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3320A - 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3320A
CN115243320A CN202110444576.7A CN202110444576A CN115243320A CN 115243320 A CN115243320 A CN 115243320A CN 202110444576 A CN202110444576 A CN 202110444576A CN 115243320 A CN115243320 A CN 115243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side equipment
data burst
terminal side
access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445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小英
周国华
汪少波
马景旺
娄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4457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4332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8549 priority patent/WO2022223031A1/zh
Priority to EP22791136.9A priority patent/EP4311198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243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3320A/zh
Priority to US18/490,774 priority patent/US2024005688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04W28/0967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所述终端侧设备按照网络指示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时间,最大峰值速率以及最大突发数据量,可由所述终端侧设备及时调整上行数据突发传输,有利于适配网络资源而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侧设备,服务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网侧设备和核心网系统。按照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组织制定的协议层划分,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接入层(access stratum,AS)与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交互,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与所述核心网系统交互。其中,所述接入层包括:物理(physical,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以及分组数据汇聚层(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以及可选的业务数据适配(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等。所述非接入层的信令(又称非接入层信令)中携带的内容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上是不被解析,因而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上是被透明传输给所述核心网系统的。
在无线通信过程中,例如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通信场景中,终端侧设备产生的数据传输有时需求(例如时延、传输速率等)较高,导致无线通信系统中部分节点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有时需求又较小,导致部分节点的能力过剩。因此,无线通信系统的负载均衡能力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负载均衡的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终端侧设备执行的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其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可以是独立销售的终端整体本身,也可以是终端中的至少一个芯片或终端中实现所述通信处理方法的电路系统。该通信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所述终端侧设备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其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所述调整时间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应用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信息所指示的内容是所述终端侧设备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实际调整所使用的。所述终端侧设备按照所述第一信息的指示,可由所述终端侧设备及时调整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或者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速率,有利于适配网络资源而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能力。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并携带在来自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接入层信令中;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所述接入层信令获取所述第一信息,并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到处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应用层功能,在所述应用层功能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其中,所述接入层信令可以为RRC信令,PDCP信令,RLC信令,MAC信令或PHY层信令。
在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可直接由所述接入侧设备确定,并直接通过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之间的接入层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该方案较为直接和实现简单。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可由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生成,并携带在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的应用层信令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可在应用层接收所述应用层信令,并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在所述应用层中处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应用层功能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在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由于携带在应用层信令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可不考虑应用层之下协议层上关于第一信息传输。通信系统无需在应用层之下的协议层对第一信息的传输进行改动,该方案对应用层之下的操作系统层和无线网络协议层影响较小。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侧设备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所述终端侧设备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非接入层信令,所述非接入层信令包括所述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可为确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参考。
在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在接入层接收到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指示的内容是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所确定的,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非接入层信令将第二信息转发给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所述核心网系统控制面中各个节点可参考第二信息,以便确定所述终端侧设备实际使用的所述第一信息。在该方案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实际使用的所述第一信息的决策并不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提供的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参考信息。该方案不仅考虑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还进一步考虑到所述核心网系统,通过所述应用服务器控制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数据传输的调整,以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的能力。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突发可以为一个数据传输中同一个周期段下的多个数据突发的某一个,例如同一周期段下的第一个数据突发或最后一个数据突发。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接入网侧设备执行的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其中,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以是独立的基站,也可以是基站中的至少一个芯片或所述基站中实现所述通信处理方法的功能模块,例如,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或(central unit,CU)。
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第一信息;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第二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与所述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对应。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将所述第一信息直接通过接入层信令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和所述终端侧设备可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突发进行调整,该方案直接且实现简单。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接入网侧设备执行的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其中,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以是独立的基站,也可以是基站中的至少一个芯片或所述基站中实现所述通信处理方法的功能模块,例如,基站的DU或CU。
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网层信令包括第二信息;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将来自所述终端侧设备的非接入层信令发送给核心网系统,所述非接入层信令包括所述第二信息。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进一步将来自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的应用层信令透传给所述终端侧设备,所述应用层信令包括第一信息,以便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进行上行数据突发的调整。
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将所期待的第二信息作为参考信息,通过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核心网系统之间的非接入层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并进一步转发由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生成的第一信息。
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提供的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参考信息。该方案不仅考虑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还进一步考虑到所述核心网系统以及所述应用服务器,通过所述应用服务器来直接控制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数据传输的调整,以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接入网侧设备执行的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与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的接口上直接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前述第二信息。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将来自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的应用层信令透传给所述终端侧设备,其中,所述应用层信令包括前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参考所述第二信息而确定。
第四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将所期待的第二信息作为参考信息直接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而不需要经过终端侧设备的非接入层进行中转,并可进一步转发由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生成的第一信息。第四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提供的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参考信息。该方案不仅考虑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还进一步考虑到所述核心网系统以及所述应用服务器,通过所述应用服务器来直接控制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数据传输的调整,以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的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执行的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接收前述第二信息,并向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或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
第五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可直接将所述第二信息转发给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也可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将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发送给所述应用服务器。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可根据第二信息对所述第二信息指示的参考调整时间,参考峰值速率或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进行更新,再发送给所述应用服务器。应用第五方面的提供技术方案,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可将第二信息指示的参考信息或其更新信息发送给应用服务器,以便应用服务器来对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可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并直接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的,也可以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并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再携带在所述终端侧设备的非接入层信令中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的。
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接收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的前述第一信息,并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以便所述终端侧设备调整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在第五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SMF且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为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这种情况下,所述SMF可直接或通过其它核心网设备,如PCF,NEF和AF中的至少一种,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或者转发所述第二信息。
在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SMF和PCF且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为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或第二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为所述PC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SMF从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可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一更新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也可以直接转发所述第二信息;而PCF可直接向所述应用服务器转发或者通过NEF或AF转发SMF发送的所述第二信息或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也可以对来自SMF的所述第二信息或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二更新信息后再进行发送。
在第五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SMF,PCF和NEF,且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为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或所述第三更新信息,所述第三更新信息为所述NE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NEF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NEF对所述第二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所述NEF对所述第三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如果所述PCF向所述NEF发送的是所述第二信息,则所述NEF可直接向所述应用服务器转发所述第二信息,也可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三更新信息后再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更新信息。如果所述PCF向所述NEF发送的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则所述NEF可直接向所述应用服务器转发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也可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三更新信息后再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更新信息。如果所述PCF向所述NEF发送的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则所述NEF可直接或通过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转发所述第二更新信息,也可对所述第二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三更新信息后再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更新信息。可选地,所述AF接收所述NEF发送来的第二信息或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直接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也可以进行更新后再将更新后的信息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
在第五方面的上述各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核心网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可直接转发上一节点发来的信息,也可以对其进行更新后再发送给下一节点,使得每个节点都有机会参与到数据传输的调整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接入网侧设备提供的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出下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将所述第三信息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并且接收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并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直接通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与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之间的接口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所述第三信息,或者先通过接入层信令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再由所述终端侧设备携带在非接入层信令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
应用第六方面的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将所期待的用于调整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的参考信息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以便所述核心网系统和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调整下行数据突发,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执行的通信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接收来自接入网侧设备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出下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将所述第三信息或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接收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并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发送给所述接入网侧设备。
应用第七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可将第三信息指示的参考信息或其更新信息发送给应用服务器,以便应用服务器来对下行数据传输进行调整,以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能力。
在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SMF且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为第五更新信息,所述第五更新信息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三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这种情况下,所述SMF可直接或通过其它核心网设备,如PCFNEF和AF中的至少一种,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五更新信息或者转发所述第三信息。
在第七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SMF和PCF且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为所述第五更新信息或第六更新信息,所述第六更新信息为所述PCF对所述第三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对所述第五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SMF从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三信息,可对所述第三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五更新信息,并发送所述第五更新信息,也可以直接转发所述第三信息;而PCF可直接向所述应用服务器转发或者通过NEF或AF转发SMF发送的所述第三信息或所述第五更新信息,也可以对来自SMF的所述第三信息或所述第五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六更新信息后再进行发送。
在第七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核心网系统包括SMF,PCF和NEF,且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为所述第五更新信息,所述第六更新信息或第七更新信息,所述第七更新信息为所述NEF对所述第三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NEF对所述第五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NEF对所述第六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如果所述PCF向所述NEF发送的是所述第三信息,则所述NEF可直接向所述应用服务器转发所述第三信息,也可对所述第三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七更新信息后再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七更新信息。如果所述PCF向所述NEF发送的是所述第五更新信息,则所述NEF可直接向所述应用服务器转发所述第五更新信息,也可对所述第五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七更新信息后再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七更新信息。如果所述PCF向所述NEF发送的是所述第六更新信息,则所述NEF可直接或通过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转发所述第六更新信息,也可对所述第六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所述第七更新信息后再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七更新信息。可选地,所述AF接收所述NEF发送来的第三信息或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直接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也可以进行更新后再将更新后的信息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
在第七方面的上述各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核心网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可直接转发上一节点发来的信息,也可以对其进行更新后再发送给下一节点,使得每个节点都有机会参与到下行数据传输的调整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一种终端侧设备,所述终端侧设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收发单元可被划分为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任意一种的接收和发送动作,处理单元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任意一种的确定等处理动作。在具体物理实现中,收发单元可以为收发电路或收发器,可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处理单元可以为处理电路或处理器。可选地,所述终端侧设备可以为独立销售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为所述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某个电路系统,所述芯片或所述电路系统中包含多个门电路以实现前述各个功能单元的功能。第五方面提供的通信装置,可以实现前述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任意一种达到的有益效果,具体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九方面提供接入网侧设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包括:发送单元、处理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分别用于执行第二方面,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任意一种中发送和接收动作,处理单元用于执行第二方面,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任意一种任意一种的调整等处理动作。在具体物理实现中,发送单元可以为发送器,接收单元可以为接收器。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以为独立销售的基站,也可以为所述基站被拆分的硬件实体,例如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或(central unit,CU),也可以为所述基站中的芯片或电路系统,所述芯片中或所述电路系统中包含多个门电路以实现前述各个功能单元的功能。第六方面提供的通信装置,可以实现前述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任意一种达到的有益效果,具体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方面提供一种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该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第一接收装置,第二接收装置和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和第二接收装置用于执行前述第五方面或第七方面核心网系统控制面的接收动作;所述发送装置用于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执行的发送动作。
在第十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装置、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均为SMF;或,所述第一接收装置为SMF,所述发送装置为PCF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为SMF或PCF;或,所述第一接收装置为SMF,所述发送装置为NEF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为SMF,PCF或NEF;或所述第一接收装置为SMF,所述发送装置为AF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为SMF,PCF,NEF或AF。
第十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明确了核心网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可直接转发上一节点发来的信息,也可以对其进行更新后再发送给下一节点,使得每个节点都有机会参与到数据传输的调整中,有利于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包含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调用时,使得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第六方面,第七方面及其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任意一种所述的方法。可选地,第十一方面提供的通信处理装置可以为芯片系统本身,也可以为包括所述芯片系统的独立销售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调用以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第六方面,第七方面及其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任意一种所述的方法。第十二方面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含在芯片系统中,或包含所述芯片系统的独立销售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在被所述计算机调用时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第六方面,第七方面及其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任意一种所述的方法。第十三方面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计算机软件代码,可被包含在芯片系统中,或包含所述芯片系统的独立销售的设备中。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的协议层划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帧传输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帧传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装置的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处理装置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核心网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所示的通信系统包括终端侧设备、接入网侧设备和核心网系统。其中,接入网侧设备可以为基站,无线局域网接入点、中继节点等各种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TRP),为终端侧设备提供授权频谱下的接入服务或非授权频谱下的接入服务。所述接入网侧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到所述核心网系统。终端侧设备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常见的终端侧设备例如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各类用户设备)。所述终端侧设备可由一个接入网侧设备提供通信服务,也可使用双连接技术同时由至少两个接入网侧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按照协议层在空中接口上分别传输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其中,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作为一个独立设备,也可以按照协议层被拆分成不同设备。例如,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按照协议层被拆分后,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包含一个中央单元(central unit,CU)和至少一个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unit,DU)。所述CU用于实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PDCP层,RRC层及其以上协议层的功能;所述DU用于实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RLC层,MAC层以及PHY层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对于如下各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PDCP层,RRC层或以上协议层的功能可由所述CU执行;对于接入网侧设备在RLC层,MAC层或PHY层的功能由所述至少一个DU执行。
如图1B所示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组织定义的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和用户面。其中,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AMF)实体,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实体、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实体,网络暴露功能(NetworkExposure Function,NEF)实体以及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实体,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所述核心网系统的用户面包括用户面功能(UserPlane Function,UPF)实体。其中,SMF实体用于对终端侧设备进行网际协议(IP)地址的分配、对服务所述终端侧设备的UPF实体的选择,对所述终端侧设备进行计费以及服务质量(QoS)策略控制等管理功能。UPF实体,作为用户面的锚点,用于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数据传输进行在通信系统中的具体转发,并基于该数据传输的流量情况生成账单。PCF实体用于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数据传输进行计费。NEF实体用于向网络管理者(例如运营商)暴露3GPP网络的能力,并接收网络管理者提供的管理策略。AF实体用于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与互联网中的应用服务器交互应用层信令。AMF实体用于所述核心网系系统的控制面与接入网设备交互信令,从用户设备接收所有连接和会话相关信息,但仅负责处理连接和移动管理任务并将与会话管理相关的所有消息都转发到SMF实体。UDM实体用于统一数据管理,比如管理签约数据和对外开放的能力信息。
图1A和图1B所示的通信系统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互联网连接,其中,互联网中包括了提供各种内容服务(例如多媒体电影、音乐)的应用服务器。所述终端侧设备可通过与这些应用服务器通过应用层使用对应的应用层功能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应用层功能又称为应用程序。
图1A,图1B和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可以是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也称5G系统)、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和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evolution,LTE-A)系统等无线通信系统。
图2以图1A和图1B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按照协议层划分后的通信系统架构。其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包括与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对等的接入层,与所述核心网系统对等的非接入层,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OS)层和应用层。
其中,所述对等的接入层分为控制面和用户面。所述控制面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所述用户面包括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所述操作系统层包括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Protocol,TCP/IP)层和无线接口层(radio interface layer,RIL)层。其中,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可通过RIL层与RRC层直接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非接入层与RRC层进行通信,还可以通过非接入层与接入层的其他实体进行通信,或直接与接入层的其他实体进行通信。接入层的至少一个协议层的功能可集成在调制解调器中,该调制解调器可为独立的调制解调芯片。其中,在PDCP层和RLC层之间的通道被称为RLC信道,RLC层和MAC层之间的通道被称为逻辑信道,MAC层和PHY层之间的通道被称为传输信道,而PHY层之下为物理信道。常用的物理信道,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ontrol channel,PUSCH)以及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ontrol channel,PDSCH)。
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从物理实现上看,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以是基站,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等本身,也可以是所述基站或所述无线局域网接入点中的芯片或电路系统;所述终端侧设备可以是用户设备本身,或者所述用户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系统。
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可以数据突发的形式进行,其中,一个数据突发为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的集合。
在视频领域,例如使用VR技术产生的数据传输,一个视频帧包含至少一个数据突发,一个数据突发包含同一业务同一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该视频帧可基于如图3所示的视频组(group of picture,GOP)的视频编码技术或基于如图4所示的渐进编码刷新(gradual decoding refresh,GDR)的视频编码技术。
在GOP视频编码技术中,这个视频帧可以为帧内视频(intra-Picture,I)帧,也可以前后预测视频(predictive-picture,P)帧或者B帧。
I帧实际就是完整视频经过压缩后的数据帧,由于I帧描述了完整视频的详情,通过对I帧独立解码可重构完整视频。在视频编码序列中,I帧会周期性地出现,两个相邻I帧之间为一个周期的距离,也称为GOP值。
P帧不能被独立解码,通过参考靠近的I帧或其它P帧被解码出。以4K分辨率的视频,假设基础体验为35Mbps比特,60帧/秒(fps),则这个视频每1到2秒产生一个I帧,每16.7毫秒产生一个P帧,I帧的视频大小大约是P帧的视频大小的10倍。无论是I帧还是P帧,当一个帧内所有数据包在预期时延内全部正确接收,这帧视频才可被正确解码,这个预期时延在无线通信系统里又称为包时延预算。
B帧为双向预测编码视频帧,它被解码时既需参考该B帧之前靠近的视频帧(例如I帧或P帧),也要参考该B帧之后的视频帧(例如P帧)。
在GDR视频编码技术中,视频编码序列没有周期性的I帧,只有P帧。换句话说,一个较大的I帧的视频被分片到在多个P帧中,而使得单位时间内要处理的数据量变得平滑。一个视频分片指一个视频的一个区域。这多个P帧中,包括2种类型。第一类P帧,包含两个视频分片的信息;其中,第一个视频分片被称为I分片,可被独立解码而重构出视频;第二个视频分片,被称为P分片,不能被独立解码,可参考第一视频分片和前面某个P帧才可被重构出视频。
为了提高用户体验,例如在VR领域中,终端侧设备产生的数据传输有时需求较高,有时又较低,对网络负载均衡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如图5所示的系统交互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501,终端侧设备接收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1)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
上述调整时间可以是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含的至少一个数据包中某个一个数据包(如第一个数据包或最后一个数据包)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
可选地,到达所述接入层的时间可被认为是某个一个数据包(如所述第一个数据包或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发出的时间,例如,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向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操作系统或所述接入层发出的时间。可选地,到达所述接入层的时间为某一个数据包(如所述第一个数据包或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到达所述接入层中的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或物理层的时间。
可选地,到达所述接入层的时间为某一个数据包(如所述第一个数据包或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从所述接入层中的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或物理层发出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同一数据包,从上述某一协议层发出的时间与到达这个协议层的下一协议层的时间之间的偏差可能不被考虑。这种情况下,从某一协议层发出的时间等于到达这一协议层的下一协议层的时间。例如,对于同一数据包,到达PDCP层的时间约等于从SDAP层发出的时间。
上述第一信息可以时间偏移量的形式来指示所述调整时间。假设上述数据突发是周期性的,则上述第一信息表明了在被配置的周期上提前或延后所述时间偏移量进行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所述时间偏移量的计量单位可以是毫秒ms、微妙us、纳秒ns,。
上述第一信息也可以绝对时间的形式来指示所述调整时间。例如,采用卫星导航系统时钟如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卫星定位系统),UTC(CoordinatedUniversal Time,通用协调时间)时钟或本地时钟等时钟类型的授时时间。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信息表明了在所指示的绝对时间进行所述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其中,GPS时间,相对起源是公历1980年1月6日00:00:00的11日11时10分5秒10毫秒,甚至精细到20微妙10纳秒。UTC时间和GPS时间的授时相差若干秒。
可选地,第一信息还包含绝对时间的所属的时钟类型,以指示使用卫星导航系统时钟,UTC时钟还是本地时钟。
为了保证所述终端侧设备与通信系统中的其它节点时间同步,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周期性地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校准时间,以便所述终端侧设备对第一信息指示的调整时间与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理解一致。
(2)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或能提供的在一个周期内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
可选地,第一信息通过指示在所述空中接口上的所述最大峰值速率,使得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被传输时不超过所述最大峰值速率。其中,所述最大峰值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在物理层从物理天线端口传输的最大比特速率或表示单位时间内在PDCP层从应用层接收到的数据的最大比特速率。在视频领域,所述最大峰值速率可为最大流比特率(maximum flow bit rate,MFBR),以表示所述数据突发所属QoS流期待的最高比特速率;超出该最高比特速率的比特负载将会被所述终端侧设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或所述核心网系统取消传输或延迟传输。
在视频领域,最大峰值速率通常取决于I帧或包含I分片的P帧的速率,而I帧或包含I分片的P帧的速率表明了I帧或包含I分片的P帧视频的质量高低,而I帧或包含I分片的P帧视频质量高意味着占有更多的时频资源。一个视频帧的周期内在空中接口上确定的所述视频帧的最大峰值速率=一个视频帧的大小除以视频帧的周期。通过调整最大峰值速率,有利于接入网侧设备对资源的控制,实现负载均衡。
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可以描述为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在一个周期(如,16.6毫秒或8.33毫秒)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这种情况下,以视频帧为例,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在一个视频帧的周期内能完成传输的最大数据量,也就是一个视频帧的最大数据量。
(3)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
最大突发数据量表示在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数据量(maximum data burst volume,MDBV)。所谓包时延预算是指在一个数据突发被期待传输完成的预定时间,比如一个上行数据突发的包时延预算假设为10毫秒,接入网侧设备在10毫秒内能传输的上行最大数据量为5兆比特,则包时延预算为最大突发数据量5兆比特对应的10ms。
502,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所述终端侧设备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息,确定在应用层处理所述数据突发的应用层功能,并在所述应用层按照所述第一信息的指示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所述终端侧设备可在所述应用层(具体使用所述应用层功能)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接入层的时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速率以及数据量。
其中,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速率的具体操作可以为,确定在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再由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确定视频帧的视频编码参数,通过调整所述视频编码参数来调整所述传输速率。
可选地,在501之前,在所述终端侧设备接入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过程中,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可向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发送某一QoS流的QoS要求,所述QoS要求包括包时延预算,保证比特速率,误包率等信息。如果所述接入网侧按照所述QoS要求为所述终端侧设备提供接入服务,则接纳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并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建立承载该QoS流的数据无线承载。
应用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从无线网络中接收用于进行调整上行数据突发的第一信息,有利于在所述无线网络的控制下,所述终端侧设备及时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从而可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负载均衡能力。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是对第一实施例的进一步细化描述。
S600,接入网侧设备确定要对终端侧设备的上行业务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统计所述终端侧设备在某个时间段内该上行业务的特征信息,例如所述上行业务的传输时间、所述上行业务的周期、每个周期内的数据突发的数据量。其中,所述上行业务的周期为一个视频帧的周期,一个视频帧内又包括至少一个上行数据突发。因此一个视频帧的周期又等于所述至少一个上行数据突发中任一个的周期,即一个上行数据突发的周期等于所述上行业务的周期。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接收所述终端侧设备或核心网系统发送的该上行业务的特征信息。如果在相同时间段内,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量变化超过一定门限,则认为需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如前所述,在视频领域,I帧和P帧,或者包括含有I分片的P帧和不含I分片的P帧,均可以包含至少一个数据突发。
可选地,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服务至少两个终端侧设备的情况下,以两个终端侧设备为例,如果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传输时间相同或相近(例如小于某个门限),但由于资源不足,无法保证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需求,例如传输时延等。这种情况下,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认为需对这两个终端侧设备之一或两者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接入网侧设备可以选择信号质量好且MIMO信道相关性小的终端侧设备1和终端侧设备2进行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MIMO)配对。如果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的到达时间不同或间隔相差较大时,而无法在同一上行信道(例如PUSCH)上实现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这种情况下,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认为需对这两个终端侧设备之一或两者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以使得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空分复用在相同时间(例如同一PUSCH资源)上进行上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无线资源有限,导致不能在相同时间上(例如同一PUSCH资源)服务两个终端侧设备的情况下,如果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的到达时间相同或间隔相差小于某个门限时,而无法在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时延预算内上完成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这种情况下,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对这两个终端侧设备之一或两者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如果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的到达时间因为处于时分复用(TDD)系统的下行发送时机,则推迟到下个可用的TDD上行发送时机,导致和另外一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业务的发送相同或间隔相差小于某个门限时,而所述接入网设备的无线资源有限,导致不能在相同时间上(例如同一PUSCH资源)服务两个终端侧设备的情况下,无法在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时延预算内上完成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这种情况下,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对这两个终端侧设备之一或两者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当然,也有可能2个终端的上行突发的导致时间都处于TDD系统的下行发送时机,都要推迟到下个可用的TDD上行发送时机,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确定某个业务的上行数据突发所属业务的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或最大突发数据量超过预设的门限,则确定对这个业务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一方面,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另一方面,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确定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在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数据量、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以调整这个业务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确定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会话以及所属QoS流。
S601,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前述的第一信息。相应地,所述终端侧设备在接入层接收所述接入层信令。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
可选地,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为CU-DU分离架构下,所述第一信息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DU生成。所述DU可将所述第一信息携带在所述接入层信令中的MAC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中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所述DU也可通过F1接口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CU,再由所述CU将第一信息携带在所述接入层信令中的PDCP信令或RRC信令中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
可选地,所述接入层信令还包括用于指示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信息,如逻辑信道的标识。其中,逻辑信道是指接入层中MAC协议层和RLC协议层之间的通道。逻辑信道可明确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在MAC协议层和RLC协议层之间是哪种优先级的业务,从而可以有序控制所述上行数据突发与其它上行数据突发的先后传输。
可选地,所述接入层信令还包括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会话(session)的标识以及所属QoS流的标识,以表示调整所述会话中所述QoS流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其中,所述会话可以是指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的PDU会话,QoS流是指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的QoS流。可选地,所述会话的标识或所述QoS流的标识,是协议特定的。当所述接入层信令中包含了协议特定的会话的标识或所述QoS流的标识,才表示所述会话中属于所述QoS流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被允许调整。可选地,所述接入层信令还包括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会话。若所述接入层信令中携带所述会话的标识,而未携带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QoS流的标识,则表示调整所述会话中的所有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信令不包括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的会话的标识或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QoS流的标识。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可判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QoS流或所属会话是否为协议预定义的;如果是,则表明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被允许调整;如果不是,则表明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不被允许调整。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判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的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或最大突发数据量是否超过预设门限;如果超过,则表明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被允许调整;如果未超过,则表明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不被允许调整。
所述接入层信令可为MAC层信令。所述MAC层消息可以包括MAC子头和MAC控制元素(CE)。其中,所述MAC子头包括协议预定义的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AC层消息是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调整的控制消息;MAC CE包括前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内容和用于指示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信息,如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接入层信令可为RRC层信令,例如RRC重配置消息或下行信息传输(DLInformationTransfer)消息。所述RRC层信令包括前述第一信息指示的调整内容和用于指示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信息,如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所述接入层信令可为PDCP层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PDCP层PDU包括用于指示该PDCP层PDU为控制PDU的第一字段,用于指示PDU类型(例如是用于调整时间的,指示最大峰值速率或者指示最大突发数据量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的)的第二字段,以及用于指示前述第一信息的内容的第三字段。其中,第一字段和第二字段可能合并为同一字段。
所述接入层信令可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CI),该DCI携带前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内容和用于指示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信息,如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所述终端侧设备可通过盲检测所述DCI,获取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内容。
S602,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终端侧设备在接入层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可确定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并确定所述逻辑信道在应用层具体对应的应用层功能,通知(例如通过操作系统层的RIL协议层)该应用层功能所述第一信息,以便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其中,应用层功能为所述终端侧设备使用的处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应用程序。
假设S601的调整时间为绝对时间,且通知应用层调整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为最近一个上行数据突发,且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接入层的时间为t1时刻。如果所述终端侧设备来不及调整所述最近一个上行数据突发的时间,例如来不及推迟到t1时刻,或者,在收到的第一信息的时刻已经超过t1时刻,所述终端侧设备可以基于t1时刻按照所述上行突发的周期确定最近的下一个要发送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时间,以实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的调整。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所述调整时间、所述最大峰值速率以及所述最大突发数据量均可以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应用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入网侧设备通过接入层直接通知所述终端侧设别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内容,使得上行数据突发在所述终端侧设备进行调整。本方案通过接入层信令直接与终端侧设备的操作系统交互,在提高了网络的负载均衡能力的情况下,方案更为简单直接。
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如图7所示。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是对第一实施例的进一步细化描述。
S700,接入网侧设备确定要对终端侧设备的上行业务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具体确定方式,可与S600相同。
S701,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
(1)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
(2)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
(3)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在S701中,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的参考信息是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所期待的,在其它通信节点可直接转发所述接收到的参考信息,也可根据所述接收到的参考信息进行更新。
可选地,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为CU-DU分离架构下,所述第二信息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CU或DU生成。在由所述DU生成所述第二信息的情况下,所述DU可通过F1接口将所述第二信息发送给所述CU,再由所述CU将第二信息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
S702,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的会话的标识以及所属的QoS流的标识,以表示调整所述会话中属于所述QoS流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其中,所述会话可以是指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的PDU会话,QoS流是指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的QoS流。可选地,所述会话的标识或所述QoS流的标识,是协议预定义的。当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包含了协议特定的会话的标识或所述QoS流的标识,才表示所述会话中属于所述QoS流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被允许调整。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会话。若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携带所述会话的标识,而未携带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QoS流的标识,则表示调整所述会话中的所有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不包括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的会话的标识或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QoS流的标识。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可判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QoS流或所属会话是否为协议预定义的;如果是,则表明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被允许调整;如果不是,则表明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不被允许调整。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判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的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或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最大突发数据量是否超过预设门限;如果超过,则表明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被允许调整;如果未超过,则表明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不被允许调整。
下面以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SMF和PCF为例来介绍。
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可携带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设备和所述SMF之间的PDU会话资源通知传输消息、PDU会话资源修改指示消息等消息中。
S703,所述SMF根据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在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对应的应用层功能,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比如,包括IP五元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使用的协议类型)。
可选地,所述SMF经由AMF接收到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
S704,所述SMF向PCF发送第二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标识,所述应用层功能标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携带在所述SMF和所述PCF之间的测量控制更新请求消息中。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直接包括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SMF对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一更新信息。
所述第一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SMF确定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SM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或在一个发送周期内的的最大数据量;所述SM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705,所述PCF根据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确定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S706,所述PCF向NEF发送第三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标识,所述应用标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
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或所述PCF对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二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PCF确定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PC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所述PC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707,所述NEF根据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对应的应用服务器以及对应的应用层功能。
S708,所述NE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第四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NEF可以经由AF实体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
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或所述NEF对所述第二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三更新信息。所述第三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NEF确定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NE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所述NE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可选地,所述AF接收到第二信息或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直接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也可以进行更新后再将更新后的信息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
可选地,所述AF接收到所述第二信息或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还可以将第二信息指示的针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最大峰值速率,一个周期内的所述最大数据量以及最大突发数据量,与针对其它上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最大峰值速率,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数据量以及最大突发数据量分别进行汇聚。其中,这里的其它上行数据突发与前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描述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属于同一业务,但包含属于不同的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这种情况下,AF可将汇聚后的结果发送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处理这个业务的应用层功能,以便该应用层功能针对这个业务整体进行调整。
S709,所述应用服务器通过所述应用层功能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第一信息。
可替换地,PCF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调整信息,而无需NEF的调整步骤。因此,S706至S708可替换为:S706’,所述PCF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调整信息。
可替换地,SMF可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而无需PCF和NEF的调整步骤。因此,S704至S708可替换为:S704’,所述SMF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调整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由所述应用服务器基于所接收到的调整指示信息确定出,所述第一信息可为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第三更新信息,或所述应用服务器对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或所述第三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四更新信息。所述第四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数据量;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
可选地,在所述应用服务器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后,所述应用服务器经由核心网系统(如,经由AF、NEF、SMF、AMF)向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发送所述上行业务的特征信息,例如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时间、周期、每个周期内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S710,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终端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调整响应信息。所述调整响应信息可包括以下信息至少一种:是否接受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实际调整时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实际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实际最大数据量,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实际最大突发数据量。
可选的,在所述应用服务器收到所述调整响应信息后,所述应用服务器经由核心网系统(如,经由AF、NEF、SMF、AF)向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发送所述上行业务的特征信息,例如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传输时间、周期、每个周期内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辅助接入网侧设备进行调度传输。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所述调整时间、所述最大峰值速率以及所述最大突发数据量均可以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应用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经由核心网系统控制面各个节点和应用服务器来通知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的调整,可以减少接入层信令直接对操作系统的交互,在提高了负载均衡的情况下,还降低了终端侧设备的实现难度。
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如图8所示。第四实施例用于下行数据突发的下行传输。
S800,接入网侧设备确定要对终端侧设备的下行业务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统计所述终端侧设备在某个时间段内该下行业务的特征信息,例如所述下行业务的传输时间、周期、每个周期内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量。所述下行业务的周期可以认为是所述下行业务中搜书下行数据突发的周期。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接收核心网系统发送的该下行业务的特征信息。如果在相同时间段内,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量变化超过一定门限,则认为需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如前所述,在视频领域,I帧和P帧,或者包括I分片的P帧和不包括I分片的P帧,均可以包含至少一个下行数据突发。
可选地,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服务两个终端侧设备的情况下,如果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下行数据突发传输时间相同或相近,但由于资源不足,无法保证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下行需求,例如传输时延等。这种情况下,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认为需对这两个终端侧设备之一或两者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通过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MIMO)技术,例如空间复用技术,同时服务相互配对的两个终端侧设备的情况下,如果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下行数据突发的到达时间不同或间隔相差较大时,而无法在同一下行信道(例如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上实现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下行数据突发的传输。这种情况下,所述接入网侧设备认为需对这两个终端侧设备之一或两者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无线资源有限,导致不能同时服务两个终端侧设备的情况下,如果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下行数据突发的到达时间相同或间隔相差小于某个门限时,而无法在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下行数据突发的传输时延预算内上完成这两个终端侧设备的下行数据突发的传输。这种情况下,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对这两个终端侧设备之一或两者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确定某个下行业务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峰值速率或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最大突发数据量超过预设的门限,则确定对这个下行业务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传输进行调整。
一方面,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确定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另一方面,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确定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接入网侧设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以调整这个下行业务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可确定传输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会话以及所属QoS流。
S801,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1)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从应用服务器发出的参考调整时间;
(2)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
(3)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802,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为CU-DU分离架构下,所述第三信息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CU或DU生成。在由所述DU生成所述第三信息的情况下,所述DU可通过F1接口将所述第三信息发送给所述CU,再由所述CU将第三信息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
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三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的会话的标识以及所属的QoS流的标识,以表示调整所述会话中属于所述QoS流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其中,所述会话可以是指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的PDU会话,QoS流是指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的QoS流。可选地,所述会话的标识或所述QoS流的标识,是协议预定义的。当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包含了协议特定的会话的标识或所述QoS流的标识,才表示所述会话中属于所述QoS流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被允许调整。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会话。若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携带所述会话的标识,而未携带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QoS流的标识,则表示调整所述会话中的所有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不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的会话的标识或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QoS流的标识。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可判断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QoS流或所属会话是否为协议预定义的;如果是,则表明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被允许调整;如果不是,则表明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不被允许调整。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侧设备判断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的最大峰值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或前述最大突发数据量是否超过预设门限;如果超过,则表明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被允许调整;如果未超过,则表明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不被允许调整。
下面以核心网系统至少包括SMF和PCF为例来介绍。
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可携带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和所述SMF之间的PDU会话资源通知传输消息、PDU会话资源修改指示消息等消息中。
S803,所述SMF根据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确定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在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对应的应用层功能,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比如,包括IP五元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使用的协议类型)。
可选地,所述SMF经由AMF接收到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
S804,所述SMF向PCF发送第二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标识,所述应用层功能的标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携带在所述SMF和所述PCF之间的测量控制更新请求消息中。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直接包括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三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SMF对第三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五更新信息。
所述第五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SMF确定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从所述应用服务器发出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SM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所述SM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805,所述PCF根据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确定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S806,所述PCF向NEF发送第三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标识,所述应用标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
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三信息,所述第五更新信息,或所述PCF对第五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六更新信息。所述第六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PCF确定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PC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所述PC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807,所述NEF根据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确定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对应的应用服务器以及所述应用层功能。
S808,所述NE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第四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NEF可经由AF实体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AF接收所述NEF发送来的第三信息或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直接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也可以进行更新后再将更新后的信息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
可选地,所述AF接收到所述第三信息或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还可以将第三信息指示的针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最大峰值速率,一个周期内的所述最大数据量以及前述最大突发数据量,与针对其它下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最大峰值速率,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数据量以及最大突发数据量分别进行汇聚。其中,这里的其它下行数据突发与前述第三信息中描述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属于同一业务,但包含属于不同的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这种情况下,AF可将汇聚后的结果发送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处理这个业务的应用层功能,以便该应用层功能针对这个下业务整体进行调整。
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三信息,所述第五更新信息,所述第六更新信息或第七更新信息,其中,所述第七更新信息为所述NEF对所述第三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对所述第五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对所述第六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第七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NEF确定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从所述应用层服务器发出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NE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所述NE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809,所述应用服务器根据所接收的调整指示信息,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进行调整,并通过所述核心网系统和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调整后的下行数据突发。
可选地,在S809之后,所述应用服务器经由核心网系统(如,经由AF、NEF、SMF、AMF)向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发送所述下行业务的特征信息,例如所述下行突发的传输时间、周期、每个周期内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
可替换地,PCF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调整信息,而无需NEF的调整步骤。因此,S806至S808可替换为:S806’,所述PCF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调整信息。
可替换地,SMF可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而无需PCF和NEF的调整步骤。因此,S804至S808可替换为:S804’,所述SMF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调整信息。
在S809中,对于下行业务来说,应用服务器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调整后,可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该下行业务的下行数据突发。
可选地,在所述应用服务器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调整后,所述应用服务器经由核心网系统(如,经由AF、NEF、SMF、AMF)向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发送所述下行业务的特征信息,例如所述下行业务的传输时间、周期、每个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以辅助接入网侧设备进行调度传输。
可选地,所述第三信息或其更新信息指示的所述调整时间、所述最大峰值速率以及所述最大突发数据量均可以通过应用服务器的调整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应用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接入网侧设备经由各类核心网系统和应用服务器来通知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的调整,可以减少接入层信令直接对操作系统的交互,在提高了负载均衡的情况下,还降低了终端侧设备的实现难度。
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如图9所示。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是对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进一步细化描述。在第四实施例中,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为上行数据突发的上行传输。
S900,接入网侧设备确定要对终端侧设备的上行业务的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具体确定方式,可与S600相同。
S901,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
所述接入层信令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突发所属会话以及所属QoS流。
S902,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非接入层信令向SMF发送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的会话的标识以及所属的QoS流的标识。
可选地,所述非接入层信令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所属会话以及所属QoS流。其中,所述非接入层信令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是透传的。
S903,所述SMF根据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在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对应的应用层功能,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比如,包括IP五元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使用的协议类型)。
S904,所述SMF向PCF发送第二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标识,所述应用层功能的标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携带在所述SMF和所述PCF之间的测量控制更新请求消息中。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直接包括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SMF对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一更新信息。
所述第一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SMF确定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SM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发送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所述SM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905,所述PCF根据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确定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S906,所述PCF向NEF发送第三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标识,所述应用层标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
可选地,所述AF可接收第二信息或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直接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也可以进行更新后再将更新后的信息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
可选地,所述AF接收到所述第二信息或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还可以将第二信息指示的针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最大峰值速率,一个周期内的所述最大数据量以及最大突发数据量,与针对其它上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最大峰值速率,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数据量以及最大突发数据量分别进行汇聚。其中,这里的其它上行数据突发与前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中描述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属于同一业务,但包含属于不同的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这种情况下,AF可将汇聚后的结果发送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处理这个业务的应用层功能,以便该应用层功能针对这个业务整体进行调整。
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或所述PCF对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二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PCF确定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PC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发送周期内的的最大数据量;所述PC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907,所述NEF根据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对应的应用服务器以及所述应用层功能。
S908,所述NE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第四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或第三更新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更新信息为所述NE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NEF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NEF对所述第二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第三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NEF确定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NE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所述NE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909,所述应用服务器通过所述应用层功能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实施例一种描述的第一信息。
可替换地,PCF直接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调整信息,而无需NEF的调整步骤。因此,S906至S908可替换为:S906’,所述PC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调整信息。
可替换地,SMF可直接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而无需PCF和NEF的调整步骤。因此,S904至S908可替换为:S904’,所述SM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调整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由所述应用服务器基于所接收到的调整指示信息确定出,所述第一信息可为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第三更新信息或所述应用服务器对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或所述第三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四更新信息。所述第四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
S910,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所述调整时间、所述最大峰值速率以及所述最大突发数据量均可以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应用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接入网侧设备经通过终端侧设备、核心网系统控制面的各节点和应用服务器来通知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的调整,可以减少接入层信令直接对终端的操作系统的交互,在提高了负载均衡的情况下,还降低了终端侧设备的实现难度。
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如图10所示。第六实施例用于下行数据突发的下行传输。
S1000,接入网侧设备确定要对终端侧设备的下行业务的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S1001,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所述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
所述接入层信令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突发所属会话以及所属QoS流。
S1002,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非接入层信令向SMF发送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三信息。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的会话的标识以及所属的QoS流的标识。
可选地,所述非接入层信令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所属会话以及所属QoS流。其中,所述非接入层信令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是透传的。
S1003,所述SMF根据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确定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在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对应的应用层功能,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比如,包括IP五元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使用的协议类型)。
S1004,所述SMF向PCF发送第二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标识,所述应用层标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携带在所述SMF和所述PCF之间的测量控制更新请求消息中。
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可直接包括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三信息,也可以包括所述SMF对第三信息进行更新后的第五更新信息。
所述第五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SMF确定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从所述应用服务器发出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SM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所述SM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1005,所述PCF根据所述第二调整指示信息,确定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S1006,所述PCF向NEF发送第三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标识,所述应用层标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业务流信息。
可选地,所述AF接收所述NEF发送来的第三信息或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直接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也可以进行更新后再将更新后的信息转发给所述应用服务器。
可选地,所述AF接收到所述第三信息或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还可以将第三信息指示的针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最大峰值速率,一个周期内的所述最大数据量以及最大突发数据量,与针对其它上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最大峰值速率,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数据量以及最大突发数据量分别进行汇聚。其中,这里的其它上行数据突发与前述第三信息中描述的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属于同一业务,但包含属于不同的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这种情况下,AF可将汇聚后的结果发送给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处理这个业务的应用层功能,以便该应用层功能针对这个业务整体进行调整。
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三信息,所述第五更新信息,或第六更新信息。其中,第六更新信息为所述PCF对所述第三信息或第五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第六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PCF确定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从所述应用服务器发出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PC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所述PC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1007,所述NEF根据所述第三调整指示信息确定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对应的应用服务器以及所述应用层功能。
S1008,所述NE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第四调整指示信息,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指示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
所述第四调整指示信息可包括所述第三信息,所述第五更新信息,所述第六更新信息或第七更新信息。所述第七更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NEF确定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从所述应用服务器发出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NE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最大数据量;所述NEF确定的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S1009,所述应用服务器根据所接收的调整指示信息,对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进行调整,并通过所述核心网系统和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调整后的下行数据突发
可替换地,PCF直接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调整信息,而无需NEF的调整步骤。因此,S1006至S1008可替换为:S1006’,所述PCF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三调整信息。
可替换地,SMF可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调整指示信息,而无需PCF和NEF的调整步骤。因此,S1004至S1008可替换为:S1004’,所述SMF直接或经由AF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调整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三信息指示的所述调整时间、所述最大峰值速率以及所述最大突发数据量等均可以用于所述应用服务器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应用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接入网侧设备经由核心网系统的各类控制面节点和应用服务器来通知所述下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的调整,可以减少接入层信令直接对操作系统的交互,在提高了负载均衡的情况下,还降低了终端侧设备的实现难度。
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1100,如图11所示的通信处理装置单元结构示意图,所述通信处理装置1100包括接收单元1101和发送单元1102。
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通信处理装置1100,可以为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侧设备或接入网侧设备。相应的,通信处理装置1100还包括处理单元1103。具体地,接收单元1101用于执行前述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侧设备或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接收动作,发送单元1102用于执行所述终端侧设备或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发送动作,处理单元1103用于执行所述终端侧设备或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确定、调整等处理动作,具体可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
在具体硬件实现中,如图12所示的通信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所述接收单元1101的功能具体可以是由接收器1201实现,所述发送单元1102可以由发送器1202来实现,所述处理单元1103的功能具体可由处理器1203来实现。所述通信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各种电子线路,例如总线1204,存储器1205以及通信接口1206等等。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可以包含指令代码,所述指令代码被所述处理器1203调用时,用于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方法步骤。
通信接口可以为有线通信接口,无线通信接口或组合,其中,有线通信接口例如可以为以太网接口。以太网接口可以是光接口,电接口或其组合;无线通信接口可以为无线局域网接口。
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本申请第八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核心网系统1300,如图13所示,包括:第一接收装置1301,发送装置1302和第二接收装置1303。
其中,所述第一接收装置1301和第二接收装置,用于接收前述方法实施例中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的接收动作;所述发送装置1302,用于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的发送动作。其中,所述第一接收装置1301、所述发送装置1302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1303均为SMF;或,所述第一接收装置1301为SMF,所述发送装置1302为PCF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1303为SMF或PCF;或,所述第一接收装置1301为SMF,所述发送装置1302为NEF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1303为SMF,PCF或NEF。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Claims (31)

1.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用于终端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其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所述调整时间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携带在来自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接入层信令中;
其中,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包括:
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到处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应用层功能,在所述应用层功能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携带在来自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的应用层信令中;
其中,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包括:
在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接收所述应用层信令,并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在所述应用层中处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应用层功能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非接入层信令,所述非接入层信令包括所述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为确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参考。
5.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用于接入网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终端侧设备发送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其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所述调整时间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6.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用于接入网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终端侧设备发送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
将来自所述终端侧设备的非接入层信令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所述非接入层信令包括所述第二信息。
7.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应用于接入网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第二信息,并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与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的接口上直接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
所述参考调整时间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8.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用于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其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
向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或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并直接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的。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携带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的非接入层信令中,所述第二信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并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
11.如权利要求8-10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会话管理功能SMF实体,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为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
其中,所述SMF直接或通过其它核心网设备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或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其它核心网设备包括策略控制功能PCF实体,网络暴露功能NEF实体和应用功能AF实体中的至少一种。
12.如权利要求8-11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会话管理功能SMF实体和策略控制功能PCF实体;其中,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为第一更新信息或第二更新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为所述PC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所述PCF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
其中,所述PCF直接或通过其它核心网设备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或所述第二更新信息,所述其它核心网设备包括网络暴露功能NEF实体和应用功能AF实体中的一种。
13.如权利要求8-11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会话管理功能SMF实体,策略控制功能PCF实体,网络暴露功能NEF实体;其中,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为第一更新信息,第二更新信息或第三更新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为所述PC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所述PCF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第三更新信息为所述NE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NEF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所述NEF对所述第二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
其中,所述NEF直接或通过应用功能AF实体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或所述第三更新信息。
14.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用于接入网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出下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
将所述第三信息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
接收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并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
15.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用于核心网系统中的控制面,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来自接入网侧设备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出下行数据突发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下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
将所述第三信息或对所述第三信息的更新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
接收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的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并将所述下行数据突发发送给所述接入网侧设备。
16.一种终端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其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所述调整时间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携带在来自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接入层信令中;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到处理所述数据突发的应用层功能;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应用层功能中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携带在来自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的应用层信令中;
其中,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接收所述应用层信令;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层中处理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应用层功能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的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以下至少一项参考信息: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非接入层信令,所述非接入层信令包括所述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为确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参考。
20.一种接入网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终端侧设备发送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最大突发数据量;其中,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所述调整时间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在相同时间上进行数据传输;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调整所述上行数据突发的数据传输。
21.一种接入网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终端侧设备发送接入层信令,所述接入层信令包括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
接收单元,用以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侧设备的非接入层信令,所述非接入层信令包括所述第二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还将来自所述终端侧设备的非接入层信令发送给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
22.一种接入网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生成第二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接入网侧设备与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的接口上直接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所述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所述上行数据突发包括属于同一业务的同一服务质量QoS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
23.一种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由接入网侧设备确定的参考信息:终端侧设备的上行数据突发到达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接入层的参考调整时间,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能够提供的参考最大峰值速率或所述接入网侧设备在空中接口的包时延预算内能够为所述上行数据突发承受的参考最大突发数据量;所述参考调整时间用于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不支持与所述终端侧设备同时传输的终端侧设备在时间上错开的参考,或,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场景下将所述终端侧设备与所述终端侧设备的MIMO配对终端侧设备相同时间上进行数据传输的参考;
发送装置,向所述终端侧设备的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或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
24.如权利要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并直接向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发送的。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携带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的非接入层信令中,所述第二信息由所述接入网侧设备生成并发送给所述终端侧设备。
26.如权利要求23-25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会话管理功能SMF实体,所述发送装置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的第一更新信息;
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具体用于直接或通过其它核心网设备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或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其它核心网设备包括策略控制功能PCF实体,网络暴露功能NEF实体,应用功能AF实体中的至少一种。
27.如权利要求23-25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系统的控制面包括会话管理功能SMF实体和策略控制功能PCF实体,所述发送装置为所述PCF;其中,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为第一更新信息或第二更新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为所述PC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
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具体用于直接或通过其它核心网设备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或所述第二更新信息,所述其它核心网设备包括网络暴露功能NEF实体和应用功能AF实体的至少一种。
28.如权利要求23-25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系统包括会话管理功能SMF实体,策略控制功能PCF实体和网络暴露功能NEF实体,所述发送装置为所述NEF;其中,对所述第二信息的更新信息为第一更新信息,第二更新信息或第三更新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为所述SM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为所述PC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所述第三更新信息为所述NEF对所述第二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对所述第一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或对所述第二更新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
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具体用于直接或通过应用功能AF实体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一更新信息,所述第二更新信息或所述第三更新信息。
29.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调用以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存储介质存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调用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3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在被计算机调用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CN202110444576.7A 2021-04-23 2021-04-23 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52433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4576.7A CN115243320A (zh) 2021-04-23 2021-04-23 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PCT/CN2022/088549 WO2022223031A1 (zh) 2021-04-23 2022-04-22 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EP22791136.9A EP4311198A1 (en) 2021-04-23 2022-04-22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device
US18/490,774 US20240056889A1 (en) 2021-04-23 2023-10-20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4576.7A CN115243320A (zh) 2021-04-23 2021-04-23 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3320A true CN115243320A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65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4576.7A Pending CN115243320A (zh) 2021-04-23 2021-04-23 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6889A1 (zh)
EP (1) EP4311198A1 (zh)
CN (1) CN115243320A (zh)
WO (1) WO20222230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224723A1 (en) * 2022-01-07 2023-07-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eak traffic position adjust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66377A (zh) * 2018-02-14 2019-08-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US20200383004A1 (en) * 2019-05-31 2020-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ffic burst awarenes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632732B2 (en) * 2019-06-24 2023-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XR traffic awarenes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11198A1 (en) 2024-01-24
US20240056889A1 (en) 2024-02-15
WO2022223031A1 (zh)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47798A1 (en) Method and device used for drx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21076261A1 (en) Uplink and downlink streaming bit rate assistance in 5g networks
CN115066937A (zh)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US20240056889A1 (en)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device
CN116114254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080961A1 (en) 5g qos provisioning for an end-to-end connection including non-5g networks
CN116155875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645006A (zh) 一种副链路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WO2023225926A1 (en) Layer 2 (l2) procedures for application data unit (adu) based scheduling
US2023034529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3709803B (zh) 一种副链路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14339614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EP431941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23225890A1 (en) Quality of service (qos) differentiation in user-plane procedures
US20240073148A1 (en) Protocol data unit (pdu) set based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EP4346115A1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tci indication for multiple trp transmission
US20230137968A1 (en) 5G QoS Provisioning For An End-to-End Connection Including Non-5G Networks
US20230412340A1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8042618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6321475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7768943A (zh) 一种通信系统中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7692908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17479225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6867000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JP2023540631A (ja) 装置、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