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36957A - 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36957A
CN115236957A CN202210931197.5A CN202210931197A CN115236957A CN 115236957 A CN115236957 A CN 115236957A CN 202210931197 A CN202210931197 A CN 202210931197A CN 115236957 A CN115236957 A CN 115236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developing
cartridge
cover
conductiv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311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成昌
刘录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Sanrun Printing Suppl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Sanrun Printing Suppl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Sanrun Printing Suppl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Sanrun Printing Suppl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36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369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33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 G03G15/5037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the characteristics being an electrical parameter, e.g. volt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盖,该面盖用于与壳体结合围合形成容纳碳粉的腔体,可旋转地安装在面盖和壳体的结合体上的显影件用于将碳粉向外供应,面盖包括面盖主体以及与面盖主体一体形成的导电片;所述导电片与显影剂形成可检测碳粉余量的电容器,导电片与碳粉接触的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毫米,由导电组件和显影件形成的电容器的电容值可被精确测量。

Description

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
本发明要求本申请人在2022年02月24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发明名称为“处理盒”、 申请号为CN202220382966.6的实用新型以及本申请人在2022年07月28日向中国专利局提 交的发明名称为“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申请号为202221977351.4的实用新型的优先权, 该在先申请的所有内容在本申请中被引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的处理盒,包括相互结合的 显影单元、感光单元和位于处理盒纵向末端的端盖,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壳体、显影件、 搅拌架和导电组件,所述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
所述搅拌架用于搅拌显影壳体容纳的碳粉,防止碳粉结块。当处理盒安装至设备时,感 光鼓端部的驱动力接收件接收来自设备的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给搅拌架和显影件以驱动 搅拌架和显影件工作。
所述导电组件包括分开形成的导电头和导电片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导电件,导电头 设置在处理盒的端盖上,导电片设置在显影壳体上,导电头通过中间导电件与导电片电连接。 处理盒安装至设备后,设备中的电触针与导电头接触形成电连通,设备检测导电组件与显影 件之间的电容值以判断显影壳体内的碳粉量。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碳粉余量由显影件与导电组件之间的电容值确定,为此,提高电容值的检测 精度是研发的方向之一,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以提升电容值的检测精度:
面盖,用于与壳体结合围合形成容纳碳粉的腔体,可旋转地安装在面盖和壳体的结合体 上的显影件用于将碳粉向外供应,面盖包括面盖主体以及与面盖主体一体形成的导电片;所 述导电片与显影剂形成可检测碳粉余量的电容器,导电片与碳粉接触的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 毫米。
沿前后方向,腔体包括位于前方的显影仓和位于后方的粉仓,显影件可旋转地安装在显 影仓中;导电组件包括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二导电片和第一导电片,其中,第一导电片位于 粉仓中,第二导电片位于显影仓中。
其中,第一导电片用于与碳粉接触的面积不小于4000平方毫米,第二导电片用于与碳粉 接触的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毫米。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影盒,所述显影盒包括如上所述的面盖、与面盖结合的壳体以及位 于面盖和壳体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允许碳粉通过的出粉口。
进一步的,显影盒还包括与导电片电连接的导电头,所述导电头用于与结合体之外的电 力输出件电接触,导电头与导电片一体或分体形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鼓盒以及如上所述的显影盒,感光鼓盒 与显影盒相互结合。
如上所述,通过将导电组件中用于与碳粉接触的面积设置成上数值,由导电组件和显影 件形成的电容器的电容值可被精确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部分部件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显影盒中碳粉调节件与显影壳体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4是沿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左右方向从驱动端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5是沿图1中的AA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导电端的部分部件分解图。
图7A是本发明涉及的导电组件与面盖主体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7B是图7A中局部R1的放大示意图。
图7C是图7A中局部R2的放大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涉及的面盖面向碳粉容纳腔一侧的立体图。
图8B是本发明涉及的面盖背向碳粉容纳腔一侧的立体图。
图9是隐藏感光鼓盒后沿图1中的AA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10A是第一种变形形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后的立体图。
图10B是第二种变形形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后的立体图。
图10C是第三种变形形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后的立体图。
图10D是第四种变形形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后的立体图。
图10E是第五种变形形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部分部件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显影盒中碳粉调节件与显影壳体分离后的立体图;图4是沿本发明涉及 的处理盒的左右方向从驱动端观察时的侧视图。
为方便描述,以处理盒100安装至设备时的状态为准,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 向,处理盒100的宽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向前为安装,向后为拆卸,处理盒100的高度方向 为上下方向。
如图1、图2、图4所示,处理盒100包括相互结合的显影盒10和感光鼓盒20,显影盒10包括显影壳体101和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壳体的显影件13和搅拌架71,感光鼓盒20包括感光壳体201和可旋转地安装在感光壳体上的感光鼓21。显影壳体形成有用于容纳碳粉的腔 体102,显影件13用于将显影壳体容纳的碳粉向外部供应,搅拌架71用于搅拌碳粉,并将碳粉向显影件13供应,感光鼓21用于与显影件13接触并承载显影件供应的碳粉,感光鼓 21末端的驱动力接收件(未示出)用于接收设备中的驱动力,因而,显影盒10/处理盒100 也可以被称为碳粉盒,所述驱动力接收件所在侧被称为处理盒100的驱动端F,沿左右方向 与驱动端F相对的一侧为导电端E。处理盒100还包括第一护盖31,用于支撑和保护感光鼓 21。
处理盒100还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二护盖32和第三护盖33,第二护盖32和第三护盖33 分别位于处理盒100的两个纵向末端,用于将显影盒10和感光鼓盒20结合起来,显影件13 位于第二护盖32和第三护盖33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件13同时被第二护盖32和第三护盖33支撑。
显影壳体101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 可通过热焊或螺钉连接,本实施例优选为热焊连接,确保连接处不会产生缝隙导致碳粉泄漏, 同时可采用螺钉连接进一步确保结合的牢固性。显影壳体还包括出粉口72,用于将碳粉供应 至显影件。
[搅拌架齿轮]
处理盒100还包括位于感光鼓21纵向末端的感光鼓齿轮50、位于显影件13纵向末端的 显影件齿轮60以及位于搅拌架71纵向末端的搅拌架齿轮70,显影件齿轮60和搅拌架齿轮 70被第二护盖32覆盖,能够避免齿轮因外力而损坏,第二护盖32下方向远离第二护盖32 的方向延伸出覆盖住搅拌架齿轮70的凸起321,能够避免安装处理盒100时搅拌架齿轮70 与设备产生干涉。
感光鼓齿轮50与显影件齿轮60啮合,显影件齿轮60与搅拌架齿轮70啮合,在前后方 向上,显影件齿轮60在感光鼓齿轮50后方,搅拌架齿轮70比显影件齿轮60更远离感光鼓21。感光鼓21接收驱动力后通过感光鼓齿轮50将驱动力传递给显影件齿轮60,显影件齿轮60直接将驱动力传递给搅拌架齿轮70,也就是说,显影件齿轮60和搅拌架齿轮70直接啮合而不必在二者之间设置中间齿轮,去掉中间齿轮后可缩短传递路径、减少零件,并降低安装的复杂程度。搅拌架71设置有安装柱73,用于安装搅拌叶片(未示出),搅拌叶片随着搅拌架转动对碳粉进行搅拌和输送。
由于本实施例采用将显影件齿轮60直接与搅拌架齿轮70啮合的技术方案,不涉及感光 鼓盒20,因此,该技术方案也适用于无感光鼓盒20的显影盒,此时,显影件齿轮60作为驱 动力接收件,用于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或者,在显影盒中另外设置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的 驱动力接收件,随后,该驱动力接收件将驱动力传递至显影件齿轮60、搅拌架齿轮70中的 至少一个。
本实施例中,在显影件齿轮60的位置和直径无法变动的情况下,显影件齿轮60直接与 搅拌架齿轮70啮合,减少了中间齿轮,因此搅拌架齿轮70的直径R(如图3所示)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当搅拌架71无限接近出粉口72时,所选搅拌架齿轮70的直径R为30mm;在 处理盒100的安装过程中,当搅拌架齿轮70与设备产生干涉时,所选搅拌架齿轮70的直径 R为80mm,因此,所选搅拌架齿轮70的直径R的设计范围为30mm-80mm。本实施例中,搅拌 架齿轮70的直径R优选为40mm,一方面,搅拌架71与出粉口72留有距离,不会阻挡碳粉 的顺畅输送,另一方面,搅拌架齿轮70的直径R相比原来有所增加,相应地,齿轮的齿数也 有所增加,齿轮的传动比变大,搅拌架齿轮70的转速加快,从而使得通过出粉口72的出粉 量过大,影响打印质量,因此,选择相对直径较小的搅拌架齿轮,能够减小出粉量增大所产 生的影响。
影响出粉量的因素还应考虑到出粉口72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以及搅拌叶片的软硬程度,出 粉口72宽度(处理盒上下方向的尺寸)越大,出粉量越大,叶片硬度越高,对碳粉搅拌力度 更大,出粉量也更大。为进一步控制出粉量,出粉口72在上下方向的宽度范围设计为 4mm-10m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5.6mm,比极限值4mm稍大,能够避免因出粉口72的尺寸过小而导致出粉量不足以及因出粉口72的尺寸过大而导致过多碳粉在出粉口72和搅拌架71之 间堵塞的问题;搅拌叶片的软硬程度可根据叶片厚度进行控制,叶片厚度范围设计为小于 0.1m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0.05mm-0.07mm,接近0.1mm,能够避免因叶片太薄导致过度柔 软,而无法搅拌和输送碳粉。
如图3所示,显影盒10还包括设置在显影壳体101的支撑部15以及被支撑部15支撑的 碳粉调节件14,所述碳粉调节件14包括相互结合的固定部141和调节部142,其中,固定部 141包括呈一定角度连接的固定板1411和定位板1412,调节部142的一端与显影件13表面 抵接,另一端与固定板1411连接;支撑部15优选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并与出粉口72相邻布置,所述支撑部15包括呈一定角度布置的支撑面151和定位面152,作为一种优选结构的,支撑面151和定位面152之间的夹角与固定板1411和定位板1412之间的夹角基本相同,这样,碳粉调节件14能够被支撑部15稳定的支撑,具体的,至少固定板1411被支撑面151 支撑,定位板1412与定位面152之间的距离可根据显影盒10/处理盒100的成像需求进行调整,使得调节部152与显影件13表面形成合适的接触压力。进一步的,碳粉调节件14被螺 钉紧固在支撑部15,如图所示,螺钉孔1413/153分别被设置在碳粉调节件14和支撑部15 上,所述螺钉孔1413/153既可以分别被设置在固定板1411和支撑面151上,也可以分别被 设置在定位板1412和定位面152上。
图5是沿图1中的AA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2和图5所示,显影壳体101还包括形成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隔板 103,出粉口72设置在隔板103上,具体的,隔板103从第一壳体11向下延伸形成,或从第二壳体12向上延伸形成,出粉口72在隔板103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形成;进一步的,隔板103将腔体102分隔为粉仓102a和显影仓102b,沿前后方向,显影仓102b、隔板103 和粉仓102a依次布置,显影件13位于显影仓102b中,搅拌架71位于粉仓102a中。
[导电组件]
图6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导电端的部分部件分解图;图7A是本发明涉及的导电组件 与面盖主体分离后的立体图;图7B是图7A中局部R1的放大示意图;图7C是图7A中局部 R2的放大示意图;图8A是本发明涉及的面盖面向碳粉容纳腔一侧的立体图;图8B是本发明 涉及的面盖背向碳粉容纳腔一侧的立体图;图9是隐藏感光鼓盒后沿图1中的AA方向剖切的 剖视图。
处理盒10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壳体12中的导电组件4,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 二壳体12沿上下方向结合,腔体102以向下敞口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壳体11中,因而,第二壳体12可被认为是盖住所述敞口的面盖,导电组件4由导电材料一体注塑形成,这样,导电组件4的整体结构可被简化,其组装工序可被省却,制造精度可被有效控制。如图7A所示,导电组件4包括一体形成的导电头40和导电片41,导电片41至少在面盖12面向腔体102 的范围内延伸,导电头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面盖12面向腔体102的范围之外,如图6所示, 沿左右方向,导电组件4延伸的超出显影壳体101,具体的,在左右方向上,导电头40延伸 出显影壳体101,导电片41在显影壳体101的范围内延伸,整体上看,导电片41和导电头 40在左右方向延伸,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导电片41和导电头40不重合,导电组件 4的结构被简化,这样,导电组件4能够被快速的一体形成,相应的,显影壳体101也不必 设置使得导电组件4弯折的通道。第三护盖33在导电头40伸出的位置让出缺口331,能够 避免导电头40与第三护盖33产生干涉,导电片41沿着显影壳体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导电组 件4由导电树脂制成,显影壳体不导电,导电组件4可以与面盖12通过二次注塑形成一体, 也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扣等方式与面盖12形成一体,在此不作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导电组 件4与面盖12一体注塑形成时,导电组件4成为面盖12的一部分,导电组件4向着面盖12 安装的步骤可被省却,同时,导电组件4在面盖12中的位置精度也可以被有效控制,相应的, 导电组件4随着面盖12与第一壳体11的结合便可以同时在处理盒100中完成定位,有利于 提升显影盒10/处理盒100的碳粉余量检测精度,进一步的,当使用自动化生产线对显影盒 10/处理盒100进行组装时,导电组件4一体形成以及导电组件4与第二壳体12一体形成还 有利于提升组装效率,如图7A所示,导电片41包括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导电片411、第 二导电片412以及位于第一导电片411和第二导电片412之间的过渡部413,其中,第一导 电片411位于粉仓102a中,第二导电片412位于显影仓102b中,具体的,第二导电片412 位于过渡部413的前方,第一导电片411位于过渡部413的后方,过渡部413从第一导电片 411或第二导电片412沿上下方向延伸,导电头40从导电片41向着导电端/右方延伸,二者 之间通过连接部42电连接,优选的,连接部42呈不规则状,以提升导电组件4的整体强度, 导电头40可以从第一导电片411、第二导电片412和过渡部41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部413与第一导电片411无缝连接,过渡部413与第二导电片412 之间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连接块415电连接,当连接块415设置为一个时,所述 连接块415在左右方向的尺寸小于过渡部413/第二导电片412在左右方向的尺寸,当连接块 415设置为多个时,沿左右方向,多个连接块415间隔布置,这样,沿前后方向,在过渡部 413和第二导电片412之间将会有部分区域形成为间隔空间。
面盖12包括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盖体121、第二盖体122以及位于第一盖体121和第 二盖体122之间的隆起部123,如图5所示,沿上下方向,第一盖体121与粉仓102a相对,第二盖体122与显影仓102b相对,隆起部123与过渡部413相对,所述隆起部123为从第一 盖体121或第二盖体122向上延伸的突起;如图7A和图7B所示,隆起部123具有面向前方 的第一表面1231以及与第一表面1231相交的第二表面1232,相对应的,过渡部413具有面 向前方的第一配合面4131以及与第一配合面4131相交的第二配合面4132,总体而言,过渡 部413具有与隆起部123相匹配的形状。当第一壳体11与面盖12结合时,隔板103到达隆 起部123/第一表面1231的前方。
如图7A所示,隆起部123与第一盖体121无缝连接,隆起部123与第二盖体122之间通 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连接板126连接,沿前后方向,连接板126位于隆起部123的前方,所述连接板126用于与设置在隔板103上的焊线相对,也就是说,连接板126用于承载隔板103,且连接块415也与连接板126相对,为确保隔板103与连接板126能够被稳定的焊接在一起,优选的,连接块415被设置成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相邻两个连接块415之间的区域形成间隔空间,相应的,连接板126设置有与连接块415的数量和形状对应的容纳部125, 相邻两个容纳部125之间的区域用于与隔板103焊接,进一步的,容纳部125为从面盖12面 向腔体102的一侧向着背向腔体102的一侧形成的凹陷,具体的,该凹陷可以是凹槽也可以 是通孔,更优选的,所述容纳部125形成为通孔更有利于将导电组件4与面盖12保持为一体,如图8B所示,从面盖12背向腔体102的一侧可观察到连接块4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 隆起部123不必设置,相应的,过渡部413也可被省略,但从整体上看,位于第一导电片411 和第二导电片412之间的部分仍可被称为过渡部413,位于第一盖体121和第二盖体122之 间的部分仍可被称为隆起部123,此时,与隔板103在上下方向对应的部分可被视为隆起部123,相应的,与导电组件4中与隆起部123对应的部分可被视为过渡部413。
进一步的,面盖12还设置有定位槽1211/1221,导电组件4形成在定位槽1211/1221中, 所述定位槽1211/1221从面盖12面向腔体102的一侧向着远离腔体102的方向凹陷,在面盖 12被注塑出来后,呈熔融状态的导电材料被注入定位槽1211/1221直至填满定位槽1211/1221/覆盖住定位槽1211/1221面向腔体102的表面,待导电材料和面盖12冷却后,导电材料被固化,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组件4即与面盖12一体形成,由此可见,在所述一体形成的过程中,导电材料不仅需要能够在定位槽1211/1221中流动,而且需要确保能够从导电材料的注入端流向定位槽1211/1221的各个角落,即导电材料至少能够覆盖定位槽1211/1221面向腔体102的表面,这就需要导电材料/导电组件4在定位槽1211/1221内具有一定的厚度,否则从注入端注入的导电材料将不能覆盖定位槽1211/1221面向腔体102的表面,导致导电组件4不能从设备接收电力,或者导电组件4与显影件13形成的电容正对面积过小而影响检测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材料/导电组件4在定位槽1211/1221内的厚度h不小于0.2mm, 优选的,所述厚度h不小于0.3mm,更优选的,所述厚度h不小于0.8mm;进一步的,定位槽 1211/1221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成非光面结构,例如,定位槽1211/1221的表面被设置成磨 砂面,或者,如图7A和图7B所示,突柱124从定位槽1211/1221的一个表面突出,当导电材料在定位槽1211/1221内固化时,与突柱124相对应的,导电组件4将形成凹孔/槽414, 通过定位柱124和凹孔/槽414的结合,导电组件4与面盖12稳定的结合在一起,同样的, 当定位槽1211/1221的表面被设置成为磨砂面/粗糙面时,导电组件4与面盖12也能够稳定 的结合在一起;相反的,当定位槽1211/1221的表面被设置成为光面结构时,当有外力施加 至面盖12时,固化后的导电材料将可能从定位槽1211/1221中滑落。
如图7C、图8A和图8B所示,整体上看,面盖12包括面盖主体12a和突出部12b,所述面盖主体12a的一部分与腔体102相对,另一部分不与腔体102相对,导电组件4与面盖主 体12a一体形成,导电头40延伸的超出面盖主体12a而位于面盖主体12a的外部,所述突出 部12b从面盖主体12a向右/导电端E突出,穿孔1222设置在突出部12b,通过该穿孔1222, 面盖12面向腔体102的一侧与面盖12背向腔体102的一侧相互连通,所述穿孔1222还与定 位槽1211/1221连通,这样,导电材料能够流入穿孔1222,并从面盖12面向腔体的一侧流 出至面盖背向腔体102的一侧,位于穿孔1222内的导电材料固化后形成导电头40,也就是 说,导电头40穿过穿孔1222,使得导电组件4从面盖12面向腔体102的一侧延伸至背向腔 体102的一侧,因而,导电头40从突出部12b突出,当显影盒10/处理盒100被安装至设备 时,设备中的电力输出件直接与导电头40电接触,导电组件4与设备中的电力输出件的电连 接被稳定的建立起来,相比于在导电头40与导电片41分体形成,并在导电头40与导电片 41之间安装电力传递件的方式,所述一体形成的导电组件4的电力传输过程更稳定;显影件 13与导电组件4共同构成电容,利用所述电容对碳粉余量进行检测的技术已在本领域被使用, 在此不做赘述。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突出部12b还可被视为用于支撑导电头40的支撑件,因而,导电组 件4能够与设备的电力输出件保持稳定的电连接,优选的,突出部12b与面盖主体12a一体 形成,以简化面盖12的整体结构并减少组装工序;作为一种可选方案的,突出部12b还可以 不必被设置,此时,导电头40相对于面盖主体12a向右/导电端E突出,此种方案可增大导 电头40向外暴露的面积,导电头40与电力输出件接触失败的风险被降低,同样的,导电组 件4也能够一体形成。
如图8B所示,当面盖12设置有突出部12b时,导电头40被突出部12b包围,且导电头40的一部分面向前方暴露,用于与设备中的电力输出件电接触;优选的,突出部12b位于导电头40前方的部分12b1被设置成向下倾斜,当显影盒10/处理盒100被安装至设备时,电 力输出件不会被所述部分12b1阻挡而不能与导电头40电连接。
如上所述,用于支撑导电头40的突出部12b并不属于面盖主体12a的一部分,在一些实 施例中,突出部12b还可以不被设置,但是无论突出部12b是否设置,导电头40的至少一部 分均延伸的超出面盖主体12a。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面盖主体12a可能还会设 置具有定位、卡合等功能的突起,这些突起的存在并不影响面盖主体12a的范围,应当理解 的是,面盖主体12a的范围是指在排除可用于支撑导电头40的突出部之后面盖的外边缘所限 定的范围。
图9是隐藏感光鼓盒后沿图1中的AA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7A、图8A所示,沿前后方向,导电组件4/导电片41/定位槽1211/1221具有位于位于前方的前端部411a和位于后方的后端部411b,即导电材料/导电组件4/定位槽1211/1221 沿前后方向从前端部411a延伸至后端部411b,如上所述,设备根据由导电组件4与显影件 13形成的电容变化判断碳粉余量,因而,所述电容值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碳粉余量的判断 是否准确,根据电容的计算公式:
C=εS/4πkd
其中,S表示组成电容的两块电极板的正对面积,d表示两块电极板之间的距离,所述S 越大或距离d越小,电容值C越大,可以理解的是,越大的电容值C越有利于提升设备的检 测精度,在第二盖体122的前后方向尺寸有限的情况下,将导电片41/第一导电片411在第 一盖体121中沿前后方向延伸是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如图9所示,以第一表面1231为基准, 沿前后方向,第一表面1231到后端部411b的距离m不小于5mm,也就是说,导电片41/第一 导电片411在第一盖体21中沿前后方向向后延伸的越长越好,虽然在所述延伸过程中,距离 d也会增大,但当导电组件4与显影件13的正对面积S的增加量大于距离d的增加量时,电 容值C还是会增大。
当导电片41/第二导电片412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时,导电组件4与显影件13的距离d 将逐渐减小,同样也有利于提升设备的检测精度。如图9所示,直线L经过显影件13的旋转 中心X并与上下方向平行,虚拟面P与直线L垂直,当导电组件4以安装状态(不展开)整体在平面P投影时,导电组件4在前后方向的尺寸n不小于10mm,即导电组件4的前端部411a到后端部411b的距离n不小于10mm;进一步的,以直线L为参照,导电组件4的前端部411a 优选为不超过直线L,即所述前端部411a位于直线L的后方,此时,沿前后方向,导电组件 4的后端部411b与直线L的距离a=n+1,或者说n不小于11mm;经发明人测试,当导电组件 4沿前后方向也可以延伸的超过直线L,但是从检测精度上看,并不如图9所示前端部411a 不超过直线L的情形,如上所述,所述距离d逐渐减小有利于提升设备的检测精度。
为说明上述导电组件4与显影件13形成的电容器的检测精度,下面以页产量为3100页 的HP CF226A为例,分别对原装HP CF226A碳粉盒(第一碳粉盒)、设置有上述导电组件4的 兼容HP CF226A碳粉盒(第二碳粉盒)以及设置有与壳体10分体形成的金属片的兼容HP CF226A 碳粉盒(第三碳粉盒)进行打印测试,每打印到预定页数打印一次碳粉盒的自检页,自检页 上显示的“使用此耗材打印的页数”(简称“已打印页”)、“大概剩余页数”(简称“剩余页”)、 “剩余耗材量”和可打印的剩余页数与该型号碳粉盒页产量的百分比(简称“百分比”)统计 如下:
表一第一碳粉盒
已打印页 剩余页 剩余量 百分比
0 >1200 正常 100%
404 700 正常 70%
1006 550 正常 40%
1481 450 正常 30%
2011 450 正常 30%
2413 650 正常 20%
2614 150 正常 不到10%
2815 -- 极低 --%
3016 -- 极低 --%
表二第二碳粉盒
已打印页 剩余页 剩余量 百分比
0 >2450 正常 100%
504 >2450 正常 90%
1005 2150 正常 70%
1507 1900 正常 60%
2008 1400 正常 40%
2458 1000 正常 30%
2663 350 正常 10%
2911 350 极低 --%
表三第三碳粉盒
Figure BDA0003781545750000101
Figure BDA0003781545750000111
“自检页”是一种在不向打印机输入打印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打印机中预设程序将碳粉 盒目前的参数信息呈现出来的页面;
“页产量”是指某一型号碳粉盒在打印标准测试页时所能打印的总页数,该标准测试页 是指,在A4纸张上,所打印的文字或图形占A4纸的面积为5%(也称“覆盖率”)。
第三粉盒例如可以是如中国专利CN202022423145.6涉及的碳粉盒,该碳粉盒中,碳粉余 量检测构件35没有在第二盖体122中延伸,上述测试的第三粉盒中金属片的m值约为27mm。
通常,当用户将一个新的碳粉盒安装至设备后,并不会总是关注碳粉盒的剩余碳粉量, 只有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才会开始关注,比如,碳粉盒中的碳粉量已被消耗掉2/3,或者说 还剩大约30%时,因而,在百分比从100%降到30%的过程中,即使第一碳粉盒、第二碳粉盒 和第三碳粉盒的测试数据有差距也不会影响到用户的判断和使用。
从上表对比可知,当百分比低于30%时,第二碳粉盒的测试数据更接近于第一碳粉盒的测 试数据,尤其在百分比低于10%时,第二碳粉盒仍然能够被测试出,“剩余量”和“百分比” 这两个参数的反馈结果与第一碳粉盒的反馈结果相同,而第三碳粉盒则在百分比降到10%后 即保持不动,即使第三碳粉盒的已打印页基本已达到该型号碳粉盒的使用寿命,自检页上仍 然显示还有10%,可见,设置有上述检测组件4的第二碳粉盒的检测结果更接近原装碳粉盒 的检测结果,对于用户来说,使用了第二碳粉盒的设备能够更及时的向用户发出提示,从而 避免用户不能及时更换或准备碳粉盒导致打印质量下降或无法打印的情况发生。
如上所述,导电组件4被设置在面盖12上,而面盖12与第一壳体11结合形成的结合体 (显影壳体)围合形成可容纳碳粉的腔体102,因而,所述一体形成有导电组件4的面盖12既适用于包括有感光鼓盒20的处理盒100,也适用于不包括有感光鼓盒20的显影盒10。相比于现有由金属制成的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4一体形成且导电组件4与面盖12也一体形成,不仅省却了导电组件4自身的组装步骤,导电组件4与面盖12的结合和固定步骤也被省却,相应的,导电组件4自身的制造精度被提升,导电组件4可随着面盖12与第一壳体11 的结合而实现在显影盒10/处理盒100中精确定位,同时,导电头40在显影盒10/处理盒100 中也被精确定位而能够与设备中的电力输出件形成稳定的电连接,由导电组件4与显影件13形成的电容器的检测精度可被大幅提升。
[导电组件的检测面积]
如上所述,电容值与形成电容器的两个电极板正对的面积S相关,在显影件13不变的情 况下,导电组件4与显影件13正对的面积越大,或者说,导电组件4用于接触碳粉的面积越 大,电容值越大,下面对导电组件4用于解除碳粉的面积进行讨论。
图10A是第一种变形形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后的立体图;图10B是第二种变形形 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后的立体图;图10C是第三种变形形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 后的立体图;图10D是第四种变形形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后的立体图;图10E是第五 种变形形状的导电组件被安装至面盖后的立体图。
具有上述在第一盖体121和第二盖体122中延伸的导电组件4可实现接近原装碳粉盒的 检测结果,显影盒10/处理盒100工作时,导电片41均与碳粉接触,所述与碳粉接触的导电 片41的面积约为5000平方毫米,进一步的,位于第一盖体121中的导电片41/第一导电片 411的面积约为4000平方毫米,位于第二盖体122中的导电片41/第二导电片412的面积约 为1000平方毫米。
如图10A所示,沿前后方向,导电组件4的前端部411a被向后移动,直至前端部411a到达第二盖体122,后端部411b被向前移动,这样,导电组件4用于接触碳粉的面积减小, 经测算,导电组件4与碳粉接触的面积约为1000平方毫米,此时,具有此种变形形状导电组 件4的显影盒10/处理盒100的测试结果如表三,也就是说,此时,显影盒10/处理盒100的 检测精度无法满足碳粉余量的检测需求。
如图10B所示,沿前后方向,导电组件的前端部411a和后端部411b在面盖12中的相对 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但第二导电片412的内部被切除一部分,沿左右方向,多个相互间隔的 隔断片412a/412b/412c/412d被连接片412e连接,这样,导电组件4用于接触碳粉的面积也 减小,经测算,导电组件4与碳粉接触的面积约为4800平方毫米,此时,具有此种变形形状 导电组件4的显影盒/处理盒100的测试结果如表三,也就是说,此时,显影盒10/处理盒100 的检测精度无法满足碳粉余量的检测需求。
如图10C所示,沿前后方向,导电组件4的前端部411a被向后移动,直至前端部411a到达第二盖体122,后端部411b在面盖12中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这样,导电组件4 用于接触碳粉的面积也减小,经测算,导电组件4与碳粉接触的面积约为4800平方毫米,此时,具有此种变形形状导电组件4的显影盒/处理盒100的测试结果如表三,也就是说,此时,显影盒10/处理盒100的检测精度无法满足碳粉余量的检测需求。
如图10D所示,沿左右方向,第一导电片411的一部分被切割成离散状的间隔片,因而, 沿前后方向,第一导电片411具有位于后方的第一后端部411b1和第二后端部411b2,其中, 第一后端部411b1比第二后端部411b2更靠后;同样的,沿左右方向,第二导电片412的一 部分被切割成离散状的间隔片412a/412b/412c/412d,因而,沿前后方向,第二导电片412 具有位于前方的第一前端部411a1和第二前端部411a2,其中,第一前端部411a1比第二前 端部411a2更靠前,进一步的,沿前后方向,第一前端部411a1在面盖12中的相对位置与所 述前端部411a在面盖12中的相对位置基本相同,第一后端部411b1在面盖12中的相对位置 与所述后端部411b在面盖中的相对位置基本相同,这样,导电组件4用于接触碳粉的面积也 减小,经测算,导电组件4与碳粉接触的面积约为2600平方毫米,此时,具有此种变形形状 导电组件4的显影盒/处理盒100的测试结果如表三,也就是说,此时,显影盒10/处理盒100 的检测精度无法满足碳粉余量的检测需求。
如图10E所示,在该变形形状中,第二导电片412具有与第二种变形形状的第二导电片 形状相同,同时,本变形形状的第一导电片411的内部也被切除而形成空缺部411b3,沿前 后方向,导电组件4的前端部411a和后端部411b在面盖12中的相对位置基本未发生改变, 这样,导电组件4用于接触碳粉的面积也减小,经测算,导电组件4与碳粉接触的面积约为 3400平方毫米,此时,具有此种变形形状导电组件4的显影盒/处理盒100的测试结果如表 三,也就是说,此时,显影盒10/处理盒100的检测精度无法满足碳粉余量的检测需求。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导电组件4用于与碳粉接触的总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毫米才可以确 保显影盒10/处理盒100的检测精度达到碳粉余量的检测需求,进一步的,位于第一盖体121 中的导电组件用于与碳粉接触的面积不小于4000平方毫米,位于第二盖体122中的导电组件 用于与碳粉接触的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毫米可进一步提升显影盒10/处理盒100的碳粉余量 检测精度。可以理解的是,当导电组件4与碳粉接触的面积满足上述最小值时,导电头40与 导电片41既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分体形成,当导电头40与导电片41分体形成时,导电组 件4可设置连接导电片41和导电头40的连接部42,或,使得连接部42具有导电头40的功 能,即连接部42与导电片41电连接,且连接部42还与设备中的电力输出件直接电连接。

Claims (8)

1.面盖,用于与壳体结合围合形成容纳碳粉的腔体,可旋转地安装在面盖和壳体的结合体上的显影件用于将碳粉向外供应,其特征在于,
面盖包括面盖主体以及与面盖主体一体形成的导电片;
所述导电片与显影剂形成可检测碳粉余量的电容器,导电片与碳粉接触的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盖,其特征在于,沿前后方向,腔体包括位于前方的显影仓和位于后方的粉仓,显影件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仓中;
导电组件包括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二导电片和第一导电片,其中,第一导电片位于粉仓中,第二导电片位于显影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盖,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片用于与碳粉接触的面积不小于4000平方毫米,第二导电片用于与碳粉接触的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毫米。
4.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包括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面盖、与面盖结合的壳体以及位于面盖和壳体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允许碳粉通过的出粉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显影盒还包括与导电片电连接的导电头,所述导电头用于与结合体之外的电力输出件电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导电头与导电片一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导电头与导电片分体形成。
8.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鼓盒以及如权利要求4-7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显影盒,感光鼓盒与显影盒相互结合。
CN202210931197.5A 2022-02-24 2022-08-04 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 Pending CN1152369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829666 2022-02-24
CN202220382966 2022-02-24
CN202221977351 2022-07-28
CN2022219773514 2022-07-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36957A true CN115236957A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794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31197.5A Pending CN115236957A (zh) 2022-02-24 2022-08-04 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
CN202222053698.6U Active CN218332296U (zh) 2022-02-24 2022-08-04 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53698.6U Active CN218332296U (zh) 2022-02-24 2022-08-04 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523695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32296U (zh)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9514B (zh) 用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可替换单元
EP2101226B1 (en) Memory, toner cartridge,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130343777A1 (en) Toner Cartridge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Retainer Assembly Having Positioning Features for Processing Circuitry
CN218332296U (zh) 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
CN115128919A (zh) 面盖、显影盒和处理盒
CN212623583U (zh) 一种显影盒
CN109318604B (zh) 单元装配构造及打印装置
CN116766776A (zh) 墨盒芯片、墨盒及喷墨打印设备
CN217386147U (zh) 处理盒
CN112770913B (zh) 墨盒适配器、墨盒以及记录设备
CN209765270U (zh) 一种碳粉盒
CN220171404U (zh) 显影盒和处理盒
CN215576103U (zh) 显影盒
CN218383677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4474428U (zh) 显影盒
CN214151394U (zh) 处理盒
CN211653404U (zh) 鼓组件、显影盒和处理盒
CN215376096U (zh) 一种显影盒
CN111399355A (zh) 鼓组件、显影盒和处理盒
CN218647314U (zh) 一种显影盒
CN217333115U (zh) 一种碳粉盒
CN220085246U (zh) 一种一体式处理盒
CN215642242U (zh) 显影盒
CN220121151U (zh) 一种显影装置及鼓组件
CN216718911U (zh) 一种废粉盒和处理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