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5703A - 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5703A
CN115275703A CN202110479921.0A CN202110479921A CN115275703A CN 115275703 A CN115275703 A CN 115275703A CN 202110479921 A CN202110479921 A CN 202110479921A CN 115275703 A CN115275703 A CN 115275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n
charging
coil
state
electronic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799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钊
赵运德
赖吉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7992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57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75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57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3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其中该装置包括充电插座和充电枪,充电枪包括:第一磁性区域,第一磁性区域设置在充电枪的枪头上;机械锁,机械锁上设置有第二磁性区域,机械锁能够使充电枪与充电插座卡接;充电插座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接口用于与充电枪配合,且充电接口处设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与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使充电枪脱离充电插座的排斥力,第二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与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作用力,使机械锁与充电插座解除卡接。本发明能够在无人情况下实现充电枪与充电插座的分离,并使能够在无人情况下进行自主转移的车辆能够进行智能避险。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人驾驶发展迅猛,部分高端车型已具备诸如无人驾驶泊车之类的功能,可想而知,未来一定会存在要求车辆能够通过无人驾驶的方式自动进行智能避险的用户需求。充电过程中车辆周侧或车辆自身发生燃爆就是其中的一种风险场景。
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过程一般由人发起,操作者插上充电枪后,汽车由程序控制进行自主充电,充电结束后,相关模块控制流入车辆的电流降为0,但不会对充电枪做任何操作。若车辆周侧或自身发生燃爆事故,无论充电是否结束,均需人工将充电枪从车上卸下,才能进行车辆转移,这无疑提高了卸枪人员的风险,且在无人及时赶到的情况下只能任由事故发展。
因此,对于拥有无人驾驶能力的新能源汽车,有必要提供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以使车辆能够断开与充电枪的连接,进行智能避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包括充电插座和充电枪,
所述充电枪包括:
第一磁性区域,所述第一磁性区域设置在所述充电枪的枪头上;
机械锁,所述机械锁上设置有第二磁性区域,所述机械锁能够使所述充电枪与所述充电插座卡接;
所述充电插座包括:
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枪配合,且所述充电接口处设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与所述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使所述充电枪脱离所述充电插座的排斥力,所述第二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与所述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作用力,使所述机械锁与所述充电插座解除卡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插座在所述充电接口外侧设置有锁钩配合部,所述锁钩配合部用于与所述机械锁卡接,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锁钩配合部内。
可选地,所述充电插座还包括电子锁,所述电子锁在充电状态下向外伸出至所述锁钩配合部与所述机械锁卡接部位的外侧,所述电子锁在需要退枪时向内收缩,露出所述锁钩配合部与所述机械锁的卡接部位。
可选地,所述充电插座在所述充电接口外侧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由所述充电插座的底座向外延伸,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凸缘上。
可选地,所述机械锁包括与所述充电枪的枪身连接的机械悬臂和位于所述机械悬臂的远离枪身一端的锁钩头,所述机械悬臂能够向远离所述枪头中心或所述充电插座中心的方向转动,或能够相对所述枪身上下移动。
可选地,所述充电枪上设有端子孔,所述充电插座上设有能够插入所述端子孔的插头,所述充电枪和所述充电插座通过所述端子孔和所述插头的配合电性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系统,包括:
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环境信息;
电子锁状态检测模块,用于判断电子锁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并将电子锁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
充电状态确认模块,用于确认车辆是否处于充电状态;
判断模块,用于接收采集的环境信息,根据采集的环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并根据电子锁状态和车辆充电状态判断需要执行的退枪操作类型,发出执行对应退枪操作的信号;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退枪操作信号,控制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进行退枪操作。
可选地,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后,若接收到车辆处于充电状态的信号,以及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的信号,则向所述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一退枪操作的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一退枪操作的信号,控制电子锁解除工作状态,并切断充电插座与充电枪之间的电流,再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电;
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后,若接收到车辆处于未充电状态以及电子锁处于未工作状态的信号,则向所述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二退枪操作的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根据第二退枪操作的信号,直接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电;
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需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后,若接收到所述充电状态确认模块发送的车辆处于充电状态的信号,以及电子锁状态检测模块报告的电子锁未处于工作状态的信号,所述判断模块向所述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三退枪操作的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三退枪操作的信号,切断充电枪与充电插座之间的电流,再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电;
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需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后,若接收到所述充电状态确认模块发送的车辆未处于充电状态的信号,以及电子锁状态检测模块报告的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的信号,所述判断模块向所述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四退枪操作的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四退枪操作的信号,控制电子锁解除工作状态,再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电。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方法,所述充电接口自动退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车辆周侧环境;
根据车辆周侧环境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退枪操作,若需要,则根据电子锁状态和车辆充电状态确认需要执行的退枪操作类型;
根据确认的退枪操作类型执行对应的退枪操作。
可选地,确认需要执行的退枪操作类型的步骤包括:
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充电状态;
判断电子锁是否处于工作状态;
若车辆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一退枪操作;若车辆未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未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二退枪操作;若车辆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未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三退枪操作;若车辆未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四退枪操作;
所述第一退枪操作包括:解除电子锁的工作状态,并切断充电插座与充电枪之间的电流;对第二线圈通电,以使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令锁钩头向上移动;对第一线圈通电,以使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充电枪与充电插座分离;
所述第二退枪操作包括:对第二线圈通电,以使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令锁钩头向上移动;对第一线圈通电,以使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充电枪与充电插座分离;
所述第三退枪操作包括:切断充电插座与充电枪之间的电流;对第二线圈通电,以使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令锁钩头向上移动;对第一线圈通电,以使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充电枪与充电插座分离;
所述第四退枪操作包括:解除电子锁的工作状态;对第二线圈通电,以使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令锁钩头向上移动;对第一线圈通电,以使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充电枪与充电插座分离。
综上所述,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无人情况下实现充电枪与充电插座的分离,并使能够在无人情况下进行自主转移的车辆能够进行智能避险。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枪。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插座。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接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插座和充电枪锁合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的相对位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的相对位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电枪,11-枪头,111-第一磁性区域,112-端子孔,12-枪身,13-机械锁,131-机械悬臂,132-锁钩头,133-第二磁性区域。
2-充电插座,21-底座,22-充电接口,23-第一线圈,24-锁钩配合部,25-电子锁,26-凸缘,27-第二线圈,28-插头。
3-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包括充电枪1和充电插座2。
如图1所示,充电枪1包括枪头11、枪身12、和机械锁13。枪头11设置在枪身12的前端,并包括第一磁性区域111,第一磁性区域111包括一永磁铁,设置在枪头11前端。在第一磁性区域111表面,开设有数个端子孔112,端子孔112内设有用于传输电流的端子(图未示),端子孔112用于与充电插座2的插头28(见图3)相连接,以使充电枪1和充电插座2电性连接。
上述第一磁性区域111的设计目的是:在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连接时,使充电插座2与充电枪1之间能够产生磁性排斥力,使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脱离。因此,虽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将第一磁性区域111设置在充电枪1的枪头11前端的设计,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将第一磁性区域111设置在靠近枪头12前端的位置,或采取将整个枪头12均设为第一磁性区域111等设计方案。
此外,出于美观和防磕碰的考虑,还可在第一磁性区域111外设置保护层,保护层可以为塑料壳体或功能涂层。
在枪头11的上方设置有机械锁13,机械锁13能够使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卡接,使二者处于机械锁合的状态,防止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连接后因碰撞或误触脱落。机械锁13包括机械悬臂131、锁钩头132和第二磁性区域133,机械悬臂131的一端连接在枪身12上,且能够相对枪身12上下转动。锁钩头132设置在机械悬臂131远离枪身12的一端,锁钩头132为由机械悬臂131竖直向下延伸出的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凸起,该凸起的斜面朝向远离枪身12的一侧。第二磁性区域133包括一永磁铁,设在机械悬臂131的内部,并位于锁钩头132附近。当然地,也可将第二磁性区域133设置在机械悬臂131的表面。
上述机械悬臂131受充电枪1上的人工操作开关(图未示)操控,能够如图1中所示,以机械悬臂131的一端为中心,向远离或靠近枪头11或充电插座2(见图4)的方向转动。具体地,当机械锁13向上转动(远离枪头11或充电插座2)时,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处于非机械锁合状态,当机械锁13向下转动(靠近枪头11或充电插座2)至机械悬臂131呈水平状态时,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处于机械锁合状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机械锁13中承担卡接作用的部件是锁钩头132,因此也可不采用使机械锁13以某点为中心上下转动的方式,而采用使机械锁13能够在充电枪1中整体上下移动的设计。如此,同样能通过控制锁钩头132的位置,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的锁合。
如图2和图3所示,充电插座2包括底座21、充电接口22、第一线圈23、锁钩配合部24、电子锁25、凸缘26和第二线圈27。
具体地,底座21大体呈矩形,其四角上分别开设有安装孔,通过如螺栓之类的固定件与安装孔配合,能使充电插座2固定在车辆3上。此外,底座21还用于为充电插座2的其他部件充当固定基座。
底座2表面设置有充电接口22。充电接口22自底座2表面向外延伸,且充电接口22的表面设置有用于与充电枪1的端子孔112相配合的数个插头28。如图3所示,充电接口22表面设置有铜制的第一线圈23,第一线圈23嵌设于充电接口22的表面,且其走向避开充电接口22表面的插头28。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线圈23与车辆中的12V辅助蓄电池相连,当辅助蓄电池对第一线圈23供能时,通电后的第一线圈23产生磁场,可使第一线圈23与第一磁性区域111之间产生能使充电枪脱离充电接口22的排斥作用力。
优选地,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处于机械锁合状态时,充电接口22与充电枪1相接,使通电后第一线圈23的磁力线中心穿过上述第一磁性区域111的中心(见图4)。如此,可以确保第一线圈23与第一磁性区域111之间斥力最大。
可选地,也可在充电接口22的制造过程中,将第一线圈23预埋在充电接口22内部。
具体地,在充电接口22上方,设置有锁钩配合部24。锁钩配合部24的一端固定在底座2上,其远离底座2的一端具有向上延伸的直角三角状凸起,且该直角三角状凸起的斜面朝向充电插座2远离车辆3的一侧。锁钩配合部24的作用是与上述机械锁13的锁钩头132相互卡接,使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在充电时处于机械锁合的状态。
具体地,在锁钩配合部24的上方,设有电子锁25。电子锁25拥有能够伸长和缩短的锁杆,当电子锁25的锁杆伸长时,为工作状态,此时电子锁25伸长至锁钩配合部24与机械锁13卡接部位的外侧;若工作状态解除,电子锁25退枪,锁杆向内收缩,露出锁钩配合部24与机械锁13的卡接部位。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锁25与车辆中的12V的辅助蓄电池(图未示)相连,受辅助蓄电池供能,当车辆处于充电状态时,为防止充电枪1被带电误拔,电子锁25会进入工作状态,往外伸出,如图4所示,伸长的电子锁25阻挡了机械锁13向上转动,进而阻挡机械锁13解除与充电插座2之间的卡接,确保充电过程中充电枪1不会被误拔。充电完成后,电子锁25收到解锁信号缩回,使锁钩头132能够向上移动,机械锁合状态得以解除,进而充电枪1可以与充电插座2分离。
如图4所示,在电子锁25的上方,还设置有一凸缘26,凸缘26设置在底座21上,并由底座21向外水平延伸,凸缘26的长度小于锁钩配合部24的长度,以免对机械锁13的运动产生阻碍。在凸缘26的下表面,嵌设有铜制的第二线圈27,第二线圈27与12V辅助蓄电池相连,受辅助蓄电池供能,当辅助蓄电池对第二线圈27供能时,通电后的第二线圈27产生磁场,可使第二线圈27与第二磁性区域133之间产生能使锁钩头132与锁钩配合部24解除卡接的吸引作用力,使机械锁13与充电插座2解除卡接。
优选地,使通电后的第二线圈27的磁力线中心穿过第二磁性区域133的中心,可以使第二线圈27与第二磁性区域133之间的吸引力最大。
可选地,第二线圈27也可设置在凸缘26内部。如此,可使第二线圈27与第二磁性区域133之间产生能使锁钩头132与锁钩配合部24解除卡接的吸引作用力,进而使机械锁13与充电插座2之间解除卡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二线圈27与第二磁性区域133的位置选取原则是:不影响通电后的第二线圈27对第二磁性区域133施加作用力,使机械锁13的锁钩头132远离锁钩配合部24。因此,图5和图6还提供了第二线圈27与第二磁性区域133的可能选取位置。如图5,第二线圈27位于锁钩配合部24内,第二磁性区域133位于锁钩头132内;如图6,第二线圈27位于锁钩配合部24内,第二磁性区域133位于机械悬臂131内,在上述两种设置方式中,第二线圈27通电后,第二线圈27与第二磁性区域133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锁钩头132向上移动,解除机械锁合状态。
综上所述,前述装置的工作步骤是,在电子锁25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对第二线圈27通电,以使第二线圈27与第二磁性区域133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令锁钩头132向上移动,解除机械锁合状态;然后对第一线圈23通电,以使第一线圈23与第一磁性区域111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充电枪1被推离充电插座2,完成自动退枪。可以理解地,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7也可以同时通电。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系统,用于控制上述装置进行退枪操作。该系统包括环境信息采集模块、判断模块、电子锁状态检测模块、控制模块、和退枪判定模块。
具体地,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环境信息,包括温度采集单元和摄像单元,温度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车辆周围的环境温度,摄像单元用于采集车辆周围的环境情形,并将采集的信息发送给判断模块。当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连接后,环境信息采集模块和充电状态确认模块持续运行,环境信息采集模块以设定频率或实时地向判断模块报告车辆周遭的环境信息,充电状态确认模块以设定频率或实时地向判断模块报告车辆充电状态。
电子锁状态检测模块用于以设定频率或实时地判断电子锁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并将电子锁状态信息发送给判断模块。
充电状态确认模块用于以设定频率或实时地确认车辆是否处于充电状态,并将车辆充电状态发送给判断模块。
判断模块用于接收采集的环境信息,根据采集的环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并根据电子锁状态和车辆充电状态判断需要执行的退枪操作类型,发出执行对应退枪操作的信号。
具体地,当判断模块根据接收的车辆周围环境温度信息判断车辆周围的环境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判断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温度为150℃。
具体地,当判断模块收到摄像单元发送的影像资料后,对接收到的影像资料进行逐帧或跳帧分析,并分析影像中是否存在与预设危险情况相似度达到或超过预设阈值的情形,如是,则判断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析影像的方法包括机器学习,即通过学习大量标记数据(如已确认为燃爆事故的图片),从而对影像资料进行像素分布特征分析,得出影像资料与标记数据之间的相似度。智能识图技术已在诸如人脸识别、植物识别或动物识别等场景中成熟运用,在此不再赘述。
当判断模块判断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后,进一步结合车辆充电状态和电子锁状态判断将执行哪一种退枪操作,判断逻辑包括:
若车辆3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则判断模块向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一退枪操作的信号;若车辆3处于未充电状态且电子锁处于未工作状态,则判断模块向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二退枪操作的信号;若车辆3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处于未工作状态,则判断模块向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三退枪操作的信号;若车辆3处于未充电状态且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则判断模块向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四退枪操作的信号。
承上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执行对应退枪操作的信号,控制上述自动退枪装置进行相应的退枪操作。具体地:若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一退枪操作的信号,则控制电子锁25解除工作状态,并切断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之间的连接,然后对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7通电;
若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二退枪操作的信号,直接对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7通电;
若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三退枪操作的信号,则切断充电枪1与充电插座2之间的连接,然后对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7通电;
若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四退枪操作的信号,则控制电子锁25解除工作状态,然后对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7通电。
具体地,前述退枪判定模块用于判定退枪操作是否完成,包括光电传感器。为了确认退枪操作确实完成,第一线圈23通电后,退枪判定模块中的光电传感器将对是否完成退枪操作进行判定。退枪判定模块的光电传感器若检测充电插座上已无连接物,则判断退枪操作完成,向控制模块发出退枪完成信号,若检测到充电枪1还连接在充电插座2上,则判定退枪操作未完成,向控制模块发出退枪失败信号,控制模块在接到退枪失败的信号后再次控制自动退枪装置进行退枪操作。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执行任一退枪操作的信号、退枪完成信号和退枪失败信号,在接收到执行任一退枪操作的信号时,向人机交互设备发出车辆试图进行退枪操作的提示,在接收到退枪完成信号时,向人机交互设备发出车辆完成退枪操作的提示,在接到退枪失败信号时,向人机交互设备发出车辆退枪操作失败的提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人机交互设备可以为车载DVD、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可穿戴设备等,车载DVD可以通过CAN总线与车辆进行通信,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与车辆进行通信,无线通信方式可以为3G、4G、WIFI及蓝牙等通信方式。
当然,上述人机交互设备以及无线通信方式仅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距离,还可以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其他人机交互设备或通信方式。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记录模块,用于接收执行任一退枪操作的信号,并在接收到执行任一退枪操作的信号时开始记录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的采集日志、控制模块的操作记录,以及通信模块发送提示的通信日志。进一步地,整合后的上述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的采集日志、控制模块的操作记录,以及通信模块发送信号的记录,通过上述无线通信方式传输到人机交互设备中储存。
进一步地,上述系统还包括广播模块,用于接收执行任一退枪操作的信号、退枪完成信号和退枪失败信号,向车辆3内外进行语音广播,广播内容包括通报车辆3已准备执行任一退枪操作的信号或退枪完成或退枪失败。
综上所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车辆周围环境;
根据车辆周围环境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退枪操作,若需要,则进一步确认需要执行的退枪操作;
进行对应的退枪操作;
检测退枪操作是否完成,若未完成,重新进行退枪操作。
其中,确认需要执行的退枪操作包括:判断车辆3是否处于充电状态、以及电子锁25是否处于工作状态。若车辆3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25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一退枪操作;若车辆3未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25未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二退枪操作;若车辆3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25未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三退枪操作;若车辆3未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25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四退枪操作。
具体地,第一退枪操作包括:解除电子锁25的工作状态,并切断充电插座2与充电枪1之间的电流,再对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7通电;第二退枪操作包括:对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7通电;第三退枪操作包括:切断充电插座2与充电枪1之间的电流,再对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7通电;第四退枪操作包括:解除电子锁25的工作状态;再对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7通电。
此外,本发明还包括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在被计算机执行时,能够实现上述自动退枪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提供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利用通电生磁和磁极互斥或相吸的作用力,本发明能够能够在无人情况下实现充电枪1与车辆3的分离,并使能够在无人情况下进行自主转移的车辆能够进行智能避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插座和充电枪,
所述充电枪包括:
第一磁性区域,所述第一磁性区域设置在所述充电枪的枪头上;
机械锁,所述机械锁上设置有第二磁性区域,所述机械锁能够使所述充电枪与所述充电插座卡接;
所述充电插座包括:
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枪配合,且所述充电接口处设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与所述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使所述充电枪脱离所述充电插座的排斥力,所述第二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与所述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作用力,使所述机械锁与所述充电插座解除卡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座在所述充电接口外侧设置有锁钩配合部,所述锁钩配合部用于与所述机械锁卡接,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锁钩配合部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座还包括电子锁,所述电子锁在充电状态下向外伸出至所述锁钩配合部与所述机械锁卡接部位的外侧,所述电子锁在需要退枪时向内收缩,露出所述锁钩配合部与所述机械锁的卡接部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座在所述充电接口外侧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由所述充电插座的底座向外延伸,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凸缘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锁包括与所述充电枪的枪身连接的机械悬臂和位于所述机械悬臂的远离枪身一端的锁钩头,所述机械悬臂能够向远离所述枪头中心或所述充电插座中心的方向转动,或能够相对所述枪身上下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枪上设有端子孔,所述充电插座上设有能够插入所述端子孔的插头,所述充电枪和所述充电插座通过所述端子孔和所述插头的配合电性连接。
7.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环境信息;
电子锁状态检测模块,用于判断电子锁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并将电子锁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
充电状态确认模块,用于确认车辆是否处于充电状态;
判断模块,用于接收采集的环境信息,根据采集的环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并根据电子锁状态和车辆充电状态判断需要执行的退枪操作类型,发出执行对应退枪操作的信号;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退枪操作信号,控制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进行退枪操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接口自动退枪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后,若接收到车辆处于充电状态的信号,以及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的信号,则向所述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一退枪操作的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一退枪操作的信号,控制电子锁解除工作状态,并切断充电插座与充电枪之间的电流,再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电;
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需要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后,若接收到车辆处于未充电状态以及电子锁处于未工作状态的信号,则向所述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二退枪操作的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根据第二退枪操作的信号,直接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电;
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需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后,若接收到所述充电状态确认模块发送的车辆处于充电状态的信号,以及电子锁状态检测模块报告的电子锁未处于工作状态的信号,所述判断模块向所述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三退枪操作的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三退枪操作的信号,切断充电枪与充电插座之间的电流,再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电;
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需发出自动退枪信号后,若接收到所述充电状态确认模块发送的车辆未处于充电状态的信号,以及电子锁状态检测模块报告的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的信号,所述判断模块向所述控制模块发出执行第四退枪操作的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执行第四退枪操作的信号,控制电子锁解除工作状态,再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电。
9.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口自动退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车辆周侧环境;
根据车辆周侧环境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退枪操作,若需要,则根据电子锁状态和车辆充电状态确认需要执行的退枪操作类型;
根据确认的退枪操作类型执行对应的退枪操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接口自动退枪方法,其特征在于,确认需要执行的退枪操作类型的步骤包括:
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充电状态;
判断电子锁是否处于工作状态;
若车辆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一退枪操作;若车辆未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未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二退枪操作;若车辆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未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三退枪操作;若车辆未处于充电状态,且电子锁处于工作状态,则确认需要执行第四退枪操作;
所述第一退枪操作包括:解除电子锁的工作状态,并切断充电插座与充电枪之间的电流;对第二线圈通电,以使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令锁钩头向上移动;对第一线圈通电,以使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充电枪与充电插座分离;
所述第二退枪操作包括:对第二线圈通电,以使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令锁钩头向上移动;对第一线圈通电,以使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充电枪与充电插座分离;
所述第三退枪操作包括:切断充电插座与充电枪之间的电流;对第二线圈通电,以使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令锁钩头向上移动;对第一线圈通电,以使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充电枪与充电插座分离;
所述第四退枪操作包括:解除电子锁的工作状态;对第二线圈通电,以使第二线圈与第二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令锁钩头向上移动;对第一线圈通电,以使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区域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充电枪与充电插座分离。
CN202110479921.0A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152757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79921.0A CN115275703A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79921.0A CN115275703A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5703A true CN115275703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45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79921.0A Pending CN115275703A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570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66648B (zh)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方法及系统
US9592736B2 (en) Controlling a locking device of an electric charging port
KR101736998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충전 컨넥터 도난 방지 방법 및 장치
US7999506B1 (en) System to automatically recharge vehicles with batteries
KR100988522B1 (ko) 차량 및 전기기기
CN108973724A (zh) 适用于多种电动汽车的全自动充电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3568847B (zh) 用于减小由电池触电带来的危险的车辆安全系统
CN102275508B (zh) 插电式电动车辆联锁装置
CN205311360U (zh) 智能化移动充电服务车
US2014018414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Voltage DC Charging of Battery-Electric and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CN108284761A (zh) 一种无线充电车辆、无线充电智能控制系统及方法
JP2007236172A (ja) 車両の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気装置
CN101337534A (zh) 车载式指纹定位防盗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53622B (zh) 共享电动车安全头盔nfc管理方法与系统
CN214899137U (zh) 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
EP3552866A1 (en) Recharge system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CN115275703A (zh) 一种充电接口自动退枪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15635864A (zh) 一种带电拔枪的车端检测方法及车辆
US11440425B2 (en)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charging device with vehicle for charging
CN113844310A (zh) 用于控制充电系统的方法以及充电系统
CN210324601U (zh) 一种智能停车场系统
CN112477662A (zh) 车辆充电系统
CN115131914B (zh) 充电口盖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777038A (zh) 智能车位地锁及其使用验证方法
CN109927570A (zh)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充电插座和充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