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2787A -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12787A
CN115412787A CN202211037201.XA CN202211037201A CN115412787A CN 115412787 A CN115412787 A CN 115412787A CN 202211037201 A CN202211037201 A CN 202211037201A CN 115412787 A CN115412787 A CN 1154127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module
vibration
voice signal
vo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372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晓东
刘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21103720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127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12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27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5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 G10K11/178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麦克风、发声模组及处理模块,设备壳体设有安装腔以及连通安装腔的拾音孔和出音孔,麦克风设于安装腔内,并对应拾音孔设置,发声模组设于安装腔内,并与麦克风间隔,且发声模组对应出音孔设置,发声模组设有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处理模块设于安装腔内,并与麦克风和发声模组电连接,处理模块用于接收麦克风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避免用户讲话内容泄露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同时避免用户使用时影响他人的注意力或休息。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话技术为电话用户提供了一种现成的长距离通信方式。典型的电话或其他音频通信设备提供用户对其讲话的麦克风、用户与另一方之间的通信链路以及将另一方的语音提供给用户的扬声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音频通信技术已经开始包括移动电话,例如蜂窝电话、卫星电话和其他设备。
当在移动电话或其他音频通信设备上交谈时,用户希望进行私人谈话而不会被陌生人偷听。例如,个人可能会在拥挤的机场使用蜂窝电话,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找到私人房间或空间。蜂窝电话的用户可以转身面对房间的墙壁或角落,但附近的陌生人可能仍会偷听谈话内容。用户可能会采用各种策略,例如以隐晦或剪辑的方式提及主题或以非常柔和的语气说话,但这些方法可能会干扰与对话另一端的一方的对话流程。这样的用户希望拥有一个他们可以私下交谈并自由地进行对话而不会被用户不想偷听对话的非预期听众听到的移动电话。相关技术中,移动电话存在的这些问题面临用户讲话内容泄露的隐私安全问题,同时存在用户讲话声音影响他人的注意力或休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旨在提供一种避免用户讲话内容泄露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同时避免用户使用时影响他人的注意力或休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设备壳体,所述设备壳体设有安装腔以及连通所述安装腔的拾音孔和出音孔;
麦克风,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对应所述拾音孔设置;
发声模组,所述发声模组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麦克风间隔,且所述发声模组对应所述出音孔设置,所述发声模组设有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及
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麦克风和所述发声模组电连接,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麦克风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壳体包括:
前壳,所述前壳设有固定槽、所述拾音孔及所述出音孔,所述拾音孔和所述出音孔与所述固定槽连通,所述发声模组和所述麦克风间隔设于所述固定槽内;和
后盖,所述后盖盖合于所述固定槽的槽口,并与所述固定槽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槽的侧壁包括相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呈夹角设置,所述拾音孔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出音孔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音孔包括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所述第一出音孔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并与所述拾音孔间隔,所述第二出音孔设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出音孔对应,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出音孔对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槽的底壁凸设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围合形成限位槽,所述前壳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出音孔和所述限位槽的出声通道,部分所述发声模组限位于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一振动组件面向所述限位槽内;
且/或,所述固定槽的侧壁还设有限位斜面,所述第二出音孔贯穿所述限位斜面,所述发声模组与所述限位斜面限位抵接,所述第二振动组件面向所述限位斜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模组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及
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振动组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并与所述磁路系统相对,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并与所述磁路系统相对,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呈垂直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系统包括:
盆架;
第一磁路部分,所述第一磁路部分与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相对且间隔,所述第一磁路部分包括设于所述盆架面向所述外壳一侧的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所述边磁路部分设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的外侧,并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间隔以形成第一磁间隙;及
第二磁路部分,所述第二磁路部分设于所述盆架,与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相对且间隔,所述第二磁路部分与部分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和部分所述边磁路部分相对且间隔,以配合形成第二磁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包括相连接的中心磁路和第一共用磁路,所述边磁路部分包括边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所述边磁路位于所述中心磁路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第一子间隙,所述第二共用磁路位于所述第一共用磁路背向所述中心磁路的一侧,并间隔形成第二子间隙,所述第一子间隙与所述第二子间隙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二磁路部分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一共用磁路相对且间隔,以形成第三子间隙,所述第二磁铁与所述第二共用磁路相对且间隔,以形成第四子间隙,所述第三子间隙和所述第四子间隙连通,并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且/或,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包括第一振膜和第一音圈,所述第一振膜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振膜设有导电层,所述第一音圈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一音圈的另一端悬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所述第一音圈的引线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且/或,所述第二振动组件包括振膜组件、第二音圈及连接杆,所述振膜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音圈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磁间隙内,并与所述第二音圈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音频处理模块,所述音频处理模块与所述麦克风和所述发声模组电连接,所述音频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麦克风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
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音频处理模块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音频处理模块处理后的语音信号;及
发射模块,所述发射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电连接,用于发送语音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射模块包括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所述射频处理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和所述天线电连接,所述射频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信号,所述天线用于发送语音信号。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麦克风接收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并生成第一语音信号;
处理模块接收所述第一语音信号,并处理所述第一语音信号,转化形成反相位语音信号;
发声模组接收所述反相位语音信号,并生成反相位语音信息,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与所述语音信息在相位上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使所述发声模组输出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与所述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进行抵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麦克风接收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并生成第二语音信号;
所述处理模块接收所述第二语音信号,对比所述第二语音信号与所述第一语音信号,以判断所述声偶极子效应的强弱;
控制并调整所述发声模组输出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的声音响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麦克风接收环境语音信号,并生成第三语音信号;
所述处理模块接收所述第三语音信号,以判断环境场景,并控制所述发声模组启动或关闭;
当所述发声模组启动时,控制并调整所述发声模组输出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的声音响度。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通过在设备壳体内设置安装腔,从而利用安装腔安装、固定和保护麦克风、发声模组及处理模块等部件,通过在设备壳体上设置连通安装腔的拾音孔和出音孔,使得麦克风对应拾音孔设置,从而利用拾音孔拾取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并使得发声模组对应出音孔设置,从而方便发声模组输出的声音顺利通过出音孔传出外界;通过设置处理模块,使得处理模块与麦克风和发声模组电连接,从而利用处理模块接收麦克风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将反相位语音信号传输至发声模组,使得发声模组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与麦克风拾取的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位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从而使得反相位语音信号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互抵消,如此可在用户输出语音时到达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时互相抵消,实现避免用户输出语音信息泄露的目的,实现用户隐私保护安全效果;同时,通过在发声模组上设置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使得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在发声模组的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输出反相位语音信号,可有效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进行相互抵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正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B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去掉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工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电子设备 126 限位斜面 3311 第一振膜
1 设备壳体 13 后盖 3312 第一音圈
11 安装腔 2 麦克风 332 第二振动组件
12 前壳 3 发声模组 3321 振膜组件
121 拾音孔 31 外壳 3322 第二音圈
122 出音孔 32 磁路系统 3323 连接杆
1221 第一出音孔 321 盆架 4 处理模块
1222 第二出音孔 322 第一磁路部分 41 音频处理模块
123 固定槽 3221 第一磁间隙 42 中央处理器
1231 第一侧壁 323 第二磁路部分 43 发射模块
1232 第二侧壁 3231 第二磁间隙 431 射频处理模块
124 支撑台 33 振动系统 432 天线
125 出声通道 331 第一振动组件 5 屏幕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电话技术为电话用户提供了一种现成的长距离通信方式。典型的电话或其他音频通信设备提供用户对其讲话的麦克风、用户与另一方之间的通信链路以及将另一方的语音提供给用户的扬声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音频通信技术已经开始包括移动电话,例如蜂窝电话、卫星电话和其他设备。
智能终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互相联系的重要通讯工具,是人们在各种生活场景中获取信息时不可或缺的设备。在诸如办公、影剧院、地铁、公交车、电梯轿厢等封闭且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进行语音通话时,面临讲话内容泄露的隐私安全问题,同时存在讲话声音影响他人的注意力或休息的问题。
当在移动电话或其他音频通信设备上交谈时,用户希望进行私人谈话而不会被陌生人偷听。例如,个人可能会在拥挤的机场使用蜂窝电话,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找到私人房间或空间。蜂窝电话的用户可以转身面对房间的墙壁或角落,但附近的陌生人可能仍会偷听谈话内容。用户可能会采用各种策略,例如以隐晦或剪辑的方式提及主题或以非常柔和的语气说话,但这些方法可能会干扰与对话另一端的一方的对话流程。这样的用户希望拥有一个他们可以私下交谈并自由地进行对话而不会被用户不想偷听对话的非预期听众听到的移动电话。这些相同的问题适用于任何数量的音频电子设备,例如双向收音机、个人磁带录音机、膝上型计算机和在此类无意听众面前使用的其他设备。
相关技术中,移动电话存在的这些问题面临用户讲话内容泄露的隐私安全问题,同时存在用户讲话声音影响他人的注意力或休息的问题。
基于上述构思和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100。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智能终端,智能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头戴设备(例如AR/VR)、智能眼镜、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具有通话和外放音频功能的设备,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8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100包括设备壳体1、麦克风2、发声模组3及处理模块4,其中,设备壳体1设有安装腔11以及连通安装腔11的拾音孔121和出音孔122,麦克风2设于安装腔11内,并对应拾音孔121设置,发声模组3设于安装腔11内,并与麦克风2间隔,且发声模组3对应出音孔122设置,发声模组3设有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处理模块4设于安装腔11内,并与麦克风2和发声模组3电连接,处理模块4用于接收麦克风2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设备壳体1是电子设备100的外壳,用于安装和保护麦克风2、发声模组3及处理模块4等其他部件,也即设备壳体1为麦克风2、发声模组3及处理模块4等其他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可以理解的,设备壳体1可以是具有安装腔11的外壳、外罩、箱体或其他结构,在此不做限定。为了实现密封和防水效果,设备壳体1可以是一体结构。当然,为了方便安装麦克风2、发声模组3及处理模块4等其他部件,设备壳体1也可采用分体设置,如此可提高麦克风2、发声模组3及处理模块4等其他部件的拆装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为了提高电子设备100的美观和外观性,设备壳体1的外壁可以喷涂美观图案或色彩等涂层。当然,也可贴附美观图案或色彩图贴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智能和可视化,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屏幕5,屏幕5设置于设备壳体1的外壁,以便用户可视或操作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麦克风2可以MIC或微型MIC等结构,用户拾取用户输出的声音信息,并将声音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发声模组3可以是扬声器模组或发声器件模组等结构。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发声模组3上设置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可使得发声模组3形成两个呈夹角设置的振动辐射面,不仅实现了多功能的应用,还有效提高了发声模组3的发声效果。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设备壳体1上设置拾音孔121和出音孔122,使得发声模组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与出音孔122对应,如此可利用出音孔122与发声模组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配合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发声效果,并提高隐私保护效果。同时,方便麦克风2通过拾音孔121拾取用户输出的声音信息。
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100时,用户输出的声音信息会被周缘的周边人员听到,导致个人的私密性得不到有效保护,影响用户的隐私安全。为了避免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00时,用户输出的声音被泄露严重,进一步提高私密性保护,在一实施例中,出音孔122与用户输出声音信息的嘴被配置为在电子设备100的出音孔122发声与用户输出的声音信息形成声偶极子效应。
可以理解的,所谓声偶极子是指相距很近的两个声源,它们的振动幅值相同,但是相位相反,由这样的两个点声源构成的合成声源称为声偶极子,而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00正是利用了声偶极子的反相位降漏原理,使得出音孔122的声源发出的声音与用户输出的声音信息在远处相互抵消,达到降漏的目的。也就是说,出音孔122与用户的嘴巴能够形成声偶极子效应的条件是:出音孔122与用户的嘴巴之间的距离要远小于上述二者到用户周边人的耳孔的距离,这样,对于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来说,出音孔122与用户的嘴巴之间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出音孔122与用户的嘴巴这两个声源到用户周边人的耳孔的距离近似相等,因此,这样两个相位相反的声源在到达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时互相抵消,达到降漏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出音孔122和拾音孔121的位置,使得出音孔122和拾音孔121与用户的嘴巴之间的距离足够近,同时由于发声模组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的两个发声面可以控制,实现偶极子效应,降低了用户输出声音信息被泄露,实现隐私保护。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00通过在设备壳体1内设置安装腔11,从而利用安装腔11安装、固定和保护麦克风2、发声模组3及处理模块4等部件,通过在设备壳体1上设置连通安装腔11的拾音孔121和出音孔122,使得麦克风2对应拾音孔121设置,从而利用拾音孔121拾取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并使得发声模组3对应出音孔122设置,从而方便发声模组3输出的声音顺利通过出音孔122传出外界;通过设置处理模块4,使得处理模块4与麦克风2和发声模组3电连接,从而利用处理模块4接收麦克风2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将反相位语音信号传输至发声模组3,使得发声模组3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与麦克风2拾取的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位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从而使得反相位语音信号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互抵消,如此可在用户输出语音时到达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时互相抵消,实现避免用户输出语音信息泄露的目的,实现用户隐私保护安全效果;同时,通过在发声模组3上设置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在发声模组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和/或第二振动组件332输出反相位语音信号,可有效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进行相互抵消。
在一实施例中,设备壳体1包括前壳12和后盖13,其中,前壳12设有固定槽123、拾音孔121及出音孔122,拾音孔121和出音孔122与固定槽123连通,发声模组3和麦克风2间隔设于固定槽123内,后盖13盖合于固定槽123的槽口,并与固定槽123围合形成安装腔1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通过将设备壳体1设置为前壳12和后盖13两部分分体设置结构,如此可方便麦克风2、发声模组3及处理模块4等部件的拆装便利性。可以理解的,前壳12和后盖13可采用粘结或焊接等固定方式,如此既可以提高安装稳定性,又可以提高密封效果。当然,为了提高拆装便利性,前壳12和后盖13也可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前壳12和后盖13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腔或密封胶层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前壳12设有固定槽123,通过在固定槽123的槽壁分别设置拾音孔121及出音孔122,使得拾音孔121及出音孔122相互靠近,从而方便拾音孔121拾取用户输出的声音信息的同时,出音孔122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息与用户输出的声音信息相互抵接。在本实施例中,发声模组3和麦克风2安装于固定槽123内,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与出音孔122对应,如此可方便发声模组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发出的声音顺利从出音孔122传出。
在本实施例中,设备壳体1的前壳12背向后盖13的一侧为正面,前壳12的固定槽123的侧壁为设备壳体1的顶部或侧部或底部,出音孔122位于设备壳体1的正面底部、侧部或底部,出音孔122位于设备壳体1的侧部或底部。可选地,拾音孔121及出音孔122位于设备壳体1相邻的两个侧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固定槽123的侧壁包括相连接第一侧壁1231和第二侧壁1232,第一侧壁1231和第二侧壁1232呈夹角设置,拾音孔121开设于第一侧壁1231,出音孔122开设于第一侧壁1231和/或第二侧壁1232。
在本实施例中,拾音孔121和出音孔122可同时设置在第一侧壁1231,此时,为了避免相互串音,拾音孔121和出音孔122间隔设置。当然,拾音孔121和出音孔122也可分别设置在相邻的第一侧壁1231和第二侧壁1232,如此可有效避免串音现象。
可以理解的,出音孔12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出音孔122为一个时,出音孔122开设于第一侧壁1231或第二侧壁1232;当出音孔122为多个时,出音孔122开设于第一侧壁1231、第二侧壁1232、以及第一侧壁1231和第二侧壁1232等,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出音孔122为一个时,当出音孔122开设于第一侧壁1231,此时出音孔122与第一振动组件331对应,从而利用发声模组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与麦克风2拾取的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位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从而使得反相位语音信号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互抵消,如此可在用户输出语音时到达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时互相抵消,实现避免用户输出语音信息泄露的目的,实现保护用户隐私安全效果。当出音孔122开设于第二侧壁1232,此时出音孔122与第二振动组件332对应,从而利用发声模组3的第二振动组件332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与麦克风2拾取的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位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从而使得反相位语音信号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互抵消,如此可在用户输出语音时到达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时互相抵消,实现避免用户输出语音信息泄露的目的,实现保护用户隐私安全效果。
可以理解的,出音孔122为多个时,多个出音孔122同时开设于第一侧壁1231和第二侧壁1232,此时第一侧壁1231的出音孔122与第一振动组件331对应,第二侧壁1232的出音孔122与第二振动组件332对应,从而利用发声模组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同时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与麦克风2拾取的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位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也即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输出相同相位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从而使得反相位语音信号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互抵消,如此可在用户输出语音时到达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时互相抵消,实现避免用户输出语音信息泄露的目的,实现保护用户隐私安全效果。同时,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同时工作,从而增大出音孔122输出反相位语音信号的响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和图8所示,出音孔122包括第一出音孔1221和第二出音孔1222,第一出音孔1221设于第一侧壁1231,并与拾音孔121间隔,第二出音孔1222设于第二侧壁1232;第一振动组件331与第一出音孔1221对应,第二振动组件332与第二出音孔1222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出音孔122,使得两个出音孔122的第一出音孔1221和第二出音孔1222分别设置于相邻的第一侧壁1231和第二侧壁1232,从而使得发声模组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与第一出音孔1221对应,第二振动组件332与第二出音孔1222对应,如此可利用第一出音孔1221和第二出音孔1222与发声模组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配合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发声效果,并提高隐私保护效果。
可以理解地,用户在通话时,可以选择第二振动组件332工作,第二振动组件332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与麦克风2拾取的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位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从而使得反相位语音信号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互抵消,如此可在用户输出语音时到达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时互相抵消,实现避免用户输出语音信息泄露的目的,实现保护用户隐私安全效果,由于第二出音孔1222与拾音孔121分别位于不同侧壁,距离较远,避免声波造成干扰、串音。而电子设备在处于声音外放模式时,可以选择第一振动组件331振动发声,也可以选择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同时振动发声,实现声音外放。即,在通话时,仅控制第二振动组件332输出反相位语音信号,与用户的声音形成声偶极子效应,而第一振动组件331不工作;在外放模式下,既可以控制第一振动组件331振动发声,从而实现第一振动单元331和第二振动单元332的不同的用途与功能,也可以控制第一振动单元331和第二振动单元332同时发声,以增加外放时声音响度。
另外,用户在通话时,可以选择第一振动组件331工作,第一振动组件331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与麦克风2拾取的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位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从而使得反相位语音信号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互抵消,如此可在用户输出语音时到达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时互相抵消,实现避免用户输出语音信息泄露的目的,实现保护用户隐私安全效果。而电子设备在处于声音外放模式时,可以选择第一振动组件331和/或第二振动组件331振动发声,实现音频播放效果的多样性。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槽123的底壁凸设有支撑台124,支撑台124围合形成限位槽,前壳12还设有连通第一出音孔1221和限位槽的出声通道125,部分发声模组3限位于限位槽内,且第一振动组件331面向限位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设置支撑台124,从而利用支撑台124安装、固定和支撑发声模组3。通过在前壳12内设置出声通道125,使得出声通道125的一端与第一出音孔1221连通,出声通道125的另一端连通限位槽,如此在发声模组3限位于限位槽内,且第一振动组件331面向限位槽内时,从而方便第一振动组件331发出的声音顺利通过出声通道125和第一出音孔1221传出。
可选地,出声通道125远离第一出音孔1221的一端贯穿限位槽的底壁。在本实施例中,出声通道12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音孔1221的轴向相同。可选地,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一出音孔1221的轴向呈垂直设置。
为了提高密封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夹设于发声模组3和限位槽的底壁之间。可以理解的,第一密封件可选为密封泡棉。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槽123的侧壁还设有限位斜面126,第二出音孔1222贯穿限位斜面126,发声模组3与限位斜面126限位抵接,第二振动组件332面向限位斜面12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通过在固定槽123的侧壁设有限位斜面126,使得第二出音孔1222贯穿限位斜面126,如此可方便发声模组3与限位斜面126限位抵接,从而提高发声模组3的安装稳定性。同时,第二振动组件332面向限位斜面126,并与第二出音孔1222正对,如此方便第二振动组件332发出的声音顺利从第二出音孔1222传出。
为了提高密封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夹设于发声模组3和限位斜面126之间。可选地,第二密封件为密封泡棉。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限位斜面126,如此在设备壳体1的前壳12与后盖13装配时,可通过压合前壳12与后盖13,使得前壳12的限位斜面126进一步抵压发声模组3,从而进一步压紧第二密封件,提高密封效果。
可选地,第二出音孔1222呈倾斜设置,第二出音孔1222的延伸轴向方向与限位斜面126呈垂直设置,第二出音孔1222的延伸轴向方向与第一出音孔1221的轴向方向形成的夹角小于90°。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可减小第二出音孔1222和第一出音孔1221在设备壳体1表面的距离,从而方便输出相同相位的反相位语音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前壳12背向后盖13的一侧设有安装槽,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屏幕5,屏幕5容纳并限位于安装槽内,第一出音孔1221邻近屏幕5的边沿设置。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前壳12背向后盖13的一侧设置安装槽,从而利用安装槽安装固定屏幕5的同时,方便屏幕5与安装腔11内的发声模组3或其他控制电路使得电路连接。可选地,第一出音孔1221邻近屏幕5的边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模组3包括外壳31、磁路系统32及振动系统33,其中,外壳3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磁路系统32连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振动系统33包括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第一振动组件331与第一壳体连接,并与磁路系统32相对,第二振动组件332与第二壳体连接,并与磁路系统32相对,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方向呈垂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外壳31用于安装、固定、支撑和保护振动系统33、磁路系统32等部件,也即外壳31为振动系统33、磁路系统32等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可以理解的,外壳31可以是具有安装腔的安装壳、壳体或盒体等结构,也即外壳31限定出收容空间,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6所示,外壳3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选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提高外壳31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合形成安装腔,安装腔可以是通腔或通槽结构。可选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呈垂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呈长方形结构,第一壳体具有相对的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短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长边连接,长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短边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二壳体连接于第一壳体的长边或短边,使得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呈垂直设置。
可以理解的,第二壳体可选为长方形结构,第二壳体具有相对的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短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长边连接,长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短边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共用一个长边或短边。第一壳体的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限定出第一开口,第二壳体的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限定出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连通安装腔。可选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于外壳31的相邻两个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31是金属件时,磁路系统32与外壳31采用粘接或焊接固定。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外壳31为塑料注塑成型时,磁路系统32的边导磁板先作为嵌件注塑在外壳31中,或者磁路系统32与外壳31采用粘接固定,然后其他部分再粘接固定,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磁路系统32设于外壳31的安装腔内,并与外壳31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振动系统33连接于外壳31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与磁路系统32相对。可以理解的,振动系统33的第一振动组件331与第一壳体连接,并盖合第一开口,第二振动组件332与第二壳体连接,并盖合第二开口,如此外壳31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及磁路系统32共同围合形成振动空间。
可以理解的,第一振动组件331与磁路系统32相对,第二振动组件332与磁路系统32相对,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共用磁路系统32,从而提高磁场利用率的同时,降低发声模组3的成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可选地,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方向呈垂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磁路系统32为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提供磁场和驱动力,以驱动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分别振动发声,从而提高出声效果。
本发明中电子设备100的发声模组3通过将外壳31设置为夹角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并围合形成安装腔,从而利用安装腔安装固定磁路系统32的同时,提高外壳31的结构强度,同时将振动系统33设置有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31与第一壳体连接,并与磁路系统32相对,第二振动组件332与第二壳体连接,并与磁路系统32相对,如此利用磁路系统32同时为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提供磁场和驱动力,以提高磁场利用率的同时,降低成本,进一步将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方向设置为呈夹角设置,如此可使得振动系统33形成两个相互呈夹角设置的振动辐射面,不仅实现了多功能的应用,还有效提高了发声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32包括盆架321、第一磁路部分322及第二磁路部分323,其中,第一磁路部分322与第一振动组件331相对且间隔,第一磁路部分322包括设于盆架321面向外壳31一侧的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边磁路部分设于中心磁路部分的外侧,并与中心磁路部分间隔以形成第一磁间隙3221,第二磁路部分323设于盆架321,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相对且间隔,第二磁路部分323与部分中心磁路部分和部分边磁路部分相对且间隔,以配合形成第二磁间隙323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磁路系统32的盆架321为第一磁路部分322和第二磁路部分323提供安装固定基础,第一磁路部分322和第二磁路部分323设置于盆架321面向外壳31的一侧,磁路系统32通过第一磁路部分322和第二磁路部分323与外壳31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
可以理解的,第一磁路部分322和第二磁路部分323可采用粘结方式连接固定于盆架321上。盆架321可选为导磁板或导磁盆架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第一磁路部分322和第二磁路部分323可采用粘结、焊接等方式与外壳31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磁路部分322设置第一磁间隙3221,从而利用第一磁间隙3221为第一振动组件331提供避让和振动空间。通过将第二磁路部分323设置在部分第一磁路部分322背向第一振动组件331的一侧,并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相对且间隔,使得第二磁路部分323与部分第一磁路部分322配合形成第二磁间隙3231,从而利用第二磁间隙3231为第二振动组件332提供避让和振动空间的同时,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共用部分第一磁路部分322,以提高磁路系统32的磁场利用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
为了方便安装固定第一磁路部分322和第二磁路部分323,并使得第一磁路部分322和第二磁路部分323分别与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相对,在一实施例中,盆架3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及第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别与第二段呈夹角设置,并位于第二段的相对两侧,第一段和第三段与第一壳体平行,第二段与第二壳体平行,部分第一磁路部分322设于第一段,第二磁路部分323设于第三段,并与第二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盆架321的第一段、第二段及第三段为一体成型结构。可选地,第一段、第二段及第三段形成直角Z形结构,使得盆架321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与第一壳体平行,第二段与第二壳体平行,如此利用第二段使得第一段和第三段之间形成高度差,从而方便利用盆架321的第一段安装固定第一磁路部分322,利用盆架321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安装固定第二磁路部分323,且使得第二磁路部分323位于第一磁路部分322对应第三段的部分下方,如此提高结构紧凑性的同时,使得第二振动组件332共用部分第一磁路部分32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磁路部分322的部分中心磁路部分和部分边磁路部分安装固定于盆架321的第一段,第一磁路部分322通过边磁路部分与外壳31的第一外壳连接固定。可选地,盆架321与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粘结连接,边磁路部分与外壳31的第一外壳粘结连接。
可以理解的,中心磁路部分包括层叠设置的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中心磁铁设置于中心华司和盆架321之间,边磁路部分包括层叠设置的边磁铁和边华司,边磁铁设置于边华司和盆架321之间。可以理解的,边磁路部分的边华司可以是与外壳31采用粘结连接。可选地,边华司与外壳31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中心华司和边华司可选为导磁板结构。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的结构轮廓相同,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可选为板状结构或环状结构,在此不做限定。边磁铁和边华司的结构轮廓相同,边磁铁和边华司可选为板状结构或环状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边磁路部分可以是环形结构,环形的边磁路部分环绕中心磁路部分,并与中心磁路部分间隔以形成环形的第一磁间隙3221。可选地,边磁路部分可以呈圆环形,或者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多边形状。
当然,边磁路部分包括多个,多个边磁路部分间隔且环绕中心磁路部分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边磁路部分包括多个,多个边磁路部分环绕中心磁路部分设置,并与中心磁路部分间隔以形成第一磁间隙3221,相邻两个边磁路部分间隔以形成连通第一磁间隙3221的缺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路部分322的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均沿竖直方向充磁,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的充磁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的,中心磁路部分的中心磁铁和边磁路部分的边磁铁均沿竖直方向充磁,中心磁铁和边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可实现优化BL的非线性性能。
可选地,第一磁路部分322的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的充磁方向与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相同,也即第一振动组件331沿竖直方向振动。可以理解的,中心磁路部分的中心磁铁和边磁路部分的边磁铁的充磁方向与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相同,也即中心磁路部分的中心磁铁和边磁路部分的边磁铁均沿竖直方向充磁。
在一实施例中,中心磁路部分包括相连接的中心磁路和第一共用磁路,边磁路部分包括边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边磁路位于中心磁路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第一子间隙,第二共用磁路位于第一共用磁路背向中心磁路的一侧,并间隔形成第二子间隙,第一子间隙与第二子间隙连通,以形成第一磁间隙3221;第二磁路部分32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第一磁铁与第一共用磁路相对且间隔,以形成第三子间隙,第二磁铁与第二共用磁路相对且间隔,以形成第四子间隙,第三子间隙和第四子间隙连通,并形成第二磁间隙323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中心磁路部分的中心磁路和第一共用磁路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通过粘结等方式连接为一体,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中心磁路和第一共用磁路均包括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中心磁路和第一共用磁路的中心华司可以是一个整体结构,也即中心磁路和第一共用磁路共用一个中心华司,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边磁路部分包括边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也即部分边磁路部分为第二共用磁路,另外部分边磁路部分为边磁路。可选地,边磁路部分的边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可以是一体连接结构,也可以是分体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边磁路部分包括多个,多个边磁路部分包括边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可选地,边磁路部分包括四个,一个为第二共用磁路,三个为边磁路。可以理解的,三个边磁路间隔设于中心磁路的外侧,并与中心磁路间隔形成第一子间隙,第二共用磁路位于第一共用磁路背向中心磁路的一侧,并间隔形成第二子间隙,且第一子间隙与第二子间隙连通,以形成第一磁间隙3221。
需要说明的是,边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均包括层叠设置的边磁铁和边华司,边磁铁设置于边华司和盆架321之间。可以理解的,第二磁路部分323可以是一个整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路部分32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其中,第一磁铁位于第一共用磁路的下方,并与第一共用磁路相对且间隔,以形成第三子间隙,第二磁铁位于第二共用磁路的下方,并与第二共用磁路相对且间隔,以形成第四子间隙,且第三子间隙和第四子间隙连通,并形成第二磁间隙3231。
为了确保第二磁路部分323与第一共用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配合提供充足的磁场。可选地,第一共用磁路的厚度大于或等于中心磁路的厚度。可选地,第二共用磁路的厚度大于或等于边磁路的厚度。可以理解的,第一共用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的磁铁厚度大于或等于中心磁路和边磁路的磁铁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磁铁的厚度大于或等于中心磁路的厚度。第二磁铁的厚度大于或等于边磁路的厚度。可选地,第一共用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沿竖直方向充磁,第一共用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的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可选地,第一磁铁和第一共用磁路沿竖直方向充磁,第一磁铁和第一共用磁路的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第二磁铁和第二共用磁路沿竖直方向充磁,第二磁铁和第二共用磁路的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如此设置可实现优化BL的非线性性能。
可以理解的,第一磁铁和第一共用磁路的充磁方向与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相同,也即第一振动组件331沿竖直方向振动。第二磁铁和第二共用磁路的充磁方向与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相同。
为了确保发声模组3内振动空间的气压平衡,以保证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平衡性。在一实施例中,盆架321设有泄气孔,为了避免杂质或吸音颗粒从泄气孔进入发声模组3内,影响发声模组3的性能,发声模组3还包括对应泄气孔设置的网布。
可以理解的,第一段设有第一泄气孔,发声模组3还包括对应第一泄气孔设置的网布。第一泄气孔对应第一磁间隙3221和/或两个边磁路部分之间形成的缺口相对应。当然,第二段设有第二泄气孔,发声模组3还包括对应第二泄气孔设置的网布。可以理解的,第二泄气孔对应第二磁间隙3231相对应。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振动组件331包括第一振膜3311和第一音圈3312,第一振膜3311连接于第一壳体,第一振膜3311设有导电层,第一音圈331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振膜3311,第一音圈3312的另一端悬设于第一磁间隙3221内,第一音圈3312的引线与导电层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第一振膜3311包括中央部、环绕中央部设置的折环部以及设于折环部外侧的固定部,固定部与外壳31的第一壳体连接,以使第一振膜3311盖合第一开口。可以理解的,第一振膜3311的中央部、折环部及固定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折环部环绕中央部设置,并位于中央部和固定部之间,折环部可以是向上或向下的凸起结构。第一振膜3311通过固定部与发声模组3的外壳31的第一壳体连接固定,以提高外壳31与第一振膜3311的连接稳定性和密封性。
可以理解的,为了增大第一振膜3311的有效振动面积,固定部可以是折环部的外侧向下或向上延伸形成,以使得固定部与外壳31的内侧壁或外侧壁连接固定。可选地,第一振膜3311呈方形设置,导电层可设置于第一振膜3311的拐角部分,当然导电层也可设置于第一振膜3311的长轴边或短轴边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层能够实现导电,使得第一音圈3312通过导电层与外部电路实现电路导通。可以理解的,导电层可以通过粘结方式设置于第一振膜3311上,也可通过喷涂方式设置于第一振膜3311上。可选地,导电层涂覆于第一振膜3311面向磁路系统32的一侧,例如采用涂膜方式固化后形成涂层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导电层采用能够导电的材质制成。当然,导电层也可才基材中掺杂或混入或设置导电材质制作形成,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音圈3312的引线可通过导电胶连接于导电层,为了提高连接效果,并实现与外部绝缘,再涂覆一层绝缘性的外固定胶,以提高连接稳定性的同时,避免第一音圈3312的引线在第一振膜3311振动过程中影响第一振膜3311的振动效果和发声效果。
可选地,导电层的一端位于第一振膜3311的中央部,导电层的另一端跨过第一振膜3311的折环部延伸至固定部。导电层具有极佳的顺性,不会影响第一振膜3311折环的顺性。第一音圈3312通过粘结工艺固定在到导电层,实现电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音圈3312可选为方形或者跑道型环状结构,第一音圈3312具有首尾连接的两个长轴边和两个短轴边,也即第一音圈3312的两个短轴边相对且间隔,两个长轴边相对且间隔,使得长轴边和短轴边首尾相连形成环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振膜3311的中央部设置镂空孔,如此可有效减小第一振膜3311的整体重量。可选地,中央部的中央位置设置有镂空孔,镂空孔可选为通孔或镂空孔或开口。可选地,镂空孔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加强第一振膜3311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振膜3311在振动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变形量加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振动组件331还包括第一球顶,第一球顶连接于第一振膜3311背向第一音圈3312的一侧。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第一振膜3311的中央部设置第一球顶,第一球顶连接于中央部,并遮盖镂空孔,一方面加强第一振膜331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外部杂质或灰尘通过镂空孔进入发声模组3的内部,同时避免第一振膜3311在振动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变形量加剧,从而降低发声模组3的THD失真较高,提升音频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31内设有第一导电嵌件,第一导电嵌件的一端显露于第一台阶面,并与柔性电路板的内焊盘电连接,导电层远离第一音圈3312的一端与第一导电嵌件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壳31的第一壳体内设置第一导电嵌件,通过第一导电嵌件将柔性电路板与导电层实现导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音圈3312与外部电路导通。可选地,第一导电嵌件与外壳31的第一壳体为一体注塑成型。
可以理解的,第一导电嵌件设置有内焊盘和外焊盘,外焊盘用于与外部电路焊接连接,内焊盘与导电层焊接连接或粘结,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振动组件331还包括第一定心支片,第一定心支片的一端与外壳31连接,第一定心支片的另一端与第一音圈3312远离第一振膜3311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心支片的一端与外壳31的第一壳体连接,第一定心支片的另一端穿过边磁路部分之间形成的缺口,并与第一音圈3312背向第一振膜3311的一侧连接。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第一定心支片,使得第一定心支片的一端与外壳31的第一壳体连接,第一定心支片的另一端与第一音圈3312连接,从而利用第一定心支片平衡和稳定第一音圈3312带动第一振膜3311的振动,避免第一音圈3312带动第一振膜3311发生摆动或偏振现象。
可选地,第一定心支片包括四个,四个第一定心支片对应磁路系统32的第一磁路部分322的四个缺口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心支片包括外固定部、内固定部以及连接于外固定部和内固定部之间的弹性部,外固定部连接于外壳31的第一壳体,内固定部连接于第一音圈3312背向第一振膜3311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心支片可采用PI材质制成,在此不做限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心支片可采用FPCB制成,或者第一定心支片内设置有导电电路,如此可利用第一定心支片的一端与第一音圈3312的引线导电连接,第一定心支片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31上,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导通,如此利用第一定心支片将外部电路与第一音圈3312连接导通,有效避免第一音圈3312的引线在振动过程中发生断线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振动组件332包括振膜组件3321、第二音圈3322及连接杆3323,振膜组件3321连接于第二壳体,第二音圈3322设于第二磁间隙3231内,连接杆3323的一端与振膜组件3321连接,连接杆3323的另一端伸入第二磁间隙3231内,并与第二音圈332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振膜组件3321连接于外壳31的第二壳体背向磁路系统32的第二磁路部分323的一侧,第二音圈3322可选为扁平音圈,第二音圈3322为方形或者跑道型环状结构。可以理解的,第二音圈3322具有首尾连接的两个长轴边和两个短轴边,也即第二音圈3322的两个短轴边相对且间隔,两个长轴边相对且间隔,使得长轴边和短轴边首尾相连形成环状结构。
可选地,第一音圈3312的两个长轴边分别位于第三子间隙和第四子间隙内,且第一音圈3312的两个长轴边内的电流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323的一端与振膜组件3321连接,连接杆3323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壳体的第二开口伸入第二磁间隙3231内,并与第二音圈332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323用于将第二音圈3322的振动传递至振膜组件3321,以带动振膜组件3321振动发声。可选地,连接杆3323为板状、条状或杆状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振膜组件3321包括安装壳、第二振膜及第二球顶,安装壳连接于第二壳体,第二振膜设于安装壳,第二振膜与安装壳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球顶设于第二振膜面向连接杆3323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壳与第二壳体采用焊接或粘结方式连接。当然,安装壳与第二壳体也可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安装壳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也即安装壳对应第二壳体的第二开口设有第三开口,第二振膜设于第三开口内,并遮盖第二壳体的第二开口。
可选地,安装壳和第二振膜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第二球顶,使得第二球顶设于第二振膜面向连接杆3323的一侧,从而进一步加强第二振膜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323包括两个,两个连接杆3323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两个连接杆3323对称设于第二音圈3322的两端,如此可确保第二振膜振动的平衡性,以提高振动效果和发声效果。可以理解的,连接杆3323邻近第二振膜的一端弯折形成固定部,第二球顶对应固定部形成有限位槽,固定部容纳并限位于限位槽内。如此设置,可提高连接杆3323的连接稳定性,同时对连接杆3323实现定位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31内还设有第二导电嵌件,第二导电嵌件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连接杆3323邻近第二球顶弯折形成定位部,第二振动组件332还包括第二定心支片,第二定心支片的一端连接于定位部,并与第二音圈3322的引线电连接,第二定心支片的另一端与第二导电嵌件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壳31的第二壳体内设置第二导电嵌件,通过第二导电嵌件将外部电路与第二定心支片实现导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音圈3312通过第二定心支片与外部电路导通。可选地,第二导电嵌件13与外壳31的第二壳体为一体注塑成型。
可以理解的,第二导电嵌件设置有内焊盘和外焊盘,外焊盘用于与外部电路焊接连接,内焊盘与第二定心支片焊接连接或粘结,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定心支片,从而利用第二定心支片平衡和稳定第二音圈3322带动连接杆3323和第二振膜的振动,避免第二音圈3322和第二振膜发生摆动或偏振现象。可选地,第二定心支片包括两个,两个第二定心支片与两个连接杆3323对应设置。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连接杆3323邻近第二球顶弯折形成定位部,从而利用定位部连接第二定心支片与第二音圈3322的引线连接的一端,如此可避免第二音圈3322振动过程中,第二定心支片与第二音圈3322的引线发生断裂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发声模组3还包括前盖和第一防尘网,前盖设于第一振动组件331面向第一出音孔1221的一侧,第一防尘网连接于前盖背向第一振动组件331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前盖的设置有利于保护第一振动组件331的第一振膜3311,前盖设有镂空孔,为了避免杂质等通过镂空孔影响第一振膜3311的振动效果,第一防尘网连接于前盖背向第一振动组件331的一侧,以通过第一防尘网有效避免杂质等通过镂空孔进入发声模组3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发声模组3还包括导声管道和第二防尘网,导声管道连接于第二振动组件332面向第二出音孔1222的一侧,第二防尘网连接于导声管道,导声管道与第二出音孔1222对应连通。
可以理解的,导声管道呈中空结构,也即导声管道内形成有出声管道,如此可通过导声管道的出声管道方便将第二振动组件332的第二振膜发出的声音顺利传出。在本实施例中,导声管道背向第二振动组件332的一侧呈倾斜设置,导声管道背向第二振动组件332的一侧与限位斜面126限位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模组3还包括模组壳体,磁路系统32背向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一侧形成台阶结构,模组壳体与台阶结构围合形成后声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通过在发声模组3的磁路系统32背向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的一侧设有台阶结构,并设置模组壳体,使得模组壳体连接于发声模组3的磁路系统32,并与台阶结构围合形成后声腔,从而利用模组壳体与发声模组3的台阶结构配合不仅扩大了后声腔的体积,同时利用发声模组3本身的高度差,以形成后声腔,如此可减小了发声模组3的整体体积,且利用后声腔灌装吸音颗粒,从而有效提高发声模组3的低频性能和声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台阶结构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也即台阶结构的第一台阶面与发声模组3的外周存在高度差,台阶结构的第二台阶面与发声模组3的外周存在高度差,如此可利用发声模组3自身的高度差,并与模组壳体配合形成后声腔,不仅可利用后声腔灌装吸音颗粒,同时有效增大了发声模组3的后腔体积,有效提高发声模组3的低频性能和声学性能。
可以理解的,盆架321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背向外壳31的一侧形成台阶结构,盆架321的第一段背向第一磁路部分322的一侧形成第一台阶面,盆架321的第二段背向第二磁路部分323的一侧形成第二台阶面。
本发明的发声模组3通过在发声模组3上设置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可使得发声模组3形成两个相互独立且呈夹角设置的振动辐射面,不仅实现了多功能的应用,还有效提高了发声模组3的发声效果;同时,通过在发声模组3背向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的一侧设有台阶结构,并设置模组壳体,使得模组壳体连接于发声模组3,并与台阶结构围合形成后声腔,从而充分利用发声模组3高度尺寸,以减小发声模组3的整体体积,通过增加模组壳体,使得模组壳体与发声模组3的台阶结构形成后声腔,不仅扩大了后声腔体积,还可利用后声腔灌装吸音颗粒,以提高发声模组3的低频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外壳31、磁路系统32及振动系统33围合形成振动空间,台阶结构设有连通振动空间和后声腔的泄气孔,发声模组3还包括设于后声腔内的网布,网布遮盖泄气孔,并将后声腔分隔出灌装腔,灌装腔用于灌装吸音颗粒。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台阶结构上设置泄气孔,从而利用泄气孔连通振动空间和后声腔,以平衡振动空间和后声腔的气压。同时,通过在后声腔内设置网布,使得网布遮盖泄气孔,并将后声腔分隔出灌装腔,灌装腔用于灌装吸音颗粒,如此可利用网布阻挡吸音颗粒通过泄气孔进入发声模组3内部,从而影响发声模组3的声学性能。
可以理解的,网布可以是贴合发声模组3的台阶结构设置,如此有增大灌装腔的体积,实现发声模组3的全灌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网布也可将后声腔分隔出灌装腔,也即网布与模组壳体配合形成灌装腔,网布与发声模组3的台阶结构间隔,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台阶面设置有多个泄气孔,第二台阶面设置有多个泄气孔,网布包括多个,每一网布遮盖一泄气孔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模组壳体设有连通后声腔的阻尼孔,发声模组3还包括阻尼件,阻尼件设于阻尼孔处。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阻尼孔和阻尼件,一方面利用阻尼孔和阻尼件平衡后声腔与外部的气压,另一方面,可通过阻尼孔向后声腔/灌装腔内灌装吸音颗粒。
可选地,阻尼件为透气性膜片或薄膜或网布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模组3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伸入后声腔内,并与发声模组3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柔性电路板,从而利用柔性电路板将外部电路与发声模组3导通,以确保发声模组3的正常工作。可选地,柔性电路板采用FPCB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伸入后声腔内的一端设有内焊盘,发声模组3还设有导电嵌件,导电嵌件的一端外露于后声腔内,也即导电嵌件的一端外露于第一台阶面,内焊盘与导电嵌件电连接。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发声模组3设置导电嵌件,使得导电嵌件的一端外露于后声腔内,从而方便柔性电路板的内焊盘与导电嵌件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包括音频处理模块41、中央处理器42及发射模块43,音频处理模块41与麦克风2和发声模组3电连接,音频处理模块41用于接收麦克风2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中央处理器42与音频处理模块41电连接,用于接收音频处理模块41处理后的语音信号,发射模块43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用于发送语音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发射模块43包括射频处理模块431和天线432,射频处理模块431与中央处理器42和天线432电连接,射频处理模块431用于接收中央处理器42的信号,天线432用于发送语音信号。
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100在进行语音通话时,设备壳体1底部设置的拾音孔121拾取用户输出的声音信息,并由麦克风2将声音信息处理形成电信号,并将其传送给音频处理模块41,音频处理模块41进行降噪处理并提取人声信号,然后根据提取的人声音频信号生成反相位的音频信号。在中央处理器42(CPU)的协同处理下,一方面,音频处理模块41将提取的人声原始音频信号,传送给发射模块43的射频处理模块431,并通过电子设备100内置天线432发送出去,经过通讯系统传送至通话对方。另一方面,音频处理模块41将生成的反相位音频信号,传送给设备壳体1底部的发声模组3,发声模组3将此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通过出音孔122发送至通话周围的空间中。此时,用户口部发出的声音,与发声模组3发出的反相位声音,因距离较近且相位相反,形成偶极子效应,在距离通话者较远处相互抵消,不能被他人听到,起到保护隐私安全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0通常存在声音泄露严重,导致个人的私密性得不到有效保护,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电子设备100为了降低声音的远场泄露,采用声偶极子设计。但是由于声偶极子效应及前后声腔结构的差异,导致后声腔的高频截止频率前移,使FR整体的频宽变窄,导致消费者听觉感受性下降,同时给整机的声音调试增加调试困难。因此减小产品的漏音和拓宽FR频宽非常重要。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00还设有另一发声模组3,也即设备壳体1的安装腔11内设置有两个发声模组3,一个发声模组3位于设备壳体1的底部,另一发声模组3位于设备壳体1的顶部。位于设备壳体1顶部的发声模组3设置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32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可使得发声模组3形成两个相互独立且呈夹角设置的振动辐射面,不仅实现了多功能的应用,还有效提高了发声效果,并在设备壳体1的顶部设置连通安装腔11的第一出声孔和第二出声孔,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31与第一出声孔对应,第二振动组件332与第二出声孔对应,实现第一出声孔和第二出声孔同时发声的同时,还利用第一振动组件331和第二振动组件332同时输出相位相反的语音信号,使得第一出声孔和第二出声孔的配合形成声偶极子效应,进行相互抵消,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通话漏音问题,达到保护隐私的目的。
而利用位于设备壳体1的底部的发声模组3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与麦克风2拾取的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位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从而使得反相位语音信号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互抵消,如此可在用户输出语音时到达用户周边人的耳孔时互相抵消,实现避免用户输出语音信息泄露的目的,实现用户隐私保护安全效果。当然,位于设备壳体1的底部的发声模组3也可设置为常规扬声器模组,只有能够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号与麦克风2拾取的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相位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SPK模式下,第一出声孔和第二出声孔可以输出同相位的声音,实现更高响度的音频外放。可以理解的,通过在设备壳体1的底部设置常规扬声器模组,使得发声模组3与底部的常规扬声器模组配合时,可以输出立体声,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声孔和第一出声孔两孔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从电子设备100的实际使用情况出发,发现第二出声孔和第一出声孔两孔间的距离小于50mm时,漏音消除的效果最佳。可选地,第一出声孔与第二出声孔之间的距离小于30mm。也就是说,对于用户的周边人而言,第一出声孔与第二出声孔这两个声源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以起到降低漏音的作用;而相对于用户自己而言,第一出声孔与第二出声孔这两个声源则不能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以免影响用户的收听效果。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的电子设备100的控制方法,该电子设备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系统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100的控制方法包括:
麦克风2接收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并生成第一语音信号;
处理模块4接收第一语音信号,并处理第一语音信号,转化形成反相位语音信号;
发声模组3接收反相位语音信号,并生成反相位语音信息,反相位语音信息与语音信息在相位上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使发声模组3输出反相位语音信息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进行抵消。
在本实施例中,麦克风2可以MIC或微型MIC等结构,用户拾取用户输出的声音信息,并将声音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发声模组3可以是扬声器模组或发声器件模组等结构。
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100工作时,通过设备壳体1底部的拾音孔121拾取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麦克风2将语音信息处理,并转化为第一语音信号,并传输至处理模块4,处理模块4接收第一语音信号,并处理第一语音信号,也即处理模块4进行降噪处理并提取人声信号,然后根据提取的人声音频信号生成反相位的音频信号,转化形成反相位语音信号。处理模块4将反相位语音信号传输至发声模组3,发声模组3接收反相位语音信号,并生成反相位语音信息,通过设备壳体1底部的出音孔122输出至通话周围的空间中,此时反相位语音信息与语音信息在相位上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使发声模组3输出反相位语音信息与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进行抵消,如此使得在距离通话者较远处相互抵消,不能被他人听到,起到保护隐私安全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处理模块4包括音频处理模块41、中央处理器42及发射模块43,音频处理模块41与麦克风2和发声模组3电连接,音频处理模块41用于接收麦克风2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中央处理器42与音频处理模块41电连接,用于接收音频处理模块41处理后的语音信号,发射模块43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用于发送语音信号。
可以理解的,发射模块43包括射频处理模块431和天线432,射频处理模块431与中央处理器42和天线432电连接,射频处理模块431用于接收中央处理器42的信号,天线432用于发送语音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麦克风2接收反相位语音信息,并生成第二语音信号;
处理模块4接收第二语音信号,对比第二语音信号与第一语音信号,以判断声偶极子效应的强弱;
控制并调整发声模组3输出反相位语音信息的声音响度。
可以理解的,发声模组3通过设备壳体1底部的出音孔122输出的反相位语音信息能够被麦克风2通过设备壳体1底部的拾音孔121拾取或接收到,此时麦克风2将接收反相位语音信息生成第二语音信号,并将第二语音信号传输至处理模块4,经过处理模块4处理,并对比第二语音信号与第一语音信号,以判断声偶极子效应的强弱,如此可通过控制并调整发声模组3输出反相位语音信息的声音响度(声压级),从而提高隐私保护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麦克风2接收环境语音信号,并生成第三语音信号;
处理模块4接收第三语音信号,以判断环境场景,并控制发声模组3启动或关闭;
当发声模组3启动时,控制并调整发声模组3输出反相位语音信息的声音响度。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设置不同的通话场景、地点或时间等(例如地铁、电梯、影院等),此时电子设备100可设置有自身传感器,自身传感器或麦克风2能够接收环境语音信号,例如麦克风2接收环境语音信号,并生成第三语音信号,麦克风2将第三语音信号传输至处理模块4,此时经过处理模块4处理,以判断环境场景,并根据环境场景控制发声模组3启动或关闭。
可以理解的,环境场景包括通话场景、地点或时间等(例如地铁、电梯、影院等)。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处于私人场所,例如自己家中,并无其他周边人员时,处理模块4控制发声模组3关闭。用户处于公共场所,例如地铁、电梯、影院等场所时,处理模块4控制发声模组3开启,通过控制并调整发声模组3输出反相位语音信息的声音响度(声压级),从而提高隐私保护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设备壳体,所述设备壳体设有安装腔以及连通所述安装腔的拾音孔和出音孔;
麦克风,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对应所述拾音孔设置;
发声模组,所述发声模组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麦克风间隔,且所述发声模组对应所述出音孔设置,所述发声模组设有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及
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麦克风和所述发声模组电连接,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麦克风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壳体包括:
前壳,所述前壳设有固定槽、所述拾音孔及所述出音孔,所述拾音孔和所述出音孔与所述固定槽连通,所述发声模组和所述麦克风间隔设于所述固定槽内;和
后盖,所述后盖盖合于所述固定槽的槽口,并与所述固定槽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侧壁包括相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呈夹角设置,所述拾音孔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出音孔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孔包括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所述第一出音孔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并与所述拾音孔间隔,所述第二出音孔设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出音孔对应,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出音孔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底壁凸设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围合形成限位槽,所述前壳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出音孔和所述限位槽的出声通道,部分所述发声模组限位于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一振动组件面向所述限位槽内;
且/或,所述固定槽的侧壁还设有限位斜面,所述第二出音孔贯穿所述限位斜面,所述发声模组与所述限位斜面限位抵接,所述第二振动组件面向所述限位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模组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及
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振动组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并与所述磁路系统相对,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并与所述磁路系统相对,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呈垂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包括:
盆架;
第一磁路部分,所述第一磁路部分与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相对且间隔,所述第一磁路部分包括设于所述盆架面向所述外壳一侧的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所述边磁路部分设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的外侧,并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间隔以形成第一磁间隙;及
第二磁路部分,所述第二磁路部分设于所述盆架,与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相对且间隔,所述第二磁路部分与部分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和部分所述边磁路部分相对且间隔,以配合形成第二磁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包括相连接的中心磁路和第一共用磁路,所述边磁路部分包括边磁路和第二共用磁路,所述边磁路位于所述中心磁路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第一子间隙,所述第二共用磁路位于所述第一共用磁路背向所述中心磁路的一侧,并间隔形成第二子间隙,所述第一子间隙与所述第二子间隙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二磁路部分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一共用磁路相对且间隔,以形成第三子间隙,所述第二磁铁与所述第二共用磁路相对且间隔,以形成第四子间隙,所述第三子间隙和所述第四子间隙连通,并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且/或,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包括第一振膜和第一音圈,所述第一振膜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振膜设有导电层,所述第一音圈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一音圈的另一端悬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所述第一音圈的引线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且/或,所述第二振动组件包括振膜组件、第二音圈及连接杆,所述振膜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音圈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磁间隙内,并与所述第二音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音频处理模块,所述音频处理模块与所述麦克风和所述发声模组电连接,所述音频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麦克风的语音信号,并转化为反相位语音信号;
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音频处理模块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音频处理模块处理后的语音信号;及
发射模块,所述发射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电连接,用于发送语音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模块包括射频处理模块和天线,所述射频处理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和所述天线电连接,所述射频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信号,所述天线用于发送语音信号。
11.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麦克风接收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并生成第一语音信号;
处理模块接收所述第一语音信号,并处理所述第一语音信号,转化形成反相位语音信号;
发声模组接收所述反相位语音信号,并生成反相位语音信息,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与所述语音信息在相位上相反,以形成声偶极子效应,使所述发声模组输出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与所述用户输出的语音信息进行抵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麦克风接收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并生成第二语音信号;
所述处理模块接收所述第二语音信号,对比所述第二语音信号与所述第一语音信号,以判断所述声偶极子效应的强弱;
控制并调整所述发声模组输出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的声音响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麦克风接收环境语音信号,并生成第三语音信号;
所述处理模块接收所述第三语音信号,以判断环境场景,并控制所述发声模组启动或关闭;
当所述发声模组启动时,控制并调整所述发声模组输出所述反相位语音信息的声音响度。
CN202211037201.XA 2022-08-26 2022-08-26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54127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37201.XA CN115412787A (zh) 2022-08-26 2022-08-26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37201.XA CN115412787A (zh) 2022-08-26 2022-08-26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2787A true CN115412787A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61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37201.XA Pending CN115412787A (zh) 2022-08-26 2022-08-26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1278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206047A1 (zh) 电子设备
US7254248B2 (en) One-magnet rectangular transducer
WO2020038485A1 (zh) 一种扬声器装置
WO2020147541A1 (zh) 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4554369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080317255A1 (en) Audio Transducer Component
US6975740B2 (en) Waterproof acoustic structure applicable in conjunction with speaker
CN217010912U (zh) 电子设备
US20140211970A1 (en) Earphone arrangements
WO2024032384A1 (zh) 一种电子设备
US8509459B1 (en) Noise cancelling microphone with reduced acoustic leakage
CN220292186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0292185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3088164A1 (zh) 电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4082380A1 (zh) 一种电子设备
JP3208762U (ja) モバイル通話装置及びモバイル通話装置に使用するデュアル周波数の受話器
CN115412787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2519077U (zh) 电子设备
CN114866912A (zh) 发声器件、发声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5396787B (zh) 设备终端
CN217010936U (zh) 电子设备
CN220693335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6649909U (zh) 音响和电子设备
CN216356802U (zh) 一种移动终端设备
CN218336353U (zh) 发声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