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41641A - 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41641A
CN115341641A CN202211157326.6A CN202211157326A CN115341641A CN 115341641 A CN115341641 A CN 115341641A CN 202211157326 A CN202211157326 A CN 202211157326A CN 115341641 A CN115341641 A CN 115341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phon
pipe
drainage
wat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573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林岚
娄子怡
张建
梁爽
葛书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1573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416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41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16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20Siphon pipes or inverted siph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00Equipment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gener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e.g.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s against ice-strains
    • E02B1/02Hydraulic mod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1/00Drainage of soil, e.g.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 E02B11/005Drainage condu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1/00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 E03F1/002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with disposal into the ground, e.g. via dry wells
    • E03F1/003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with disposal into the ground, e.g. via dry wells via underground elongated vaulted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1/00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 E03F1/006Pneumatic sewage disposal systems;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03F3/043Partitioned to allow more than one medium to flow throug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涉及虹吸排水领域,针对目前虹吸管在较大管径或较低水流速时难以形成虹吸排水以及小管径难以实现出水流速大于进水流速,导致无法保证反应系统内液位周期性变化的问题,从虹吸管结构和材质进行配置,通过压缩虹吸管顶部内径、降低管内壁亲水性和多根细管径虹吸管代替大管径单管多方面进行改进,使其协同作用能够解决难以形成虹吸排水的问题,以顺利形成周期性虹吸排水,满足全排水周期中的虹吸排水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虹吸排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人工湿地可处理低污染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应用面广,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水处理方式,植物及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个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但目前,人工湿地的补氧系统大多依靠人力来完成,需要人工调节进出水情况来实现人工湿地的补氧。无法实现自动化,存在浪费资源,效率不高的缺陷。将湿地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以虹吸管代替普通排水管的办法,利用水柱压力差,即虹吸原理,来实现污水处理系统自动排水——自动补氧的周期性排水补氧目标,节约人力和曝气补氧成本。该方法亦可用于土壤渗滤、砂滤池等污水处理系统的周期性液位调节及基质的补氧。
虹吸排水时,随着水位的降低,过大管径的虹吸管顶部弯曲结构的通道难以完全填充,一侧水流爬升高度有限,导致水流从该通道底部直接流入到另一侧,无法完全填充该通道形成连续流动的水流,导致无法形成虹吸排水;若通过更换直径更小的虹吸管,即减小管径的方式来降低水流所需爬升的高度,保持低水位时的虹吸排水运行,会降低虹吸排水的出水速度,排水速度低于进水速度时,系统液位无法下降,进而无法实现周期性排水补氧的目标,难以满足周期性虹吸排水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从虹吸管结构和材质进行配置,通过压缩虹吸管顶部内径、降低管内壁亲水性和多根细管径虹吸管代替大管径单管多方面进行改进,使其协同作用能够解决低水位难以形成虹吸排水的问题,以顺利形成周期性虹吸排水,满足全排水周期中的虹吸排水需求。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采用以下方案:
包括至少一根呈倒U型的虹吸管,虹吸管顶部为弯曲段;
弯曲段的径向截面为椭圆形和/或虹吸管内壁为疏水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弯曲段椭圆形径向截面对应的短轴位于虹吸管弯曲段轴线所确定的平面,弯曲段顶端位置椭圆形径向截面对应的短轴竖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弯曲段椭圆形径向截面对应短轴长度小于虹吸管非弯曲段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虹吸管设有并列布置的多根,虹吸管入口端接入外部设施的排水口,使虹吸管的排水速度大于外部设施的进水速度。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如第一目的所述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的排水方法,包括:
将虹吸管接入外部设施的排水口,向外部设施内进水,通过虹吸管对外部设施排水;
依据需求配置虹吸管结构和数目,使虹吸管对外部设施的排水速度大于外部设施的进水速度。
进一步地,对于虹吸管的选择,包括:
确定第一进水速度下能够形成虹吸排水的最大管径,调整进水速度确定能够形成周期性排水的最大进水速度;
选择第二进水速度下无法形成虹吸排水的虹吸管,改变弯曲部截面形状为椭圆形,并调节椭圆形的短轴长度,直至形成虹吸排水。
进一步地,选取多种管径的虹吸管进行调节,依据进水速度选取满足排水速度的虹吸管。
进一步地,配置多根虹吸管时,多根虹吸管水平间隔排列或垂直间隔排列。
进一步地,将虹吸管接入设施,调节虹吸管数目、虹吸管规格和/或虹吸管位置使所有虹吸管均形成虹吸排水,且设施内液面下降。
进一步地,更换带有不同疏水材料内壁的输水管,使虹吸管能够形成虹吸排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针对目前虹吸管在较大管径或较低水流速时难以形成虹吸排水以及小管径难以实现出水流速大于进水流速,导致无法保证反应系统内液位周期性变化的问题,从虹吸管结构和材质进行配置,通过压缩虹吸管顶部内径、降低管内壁亲水性和多根细管径虹吸管代替大管径单管多方面进行改进,使其协同作用能够解决难以形成虹吸排水的问题,以顺利形成周期性虹吸排水,满足全排水周期中的虹吸排水需求。
(2)解决了现有湿地无法自动补氧、人力资源耗费大、虹吸排水管设置不当导致虹吸无法形成等问题,对于管径过粗、无法形成虹吸的虹吸管,可以通过将其顶部压扁形成椭圆形结构,或使用疏水材料(如PTFE)来提高虹吸管内液体的爬升能力,促进虹吸的形成保证周期性排水,满足蓄水排水设施的需求。
(3)多根虹吸管水平或垂直排列的管道架设结构,能够提高排水速度,从而满足进水速度大的蓄水排水设施的需求,比如湿地自动补氧过程中的排水需求,节约人力资源,保障了人工湿地的平稳运行。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和2中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和2中多根并列布置虹吸管时液面高度的变化图。
其中,1-带有椭圆形截面弯曲段的虹吸管,2-内壁为疏水材料的虹吸管,3-并列布置的虹吸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给出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
在污水处理、排水调控技术场景中,虹吸排水装置将出水直排管/堰方式改为倒置U型虹吸管,理论上可实现连续进水和周期性虹吸排水,进而调控液位的周期性变化来强化系统内部补氧。然而,在进水流速较慢和单根虹吸管管径较粗时,虹吸管内液位无法持续升高至充满虹吸管顶部进而无法形成虹吸排水,转变为连续进出水模式,失去周期性快速排水和基质补氧的作用。
如图1左侧所示,当虹吸管管径过大(大于等于8mm)时,较低进水流速(液位上升速度小于50mm/min)下,虹吸很难形成,以虹吸管未充盈状态的溢流低速排水。
对此,本实施例中,从形态和材质两方面出发,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方式为实际工程提出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对出水系统包括管径、管材和虹吸管架设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压缩虹吸管顶部内径、降低管内壁亲水性和多根细管径虹吸管代替大管径单管等多方面进行改良,使虹吸排水过程更加稳定、顺利的实现;如图1右侧所示,能够顺利形成周期性虹吸排水。结构简单,易安装,且能够实现系统内部的自动补氧,能够节省人力资源和设备运行成本。
如图1所示,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包括至少一根呈倒U型的虹吸管,虹吸管顶部为弯曲段;弯曲段的径向截面为椭圆形,也可以采用内壁为疏水材料的虹吸管。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虹吸管内壁配置为疏水材料同时将弯曲段设置为径向截面呈椭圆形。
弯曲段椭圆形径向截面对应的短轴位于虹吸管弯曲段轴线所确定的平面,即使弯曲段位置的爬升高度降低,弯曲段顶端位置椭圆形径向截面对应的短轴竖直设置,促进液体在弯曲段的爬升。
在实验室模拟试验环境中,可以将已有圆截面虹吸管进行变形调节,使其弯曲段的截面由圆形变为椭圆形,形成带有椭圆形截面弯曲段的虹吸管1,弯曲段椭圆形径向截面对应短轴长度小于虹吸管非弯曲段的直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不便直接进行虹吸管截面形状的调节,可以预先配置多种规格的虹吸管,以替换的方式来实现截面的变形调节过程。本实施例中,将椭圆形的短轴配置为4毫米-5毫米之间,即可在低进水速度下实现弯曲段顶部的充盈并周期性形成虹吸。
基于已有的虹吸排水系统的设计,获取虹吸管管径、进水速度对虹吸形成的影响关系,得出进水速度较低时(液面上升速度低至0.2mm/min),虹吸管管径在5mm及以下时仍能形成虹吸;进水速度较低时,管径高于5mm时,倒置U型的虹吸管顶部弯曲段无法充满,无法形成虹吸排水,为实际工程中的管径选择提供了参考范围。
如图1所示,还可以将传统虹吸管替换为内壁为疏水材料的虹吸管2,比如PTFE(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提高虹吸形成前液位在虹吸管顶部的爬升能力。与同管径硅胶管相比,PTFE管的虹吸效果更好,即当虹吸管过粗无法形成虹吸时,将原虹吸管换为PTFE等疏水改性管,实现虹吸。
虹吸管设有并列布置的多根,虹吸管入口端接入外部设施的排水口,使虹吸管的排水速度大于外部设施的进水速度。
如图1、图2所示,将粗管径虹吸管换为多根并列布置的虹吸管3,采用细管径虹吸管,直径为5mm以内,水平或垂直排列并联使用。随进水流量的增加,适当提高虹吸管数量,保障所有虹吸管满流时的排水速度高于进水速度,实现系统内液位的周期性调节和补氧作用。
出水速度主要受管径影响,管径较小时,出水流量有限,可能低于进水流量,无法形成系统内液位的周期性下降;当管径扩大后又无法形成虹吸排水。对于上述大管径下虹吸无法形成的问题时,选取上述三种虹吸管改进手段中的一种或多种,以达到虹吸排水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发明的另一典型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给出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的排水方法。
利用如实施例1中的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该排水方法包括:
将虹吸管接入外部设施的排水口,向外部设施内进水,通过虹吸管对外部设施排水;
依据需求配置虹吸管结构和数目,使虹吸管对外部设施的排水速度大于外部设施的进水速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基于实际情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小型模型。
长方体储水池高70厘米,底面积314平方厘米,虹吸管顶部高度为64厘米,右所连虹吸管的横截面积随虹吸管管径的变化而变化。
实施案例一
第一步,通过蠕动泵设置出一个很小的进水速度,录像记录该速度,从最小管径的虹吸管开始试验其能否形成虹吸,直至筛选出无法形成虹吸的虹吸管,得到能够形成虹吸排水的最大管径。
保持某虹吸管的管径不变,不断提高进水速度,观察出水速度的变化,当进水速度大于出水速度为止,记录此时的进水速度,即为该管径下能够形成周期性排水的最大进水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进水速度高于此速度时,虹吸全速排水速度低于此速度,系统液位将持续升高,无法完成系统排水补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时,进水速度是给定的条件,不易进行调整,通过调整虹吸管的相关参数配合给定的进水速度。在实验室测试条件下,可以通过调节进水速度的方式来使进水速度配合虹吸管调整。根据不同的场景来进行选择,实现虹吸排水。
第二步,低进水速度下,采用较大管径的虹吸管,若不能虹吸,调节虹吸管的弯曲段使其形成椭圆形,直至可再次形成虹吸,记录这一调节后的参数。
然后恢复虹吸管弯曲段形状,逐渐提高进水流速,直至可以形成虹吸,记录此时的进水流速,即为该管径下允许的最低进水速度;继续提高进水流速,观察出水速度的变化,直至进水流速大于出水流速,记录进水流速的最大值,即该管径能允许的最大进水速度。
第三步,以此类推,将所选定的管径均进行一遍实验,建立表1。
表1
Figure BDA0003859333650000081
本实施案例的实验结果表明,管径为5mm的硅胶管可以满足大多数实际工程(污水流量小于6500L/d)的需要。出水流速主要受管径影响,与进水速度关系不大,污水流量小于6500L/d,采用单虹吸管排水,管径5mm,可形成周期性虹吸排水,且排水速度高于进水速度,可促进系统内液位下降及系统补氧。当管径偏大无法虹吸时采用顶端扁平化40%-50%以内促进虹吸形成。
实施案例二
实验模型与实施案例一相似,将硅胶材质的虹吸管换为管径为4毫米的PTFE管进行实验。
第一步,按照图1所示结构搭建设备。
第二步,用蠕动泵设置出实施案例一中的最低进水流速,观察管径为4毫米的PTFE管在最低流速下是否能够虹吸,若能虹吸,录像并观察其虹吸情况。
第三步,将第二步得出的结果与实施案例一中管径为4毫米的硅胶虹吸管的虹吸情况进行比较,记录比较结果。
第四步,逐渐提高进水流速,测出并记录管径为4毫米的PTFE管所能允许的最大进水流速,建立表2。
表2
Figure BDA0003859333650000091
通过与实施案例一中管径为4毫米的硅胶管相比,PTFE管显然更容易形成虹吸且其所能允许的最大进水流速明显大于硅胶管,所以本实施案例的实验结果表明,疏水性材料做成的虹吸管虹吸效果更好。
实施案例三
以多根虹吸管垂直排列为例进行试验,实验模型与实施案例一相似,将硅胶材质的虹吸管换为三根管径为4毫米的硅胶管垂直排列,管和管之间间隔3厘米,最高的管的顶端高度为64厘米。
第一步,按照图1所示结构搭建设备。
第二步,调节进水流速,使得当三根管都虹吸排水时,水位才会下降。
第三步,在此进水速度下录像并观察虹吸现象,记录液面上升速度和液面下降速度。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如下结果:
如图2所示:
A段,即A为虹吸未形成时的进水情况,相关参数如下:
Figure BDA0003859333650000101
由斜率可知,此时的液面上升速度约为210毫米每分钟。
B段,即B为只有最低的一根虹吸管形成虹吸,进行排水后的液面变化情况,相关参数如下:
Figure BDA0003859333650000102
由斜率可知,此时的液面上升速度约为115毫米每分钟。
C段,即C为最低和中间高度的虹吸管都形成虹吸,进行排水后的液面变化情况,相关参数如下:
Figure BDA0003859333650000103
由斜率可知,此时的液面上升速度约为24毫米每分钟。
D段,即D为三根虹吸管都形成虹吸,进行排水后的液面变化情况,相关参数如下:
Figure BDA0003859333650000111
由斜率可知,此时液面下降速度约为66毫米每分钟。
综上,本实施案例的实验结果表明,多根虹吸管垂直排列的管道架设模式可以承受污水流量大于6500L/d的进水流速,满足进水流速大的工程需求,同理,多根虹吸管水平排列也能承受很大的进水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进水速度较大(污水流量大于6500L/d)的污水处理设备/构筑物(单管形成虹吸排水时的流速低于进水速度),其可以选择将多根虹吸管水平或垂直排列,以提高该出水系统对进水流速的承受度。虹吸管数量的确定应满足全管排水速度高于进水速度。同时可共同实施多根虹吸管水平和垂直排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根呈倒U型的虹吸管,虹吸管顶部为弯曲段;
弯曲段的径向截面为椭圆形和/或虹吸管内壁为疏水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段椭圆形径向截面对应的短轴位于虹吸管弯曲段轴线所确定的平面,弯曲段顶端位置椭圆形径向截面对应的短轴竖直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段椭圆形径向截面对应短轴长度小于虹吸管非弯曲段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设有并列布置的多根,虹吸管入口端接入外部设施的排水口,使虹吸管的排水速度大于外部设施的进水速度。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虹吸管接入外部设施的排水口,向外部设施内进水,通过虹吸管对外部设施排水;
依据需求配置虹吸管结构和数目,使虹吸管对外部设施的排水速度大于外部设施的进水速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虹吸管的选择,包括:
确定第一进水速度下能够形成虹吸排水的最大管径,调整进水速度确定能够形成周期性排水的最大进水速度;
选择第二进水速度下无法形成虹吸排水的虹吸管,改变弯曲部截面形状为椭圆形,并调节椭圆形的短轴长度,直至形成虹吸排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选取多种管径的虹吸管进行调节,依据进水速度选取满足排水速度的虹吸管。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多根虹吸管时,多根虹吸管水平间隔排列或垂直间隔排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虹吸管接入设施,调节虹吸管数目、虹吸管规格和/或虹吸管位置使所有虹吸管均形成虹吸排水,且设施内液面下降。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更换带有不同疏水材料内壁的输水管,使虹吸管能够形成虹吸排水。
CN202211157326.6A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53416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7326.6A CN115341641A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7326.6A CN115341641A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1641A true CN115341641A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56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57326.6A Pending CN115341641A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41641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12792A (en) * 1932-09-27 1934-07-05 Arnoldus Johannes Gurck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yphons
US5483830A (en) * 1991-03-05 1996-01-16 Durango Holding Gmb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 liquid flow using a siphon unit and an aerating duct
CN103645521A (zh) * 2012-06-29 2014-03-19 乔妮卡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注水的虹吸管的雨量计
CN106006983A (zh) * 2016-07-07 2016-10-12 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虹吸式无动力人工湿地及其复氧方法
CN108314186A (zh) * 2018-03-12 2018-07-24 山东大学 好氧-厌氧-好氧三相高效补氧湿地系统
US20190352204A1 (en) * 2018-05-18 2019-11-21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 Siphon type composite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12792A (en) * 1932-09-27 1934-07-05 Arnoldus Johannes Gurck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yphons
US5483830A (en) * 1991-03-05 1996-01-16 Durango Holding Gmb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 liquid flow using a siphon unit and an aerating duct
CN103645521A (zh) * 2012-06-29 2014-03-19 乔妮卡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注水的虹吸管的雨量计
CN106006983A (zh) * 2016-07-07 2016-10-12 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虹吸式无动力人工湿地及其复氧方法
CN108314186A (zh) * 2018-03-12 2018-07-24 山东大学 好氧-厌氧-好氧三相高效补氧湿地系统
US20190352204A1 (en) * 2018-05-18 2019-11-21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 Siphon type composite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93545B (zh) 具有混凝沉淀功能的雨污水调蓄池
CN109734250A (zh) 一种无人值守的乡镇污水处理aao一体化池
CN115341641A (zh) 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CN102826638B (zh) 多相流装配式密闭混凝沉降装置
CN206298426U (zh) 污水处理设备
CN108589695B (zh) 一种自动启动式兼具流量监测功能的边坡虹吸排水系统及方法
CN202519078U (zh) 一种新型高效的一体化反应沉淀装置
CN213231944U (zh) 一种vfl污水处理设备
CN211644895U (zh)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CN108317106A (zh) 一种气提装置
CN103372336A (zh) 一种两级进水堰板
CN209494004U (zh) 一种蹲便器
CN209226630U (zh) 一种工况可调节的气提装置
JP2008221181A (ja) 嫌気性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CN206927688U (zh) 一种用于废水深度厌氧处理塔排水消能阻气装置
CN206255964U (zh) 一种适用于污水土地处理的进水调节装置
CN219010046U (zh) 一种塔式水解酸化废水处理装置
CN205419838U (zh) 一种气浮机
CN220745664U (zh) 一种污泥浓缩装置
CN220245765U (zh) 一种水解酸化池池顶可调式布水器
CN203833660U (zh) 一种不含残留浮渣的污水气浮处理装置
CN221027927U (zh) 一种sbr反应池的自动排水装置
CN212450969U (zh) 一种污水处理沉淀除磷池
CN114180696B (zh) 一种三沉池的沉淀排泥方法
CN104108776B (zh) 一种用于城市排污管网超标水质的自动调节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