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41911A -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41911A
CN115441911A CN202110611205.3A CN202110611205A CN115441911A CN 115441911 A CN115441911 A CN 115441911A CN 202110611205 A CN202110611205 A CN 202110611205A CN 115441911 A CN115441911 A CN 115441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coding matrix
bandwidth
uplink
terminal equipment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112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杭海存
王潇涵
金黄平
王瀚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1120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4191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5911 priority patent/WO202225316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441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419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用于提高空口的抗噪性,提高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从而提升通信系统性能。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波束赋形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BF CSI‑RS,所述第二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的子集;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BF CSI‑RS得到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Description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technology,5G)的全面商用,网络除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带宽移动互联网需求,还需要与垂直行业的多种业务结合。例如,网络需要满足工业制造、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的需求。行业的丰富应用场景对5G网络的性能(例如,5G网络的上行容量、5G网络的上行覆盖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需求,目前提供的上行传输方式主要包括基于码本的上行传输和基于非码本的上行传输。
目前,终端设备发送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基站根据SRS估计上行信道。基站根据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确定每个终端设备在每个子带上对应的上行期望预编码矩阵。然后,基站发送波束赋形信道状态信息(beamforming 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ing,BF CSI-RS)。终端设备接收BF CSI-RS,并根据BF CSI-RS确定终端设备在对应子带上的上行预编码矩阵。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基站通过BF CSI-RS指示终端设备的上行预编码矩阵。由于空口指示的方式会受到噪声和干扰等的影响,导致终端设备通过BF CSI-RS估计的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较低,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用于提高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终端设备基于BF CSI-RS得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上述技术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设备的信令指示确定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因此,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精确的。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共同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空口的抗噪性,提高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从而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DCI用于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DCI,用于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这样终端设备通过DCI得到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精确的。有利于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精确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从而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这样网络设备可以通过该码字的索引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终端设备基于BF CSI-RS得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包括:终端设备测量BF CSI-RS,得到HDL_i*PDL_i;HDL_i表示第i个频域单元的下行信道的信息,下行信道为终端设备估计的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网络设备到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信道;PDL_i为终端设备估计的网络设备发送BF CSI-RS所采用的下行波束权值PDL_i;终端设备根据HDL_i*PDL_i确定差分预编码矩阵ΔPUL_i
该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BF CSI-RS确定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提供了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的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包括:终端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PUL_i=PWB+f(ΔPUL_i);其中,PUL_i为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ΔPUL_i为差分预编码矩阵,f(ΔPUL_i)=2*cos(αi)*ΔPUL_i,αi=π-β,β为PWB与ΔPUL_i之间的夹角。
上述实现方式提供了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差分预编码矩阵和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包括:终端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g(PWB+ΔP′UL_i);PUL_i为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g(PWB+ΔP′UL_i)表示对(PWB+ΔP′UL_i)归一化处理;ΔP′UL_i=g(ΔPUL_i),ΔPUL_i为差分预编码矩阵,g(ΔPUL_i)表示对ΔPUL_i归一化处理。
上述实现方式提供了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差分预编码矩阵和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关系的另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和多样性。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上述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差分码本模式。这样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差分码本模式确定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码本模式下,终端设备可以开启差分码本功能。那么终端设备可以确定采用差分码本模式确定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通信系统性能。其次,上述实现方式中提供了另一种指示差分码本模式的方案,提升了方案的多样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网络设备根据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一下行波束权值;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下行波束权值生成BF CSI-RS;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向终端设备发送BF CSI-RS,BF CSI-RS用于终端设备估计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上述技术方案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以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那么,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精确的。网络设备根据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一下行波束权值;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下行波束权值生成BF CSI-RS;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向终端设备发送BF CSI-RS,BF CSI-RS用于终端设备估计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以用于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空口的抗噪性,提高了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了通信系统性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DCI,DCI用于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第二指示信息的一种具体的承载载体,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这样网络设备可以通过该码字的索引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包括:网络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
ΔPUL_i=g(PWB-PUL_i),ΔPUL_i为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g(PWB-PUL_i)表示对PWB-PUL_i进行归一化处理。
上述实现方式中提供了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有利于方案的实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包括:网络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
ΔPUL_i=γ*PUL_i-PWB;ΔPUL_i为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γ为实数,通过γ的调整使得ΔPUL_i是归一化的。
上述实现方式中提供了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关系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有利于方案的实施以及方案的多样性。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网络设备根据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一下行波束权值,包括:终端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第一下行波束权值;
HDL_i*PDL_i=ΔPUL_i,HDL_i表示下行信道的信息,下行信道的信息为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网络设备到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信道,PDL_i为第一下行波束权值,ΔPUL_i为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在该实现方式中,示出了第一下行波束权值的具体确定方式,从而实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二带宽上的BF CSI-RS确定第二带宽的差分预编码矩阵,从而便于终端设备结合第二带宽的差分预编码矩阵和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带宽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以提高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上述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差分码本模式。这样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差分码本模式确定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使能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这样,基于码本模式下,终端设备可以开启差分码本功能。那么终端设备可以确定采用差分码本模式确定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通信系统性能。其次,上述实现方式中提供了另一种指示差分码本模式的方案,提升了方案的多样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通信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
处理模块,用于基于BF CSI-RS得到通信处理装置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通信处理装置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DCI,DCI用于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
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测量BF CSI-RS,得到HDL_i*PDL_i;HDL_i表示第i个频域单元的下行信道,下行信道为通信处理装置估计的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网络设备到通信处理装置之间的下行信道;PDL_i为通信处理装置估计网络设备发送BF CSI-RS所采用的下行波束权值PDL_i;根据HDL_i*PDL_i确定差分预编码矩阵ΔPUL_i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PUL_i=PWB+f(ΔPUL_i);其中,PUL_i为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ΔPUL_i为差分预编码矩阵,f(ΔPUL_i)=2*cos(αi)*ΔPUL_i,αi=π-β,β为PWB与ΔPUL_i之间的夹角。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PUL_i=g(PWB+ΔP′UL_i);其中,PUL_i为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g(PWB+ΔP′UL_i)表示对(PWB+ΔP′UL_i)归一化处理;ΔP′UL_i=g(ΔPUL_i),ΔPUL_i为差分预编码矩阵,g(ΔPUL_i)表示对ΔPUL_i归一化处理。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信处理装置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信处理装置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通信处理装置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根据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一下行波束权值;根据第一下行波束权值生成BF CSI-RS;在第二带宽上向终端设备发送BF CSI-RS,BF CSI-RS用于终端设备估计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具体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DCI,DCI用于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
ΔPUL_i=g(PWB-PUL_i),ΔPUL_i为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g(PWB-PUL_i)表示对PWB-PUL_i进行归一化处理。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
ΔPUL_i=γ*PUL_i-PWB;ΔPUL_i为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γ为实数,通过γ的调整使得ΔPUL_i是归一化的。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第二带宽上的第一下行波束权值;
HDL_i*PDL_i=ΔPUL_i,HDL_i表示下行信道的信息,下行信道的信息为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通信处理装置到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信道,PDL_i为第一下行波束权值,ΔPUL_i为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通信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还用于调用并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可选的,通信处理装置包括收发器;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执行如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其中,第五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不同可能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通信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还用于调用并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处理器实现如第二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可选的,通信处理装置包括收发器;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执行如第二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其中,第六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二方面中不同可能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的实现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包括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或芯片等实体,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
可选的,处理器通过接口与存储器耦合。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三方面的通信处理装置和如第四方面的通信处理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相连,调用该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该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经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终端设备基于BF CSI-RS得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上述技术方案中,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精确的。那么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共同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提高了空口的抗噪性,提高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从而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系统的一个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一个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一个效果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终端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系统的一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用于提高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系统的一个示意图。图1中,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例如,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中,UE1、UE2、UE3、UE4和UE5都可以和网络设备进行通信。UE3,UE4和UE5也可以组成一个通信系统。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UE5发送下行信息,而UE5可以向UE4或UE6发送下行信息。
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可以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者第五代通信(the fifth-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或者5G网络之后的移动通信系统(例如,6G移动通信系统),或者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系统。
终端设备可以是能够接收网络设备调度和指示信息的无线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或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
终端设备,又称之为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terminal,MT)等,是包括无线通信功能(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为: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网络设备可以是无线网络中的设备。例如,网络设备可以为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节点,又可以称为接入网设备。
接入网设备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接入网设备为基站,而基站为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access point,AP)、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基站还可以为传输接收节点(Transmissionand Reception Point,TRP)、传输测量功能(Transmission measurement function,TMF)等。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的基站可以是新空口(new radio,NR)中的基站。其中,5G NR中的基站还可以称为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或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ngNB),也可以是上述图1所示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B(evolutionalNode B,eNB或eNodeB)。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2,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201、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其中,第一带宽为终端设备占用的上行带宽,用于终端设备传输上行数据。例如,第一带宽为5MHz(兆赫兹)。
第一带宽包括多个频域单元。该多个频域单元是网络设备调度终端设备进行上行传输的频域单元。具体该多个频域单元可以是第一带宽包括的部分或全部频域单元。一个频域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带,或者,一个频域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或者,一个频域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单元(resourceelement,RE),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由于第一带宽包括多个频域单元,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的上行宽带预编码矩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带宽上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从而确定该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202、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其中,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为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第二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网络设备期望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采用的上行预编码矩阵。而由于环境中的噪声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终端设备得到的在第二带宽上的上行预编码矩阵与该第二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可能会有偏差。
在步骤202之前,网络设备可以确定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具体的确定过程分别请参阅后文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
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在一些实施例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包括的多个频域单元中的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关于频域单元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前文相关介绍。后文以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上述步骤202中,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与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以及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关系有多种,下面介绍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于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仍适用,下述示出的实现方式并不属于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限定。下述实现方式中,以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为例进行介绍。
第一种实现方式:ΔPUL_i=g(PWB-PUL_i),或者ΔPUL_i=g(PUL_i-PWB);
ΔPUL_i为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PWB为终端设备在第一带宽上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第i个频域单元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是网络设备期望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采用的差分预编码矩阵。而由于环境中的噪声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终端设备确定的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的采用的差分预编码矩阵与该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之间可能会有偏差。
g(PWB-PUL_i)表示对PWB-PUL_i进行归一化处理。g(PUL_i-PWB)表示对PUL_i-PWB进行归一化处理。例如,对PUL_i-PWB进行归一化处理包括:调整PUL_i-PWB的模,使得PUL_i-PWB的模值为1。
第二种实现方式:ΔPUL_i=γ*PUL_i-PWB
ΔPUL_i为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PWB为终端设备在第一带宽上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
在ΔPUL_i=γ*PUL_i-PWB中,γ为实数。通过调整γ的大小,使得ΔPUL_i是归一化的。例如,通过调整γ使得ΔPUL_i的模值为1。
可选的,在步骤202之前,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具体请参阅后文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介绍,这里不赘述。
203、网络设备根据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一下行波束权值。
例如,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网络设备调整用于发送第i个频域单元上的BFCSI-RS的第一下行波束权值PDL_i,使得第一下行波束权值PDL_i满足HDL_i*PDL_i=ΔPUL_i。其中,HDL_i表示下行信道的信息,下行信道表征为网络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发送无线信号到终端设备的信道。ΔPUL_i为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下面介绍网络设备确定下行信道的信息HDL_i的过程:
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发送SRS。网络设备根据该SRS估计上行信道的信息。上行信道表征为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发送无线信号到网络设备的信道。然后,网络设备根据该上行信道的信息确定下行信道的信息HDL_i
其中,网络设备根据该上行信道的信息确定下行信道的信息HDL_i有多种,下面示出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例如,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场景中,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之间具有互易性。因此,一个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可以等价为该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网络设备将该上行信道的信息作为该下行信道的信息HDL_i
例如,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场景中,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之间在角度时延域上具有互易性。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在角度时延域的互易性和该上行信道的信息确定该下行信道的信息HDL_i
204、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下行波束权值生成BF CSI-RS。
例如,网络设备采用第一下行波束权值PDL_i生成第二带宽上的BF CSI-RS。
205、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向终端设备发送BF CSI-RS。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
例如,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向终端设备发送BF CSI-RS。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
可选的,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5a。
205a、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其中,差分码本模式包括: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可以通过网络设备采用信令指示的方式配置,而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通过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估计得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共同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上行预编码矩阵。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通信协议中定义有两种模式,分别为码本(codebook)模式和非码本(nonCodebook)模式。差分码本模式是本申请定义的一种新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差分码本模式只是一种示例,具体本申请对该新模式的名称不做限定。例如,该新模式也可以称为码本2模式。后文以差分码本模式为例进行说明。基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信协议可以定义三种模式,包括码本模式、非码本模式和差分码本模式。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差分码本模式。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差分码本模式确定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关于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介绍请参阅步骤207的相关介绍。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其中,差分码本功能包括: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得到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
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比特“1”,表示指示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比特“0”,表示指示终端设备不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通信协议中定义有两种模式,分别为码本模式和非码本模式。基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已有的码本模式下,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可以开启差分码本功能或不开启差分码本功能。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码本模式。进一步的,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以指示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理解为码本模式又包括两种子模式,一种是差分码本模式(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对应于本申请定义的差分码本模式),另一种是非差分码本模式(终端设备不开启差分码本功能,对应于现有通信协议中定义的码本模式)。那么终端设备可以确定采用差分码本模式确定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关于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介绍请参阅步骤207的相关介绍。
可选的,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控制信令中。例如,控制信令可以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DCI、或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um access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或者上述三种信令中的任意组合,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5a可以在步骤206之前执行。步骤205a与步骤201至步骤205之间没有固定的执行顺序,可以先执行步骤201至步骤205,再执行步骤205a;或者,先执行步骤205a,再执行步骤201至步骤205;或者,依据情况同时执行步骤201至步骤205和步骤205a,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206、终端设备基于BF CSI-RS得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
具体的,终端设备通过BF CSI-RS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206具体可以通过下述步骤206a和步骤206b实现。在步骤206a和步骤206b中,以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206a、终端设备测量网络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发送的BF CSI-RS,得到HDL_i*PDL_i
其中,HDL_i表示下行信道的信息,下行信道表征为网络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发送无线信号到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PDL_i为终端设备估计网络设备发送BF CSI-RS所采用的第一下行波束权值PDL_i
206b、终端设备根据HDL_i*PDL_i确定差分预编码矩阵ΔPUL_i
例如,终端设备对HDL_i*PDL_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ΔPUL_i。具体的,终端设备对HDL_i*PDL_i的模进行调整,使得HDL_i*PDL_i的模为1。
207、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二带宽的上行预编码矩阵。由于噪声和干扰等的影响,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与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可能会有偏差。
下面介绍终端设备确定得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于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仍适用,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第一种实现方式:基于上述步骤202中,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与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以及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关系的第一种实现方式,PUL_i=PWB+f(ΔPUL_i)。
其中,PUL_i为终端设备确定的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ΔPUL_i为终端设备确定的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f(ΔPUL_i)=2*cos(αi)*ΔPUL_i,αi=π-β,β为PWB与ΔPUL_i之间的夹角。
例如,如图3所示,终端设备通过上述步骤201和步骤206可以确定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1
和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2
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3
表示PWB,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WB是经过归一化处理的,这里以PWB的模值为1为例进行说明。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4
表示ΔPUL_i,ΔPUL_i为终端设备确定的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ΔPUL_i是经过归一化处理的。因此,ΔPUL_i的模值为1。终端设备可以获取PWB与ΔPUL_i之间的夹角为β。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的模值为1,再结合上述步骤202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与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以及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关系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可知,PUL_i的起点为如图3所示的PWB的起点d,PUL_i的终点为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5
与圆之间的交点b,即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6
为终端设备估计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PUL_i=f(ΔPUL_i)=2*cos(αi)*ΔPUL_i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基于上述步骤202中,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与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以及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关系的第二种实现方式,PUL_i=g(PWB+ΔP′UL_i)。
其中,PUL_i为终端设备确定的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g(PWB+ΔP′UL_i)表示对(PWB+ΔP′UL_i)归一化处理。ΔP′UL_i=g(ΔPUL_i),ΔPUL_i为终端设备确定的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g(ΔPUL_i)表示对ΔPUL_i归一化处理。
例如,如图4所示,终端设备通过上述步骤201和步骤206可以确定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7
和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8
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9
表示PWB,PWB为第一带宽上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WB为归一化处理的,这里以PWB的模值为1为例进行说明。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10
表示ΔPUL_i,ΔPUL_i为终端设备确定的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ΔPUL_i是经过归一化处理的。那么,终端设备可以确定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11
等于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12
加上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13
终端设备对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14
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
在该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通过对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幅度进行缩放以满足ΔPUL_i的归一化。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初步确定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15
的方向,再对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216
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PUL_i
上述图3或图4所示的示例中,第i个频域单元可以是第i个子带。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i个子带的BF CSI-RS指示终端设备在第i个子带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通过第i个子带的BF CSI-RS确定终端设备在第i个子带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然后,终端设备可以结合第i个子带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和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第i个子带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有利于提升上行频谱效率,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例如,由于噪声和干扰的影响,空口信号测量的抖动偏差角度为2β。若终端设备直接通过BF CSI-RS估计得到第二带宽的上行预编码矩阵,则可知终端设备得到的第二带宽的上行预编码矩阵的抖动偏差角度为2β。下面结合图5介绍终端设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处理方法得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如图5所示,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31
表示第一带宽上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WB。若在没有噪声影响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基于第二带宽上的BF CSI-RS得到第二带宽的差分预编码矩阵为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32
即ΔP′UL_i。也就是ΔP′UL_i是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因此,在没有噪声影响的情况下,终端设备根据PWB和ΔP′UL_i得到P′UL_i,即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33
也就是P′UL_i是在没有噪声影响下,终端设备确定得到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由于空口信号测量的抖动偏差角度为2β,终端设备通过第二带宽上的BF CSI-RS实际估计得到是ΔP″UL_i或ΔP″′UL_i,即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34
或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35
ΔP″UL_i与ΔP″′UL_i之间的夹角为2β。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为ΔP″UL_i,终端设备基于PWB和ΔP″UL_i得到P″UL_i,即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36
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为ΔP″′UL_i。终端设备基于PWB和ΔP″′UL_i得到P″′UL_i。即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37
由图5可知,ΔP″UL_i与ΔP″′UL_i之间的夹角为2β。由于圆心角始终是圆周角的两倍,因此P″UL_i与P″′UL_i之间的夹角为β。由此可知,终端设备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处理方法确定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抖动偏差角度为β。相比于终端设备直接通过BF CSI-RS估计得到第二带宽的上行预编码矩阵的抖动偏差角度2β来说,提高了空口的抗噪性,提高了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201至步骤207的过程是以终端设备确定一个数据流在第二带宽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第一带宽可以用于传输多个数据流的数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包括多个列向量,多个列向量分别为多个数据流对应的上行预编码向量。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的行向量代表终端设备的发送端口,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的行向量对应的发送端口用于传输该多个数据流。若第二带宽也用于传输该多个数据流的数据,那么第二带宽的差分预编码矩阵包括多个列向量,多个列向量分别为多个数据流对应的差分预编码向量。差分预编码矩阵的一个行向量代表终端设备的一个发送端口。不同行向量对应的发送端口不同。差分预编码矩阵的行向量对应的发送端口用于传输该多个数据流。
例如,第一带宽可以用于传输五个数据流的数据。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包括五个列向量,分别为五个数据流对应的宽带预编码向量。第一带宽包括第i个子带,第i个子带用于传输数据流1和数据流2的数据。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第i个子带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该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包括两个列向量,第一个列向量代表数据流1在第i个子带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向量,第二个列向量代表数据流2在第i个子带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向量。该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的行向量代表终端设备的发送端口,差分预编码矩阵的行向量对应的发送端口用于传输第一数据流和第二数据流。
可选的,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8至步骤209。步骤208至步骤209可以在步骤207之后执行。
208、终端设备根据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生成数据。
例如,网络设备以数据流为粒度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一带宽包括的多个频域单元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通过上述步骤201至步骤207,针对一个数据流,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二带宽上根据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生成该数据流的数据。
209、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相应的,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数据。
例如,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相应的,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该第i个频域单元上发送的数据。
由此可知,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该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码字的索引向终端设备指示的,索引可以采用比特的方式传输。因此,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精确的。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共同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根据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生成数据,并发送数据。提升了通信传输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终端设备基于BFCSI-RS得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由上述方案可知,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精确的。因此。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带宽的差分预编码矩阵共同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空口的抗噪性,提高了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了通信系统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仅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过程。对于第一带宽包括的其他带宽的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确定过程同样类似。例如,第一带宽还包括第三带宽。第三带宽与第二带宽类似,具体可以参阅前文第二带宽的相关介绍。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五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三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其中,第五上行预编码矩阵为终端设备在第三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网络设备根据第三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二下行波束权值。其中,第二下行波束权值用于网络设备发送第三带宽上的BF CSI-RS。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下行波束权值生成第三带宽上的BF CSI-RS。网络设备在第三带宽上发送BF CSI-RS。终端设备基于第三带宽上的BF CSI-RS得到终端设备在第三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三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估计终端设备在第三带宽上的上行预编码矩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1可以通过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601实现。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6,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6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
其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指示信息可以承载于控制信令中。例如,控制信令包括RRC信令、DCI或MAC CE,或者上述三种信令中的任意组合。
可选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的一个码字。预编码码本中的每个码字都有对应的索引,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码字,可以是该码字的索引。
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可选的,上述图6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601a。步骤601a可以在步骤601之前执行。
601a、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下面结合步骤6001和步骤6002介绍上述步骤601a。
步骤6001:网络设备确定第一矩阵集合;
其中,第一矩阵集合包括多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多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分别是终端设备在第一带宽包括的多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
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网络设备期望终端设备在对应的频域单元上采用的上行预编码矩阵。而由于环境中的噪声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终端设备确定的该频域单元上的上行预编码矩阵与网络设备期望在该频域单元采用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可能会有偏差。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在一个频域单元上可以传输多个数据流的数据。每个数据流对应一个上行预编码向量。该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中的每个列向量代表一个数据流对应的上行预编码向量,不同列向量为不同数据流的上行预编码向量。该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中的每个行向量代表终端设备的一个发送端口。不同行向量对应的发送端口不同。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行向量分别对应的发送端口用于传输该多个数据流在该频域单元上的数据。
例如,网络设备调度调度终端设备进行上行传输的频域单元包括第一带宽的第1个频域单元和第2个频域单元。网络设备在第一带宽的第1个频域单元和第2个频域单元调度终端设备传输数据流1至数据流3的数据。那么,第一矩阵集合包括两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那么,在该两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中,第1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为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51
第2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为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52
中的第一个列向量为数据流1在第1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向量,第一个行向量对应终端设备的发送端口1。第二个列向量为数据流2在第1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向量,第二个行向量对应终端设备的发送端口2。第三个列向量为数据流3在第1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第三个行向量对应终端设备的发送端口3。发送端口1、发送端口2和发送端口3用于传输数据流1、数据流2和数据流3在第1个频域单元的数据。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61
中的第一个列向量为数据流1在第2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向量,第一个行向量对应终端设备的发送端口1。第二个列向量为数据流2在第2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向量,第二个行向量对应终端设备的发送端口2。第三个列向量为数据流3在第3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第三个行向量对应终端设备的发送端口3。
关于网络设备确定第一矩阵集合的过程请参阅后文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6002: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矩阵集合确定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发送端口1、发送端口2和发送端口3用于传输数据流1、数据流2和数据流3在第2个频域单元上的数据。
在上述步骤6002中,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的方式有多种,下面介绍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于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仍适用,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下面结合步骤6002a和步骤6002b介绍第一种实现方式。
6002a、网络设备对第一矩阵集合包括的多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进行处理,得到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
下面介绍网络设备得到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两种实现方式。
首先,结合步骤1至步骤2介绍上述第一实现方式。
步骤1、网络设备将第一矩阵集合包括的多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中相同位置的元素进行相加,得到每个数据流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
例如,第一矩阵集合包括两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分别为第1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62
和第2个频域单元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63
由上述步骤6001的示例可知,数据流1对应的列向量包括频域单元1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个列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64
和频域单元2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个列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65
那么可知,数据流1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为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66
数据流2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和数据流3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的计算过程类似。即数据流2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为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67
数据流3对应的第一目标向量为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71
步骤2、网络设备对每个数据流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再将经过归一化处理的每个数据流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组成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
例如,网络设备将数据流1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72
的模值、数据流2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73
的模值和数据流3对应的第一目标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74
的模值分别调整为1。然后,网络设备按照数据流1至数据流3的顺序将经过归一化处理的数据流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作为矩阵的一个列向量组成得到第一预编码矩阵。
下面结合步骤1’和步骤2’介绍第二种实现方式。
步骤1’、网络设备将第一矩阵集合包括的多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中同一数据流对应的列向量相加,得到每个数据流对应的第二目标列向量;
例如,由上述步骤6001的示例可知,数据流1对应的列向量包括频域单元1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个列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75
和频域单元2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个列向量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76
数据流1对应的第二目标列向量为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77
数据流2对应的第二目标列向量和数据流3对应的第二目标列向量的计算过程类似。即数据流2对应的第二目标列向量为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78
数据流3对应的第二目标向量为
Figure BDA0003095829340000179
步骤2’、网络设备对每个数据流对应的第二目标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再将经过归一化处理的每个数据流对应的第二目标列向量组成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
例如,网络设备将数据流1对应的第二目标列向量的模值、数据流2对应的第一目标列向量的模值和数据流3对应的第二目标向量的模值分别调整为1。然后,网络设备按照数据流1至数据流3的顺序将经过归一化处理的数据流对应的第二目标列向量作为矩阵的一个列向量组成得到第一预编码矩阵。
6002b、网络设备从预编码码本中选择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性最高的码字作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上述步骤6002b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为预编码码本中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性最高的码字。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向量1表示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的第一个列向量(需要说明的是,码字是上行预编码矩阵)。该码字的第一个列向量是第一带宽上数据流1对应的列向量。向量2为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个列向量。第四预编码矩阵的第一个列向量是第一带宽上数据流1对应的列向量。向量1和向量2是经过归一化处理的。该向量1与向量2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向量2的共轭转置与向量1的乘积的模值表征。向量2的共轭转置与向量1的乘积的模值越接近1,向量1与向量2的相关性越高。例如,向量2的共轭转置与向量1的乘积的模值大于或等于0.9,则可以认为该向量1与向量2的相关性较高。对于该码字的其他列向量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对应列向量之间的相关性的判断方法同样适用,这里不再赘述。终端设备确定每个码字包括的列向量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对应列向量的相关性之和,为了描述方便,码字包括的列向量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对应列向量的相关性之和称为该码字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性。码字包括的列向量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对应列向量的相关性之和越大,则认为该码字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性越高。终端设备选择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性最高的码字。
由此可知,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网络设备实际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一带宽上的上行预编码矩阵。而网络设备采用基于码本的方式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带宽的上行预编码矩阵。因此,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可以是预编码码本中与第四上行预编码矩阵最接近的码字。然后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该码字的索引。以便于终端设备通过该索引确定该码字。这样网络设备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第一带宽的上行预编码矩阵的指示开销较小。
上述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的过程较为简单,复杂度较低,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提高了方案的实用性。
下面结合步骤6002a’和步骤6002b’介绍第二种实现方式。
6002a’、网络设备确定预编码码本中的每个码字分别与第一矩阵集合包括的多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性之和。
关于码字与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性请参阅前述步骤6002b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6002b’、网络设备将相关性之和最大的码字作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为了描述方便,码字分别与第一矩阵集合包括的多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性之和可以简称为该码字的相关性之和。例如,预编码码本包括码字A和码字B,第一矩阵集合包括矩阵1和矩阵2。那么,码字A的相关性之和为码字A与矩阵1的相关性和码字A与矩阵2的相关性。码字B的相关性之和为码字B与矩阵1的相关性和码字B与矩阵2的相关性。若码字A的相关性之和大于码字B的相关性之和,那么网络设备将码字A作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网络设备通过上述第二种实现方式确定得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更优化。有利于为终端设备指示为匹配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上行信道条件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下面结合图7介绍网络设备确定第一矩阵集合的过程。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7,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701、网络设备接收来自多个终端设备的SRS。
具体的,多个终端设备中的每个终端设备分别在第一带宽上的全部或部分频域单元向网络设备发送SRS。相应的,网络设备分别在第一带宽上的全部或部分频域单元接收来自多个终端设备中的每个终端设备的SRS。值得说明的是,不同的终端设备可以分别在第一带宽的相同或不同的频域单元发送SRS。
702、网络设备根据多个终端设备的SRS估计多个终端设备中各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
其中,每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包括该终端设备在第一带宽的各个频域单元上发送无线信号到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
703、网络设备根据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从多个终端设备选择待调度的终端设备,并确定第二矩阵集合。
第二矩阵集合包括该待调度的终端设备中各个终端设备在第一带宽中的第一频域单元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
第一频域单元是网络设备待调度该终端设备的频域单元。第一频域单元包括至少两个频域单元。第一频域单元包括的频域单元数小于或等于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待调度的终端设备包括多个终端设备的部分或全部终端设备。
对于不同终端设备来说,第一频域单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具体由网络设备决定待调度的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频域单元。
例如,待调度的终端设备包括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网络设备将在第一带宽的第1个频域单元和第2个频域单元调度终端设备1,网络设备将在第一带宽的第3个频域单元和第4个频域单元调度终端设备2。
第二矩阵集合包括该待调度的终端设备中各个终端设备在第一带宽中的第一频域单元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第二矩阵集合包括上述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6001的第一矩阵集合包括的多个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关于第一矩阵集合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图6的相关介绍。第二矩阵集合包括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202的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关于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图2的相关介绍。
具体的,网络设备按照预设算法和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从多个终端设备选择待调度的终端设备,并确定第二矩阵集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预设算法包括迫零(zero force,ZF)算法或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MMSE)算法。上述预设算法的优化目标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系统的吞吐量最大、数据包时延最小、或用户体验公平性最高。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处理装置进行描述。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8,通信处理装置8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2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通信处理装置800包括处理模块801和收发模块802。
处理模块801,用于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收发模块802,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
处理模块801,用于基于BF CSI-RS得到通信处理装置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通信处理装置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模块801具体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DCI,DCI用于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处理模块801具体用于:
测量BF CSI-RS,得到HDL_i*PDL_i;HDL_i表示第i个频域单元的下行信道,下行信道为通信处理装置估计的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网络设备到通信处理装置之间的下行信道;PDL_i为通信处理装置估计网络设备发送BF CSI-RS所采用的下行波束权值PDL_i;根据HDL_i*PDL_i确定差分预编码矩阵ΔPUL_i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PUL_i=PWB+f(ΔPUL_i);
其中,PUL_i为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ΔPUL_i为差分预编码矩阵,f(ΔPUL_i)=2*cos(αi)*ΔPUL_i,αi=π-β,β为PWB与ΔPUL_i之间的夹角。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PUL_i=g(PWB+ΔP′UL_i);
其中,PUL_i为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g(PWB+ΔP′UL_i)表示对(PWB+ΔP′UL_i)归一化处理;
ΔP′UL_i=g(ΔPUL_i),ΔPUL_i为差分预编码矩阵,g(ΔPUL_i)表示对ΔPUL_i归一化处理。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802还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信处理装置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802还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信处理装置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模块801,用于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收发模块802,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BF CSI-RS,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处理模块801,用于基于BF CSI-RS得到通信处理装置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通信处理装置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处理模块801确定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精确的。处理模块801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差分预编码矩阵共同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空口的抗噪性,提高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从而提升通信系统性能。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处理装置进行描述。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9,通信处理装置9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2、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通信处理装置900包括收发模块901和处理模块902。
收发模块901,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处理模块902,用于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根据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一下行波束权值;根据第一下行波束权值生成BF CSI-RS;在第二带宽上向终端设备发送BFCSI-RS,BF CSI-RS用于终端设备估计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901具体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DCI,DCI用于指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属于预编码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
ΔPUL_i=g(PWB-PUL_i),ΔPUL_i为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g(PWB-PUL_i)表示对PWB-PUL_i进行归一化处理。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
ΔPUL_i=γ*PUL_i-PWB;ΔPUL_i为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PWB为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γ为实数,通过γ的调整使得ΔPUL_i是归一化的。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
HDL_i*PDL_i=ΔPUL_i,HDL_i表示下行信道,下行信道为终端设备在第i个频域单元上通信处理装置到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信道,PDL_i为第一下行波束权值,ΔPUL_i为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901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901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使能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收发模块901,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处理模块902,用于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第二带宽为第一带宽的子集;根据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第一下行波束权值;根据第一下行波束权值生成BF CSI-RS;在第二带宽上向终端设备发送BF CSI-RS,BF CSI-RS用于终端设备估计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收发模块901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以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那么,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是精确的。BF CSI-RS用于终端设备估计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在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在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从而提高空口的抗噪性,提高了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的精度,提升了通信系统性能。
下面通过图10示出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一种简化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和图示方式,图10中,终端设备以手机作为例子。如图10所示,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及输入输出装置。
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
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
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
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
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种类的终端设备可以不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为便于说明,图10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终端设备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的处理单元。如图10所示,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单元1010和处理单元1020。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
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0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0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0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收发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应理解,收发单元10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发送操作和接收操作,处理单元102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上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处理单元1020用于执行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1、步骤206和步骤207,收发单元1010用于执行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5。
可选的,处理单元1020用于执行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8。收发单元1010还用于执行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5a和步骤209。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1010用于执行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601。
当终端设备为芯片时,芯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或通信接口;处理单元为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或者逻辑电路。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操作对应输入输出电路的输出,接收操作对应输入输出电路的输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请参阅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处理装置1100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通信处理装置1100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和收发器1103。
处理器1311、存储器1102和收发器1103分别通过总线相连,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
当通信处理装置1100为网络设备,或网络设备内的芯片时,通信处理装置1100可以用于执行图2、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前述图9所示的收发模块901则具体可以是收发器1103,因此,收发器1103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前述图9所示的处理模块902则具体可以是处理器1101,因此,处理器1101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
当通信处理装置1100为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内的芯片时,通信处理装置11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2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前述图8所示的收发模块802则具体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收发器1103,因此,收发器1103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前述图8所示的处理模块801则具体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器1101,因此,处理器1101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处理系统。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系统的一个示意图。通信处理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用于执行如图2、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执行的全部或部分步骤。终端设备用于执行如图2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图2、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图2、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图2、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处理方法。
可选的,处理器通过接口与存储器耦合。
可选的,芯片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图2、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处理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存储器可以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另外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专用CPU、专用存储器、专用元器件等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凡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的功能都可以很容易地用相应的硬件来实现,而且,用来实现同一功能的具体硬件结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专用电路等。但是,对本申请而言更多情况下软件程序实现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网络设备、或本地计算设备、计算设备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网络设备、或本地计算设备、计算设备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网络设备、或本地计算设备、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1)

1.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波束赋形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BF CSI-RS,所述第二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的子集;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BF CSI-RS得到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BF CSI-RS得到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测量所述BF CSI-RS,得到HDL_i*PDL_i
所述HDL_i表示所述第i个频域单元的下行信道,所述下行信道为所述终端设备估计的在所述第i个频域单元上所述网络设备到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信道;
所述PDL_i为所述终端设备估计的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BF CSI-RS所采用的下行波束权值PDL_i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HDL_i*PDL_i确定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ΔPUL_i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PUL_i=PWB+f(ΔPUL_i);
其中,所述PUL_i为所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PWB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ΔPUL_i为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f(ΔPUL_i)=2*cos(αi)*ΔPUL_i,αi=π-β,β为所述PWB与所述ΔPUI_i之间的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PUL_i=g(PWB+ΔP′UL_i);
其中,所述PUL_i为所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PWB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所述g(PWB+ΔP′UL_i)表示对(PWB+ΔP′UL_i)归一化处理;
所述ΔP′UL_i=g(ΔPUL_i),所述ΔPUL_i为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g(ΔPUL_i)表示对ΔPUL_i归一化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8.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是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二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的子集;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下行波束权值;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下行波束权值生成波束赋形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BF CSI-RS;
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BF CSI-RS,所述BF CSI-RS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估计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
ΔPUL_i=g(PWB-PUL_i),所述ΔPUL_i为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所述PWB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g(PWB-PUL_i)表示对PWB-PUL_i进行归一化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
ΔPUL_i=γ*PUL_i-PWB
所述ΔPUL_i为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所述PWB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γ为实数,通过所述γ的调整使得所述ΔPUL_i是归一化的。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下行波束权值,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下行波束权值;
HDL_i*PDL_i=ΔPUL_i,所述HDL_i表示下行信道,所述下行信道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i个频域单元上所述网络设备到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信道,所述PDL_i为所述下行波束权值,所述ΔPUL_i为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使能所述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15.一种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在第二带宽上发送的波束赋形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BF CSI-RS,所述第二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的子集;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BF CSI-RS得到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差分预编码矩阵;根据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测量所述BF CSI-RS,得到HDL_i*PDL_i;所述HDL_i表示所述第i个频域单元的下行信道,所述下行信道为所述通信处理装置估计的在所述第i个频域单元上所述网络设备到所述通信处理装置之间的下行信道;所述PDL_i为所述通信处理装置估计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BFCSI-RS所采用的下行波束权值PDL_i
根据所述HDL_i*PDL_i确定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ΔPUL_i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PUL_i=PWB+f(ΔPUL_i);
其中,所述PUL_i为所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PWB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ΔPUL_i为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f(ΔPUL_i)=2*cos(αi)*ΔPUL_i,αi=π-β,β为所述PWB与所述ΔPUL_i之间的夹角。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
PUL_i=g(PWB+ΔP′UL_i);
其中,所述PUL_i为所述第三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PWB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g(PWB+ΔP′UL_i)表示对(PWB+ΔP′UL_i)归一化处理;
所述ΔP′UL_i=g(ΔPUL_i),所述ΔPUL_i为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g(ΔPUL_i)表示对ΔPUL_i归一化处理。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指示所述通信处理装置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21.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使能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22.一种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带宽的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和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带宽上的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是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带宽上的期望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二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的子集;根据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确定下行波束权值;根据所述下行波束权值生成波束赋形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BF CSI-RS;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二带宽上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BF CSI-RS,所述BFCSI-RS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估计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具体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
ΔPUL_i=g(PWB-PUL_i),所述ΔPUL_i为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所述PWB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PUL_i为所述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g(PWB-PUL_i)表示对PWB-PUL_i进行归一化处理。
25.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差分预编码矩阵;
ΔPUL_i=γ*PUL_i-PWB,所述ΔPUL_i为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所述PWB为所述第一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PUL_i为第二上行预编码矩阵,所述γ为实数,通过所述γ的调整使得所述ΔPUL_i是归一化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为第i个频域单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所述N为所述第一带宽包括的频域单元数;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所述下行波束权值;
HDL_i*PDL_i=ΔPUL_i,所述HDL_i表示下行信道,所述下行信道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i个频域单元上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到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信道,所述PDL_i为所述下行波束权值,所述ΔPUL_i为所述期望差分预编码矩阵。
27.根据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差分码本模式。
28.根据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使能所述终端设备开启差分码本功能。
29.一种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处理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所述通信处理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储存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611205.3A 2021-06-01 2021-06-01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54419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1205.3A CN115441911A (zh) 2021-06-01 2021-06-01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PCT/CN2022/095911 WO2022253169A1 (zh) 2021-06-01 2022-05-30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1205.3A CN115441911A (zh) 2021-06-01 2021-06-01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41911A true CN115441911A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40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1205.3A Pending CN115441911A (zh) 2021-06-01 2021-06-01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41911A (zh)
WO (1) WO202225316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5626B (zh) * 2009-09-30 2013-06-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预编码矩阵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CN103220087B (zh) * 2010-01-16 2017-06-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预编码矩阵指示以及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和装置
US8897386B2 (en) * 2010-02-12 2014-11-25 Htc Corporatio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ereof for reducing the quantization effect of precoding operations utilizing finite codebooks
WO2017193331A1 (en) * 2016-05-12 2017-11-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class b fd-mimo
US10200103B2 (en) * 2016-11-23 2019-0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enable multi-resolution CSI reporting in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10492916B (zh) * 2018-05-15 202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指示方法及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53169A1 (zh) 2022-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40324B (zh) 一种测量上报方法及装置
WO2020156103A1 (zh) 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RU2726850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выборе под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CN112217550B (zh) 预编码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3746573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及装置
US11431453B2 (en)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2048593A1 (zh) 信道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US20230239014A1 (en) Information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081847A1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1056588A1 (zh) 一种配置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WO2016119255A1 (zh) 一种获取下行信道信息的方法、装置以及网络侧设备
WO2021159309A1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267853A1 (zh) 通道相位校正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7534883A (zh) 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EP4239897A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3517914B (zh)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WO2021179311A1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的指示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5441911A (zh)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JP2023553432A (ja) チャネル情報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CN112054831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21062806A1 (zh) 信道测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EP4040699A1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transmission port of a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16114183A (zh)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相关装置以及设备
WO2023011436A1 (zh) 通信处理方法和通信处理装置
CN115088224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