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41740A - 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41740A
CN115441740A CN202110614337.1A CN202110614337A CN115441740A CN 115441740 A CN115441740 A CN 115441740A CN 202110614337 A CN202110614337 A CN 202110614337A CN 115441740 A CN115441740 A CN 115441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voltage
power
load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143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1433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4174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5307 priority patent/WO202225310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441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417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DC powered loa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8Electronic means for switching from one power supply to another power supply, e.g. to avoid parallel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4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using a resonant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9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or a synchronous freewheeling circui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在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及时调节其输出电压以使得两个供电电源能够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由于在该至少一个负载的供电设备由第一供电电源切换至第二供电电源的过程中,可以先由两个供电电源共同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然后再由第二供电电源单独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因此可以避免第二供电电源所需驱动的负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进而可以确保供电总线的电压较稳定,不会影响负载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分布式供电架构中,诸如服务器和交换机等负载可以由电源和电池并联供电。其中,该电源和电池可以通过供电总线与负载连接。
该电源的输入端可以接入市电,该电源可以将市电转换为直流电以为负载供电。并且,该电源的输出电压高于电池的输出电压。由此,可以确保在电源正常工作时,电池无需额外提供能量,即负载均由电源供电。若电源的输入端掉电,则需由电池单独为负载供电。
但是,在电源的输入端掉电后,由于电池所需驱动的负载在短时间内的变化量较大,则可能导致该供电总线的电压出现跌落,进而影响负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可以解决供电总线的电压跌落问题。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电模组,该供电模组包括: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该第一供电电源和该第二供电电源用于通过供电总线与至少一个负载连接,并用于通过并联的方式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该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输出第一电压;该第二供电电源,用于输出第二电压,该第二电压小于该第一电压,且该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的电压差大于第一差值阈值;该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中的目标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该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调节该目标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使得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小于第二差值阈值,第二差值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差值阈值。
该第一差值阈值可以是使得第一供电电源单独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的临界值。该第二差值阈值可以是使得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且两个供电电源所驱动的负载的功率大致相等的临界值。
基于本申请提供的方案,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在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及时调节其输出电压以使得两个供电电源能够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由于在该至少一个负载的供电设备由第一供电电源切换至第二供电电源的过程中,可以先由两个供电电源共同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然后再由第二供电电源单独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因此可以避免第二供电电源所需驱动的负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进而可以确保供电总线的电压较稳定,不会影响负载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该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包括该第一供电电源,该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将其输出电压调低。
通过第一供电电源调节自身的输出电压,可以确保输出电压的调节效率,使得两个供电电源能够及时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
可选地,该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将其输出电压调低至第一目标电压,该第一目标电压与该第二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差值阈值。
也即是,可以仅由第一供电电源调节其输出电压,第二供电电源则可以保持其输出电压为第二电压不变。由此,不仅可以确保输出电压的调节效率,而且可以避免增加第二供电电源的工作复杂度。
可选地,该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将其输出电压由该第一电压调低至第二目标电压,并向该第二供电电源发送第一调节信号;该第二供电电源,用于基于该第一调节信号将输出电压由该第二电压调高至该第二目标电压;其中,该第二目标电压大于该第二电压,且小于该第一电压。
其中,该第一供电电源与第二供电电源之间可以通过走线(例如硬线)连接,该第一调节信号可以为干节点信号。通过干节点信号指示第二供电电源调节其输出电压,可以确保输出电压的调节效率。
并且,该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中均预先存储有该第二目标电压。由此,第一供电电源仅需通过第一调节信号指示第二供电电源调节其输出电压,而无需通过第一调节信号指示该第二目标电压。由此可以确保第一调节信号的传输效率,进而确保了第二供电电源调节其输出电压的效率。
可选地,该第一供电电源可以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输入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分别与该输入端和该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出端连接,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用于将通过该输入端接收到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该输入检测电路分别与该输入端和该控制电路连接,该输入检测电路用于若检测到该输入端无电能输入,则向该控制电路发送第二调节信号;该控制电路还与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连接,该控制电路用于基于该第二调节信号,控制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将输出的该直流电的电压调低。
其中,该输入检测电路可以包括比较器。
可选地,该第一供电电源还包括隔离电路,该隔离电路分别与该输入检测电路和该控制电路连接,该隔离电路用于控制该输入检测电路与该控制电路之间的信号的单向传输。该隔离电路可以为隔离光耦。
可选地,该目标供电电源包括该第二供电电源,该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向该第二供电电源发送第三调节信号;该第二供电电源用于基于该第三调节信号,将其输出电压调高至第三目标电压;该第一电压与该第三目标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差值阈值。
其中,该第三目标电压可以为第二供电电源中预先存储的固定值。第一供电电源仅需通过第三调节信号指示第二供电电源调节其输出电压,而无需通过第三调节信号指示该第三目标电压。由此,可以确保第三调节信号的传输效率,进而确保了第二供电电源调节其输出电压的效率。
并且,该第三调节信号可以为干节点信号。通过干节点信号指示第二供电电源调节其输出电压,可以确保输出电压的调节效率。
可选地,该第二供电电源包括一个电池,或多个并联的电池。该电池可以为锂电池。
可选地,该第一供电电源包括存储电容,该存储电容用于在该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的第一时长内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该目标供电电源用于在该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的第二时长内调节该目标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二时长小于该第一时长。
其中,该存储电容可以为大电容,其能够保证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出端的电压可以维持第一时长后再彻底掉电。也即是,在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完全掉电前,目标供电电源即可完成对其输出电压的调节,以使得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可以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方面提供的电源模组,供电总线以及至少一个负载;该电源模组中的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均通过供电总线与至少一个负载连接,并通过并联的方式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
其中,该负载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服务器,和/或,至少一个交换设备。
可选地,该电子设备还包括:电压转换器。该电压转换器分别与该供电总线和至少一个该负载连接,该电压转换器用于对该供电总线输出的电压进行电压转换后提供至该至少一个负载。该电压转换器可以为开环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转换器。
可选地,该电子设备还包括机柜,该电源模组、该供电总线以及该至少一个负载均设置在该机柜中。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整柜服务器。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该供电模组中的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在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及时调节其输出电压以使得两个供电电源能够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由于在该至少一个负载的供电设备由第一供电电源切换至第二供电电源的过程中,可以先由两个供电电源共同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然后再由第二供电电源单独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因此可以避免第二供电电源所需驱动的负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进而可以确保供电总线的电压较稳定,不会影响负载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总线的电压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前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在分布式供电架构中,假设电源的输出电压为54.5伏特(V),电池的输出电压为52V,则电源正常工作时,由电源单独为负载供电。若电源的输入端掉电,则由于电源中通常包括存储电容,因此该存储电容可以使得电源的输出电压维持一定时长(例如几毫秒)后再由54.5V降低至0。在电源的输出电压降低至0后,负载的供电设备由电源切换为电池。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设备切换的过程中,供电总线的电压的示意图。参考图1,由于在供电设备由电源切换为电池的过程中,电池的工作状态会在短时间内由无需为负载供电变化为需为全部负载供电,因此电池所需驱动的负载在短时间内的变化量较大,会导致该供电总线的电压在t0时刻出现跌落,进而影响负载正常工作。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供电设备切换的过程中,电池所需驱动的负载会发生动态变化。在该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电池的环路响应存在一个极限。若该电子设备中的负载的功率较大,则通常0%至70%的负载变化是环路响应的极限,超过70%的负载变化就会导致供电总线出现影响后级负载供电的电压跌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可以解决供电设备切换过程中供电总线的电压出现跌落的问题。如图2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供电模组01、供电总线02以及至少一个负载03。图2中仅示意性示出了一个负载03。其中,该供电模组01包括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该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均通过供电总线02与该至少一个负载03连接,且能够通过并联的方式为该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供电电源011可以输出第一电压,该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输出第二电压,该第一电压大于第二电压,且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的电压差大于第一差值阈值。因此,在该两个供电电源均正常工作时,由第一供电电源011为该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而第二供电电源012无需为负载03供电,即第二供电电源012无需额外提供能量。
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中的目标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无能源(例如电能)输入,则调节该目标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使得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第二差值阈值。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第二差值阈值时,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能够共同为该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当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变为0后,由第二供电电源012单独为该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在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及时调节其输出电压以使得两个供电电源能够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两个供电电源共同为负载03供电一段时间后,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降低至0,再由第二供电电源012单独为负载03供电。由此,可以确保供电设备由第一供电电源011切换为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过程中,第二供电电源012所需驱动的负载03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进而可以确保供电总线02的电压较稳定,不会影响负载03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整机柜设备,例如可以是整柜服务器。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前视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后视图。参考图3和图4可以看出,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机柜04,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第二供电电源012,供电总线02以及至少一个负载03均设置在机柜04中。其中,该供电总线03可以设置在机柜04的背面。该供电总线03也可以称为母线(busbar)或母排。
如图3所示,该第一供电电源01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源模块0111,每个电源模块0111可以接入市电,并可以将市电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例如,可以将220V的交流电转换为48V或54.5V的直流电。可选地,该每个电源模块0111的功率可以为3000瓦(W)。可以理解的是,电源模块0111接入市电时,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可以是指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掉电。
如图3所示,该第一供电电源011还可以包括电源框0112,该至少一个电源模块0111均设置在电源框0112中。其中,该电源框0112的高度可以为3U,U为机架单位,1U等于44.45毫米(mm)。
该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为能够存储电能的电源,其可以包括一个电池(例如锂电池)0121或多个并联的电池0121。或者,该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超级电容。可选地,该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为电池备份单元(battery backup unit,BBU)。如图3所示,该第二供电电源012还可以包括电池框0122,该多个电池0121均设置在电池框0122内。其中,该电池框的高度范围可以为2U至4U。
如图3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多个负载03,该多个负载0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服务器031,和/或,至少一个交换设备032。其中该交换设备032可以是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电压转换器05。该电压转换器05分别与供电总线02和至少一个负载03连接,电压转换器05用于对供电总线02输出的电压进行电压转换后提供至其所连接的至少一个负载03。例如,电压转换器05可以将供电总线02输出的电压转换为12V。
可选地,该电压转换器05可以为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转换器,且可以为开环DC/DC转换器。
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供电总线02的电压跌落影响负载03正常工作,还可以在供电总线02与负载03之间设置闭环DC/DC转换器。该闭环DC/DC转换器能够将其接收到的一定范围内的电压转换成稳定的电压并输出至负载03。由此可以确保当供电总线02的电压出现跌落时,该闭环DC/DC转换器仍然能够为其所连接的负载03提供稳定的输出电压,进而确保负载03能够正常工作。但是,由于闭环DC/DC转换器需要基于其输出电压的反馈来调节其占空比,且其内部的开关晶体管需选用耐压较高的晶体管,所以闭环DC/DC转换器的开关损耗大,且成本较高。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该供电模组01中的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在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时,通过调整其输出电压的方式以避免供电总线02的电压出现跌落,因此即使采用开环DC/DC转换器,也可以确保负载03的正常工作。由于相比于闭环DC/DC转换器,该开环DC/DC转换器的损耗和成本均较低,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电子设备的损耗和成本。例如,选用开环DC/DC转换器的转换效率相比于闭环DC/DC转换器可以提高1.5%,选用开环DC/DC转换器的成本相比于闭环DC/DC转换器可以降低8%。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负载03可以包括:多个服务器031、至少一个管理交换机032a和至少一个业务交换机032b。其中,每个服务器031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内存,标卡(即网卡)和风扇等器件,且该服务器031还可以包括降压稳压(voltage regulator down,VRD)器件,稳压器和聚丙烯电容(CBB)等器件。其中,CPU和内存可以分别通过一个VRD器件与电压转换器05连接,标卡和硬盘分别通过一个稳压器与电压转换器05连接。从图6中还可以看出,该电压转换器05可以设置在服务器031中。
可选地,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电源供应单元(power supply unit,PSU),管理交换机032a可以通过该PSU与供电总线02连接。业务交换机032b可以直接与该供电总线03连接。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中的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在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及时调节其输出电压以使得两个供电电源能够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由于在该至少一个负载的供电设备由第一供电电源切换至第二供电电源的过程中,可以先由两个供电电源共同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然后再由第二供电电源单独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因此可以避免第二供电电源所需驱动的负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进而可以确保供电总线的电压较稳定,不会影响负载的正常工作。
由于该电子设备中的供电模组是避免供电总线的电压出现跌落的关键部件,因此下文对该电子设备中的供电模组进行详细介绍。如图2所示,该供电模组01包括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用于通过供电总线02与至少一个负载03连接,并用于通过并联的方式为负载03供电。
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用于输出第一电压。
该第二供电电源012,用于输出第二电压,该第二电压小于第一电压,且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的电压差大于第一差值阈值。例如,该第一电压可以为54.5V,第二电压可以为52V。
由于第一供电电源011输出的第一电压大于第二供电电源012输出的第二电压,因此在第一供电电源011正常工作时,由第一供电电源011单独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第二供电电源012无需为负载03供电。
该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中的目标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调节目标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使得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小于第二差值阈值。该第二差值阈值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差值阈值。也即是,该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中的至少一个供电电源可以在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时,及时调节自身的输出电压,以使得两个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较小。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第二差值阈值时,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能够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例如,当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约等于0时,该第一供电电源011能够为50%的负载03供电,第二供电电源012能够为剩余的50%的负载03供电。当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降低至0时,可以由第二供电电源012单独为全部的负载03供电,而第一供电电源011无需为负载03进行供电。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使得在该至少一个负载03的供电设备由第一供电电源011切换至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过程中,先由两个供电电源共同为该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然后再由第二供电电源012独立为该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由此可以使得在该至少一个负载03的供电设备由第一供电电源011切换为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过程中,第二供电电源012所需驱动的负载03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该切换过程中,第二供电电源012所需驱动的负载03在全部负载03中的功率占比可以先由0变化至50%,然后在经过一定时长后再由50%变化至100%。由于第二供电电源012所需驱动的负载03在短时间内的动态变化量较小(可以确保小于该第二供电电源012的环路响应的极限),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确保供电总线02的电压较稳定,不会影响负载03的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模组。该供电模组中的目标供电电源在检测到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可以及时调节目标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使得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第二差值阈值。由此可以使得在负载的供电设备由第一供电电源切换为第二供电电源的过程中,先由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共同为负载供电,然后再由第二供电电源单独为负载供电。由于该供电设备切换的过程中,可以避免第二供电电源所需驱动的负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可以确保供电总线的电压较稳定,避免影响负载正常工作。
应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差值阈值可以是使得第一供电电源011单独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的临界值。也即是,在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大于该第一差值阈值时,仅由第一供电电源011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
该第二差值阈值可以是使得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且两个供电电源所驱动的负载的功率大致相等的临界值。也即是,在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差值阈值时,由两个供电电源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且该两个供电电源所驱动的负载的功率大致相等。
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该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包括第一供电电源011,且不包括第二供电电源012。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将其输出电压调低。通过第一供电电源011调节自身的输出电压,可以确保输出电压的调节效率,使得两个供电电源能够及时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
可选地,第一供电电源011可以将其输出电压调低至第一目标电压,该第一目标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输出的第二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第二差值阈值。也即是,在该示例中,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可以保持为第二电压不变,仅由第一供电电源011调节其输出电压,由此,不仅可以确保输出电压的调节效率,而且可以避免增加第二供电电源的工作复杂度。其中,该第一目标电压可以为第一供电电源011中预先存储的固定值。
示例的,假设第一电压为54.5V,第二电压为52V,第二差值阈值为0.2V。则第一目标电压可以为52.2V。第一供电电源011在检测到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可以将其输出电压由54.5V调低至52.2V。此时,由于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等于该第二差值阈值,因此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并且,该第一供电电源011所驱动的负载03在全部负载03中的占比,可以与第二供电电源012所驱动的负载03在全部负载03中的占比近似相等。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示例,该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包括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第一供电电源011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将其输出电压由第一电压调低至第二目标电压,并向第二供电电源012发送第一调节信号。第二供电电源012用于基于该第一调节信号,将输出电压由第二电压调高至第二目标电压。其中,第二目标电压大于第二电压,且小于第一电压。也即是,在该示例中,两个供电电源011均可以调节各自的输出电压,以使得两个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较小。
示例的,假设第一电压为54.5V,第二电压为52V,则第二目标电压可以为53V。第一供电电源011在检测到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可以将其输出电压由54.5V调低至53V,并向第二供电电源012发送第一调节信号。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基于第一调节信号,可以将其输出电压由52V调高至53V。
可选地,在该示例中,该第一供电电源011与第二供电电源012之间可以通过走线(例如硬线)连接,该第一调节信号可以为干节点信号(也可以称为硬件干节点信号)。通过干节点信号指示第二供电电源012调节其输出电压,可以确保输出电压的调节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中均预先存储有该第二目标电压。由此,第二供电电源012接收到该第一调节信号后,可以直接将其输出电压调节至预先存储的第二目标电压。也即是,第一供电电源011仅需通过第一调节信号指示第二供电电源012调节其输出电压,而无需通过第一调节信号指示该第二目标电压。由此可以确保第一调节信号的传输效率,进而确保了第二供电电源调节其输出电压的效率。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示例,该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包括第二供电电源012,且不包括第一供电电源011。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向第二供电电源012发送第三调节信号。第二供电电源012用于基于该第三调节信号,将其输出电压调高至第三目标电压。该第一电压与第三目标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第二差值阈值。也即是,在该示例中,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可以保持为第一电压不变,仅由第二供电电源012调节其输出电压,以使得该两个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较小。
示例的,假设第一电压为54.5V,第三电压为52V,第二差值阈值为0.2V。则第三目标电压可以为54.3V。第一供电电源011在检测到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可以向第二供电电源012发送第三调节信号,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基于该第三调节信号将其输出电压由52V调高至54.3V。此时,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供电电源012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等于第二差值阈值,因此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三目标电压可以为第二供电电源012中预先存储的固定值。由此,第二供电电源012接收到该第三调节信号后,可以直接将其输出电压调节至预先存储的第三目标电压。也即是,第一供电电源011仅需通过第三调节信号指示第二供电电源012调节其输出电压,而无需通过第三调节信号指示该第三目标电压。由此可以确保第三调节信号的传输效率,进而确保了第二供电电源调节其输出电压的效率。
可选地,该第三调节信号可以为干节点信号。通过干节点信号指示第二供电电源012调节其输出电压,可以确保输出电压的调节效率。
下文对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的结构进行介绍。如图3和图6所示,该第一供电电源01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源模块0111。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每个电源模块0111可以包括交流直流(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current,AC/DC)转换电路11a、输入检测电路11b和控制电路11c。
该AC/DC转换电路11a分别与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和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端连接,该AC/DC转换电路11a用于将通过该输入端接收到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该输入检测电路11b分别与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和控制电路11c连接,输入检测电路11b用于若检测到该输入端无电能输入,则向控制电路11c发送第二调节信号。控制电路11c还与AC/DC转换电路11a连接,控制电路11c用于基于第二调节信号,控制AC/DC转换电路11a将输出的直流电的电压调低。
可选地,该输入检测电路11b可以包括比较器,该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例如正相输入端)可以与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连接,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负相输入端)的电压设定为参考电压,该参考电压可由高精度稳压电路提供。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有电能输入时,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的电压大于第二输入端的电压,比较器可以输出第一电平的信号。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无电能输入时,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的电压小于比较器的负向输入端的电压,比较器输出第二电平的信号,即第二调节信号。其中,该第一电平相对于第二电平可以为高电平。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比较器之外,该输入检测电路11b还可以包括放大器等能够对比较器的输入信号和/或输出信号进行处理的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该输入检测电路11b的结构不做限定。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电源模块0111还可以包括:隔离电路11d,隔离电路11d分别与输入检测电路11b和控制电路11c连接,隔离电路11d用于控制输入检测电路11b与控制电路11c之间的信号的单向传输。也即是,该隔离电路11d可以实现输入检测电路11b和控制电路11c之间的电气隔离。可选地,该隔离电路11d可以为隔离光耦。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第一供电电源011还包括存储电容C,该存储电容C用于在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的第一时长内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其中,该存储电容C可以为大电容,其能够保证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该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端的电压可以维持第一时长后再彻底掉电。
相应的,该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中的目标供电电源用于在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的第二时长内调节目标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其中,第二时长小于第一时长。也即是,在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端完全掉电前,目标供电电源即可完成对其输出电压的调节,以使得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
示例的,假设该第一时长为10ms,该第二时长为4ms,该第一电压为54.5V,第二电压为52V。第一供电电源011包括的存储电容C在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的10ms内可以持续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第一供电电源011可以在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的4ms内将其输出电压调节为52.2V,此时第一供电电源011和第二供电电源012可以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10ms后,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端完全掉电,第二供电电源012单独为该至少一个负载03供电。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9,该电源模块0111还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滤波器11e,缓启电路11f,功率因数校正(powerfactor correction,PFC)电路11g。
如图9所示,该EMI滤波器11e与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入端连接,由于该输入端接入市电,因此该输入端可以包括火线进线端(L)和零线进线端(N)。该EMI滤波器11e用于对输入信号的电磁噪声及杂波信号进行抑制。
缓启电路11f与PFC电路11g连接,该缓启电路11f用于降低电源模块0111启动时对供电电源的冲击。PFC电路11g与AC/DC转换电路11a连接,该PFC电路11g可以用于提高电源的功率因数。
可选地,该存储电容C可以集成在PFC电路11g中,即该存储电容C即为PFC电路11g中的电容。或者,该存储电容C可以独立于PFC电路11g设置,该存储电容C能够与PFC电路11g中的电容共同确保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电压在维持第一时长后再彻底掉电。
可选地,如图9所示,该AC/DC转换电路11a可以包括谐振电路11a1,变压器11a2和整流电路11a3。该谐振电路11a1与变压器11a2的原边连接,该谐振电路11a1可以用于减少电源模块内部的开关损耗,提高电源模块0111的工作效率。并且,该谐振电路11a1可以为LLC电路,其中L表示电感,C表示电容。
变压器11a2的副边与整流电路11a3的输入端连接,该变压器11a2用于实现谐振电路11a1与整流电路11a3之间功率的传送和电压转换。
整流电路11a3的输出端与失效隔离电路11h连接,该整流电路11a3用于将直流电转为交流电。该整流电路11a3可以为同步整流(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SR)电路。
该失效隔离电路11h还与第一供电电源011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在电源模块0111出现故障后,将电源模块0111与供电总线02进行隔离,防止该故障影响供电总线02。其中,该失效隔离电路11h可以为oring电路。其中,or表示或门,该oring电路也可以称为多路冗余电路。
继续参考图9,该电源模块还可以包括辅助电源(auxiliary power,AUX power)11i和原边控制电路11j。上文所述的与AC/DC转换电路11a连接的控制电路11c可以称为副边控制电路11c,副边控制电路11c的输出端可以与AC/DC转换电路11a包括的整流电路11a3连接。
该辅助电源11i分别与PFC电路11g和原边控制电路11j连接,辅助电源11i用于为电源模块0111中的各个控制电路(例如原边控制电路11j和副边控制电路11c)供电。原边控制电路11j与PFC电路11g连接,用于控制PFC电路11g的输出电压。
可选地,原边控制电路11j和副边控制电路11c均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
上文是以第一供电电源为用于将市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源,第二供电电源为电池为例进行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供电电源。
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该第二供电电源也可以为用于将市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源,且该第二供电电源所连接的市电与该第一供电电源连接的市电不同。对于第一供电电源为用于将市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源的场景,该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可以是指其输入端掉电,例如在其所连接的市电停电,或者其连接市电的线路出现故障时,其输入端会出现掉电的情况。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示例,该第一供电电源和/或第二供电电源还可以为用于将其他形式的能源(例如机械能,太阳能或风能等)转换为电能的设备,例如可以是发电机。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模组,该供电模组中的目标供电电源可以在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及时调节其输出电压以使得两个供电电源能够共同为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由于在该至少一个负载的供电设备由第一供电电源切换至第二供电电源的过程中,可以先由两个供电电源共同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然后再由第二供电电源单独为该至少一个负载供电,因此可以避免第二供电电源所需驱动的负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进而可以确保供电总线的电压较稳定,不会影响负载的正常工作。
本申请中术语“至少一个”的含义是指一个或多个,本申请中术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至少一个负载是指一个或多个负载。
在本文中提及的“和/或”,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供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组包括: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所述第一供电电源和所述第二供电电源用于通过供电总线与至少一个负载连接,并用于通过并联的方式为所述至少一个负载供电;
所述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输出第一电压;
所述第二供电电源,用于输出第二电压,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且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差大于第一差值阈值;
所述第一供电电源和所述第二供电电源中的目标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所述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调节所述目标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使得所述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的电压差小于第二差值阈值,所述第二差值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差值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供电电源包括所述第一供电电源,所述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将其输出电压调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将其输出电压调低至第一目标电压,所述第一目标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差值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将其输出电压由所述第一电压调低至第二目标电压,并向所述第二供电电源发送第一调节信号;
所述第二供电电源,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调节信号将输出电压由所述第二电压调高至所述第二目标电压;
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压,且小于所述第一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供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源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输入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
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第一供电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用于将通过所述输入端接收到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所述输入检测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输入检测电路用于若检测到所述输入端无电能输入,则向所述控制电路发送第二调节信号;
所述控制电路还与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调节信号,控制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将输出的所述直流电的电压调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源还包括隔离电路,所述隔离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检测电路和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用于控制所述输入检测电路与所述控制电路之间的信号的单向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供电电源包括所述第二供电电源,所述第一供电电源用于若确定其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则向所述第二供电电源发送第三调节信号;
所述第二供电电源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调节信号,将其输出电压调高至第三目标电压;
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三目标电压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差值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供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电源包括一个电池,或多个并联的电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供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源包括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用于在所述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的第一时长内为所述至少一个负载供电;
所述目标供电电源用于在所述输入端无能源输入后的第二时长内调节所述目标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
其中,所述第二时长小于所述第一时长。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电源模组,供电总线以及至少一个负载;
所述电源模组中的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均通过供电总线与至少一个负载连接,并通过并联的方式为所述至少一个负载供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压转换器;
所述电压转换器分别与所述供电总线和至少一个所述负载连接,所述电压转换器用于对所述供电总线输出的电压进行电压转换后提供至所述至少一个负载。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机柜,所述电源模组、所述供电总线以及所述至少一个负载均设置在所述机柜中。
CN202110614337.1A 2021-06-02 2021-06-02 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4417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4337.1A CN115441740A (zh) 2021-06-02 2021-06-02 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095307 WO2022253105A1 (zh) 2021-06-02 2022-05-26 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4337.1A CN115441740A (zh) 2021-06-02 2021-06-02 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41740A true CN115441740A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40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4337.1A Pending CN115441740A (zh) 2021-06-02 2021-06-02 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41740A (zh)
WO (1) WO202225310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02362B1 (ko) * 2004-10-06 2007-04-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정적인 시스템 종료를 위한 전원 공급 회로 및 방법
CN101902056B (zh) * 2009-06-01 2015-06-17 Ge医疗系统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不间断电源和使不间断电源省电的方法
JP2012130158A (ja) * 2010-12-15 2012-07-05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電源装置
CN103051042A (zh) * 2012-07-13 2013-04-17 山大鲁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不间断电源
CN110275597A (zh) * 2019-07-23 2019-09-24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供电系统及数据机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53105A1 (zh) 2022-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4084B2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US7679943B2 (en) Uninterruptable power supply
US7049711B2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US8374012B2 (en) Phase-controlled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US9450452B2 (en) Transformer coupled current capping power supply topology
JP2003079069A (ja) バックアップ電源と電源装置
JP6884281B2 (ja) Nfcアンテナの電力取得装置
US7898110B2 (en) On-line 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US11777338B2 (en) AC switch PFC with integrated charger and DC-DC for online UPS systems
US20240106263A1 (en) Integrated pfc and dc dc converter for dual dc bus for online ups application
EP3588758A1 (en) Integrated dc to dc converter
US5731692A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miting overshoot in a voltage and current control circuit
US11101738B2 (en) Power conver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US10998759B2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with DC output
JPH11113191A (ja) 無停電電源装置及びその充電制御方法
KR20040057673A (ko) 독립적 제어구조를 갖는 엔 플러스 1 모듈형 무정전전원장치
US11031808B2 (en) Power supply system
CN115441740A (zh) 供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659819B (zh) 一种掉电延时控制方法及控制电路
CN117439205B (zh) 电流切换电路、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US11777337B2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211630068U (zh) 可实现频率切换的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及空调设备
CN210007434U (zh) 一种用于Type-C端口的负载开关结构
CN116131612A (zh) 开关电源和计算设备
CN116614013A (zh)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