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55574B - 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55574B
CN115455574B CN202211417728.5A CN202211417728A CN115455574B CN 115455574 B CN115455574 B CN 115455574B CN 202211417728 A CN202211417728 A CN 202211417728A CN 115455574 B CN115455574 B CN 1154555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al
power system
range
engine
extended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177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55574A (zh
Inventor
骆旭薇
欧阳宪林
曾小春
余达
李传
杨树松
付凯林
曹进选
孙政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177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55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55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5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55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5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0Noise analysis or noise optim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增程动力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计算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根据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选择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连接部件;计算校核增程动力系统各部件扭振幅值,并确认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调整扭振减振器或双质量飞轮扭转刚度及阻尼,使各部件扭振幅值达到目标值。本发明通过扭振模态匹配设计计算;通过采用动力计算方法,校核动力系统振动响应;增程动力匹配设计扭振减振器及双质量飞轮;通过调整扭振减振器或双质量飞轮扭转刚度,使各部件扭振幅值达到目标值,实现了发动机与减速器及发电机之间NVH匹配设计,提高了减速器及发电机的工作平稳性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程动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增程动力系统以其低油耗,低排放,长续航里程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
增程动力系统主要由高效发动机驱动减速器及发电机,发电机发电提供动力。但由于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其输出动力由气缸内燃油燃烧爆发压力驱动曲轴,使得发动机的输出存在周期性振动,该振动会传递给减速器及发电机,造成减速器及发电机工作不稳定,产生噪声、异响及振动等NVH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减速器、发电机等失效的问题,所以,发动机及发电机NVH的匹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发动机与减速器及发电机之间NVH匹配设计,降低减速器及发电机输入振动,提高减速器及发电机的工作平稳性及可靠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计算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
S2,根据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选择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连接部件;
S3,计算校核增程动力系统各部件扭振幅值,并确认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
S4,调整扭振减振器或双质量飞轮扭转刚度及阻尼,使各部件扭振幅值达到目标值。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的计算方法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21
式中:
I1:发动机转动惯量;I2:减速器与发电机之间转动惯量;K45:发动机与发电机间连接部件扭转刚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选择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连接部件时,需保证发动机最低转速频率高于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ω。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连接部件包括扭振减振器及双质量飞轮;
当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扭转刚度小于15Nm/°时选用双质量飞轮;
当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扭转刚度大于或等于15Nm/°时选用扭振减振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校核增程动力系统各部件扭振幅值时,采用动力学计算方法,建立增程式动力系统多质量动力学计算方程,将选定的连接部件刚度参数代入多质量动力学计算方程中计算,
其中,多质量系统动力学计算方程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22
其中,I为转动惯量矩阵;K为扭转刚度矩阵;C为阻尼矩阵;X为扭振幅值;T为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23
为扭振幅值的一阶导数,即角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24
为扭振幅值的二阶导数,即角加速度;
K45为可调整量,通过调整K45,可计算得到不同的X值。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质量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中,曲轴各缸可以简化为集中质量点,各质量点转动惯量矩阵I通过扭转刚度矩阵K、阻尼矩阵C连接,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T施加在各质量点上,且其中:
转动惯量矩阵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31
扭转刚度矩阵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32
阻尼矩阵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33
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为:
T=[T1 T2 T3 T4 T5]T
其中,K45为可调整量,通过调整K45,可计算得到不同的X值。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确认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时,通过判断计算结果角加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41
是否满足限值要求,若满足,则完成增程动力系统匹配设计;
若不满足,则通过调整扭转刚度K45,重复上述步骤S1-S3计算,直至计算结果的角加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42
满足限值要求。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角加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43
是否满足限值要求为450~550rad/s2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调整扭转刚度K45时,采用降低扭转刚度K45的方式调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转动惯量矩阵、扭转刚度矩阵、阻尼矩阵中的参数均为输入值,且除K45外其他都为固定值,K45为可调整量。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扭振模态匹配设计计算,避免系统共振;通过采用动力计算方法,校核动力系统振动响应,避免系统振动过大而产生NVH问题;同时,增程动力匹配设计扭振减振器及双质量飞轮,避免共振;最后通过调整扭振减振器或双质量飞轮扭转刚度,使各部件扭振幅值达到目标值,从而实现了发动机与减速器及发电机之间NVH匹配设计,降低减速器及发电机输入振动,提高减速器及发电机的工作平稳性及可靠性。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效果好,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流程图。
图2为曲轴转角模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多质量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增程动力系统具体匹配设计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名词解释: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这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
车辆的NVH问题是国际汽车业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统计资料显示,整车约有1/3的故障问题是和车辆的NVH问题有关系,而各大公司有近20%的研发费用消耗在解决车辆的NVH问题上,所以,解决增程动力系统的NVH问题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计算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避免动力系统扭振模态与发动机工作转速共振;
请参阅图2,计算过程采用扭振模态计算方法,基于双质量系统扭振模态计算方法,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的计算方法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61
式中:
I1为发动机转动惯量,其为已知量,通过测量发动机转动惯量可得;
I2为减速器与发电机之间转动惯量,其为已知量,通过测量发电机及减速器转动惯量可得;
K45为发动机与发电机间连接部件扭转刚度,其为已知量,通过扭转刚度测试可得;
ω为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其为未知量,通过上式计算可得。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发动机与减速器直接连接,其为一个整体,所以只需获得发动机与发电机间连接部件扭转刚度K45即可。在这一步中,发动机与发电机间连接部件为预选件,通过测量预选件的扭转刚度获得K45,然后通过该数据获得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ω。
S2,根据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选择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连接部件;
根据上述扭振模态频率计算结果,为避免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ω与发动机的工作转速产生共振,发动机的最低转速(即怠速)频率须高于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ω。即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连接部件扭转刚度K45的选择须使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ω低于发动机的怠速频率。
发动机及发电机间连接部件一般有两种选择,分别为扭振减振器及双质量飞轮。由于结构限制,扭振减振器扭转刚度K45不能做到很低,所以,当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扭转刚度小于15Nm/°时,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部件需选用双质量飞轮,从而可以避免共振,确定K45的最大值;
当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扭转刚度大于或等于15Nm/°时,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部件可选用扭振减振器,从而可以避免共振。
步骤S3在此基础上继续计算,如果S3步计算的扭振幅值不满足要求,则继续调小K45,直到扭振幅值满足要求,具体如下。
S3,计算校核增程动力系统各部件扭振幅值,并确认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
具体地计算时,根据前一步计算结果,采用动力学计算方法,建立增程式动力系统多质量动力学计算方程,将选定的连接部件刚度参数代入多质量动力学计算方程中,从而可以计算出增程动力系统各部件扭振幅值,并确认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
其中,多质量系统动力学方程由牛达朗贝尔原理建立,其具体计算方程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71
其中,I为转动惯量矩阵;K为扭转刚度矩阵;C为阻尼矩阵;X为扭振幅值;T为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72
为扭振幅值的一阶导数,即角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81
为扭振幅值的二阶导数,即角加速度。
图3为多质量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曲轴各缸可以简化为集中质量点,各质量点转动惯量矩阵I通过扭转刚度矩阵K、阻尼矩阵C连接(这三个矩阵中的参数均为输入值,除K45外其他都为固定值,K45为可调整量),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T施加在各质量点上。
其中:
转动惯量矩阵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82
扭转刚度矩阵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83
阻尼矩阵为: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91
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为:
T=[T1 T2 T3 T4 T5]T
上述转动惯量矩阵、扭转刚度矩阵、阻尼矩阵中的参数均为输入值,且除K45外其他都为固定值,K45为可调整量。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T为已知量,通过缸压测试(或热力学计算)得到。
从而可知,上述各式中,K45为可调整量,通过调整K45,再通过多质量系统动力学计算方程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92
可计算不同的K45所得到的不同的X值。然后再通过获得的X值,判断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若不满足则进行调整,具体判断方法为步骤S4。
S4,调整扭振减振器或双质量飞轮扭转刚度及阻尼,使各部件扭振幅值达到目标值。
经过上述动力学计算,可以获得增程动力系统各部件扭振幅值角位移X,角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93
以及角加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94
并根据满足系统NVH要求,确认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时,通过判断计算结果的角加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95
是否满足限值要求,若满足,则完成增程动力系统匹配设计;
若不满足,则通过调整扭转刚度K45,重复上述步骤S1-S3计算,直至计算结果的角加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96
满足限值要求。判断计算结果角加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97
是否满足限值要求,其中,角加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098
是否满足限值要求为450~550rad/s2,如480rad/s2、520rad/s2、530rad/s2等,不过优选500rad/s2。若满足,则完成增程动力系统匹配设计。
如果不满足,则通过调整扭振减振器或双质量飞轮的扭转刚度K45,重复上述步骤S3计算,直至计算结果角加速度
Figure GDA0004034665020000101
是满足限值要求,增程动力系统匹配设计完成。
其中,调整扭振减振器或双质量飞轮的扭转刚度K45时,可以采用升高或降低的方式,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为采用降低的方式进行调整。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扭振模态匹配设计计算,避免系统共振;通过采用动力计算方法,校核动力系统振动响应,避免系统振动过大而产生NVH问题;同时,增程动力匹配设计扭振减振器及双质量飞轮,避免共振;最后通过调整扭振减振器或双质量飞轮扭转刚度,使各部件扭振幅值达到目标值,从而实现了发动机与减速器及发电机之间NVH匹配设计,降低减速器及发电机输入振动,提高减速器及发电机的工作平稳性及可靠性。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效果好,易于推广使用。
请参阅图4,综上,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1)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匹配设计计算。
2)采用动力计算方法,校核动力系统振动响应。
3)扭振减振器及双质量飞轮匹配设计增程动力系统。
具体的增程动力系统匹配设计流程为:先预选增程系统参数,根据该参数进行模态设计匹配计算,当连接部件满足共振转速要求时则进行动力学分析,进一步判断连接部件的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满足即匹配设计完成,当不满足时则调整预选增程系统参数继续进行匹配。同时,当连接部件不满足共振转速要求时也调整预选增程系统参数继续进行匹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计算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
S2,根据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选择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连接部件;
S3,计算校核增程动力系统各部件扭振幅值,并确认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
S4,调整扭振减振器或双质量飞轮扭转刚度及阻尼,使各部件扭振幅值达到目标值;
计算校核增程动力系统各部件扭振幅值时,采用动力学计算方法,建立增程式动力系统多质量动力学计算方程,将选定的连接部件刚度参数代入多质量动力学计算方程中计算,
其中,多质量系统动力学计算方程为: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11
其中,I为转动惯量矩阵;K为扭转刚度矩阵;C为阻尼矩阵;X为扭振幅值;T为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12
为扭振幅值的一阶导数,即角速度;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13
为扭振幅值的二阶导数,即角加速度;
多质量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中,曲轴各缸可以简化为集中质量点,各质量点转动惯量矩阵I通过扭转刚度矩阵K、阻尼矩阵C连接,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T施加在各质量点上,且其中:
转动惯量矩阵为: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21
扭转刚度矩阵为: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22
阻尼矩阵为: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23
发动机爆发压力载荷矩阵为:
T=[T1 T2 T3 T4 T5]T
其中,K45为可调整量,通过调整K45,可计算得到不同的X值;
确认扭振幅值是否满足目标时,通过判断计算结果角加速度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24
是否满足限值要求,若满足,则完成增程动力系统匹配设计;
若不满足,则通过调整扭转刚度K45,重复上述步骤S1-S3计算,直至计算结果的角加速度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31
满足限值要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的计算方法为: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32
式中:
I1:发动机转动惯量;I2:减速器与发电机之间转动惯量;K45:发动机与发电机间连接部件扭转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连接部件时,需保证发动机最低转速频率高于增程动力系统扭振模态频率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连接部件包括扭振减振器及双质量飞轮;
当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扭转刚度小于15Nm/°时选用双质量飞轮;
当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扭转刚度大于或等于15Nm/°时选用扭振减振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角加速度
Figure FDA0004034665010000033
是否满足限值要求为450~550rad/s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扭转刚度K45时,采用降低扭转刚度K45的方式调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动惯量矩阵、扭转刚度矩阵、阻尼矩阵中的参数均为输入值,且除K45外其他都为固定值,K45为可调整量。
CN202211417728.5A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 Active CN1154555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7728.5A CN115455574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7728.5A CN115455574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5574A CN115455574A (zh) 2022-12-09
CN115455574B true CN115455574B (zh) 2023-03-24

Family

ID=84295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17728.5A Active CN115455574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5557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2793A (zh) * 2014-08-04 2014-10-1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曲轴系统扭振分析方法
CN113859216A (zh) * 2021-10-28 2021-12-31 北京交通大学 基于减振波形的混合动力系统多工况主动减振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8376B2 (ja) * 2007-09-12 2012-01-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振動制御装置
JP2009229445A (ja) * 2008-02-28 2009-10-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動力伝達系のねじり振動解析方法、解析装置、解析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エンジン被駆動装置間の軸系装置
DE102018125885A1 (de) * 2018-10-18 2020-04-2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CN110083994B (zh) * 2019-05-31 2020-04-10 吉林大学 一种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扭振优化方法
CN112896144B (zh) * 2019-12-04 2022-05-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增程器共振判断方法、系统及汽车
CN111709164B (zh) * 2020-05-17 2024-04-26 同济大学 一种车用增程器轴系扭转振动的分析方法
CN111753410B (zh) * 2020-06-11 2022-05-1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扭转减振器的参数优化方法
CN113428158B (zh) * 2021-07-14 2022-09-20 同济大学 一种内燃机式增程器扭转振动混合控制方法
CN216666375U (zh) * 2021-12-28 2022-06-03 重庆美沣秦安汽车驱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传动的增程器
CN114274963B (zh) * 2021-12-30 2024-03-01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抑制三缸发动机式增程器系统扭转振动的方法及系统
CN115130308A (zh) * 2022-06-30 2022-09-30 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増程器扭振系统的仿真评估系统和仿真评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2793A (zh) * 2014-08-04 2014-10-1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曲轴系统扭振分析方法
CN113859216A (zh) * 2021-10-28 2021-12-31 北京交通大学 基于减振波形的混合动力系统多工况主动减振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5574A (zh) 2022-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3410B (zh) 一种发动机扭转减振器的参数优化方法
CN205226045U (zh) 曲轴及配重
CN112697448B (zh) 车辆怠速工况下动力总成悬置主动侧激励力的识别方法
US10113611B2 (e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and engine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CN115455574B (zh) 一种增程动力系统设计方法
CN113536477A (zh) 一种装载机隔振装置的参数设计和隔振性能分析评估方法
Hazra et al. A review paper on recent research of noise and vibration in electric vehicle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KR100787238B1 (ko) 차량용 섀시 시스템의 구동계 테스트 벤치 및 이를 이용한시험방법
Singh et al. Analysis of various NHV sources of a combustion engine
JP2007032296A (ja)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角速度の捩じり振動補正方法
Bharadwaj et al. A review of various NVH sources of combustion engines
Kim et al. Excitation force analysis of a powertrain based on CAE technology
Kim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PA (centrifugal pendulum absorber) reducing the rattle & booming noise in the manual transmission vehicle
JP6650765B2 (ja) エンジン
CN110195740B (zh) V型6汽缸发动机的曲轴
Hage et al. Improving low frequency torsional vibrations NVH performance through analysis and test
Sendur et al. A methodology to improve steering wheel vibration of a heavy commercial truck
Diemer et al. Aspects of powerplant integration with emphasis on mount and bracket optimization
CN108520103A (zh) 一种用于主动悬置的音圈电机选取方法
Orzechowski et 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Powertrain NVH with Focus on Growl Noise
Kuribara et al. Prediction of fatigue strength of motorcycle exhaust system considering vibrating and thermal stresses
Shen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vehicle 1st order vibration improvement at engine idle
Schulze-Fehrenbach et al. Low-speed Boom Noise-Escalating Relevance According to CO2-Targets and High Torque Engines
Hazra Prediction of Seat Rail and Steering Wheel Vibration at Idle Using Crank Drive and 16-DOF ADAMS Model
AA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dual mass flywheel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ensation and continuously variable stiffn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