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51607A - 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51607A
CN115451607A CN202211111301.2A CN202211111301A CN115451607A CN 115451607 A CN115451607 A CN 115451607A CN 202211111301 A CN202211111301 A CN 202211111301A CN 115451607 A CN115451607 A CN 115451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ink
thermoelectric
pump body
heat exchanger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113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志祝
梁雨同
董昊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11130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16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51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16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F25B2321/025Removal of heat
    • F25B2321/0252Removal of heat by liquids or two-phase fl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电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热电系统包括:泵体,控制器、热电组件及第一换热器;热电组件包括热端热沉、冷端热沉、设置于热端热沉和冷端热沉之间的热电模块;第一换热器与热端热沉连接;泵体与热端热沉、第一换热器连接;热端热沉、第一换热器、泵体串联形成第一工质循环回路,泵体用于驱动换热工质在第一工质循环回路中流动;控制器分别与热电模块、泵体连接,用于控制流入热电模块、泵体的电流量;其中,热电模块的冷端制冷量与电流量成正比,泵体的输出驱动力与电流量成正比。本发明可以实现对热电模块的冷、热端的温差的精确量化调控,控制手段简单,控制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电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液态金属作为一类新兴的热管理材料,具有高热导率、物化性稳定、无毒性等优点,在对流冷却、热界面材料等领域给大量面临“热障”难题的器件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商业化利用液态金属流体对流冷却的制冷系统,普遍以电磁泵作为驱动部件。电磁泵不含有任何运动部件,工作可靠性高、噪声低。
热电制冷是一种基于帕尔贴效应的直接制冷方式,由于其结构紧凑、制冷迅速、温度可调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航天等众多领域。
根据运行时的工况侧重点不同,热电系统可以按最大制冷量或最大制冷系数进行最佳工况设计,而无论在哪一种工况下运行,始终维持热电系统中热电器件的冷端、热端温差的最小值,是确保热电系统维持最佳工况的必要条件。
目前,热电器件的热端散热方式主要采用翅片加风扇散热、热管散热、液冷散热,前两种散热方式难以控制热端散热量,而液冷散热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散热量,为实现热端散热量的动态跟随性提供了可能性。
但相关领域中实现散热量动态调节的研究,大多围绕以传感器为信号输入的嵌入式控制系统,其间涉及的传感器元件单元、信号转化、信号处理单元和驱动电路等,控制手段复杂且难以实现冷热端温差的精确调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热电系统难以实现冷热端温差的精确调控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电系统,包括:泵体,控制器、热电组件、第一换热器;所述热电组件包括热端热沉、冷端热沉、设置于所述热端热沉和所述冷端热沉之间的热电模块;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热端热沉连接;泵体,与所述热端热沉、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所述热端热沉、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泵体串联形成第一工质循环回路,所述泵体用于驱动换热工质在所述第一工质循环回路中流动;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热电模块、所述泵体连接,用于控制流入所述热电模块、所述泵体的电流量;其中,所述热电模块的冷端制冷量与所述电流量成正比,所述泵体的输出驱动力与所述电流量成正比。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电系统,所述热电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冷端热沉、所述泵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还与所述冷端热沉连接,所述热端热沉、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冷端热沉、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泵体串联形成第二工质循环回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电系统,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第二空间。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电系统,所述换热工质为液态金属。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电系统,所述泵体为电磁泵。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电系统,所述热端热沉包括热沉腔体,所述热沉腔体内设置有镀层泡沫金属;和/或,所述冷端热沉包括热沉腔体,所述热沉腔体内设置有镀层泡沫金属。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电系统,所述镀层泡沫金属在所述热沉腔体内全填充或部分填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输入,所述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基于所述第一输入,确定第一电流量;基于所述第一电流量,控制流入所述热电模块、所述泵体的电流量为所述第一电流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空间的实际温度;将所述实际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进行对比,基于对比结果,确定第二电流量;基于所述第二电流量,控制流入所述热电模块、所述泵体的电流量为所述第二电流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电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输入,所述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输入,确定第一电流量;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电流量,控制流入所述热电模块、所述泵体的电流量为所述第一电流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通过设置控制器、热电组件、第一换热器,并将控制器分别与热电模块、泵体连接,一方面通过控制器控制流入热电模块的电流量实现对热电模块的冷端制冷量的量化控制,通过控制器控制流入泵体的电流量控制流经热电模块的热端的换热工质的流速,从而实现对热电模块的热端散热量的量化控制,以上能够实现对热电模块的冷、热端的温差的精确量化调控,控制效果较好,另一方面,热端热沉、第一换热器、泵体串联形成第一工质循环回路,第一换热器能够对目标制冷空间进行制冷,制冷方法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电系统中热量传递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电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泵体;2:控制器;3:热电组件;31:热端热沉;32:冷端热沉;33:热电模块;4: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电源;7:第一空间;8: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图6描述本发明的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热电系统,包括泵体1,控制器2、热电组件3及第一换热器4;热电组件3包括热端热沉31、冷端热沉32、设置于热端热沉31和冷端热沉32之间的热电模块33;第一换热器与热端热沉31连接;泵体1与热电组件3、第一换热器4连接;热端热沉31、第一换热器4、泵体1串联形成第一工质循环回路,泵体1用于驱动换热工质在第一工质循环回路中流动;控制器2分别与热电模块33、泵体1连接,用于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泵体1的电流量。
其中,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与电流量成正比,泵体1的输出驱动力与电流量成正比。
其中,热端热沉31固定设置于热电模块33的热端,冷端热沉32固定设置于热电模块33的冷端,
其中,第一换热器4为本领域所公知的换热器,例如板式换热器或管壳式换热器。
第一换热器4为本领域所公知的换热方式,例如风冷换热、热管换热、液冷换热。
热电组件3工作时通过帕尔贴效应将冷端的热量带到热端,即对热电组件3输入电流时,热电组件3通过固定于其冷端的冷端热沉32,将流经冷端热沉32的换热工质的热量带到热电组件3的热端,再通过流经热端热沉31的换热工质将热量带走,换热工质在热端热沉31中吸热升温。
其中,热端热沉31、冷端热沉32可以是金属基片、大气、大地等物体。
第一换热器4与热端热沉31连接,第一换热器4用于对流经热端热沉31的换热工质进行散热,第一换热器4与换热工质的流通管道可以采用物理连接或采用接触连接。
图2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热电系统中热量传递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换热工质流经第一换热器4,换热工质通过第一换热器4进行放热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体1与热端热沉31通过换热管道连通,换热管道可以为本领域所公知的具有流通通道的耐温管道,例如金属管道或耐温塑料管道。
其中,热端热沉31、第一换热器4、泵体1串联形成第一工质循环回路,第一换热器4能够对目标制冷空间进行制冷,制冷方法简单。
本发明提供的热电系统,通过设置控制器2、热电组件3、第一换热器4,并将控制器2分别与热电模块33、泵体1连接,一方面通过控制器2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的电流量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的量化控制,通过控制器2控制流入泵体1的电流量控制流经热电模块33的热端的换热工质的流速,从而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热端散热量的量化控制,以上能够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冷、热端的温差的精确量化调控,控制效果较好,另一方面,热端热沉31、第一换热器4、泵体1串联形成第一工质循环回路,第一换热器4能够对目标制冷空间进行制冷,制冷方法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工质循环回路中的换热工质为液态金属。相对于传统换热工质而言,液态金属流经热端热沉31时能够快速吸收冷端热沉32的热量,实现冷端热沉32的快速制冷,流经第一换热器4时能够快速释放热量,实现快速散热,提高了热电系统的整体换热效率。
其中,热电模块33与控制器2连接,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与电流量成正比,控制器2通过控制流经电气回路的电流量,实现对流入热电模块33的电流量的控制,从而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的控制。
泵体1与控制器2连接,泵体1的输出驱动力与电流量成正比,控制器2通过控制流经电气回路的电流量,实现对流入泵体1的电流量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泵体1的输出驱动力的控制。
进一步的,热电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5与冷端热沉32、泵体1连接;第一换热器4还与冷端热沉32连接,热端热沉31、第一换热器4、冷端热沉32、第二换热器5、泵体1串联形成第二工质循环回路。
其中,第二换热器5为本领域所公知的换热器,例如板式换热器或管壳式换热器。
第二换热器5为本领域所公知的换热方式,例如风冷换热、热管换热、液冷换热。
其中,第二工质循环回路中的换热工质为液态金属。
在该连接方式中,从第一换热器4流出的换热工质流入冷端热沉32,液态金属中剩余的热量进一步被热电模块33的冷端带至热端,液态金属经过进一步散热,液态金属在冷端热沉32中进一步放热降温。
进一步的,第一换热器4设置于第一空间7,第二换热器5设置于第二空间8。
其中,第一空间7用于流经第一换热器4的换热工质进行散热,第一空间7为目标制热环境,第一间室可以为室外环境或远离第二换热器5的空间环境;第二空间8用于流经第二换热器5的换热工质进行吸热,第二空间8为目标制冷环境,第二间室可以为室内环境或远离第一换热器4的空间环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空间7和第二空间8可以为同一空间中的不同位置,也可以为不同的空间。
第二换热器5布置于第二空间8,液态金属流经第二换热器5,在第二空间8内进行吸热制冷,实现对第二空间8的制冷,液态金属在第二换热器5内吸热升温。
换热工质在泵体1的驱动下流入热端热沉31,换热工质带走热电模块33的热端的热量,换热工质在热端热沉31内吸热进一步升温
本发明提供的热电系统在换热工质的不断循环中吸热、放热,以实现第二空间8的制冷和第一空间7的制热。
其中,控制器2根据第一空间7的制热要求或第二空间8的制冷要求改变电气回路中的电流大小。
当热电模块33的输入电流增大时,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增大,即热电模块33的冷端增大对流经冷端热沉32的换热工质的吸热量,热端所需的散热量也随之增大。由于泵体1与控制器2电气连接,控制器2控制泵体1的输入电流增大,根据安培力公式,泵体1对换热工质的输出驱动力的增大,因此工质循环回路中的换热工质的流动加快,换热工质流经热端热沉31带走的热量越多,从而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热端散热量的控制。
其中,控制器2分别与热电模块33、泵体1连接,至少可以有以下两种连接方式。
其一、控制器2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第一控制器与热电模块33连接,用于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的电流量,第二控制器与泵体1连接,用于控制流入泵体1的电流量。
其二、泵体1、热电模块33、控制器2串联形成电气回路。泵体1与热电模块33串联,共用电源6。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6为直流电源。
在本连接方式中,通过将泵体1与热电模块33串联,由于串联电路中电流量一致,一方面控制器2可以通过控制电气回路中的电流量,对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泵体1的输出驱动力进行同步控制,且可以实现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与泵体1的输出驱动力的大小相匹配,进一步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冷、热端的温差的精确量化调控,降低控制的复杂度,提高控制效果;另一方面无需设置多个电源和多个控制器,降低整机体积,提高整机的集成化程度,可适应多种制冷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体1可以为本领域所公知的电磁泵,例如直流电磁泵。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直流电源、直流电磁泵,使热电系统内无运动部件,工作可靠且完全静音运行。
本实施例以直流电磁泵作为驱动部件,通过对导电流体直接施加直流电来驱动其流动,改变输入直流电磁泵的电流量的大小即可控制导电流体的流速,降低控制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端热沉31包括热沉腔体,热沉腔体内设置有镀层泡沫金属;和/或,冷端热沉32包括热沉腔体,热沉腔体内设置有镀层泡沫金属。
相较于无镀层的泡沫金属,镀层泡沫金属与液态金属具有良好的润湿性,液态金属流经热沉腔体的阻力减小,与镀层泡沫金属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热沉腔体内设置镀层泡沫金属,增大了热沉的有效换热面积,强化了热沉的传热能力,从而提高了热电系统的制冷量和制冷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镀层泡沫金属在热沉腔体内全填充或部分填充。
其中,部分填充的填充方式可以包括部分截面填充或翅片式填充。
其中,镀层泡沫金属的镀层可为银、镍、铬、金当中的一种或多种,镀层泡沫金属的基质金属可为铜、银当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310、步骤320及步骤330。
步骤310,获取第一输入,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
步骤320,基于第一输入,确定第一电流量;
步骤330,基于第一电流量,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泵体1的电流量为第一电流量。
其中,目标空间为第一空间7和第二空间8当中的一者。
其中,目标温度可以为第一空间7的目标制热温度或第二空间8的目标制冷温度。
在本步骤中,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或者手机终端、或者热电系统的显示屏进行输入。
其中,第一输入可以表现为如下至少一种方式:
其一,第一输入可以表现为实体按键输入。
在该实施方式中,终端的机身上设有与工作模式对应的实体按键,接收用户的第一输入,可以表现为,接收用户按压或滑动对应的实体按键的第一输入。
其二,第一输入可以表现为触控输入,包括但不限于点击输入、滑动输入和按压输入等。
在该实施方式中,接收用户的第一输入,可以表现为,接收用户在热电系统的触控屏的触控区域的触控操作。
为了降低用户误操作率,可以将第一输入的作用区域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比如热电系统的温度调节界面的上部中间区域;或者在显示温度调节界面的状态下,在当前界面显示目标控件,触摸目标控件,即可实现第一输入;或者将第一输入用于在目标时间间隔内对显示区域的连续多次敲击操作。
其三,第一输入可以表现为语音输入。
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电系统可以在接收到语音如“设定第二空间8温度为18℃”时,触发热电系统的控制器2来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泵体1的电流量。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输入也可以表现为其他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字符输入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热电系统中进行输入目标温度,控制器2根据目标温度确定泵体1和热电模块33达到目标温度所需的第一电流量,控制器2通过控制器2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的第一电流量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的量化控制,通过控制器2控制流入泵体1的第一电流量控制流经热电模块33的热端的换热工质的流速,从而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热端散热量的量化控制,以上能够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冷、热端的温差的精确量化调控,控制手段简单,控制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本发明提供的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目标空间的实际温度;将实际温度和目标温度进行对比,基于对比结果,确定第二电流量;基于第二电流量,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泵体1的电流量为第二电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通过获取目标空间的实际温度,将实际温度反馈至控制器2进行与目标温度进行对比,根据实际温度与目标温度的温度差,确定热电系统所需制冷量或制热量等做功大小,并根据温度差的绝对值的大小,确定制冷量的强度或制热量的强度等做功强度,根据其热电系统所需的做功大小及做功强度,对电气回路中的电流量做进一步调节,从而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冷、热端的温差的精确量化调控,控制手段简单,控制效果较好。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热电系统的控制装置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热电系统的控制装置与上文描述的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热电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510、确定模块520及控制器2530。
获取模块510,用于获取第一输入,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
确定模块520,用于基于第一输入,确定第一电流量。
控制模块530,用于基于第一电流量,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泵体1的电流量为第一电流量。
其中,目标空间为第一空间7和第二空间8当中的一者。
本发明提供的热电系统的控制装置,通过设置控制器2、热电组件3、第一换热器4及第二换热器5,并将控制器2分别与热电模块33、泵体1连接,通过控制器2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的电流量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的量化控制,通过控制器2控制流入泵体1的电流量控制流经热电模块33的热端的换热工质的流速,从而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热端散热量的量化控制,以上能够实现对热电模块33的冷、热端的温差的精确量化调控,控制手段简单,控制效果较好。
图6示例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6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620、存储器(memory)630和通信总线640,其中,处理器610,通信接口620,存储器630通过通信总线6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610可以调用存储器630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输入,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基于第一输入,确定第一电流量;基于第一电流量,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泵体1的电流量为第一电流量;其中,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与电流量成正比,泵体1的输出驱动力与电流量成正比;目标空间为第一空间7和第二空间8当中的一者。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63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可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所提供的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输入,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基于第一输入,确定第一电流量;基于第一电流量,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泵体1的电流量为第一电流量;其中,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与电流量成正比,泵体1的输出驱动力与电流量成正比;目标空间为第一空间7和第二空间8当中的一者。
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方法提供的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输入,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基于第一输入,确定第一电流量;基于第一电流量,控制流入热电模块33、泵体1的电流量为第一电流量;其中,热电模块33的冷端制冷量与电流量成正比,泵体1的输出驱动力与电流量成正比;目标空间为第一空间7和第二空间8当中的一者。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电组件,包括热端热沉、冷端热沉、设置于所述热端热沉和所述冷端热沉之间的热电模块;
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热端热沉连接;
泵体,与所述热端热沉、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所述热端热沉、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泵体串联形成第一工质循环回路,所述泵体用于驱动换热工质在所述第一工质循环回路中流动;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热电模块、所述泵体连接,用于控制流入所述热电模块、所述泵体的电流量;
其中,所述热电模块的冷端制冷量与所述电流量成正比,所述泵体的输出驱动力与所述电流量成正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系统还包括:
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冷端热沉、所述泵体连接;
所述第一换热器还与所述冷端热沉连接,所述热端热沉、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冷端热沉、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泵体串联形成第二工质循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第二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工质为液态金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为电磁泵。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端热沉包括热沉腔体,所述热沉腔体内设置有镀层泡沫金属;和/或,
所述冷端热沉包括热沉腔体,所述热沉腔体内设置有镀层泡沫金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镀层泡沫金属在所述热沉腔体内全填充或部分填充。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输入,所述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
基于所述第一输入,确定第一电流量;
基于所述第一电流量,控制流入所述热电模块、所述泵体的电流量为所述第一电流量。
9.一种热电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输入,所述第一输入用于确定目标空间的目标温度;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输入,确定第一电流量;
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电流量,控制流入热电模块、泵体的电流量为所述第一电流量。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2211111301.2A 2022-09-13 2022-09-13 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54516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1301.2A CN115451607A (zh) 2022-09-13 2022-09-13 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1301.2A CN115451607A (zh) 2022-09-13 2022-09-13 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1607A true CN115451607A (zh) 2022-12-09

Family

ID=84302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11301.2A Pending CN115451607A (zh) 2022-09-13 2022-09-13 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51607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58861B1 (en) * 2002-12-06 2003-12-09 Nanocoolers, Inc. Cooling of high power density devices by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fluids
US20060137359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Nanocoolers, Inc. Counterflow thermoelectric configuration employing thermal transfer fluid in closed cycle
US20060147773A1 (en) * 2005-01-06 2006-07-06 Steinshnider Jeremy D Heat and humidity exchanger
US20070199333A1 (en) * 2006-02-27 2007-08-30 Robert Windisch Thermoelectric fluid heat exchange system
EP2699854A2 (fr) * 2011-04-19 2014-02-26 Acome Société Cooperative et Participative Société Anonyme Cooperative de Production à Capital Variable Dispositif échangeur pour pompe à chaleur thermoélectrique réversible
CN109600972A (zh) * 2018-12-14 2019-04-0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泡沫金属增强换热的电子设备机箱结构
CN111705310A (zh) * 2020-05-19 2020-09-25 中南大学 一种复合金属镀层泡沫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677158A (zh) * 2021-08-20 2021-11-19 江苏中科新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舰船用半导体热堆精密控温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58861B1 (en) * 2002-12-06 2003-12-09 Nanocoolers, Inc. Cooling of high power density devices by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fluids
US20060137359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Nanocoolers, Inc. Counterflow thermoelectric configuration employing thermal transfer fluid in closed cycle
US20060147773A1 (en) * 2005-01-06 2006-07-06 Steinshnider Jeremy D Heat and humidity exchanger
US20070199333A1 (en) * 2006-02-27 2007-08-30 Robert Windisch Thermoelectric fluid heat exchange system
EP2699854A2 (fr) * 2011-04-19 2014-02-26 Acome Société Cooperative et Participative Société Anonyme Cooperative de Production à Capital Variable Dispositif échangeur pour pompe à chaleur thermoélectrique réversible
CN109600972A (zh) * 2018-12-14 2019-04-0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泡沫金属增强换热的电子设备机箱结构
CN111705310A (zh) * 2020-05-19 2020-09-25 中南大学 一种复合金属镀层泡沫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677158A (zh) * 2021-08-20 2021-11-19 江苏中科新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舰船用半导体热堆精密控温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庆州: "新工科大学物理实验", 31 July 2020,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pages: 210 - 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3669B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通信设备
US20070090518A1 (en) Microelectronic cooling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20220261052A1 (en) Active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for a terminal, terminal, and active heat dissipating method for a terminal
CN111426891B (zh)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测试的冷却和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914189A (zh) 微流控芯片散热装置
US7284409B2 (en) Thermal modulation for gas chromatography
US20070151275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icroelectronic cooling using a miniaturized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US2011014168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oling a blade server including a disk cooling zone
CN115451607A (zh) 热电系统、热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937214A (zh) 液冷式散热系统
CN211552106U (zh)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测试的冷却和加热装置
Bi et al. Effect of heat transf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rmoelectric heat pumps
CN204289538U (zh) 一种水冷式大功率半导体制冷低温冷台
CN115016622B (zh) 一种静音服务器的散热系统
CN113904403A (zh) 充电座、充电座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8706631U (zh) 新型便携式电子产品高效散热器
EP1721153A2 (en) Thermal modulation for gas chromatography
CN205319145U (zh) 一种激光器精密温控装置
Melnick et al. Thermoelectric module-variable conductance heat pipe assemblies for reduced power temperature control
CN210866764U (zh) 激光器及其制冷装置
Hasegawa et al. Reduction of heat leak in cryogenic system using Peltier current leads
GB2385660A (en) Apparatus for conducting thermal energy
KR101795657B1 (ko) 열전 소자 냉각 구조를 가진 압력 조절 방식의 냉각 장치
Luiten Heat spreading in a thin longitudinal fin
CN213208269U (zh)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