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26834A -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26834A
CN115426834A CN202210977521.7A CN202210977521A CN115426834A CN 115426834 A CN115426834 A CN 115426834A CN 202210977521 A CN202210977521 A CN 202210977521A CN 115426834 A CN115426834 A CN 115426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door
air
evaporative cooling
cooling unit
indirect evapor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75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卫鹏云
骆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775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268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26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268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18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745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room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cabinets, e.g. by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05K7/20827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within room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cabinets, e.g. air condition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36Thermal management, e.g. server temperature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包括间接蒸发冷却机构、旁通风阀组、检测机构和控制机构。间接蒸发冷却机构包括室外侧风机和出风口靠近室外侧风机设置的换热芯体;旁通风阀组靠近换热芯体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设置;检测机构用于获取环境信息;控制机构与室外侧风机、旁通风阀组及检测机构连接,用于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及室外侧风机的开闭,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本申请提出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能够工作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降低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耗,提高其能效。

Description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中心空调控制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数据中心冷却技术中,冷却能耗较高,约占数据中心冷却总能耗的30%。由于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主要通过利用干空气进行制冷,从而实现数据中心高能效冷却,因此,间接蒸发冷却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有的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实现的间接蒸发机组的能效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能效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包括间接蒸发冷却机构、旁通风阀组、检测机构和控制机构。间接蒸发冷却机构包括室外侧风机和出风口靠近室外侧风机设置的换热芯体;旁通风阀组靠近换热芯体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设置;检测机构用于获取环境信息;控制机构与室外侧风机、旁通风阀组及检测机构连接,用于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及室外侧风机的开闭,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用于上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该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检测机构获取环境信息;控制机构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及室外侧风机的开闭,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能够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设置包括室外侧风机和换热芯体的间接蒸发冷却机构,并在靠近换热芯体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设置旁通风阀组,用于检测环境信息的检测机构以及与室外侧风机、旁通风阀组和检测机构连接的控制机构。通过上述设置方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检测机构获取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和室外侧风机的开闭,改变换热芯体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的室外进风和/或室内回风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内的流向,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地,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能够减少室外侧风机的开启或降低室外侧风机的工作转速,能够降低间接蒸发机组的能耗,从而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图2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步骤S120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图2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步骤S120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图2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步骤S120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10包括间接蒸发冷却机构110、检测机构(图未标注)、旁通风阀组120和控制机构(图未标注)。间接蒸发冷却机构110包括室外侧风机112和换热芯体111。其中,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靠近室外侧风机112设置。换热芯体111主要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组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都分别设置有可以与外界或者机组内部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室外新风可以与室内回风作为冷热流体分别流经换热芯体111的两组风道,换热芯体111可以与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进行热量交换,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也可以进行热量交换。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靠近室外侧风机112设置,在室外侧风机112打开时,能够提高换热芯体111内气体的流通速度,此外,调整室外侧风机112的转速还可以调整换热芯体111内气体的流通速度。而将室外侧风机112关闭时,还能够降低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耗,从而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旁通风阀组120靠近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设置,则通过控制旁通风阀组120的开闭,能够改变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的室外进风和/或室内回风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内的流向,即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
检测机构主要用于获取环境信息,则检测机构可以用于检测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环境信息,例如机组内部不同分布区域的空气的温度、湿度,室外空气即室外新风进入机组的温度、湿度,室内回风的温度、湿度;机组送风温度、湿度等。其中,检测机构可以包括用于空气测量的传感器组件。环境信息可以包括室内进风干球温度、室内进风湿球温度、室内回风湿球温度、室内回风干球温度、送风温度等。
控制机构与室外侧风机112、旁通风阀组120及检测机构连接,用于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120及室外侧风机112的开闭,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其中,控制机构可以包括处理器,处理器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设置包括室外侧风机112和换热芯体111的间接蒸发冷却机构110,并在靠近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设置旁通风阀组120,用于检测环境信息的检测机构以及与室外侧风机112、旁通风阀组120和检测机构连接的控制机构。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控制机构控制检测机构获取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120和室外侧风机112的开闭,改变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的室外进风和/或室内回风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内的流向,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地,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能够减少室外侧风机112的开启或降低室外侧风机112的工作转速,能够降低间接蒸发机组的能耗,从而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可以应用在数据中心机房,控制机构基于机房内部或者机房外部的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120及室外侧风机112的开闭,能够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调整机房的送风温度,保证数据中心机房的环境需求。
可选地,环境信息可以包括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和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包括新风出风口及回风出风口,新风出风口主要排出在换热芯体111内完成热量交换的室外新风;回风出风口主要排出在换热芯体111内完成热量交换的室内回风。在一些实施例中,间接蒸发冷却机构110还在靠近换热芯体111的回风出风口附近设置有室内侧风机180,调整室内侧风机180的转速调整室内回风排出的速度以及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送风的速度。
其中,旁通风阀组120包括第一旁通风阀121,第一旁通风阀121设置在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时,可以使新风出风口的区域与回风出风口的区域形成连通,则第一旁通风阀121的开启可以导通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的风道;第一旁通风阀121的关闭可以截止热芯体的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则第一旁通风阀121的开闭能够改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和压缩机150,管路里主要通入有用于热交换的媒介。第一换热器130设置在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与室外侧风机112之间,第一换热器130可以是冷凝器,冷凝器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管路中的热量以较快的方式,传到管路附近的空气中。冷凝器工作过程是放热的过程,所以冷凝器的温度较高,冷凝器工作时,从新风出风口排出的热交换后的室外新风经过冷凝器,可以带走冷凝器的热量,对其进行降温。第二换热器140靠近换热芯体111的回风出风口设置,与第一换热器130通过管路连通。第二换热器140可以是蒸发器,蒸发器工作时,可以将液态的制冷剂转换为气态的制冷剂,气态制冷剂再与周围空气进行热量交换,气化吸热,则蒸发器可以对回风出风口排出的室内回风降温。压缩机150与第一换热器130及第二换热器140通过管路连接,压缩机150是一种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从动的流体机械,它从管路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后,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则压缩机150可以用于给第一换热器130及第二换热器140提供用于热交换的媒介。
响应于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大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机构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关闭及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以使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一模式。则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一模式时有:室外新风进入换热芯体111的第一风道,室内回风进入换热芯体111的第二风道,换热芯体111对室内回风进行降温,同时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分别在换热芯体111的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流通,并完成热量交换,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大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关闭,以截止热芯体的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的风道,使得经过热量交换的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无法互相流通,即调整机组的风道流向,控制室外侧风机112工作从而提高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热量交换速度以及室外新风排出的速度。控制机构控制压缩机150、第一换热器130和第二换热器140工作,对从回风出风口排出的经过热量交换的室内回风降温,进一步调节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
蒸发冷却机组通过在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设置第一旁通风阀121,并在新风出风口与室外侧风机112之间设置第一换热器130,靠近回风出风口设置与第一换热器130连接的第二换热器140,以及与第一换热器130及第二换热器140连接的压缩机150。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在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大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送风温度阈值时,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控制机构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的关闭,使得经过热量交换的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无法互相流通,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从而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进一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一模式。
在另一实施例中,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有电子膨胀阀170。电子膨胀阀170与第一换热器130及第二换热器140通过管路连接,用于调节热交换的制冷剂以及流入第二换热器140的制冷剂的流量。
可选地,环境信息还包括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室外进风干球温度。换热芯体111的进风口包括回风进风口,用于室内回风进入换热芯体111。旁通风阀组120还包括第二旁通风阀122和第三旁通风阀123。第二旁通风阀122设置在室外侧风机112与新风出风口之间,第二旁通风阀122开启时,从换热芯体111新风出风口排出的室外新风能够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时,从换热芯体111新风出风口排出的室外新风停留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则第二旁通风阀122的开闭,能够调整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与外界之间的风道流向。第三旁通风阀123靠近换热芯体111的回风进风口设置,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时,室内回风可以部分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部分通过换热芯体111的回风进风口进入换热芯体111,同时,室外新风可以经过第三旁通风阀123进入换热芯体111回风进风口所在区域;第三旁通风阀123关闭时,室内回风则全部进入换热芯体111,则第三旁通风阀123的开闭可以控制换热芯体111回风进风口与室外的风道流向。
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机构控制室外侧风机112及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并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以使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二模式。其中,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小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二模式时有:室外新风进入换热芯体111的第一风道,室内回风进入换热芯体111的第二风道,换热芯体111对室内回风进行降温,同时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分别在换热芯体111的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流通,并完成热量交换,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室外侧风机112及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调整新风出风口与外界之间的风道流向,以使换热芯体111新风出风口区域的室外新风无法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调整换热芯体111回风进风口与室外的风道流向,将部分室内回风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并将部分室外新风引入换热芯体111回风进风口所在区域,并与室内回风进行热交换。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对从回风出风口排出的经过热量交换的室内回风降温。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导通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的风道,以使得新风出风口所在区域与回风出风口所在区域之间的气流导通,从而经过热量交换的室外新风进入回风出风口所在区域,并与降温后的室内回风混合,进一步调节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
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在室外侧风机112与新风出风口之间设置第二旁通风阀122,和靠近换热芯体111的回风进风口设置第三旁通风阀123。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室外侧风机112及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并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内的风道流向,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以进一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以使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二模式;进一步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二模式时,室外侧风机112关闭,能够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可选地,旁通风阀组120还包括第四旁通风阀124,第四旁通风阀124靠近换热芯体111的回风进风口设置,且位于第三旁通风阀123与换热芯体111的回风进风口之间。第四旁通风阀124打开时,室内回风能够进入换热芯体111;第四旁通风阀124关闭时,室内回风无法进入换热芯体111,则第四旁通风阀124的开闭能够调整换热芯体111回风进风口与室内回风之间的风道流向。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喷淋机构160,喷淋机构160靠近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设置。喷淋机构160主要用于对第一风道的室外新风降温。
喷淋机构16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靠近换热芯体111设置,喷淋机构160将冷却液喷洒到换热芯体111外表面,冷却液带走换热芯体111的热量,降温后的换热芯体111再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降温、增湿,从而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
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大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二旁通风阀122、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第四旁通风阀124关闭,并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第一旁通风阀121及喷淋机构160开启,以使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三模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三模式时有: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大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以使换热芯体111新风出风口区域的室外新风无法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及第四旁通风阀124关闭,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以使室内回风不进入换热芯体111,从第三旁通风阀123直接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喷淋机构160及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以使喷淋机构160对室外新风进行降温,降温后的室外新风经过第一旁通风阀121进入换热芯体111的回风出风口所在区域,并作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在第三旁通风阀123与换热芯体111的回风进风口之间设置第四旁通风阀124,以及靠近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设置喷淋机构160。通过上述设置方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控制机构在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大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时,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二旁通风阀122、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及第四旁通风阀124关闭,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并且控制喷淋机构160对室外新风进行降温,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进一步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三模式时,室外侧风机112、压缩机150、第一换热器130和第二换热器140关闭,能够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可选地,控制机构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及第四旁通风阀124的开启比例,以调节送风温度。开启比例是指控制机构可以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及第四旁通风阀124完全打开,或者打开至30%、50%、60%、80%等,打开的比例不同,引入室外新风或者排出室内回风的风量不同,但是旁通风阀引入或者排出的风量与旁通风阀打开的比例呈正相关。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用于上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10:控制机构控制检测机构获取环境信息。
检测机构主要用于获取环境信息,则检测机构可以用于检测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环境信息,例如机组内部不同分布区域的空气的温度、湿度,室外空气即室外新风进入机组的温度、湿度,室内回风的温度、湿度;机组送风温度、湿度等。其中,检测机构可以包括用于空气测量的传感器组件。环境信息可以包括室内进风干球温度、室内进风湿球温度、室内回风湿球温度、室内回风干球温度等。
步骤S120:控制机构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及室外侧风机112的开闭,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
控制机构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120和室外侧风机112的开闭,改变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的室外进风和/或室内回风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内的流向,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
本申请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检测机构获取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120和室外侧风机112的开闭,改变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的室外进风和/或室内回风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内的流向,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地,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能够减少室外侧风机112的开启或降低室外侧风机112的工作转速,能够降低间接蒸发机组的能耗,从而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步骤S120一实施例中,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包括新风出风口及回风出风口。旁通风阀组120包括设置在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旁通风阀121。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设置在新风出风口与室外侧风机112之间的第一换热器130,靠近回风出风口设置且与第一换热器130连接的第二换热器140,以及与第一换热器130及第二换热器140连接的压缩机150。参阅图3,图3是图2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步骤S120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步骤S120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21:响应于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大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关闭,以截止新风出风口的室外新风进入回风出风口的区域。
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大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关闭。室外新风进入换热芯体111的第一风道,室内回风进入换热芯体111的第二风道,换热芯体111对室内回风进行降温,同时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分别在换热芯体111的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流通,并完成热量交换,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控制机构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关闭,则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的气流无法导通,使得经过热量交换的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无法互相流通,即调整机组的风道流向,以防止新风出风口的室外新风进入回风出风口的区域。其中,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是指: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调整风道流向时的第一切换温度。
步骤S122:控制室外侧风机112打开,以提高新风出风口的室外新风的排出速度。
控制机构控制室外侧风机112打开,可以提高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热量交换以及排出的速度。
步骤S123: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以对回风出风口的室内回风降温。
控制机构控制压缩机150、第一换热器130和第二换热器140工作,对从回风出风口排出的经过热量交换的室内回风降温,进一步调节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执行的先后顺序不影响最终效果,由此不对上述步骤的顺序作具体限定。
步骤S120通过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大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关闭及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风道流向,以使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一模式,精确调整机房送风温度。
步骤S120另一实施例中,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包括新风出风口及回风出风口,进风口包括回风进风口。旁通风阀组120包括设置在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旁通风阀121,设置在室外侧风机112与新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二旁通风阀122,及靠近回风进风口设置的第三旁通风阀123。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设置在新风出风口与室外侧风机112之间的第一换热器130,靠近回风出风口设置且与第一换热器130连接的第二换热器140,以及与第一换热器130及第二换热器140连接的压缩机150。参阅图4,图4是图2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步骤S120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步骤S120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21: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以对回风出风口排出的室内回风降温。
室外新风进入换热芯体111的第一风道,室内回风进入换热芯体111的第二风道,换热芯体111对室内回风进行降温,同时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分别在换热芯体111的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流通,并完成热量交换,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同时,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对回风出风口的室内回风降温。其中,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是指: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调整风道流向时的第二切换温度。
其中,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小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
步骤S222: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及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以将新风出风口的室外新风与回风出风口降温后的室内回风混合。
控制机构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即关闭换热芯体111新风出风口区域与间接蒸发冷区机组在该区域与外部环境连通的风道,以使换热芯体111新风出风口区域的室外新风无法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而通过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将换热芯体111新风出风口区域与回风出风口的区域连通,形成新的风道,室外新风进入回风出风口所在区域,与降温后的室内回风混合,并再次进行热量交换进一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
步骤S223: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以排出室内回风。
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可以将部分室内回风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维持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气压的平衡。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执行的先后顺序不影响最终效果,由此不对上述步骤的顺序作具体限定。
步骤S120通过设置上述步骤,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室外侧风机112及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并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内的风道流向,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以进一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以使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二模式;进一步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二模式时,室外侧风机112关闭,能够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步骤S120又一实施例中,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包括新风出风口及回风出风口,进风口包括回风进风口。旁通风阀组120包括设置在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旁通风阀121,设置在室外侧风机112与新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二旁通风阀122,靠近回风进风口设置的第三旁通风阀123,及设置在第三旁通风阀123与回风进风口之间的第四旁通风阀124。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设置在新风出风口与室外侧风机112之间的第一换热器130,靠近回风出风口设置且与第一换热器130连接的第二换热器140,与第一换热器130及第二换热器140连接的压缩机150,以及靠近新风出风口设置的喷淋机构160。参阅图5,图5是图2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步骤S120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步骤S120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21: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大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以防止新风出风口的室外新风排出。
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大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即关闭换热芯体111新风出风口区域与间接蒸发冷区机组在该区域与外部环境连通的风道,以使换热芯体111新风出风口区域的室外新风无法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
步骤S322: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第四旁通风阀124关闭,以截止室内回风进入回风进风口。
控制机构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及第四旁通风阀124关闭,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以使室内回风不进入换热芯体111,从第三旁通风阀123直接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
步骤S323: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及喷淋机构160开启,以对室外新风降温并将降温后的室外新风作为机组送风。
控制喷淋机构160及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以使喷淋机构160对进入换热芯体111第一风道的室外新风进行降温,降温后的室外新风经过第一旁通风阀121进入换热芯体111的回风出风口所在区域,并作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送。
步骤S324: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以排出室内回风。
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以使室内回风不进入换热芯体111,从第三旁通风阀123直接排出间接蒸发冷却机组。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执行的先后顺序不影响最终效果,由此不对上述步骤的顺序作具体限定。
步骤S120通过设置上述步骤,通过控制机构在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大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时,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二旁通风阀122、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及第四旁通风阀124关闭,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并且控制喷淋机构160对室外新风进行降温,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进一步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三模式时,室外侧风机112、压缩机150、第一换热器130和第二换热器140关闭,能够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存储介质9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910,计算机程序910能够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中,任意一项控制方法。就本说明书而言,存储介质90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间接蒸发冷却机组10通过设置包括室外侧风机112和换热芯体111的间接蒸发冷却机构110,并在靠近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设置旁通风阀组120,用于检测环境信息的检测机构以及与室外侧风机112、旁通风阀组120和检测机构连接的控制机构。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控制机构控制检测机构获取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控制旁通风阀组120和室外侧风机112的开闭,改变换热芯体111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的室外进风和/或室内回风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内的流向,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地,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能够减少室外侧风机112的开启或降低室外侧风机112的工作转速,能够降低间接蒸发机组的能耗,从而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其中,蒸发冷却机组通过在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与回风出风口之间设置第一旁通风阀121,并在新风出风口与室外侧风机112之间设置第一换热器130,靠近回风出风口设置与第一换热器130连接的第二换热器140,以及与第一换热器130及第二换热器140连接的压缩机150。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在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大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送风温度阈值时,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控制机构控制第一旁通风阀121的关闭,使得经过热量交换的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无法互相流通,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从而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进一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进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一模式。
其中,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在室外侧风机112与新风出风口之间设置第二旁通风阀122,和靠近换热芯体111的回风进风口设置第三旁通风阀123。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控制机构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室外侧风机112及第二旁通风阀122关闭,并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第一旁通风阀121开启,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内的风道流向,控制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工作,以进一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以使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二模式;进一步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二模式时,室外侧风机112关闭,能够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其中,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在第三旁通风阀123与换热芯体111的回风进风口之间设置第四旁通风阀124,以及靠近换热芯体111的新风出风口设置喷淋机构160。通过上述设置方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通过控制机构在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大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时,控制室外侧风机112、第二旁通风阀122、第一换热器130、第二换热器140及压缩机150及第四旁通风阀124关闭,控制第三旁通风阀123开启,以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并且控制喷淋机构160对室外新风进行降温,从而调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送风温度;进一步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三模式时,室外侧风机112、压缩机150、第一换热器130和第二换热器140关闭,能够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能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机构、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间接蒸发冷却机构,包括:
室外侧风机;
换热芯体,其出风口靠近所述室外侧风机设置;
旁通风阀组,靠近所述换热芯体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设置;
检测机构,用于获取环境信息;
控制机构,与所述室外侧风机、所述旁通风阀组及所述检测机构连接,用于基于所述环境信息控制所述旁通风阀组及所述室外侧风机的开闭,以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信息包括:室外进风湿球温度、送风温度,所述出风口包括新风出风口及回风出风口,所述旁通风阀组包括:
第一旁通风阀,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回风出风口之间;
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
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室外侧风机之间;
第二换热器,靠近所述回风出风口设置,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
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用于给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提供用于热交换的媒介;
响应于所述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大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送风温度阈值,所述控制机构控制第一旁通风阀关闭及控制所述室外侧风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压缩机工作,以使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一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信息还包括:室外进风干球温度,所述进风口包括回风进风口,所述旁通风阀组还包括:
第二旁通风阀,设置在所述室外侧风机与所述新风出风口之间;
第三旁通风阀,靠近所述回风进风口设置;
响应于所述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所述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室外侧风机及所述第二旁通风阀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三旁通风阀、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开启,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压缩机工作,以使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二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风阀组还包括:
第四旁通风阀,靠近所述回风进风口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三旁通风阀与所述回风进风口之间;
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
喷淋机构,靠近所述新风出风口设置;
响应于所述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所述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送风温度阈值,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室外侧风机、所述第二旁通风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压缩机、所述第四旁通风阀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三旁通风阀、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及所述喷淋机构开启,以使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工作在第三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三旁通风阀及所述第四旁通风阀的开启比例,以调节所述送风温度。
6.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检测机构获取环境信息;
所述控制机构基于所述环境信息,控制所述旁通风阀组及所述室外侧风机的开闭,以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的出风口包括新风出风口及回风出风口;所述旁通风阀组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回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旁通风阀;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室外侧风机之间的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回风出风口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第二换热器,以及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的压缩机;
所述控制机构基于所述环境信息,控制所述旁通风阀组及所述室外侧风机的开闭,以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包括:
响应于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大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关闭,以截止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室外新风进入所述回风出风口的区域;
控制所述室外侧风机打开,以提高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室外新风的排出速度;
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压缩机工作,以对所述回风出风口的室内回风降温。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的出风口包括新风出风口及回风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回风进风口;所述旁通风阀组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回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旁通风阀,设置在所述室外侧风机与所述新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二旁通风阀,及靠近所述回风进风口设置的第三旁通风阀;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室外侧风机之间的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回风出风口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第二换热器,以及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的压缩机;
所述控制机构基于所述环境信息,控制所述旁通风阀组及所述室外侧风机的开闭,以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包括:
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压缩机工作,以对所述回风出风口排出的室内回风降温;
控制所述室外侧风机、所述第二旁通风阀关闭,及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开启,以将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室外新风与所述回风出风口降温后的室内回风混合;
控制所述第三旁通风阀开启,以排出室内回风;
其中,所述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小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的出风口包括新风出风口及回风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回风进风口;所述旁通风阀组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回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旁通风阀,设置在所述室外侧风机与所述新风出风口之间的第二旁通风阀,靠近所述回风进风口设置的第三旁通风阀,及设置在所述第三旁通风阀与所述回风进风口之间的第四旁通风阀;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室外侧风机之间的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回风出风口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的压缩机,以及靠近所述新风出风口设置的喷淋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基于所述环境信息,控制所述旁通风阀组及所述室外侧风机的开闭,以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风道流向,进而调整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工作模式,包括:
响应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大于第二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室外进风湿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室外进风切换温度阈值,且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阈值,控制所述室外侧风机、所述第二旁通风阀关闭,以截止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室外新风排出;
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压缩机、所述第四旁通风阀关闭,以截止室内回风进入所述回风进风口;
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阀及所述喷淋机构开启,以对室外新风降温并将降温后的室外新风作为机组送风;
控制所述第三旁通风阀开启,以排出室内回风。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能够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210977521.7A 2022-08-15 2022-08-15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4268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7521.7A CN115426834A (zh) 2022-08-15 2022-08-15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7521.7A CN115426834A (zh) 2022-08-15 2022-08-15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26834A true CN115426834A (zh) 2022-12-02

Family

ID=84198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7521.7A Pending CN115426834A (zh) 2022-08-15 2022-08-15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2683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52832B2 (en) Peak demand response operation of HVAC systems
CN210951657U (zh) 一种新风空调器
CN215832072U (zh) 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
US11802705B2 (en) Peak demand response operation with improved sensible capacity
CN102401437B (zh) 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双冷源空调系统
CN201331158Y (zh) 温度和湿度同时自动精确调节的空调装置
CN207471687U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该空调系统的空调器
CN206514574U (zh) 一种数据中心制冷系统
WO2021042437A1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848923A (zh) 一种利用自然冷源、带有干空气能的机械制冷复合空调运行控制方法
CN115426834A (zh)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208312601U (zh) 空调
CN115426833A (zh)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4001433A (zh) 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20068065U (zh) 数据机房空调机组
CN115413197A (zh)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4413498B (zh) 空调喷射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40919A (zh) 空调器
CN220250137U (zh) 带冷凝热回收的恒温除湿制冷系统
CN212746854U (zh) 一种利用自然冷源、干空气能与机械制冷复合空调系统
CN114087743B (zh) 热管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9555469U (zh) 数据机房空调及其控制装置
JPH0627297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20374230U (zh) 一种空调系统和车辆
CN217330058U (zh) 一种四管式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