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21592B - 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21592B
CN115221592B CN202210934293.5A CN202210934293A CN115221592B CN 115221592 B CN115221592 B CN 115221592B CN 202210934293 A CN202210934293 A CN 202210934293A CN 115221592 B CN115221592 B CN 1152215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index
volume
subarea
drain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342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21592A (zh
Inventor
刘福兴
王俊力
乔红霞
付子轼
毕玉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21093429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215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21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21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215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215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00Equipment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gener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e.g.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s against ice-strai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8Network design, e.g. design based on topological or interconnect aspects of utility systems, piping, heating ventilation air conditioning [HVAC] or cab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及系统,属于农业环境保护领域。方法包括:获取工程区域地图,并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所述污染负荷指数包括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对所述重点分区内的生态沟渠进行空间布局优化。采用本发明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工程区域生态沟渠布设的敏感区与重点区,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敏感区与重点区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

Description

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在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同时,农田面源污染排放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空间异质性,为污染防控、治理带来了较大难度。目前,中国从管理和治理角度,多角度、多方位开展了农田面源污染的控制,农田排水生态拦截净化工程近年来投资比例逐年上升,也成为研究与关注的热点,在农田面源污染控制进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其中,生态沟渠是当前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农田田块内部排水沟渠的生态化改造,在排水迁移过程中,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对氮磷污染物进行沉淀、吸附、吸收及降解,实现生态拦截净化的功能,该技术从构造、填料、植被等角度有多种形式,充实了生态沟渠的构建方式,在农田排水生态拦截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生态沟渠在平面的布局仍以经验为主,即仅根据农田现状条件,对新建或改建生态沟渠进行随机布设,这种较为随意的设计带来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对整体生态拦截工程的效果发挥势必造成影响。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生态沟渠的科学空间布局方法,以解决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中生态沟渠平面布局不精确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工程区域生态沟渠布设的敏感区与重点区,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敏感区与重点区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包括:
获取工程区域地图,并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所述污染负荷指数包括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
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对所述重点分区内的生态沟渠进行空间布局优化。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具体包括:
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清晰,采用天然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不清晰,采用象限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可选地,所述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具体包括:
统计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
测量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所述排水沟渠包括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
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
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
可选地,所述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具体包括:
确定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以及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所述不同类型空间包括农田、菜地、村庄;
统计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
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采用公式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031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其中q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A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Q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M表示第i个分区内不同类型空间的数量;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
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采用公式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032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其中q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具体包括:
分别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容积指数、长度负荷指数以及容积负荷指数的总平均值,得到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容积指数总平均值、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以及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
针对所述各个分区内的第i个分区,若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小于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小于容积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大于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大于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则确定第i个分区为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系统,包括:
工程区域分区划分模块,用于获取工程区域地图,并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平面密度与容积指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
污染负荷指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所述污染负荷指数包括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
分区比较与综合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空间布局优化模块,用于对所述重点分区内的生态沟渠进行空间布局优化。
可选地,所述工程区域分区划分模块具体包括:
天然分隔单元,用于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清晰,采用天然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象限分隔单元,用于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不清晰,采用象限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可选地,所述平面密度与容积指数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分区面积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
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所述排水沟渠包括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
平面密度指数计算单元,用于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
容积指数计算单元,用于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
可选地,所述污染负荷指数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不同类型空间系数获取单元,用于确定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以及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所述不同类型空间包括农田、菜地、村庄;
空间面积统计单元,用于统计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
长度负荷指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采用公式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051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其中q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A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Q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M表示第i个分区内不同类型空间的数量;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
容积负荷指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采用公式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052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其中q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
可选地,所述分区比较与综合分析模块具体包括:
总平均值计算单元,用于分别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容积指数、长度负荷指数以及容积负荷指数的总平均值,得到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容积指数总平均值、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以及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
重点分区判断单元,用于针对所述各个分区内的第i个分区,若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小于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小于容积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大于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大于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则确定第i个分区为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工程区域地图,并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所述污染负荷指数包括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对所述重点分区内的生态沟渠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本发明提出了农田生态沟渠负荷指数的概念,根据平面密度指数、容积指数、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计算研判工程区域生态沟渠布设的重点分区,为生态沟渠平面布局设计提供直接、便捷、针对性强的技术标准支撑,解决了农田排水生态拦截工程设计针对性不强的缺点,能够有针对性地优化重点分区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从而提高工程总体效果,成为生态拦截工程设计、生态沟渠技术应用的有效补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对工程区域进行分区划分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对工程区域各个分区进行平面调查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依据采用本发明方法计算出的各类指数进行分区比较与综合分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工程区域生态沟渠布设的敏感区与重点区,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敏感区与重点区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的原理示意图。参见图2,本发明方法主要包括工程区域分区划分、排水沟渠平面密度与容积指数计算、排水沟渠污染负荷指数计算、以及分区比较与综合分析等步骤。参见图1,本发明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获取工程区域地图,并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本发明获取的工程区域地图可以是工程区域的地形图、卫星地图、遥感地图等。采用天然分隔或象限分隔对工程区域进行分区划分,目的是为后续调查分析提供基础图件与数据。
所述步骤1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具体包括:
步骤1.1: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清晰,采用天然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天然分隔方法是采用设计对象工程区域内的河浜水系、主要道路、灌渠、主要田埂等进行,外围边界即为工程设计对象边界,分隔的不规则区块即为划分好的分区。
步骤1.2: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不清晰,采用象限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如天然分隔界限不清晰,可先大体确定不规则工程区域的平面中心点,以此为原点构建直角坐标系,各象限与外围边界所围区域形成分区,并用田块田埂等进行边界修正,优先采用天然分隔法进行分区划分。
划分好工程区域各个分区后,利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分区边界,计算各分区面积,以亩(mu)计。
步骤2: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
步骤2用于沟渠平面密度与容积指数调查、统计及计算。
所述步骤2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具体包括:
步骤2.1:统计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
划分好工程区域各个分区后,利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分区边界,计算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A,以亩(mu)计。将第i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表示为Ai
步骤2.2:测量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所述排水沟渠包括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
首先对步骤1中划分出的各分区内部排水沟渠或灌排两用沟渠进行调查,包括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两大类,配合图上作业,测量每条排水沟渠长度L(土质排水沟长度为Ls、硬质排水渠长度为Lc)。
测量排水沟渠的断面型式,例如梯形断面,测量沟顶宽Wu、沟底宽Wd、垂直深度H1,并计算沟渠有效容积(单位m3),其中,沟渠深度采用有效深度H0计算,即H0=H1-0.2(单位m,0.2为沟渠保护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根据沟顶宽Wu、沟底宽Wd以及沟渠有效深度H0计算每条排水沟渠的梯形断面的面积S,再乘以每条排水沟渠长度L,可计算得到每条排水沟渠的有效容积V(单位m3)。
汇总分区内各条排水沟渠的长度L(m)和有效容积V(m3),得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将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表示为Li;将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表示为Vi
步骤2.3: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
排水沟渠平面密度指数Dd定义为单位田块内部排水沟渠的长度,单位为m·mu-1,可反映工程区域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占比,可按下述公式(1)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091
其中A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的分区面积,单位为亩(mu);Li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单位为米(m);Dd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
步骤2.4: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
排水沟渠容积指数Dv定义为单位田块内部排水沟渠的有效容积,单位为m3·mu-1,可反映工程区域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占比,可按下述公式(2)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092
其中A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的分区面积,单位为亩(mu);Vi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3);Dv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
平面密度指数Dd与容积指数Dv可为分区设计生态沟渠提供参数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排水沟渠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又可按土质排水沟、硬质排水渠进行拆分计算与统计。具体地,若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占比差异较大,例如土质排水沟或硬质排水渠的比例超过80%,则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的长度L(m)和有效容积V(m3)可以共同汇总,得到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Li和总有效容积Vi
若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占比差异较小,例如土质排水沟或硬质排水渠的比例均未超过80%,则可按土质排水沟、硬质排水渠进行拆分计算与统计。即统计第i个分区内土质排水沟的总长度Lsi和总有效容积Vsi,将总长度Lsi替换公式(1)中的Li可以计算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土质排水沟的平面密度指数,将总有效容积Vsi替换公式(2)中的Vi可以计算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土质排水沟的容积指数。同理,统计第i个分区内硬质排水渠的总长度Lci和总有效容积Vci,将总长度Lci替换公式(1)中的Li可以计算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硬质排水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将总有效容积Vci替换公式(2)中的Vi可以计算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硬质排水渠的容积指数。
步骤3: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
本发明提出了农田空间沟渠污染负荷指数的概念,所述污染负荷指数包括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
所述步骤3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具体包括:
步骤3.1:确定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以及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
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农田、菜地、村庄等。各个分区内不同类型空间的污染物包括但不局限于总氮(TN)、总磷(TP)。利用第二次中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核算系数手册,或通过工程所属地区相关文献调研等资料查询,获得不同类型空间污染物排放系数,将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表示为Qik
本发明以氮进行说明,结合步骤2中调查分析的排水沟渠长度L及有效容积V,计算排水沟渠污染负荷指数,分为长度负荷指数ql及容积负荷指数qv。长度负荷指数ql单位为kgN·m-1·a-1;容积负荷指数qv单位为kgN·m-3·a-1
步骤3.2:统计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将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表示为Aik
步骤3.3: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
往往存在农村、农田在空间上相互交织,或菜地等镶嵌其中的现象,本发明虽然针对农田面源污染拦截工程,但实际应充分考虑上述土地利用形式的影响,因此,污染物年负荷量应包含各类型空间的污染物量,其中,农村不包含生活污水或其尾水,但包括村庄地表径流污染。
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111
其中q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单位kgN·m-1·a-1;A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单位mu;Q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M表示第i个分区内不同类型空间的数量;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单位m。
步骤3.4: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112
其中q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单位kgN·m-3·a-1;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单位m3
在实际应用中,与平面密度指数Dd和容积指数Dv类似,也可按照土质排水沟、硬质排水渠进行拆分,分别计算第i个分区内土质排水沟或硬质排水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以更好的反映分区内排水沟渠承受的污染负荷情况。
步骤4: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步骤4分区比较与综合分析是在步骤1~3基础上,首先对各分区的排水沟渠平面密度指数Dd、容积指数Dv、长度负荷指数ql、容积负荷指数qv进行计算,并计算工程区域各类指数的总平均值,作为分区比较分析的基准,其次利用EXCEL等软件,作图比较分析各分区内各指数、各分区与总平均值基准间的差异,判断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所述步骤4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具体包括:
步骤4.1:分别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容积指数、长度负荷指数以及容积负荷指数的总平均值,得到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容积指数总平均值、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以及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
步骤4.2:针对所述各个分区内的第i个分区,若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小于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小于容积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大于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大于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则确定第i个分区为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步骤5:对所述重点分区内的生态沟渠进行空间布局优化。
在步骤4确定出工程区域生态沟渠布设的敏感区与重点区后,根据农田排水沿程、不同类型污染负荷等,来优化所述重点分区内生态沟渠的空间布局,初步确定生态沟渠的断面设计型式。
本发明提供的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方法中,如是比较均一的排水沟渠类型及农业生产方式,可选择其中的部分指数进行调查、计算和分析。
本发明方法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提供的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方法,直接与工程设计对应,利用调查计算的各指数(包括平面密度指数、容积指数、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差异,在短时间内通过简易手段和计算,获取各指数值作为生态沟渠建设中的空间布局依据,计算研判出工程区域生态沟渠布设的重点分区,为后续有针对性地设计重点分区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提供了基础,部分规避了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空间设计的随意性,为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调查依据和方法支撑。
下面采用一个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方法的实施过程。
本实施例是中国南方某平原河网区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农田以稻麦轮作为主,工程区域内还分布有零散菜地及村庄,工程区域总面积2019.8亩。该实施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1、根据工程区域内主要道路、支浜水系等现状,采用分隔法划分成6个分区,标记为区1、区2、区3、区4、区5和区6,见图3。统计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规模),其中,区1规模421.3亩,区2规模402.5亩,区3规模268.1亩,区4规模396.8亩,区5规模320.3亩,区6规模210.8亩。
S2、结合相关图件及现场调查,首先对各分区排水沟渠的类型、长度、断面规格进行调查统计,见图4,本实施例中,工程区域范围内硬质排水渠为统一建设,断面规格相同,均为梯形断面,沟顶宽Wu 0.8m、沟底宽Wd 0.4m、垂直深度H10.8m;土质排水沟基本均一,沟顶宽Wu 0.6m、沟底宽Wd 0.4m、垂直深度H1 0.7m。区1中排水沟渠全部为硬质排水渠,总长度L1 2316.3m,总有效容积V1 833.9m3;区2中硬质排水渠总长度Lc2 2316.2m,土质排水沟总长度Ls2 84.2m,总长度L2 2400.4m,总有效容积V2 854.9m3;区3中硬质排水渠总长度Lc31057.7m,土质排水沟总长度Ls3 374.6m,总长度L3 1432.3m,总有效容积V3 474.4m3;区4中硬质排水渠总长度Lc4 2473.3m,土质排水沟总长度Ls4 281.3m,总长度L4 1432.3m,总有效容积V4 960.7m3;区5中硬质排水渠总长度Lc5 2348.8m,土质排水沟总长度Ls5 80.3m,总长度L5 2429.1m,总有效容积V5 865.6m3;区6中全部为硬质排水渠,总长度L6 1361.9m,总有效容积V6 490.3m3。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式(1)、式(2),可分别计算出分区排水沟渠平面密度指数Dd及容积指数Dv,并利用总规模、总长度、总有效容积,计算两个指数的平均值。本实施例中,土质排水沟占比较小,因此不进行拆分计算。根据式(1)、式(2)计算出区1~区6的平面密度指数Dd分别为:5.50、5.96、5.34、6.94、7.58、6.46m·mu-1,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为6.29m·mu-1;容积指数Dv分别为:1.98、2.12、1.77、2.42、2.70、2.33m3·mu-1,容积指数总平均值为2.22m3·mu-1
S3、本实施例工程区域中,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稻麦轮作农田、分散菜地及村庄,面源产生类型分别为农田排水、分散菜地排水和村庄地表径流,本实施例仅以总氮(TN)负荷为污染物对象,进行长度负荷指数ql及容积负荷指数qv计算。其中,总氮排放系数(即污染物排放系数)农田为2.27kg·mu-1·a-1、菜地为1.14kg·mu-1·a-1、村庄地表径流为1.66kg·mu-1·a-1,根据图4调查统计,计算区1~区6区总氮排放负荷分别为883.3、867.4、547.0、759.1、672.7、375.8kg·a-1,按照本发明中式(3)计算各分区排水沟渠长度负荷指数ql分别为:0.38、0.36、0.38、0.28、0.28、0.28kgN·m-1·a-1,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为0.32kgN·m-1·a-1;按照本发明中式(4)计算各分区排水沟渠容积负荷指数qv分别为:1.06、1.01、1.15、0.79、0.78、0.77kg N·m-3·a-1,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为0.92kgN·m-3·a-1
S4、根据S3计算结果,利用EXCEL等软件作图,比较分析分区之间各指数、各分区与总平均基准间的差异,见图5。本实施例中,区1、区2、区3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Dd、容积指数Dv低于总平均基准值,对应的,三个分区长度负荷指数ql、容积负荷指数qv高于总平均基准值,可初步判断此三个分区为重点分区,尤其是区1和区3应加强生态沟渠的新建或改建,后续设计可从农田排水沿程、不同类型污染负荷等出发,优化生态沟渠的空间布局,初步确定生态沟渠的断面设计型式。
本实施例中,各地块间土地利用方式及排水沟渠建设相对均一,因此各指数比较后的结论一致。如排水沟渠类型多样、土地利用方式比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需要对各个指数进行综合分析,尤其以负荷指数为依据指导生态沟渠空间布局设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建设中的沟渠调查及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在工程尺度上,将田块空间、沟渠平面与断面、污染负荷等相结合,建立田块与沟渠的关联,根据各指数(包括平面密度指数、容积指数、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计算研判工程区域生态沟渠布设的敏感区与重点区,为生态沟渠平面布局设计提供直接、便捷、针对性强的技术方法支撑,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敏感区与重点区的生态沟渠布设进行优化设计,弥补农田排水生态拦截工程设计针对性不强的缺点,提高工程总体效果,成为生态拦截工程设计、生态沟渠技术应用的有效补充。
基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工程区域分区划分模块,用于获取工程区域地图,并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平面密度与容积指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
污染负荷指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所述污染负荷指数包括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
分区比较与综合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空间布局优化模块,用于对所述重点分区内的生态沟渠进行空间布局优化。
其中,所述工程区域分区划分模块具体包括:
天然分隔单元,用于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清晰,采用天然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象限分隔单元,用于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不清晰,采用象限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所述平面密度与容积指数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分区面积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
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所述排水沟渠包括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
平面密度指数计算单元,用于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
容积指数计算单元,用于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
所述污染负荷指数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不同类型空间系数获取单元,用于确定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以及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所述不同类型空间包括农田、菜地、村庄;
空间面积统计单元,用于统计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
长度负荷指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采用公式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161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其中q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A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Q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M表示第i个分区内不同类型空间的数量;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
容积负荷指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采用公式
Figure BDA0003782794950000162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其中q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
所述分区比较与综合分析模块具体包括:
总平均值计算单元,用于分别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容积指数、长度负荷指数以及容积负荷指数的总平均值,得到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容积指数总平均值、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以及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
重点分区判断单元,用于针对所述各个分区内的第i个分区,若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小于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小于容积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大于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大于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则确定第i个分区为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工程区域地图,并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
所述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具体包括:
统计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
测量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所述排水沟渠包括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
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排水沟渠平面密度指数Dd定义为单位田块内部排水沟渠的长度,单位为m·mu-1,按公式
Figure FDA0004059501580000011
进行计算;其中A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的分区面积,单位为亩;Li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单位为米;Dd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
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排水沟渠容积指数Dv定义为单位田块内部排水沟渠的有效容积,单位为m3·mu-1,按公式
Figure FDA0004059501580000012
进行计算;其中Vi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单位为立方米;Dv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所述污染负荷指数包括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
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对所述重点分区内的生态沟渠进行空间布局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具体包括:
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清晰,采用天然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不清晰,采用象限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具体包括:
确定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以及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所述不同类型空间包括农田、菜地、村庄;
统计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
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采用公式
Figure FDA0004059501580000021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其中q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A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Q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M表示第i个分区内不同类型空间的数量;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
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采用公式
Figure FDA0004059501580000022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其中q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具体包括:
分别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容积指数、长度负荷指数以及容积负荷指数的总平均值,得到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容积指数总平均值、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以及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
针对所述各个分区内的第i个分区,若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小于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小于容积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大于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大于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则确定第i个分区为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5.一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程区域分区划分模块,用于获取工程区域地图,并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平面密度与容积指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和容积指数;
所述平面密度与容积指数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分区面积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
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和总有效容积;所述排水沟渠包括土质排水沟和硬质排水渠;
平面密度指数计算单元,用于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排水沟渠平面密度指数Dd定义为单位田块内部排水沟渠的长度,单位为m·mu-1,按公式
Figure FDA0004059501580000031
进行计算;其中A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的分区面积,单位为亩;Li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单位为米;Dd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
容积指数计算单元,用于将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分别除以所述各个分区的分区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排水沟渠容积指数Dv定义为单位田块内部排水沟渠的有效容积,单位为m3·mu-1,按公式
Figure FDA0004059501580000032
进行计算;其中Vi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单位为立方米;Dvi为工程区域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
污染负荷指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污染负荷指数;所述污染负荷指数包括长度负荷指数和容积负荷指数;
分区比较与综合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平面密度指数、所述容积指数以及所述污染负荷指数确定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空间布局优化模块,用于对所述重点分区内的生态沟渠进行空间布局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区域分区划分模块具体包括:
天然分隔单元,用于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清晰,采用天然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象限分隔单元,用于若所述工程区域地图内的天然分隔界限不清晰,采用象限分隔法对所述工程区域地图进行分区划分,得到工程区域内的各个分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负荷指数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不同类型空间系数获取单元,用于确定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以及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所述不同类型空间包括农田、菜地、村庄;
空间面积统计单元,用于统计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
长度负荷指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采用公式
Figure FDA0004059501580000041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其中q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A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Qik表示第i个分区内第k种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M表示第i个分区内不同类型空间的数量;L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长度;
容积负荷指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个分区内的不同类型空间的空间面积、不同类型空间对应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采用公式
Figure FDA0004059501580000051
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其中q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Vi表示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总有效容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比较与综合分析模块具体包括:
总平均值计算单元,用于分别计算所述各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容积指数、长度负荷指数以及容积负荷指数的总平均值,得到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容积指数总平均值、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以及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
重点分区判断单元,用于针对所述各个分区内的第i个分区,若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平面密度指数小于平面密度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指数小于容积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长度负荷指数大于长度负荷指数总平均值,或第i个分区内排水沟渠的容积负荷指数大于容积负荷指数总平均值,则确定第i个分区为所述工程区域内应加强生态沟渠新建或改建的重点分区。
CN202210934293.5A 2022-08-04 2022-08-04 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Active CN1152215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34293.5A CN115221592B (zh) 2022-08-04 2022-08-04 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34293.5A CN115221592B (zh) 2022-08-04 2022-08-04 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21592A CN115221592A (zh) 2022-10-21
CN115221592B true CN115221592B (zh) 2023-03-10

Family

ID=83616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34293.5A Active CN115221592B (zh) 2022-08-04 2022-08-04 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2159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8616A (zh) * 2012-06-26 2014-01-1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基于点-线-面立体配置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CN111320275A (zh) * 2020-03-25 2020-06-23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一种利用废弃水产养殖塘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沟渠系统及方法
CN113487181A (zh) * 2021-07-05 2021-10-08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6608A (zh) * 2019-03-28 2019-06-14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一种基于机理分析的航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评价方法
CN112340932B (zh) * 2020-10-15 2023-01-06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一种集雨型水库水质提升治理的方法
CN113327056B (zh) * 2021-06-23 2022-02-08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水体污染类型的界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8616A (zh) * 2012-06-26 2014-01-1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基于点-线-面立体配置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CN111320275A (zh) * 2020-03-25 2020-06-23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一种利用废弃水产养殖塘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沟渠系统及方法
CN113487181A (zh) * 2021-07-05 2021-10-08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mparative on plant stoichiometry response to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ecological ditches;Junli Wang et al.;《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81022;第1-12页 *
乡村景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低影响途径――以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为例;于冰沁等;《城市建筑》;20171225(第36期);第41-45页 *
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以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为例;贶聚欣;《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工程科技I辑》;20220115;第B027-711页 *
陕西省丹汉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区划;张军等;《水土保持研究》;20170415;第24卷(第02期);第325-32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21592A (zh) 2022-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Assessing how spatial variations of land use pattern affect water quality across a typical urbanized watershed in Beijing, China
CN111428972B (zh) 基于耦合模型的调蓄工程环境效应评估方法及装置
Shen et al. Relating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to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a typical urbanized watershed in the municipality of Beijing
Shi et al. Modelling hydrology and water quality processes in the Pengxi River basi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using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Zhang et al. Predicting hydrologic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Luohe River basin using the SWAT model
CN107025498B (zh) 一种优化地下水特殊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方法
Veith et al. Parameter sensitivity and uncertainty in SWAT: A comparison across five USDA-ARS watersheds
Chen et al. Load estim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ased on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SLURP model, ECM, and RUSLE: a case study in the Jinjiang River, China
CN104361523B (zh) 一种基于gis的分布式稻田氮素径流流失负荷估算方法
CN113988688B (zh) 一种耕地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和系统
CN103942408A (zh) 黄土高原中尺度流域年侵蚀产沙模型计算方法
CN110232737B (zh) 一种城市汇水区划分方法
WO2023039773A1 (zh) 河道排污口网格化溯源排查方法、系统及可存储介质
Min et al.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ivated land-use patterns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 loads at a township scale in Chaohu Lake Basin, China
Wang et al. Simulation of the dissolv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s in different land us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based on the improved export coefficient model
CN111861193A (zh) 一种平原河网水环境承载力评估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Vaze et al. Modelling the effe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water and salt delivery from a catchment affected by dryland salinity in south‐east Australia
Yu et al. New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measure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CN111882182A (zh) 一种适用于灌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风险诊断方法
CN115689051A (zh) 一种基于GA算法耦合Morris和GLUE的SWMM模型参数自动率定方法
Fang Quantifying farmland shelterbelt impacts on catchment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for the black soil region, northeastern China
Xu et al. Evaluation method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human activity suitabil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CN115221592B (zh) 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的生态沟渠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Zhang et al. Parameter calibration and uncertainty estimation of a simple rainfall-runoff model in two case studies
CN113361114B (zh) 一种基于径流路径的多尺度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测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