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02514A - 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02514A
CN115402514A CN202211261721.9A CN202211261721A CN115402514A CN 115402514 A CN115402514 A CN 115402514A CN 202211261721 A CN202211261721 A CN 202211261721A CN 115402514 A CN115402514 A CN 115402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et
double
synthetic
aircraft
flying 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17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02514B (zh
Inventor
赵志杰
罗振兵
邓雄
张鉴源
刘杰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26172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025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02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2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02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25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9/00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C39/10All-wing aircr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3/00Influencing air flow over aircraft surfa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C23/06Influencing air flow over aircraft surfa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generating vort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飞行器设计技术领域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该飞行器在总体设计阶段将合成双射流飞行控制技术作为飞翼布局的单一分系统进行集中设计,避免了后期飞行指标的不闭环;前缘、中部、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行器本体结构进行一体优化设计,在保证激励器性能的同时,没破坏飞行器良好的隐身及气动性能;飞行器可完全依靠前缘、中部、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进行飞行控制,避免了机械舵面带来的一切问题,该飞行器应用的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可直接输出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指令,并能够实时感知飞行状态及外部环境,对飞控系统的控制参数进行实时优化,具备动态感知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飞行器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
背景技术
飞翼布局将机身/机翼/尾翼融为一体,取消了平尾、垂尾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小翼身/机体/推进的不利气动干扰和雷达散射面积,可显著改善巡航气动性能和提升隐身作战能力,对新一代飞行器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无尾布局的设计特点也给飞翼布局带来了航向稳定性不足、纵向操稳特性差等不利影响,以上都对基于机械舵面的飞行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设计要求。但是,机械舵面结构复杂,体积、重量占比大,其高频偏转会破坏飞翼布局良好的隐身性能,且存在低速操控能力不足的情况。
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有无需机械活动面、控制效率高、控制力可调、易于实现一体化设计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飞行器控制领域。国内外针对主动射流飞控技术做了许多验证性尝试,但目前现有的主动射流控制装置需要通过发动机引气、离心风扇、背负气源等方式来产生足够强度的射流,但此类射流发生装置能耗较高,需要复杂的管路设计,增加了系统的体积与重量,提高了系统整合的复杂度,即使是ICE-04构型,其流动控制单元也具有176.9kg的重量与0.127m3的体积;同时,发动机引气会削弱发动机净推力与负载能力,以上缺陷限制了射流飞行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
目前,现有的射流飞行控制技术验证机都是在已有的飞行器构型上进行修补,并未在总体设计阶段考虑到主动射流激励器的设计及布局形式,致使当下很多验证机(尤其是飞翼布局飞行器)的飞行指标无法闭环。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该飞翼布局飞行器在总体设计阶段便将自主可控的合成双射流飞行控制技术作为分系统进行集成设计,形成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翼布局飞行器一体化结构设计准则,完成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设计。
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所述飞翼布局飞行器包括:
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
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沿展向布置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的机翼前缘,用于通过对机翼前缘边界层进行动量注入,并将涡环结构耦合至飞翼布局的多涡系流场中,提升边界层抵抗逆压梯度的能力,延迟大迎角下的流动分离,拓宽可用飞行包络,还用于进行大迎角下的俯仰、滚转姿态控制,并协助飞翼布局飞行器改出失速螺旋状态。
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沿展向布置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的机翼中段,且射流出口靠近翼型最大厚度位置,用于通过逆流向吹气,提升逆压梯度,诱导机翼表面流动提前分离,产生气动阻力及偏航力矩,实现航向操稳。
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沿展向布置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的机翼后缘,用于通过合成双射流环量控制,提升机翼上表面流动速度,改变前、后缘的驻点、分离点位置,使飞翼布局飞行器产生非对称气动力/力矩变化,实现俯仰、滚转操控。
传感器模块布置在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接近头部位置处,用于监测飞翼布局飞行器的当前姿态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
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用于根据传感器模块监测的当前姿态信息与控制目标的偏差输出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至激励器驱动模块,同时,还用于根据来自传感器模块的当前姿态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及预测偏差,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外部未知环境进行实时辨识,并依据辨识结果优化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
激励器驱动模块,用于在机载电源的功率输入下,将接收到的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转换为高频、高压交流电信号,驱动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以及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
机载电源,位于飞翼布局飞行器内部,机载电源与激励器驱动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以及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中,每个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展向间距及每个射流口之间的距离根据预设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进行设计。
进一步的,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若干个双膜三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安装在机翼前缘整流罩的空槽内。
进一步的,每个双膜三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具有三个出口,每个出口的形状依据实际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设计为不同构型。
进一步的,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若干个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上腔体与机翼蒙皮进行一体化结构设计,下腔体与上腔体通过燕尾槽进行装配。
进一步的,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每个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都具有两个出口,每个出口的形状依据预设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设计为不同构型。
进一步的,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若干个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所述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由两个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及支撑板组成,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安装在机翼后缘整流罩的空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三种工作模式:上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开启,下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关闭;下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开启,上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关闭;上侧和下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共同开启;在工作过程中三种工作模式相互组合,完成飞翼布局飞行器的三轴姿态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空速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GPS。
进一步的,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包括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优化模块;
所述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控制目标与接收的传感器模块监测的当前姿态信息的偏差进行控制,输出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
所述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优化模块用于采用预测姿态信息与传感器监测到的实际姿态信息的偏差进行训练,并根据训练结果实时优化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使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可以适应各类不确定环境,有效提升飞行安全指数。
上述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该飞行器在总体设计阶段便将合成双射流飞行控制技术作为飞翼布局的单一分系统进行集总设计,避免了后期飞行指标的不闭环;前缘、中部、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结构进行一体优化设计,在保证激励器性能的同时,没破坏飞行器良好的隐身及气动性能;飞翼布局飞行器可完全依靠前缘、中部、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进行飞行控制,避免了机械舵面带来的一切问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行器本体结构一体化设计不受气源管路及发动机性能的限制,同时可减轻飞行器重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在与飞行器本体进行一体化结构设计后,射流峰值速度可得到进一步提升,飞行控制能力有效提升,可适用于大多数亚声速、跨声速飞行器;该飞行器应用的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可直接输出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指令,颠覆舵面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逻辑,并能够实时感知飞行状态及外部环境,对飞控系统的控制参数进行实时优化,具备动态感知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三维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行器本体结构一体化设计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前缘、中部、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射流出口形状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行器本体结构一体化设计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射流出口方向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行器本体结构一体化设计示意图;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整体结构,(b)为爆炸图,(c)为单个双膜三腔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总体组装实物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该飞翼布局飞行器包括: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1、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2、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3、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4、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5、传感器模块6、激励器驱动模块7以及机载电源8。
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2,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2沿展向布置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的机翼前缘,用于通过对机翼前缘边界层进行动量注入,并将涡环结构耦合至飞翼布局的多涡系流场中,提升边界层抵抗逆压梯度的能力,延迟大迎角下的流动分离,拓宽可用飞行包络,还用于进行大迎角下的俯仰、滚转姿态控制,并协助飞翼布局飞行器改出(即:退出)失速螺旋状态。
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3,沿展向布置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的机翼中段,且射流出口靠近翼型最大厚度位置,用于通过逆流向吹气,提升逆压梯度,诱导机翼表面流动提前分离,产生气动阻力及偏航力矩,实现航向操稳。
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4,沿展向布置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的机翼后缘,用于通过合成双射流环量控制,提升机翼上表面流动速度,改变前、后缘的驻点、分离点位置,使飞翼布局飞行器产生非对称气动力/力矩变化,实现俯仰、滚转操控。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2、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3、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4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1进行一体优化设计。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质量轻(<50g)、结构紧凑(体积<2e-4m3)、功耗低(小于10W),无需气源管路,其与飞行器本体结构的一体化设计不受气源管路及发动机性能的限制,同时可减轻飞行器重量。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在与飞行器本体进行一体化结构设计后,射流峰值速度可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大速度可达200m/s,飞行控制能力有效提升,可适用于大多数亚声速、跨声速飞行器。
传感器模块6布置在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接近头部位置处,用于监测飞翼布局飞行器的当前姿态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
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5用于根据传感器模块6监测的当前姿态信息与控制目标的偏差输出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至激励器驱动模块7,同时,还用于根据来自传感器模块的当前姿态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及预测偏差,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外部未知环境进行实时辨识,并依据辨识结果优化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
具体的,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5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于舵面飞控系统,其可以直接输出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指令;同时,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还5可以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实时感知飞行状态及外部环境,并对飞控系统的控制参数进行实时优化。
激励器驱动模块7,用于在机载电源8的功率输入下,将接收到的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转换为高频、高压交流电信号,驱动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2、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3以及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4工作。其中,高频、高压交流电信号的电压最大为±500V。
机载电源8,位于飞翼布局飞行器内部,机载电源与激励器驱动模块连接。
如图2所示为基于零质量合成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三维示意图,其中前缘红色区域为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中部橙色区域为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后缘黄色区域为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飞行器布局、飞行状态、控制需求及结构约束的不同,调整优化激励器的布置位置。
上述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中,该飞行器在总体设计阶段便将合成双射流飞行控制技术作为飞翼布局的单一分系统进行集总设计,避免了后期飞行指标的不闭环;前缘、中部、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结构进行一体优化设计,在保证激励器性能的同时,没破坏飞行器良好的隐身及气动性能;飞翼布局飞行器可完全依靠前缘、中部、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进行飞行控制,避免了机械舵面带来的一切问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行器本体结构一体化设计不受气源管路及发动机性能的限制,同时可减轻飞行器重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在与飞行器本体进行一体化结构设计后,射流峰值速度可得到进一步提升,飞行控制能力有效提升,可适用于大多数亚声速、跨声速飞行器;该飞行器应用的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可直接输出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控制指令,颠覆舵面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逻辑,并能够实时感知飞行状态及外部环境,对飞控系统的控制参数进行实时优化,具备动态感知能力。
进一步的,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以及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中,每个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展向间距及每个射流口之间的距离根据预设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进行设计。
进一步的,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若干个双膜三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安装在机翼前缘整流罩的空槽内。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后部采用螺栓固定在机翼前缘整流罩的空槽内。
具体的,如图3所示为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结构一体化设计示意图。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通过前缘整流罩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结构实现一体化设计,为了使装配过程更清晰,图中只显示了一个前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前缘整流罩中的每个空槽都可安装激励器。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每个激励器的尺寸根据前缘整流罩中每个空槽尺寸设计的,两者可以装配,每一个空槽安装一个激励器。
如图4所示为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结构示意图。激励器采用双膜三腔构型,由上、中、下三个腔体构成,其产生的射流具备更丰富的涡系结构,相比于传统单膜双腔、单膜单腔结构,控制能力更强,并具有可控频率倍增效应。
所述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每个射流出口方向可根据实际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进行优化设计,例如设计为顺流向、沿展向或与前缘/机翼表面呈一定角度等。
进一步的,每个双膜三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具有三个出口,每个出口的形状依据实际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设计为不同构型。
具体的,如图5所示为前缘、中部、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射流出口形状示意图。激励器射流出口形状可依据实际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设计为不同构型,例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六边形等。
实际控制需求包括所需控制能力大小、隐身布局要求、结构尺寸需求等。从控制能力看,就是看需要产生多大的控制能力,一般圆形出口控制能力更强,如果飞机需要射流需要更强的控制能力,就选圆形,一般情况,选择矩形。
进一步的,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若干个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上腔体与机翼蒙皮进行一体化结构设计(在加工蒙皮的时候,把激励器的腔体加工到蒙皮上,一体化成型),上、下腔体通过燕尾槽进行装配。
进一步的,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每个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都具有两个出口,每个出口的形状依据预设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设计为不同构型。
具体的,如图6所示为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结构一体化设计示意图。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每个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上腔体与机翼蒙皮进行一体化结构设计,下腔体与上腔体可进行装配。
如图7所示为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射流出口方向示意图。中部激励器采用逆来流方向吹气的方式诱导流场提前分离,形成阻力,实现航向操控。射流出口角度可依据实际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进行优化。
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每个激励器都具有两个出口,每个出口的形状可依据实际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设计为不同构型,例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六边形等。
进一步的,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若干个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由两个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及支撑板组成,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安装在后机翼后缘整流罩的空槽内。
具体的,如图8所示为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结构一体化设计示意图。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通过后缘整流罩与飞行器本体结构实现一体化设计集成,为了使装配过程更清晰,图中只显示了一个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后缘整流罩中的每个空槽都可安装激励器;整流罩采用保型结构设计,可保证飞行器良好的流线外形。
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每个激励器的出口形状可依据实际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设计为不同构型,例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六边形等。
进一步的,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三种工作模式:上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开启,下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关闭;下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开启,上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关闭;上侧和下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共同开启;在工作过程中三种工作模式相互组合,完成飞翼布局飞行器的三轴姿态控制。
具体的,如图9所示为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整体结构,(b)为爆炸图,(c)为单个双膜三腔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结构示意图。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是由两个双膜三腔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及支撑板组成,共分为三种工作模式——上侧激励器开启、下侧激励器开启及共同开启,三种模式相互组合,可完成飞翼布局飞行器的三轴姿态控制;每个双膜三腔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分别由腔体、套筒、盖板及压电振子组成。
进一步的,传感器模块包括空速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GPS。
进一步的,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包括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优化模块。
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控制目标与接收的传感器模块监测的当前姿态信息的偏差进行控制,输出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优化模块用于采用预测姿态信息与传感器监测到的实际姿态信息的偏差进行训练,并根据训练结果实时优化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使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可以适应各类不确定环境,有效提升飞行安全指数。
具体的,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监测的当前姿态信息与控制目标的偏差输出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至激励器驱动模块,进而实现飞翼布局飞行器的飞行控制(不同于传统基于机械舵面的飞行控制,本发明完全采用飞行器上阵列式布置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进行飞行姿态控制,是一种全新的飞行控制范式,拥有不同的飞行控制逻辑);飞行控制过程中,为了应对不同的飞行状态与各类飞行环境,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优化模块对外部未知环境进行实时辨识,该模块采用预测姿态信息与传感器监测到的实际姿态信息的偏差进行训练,并根据训练结果实时优化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的关键参数,使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可以适应各类不确定环境,有效提升飞行安全指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提供了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对该飞翼布局飞行器进行了飞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前缘、中部、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飞行器本体结构的一体优化设计可以在保证飞行器良好气动外形及隐身特性的同时,实现飞行控制,能为未来飞行器气动、结构、隐身设计提供良好的设计思路。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翼布局飞行器包括:
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
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沿展向布置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的机翼前缘,用于通过对机翼前缘边界层进行动量注入,并将涡环结构耦合至飞翼布局的多涡系流场中,提升边界层抵抗逆压梯度的能力,延迟大迎角下的流动分离,拓宽可用飞行包络,还用于进行大迎角下的俯仰、滚转姿态控制,并协助飞翼布局飞行器改出失速螺旋状态;
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沿展向布置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的机翼中段,且射流出口靠近翼型最大厚度位置,用于通过逆流向吹气,提升逆压梯度,诱导机翼表面流动提前分离,产生气动阻力及偏航力矩,实现航向操稳;
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沿展向布置于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的机翼后缘,用于通过合成双射流环量控制,提升机翼上表面流动速度,改变前、后缘的驻点、分离点位置,使飞翼布局飞行器产生非对称气动力/力矩变化,实现俯仰、滚转操控;
传感器模块布置在飞翼布局飞行器本体接近头部位置处,用于监测飞翼布局飞行器的当前姿态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
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用于根据传感器模块监测的当前姿态信息与控制目标的偏差输出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至激励器驱动模块,同时,还用于根据来自传感器模块的当前姿态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及预测偏差,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外部未知环境进行实时辨识,并依据辨识结果优化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
激励器驱动模块,用于在机载电源的功率输入下,将接收到的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转换为高频、高压交流电信号,驱动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以及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
机载电源,位于飞翼布局飞行器内部,机载电源与激励器驱动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所述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以及所述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中,每个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展向间距及每个射流口之间的距离根据预设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进行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若干个双膜三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安装在机翼前缘整流罩的空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双膜三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具有三个出口,每个出口的形状依据实际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设计为不同构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若干个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上腔体与机翼蒙皮进行一体化结构设计,下腔体与上腔体通过燕尾槽进行装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中部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每个单膜双腔构型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都具有两个出口,每个出口的形状依据预设控制需求及飞行状态设计为不同构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后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若干个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所述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由两个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及支撑板组成,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安装在机翼后缘整流罩的空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缘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包括三种工作模式:上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开启,下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关闭;下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开启,上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关闭;上侧和下侧的双膜三腔构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共同开启;在工作过程中三种工作模式相互组合,完成飞翼布局飞行器的三轴姿态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空速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GPS。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翼布局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智能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包括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优化模块;
所述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控制目标与接收的传感器模块监测的当前姿态信息的偏差进行控制,输出合成双射流控制指令;
所述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优化模块用于采用预测姿态信息与传感器监测到的实际姿态信息的偏差进行训练,并根据训练结果实时优化射流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使射流飞行控制系统可以适应各类不确定环境,有效提升飞行安全指数。
CN202211261721.9A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 Active CN1154025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1721.9A CN115402514B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1721.9A CN115402514B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2514A true CN115402514A (zh) 2022-11-29
CN115402514B CN115402514B (zh) 2024-06-18

Family

ID=84167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1721.9A Active CN115402514B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0251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95129A (zh) * 2023-06-08 2023-07-07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双余度引气机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飞行设备
CN116923688A (zh) * 2023-09-15 2023-10-24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射流环量控制装置
CN117289712A (zh) * 2023-11-27 2023-12-26 中国航空研究院 一种虚拟舵面射流控制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7027A (en) * 1979-01-02 1984-05-08 The Boeing Company Upper surface blown powered lift system for aircraft
CN205998116U (zh) * 2016-09-06 2017-03-08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飞翼布局飞行器飞行姿态控制结构
CN109334948A (zh) * 2018-11-27 2019-02-15 中国航空研究院 无舵面飞行器
CN109760818A (zh) * 2019-03-21 2019-05-17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新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控制方法
US20200339247A1 (en) * 2019-01-18 2020-10-29 Jetoptera, Inc. Fluidic propulsiv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7027A (en) * 1979-01-02 1984-05-08 The Boeing Company Upper surface blown powered lift system for aircraft
CN205998116U (zh) * 2016-09-06 2017-03-08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飞翼布局飞行器飞行姿态控制结构
CN109334948A (zh) * 2018-11-27 2019-02-15 中国航空研究院 无舵面飞行器
US20200339247A1 (en) * 2019-01-18 2020-10-29 Jetoptera, Inc. Fluidic propulsive system
CN109760818A (zh) * 2019-03-21 2019-05-17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新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左伟;顾蕴松;程克明;刘源;: "斜出口合成射流控制机翼分离流实验研究", 实验流体力学, no. 06, 15 December 2014 (2014-12-15) *
罗振兵;夏智勋;邓雄;王林;李玉杰;马瑶;王俊伟;彭磊;蒋浩;杨升科;杨瑞;: "合成双射流及其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空气动力学学报, no. 02, 15 April 2017 (2017-04-15)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95129A (zh) * 2023-06-08 2023-07-07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双余度引气机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飞行设备
CN116395129B (zh) * 2023-06-08 2023-08-08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双余度引气机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飞行设备
CN116923688A (zh) * 2023-09-15 2023-10-24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射流环量控制装置
CN116923688B (zh) * 2023-09-15 2023-12-08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射流环量控制装置
CN117289712A (zh) * 2023-11-27 2023-12-26 中国航空研究院 一种虚拟舵面射流控制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2514B (zh) 202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02514B (zh) 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主动流动控制的飞翼布局飞行器
US2020023127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trailing vortex wakes of lifting or thrust generating bodies
Amitay et al. Role of actuation frequency in controlled flow reattachment over a stalled airfoil
Englar Circulation control pneumatic aerodynamics: blown force and moment augmentation and modification-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N110254706B (zh) 一种可垂直起降的飞行器
US4767083A (en) High performance forward swept wing aircraft
US11987352B2 (en) Fluid systems that include a co-flow jet
US8286909B2 (en) Boundary layer propulsion airship with related system and method
US838204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erodynamic flow control using compact high-frequency fluidic actuator arrays
US10358208B2 (en) Hybrid flow control method for simple hinged flap high-lift system
US20170190436A1 (en) Distributed electric ducted fan wing
US20060102801A1 (en) High-lift distributed active flow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US20140145027A1 (en) Aircraft with an integral 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
Páscoa et al. A review of thrust-vectoring in support of a V/STOL non-moving mechanical propulsion system
Yaros et al. Synergistic Airframe-Propulsion Interactions and Integrations: A White Paper Prepared by the 1996-1997 Langley Aeronautics Technical Committee
Batikh et al. Application of active flow control on aircrafts-State of the art
Djojodihardjo et al.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recent patents on aerodynamic surface circulation control-A critical review
Loth et al. Flight performance of a circulation controlled STOL aircraft
CN113682466A (zh) 基于合成双射流流场控制的飞行器无舵面飞行控制方法
Loth et al. Circulation controlled STOL wing optimization
Dal Monte et al. A retrospective of high-lift device technology
Warsop et al. NATO AVT-239 task group: innovative control effectors for manoeuvring of air vehicles-conclusions and next steps
Jain et al. Study on fluidic thrust vectoring techniques for application in V/STOL aircrafts
Phillips et al. Using Sweeping Jets on Swept Wings
CN105864232A (zh) 一种通过控制前体涡改出尾旋的方法及流动控制激励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