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5017A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5017A
CN115245017A CN202180018186.1A CN202180018186A CN115245017A CN 115245017 A CN115245017 A CN 115245017A CN 202180018186 A CN202180018186 A CN 202180018186A CN 115245017 A CN115245017 A CN 1152450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channel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beacon fram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818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森祐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245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50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通过第一频率通道传输信标帧的情况下,并且在在多链路通信支持装置与通信装置通过第一频率通道建立连接期间所述通信装置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和支持多链路通信的通信装置中的一个通过第二频率通道建立连接的情况下,用于传输所述信标帧的频率通道被从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切换为所述第二频率通道。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中用于传输信标(Beacon)的频率通道的控制。
背景技术
无线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技术的标准是由属于无线LAN技术标准化团体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制定的,并且无线LAN技术的标准包括IEEE80.111/a/b/g/n/ac/ax。IEEE是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Engineers的缩写。
在专利文献1中讨论的IEEE 802.11中,高达9.6Gbps的峰值吞吐量和在拥挤情况下通信速度的提高由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实现。OFDMA是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缩写。
为了进一步提高吞吐量,成立了制定作为IEEE 802.11ax的后续标准的IEEE802.11be的标准的任务组。
通常,IEEE 802.11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通过单频率通道与站点(Station,STA)建立连接,并且进行通信。在IEEE 802.11be标准中,正在研究使一个AP能够通过包括2.4GHz频带、5GHz频带和6GHz频带的多个频率通道与STA建立连接,并且能够进行通信的技术。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日本专利公开No.2018-5013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IEEE 802.11be标准中,正在研究使AP能够通过多个频率通道与STA建立连接并且能够进行通信的技术;然而,在AP通过多个频率通道传输信标帧的情况下,会增加功耗和处理负荷。
因此,正在研究仅通过代表性的频率通道的信标帧的传输。然而,例如,当AP仅通过第一频率通道传输信标帧并且与第一通信装置通信时,在AP通过第二频率通道与第二通信装置建立连接的情况下,第二通信装置不能接收信标帧。当第二通信装置不能接收信标帧时,第二通信装置例如不能获取用于同步的基本信息,并且不能进行同步。此外,在通信装置使用省电功能的情况下,通信装置不能获取上述的基本信息,并且不能得知通信装置从省电状态返回时的定时。
本发明旨在当进行通过多个频率通道的通信时,防止不能接收信标帧的通信装置的出现。
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是通过第一频率通道和第二频率通道与另一通信装置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并且包括:传输单元,其被配置为传输包括第一频率通道信息和第二频率通道信息的信标帧,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信息是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信息,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信息是通过所述第二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信息,以及切换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传输所述信标帧的情况下,并且在在所述通信装置与第一其它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建立连接期间第二其它通信装置与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频率通道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将用于传输所述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从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切换为所述第二频率通道,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识别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信息和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信息。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进行通过多个频率通道的通信时,在防止不能接收信标帧的通信装置的出现的同时可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例示通信装置102所属的网络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2]图2是例示通信装置102至106中的每一个的功能配置的示意图。
[图3]图3是例示通信装置102至106中的每一个的硬件配置的示意图。
[图4]图4是与通过通信装置102传输信标帧的处理相关的流程图。
[图5]图5是用于确定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流程图。
[图6]图6是在通信装置102确定了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后,支持多链路通信的通信装置103建立连接的情况下的序列图。
[图7]图7是支持多链路通信的通信装置103建立连接,并且然后属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通信装置104建立连接的情况下的序列图。
[图8]图8是属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通信装置104建立连接,并且然后属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通信装置105建立连接的情况下的序列图。
[图9]图9是例示多链路性能要素的帧格式的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配置仅是说明性的,并且本发明不限于所例示的配置。
图1例示了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通信装置102构成的网络配置。通信装置102是具有构成网络101的功能的接入点(AP)。例示了包括通信装置102和通信装置103至106的网络101。通信装置102和通信装置103及106支持IEEE 802.11be标准,并且能够通过网络101进行符合IEEE 802.11be标准的通信。
而且,通信装置102、103和106通过多个频带中的多个频率通道建立连接,并且能够进行多链路通信。多个频带表示子GHz(sub-GHz)频带、2.4GHz频带、3.6GHz频带、4.9GHz频带、5GHz频带、60GHz频带和6GHz频带。例如,通信装置102可通过2.4GHz频带的第一频率通道与通信装置103建立连接及可通过5GHz频带的第二频率通道与通信装置103建立连接,并且可通过这两个连接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通信装置102与通过第一频率通道的连接并行地维持通过第二频率通道的连接。而且,所建立的连接可被称为链路。此外,通信装置102可不在不同的频带中建立连接而是在相同的频带中通过不同频率通道建立多个连接。
而且,通信装置102、103和106可通过20MHz、40MHz、80MHz、160MHz及320MHz的频带宽度进行通信。
相反地,通信装置104和105中的每一个不支持多扭结通信(下文,被称为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可以是支持IEEE 802.11a/b/g/n/ac/ax标准的通信装置,或是支持IEEE 802.11be标准但不支持多链路通信的通信装置。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装置102、103和106中的每一个包括一个或多个无线局域网(LAN)控制单元。在通信装置102、103和106中的每一个包括两个或多个无线LAN控制单元的情况下,通信装置102、103和106中的每一个可通过使用多个频率通道同时地传输/接收帧。所述示意图是说明性的,并且下面的论述例如可适用于包括更广泛区域中的大量通信装置的网络或各种通信装置的位置关系,但不限于此。
图2例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02至106中的每一个的功能配置。通信装置102至106中的每一个包括无线LAN控制单元201和208、帧生成单元202、无线LAN管理单元203、以及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控制单元204、以及无线天线207和209。
无线LAN控制单元201和208分别被配置为包括用于向另一通信装置传输无线信号或从另一通信装置接收无线信号的电路以及用于控制电路的程序。无线LAN控制单元201和208分别根据IEEE 802.11系列标准、基于由下面描述的帧生成单元202生成的帧来控制无线通信。无线LAN控制单元201和208分别控制与2.4GHz频带、5GHz频带和6GHz频带中的另一通信装置的无线信号。
无线LAN控制单元的数量不限于2个,并且可以是1个或3个或没有限制。在设置有1个无线LAN控制单元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时间划分的方式使用无线LAN控制单元以传输/接收多个频率通道的帧。所设置的无线天线的数量与无线LAN控制单元的数量一致。
帧生成单元202生成要由无线LAN控制单元201和208中的至少一个传输的无线LAN控制帧。由帧生成单元生成的无线LAN控制帧可基于存储在下面描述的存储单元301中的设置生成。而且,除此之外或者代替,无线LAN控制帧可基于由用户输入的用户设置生成。
无线LAN管理单元203管理通信装置102至106支持的频率通道。例如,在无线LAN控制单元201支持2.4GHz频带并且无线LAN控制单元208支持6GHz频带的情况下,无线LAN管理单元203管理并与帧生成单元202共享这些频率通道。
在通信装置102中,无线LAN管理单元203管理当前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的连接状态。连接状态包括关于通过哪个频率通道连接的通信装置的数量的信息和关于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是否是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信息。由无线LAN控制单元中的每一个支持的频率通道可由下面描述的通信单元306和无线天线307和308确定,并且可被存储在存储单元301中的设置限制。可选择地,由无线LAN控制单元中的每一个支持的频率通道可被通过UI控制单元204的用户设置改变。
UI控制单元204被配置为包括用于接收用户对通信装置的操作的触摸面板或与UI相关的硬件(例如,按键),以及控制触摸面板和硬件的程序。UI控制单元204具有向用户呈现信息的功能,例如,显示图像或输出声音的功能。
图3例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02至106中的每一个的硬件配置。通信单元102包括存储单元301、控制单元302、功能单元303、输入单元304、输出单元305、通信单元306、以及无线天线307和308。
存储单元301包括诸如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并且存储用于进行下面描述的各种操作的程序和诸如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参数的各种信息。ROM是Read Only Memory 的缩写,并且RAM是Random Access Memory的缩写。除了诸如ROM和RAM的存储器,诸如软盘、硬盘、光盘、磁光盘、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可刻录光盘(CD-R)、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和数字多功能光盘(DVD)的存储介质也可用作存储单元301。而且,存储单元可包括多个存储器等。
控制单元302包括诸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微处理单元(MPU)的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CPU是CentralProcessing Unit的缩写,MPU是Micro Processing Unit的缩写,并且ASIC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缩写。而且,DSP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的缩写,并且FPGA是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缩写。
控制单元302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单元301中的程序来控制整个的AP或STA。控制单元302可与存储在存储单元301中的程序以及操作系统(OS)合作来控制整个的AP或STA。
而且,控制单元302控制功能单元303以进行预先确定的处理,例如摄像、打印和投影。功能单元303是使AP或STA进行预先确定的处理的硬件。例如,在AP或STA是照相机的情况下,功能单元303是摄像单元,并且进行摄像处理。在AP或STA是打印机的情况下,功能单元303是打印单元,并且进行打印处理。而且,例如,在AP或STA是投影仪的情况下,功能单元303是投影单元,并且进行投影处理。由功能单元303处理的数据可以是存储在存储单元301中的数据,或是通过下面描述的通信单元306与另一AP或STA进行通信的数据。
输入单元304从用户接收各种操作。输出单元305通过监控画面和扬声器向用户进行各种输出。输出单元305的输出可以是监控画面上的显示、由扬声器输出的声音、振动输出等。输入单元304和输出单元305两者可由一个模块(如触摸面板)实现。而且,输入单元304和输出单元305可以分别与通信装置102集成或分离。
通信单元306控制符合IEEE 802.11系列标准的无线通信。通信单元306控制天线307和308以传输/接收由控制单元302生成的用于无线通信的信号。在通信装置102支持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标准、
Figure BDA0003826281290000071
标准或除IEEE 802.11be标准之外的其它标准的情况下,通信单元306可控制符合这些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在通信装置102进行符合多个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可分别地设置与各通信标准相对应的通信单元和天线。通信装置102通过通信单元306与通信装置103、104、105和106中的每一个通信诸如图像数据、文档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数据。天线307和308中的至少一个可与通信单元306集成或分离。而且,天线307和308中的每一个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物理天线以进行多输入和多输出(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MIMO)的传输/接收。
通信装置102至106中的每一个通过使用由外部电源或内置电池供应的电力来操作各单元。
图4是例示在控制单元302执行存储在通信装置102的存储单元301中的程序时所进行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流程图例示了传输信标帧的处理流程。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启动无线LAN功能时,例如,在打开通信装置102时或在打开通信装置102的无线LAN功能时,开始所述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401中,通信装置102在信标帧传输通道确定处理中确定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
基于关于由AP所支持的频率通道的信息确定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该AP由通信装置102的无线LAN管理单元203管理。例如,在无线LAN控制单元201支持2.4GHz频带并且无线LAN控制单元208支持5GHz频带的情况下,通信装置102可使用一个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和一个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另外,通信装置102也可使用两个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和两个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
而且,通信装置102可基于与通信装置102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的连接状态确定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通信装置102由无线LAN管理单元203管理。这将在下面参照图5描述。
在确定了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后,在步骤S402,通信装置102在信标帧间隔期间,通过所确定的频率通道开始用于传输信标帧的处理。在该示例中,信标帧间隔被设置为100毫秒;然而,信标帧间隔不限于此。
在步骤S403中,通信装置102监控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在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已改变的情况下(步骤S403中的“是”),处理返回至步骤S401。在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没有被改变的情况下(步骤S403中的“否”),重复进行步骤S403中的处理直至在步骤S404中确定结束处理。在此期间,信标帧的传输维持在已在步骤S402中开始传输的频率通道中。
在通信装置102与另一通信装置之间的连接状态改变的情况下,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可被改变。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新通信装置的连接描述为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的改变的示例;然而,与已经建立的其它通信装置的连接的断开可以作为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的改变来处理。
另外,在可使用的频率通道被用户输入改变时,或在通信装置102检测到周围的无线通道的拥堵情况被改变时,可改变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因此,以该改变作为触发,处理可返回至步骤S401。
在步骤S404中,在无线LAN功能结束时,例如,在通信装置102被关闭时或在通信装置102的无线LAN功能被关闭时,处理结束。
在多链路通信中,在通过多个连接的频率通道的全部传输信标帧时,会增加功耗和处理负荷。换句话说,会增加要供应到通信单元306的电力,并且会增加要由控制单元302并行进行的处理。因此,可从多个频率通道中选择代表性的通道,并且可通过代表性的通道传输不仅包括关于代表性的通道的信息而且包括关于其它频率通道(非代表性的通道)的信息的信标帧。代表性的通道可被称为主通道(Primary CH)。从而,与通信装置102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可从代表性的通道的信标帧一起获取关于非代表性的通道的信息。所获取的信息包括用于与通信装置同步的定时同步功能(TSF)信息和表示到每个通信装置的传输数据是否待机的传输表示映射(TIM)信息;然而,信息不限于此。TSF是TimingSynchronization Function的缩写,并且TIM是Traffic Indication Map的缩写。
信标帧中包括的频率通道的信息可以仅包括传输信标帧通过的频率通道以外的频率通道的信息。例如,在2.4GHz频带中传输的信标帧可以仅包括关于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的信息,在5GHz频带中传输的信标帧可以仅包括关于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的信息。在同一5GHz频带中有多个通道可使用的情况下,为了通知在同一频带中的不同通道的可用性,信标帧可以包括关于同一频带中的频率通道的信息。
关于频率通道的信息不仅可以传递给信标帧,而且可以传递给由通信装置102传输的探测响应(Probe Response)、关联响应(Association Response)或重新关联响应(Reassociation Response)。而且,属于多链路通信支持装置的通信装置103和106中的每一个可通过探测响应、关联响应或重新关联响应向通信装置102通知自身可使用的频率信息。
可通过将频率通道信息存储在诸如多链路性能要素的多链路通信支持信息要素中来将频率通道信息传递给信标帧。而且,可通过扩展已存在的信息要素(例如,多频带要素(Multi-Band Element))来存储频率通道信息,并且可使用类似的方法而不限于此。
图9例示了多链路性能要素的帧格式的示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9所例示的要素的名称是多链路性能要素;然而,名称不限于此,并且例如也可以是多链路要素或其它名称。
通信装置102、103和106中的每一个可通过使用图9所例示的多链路性能要素向对方装置通知表示自身装置在多链路通信中的性能的性能信息。通信装置102从接收到的性能信息检测通信装置是多链路通信支持装置。
多链路性能要素的帧包括要素ID(Element ID)901、长度902和ML性能(MLCapabilities)903。ML性能903包括共用信息(Common Info)904、每个频带信息(Per BandInfo)905和每个链路信息(Per Link Info)906。Common Info 904是表示所有频带和链路的共用的信息的字段。而且,Per Band Infor 905是表示特定频带中包括的所有链路的共用的信息的字段,并且包括用于每个频带的信息。而且,Per Link Info 906是表示用于每个链路的信息的字段,并且包括用于每个链路的信息。
Common Info 904中包括的主通道(Primary CH)907是包括表示用于传输/接收与多链路通信相关的管理帧的频率通道的信息的字段。管理帧表示信标帧、探测请求帧/响应帧、关联请求帧/响应帧和行动帧(Action frame)。
在性能信息是由Element(要素)表示的情况下,Per Link Info 906表示关于频率通道的信息,通过该频率通道,Element的传输装置支持多链路通信。在这种情况下,通道的数量包括一组Per Link Info 906,通过该通道的数量,Element的传输装置支持多链路通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在通信装置102支持2.4GHz频带中的1CH(通道)以及5GHz频带中的3CH的情况下,Per Link Info 906包括两个字段,即用于2.4GHz频带中的1CH的字段以及用于5GHz频带中的3CH的字段。而且,信标帧中包括的频率通道信息是Per Link Info906中包括的信息,并且是用于通过由信标帧中包括的频率通道信息所表示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信息。多链路通信支持装置可识别Per Link Info 906中包括的信息,但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不能识别Per Link Info 906中包括的信息。
Per Link Info 906中包括的链路ID(Link ID)908是包括用于识别链路的标识符的字段。
Per Link Info 906中包括的频带ID(Band ID)909是包括用于识别频带的信息的字段。例如,假设Band ID 909包括0、1和2的值,则2.4GHz频带、5GHz频带和6GHz频带作为与这些值相对应的频带。此时,例如,在Band ID 909具有0的值时,包括Band ID 909的PerLink Info 906是2.4GHz频带中的多链路通信的链路的共用的信息。Band ID 908中包括的值与由该值所表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不限于此。而且,Band ID 908的位数可增加以表示更多的频带。
带宽910是包括表示由Link ID 908所表示的链路的带宽的信息的字段。在性能信息是由多链路性能要素表示的情况下,该字段表示由Link ID 908所表示的链路所支持的带宽。带宽910是包括表示由Band ID 909所表示的频带中的通信装置所支持的带宽的性能信息的字段。例如,假设带宽910包括0、1和2的值,则20MHz带宽、40MHz带宽和80MHz带宽作为对应于这些值的频率带宽。此时,例如,在Band ID 909具有0的值时,由Band ID 909所表示的频带中的多链路性能要素的传输装置所支持的带宽是20MHz。在带宽910具有1或更多的值的情况下,多链路性能要素的传输装置在建立多链路通信的链路时可支持该值或其比其小的值的所有带宽。例如,在带宽910具有2的值时,传输装置支持所有20MHz、40MHz和80MHz作为链路的带宽。在通信装置102和103的每一个中,在仅一个链路的通信中支持的带宽和在多链路通信中支持的带宽可彼此不同。
通道(CH)911是包括表示由Link ID 908所表示的链路的频率通道的信息的字段。该字段可包括直接表示信道的数。可选择地,CH 911可包括0、1、2的值,则例如1CH、2CH和3CH的通道可显示为对应于这些值的通道。例如,在CH 911具有0的值时,对应的通道是1CH。CH 911中包括的值与由该值所表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不限于此。
将参考图5描述当在步骤S401中,控制单元302通过执行存储在通信装置102的存储单元301中的程序来确定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时的处理流程。
首先,在步骤S501中,通信装置102确定已与通信装置102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的存在/不存在。通信装置的连接状态由无线LAN管理单元203管理。在步骤S501中,在确定不存在已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的情况下(步骤S501中的否),在步骤S502中确定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在这种情况下,可基于通信装置102的默认设置、用户输入的设置或与周围的无线环境相对应的设置来确定频率通道。在在步骤S502中确定了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之后,处理结束。
而且,在步骤S502中,通信装置102可基于用户的设置,将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变成仅由用户设置的多个频率通道,或者确定各链路使用的通道。在不存在用户输入的情况下,将使用保持在存储单元301中的默认设置。
而且,可基于周围的无线环境的拥挤情况确定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作为调查拥挤情况的方法,可考虑在频带中传输探测请求并且对响应探测响应的数量进行计数的方法或对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信标帧的数量进行计数的方法。此外,也可考虑对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段内载波感测的次数进行合计的方法或与其它通信装置交换信息的方法;然而,方法不限于此。
在步骤S501中,在确定存在已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的情况下(步骤S501中的是),在步骤S503中,确定是否仅有一台通信装置建立了连接。已连接的通信装置的数量也由无线LAN管理单元203管理。
在步骤S503中,在确定仅有一台通信装置建立了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03中的是),在步骤S504中,确定是否是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连接。在步骤S504中,在确定是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04中的是),在步骤S505中,将维持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然后处理结束。在步骤S504中,在确定不是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04中的否),在步骤S506中,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被切换到通信装置已通过其建立连接的频率通道。然后处理结束。不是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连接的情况,例如表示当通信装置102在5GHz频带中传输信标帧时通信装置103在2.4GHz频带中建立连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将被确定为2.4GHz频带。在步骤S506中,当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被切换到通信装置103已通过其建立连接的频率通道时,可以维持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信标帧的传输。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两个频率通道传输信标帧。
在步骤S503中,在确定两台或更多台的通信装置建立了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03中的否),在步骤S507中,确定是否是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连接。在步骤S507中,在确定是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07中的是),在步骤S508中,维持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然后处理结束。在步骤S507中,在确定不是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07中的否),在步骤S509中,确定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是否已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建立了连接。注意,已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是否是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也由无线LAN管理单元203管理。在步骤S509中,在确定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已建立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09中的是),在步骤S510中,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被切换到两个频率通道。然后处理结束。例如,描述了通信装置102在2.4GHz频带中传输信标帧的同时在2.4GHz频带中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建立连接的情况。此时,在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也在5GHz频带中建立了连接的情况下,可通过两个频率通道传输信标帧。在通信装置102在5GHz频带与支持多链路通信的装置建立连接的情况下,以类似方式传输信标帧。
在步骤S509中,在确定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没有建立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09中的否),在步骤S511中,频率通道被切换到第二或后续的通信装置已通过其建立连接的频率通道。然后处理结束。例如,描述了通信装置102在2.4GHz频带中传输信标帧的同时在2.4GHz频带中与支持多链路通信的装置建立连接的情况。此时,在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在5GHz频带中建立了连接的情况下,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从2.4GHz频带切换到5GHz频带。在已在5GHz频带中建立连接的通信装置是支持多链路通信的装置的情况下,以类似方式切换频率通道。
如上所述,在通过频率通道中的一个传输信标帧的情况下,可在降低通信装置的功耗的同时进行通信,以便不生成不能接收信标帧的通信装置。换句话说,足以向通信单元306供应通过频率通道中的一个传输信标帧所需的电力。与通过多个频率通道传输信标帧的情况相比,这可降低功耗。而且,控制单元302没有必要进行处理以通过多个频率通道并行地传输信标帧。因此,可降低控制单元302的处理负荷。而且,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可在这种情形下接收信标帧。因此,这样的装置可基于信标帧适当地进行通信,并且可基于信标帧进行处理。
将参照图6至图8描述图5中的流程图的处理的具体示例。
图6是在通信装置102将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确定为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之后,在支持多链路通信的通信装置103在5GHz频带建立连接的情况下的序列图。
在启动后的步骤S502中,通信装置102将2.4GHz频带确定为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并且在步骤S402中,通信装置102开始信标帧的传输(M6011)。因此,通信装置103开始在2.4GHz频带中的信标帧的接收。信标帧不仅包括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信息而且包括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信息。因此,通信装置103可识别出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2.4GHz频带和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换句话说,通信装置103可通过在2.4GHz频带中接收信标帧来检测到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在通信装置103在5GHz频带通过广播传输探测请求帧时(M6021),通信装置102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接收探测请求帧。响应于接收到的探测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探测响应帧(M6022)。因此,通信装置103可检测到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此时,在通过信标帧的接收可充分地接收可通信的频率通道信息的情况下,可省略探测请求帧和探测响应帧。
为了在5GHz频带与通信装置102建立连接,通信装置103传输关联请求帧(M6023)。响应于接收到的关联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关联响应帧(M6024)。因此,通信装置103和通信装置102可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建立连接。
以该连接作为触发,在步骤S403中,通信装置102确定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已被改变。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401。虽然通信装置102通过2.4GHz的频率通道传输信标帧,但是通信装置102可检测到通信装置已在5GHz频带中连接,并且在步骤S506中可将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切换到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
由于切换,通信装置103仅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监控信标帧是足够的。因此,与通信装置103在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接收信标帧的同时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情况相比,通信装置103能够以低功耗和低处理负荷维持通信。而且,与通信装置102通过2.4GHz频带和5GHz频带传输信标帧的情况相比,通信装置102也能够以低功耗和低处理负荷维持通信。
为了通知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切换,通信装置102可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传输行动帧(M6012)。而且,通信装置102在传输M6022时将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设置为2.4GHz频带;然而,通信装置102在传输M6024时可将频率通道切换到5GHz频带并且向通信装置103通知频率通道的切换。在这种情况下,在接收到M6023时,通信装置102在步骤S403中检测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的改变,处理返回至步骤S401,并且通信装置102将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改变成5GHz频带。在M6024帧中的频率通道信息可从2.4GHz频带更新为5GHz频带。
已切换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通信装置102通过切换的频率通道维持信标帧的传输(M6025)。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装置103是支持多链路通信的通信装置。在建立与属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通信装置104的连接的情况下,可进行类似的处理。
图7是在通信装置102与支持多链路通信的通信装置103建立连接、然后通信装置102与属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通信装置104建立连接的情况下的序列图。作为示例,将描述如下情况:在通信装置102将2.4GHz频带中的频率通道确定为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后,通信装置103在2.4GHz频带中建立连接,并且然后通信装置104在5GHz频带中建立连接。
在启动后的步骤S502中,通信装置102将2.4GHz频带确定为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并且在步骤S402中,通信装置102开始信标帧的传输(M7011)。通信装置103开始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接收信标帧。由于信标帧包括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信息,因此通信装置103可识别出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2.4GHz频带和5GHz频带进行通信。换句话说,通信装置103通过在2.4GHz频带接收信标帧,可检测到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在通信装置103在2.4GHz频带通过广播传输探测请求帧时(M7012),通信装置102可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接收探测请求帧。响应于接收到的探测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探测响应帧(M7013)。因此,通过在2.4GHz频带接收通信装置102的信标帧,通信装置103可检测到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
为了在2.4GHz频带与通信装置102建立连接,通信装置103将传输关联请求帧(M7014)。响应于接收到的关联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关联响应帧(M7015)。因此,通信装置103和通信装置102可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建立连接。
以该连接作为触发,通信装置102在步骤S403中确定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已被改变。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401。虽然通信装置102检测到通信装置在2.4GHz频带中已建立连接,但是通信装置102在步骤S505中确定信标帧可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继续传输,并且维持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
另一方面,属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通信装置104在5GHz频带通过广播传输探测请求帧(M7021)。此时,通信装置102可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接收探测请求帧。响应于接收到的探测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探测响应帧(M7022)。因此,通信装置104检测到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
为了在5GHz频带与通信装置102建立连接,通信装置104将传输关联请求帧(M7023)。响应于接收到的关联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关联响应帧(M7024)。因此,通信装置104和通信装置102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建立连接。
以该连接作为触发,通信装置102在步骤S403中确定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已被改变。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401。虽然通信装置102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传输信标帧,但是通信装置102基于一台通信装置在5GHz频带已建立连接,将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切换到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
由于切换,通信装置104仅通过已建立连接的5GHz频带中的频率通道监控信标帧是足够的。
为了通知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的切换,通信装置102可通过正在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传输行动帧(M7016)。通信装置102通过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维持信标帧的传输(M7025)。已接收行动帧(M7016)的通信装置103可通过将信标帧的监控频率通道从2.4GHz切换到5GHz频带来继续与通信装置102的通信。
在通信装置103支持多链路通信但仅通过2.4GHz频带建立了连接的情况下,由于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从2.4GHz频带切换到5GHz频带,因此通信装置103的通信是断开的。然而,通信装置103也可从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信息检测到通信装置102能够在5GHz频带建立连接。因此,通信装置103也可在5GHz频带请求连接。
图8是在通信装置102与属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通信装置104建立连接、然后通信装置102与属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通信装置105建立连接的情况下的序列图。作为示例,将描述如下情况:在通信装置102将2.4GHz频带中的频率通道确定为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后,通信装置104在2.4GHz频带中建立连接,并且然后通信装置105在5GHz频带中建立连接。
在启动后的步骤S502中,通信装置102将2.4GHz频带确定为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并且在步骤S402中,通信装置102开始信标帧的传输(M8011)。通信装置104开始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接收信标帧。信标帧不仅包括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信息而且包括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信息。然而,由于通信装置104是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因此通信装置104不能识别出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2.4GHz频带和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在这样情况下,通信装置104在2.4GHz频带通过广播传输探测请求帧(M8012)。通信装置102可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接收探测请求帧。响应于接收到的探测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探测响应帧(M8013)。因此,通信装置104可检测到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
为了在2.4GHz频带与通信装置102建立连接,通信装置104将传输关联请求帧(M8014)。响应于接收到的关联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关联响应帧(M8015)。因此,通信装置104和通信装置102可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建立连接。
以该连接作为触发,通信装置102在步骤S403中确定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已被改变。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401。虽然通信装置102检测到通信装置在2.4GHz频带中已建立连接,但是通信装置102在步骤S505中确定信标帧可通过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继续传输,并且维持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
另一方面,当通信装置105在5GHz频带通过广播传输探测请求帧时(M8021),通信装置102可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接收探测请求帧。响应于接收到的探测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探测响应帧(M8022)。因此,通信装置105检测到通信装置102能够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进行通信。
为了在5GHz频带与通信装置102建立连接,通信装置105将传输关联请求帧(M8023)。响应于接收到的关联请求帧,通信装置102传输关联响应帧(M8024)。因此,通信装置105和通信装置102通过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建立连接。
以该连接作为触发,通信装置102在步骤S403中确定频率通道的使用状态已被改变。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401。通信装置102检测到已通过2.4GHz频带和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建立与多链路通信非支持装置的连接。因此,在步骤S510中,通信装置102将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切换到2.4GHz频带的频率通道和5GHz频带的频率通道。
由于切换,通信装置104和105仅通过已建立连接的各自的频率通道监控信标帧是足够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02可通过切换用于传输信标帧的频率通道来防止不能接收信标帧的通信装置的出现。
注意,存储可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代码的记录介质可提供给系统或装置,并且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单元(CPU)或微处理单元(MPU))可读取和执行存储在记录介质中的程序代码。在这种情况下,从存储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本身可实现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并且存储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可配置为上述装置。
用于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的示例包括软盘、硬盘、光盘、磁光盘、CD-ROM、CD-R、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ROM和DVD。
而且,上述功能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执行读取的程序代码来实现,而且可以通过使计算机中运行的操作系统(OS)基于程序代码的指令进行部分或全部的实际处理来实现。OS是Operating System的缩写。
而且,从存储介质读取的程序代码可写入插入到计算机的功能扩展板中包括的存储器中或连接到计算机的功能扩展单元中包括的存储器中。而且,在功能扩展板或功能扩展单元中设置的CPU可基于程序代码的指令进行部分或全部的实际处理,从而实现上述功能。
本发明可通过以下处理来实现:经由网络或存储介质将用于实现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并且使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并执行程序。而且,本发明可以由实现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电路(例如,ASIC)来实现。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并且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因此,提出以下权利要求以告知公众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3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20-048199的权益,该申请的全部分内容通过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

Claims (9)

1.一种通信装置,其通过第一频率通道和第二频率通道与另一通信装置建立连接,所述通信装置包括:
传输单元,其被配置为传输包括第一频率通道信息和第二频率通道信息的信标帧,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信息是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信息,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信息是通过所述第二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信息;以及
切换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传输所述信标帧的情况下,并且在在所述通信装置与第一其它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建立连接期间第二其它通信装置与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频率通道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将用于传输所述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从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切换为所述第二频率通道,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识别包括在所述信标帧中的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信息和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在所述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传输所述信标帧的情况下,并且在在所述通信装置与第三其它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建立连接期间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与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频率通道建立连接的情况下,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和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传输所述信标帧,所述第三其它通信装置不识别包括在所述信标帧中的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信息和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在所述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传输所述信标帧的情况下,并且在在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与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建立连接期间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与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建立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不切换用于传输所述信标帧的频率通道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的信标帧的传输被维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通过将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信息和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信息存储在多链路性能要素或多频段要素中来将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信息和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信息传递给所述信标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信息包括用于所述其它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进行同步的信息,以及
其中,通过所述第二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信息包括用于所述其它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频率通道进行同步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进行同步的信息是定时同步功能(TSF)。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通信装置作为符合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be标准的接入点运行。
8.一种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通信装置通过第一频率通道和第二频率通道与另一通信装置建立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传输包括第一频率通道信息和第二频率通道信息的信标帧,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信息是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信息,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信息是通过所述第二频率通道进行通信的信息;以及
在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传输所述信标帧的情况下,并且在在所述通信装置与第一其它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建立连接期间第二其它通信装置与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频率通道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将用于传输所述信标帧的频率通道从所述第一频率通道切换为所述第二频率通道,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识别所述第一频率通道信息和所述第二频率通道信息。
9.一种使计算机用作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的各单元的程序。
CN202180018186.1A 2020-03-18 2021-02-24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Pending CN1152450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8199 2020-03-18
JP2020048199A JP7486988B2 (ja) 2020-03-18 2020-03-18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CT/JP2021/006758 WO2021187025A1 (ja) 2020-03-18 2021-02-24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5017A true CN115245017A (zh) 2022-10-25

Family

ID=77771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8186.1A Pending CN115245017A (zh) 2020-03-18 2021-02-24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7718A1 (zh)
JP (1) JP7486988B2 (zh)
CN (1) CN115245017A (zh)
WO (1) WO202118702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9760B2 (ja) 2015-03-20 2018-07-18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032207B2 (en) 2017-11-17 2021-06-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aggregation with floating primary lin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50786A (ja) 2021-09-27
WO2021187025A1 (ja) 2021-09-23
JP7486988B2 (ja) 2024-05-20
US20230007718A1 (en)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48260B1 (en) Power saving of proxy mobile devices in neighbor aware network nan
WO2021131974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220015022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20230371078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EP4210407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CN115245017A (zh)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CN113615243A (zh) 通信设备、控制方法及程序
EP4240082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WO2023042757A1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220312314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EP4354992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EP4213561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20240107581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3171289A1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019131A1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150563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151570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3156203A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4930977A (zh) 通信装置、控制方法和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