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77370A -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77370A
CN115377370A CN202110548466.5A CN202110548466A CN115377370A CN 115377370 A CN115377370 A CN 115377370A CN 202110548466 A CN202110548466 A CN 202110548466A CN 115377370 A CN115377370 A CN 115377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orphous carbon
carbon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sheet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484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春洋
陈若凡
李素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4846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773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77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773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所述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至少一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所述负极活性层包括石墨材料和无定型炭材料的混合物;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层间距(d002)大于0.34nm,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孔隙的平均孔径为2‑20nm。该负极片不仅有助于提升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还能够使电化学储能装置在长期循环中的膨胀率得到明显抑制。

Description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属于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锂离子电池已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其中,传统石墨材料由于储量丰富、价格便宜、简易改性后能够具有较高振实密度而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使用石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随着长时间充放电循环后会产生比较大的电芯膨胀,占用电子设备的有限空间,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大幅缩短。
同时,石墨材料的理论容量较低(372mAh/g),也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能量密度的追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该负极片不仅能够提升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更是能够抑制电化学装置在长期循环过程中的厚度膨胀。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该电化学储能装置包括上述负极片,因此能量密度优异、厚度膨胀率低。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电化学储能装置,因此续航时间较长,客户满意度高。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所述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至少一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所述负极活性层包括石墨材料和无定型炭材料的混合物;
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层间距(d002)大于0.34nm,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孔隙的平均孔径为2-20nm。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无定形炭材料的克容量不低于470mAh/g。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平均粒径d1为3-15μm;和/或,
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8-19m2/g;和/或,
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拉曼光谱Id/Ig峰比值大于1.0;和/或,
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包括2θ小于26°的衍射峰,所述衍射峰的强度小于20000;和/或,所述衍射峰的半峰宽大于1.2。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石墨材料包括石墨颗粒和/或石墨核壳颗粒,所述石墨核壳颗粒由石墨形成的核和包覆所述核至少部分表面的壳构成。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石墨材料的平均粒径d2与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平均粒径d1之比为(0.95-8.3):1。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混合物中,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不低于2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所述电化学储能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如上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中,所述电化学储能装置还包括正极片,所述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与正极片的正极活性层的厚度比为(0.93-1.68):1。
如上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中,所述负极片的单位厚度容量为26.9~123mAh/μm。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
本发明的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包括无定形炭材料,由于该无定形炭材料具有较大的层间距和特殊的平均孔隙孔径,因此随着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所造成的负极片厚度膨胀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并且,当本发明的负极活性层包括无定形炭材料和石墨材料的混合物时,该无定形炭材料和能够有效缓冲石墨材料的膨胀,避免负极活性层发生膨胀导致的电化学储能装置的电性能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该无定形炭材料的克容量较高,可以满足较高的能量密度的需求。并且利用嵌锂电位较高的无定型炭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可以改善负极片的析锂风险。
本发明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包括上述负极片,因此能量密度优异,且在循环过程中不易发生膨胀。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电化学储能装置,不仅具有优异的续航能力,更具有厚度更低、更轻便的特点,因此在满足常规电子产品的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同时可以满足下一代穿戴设备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负极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负极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SEM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XRD图谱;
图5为实施例1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拉曼图谱;
图6为实施例1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BJH孔径分布曲线图;
图7为实施例10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SEM图;
图8为实施例10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XRD图谱;
图9为实施例10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拉曼图谱;
图10为实施例10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BJH孔径分布曲线图;
图11为实施例11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SEM图;
图12为实施例11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XRD图谱;
图13为实施例11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拉曼图谱;
图14为实施例11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BJH孔径分布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负极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负极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负极片,包括集流体1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1至少一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2,所述负极活性层2包括石墨材料和高无定型炭材料的混合物;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层间距(d002)大于0.34nm,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孔隙的平均孔径为2-20nm。
本发明中定义的“孔隙的平均孔径”为无定型炭材料的表面和内部的孔隙的平均粒径。
本发明的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1和设置在集流体1至少一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2,其中,功能表面是指集流体1的用于涂布负极活性层2的最大的且相对的两个表面。图1中,负极活性层设置2在集流体1的一个功能表面,图2中,负极活性层2设置在集流体1的两个功能表面。
本发明不限定负极活性层2的厚度,例如可以是40-120μm,示例性地,43μm、59μm、65.1μm、69.6μm、81.2μm、113.6μm等。
上述负极活性层2中除了包括石墨材料之外,还包括无定型炭材料,能够理解,由于无定型炭材料具有特殊的孔隙平均孔径以及层间距(d002),因此其内部具有较大的空隙。在长期充放电过程中,当负极片中的石墨材料发生膨胀时,无定型炭材料内部的空隙会对石墨材料的膨胀提供一定的空间,极大程度抑制了负极活性层的膨胀而导致的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膨胀。除了能够缓解石墨材料的膨胀之外,本发明负极片中具有特殊孔隙和层间距的无定型炭材料的内部空间也有利于对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膨胀进行缓冲,降低电化学储能装置由于长期应用过程中导致的厚度膨胀。具体地,使用该负极片的电芯在循环50T后,满电条件下电芯的厚度变化率小于5.3%
同时,无定型炭材料与石墨材料的混合,也可以避免现阶段通过为电化学储能装置预留膨胀空间而提升电化学储能装置安全性能的途径,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电化学储能装置的体积能量密度。
无定型炭材料除了能够为石墨材料提供一定的膨胀空间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石墨材料的过度膨胀,通过维护石墨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而保证石墨对锂离子的嵌入能力,降低石墨层材料中锂枝晶的析出概率,进一步保证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
值得强调的是,无定型炭材料不仅能够将石墨材料的劣势最小化,其自身还具有提升电化学储能装置能量密度的优势。
无定型炭材料是一种具有石墨层乱层结构的炭材料,通常情况下无定型炭材料的克容量较高,并且无定型炭材料没有理论上的克容量上限。本发明的无定形炭材料的克容量不低于470mAh/g。
无定型炭材料是一种呈现无序排列的小尺寸石墨层状结构和多孔结构,具体地,其大于0.34nm的层间距(d002)以及2-20nm的孔隙平均孔径使其具有高容量表现,无定型炭材料的容量高于石墨主要源于高度无序结构,这种结构提供了大量的储锂位点,同时无定型碳材料本身孔隙同时可以增加储锂位点。
因此,本发明负极片不仅有利于提升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更能够有效提升抑制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厚度膨胀现象。
此外,由于本发明负极片中的无定型炭材料具有较高的嵌锂电位,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的析出,也避免了锂枝晶对电化学储能装置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进一步地,本发明负极片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平均粒径d1为3-15μm。无定型炭材料的平均粒径d1越大,其比表面积越小,不利于锂离子的传导和嵌入;而平均粒径d1过小会导致无定型炭材料的比表面的显著增大,增加了电解液与无定型炭材料的接触面积,造成电解液大量消耗,从而会使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循环性能降低。因此,本发明中无定型炭材料的平均粒径d1为3-15μm,可进一步为5-12μm。具体地,在制备负极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光粒度仪选取平均粒径d1为3-15μm的无定型炭材料;而在组装为电化学储能装置后,亦可以通过聚焦离子束-3D扫描电镜(FIB-SEM)检测出该无定型炭材料的上述平均粒径。
进一步地,本发明负极片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比表面为2.8-19m2/g。该比表面既不会抑制锂离子的嵌入和传输能力,使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快充性能得到提升,还能够保持电化学储能装置在长期循环过程中具有足够的电解液,从而通过进一步维护锂离子的传输能力,而使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循环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研究,本发明负极片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拉曼光谱Id/Ig峰比值大于1.0;X射线衍射图谱中包括2θ小于26°的衍射峰,其中衍射峰的强度小于20000,进一步衍射峰的半峰宽大于1.2。例如,衍射峰的2θ为25.48°、23.23°或22.58°;衍射峰的峰强度例如可以是8000、9000或者18000。
本发明负极片中的无定型炭材料可以使用沥青质基体材料、生物质原料或者聚合物质原料经过炭化工序得到。
本发明负极片中的石墨材料可以是本领域常规的石墨颗粒为基体的负极活性材料,还可以由石墨形成的核和包覆在核至少部分表面的壳构成,其中,核壳结构的石墨材料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得,例如采用炭包覆法制得。
相对而言,采用上述核壳结构的石墨材料更利于与无定型炭材料配合,能够提高对电化学储能装置能量密度和抑制厚度膨胀的改善效果,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上述核壳结构的石墨材料的壳包含无定型炭材料,具体来说,该核壳结构的石墨材料可以是以石墨为内核、以前述无定型炭材料为壳层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壳材料中的无定型炭材料可以是本发明中所提及的无定型炭材料,也可以是其他无定型炭材料。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石墨材料的平均粒径d2与无定型炭材料的平均粒径d1之比为(0.95-8.3):1。具体地,石墨材料较高的比表面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从而保证了锂离子的高效传输,进一步避免石墨材料中锂枝晶的析出。
发明人发现,当无定型炭材料的质量与无定型炭材料和石墨材料两者的质量和之比不低于28%时,负极片对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和厚度膨胀的抑制具有更为优异的表现,尤其能够更为显著的降低厚度的膨胀。
本发明的负极片中,负极活性层2除了包括石墨材料和定型炭材料之外,还包括导电剂、粘结剂。其中,导电剂可以选自超导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炭纤维、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可以选自羧甲基纤维素、丁苯橡胶、聚氯乙烯、羧化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环氧乙烷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负极片的孔隙率为35-49%。具体地,该孔隙率是指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的孔隙率。发明人发现,当负极片的孔隙率在上述范围时,有利于电解液的快速浸润,有利于改善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循环性能,并且往往伴随着更高的容量和更高倍率的放电性能。但是当孔隙率过于高时,意味着负极活性层中负极活性材料过少,因此会对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会产生不利影响。
进一步地,当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02-1.7g/cm3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该电化学储能装置包括前述的负极片。本发明的电化学储能装置,由于包括前述的负极片,因此不仅能量密度具有优异表现,循环过程中的厚度膨胀也得到了明显的抑制。
上述电化学储能装置还包括正极片,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正极集流体至少一功能表面的正极活性层,其中,功能表面是指正极集流体的用于涂布正极活性层的最大的且相对的两个表面。正极活性层一般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以及粘结剂。其中,正极活性材料可以选自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钴锰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钒锂、磷酸钒氧锂、富锂锰基材料、镍钴铝酸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镍钴锰酸锂(NCM)例如可以包括NCM111、NCM523、NCM532、NCM622、NCM811中的至少一种;导电剂可以选自乙炔黑(AB)、导电炭黑(Super-P)、科琴黑(KB)、炭纳米管(CNT)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可以选自聚偏氟乙烯(PVDF)、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海藻酸钠(SA)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负极活性层与正极活性层的厚度比为(0.93-1.68):1。具体地,该厚度比是指在零电态下的厚度比。在上述范围内,负极片能够提供更多的嵌锂位点以对来自于正极片的锂离子进行嵌入,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抑制锂枝晶的形成,保证了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此处负极活性层的厚度是指负极集流体一个功能表面上的负极活性层的厚度,正极活性层的厚度是指正极集流体一个功能表面上的正极活性层的厚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化学储能装置中的负极片的单位厚度容量为26.9~123mAh/μm。具体地,负极片的单位厚度容量为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实际容量与其中的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之比。例如,当电化学储能装置为锂离子电池时,即为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容量与锂离子电池中的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之比。
本发明的电化学储能装置还包括位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用于间隔正极片和负极片的隔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膜包括基材和位于基材至少一表面的涂覆层,基材的厚度为5-22μm,涂覆层的厚度为0-10μm(当涂覆层厚度为0时,该隔膜为无涂层隔膜,当涂覆层厚度不为0时,该隔膜为有涂层隔膜);其中,基材可以包括聚乙烯(PP)膜、聚丙烯(PE)膜、由PP膜和PE膜复合而成的复合膜中的至少一种,复合膜例如是由PP膜、PE膜、PP膜按顺序复合而成的复合膜(简称PP/PE/PP复合膜),涂覆层可以包括位于基材表面的胶涂层和位于胶涂层表面的陶瓷涂层。其中,胶涂层的原料可以是粘结剂,陶瓷涂层的原料可以包括陶瓷颗粒和粘结剂,陶瓷颗粒可以包括氧化铝,但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的电化学储能装置还包括电解液,本发明可采用本领域常规电解液,举例来说,所用电解液可以包括非水系电解液,其原料可以包括非水溶剂、锂盐和添加剂,非水溶剂包括炭酸乙烯酯、炭酸丙烯酯、炭酸二甲酯、炭酸二乙酯、炭酸甲乙酯、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乙酸丙酯中的至少一种,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和双草酸硼酸锂中的至少一种,添加剂包括亚硫酸乙烯酯、双草酸硼酸锂、硫酸乙烯酯、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1,3-丙烯磺酸内酯、1,3-丙烷磺酸内酯、炭酸乙烯亚乙酯、亚硫酸乙烯亚乙酯、二氟磷酸锂、二氟双草酸磷酸锂、四氟草酸磷酸锂中、二氟磷酸锂、硫酸乙烯酯和硼磷类草酸锂、3-甲氧基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例如,本发明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可以是锂离子电池,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得,例如可以将正极片、隔膜、负极片依次叠放后,卷绕(或叠片)形成电芯,然后经封装、电芯烘烤、注液(即注入电解液)、热压化成等工序后,制得电池,该些步骤/工序均为本领域常规操作,不再赘述。
此外,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中还包括补锂层,例如,该补锂层可以设置在负极片靠近隔膜的表面。补锂层的组成与本领域常见组成一致,本发明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前述第二方面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中,电化学储能装置为电子装置提供驱动的能量。本发明不限制电子装置的具体类型,可以是一切通过电化学储能装置电量输出供给能够进行工作的电子装置。例如,可以是手机、无人机、电动车等等。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负极片、电化学储能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
实施例1-13、15-18
上述实施例的负极片包括铜箔,以及位于铜箔(厚度为5μm)两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其中,负极活性层中的负极活性材料为石墨材料(石墨为内核的核壳结构石墨材料)和无定型炭材料的混合物,混合物中无定型炭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W。
负极片的其他相关参数见表1和表2。
其中,实施例1-9的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的质量相同。
实施例12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唯一不同处在于更换了石墨材料。
实施例13与实施例10基本相同,唯一不同处在于更换了石墨材料。
图3为实施例1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SEM图,由图3可知,无定型炭材料呈现无规则结构。
图4为实施例1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XRD图谱,该XRD检测采用布鲁克D8 x射线衍射仪进行。由图4可知,无定型炭材料的衍射峰的2θ为22.58°,且衍射峰的强度为3049,半峰宽为13.6。
图5为实施例1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拉曼图谱,该拉曼检测采用Invia reflex拉曼光谱仪进行。由图5可知,无定型炭材料的Id/Ig峰比值为1.09。
图6为实施例1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BJH孔径分布曲线图,由图6可知,无定型炭材料的孔隙的平均孔径为12.57nm。
图7为实施例10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SEM图。
图8为实施例10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XRD图谱,该XRD检测采用布鲁克D8x射线衍射仪进行。由图8可知,无定型碳材料的衍射峰的2θ为25.47°,且衍射峰的强度为7567,半峰宽为5.33。
图9为实施例10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拉曼图谱,该拉曼检测采用Invia reflex拉曼光谱仪进行。由图9可知,无定型碳材料的Id/Ig峰比值为1.05。
图10为实施例10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BJH孔径分布曲线图。
图11为实施例11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SEM图。
图12为实施例11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XRD图谱,该XRD检测采用布鲁克D8x射线衍射仪进行。由图12可知,无定型碳材料的衍射峰的2θ为25.22°,且衍射峰的强度为8826,半峰宽为4.47。
图13为实施例11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拉曼图谱,该拉曼检测采用Invia reflex拉曼光谱仪进行。由图13可知,无定型碳材料的Id/Ig峰比值为1.04。
图14为实施例11中的无定型碳材料的BJH孔径分布曲线图。
实施例14
实施例14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唯一不同处在于将核壳石墨材料替换为普通纯石墨颗粒。
负极片的其他相关参数见表1和表2。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中的负极活性层的负极活性材料仅为石墨材料。负极片的其他相关参数见表1和表2。
对比例2
本对比例的负极片与实施例5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将实施例5中的无定型炭材料替换为低容量无定型炭材料。负极片的其他相关参数见表1和表2。
上述实施例1-18和对比例1-2中,负极活性层按照质量百分含量包括97%负极活性材料,1.5%SBR,0.5%超导炭黑,1%CMC。
其中,实施例1-9、实施例12、实施例14-18的无定型炭材料相同,实施例10和实施例13的无定型炭材料相同;实施例1-11、实施例15-18以及对比例1-2中的石墨材料相同。
表1中各个参数的具体检测方法为:
1、层间距
使用XRD使用布鲁克D8 x射线衍射仪测试,利用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计算
2、孔隙平均孔径
使用BET N2气吸附测试
4、平均粒径d1和d2
使用FIB-SEM检测。
5:比表面积BET
使用Tristar3020,美国麦克进行比表面积测试
6、厚度
使用螺旋测微器进行极片的活性层厚度检测
7:克容量
利用扣式电池检测
表1
Figure BDA0003074384800000111
Figure BDA0003074384800000121
试验例
将上述实施例1-18和对比例1-2中的负极片分别与正极片、隔膜依次叠放后,卷绕形成电芯,然后经封装、电芯烘烤、注液、热压化成等工序后,得到锂离子电池1-21。其中,正极片包括铝箔以及位于铝箔(厚度为9μm)两功能表面的正极活性层,正极活性层按照质量百分含量包括:98.4%钴酸锂、0.5%PVDF:1.1%Super-P,面密度为20.84g/cm3,压实密度为4.16g/cm3。锂离子电池的相关参数见表2。
对锂离子电池1-21的下述参数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检测方法为:
1、体积能量密度
体积能量密度=初始容量/电芯体积(如果电芯为长方体,则电芯体积为长*宽*高)
在室温下0.5C恒流恒压充电至电芯上限电压(4.48V)后,以0.2C电流放电至3V时放出的容量为初始容量
2、电芯膨胀率
利用PPG检测电芯的初始厚度后,在25℃下以1.2C充电、0.5C放电循环50T后,利用PPG检测循环50T后的电芯厚度,
电芯膨胀率=(循环50T后电芯厚度-循环前电芯厚度)/循环前电芯厚度
3、单位厚度容量
锂离子电池的初始容量/负极活性层的厚度
表2
Figure BDA0003074384800000131
从表2可知:
1、相对于对比例1-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负极片有利于改善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并且有效抑制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膨胀现象;
2、相对于实施例8-9,当负极活性层中的无定型炭材料的质量不低于无定型炭材料和石墨材料总质量的28%时,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更为突出,并且膨胀率也明显降低;
此外,从实施例1中也可以发现,当无定型炭材料的比例过高时,无定型炭材料的压实较低,会造成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偏低;
3、相对于实施例12和13,当石墨材料的平均粒径d2与无定型炭材料的体积平均粒径d1之比为(0.95-8.3):1时,有利于提升负极活性层的压实密度,从而能够使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4、相对于实施例15和16,当本发明的负极片中的负极活性层与锂离子电池中的正极活性层的厚度比在一定范围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5、相对于实施例17和18,当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单位厚度容量为26.9~123mAh/μm时,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膨胀率能均表现出一定程度改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至少一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所述负极活性层包括石墨材料和无定型炭材料的混合物;
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层间距(d002)大于0.34nm,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孔隙的平均孔径为2-2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定形炭材料的克容量不低于470mAh/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平均粒径d1为3-15μm;和/或,
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8-19m2/g;和/或,
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拉曼光谱Id/Ig峰比值大于1.0;和/或,
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包括2θ小于26°的衍射峰,所述衍射峰的强度小于20000;和/或,所述衍射峰的半峰宽大于1.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材料包括石墨颗粒和/或石墨核壳颗粒,所述石墨核壳颗粒由石墨形成的核和包覆所述核至少部分表面的壳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材料的平均粒径d2与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平均粒径d1之比为(0.95-8.3):1。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中,所述无定型炭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不低于28%。
7.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储能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储能装置还包括正极片,所述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与正极片的正极活性层的厚度比为(0.93-1.68):1。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的单位厚度容量为26.9~123mAh/μm。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
CN202110548466.5A 2021-05-19 2021-05-19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53773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48466.5A CN115377370A (zh) 2021-05-19 2021-05-19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48466.5A CN115377370A (zh) 2021-05-19 2021-05-19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77370A true CN115377370A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59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48466.5A Pending CN115377370A (zh) 2021-05-19 2021-05-19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7737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91473B1 (ko) 인조 흑연, 이차 전지,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WO2021108983A1 (zh) 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TWI620372B (zh) 鋰離子蓄電池用負極材料,鋰離子蓄電池用負極及鋰離子蓄電池
CN111029543B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20230352695A1 (en) Sodium metal battery and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WO2021108981A1 (zh) 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EP3942629A1 (en) Anode material,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4223073B (zh) 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及包含二次电池的装置
WO2022140982A1 (zh)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22205152A1 (zh)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795947B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包含其的负极、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948675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20230261180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and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WO2022140978A1 (zh)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964375A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161532A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包含该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US20230343937A1 (en)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particle,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negative 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aining same
JP7206379B2 (ja) 負極材料及びそれを含む電気化学デバイス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23538082A (ja) 負極およびこれを含む二次電池
WO2023015561A1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223072B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和包含二次电池的装置
WO2024066106A1 (zh) 负极极片、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116825963A (zh) 一种负极片、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负极片的装置
WO2022205143A1 (zh)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8077072A (zh)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