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35419A -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35419A
CN115435419A CN202211170551.3A CN202211170551A CN115435419A CN 115435419 A CN115435419 A CN 115435419A CN 202211170551 A CN202211170551 A CN 202211170551A CN 115435419 A CN115435419 A CN 1154354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eheater
air
controlling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705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志强
周葆林
陈军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117055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354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35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354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riable-flow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其中,该机组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还包括:再热器,其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出水口连通外部水源的进水口,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换热器,其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其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通过本发明,能够避免使用电再加热器,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更优的节能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的恒温恒湿机组采用压缩机制冷、电再热器制热来保持恒定的温度与湿度,这种控制方式虽可以较为稳定地实现恒温恒湿,但由于采用电再热需要消耗电能,能源利用率较低,在能耗方面有较大的损失。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恒温恒湿机组采用电再热需要消耗电能,能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恒温恒湿机组采用电再热需要消耗电能,能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该机组还包括:
再热器,其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出水口连通外部水源的进水口,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
换热器,其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其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机组还包括:
三通阀,其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其第一冷媒出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入口,其第二冷媒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用于切换冷媒流向。
进一步地,所述再热器的管路外壁具有间隔设置的凸起和凹槽结构,用于增大再热器内的水与再热器外部的空气的换热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机组还包括:
加湿器,其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其出风口连通室内,用于调节空气湿度。
进一步地,所述机组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其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其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外部水源的进水口,其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用于冷凝器的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水的流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阀还包括:
阻挡机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控制阀的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之间;
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二出水口包括多个子出口,所述阻挡机构在所述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之间移动,以改变导通的子出口的个数,进而控制流入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水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机组还包括:
变频水泵,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用于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机组还包括: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用于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的水流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恒温恒湿机组,该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机组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机组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恒温恒湿模式;
如果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则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换热器,进行制冷;
如果所述工作模式为恒温恒湿模式,则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蒸发器,并控制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流向再热器。
进一步地,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蒸发器,并控制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流向再热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调节压缩机的频率;
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调节压缩机的频率,包括:
比较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与设定湿度的大小关系;
如果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大于设定湿度,则控制压缩机的频率升高;
如果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小于设定湿度,则控制压缩机的频率降低;
如果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小于设定湿度,则控制压缩机的频率不变;
其中,压缩机的频率升高或者降低的幅度根据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与设定湿度的偏差确定。
进一步地,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包括:
比较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大小关系;
如果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大于设定温度,则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
如果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等于设定温度,则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不变;
如果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则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
进一步地,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包括:
控制第一控制阀内的阻挡机构向第一方向移动,进而控制第二出水口中导通的子出口的个数减小;
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包括:
控制第一控制阀内的阻挡机构向第二方向移动,进而控制第二出水口中导通的子出口的个数增加;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外部水源的进水口,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
进一步地,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达到最小值,且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仍大于设定温度;
如果是,则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
进一步地,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包括:
控制变频水泵的频率升高,和/或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增加;
其中,所述变频水泵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
进一步地,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达到最大值,且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仍小于设定温度;
如果是,则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
进一步地,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包括:
控制变频水泵的频率降低,和/或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减小。
进一步地,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加湿器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的湿度是否小于设定湿度;
如果是,则控制所述加湿器启动,将加湿器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的湿度提高至所述设定湿度;
其中,所述加湿器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出风口连通室内。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机组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控制方法。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引入再热器的管路,并设置单独的换热器,在无需维持恒定温湿度的制冷模式下,通过单独设置的换热器进行制冷,在恒温恒湿模式下,通过将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引入再热器的管路,实现对再热器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控制温湿度,通过回收利用冷凝器中的冷却水的热量,进行恒温恒湿控制,能够避免使用电再加热器,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更优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恒温恒湿机组的结构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热器的管路的结构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控制阀的结构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恒温恒湿模式的控制原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湿度调节过程的流程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控制阀,但这些控制阀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不同控制阀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阀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控制阀,类似地,第二控制阀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控制阀。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
实施例1
目前市场的恒温恒湿机组采用压缩机制冷、电再热器制热来保持恒定的温度与湿度,这种控制方式虽可以较为稳定地实现恒温恒湿,但由于采用电再热需要消耗电能,能源利用率较低,在能耗方面有较大的损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恒温恒湿机组的结构图,其中,虚线箭头为冷媒流向,实线箭头为水流方向,多个箭头为风向,如图1所示,还恒温恒湿机组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1、冷凝器2和蒸发器3,该恒温恒湿机组还包括:再热器4,其进水口连通冷凝器2的出水口,出水口连通外部水源的进水口,冷凝器2的进水口连通外部水源的出水口;换热器5,其冷媒入口连通冷凝器2的冷媒出口,其冷媒出口连通压缩机1的进气口。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5采用壳管式换热器。
在恒温恒湿模式下,机组中的冷凝器2流出的冷媒流向蒸发器3,冷凝器2流出的冷却水流向再热器4,通过蒸发器3和再热器4控制温度,通过再热器控制湿度;在制冷模式下,机组中的冷凝器2流出的冷媒流向换热器5,而不再流向蒸发器3,只通过换热器5进行制冷,不进行湿度的控制。
本实施例的恒温恒湿机组,将冷凝器2流出的冷却水引入再热器4的管路,并设置单独的换热器5,在无需维持恒定温湿度的制冷模式下,通过单独设置的换热器5进行制冷,在恒温恒湿模式下,通过将冷凝器2流出的冷却水引入再热器4的管路,实现对再热器4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控制温湿度,通过回收利用冷凝器2中的冷却水的热量,进行恒温恒湿控制,能够避免使用电再加热器,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更优的节能效果。
为了实现冷媒流量的切换,如图1所示,上述机组还包括:
三通阀6,其冷媒入口连通冷凝器2的冷媒出口,其第一冷媒出口连通蒸发器3的冷媒入口,其第二冷媒出口连通换热器5的冷媒入口,用于控制冷媒流向蒸发器3或者换热器5,进而实现不同的运行模式。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热器的管路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再热器4的管路外壁具有间隔设置的凸起和凹槽结构,该凸起和凹槽优选形状为U形,冷却水从管路的底部进入,再从管路的顶部流出。使管路可以较为均匀地加热,带有多个U形凸起和凹槽的管壁结构,增大再热器4内的水与再热器4外部的空气的换热面积,增加了管路对空气的加热时间,给再热器4周围的空气提供充足的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再热器的管路可以采用上述结构,以提高换热面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翅片换热器实现再热器的功能。
由于再热器4对周围空气进行加热时,也会改变空气的湿度,为了使湿度尽量与设定温度相同,实现更好的湿度控制效果,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机组还可以包括:加湿器(图中未示出),其进风口设置在再热器4的出风侧,其出风口连通室内,用于调节空气湿度。
为了控制冷凝器2流出的冷却水的流向再热器4还是外部水源,如图1所示,上述机组还包括:第一控制阀7,其进水口71连通冷凝器2的出水口,其第一出水口72连通外部水源的进水口,其第二出水口73连通再热器4的进水口。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控制阀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第一控制阀7还包括:阻挡机构74,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控制阀7的进水口71和第二出水口73之间;第一控制阀7的第二出水口73包括多个子出口733,阻挡机构74在进水口71和第二出水口73之间移动,以改变导通的子出口733的个数,进而控制流入第二出水口73的水流量。如图3所示,阻挡机构74向左移动时,导通的子出口733减少,流入第二出水口73的水流量减小,阻挡机构74向右移动时,导通的子出口733增加,流入第二出水口73的水流量增大。
为了控制冷凝器2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上述机组还包括:变频水泵8,设置在冷凝器2的进水口与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变频水泵8的频率升高,则冷凝器2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变频水泵8的频率降低,则冷凝器2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
为了进一步控制冷凝器2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如图1所示,上述机组还包括:第二控制阀9,设置在冷凝器2的进水口与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用于控制冷凝器2的进水口的水流量。第二控制阀9的开度增大,则冷凝器2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第二控制阀9的开度减小,则冷凝器2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的恒温恒湿机组,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确定机组的工作模式;其中,机组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恒温恒湿模式。
恒温恒湿模式下,需要保证温度和湿度均满足设定值,制冷模式下,不进行湿度控制。
S102,如果机组的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则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换热器,进行制冷。
S103,如果机组的工作模式为恒温恒湿模式,则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蒸发器,并控制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流向再热器。
在恒温恒湿模式下,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蒸发器,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流向再热器,通过蒸发器和再热器控制温度,通过再热器控制湿度;在制冷模式下,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换热器,而不再流向蒸发器,只通过换热器进行制冷,不进行湿度的控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三通阀控制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换热器还是蒸发器。
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在无需维持恒定温湿度的制冷模式下,通过单独设置的换热器进行制冷,在恒温恒湿模式下,通过将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引入再热器的管路,实现对再热器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控制温湿度,通过回收利用冷凝器中的冷却水的热量,进行恒温恒湿控制,能够避免使用电再加热器,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更优的节能效果。
通过上述步骤进行冷媒流向的切换,进入恒温恒湿模式之后,开始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因此,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蒸发器,并控制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流向再热器之后,上述方法还包括:根据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调节压缩机的频率;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
具体地,根据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调节压缩机的频率,包括:比较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与设定湿度的大小关系;如果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大于设定湿度,表明空气的湿度较高,则控制压缩机的频率升高,进而控制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升高,再热器的温度升高,对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以降低湿度;如果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小于设定湿度,表明空气的湿度较低,则控制压缩机的频率降低,进而控制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再热器的温度降低,对周围的空气进行冷却,以提高湿度。如果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小于设定湿度,则控制压缩机的频率不变;其中,压缩机的频率升高或者降低的幅度根据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与设定湿度的偏差确定。在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大于设定湿度时,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与设定湿度的偏差越大,压缩机的频率升高的幅度越大;在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小于设定湿度时,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与设定湿度的偏差越大,压缩机的频率降低的幅度越大。
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包括:比较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大小关系;如果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大于设定温度,表明空气的温度过高,则控制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减小再热器的温度,进而降低再热器出风侧的空气温度;如果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等于设定温度,则控制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不变;如果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表明空气的温度过低,则控制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提高再热器的温度,进而提高再热器出风侧的空气温度。
如上文中提及的图3所示,第一控制阀7还包括:阻挡机构74,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控制阀7的进水口71和第二出水口73之间;第一控制阀7的第二出水口73包括多个子出口733,阻挡机构74在进水口71和第二出水口73之间移动,以改变导通的子出口733的个数,进而控制流入第二出水口73的水流量。因此,控制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内的阻挡机构向第一方向左移动,进而控制第二出水口中导通的子出口的个数减小;控制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内的阻挡机构向右移动,进而控制第二出水口中导通的子出口的个数增加;其中,上述第一控制阀的进水口连通冷凝器的出水口,第一出水口连通外部水源的进水口,第二出水口连通再热器的进水口。
如果上述第一控制阀已经向左调整到极限时,再无法通过调整第一控制阀的方式调整温度,但是此时,如果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仍大于设定温度,则需要通过调整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进而调整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来调整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因此,控制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之后,方法包括:判断是否满足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达到最小值,且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仍大于设定温度;如果是,则控制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
具体地,控制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包括:控制变频水泵的频率升高,和/或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增加;其中,变频水泵设置在冷凝器的进水口与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第二控制阀设置在冷凝器的进水口与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
类似地,如果上述第一控制阀已经向右调整到极限时,再无法通过调整第一控制阀的方式调整温度,但是此时,如果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仍小于设定温度,则需要通过调整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进而调整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来调整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控制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之后,方法包括:判断是否满足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达到最大值,且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仍小于设定温度;如果是,则控制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
其中,控制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包括:控制上述变频水泵的频率降低,和/或控制上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减小。
由于再热器对周围空气进行加热时,也会改变空气的湿度,为了使湿度尽量与设定温度相同,实现更好的湿度控制效果,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机组还可以包括:加湿器,其进风口设置在再热器的出风侧,其出风口连通室内,用于调节空气湿度,因此,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之后,上述方法还包括:判断加湿器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的湿度是否小于设定湿度;如果是,则控制加湿器启动,将加湿器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的湿度提高至设定湿度。
在通过上述步骤完成温度和湿度的快速调节后,可以切换至制冷模式进行正常的制冷,因此,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之后,上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机组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即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换热器,不再流向蒸发器,通过换热器进行制冷。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恒温恒湿模式的控制原理图,图中,实线箭头为水流方向,虚线箭头为冷媒流向,多个箭头为风向,如图4所示,恒温恒湿模式下,通过主控制器向上述变频水泵和压缩机发送调频指令,向第一控制阀发送开度控制指令。
下面结合一具体示例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湿度调节过程,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湿度调节过程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过程包括以下优选实施步骤:
S1,主控制器获取采集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
S2,判断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D与设定湿度Ds的大小关系,如果D>Ds,则执行步骤S3,如果D=Ds,则执行步骤S4,如果D<Ds,则执行步骤S5。
S3,控制压缩机频率升高,预设时长后,返回步骤S2。
其中,压缩机频率升高的幅度根据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D与设定湿度Ds的差值大小确定。
S4,控制压缩机频率保持不变。
S5,控制压缩机频率降低,预设时长后,返回步骤S2。
其中,压缩机频率降低的幅度根据设定湿度Ds与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D的差值大小确定。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过程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该过程包括以下优选实施步骤:
S11,主控制器采集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T。
S12,判断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T与设定湿度Ts的大小关系,如果T>Ts,则执行步骤S13,如果T=Ts,则执行步骤S14,如果T<Ts,则执行步骤S15。
S13,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减小,然后执行步骤S16。
S14,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不变。
S15,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增大,然后执行步骤S18。
S16,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达到最小值,且T仍然大于Ts,如果否,则返回步骤S12,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7。
S17,控制变频水泵的频率升高。
S18,判断第一控制阀的开度是否达到最大值,且T仍然小于Ts,如果否,则返回步骤S12,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9。
S19,控制变频水泵的频率降低。
在执行完上述步骤后,主控制器采集加湿器的出风口的湿度D1,将加湿器的出风口的湿度D1与设定湿度Ds比较,若D1<Ds,则加湿器投入工作,将温度加热至设定温度Ts后的空气进行加湿。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控制方法。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组还包括:
再热器,其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其出水口连通外部水源的进水口,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
换热器,其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其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组还包括:
三通阀,其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其第一冷媒出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入口,其第二冷媒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用于切换冷媒流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热器的管路外壁具有间隔设置的凸起和凹槽结构,用于增大再热器内的水与再热器外部的空气的换热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组还包括:
加湿器,其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其出风口连通室内,用于调节空气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组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其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其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外部水源的进水口,其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用于冷凝器的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水的流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还包括:
阻挡机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控制阀的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之间;
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二出水口包括多个子出口,所述阻挡机构在所述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之间移动,以改变导通的子出口的个数,进而控制流入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水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组还包括:
变频水泵,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用于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组还包括: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用于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的水流量。
9.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恒温恒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机组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机组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恒温恒湿模式;
如果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则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换热器,进行制冷;
如果所述工作模式为恒温恒湿模式,则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蒸发器,并控制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流向再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机组中的冷凝器流出的冷媒流向蒸发器,并控制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冷却水流向再热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调节压缩机的频率;
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调节压缩机的频率,包括:
比较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与设定湿度的大小关系;
如果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大于设定湿度,则控制压缩机的频率升高;
如果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小于设定湿度,则控制压缩机的频率降低;
如果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小于设定湿度,则控制压缩机的频率不变;
其中,压缩机的频率升高或者降低的幅度根据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湿度与设定湿度的偏差确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包括:
比较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大小关系;
如果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大于设定温度,则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
如果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等于设定温度,则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不变;
如果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则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包括:
控制第一控制阀内的阻挡机构向第一方向移动,进而控制第二出水口中导通的子出口的个数减小;
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包括:
控制第一控制阀内的阻挡机构向第二方向移动,进而控制第二出水口中导通的子出口的个数增加;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外部水源的进水口,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达到最小值,且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仍大于设定温度;
如果是,则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包括:
控制变频水泵的频率升高,和/或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增加;
其中,所述变频水泵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与所述外部水源的出水口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增大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达到最大值,且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仍小于设定温度;
如果是,则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减小,包括:
控制变频水泵的频率降低,和/或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减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加湿器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的湿度是否小于设定湿度;
如果是,则控制所述加湿器启动,将加湿器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的湿度提高至所述设定湿度;
其中,所述加湿器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再热器的出风侧,出风口连通室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0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再热器的出风侧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再热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流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机组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1170551.3A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54354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70551.3A CN115435419A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70551.3A CN115435419A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35419A true CN115435419A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49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70551.3A Pending CN115435419A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3541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75175B (zh) 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KR10048480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압축기 동작방법
KR101639174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및 그 운전 방법
CN109210708A (zh) 空调器压缩机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器
CN110715466A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21063088A1 (zh) 变频器的冷却系统、方法及空调设备
KR20100123729A (ko) 냉동장치
CN111609513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020075074A (ko) 인버터 에어컨의 절전냉방 운전방법
CN112146260A (zh) 用于空调防凝露的方法、装置和空调
CN101915450A (zh) 一种多联机室内机风侧旁通容量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15435419A (zh)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EP3686519A1 (en) A system having a controlled subcooler, a self-optimizing subcooler control method and a controller thereof
CN110440406B (zh) 一种风机控制方法、装置及机组设备
JP5673524B2 (ja) 温度および湿度の調整を行う空調システム
CN115264946A (zh) 热泵热水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H038453B2 (zh)
CN112066581A (zh) 一种制冷系统、方法及制冷设备
KR20210131237A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및 제어 방법
CN218379721U (zh) 一种恒温恒湿机组
JP3174153B2 (ja)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の冷房制御装置
CN205090526U (zh) 控制系统及应用其的冷水机组
CN113899060B (zh) 多联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JP7451066B2 (ja) 空調用熱源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空調用熱源制御方法
JPS60138349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