A1 (ko) 2020-04-01 2021-03-19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2179A true CN115462179A (zh) 2022-12-09

Family

ID=77920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7137.4A Pending CN115462179A (zh) 2020-04-01 2021-03-19 感应加热式炉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6872A1 (zh)
EP (1) EP4132221A4 (zh)
KR (1) KR102306813B1 (zh)
CN (1) CN115462179A (zh)
WO (1) WO20212014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23041A (ko) * 2020-04-02 2021-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박막의 유도 가열을 이용하여 물체를 가열하는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102306812B1 (ko) * 2020-04-08 2021-09-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20230106844A (ko) * 2022-01-07 2023-07-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20240021565A (ko) * 2022-08-10 2024-0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WO2024178208A1 (en) * 2023-02-24 2024-08-29 Prizer-Painter Stove Works, Inc. Heating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15416B1 (ko) * 2002-03-19 2009-09-03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유도 가열장치
JP4845432B2 (ja) * 2005-06-30 2011-12-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79620B2 (ja) * 2009-06-03 2013-09-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2413857B1 (ko) * 2017-08-31 2022-06-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회로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KR102071957B1 (ko) * 2018-04-19 2020-01-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알고리즘 및 회로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KR102082507B1 (ko) * 2018-05-16 2020-0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알고리즘 및 회로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KR102633797B1 (ko) * 2018-08-31 2024-0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56872A1 (en) 2023-05-18
WO2021201477A1 (ko) 2021-10-07
EP4132221A4 (en) 2024-04-24
KR102306813B1 (ko) 2021-09-30
EP4132221A1 (en) 2023-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62179A (zh) 感应加热式炉灶
US10980156B2 (e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structure
KR102633797B1 (ko)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EP3869917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US20240314895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for heating various objects
EP3869918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US11612021B2 (e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insulation structure
EP4274377A1 (en) Cooking appliance
US11140753B2 (e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and assemblability
CN115362755A (zh) 感应加热式炉灶
KR102633700B1 (ko)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102306812B1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EP4333563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EP4333562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KR102633707B1 (ko)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102266358B1 (ko) 사용자 경험 및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EP4274383A1 (en) Cooking appliance
KR20230139625A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US20240057226A1 (en) Cooking appliance
KR20230106844A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20230139627A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KR20230171105A (ko)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