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4831A - 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4831A
CN115314831A CN202210951018.4A CN202210951018A CN115314831A CN 115314831 A CN115314831 A CN 115314831A CN 202210951018 A CN202210951018 A CN 202210951018A CN 115314831 A CN115314831 A CN 115314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code
system identification
server
tag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510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颖焘
黄令
张会军
罗超
杨伟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Sixiangzhi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Sixiangzh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Sixiangzhi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Sixiangzhi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510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148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14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48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8Information format or content conversion, e.g. adaptation by the network of the transmitted or received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wireless delivery to users or terminals
    • H04W4/185Information format or content conversion, e.g. adaptation by the network of the transmitted or received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wireless delivery to users or terminals by embedding added-value information into content, e.g. geo-tagg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在定位系统的服务器中生成系统识别码;服务器中绑定标签的人/物信息,所述标签具有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被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初始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述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发现基站,所述基站具有被对应的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匹配一基站进行连接;所述标签通过匹配后的基站与所述基站所对应的服务器建立通信;所述服务器匹配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和人/物信息,并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本发明能够避免标签面临多系统环境时可能存在的接入错误的状况。

Description

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定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定位系统中,一般有服务器,基站,标签三类设备。服务器与基站通过配置一些参数(比如IP地址)组合为一个定位系统,标签通过基站接入服务器。标签的接入行为一般是自发进行,标签只要在基站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之内,就可以发现基站并与基站建立无线连接,从而接入服务器。
标签发现基站后,往往还需要一定的基站选择策略,从发现的若干基站中选择一个基站建立无线连接。选择基站时,一种常见的选择方法是选择基站信号强度最大的基站,这往往意味着标签离该基站最近。
这种定位系统工作的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在该定位系统环境下,标签发现基站,可以搜索到附近的各个基站,从中选择一个基站(比如选择信号强度最大的基站),就可以正确接入定位系统。
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定位系统(定位系统由服务器管理,构成定位系统的服务器、基站不同则定位系统不同)的信号范围可能会存在重叠,例如部署有两套独立的定位系统(具有不同的服务器和基站),并且这两套定位系统相距比较近,从而会有系统内无线信号的互相覆盖,这种多个独立系统部署距离较近并且系统内无线信号可以互相覆盖的场景称作多系统环境。
在多系统环境中,某个系统中的标签在发现基站时,有可能本系统中的基站和其他系统中的基站都能发现,但是标签不能区分哪些基站是本系统中的基站,哪些基站是其他系统中的基站,标签只能按照某种选择方法(比如信号强度最大)选择一个基站接入,由此,标签就可能选择其他系统中的基站,与其他系统的服务器建立连接,从而与本系统的服务器失去连接。
多系统环境下的工作场景示意图如图2所示。
在图2中,包括了两个独立的定位系统,具有不同的服务器和基站,左边为第一定位系统,右边为第二定位系统。假设两个定位系统分别部署在两个厂区,两个厂区之间距离较近,且边界为透明栅栏,无线信号可互相覆盖。图2中的标签属于第一定位系统。标签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接入第一定位系统,然而,当标签移动到第一定位系统的边缘,在进行基站发现时,有可能发现第二定位系统的基站,标签无法区分第一定位系统和第二定位系统的基站,就有可能选择第二定位系统的基站,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标签接入错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避免标签面临多系统环境时可能存在的接入错误的状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标签接入方法,包括:
在定位系统的服务器中生成系统识别码;
所述服务器中绑定标签的人/物信息,所述标签具有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被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初始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述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
所述标签发现基站,所述基站具有被对应的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匹配一基站进行连接;
所述标签通过匹配后的基站与所述基站所对应的服务器建立通信;
所述服务器匹配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和人/物信息,并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识别码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唯一性是指不同系统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稳定性是指一个系统生成系统识别码后一般情况下不会再更改。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器中生成的系统识别码根据所述服务器的自身特性生成。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器中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中还配置有偏移量,以实现手动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匹配一基站进行连接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为初始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选择任意基站进行连接;
若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不为初始系统识别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系统识别码与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若存在,则在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中选择一个进行连接;若不存在,所述标签选择任意基站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通过匹配后的基站与所述基站所对应的服务器建立通信的步骤包括:所述标签利用心跳机制通过所述基站周期性上传自身的系统识别码至所述服务器。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器匹配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和人/物信息,并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的步骤包括:
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并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已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
进一步的,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已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的结果若为否,执行如下步骤:
所述服务器继续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未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初始系统识别码。
进一步的,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未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结果若为否,所述服务器不向所述标签下发系统识别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标签接入系统,包括:
标签,基站及其服务器;
所述标签通过所述基站与所述服务器建立通信,所述服务器具有人/物信息和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具有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被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初始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述服务器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基站具有被对应的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服务器用于赋予所述标签人/物信息,匹配所述标签的人/物信息和系统识别码并能够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识别码根据所述服务器的自身特性生成。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识别码中还配置有偏移量,以实现手动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标签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选择基站进行连接:若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为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不存在与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所述标签选择任意基站进行连接;若存在系统识别码与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则在系统识别码相同的所述基站中选择一个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器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并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已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若否,所述服务器继续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未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初始系统识别码;若否,所述服务器不向所述标签下发系统识别码。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的接入方法及接入系统,在定位系统的服务器中生成系统识别码;所述服务器中绑定标签的人/物信息,所述标签具有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被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初始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述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发现基站,所述基站具有被对应的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匹配一基站进行连接;所述标签通过匹配后的基站与所述基站所对应的服务器建立通信;所述服务器匹配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和人/物信息,并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由于标签是可移动的,基于本发明的方法,就能够实现标签连接至正确的基站,避免了标签面临多系统环境时可能存在的标签接入错误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定位系统的工作场景示意图。
图2是多系统环境下的工作场景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标签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标签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叙述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一标签接入方法,请参考图3所示,该标签接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在定位系统的服务器中生成系统识别码;
S102,所述服务器中绑定标签的人/物信息,所述标签具有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被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初始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述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
S103,所述标签发现基站,所述基站具有被对应的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匹配一基站进行连接;
S104,所述标签通过匹配后的基站与所述基站所对应的服务器建立通信;
S105,所述服务器匹配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和人/物信息,并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
下面结合图4进行详细说明:
在S101中,对于系统识别码,其可以是一串数字,由服务器根据自身特性生成并应用于服务器、基站与标签之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系统识别码根据服务器的MAC地址生成,可由服务器自动生成,也可手动调整。系统识别码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唯一性是指不同系统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稳定性是指一个系统生成系统识别码后一般情况下不会再更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服务器生成系统识别码可参考如下过程:
(1)取服务器MAC地址的低四个字节;
(2)配置文件可配置偏移量,默认为0;
(3)系统识别码=MAC地址的低四个字节+偏移量;
(4)系统识别码是四字节无符号整数,取值范围为:
0≤系统识别码≤0xFFFFFFFF。在该范围中,至少存在一个值将被选择为标签的初始系统识别码,而被选中的值将从上述取值范围内去除,即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将不同于标签的初始系统识别码。
示例性的,初始系统识别码可以是0,则相应的,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不为0,即0<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0xFFFFFFFF。由此,避免与初始系统识别码混淆。
可以理解的是,“0”只为举例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初始系统识别码还可以是其他值,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下文中是以“0”为标签的初始系统识别码为例进行的描述。
上述条件中,配置偏移量的目的是给系统识别码留有手动调整的空间,确保系统识别码满足唯一性和范围限制。
关于取MAC地址的低四个字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四个字节最大可以容纳的数字约为42亿,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足以保证一个多系统环境内不同系统的系统识别码是不相同的(即唯一性)。当然,2个字节,3个字节,或者5个字节等都是可以的。
另外,从MAC地址中取数字,这不是必须的,只要有某种方法可以获取到一个数字即可,比如,服务器可以用所在城市的经纬度根据某种算法计算出一个数字,或者从服务器的硬件设备中取出一些序列号等具有某种唯一性特征的数字。同时,这种方法尽量简单,取出的数字要能满足唯一性和稳定性。比如,根据CPU的型号是i3,i5,还是i7取3,5或者7作为系统识别码显然不是一个好方法,即唯一性和稳定性较差,且不一定所有服务器的CPU都是i3,i5,或者i7。从MAC地址取数字就是一种既简单,又能兼顾稳定性和唯一性的较好的方法。MAC地址是服务器网卡的物理地址,世界上每一块网卡出厂时都会有确定的唯一的MAC地址,从MAC地址取数字保证了稳定性。且MAC地址总共有6个字节,高字节为厂商ID,同一个厂商的网卡高字节是相同的,低字节为厂商内部自定义。所以取低四个字节有更大的概率保证唯一性。基于上述考量,也可以取高字节,或者从MAC地址的6个字节通过某种算法映射出4个字节等等。
对于配置文件可配置偏移量,主要考虑的是一旦上一步取出的数字跟相邻另一个系统的数字相同,那么可以通过手动修改确保唯一性。比如从MAC地址取数字,即使取低四个字节,由于没有完整取MAC地址的6个字节,那么还是存在一定的概率使得两个不同的网卡的低四个字节相同,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个相邻的服务器上,那么系统识别码的作用就没有了。因此,基于这一设置,即便发生了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通过将其中一个服务器的配置文件中的偏移量进行修改(例如从0改为1),就足以保证二者不相同。
在步骤S102中,用户为了便于管理,通常会对标签进行信息绑定。例如人员信息的绑定,或者物品(如车辆)信息的绑定。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人员信息的绑定为基础进行描述。人员信息绑定操作可以在服务器上进行,比如,图2中标签的ID为A,佩戴此A号标签的员工为张三,那么在其归属的第一定位系统的服务器上可操作,将ID为A的标签与张三绑定,由此A号标签的定位信息即张三的定位信息,用户可实现对张三的实时定位、考勤统计等各项功能。在第二定位系统中,不存在员工佩戴ID为A的标签,因此A号标签在第二定位系统中没有人员信息绑定。
以上在讨论人员信息绑定的时候,暗含了一个假设:所有标签的ID都不会重复。实际上,以上假设是成立的,标签ID具有唯一性。标签在生产时,每个标签都会有一个唯一的ID,标签生产后,ID便不会再更改。因此,在以上示例中,ID为A的标签已经发放到了第一定位系统1,那么第二定位系统中标签的ID就不可能是A。
所述标签能够被所述服务器赋予系统识别码,所述初始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述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例如,初始系统识别码为0,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为1000,所述标签能够被所述服务器赋予值为1000的系统识别码而替换掉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标签所具有的初始系统识别码,表示标签尚未归属于任何一个系统。在取值范围内的所有数字中,要取一个固定的数字作为初始系统识别码,且不能让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等于该初始值,显然0是一个简单、直观的选择。
下面对系统识别码的使用进行举例:
如在图2中所示,有第一定位系统和第二定位系统两个定位系统,第一定位系统的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为1000,第二定位系统的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为2000。标签A属于第一定位系统,因此,在第一定位系统上绑定了标签A的人员信息;由于标签A不属于第二定位系统,因此第二定位系统未绑定标签A的人员信息。
每个定位系统中,服务器都将自己的系统识别码下发到该定位系统中的基站,第一定位系统将自己的系统识别码1000下发到本系统的基站,第二系定位统将自己的系统识别码2000下发到本系统的基站,由此,每个基站也拥有了固定的系统识别码。
在S103中,所述标签发现基站的具体流程为:所述标签广播一帧无线数据,收到该广播帧的所有基站都会向标签回复一帧数据,其中会携带基站自己的ID,由此标签就发现了周围的基站。
在本步骤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为0(即初始系统识别码),另一种是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不为0(即非初始系统识别码)。对于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不为0的情况,还可以分为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与所发现的基站中至少一个基站的系统识别码相同,或者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发现的所有基站携带的系统识别码两种情况。
标签的系统识别码为0,表示标签当下尚未归属于任何一个系统(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不为0)。
对于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为0时,即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为初始系统识别码时,所述标签选择任意基站进行连接;基站向标签回复的数据中除了携带基站的ID,也携带基站的系统识别码。由于此时标签的系统识别码为0,表示标签尚未归属于任何一个定位系统,所以标签忽略基站回复的系统识别码,在所有发现的基站中选择一个基站,从而与基站对应的服务器建立连接。
对于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不为0时,即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不为初始系统识别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若存在,则在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中选择一个进行连接;若不存在,所述标签选择任意基站进行连接,并周期性主动发现基站(主动搜网)。
在S104中,包括:标签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后,所述标签利用心跳机制通过基站周期性上传自身的系统识别码至所述服务器。
如果标签A选择的是第二定位系统的基站,那么标签A将自己的系统识别码发到第二定位系统的服务器后,服务器发现该标签A未绑定人/物信息,于是忽略该标签的系统识别码。由于标签是可以移动的,标签A能够重新选择基站进行连接。
如果标签A之后选择的是第一定位系统的基站,那么标签A将自身的系统识别码发到第一定位系统的服务器后,服务器发现该标签绑定了相关的人/物信息,于是知道该标签A归属于本定位系统,此时,就匹配成功。
当匹配成功时,所述服务器更新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
例如,发现标签A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服务器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不相等,于是系统1的服务器给标签A下发自身的系统识别码1000。
当标签A收到定位系统1下发的系统识别码1000后,标签A就归属于系统识别码为1000的定位系统1。
在上述过程中,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绑定了相关人/物信息,但是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定位系统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说明所述标签属于本定位系统,但是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还未更新,于是服务器给所述标签下发自己的系统识别码,从而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更新为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
在一段时间后,例如在下一次基站发现过程中,标签A再次发现第一定位系统的基站和第二定位系统的基站,第一定位系统的基站携带的系统识别码为1000,第二定位系统的基站携带的系统识别码为2000,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为1000,那么,标签在与自身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中选择,就可以选择正确的基站,从而与正确的系统进行接入。
如若服务器判断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已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的结果为否时,所述服务器继续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未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初始系统识别码。
例如,若标签A在服务器上的人/物信息发生了解绑,即不再需要标签A绑定到该服务器,那么就需要该服务器清除标签A的系统识别码,向标签A下发初始系统识别码(即系统识别码0),此后,标签恢复自由状态,可绑定至其他系统或另作他用。
若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未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结果为否,说明标签在本系统中要么绑定了人员信息且系统识别码匹配,要么没绑定人员信息且系统识别码不匹配,这两种情况下,上述服务器都不需要向标签下发系统识别码。
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绑定标签的人/物信息并引入系统识别码,可帮助标签在选择基站时,正确识别归属于不同定位系统的基站,从而选择正确的基站,最终与正确的定位系统建立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标签接入系统,包括:
标签,基站及其服务器;
所述标签通过所述基站与所述服务器建立通信,所述服务器具有人/物信息和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具有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被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初始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述服务器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基站具有被对应的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服务器中绑定所述标签的人/物信息,所述服务器用于匹配所述标签的人/物信息和系统识别码并能够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
所述系统识别码相关内容,可参见本发明上文中的描述。
优选的,所述标签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选择基站进行连接:若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为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不存在与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所述标签选择任意基站进行连接;若存在系统识别码与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则在系统识别码相同的所述基站中选择一个连接。
优选的,所述服务器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并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已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若否,所述服务器继续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未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初始系统识别码;若否,所述服务器不向所述标签下发系统识别码。
相应地,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以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的各方法实施方式。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5)

1.一种标签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定位系统的服务器中生成系统识别码;
所述服务器中绑定标签的人/物信息,所述标签具有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被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初始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述服务器生成的系统识别码;
所述标签发现基站,所述基站具有被对应的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匹配一基站进行连接;
所述标签通过匹配后的基站与所述基站所对应的服务器建立通信;
所述服务器匹配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和人/物信息,并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识别码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中生成的系统识别码根据所述服务器的自身特性生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签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中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中还配置有偏移量,以实现手动调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匹配一基站进行连接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为初始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选择任意基站进行连接;
若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不为初始系统识别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若存在,则在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中选择一个进行连接;若不存在,所述标签选择任意基站进行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匹配后的基站与所述基站所对应的服务器建立通信的步骤包括:所述标签利用心跳机制通过所述基站周期性上传自身的系统识别码至所述服务器。
7.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标签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匹配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和人/物信息,并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的步骤包括:
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并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已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标签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已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的结果若为否,执行如下步骤:
所述服务器继续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未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初始系统识别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标签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未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结果若为否,所述服务器不向所述标签下发系统识别码。
10.一种标签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标签,基站及其服务器;
所述标签通过所述基站与所述服务器建立通信,所述服务器具有人/物信息和系统识别码,所述标签具有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被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初始系统识别码不同于所述服务器的系统识别码,所述基站具有被对应的所述服务器赋予的系统识别码;所述服务器中绑定所述标签的人/物信息,所述服务器用于匹配所述标签的人/物信息和系统识别码并能够根据匹配结果对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进行更新。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标签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中生成的系统识别码根据所述服务器的自身特性生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签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中生成的系统识别码中还配置有偏移量,以实现手动调整。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标签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根据自身的系统识别码选择基站进行连接:若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为初始系统识别码,或者不存在与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所述标签选择任意基站进行连接;若存在系统识别码与所述标签自身的系统识别码相同的基站,则在系统识别码相同的所述基站中选择一个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标签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标签的系统识别码,并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已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不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若否,所述服务器继续判断是否所述标签在本系统中未绑定人/物信息,且上传的系统识别码与本系统的系统识别码相同,若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标签下发初始系统识别码;若否,所述服务器不向所述标签下发系统识别码。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CN202210951018.4A 2022-08-09 2022-08-09 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3148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1018.4A CN115314831A (zh) 2022-08-09 2022-08-09 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1018.4A CN115314831A (zh) 2022-08-09 2022-08-09 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4831A true CN115314831A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59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51018.4A Pending CN115314831A (zh) 2022-08-09 2022-08-09 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1483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3583B2 (en) Masterless slot allocation
CN107079525B (zh) 跟踪移动设备
US9204390B2 (en) Energy-saving mobile node control method using wireless multi-interfaces
US11582216B2 (en) Learned roving authentication profiles
US9647875B1 (en) Bloom filters with variable hash
US2016037389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modes
US20170374690A1 (en) Indication of Attributes of Backhaul Connections of Access Points
TW201220890A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provide network capabilities for connecting to an access network
US10887751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network function device discovery
CN103621129A (zh) 用于无执照用户装备的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CN112637799A (zh) 一种5g终端的识别方法和装置
US9628567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fficient discovery of devices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CN102404710B (zh) 机器类型通信设备的签约数据管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813439A (zh) 终端注册的方法和终端
JP2021535655A (ja) 情報完全性を構成および検出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160077162A (ko) 환경 컨텍스트를 공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1051149B2 (en) Device mobility with CoAP
CN105049999A (zh) 一种音箱分组的展示方法、本地服务器、移动终端以及系统
CN115314831A (zh) 标签接入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24316A (zh) 存储空间的共享方法和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54723A (zh) 一种网络诊断方法及装置
CN105474674A (zh) 针对移动网络设备的网络运营商的自动检测
US916482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rrecting scrambled messages
CN111432396B (zh) 保障NB-IoT可靠性的eSIM卡网络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5227650A (zh) 一种移动终端间文件共享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