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2589B - 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2589B
CN115272589B CN202211182205.7A CN202211182205A CN115272589B CN 115272589 B CN115272589 B CN 115272589B CN 202211182205 A CN202211182205 A CN 202211182205A CN 115272589 B CN115272589 B CN 1152725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sion
model
active
bim
pas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822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72589A (zh
Inventor
赵光明
孙延宁
涂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Digital Poi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Digital Poi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Digital Poi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Digital Poi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8220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25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72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2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72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25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7Processing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in feature spaces; using data integration or data reduction, e.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r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or self-organising maps [SOM];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 G06V10/80Fusion, i.e. combining data from various sources at the sensor level, preprocessing level, feature extraction level or classification lev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包括: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根据第一融合方式在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中确定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每个第一融合方式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

Description

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BIM不是简单的数字信息汇总,它更多是将数字信息进行组织与关联,从而使信息能够充分的应用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BIM建模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创建与组织的过程,信息通过BIM软件最终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反映项目性质的数学模型。通过建模,项目的所有信息得以数字化表达并能实现集成,同时也真正地建立了有机的关联。因此BIM中的Modeling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BIM模型按照工作性质的不同可分为BIM三维数字模型、BIM管线碰撞模型、BIM进度管理模型、BIM造价信息模型等,对于同一个建筑物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需求的模型,现有技术中,还无法根据多个BIM模型的属性的不同,对BIM模型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所以亟需一种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可以根据多个BIM模型的属性的不同,对BIM模型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
根据第一融合方式在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中确定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每个第一融合方式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
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则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包括:
对用户所确定的目标项目所对应所有BIM模型进行显示;
根据用户的选中信息在多个BIM模型中确定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确定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每个BIM模型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模型属性;
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所述预设融合对应表中包括多个融合关联单元,每个融合关联单元具有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以及融合方式栏目,所述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分别存储有不同的模型属性,所述融合方式栏目存储有预设的融合方式;
将所述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与每个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内存储的模型属性进行比对,确定相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
将相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所包括的融合方式栏目内预设的融合方式作为第一融合方式。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通过以下步骤对预设融合对应表更新处理,包括:
若判断管理员在预设融合对应表内配置新的融合关联单元,则获取新增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内的第一新增模型、第二新增模型;
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在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确定历史融合关联单元中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
根据所述历史排序系数、新增排序系数对预设融合对应表内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新增融合关联单元进行排序,得到更新后的预设融合对应表。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在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确定历史融合关联单元中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包括:
确定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次数,得到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每种BIM模型的模型属性的第一调用次数;
根据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每种模型属性的第一调用次数、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所有模型属性的总调用次数,得到每种BIM模型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为历史融合关联单元配置历史计算权重,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历史计算权重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为新增融合关联单元配置新增计算权重,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新增计算权重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历史排序系数和新增排序系数,
Figure 319331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64433DEST_PATH_IMAGE002
为第
Figure 829127DEST_PATH_IMAGE003
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
Figure 659680DEST_PATH_IMAGE004
为第
Figure 168021DEST_PATH_IMAGE003
种BIM模型在第
Figure 767630DEST_PATH_IMAGE005
个历史融合关 联单元的第一调用次数,
Figure 188378DEST_PATH_IMAGE006
为计算
Figure 568544DEST_PATH_IMAGE007
时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上限值,
Figure 552680DEST_PATH_IMAGE008
为所有模型属 性的总调用次数,
Figure 69112DEST_PATH_IMAGE009
为第
Figure 175609DEST_PATH_IMAGE010
种BIM模型在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调用次数之和,
Figure 980754DEST_PATH_IMAGE011
为BIM 模型的种类的上限值,
Figure 578701DEST_PATH_IMAGE012
为第
Figure 949639DEST_PATH_IMAGE013
种BIM模型在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调用次数之和,
Figure 164720DEST_PATH_IMAGE014
为 第
Figure 253899DEST_PATH_IMAGE013
种BIM模型在第
Figure 845417DEST_PATH_IMAGE015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调用次数,
Figure 70862DEST_PATH_IMAGE016
为计算
Figure 269893DEST_PATH_IMAGE012
时历史融合关联单 元的上限值,
Figure 49630DEST_PATH_IMAGE017
为第
Figure 241577DEST_PATH_IMAGE018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
Figure 524791DEST_PATH_IMAGE019
为第
Figure 409571DEST_PATH_IMAGE018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 元的第一模型栏目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411025DEST_PATH_IMAGE020
为第
Figure 406662DEST_PATH_IMAGE018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二模型栏 目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544383DEST_PATH_IMAGE021
为历史计算权重,
Figure 350796DEST_PATH_IMAGE022
为第
Figure 636284DEST_PATH_IMAGE023
个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 系数,
Figure 107716DEST_PATH_IMAGE024
为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新增模型所对应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427839DEST_PATH_IMAGE025
为新增融合 关联单元的第二新增模型所对应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388842DEST_PATH_IMAGE026
为新增计算权重。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则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包括:
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对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进行直接融合,对所述被动融合模型按照最小部件单位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建立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
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将每个主动融合信息存储至相应被动融合子部件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内,以使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将每个主动融合信息存储至相应被动融合子部件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内,以使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包括:
确定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子部件图像,根据所述主动融合信息的字符数量、字符类型在所述子部件图像中建立融合显示区域;
将所述主动融合信息所对应的融合显示信息在所述融合显示区域处显示,以使子部件图像所包括的融合显示区域对融合显示信息进行显示。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子部件图像,根据所述主动融合信息的字符数量、字符类型在所述子部件图像中建立融合显示区域,包括:
确定子部件图像所对应的图像尺寸,确定所述主动融合信息所包括的字符数量以及字符类型,根据所述字符数量、字符类型进行计算得到显示需求系数;
将所述显示需求系数与预设显示系数进行比对得到显示系数差值,根据显示系数差值对预设显示比例进行调整得到融合显示比例,根据所述子部件图像的图像尺寸、融合显示比例生成融合显示图像;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融合显示比例、融合显示图像的尺寸,
Figure 99309DEST_PATH_IMAGE027
Figure 921903DEST_PATH_IMAGE028
其中,
Figure 362111DEST_PATH_IMAGE029
为融合显示比例,
Figure 228436DEST_PATH_IMAGE030
为文字的字符数量,
Figure 691778DEST_PATH_IMAGE031
为文字权重,
Figure 567331DEST_PATH_IMAGE032
为字符的字符 数量,
Figure 799729DEST_PATH_IMAGE033
为数字权重,
Figure 590617DEST_PATH_IMAGE034
为单词和/或符号的字符数量,
Figure 603572DEST_PATH_IMAGE035
为文字权重,
Figure 17236DEST_PATH_IMAGE036
为预设显示系数,
Figure 104141DEST_PATH_IMAGE037
为字符归一化系数值,
Figure 577848DEST_PATH_IMAGE038
为预设显示比例,
Figure 297673DEST_PATH_IMAGE039
为融合显示图像的尺寸,
Figure 249449DEST_PATH_IMAGE040
为子部件图像的 图像尺寸;
以所述子部件图像的中心点作为第一对齐中心点、融合显示图像的中心点作为第二对齐中心点,基于第一对齐中心点、第二对齐中心点将融合显示图像对子部件图像进行对齐后,使所述融合显示图像对子部件图像进行覆盖;
将子部件图像所对应的区域作为所建立的融合显示区域。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包括:
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每个主动模型属性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触发图像;
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及分屏显示框,在判断触发图像被触发时,调取相对应的分屏显示框,将主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一显示区域显示、被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二显示区域显示。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分屏显示框,在判断触发图像被触发时,调取相对应的分屏显示框,将主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一显示区域显示、被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二显示区域显示,包括:
根据主动融合模型、被动融合模型所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确定相应比例的分屏显示框,若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两个模型为间接融合,则相应的融合关联单元包括融合备注栏目,所述融合备注栏目具有分屏显示框的比例。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融合方式在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中确定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每个第一融合方式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
第一融合模块,用于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则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第二融合模块,用于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
有益效果:
1、本方案可以根据多个BIM模型的属性的不同,对一个项目中的多个BIM模型之间进行不同方式的有效的融合。其中,在进行融合时,本方案会先确定BIM模型的模型属性,然后依据模型属性确定对应的融合方式;本方案的融合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融合的融合方式,在该方式下,本方案将主动模型直接融合到被动模型中,并在被动模型中添加相应的融合信息;另一种是间接融合的融合方式,在该方式下,本方案会设置有触发图像,以触发图像被触发的形式展示主动融合模型,从而直接融合的融合方式,在该方式下,本方案将主动模型直接融合到被动模型中,并在被动模型中添加相应的融合信息。
2、本方案设置了预设融合对应表,来确定BIM模型之间的融合方式,此外,本方案还设置了对预设融合对应表的更新方式,以及对预设融合对应表内融合管理单元的排序方式。其中,在进行排序时,本方案会计算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然后得到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排序系数,对融合关联单元进行排序,可以使得经常被调用的融合关联单元排序靠前,在下次进行数据遍历时,可以被优先遍历到,减少数据处理量,提高处理效率。
3、本方案在进行直接融合时,会确定被动融合子部件以及主动融合信息,之后会计算主动融合信息所对应的显示需求系数,结合子部件图像的尺寸,确定融合显示比例、融合显示图像的尺寸,使得融合后的信息比例不会突兀,显示比例适中。
4、本方案在进行间接融合时,会建立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及分屏显示框的比例,在收到触发信息之前,以触发图像结合被动融合模型的方式进行展示,在收到触发信息后,调用主动融合模型,并对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屏展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包含A、B和C”、“包含A、B、C”是指A、B、C三者都包含,“包含A、B或C”是指包含A、B、C三者之一,“包含A、B和/或C”是指包含A、B、C三者中任1个或任2个或3个。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与A对应的B”、“与A相对应的B”、“A与B相对应”或者“B与A相对应”,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他信息确定B。A与B的匹配,是A与B的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参见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S1-S4:
S1,获取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的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可以远程接收多方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汇总、处理。
本方案在对BIM模型进行融合之前,会先得到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其中,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例如可以是三维数字模型、光照数字模型、进度管理模型、造价信息模型。
本方案预先设置有预设融合对应表,在得到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模型属性后,可以利用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S1(所述获取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包括S11- S15:
S11,对用户所确定的目标项目所对应的所有BIM模型进行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工程项目可以有多个,本方案的用户可以选择需要处理的项目作为目标项目,然后本方案会对目标项目所对应的所有BIM模型进行显示。其中,一个目标项目往往会对应多个BIM模型。
S12,根据用户的选中信息在多个BIM模型中确定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确定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每个BIM模型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模型属性。
本方案会根据用户的选中信息在多个BIM模型中确定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然后确定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每个BIM模型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模型属性。
示例性的,第一BIM模型对应的模型属性可以是三维数字模型,第二BIM模型对应的模型属性可以是造价数字模型。
S13,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所述预设融合对应表中包括多个融合关联单元,每个融合关联单元具有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以及融合方式栏目,所述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分别存储有不同的模型属性,所述融合方式栏目存储有预设的融合方式。
本方案会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预设融合对应表中包括多个融合关联单元,每个融合管理单元对应两个相关联的BIM模型,因此,每个融合关联单元具有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以及融合方式栏目。
其中,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分别存储有不同的模型属性,第一模型栏目用于存储第一BIM模型所对应的三维数字模型属性,第二模型栏目用于存储第二BIM模型所对应的造价信息模型属性。融合方式栏目存储有预设的融合方式,预设的融合方式可以包括直接融合方式、间接融合方式等。
S14,将所述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与每个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内存储的模型属性进行比对,确定相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
本方案会将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与每个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内存储的模型属性进行比对,找到预设融合对应表中相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
S15,将相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所包括的融合方式栏目内预设的融合方式作为第一融合方式。
示例性的,第一BIM模型对应的模型属性为三维数字模型,第二BIM模型对应的模型属性为造价数字模型,对应的预设的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此时,本方案会采用直接融合的方式将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进行融合。
本方案考虑到随着数据的积累,预设融合对应表中的信息可能不够完整,因此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对预设融合对应表更新处理,包括S16-S18:
S16,若判断管理员在预设融合对应表内配置新的融合关联单元,则获取新增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内的第一新增模型、第二新增模型。
服务器如果判断管理员在预设融合对应表内配置新的融合关联单元,会得到新增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内的第一新增模型、第二新增模型。
示例性的,预设融合对应表内原始不包括三维数字模型与进度管理模型的融合关联单元,本方案会得到第一新增模型(三维数字模型)和第二新增模型(进度管理模型)。
S17,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在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确定历史融合关联单元中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
同时,本方案会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在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然后确定历史融合关联单元中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利用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在对预设融合对应表进行更新时,会计算出相关单元的排序系数,对所有的融合管理单元进行排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S17(所述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在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确定历史融合关联单元中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包括S171- S173:
S171,确定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次数,得到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每种BIM模型的模型属性的第一调用次数。
本方案会得到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次数,然后得到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每种BIM模型的模型属性的第一调用次数。
示例性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有2个,一个是{三维数字模型-造价信息模型},{三维数字模型-造价信息模型}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次数为5次,那么其中的三维数字模型的第一调用次数为5次,造价信息模型的调用次数也为5次;另一个是{三维数字模型-光照信息模型},{三维数字模型-光照信息模型}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次数为4次,那么其中的三维数字模型的第一调用次数为4次,光照信息模型的调用次数也为4次。
S172,根据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每种模型属性的第一调用次数、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所有模型属性的总调用次数,得到每种BIM模型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上述示例中,三维数字模型的总调用次数是5次加4次等于9次,造价信息模型的总调用次数为5次,光照信息模型的总调用次数为4次,在得到总调用次数后,本方案可以依据总调用次数计算出每种BIM模型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例如,三维数字模型的融合占比为9次比上18次,为1/2,造价信息模型的融合占比为5次比上18次,为5/18,光照信息模型的融合占比为4次比上18次,为2/9。
S173,为历史融合关联单元配置历史计算权重,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历史计算权重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为新增融合关联单元配置新增计算权重,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新增计算权重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
本方案会利用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历史计算权重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例如,针对{三维数字模型-造价信息模型},其对应的初始历史排序系数为1/2加上5/18,等于7/9,再融合历史计算权重得到对应的历史排序系数。
同时,本方案会利用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新增计算权重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例如,新增融合关联单元对应{三维数字模型-进度管理模型},其对应的初始新增排序系数为1/2加上0,等于1/2,再融合新增计算权重得到对应的新增排序系数。
本方案为历史融合关联单元配置历史计算权重,为历史融合关联单元配置历史计算权重,其中,由于在计算新增排序系数时,其中一个BIM模型(例如进度管理模型)的融合占比可能为0,本方案会将新增计算权重大于历史计算权重,来提高新增排序系数的数值。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历史排序系数和新增排序系数,
Figure 518756DEST_PATH_IMAGE041
其中,
Figure 101047DEST_PATH_IMAGE042
为第
Figure 823015DEST_PATH_IMAGE003
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
Figure 781744DEST_PATH_IMAGE043
为第
Figure 656290DEST_PATH_IMAGE003
种BIM模型在第
Figure 675062DEST_PATH_IMAGE005
个历史融合关联 单元的第一调用次数,
Figure 87589DEST_PATH_IMAGE006
为计算
Figure 381167DEST_PATH_IMAGE042
时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上限值,
Figure 359487DEST_PATH_IMAGE008
为所有模型属性 的总调用次数,
Figure 549160DEST_PATH_IMAGE009
为第
Figure 980141DEST_PATH_IMAGE010
种BIM模型在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调用次数之和,
Figure 93722DEST_PATH_IMAGE011
为BIM模 型的种类的上限值,
Figure 864232DEST_PATH_IMAGE012
为第
Figure 287123DEST_PATH_IMAGE013
种BIM模型在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调用次数之和,
Figure 408663DEST_PATH_IMAGE014
为第
Figure 309623DEST_PATH_IMAGE013
种BIM模型在第
Figure 996956DEST_PATH_IMAGE044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调用次数,
Figure 528431DEST_PATH_IMAGE016
为计算
Figure 416228DEST_PATH_IMAGE012
时历史融合关联单元 的上限值,
Figure 120879DEST_PATH_IMAGE045
为第
Figure 928298DEST_PATH_IMAGE018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
Figure 630675DEST_PATH_IMAGE046
为第
Figure 523545DEST_PATH_IMAGE018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 的第一模型栏目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703990DEST_PATH_IMAGE047
为第
Figure 382227DEST_PATH_IMAGE018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二模型栏目的 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521085DEST_PATH_IMAGE021
为历史计算权重,
Figure 838934DEST_PATH_IMAGE022
为第
Figure 885387DEST_PATH_IMAGE023
个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
Figure 605081DEST_PATH_IMAGE024
为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新增模型所对应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711578DEST_PATH_IMAGE025
为新增融合关联单 元的第二新增模型所对应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516723DEST_PATH_IMAGE026
为新增计算权重。
上述公式中,
Figure 101288DEST_PATH_IMAGE048
代表第
Figure 488538DEST_PATH_IMAGE003
种BIM模型第一调用次数总和,
Figure 703618DEST_PATH_IMAGE008
代表所有模 型属性的总调用次数,第一调用次数总和越大,对应的融合占比越高;
Figure 792797DEST_PATH_IMAGE049
代表历 史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模型栏目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与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二模型 栏目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之和,最后综合历史计算权重
Figure 384315DEST_PATH_IMAGE021
得到历史排序系数;
Figure 609760DEST_PATH_IMAGE050
代表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新增模型所对应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与新增融合关联单元 的第二新增模型所对应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之和,最后综合新增计算权重
Figure 58059DEST_PATH_IMAGE026
得到新增排 序系数;其中,新增计算权重
Figure 837797DEST_PATH_IMAGE026
和历史计算权重
Figure 514897DEST_PATH_IMAGE021
可以是工作人员预先设置的。
S18,根据所述历史排序系数、新增排序系数对预设融合对应表内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新增融合关联单元进行排序,得到更新后的预设融合对应表。
本方案在得到历史排序系数、新增排序系数后,可以利用历史排序系数、新增排序系数对预设融合对应表内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新增融合关联单元进行排序,得到更新后的预设融合对应表。
S2,根据第一融合方式在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中确定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根据主动融合模型的主动模型属性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修改,确定被动融合模型的被动融合子部件。
示例性的,针对{三维数字模型-造价信息模型},第一融合方式可以是直接融合,例如是将造价信息模型直接主动融合到三维数字模型中,即可以直接将造价信息加入到三维数字模型中去,其中的三维数字模型可以是被动融合模型,造价信息模型可以是主动融合模型。
本方案会利用主动融合模型的主动模型属性(造价属性)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修改,确定被动融合模型的被动融合子部件。被动融合模型的被动融合子部件例如是三维数字模型中的窗户、马桶等部件。
S3,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则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如果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本方案可以确定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例如,窗户的主动融合信息可以是2000元/㎡,马桶的主动融合信息可以是1000元/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S3(所述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则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包括S31- S32:
S31,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对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进行直接融合,对所述被动融合模型按照最小部件单位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建立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
如果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对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进行直接融合,本方案会对被动融合模型按照最小部件单位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被动融合子部件例如是窗户、马桶等,然后建立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其中,最小部件单位可以是对应三维数字模型中的窗户图片、马桶图片等。
S32,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将每个主动融合信息存储至相应被动融合子部件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内,以使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本方案设置有多个直接融合存储单元,首先会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然后将每个主动融合信息存储至相应被动融合子部件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内,以使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S32(所述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将每个主动融合信息存储至相应被动融合子部件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内,以使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包括S321- S322:
S321,确定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子部件图像,根据所述主动融合信息的字符数量、字符类型在所述子部件图像中建立融合显示区域。
本方案会确定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子部件图像,子部件图像例如是马桶图像,然后对主动融合信息进行解析,得到主动融合信息的字符数量、字符类型,根据主动融合信息的字符数量、字符类型在子部件图像中建立融合显示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S321(所述确定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子部件图像,根据所述主动融合信息的字符数量、字符类型在所述子部件图像中建立融合显示区域)包括S3211- S3214:
S3211,确定子部件图像所对应的图像尺寸,确定所述主动融合信息所包括的字符数量以及字符类型,根据所述字符数量、字符类型进行计算得到显示需求系数。
首先,本方案会确定子部件图像所对应的图像尺寸,然后确定主动融合信息所包括的字符数量以及字符类型,利用字符数量、字符类型进行计算得到显示需求系数。
S3212,将所述显示需求系数与预设显示系数进行比对得到显示系数差值,根据显示系数差值对预设显示比例进行调整得到融合显示比例,根据所述子部件图像的图像尺寸、融合显示比例生成融合显示图像。
本方案在得到显示需求系数后,会将显示需求系数与预设显示系数进行比对得到显示系数差值,然后利用显示系数差值对预设显示比例进行调整得到融合显示比例,最后利用子部件图像的图像尺寸、融合显示比例生成融合显示图像。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融合显示比例、融合显示图像的尺寸,
Figure 860427DEST_PATH_IMAGE027
Figure 682890DEST_PATH_IMAGE051
其中,
Figure 481082DEST_PATH_IMAGE052
为融合显示比例,
Figure 211140DEST_PATH_IMAGE030
为文字的字符数量,
Figure 614440DEST_PATH_IMAGE031
为文字权重,
Figure 146484DEST_PATH_IMAGE032
为字符的字符数 量,
Figure 431972DEST_PATH_IMAGE033
为数字权重,
Figure 168984DEST_PATH_IMAGE034
为单词和/或符号的字符数量,
Figure 489107DEST_PATH_IMAGE035
为文字权重,
Figure 387793DEST_PATH_IMAGE036
为预设显示系数,
Figure 629418DEST_PATH_IMAGE037
为 字符归一化系数值,
Figure 966859DEST_PATH_IMAGE038
为预设显示比例,
Figure 79171DEST_PATH_IMAGE053
为融合显示图像的尺寸,
Figure 227387DEST_PATH_IMAGE040
为子部件图像的图 像尺寸。
上述公式中,
Figure 221888DEST_PATH_IMAGE054
代表显示需求系数,
Figure 300702DEST_PATH_IMAGE055
代 表显示系数差值,显示系数差值越大。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系数差值为负数时,说明显示 需求系数小于预设显示系数,此时会对预设显示比例进行减小调整;当显示系数差值为正 数时,说明显示需求系数大于预设显示系数,此时会对预设显示比例进行增大调整。在计算 出融合显示比例后,本方案会结合子部件图像的图像尺寸计算出融合显示图像的尺寸
Figure 595417DEST_PATH_IMAGE053
S3213,以所述子部件图像的中心点作为第一对齐中心点、融合显示图像的中心点作为第二对齐中心点,基于第一对齐中心点、第二对齐中心点将融合显示图像对子部件图像进行对齐后,使所述融合显示图像对子部件图像进行覆盖。
本方案在得到融合显示图像的尺寸后,可以得到相应大小的融合显示图像,然后确定子部件图像的中心点作为第一对齐中心点、融合显示图像的中心点作为第二对齐中心点,基于第一对齐中心点、第二对齐中心点将融合显示图像对子部件图像进行对齐后,使所述融合显示图像对子部件图像进行覆盖,实现对融合子图像的添加。
S3214,将子部件图像所对应的区域作为所建立的融合显示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子部件图像所对应的区域为所建立的融合显示区域。
S322,将所述主动融合信息所对应的融合显示信息在所述融合显示区域处显示,以使子部件图像所包括的融合显示区域对融合显示信息进行显示。
本方案会将主动融合信息所对应的融合显示信息在融合显示区域处显示,以使子部件图像所包括的融合显示区域对融合显示信息进行显示,实现对融合模型的显示。
S4,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情况下,两个模型之间无法直接融合,例如,三维信息模型和光照信息模型无法直接融合,那么其所对应的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如果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本方案会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然后建立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通过该方式,实现2个模型之间的间接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S4(所述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包括S41- S42:
S41,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每个主动模型属性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触发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主动模型属性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触发图像,例如,光照信息模型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触发图像,触发图像例如是太阳,如果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例如可以是将触发图片太阳加入到被动融合模型(三维信息模型)中。
S42,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及分屏显示框,在判断触发图像被触发时,调取相对应的分屏显示框,将主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一显示区域显示、被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二显示区域显示。
本方案会建立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对应的调取链接,以及分屏显示框,在判断触发图像被触发时,调取相对应的分屏显示框,将主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一显示区域显示、被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二显示区域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无法直接融合的模型与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屏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S42(所述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分屏显示框,在判断触发图像被触发时,调取相对应的分屏显示框,将主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一显示区域显示、被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二显示区域显示)包括:
根据主动融合模型、被动融合模型所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确定相应比例的分屏显示框,若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两个模型为间接融合,则相应的融合关联单元包括融合备注栏目,所述融合备注栏目具有分屏显示框的比例。
本方案会利用主动融合模型、被动融合模型所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确定相应比例的分屏显示框,如果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两个模型为间接融合的方式,本方案相应的融合关联单元包括融合备注栏目,融合备注栏目中具有分屏显示框的比例,分屏显示框的比例可以是工作人员预先设置的。
参见图2,是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融合方式在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中确定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每个第一融合方式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
第一融合模块,用于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则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第二融合模块,用于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其中,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例如,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s,简称: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通信设备中。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执行指令,该执行指令存储在存储介质中。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存储介质读取该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执行指令使得设备实施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在上述终端或者服务器的实施例中,应理解,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
根据第一融合方式在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中确定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每个第一融合方式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
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则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包括:
对用户所确定的目标项目所对应所有BIM模型进行显示;
根据用户的选中信息在多个BIM模型中确定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确定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每个BIM模型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模型属性;
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所述预设融合对应表中包括多个融合关联单元,每个融合关联单元具有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以及融合方式栏目,所述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分别存储有不同的模型属性,所述融合方式栏目存储有预设的融合方式;
将所述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与每个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内存储的模型属性进行比对,确定相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
将相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所包括的融合方式栏目内预设的融合方式作为第一融合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步骤对预设融合对应表更新处理,包括:
若判断管理员在预设融合对应表内配置新的融合关联单元,则获取新增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第一模型栏目、第二模型栏目内的第一新增模型、第二新增模型;
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在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确定历史融合关联单元中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
根据所述历史排序系数、新增排序系数对预设融合对应表内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新增融合关联单元进行排序,得到更新后的预设融合对应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取预设融合对应表在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确定历史融合关联单元中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包括:
确定历史时刻所确定的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次数,得到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每种BIM模型的模型属性的第一调用次数;
根据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每种模型属性的第一调用次数、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所有模型属性的总调用次数,得到每种BIM模型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为历史融合关联单元配置历史计算权重,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历史计算权重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为新增融合关联单元配置新增计算权重,根据每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新增计算权重计算每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历史排序系数和新增排序系数,
Figure 213162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333564DEST_PATH_IMAGE002
为第
Figure 457509DEST_PATH_IMAGE003
种BIM模型的融合占比,
Figure 852719DEST_PATH_IMAGE004
为第
Figure 932670DEST_PATH_IMAGE003
种BIM模型在第
Figure 958395DEST_PATH_IMAGE005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 第一调用次数,
Figure 491007DEST_PATH_IMAGE006
为计算
Figure 17804DEST_PATH_IMAGE002
时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上限值,
Figure 952262DEST_PATH_IMAGE007
为所有模型属性的总调 用次数,
Figure 148888DEST_PATH_IMAGE008
为第
Figure 168796DEST_PATH_IMAGE009
种BIM模型在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调用次数之和,
Figure 905808DEST_PATH_IMAGE010
为BIM模型的种类 的上限值,
Figure 788050DEST_PATH_IMAGE011
为第
Figure 217894DEST_PATH_IMAGE012
种BIM模型在所有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调用次数之和,
Figure 662782DEST_PATH_IMAGE013
为第
Figure 203485DEST_PATH_IMAGE012
种BIM模 型在第
Figure 174852DEST_PATH_IMAGE014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调用次数,
Figure 978860DEST_PATH_IMAGE015
为计算
Figure 973360DEST_PATH_IMAGE011
时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上限值,
Figure 130803DEST_PATH_IMAGE016
为第
Figure 894360DEST_PATH_IMAGE017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历史排序系数,
Figure 869269DEST_PATH_IMAGE018
为第
Figure 413383DEST_PATH_IMAGE017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模型 栏目的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561468DEST_PATH_IMAGE019
为第
Figure 117214DEST_PATH_IMAGE017
个历史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二模型栏目的模型属性的 融合占比,
Figure 325341DEST_PATH_IMAGE020
为历史计算权重,
Figure 763276DEST_PATH_IMAGE021
为第
Figure 262522DEST_PATH_IMAGE022
个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新增排序系数,
Figure 670DEST_PATH_IMAGE023
为新增融 合关联单元的第一新增模型所对应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317382DEST_PATH_IMAGE024
为新增融合关联单元的第二新 增模型所对应模型属性的融合占比,
Figure 508192DEST_PATH_IMAGE025
为新增计算权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则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包括:
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对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进行直接融合,对所述被动融合模型按照最小部件单位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建立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
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将每个主动融合信息存储至相应被动融合子部件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内,以使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将每个主动融合信息存储至相应被动融合子部件对应的直接融合存储单元内,以使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包括:
确定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子部件图像,根据所述主动融合信息的字符数量、字符类型在所述子部件图像中建立融合显示区域;
将所述主动融合信息所对应的融合显示信息在所述融合显示区域处显示,以使子部件图像所包括的融合显示区域对融合显示信息进行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子部件图像,根据所述主动融合信息的字符数量、字符类型在所述子部件图像中建立融合显示区域,包括:
确定子部件图像所对应的图像尺寸,确定所述主动融合信息所包括的字符数量以及字符类型,根据所述字符数量、字符类型进行计算得到显示需求系数;
将所述显示需求系数与预设显示系数进行比对得到显示系数差值,根据显示系数差值对预设显示比例进行调整得到融合显示比例,根据所述子部件图像的图像尺寸、融合显示比例生成融合显示图像;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融合显示比例、融合显示图像的尺寸,
Figure 60396DEST_PATH_IMAGE026
Figure 590735DEST_PATH_IMAGE027
其中,
Figure 875085DEST_PATH_IMAGE028
为融合显示比例,
Figure 553191DEST_PATH_IMAGE029
为文字的字符数量,
Figure 659819DEST_PATH_IMAGE030
为文字权重,
Figure 106981DEST_PATH_IMAGE031
为字符的字符数量,
Figure 499916DEST_PATH_IMAGE032
为数字权重,
Figure 665318DEST_PATH_IMAGE033
为单词和/或符号的字符数量,
Figure 559325DEST_PATH_IMAGE034
为文字权重,
Figure 126572DEST_PATH_IMAGE035
为预设显示系数,
Figure 487146DEST_PATH_IMAGE036
为字符归 一化系数值,
Figure 77528DEST_PATH_IMAGE037
为预设显示比例,
Figure 712909DEST_PATH_IMAGE038
为融合显示图像的尺寸,
Figure 679203DEST_PATH_IMAGE039
为子部件图像的图像尺寸;
以所述子部件图像的中心点作为第一对齐中心点、融合显示图像的中心点作为第二对齐中心点,基于第一对齐中心点、第二对齐中心点将融合显示图像对子部件图像进行对齐后,使所述融合显示图像对子部件图像进行覆盖;
将子部件图像所对应的区域作为所建立的融合显示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包括:
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每个主动模型属性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触发图像;
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及分屏显示框,在判断触发图像被触发时,调取相对应的分屏显示框,将主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一显示区域显示、被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二显示区域显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分屏显示框,在判断触发图像被触发时,调取相对应的分屏显示框,将主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一显示区域显示、被动融合模型位于分屏显示框的第二显示区域显示,包括:
根据主动融合模型、被动融合模型所对应的融合关联单元,确定相应比例的分屏显示框,若融合关联单元所对应的两个模型为间接融合,则相应的融合关联单元包括融合备注栏目,所述融合备注栏目具有分屏显示框的比例。
10.一种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融合的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的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根据预设融合对应表对第一模型属性和第二模型属性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对应的第一融合方式;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融合方式在第一BIM模型和第二BIM模型中确定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每个第一融合方式具有与其预先对应设置的主动融合模型和被动融合模型;
第一融合模块,用于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直接融合,则对被动融合模型进行分解得到被动融合子部件,依次遍历主动融合模型中与每一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所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为每个被动融合子部件添加相对应的主动融合信息;
第二融合模块,用于若判断第一融合方式为间接融合,则在被动融合模型中建立与主动模型属性所对应的触发图像,建立所述触发图像与主动融合模型调取链接,以使触发图像被触发时对主动融合模型进行显示。
CN202211182205.7A 2022-09-27 2022-09-27 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52725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2205.7A CN115272589B (zh) 2022-09-27 2022-09-27 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2205.7A CN115272589B (zh) 2022-09-27 2022-09-27 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2589A CN115272589A (zh) 2022-11-01
CN115272589B true CN115272589B (zh) 2022-12-16

Family

ID=8375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2205.7A Active CN115272589B (zh) 2022-09-27 2022-09-27 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258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9268A (zh) * 2017-09-12 2018-01-19 上海同岩土木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in的三维地质模型与bim模型耦合的方法
CN109960894A (zh) * 2019-04-11 2019-07-02 华夏天信(北京)智能低碳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bim模型与3d gis平台融合的展示方法
WO2020136563A2 (en) * 2018-12-24 2020-07-02 Semblr Technologies Limited Structural assembler
WO2021243281A1 (en) * 2020-05-28 2021-12-02 The Trustees Of The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sual odometry from log-logistic dense optical flow residuals
CN113743727A (zh) * 2021-08-04 2021-12-03 苏州上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监测方法
CN114020977A (zh) * 2020-12-31 2022-02-08 万翼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信息模型交互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32310B2 (en) * 2016-08-22 2018-07-24 Pointivo,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wireframes of a structure or element of interest and wireframes generated therefro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9268A (zh) * 2017-09-12 2018-01-19 上海同岩土木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in的三维地质模型与bim模型耦合的方法
WO2020136563A2 (en) * 2018-12-24 2020-07-02 Semblr Technologies Limited Structural assembler
CN109960894A (zh) * 2019-04-11 2019-07-02 华夏天信(北京)智能低碳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bim模型与3d gis平台融合的展示方法
WO2021243281A1 (en) * 2020-05-28 2021-12-02 The Trustees Of The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sual odometry from log-logistic dense optical flow residuals
CN114020977A (zh) * 2020-12-31 2022-02-08 万翼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信息模型交互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743727A (zh) * 2021-08-04 2021-12-03 苏州上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监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gital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heme with BIM and GIS: An overview;Syed Uzairuddin et al.;《Materials Today:Proceedings》;20220524;1908-1914 *
三维地质模型与BIM模型融合应用优化研究;张之晔;《市政技术》;20220410;232-23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2589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65206B2 (en) Updating point of interest data based on an image
CN108463821A (zh) 用于直接从图像识别实体的系统和方法
US9218568B2 (en) Disambiguating data using contextual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CN113836338B (zh) 细粒度图像分类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1782314A (zh) 网页表单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05297A1 (zh) 表格结构的还原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197203A (zh) 一种门脸头图挑选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CN111815169A (zh) 业务审批参数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0929063A (zh) 相册生成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731370A (zh) 一种大场景元宇宙空间叠加方法和装置
CN110049180A (zh) 拍摄姿势推送方法和装置、智能终端
CN111680183A (zh) 对象检索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A2815603A1 (en) Investigative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sualizing and navigating dynamic relationships
JP6168192B2 (ja) 情報提供方法及び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CN114610998A (zh) 一种元宇宙虚拟人物行为个性化信息推荐方法及系统
CN113268188B (zh) 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56703A (zh) 一种根因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5272589B (zh) 无损融合bim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8537149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825859A (zh) 检索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4066098B (zh) 学习任务的完成时长的预估方法及设备
CN115758271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KR20220161245A (ko) 컨텐츠 목록 제공 방법, 장치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CN114611022A (zh) 推送展示信息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241092A (zh) 多图排版方法、多图排版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