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02148B - Cp信号处理电路 - Google Patents

Cp信号处理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02148B
CN115402148B CN202211359334.9A CN202211359334A CN115402148B CN 115402148 B CN115402148 B CN 115402148B CN 202211359334 A CN202211359334 A CN 202211359334A CN 115402148 B CN115402148 B CN 1154021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module
signal
control unit
type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593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02148A (zh
Inventor
周斌
吕丹
王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593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021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02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2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02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21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22Modifications for ensuring a predetermined initial state when the supply voltage has been applied
    • H03K17/223Modifications for ensuring a predetermined initial state when the supply voltage has been applied 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87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4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CP信号处理电路,属于电池管理技术领域。该CP信号处理电路包括唤醒复位模块、唤醒模块、控制模块、微控制单元;该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一端、该唤醒模块的第一端、该检测模块的第一端、该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充电接口连接,该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二端与该唤醒模块的第二端连接,该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三端与该微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该控制模块的第三端与该微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该控制模块的第四端与该微控制单元的第三端连接,该检测模块的第二端与该微控制单元的第四端连接,该检测模块的第三端与该微控制单元的第五端连接。本申请可以达到提高CP信号处理的可靠性的效果。

Description

CP信号处理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管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CP信号处理电路。
背景技术
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是电动交通工具和电池包的核心部件,而交流充电处理电路是BMS的关键电路。交流充电电路用于实现电池包与充电桩、充电枪等的数据交互,而交流充电电路中处理CP信号的部分,需要完成电池包从休眠到唤醒、充电交互、故障处理、插枪状态下的休眠等功能。
相关技术中,在使用交流充电桩为电池包充电的过程中,CP信号的形态会发生多次变化,因此交流充电电路需要实现多种功能才能确保能可靠地唤醒BMS。一般地,可以在电路中设置电容并利用电容的充放电原理来控制开关管的开关来唤醒BMS。或者,还可以通过触发器、锁存器、选择器等多种逻辑器件级联形成逻辑处理电路,并通过逻辑处理电路来识别CP信号并唤醒BMS。
然而,采用电容的方案一旦电容中的电荷没有完全释放,就可能会导致将充电枪插入充电口之后无法准确识别CP信号、唤醒BMS,而采用逻辑器件的方案存在电路失效点多、时序逻辑复杂的问题。因此,相关技术的方案存在CP信号处理的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P信号处理电路,可以达到提高CP信号处理的可靠性的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CP信号处理电路,所述CP信号处理电路包括唤醒复位模块、唤醒模块、控制模块、检测模块、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简称MCU);
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充电接口连接,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MCU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MCU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四端与所述MCU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MCU的第四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MCU的第五端连接;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三端用于连接电源芯片,所述MCU的第六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芯片,以向所述MCU输入工作电压;
其中,所述充电接口用于输入CP信号;所述唤醒模块在输入所述CP信号的情况下导通,以使得所述MCU上电工作;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CP信号的信号属性并将所述信号属性输出到所述MCU;
所述MCU用于根据所述信号属性确定插入所述充电接口的充电器的属性、在确定电池需要充电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信号属性向所述控制模块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及根据所述信号属性控制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电能;所述MCU还用于在所述电池不需要充电的情况下,向所述唤醒复位模块输出使能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控制信号的作用下降低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以调整所述CP信号;
所述唤醒复位模块在所述使能信号的作用下导通,并控制所述唤醒模块关断,以控制所述电源芯片停止向所述MCU供电。
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MCU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MCU的第三端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三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三端接地;
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第一N型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型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N型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MCU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N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所述第一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
可选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二N型开关管、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型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N型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MCU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N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所述第二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
可选地,所述唤醒复位模块包括第三N型开关管、第四N型开关管、第一P型开关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P型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P型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P型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N型开关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N型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N型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MCU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三N型开关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
所述第四N型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N型开关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N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
可选地,所述唤醒模块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五N型开关管、第二P型开关管、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五N型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五N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所述第五N型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P型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P型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P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所述第五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P型开关管的源极用于输入工作电压。
可选地,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峰值检波模块、电平转换模块;
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和所述峰值检波模块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MCU的第四端连接,所述峰值检波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MCU的第五端连接;
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CP信号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并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压输出到所述MCU;
所述峰值检波模块用于检测所述CP信号的电压峰值,并将所述电压峰值输出到所述MCU。
可选地,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包括第六N型开关管、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
所述第六N型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六N型开关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六N型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MCU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工作电压;
所述第六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
可选地,所述峰值检波模块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电容;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MCU的第五端连接,所述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之间;
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可选地,所述CP信号处理电路还包括静电保护(Electro-Static Discharge,简称ESD)单元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静电保护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静电保护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CP信号处理电路,通过在 CP信号处理电路中设置唤醒复位模块、唤醒模块、检测模块、控制模块、MCU。并且,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一端、唤醒模块的第一端、检测模块的第一端、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充电接口连接,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二端与唤醒模块的第二端连接,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三端与MCU的第一端连接。
控制模块的第三端与MCU的第二端连接,控制模块的第四端与MCU的第三端连接,检测模块的第二端与MCU的第四端连接,检测模块的第三端与MCU的第五端连接。唤醒模块的第三端用于连接电源芯片,MCU的第六端用于连接电源芯片,以向MCU输入工作电压。
由CP信号处理电路的工作原理可知,在有CP信号输入的情况下,唤醒模块可以根据CP信号正确唤醒电源芯片,检测模块可以准确地检测到的CP信号的信号属性,在MCU上电工作的情况下,MCU可以根据检测模块检测到的CP信号的信号属性准确地向控制模块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发生改变,就可以使得该充电器调整输入CP信号处理电路的CP信号,进而MCU可以根据调整后的CP信号的信号属性实现与该充电器握手交互的目的,在握手成功的情况下,可以控制通过该充电接口输出的电能的大小,以实现为该电池充电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将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之后,即可向CP信号处理电路中输入CP信号,就可以直接导通唤醒模块以唤醒电源芯片和BMS,并且在将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之后,唤醒模块就一定会关断,这样就可以确保在将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的情况下,CP信号处理电路能可靠准确地识别处理CP信号,并根据该CP信号可靠地唤醒BMS、充电握手交互、故障处理以及插枪状态下的休眠。
并且,由于唤醒复位模块、唤醒模块、检测模块、控制模块中均不包括逻辑器件,因此CP信号处理电路也不会存在由于使用多个逻辑器件造成的电路失效点多、时序逻辑复杂的问题,这样,也就可以确保CP信号处理电路处理CP信号的可靠性。
如此,可以达到提高CP信号处理的可靠性以及降低CP信号处理电路消耗该电池的电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CP信号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CP信号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唤醒复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唤醒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CP信号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CP信号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静电保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CP信号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相关技术中,在使用交流充电桩为电池包充电的过程中,CP信号的形态会发生多次变化,因此交流充电电路需要实现多种功能才能确保能可靠地唤醒BMS。一般地,可以在电路中设置电容并利用电容的充放电原理来控制开关管的开关来唤醒BMS。或者,还可以通过触发器、锁存器、选择器等多种逻辑器件级联形成逻辑处理电路,并通过逻辑处理电路来识别CP信号并唤醒BMS。
然而,采用电容的方案一旦电容中的电荷没有完全释放,就可能会导致将充电枪插入充电口之后无法准确识别CP信号、唤醒BMS,而采用逻辑器件的方案存在电路失效点多、时序逻辑复杂的问题。因此,相关技术的方案存在CP信号处理的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另外,即使在逻辑器件的端口逻辑状态不发生变化时,逻辑器件内部也会存在一定的静态功耗,并且逻辑器件均需要由车辆上的电池供电,那么即使在不需要对CP信号进行处理,也即在BMS休眠不需要为电池充电时,还存在对车辆电池的电能消耗较大的问题。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CP信号处理电路,通过在CP信号处理电路中设置唤醒复位模块、唤醒模块、控制模块、MCU,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充电接口连接,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MCU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MCU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四端与所述MCU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MCU的第四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MCU的第五端连接;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三端用于连接电源芯片,所述MCU的第六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芯片,以向所述MCU输入工作电压。可以达到提高CP信号处理的可靠性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以应用在充电领域中的CP信号处理电路为例进行说明。但不表明本申请实施例仅能应用于充电领域中进行CP信号处理。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P信号处理电路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CP信号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电路可以应用于需要充电的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可以包括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平衡车等。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CP信号处理电路100,包括:唤醒复位模块101、唤醒模块102、检测模块103、控制模块104、MCU105。
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一端、唤醒模块102的第一端、检测模块103的第一端、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充电接口连接,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二端与唤醒模块102的第二端连接,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三端与MCU105的第一端连接。
控制模块104的第三端与MCU105的第二端连接,控制模块104的第四端与MCU105的第三端连接,检测模块103的第二端与MCU105的第四端连接,检测模块103的第三端与MCU105的第五端连接。唤醒模块102的第三端用于连接电源芯片106,MCU105的第六端用于连接电源芯片106,以向MCU105输入工作电压。
其中,充电接口用于输入CP信号。
可选地,该充电接口是指该电动车辆中用于输入外部的充电器的交流电和CP信号的接口。
唤醒模块102在输入CP信号的情况下导通,以使得MCU105上电工作。
具体地,在唤醒模块102导通之后,可以向电源芯片106输出相应的信号、或者拉低电源芯片106与唤醒模块102连接的端口上的电压,以使得电源芯片106向MCU105输出工作电压。电源芯片106向MCU105输出工作电压可以根据MCU105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比如,MCU105需要电压等级为5V的工作电压,那么电源芯片106就向MCU105输出5V的工作电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电源芯片106可以是BMS中的系统基础芯片(System Basis Chip,简称SBC),那么通过唤醒模块102来唤醒电源芯片106就可以只唤醒BMS中为MCU105供电的SBC芯片,而无需唤醒BMS中为整个电动车辆供电的整机供电电源。并且,电源芯片106可以持续接入12V或其他电压等级的电源。
在电源芯片106向MCU105输出工作电压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电源芯片106和/或BMS被唤醒。
检测模块103用于检测CP信号的信号属性并将信号属性输出到MCU105。
可选地,该信号属性可以指示该CP信号的电压大小、电流大小以及该CP信号的形式,也可以指示该充电器可以输出的最大电流、最大电压、最大功率。该CP信号的形式可以为PWM信号或电平信号,该PWM信号的占空比可以用于指示该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并且该PWM信号的频率可以为1千赫兹(KHz)。
MCU105用于根据信号属性确定插入充电接口的充电器的属性、在确定电池需要充电的情况下,根据信号属性向控制模块104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及根据信号属性控制充电接口的输出电能。MCU105还用于在电池不需要充电的情况下,向唤醒复位模块101输出使能信号。
另外,MCU105还可以通过控制其他的检测装置或采集装置,来获取电池的电量,以根据电池的电量确定电池是否需要充电。
可选地,该充电器可以是交流充电桩的充电枪、充电机、充电插头等充电设备。
该充电器的属性可以包括该充电器的输出电流的大小、输出电压的大小、输出功率的大小,也可以包括该充电器的类型,该充电器的类型包括交流充电器和直流充电器,还可以包括该充电器的其他任意可能的属性,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根据信号属性控制充电接口的输出电能的操作具体可以是在MCU105验证该信号属性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该电动车辆内部的充电开关闭合,以使得该充电器输出的电能可以通过该充电接口和该充电开关流入该电池。也就是说,在MCU105不控制的情况下,该电动车辆内部的充电开关是断开的。
可选地,该预设条件可以是由相关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提前设置的,比如该预设条件可以是该信号属性指示的该CP信号的电压大小、电流大小、该充电器可以输出的最大电流、最大电压、最大功率符合相应的数值,也可以是该信号属性指示的该CP信号的形式为特定电压等级的PWM形式,该特定电压等级可以是6V,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控制信号可以用于使得控制模块104调整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并且,MCU105可以只向控制模块104的第三端输出该控制信号,也可以只向控制模块104的第四端输出该控制信号,还可以同时向控制模块104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输出该控制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一般地,若MCU105向控制模块104输出控制信号的端口不同,那么该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也不相同,这样即可实现将CP信号调整为不同属性的目的。
该使能信号可以用于导通唤醒复位模块101,并且该使能信号可以是电平信号,该使能信号的电压等级可以根据唤醒复位模块101中各元件的参数和连接关系进行调整,一般地,可以将该使能信号的电压等级设置为可以确保唤醒复位模块101正确导通的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控制模块104用于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降低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以调整CP信号。
可选地,具体可以通过降低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来拉低充电接口的电压,进而拉低该充电器与充电接口的连接点的电压,那么,在该充电器检测到连接点的电压降低的情况下,该充电器可以调整CP信号的电压大小和形式。
另外,在该充电器检测到连接点的电压降低的情况下,该充电器还可以控制该充电器内部的充电开关闭合,以向充电接口输出电能。该充电器内部的充电开关可以是交流继电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唤醒复位模块101在使能信号的作用下导通,并控制唤醒模块102关断,以控制电源芯片106停止向MCU105供电。
一般地,在唤醒复位模块101导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拉低唤醒模块102的第二端的电压或者向唤醒模块102的第二端输出相应的电平信号,以控制唤醒模块102关断。由于在唤醒模块102导通的情况下,才会使得MCU105上电工作,那么在唤醒模块102关断的情况下,唤醒模块102就不会使得电源芯片106向MCU105输出工作电压,那么MCU105就不会输出该控制信号和该使能信号。
进一步地,由于MCU105只有在电池不需要充电的情况下,才会向唤醒复位模块101输出该使能信号,也就是说,唤醒复位模块101导通就意味着电池不需要充电。那么,为了确保在MCU105停止输出该使能信号的情况下,唤醒复位模块101又会关断,以使得唤醒模块102再次导通,以唤醒电源芯片106和MCU105,唤醒复位模块101还可以在使能信号的作用下进入自锁状态,以确保唤醒复位模块101在输入该CP信号的情况下可以持续导通。
具体地,在唤醒复位模块101进入自锁状态的情况下,唤醒复位模块101中各元件的状态是保持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唤醒复位模块101可以持续控制唤醒模块102断开,那么MCU105就一直处于断电状态,MCU105也就不会控制充电接口将该充电器输出的电能输出到电池,也即不会再为电池充电。这样,可以确保CP信号处理电路100在电池不需要充电的情况下,不会反复唤醒电源芯片106和BMS。
可选地,唤醒复位模块101、唤醒模块102、检测模块103、控制模块104中均不包括逻辑器件。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地,在将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之前,该充电器输出的CP信号的电压较高,且为电平信号,比如该CP信号可以为12V的电平信号,此时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一端、唤醒模块102的第一端、检测模块103的第一端、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也较高,一般也为12V。然而,在将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之后,该充电器输出的CP信号的信号属性会根据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的降低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在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降低之后,可以该充电器输出的CP信号的电压也会下降,并且CP信号的形式也会发生改变,具体该CP信号可以调整为9V的PWM信号或6V的PWM信号。
值得说明的是,CP信号处理电路100的工作原理为:在该充电接口未接入该充电器的情况下,该充电器无法向CP信号处理电路100输出CP信号,此时,唤醒模块102断开、电源芯片106不向MCU105输出工作电压、MCU105下电休眠并不输出该控制信号和该使能信号,唤醒复位模块101、控制模块104、检测模块103均休眠不工作,也就是说,此时CP信号处理电路100中无电流流过,也没有电能损耗。另外,该充电器也处于空闲状态,该充电器可以输出的CP信号为电压较高的电平信号,比如标称12V的电平信号。
在该充电接口接入该充电器的情况下,首先该充电器通过该充电接口向CP信号处理电路100输入CP信号,比如12V的电平信号,此时该CP信号会输入唤醒模块102的第一端,唤醒模块102导通,以使得电源芯片106为MCU105提供工作电压,MCU105上电工作。并且由于该CP信号还输入到检测模块103的第一端和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一端,检测模块103开始检测CP信号的信号属性并将信号属性输出到MCU105,MCU105会根据该信号属性确定插入充电接口的充电器的属性。确定插入充电接口的充电器的属性为交流充电器的情况下,然后,MCU105会判断电池是否需要充电,若确定电池不需要充电,则向唤醒复位模块101输出使能信号,以使得唤醒复位模块101在该CP信号和该使能信号的作用下导通进而使得唤醒模块102关断、电源芯片106停止为MCU105提供工作电压,MCU105下电休眠,并且,在唤醒复位模块101导通之后进入自锁状态。
若确定电池需要充电,CP信号处理电路100开始与该充电器进行第一次握手流程,具体地,MCU105向控制模块104的第三端输出该控制信号,以降低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进而使得该充电器可以检测到该CP信号的电压或与该充电接口的连接点的电压被拉低,该充电器就会调整该CP信号的电压和形式,具体可以将该CP信号调整为9V的PWM信号。此时,唤醒模块102持续导通,MCU105持续上电工作,由于CP信号已经调整为9V的PWM信号,因此,检测模块103检测到的CP信号的信号属性就会发生变化,在检测模块103将对应该9V的PWM信号的信号属性输出到MCU105之后,MCU105可以根据该9V的PWM信号的信号属性确定该充电器是否与该充电接口和/或该电动车辆连接正确。
在确定该充电器连接正确的情况下,CP信号处理电路100开始与该充电器进行第二次握手流程,具体地,MCU105同时向控制模块104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输出该控制信号,以进一步降低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进而使得该充电器可以检测到该CP信号的电压或与该充电接口的连接点进一步被拉低,该充电器就会重新调整该CP信号的电压和形式,具体可以将该CP信号调整为6V的PWM信号,并且该充电器还会闭合该充电器内部的充电开关,以使得该充电器输出的电能可以流向该充电接口。此时,唤醒模块102持续导通,MCU105持续上电工作,由于CP信号已经调整为6V的PWM信号,因此,检测模块103检测到的CP信号的信号属性就会发生变化,在检测模块103将对应该6V的PWM信号的信号属性输出到MCU105之后,MCU105可以根据该6V的PWM信号的信号属性确定该充电器是否可以为该电池充电,在MCU105验证该6V的PWM信号的信号属性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该电动车辆内部的充电开关闭合,以使得该充电器输出的电能可以通过该充电接口和该充电开关流入该电池。
在电池充电完成的情况下,由MCU105向唤醒复位模块101输出该使能信号,以使得唤醒复位模块101在该CP信号和该使能信号的作用下导通进而使得唤醒模块102关断、电源芯片106停止为MCU105提供工作电压,MCU105下电休眠,在这种情况下,MCU105就会停止输出该控制信号到控制模块104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原本被拉低的电压就会升高,在该充电器检测到该CP信号的电压或与该充电接口的连接点的电压升高的情况下,该充电器就会将该CP信号的电压和形式调整为未接入该充电接口时的电压和形式,具体可以将该CP信号调整为12V的电平信号。并且,在唤醒复位模块101导通之后进入自锁状态,持续保持唤醒模块102断开。
并且,在该充电器通过该充电接口向该电池充电的过程中,检测模块103可以持续、实时地检测该CP信号的信号属性,并将该CP信号的信号属性输出到MCU105,MCU105一旦检测到该CP信号的信号属性不符合该预设条件,则可以进入故障处理流程,具体可以向唤醒复位模块101输出该使能信号。
在该充电接口接入该充电器的状态变为该充电接口未接入该充电器的状态的情况下,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一端、唤醒模块102的第一端、检测模块103的第一端就会没有CP信号输入,那么唤醒模块102就会恢复断开状态,电源芯片106和MCU105也会恢复休眠状态,检测模块103也不会检测到任何信号属性,即使唤醒复位模块101导通,在失去CP信号输入的情况下唤醒复位模块101也会关断,处于休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原本被拉低的电压就会升高,该充电器就会将该CP信号的电压和形式调整为未接入该充电接口时的电压和形式,具体可以将该CP信号调整为12V的电平信号。
也就是说,在该充电接口未接入该充电器,以及该充电接口接入该充电器的状态变为该充电接口未接入该充电器的状态的情况下,CP信号处理电路100中无电流流过,也没有电能损耗。这样,就可以降低在电源芯片106、BMS、MCU105休眠时CP信号处理电路100消耗的电能。并且,在电池充电完成或不需要充电的情况下,CP信号处理电路100中只有唤醒复位模块101导通工作,但在这种情况下,唤醒复位模块101只需要有CP信号输入就可以进入自锁状态,并不需要MCU105或电池为CP信号处理电路100供电,因此,可以确保在BMS休眠不需要为电池充电时,不需要该电池为CP信号处理电路供电,进而可以解决对该电动车辆的电池的电能消耗较大的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 CP信号处理电路100中设置唤醒复位模块101、唤醒模块102、检测模块103、控制模块104、MCU105。并且,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一端、唤醒模块102的第一端、检测模块103的第一端、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充电接口连接,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二端与唤醒模块102的第二端连接,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三端与MCU105的第一端连接。
控制模块104的第三端与MCU105的第二端连接,控制模块104的第四端与MCU105的第三端连接,检测模块103的第二端与MCU105的第四端连接,检测模块103的第三端与MCU105的第五端连接。唤醒模块102的第三端用于连接电源芯片106,MCU105的第六端用于连接电源芯片106,以向MCU105输入工作电压。
由CP信号处理电路100的工作原理可知,在有CP信号输入的情况下,唤醒模块102可以根据CP信号正确唤醒电源芯片106,检测模块103可以准确地检测到的CP信号的信号属性,在MCU105上电工作的情况下,MCU105可以根据检测模块103检测到的CP信号的信号属性准确地向控制模块104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发生改变,就可以使得该充电器调整输入CP信号处理电路100的CP信号,进而MCU105可以根据调整后的CP信号的信号属性实现与该充电器充电握手交互的目的,在握手成功的情况下,可以控制通过该充电接口输出的电能的大小,以实现为该电池充电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将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之后,即可向CP信号处理电路100中输入CP信号,就可以直接导通唤醒模块102以唤醒电源芯片106和BMS,并且在将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之后,唤醒模块102就一定会关断,这样就可以确保在将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的情况下,CP信号处理电路100能可靠准确地识别处理CP信号,并根据该CP信号可靠地唤醒BMS、充电握手交互、故障处理以及插枪状态下的休眠。
并且,由于唤醒复位模块101、唤醒模块102、检测模块103、控制模块104中均不包括逻辑器件,因此CP信号处理电路100也不会存在由于使用多个逻辑器件造成的电路失效点多、时序逻辑复杂的问题,这样,也就可以确保CP信号处理电路100处理CP信号的可靠性。
如此,可以达到提高CP信号处理的可靠性以及降低CP信号处理电路100消耗该电池的电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但不需要为该电池充电的情况下,由于MCU105不会向控制模块104输出控制信号,因此,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并不会被拉低,此时,该充电器就可以检测到与充电接口的连接点的电压并未被拉低,那么充电器输出的CP信号的电压和形式依旧与未接入该充电接口时的电压和形式相同,该充电器就可以处于休眠状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2,控制模块104包括第一控制单元1041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
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一端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一端均与充电接口连接,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二端与MCU10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二端与MCU105的第三端连接。
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三端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三端接地。
示例性地,MCU105可以在CP信号处理电路100开始与该充电器进行第一次握手时,向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二端输出该控制信号,以导通第一控制单元1041,以降低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一端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一端的电压,进而使得该充电器可以检测到该CP信号的电压或与该充电接口的连接点的电压被拉低,该充电器就会调整该CP信号的电压和形式,具体可以将该CP信号调整为9V的PWM信号。
又例如,MCU105还可以在CP信号处理电路100与该充电器进行第二次握手时,向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二端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二端输出该控制信号,以同时导通第一控制单元1041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以进一步降低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一端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一端的电压,进而使得该充电器可以检测到该CP信号的电压或与该充电接口的连接点进一步被拉低,该充电器就会重新调整该CP信号的电压和形式,具体可以将该CP信号调整为6V的PWM信号,并且该充电器还会闭合该充电器内部的充电开关,以使得该充电器输出的电能可以流向该充电接口。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三端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三端接地,在导通第一控制单元1041、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情况下,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一端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一端就会分别通过第一控制单元1041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接地,这样,可以降低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一端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一端的电压,就可以完成充电握手交互的流程,进而实现使得该充电器调整该CP信号,并根据调整后的CP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的目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3,第一控制单元1041包括第一N型开关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充电接口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栅极与MCU10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R2连接在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源极接地。
可选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阻值的电阻作为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一般地,第一电阻R1的阻值可以较大,比如2.7千欧(k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MCU105向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栅极输出该控制信号的情况下,由于第二电阻R2连接在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源极和栅极之间,那么经过第二电阻R2分压,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源极的电压小于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此时,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源极和漏极的压差大于第一N型开关管Q1的导通阈值,第一N型开关管Q1导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续参见图3,第二控制单元1042包括第二N型开关管Q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
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充电接口和第一控制单元1041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栅极与MCU105的第三端连接,第四电阻R4连接在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源极接地。
可选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阻值的电阻作为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一般地,第三电阻R3的阻值可以较大,比如1.3k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MCU105向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栅极输出该控制信号的情况下,由于第四电阻R4连接在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那么经过第四电阻R4分压,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源极的电压小于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栅极电压,此时,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源极和漏极的压差大于第二N型开关管Q2的导通阈值,第二N型开关管Q2导通。
这样,MCU105就可以通过分别向第一N型开关管Q1的栅极和第二N型开关管Q2的栅极来控制第一N型开关管Q1、第二N型开关管Q2导通,以降低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进而使得该充电器可以检测到该CP信号的电压或与该充电接口的连接点的电压被拉低,该充电器就会调整该CP信号的电压和形式,具体可以将该CP信号调整为9V的PWM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通过导通第一N型开关管Q1和/或第二N型开关管Q2将第一电阻R1和/或第三电阻R3接入电路之后,电阻之间的分压关系会发生改变,那么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分到的电压就会发生改变,以使得该充电器可以检测到该CP信号的电压或与该充电接口的连接点的电压被拉低,该充电器进而就会调整该CP信号的电压和形式。
如此,CP信号处理电路100就可以基于控制模块104通过 CP信号与该充电器可靠地进行充电握手交互。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4,唤醒复位模块101包括第一P型开关管Q3、第三N型开关管Q4、第四N型开关管Q5、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二极管D1。
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源极分别与充电接口和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栅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漏极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和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栅极连接。
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漏极连接,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栅极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MCU105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连接在第三N型开关管Q的栅极和源极之间。
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漏极与唤醒模块102的第二端连接,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源极与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源极和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源极接地。
可选地,第一P型开关管Q3可以是PMOS管或P型IGBT管。第三N型开关管Q4、第四N型开关管Q5可以是NMOS管或N型IGBT管。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不同阻值的电阻作为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由于第一二极管D1具有单向导电性,这样,可以防止唤醒复位模块101中各元件的电流流向MCU105的第一端,以避免MCU105被损坏。
值得注意的是,唤醒复位模块101的工作原理为:在该充电接口未接入该充电器的情况下,此时无CP信号输入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源极,第一P型开关管Q3关断。并且MCU105未上电,不会向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栅极输出上述使能信号,此时第三N型开关管Q4关断,由于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栅极也没有施加电压,第四N型开关管Q5也关断。因此,唤醒复位模块101不会拉低唤醒模块102的第二端的电压。
在该充电接口接入该充电器、且MCU105未输出该使能信号的情况下,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栅极和源极、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栅极和源极均没有电压,也即,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栅极和源极、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栅极和源极的电压差小于导通阈值,因此第三N型开关管Q4和第四N型开关管Q5均关断。即使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源极和栅极有电压,而由于第三N型开关管Q4关断,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源极和栅极的电压差大于导通阈值,因此,第一P型开关管Q3也关断。此时,唤醒复位模块101依旧不会拉低唤醒模块102的第二端的电压。
在该充电接口接入该充电器、且MCU105输出该使能信号的情况下,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栅极和源极均通过第一二极管D1接收到该使能信号,由于有第九电阻R9分压且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源极接地,因此,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栅极和源极的电压差大于导通阈值,第三N型开关管Q4导通。由于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源极和栅极有电压,第三N型开关管Q4导通之后,而由于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源极接地,会拉低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源极和栅极的电压,此时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源极和栅极的电压差小于导通阈值,因此,第一P型开关管Q3也导通。在这种情况下,CP信号的电压经第一P型开关管Q3施加在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栅极和源极上,由于第八电阻R8的分压且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源极接地,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栅极的电压大于源极的电压,且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大于导通阈值,此时第四N型开关管Q5导通。
由于第四N型开关管Q5的源极接地且第四N型开关管Q5导通,此时,唤醒复位模块101则会通过第四N型开关管Q5拉低唤醒模块102的第二端的电压。
在该充电接口接入该充电器的状态变为该充电接口未接入该充电器的状态的情况下,不会有CP信号输入第一P型开关管Q3的源极,第一P型开关管Q3肯定会关断,这样就可以解除自锁,因此唤醒复位模块101就会进入休眠状态。直至该充电接口重新接入该充电器,且有使能信号输入的情况下再次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七电阻R7的存在,在第一P型开关管Q3导通的情况下,CP信号的电压可以经第一P型开关管Q3施加在第三N型开关管Q4的栅极和源极上,这样,第三N型开关管Q4就可以持续导通,进而使得第一P型开关管Q3和第四N型开关管Q5持续导通,以形成自锁单元,即使在唤醒模块102关断、MCU105下电休眠的状态下,也可以确保第三N型开关管Q4、第一P型开关管Q3和第四N型开关管Q5持续导通,以确保CP信号处理电路100在电池不需要充电的情况下,不会反复唤醒电源芯片106和BMS。
这样,唤醒复位模块101即可在CP信号和使能信号,或者CP信号的作用下可靠地持续控制唤醒模块102关断,以使得MCU105下电休眠。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5,唤醒模块102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五N型开关管Q6、第二P型开关管Q7、第二二极管D2。
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与充电接口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二端、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栅极连接,第十一电阻R11连接在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漏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
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栅极连接,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漏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源芯片106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连接在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源极接地,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用于输入工作电压。
可选地,第五N型开关管Q6可以是NMOS管或N型IGBT 管。第二P型开关管Q7可以是PMOS管或P型IGBT管。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不同阻值的电阻作为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由于第二二极管D2具有单向导电性,这样,可以防止电源芯片106向唤醒模块102输出电流,以避免唤醒模块102被损坏。
可选地,输入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的工作电压可以是由BMS提供的,也可以是由该电动车辆上的其他电源提供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一般地,输入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的工作电压的电压等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比如可以为12V。
值得注意的是,唤醒模块102的工作原理为:在该充电接口未接入该充电器的情况下,此时无CP信号通过第十电阻R10输入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栅极和源极,第五N型开关管Q6关断,那么即使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和栅极有工作电压输入,由于第五N型开关管Q6关断,因此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压差大于导通阈值,第二P型开关管Q7关断。因此,唤醒模块102不会导通,电源芯片106也不会向MCU105供电。
在该充电接口接入该充电器、且MCU105未输出该使能信号的情况下,CP信号通过第十电阻R10输入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栅极和源极,由于第十一电阻R11的分压且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源极接地,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栅极和源极的电压差大于导通阈值,第五N型开关管Q6导通。由于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和栅极有工作电压输入,由于第五N型开关管Q6导通,因此,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压会被拉低,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压差小于导通阈值,第二P型开关管Q7导通。此时,唤醒模块102导通,电源芯片106向MCU105供电。
在该充电接口接入该充电器、且MCU105输出该使能信号的情况下,虽然有CP信号通过第十电阻R10输入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栅极和源极,但是唤醒复位模块101在该CP信号和该使能信号的作用下导通,具体通过第四N型开关管Q5将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栅极和源极的电压拉低至0,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栅极和源极的电压差小于导通阈值,第五N型开关管Q6关断。即使第二P型开关管Q7的源极和栅极有工作电压输入,由于第五N型开关管Q6关断,因此第二P型开关管Q7关断。因此,唤醒模块102不会导通,电源芯片106也不会向MCU105供电。
在该充电接口接入该充电器的状态变为该充电接口未接入该充电器的状态的情况下,不会有CP信号通过第十电阻R10输入第五N型开关管Q6的栅极和源极,第五N型开关管Q6肯定会关断,也就可以确保唤醒模块102不会导通以唤醒电源芯片106为MCU105供电。
这样,就可以基于唤醒模块102通过CP信号来控制是否唤醒电源芯片106,并且可以确保只有在将该充电器插入该充电接口且需要为电池充电的情况下,唤醒模块102才会持续导通来持续唤醒电源芯片106。如此,可以提高唤醒电源芯片106以及CP信号处理的可靠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6,检测模块103包括电平转换模块1031、峰值检波模块1032。
电平转换模块1031的第一端和峰值检波模块1032的第一端均与充电接口连接,电平转换模块1031的第二端与MCU105的第四端连接,峰值检波模块1032的第二端与MCU105的第五端连接。
可选地,电平转换模块1031用于将CP信号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并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压输出到MCU105。
峰值检波模块1032用于检测CP信号的电压峰值,并将电压峰值输出到MCU105。也就是说,峰值检波模块1032就是用于检测出交流信号的峰值的。
上述的信号属性可以包括该转换后的直流电压和该电压峰值。
可选地,在该CP信号是PWM信号的情况下,电平转换模块1031就可以基于该CP信号的占空比将CP信号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
该电压峰值可以是指该CP信号在一个完整的信号周期内最高的电压等级。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平转换模块1031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压输出到MCU105、且峰值检波模块1032将该电压峰值输出到MCU105之后,MCU105可以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压与预设的电压区间进行比较,并将该电压峰值与预设的电压峰值区间进行比较,来确定该CP信号是否符合上述的预设条件,进而确定MCU105与该充电器是否握手成功。
该预设的电压区间和该预设的电压峰值区间可以是由相关技术人员根基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的。并且,在进行第一次握手和第二次握手时,对应的该预设的电压区间和该预设的电压峰值区间可以是不同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7,电平转换模块1031包括第六N型开关管Q8、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
第六N型开关管Q8的栅极与充电接口连接,第十四电阻R14连接在第六N型开关管Q8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第六N型开关管Q8的漏极分别与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和MCU105的第四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用于输入工作电压。
第六N型开关管Q8的源极接地。
可选地,第六N型开关管Q8可以是NMOS管或N型IGBT 管。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不同阻值的电阻作为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的阻值较大,一般地,第十四电阻R14的阻值可以为100kΩ,第十五电阻R15的阻值可以为10k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输入第十五电阻R15的工作电压可以是由BMS提供的直流电压,也可以是由该电动车辆上的其他电源提供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一般地,输入第十五电阻R15的工作电压的电压等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比如可以为5V。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CP信号输入的情况下,CP信号的电压施加在第六N型开关管Q8的栅极,并且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施加在第六N型开关管Q8的源极,由于第十四电阻R14的分压且第六N型开关管Q8的源极接地,因此第六N型开关管Q8的源极的电压小于栅极的电压,若CP信号为电压恒定的电平信号,那么第六N型开关管Q8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压差大于导通阈值,第六N型开关管Q8导通,并且由于第十五电阻R15输入工作电压,第十五电阻R15分压之后,MCU105的第四端就会产生相应的直流电压,以供MCU105识别处理。
由于CP信号的电压等级较高,且为交流信号,MCU105可能无法直接识别该CP信号,经过电平转换模块1031转换之后,施加在MCU105的第四端上的电压就变成电压等级较低的直流电压,这样,便于MCU105识别,且能避免MCU105的端口被较大等级的电压损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续参见图7,峰值检波模块1032包括第三三极管D3、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电容C1。
第三三极管D3的正极与充电接口连接,第三三极管D3的负极与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和MCU105的第五端连接,电容C1连接在第三三极管的负极和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之间。
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接地。
可选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不同阻值的电阻作为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的阻值较大,一般地,第十六电阻R16的阻值可以为100kΩ,第十七电阻R17的阻值可以为20kΩ,这样,可以确保电容C1的放电速度较慢。
电容C1的最大电荷量可以较大,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由于第三二极管D3具有单向导电性,这样就可以防止在电容C1放电时电流倒灌回该充电器和其他模块。
值得说明的是,峰值检波模块1032利用电容C1的充放电原理采集CP信号的峰值,在有CP信号输入的情况下,CP信号通过第三二极管D3输出到电容C1上,在一个完整的CP信号周期内,刚开始CP信号的电压高于电容C1的电压时,电容C1充电,在CP信号的电压低于电容C1的电压时,电容C1放电,多次反复充放电之后电容C1的两个极板之间的电压等于CP信号的电压峰值。并且,在当电容C1充放电时,有电流流过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此时就可以采集到CP信号的电压峰值并通过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的分压施加在MCU105的第五端。
这样,就可以实现准确、可靠地采集该CP信号的峰值电压并输出到MCU105,以供MCU105识别处理。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8,CP信号处理电路100还包括静电保护单元107和第四二极管D4。
静电保护单元107的第一端与充电接口连接,静电保护单元107的第二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唤醒复位模块101的第一端、唤醒模块102的第一端、检测模块103的第一端、控制模块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静电保护单元107是用于防止该充电器、该充电接口和/或外部产生的静电对CP信号处理电路100内部模块和/或元件造成影响的电路。
另外,由于第四二极管D4具有单向导电性,这样就可以防止CP信号处理电路100或BMS的电流倒灌回该充电器和其他充电装置。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CP信号处理电路10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参见图9,静电保护单元107具体可以包括第五二极管D5、电容C2、电容C3。
其中,第五二极管D5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一极板分别与充电接口连接,电容C2的第二极板与电容C3的第一极板连接,电容C3的第二极板和第五二极管D5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可选地,第五二极管D5可以是双向瞬态二极管(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简称TVS)。
可选地,电容C2、电容C3可以作为静电保护单元107中的滤波元件,以实现滤波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TVS是一种二极管形式的高效能保护器件,当TVS的两极受到反向瞬态高能量冲击时,TVS可以快速地将TVS的两极间的高阻抗变为低阻抗,以吸收高达数千瓦的浪涌功率,进而使得TVS的两极间的电压箝位于一个预定值,这样,即可有效地保护CP信号处理电路100中各个元器件免受各种浪涌脉冲的损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短路保护电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如图10所示的CP信号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CP信号处理电路100具体可以包括唤醒复位模块101、唤醒模块102、检测模块103、控制模块104、MCU105、静电保护单元107和第四二极管D4。
其中,控制模块104包括第一控制单元1041和第二控制单元1042。
第一控制单元1041包括第一N型开关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第二控制单元1042包括第二N型开关管Q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
唤醒复位模块101包括第一P型开关管Q3、第三N型开关管Q4、第四N型开关管Q5、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二极管D1。
唤醒模块102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五N型开关管Q6、第二P型开关管Q7、第二二极管D2。
检测模块103包括电平转换模块1031、峰值检波模块1032。
电平转换模块1031包括第六N型开关管Q8、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
峰值检波模块1032包括第三三极管D3、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电容C1。
静电保护单元107包括第五二极管D5、电容C2、电容C3。
需要说明的是,CP信号处理电路100中各元件或各模块的连接关系,以及各元件或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已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说明,具体可以参见前述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CP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CP信号处理电路包括唤醒复位模块、唤醒模块、控制模块、检测模块、微控制单元;
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充电接口连接,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四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四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五端连接;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三端用于连接电源芯片,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六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芯片,以向所述微控制单元输入工作电压;
其中,所述充电接口用于输入CP信号;所述唤醒模块在输入所述CP信号的情况下导通,以使得所述微控制单元上电工作;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CP信号的信号属性并将所述信号属性输出到所述微控制单元;
所述微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信号属性确定插入所述充电接口的充电器的属性、在确定电池需要充电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信号属性向所述控制模块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及根据所述信号属性控制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电能;所述微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电池不需要充电的情况下,向所述唤醒复位模块输出使能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控制信号的作用下降低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压,以调整所述CP信号;
所述唤醒复位模块在所述使能信号的作用下导通,并控制所述唤醒模块关断,以控制所述电源芯片停止向所述微控制单元供电;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峰值检波模块、电平转换模块;
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和所述峰值检波模块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四端连接,所述峰值检波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五端连接;
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CP信号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并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压输出到所述微控制单元;
所述峰值检波模块用于检测所述CP信号的电压峰值,并将所述电压峰值输出到所述微控制单元;
所述信号属性包括所述转换后的直流电压和所述电压峰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P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三端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三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三端接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CP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第一N型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型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N型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N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所述第一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CP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二N型开关管、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型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N型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N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所述第二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P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唤醒复位模块包括第三N型开关管、第四N型开关管、第一P型开关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P型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P型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P型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N型开关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N型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N型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三N型开关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
所述第四N型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N型开关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N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P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唤醒模块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五N型开关管、第二P型开关管、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五N型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五N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所述第五N型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P型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P型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P型开关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
所述第五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P型开关管的源极用于输入工作电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P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包括第六N型开关管、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
所述第六N型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六N型开关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六N型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工作电压;
所述第六N型开关管的源极接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P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峰值检波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电容;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五端连接,所述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之间;
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CP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CP信号处理电路还包括静电保护单元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静电保护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所述静电保护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唤醒复位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唤醒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
CN202211359334.9A 2022-11-02 2022-11-02 Cp信号处理电路 Active CN1154021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9334.9A CN115402148B (zh) 2022-11-02 2022-11-02 Cp信号处理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9334.9A CN115402148B (zh) 2022-11-02 2022-11-02 Cp信号处理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2148A CN115402148A (zh) 2022-11-29
CN115402148B true CN115402148B (zh) 2023-02-28

Family

ID=84169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59334.9A Active CN115402148B (zh) 2022-11-02 2022-11-02 Cp信号处理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021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71484B (zh) * 2022-12-14 2023-08-01 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充电交流cp信号唤醒的电路、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8735A (zh) * 2018-04-04 2018-07-17 湖南金杯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电源唤醒控制电路
CN110450654A (zh) * 2019-09-09 2019-11-15 上海外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充电唤醒电路
CN213109079U (zh) * 2020-09-29 2021-05-04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充电唤醒检测电路
CN113147504A (zh) * 2021-05-17 2021-07-23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电路、充电系统、车辆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13525143A (zh) * 2021-07-14 2021-10-22 西安特锐德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Cc信号处理系统
CN113741268A (zh) * 2021-08-31 2021-12-03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唤醒控制装置、唤醒控制系统及汽车
CN215705794U (zh) * 2021-08-05 2022-02-01 恒大海拉电子(扬州)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接口唤醒电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8735A (zh) * 2018-04-04 2018-07-17 湖南金杯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电源唤醒控制电路
CN110450654A (zh) * 2019-09-09 2019-11-15 上海外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充电唤醒电路
CN213109079U (zh) * 2020-09-29 2021-05-04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充电唤醒检测电路
CN113147504A (zh) * 2021-05-17 2021-07-23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电路、充电系统、车辆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13525143A (zh) * 2021-07-14 2021-10-22 西安特锐德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Cc信号处理系统
CN215705794U (zh) * 2021-08-05 2022-02-01 恒大海拉电子(扬州)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接口唤醒电路
CN113741268A (zh) * 2021-08-31 2021-12-03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唤醒控制装置、唤醒控制系统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2148A (zh) 202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94403A (zh) 一种充电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8006760U (zh) 一种充电接口状态检测电路及可充电设备
CN115402148B (zh) Cp信号处理电路
CN109334514A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热失控监控电路
CN206180614U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充电唤醒电路
CN111959307A (zh) 充电模组与电动汽车
CN103346553A (zh) 一种电子控制器防反接和防继电器线圈短路控制电路
CN103425057A (zh) 开关电路及具有该开关电路的电子设备
CN204408675U (zh) 照明控制电路及照明设备
CN206850457U (zh) 一种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充电唤醒电路及系统
CN205846852U (zh) 一种ups电源装置
CN110450662A (zh) 一种通用性充电桩辅助电源识别及转换电路
CN113103884B (zh) 一种唤醒信号发生电路以及车辆充电系统
CN21321040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性能测试系统
CN201499006U (zh)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供电电源
CN212210543U (zh) 一种防锁死bms电源系统
CN103738268B (zh) 一种汽车静态电流控制装置
CN205864052U (zh) 一种ups电源装置
CN112968512A (zh) 后备电源充放电管理模块、充放电装置及电子产品
CN203690986U (zh) 车载充电器的休眠控制装置
CN214479812U (zh) 一种自动切换电源装置
CN213585222U (zh) 一种双电池低功耗控制器电路
CN207010698U (zh) 一种超低能耗PoE供电器
CN204465336U (zh) 一种低功耗带负载直流电源转换控制模块
CN220022372U (zh) Cp唤醒电路及可充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