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63663A - 栓塞弹簧圈系统 - Google Patents

栓塞弹簧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63663A
CN115363663A CN202011596111.5A CN202011596111A CN115363663A CN 115363663 A CN115363663 A CN 115363663A CN 202011596111 A CN202011596111 A CN 202011596111A CN 115363663 A CN115363663 A CN 115363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bolic coil
wire
hole
embolic
coil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961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秋娟
褚华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9611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636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63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636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027Type of occlusion
    • A61B17/12031Type of occlusion complete occlu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09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 A61B17/1210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 A61B17/12113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within an aneurys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131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occluding device
    • A61B17/1214Coils or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2017/1205Introduction devices
    • A61B2017/12054Details concerning the detachment of the occluding device from the introduction devi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栓塞弹簧圈系统,其包括栓塞植入体及输送装置。输送装置通过导丝与栓塞植入体连接,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及设置于推送杆上的导丝,栓塞植入体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导丝设置有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配合部固定连接,导丝上设置有解脱点,解脱点位于第二配合部上,导丝在解脱点位置断裂后,第二配合部与第一配合部分离。上述栓塞弹簧圈系统,导丝在解脱点位置断开后,撤出输送装置时,导丝的第二配合部可以与第一配合部分离,导丝可以随着推送杆一同撤离到体外,使留在体内的栓塞植入体上不存留导丝,从而避免导丝划破血管或导丝掉落进入血管中的风险。

Description

栓塞弹簧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栓塞弹簧圈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在颅内血管疾病中,颅内血管动脉瘤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常被比喻成颅内不定时炸弹,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瘤体破裂、动脉血管出血。脑部动脉瘤如果一旦破裂,那么有1/3的人直接就会猝死,根本没有办法去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如果破裂第两次的话,剩下的1/3的又会死亡。如果破裂三次,乃至于三次以上的话,基本上就没有能够健康存活的可能性,哪怕经过了各种各样的积极救治,也有可能是一种偏瘫,植物人等相关的情况。
治疗动脉瘤的目标是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目前国内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有两种:开颅夹闭和微创介入。开颅夹闭是最先开展的脑动脉瘤治疗办法,开颅以后将血管包括这一段血管和动脉瘤暴露出来,然后通过一种明显、精巧的夹子,在其根部将血流阻断。但是因为创伤比较大,在做完手术以后恢复的时间相对较长,并且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对于患动脉瘤的病人开颅手术极其高危,开颅手术失败、或因全身情况及局部情况不适宜开颅手术等,可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主要通过DSA造影技术,利用股动脉穿刺,将纤细的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囊内或瘤颈部位,再经过微导管将柔软的栓塞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并将其充满,使得动脉瘤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是在血管内操作,做完后几天时间病人就可下床,短期内就可以出院。
现有一种较常见的电解脱栓塞弹簧圈产品主要包括输送机构、解脱机构和栓塞弹簧圈,其中栓塞弹簧圈与输送机构是通过导丝连接的,由电解脱熔断导丝解脱点后栓塞弹簧圈与输送机构分离,输送机构撤回,栓塞弹簧圈存留颅内动脉瘤内。这种连接方式在解脱后栓塞弹簧圈的一端还会有一小部分导丝与栓塞弹簧圈相连接,并且与栓塞弹簧圈一起存留体内,熔断后的导丝末端较为尖锐,会存在划破血管或动脉瘤的风险;同时,在血液流动的长期冲击下,导丝可能会掉落进入血管中,造成血管栓塞和刺破血管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栓塞弹簧圈系统中部分导丝留存体内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栓塞弹簧圈系统,该栓塞弹簧圈系统包括:
栓塞植入体;及
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通过所述导丝与所述栓塞植入体连接,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及设置于所述推送杆上的导丝,所述栓塞植入体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导丝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固定连接,所述导丝上设置有解脱点,所述解脱点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上,所述导丝在所述解脱点位置断裂后,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栓塞植入体包括栓塞弹簧圈、抗解旋线及连接件,所述抗解旋线穿设于所述栓塞弹簧圈,且所述抗解旋线的远端与所述栓塞弹簧圈固定连接,所述抗解旋线的近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栓塞弹簧圈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抗解旋线设置有所述第一配合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通孔及与所述通孔连通的收纳孔,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连接件的远端穿入所述通孔,所述第二配合部从所述连接件的近端穿入所述通孔,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在所述收纳孔处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解旋线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在穿过所述通孔后打结形成一个圆环,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圆环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穿过所述圆环后与所述导丝的其他位置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凸起部及与所述凸起部连接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设于所述栓塞弹簧圈,所述通孔贯通所述插入部及所述凸起部,所述收纳孔设置于所述插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栓塞植入体包括栓塞弹簧圈、抗解旋线及连接件,所述抗解旋线穿设于所述栓塞弹簧圈,且所述抗解旋线的远端与所述栓塞弹簧圈固定连接,所述抗解旋线的近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栓塞弹簧圈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部为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的固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凸起部及与所述凸起部连接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设于所述栓塞弹簧圈,所述固定孔设置于所述凸起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远离所述凸起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抗解旋线固定的半环,所述抗解旋线通过所述半环与所述栓塞弹簧圈的近端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的周壁设置有螺纹结构。
上述栓塞弹簧圈系统,导丝在解脱点位置断开后,撤出输送装置时,导丝的第二配合部可以与第一配合部分离,导丝可以随着推送杆一同撤离到体外,使留在体内的栓塞植入体上不存留导丝,从而避免导丝划破血管或导丝掉落进入血管中的风险。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抗解旋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抗解旋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在A处的放大图;
图12为图10所示的栓塞弹簧圈系统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将使用时距离操作者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栓塞弹簧圈系统的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是指栓塞弹簧圈系统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是指栓塞弹簧圈系统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栓塞弹簧圈系统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
请参阅图1,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10包括输送装置11及栓塞植入体12。输送装置11包括推送杆111及设置于推送杆111上的导丝112,输送装置11通过导丝112与栓塞植入体12连接。当输送装置11将栓塞植入体12输送到病变位置时,通过电解将导丝在特定的位置熔断使输送装置11与栓塞植入体12分离,输送装置11撤出体外,栓塞植入体12留置动脉瘤中填充里面的空间,以降低血液对动脉瘤的冲击,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输送装置11的具体结构、推送杆111的结构及推送杆111与导丝112的连接方式可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2,栓塞植入体12包括栓塞弹簧圈121、抗解旋线122及连接件123,连接件123固定在栓塞弹簧圈121的近端,抗解旋线122穿设于栓塞弹簧圈121,且抗解旋线122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121固定连接,抗解旋线122的近端通过连接件123与栓塞弹簧圈121的近端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抗解旋线122至少为两股,以提高抗解旋线122的强度。抗解旋线122可以为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四氟乙烯(PTFE)、聚酰胺(PA)等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高分子材料。
请一并参阅图4,抗解旋线122在栓塞弹簧圈121的远端热熔形成半球状结构124固定,半球状结构124的外径与栓塞弹簧圈121的外径相近。半球状结构124向栓塞弹簧圈121的近端延伸形成阶梯结构,阶梯结构也由抗解旋线122热熔形成,阶梯结构的长度大致为两圈弹簧的长度,阶梯结构的形成可以使栓塞弹簧圈121牢固且不易解旋。
请继续参阅图2,抗解旋线122的近端通过连接件123与栓塞弹簧圈121的近端固定连接。抗解旋线122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221,导丝112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121,导丝112与抗解旋线122通过第一配合部1221及第二配合部112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配合部1221及第二配合部1121,导丝112无需使用胶水即可固定到栓塞植入体12上,可以有效解决植入后胶水残留的问题。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1221和第二配合部1121通过打结固定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3,连接件123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通孔1231及与通孔1231连通的收纳孔1232。抗解旋线122的第一配合部1221从连接件123的远端穿入通孔1231,导丝112的第二配合部1121从连接件123的近端穿入通孔1231,第一配合部1221和第二配合部1121在收纳孔1232处打结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抗解旋线122的第一配合部1221在进入收纳孔1232后可以先自己打结,留出端部再与导丝112的第二配合部1121打结。通孔1221的孔径大于第一配合部1221和第二配合部1121的线径,并小于第一配合部1221和第二配合部1121打结后结点的大小及第一配合部1221自身打结后的结点大小,即,第一配合部1221和第二配合部1121均可以通过通孔1231,但打结后结点处(包括第一配合部1221自身打结后的结点及第一配合部1221与第二配合部1121打结后的结点)不能通过通孔1231,可以避免栓塞弹簧圈121发生解旋。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件123包括凸起部1233及与凸起部1233的远端连接的插入部1234,通孔1231贯通凸起部1233及插入部1234,插入部1234插设于栓塞弹簧圈121的近端,凸起部1233位于插入部1234的近端,凸出在栓塞弹簧圈121的近端外,收纳孔1232设置于插入部1234。连接件123的近端为半球形,即凸起部1233为半球形,可以减少划破血管的风险,还可以减少对血流流动的影响,避免血管中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积造成血栓,降低术后风险。凸起部1233的直径与栓塞弹簧圈121的外径大致相同。插入部1234大致为圆柱形,插入部1234的直径与栓塞弹簧圈121的内径大致相同。插入部1234的轴向长度为0.6mm-1mm,可以避免插入部1234从栓塞弹簧圈121内脱离而使栓塞弹簧圈121解旋,还可以保持栓塞弹簧圈121的柔软性。收纳孔1232的大小与第一配合部1221及第二配合部1121打结的结点的大小接近,以使打结的结点在收纳孔1232内固定不移动。为了便于第一配合部1221及第二配合部1121从通孔1231进入至收纳孔1232,在一实施例中,收纳孔1232的内壁还设置有30~45度的斜坡。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23的材料采用镍钛、不锈钢、铂钨或高分子等材料。凸起部1233和插入部1234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栓塞弹簧圈系统10可通过如下方法制作:将抗解旋线122从栓塞弹簧圈121的远端穿入,再从连接件123的远端通孔1231进入收纳孔1232,导丝112从连接件123的近端通孔1231进入收纳孔1232,将收纳孔1232内的抗解旋线122及导丝112进行打结固定,接着将连接件123固定在栓塞弹簧圈121的近端,然后将抗解旋线122在栓塞弹簧圈121的远端热熔形成半球状结构124固定,此时抗解旋线122的两端均固定在栓塞弹簧圈121的两端以阻止栓塞弹簧圈121发生解旋,最后将导丝112与推送杆111连接。整个制作过程中,无需使用胶水,可以避免将胶水带入体内,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导丝112位于连接件123内的区域设置有解脱点1122,即,解脱点1122位于连接件123的通孔1231内,通过电解熔断解脱点1122使栓塞植入体12与输送装置11分离,导丝112在解脱点1122位置断开后,导丝112的断点(即留在栓塞植入体12的部分)可以隐藏在连接件123的通孔1231内,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在一实施例中,解脱点1122还可以位于第二配合部1121上,导丝112在解脱点1122位置断开后,撤出输送装置11时,导丝112的第二配合部1121可以与第一配合部1221分离,导丝112可以随着推送杆111一同撤离到体外,使留在体内的栓塞植入体12上不存留导丝112,从而避免导丝112划破血管或导丝112掉落进入血管中的风险。
请参阅图5及图6,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20与第一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10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连接件223包括通孔2231及与通孔2231连通的收纳孔2232,通孔2231在轴向上贯通连接件223的凸起部2233及插入部2234,收纳孔2231设置与凸起部2233,并可延伸至插入部2234,但收纳孔2234不贯通插入部2234。
抗解旋线222的第一配合部2221从连接件223的远端进入通孔2231并在收纳孔2232处与导丝212的第二配合部2121打结固定。通孔2231的直径大于抗解旋线222的第一配合部2221,并小于第一配合部2231与第二配合部2121结点处的大小,以避免抗解旋线222从通孔2231处穿出而造成栓塞弹簧圈221解旋。
在一实施例中,栓塞弹簧圈系统20可通过如下方法制作:将抗解旋线222从栓塞弹簧圈221的远端穿入,再从连接件223的通孔2231远端进入收纳孔1232,将收纳孔2232内的抗解旋线222及导丝212进行打结固定,接着将连接件123固定在栓塞弹簧圈221的近端,然后将抗解旋线222在栓塞弹簧圈221的远端热熔形成半球状结构224固定,此时抗解旋线222的两端均固定在栓塞弹簧圈221的两端以阻止栓塞弹簧圈221发生解旋,最后将导丝212与输送装置21连接。整个制作过程中,无需使用胶水,可以避免将胶水带入体内,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导丝212位于收纳孔2232内位置设置有解脱点2122,通过电解熔断解脱点2122使栓塞植入体22与输送装置21分离,导丝212在解脱点2122位置断开后,导丝212的断点(即留在栓塞植入体22的部分)可以隐藏在连接件123的收纳孔2232内,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在一实施例中,解脱点2122还可以位于第二配合部2121上,导丝212在解脱点2122位置断开后,撤出输送装置21时,导丝212的第二配合部2121可以与第一配合部2221分离,并随着推送杆211一同撤出到体外,使留在体内的栓塞植入体22上不存留导丝212,从而避免导丝212划破血管或导丝212掉落进入血管中的风险。
请参阅图7及图8,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30与第一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10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连接件323包括凸起部3233及与凸起部3233连接的插入部3234,插入部3234通过螺纹与凸起部3233连接。通孔3231贯通凸起部3233及插入部3234,插入部3234设置有与通孔3231连通的收纳孔323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凸起部3233包括半球形结构及与半球形结构连接的螺纹部,螺纹部上设置有外螺纹,插入部3234的收纳孔3234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凸起部3233与插入部3234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连接。请一并参阅图9,抗解旋线322为两股,抗解旋线322的第一配合部3221通过通孔3231到达收纳孔3234后打结形成一个圆环,通孔3231的大小大于抗解旋线322的大小,小于打结处结点的大小,即,抗解旋线322能够通过通孔3231,但打结后结点不能通过通孔3231,可以使得抗解旋线322可以在栓塞弹簧圈321的近端固定。在一实施例中,导丝312的第二配合部3121穿过圆环后与导丝312其他部分固定,例如,打结固定、焊接固定等。请参阅图7,导丝312为双股,导丝312穿过圆环后与圆环勾连,即,导丝312穿过圆环并在圆环处折返形成双股结构。导丝312位于连接件323内的区域设置有解脱点3122,较优的,解脱点3122设置于圆环处,导丝312在解脱点3122位置断开后,撤出输送装置31时,导丝312可以与圆环分离并随着输送装置31一同撤出到体外,使留在体内的栓塞植入体32上不存留导丝312,从而避免导丝312划破血管或导丝312掉落进入血管中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栓塞弹簧圈系统30可通过如下方法制作:将抗解旋线322的第一配合部3221从栓塞弹簧圈321的远端穿入,再从插入部3234的通孔3231远端进入收纳孔3232,将抗解旋线322打结形成圆环,导丝312从凸出部3233的通孔3231进入收纳孔3232,并穿过圆环后折返形成双股结构,将凸起部3233旋入插入部3234,并将插入部3234插入栓塞弹簧圈321的近端以将连接件323固定在栓塞弹簧圈321的近端,然后将抗解旋线322在栓塞弹簧圈321的远端热熔形成半球状结构324固定,此时抗解旋线322的两端均固定在栓塞弹簧圈321上以阻止栓塞弹簧圈321发生解旋,最后将导丝312与输送装置31连接。整个制作过程中,无需使用胶水,可以避免将胶水带入体内,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10及图12,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40与第一实施例的栓塞弹簧圈系统10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一配合部4221为设置在连接件423上的固定孔,第二配合部4121穿过固定孔后与导丝412的其他部位固定,例如打结固定、焊接固定或胶水固定等。请一并参阅图11,导丝412为双股,双股导丝412中的一股穿过固定孔后折返与另一股并列,两个导丝412在靠近固定孔的位置通过打结、焊接或胶水粘贴等方式固定成一股。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丝412的第二配合部4121穿过固定孔后端部与导丝412的其他部分直接固定,即导丝412也可以为单股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10,导丝412的第二配合部4121上设置有解脱点4122,即导丝412在靠近固定孔的位置设置有解脱点4122,导丝412在解脱点4122位置断开后,撤出输送装置41时,导丝412的第二配合部4121可以与固定孔分离并可随着输送装置41一同撤出到体外,使留在体内的栓塞植入体42上不存留导丝412,从而避免导丝412划破血管或导丝412掉落进入血管中的风险。
请继续参阅图12,连接件423包括凸起部4233及与凸起部4233连接的插入部4234,凸起部4233与插入部4234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凸起部4233上设置有固定孔,即第一配合部4221。凸起部4231为半球形,直径大致与栓塞弹簧圈421的外径相同。插入部4233插设到栓塞弹簧圈421内,插入部4233大致为圆柱状,直径大致与栓塞弹簧圈421的内径形同。请继续参阅图12,插入部4234的周壁还设置有螺纹结构,以降低插入部4234从栓塞弹簧圈421内脱离的可能性。插入部4234的轴向长度为0.6mm-1mm,可以避免插入部4234从栓塞弹簧圈421内脱离而使栓塞弹簧圈421解旋,还可以保持栓塞弹簧圈421的柔软性。插入部4234远离凸起部4233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抗解旋线422固定的半环4235,使用时,抗解旋线422通过半环4235与栓塞弹簧圈421的近端固定连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抗解旋线422穿过半环4235后在半环4235处对折形成双股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抗解旋线422与半环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例如,抗解旋线422在半环4235处与半环4235打结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栓塞弹簧圈系统40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制作:先将抗解旋线422从栓塞弹簧圈421的远端穿过并与连接件423的半环4235固定,例如将抗解旋线422的一股或多股穿过半环4235后折返后形成双股或多股结构,并全部穿出栓塞弹簧圈421,将连接件423的插入部4234插入到栓塞弹簧圈421内以使连接件423在栓塞弹簧圈421的近端固定,然后在栓塞弹簧圈421的远端将抗解旋线422热熔固定,此时抗解旋线421的两端均固定在栓塞弹簧圈421上以阻止栓塞弹簧圈421发生解旋,然后将导丝412的第二配合部4121固定在连接件423的第二配合部4231(即固定孔)上,例如打结固定、焊接固定等,最后将导丝412与输送装置41固定。整个制作过程中,无需使用胶水,可以避免将胶水带入体内,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配合部4121与第一配合部4231也可以通过胶水固定,解脱后导丝412可以与第一配合部4231完全分离而撤出体内,胶水可以随着导丝412带出体内,因而也可以避免胶水留在体内,提高手术安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栓塞植入体;及
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通过所述导丝与所述栓塞植入体连接,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及设置于所述推送杆上的导丝,所述栓塞植入体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导丝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固定连接,所述导丝上设置有解脱点,所述解脱点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上,所述导丝在所述解脱点位置断裂后,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栓塞植入体包括栓塞弹簧圈、抗解旋线及连接件,所述抗解旋线穿设于所述栓塞弹簧圈,且所述抗解旋线的远端与所述栓塞弹簧圈固定连接,所述抗解旋线的近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栓塞弹簧圈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抗解旋线设置有所述第一配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通孔及与所述通孔连通的收纳孔,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连接件的远端穿入所述通孔,所述第二配合部从所述连接件的近端穿入所述通孔,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在所述收纳孔处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解旋线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在穿过所述通孔后打结形成一个圆环,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圆环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穿过所述圆环后与所述导丝的其他位置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凸起部及与所述凸起部连接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设于所述栓塞弹簧圈,所述通孔贯通所述插入部及所述凸起部,所述收纳孔设置于所述插入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栓塞植入体包括栓塞弹簧圈、抗解旋线及连接件,所述抗解旋线穿设于所述栓塞弹簧圈,且所述抗解旋线的远端与所述栓塞弹簧圈固定连接,所述抗解旋线的近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栓塞弹簧圈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部为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的固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凸起部及与所述凸起部连接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设于所述栓塞弹簧圈,所述固定孔设置于所述凸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远离所述凸起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抗解旋线固定的半环,所述抗解旋线通过所述半环与所述栓塞弹簧圈的近端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栓塞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的周壁设置有螺纹结构。
CN202011596111.5A 2020-12-29 2020-12-29 栓塞弹簧圈系统 Pending CN1153636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6111.5A CN115363663A (zh) 2020-12-29 2020-12-29 栓塞弹簧圈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6111.5A CN115363663A (zh) 2020-12-29 2020-12-29 栓塞弹簧圈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63663A true CN115363663A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58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96111.5A Pending CN115363663A (zh) 2020-12-29 2020-12-29 栓塞弹簧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63663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82227A1 (en) * 2013-12-27 2015-07-02 Blockade Medical, LLC Coil system
CN107374690A (zh) * 2017-08-16 2017-11-24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栓塞线圈输送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51525A (zh) * 2017-12-11 2018-04-24 山东赛克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机械解脱装置及机械解脱系统
CN110974332A (zh) * 2019-12-31 2020-04-10 珠海神平医疗有限公司 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82227A1 (en) * 2013-12-27 2015-07-02 Blockade Medical, LLC Coil system
CN107374690A (zh) * 2017-08-16 2017-11-24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栓塞线圈输送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US20200281598A1 (en) * 2017-08-16 2020-09-10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Embolism coil conveying devi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7951525A (zh) * 2017-12-11 2018-04-24 山东赛克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机械解脱装置及机械解脱系统
CN110974332A (zh) * 2019-12-31 2020-04-10 珠海神平医疗有限公司 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23667B2 (en) Filamentary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US20230338035A1 (en) Filamentary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US11291453B2 (en) Filamentary devices having a flexible joint for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US20230270441A1 (en) Devices for therapeutic vascular procedures
US730934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ivering an implant utilizing a lumen reducing member
KR101843219B1 (ko) 임플란트
JP5296757B2 (ja) 液体塞栓組成物の注入制御装置
JP4127960B2 (ja) 着脱可能な動脈瘤頸部ブリッジ
EP1827251B1 (en) Vaso-occlusive devices comprising complex-shape proximal portion and smaller diameter distal portion
JP2553309B2 (ja) 織物または編物繊維の管状カバーを備えた、血管閉塞装置
US20100160944A1 (en) Thermally detachable embolic assemblies
US2012028376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treatment of large and giant vascular defects
JP2003524433A (ja) 迅速脱着する電気的に絶縁されたインプラント
WO2008064205A2 (en) Mechanically detachable vaso-occlusive device
US20100137898A1 (en) Vaso-occlusive devices with attachment assemblies for stretch-resistant members
CN115363663A (zh) 栓塞弹簧圈系统
CN115363664A (zh) 栓塞弹簧圈系统
US20200129185A1 (en) In-vivo indwelling instrument and in-vivo indwelling instrument deliver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