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0243A - 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0243A
CN115270243A CN202210810776.4A CN202210810776A CN115270243A CN 115270243 A CN115270243 A CN 115270243A CN 202210810776 A CN202210810776 A CN 202210810776A CN 115270243 A CN115270243 A CN 1152702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primitive
point set
basemen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107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70243B (zh
Inventor
赵广坡
杨金旺
龙卫国
康永君
方长建
赵一静
饶明航
赖逸峰
周盟
白蜀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1077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02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70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0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702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02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10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 [CSG] using solid primitives, e.g. cylinders, cub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包括: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的BIM模型对应的侧墙剖面;提取侧墙剖面的轮廓线信息;遍历侧墙剖面中的轮廓线信息,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对应的剖断线控制点集、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以及垫层点集;基于所得控制点集,绘制钢筋图元、尺寸标注图元、剖断线图元;基于所绘制的图元,生成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本方法能够根据目标地下室侧墙BIM模型的目标剖面轮廓线信息,自动生成每个钢筋图元对应的控制点集,无需额外输入大量尺寸参数,即可自动生成参数化配筋图元,所得配筋图参数易于设计修改。

Description

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BIM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大样配筋图在建构筑物局部构造的详细描述,设计意图的清晰表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的绘制方法有针对特定剖面的参数化绘制方法,以及手工绘制方法,然而地下室侧墙剖面的变化形式较多,这两种方法绘制过程繁琐,效率比较低,出错率高。当地下室布置方案调整时,往往需要重新绘制地下室侧墙的大样配筋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针对这个问题,目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BIM技术的发展,现有已经有利用BIM技术生成三维配筋模型的方法,从三维模型中仅能读取到模型各个面的视图信息,但无法从三维模型中提取到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参数化二维配筋图。例如,申请号为201911220156X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绘制过程简单的配筋三维模型生成方法,但是其在构建过程中是通过划分刚筋组、为划分的定义定位参考面的方式,仅能适用于特定的钢筋组布置方式,并且其所能得到钢筋组信息为三维模型信息,无法根据三维模型信息对每个独立的钢筋图元进行控制,也无法根据三维模型生成由独立图元构成的参数化二维配筋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地下室侧墙配筋图绘制方法所存在的仅能针对特定剖面进行参数化绘制、绘制过程复杂、难以修改的问题,提供一种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本方法通过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BIM模型的目标剖面,以及,获取目标剖面中各个图元对应的轮廓线信息,根据轮廓线信息自动生成每个钢筋图元对应的控制点集,无需额外输入大量尺寸参数,即可自动生成参数化配筋图元,所得配筋图参数易于设计修改。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的BIM模型,对所述BIM模型进行三维剖切,得到所述目标BIM模型对应的侧墙剖面;提取所述侧墙剖面的轮廓线信息,其中,所述轮廓线信息包括:楼板图元轮廓线、基础图元轮廓线、侧墙图元轮廓线;
步骤2:遍历所述侧墙剖面中的轮廓线信息,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对应的剖断线控制点集、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以及垫层点集;
步骤3:基于步骤2所得控制点集,绘制钢筋图元、尺寸标注图元、剖断线图元;基于所绘制的图元,生成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述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中,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01:遍历所述楼板图元轮廓线,提取楼板信息以及楼板图元边界点;以及,遍历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提取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根据所述楼板图元边界点以及所述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构建剖断线控制点集;
步骤202:遍历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提取得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以及底部点集;根据所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以及底部点集中每个点与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的距离大小,确定外侧顶部点、外侧底部点、内侧顶部点与内侧底部点;基于内外侧顶部点与底部点进行路径搜索,得到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的路径线;根据所述路径线和预设偏移量,得到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以及,根据所述楼板信息,确定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
步骤203:基于所述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计算垫层控制点集。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述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中,所述步骤201中,遍历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提取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包括:
遍历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提取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对应的端点集合,对所述端点集合进行去重、坐标值排序处理,得到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的左右边界点;
判断所得左右边界点是否满足基础图元边界绘制标准,若否,则认为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为非法轮廓线;若是,则进入根据所述左右边界点,求解左右侧包含边界点的线段的个数,得到左右边界线;判断所得左右边界线的条数是否满足所述基础图元边界绘制标准,若否,则认为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为非法轮廓线;若是,则基于所述左右边界线计算基础图元剖断线控制点集以及基础端部的竖直边界线。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述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中,所述步骤202中,根据所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以及底部点集中每个点与所述基础端部的竖直边界线距离大小,确定外侧顶部点、外侧底部点、内侧顶部点与内侧底部点。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述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中,所述步骤202中,遍历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提取得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包括:
遍历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得到轮廓线中最高点集,判断所述最高点集是否满足侧墙图元绘制标准,若否,则认为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为非法轮廓线;若是,则判定所述最高点集中的点是否连接,若是,则表明侧墙图元的顶部封闭,若否,则表明侧墙图元的顶部为剖断,并将所述顶部点集加入到所述剖断线控制点集,并找到所述侧墙图元的次高点集,基于所述次高点集合求取地下室侧墙顶部状态,所述顶部状态,包括:悬臂状态或者顶部支撑状态。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述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中,所述步骤202中,根据所述楼板信息,确定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包括:
遍历所述楼板信息中的各个楼板,根据所述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找到各个楼板中除开地下室侧墙底层与地下室侧墙顶层之外的中间楼板,在该所述中间楼板处产生附加筋,生成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述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中,所述步骤202还包括:在生成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之后的搭接步骤,
所述搭接步骤,包括:
根据项目要求判断是否有搭接要求,若是,根据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以及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确定通长筋与所述附加筋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所述相对位置关系,将所述通长筋转变为搭接方式。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述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中,所述对目标BIM模型进行三维剖切,得到所述目标BIM模型对应的基础剖面,包括:
S1,获取目标BIM模型的三维实体数据,所述三维实体数据,包括:三角面片数据;
S2,创建一个平面,根据所述平面建立局部坐标系;
S3,在所述局部坐标系中,求得该三维实体数据中三角面片的三个顶点P1、P2和P3分别到所述平面的有向距离D1、D2和D3;根据所述有向距离D1、D2和D3判断该三角面片与所述平面是否相交,如果相交,则求得该三角面片与所述平面的交线;
S4,通过步骤S3求得该三维实体数据中所有三角面片与所述平面的交线以后,将所有交线汇总成闭合环线,得到该BIM模型与所述平面的相交面,所述相交面即为所述基础剖面。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网络接口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网络接口和所述存储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上述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通过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BIM 模型的目标剖面,进而获取目标剖面对应的各图元轮廓线信息,基于图元轮廓线信息计算生成每个独立配筋图元(角筋、底面纵筋、分布筋)对应的控制点集,本发明所提供的配筋图生成方法不需输入大量尺寸参数,可灵活适应基础的各种复杂节点区域,方便快捷的绘制出相应地下室侧墙剖面的大样配筋图,可极大提高基础大样配筋图的绘制效率,弥补BIM结构施工图软件中自动绘制基础大样配筋图的空白,保证图模一致性,加大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层面的应用深度,增强BIM的可出图性;并将三维模型对应的配筋图元二维参数化,方法简单、所得图形易于设计修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生成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的总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目标剖面各图元的轮廓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目标剖面边界分析以及搜索路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地下室侧墙顶部边界分析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地下室侧墙顶部延申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通长筋在截面变化点处的情况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外侧附加钢筋位置确定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通长筋转变为搭接的算法说明图;
图9是实施例一中的确定基础垫层控制点集分析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确定尺寸标注控制点方法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最终完成的地下室侧墙配筋图;
图12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的BIM模型,对所述BIM模型进行三维剖切,得到所述目标BIM模型对应的侧墙剖面;提取所述侧墙剖面的轮廓线信息,其中,所述轮廓线信息包括:楼板图元轮廓线、基础图元轮廓线、侧墙图元轮廓线以及各个图元轮廓线之间的层级关系;
步骤2:遍历所述侧墙剖面中的轮廓线信息,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对应的剖断线控制点集、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以及垫层点集;
步骤3:基于步骤2所得控制点集,绘制钢筋图元、尺寸标注图元、剖断线图元;基于所述轮廓线信息中的层级关系,生成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通过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BIM 模型的目标剖面,进而获取目标剖面对应的轮廓线信息及其层级关系,基于轮廓线信息计算生成每个独立配筋图元(角筋、底面纵筋、分布筋)对应的控制点集,本发明所提供的配筋图生成方法不需输入大量尺寸参数,可灵活适应基础的各种复杂节点区域,方便快捷的绘制出相应地下室侧墙剖面的大样配筋图,可极大提高基础大样配筋图的绘制效率,弥补BIM结构施工图软件中自动绘制基础大样配筋图的空白,保证图模一致性,加大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层面的应用深度,增强BIM的可出图性;并将三维模型对应的配筋图元二维参数化,方法简单、所得图形易于设计修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1中,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的BIM模型,对所述BIM模型进行三维剖切,得到所述目标BIM模型对应的侧墙剖面,具体包括:采用申请号为2008101971214的专利所公开的三维网格模型的快速剖切方法对目标地下室侧墙BIM模型进行三维剖切;得到所述目标剖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1中,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的BIM模型,对所述BIM模型进行三维剖切,得到所述目标BIM模型对应的侧墙剖面,具体包括:
S1,获取目标BIM模型的三维实体数据,所述三维实体数据,包括:三角面片数据;
S2,创建一个平面,根据所述平面建立局部坐标系;
S3,在所述局部坐标系中,求得该三维实体数据中三角面片的三个顶点P1、P2和P3分别到所述平面的有向距离D1、D2和D3;根据所述有向距离D1、D2和D3判断该三角面片与所述平面是否相交,如果相交,则求得该三角面片与所述平面的交线;
S4,通过步骤S3求得该三维实体数据中所有三角面片与所述平面的交线以后,将所有交线汇总成闭合环线,得到该BIM模型与所述平面的相交面,所述相交面即为所述基础剖面。
本实施例中,通过引入平面,利用平面建立局部坐标系,并通过将三维实体的求解问题转换为三角面片,在局部坐标系内求得对三角面片各个顶点与平面的有向距离,根据三个顶点的有向距离判断该三角面片是否与平面相交,相交则求得交线,所有交线汇总生成相交面;本发明的方法,只要三维实体的存储数据满足本发明所需条件,即,只要能够获取到三维实体的三角面片数据,即可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求解三维实体与平面的相交面,不需要在创建好特定的三维视图或剖面视图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相交面的求取;
或者,采用本批次三维剖切专利的方法对目标BIM进行剖切,得到所述目标BIM模型对应的基础剖面;提取所述基础剖面中的各图元轮廓线信息,其中,所述图元包括:基础图元以及非基础图元(柱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中,所述步骤2,包括:步骤201:遍历所述楼板图元轮廓线,提取楼板信息以及楼板图元边界点;以及,遍历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提取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根据所述楼板图元边界点以及所述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构建剖断线控制点集;步骤202:遍历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提取得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以及底部点集;根据所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以及底部点集中每个点与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的距离大小,确定外侧顶部点、外侧底部点、内侧顶部点与内侧底部点;基于内外侧顶部点与底部点进行路径搜索,得到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的路径线;根据所述路径线和预设偏移量,得到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以及,根据所述楼板信息,确定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步骤203:基于所述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计算垫层控制点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01中,遍历所述楼板图元轮廓线,提取楼板信息以及楼板图元边界点,包括:遍历所述楼板图元轮廓线,提取楼板信息;以及,求出所述所述楼板图元轮廓线不与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重合的边界点。具体为:根据楼板图元轮廓线,获取楼板信息:单个楼板信息存储的数据结构为{板面顶Y坐标,板面底Y坐标},所有楼板信息存储到一个集合中,该集合记为plateYElev;遍历剖面中的楼板图元,根据图元中的轮廓线,求出该图元所有轮廓线的Y坐标最大值与最小值,并将其存储到plateYElev;求出该图元不与地下室侧墙图元重合的边界点,将边界点加入到预置的剖断线控制点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01中,遍历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提取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包括:根据基础图元轮廓线,找到基础最左或者最右侧的边界点集;遍历基础图元轮廓线的所有端点组为基础轮廓线的端点集baseOutlinePts,对baseOutlinePts中所有点的X坐标进行去重,排序,得到最小值XMin,和最大值XMax,然后遍历baseOutlinePts,依次判断其中的点的X坐标是否与XMin或者XMax一致,从而得到基础最左或者最右侧的边界点集。
并基于基础图元边界绘制标准对边界点的个数进行判断,判断左右侧边界点的个数是否均为2个,则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否则判定轮廓线非法。根据边界点,求解两侧包含边界点的线段的个数,具体方法为:遍历baseOutlines,判断其中的线段的两个端点是否与边界点 pt重合,如果有一个端点与边界点重合,那么该线段则为包含该边界点pt的一条线段。并基于基础图元边界绘制标准对边界线的个数进行判断,对于合法的轮廓线,包含边界点的线段的个数必然是一侧有2条,一侧有3条,否则判定轮廓线非法。
一侧有3条的那一侧则为基础的端部,包含有边界点的线段为2条的一侧为剖断位置,将剖断位置的2个边界点添加到剖断线控制点集中。根据端部的3条线的中点的Y坐标进行排序,取排序后的第二条线作为基础端部的竖直边界线,记为endline。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02中,根据侧墙图元轮廓线,找到地下室侧墙最下方的点集,具体方法类似于baseOutlines中找左右边界点,此处不再赘述,并基于侧墙图元绘制标准对最下方的点集的个数进行判断,如果个数为2,则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否则判定轮廓线非法。
根据墙图元最下方的点集中的点与基础端部的竖直边界线的距离,对点集进行排序,其中距离最小的点为外侧底部点,记为outterBotPt,另一个点则为内侧底部点,记为innerBotPt。根据innerBotPt的Y坐标botY,将{botY,botY}添加到plateYElev中,并对plateYElev依据元素的第一项,即板面的Y坐标,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则plateYElev的第一项就是地下室侧墙底部Y坐标。将非端部边界点添加入剖断线控制点集。
根据地下室侧墙轮廓线wallOutlines,找到轮廓线中最高点集topPts,并基于基础图元边界绘制标准对最高点集中含有的点的个数进行判断,判断是否为2个,是则进行下一步处理,否则判定轮廓线非法。判定topPts是否连接,具体方法为遍历wallOutlines,判断是否有线段的两个端点与topPts的两个点重合。如果topPts中的两个点连接,则表明顶部是完整封闭状态,依据topPts中的点与endline的距离进行排序,距离endline较近的点为outterTopPt,距离endline较远的点为innerTopPt。如果topPts中的两个点不连接,则表明顶部是剖断状态,将topPts添加到剖断线控制点集。寻找wallOutlines中包含第二高的点集,其情况如图3,针对第二最高点的个数分别为1,2,3,4的情况,进行如下处理,如果第二最高点的个数为其他数字,则轮廓非法:
如果第二最高点的个数为1,那么该点为innerTopPt,过该点构造一无限水平的线,求 wallOutlines与该无限水平线的交点集,从该交点集中移除与自身重合的点,统计该交点集中的点的个数,如果个数为1,则outterTopPt则为该点,否则,判定轮廓非法。
如果第二最高点的个数为2,或者3,或者4,则依据第二最高点集中的点与endline的距离进行排序,距离最近的点为outterTopPt,距离最远的点为innerTopPt。
对比innerTopPt的Y坐标topY与plateYElev的最后一个元素的第一项进行比较。
如果一致,则表明地下室侧墙顶部与楼板相连,则遍历楼板图元,找出轮廓线最高点Y 值与topY相等的楼板,然后取其轮廓线的中心点,记为topFloorDirPt,用以后续外侧钢筋锚入顶部楼板方向的引导点。
否则将{topY,topY}添加为plateYElev的最后一个元素,后续操作可以查看最后一个元素的第一项和第二项是否相等,来获取地下室侧墙顶部是悬臂状态还是有楼板支撑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202中,基于内外侧顶部点与底部点进行路径搜索,得到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的路径线,根据所述路径线和预设偏移量,得到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以及,根据所述楼板信息,确定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具体包括:如果顶部是完整封闭状态,则wallOutlines去除内外侧顶点相连的路径线段,初始化一个空线集合Path,作为储存从顶点到底部点的路径线段。
将顶点设定为搜索点,从wallOutlines寻找包含搜索点的线段的个数。
如果线段个数为0,那么遍历plateYElev,寻找该搜索点的Y坐标与楼板板面Y坐标(即 plateYElev元素的第一项)一致的楼板,如果没有,则判断轮廓有误。如果有,则在
wallOutPts中寻找一个点,该点的X坐标与当前搜索点的X坐标一致,Y坐标与寻找到的楼板的楼板底面Y坐标一致。如果该点存在,则把该点与当前搜索点的连线添加到Path中,并将该点置为搜索点。如果不存在,则判定轮廓非法。
如果线段个数为1,那么将该线段添加到Path中,将该线从wallOutlines中移除,将该线段的另一个端点置为搜索点。
如果线段个数为其他数量,那么判定轮廓非法。
将更新后的搜索点重复上述处理步骤,直到搜索点为相应的底部点,搜索路径的工作结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02中,根据所述路径线和预设偏移量,得到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根据路径线和偏移量,得到侧墙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
将Path中的线段的端点,组合为PathPts,遍历PathPts,检查PathPts中的点与该点下一个点的X坐标,如果两个点的X坐标不一致,则判定该点为墙截面变化点,并将该点储存在 sectionChangedPts点集中。
将PathPts向内偏移形成PathOffsetPts点集。
确定顶点延申点topExtPt,具体确定方法为:
如果是内侧通长筋,则将外侧顶部点向内延申offsetDis,形成的点就是顶部延申点 topExtPt。
如果是外侧通长筋,则判断plateYElev的末项的第一项和第二项的大小关系,如果相等,则表明地下室侧墙顶部是悬臂,顶部延申点为内侧顶点向地下室侧墙内部延申offsetDis形成的点topExtPt。如果不相等,则表明地下室侧墙顶部有楼板支撑,将外侧顶部点,向 topFloorDirPt的方向,延申topReinExtLength,得到topExtPt。
将PathPts在截面变化点处,断开,形成fullPositionPts,如{pt0,pt1,pt2,pt3,pt4…,ptN},其中pti,ptj,..ptm,ptk为截面变化点,那么形成的fullPositionPts应为{{pt0,pt1,…pti},{ptj,…ptm},{ptk,…ptN}}。最后将topExtPt添加到fullPositionPts的第一个元素的首项中。在变化点,进行断开后,将形成的前一个集合的末项点确定为需要向下延申 secChangExtLen的点,即需要延申点pti,ptm;
将topExtPt添加到fullPositionPts的第一个元素的首项,遍历fullPositionPts,将其中的控制点集向内偏移offsetDis,形成下部未延申的通长筋控制点集,并将需要向下延申 secChangExtLen的点进行延申。
确定底部延申点botEPA,和botEPB,具体确定方法为:
找到fullPositionPts最后一个元素的末项,将该点在Y坐标上延申botExtV后形成 botEPA,该长度计算方法为:基础的Y坐标-endline中最小Y坐标+offsetDis,然后将botEPA 向外延申bottomExtLength,形成点botEPB。将botEPA和botEPB添加到fullPositionPts的最后一个元素的末项,得到内外侧所有通长筋的控制点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02中,根据所述楼板信息,确定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包括:
遍历plateYElev,如果楼层不是地下室侧墙底层,不是地下室侧墙顶层,且没有截面突变点,则内侧在该楼层处产生附加筋。具体产生方法如下:
以plateYElev的元素的第一项为Y坐标,构造一无限水平的线,并求该线与Path的交点ptCr,将该交点ptCr向上移动innerCrossLength-h,其中h为plateYElev的元素的第一项与第二项的差值,形成点addPtUp,将该交点向下移动innerCrossLength,形成addPtDown,将点集{addPtUp,addPtDown}向内偏移offsetDis,形成内侧附加钢筋的控制点。
以及,遍历plateYElev,如果楼层不是地下室侧墙底层,不是地下室侧墙顶层,则外侧在该楼层处产生附加筋,具体产生方法如下:
以plateYElev的元素的第一项为Y坐标,构造一无限水平的线,并求该线与Path的交点ptCr,求该楼层的上一个楼层,与该楼层的下一个楼层,求得该楼层上一个楼层的第一项 (楼板顶面Y坐标)与本楼层的第一项的差值H1,该楼层与该楼层的下一个楼层的第一项的差值H2,对上一个楼层是否为最高楼层进行判断,如果是,那么需要进一步判断最高楼层的第一项与第二项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项和第二项大小相同,则表明地下室侧墙顶部为悬臂,否则,表明地下室侧墙顶部有楼层支撑。将pt向上延申HA形成点addPtUp,将ptCr向下延申 HB形成点addPtDown,其中,如果该层的上一层是悬臂状态,那么HA为1/2*H1,HB为1/3*H2;否则,HA与HB均为1/3*max{H1,H2}。将点集{addPtUp,addPtDown}向地下室侧墙内偏移offsetDis,形成外侧附加钢筋的控制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02中,所述步骤202还包括:在生成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之后的搭接步骤,包括:根据项目要求判断是否有搭接要求,若是,可通过通长筋与附加筋的位置,将通长筋更改为搭接方式。
按照附加钢筋中点的Y坐标对附加钢筋集合进行排序。如图8所示,遍历附加钢筋,过附加钢筋的Y值较小的端点,作一无限水平线,求出该水平线与通长钢筋集的交点,并找出与之相交的通长筋,将该通长筋在交点处截断,保留上部分,将以下部分与附加钢筋进行合并,如此循环,直到把所有通长筋转变为搭接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03具体包括:对上述步骤得到的基础的边界点进行分析,根据Y坐标大小相对关系,确定左右边界的底部点,求解底部点之间的所有基础轮廓线,然后将这些轮廓线的端点组成底部轮廓点集,将完整端部处的底部点向外移动垫层延申量,将底部轮廓点向外偏移垫层厚度,得到垫层轮廓点,对垫层轮廓点进行连线,得到垫层轮廓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3具体包括:将地下室侧墙轮廓线向无限竖直线进行投影,将投影点按照Y坐标进行排序,确定尺寸标注的控制点集;在与基础端部水平方向距离disDis处,构造无限竖直水平线作为投影点,将地下室侧墙轮廓点集投影到该线上,并按照Y坐标从小到达排列,得到尺寸标注的控制点集。根据通长筋,附加筋的控制点集,尺寸标注控制点集,剖断线控制点集,绘制表1所示的钢筋图元,尺寸标注图元,剖断线图元,并基于图元轮廓线的层级关系进行层级组合,完成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的绘制;表1示出了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求解得到的图元控制点其控制图元的关系,即一个图元的控制点确定了,那么该图元就确定了。因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能够绘制出独立图元构成的参数化二维地下室侧墙配筋图。
Figure BDA0003740715660000121
Figure BDA0003740715660000131
表1
实施例2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绘制过程中,如预设偏移量等绘制参数与bim模型及其项目要求相关联,不同的项目要求,绘制参数不同。在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以设定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绘制参数(配置绘制参数:配筋方案:外侧钢筋搭接,内侧钢筋搭接;构造措施:内侧钢筋搭接长度innerCrossLength为200;地下室侧墙截面变化处钢筋延申长度secChangExtLen为500,墙顶钢筋向楼板内锚固长度topReinExtLength为200,墙底钢筋向基础内锚固长度为250;绘制参数:钢筋绘制偏移量offsetDis为35,垫层延申量cushionExtLen 为100,垫层厚度cushionThickness为100,尺寸标注距离大样图的距离disDis为700;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地下室侧墙配筋图生成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BIM模型待配筋的目标剖面位置(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所述的目标剖面的图元轮廓线)
步骤S102:获取目标剖面各图元的轮廓线信息
如图3所示,可得wallOutlines为{line5,line8,line9,line12,line13},floorOutlines为 {line6,line7,line10,line11},其中line11与line10为同一个图元中的线段,line7与line6为同一个图元中的线段,baseOutlines为{line0,line1,line2,line3,line4},wallOutPts为 {pt4,pt5,pt6,pt9,pt10,pt11,pt14,pt15}。
plateYElev为{{pt14.Y,pt11.Y},{pt9.Y,pt6.Y}}。剖断线控制点集为{{pt13,pt12},{pt8,pt7}}。
步骤S103:根据楼板图元轮廓线,获取楼板信息,根据基础图元轮廓线,对基础图元进行边界分析,根据墙图元轮廓线,对侧墙底部及顶部进行边界分析.
如图3,将基础轮廓线的所有端点组为基础轮廓线的端点集baseOutlinePts,即{pt0,pt1,pt2,pt3,pt4,pt5}。进一步的,对baseOutlinePts中的X坐标进行去重,排序,得到最小值XMin和最大值XMax,遍历baseOutlinePts,依次判断其中的点的X坐标是否与XMin或者XMax一致,从而得到基础最左边界点集为{pt3,pt2},最右边界点集为{pt0,pt1}。
左右边界点集的个数均为2个,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对于左侧边界点集{pt2,pt3},基础轮廓线baseOutlines中包含{pt2,pt3}的线段集Q1为 {line4,line3,line2},对于右侧边界点集{pt0,pt1},基础轮廓线baseOutlines中包含{pt0,pt1}的线段集Q2为{line0,line1}。其中Q1包含的线段个数为3条,Q2包含的线段个数为2个,对Q1 的线段进行排序,排序的依据是线段中点的Y坐标,则排序后第二条线段为line3,则line3 则为endline,而Q2的两个点则添加到剖断线控制点集中。
从wallOutlines中找到最下方的点集{pt4,pt5},点集中含有的点的个数为2,则可进一步处理,依据点集中的点与endline的距离进行排序,最近的点为pt4,则pt4为外侧底部点 outterBotPt,第二个点pt5则为内侧底部点innerBotPt。
plateYElev为{{pt5.Y,pt5.Y},{pt9.Y,pt6.Y},{pt14.Y,pt11.Y}},将{pt0,pt1}添加到剖断线控制点集。
步骤S104:根据侧墙内外侧顶部,底部点,搜索内外侧从顶点到底部点的路径线;
如图4,wallOutlines去除line12,搜索外侧路径线。搜索点为pt15,wallOutlines中包含 pt15的点的线段有一条,为line13,将line13添加入外侧搜索Path中,line13的另一个端点为pt4,与底部点重合,搜索结束,因此外侧路径线Path为{line13}。
如图4,搜索内侧路径线。搜索点为pt14,包含搜索点的线段的个数为0,遍历plateYElev, plateYElev为{{pt5.Y,pt5.Y},{pt9.Y,pt6.Y},{pt14.Y,pt11.Y}},得到plateYElev的末项的第一项与pt14.Y一致,并在wallOutPts中,寻找到pt11,该点满足其X坐标与pt14的X坐标一致,与plateYElev的末项的最后一项的Y坐标一致,故将pt14与pt11的连线添加到Path中,搜索点更新为pt11,包含pt11的线段有1条,即line9,将line9添加到Path,并将line9从 wallOutlines中移除,line9的另一个端点为pt10,故搜索点更新为pt10,包含pt10的线段有 1条,即line8,将line8添加到Path中,并将line8从wallOutlines中移除,将搜索点更新为 line8的另一个端点,pt9,包含pt9的线段为0,从plateYElev中搜索到其第2个元素的第一项与pt9的Y坐标一致,在wallOutlines中搜寻plateYElev的第2个元素的第二项,得到pt6,将pt9与pt6的连线添加到Path中,并将搜索点更新为pt6,wallOutlines中包含pt6的线段有 1条,即line5,将line5添加到Path,将line5从wallOutlines中移除,将搜索点更新为line5 的另一个端点,即pt5,而pt5是底部点,搜索结束。
步骤S105:根据路径线和偏移量,得到侧墙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
如图4,外侧PathPts为{pt15,pt4},内侧PathPts为{pt14,pt11,pt10,pt9,pt6,pt5}。
如图5,外侧topExtPt为oTopExtPt,内侧topExtPt为iTopExtPt。
如图6,遍历外侧PathPts,没有截面变化点,将oTopExtPt添加到{pt15,pt4},向地下室侧墙内偏移得到外侧通长筋控制点集{opt14,opt15,opt4},将通长筋控制点集的最后一个元素的最后一项分别进行向下和向外延申,得到oBotEPA,oBotEPB,并将这两点添加到通长筋最后一个元素的末尾,得到通长筋的控制点集{opt14,opt15,opt4,oBotEPA,oBotEPB}。
接着,遍历内侧PathPts,截面变化点集sectionChangedPts为{pt10},内侧的fullPositionPts 为{{pt14,pt11,pt10},{pt9,pt5}},确定需要延申secChangExtLen的点为{pt10}。将iTopExtPt添加到{pt14,pt11,pt10}中,fullPositionPts为{{itopExtPt,pt14,pt11,pt10},{pt9,pt5}},对 fullPositionPts向地下室侧墙内进行偏移,并对需要向下延申的点,即点opt10,进行延申,即延申到点oePt10,得到内侧通长筋控制点{{opt15,opt14,oePt10},{opt10,opt9,opt5}},将内侧通长筋控制点集的最后一个元素的最后一项分别进行向下和向外延申,得到iBotEPA,iBotEPB,并将这两点添加到通长筋最后一个元素的末尾,得到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为 {{opt15,opt14,oePt10},{opt10,opt9,opt5,iBotEPA,iBotEPB}}。
步骤S106:根据楼层信息,确定内外侧附加筋的控制点集;
如图7,由于第二层楼层包含截面突变点pt10,所以内侧无附加筋,下面求外侧附加筋的位置,第二层楼层处的无限水平线与外侧的Path,交与ptCr,求得该楼层与其上一层的板面距离H1,与其下一层的板面距离为H2,而上一层就是最高层,最高层的第一项,pt14.Y,与第二项pt11.Y,不相同,即地下室侧墙顶部有楼板支撑,则addPtUp由ptCr向上移动 1/3*max{H1,H2}产生,addPtDown由ptCr向下移动1/3*max{H1,H2}产生,将点集{addPtUp,addPtDown}向内偏移offsetDis,形成的点集,即为外侧附加钢筋的位置。
步骤S107:如果有搭接要求,则根据附加筋控制点集将通长筋更改为搭接方式;
如图8,将附加筋集按照其中点的Y坐标重新排序,而后遍历该附加筋集,过附加钢筋的Y值较小的端点,作一无限水平线,求出该水平线与通长钢筋集的交点,并找出与之相交的通长筋,将该通长筋在交点处截断,保留上部分,将以下部分与附加钢筋进行合并,如此循环,直到把所有通长筋转变为搭接方式。
步骤S108:搜索基础底部轮廓点,确定基础垫层控制点集;
如图9,确定底部边界点pt1,pt2,其中pt2是完整端部处的底部点,将其向外移动cushionExtLen得到ptExt,底部轮廓点集为{ptExt,pt2,pt6,pt7,pt1},向外偏移cushionThickness,得到底部轮廓偏移点集{optExt,opt2,opt6,opt7,opt1},将这两个点集合并,得到垫层轮廓线的控制点集{ptExt,pt2,pt6,pt7,pt1,opt1,opt7,opt6,optExt}。
步骤S109:将地下室侧墙轮廓线向无限竖直线进行投影,将投影点按照Y坐标进行排序,确定尺寸标注的控制点集;
如图10,尺寸标注的控制点集为{dim0,dim1,dim2,dim3,dim4}。
步骤S110:根据通长筋,附加筋的控制点集,尺寸标注控制点集,剖断线控制点集,绘制钢筋图元,尺寸标注图元,剖断线图元,并与剖切面轮廓线进行组合,完成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的绘制。最终完成的基础大样配筋图如图11所示。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服务器包括处理器、网络接口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网络接口和所述存储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上述访问行为监控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访问行为监控方法。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处理器读取存储介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存储介质可以是存储器,例如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
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简称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简称 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简称EEPROM)或闪存。
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简称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简称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简称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简称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SDRAM,简称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简称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简称DRRAM)。
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存储介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该理解到,本发明所揭露的系统,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模块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服务器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的BIM模型,对所述BIM模型进行三维剖切,得到所述目标BIM模型对应的侧墙剖面;提取所述侧墙剖面的轮廓线信息,其中,所述轮廓线信息包括:楼板图元轮廓线、基础图元轮廓线、侧墙图元轮廓线;
步骤2:遍历所述侧墙剖面中的轮廓线信息,获取目标地下室侧墙对应的剖断线控制点集、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以及垫层点集;
步骤3:基于步骤2所得控制点集,绘制钢筋图元、尺寸标注图元、剖断线图元;基于所绘制的图元,生成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01:遍历所述楼板图元轮廓线,提取楼板信息以及楼板图元边界点;以及,遍历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提取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根据所述楼板图元边界点以及所述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构建剖断线控制点集;
步骤202:遍历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提取得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以及底部点集;根据所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以及底部点集中每个点与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的距离大小,确定外侧顶部点、外侧底部点、内侧顶部点与内侧底部点;基于内外侧顶部点与底部点进行路径搜索,得到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的路径线;根据所述路径线和预设偏移量,得到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以及,根据所述楼板信息,确定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
步骤203:基于所述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计算垫层控制点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1中,遍历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提取基础图元的左右边界线,包括:
遍历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提取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对应的端点集合,对所述端点集合进行去重、坐标值排序处理,得到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的左右边界点;
判断所得左右边界点是否满足基础图元边界绘制标准,若否,则认为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为非法轮廓线;若是,则进入根据所述左右边界点,求解左右侧包含边界点的线段的个数,得到左右边界线;判断所得左右边界线的条数是否满足所述基础图元边界绘制标准,若否,则认为所述基础图元轮廓线为非法轮廓线;若是,则基于所述左右边界线计算基础图元剖断线控制点集以及基础端部的竖直边界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2中,根据所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以及底部点集中每个点与所述基础端部的竖直边界线距离大小,确定外侧顶部点、外侧底部点、内侧顶部点与内侧底部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2中,遍历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提取得到侧墙图元的顶部点集,包括:
遍历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得到轮廓线中最高点集,判断所述最高点集是否满足侧墙图元绘制标准,若否,则认为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为非法轮廓线;若是,则判定所述最高点集中的点是否连接,若是,则表明侧墙图元的顶部封闭,若否,则表明侧墙图元的顶部为剖断,并将所述顶部点集加入到所述剖断线控制点集,并找到所述侧墙图元的次高点集,基于所述次高点集合求取地下室侧墙顶部状态,所述顶部状态,包括:悬臂状态或者顶部支撑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2中,根据所述楼板信息,确定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包括:
遍历所述楼板信息中的各个楼板,根据所述所述侧墙图元轮廓线,找到各个楼板中除开地下室侧墙底层与地下室侧墙顶层之外的中间楼板,在该所述中间楼板处产生附加筋,生成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2还包括:在生成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之后的搭接步骤,
所述搭接步骤,包括:
根据项目要求判断是否有搭接要求,若是,根据所述侧墙图元内外侧通长筋的控制点集以及侧墙图元内外侧附加筋控制点集,确定通长筋与所述附加筋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所述相对位置关系,将所述通长筋转变为搭接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目标BIM模型进行三维剖切,得到所述目标BIM模型对应的基础剖面,包括:
S1,获取目标BIM模型的三维实体数据,所述三维实体数据,包括:三角面片数据;
S2,创建一个平面,根据所述平面建立局部坐标系;
S3,在所述局部坐标系中,求得该三维实体数据中三角面片的三个顶点P1、P2和P3分别到所述平面的有向距离D1、D2和D3;根据所述有向距离D1、D2和D3判断该三角面片与所述平面是否相交,如果相交,则求得该三角面片与所述平面的交线;
S4,通过步骤S3求得该三维实体数据中所有三角面片与所述平面的交线以后,将所有交线汇总成闭合环线,得到该BIM模型与所述平面的相交面,所述相交面即为所述基础剖面。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网络接口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网络接口和所述存储器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
CN202210810776.4A 2022-07-11 2022-07-11 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Active CN1152702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10776.4A CN115270243B (zh) 2022-07-11 2022-07-11 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10776.4A CN115270243B (zh) 2022-07-11 2022-07-11 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0243A true CN115270243A (zh) 2022-11-01
CN115270243B CN115270243B (zh) 2023-05-23

Family

ID=83765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10776.4A Active CN115270243B (zh) 2022-07-11 2022-07-11 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024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84487A (zh) * 2023-06-25 2023-07-25 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墙板配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7814A (zh) * 2017-08-12 2018-08-21 中民筑友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墙体钢筋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344506A (zh) * 2018-09-30 2019-02-15 深圳市华阳国际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 Bim三维模型的深化图自动生成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79669A (zh) * 2021-08-24 2021-12-10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墙柱配筋图自动生成方法、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4638034A (zh) * 2022-03-15 2022-06-17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筋建模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7814A (zh) * 2017-08-12 2018-08-21 中民筑友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墙体钢筋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344506A (zh) * 2018-09-30 2019-02-15 深圳市华阳国际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 Bim三维模型的深化图自动生成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79669A (zh) * 2021-08-24 2021-12-10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墙柱配筋图自动生成方法、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4638034A (zh) * 2022-03-15 2022-06-17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筋建模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84487A (zh) * 2023-06-25 2023-07-25 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墙板配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484487B (zh) * 2023-06-25 2023-09-05 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墙板配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0243B (zh)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3158B (zh) 利用dynamo实现高铁桥梁快速建模动态修改的方法
Mavriplis An advancing front Delaunay triangulation algorithm designed for robustness
EP1710720B1 (en) Method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a modeled object having several faces
CN115270243A (zh) 地下室侧墙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CN109308361A (zh) 三维钢筋算量模型的构建方法、系统及计算机装置
CN111353188B (zh) 人造岩石结构设计和制造的自动化系统
CN110309553B (zh) 一种基于标准化桥梁通用图库的图纸快速绘制系统及方法
Zhang et al. A geometry and texture coupled flexible generalization of urban building models
CN115270242A (zh) 一种基于bim的基础大样配筋图生成方法、电子设备、可读介质
Sharma et al. Iso-material contour representation for process planning of heterogeneous object model
CN115510530B (zh) 一种CAD平面图纸自动化构建Revit三维模型的方法
Sheng et al. Build orientation optimization for extrusion-bas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oupling with adaptive slicing
Eldakroury et al. A new method for locating candidate substrates for multi axis hybrid manufacturing systems
CN108280292A (zh) 基于bim技术的隧道开挖单侧壁导坑方法
CN113704841B (zh) 一种基于偏置的优化排样方法
CN115688232A (zh) 基于revit的木工翻样出图方法
CN114444185A (zh) 原位标注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Sheffer et al. Hexahedral meshing of non‐linear volumes using Voronoi faces and edges
CN113674294A (zh) 一种3d模型切片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256242B (zh) 基于bim技术的隧道开挖留核心土方法
CN113919027A (zh) Bim模型中的构件调整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Selvi et al. Triangulation method for area-line geometry-type changes in map generalisation
JP2008158793A (ja) 建物の構造解析用情報生成装置、構造解析用情報生成方法及び構造解析用情報生成プログラム
CN115270250B (zh) 基于bim的基础大样详图的自动校审方法、系统及介质
CN114840909B (zh) 一种镂空石材幕墙的bim自动建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Jinniu District Star Road Chengdu 610000 Sichuan province No. 8

Applicant after: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rp.,Ltd.

Address before: No. 9, Xinghui West Road, Jinni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pplicant before: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rp.,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