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36926A - 一种激光荧光光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激光荧光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36926A
CN115236926A CN202110449408.7A CN202110449408A CN115236926A CN 115236926 A CN115236926 A CN 115236926A CN 202110449408 A CN202110449408 A CN 202110449408A CN 115236926 A CN115236926 A CN 115236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ser
fluorescence
light source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494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彦哲
郭祖强
弓殷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otronic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494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369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36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369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8Homogenising, shaping of the illumination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激光荧光光源。该激光荧光光源包括:第一发光装置,用于出射第一激光;光束转换装置,设置在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上,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光转换成荧光,并出射荧光和未转换的第一激光的合光光束;光循环装置,设置在光束转换装置的出光侧,用于从合光光束中分离出未转换的第一激光,并将分离出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以使光束转换装置对第一激光进行转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光源的光激发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激光荧光光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投影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激光荧光光源。
背景技术
对于多空间光调制器的光源,一般是利用蓝激光激发黄色荧光,再在后续利用棱镜的分光获取G和R两种颜色的光,并额外增加B激光,从而实现RGB全彩显示。但是在蓝激光激发荧光时,仍然会有一部分未激发的蓝激光会从色轮处以接近朗伯发光的形式返回,返回的蓝激光未被利用,光激发效率低;且由光束可逆原理可知,该部分蓝激光会回到光源,给光源散热增加额外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激光荧光光源,以提高光源的光激发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激光荧光光源。该激光荧光光源包括:第一发光装置,用于出射第一激光;光束转换装置,设置在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上,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光转换成荧光,并出射荧光和未转换的第一激光的合光光束;光循环装置,设置在光束转换装置的出光侧,用于从合光光束中分离出未转换的第一激光,并将分离出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以使光束转换装置对第一激光进行转换。
在一具体实施中,激光荧光光源进一步包括光束引导元件,光束引导元件设置在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上,且位于第一发光装置与光束转换装置之间;第一发光装置沿第一方向出射第一激光,光束引导元件用于将第一激光沿第二方向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光循环装置沿第二方向设置在光束引导元件背离光束转换装置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设置。
在一具体实施中,光束引导元件为反射片,反射片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激光的光斑面积。
在一具体实施中,光束引导元件为二向色片,二向色片用于将第一激光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且用于将荧光和未转换的第一激光的合光引导至光循环装置。
在一具体实施中,激光荧光光源进一步包括光束引导件,光束引导件设置在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中,且位于第一发光装置与光束转换装置之间,且光束引导件包括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第一激光透过透射区域传输至光束转换装置;光束转换装置出射的荧光经和未转换的第一激光经反射区域反射至光循环装置,光循环装置透射荧光及反射第一激光。
在一具体实施中,光束引导件为中心区域开设有通孔的全反射片,中心区域的通孔形成透射区域。
在一具体实施中,光束引导件的表面设有偏振膜,偏振膜的偏振类型与第一激光的偏振类型相同。
在一具体实施中,光循环装置包括光循环片,其表面设有反红外膜。
在一具体实施中,激光荧光光源进一步包括第一匀光装置,设置在光循环装置背离光束引导件的一侧。
在一具体实施中,第一匀光装置包括双复眼或者方棒。
在一具体实施中,激光荧光光源进一步包括:第二发光装置,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合光装置,设置在第一匀光装置的出光侧,且位于荧光的传输路径和第二激光的传输路径的相交位置,用于对荧光和第二激光进行合光处理。
在一具体实施中,光循环装置包括全反射区域和设置在全反射区域外周的透射区域,全反射区域用于反射第一激光及荧光,透射区域用于透射荧光及反射第一激光;其中,全反射区域与合光装置的中心光轴同轴设置。
在一具体实施中,激光荧光光源进一步包括:第二匀光装置,设置在第一发光装置与光束引导件之间,用于将第一发光装置出射的第一激光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给光束引导件;第三匀光装置,设置在第二发光装置与合光装置之间,用于将第二发光装置出射的第二激光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给合光装置。
在一具体实施中,合光装置的中心光轴与第一匀光装置的中心光轴间隔且平行设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激光荧光光源包括:第一发光装置,用于出射第一激光;光束转换装置,设置在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上,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光转换成荧光,并出射荧光和未转换的第一激光的合光光束;光循环装置,设置在光束转换装置的出光侧,用于从合光光束中分离出未转换的第一激光,并将分离出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以使光束转换装置对第一激光进行转换,即本申请通过在光束转换装置的出光侧设置光循环装置,利用光循环装置将未激发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光束转换装置将返回的第一激光进行荧光转换,如此循环以逐步增加第一激光的激发效率,此外,未转换的第一激光不会回到第一发光装置,能够减少第一发光装置的热负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激光荧光光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激光荧光光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激光荧光光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激光荧光光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中光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激光荧光光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激光荧光光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首先提出一种激光荧光光源,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激光荧光光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10包括:第一发光装置110、光束转换装置120及光循环装置130;其中,第一发光装置110用于出射第一激光;光束转换装置120设置在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上,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光转换成荧光,并出射荧光和未被转换的第一激光的合光光束;光循环装置130设置在光束转换装置120的出光侧,用于从合光光束中分离出未转换的第一激光,并将分离出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120,以使光束转换装置120对第一激光进行转换,同时从合光光束分离出的荧光被引导至后续的光路中,如入射到匀光器件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循环装置130可以通过透射荧光并反射第一激光的方式来实现从合光光束中分离出未转换的第一激光,并将分离出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12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光循环装置130还可以通过反射荧光并透射第一激光的方式来实现从合光光束中分离出未转换的第一激光,并将分离出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120。
其中,本实施例的光束转换装置120包括色轮121和透镜组件122,透镜组件122设置在色轮121与光循环装置130之间;色轮121用于将入射的第一激光转换为荧光,具体地,第一激光入射至色轮121的荧光粉激发荧光;透镜组件122用于收集并出射色轮121出射的荧光及未被转换的第一激光;本实施例的透镜组件122包括两个透镜,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不限定透镜组件中透镜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者两个以上等。
第一激光为第一颜色激光,第一颜色激光入射至色轮121的荧光粉会激发第二颜色荧光,本实施例的光循环装置130可以为与主光轴垂直的反蓝透黄的光循环片,光循环片可以通过镀膜工艺设置成反蓝透黄片,即反射第一颜色激光,而透射第二颜色荧光,使得从色轮121处出射的未转换(未激发)的第一颜色激光可以再次被反射回色轮121,未转换的第一颜色激光转换产生第二颜色荧光,实现第一颜色激光的光循环,提高第一颜色激光烦人激发效率。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10通过在光束转换装置120的出光侧设置光循环装置130,利用光循环装置130将未激发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120,光束转换装置120将返回的第一激光进行荧光转换,如此循环以逐步增加第一激光的激发效率,此外,未转换的第一激光不会回到第一发光装置110,能够减少第一发光装置110的热负担。
可选地,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10进一步包括光束引导组件140,设置在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上,且位于第一发光装置110与光束转换装置120之间;第一发光装置110沿第一方向A出射第一激光,光束引导组件140用于将第一激光沿第二方向B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120;光循环装置130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光束引导组件140背离光束转换装置120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A与第二方向B垂直设置。具体地,光束引导组件140沿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设置在第一发光装置110与透镜组件122之间,且光束引导组件140分别与第一方向A及第二方向B呈45°角设置;光循环装置130沿第二方向B设置在光束引导组件140背离透镜组件122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光束引导组件140改变第一激光的路径,减少第一发光装置110与荧光之间的干扰。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在色轮121后放置与光轴垂直的透镜组件122,在透镜组件122和光循环装置130(如反蓝透黄光循环片)之间放置一光束引导组件140(如反蓝透黄片),用于反射第一激光(如蓝激光);光束引导组件140可以做小,只需要保证光束引导组件140能够反射第一激光进色轮121即可;因此激光荧光光源10的体积可以做小,且激光荧光光源10的长度可以压缩到很小,可以提高光学传输效率。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光束引导组件140可以是反射片,反射片用于将未转换的第一激光反射回色轮121,使得色轮121对返回的第一激光进行荧光转换,以增加第一激光的激发效率。
在其它实施例中,光束引导组件也可以是二向色片,如返蓝透黄;二向色片用于将第一激光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120,且用于将荧光和未转换的第一激光的合光引导至光循环装置130;本实施例通过二向色片能够将未转换的第一激光反射回色轮121,以使未转换的第一激光激发产生荧光,且透射荧光,以减少荧光传输路径,减少荧光损耗。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反射片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激光的光斑面积;能够保证反射片0覆盖第一激光的光斑,以保证将第一激光全都入射到色轮121。
可选地,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10进一步包括第一匀光装置150,设置在光循环装置130背离光束引导组件140(反射片)的一侧,用于对光循环装置130出射的荧光进行匀光处理,能够提高荧光的均匀性,因此,能够提高激光荧光光源10出射光的均匀性。
本实施例在透镜组件122的出光侧设置与其光轴垂直的光循环装置130,光循环装置130及第一匀光装置150与透镜组件122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有利于减小荧光扩展量的损失,提高荧光利用效率。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10的整体长度较小,光学传输效率较高。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光循环装置130为光循环片,其表面设有反红外膜;因第一激光激发荧光时会有一部分红外光被激发,因此,本实施例的光循环片设置反红外膜,能够避免这些红外光入射至光机里,能够提高光机的可靠性。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光束引导组件140的表面设有偏振膜,该偏振膜的偏振类型与第一激光的偏振类型相同;例如,如果光束引导组件140的偏振膜只反射S偏振光,则第一激光也为S偏振光,由于返回的第一激光是饱偏的,因此会有更多的第一激光到达光循环片并被循环利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激光荧光光源10的光激发效率。
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一激光为蓝激光,荧光为黄荧光,光束引导组件140为反蓝透黄片,第一匀光装置150为双复眼。第一发光装置110沿第一方向A出射蓝激光;蓝激光经过反蓝透黄片后沿第二方向B折转至色轮121,激发色轮121中荧光粉产生黄荧光;黄荧光通过透镜组件122收集之后,透过反蓝透黄片及光循环片(反蓝透黄片)至双复眼,然后再沿第二方向B进入空间光调制器;未转换的蓝激光被光循环片反射回色轮121激发黄荧光。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另一实施例的激光荧光光源,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20与上述激光荧光光源10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光束引导件设置240包括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第一激光透过透射区域传输至光束转换装置120;光循环装置130出射的荧光和未转换的第一激光经反射片区域反射至光循环装置130,光循环装置130透射荧光及反射第一激光。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光束引导件设置240为中心区域开设有通孔的全反射片,中心区域的通孔形成透射区域。
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一激光为蓝激光,荧光为黄荧光,第一匀光装置150为双复眼。第一发光装置110沿第二方向B出射蓝激光;蓝激光经过全反射片的通孔后入射至色轮121,激发色轮121中荧光粉产生黄荧光;黄荧光通过透镜组件122收集之后,透过全反射片及光循环片(反蓝透黄片)至双复眼,然后再沿第一方向A进入空间光调制器;未激发的蓝激光被光循环片反射回色轮121激发黄荧光。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局部透蓝反黄片代替本实施例的设有开孔的全反射片,蓝激光通过局部透蓝反黄片的透蓝区域入射至色轮。
关于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20的其它装置结构及原理,这里不赘述。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另一实施例的激光荧光光源,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30与上述激光荧光光源10的区别于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匀光装置351为方棒,设置在光循环装置130的出光侧,用于对光循环装置130出射的荧光进行匀光处理,能够提高荧光的均匀性,因此,能够提高激光荧光光源30出射光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激光荧光光源30还包括透镜352,透镜352设置在方棒与光循环装置130之间,用于收集光循环装置130出射的荧光,方棒对透镜352收集的荧光进行匀光处理。
关于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30的其它装置结构及原理,这里不赘述。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方棒实现图2实施例的第一匀光装置150。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另一实施例的激光荧光光源,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40与上述激光荧光光源10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40进一步包括第二发光装置410及合光装置420;其中,第二发光装置410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合光装置420设置在第一匀光装置150的出光侧,且位于荧光的传输路径和第二激光的传输路径的相交位置,用于对荧光和第二激光进行合光处理。
其中,第二激光可以为单颜色激光、两种或者多种颜色激光,且第二激光的颜色与第一激光的颜色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光循环装置230为光循环片,光循环片包括全反射区域S1和设置在全反射区域S1外周的透射区域S2,全反射区域S1用于反射第一激光及荧光,透射区域S2用于透射荧光及反射第一激光;其中,全反射区域S1与合光装置420的中心光轴同轴设置。
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一发光装置110沿第一方向A出射蓝激光;蓝激光经过反蓝透黄片后沿第二方向B折转至色轮121,激发色轮121中荧光粉产生黄荧光;黄荧光通过透镜组件122收集之后,透过光束引导组件140及光循环片的透射区域S1至第一匀光装置150,然后再沿第二方向B进入合光装置420;未激发的蓝激光由光循环片的全反射区域S1反射回色轮121激发黄荧光;此时,第二发光装置410出射沿第一方向A出射第二激光至合光装置420,合光装置420将荧光和第二激光进行合光处理后通过透镜430传输至空间光调制器。
进一步地,透射区域S2还可以设置反红外膜,以避免这些红外光入射至光机里,能够提高光机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光循环片的全反射区域S1与合光装置420的中心光轴同轴设置,使得全反射区域S1与合光装置420的位置接近,能够将原本会在合光装置420损失的荧光反射回色轮121,散射成大光斑之后再次到达第一匀光装置150;此时光斑已经被散射成大光斑,因此大部分荧光会经过透射区域S2到达光机,少部分经过全反射区域S1反射,继续循环。由于荧光粉对于荧光的吸收量很小,因此反射率较高,按照90%的反射率估算,本实施例的光循环片可以减少70%的合光损失,光效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关于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40的其它装置结构及原理,这里不赘述。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另一实施例的激光荧光光源,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与上述激光荧光光源40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激光荧光光源进一步包括:第二匀光装置610及第三匀光装置620;其中,第二匀光装置610设置在第一发光装置110与光束引导组件140之间,用于将第一发光装置110出射的第一激光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给光束引导组件140;第三匀光装置620设置在第二发光装置410与合光装置420之间,用于将第二发光装置410出射的第二激光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给合光装置420,合光装置420将荧光和第二激光进行合光处理后通过透镜430传输至空间光调制器530。
合光装置420可以为合光反射镜等。
现有的ALPD4.0光源等方案中,纯激光和荧光先合光之后再经过同一个匀光器件及透镜组件到达空间光调制器。为了减少合光损失,纯激光和荧光的扩展量相差较大,二者经过同一个匀光器件稀释之后,小扩展量的光(纯激光)会出现一些缺陷,例如3D条纹等;而本实施例的激光和荧光使用不同的匀光装置进行匀光处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散射装置代替本实施例的第二匀光装置610。
其中,本实施例的合光装置420的中心光轴与第一匀光装置150的中心光轴重叠。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合光装置420的中心光轴与第一匀光装置150的中心光轴间隔且平行设置,对应的将后续光学器件(例如透镜430等)的孔径做大即可。
在一应用场景中,蓝激光经过匀光或者散射装置之后,经过反蓝透黄片进入透镜组件,到达色轮激发荧光;荧光经过透镜组件收集之后进入双复眼做匀光处理;RGB三色纯激光经过匀光器件,例如双复眼或者方棒之后,用光学器件拉准直,入射到双复眼后的45°放置的合光反射镜上与荧光合光。其中,该合光反射镜可以设置全反膜,也可以为偏振镀膜,也可以为只反射特定波长的反射镜,相应的合光方式为扩展量合光、偏振合光和波长合光。如果使用图6所示的合光方式进行扩展量合光,荧光会损失(一般小于10%);如果对荧光起偏,则可以利用偏振膜(例如透P光反S光的合光反射镜)来合光,此时合光损失很小。
本申请实施例中激光和荧光使用不同的匀光器件,例如荧光用双复眼匀光,纯激光用方棒或者复眼匀光,在匀光之后在光机合光,再进入空间光调制器,例如DMD、LCD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在匀光过程中对纯激光有太大的扩展量稀释,避免因为缺陷和加工公差导致的显示缺陷。同时,荧光的匀光器件由于没有高功率纯激光,可以使用成本较低的器件,纯激光的照明F数较大,光机效率会变高。因此,能够提高显示效果、节省成本、提高光效、减小体积。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第一发光装置,用于出射第一激光;光束转换装置,设置在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上,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光转换成荧光,并出射荧光和未转换的第一激光的合光光束;光循环装置,设置在光束转换装置的出光侧,用于从合光光束中分离出未转换的第一激光,并将分离出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以使光束转换装置对第一激光进行转换,即本申请通过在光束转换装置的出光侧设置光循环装置,利用光循环装置将未激发的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光束转换装置,光束转换装置将返回的第一激光进行荧光转换,如此循环以逐步增加第一激光的激发效率,此外,未转换的第一激光不会回到第一发光装置,能够减少第一发光装置的热负担。
进一步地,本申请在收集荧光的透镜组件之后放置一片与其光轴垂直的光循环片及小尺寸反蓝透黄片,不仅能够减小激光荧光光源的体积,而且还能够提高荧光传输效率,避免颜色串扰。
进一步地,本申请在光循环片的中间局部区域镀全反射膜,可以回收并循环利用因为合光损失的荧光,提高激光荧光光源的光效率。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合光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扩展量合光、偏振合光、波长合光等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激光荧光光源可以用于ALPD4.0等产品,例如影院放映机光源,还可以用于多空间光调制器的光源,例如L8,C5等,还可以用于工程机等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光装置,用于出射第一激光;
光束转换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上,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激光转换成荧光,并出射所述荧光和未转换的所述第一激光的合光光束;
光循环装置,设置在所述光束转换装置的出光侧,用于从所述合光光束中分离出未转换的所述第一激光,并将分离出的所述第一激光再次引导至所述光束转换装置,以使所述光束转换装置对所述第一激光进行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光束引导元件,所述光束引导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发光装置与所述光束转换装置之间;
所述第一发光装置沿第一方向出射所述第一激光,所述光束引导元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激光沿第二方向引导至所述光束转换装置;所述光循环装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光束引导件背离所述光束转换装置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引导元件为反射片,所述反射片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激光的光斑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引导件为二向色片,所述二向色片用于将所述第一激光引导至所述光束转换装置,且用于将所述荧光和所述未转换的所述第一激光的合光引导至所述光循环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光束引导件,所述光束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激光的传输路径中,且位于所述第一发光装置与所述光束转换装置之间;
所述光束引导件包括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所述第一激光透过所述透射区域传输至所述光束转换装置;
所述光束转换装置出射的所述荧光和未转换的所述第一激光经所述反射区域反射至所述光循环装置,所述光循环装置透射所述荧光及反射所述第一激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引导件为中心区域开设有通孔的全反射片,中心区域的所述通孔形成所述透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引导件表面设有偏振膜,所述偏振膜的偏振类型与所述第一激光的偏振类型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循环装置包括光循环片,其表面设有反红外膜。
9.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一匀光装置,设置在所述光循环装置背离所述光束引导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光装置包括双复眼或者方棒。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发光装置,用于出射第二激光;
合光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匀光装置的出光侧,且位于所述荧光的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激光的传输路径的相交位置,用于对所述荧光和所述第二激光进行合光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循环装置包括反射区域和设置在所述全反射区域外周的透射区域,所述全反射区域用于反射所述第一激光及所述荧光,所述透射区域用于透射所述荧光及反射所述第一激光;
其中,所述全反射区域与所述合光装置的中心光轴同轴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匀光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装置与所述光束引导件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发光装置出射的第一激光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给所述光束引导件;
第三匀光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光装置与所述合光装置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发光装置出射的第二激光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给所述合光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激光荧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光装置的中心光轴与所述第一匀光装置的中心光轴间隔且平行设置。
CN202110449408.7A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激光荧光光源 Pending CN1152369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9408.7A CN115236926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激光荧光光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9408.7A CN115236926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激光荧光光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36926A true CN115236926A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66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9408.7A Pending CN115236926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激光荧光光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369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21410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7505806B (zh) 一种dmd调制成像系统以及激光投影设备
US11774843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888290B (zh) 光源系统及投影系统
US9410678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light source apparatus using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10649321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or
US10509303B2 (en) Laser projection device with reflective component and 1/4 wave plate
JP6632231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10928121B (zh) 光源系统及投影设备
WO2022037196A1 (zh) 一种三色光源设备和投影显示设备
CN113132698A (zh) 光源装置和投影设备
JP2012079622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5236926A (zh) 一种激光荧光光源
JP510580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投射方法
JP2015145977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12147835B (zh) 光学引擎系统及显示设备
US11175578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projec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2006003637A (ja) 投写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4610577B2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13126408A (zh) 波长转换装置、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CN217113028U (zh) 一种光机系统以及显示设备
WO2017018372A1 (ja) 光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CN219039558U (zh) 一种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
CN216310513U (zh) 照明系统及投影装置
US20220334460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