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95300A - 电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95300A
CN115395300A CN202210544967.0A CN202210544967A CN115395300A CN 115395300 A CN115395300 A CN 115395300A CN 202210544967 A CN202210544967 A CN 202210544967A CN 115395300 A CN115395300 A CN 1153953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ovable
elastic
connector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449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崎荣悟
柴崎则征
铃木光雄
石田国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l Corp filed Critical K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95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53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on the p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低高度结构、能够良好地保持接头的接触可靠性和经由接头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一种插头电连接器(5)构成为具有插头侧外壳(60)、和安装在插头侧外壳(60)上的插头侧接头(70)。插头侧接头(70)构成为具有端子连接部(72),其向下方延伸,向横向的一侧弯曲,并向上方回折,在插头侧外壳(60)与所述匹配连接器完全嵌合的状态下,端子连接部(72)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的前端部与所述匹配连接器的对象端子部接触。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传输信号的电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阴阳嵌合型的成对电连接器(以下也称为“阴阳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器组件(以下也简称“连接器组件”)用于例如电路基板(以下也简称“基板”)之间的信号传输。在这种连接器组件中,为了能够吸收阴阳连接器嵌合时的位置偏移,有时使用浮动型的连接器(以下也称为“浮动连接器”)。例如,在阴阳连接器设置在各自的基板上的连接器组件中,有时由于基板的安装位置的偏移等而产生阴阳连接器的嵌合位置偏移,已知为了能够吸收这样的位置偏移而将阴阳连接器的一者或两者设为浮动型(参考例如专利文献1、2)。
这种浮动连接器构成为例如具有:固定外壳,其固定在基板上;活动外壳,其能够与匹配连接器嵌合;和接头,其跨越固定外壳和活动外壳两者而被保持。而且,为了吸收基板间的偏移、与匹配连接器的嵌合位置的偏移,利用接头的弹簧弹性,构成为活动外壳相对于固定外壳能够相对移动(以下也称为“浮动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145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0-248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为了实现更高速的信号传输,各种传输规格被提出并被实施,作为适应这样的传输规格的高速传输用的连接器,期望低高度结构、能够良好地保持接头的接触可靠性和经由接头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的连接器。为了提高接头的接触可靠性,例如要求使接头的有效嵌合长度长。此外,为了提高经由接头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例如要求使接头的截线长度(接头中没有用于信号传输的部分的长度)短。
然而,当低高度地构成连接器时,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的尺寸被抑制,设置在外壳内的接头的设计自由度也随之受到限制。例如,在低高度地构成浮动连接器的情况下,固定连接器和活动连接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被抑制,并且固定连接器与活动连接器之间的空间也变狭小,考虑到这一点,也必须设定接头的形状。因此,存在难以兼顾延长接头的有效嵌合长度和缩短截线长度这一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构成低高度结构、能够良好地保持接头的接触可靠性和经由接头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的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将与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电连接器构成为具有外壳和安装在所述外壳上的多个接头。此外,构成为所述匹配连接器与所述外壳嵌合连接,将该嵌合连接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在所述匹配连接器从下方与所述外壳嵌合连接时,所述多个接头构成为分别具有端子连接部,其向下方延伸,向横向的一侧弯曲,并向上方回折。而且,构成为在所述外壳与所述匹配连接器完全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的前端部与所述匹配连接器的对象端子部接触。
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如下构成:将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基底侧的部分作为压入部,压入固定在所述外壳中,通过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压入部,将前端侧的部分弯曲成U形,使其具有弹性。
此外,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如下构成:使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向横向的所述一侧伸出,在所述外壳与所述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时,所述端子连接部向横向的所述一侧伸出的部分被按压到所述对象端子部,发生弹性变形,得到接触压力。
此外,在上述电连接器中,优选如下构成:在所述端子接触部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向横向的另一侧,所述外壳设置有允许所述端子接触部向所述另一侧弹性变形的退避空间,在所述外壳与所述匹配连接器完全嵌合、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的前端部与所述对象端子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端子接触部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不会向所述另一侧倾斜。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嵌合连接器组件构成为具有上述电连接器、和与所述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匹配连接器。
在上述嵌合连接器组件中,优选所述匹配连接器具有:固定外壳;活动外壳,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能够相对移动;和多个接头,其跨越所述固定外壳和所述活动外壳而被安装;多个所述接头分别构成为具有:固定保持部,保持在所述固定外壳中;活动端子部,其保持在所述活动外壳上,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部抵接;和中间部,其连接所述固定保持部和所述活动端子部,所述活动外壳构成为与所述电连接器嵌合连接,将该嵌合连接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在所述电连接器从上方与所述活动外壳嵌合连接时,所述中间部能够弹性变形,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浮动活动支承所述活动外壳,所述活动端子部构成为具有:活动保持部,其保持在所述活动外壳上,连接至所述中间部的横向一端而向上延伸;和活动接触部,其连接至所述活动保持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在横向的一侧圆角弯曲,并向下方回折;在所述活动接触部的圆角弯曲部分的所述一侧,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部抵接,在所述活动接触部的横向的另一侧,在所述活动外壳上设置退避空间,其允许所述活动接触部向所述另一侧弹性变形。
在所述嵌合连接器组件中,优选所述中间部构成为具有:第1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固定保持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在横向的所述一侧弯曲,并向下方回折;第2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第1弹性部的横向一端而向下延伸;以及第3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第2弹性部的下端,沿着横向的所述一侧延伸,所述第3弹性部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活动端子部的下端连接。
此外,在所述嵌合连接器组件中,优选所述中间部构成为具有:第1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固定保持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在横向的所述一侧弯曲,并向下方回折;第2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第1弹性部的横向一端而向下延伸;弹性弯曲部,其连接至所述第2弹性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进而向横向的所述一侧弯曲,并向上方回折;以及弹性连接部,其连接至所述弹性弯曲部的上端,沿着横向的所述一侧延伸,所述弹性连接部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活动端子部的下端连接。
此外,在所述嵌合连接器组件中,优选使所述第1弹性部、所述弹性弯曲部和所述弹性连接部变窄而允许弹性变形,使所述第2弹性部宽阔而确保阻抗特性。
此外,在所述嵌合连接器组件中,优选所述固定外壳具有容纳空间,其形成为矩形框状,内侧上下开放,所述活动外壳具有与所述固定外壳大致相同的高度,在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的状态下,经由多个所述接头安装在所述固定外壳上。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安装在外壳上的多个接头分别构成为具有端子连接部,其向下方延伸,向横向的一侧弯曲,并向上方折回,因此能够压缩接头的上下方向尺寸,使接头低高度化,随之能够低高度地构成电连接器。此外,构成为在外壳与匹配连接器完全嵌合的状态下,端子连接部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的前端部与匹配连接器的对象端子部接触,因此能够使接头的有效嵌合长度长,并且能够使截线长度短。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接头的接触可靠性、和经由接头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可以为如下构成:将端子连接部的基底侧的部分作为压入部,压入固定在外壳中,通过端子连接部的压入部,将前端侧的部分弯曲成U形,使其具有弹性。由此,在外壳与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时,能够使端子连接部与对象端子部流畅地接触。
此外,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使端子连接部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向横向的一侧伸出,在外壳与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时,端子连接部向横向的一侧伸出的部分被按压到对象端子部,发生弹性变形,得到接触压力,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接头的端子连接部与对象接头的对象连接部具有适度的接触压力而接触。
在本发明的嵌合连接器组件中,跨越匹配连接器的固定外壳和活动外壳而安装的多个接头的活动端子部构成为具有:活动保持部,其连接至相对于固定外壳浮动活动支承活动外壳的中间部的横向一端,向上方延伸;和活动接触部,其连接至该活动保持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在横向的一侧圆角弯曲,并向下方回折;因此,能够将活动保持部和活动接触部在横向重叠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接头的上下方向尺寸,因而能够随之第高度地构成匹配连接器。此外,由于是在活动接触部的圆角弯曲的部分的一侧,与电连接器的端子部抵接的结构,因此能够确保将活动接触部与电连接器的端子部切实接触的接触余量(对位置偏移等的接触容许性)。进而,在活动接触部的横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允许活动接触部向另一侧弹性变形的退避空间,因此在与电连接器的端子部抵接时等情况下,活动接触部能够在退避空间内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避免如下的情况发生:在与电连接器的端子部抵接时等,应力集中在活动接触部,发生塑性变形,失去活动接触部与电连接器端子部的接触压力。
在本发明的嵌合连接器组件中,可以将匹配连接器的接头的中间部构成为具有:第1弹性部,其连接至固定保持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在横向的一侧弯曲,并向下方回折;第2弹性部,其连接至第1弹性部的横向一端而向下延伸;和第3弹性部,其连接至第2弹性部的下端,沿着横向的所述一侧延伸;第3弹性部的横向一端与活动端子部的下端连接。由此,能够使中间部具有适度的弹簧弹性,能够通过第1弹性部~第3弹性部的至少任一个的弹性变形,使活动外壳相对于固定外壳浮动移动。
在本发明的嵌合连接器组件中,匹配连接器的接头的中间部可以构成为具有:第1弹性部,其连接至固定保持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在横向的一侧弯曲,并向下方回折;第2弹性部,其连接至第1弹性部的横向一端而向下延伸;弹性弯曲部,其连接至第2弹性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进而向横向的一侧弯曲,并向上方回折;以及弹性连接部,其连接至弹性弯曲部的上端,沿着横向的一侧延伸,弹性连接部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活动端子部的下端连接。由此,能够使中间部具有适度的弹簧弹性,能够通过第1弹性部~第2弹性部、弹性弯曲部和弹性弯曲部的至少任一个的弹性变形,使活动外壳相对于固定外壳浮动移动。此外,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中间部,特别是通过设置弹性弯曲部,在活动外壳进行浮动移动时等情况下,能够抑制大的载重作用于接头的中间部的一部分(应力集中)。
在本发明的嵌合连接器组件中,可以构成为匹配连接器的固定外壳具有容纳空间,其形成为矩形框状,内侧上下开放,活动外壳具有与固定外壳大致相同的高度,在容纳于容纳空间的状态下,经由多个接头安装在固定外壳上。由此,能够压缩在活动外壳与固定外壳组合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随之能够低高度地构成匹配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嵌合连接器组件的前后方向剖面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构成上述嵌合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匹配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上述插座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上述插座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6是上述插座连接器的左右方向剖面图。
图7是上述插座连接器的前后方向剖面图。
图8是上述插座连接器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9是构成上述插座连接器的插座侧接头的立体图。
图10是具有变形例的插座侧接头的插座连接器的前后方向剖面图。
图11是从上方观察构成上述嵌合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电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从下方观察上述插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上述插头连接器的底面图。
图14是上述插头连接器的前后方向剖面图。
图15是构成上述插头连接器的插头侧接头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从上述插座连接器的上方将上述插头连接器对准的状态的前后方向剖面图。
图17是表示上述插头侧接头与上述插座侧接头开始接触的状态的前后方向剖面图。
图18是表示上述插头连接器与上述插座连接器完全嵌合的状态的前后方向剖面图。
标记说明
1嵌合连接器组件
3插头连接器
5插座连接器
10固定外壳
20活动外壳
30插座侧接头
60插头侧外壳
70插头侧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图1、图3和图10所示的状态为基准,规定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如这些图中箭头所示,将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作为前(F)、后(B)、右(R)、左(L)、上(U)、下(D)进行说明。但是,这些方向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进行规定。首先,参考图1和图2,对这些图所示的嵌合连接器组件1的整体构成进行概略说明。
嵌合连接器组件1由设置在第1基板CB1(参考图2)上的插座连接器3(相当于匹配连接器)和设置在第2基板CB2(参考图2)上的插头连接器5(相当于电连接器)构成,通过使两个连接器3,5沿着相对于各基板CB1,CB2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嵌合,第1基板CB1与第2基板CB2电连接。即,嵌合连接器组件1构成为基板对基板连接用的连接器装置。另外,嵌合连接器组件1(插座连接器3和插头连接器5)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分别与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一致。
接着,继续参考图3~图10对插座连接器3的构成进行说明。插座连接器3构成为浮动连接器,具有:固定外壳10,其固定在第1基板CB1上;活动外壳20,其相对于该固定外壳10可相对移动地安装;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每列50个)插座侧接头30,其跨越两个外壳10,20设置,沿着各外壳10,2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保持两列的对齐状态;和左右一对固定金属件40,其安装在固定外壳10上。
固定外壳10为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制成,如图4所示,具有前壁11a和后壁11b、以及左壁12a和右壁12b,由此形成具有上下开放的固定侧空间13的矩形框状。在前后壁11a,11b的内表面,沿左右方向以预定的排列节距形成有沿上下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前后壁11a,11b各50个)固定侧接头保持槽14,其用于将插座侧接头30的预定部分(后述的连接压入部31a)压入而保持。此外,固定外壳10如图6所示,具有一体连接至左壁12a的下部而向内侧(右侧)突出的左突出部15a、和一体连接至右壁12b的下部而向内侧(右侧)突出的右突出部15b。
活动外壳20为合成树脂等电绝缘性材料制成,具有:左右方向长的矩形板状的底壁21、设置在底壁21的左右端部的左壁22a和右壁22b、以及沿左右方向连接至左壁22a和右壁22b的前连接部23a和后连接部23b,由此形成向上方开放并且从底壁21与前后连接部23a,23b之间向下也开放的活动侧空间24。在前后连接部23a,23b的内表面,沿左右方向以预定的排列节距形成有沿上下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前后连接部23a,23b各50个)活动侧接头保持槽25,其用于容纳保持插座侧接头30的预定部分(后述的活动端子部37)。在该活动侧接头保持槽25内的上部里侧(前后方向外侧),如图7所示,设置有退避空间26,其允许插座侧接头30的预定部分(后述的活动接触部37b)向前后方向外侧弹性变形。此外,活动外壳20具有:与左壁22a的上部一体连接且向左方突出的左锁定片27a、和与右壁22b的上部一体连接且向右方突出的右锁定片27b。
插座侧接头30通过对金属等导电性材料的薄板实施压制加工(冲压加工和弯折加工),形成为图9所示的预定形状,在其表面实施覆盖金(Au)等的薄膜的所需表面处理(电镀处理)。方便起见,插座侧接头30分为前后对称配置的前侧插座侧接头30F和后侧插座侧接头30B。前侧插座侧接头30F和后侧插座侧接头30B如图4所示,前后成对配置,并且每一对前侧插座侧接头30F和后侧插座侧接头30B左右排列配置。前侧插座侧接头30F和后侧插座侧接头30B前后对称配置,为同一形状。因此,在不区分两个接头的30F,30B的情况下,将它们称为插座侧接头30。
此外,左右方向相邻配置的一对插座侧接头30构成为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差分对(以下也称为“差分插座侧接头对30P”)。差分插座侧接头对30P如图4所示,多组(在本实施例中,前侧和后侧各25组)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另外,插座侧插头30的左右方向的排列节距并不固定,与沿左右方向相邻的任意差分插座侧接头对30P之间的距离(节距P2(参考图5))相比,构成任意的差分插座侧接头对30P的一对插座侧接头30之间的距离(节距P1(参考图5))被设定得更短。由此,能够抑制差分插座侧接头对30P之间的信号泄漏(串扰)的发生,能够提高经由插座侧插头30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另外,设定固定侧接头保持槽14和可动侧接头保持槽25的左右方向的排列节距,以使其与这样的插头侧接头30的左右方向的排列节距对应。
插座侧接头30如图9所示,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固定保持部31,其由压入固定侧接头保持槽14的下部而安装在固定外壳10上的连接压入部31a和表面贴装在第1基板CB1上的贴装部31b构成;活动端子部37,其由容纳在活动接头保持槽25内的上部的活动接触部37b和压入活动侧接头保持槽25的下部而安装在活动外壳20上的端子压入部37a构成;以及中间部30m,其构成为连接固定保持部31和活动端子部37。在固定保持部31中,贴装部31b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接压入部31a连接至其内端(在前侧插座侧接头30F的情况下指后端,在后侧插座侧接头30B的情况下指前端),向上方延伸。此外,在活动端子部37中,端子压入部37a沿上下方向延伸,活动接触部37b连接至其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在前后方向的内侧(在前侧插座侧接头30F的情况下指后侧,在后侧插座侧接头30B的情况下指前侧)圆角弯曲,并向下方(稍微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倾斜)回折。而且,构成为在活动接触部37b的圆角弯曲的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与后述的插头侧接头70的回折连接部72c抵接。
连接压入部31a在其板宽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外(左右方向外侧)突出而楔入固定侧接头保持槽14的内表面的压入突起38a,在保留在固定侧接头保持槽14内的状态下被保持压入。同样地,端子压入部37a在其板宽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外(左右方向外侧)突出而楔入活动侧接头保持槽25的内表面的压入突起38b,在保留在活动侧接头保持槽25内的状态下被保持压入。贴装部31b焊接在形成在第1基板CB1上的信号配线图案上而进行电连接。
中间部30m不固定在固定外壳10和活动外壳20的任一个上,其为能够在固定外壳10的固定侧空间13内自由弹性变形的部分。该中间部30m具有:第1弹性部32,其连接至固定保持部31(连接压入部31a)的上端,稍微向前后方向的内侧倾斜,向上方延伸,进而向前后方向的内侧弯曲并向下方回折;第2弹性部33,其连接至第1弹性部32的内端(下端),稍微向前后方向的内侧倾斜,向下方延伸;弹性弯曲部34,其连接至第2弹性部33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进而向前后方向的内侧弯曲并向上方回折;和弹性连接部35,其连接至弹性弯曲部34的上端(内端),向前后方向的内侧水平延伸;弹性连接部35的前后方向的内端与活动端子部37(端子压入部37a)的下端连接。
在插座侧接头30中,使第1弹性部32、弹性弯曲部34和弹性连接部35的宽度窄,容易弹性变形,使第2弹性部33的宽度宽,良好地优化阻抗特性。另外,可以使第2弹性部33的变窄,从而增大弹性变形的允许量。可替代地,使第1弹性部32、弹性弯曲部34和弹性连接部35的任一个的宽度宽,根据弹性变形的允许量和阻抗特性的要求,决定使怎样的哪个弹性部设为怎样程度的宽度。
如图4所示,左右的固定金属件40为同一形状,对金属板材实施压制加工(冲压加工和弯折加工)而形成。该固定金属件40具有:限位片42,其连接至主体部41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前后一对的贴装片43,其连接至主体部41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和前后一对的固定片44,其在前后一对的贴装片43之间连接至主体部41的下端,向下方延伸。通过将该主体部41和固定片44压入形成在固定外壳10的左右壁12a,12b上的啮合孔(省略图示)中,如图6所示,能够将固定金属件40固定在固定外壳10的左右侧部。
插座连接器3构成为:将插座侧接头30的连接压入部31a压入固定外壳10的固定侧接头保持槽14,并将端子压入部37a压入活动外壳20的活动侧接头保持槽25。由此,如图7所示,固定外壳10和活动外壳20通过插座侧接头30连接。此时,通过插座侧接头30的中间部30m的弹性形变,活动外壳20能够相对于固定外壳10向上下、前后和左右移动,以浮动状态连接。特别地,由于第1弹性部32、弹性弯曲部34和弹性连接部35变窄容易进行弹性变形,因此主要通过该部分的弹性变形而能够浮动。在活动外壳20浮动移动时,作用于插座侧接头30的中间部30m的载重主要分散在第1弹性部32、弹性弯曲部34和弹性连接部35,能够抑制大的载重作用于中间部30m的一部分(发生应力集中)。
在此状态下,插座侧接头30的中间部30m位于固定外壳10内的固定侧空间13内。这样,中间部30m的位置暴露在空气空间内,要求使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某种程度上宽阔,实现阻抗特性的优化。因此,在插座侧接头30中,使第2弹性部33宽阔,实现阻抗特性的优化。
固定外壳10和活动外壳20具有大致相同高度(上下方向尺寸),活动外壳20构成为:在容纳在固定外壳10的固定侧空间13内的情况下,经由多个插座侧接头30安装在固定外壳10上。由此,能够抑制在活动外壳20与固定外壳10组合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随之能够低高度地构成插座连接器3。
此外,在插座连接器3中,一对固定金属件40安装在固定外壳10的左右端部上。在安装了固定金属件40的插座连接器3中,如图6所示,固定金属件40的限位片42的下表面与活动外壳20的左锁定片27a和右锁定片27b的上表面具有若干间隙而相对,且左锁定片27a和右锁定片27b的下表面与固定外壳10的左突出部15a和右突出部15b的上表面具有若干间隙而相对。由此,活动外壳20能够相对于固定外壳10,以这些间隙所对应的量向上下方向浮动移动,并限制超过该量的移动。
在如上组装而构成的插座连接器3中,固定支架40的贴装片43和插座侧接头30(前侧插座侧接头30F和后侧插座侧接头30B)的贴装部31b焊接在第1基板CB1的预定表面位置进行表面贴装。
插座连接器3配置为插座侧接头30的端子压入部37a与活动接触部37b在前后方向重叠,因此插座侧接头30的上下方向尺寸被抑制,在这方面也能够低高度地构成插座连接器3。此外,在插座连接器3中,在插座侧接头30上设置有弹性弯曲部34,配置为弹性连接部35被该弹性弯曲部34向上方抬起。由此,能够使弹性连接部35与基板表面(第1基板CB1的安装面)的距离(图7所示的H1)长,因此能够抑制基板表面对插座侧接头30带来的电气影响。通过电气影响被抑制,能够提高(改善)经由插座侧接头30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
另外,可以像图10所示的变形例的插座侧接头30′那样,构成为不设置弹性弯曲部34,而通过弹性连接部35(相当于第3弹性部)将第2弹性部33的下端与端子压入部37a的下端水平连接。在此情况下也能够使弹性连接部35与基板表面的距离长,因此能够抑制基板表面对插座侧接头30′的电气影响,提高经由插座侧接头30′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
接下来,继续参考图11~图15对插头连接器5的构成进行说明。插头连接器5构成为具有:插头侧外壳60,其固定在第2基板CB2上;和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每列50个)插头侧接头70,其沿着该插头侧外壳6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保持两列对齐的状态。
插头侧外壳60为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制成,如图11、图12所示,具有: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的矩形板状的外壳基部61、设置在外壳基部61的下部的左右方向长的长方体状的外壳主体62、和设置在外壳主体62的左右端部的左安装部63a和右安装部63b。
在外壳基部61,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前后列各50个)上下贯穿外壳基部61的通孔64,其在前后方向为两列且在左右方向有预定的排列节距。在外壳主体62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前后列各50个)插头侧接头保持槽65,其用于容纳保持插头侧接头70的预定部分(后述的连接压入部72a和连接弹性部72b),沿上下延伸,与通孔64连通,在前后方向为两列且在左右方向有预定的排列节距。在该插头侧接头保持槽65内的下部里侧(前后方向内侧),如图13所示,设置有退避空间66,其允许插头侧接头70的预定部分(后述的连接弹性部72b)向前后方向内侧弹性变形。
在左安装部63a和右安装部63b,分别安装由金属板材形成的固定片67。通过该固定片67焊接在第2基板CB2上的贴装图案上,插头连接器5牢固地固定在第2基板CB2上。
插头侧接头70通过对金属等导电性材料的薄板实施压制加工(冲压加工和弯折加工),形成为图15所示的预定形状,在其表面实施覆盖金(Au)等的薄膜的所需表面处理(电镀处理)。方便起见,插头侧接头70分为前后对称配置的前侧插头侧接头70F和后侧插头侧接头70B。前侧插头侧接头70F和后侧插头侧接头70B前后成对配置,并且每一对前侧插头侧接70F及后侧插座侧接头70B左右排列配置。前侧插头侧接头70F和后侧插头侧接头70B前后对称配置,为同一形状。因此,在不区分两个接头的70F,70B的情况下,将它们称为插头侧接头70。
此外,左右方向相邻配置的一对插头侧接头70构成为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差分对(以下也称为“差分插头侧接头对70P”)。差分插头侧接头对70P如图13所示,多组(在本实施例中,前侧和后侧各25组)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另外,插座侧插头70的左右方向的排列节距并不固定,与沿左右方向相邻的任意差分插头侧接头对70P之间的距离(上述节距P2(参考图5))相比,构成任意的差分插头侧接头对70P的一对插头侧接头70之间的距离(上述节距P1(参考图5))被设定得更短。由此,能够抑制差分插头侧接头对70P之间的信号泄漏(串扰)的发生,能够提高经由插头侧插头70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另外,设定通孔64和插头侧接头保持槽65的左右方向的排列节距,以使其与这样的插头侧接头70的左右方向的排列节距对应。
插头侧接头70如图15所示,构成为具有:贴装部71,其表面贴装在第2基板CB2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和端子连接部72,其连接至贴装部71的内端(在前侧插头侧接头70F的情况下指后侧,在后侧插头侧接头70B的情况下指前侧),向下方延伸,进而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在前侧插头侧接头70F的情况下指前侧,在后侧插头侧接头70B的情况下指后侧)弯曲,并向上方回折。端子连接部72由如下部分构成:由其基底侧(贴装部71侧)的部分形成的连接压入部72a;连接至连接压入部72a的下端而向下方延伸的连接弹性部72b;和连接至连接弹性部72b的下端而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弯曲、并且向上方回折的回折连接部72c。
连接压入部72a在其板宽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外(左右方向外侧)突出而楔入插头侧接头保持槽65的内表面的压入突起73,在保留在擦头侧接头保持槽65内的状态下被保持压入。插头侧接头70构成为:连接压入部72a被压入固定在插头侧接头保持槽65内的上部里侧,且比连接压入部72a更靠近前端侧的部分(连接弹性部72b和回折连接部72c)弯曲成U形,由此具有适度的弹性。此外,插头侧接头70构成为:端子连接部72的回折连接部72c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在插头侧接头70与插座侧接头30嵌合连接时,回折连接部72c被按压到插座侧接头30的活动接触部37b,进行弹性变形,由此得到接触压力。贴装部71焊接在形成在第2基板CB2上的信号配线图案上而进行电连接。
插头连接器5构成为:将插头侧接头70的连接压入部72a压入插头侧外壳60的插头侧接头保持槽65,将插头侧接头70安装在插头侧外壳60上。此时,插头侧接头70的回折连接部72c从插头侧接头保持槽65暴露在左右方向的外部中。在这样构成的插头连接器5中,固定片67的下部和插头侧接头70(前侧插头侧接头70F和后侧插头侧接头70B)的贴装部71焊接在第2基板CB2的预定表面位置进行表面贴装。
在插头连接器5中,插头侧接头70构成为具有连接至贴装部71的前后方向内端而向下方延伸、进而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弯曲并且向上方回折的端子连接部72,因此插头侧接头70的上下方向尺寸被抑制,随之能够低高度地构成插座连接器3。
接着,继续参考图16~图18,对插头连接器5和插座连接器3嵌合连接而构成嵌合连接器组件1的过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6~图18中,省略基板(第1基板CB1和第2基板CB2)的图示,但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将插头连接器3和插座连接器5分别安装在基板上而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6所示,为了连接两个连接器5,3,将插头连接器5和插座连接器3上下对准。即,将插头连接器5的插头侧外壳60(外壳主体62)与插座连接器3的活动外壳20(活动侧空间24)上下对准。
接着,如图17所示,当使插头连接器5的插头侧外壳60嵌合在插座连接器3的活动外壳20中时,插头连接器5的外壳主体62插入插座连接器3的活动侧空间24内。此时,插头侧接头70的回折连接部72c开始与插座侧接头30的活动接触部37b的圆角弯曲的部分的左右方向内侧抵接。进而,当使两个外壳60,20深入嵌合时,插头侧接头70的回折连接部72c与插座侧接头30的活动接触部37b抵接,并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弹性变形。
然后,如图18所示,如果进一步推进两个外壳60,20的嵌合而达到完全嵌合状态(例如,如图所示,插头侧外壳60的外壳主体62的下表面与活动外壳20的底壁21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时,两个连接器5,3之间的位置确定,保持插头侧接头70与插座侧接头30的接触状态。在此,通过插头侧接头70与插座侧接头30具有适度的接触力而弹性接触,两个连接器5,3电连接,能够在两个基板间传输信号。另外,在完全嵌合状态下,插头侧接头70在回折连接部72c的前端部与插座侧接头30(活动接触部37b的圆角弯曲的部分的左右方向内侧)接触。
在两个连接器5,3完全嵌合的情况下,即使插头连接器5与插座连接器3的嵌合位置相对于正常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发生位置偏移,插座侧接头30的中间部30m(主要是第1弹性部32、弹性弯曲部34和弹性连接部35)也跟随该位移沿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活动外壳20相对于固定外壳10相对移动,由此能够维持插头侧接头70与插座侧接头30的相互接触状态,并吸收该位置偏移。
如上所述,在两个连接器5,3嵌合时,插座侧接头30构成为在活动接触部37b的圆角弯曲的部分的左右方向内侧与插头侧接头70的回折连接部72c抵接,由此,确保活动接触部37b与回折连接部72c能够切实接触的接触余量。此外,插座侧接头30的活动接触部37b能够在设置在活动外壳20中的退避空间26内弹性变形,不会发生与插头侧接头70的回折连接部72c抵接时等情况的冲击导致应力集中在活动接触部37b而屈曲,不会失去活动接触部37b与插头侧接头70的接触压力。
此外,在两个连接器5,3的完全嵌合状态下,插头侧接头70构成为回折连接部72c的前端部与插座侧接头30的活动接触部37b接触,因此能够使插头侧接头70的有效嵌合长度长,并且能够使截线长度(插头侧接头70中没有用于传输信号的部分的长度)短。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插座侧接头30和插头侧接头70的接触可靠性、和经由两个接头30,70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
此外,在两个连接器5,3的完全嵌合状态下,插头侧接头70的连接弹性部72b能够在退避空间66内弹性变形,由此,回折连接部72c不会向插头侧接头70的基底侧(连接压入部72a一侧)倾斜(回折连接部72c不会成为向连接压入部72a一侧倾斜的姿态,而是成为沿着图18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L1,L2的姿态)。由此抑制经由从连接弹性部72b向连接压入部72a的空间的信号泄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适当改良。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插座连接器设为浮动连接器,但也可以将插头连接器设为浮动连接器,或者将两个连接器设为浮动连接器。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
具有外壳和安装在所述外壳上的多个接头,
所述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与所述外壳,将该嵌合连接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在所述匹配连接器从下方与所述外壳嵌合连接时,
多个所述接头分别构成为具有端子连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向下方延伸,向横向的一侧弯曲,并向上方回折,
在所述外壳与所述匹配连接器完全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的前端部与所述匹配连接器的对象端子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基底侧的部分作为压入部,压入固定于所述外壳,通过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压入部,使前端侧的部分弯曲成U形而具有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向上方回折的部分向横向的所述一侧伸出,在所述外壳与所述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时,所述端子部向横向的所述一侧伸出的部分被按压到所述对象端子部,发生弹性变形,得到接触压力。
4.一种嵌合连接器组件,其具有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和与所述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匹配连接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合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匹配连接器具有:固定外壳;活动外壳,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能够相对移动;以及多个接头,其跨越所述固定外壳和所述活动外壳而被安装,
所述多个接头分别具有:固定保持部,保持在所述固定外壳上;活动端子部,其被保持在所述活动外壳中,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部抵接;和中间部,其连接所述固定保持部和所述活动端子部,
所述活动外壳构成为所述电连接器嵌合连接,将该嵌合连接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在所述电连接器从上方与所述活动外壳嵌合连接时,
所述中间部能够弹性变形,相对于所述固定外壳,浮动活动支承所述活动外壳,
所述活动端子部具有:
活动保持部,其被保持在所述活动外壳上,连接至所述中间部的横向一端并向上方延伸,和
活动接触部,其连接至所述活动保持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在横向的一侧圆角弯曲,并向下方回折,
在所述活动接触部的圆角弯曲的部分的所述一侧,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部抵接,
在所述活动接触部的横向的另一侧,在所述活动外壳上设置退避空间,其允许所述活动接触部向所述另一侧弹性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合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具有:
第1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固定保持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向横向的所述一侧弯曲,并向下方回折;
第2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第1弹性部的横向一端,向下方延伸;以及
第3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第2弹性部的下端,向横向的所述一侧延伸,
所述第3弹性部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活动端子部的下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合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具有:
第1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固定保持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进而向横向的所述一侧弯曲,并向下方回折;
第2弹性部,其连接至所述第1弹性部的横向一端,向下方延伸;
弹性弯曲部,其连接至所述第2弹性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进而向横向的所述一侧弯曲,并向上方回折;以及
弹性连接部,其连接至所述弹性弯曲部的上端,向横向的所述一侧延伸,
所述弹性连接部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活动端子部的下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嵌合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1弹性部、所述弹性弯曲部和所述弹性连接部变窄而允许弹性变形,使所述第2弹性部宽阔而确保阻抗特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合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外壳具有形成为矩形框状而内侧向上下开放的容纳空间,
所述活动外壳具有与所述固定外壳大致相同的高度,在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的状态下,经由所述多个接头安装在所述固定外壳上。
CN202210544967.0A 2021-05-20 2022-05-19 电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组件 Pending CN1153953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5231A JP2022178434A (ja) 2021-05-20 2021-05-20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嵌合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JP2021-085231 2021-05-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5300A true CN115395300A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15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44967.0A Pending CN115395300A (zh) 2021-05-20 2022-05-19 电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78434A (zh)
CN (1) CN11539530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78434A (ja) 2022-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7434B2 (ja) 嵌合完了検知スイッチ付きコネクタ
US5201663A (en)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mounting features
JP3940387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52214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7207975B2 (ja) コネクタ
US7549882B2 (en)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JP5006618B2 (ja) コネクタ
US20050048846A1 (en)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joint-type connector
EP1635429A1 (en) Connector with guide post holes
US20230042553A1 (en) Connector
EP3940890B1 (en) Floating connector
US1129644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and circuit-board-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08363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providing floating movement between connectors
CN111564716A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12072403B (zh) 电连接器
CN115395300A (zh) 电连接器和嵌合连接器组件
EP0997987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providing floating movement between connectors
JP7420009B2 (ja) コネクタ
CN112186418B (zh) 连接器组件
CN115377724A (zh) 电连接器
TWI787606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裝置
CN217405782U (zh) 插头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JP7231099B1 (ja) 可動コネクタ、可動コネクタ用ターミナル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220042338U (zh) 连接器组件
CN116487912A (zh) 用于电连接器的接触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