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2117B - 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12117B
CN115412117B CN202211041283.5A CN202211041283A CN115412117B CN 115412117 B CN115412117 B CN 115412117B CN 202211041283 A CN202211041283 A CN 202211041283A CN 115412117 B CN115412117 B CN 1154121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radio frequency
signal
communication
backsca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412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12117A (zh
Inventor
张俊
梁启恩
周雄辉
卢冠儒
王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0412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121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12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2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121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21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5/005Reducing noise, e.g. humm, from the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2Scatter propagation systems, e.g. ionospheric, tropospheric or meteor scat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本申请提供的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由信号源、后向散射传感节点以及接收机,其中,信号源天线用于发送环境射频信号。后向散射传感节点包含有能量接收天线与通信天线,用于从环境中获取射频能量后开始工作并通过后向散射通信将传感信息发送到接收机天线中,使得接收机天线接收后向散射信号并解调解码出传感信息,同时,信号源天线和接收机天线的极化方向相互正交,进而形成信号源天线与接收机天线极化隔离的架构,通过极化隔离的方式抑制基于后向散射传感节点及系统的自干扰,能够有效降低信号误码率,提高系统通信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环境后向散射通信(Ambient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技术是利用现有的电视和蜂窝传输来消除对电线和电池的需求,而且通过将要散射的信号搭载到环境中的射频信号上,发送设备无需额外产生无线信号从而降低了成本,同时也不会影响原来合法的无线通信。基于上述技术特点,环境后向散射通信技术将大幅降低后向散射通信设备的成本和对特定通信设施的需求,实现低功耗、远距离且不消耗额外无线频谱资源的通信方式。为了提升通信距离并且降低后向散射标签的功耗来满足更多的场景,于是以环境中的射频信号作为载波的后向散射通信技术开始得到关注和发展。
现有的后向散射通信系统是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射频信号作为信号源,如电视、蜂窝或Wi-Fi信号,能够在功耗极低的前提下依然实现接收机与后向散射标签远距离传输,然而,现实中的环境射频信号是动态且不可预测的,显然它可能会对系统中的遗留接收机造成一定的自干扰,这种自干扰问题会影响接收端对后向散射信号的解调和解码,从而大大增加了信号误码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用于解决现有的后向散射通信系统受自干扰问题影响接收端对后向散射信号的解调和解码,从而导致信号误码率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包括:信号源、后向散射传感节点以及接收机,其中,所述信号源中设置有信号源天线,所述接收机中设置有接收机天线,所述信号源天线与所述接收机天线的极化方向相互正交;
所述信号源用于发送环境射频信号;
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包括:能量接收天线、能量获取模块与通信天线;
所述能量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向与所述信号源的极化方向相同,用于接收所述环境射频信号,所述能量获取模块用于将所述环境射频信号转化为射频能量;
所述通信天线为圆极化天线,用于接收所述环境射频信号,并将所述环境射频信号转换为后向散射信号,再通过后向散射通信将所述环境射频信号转换为后向散射信号发送到所述接收机,以便所述接收机根据接收到后向散射信号进行处理。
优选地,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还包括:应变测量元件、放大电路与可变电容;
所述应变测量元件、所述放大电路、所述可变电容依次电连接,所述可变电容与所述通信天线的输入阻抗元件电连接;
其中,所述应变测量元件用于监测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的应力应变状态;
所述放大电路用于对由应力应变状态变化所引起的电信号变化进行信号放大处理;
所述可变电容用于根据从所述放大电路输出的电信号,调节所述可变电容的负载参数,以便根据调节后的负载参数对所述后向散射信号进行调制。
优选地,所述输入阻抗元件具体为第一电阻;
所述可变电容与所述通信天线的输入阻抗元件电连接具体为:
所述可变电容与所述第一固定电阻并联。
优选地,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还包括:射频开关与微控制模块;
所述射频开关设置在所述可变电容与所述通信天线之间;
所述微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射频开关的通断状态。
优选地,所述放大电路具体为:电桥放大电路。
优选地,所述电桥放大电路具体为惠斯通电桥放大电路。
优选地,所述惠斯通电桥放大电路的电桥结构由若干个应变测量元件与第二电阻组成,且所述应变测量元与所述第二电阻的数量和为4。
优选地,所述应变测量元件具体为应变片。
优选地,所述射频开关具体为单刀双掷开关,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所述通信天线连接,其中一个不动端与地线连接,另一个不动端与所述可变电容连接。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的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由信号源、后向散射传感节点以及接收机,其中,信号源天线用于发送环境射频信号。后向散射传感节点包含有能量接收天线与通信天线,用于从环境中获取射频能量后开始工作并通过后向散射通信将传感信息发送到接收机天线中,使得接收机天线接收后向散射信号并解调解码出传感信息,同时,信号源天线和接收机天线的极化方向相互正交,进而形成信号源天线与接收机天线极化隔离的架构,通过极化隔离的方式抑制基于后向散射传感节点及系统的自干扰,能够有效降低信号误码率,提高系统通信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系统自干扰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中惠斯通电桥放大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中惠斯通电桥放大电路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中通信天线、射频开关以及可变电容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相较最初的环境后向散射技术,目前环境后向散射通信系统的性能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来自射频信号的自干扰问题仍然存在。环境后向散射通信系统中的自干扰问题是指环境中各个射频源的射频信号对后向散射信号产生的干扰。
针对环境后向散射通信系统的自干扰问题,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产生自干扰的主要原因在于:如图1所示,在环境后向散射通信系统中,后向散射标签仅简单的反射与其天线谐振的任何入射信号且绝大多数系统基于低功耗的原则没有设计专用的收发器,只能进行被动通信,所以接收机天线会在相同的信道上接收到射频信号和后向散射信号,且射频信号强度通常远高于后向散射信号强度,从而导致接收机天线不能正确解码出标签调制的信息,严重的自干扰甚至会导致接收机天线无法解调出后向散射信号,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射频信号是动态且难以预测的,会对系统中的遗留接收机造成一定的干扰。这种自干扰问题会影响接收端对后向散射信号的解调和解码,从而大大增加了信号误码率。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用于解决现有的后向散射通信系统受自干扰问题影响接收端对后向散射信号的解调和解码,从而导致信号误码率高的技术问题。
为使得本申请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本申请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包括:信号源、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以及接收机,其中,所述信号源中设置有信号源天线A,所述接收机中设置有接收机天线B,所述信号源天线A与所述接收机天线B的极化方向相互正交;
所述信号源用于发送环境射频信号;
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包括:能量接收天线C1、能量获取模块C2与通信天线C3;
所述能量接收天线C1的极化方向与所述信号源的极化方向相同,用于接收所述环境射频信号,所述能量获取模块C2用于将所述环境射频信号转化为射频能量;
所述通信天线C3为圆极化天线,用于接收所述环境射频信号,并将所述环境射频信号转换为后向散射信号,再通过后向散射通信将所述环境射频信号转换为后向散射信号发送到所述接收机,以便所述接收机根据接收到后向散射信号进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提供的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整体系统及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的结构可参阅图2。后向散射传感系统由信号源天线A、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和接收机天线B三部分组成。
信号源天线A用于发送环境射频信号。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用于从环境中获取射频能量后开始工作并通过后向散射通信将传感信息发送到接收机天线B中。接收机天线B接收后向散射信号并解调解码出传感信息。其中,信号源天线A(极化V)和接收机天线B(极化H)的极化方向相互正交,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极化隔离的方式避免信号源天线A发出的射频信号干扰接收机天线B所接收的后向散射信号。
上述的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包括:能量接收天线C1、能量获取模块C2以及通信天线C3,其中,能量接收天线C1:用于接收环境中的电磁波以获得射频能量,且天线的极化类型与信号源天线A极化相同。能量获取模块C2:将能量接收天线C1接收到的射频能量转化为直流能量,转化得到的直流能量可用于为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中的其它模块供电,并且具有稳压和能量存储的功能。通信天线C3:本实施例的通信天线C3采用的是圆极化天线,可以用于接收从信号源天线A发出来的环境射频信号,也可以发送后向散射信号给接收机天线B。
本申请提供的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通过将信号源天线A和接收机天线B的极化方向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设置,进而形成信号源天线A与接收机天线B极化隔离的架构,通过极化隔离的方式抑制基于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及系统的自干扰,能够有效降低信号误码率,提高系统通信的质量。
以上内容便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的基础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下面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上述的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还包括:应变测量元件C4、放大电路C5与可变电容C6;
所述应变测量元件C4、所述放大电路C5、所述可变电容C6依次电连接,所述可变电容C6与所述通信天线C3的输入阻抗元件C7电连接;
其中,所述应变测量元件C4用于监测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的应力应变状态;
所述放大电路C5用于对由应力应变状态变化所引起的电信号变化进行信号放大处理;
所述可变电容C6用于根据从所述放大电路C5输出的电信号,调节所述可变电容C6的负载参数,以便根据调节后的负载参数对所述后向散射信号进行调制。
需要说明的是,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应变测量元件C4是基于应变效应,通过监测应变测量元件C4的参数值的变化可以监测应力应变的发生。本实施例提及的应变测量元件C4优选采用电阻应变片。
放大电路C5:用于对应变测量元件C4由于外部应变应力所引起的电容或者电阻值等变化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放大电路C5输出的电压,传输到其连接的可变电容C6的控制端。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提及的放大电路C5具体为:电桥放大电路C5,可以进一步优选为惠斯通电桥放大电路C5。
进一步地,所述惠斯通电桥放大电路C5的电桥结构由若干个应变测量元件C4与第二电阻组成,且所述应变测量元与所述第二电阻的数量和为4。
其中,平衡惠斯通电桥如图4所示,当电桥上的四个电阻值一致时称为平衡电桥。惠斯通电桥在工作时需要在a和b之间提供一个工作电压。惠斯通电桥在实际应用中将应变片取代其中一个或者多个电阻,如图5所示,此时电桥处于非平衡状态。当外部应力应变存在时,cd端之间会输出电压u0,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s是应变率,ε0是应变量,U为电桥电压,Rg为应变电阻,即应变片的电阻值,R为固定电阻的阻值,即第二电阻的电阻值。
可变电容C6:在可变电容C6的容值控制引脚上加不同的电压,可以使电容呈现不同的容值,增加了后向散射通信的信噪比,同时应力灵敏度装置直接通过电桥电路放大输出后连接到负载电路,实现了根据装置应力应变状态直接调制后向散射信号,使得后向散射传感信息可以无延时发送,从而进一步提高通信质量。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提及的输入阻抗元件C7具体为第一电阻,此第一电阻为通信天线C3的输入阻抗;
且所述可变电容C6与所述通信天线C3的输入阻抗元件C7电连接,其连接方式具体为:所述可变电容C6与所述第一固定电阻并联。具体如图6所示。
进一步地,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C还包括:射频开关与微控制模块;
所述射频开关设置在所述可变电容C6与所述通信天线C3之间;
所述微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射频开关的通断状态。
其中,微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射频开关的通断以实现信息编码。射频开关:射频开关用于在微控制模块的控制下,控制输入阻抗元件C7是否接入通信天线C3。
优选地,所述射频开关具体为单刀双掷开关,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所述通信天线C3连接,其中一个不动端与地线连接,另一个不动端与所述可变电容C6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射频开关是单刀双掷开关,在微控制器的指令下有规律地在选择通断1-2或者1-3两种状态。在射频开关通断的同时,通信天线C3的阻抗状态在负载(1-2引脚导通)和短路(1-3引脚导通)的两种状态下切换。其中,射频开关与负载电路、天线相连其示意图如附图6所示,在射频开关的连接下,通信天线C3的接入端可以选择两种状态。当开关接到1-2时,通信天线C3会连接到可变电容C6和一个50Ω电阻的并联网络中,通信天线C3处于阻抗匹配的状态,对信号源发送的环境射频信号吸收较大,则后向散射信号幅度比较小。当开关接到1-3时,这时通信天线C3连接到地,处于阻抗不匹配的状态,通信天线C3对信号源天线A发送的环境射频信号吸收较少,则后向散射信号的幅度较大。在射频开关的选择过程中,通信天线C3的状态在变化,后向散射信号向外发送。如果应变片收到应力应变,电桥放大电路C5输出的电压会改变可变电容C6的电容值从而改变了通信天线C3的阻抗匹配的程度,后向散射信号的幅度得到调制。接收机天线B收到后向散射信号并根据后向散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应力信息,通过解码可以得到应力的大小。系统完成应力监测的传感和通信。系统工作完毕。
在整个系统中工作中的能量获取和通信分离,且信号源天线A和接收机天线B之间的自干扰抑制能力强,增加了信噪比。应力灵敏度装置直接调制后向散射信号。系统整体具有高的能量利用率,传感节点实现了无线无源低功耗实时监测应力。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源、后向散射传感节点以及接收机,其中,所述信号源中设置有信号源天线,所述接收机中设置有接收机天线,所述信号源天线与所述接收机天线的极化方向相互正交;
所述信号源用于发送环境射频信号;
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包括:能量接收天线、能量获取模块与通信天线;
所述能量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向与所述信号源的极化方向相同,用于接收所述环境射频信号,所述能量获取模块用于将所述环境射频信号转化为射频能量;
所述通信天线为圆极化天线,用于接收所述环境射频信号,并将所述环境射频信号转换为后向散射信号,再通过后向散射通信将所述环境射频信号转换为后向散射信号发送到所述接收机,以便所述接收机根据接收到后向散射信号进行处理;
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还包括:应变测量元件、放大电路与可变电容;
所述应变测量元件、所述放大电路、所述可变电容依次电连接,所述可变电容与所述通信天线的输入阻抗元件电连接;
其中,所述应变测量元件用于监测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的应力应变状态;
所述放大电路用于对由应力应变状态变化所引起的电信号变化进行信号放大处理;
所述可变电容用于根据从所述放大电路输出的电信号,调节所述可变电容的负载参数,以便根据调节后的负载参数对所述后向散射信号进行调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阻抗元件具体为第一电阻;
所述可变电容与所述通信天线的输入阻抗元件电连接具体为:
所述可变电容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向散射传感节点还包括:射频开关与微控制模块;
所述射频开关设置在所述可变电容与所述通信天线之间;
所述微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射频开关的通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具体为:电桥放大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桥放大电路具体为惠斯通电桥放大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惠斯通电桥放大电路的电桥结构由若干个应变测量元件与第二电阻组成,且所述应变测量元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数量和为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变测量元件具体为应变片。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开关具体为单刀双掷开关,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所述通信天线连接,其中一个不动端与地线连接,另一个不动端与所述可变电容连接。
CN202211041283.5A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 Active CN1154121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41283.5A CN115412117B (zh)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41283.5A CN115412117B (zh)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2117A CN115412117A (zh) 2022-11-29
CN115412117B true CN115412117B (zh) 2023-10-10

Family

ID=84161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41283.5A Active CN115412117B (zh)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1211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1021A (en) * 1993-10-04 1998-06-23 Amtech Corporation Transponder employing modulated backscatter microstrip double patch antenna
US7479884B1 (en) * 2004-08-31 2009-01-20 Cedar Ridge Research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objects, people, animals or places
CN106506426A (zh) * 2016-10-11 2017-03-15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ofdm载波的反向散射通信调制方法
CN109462430A (zh) * 2019-01-04 2019-03-12 电子科技大学 多天线共生无线通信系统、信号传输及波束赋形优化方法
WO2021040594A1 (en) * 2019-08-30 2021-03-04 Varshney Ambuj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low power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23306A1 (en) * 2014-02-11 2015-08-2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using mimo and spread spectrum coding in backscatter of ambient signals
FR3090250B1 (fr) * 2018-12-18 2020-11-27 Centre Nat Rech Scient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par rétrodiffusion ambiante, appareil et procédé associé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1021A (en) * 1993-10-04 1998-06-23 Amtech Corporation Transponder employing modulated backscatter microstrip double patch antenna
US7479884B1 (en) * 2004-08-31 2009-01-20 Cedar Ridge Research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objects, people, animals or places
CN106506426A (zh) * 2016-10-11 2017-03-15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ofdm载波的反向散射通信调制方法
CN109462430A (zh) * 2019-01-04 2019-03-12 电子科技大学 多天线共生无线通信系统、信号传输及波束赋形优化方法
WO2021040594A1 (en) * 2019-08-30 2021-03-04 Varshney Ambuj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low power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2117A (zh) 202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28997B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using it
EP252128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patial radio-frequency performance testing based on multiple-antenna system
CN102412917B (zh) 基于网络分析仪和射频开关的多天线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10098840B (zh) 一种射频装置及终端设备
US8666329B2 (en) Radio device
US20120206304A1 (en) Hybrid reflectometer system (hrs)
US2012015528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uplexer fault detection
CN102325339A (zh) 驻波检测方法、装置及射频拉远单元
US20140167975A1 (en) RF Dynamic Power Control and Radio Protection in Metering Devices
CN105049130A (zh) 无线通信距离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2176679B (zh) 基于微电子机械微波功率传感器可重构的微波接收机前端
CN115412117B (zh) 一种后向散射传感通信系统
CN102075266B (zh) 九信道空间谱估计超分辨率监测测向固定站系统
CN210778990U (zh) 基于双极化天线的准平面波生成器
CN113542182B (zh) 无源式提高反向散射2ask调制传输距离的装置
CN110677168A (zh) 5g终端信号收发装置、方法以及终端
KR100969783B1 (ko) 인체통신에서 인체의 위상 응답특성을 측정하기 위한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22087927A1 (zh) 一种天线调谐装置及方法
CN210609159U (zh) 5g终端信号收发装置以及终端
CN114362848A (zh) 一种终端设备及天线性能测试装置
GB2476379A (en) Measuring a radio wave reception environment using RSSI values
CN102147456B (zh) 水上无线通信监测测向系统
CN105738738A (zh) 一种射频测试装置和系统
CN110557204A (zh)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间电磁干扰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CN215300623U (zh) 无线传输电路及射频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