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30989A - 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30989A CN115230989A CN202211010187.4A CN202211010187A CN115230989A CN 115230989 A CN115230989 A CN 115230989A CN 202211010187 A CN202211010187 A CN 202211010187A CN 115230989 A CN115230989 A CN 1152309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stacked
- satellite
- pressing
- satellit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1/00—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002—Launch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1/00—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22—Parts of, 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in or to, cosmonaut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包括整流罩和设于整流罩内的堆叠组合体。堆叠组合体包括多层卫星组、多个支承柱、底部支承结构和多个压紧解锁部。每层卫星组包括多颗绕运载火箭末子级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卫星。支承柱包括多个沿中轴线方向堆叠的支承组件,支承组件包括分别连接在同一层卫星组中两颗相邻卫星的相邻表面上的第一支承和第二支承,第一支承和第二支承依次堆叠形成一个支承柱。底部支承结构设于多层卫星组的底部,分别与所有底部第二支承连接,且底部支承结构与整流罩连接。压紧解锁部包括拉紧杆、压紧件和解锁件,三者相互配合用于压紧对应支承柱中的所有支承组件,以使它们形成支承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一箭多星布局通常通过在火箭末子级增加内载荷舱、外载荷舱实现,每颗卫星(有效载荷)通过各自单独的包带连接解锁装置/点式连接解锁装置与内/外载荷舱连接,每个内/外载荷舱可布置多颗卫星,内/外载荷舱再与运载火箭末子级连接。
上述常规一箭多星布局中,每颗卫星单独的包带连接解锁装置/点式连接解锁装置(及其适配器)、内/外载荷舱占据了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中大量的空间和质量,通常可达20%~50%的载荷空间和10%~30%的载荷质量,这部分空间和质量不能用于卫星(有效载荷)本身,成为运载火箭末子级的呆重(无效载荷),不对星箭分离后的卫星提供任何益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箭多星布局呆重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包括整流罩和安装在所述整流罩内的堆叠组合体,所述堆叠组合体包括:
多层卫星组,每层所述卫星组包括多颗绕运载火箭末子级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卫星,且每层所述卫星组内所述卫星的分布相同,多层所述卫星组沿所述中轴线方向堆叠;
多个支承柱,均沿所述中轴线方向设置,所述支承柱包括多个沿所述中轴线方向堆叠的支承组件,所述支承组件包括分别连接在同一层所述卫星组中两颗相邻所述卫星的相邻表面上的第一支承和第二支承,所述第一支承堆叠在所述第二支承上,所述第二支承堆叠在下一层所述卫星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承上,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依次堆叠形成一个所述支承柱;
底部支承结构,设于所述多层卫星组的底部,分别与所有最下层所述卫星组上的所有所述第二支承连接,且所述底部支承结构与所述整流罩连接;
多个压紧解锁部,分别与多个所述支承柱对应;所述压紧解锁部包括拉紧杆、压紧件和解锁件,所述压紧杆的一端通过所述压紧件与对应所述支承柱中最上端的所述第一支承连接,所述压紧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解锁件与所述底部支承结构连接,所述拉紧杆、所述压紧件和所述解锁件相互配合用于压紧对应所述支承柱中的所有所述支承组件,以使它们形成所述支承柱;所述解锁件在收到解锁指令后解除锁定,断开所述压紧杆和所述底部支承组件的连接。
某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的两端均为锥台结构,且一端为凸面,另一端为凹面,对应所述凸面和所述凹面相互契合实现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的堆叠。
某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均为中空结构。
某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的堆叠处设有弹性组件,用于卫星分离时提供分离推力。
某一实施例中,堆叠连接处的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中一个为安装支承,另一个为分离支承;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和弹簧芯轴,所述弹簧芯轴设于所述安装支承内,所述弹簧芯轴的外侧壁和所述安装支承的内壁间具有间隙,且所述弹簧芯轴的两端均分别向外凸设环形凸台;
所述安装支承的内壁向内凸设有限位台,所述限位台设于两个所述环形凸台间,用于防止卫星分离后所述弹簧芯轴脱出所述安装支承;
所述弹簧设于所述安装支承内且套设于所述分离支承,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台连接,另一端将靠近所述分离支承的所述环形凸台抵于所述分离支承上,且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某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沿所述中轴线设置的辅助支承组件,每层所述卫星组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辅助支承组件;
每个所述辅助支承组件包括与对应层所述卫星组内所述卫星数量相同的辅助支承,所述辅助支承组件中的所述辅助支承分别与对应层所述卫星组内的所述卫星连接,且同一所述辅助支承组件中的所有所述辅助支承依次堆叠。
某一实施例中,同一所述辅助支承组件中相邻两个所述辅助支承的堆叠处设有弹性组件,用于卫星分离时提供分离推力。
某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与所述卫星表面连接处均位于所述卫星表面相对所述中轴线的最外侧;
同层卫星组中相邻两颗卫星间只设置一个支承组件,所述拉紧杆的数量与所述支承柱的数量相同,且两者一一对应;所述拉紧杆朝向所述中轴线方向紧扣在对应所述支承柱。
某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紧解锁部包括两根压紧杆,两根所述压紧杆设于对应所述支承柱的两侧,所述压紧件分别与两根所述压紧杆连接,用于配合所述解锁部压紧位于两根所述压紧杆之间的所述支承柱。
某一实施例中,所述解锁件为分离螺母,每一所述分离螺母对应设有一防脱离件,所述防脱离件的一端与所述压紧杆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分离螺母与所述底部支承组件连接;
所述底部支承组件连接有连接轴,所述防脱离件上设有活动槽,所述连接轴活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内,所述连接轴和所述活动槽配合用于所述分离螺母断裂解锁后防止所述压紧杆脱离所述底部支承组件。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抛弃了传统的每颗卫星单独配备重型适配器和独立的星箭连接解锁装置,取而代之是直接安装在卫星上的模块化、轻量化的、结构紧凑的支承结构(由多个支承柱组成)和压紧解锁部。
本发明为最大化利用运载火箭提供的运载能力(包括载荷空间和载荷质量),摒弃了现有技术中常规一箭多星中内/外载荷舱配合单独包带/点式连接解锁装置的系统,大幅减少甚至消除内/外载荷舱、独立单星适配器的质量,且不损失发射所需的多星整体结构强度与刚度。因此,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箭多星布局呆重大、运载容积利用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案例中第一支承、第二支承和辅助支承在单颗卫星上安装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案例中辅助支承作用于上下2层4颗卫星时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1案例中在支承内部设置分离弹簧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案例中压紧件处附近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案例中压紧解锁部在锁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案例中压紧解锁部在解锁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适用的另一实施案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适用的第三种实施案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整流罩;2:支承舱;3:第一支承;4:第二支承;5底部支承结构;6:拉紧杆;7:压紧件;8:卫星;9:辅助支承;10:弹簧;11:弹簧芯轴;12:加载螺母;13:防松支架;14:防脱离件;15:齿轮轴;16:卷簧;17:分离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参看图1至图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包括整流罩1和设于整流罩1内的堆叠组合体。堆叠组合体包括多层卫星组、多个支承柱、底部支承结构5和多个压紧解锁部。
每层卫星组包括多颗绕运载火箭末子级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卫星8,且每层卫星组内卫星8的分布相同,多层卫星组沿中轴线方向堆叠。
多个支承柱均沿中轴线方向设置,支承柱包括多个沿中轴线方向堆叠的支承组件,支承组件包括分别连接在同一层卫星组中两颗相邻卫星8的相邻表面上的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第一支承3堆叠在第二支承4上,第二支承4堆叠在下一层卫星组对应的第一支承3上,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依次堆叠形成一个支承柱。
底部支承结构5设于多层卫星组的底部,底部支承结构5分别与所有最下层卫星组上的第二支承4连接,且底部支承结构5与整流罩1连接。
多个压紧解锁部分别与多个支承柱对应。压紧解锁部包括拉紧杆6、压紧件7和解锁件,压紧杆的一端通过压紧件7与对支承柱中最上端的所述一支承连接,压紧杆的另一端通过解锁件与底部支承结构5连接,拉紧杆6、压紧件7和解锁件相互配合用于压紧对应支承柱中的所有支承组件,以使它们形成支承柱。解锁件在收到解锁指令后解除锁定,断开压紧杆和底部支承组件的连接。
现对本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适用于多颗构型尺寸相同或相近的卫星8,卫星8按层进行布置,每一层可布置多颗卫星8,呈中心轴(具体为运载火箭末子级中轴线)对称分布。底部支承结构5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4层卫星组,每层卫星组包括4颗卫星8,绕运载火箭末子级中轴线对称布置。实际应用中,卫星组的层数、每层卫星组包含的卫星8数量都可根据运载火箭提供的有效载荷可用包络和运载能力以及所发射卫星8的具体构型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均可采用模块化设计,呈中空圆柱结构,圆柱的直径和高度按系列化设计,用于适应不同高度和构型的卫星8;具体到安装在某一火箭上时,可根据堆叠组合体中的卫星8的高度、质量和载荷条件相应进行选择或调整。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的两端均可以采用中空锥台结构,且一端为凸面,另一端为凹面,对应凸面和凹面相互契合实现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的堆叠,在压紧解锁部预拉紧后形成从上至下的整体立柱——支承柱,用于承担堆叠组合体受到的主要载荷,主要为整个堆叠组合体的轴向力和径向力。
具体,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均为模块化设计,数个模块连续对接、串联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在压紧解锁部预拉紧后形成支承柱。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的高度和直径可根据卫星8的尺寸大小适应性选择。
整个堆叠组合体布置在整流罩1内,并在达到预定轨道后同时分离。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通过螺栓与预埋在卫星8上的螺纹固定连接,以实现与卫星8的连接,且星箭分离后不从卫星8上分离。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也可以作为卫星8承力结构的一部分,在卫星8设计时予以考虑。
为进一步提升堆叠组合体整体刚度,本实施例还设置了辅助支承组件。多个辅助支承组件沿中轴线设置,每层卫星组设有一个或多个辅助支承组件。每个辅助支承组件包括与对应层卫星组内卫星8数量相同的辅助支承9,辅助支承组件中的辅助支承9分别与对应层卫星组内的卫星8连接,且同一辅助支承组件中的所有辅助支承9依次堆叠。
具体,辅助支承9也可采用模块化设计,呈中空圆环结构,圆环的直径和高度按系列化设计,用于适应不同的多星布局形式要求。辅助支承9的两端也可同样设为中空锥台结构,一侧为凸面、一侧为凹面,同一辅助支承组件中的辅助支承9堆叠时,相邻两个辅助支承9堆叠处的凸面和凹面互相嵌合。辅助支承组件能够承担一定的轴向和径向的载荷,辅助支承9体积、质量相对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均减小很多,但能有效提高堆叠组合体的整体刚度。
辅助支承组件在整个堆叠组合体中不连续,仅连接布局在其附近的几颗卫星8,使得每层卫星组中布置卫星8数量多少、不同层之间卫星8的布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得构型相近但尺寸不完全相同的多颗卫星8也可形成一个堆叠组合体。
第一支承3/第二支承4/辅助支承9的对接面呈中空锥面结构。中空设计兼具高强度、高刚度和轻量化的特性,锥面设计能够有效承受轴向载荷,锥面在预紧力压紧作用下能够承受各个方向的径向载荷,且在对接安装时具有导向、对中的作用。
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支承组件和辅助支承组件在单颗卫星8上安装的示意图。每颗卫星8上安装了一个第一支承3、一个第二支承4、和两个辅助支承9。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卫星8具体构型和载荷条件不同,单颗卫星8也可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一支承3、第二支承4,但推荐在单颗卫星8上至少包括一个第一支承3和一个第二支承4。单颗卫星8也可设置其他数量的辅助支承9,或者不设置辅助支承9。
图3所示为在本实施例中,辅助支承组件作用于上下2层4颗卫星8时的连接。2颗上层卫星8底部各设置1个辅助支承9,2颗下层卫星8顶部各设置1个辅助支承9,呈交错排列。
进一步地,在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的堆叠处、同一辅助支承组件中相邻两个辅助支承9的堆叠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弹性组件,用于解锁后为卫星8提供额外的分离推力,即在卫星8分离时提供分离推力。为便于描述,在支承组件中,将堆叠连接处的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中的一个称为安装支承,另一个称为分离支承;在辅助支承组件中,将堆叠连接处的两个辅助支承9中其中一个称为安装支承,另一个称为分离支承。
具体,弹性组件包括弹簧10和弹簧芯轴11,弹簧芯轴11设于安装支承内,弹簧芯轴11的外侧壁和安装支承的内壁间具有间隙,且弹簧芯轴11的两端均分别向外凸设环形凸台。安装支承的内壁向内凸设有限位台,限位台设于两个环形凸台间,用于防止卫星8分离后弹簧芯轴11脱出安装支承。弹簧10设于安装支承内且套设于弹簧芯轴11,弹簧10的一端与限位台连接,另一端将靠近分离支承的环形凸台抵于分离支承上,在为分离时弹簧10处于压缩状态。
本实施例使用压紧解锁部进行整个堆叠组合体的锁紧和解锁。压紧解锁部中,拉紧杆6的数量可根据堆叠中卫星8的具体布局适应性调整。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同层卫星组中相邻两个卫星8间可以只设置一个支承组件,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与卫星8表面连接处均位于卫星8表面相对中轴线的最外侧。拉紧杆6的数量为支承柱的数量的两倍,每两根拉紧杆6对应。拉紧杆6底部通过锁紧解锁部与支承结构连接,顶部通过压紧部沿中轴线方向紧扣在对应支承柱上。每对拉紧杆6通过同一个锁紧解锁部进行锁紧,同时通过一个压紧部对组成立柱的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进行压紧;解锁时,所有拉紧杆6同时解锁,沿锁紧解锁部的转轴向箭体外侧翻转,整体呈张开状态,解除了作用在堆叠组合体的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上的预拉紧力,且与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承4无接触,堆叠组合体中的各个卫星8可同时从运载火箭末子级上分离,即可释放堆叠组合体中的全部卫星8。
在本实施例中,压紧解锁部包括两根压紧杆,如图5所示,两根压紧杆分别设于对应支承柱的两侧,两根压紧杆分别穿设压紧件7后连接加载螺母12,对拉紧杆6施加预紧拉力,配合解锁部将位于两根压紧杆之间的支承柱压紧,同时,通过防松支架13对加载完成的加载螺母12进行防松。
解锁件可以采用分离螺母17,每一分离螺母17对应设置防脱离件14,防脱离件14的一端与压紧杆连接,另一端通过分离螺母17与底部支承组件连接。当分离螺母17接受到解锁指令后断裂,压紧解锁部队支承柱施加的预紧拉力消失,支承柱中的第一支承3、第二支承4间可分离。
为了防止压紧件7、压紧杆等结构在分离后飘散在太空,因此,可在底部支承组件连接连接轴,在防脱离件14上设置活动槽,连接轴活动连接于活动槽内,连接轴和活动槽配合,防止分离螺母17断裂解锁压紧杆脱离底部支承组件。
进一步的,可在连接轴上套设齿轮且两者固定连接,或连接轴与齿轮一体设置形成齿轮轴15,对此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齿轮轴15,齿轮轴15与底部支承结构5转动连接。齿轮轴15和底座支承结构间设有卷簧16,用于提供驱动所述齿轮轴15转动的预紧力。活动槽可以为腰型槽,在腰型槽的两个半圆和一边的侧壁上设置与齿轮轴15上齿圈啮合的齿条,腰型槽的另一边侧壁上无齿,如此使得活动槽可将齿轮轴15的转动转化为自身的平动和转动。锁紧状态下,如图6所示,分离螺母17连接底部支承结构5和防脱离件14,齿轮轴15位于活动槽顶部半圆,卷簧16处于蓄能状态。解锁时,如图7所示,分离螺纹断裂解锁,齿轮轴15在卷簧16的弹性势能释放作用下旋转,带动防脱离件14和拉紧杆6向上运动,运动至齿轮轴15上的齿圈与活动槽下端半圆上的齿条啮合,齿轮轴15在卷簧16的作用下继续旋转,防脱离件14和拉紧杆6整体绕齿轮轴15向外转动,实现堆叠组合体的解锁。在锁紧状态,分离螺母17可以同时与防脱离件14和底部支承结构5连接,分离螺母17断裂后,与底部支承结构5连接的部分仍连接在底部支承结构5上;或分离螺母17只与防脱离件14连接,则需要底部支承结构5上设置收集装置,用于收集分离螺母17断裂后与底部支承结构5对应的部分。
底部支承结构5的功能与传统卫星8适配结构类似,用于将整个堆叠组合体安装在运载火箭末子级。在堆叠组合体的底部可以设有支承舱1,支承舱1设于整流罩1内,底部支承结构5安装在支承舱1上。
综上,在本实施例提供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中,堆组合体栈同层卫星组中卫星8与卫星8之间、卫星组的层与层之间均通过模块化的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支承3、第二支承4和辅助支承9)进行连接。每颗卫星8可设置3个或多个与其他卫星8接触的支承结构。其中,靠近每层外侧的为第一支承3、第二支承4,承担堆叠组合体的主要纵向、横向载荷;位于每层轴心处的为辅助支承9,用于增强堆叠组合体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堆叠组合体顶部还可根据需要设置顶部加强支架,用于增强堆叠组合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
堆叠组合体整体使用压紧解锁部进行压紧、解锁。压紧状态下,拉紧杆6紧扣在第一支承3和第二支撑堆叠而成的支承柱上,提供堆叠组合体预紧的拉力。解锁时,拉紧杆6先上移后向外侧旋转展开,堆叠内卫星8同时解除锁定、从运载火箭末子级分离。
本发明提供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舍弃了为每颗卫星8配套单独的传统适配器和连接解锁机构的做法,极大减少了单颗卫星8在运载火箭上安装所需要的空间和呆重,充分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使得运载火箭能够一次运送数量更多、总重更重的卫星8。具有一箭多星组网快、大规模/超大规模星座构建迅速、运载能力利用率高、大幅降低单星发射成本等有益效果。
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施例,每层卫星组具有4颗卫星8的状态。本发明也可用于其他状态,包括每层卫星组中卫星8数量、卫星组的层数等均可根据具体卫星8构型和大小进行适应性调整,如图8和图9所示的采用本发明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的另外两个实施案例等。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对本发明作出各种变化,倘若这些变化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仍落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罩和安装在所述整流罩内的堆叠组合体,所述堆叠组合体包括:
多层卫星组,每层所述卫星组包括多颗绕运载火箭末子级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卫星,且每层所述卫星组内所述卫星的分布相同,多层所述卫星组沿所述中轴线方向堆叠;
多个支承柱,均沿所述中轴线方向设置,所述支承柱包括多个沿所述中轴线方向堆叠的支承组件,所述支承组件包括分别连接在同一层所述卫星组中两颗相邻所述卫星的相邻表面上的第一支承和第二支承,所述第一支承堆叠在所述第二支承上,所述第二支承堆叠在下一层所述卫星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承上,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依次堆叠形成一个所述支承柱;
底部支承结构,设于所述多层卫星组的底部,分别与所有最下层所述卫星组上的所有所述第二支承连接,且所述底部支承结构与所述整流罩连接;
多个压紧解锁部,分别与多个所述支承柱对应;所述压紧解锁部包括拉紧杆、压紧件和解锁件,所述压紧杆的一端通过所述压紧件与对应所述支承柱中最上端的所述第一支承连接,所述压紧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解锁件与所述底部支承结构连接,所述拉紧杆、所述压紧件和所述解锁件相互配合用于压紧对应所述支承柱中的所有所述支承组件,以使它们形成所述支承柱;所述解锁件在收到解锁指令后解除锁定,断开所述压紧杆和所述底部支承组件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的两端均为锥台结构,且一端为凸面,另一端为凹面,对应所述凸面和所述凹面相互契合实现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的堆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均为中空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的堆叠处设有弹性组件,用于卫星分离时提供分离推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堆叠连接处的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中一个为安装支承,另一个为分离支承;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和弹簧芯轴,所述弹簧芯轴设于所述安装支承内,所述弹簧芯轴的外侧壁和所述安装支承的内壁间具有间隙,且所述弹簧芯轴的两端均分别向外凸设环形凸台;
所述安装支承的内壁向内凸设有限位台,所述限位台设于两个所述环形凸台间,用于防止卫星分离后所述弹簧芯轴脱出所述安装支承;
所述弹簧设于所述安装支承内且套设于所述分离支承,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台连接,另一端将靠近所述分离支承的所述环形凸台抵于所述分离支承上,且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沿所述中轴线设置的辅助支承组件,每层所述卫星组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辅助支承组件;
每个所述辅助支承组件包括与对应层所述卫星组内所述卫星数量相同的辅助支承,所述辅助支承组件中的所述辅助支承分别与对应层所述卫星组内的所述卫星连接,且同一所述辅助支承组件中的所有所述辅助支承依次堆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辅助支承组件中相邻两个所述辅助支承的堆叠处设有弹性组件,用于卫星分离时提供分离推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和所述第二支承与所述卫星表面连接处均位于所述卫星表面相对所述中轴线的最外侧;
同层卫星组中相邻两颗卫星间只设置一个支承组件,所述拉紧杆的数量与所述支承柱的数量相同,且两者一一对应;所述拉紧杆朝向所述中轴线方向紧扣在对应所述支承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解锁部包括两根压紧杆,两根所述压紧杆设于对应所述支承柱的两侧,所述压紧件分别与两根所述压紧杆连接,用于配合所述解锁部压紧位于两根所述压紧杆之间的所述支承柱。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件为分离螺母,每一所述分离螺母对应设有一防脱离件,所述防脱离件的一端与所述压紧杆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分离螺母与所述底部支承组件连接;
所述底部支承组件连接有连接轴,所述防脱离件上设有活动槽,所述连接轴活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内,所述连接轴和所述活动槽配合用于所述分离螺母断裂解锁后防止所述压紧杆脱离所述底部支承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10187.4A CN115230989A (zh) | 2022-08-23 | 2022-08-23 | 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10187.4A CN115230989A (zh) | 2022-08-23 | 2022-08-23 | 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30989A true CN115230989A (zh) | 2022-10-25 |
Family
ID=83681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10187.4A Pending CN115230989A (zh) | 2022-08-23 | 2022-08-23 | 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23098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73471A (zh) * | 2023-10-11 | 2023-11-17 | 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卫星运载火箭的载荷舱和卫星运载火箭 |
-
2022
- 2022-08-23 CN CN202211010187.4A patent/CN11523098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73471A (zh) * | 2023-10-11 | 2023-11-17 | 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卫星运载火箭的载荷舱和卫星运载火箭 |
CN117073471B (zh) * | 2023-10-11 | 2024-03-22 | 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卫星运载火箭的载荷舱和卫星运载火箭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24835B2 (en) | Locking and separating mechanism capable of achieving sequential release of multiple satellites and working method thereof | |
US8720830B1 (en) | Efficient solar panel wing-stowage on a space launch vehicle | |
JP6480013B2 (ja) | 積み重ね可能な人工衛星及び積み重ね可能な人工衛星を積み重ねる方法 | |
CN113665844B (zh) | 用于堆叠卫星与运载分离的星箭解锁装置 | |
US20180201396A1 (en) | Multiple space vehicle launch system | |
WO2021212355A1 (zh) | 卫星构型及其分离方法 | |
US11267591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to attach and remove space vehicles | |
CN109383850A (zh) | 一种非火工驱动器的分瓣螺母型解锁装置 | |
US9004469B2 (en) | Space shuttle damping and isolating device | |
CN115230989A (zh) | 一种堆叠式一箭多星发射系统 | |
CN114132534B (zh) | 一种低冲击大承载堆栈式多星锁紧释放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 |
CN113581499B (zh) | 一种堆叠式卫星联动解锁分离装置 | |
CN112591144A (zh) | 一种层叠式卫星阵列构型及其发射方法 | |
CN112319854B (zh) | 一种非自锁螺纹空间解锁装置冗余驱动机构 | |
CN109050989B (zh) | 一种双星点式适配器 | |
CN113650813B (zh) | 一种主动驱动式大型薄膜展开帆装置 | |
CN112373735A (zh) | 一种一箭多星平行对向分离火箭适配器装置 | |
CN112960146A (zh) | 一种助推器和芯级整体式分离的液体运载火箭 | |
CN113353235B (zh) | 一种可实现组合体飞行器之间的锁紧分离机构及工作方法 | |
CN112455729B (zh) | 一种绳索联动式多点压紧同步解锁装置 | |
CN113148243A (zh) | 具有星间解锁分离装置的子母构型卫星组及安装方法 | |
CN115158701A (zh) | 一种堆叠式卫星星箭压紧释放机构 | |
CN113148241B (zh) | 一种串联式载荷适配器 | |
US11958638B1 (en) | Spacecraft solar array biasing and tensioning system | |
CN113212808A (zh) | 一种基于挤压发动机的运载火箭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