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8895A -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8895A
CN115278895A CN202210845544.2A CN202210845544A CN115278895A CN 115278895 A CN115278895 A CN 115278895A CN 202210845544 A CN202210845544 A CN 202210845544A CN 115278895 A CN115278895 A CN 1152788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data
forwarding
frequency resourc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455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磊
吴频
褚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4554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88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78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88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设备传输数据的时频资源以及接收数据的第二设备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确定第二设备转发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在第二设备接收到数据后,基于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数据。在此方法中,为数据确定固定的最迟转发时刻,可以保证每次同一业务数据转发时刻相同,使业务数据应用到数据接收端的时刻相同,从而消除数据抖动。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领域中,为了保证智能驾驶、工业控制、远程手术等领域中各终端设备执行任务时的精度,移动通信网络传输这些领域的业务数据时,需要降低传输业务数据时的数据抖动。其中,数据抖动可以是由每次传输同一业务数据的时延差异所引起的。而造成每次传输同一业务数据时的时延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业务数据传输时调度空中接口中的时频资源的等待时间不同,其中,时频资源用于传输上下行的业务数据。
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模式以时分双工模式为例,在基站调度时频资源时,通常在同一时隙中配置一组时频资源支持同一业务数据。若业务数据错过当前时隙中用于传输该业务数据的一组时频资源,只能在下一个时隙中将该业务数据传输给终端设备,这样造成额外的等待调度时频资源的时间;若业务数据在当前时隙中进行传输,这样不会造成额外的等待调度时频资源的时间。而业务数据是否在当前时隙中进行传输是不确定的,因此每次同一业务数据传输的时延可能不一样,使每次同一业务数据到达基站或终端设备的协议层进行应用的时刻也不同,从而引起数据抖动。
现有技术中,在基站调度时频资源时,对于时频资源的半静态调度,可以在同一时隙内配置多组时频资源支持同一业务数据;对于时频资源的动态调度,可以在同一时隙内配置多个用于动态调度时频资源的控制信道,以控制多组时频资源支持同一业务数据。
然而,现有技术中不管是半静态调度还是动态调度,都是在同一时隙中调度多组可以传输同一业务数据的时频资源,以此减小额外的等待调度时频资源的时间,从而减小数据抖动,但是现有技术却无法消除数据抖动。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部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设备传输数据所基于的时频资源;
根据接收所述数据的第二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以及所述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
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基站时,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控制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设备为基站,所述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以使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控制信息转发所述数据。
可选地,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时隙;
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符号;
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符号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符号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符号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PDCCH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可选地,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中的最后一个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可选地,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子时隙;
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子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包含PDCCH符号的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可选地,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的最后一个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可选地,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或,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RRC信令中,并将添加后的RRC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可选地,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具体包括:
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可选地,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控制信息,调整DCI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对应的初始反馈时序,得到目标反馈时序,并将包含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反馈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时刻。
可选地,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具体包括:
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的时域资源配置表中,得到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并将包含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的RRC信令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的装置,包括:
确定时频资源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设备传输数据所基于的时频资源;
确定最迟转发时刻模块,用于根据接收所述数据的第二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以及所述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
转发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基站时,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控制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为基站,所述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以使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控制信息所对应的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时隙;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符号;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符号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符号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符号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PDCCH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中的最后一个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子时隙;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子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包含PDCCH符号的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的最后一个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可选地,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之前,所述转发模块还用于,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或,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RRC信令中,并将添加后的RRC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息,调整DCI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对应的初始反馈时序,得到目标反馈时序,并将包含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反馈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时刻。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的时域资源配置表中,得到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并将包含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的RRC信令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数据转发方法。
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数据转发方法。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说明书实施例根据第一设备传输数据的时频资源以及接收数据的第二设备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确定第二设备转发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在第二设备接收到数据后,控制第二设备基于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数据。在此方法中,为数据确定固定的最迟转发时刻,可以保证每次同一业务数据转发时刻相同,使业务数据应用到数据接收端的时刻相同,从而消除数据抖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说明书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本说明书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说明书,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静态帧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含下行控制信道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帧结构的数据传输处理过程中的时长分布的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a~图5b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表示最迟转发时刻的示意图;
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以时隙为时间粒度调度时频资源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7a~图7b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以符号为时间粒度动态调度时频资源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以符号为时间粒度半静态调度时频资源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9a~图9b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以子时隙为时间粒度动态调度时频资源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以子时隙为时间粒度半静态调度时频资源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通信领域中,为了支持未来众多新涌现的确定性业务,移动通信系统需要将确定性业务中端到端时延控制在微秒到几毫秒级,可靠性达到99.9999%或者更高,更重要的是将数据抖动控制在毫秒级以下。其中,确定性业务至少包括:智能驾驶、车联网、智慧交通、工业控制、远程手术等。另外,移动通信系统保证确定性业务中的周期业务产生的业务数据传输时的低抖动尤为重要。
在端到端之间进行传输的数据主要是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上行数据是指终端设备向接入网发送的数据,下行数据是指接入网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以下行数据为例,下行数据经由核心网处理、承载网传输、经接入网调度空中接口的时频资源,在空中接口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上行数据与下行数据的数据传输方向相反。空中接口的时频资源可以是空中接口用于传输数据的无线帧中的时频资源。其中,时频资源可以包括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通常,确定性业务流的数据不大,使用时隙内的部分时频资源即可完成传输。
在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核心网处理时延,承载网的传输时延,接入网和终端设备的各个协议层处理时延的不同。主要是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以上的上层协议层数据处理时延不同。这些导致不同周期内的相同大小的数据到达接入网设备的MAC层进行调度的时刻已不具周期性,引起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那么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各协议层的时刻也不再具有周期性,从而产生数据抖动。尤其是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NFV)技术的核心网和接入网集中单元部分,利用通用服务器处理不同周期内的数据,时延差异将会更大。另一方面,同一周期性业务在不同的周期内可能执行不同的操作,所以数据包大小可能不同。对于不同大小的数据包,在接入网和终端设备的物理层和MAC层的数据处理所消耗的时间不相同。比如:在物理层的傅里叶变换操作与子载波的数量成正比关系,这样就会造成额外的数据抖动。此外,移动通信系统将利用全频段实现空天地一体的全覆盖,同一用户在不同时刻可能使用移动通信系统中不同的接入网技术,不同接入网设备和位置,如卫星、无人机、地面基站等,那么其承载网的传输时延,接入网的处理时延等必然会各不相同,从而造成更大数据传输的抖动。综上所述,不同的传输处理时延,不同的业务数据包大小和不同网络接入技术、实体、位置等多因素相互叠加,将导致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抖动。
在当前5G商用网络中,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技术因其信道互异性更容易支持大规模天线,从而被广泛使用,因此时分双工也必然会被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
以TDD的数据传输模式为例,在TDD的半静态帧结构中,上下行时隙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交替配置。如图1所示。在图1中,以上下行配比1:1的帧结构为例,在半静态的帧结构中,时隙0中的D符号表示下行时频资源,时隙1中前两个符号表示保护间隔,即,GP表示保护间隔,U符号表示上行时频资源。
以下行数据为例,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可能造成本应在下行时隙到达的业务数据延迟到上行时隙到达,这样当业务数据到达接入网(即,基站)的MAC层时,当前的时隙可能不可用,则需要等待下一个可用的时隙才能发送数据,这就造成一定的等待时间,增加了业务数据的时延,并在每次数据传输中产生抖动。
现有技术中为了在TDD系统中支持低时延、低抖动、高可靠性的确定性业务,对于下行半持续调度(Semi-Persisted Scheduling,SPS)或者上行免授权调度(ConfiguredGrant,CG),以下统称半静态调度。针对半静态调度,在图1所示的半静态帧结构中,可以通过预先配置较小的支持同一业务数据的时频资源重复周期或者在一个时隙中预先配置多组支持同一业务数据的半静态时频资源来降低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比如:若支持业务数据a的时频资源只有资源1,资源1由符号#2~符号#5构成的一组时频资源。当业务数据a由于时延而无法在时隙0中的资源1中发送给终端设备时,则业务数据a只能在时隙2的资源1中发送,这样造成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比较长,数据抖动大。在预配置两组时频资源后,支持业务数据a的时频资源可以是资源1和资源2。当业务数据a由于时延而无法在时隙0中的资源1中发送给终端设备时,则业务数据a可以在时隙1的资源2中发送,这样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相对没有配置多组时频资源时所造成的额外调度等待时间小,从而减小数据抖动。
对于下行动态调度,通常会在下行时隙中增加灵活的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资源,以减小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其中,减小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的原理与半静态调度配置多组支持同一业务数据类似。终端设备会对下行控制信道进行盲检,从而获得下行控制信息包含的时频资源调度分配信息,但是终端设备在下行时隙中盲检的位置和次数时固定的,所以,接入网需要根据终端设备盲检的位置,在下行时隙中增加下行控制信道,以通过下行控制信道中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并不能无限增加下行控制信道资源。其中,下行控制信息至少包括时频资源分配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层数,端口号等必要信息。因此,动态调度是利用下行控制信道中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对时频资源进行调度。理论上,在同一时隙中下行控制信道资源增加越多,越容易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但是实际上不能无限增加下行控制信道资源,这种方法只能减少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
其中,含下行控制信道的帧结构,如图2所示。在图2中,Dc符号表示下行控制信道资源,Dd符号表示动态调度的下行时频资源。其中,在同一时隙中的符号#0和符号#5为下行控制信道。若业务数据b在时隙0的符号#0到达接入网的MAC层,可以在时隙0中PDCCH的位置(即,符号#0的Dc)发送DCI,然后在之后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PDSCH)资源(即,图2中的Dd)中发送下行数据。终端设备在接收到DCI后,可以在指定的下行时频资源(比如:图2中的符号#1~符号#4)上按照其他配置参数去接收数据信息。但是,若业务数据b在符号#0之后到达接入网的MAC层,若符号#5没有下行控制信道,只能在时隙2中发送业务数据b。而在图2中可以在符号#5之后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中将业务数据b发送给终端设备,这样减小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从而降低数据抖动。
针对上述的半静态调度和动态调度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据抖动,但是,无法消除数据抖动。
另外,接入网或终端设备基于用户面的协议层从高到低依次为: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MAC、端口物理层(Port Physical Layer,PHY)。接入网基于控制面的协议层从高到低依次为:无线资源控制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PDCP、RLC、MAC、PHY。终端设备基于控制面的协议层从高到低依次为: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RRC、PDCP、RLC、MAC、PHY。其中,将接入网或终端设备的MAC层以上的各协议层作为上层协议层。即,上层协议层可以包括:RRC、SDAP、PDCP、RLC等。
基于接入网和终端设备的各协议层,以下行数据为例,对下行数据的传输方向进行说明。
下行数据经核心网、承载网传输到达接入网的SDAP层、再依次传输到PDCP层、RLC层、MAC层,在到达MAC层后,调度空中接口中的时频资源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接收到下行数据之后,由终端设备的MAC层对下行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的RLC层、PDCP层做进一步处理。其中,在调度空中接口的时频资源时可能会造成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
以动态调度的帧结构为例,如图3所示。在图3中,在接入网动态调度时频资源时,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的符号#0到达接入网设备的MAC层,下行数据可以立即发送给终端设备。当接入网以符号为时间粒度调度时频资源时,在时隙0中,符号#0~符号#4之间的时长为传输下行数据所占用的空口接口的时长。符号#5~符号#10之间的时长为终端设备接收下行数据并对下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的时长。.
数据抖动主要是由数据传输过程中额外的调度等待时间和终端设备处理数据的时间不同所引起的,所以,在本说明书中,以转发下行数据为例,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最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基站在最早可用时隙内最晚传输下行数据的机会,确定出终端设备向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转发下行数据的最晚时刻,这样,保证基站不管在该时隙内的哪个传输下行数据的机会,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都可以在最晚时刻对处理完的下行数据进行转发。若基站在最早可用时隙内的最晚传输下行数据的机会之前,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在处理完下行数据之后,可以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在最晚时刻将处理完的下行数据进行转发。若基站刚好在最早可用时隙内的最晚传输下行数据的机会,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刚好在最晚时刻处理完下行数据,这样,终端设备立即将处理完的下行数据进行转发。
也就是,通过综合考虑最晚传输下行数据的机会和终端设备最大数据处理能力,来增加适当的抖动冗余,从而使终端设备在某一特定时刻将处理完的数据从MAC层转发出去,这样就可以消除掉调度等待和终端设备处理时间不同造成的抖动。
在本说明书中,针对下行数据,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最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最早可用时隙内所能传输下行数据的最晚机会,确定终端设备将接收到的下行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的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的最迟转发时刻,并在最迟转发时刻将下行数据进行转发。其中,最迟转发时刻可以指终端设备向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转发下行数据的最迟时刻。这样,针对周期性的数据,可以保证每个周期的下行数据到达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的时刻相同,从而保证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对下行数据的处理时刻相同,进而消除数据抖动。
针对上行数据,可以根据接入网设备的最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最早可用时隙内传输上行数据的最晚机会,确定接入网设备将接收到的上行数据转发给接入网设备的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的最迟转发时刻,并将接收到的上行数据按照最迟转发时刻进行转发。其中,最迟转发时刻可以指基站向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转发上行数据的最迟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接入网设备至少包括基站。
为使本说明书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说明书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说明书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S400:确定第一设备传输数据所基于的时频资源。
S402:根据接收所述数据的第二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以及所述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
S404: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由接入网设备对接入网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空中接口中的时频资源进行调度,为消除数据抖动,可以先确定第一设备传输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然后,根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和接收数据的第二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确定第二设备转发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在第二设备接收到数据后,基于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数据,即,将数据转发给第二设备的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其中,当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时,第二设备为基站;当第一设备为基站时,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是指计算机显示终端,即,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终端设备分为远程终端、网络终端设备等,网络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手机、电脑等。在工业控制和医疗领域中,远程终端可以包括:机械臂、机器人(比如:手术机器人)等。在无人驾驶领域中,远程终端可以包括:无人车、无人机等。在本说明书中由于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不同,终端设备也不同。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接入网的接入网设备以基站为例,对接入网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处理进行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接入网的接入网设备可能是无人机、卫星等,因此,本说明书中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可以应用于接入网中的不同的接入网设备。
接下来,可以针对下行数据和上行数据,分别确定终端设备转发下行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以及确定基站等接入网设备(以下以基站为例)转发上行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
当需要传输的数据为上行数据时,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基站。其中,需要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执行业务时产生的业务数据。第二设备(即,基站)可以根据基站进行数据处理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以及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传输上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基站转发第一设备(即,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由于基站调度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空中接口的时频资源,所以,基站能够确定转发上行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在基站接收到上行数据之后,可以直接将接收到的上行数据按照最迟转发时刻进行转发。
在确定基站转发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时,可以根据最早可用时隙内传输上行数据时所能使用的最晚时频资源以及基站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确定基站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之后,基站转发该上行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输上行数据时,图4所示的数据转发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二设备(即,基站)。在传输下行数据时,图4所示的数据转发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设备(即,基站)。本说明书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在传输数据时,能够通过同一时隙内的时频资源进行传输。
当需要传输的数据为下行数据时,第一设备为基站,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设备(即,基站)确定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然后,可以根据接收下行数据的终端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以及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第二设备(即,终端设备)转发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其中,终端设备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是由终端设备的最大数据处理能力决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以5G移动通信系统为例,5G移动通信系统中定义了两种终端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分别为能力1和能力2。能力1属于所有终端设备均需要支持的能力。能力2属于增强能力,不是所有终端设备都具备的。另外,终端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以符号为单位。以μ=1,即,30KHz为例,在特定条件下,能力1对于下行PDSCH数据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为10个符号或13个符号,能力2对于下行PDSCH数据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为4.5个符号。当终端设备具备能力2的数据处理能力时,能力2对应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为终端设备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其中,特定条件可以关于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oin ReferenceSignal,DMRS)位置和映射方式。
由于核心网、承载网和基站的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传输下行数据时存在不同的延时,导致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的时刻无法确定。下行数据可能刚到达MAC层就立即发送给终端设备,也可能下行数据需要等待下一个发送机会才能发送给终端设备,甚至下行数据需要等到最后一个发送机会才能发送给终端设备。其中,发送机会是指最早可用时隙内所能传输下行数据的时频资源。
因此,在确定最迟转发时刻时,可以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的时刻,确定最早可用时隙。然后,以最早可用时隙内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最晚时频资源的结束边界为起始位置,根据终端设备处理下行数据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确定终端设备将下行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的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时的最迟转发时刻。其中,最早可用时隙是指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后所能传输下行数据的最早的时隙。
其中,可以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的时刻以及最迟转发时刻,将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的时刻与最迟转发时刻之间的总时长划分为多个时长。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的时刻与最迟转发时刻之间的总时长至少包括:下行数据占用空中接口的时长、终端设备接收和处理下行数据的时长。
若终端设备接收和处理完下行数据之后还未到最迟转发时刻,则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的时刻与最迟转发时刻之间的总时长还包括:等待时长,等待时长用于表示,在处理完下行数据后,需要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才会将处理完的下行数据转发给MAC层以上的协议层。
若终端设备接收和处理完下行数据之后已到最迟转发时刻,则终端设备立即将下行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的MAC层以上的协议层,这种情况下,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的时刻与最迟转发时刻之间的总时长不包括等待时长。如图5a~5b所示。
在图5a~5b中,以动态调度的帧结构为例,若下行数据能在时隙0到达基站的MAC层,时隙0内的时频资源均能传输下行数据,终端设备处理下行数据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为4个符号,则可以将时隙0中的传输下行数据的最晚时频资源,即,符号#13的结束边界作为起始位置,时隙1中的符号#0~符号#3对应的时长为最大数据处理时长。这样,终端设备将下行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的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时的最迟转发时刻为时隙1中符号#3结束边界的时刻。
在图5a中,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的符号#0到达基站的MAC层,则符号#0的时刻与最迟转发时刻(时隙1中的符号#3)之间的总时长可以包括:下行数据占用空中接口的时长、终端设备接收和处理下行数据的时长和等待时长。其中,下行数据占用空中接口的时长为符号#0~符号#4,终端设备接收和处理下行数据的时长为符号#5~符号#9,等待时长为符号#10~时隙1中的符号#3。
在图5b中,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的符号#5到达基站的MAC层,则符号#5的时刻与最迟转发时刻(时隙1中的符号#3)之间的总时长可以包括:下行数据占用空中接口的时长、终端设备接收和处理下行数据的时长。其中,下行数据占用空中接口的时长为符号#5~符号#13,终端设备接收和处理下行数据的时长为时隙1中的符号#0~符号#3。由于最迟转发时刻为时隙1中的符号#3,需要立即将处理完的数据转发出去,因此,没有等待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下行数据从基站的MAC层到空中接口之间,还需要经过MAC层、物理层和射频阶段对下行数据的处理时间,但是,由于基站的MAC层能够精准掌握这些处理时间,故,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描述,忽略这些处理时间。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确定终端设备将所述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转发给所述终端设备的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时的最迟转发时刻之后,由于最迟转发时刻一般是微秒级,数字比较小,占用的位数比较多,直接将最迟转发时刻发送给终端设备需要占用较大的数据流。所以,可以采用以基站调度时频资源的时间粒度为基准所确定的时间偏移量,间接表示最迟转发时刻。这样可以减小传输数据量。其中,调度时频资源的时间粒度是指调度时频资源的时间单位,时间粒度可以包括:符号、子时隙、时隙。
因此,在确定最迟转发时刻之后,基站可以根据最迟转发时刻以及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后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终端设备转发下行数据的控制信息,并将控制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基于控制信息,确定最迟转发时刻,并在最迟转发时刻将下行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的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
其中,控制信息可以指不同时间粒度调度时频资源时所确定的时间偏移量。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动态调度,基站可以将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同时发送给终端设备,但是,终端设备需要先处理控制信息再处理下行数据。针对半静态调度,基站必须在传输下行数据之前,将控制信息配置给终端设备。
另外,由于基站调度时频资源的时间粒度不同,所以终端设备从终端设备的MAC层将下行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的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的转发的时间单位也不同。因此,在确定终端设备转发下行数据的控制信息之前,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需要预先同步时间粒度。其中,基站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将确定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发送给终端设备。
第一种方式:基站可以将表示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终端设备。
具体的,基站可以在DCI中增加额外的字段,用于表示时间粒度信息。该字段可以是数据转发粒度(Data Forwarding Granularity)。该字段的位数为2比特,可以表示4种状态。其中,00表示符号粒度信息,01表示时隙粒度信息,10表示子时隙粒度信息,11表示未定义数据转发粒度。在这种方式下,所采用的时间粒度在基站发送添加时间粒度信息后的DCI的时隙生效。
第二种方式:将表示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RRC信令中,并将添加后的RRC发送给终端设备。
具体的,基站可以在RRC信令中引入额外的字段,用于表示时间粒度信息。该字段可以是PDSCH数据转发粒度(PDSCH Data Forwarding Granularity),该字段是可选字段。若对该字段未配置,则默认是数据转发粒度未使用;若配置,则从符号(Symbol),子时隙(sub-slot),和时隙中进行选择。该字段可以设置于PDSCH-Config或者PDSCH-ConfigCommon中。在这种方式下,所采用的时间粒度在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RRC重配完成消息的时隙的下一时隙生效。
基站和终端设备同步时间粒度之后,基站可以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的时刻以及最迟转发时刻,确定终端设备转发下行数据的控制信息,并下发给终端设备。其中,控制信息是指在不同时间粒度下,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与最迟转发时刻之间的时长所确定的时间偏移量。
接下来,针对三种时间粒度,分别说明每种时间粒度确定的控制信息。
具体的,针对每种时间粒度,可以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后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在该种时间粒度下的参考控制起始位置。同时,根据最迟转发时刻,确定在该种时间粒度下的控制转发位置。最后,根据参考控制起始位置和控制转发位置,确定在该种时间粒度下终端设备转发下行数据的时间偏移量,作为在该种时间粒度下的控制信息。
当基站以时隙为时间粒度调度时频资源时,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后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时隙。同时,根据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时隙。以参考控制起始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控制转发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时隙偏移量,作为在时隙时间粒度下终端设备转发下行数据的控制信息。其中,可以将基站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所在的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时隙,可以将最迟转发时刻对应的符号所在的时隙作为控制转发时隙。如图6所示。
在图6中,以动态调度的帧结构为例,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中到达基站的MAC层,并在时隙0中发送下行数据,则时隙0为参考控制起始时隙,时隙0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若最迟转发时刻在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则控制转发时隙为时隙1,时隙1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那么,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与控制转发位置之间的时隙偏移量为1,即,控制信息为1。
当基站以符号为时间粒度调度时频资源时,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后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同时,根据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符号。以参考控制起始符号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控制转发符号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符号偏移量,作为在符号时间粒度下终端设备转发下行数据的控制信息。
由于动态调度时的时频资源的数量是根据下行数据的数据量所确定的,所以,传输下行数据的时频资源的数量是不固定的,因此,可以将动态调度的PDCCH符号的结束边界作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也就是,可以将PDCCH符号之后用于动态调度的第一个符号的起始边界作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
而半静态调度的时频资源传输何种业务类型的数据是预先配置的,也就是,半静态调度的时频资源的数量是固定的。即使下行数据的数据量未将预先配置的所有时频资源占用完,终端设备也是要从预先配置的所有时频资源中获取到所有数据之后,才对下行数据进行处理的。其中,未占用的时频资源用数据0进行补充。所以,针对半静态调度的时频资源,为了减小控制信息的位数,可以将预先配置的所有时频资源中最后一个符号的结束边界作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
若传输下行数据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可以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后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位于基站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基站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的PDCCH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同时,可以将最迟转发时刻对应的符号作为控制转发符号。如图7a~图7b所示。在图7a~图7b中的动态调度的帧结构中,针对同一业务类型的下行数据具有同一最迟转发时刻。
在图7a的动态调度的帧结构中,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中的符号#0到达基站的MAC层,并在时隙0中的符号#1可以开始发送下行数据,则时隙0的符号#0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时隙0的符号#0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若最迟转发时刻在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则控制转发符号为时隙1中的符号#3,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那么,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与控制转发位置之间的符号偏移量为17,即,控制信息为17。
在图7b的动态调度的帧结构中,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中的符号#5到达基站的MAC层,并在时隙0中的符号#6可以开始发送下行数据,则时隙0的符号#5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时隙0的符号#5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同样,最迟转发时刻在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则控制转发符号为时隙1中的符号#3,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那么,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与控制转发位置之间的符号偏移量为12,即,控制信息为12。
若基站传输下行数据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即,半静态调度的时频资源),为了减少发送控制信息所占用的位数,可以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后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基站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中最后一个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并可以将最迟转发时刻对应的符号作为控制转发符号。如图8所示。
在图8的半静态调度的帧结构中,若时隙0中符号#2~符号#9都是预先配置的支持发送同一业务类型的下行数据的时频资源。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中的符号#2到达基站的MAC层,则可以在时隙0中的符号#9以及之前的符号中发送下行数据。这种情况,为了减小控制信息的位数,可以将时隙0的符号#9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时隙0的符号#9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若最迟转发时刻在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则控制转发付符号为时隙1中的符号#3,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那么,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与控制转发位置之间的符号偏移量为8,即,控制信息为8。
当基站以子时隙为时间粒度调度时频资源时,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后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同时,根据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子时隙。以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控制转发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子时隙偏移量,作为在子时隙时间粒度下终端设备转发下行数据的控制信息。一个子时隙可以包括2个符号或6个符号或7个符号。
其中,可以根据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后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基站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所归属的子时隙。若基站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所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基站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的包含PDCCH符号的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将最迟转发时刻对应的符号归属的子时隙作为控制转发子时隙。如图9a~图9b所示。在图9a~图9b中的动态调度的帧结构中,针对同一业务类型的下行数据具有同一最迟转发时刻。
在图9a的动态调度的帧结构中,以2个符号作为一个子时隙为例,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中的符号#0到达基站的MAC层,因为时隙0的第一个子时隙中包含了PDCCH符号,所以可以在时隙0中的第一个子时隙开始发送下行数据,则时隙0中的第一个子时隙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时隙0的第一个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若最迟转发时刻对应的符号在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则控制转发子时隙为时隙1中的包含符号#3的子时隙,包含符号#3的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那么,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与控制转发位置之间的子时隙偏移量为8,即,控制信息为8。
在图9b的动态调度的帧结构中,以2个符号作为一个子时隙为例,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中的符号#4到达基站的MAC层,由于包含符号#4的子时隙中包含了PDCCH符号,所以,可以在包含符号#4的子时隙的结束边界开始发送下行数据,则包含符号#4的子时隙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包含符号#4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同样,最迟转发时刻对应的符号在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则控制转发子时隙为时隙1中的包含符号#3的子时隙,包含符号#3的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那么,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与控制转发位置之间的子时隙偏移量为6,即,控制信息为6。
若基站传输下行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下行数据到达基站的MAC层所能使用的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的最后一个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并可以将最迟转发时刻对应的符号归属的子时隙作为控制转发子时隙。如图10所示。
在图10的半静态调度的帧结构中,时隙0中符号#2~符号#9都是预先配置的支持发送同一业务类型的下行数据的时频资源。若下行数据在时隙0中的符号#2到达基站的MAC层,则可以在时隙0中的符号#9以及之前的符号中发送下行数据。这种情况,为了减小控制信息的位数,可以将包含时隙0的符号#9的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包含时隙0的符号#9的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若最迟转发时刻在时隙1中的符号#3的结束边界,则控制转发子时隙为包含时隙1中的符号#3的子时隙,包含时隙1中的符号#3的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那么,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与控制转发位置之间的子时隙偏移量为4,即,控制信息为4。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确定每种时间粒度下的控制信息之后,可以将控制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以控制终端设备按照控制信息转发下行数据。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控制信息之后,可以根据控制信息,确定出终端设备将下行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MAC层以上的上层协议层的最迟转发时刻。终端设备按照终端设备自身确定出的最迟转发时刻转发下行数据。其中,在将控制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时,可以采用三种发送控制信息的方式。
第一种,可以将控制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终端设备。
具体的,可以根据控制信息,确定用于表示控制信息的字段以及确定包含控制信息的字段所需占用的位数。将包含字段以及字段所需占用的位数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终端设备。
其中,用于表示控制信息的字段可以是数据转发指示位(Data ForWardIndicator,DFWI)。计算包含控制信息的字段所需占用的位数的公式为:N=ceil(log2(I))。其中,N为位数,I为控制信息。若转发时间粒度未定义,即DCI中的转发时间粒度位为11或者RRC中未配置转发时间粒度,则该字段占用的位数为0。
其中,增加了DFWI的DCI结构,如表1所示。
DCI域 位数
Identifier for DCI format 1
Bandwidth part indicator 0,1,2
PDSCH-to-HARQ_feedback timing indicator 0,1,2,3
Data Forward Indicator 0,ceil(log<sub>2</sub>(I))
表1
在表1中,Identifier for DCI format用于指示DCI的格式标识,可以表示为上行调度信息还是下行调度信息。Bandwidth part indicator用于指示当前用户终端的部分带宽。PDSCH-to-HARQ_feedback timing indicator用于指示用户终端接收到数据后,需要在多长的时间内发送HARQ-ACK信息,以时隙为时间粒度,其反馈时序可以为{1,2,3,4,5,6,7,8}。
需要说明的是,动态调度和半静态调度有所区别,对于动态调度,每次调度都会发送包含DFWI的DCI。对于半静态调度,仅在半静态调度的配置激活的时候将包含DFWI的DCI发送给终端设备。
第二种,根据控制信息,调整DCI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对应的初始反馈时序,得到目标反馈时序,并将包含目标反馈时序的DCI发送给终端设备。其中,目标反馈时序用于控制终端设备向基站反馈信息以及终端设备转发所述下行数据的时刻。
比如:若控制信息为2个时隙,HARQ对应的初始反馈时序可以是{1,2,3,4,5,6,7,8},在综合考虑控制信息和初始反馈时序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的目标反馈时序为{2}。
也就是,利用DCI中的字段PDSCH-to-HARQ_feedback timing indicator来控制终端设备转发下行数据的时刻。这种方法不需要在DCI中引入额外的字段,直接使用现有的HARQ的反馈时序来表示最迟转发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动态调度和半静态调度有所区别,对于动态调度,每次调度都会发送包含DCI。对于半静态调度,仅在半静态调度的配置激活的时候将DCI发送给终端设备。
第三种,将控制信息添加至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的时域资源配置表中,得到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并将包含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的RRC信令发送给终端设备。也就是,在时域资源配置表中增加额外一列,用于表示控制信息。
其中,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如表2所示。
Row index dmrs-TypeA-Position PDSCH mapping type K0 K S L
0 2,3 Type B 0 T<sub>F,0</sub> 5 2
1 2,3 Type B 0 T<sub>F,1</sub> 9 2
2 2,3 Type B 0 T<sub>F,2</sub> 12 2
15 2,3 Type B 0 T<sub>F,15</sub> 1 6
表2
在表2中,Row index表示索引列,dmrs-TypeA-Position表示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oin Reference Signal,DMRS)类型A位置,PDSCH mapping type表示数据映射类型,K0表示DCI与其调度的PDSCH的时隙偏移,S表示开始符号,L表示数据长度。而K是额外增加到时域资源配置表中的,K表示控制信息,即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与控制转发位置之间的偏移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时域资源配置表通过RRC发送给终端设备之后,需要通过资源分配信息索引来指示实际使用的时域资源配置,即,通过具体的索引值来指示实际使用的时频资源配置。而针对动态调度和半静态调度,发送资源分配信息索引的方式不同。针对动态调度,可以通过DCI将资源分配信息索引发送给终端设备,针对半静态调度,可以通过DCI激活配置时将资源分配信息索引发送给终端设备或通过RRC信令将资源分配信息索引发送给终端设备。在未来的通信系统中,资源分配信息索引发送方式可能会有不同,但是时域资源配置表都相同。
此外,在基站向终端设备传输下行数据的过程中,在确定控制信息时,考虑到发送DCI的PDCCH与发送业务数据的PDSCH的子载波间隔可能不同,这会导致PDCCH的时隙、子时隙、符号的时长与PDSCH的时隙、子时隙、符号的时长不相同,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子时隙偏移量的参数集、时隙偏移量的参数集、符号偏移量的参数集均是以PDSCH的子载波间隔为基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通过上述图4所示的方法可见,本说明书根据第一设备传输数据的时频资源以及接收数据的第二设备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确定第二设备转发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在第二设备接收到数据后,控制第二设备基于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数据。在此方法中,为数据确定固定的最迟转发时刻,可以保证每次同一业务数据转发时刻相同,使业务数据应用到数据接收端的时刻相同,从而消除数据抖动。
以上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还提供了相应的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图1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时频资源模块1101,用于确定第一设备传输数据所基于的时频资源;
确定最迟转发时刻模块1102,用于根据接收所述数据的第二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以及所述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
转发模块1103,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基站时,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控制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为基站,所述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以使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控制信息所对应的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时隙;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符号;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符号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符号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符号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PDCCH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中的最后一个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子时隙;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子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包含PDCCH符号的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的最后一个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可选地,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之前,所述转发模块1103还用于,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或,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RRC信令中,并将添加后的RRC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息,调整DCI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对应的初始反馈时序,得到目标反馈时序,并将包含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反馈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时刻。
可选地,所述转发模块1103具体用于,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的时域资源配置表中,得到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并将包含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的RRC信令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本说明书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用于执行上述图4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
基于图4所示的数据转发方法,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图12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在硬件层面,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内部总线以及存储器,当然还可能包括诸如网络接口、内存等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从存储器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中然后运行,以实现上述图4所述的数据转发方法。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说明书是参照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说明书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说明书,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30)

1.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第一设备传输数据所基于的时频资源;
根据接收所述数据的第二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以及所述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
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基站时,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控制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设备为基站,所述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以使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控制信息转发所述数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时隙;
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符号;
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符号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符号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符号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PDCCH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中的最后一个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子时隙;
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子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包含PDCCH符号的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的最后一个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11.如权利要求3~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或,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RRC信令中,并将添加后的RRC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12.如权利要求3~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具体包括:
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13.如权利要求3~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控制信息,调整DCI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对应的初始反馈时序,得到目标反馈时序,并将包含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反馈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时刻。
14.如权利要求3~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具体包括:
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的时域资源配置表中,得到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并将包含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的RRC信令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15.一种数据转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时频资源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设备传输数据所基于的时频资源;
确定最迟转发时刻模块,用于根据接收所述数据的第二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最大数据处理时长以及所述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最迟转发时刻;
转发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基站时,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数据后,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最迟转发时刻,控制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设备为基站,所述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以及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以使所述第二设备按照所述控制信息所对应的最迟转发时刻转发所述数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时隙;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符号;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符号;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符号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符号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符号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PDCCH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中的最后一个符号,作为参考控制起始符号。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确定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根据所述最迟转发时刻,确定控制转发子时隙;以所述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参考控制起始位置,以所述控制转发子时隙的结束边界为控制转发位置,确定子时隙偏移量,作为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动态调度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之前且最接近所述时频资源的包含PDCCH符号的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属于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所述数据所能使用的时频资源的最后一个子时隙作为参考控制起始子时隙。
25.如权利要求17~24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控制信息之前,所述转发模块还用于,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或,将表示所述控制信息所采用的时间粒度信息添加至RRC信令中,并将添加后的RRC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26.如权利要求17~24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DCI中,并将添加后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27.如权利要求17~24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息,调整DCI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对应的初始反馈时序,得到目标反馈时序,并将包含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的DCI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目标反馈时序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反馈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设备转发所述数据的时刻。
28.如权利要求17~24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控制信息添加至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的时域资源配置表中,得到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并将包含添加后时域资源配置表的RRC信令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2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845544.2A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2788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5544.2A CN115278895A (zh)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5544.2A CN115278895A (zh)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8895A true CN115278895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67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45544.2A Pending CN115278895A (zh)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88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1225B (zh) 衝突處理之方法、及其使用者設備和基地台
JP6827528B2 (ja) トラフィックを多重化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7063914B2 (ja) スロット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のためのリソース割り当てシグナリング
CN111435878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1181694B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9158013A1 (zh) 信道传输方法和装置、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70578B (zh) 资源确定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41869B (zh) 通信系统中的终端、基站及其执行的方法
KR102322471B1 (ko) 다운링크 데이터 송신에 사용되는 자원을 결정 및 구성하는 방법, 단말 및 기지국
KR20210134430A (ko) 준지속적 스케줄링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2970314A (zh) 用于分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集成接入和回传节点的动态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JP2018503305A (ja) 複数の時間インスタンス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リソース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JP2019533964A (ja) ユーザ機器、基地局、ワイヤレス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データ信号、およびハンドオーバ後に強化されたsps制御および連続的なspsを提供する方法
WO2017132964A1 (zh) 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80552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of transmission resources for uplink channels of use for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225589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4503635A (zh) 用于针对无线通信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WO2017054545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105502B (zh) 一种持续调度资源的分配及使用其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15278895A (zh)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1204261A1 (zh) 上行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24077612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093878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40073867A1 (en) Resource se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KR102536536B1 (ko)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짧은 전송 시간 구간을 이용한 제어 및 데이터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