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09692A - 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9692A
CN115209692A CN202210713567.8A CN202210713567A CN115209692A CN 115209692 A CN115209692 A CN 115209692A CN 202210713567 A CN202210713567 A CN 202210713567A CN 115209692 A CN115209692 A CN 1152096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vaporator
condenser
heat dissipation
generat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135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宝生
孙永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1356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096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09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96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27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涉及散热的技术领域。散热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壳体具有容纳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的容纳空间。容纳腔内的气体能沿第一方向流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和至少两个蒸发器。冷凝器与至少两个蒸发器连通。至少两个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包括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第一蒸发器用于与第一发热部件换热。第二蒸发器用于与第二发热部件换热。在使用状态下,蒸发器可以位于发热部件的上方,冷凝器可以位于蒸发器的上方。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

Description

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散热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会散发较大的热量。为了避免温度过高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
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之间散热不均匀,影响了电子设备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用于提高电子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之间的散热均匀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散热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壳体具有容纳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的气体能沿第一方向流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和至少两个蒸发器。冷凝器与至少两个蒸发器连通,且冷凝器具有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冷凝器用于将从冷凝器入口输入的汽态工质冷凝为液态工质,液态工质从冷凝器出口输出。任一个蒸发器内具有容纳液态工质的蒸发腔室,且任一个蒸发器具有蒸发器入口和蒸发器出口。每个蒸发腔室通过蒸发器出口与冷凝器入口相连通,每个蒸发腔室通过蒸发器入口与冷凝器出口相连通。其中,至少两个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包括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第一蒸发器用于与第一发热部件换热,第二蒸发器用于与第二发热部件换热。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设置散热装置和至少两个发热部件均位于容纳空间内,使得发热部件能够将热量传递至散热装置。并且,容纳空间内的气体能沿第一方向流动,使得散热装置能够通过容纳空间内流动的气体向外散发热量,也即是使得散热装置能够实现对于发热部件的散热。
可以理解地,蒸发腔室内的工质受热后能够汽化蒸发,汽态工质经由蒸发器出口和冷凝器入口,流入到冷凝器内,被冷凝器冷凝后变为液态工质,经由冷凝器出口和蒸发器入口,流回到蒸发腔室内。也即是,工质能够在至少两个蒸发器和一个冷凝器之间循环相变,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同一个冷凝器,并经由同一个冷凝器向外散发。
可以理解地,容纳空间沿第一方向延伸,使得容纳空间内的气体能够沿第一方向流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使得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位于容纳空间内的不同位置。
设置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发热部件包括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第一蒸发器用于与第一发热部件换热,第二蒸发器用于与第二发热部件换热。这样一来,使得第一个发热部件散发的热量和第二个发热部件散发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同一个冷凝器,并通过同一个冷凝器向外散发。也即是,位于容纳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发热部件,能够通过同一个散热装置进行散热,
如此设置,减小了位于容纳空间上游发热部件,对位于容纳空间下游的发热部件散热的影响,提高散热装置对于位于容纳空间下游的发热部件的散热量,提高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均匀性,降低位于容纳空间下游的发热部件的温度,提高位于容纳空间下游的发热部件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的性能。
并且,多个发热部件中,位于容纳空间最下游的发热部件的散热量,为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量中的最小值。故而,设置位于容纳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发热部件,通过同一个散热装置进行散热,来提高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均匀性,能够提高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量中的最小值,改善温度级联现象,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从而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的性能。
此外,通过工质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循环的方式,来实现热量的传递,能够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提高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位于第一发热部件的上方。和/或,第二蒸发器位于第二发热部件的上方。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第一蒸发器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一发热部件的上方,和/或,第二蒸发器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二发热部件的上方。如此设置,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能够分别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换热,并且使得液态工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发热部件的方向流动,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此外,还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的成本。并且,在使用状态下,蒸发器沿重力方向位于发热部件的上方,能够提高容纳空间的空间利用率,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增大蒸发器与发热部件的换热面积,提高蒸发器和发热部件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对于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位于蒸发器的上方。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冷凝器沿重力方向位于蒸发器的上方。如此设置,使得冷凝器冷凝后的液态工质,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蒸发腔室内,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此外,还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包括冷凝结构和第一容纳结构。冷凝结构内具有多个冷凝通道。第一容纳结构内具有混合腔室,多个冷凝通道与混合腔室相连通。冷凝器入口与多个冷凝通道相连通,冷凝器出口开设在第一容纳结构上,且与混合腔室相连通。如此设置,使得汽态工质能够经由冷凝器入口,输入至多个冷凝通道内,并在多个冷凝通道内冷凝液化。多个冷凝通道内冷凝后的液态工质能够流入到混合腔室内,并在混合腔室内混合,之后再经由冷凝器出口和蒸发器入口流入到蒸发腔室内。这样一来,提高了流入到蒸发腔室内的工质的温度一致性,从而提高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一致性,提高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均匀性,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结构相对于冷凝结构更靠近蒸发器。由于第一容纳结构内具有混合腔室,蒸发器内具有蒸发腔室,如此设置,能够缩短混合腔室与蒸发腔室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液态工质从混合腔室流动至蒸发腔室时的流动路径,减小了在液态工质流动过程中造成的冷量损失,提高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结构位于第一容纳结构的上方。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冷凝结构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一容纳结构的上方。如此设置,使得多个冷凝通道内的液态工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第一容纳结构的混合腔室内,提高了液态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此外,还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循环管路。蒸发器入口通过第一循环管路与冷凝器出口相连通。其中,蒸发腔室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第一内壁相对于第二内壁远离冷凝器。第一循环管路与蒸发器入口相连通的一端为第一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一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端口与第二内壁之间的距离。如此设置,使得液态工质能够经由第一循环管路,从冷凝器出口流动至蒸发器入口,并流入到蒸发腔室内。并且,第一循环管路的数量为至少两条,使得冷凝器出口流出的液态工质,能够通过不同的第一循环管路,流动到至少两个蒸发器内,减小了工质在流动时产生的干扰,提高散热装置的可靠性。此外,由上述可知,蒸发器位于发热部件的上方,冷凝器位于蒸发器的上方,也即是,蒸发器位于冷凝器和发热部件之间。故而,第一内壁相对于第二内壁远离冷凝器,使得第一内壁相对于第二内壁靠近发热部件。这样一来,设置第一端口与第一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端口与第二内壁之间的距离,能够减小第一端口与发热部件之间的距离,缩短工质的流动路径,减小工质流动过程造成的冷量损失,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并且,蒸发腔室内的工质在受热蒸发后,能够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而第一端口内流出的液态工质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向下(与重力方向相同)流动。故而,设置第一端口与第一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端口与第二内壁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减小受热蒸发后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的汽态工质,与第一端口流出的向下(与重力方向相同)流动的液态工质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提高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出口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一个蒸发器入口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循环管路,与一个冷凝器出口相连通。如此设置,使得冷凝器内的液态工质,能够经由不同的冷凝器出口和不同的第一循环管路,流入到至少两个蒸发器内,减小了冷凝器内的工质向至少两个蒸发器流动时产生的干扰,提高散热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循环管路。蒸发器出口通过第二循环管路与冷凝器入口相连通。冷凝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两个第二循环管路包括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的一部分与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位于冷凝器的两侧。如此设置,使得工质能够经由第二循环管路,从蒸发器出口流动至冷凝器入口,之后流入到冷凝器内。并且,第二循环管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使得不同蒸发器的蒸发器出口流出的工质,能够通过不同的第二循环管路(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流动到冷凝器内,减小了工质在流动时产生的干扰,提高散热装置的可靠性。冷凝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延伸,也即是冷凝结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与容纳空间的延伸方向相同或者近似相同,从而能够增大冷凝结构与容纳空间内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的一部分与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位于冷凝器的两侧,也即是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能够沿第一方向,环绕冷凝器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能够减小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在容纳空间内的位置能够相同或者近似相同,减小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内的工质,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内的工质之间的温度差,提高流入到冷凝器内工质的温度一致性,减小冷凝器内不同位置处的工质之间的温度差。从而,能够提高流入到至少两个蒸发器内的工质的温度一致性,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之间的换热量能够相同或者近似相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入口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冷凝器入口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一个蒸发器出口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循环管路,与一个冷凝器入口相连通。由于至少两个冷凝器入口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并且至少两个第二循环管路(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与冷凝器入口相连通,使得至少两个第二循环管路(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的一部分,能够沿第一方向位于冷凝结构的两侧。并且,设置一个蒸发器出口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循环管路,与一个冷凝器入口相连通,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内的工质,能够经由不同的第二循环管路(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和不同的冷凝器入口流入到冷凝器内,减小了至少两个蒸发器内的工质向冷凝器内流动时产生的干扰,提高散热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中的至少一个为柔性管路。如此设置,能够减小第一循环管路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连接应力,以及第二循环管路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连接应力,提高了第一循环管路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连接严密性,以及第二循环管路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连接严密性,降低了工质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时泄露的风险,提高散热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中的至少一个为波纹管。如此设置,能够简化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的结构,在提高第一循环管路以及第二循环管路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连接严密性的基础上,降低第一循环管路以及第二循环管路的成本,从而降低散热装置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结构包括多个散热肋板。任一个散热肋板具有至少一个冷凝通道。散热肋板沿第一方向延伸。如此设置,使得散热肋板的延伸方向与容纳空间内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同或者近似相同,提高散热肋板与容纳空间内气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并且,散热肋板的数量为多个,任一个散热肋板具有至少一个冷凝通道,使得工质能够经由多个不同的散热肋板内的冷凝通道,流动至混合腔室内,提高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结构还包括第一散热翅片。第一散热翅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散热翅片位于任一个散热肋板沿第一方向的外表面。第一散热翅片沿第一方向延伸,也即是第一散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容纳空间内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同或者近似相同,增大了第一散热翅片与容纳空间内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并且,第一散热翅片位于任一个散热肋板沿第一方向的外表面,使得多个散热肋板能够通过第一散热翅片散热,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翅片在第一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或曲线,第一参考面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如此设置,能够增大第一散热翅片与容纳空间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散热翅片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结构包括多个散热管。任一个散热管具有至少一个冷凝通道。如此设置,使得工质能够通过多个散热管散热冷凝,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结构还包括第二散热翅片。第二散热翅片位于任一个散热管的外表面,且第二散热翅片围设于散热管。如此设置,使得冷凝通道内的工质能够通过第二散热翅片散热,增大了冷凝通道内的工质与容纳空间内气体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结构还包括保护壳体。多个散热管贯穿保护壳体。第二散热翅片位于保护壳体内。如此设置,使得保护壳体能够对第二散热翅片和多个散热管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提高散热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还包括第二容纳结构。第二容纳结构位于冷凝结构远离第一容纳结构的一侧。第二容纳结构具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与多个冷凝通道相连通。冷凝器入口开设在第二容纳结构上,且与容纳腔室相连通。如此设置,使得蒸发腔室内的工质能够经由蒸发器出口和冷凝器入口,流入到容纳腔室内,在容纳腔室内流动并混合,之后流入到多个冷凝通道内,减小了不同的冷凝通道内的工质之间的温度差,从而提高冷凝器不同位置处的工质的温度均匀性,提高流入到至少两个蒸发腔室内的工质的温度均匀性,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并且,第二容纳结构位于冷凝结构远离第一容纳结构的一侧,也即是第二容纳结构沿重力方向位于冷凝结构的上方,使得容纳腔室内的工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到多个冷凝通道内,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此外,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电路板,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与电路板电连接。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在更小的物理空间内设置更多的发热部件,在节约空间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的电子设备还包括风扇。风扇位于容纳空间沿第一方向的一端。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容纳空间内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
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服务器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因此具有上述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散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散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电路板的结构图;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发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1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热管和发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匀热板和发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散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图;
图2C为图2B公开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的垂直方向视图;
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散热的电子设备中,散热装置与电子部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2E为图2D公开的散热装置与电子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垂直方向视图;
图2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与电子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垂直方向视图;
图2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图;
图2H为图2G公开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的垂直方向视图;
图2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的垂直方向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波纹管的结构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冷凝结构的结构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图;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冷凝结构的结构图;
图5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散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如图1A所示,服务器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的电子设备200。下面对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A所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包括盖板202和壳体204。壳体204具有容纳空间232,容纳空间232用于容纳散热的电子设备200内的电子元件或者其他部件。盖板202与壳体204相连接,用于形成容纳空间232。
在一些示例中,壳体204和盖板202中的至少一者上开设有通风孔(图中未示出),使得容纳空间232内的电子元件能够通过通风孔散热。
示例的,如图1A所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还包括内存条244和硬盘246,可以理解地,内存条244和硬盘246用于存储数据。内存条244位于容纳空间232内,壳体204上开设有硬盘接口,硬盘246通过硬盘接口与容纳空间232内的电子元件电连接。
示例的,如图1A所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还具有多个输入输出(英文全称:Input/Ouput,英文简称:I/O)接口242,使得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能够与外界进行数据传输。示例的,多个输入输出接口242位于壳体204远离硬盘246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包括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位于容纳空间232内。可以理解地,发热部件210在工作时能够散发大量的热量。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散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发热部件210包括发热元件212,示例的,发热元件212可以为处理器。发热元件212在工作时能够散发大量的热量。
示例的,发热元件212可以为中央处理器(英文全称:Central Processing Unit,英文简称:CPU)、加速处理器(英文全称: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英文简称:APU)或者图形处理器(英文全称:Graphics Processing Unit,英文简称:GPU)等。
针对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或者互联网应用等,需要在更小的物理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发热元件212(例如CPU)和更多的输入输出接口242,以提高电子设备200的I/O扩展能力,实现高密度服务器,从而在降低空间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A所示,发热部件210除了包括发热元件212以外,还包括散热结构214。示例的,在使用状态下,散热结构214位于发热元件212的上方,故而图1A中未示出发热元件212。
可以理解地,散热结构214与发热元件212相接触,使得发热元件212能够通过散热结构214与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换热,从而以起到散热的作用。由于散热结构214与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接触面积较大,故而能够增大发热元件212的散热效率。示例的,散热结构214可以为散热翅片,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电路板的结构图。下面参照图1B和图1C,继续对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还包括电路板220。如图1B和图1C所示,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与电路板220电连接。可以理解地,当发热部件210包括发热元件212和散热结构214时,发热部件210中的发热元件212与电路板220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电路板220为印刷电路板(也可以称为单板,英文全称:PrintCircuit Board,英文简称PCB)。示例的,电路板220可以为单层印刷电路板,也可以为双层或者多层(两层以上)印刷电路板。
可以理解地,电路板2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发热部件210中的一部分发热部件210(两个或者更多个)与一个电路板220电连接,另一部分发热部件210(两个或者更多个)与另一个电路板220电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多个发热部件210与同一个电路板220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设置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与一个电路板220电连接,能够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在单位体积内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一个电路板220上电连接的发热部件210的数量不做限定。示例的,一个电路板220上可以电连接2个、3个、4个或者更多个发热部件21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C所示,电路板220上还设置有除了发热部件210以外的其他元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位于容纳空间232内,且沿容纳空间232延伸的方向间隔排布。为了便于理解,容纳空间232延伸的方向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方向。可以理解地,由于发热部件210在工作时能够散发大量的热量,故而,需要对发热部件210散热,避免温度过高影响发热部件210的正常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A所示,第一方向为硬盘246至输入输出接口242的方向,也即是容纳空间232沿硬盘246至输入输出接口242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地,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够沿容纳空间232的延伸方向流动,也即是,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够沿第一方向流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A中箭头g1方向所示,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沿硬盘246至输入输出接口242的方向流动。在另一些示例中,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沿输入输出接口242至硬盘246的方向(也即是与图1A中箭头g1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可以理解地,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够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换热。这样一来,通过驱动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流动,即可起到对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散热的作用。示例的,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可以为空气,也可以为惰性混合气体等。
在一些示例中,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还包括风扇(图中未示出),风扇位于容纳空间232沿第一方向的一端。可以理解地,风扇位于容纳空间232内。
可以理解地,风扇用于驱动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流动,提高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效果。示例的,风扇可以为轴流风扇。
可以理解地,风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风扇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风扇可以位于容纳空间232沿第一方向的同一端,也可以位于容纳空间232沿第一方向的不同端。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发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图。
由上述可知,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沿第一方向(也即是容纳空间232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从而,当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流动时,沿气体的流动方向,一个发热部件210能够位于容纳空间232的上游,另一个发热部件210位于容纳空间232的下游。
示例的,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包括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如图1D中箭头g1方向所示,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沿第一发热部件210a至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方向流动。也即是,沿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发热部件210a位于容纳空间232的上游,第二发热部件210b位于容纳空间232的下游。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可以与同一个电路板220电连接,也可以与不同的电路板220电连接。第一发热部件210a与第二发热部件210b仅用于区分沿第一方向(也即是容纳空间23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发热部件210,不对发热部件210做进一步限定。
如图1D所示,由于沿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发热部件210a位于容纳空间232的上游,第二发热部件210b位于容纳空间232的下游,使得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够先对第一发热部件210a散热,之后再对第二发热部件210b散热。可以理解地,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在对第一发热部件210a散热之后,温度升高,导致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对于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能力下降。
也即是,由于沿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发热部件210a位于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上游,使得第一发热部件210a散发的热量会影响的第二发热部件210b,导致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量降低,使得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温度升高,影响了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计算能力,从而影响了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
由上述可知,发热部件210包括发热元件212和散热结构214,散热结构214可以为散热翅片。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可以减少第一发热部件210a中的散热翅片的数量,来减小第一发热部件210a对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流动阻力,减小位于容纳空间232上游的第一发热部件210a,对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影响,增大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量。
但是,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减小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流动阻力,对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量影响较小,导致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温度仍然较高。
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可以增大第二发热部件210b中散热翅片的面积,来增大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量。
但是,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增大第二发热部件210b中散热翅片的面积,导致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体积增大,从而导致空间成本增大。
图1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热管和发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图。
在又一些实现方式中,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还包括热管(英文全称:Heatpipe,英文简称:HP)300。如图1E所示,热管300的蒸发端与第二发热部件210b相接触,热管300的冷凝端与第一发热部件210a相接触,通过热管300将第二发热部件210b散发的热量转移至第一发热部件210a。
但是,将热管300的两端(冷凝端和蒸发端)分别与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相接触时,连接应力和桥接应力会比较大,影响了热管300的两端(冷凝端和蒸发端)与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之间接触的严密性,从而影响热量的转移。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1E所示,需要将热管300制作为拱形,来减小热管300的两端(冷凝端和蒸发端)与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之间接触时的连接应力和桥接应力。但是,拱形热管300影响了热管内部毛细结构的毛细力,也即是影响了热量的转移。并且,将热管300制作为拱形,还增大了加工难度,导致成本增大。
此外,当蒸发端与冷凝端的温度相同或者近似相同(例如蒸发端与冷凝端的温度差值在3℃以内)时,热管300不会进行热量转移或者仅仅转移少量热量,影响了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
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匀热板和发热部件的位置关系图。
在又一些实现方式中,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还包括匀热板(英文全称:VaporChamber,英文简称:VC)400。如图1F所示,匀热板400的蒸发面与第二发热部件210b相接触,匀热板400的冷凝面与第一发热部件210a相接触。通过匀热板400将第二发热部件210b散发的热量转移至第一发热部件210a。
但是,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当蒸发面与冷凝面的温度相同或者近似相同(例如蒸发面与冷凝面的温度差值在3℃以内)时,匀热板400不会进行热量转移或者仅仅转移少量热量,影响了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并且,匀热板400的两面(冷凝面和蒸发面)与发热部件210(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相接触时,连接应力和桥接应力较大,影响了匀热板400的两面(冷凝面和蒸发面)与发热部件210(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之间接触的严密性,从而影响热量的转移。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需要将匀热板400与发热部件210(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相接触的部分制作为柔性,以减小连接应力和桥接应力。但是,这样会增大加工难度,导致成本增大。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散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为了提高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之间的散热均匀性,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如图2A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的电子设备200还包括散热装置100。
也即是,如图2A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的电子设备200包括壳体204、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图2A中未示出)以及散热装置100。壳体204具有容纳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以及散热装置100的容纳空间232。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沿第一方向流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可以理解地,散热装置100用于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中,在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使用状态下,散热装置100沿重力方向位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上方,故而图2A中未示出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已经对壳体204、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以及容纳空间232等进行了举例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地,如图2A所示,散热装置100和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均位于容纳空间232内,并且散热装置100能够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换热,使得发热部件210能够将热量传递至散热装置100,散热装置100通过容纳空间232内流动的气体,实现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避免发热部件210的温度过高。
由上述可知,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使得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位于容纳空间232内的不同位置,也即是,一个发热部件210(第一发热部件210a)能够位于容纳空间232的上游,另一个发热部件210(第二发热部件210b)位于容纳空间232的下游。
散热装置100用于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换热,使得位于容纳空间232内不同位置处的发热部件210,能够通过同一个散热装置100进行散热。这样一来,减小了位于容纳空间232上游发热部件210(第一发热部件210a),对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第二发热部件210b)散热的影响,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降低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的温度,提高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
并且,多个发热部件210中,位于容纳空间232最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为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中的最小值。故而,设置位于容纳空间232内不同位置处的发热部件210,通过同一个散热装置100进行散热,来提高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均匀性,能够提高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中的最小值,改善温度级联现象,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从而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图。图2C为图2B公开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的垂直方向视图。
示例的,图2B为散热装置100沿平行容纳空间232内气体流动方向的视图。可以理解地,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可以沿图2B中箭头g1方向流动,也可以沿与图2B中箭头g1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图2C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沿垂直容纳空间232(如图2A所示)延伸方向的视图。下面参照图2B和图2C,对散热装置100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散热装置100包括冷凝器110和至少两个蒸发器140。冷凝器110与至少两个蒸发器140连通,可以理解地,至少两个蒸发器140分别与冷凝器110连通,使得工质能够在至少两个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之间循环流动。
在一些示例中,工质为水、氨或者氟利昂(例如二氟二氯甲烷或者二氟一氯甲烷)等。工质在至少两个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之间循环相变,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冷凝器110。由上述可知,如图2A所示,散热装置100位于容纳空间232内,使得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够对冷凝器110散热。
在一些示例中,散热装置100为回路式热虹吸管(英文全称:Loop Thermosiphon,英文简称:LTS)。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冷凝器110具有冷凝器入口a1和冷凝器出口a2。可以理解地,冷凝器110用于将从冷凝器入口a1输入的汽态工质冷凝为液态工质,液态工质从冷凝器出口a2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仅仅以冷凝器入口a1输入的汽态工质、冷凝器出口a2输出液态工质为例,不对输入冷凝器入口a1、以及冷凝器出口a2输出的工质的形态进行限定。示例性的,冷凝器入口a1也可以输入汽液两态工质,冷凝器出口a2也可以输出汽态工质或者汽液两态工质。
在一些示例中,冷凝器入口a1和冷凝器出口a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些示例中,冷凝器入口a1可以为矩形、圆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冷凝器出口a2可以为矩形、圆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可以理解地,冷凝器入口a1和冷凝器出口a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2B和图2C所示,任一个蒸发器140内具有容纳液态工质的蒸发腔室141,且任一个蒸发器140具有蒸发器入口b1和蒸发器出口b2。每个蒸发腔室141通过蒸发器出口b2与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每个蒸发腔室141通过蒸发器入口b1与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
可以理解地,当蒸发器140受热时,蒸发腔室141内的工质能够吸热蒸发。如图2B和图2C所示,由于蒸发腔室141通过蒸发器出口b2与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如图2B中箭头g5方向所示,使得至少两个蒸发腔室141内的工质受热蒸发后,能够在气压的驱动作用下,经由蒸发器出口b2和冷凝器入口a1,流动至冷凝器110内。
如图2B和图2C所示,由于蒸发腔室141通过蒸发器入口b1与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如图2B中箭头g4方向所示,使得工质在冷凝器110内被冷凝液化后,能够经由冷凝器出口a2和蒸发器入口b1,流动至蒸发腔室141内。
在一些示例中,对于同一个蒸发器140来说,蒸发器入口b1和蒸发器出口b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些示例中,蒸发器入口b1可以为矩形、圆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蒸发器出口b2可以为矩形、圆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可以理解地,蒸发器入口b1和蒸发器出口b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地,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工质能够在同一个冷凝器110和至少两个蒸发器140之间的循环相变,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的热量能够通过工质传递至同一个冷凝器110,并经由同一个冷凝器110向外界散发。
下面继续参照图2B和图2C,对散热装置100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冷凝器110包括冷凝结构120和第一容纳结构130,如图2C所示,冷凝结构120内具有多个冷凝通道121,可以理解地,工质能够在多个冷凝通道121内流动。示例的,液态工质沿图2C中箭头g6方向,在多个冷凝通道121内流动。
在一些示例中,冷凝通道121可以为中空的圆柱状管道、中空的长方体管道或者中空的棱柱状管道等。
第一容纳结构130内具有混合腔室131,多个冷凝通道121与混合腔室131相连通。这样一来,使得冷凝结构120内的液态工质能够经由多个冷凝通道121,流动至混合腔室131。
可以理解地,多个冷凝通道121内的液态工质在流动至混合腔室131之后,能够在混合腔室131内流动并混合,如图2B中箭头g3方向所示,从而使得混合腔室131内不同位置处的工质的温度能够相同或者近似相同。
冷凝器入口a1与多个冷凝通道121相连通。冷凝器出口a2开设在第一容纳结构130上,且与混合腔室131相连通。
可以理解地,冷凝器入口a1与多个冷凝通道121相连通,使得汽态工质能够经由冷凝器入口a1流动至多个冷凝通道121。多个冷凝通道121与混合腔室131相连通,从而多个冷凝通道121内的液态工质能够流动至混合腔室131内,在混合腔室131内流动并混合。冷凝器出口a2开设在第一容纳结构130上,且与混合腔室131相连通,使得混合腔室131内的液态工质能够经由冷凝器出口a2,流动至冷凝器110之外。
由于开设在第一容纳结构130上的冷凝器出口a2,与开设在蒸发器140上的蒸发器入口b1相连通,如图2B中箭头g4方向所示,使得混合腔室131内的液态工质,能够经由冷凝器出口a2和蒸发器入口b1,流回到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的蒸发腔室141内。
可以理解地,由于冷凝通道121的数量为多个,使得工质能够经由不同的冷凝通道121与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换热,提高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此外,通过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实现对于冷凝通道121内工质的冷凝,易于实现,降低散热装置100成本。
也即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汽态工质能够经由冷凝器入口a1,输入至多个冷凝通道121内,并在多个冷凝通道121内冷凝液化。多个冷凝通道121内冷凝后的液态工质能够流入到混合腔室131内,并在混合腔室内131混合,之后再经由冷凝器出口a2和蒸发器入口b1流入到蒸发腔室141内。这样一来,提高了流入到蒸发腔室141内的工质的温度一致性,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一致性,提高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均匀性,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
此外,设置冷凝通道121的数量为多个,使得工质能够经由不同的冷凝通道121与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换热,提高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第一容纳结构130相对于冷凝结构120更靠近蒸发器140。
可以理解地,如图2B和图2C所示,由于第一容纳结构130内具有混合腔室131,蒸发器140内具有蒸发腔室141,故而,设置第一容纳结构130相对于冷凝结构120更靠近蒸发器140,能够缩短混合腔室131与蒸发腔室141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了工质的流动路径,减小了工质流动过程造成的冷量损失,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从而提高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计算能力,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冷凝结构120位于第一容纳结构130的上方。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冷凝结构120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一容纳结构130的上方。
可以理解地,如图2B和图2C所示,在使用状态下,冷凝结构120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一容纳结构130的上方,使得多个冷凝通道121内的液态工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第一容纳结构130的混合腔室131内,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也即是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效率。
并且,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100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100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100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100的成本。
示例的,冷凝结构120可以位于第一容纳结构130的正上方,也可以位于第一容纳结构130的斜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冷凝器110还包括第二容纳结构150。第二容纳结构150位于冷凝结构120远离第一容纳结构130的一侧。
由上述可知,冷凝结构120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一容纳结构130的上方。故而,第二容纳结构150位于冷凝结构120远离第一容纳结构130的一侧,也是第二容纳结构150沿重力方向位于冷凝结构120的上方。
如图2B和图2C所示,第二容纳结构150具有容纳腔室151,容纳腔室151与多个冷凝通道121相连通。冷凝器入口a1开设在第二容纳结构150上,且与容纳腔室151相连通。
这样一来,蒸发腔室141内的汽态工质能够在气压的驱动作用下,经由蒸发器出口b2和冷凝器入口a1,流入到容纳腔室151内。如图2B中箭头g2方向所示,流入到容纳腔室151内的工质能够在容纳腔室151内流动并混合,提高了容纳腔室151内不同位置处的工质的温度均匀性,从而提高流入到多个冷凝通道121内工质的温度均匀性,也即是能够提高流动到至少两个蒸发器140内的工质的温度均匀性,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此外,由于容纳腔室151与多个冷凝通道121相连通,并且在使用状态下,第二容纳结构150沿重力方向位于冷凝结构120的上方,使得容纳腔室151内的工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多个冷凝通道121流动,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并且,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100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100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100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100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冷凝器110位于蒸发器140的上方。
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冷凝器110沿重力方向位于蒸发器140的上方。如此设置,使得冷凝器110冷凝后的液态工质,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到蒸发器140的蒸发腔室141内,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装置100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效率。此外,还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100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100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100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100的成本。
示例的,在使用状态下,冷凝器110可以位于蒸发器140的正上方,也可以位于蒸发器140的斜上方。
由上述可知,沿重力方向,第二容纳结构150位于冷凝结构120的上方,冷凝结构120位于第一容纳结构130的上方。故而,冷凝器110位于蒸发器140的上方,也即是,第一容纳结构130能够位于蒸发器140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散热装置10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循环管路101。蒸发器入口b1通过第一循环管路101与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这样一来,使得每个蒸发器140的蒸发腔室141能够通过蒸发器入口b1与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从而使得混合腔室131内的工质能够经由第一循环管路101流入到蒸发腔室141内。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循环管路101的数量与蒸发器140的数量相同。示例的,如图2B所示,第一循环管路101包括第一个第一循环管路101a和第二个第一循环管路101b。第一蒸发器140a的蒸发器入口b1通过第一个第一循环管路101a,与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第二蒸发器140b的蒸发器入口b1通过第二个第一循环管路101b,与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仅用于区分两个不同的蒸发器140,不对蒸发器140做进一步限定。第一个第一循环管路101a和第二个第一循环管路101b,仅用于区分分别与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相连通的两个第一循环管路101,不对第一循环管路101做进一步限定。通过设置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分别通过第一个第一循环管路101a和第二个第一循环管路101b与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使得混合腔室131内的工质能够经由不同的第一循环管路101(第一个第一循环管路101a和第二个第一循环管路101b),流入到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内,减小了工质在流入到不同的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内时产生的相互干扰,提高了散热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冷凝器出口a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一个蒸发器入口b1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循环管路101,与一个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
示例的,一个蒸发器入口b1通过一个第一循环管路101,与一个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
可以理解地,设置一个蒸发器入口b1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循环管路101,与一个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使得冷凝器110内的液态工质,能够经由不同的冷凝器出口a2和不同的第一循环管路101(例如第一个第一循环管路101a和第二个第一循环管路101b),流入到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内,减小了冷凝器110内的工质,向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流动时产生的干扰,提高散热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散热装置100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循环管路102。蒸发器出口b2通过第二循环管路102与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这样一来,使得每个蒸发器140的蒸发腔室141能够通过蒸发器出口b2与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从而使得蒸发腔室141内的工质,能够经由第二循环管路102流入到冷凝器110内。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循环管路102的数量与蒸发器140的数量相同。示例的,如图2B所示,至少两个第二循环管路102包括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第一蒸发器140a的蒸发器出口b2通过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与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第二蒸发器140b的蒸发器出口b2通过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与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仅用于区分分别与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相连通的两个第二循环管路102,不对第二循环管路102做进一步限定。
通过设置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分别通过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与冷凝器出口a2相连通,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内的工质,能够经由不同的第二循环管路102(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流入到冷凝器110内,减小了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内的工质,在流入到冷凝器110内时产生的相互干扰,提高了散热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冷凝器入口a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冷凝器入口a1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一个蒸发器出口b2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与一个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
示例的,一个蒸发器出口b2通过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与一个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
可以理解地,设置一个蒸发器出口b2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与一个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内的汽态工质,能够经由不同的第二循环管路102(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和不同的冷凝器入口a1,流入到冷凝器110内,减小了两个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内的工质向冷凝器110内流动时产生的干扰,提高散热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冷凝结构120的至少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延伸。这样一来,使得冷凝结构120的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能够与容纳空间232的延伸方向相同或者近似相同,从而提高冷凝结构120与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并且,还能够提高容纳空间232内气体对于冷凝结构120内工质的冷凝效果,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果。
如图2B所示,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的一部分与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位于冷凝器110的两侧。
示例的,如图2B所示,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实线所示)的一部分位于冷凝器110的一侧,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虚线所示)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位于冷凝器110远离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的一侧。这样一来,如图2C所示,使得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能够沿第一方向,环绕一部分冷凝器110。
如此设置,能够减小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能够沿第一方向,位于容纳空间232内相同或者近似相同的位置。
由上述可知,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够沿第一方向流动,故而,设置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位于容纳空间232内相同或者近似相同的位置,使得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内的工质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内的工质,剂能够与相同或者近似相同温度的气体换热。
这样一来,就能够减小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内工质之间的温度差异,提高至少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内工质的温度一致性,从而提高流入到冷凝器110内工质的温度一致性,减小冷凝器110内不同位置处的工质之间的温度差。
可以理解地,减小冷凝器110内不同位置处的工质之间的温度差,就能够提高流入到至少两个蒸发器140(如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内的工质的温度一致性,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140(如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如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之间的换热量能够相同或者近似相同,从而提高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量,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降低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温度,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
并且,由于至少两个冷凝器入口a1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提高了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102a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102b与冷凝器入口a1相连通时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循环管路101和第二循环管路102中的至少一个为柔性管路。
设置第一循环管路101和第二循环管路102中的至少一个为柔性管路,能够减小第一循环管路101与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之间的连接应力,以及第二循环管路102与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之间的连接应力,提高了第一循环管路101与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之间的连接严密性,以及第二循环管路102与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之间的连接严密性,降低了工质在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之间循环流动时泄露的风险,提高散热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当第一循环管路101的数量为多个、并且第二循环管路10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循环管路101和多个第二循环管路102中,至少一个为柔性管路。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管路可以为柔性材料制成的管路,例如铝箔柔性管路、聚氯乙烯(英文全称:Polyvinyl chloride,英文简称:PVC)柔性管路或者聚乙烯(英文全称:polyethylene,英文简称:PVC)柔性管路等。
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散热的电子设备中,散热装置与电子部件的位置关系图。图2E为图2D公开的散热装置与电子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垂直方向视图。
示例的,图2D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沿平行容纳空间232内气体流动方向的视图。可以理解地,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可以沿图2D中箭头g1方向流动,也可以沿与图2D中箭头g1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图2E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沿垂直容纳空间232(如图2A所示)延伸方向的视图。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D和图2E所示,至少两个蒸发器140包括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包括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
第一蒸发器140a用于与第一发热部件210a换热,第二蒸发器140b用于与第二发热部件210b换热。由上述可知,发热部件210在工作时能够散发大量的热量。故而,设置蒸发器140与发热部件210换热,通过工质在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之间的循环相变,能够对发热部件210起到散热的作用,避免发热部件210的温度过高。
如图2D所示,设置第一蒸发器140a与第一发热部件210a换热,第二蒸发器140b与第二发热部件210b换热,也即是,一个蒸发器140与一个发热部件210换热,减小了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散热时的相互影响。
并且,由上述可知,至少两个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的热量能够通过工质传递至同一个冷凝器110,并经由同一个冷凝器110向外界散发。这样一来,使得位于容纳空间232内不同位置处的发热部件210,能够通过同一个冷凝器110散热。
也即是,位于容纳空间232上游的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第二发热部件210b,能够经由同一个冷凝器110散热。从而,减小了第一发热部件210a对第二发热部件210b散热的影响,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量,提高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均匀性,降低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温度,提高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
可以理解地,多个发热部件210中,位于容纳空间232最下游的发热部件210(例如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散热量,为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中的最小值。故而,提高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均匀性,能够提高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中的最小值,改善温度级联现象,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能力。
此外,通过工质在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之间循环的方式,来实现热量的传递,能够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D和图2E所示,第一蒸发器140a位于第一发热部件210a的上方,第二蒸发器140b位于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上方。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第一蒸发器140a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一发热部件210a的上方,第二蒸发器140b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上方。
如此设置,使得液态工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发热部件210的方向流动,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装置100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效率。此外,还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100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100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100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100的成本。
并且,在使用状态下,至少一个蒸发器140沿重力方向位于发热部件210的上方,能够提高容纳空间232的空间利用率,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增大蒸发器140与发热部件210的换热面积,提高蒸发器140和发热部件210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发热部件210的散热效率。
示例的,在使用状态下,蒸发器140(第一蒸发器140a和第二蒸发器140b)可以沿重力方向位于发热部件210(第一发热部件210a和第二发热部件210b)的正上方,也可以沿重力方向位于发热部件210的斜上方。
图2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与电子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垂直方向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2F与图2E的区别之处在于,图2E中蒸发器140与发热部件210直接接触换热,图2F中蒸发器140与发热部件210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206。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2F所示,至少一个蒸发器140与一个发热部件210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206。发热部件210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介质206传递至蒸发器140,提高热量在发热部件210和蒸发器140之间的传递效率。示例的,导热介质206的材料包括导热硅胶。
图2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图。图2H为图2G公开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的垂直方向视图。
示例的,图2G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沿平行容纳空间232内气体流动方向的视图。可以理解地,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可以沿图2G中箭头g1方向流动,也可以沿与图2G中箭头g1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图2H为散热的电子设备200沿垂直容纳空间232(如图2A所示)延伸方向的视图。
示例的,如图2G和图2H所示,蒸发腔室14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1411和第二内壁1412,第一内壁1411相对于第二内壁1412远离冷凝器110。
在一些示例中,蒸发器140的内壁(包括第一内壁1411和第二内壁1412)可以为平面或者近似平面结构。在另一些示例中,蒸发器140的内壁(包括第一内壁1411和第二内壁1412)为曲面或者凹凸不平等结构。
如图2G和图2H所示,第一内壁1411和第二内壁1412相对设置。第一内壁1411相对于第二内壁1412远离冷凝器110。
如图2G和图2H所示,第一循环管路101与蒸发器入口b1相连通的一端为第一端口c。第一端口c与第一内壁1411之间的距离L1,小于第一端口c与第二内壁1412之间的距离L2。
可以理解地,如图2G和图2H所示,第一循环管路101的第一端c与蒸发器入口b1相连通,使得混合腔室131内的工质能够经由第一端c,流入到蒸发腔室141内。
由上述可知,在使用状态下,沿重力方向,冷凝器110位于蒸发器140的上方,蒸发器140位于发热部件210的上方。也即是沿重力方向,蒸发器140位于冷凝器110和发热部件210之间。
这样一来,设置第一端口c与第一内壁1411之间的距离L1,小于第一端口c与第二内壁1412之间的距离L2,就能够减小第一端口c与发热部件210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第一端口c流出的工质与发热部件210之间的距离,缩短工质的流动路径,减小工质在流动过程中造成的冷量损失,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发热部件210的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地,工质在接触到第一内壁1412之后,能够受热蒸发。汽态工质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而第一端口c流出的液态工质在重力作用下向下(也即是重力方向)流动,从而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干扰。
故而,设置第一端口c与第一内壁1411之间的距离L1,小于第一端口c与第二内壁1412之间的距离L2,能够缩短第一端口c流出的液态工质与第一内壁1411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汽态工质与液态工质在流动是产生的相互干扰,提高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图2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的垂直方向视图。示例的,图2I为散热装置100沿垂直容纳空间232内气体流动方向的视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I所示,蒸发器140还包括毛细结构142,毛细结构142位于第一内壁1411靠近第二内壁1412的一侧表面。示例的,毛细结构142为多孔结构,液体能够在毛细结构142的毛细力的作用下,流动至第一内壁1411,并且毛细结构142还能够促进液态工质的沸腾,提高蒸发器140内工质的蒸发效率,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端口c1与毛细结构142相接触。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2I所示,第一端口c1与毛细结构142之间存在缝隙。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波纹管的结构图。由上述可知,第一循环管路101和第二循环管路102中的至少一个为柔性管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循环管路101和第二循环管路102中的至少一个为波纹管。
由上述可知,第一循环管路101和第二循环管路102中的至少一个为柔性管路。故而,设置第一循环管路101和第二循环管路102中的至少一个为波纹管,简化了第一循环管路101和第二循环管路102的结构,在提高第一循环管路101以及第二循环管路102与蒸发器140和冷凝器110的连接严密性的基础上,降低第一循环管路101以及第二循环管路102的成本,从而降低散热装置100的成本。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示例的,图4A为冷凝器110沿垂直容纳空间232内气体流动方向的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冷凝结构120包括多个散热肋板122。如图4B所示,任一个散热肋板122具有至少一个冷凝通道121。
示例的,如图4B所示,散热肋板122的形状为中空的板状结构,中空部分能够形成冷凝通道121。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B所示,一个散热肋板122具有一个冷凝通道121。在另一些示例中,一个散热肋板122具有多个冷凝通道121。
示例的,散热肋板122的材料包括铜或者铝等金属,提高散热肋板122的导热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B所示,散热肋板122的厚度D为1mm~2mm。示例的,散热肋板122的厚度D可以为1.2mm、1.5mm或者1.8mm等。
如图4B所示,散热肋板122沿第一方向延伸。由上述可知,容纳空间232沿第一方向延伸,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够沿第一方向流动,也即是,散热肋板122的延伸方向,与容纳空间232的延伸方向相同或者近似相同。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大散热肋板122与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并且,还能够提高容纳空间232内气体与冷凝通道121内工质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冷凝通道121内工质的冷凝效果,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B所示,冷凝通道121同样沿第一方向延伸,也即是冷凝通道121的延伸方向,与容纳空间232的延伸方向相同或者近似相同,增大了冷凝通道121内的工质与111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凝通道121内工质的冷凝效果,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冷凝结构120还包括第一散热翅片123。第一散热翅片123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散热翅片123位于任一个散热肋板122沿第一方向的外表面。
可以理解地,第一散热翅片123的材料包括铜或者铝等,提高第一散热翅片123的导热效果。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散热翅片123为鳍片(英文全称:Fin)。可以理解地,第一散热翅片123位于散热肋板122的外表面,也即是第一散热翅片123位于散热肋板122远离冷凝通道121的一侧表面。
第一散热翅片123位于任一个散热肋板122沿第一方向的外表面,使得散热肋板122内的工质(也即是冷凝通道121内的工质),能够通过第一散热翅片123与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换热,增大了散热肋板122内的工质(也即是冷凝通道121内的工质)与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容纳空间232内气体于散热肋板122内的工质(也即是冷凝通道121内的工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并且,第一散热翅片123位于任一个散热肋板122沿第一方向的外表面,一方面,增大了第一散热翅片123与容纳空间232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还增大了第一散热翅片123与散热肋板12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与散热肋板122内的工质(也即是冷凝通道121内的工质)的换热效率,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散热翅片123与散热肋板122沿第一方向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提高了第一散热翅片123与散热肋板12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散热翅片123的外表面与散热肋板12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更换。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A所示,冷凝结构120还包括固定板128。可以理解地,固定板128位于边缘处的散热肋板122a远离其他散热肋板122的一侧,起到支撑限位的作用,使得第一散热翅片123能够位于边缘处的散热肋板122a沿第一方向的外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肋板122a仅用于描述位于边缘处的散热肋板122,不对散热肋板122做进一步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B所示,第一散热翅片123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度,与散热肋板122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度相同或者近似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第一散热翅片123在第一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为折线或曲线,第一参考面P与第一方向相垂直。
可以理解地,第一参考面P为虚拟的参考面。由上述可知,容纳空间232沿第一方向延伸,使得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够沿第一方向流动。第一参考面P与第一方向相垂直,也即是,第一参考面P能够与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垂直。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散热翅片123在第一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为规则的折线或曲线,例如锯齿状或者波浪状。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散热翅片123在第一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为不规则的曲线或折线。
可以理解地,设置第一散热翅片123在第一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为曲线或折线,能够增大第一散热翅片123与容纳空间232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散热翅片123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地,位于不同的两个散热肋板122之间的第一散热翅片123,在第一参考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冷凝结构的结构图。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图。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冷凝结构的结构图。图5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图。示例的,图5B和图5D为散热装置100沿平行容纳空间232内气体流动方向的视图。可以理解地,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可以沿图5B和图5D中箭头g1方向流动,也可以沿与图5B和图5D中箭头g1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结构120包括散热肋板122和第一散热翅片12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冷凝结构120包括多个散热管124。任一个散热管124具有至少一个冷凝通道121。
示例的,散热管124的材料包括铜或者铝等,提高散热管124的导热性能。示例的,如图5A所示,多个散热管124阵列排布。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散热管124具有一个冷凝通道121。在另一些示例中,一个散热管124具有多个冷凝通道121。
在一些示例中,散热管124为可以为中空的圆柱体、中空的棱柱体或者中空的长方体等。多个散热管124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地,设置多个散热管124,使得工质能够在多个散热管124内流动,并与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换热,提高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和图5B所示,冷凝结构120还包括第二散热翅片125。第二散热翅片125位于任一个散热管124的外表面,且围设于散热管124。
可以理解地,第二散热翅片125的材料包括铜或者铝等,提高第二散热翅片125的导热效果。第二散热翅片125与第一散热翅片123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散热翅片125为鳍片(英文全称:Fin)。可以理解地,第二散热翅片125位于散热管124的外表面,也即是第二散热翅片125位于散热管124远离冷凝通道121的一侧表面。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二散热翅片125的形状为环状,例如圆环、矩形环或者其他不规则环状结构等。第二散热翅片125围设于散热管124,使得第二散热翅片125能够位于任一个散热管124的外表面。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5C和图5D所示,第二散热翅片125为板状结构,并且第二散热翅片125上开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通孔。一个散热管124位于一个通孔内,使得第二散热翅片125能够位于任一个散热管124的外表面,
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二散热翅片125位于任一个散热管124的外表面,使得散热管124内的工质(也即是冷凝通道121内的工质),能够通过第二散热翅片125与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换热,增大了散热管124内的工质(也即是冷凝通道121内的工质)与容纳空间232内气体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容纳空间232内气体于散热管124内的工质(也即是冷凝通道121内的工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散热翅片125与散热管124为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提高第二散热翅片125与散热管124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散热翅片125与散热管124为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和图5C所示,冷凝结构120还包括保护壳体126。多个散热管124贯穿保护壳体126。第二散热翅片125位于保护壳体126内。
可以理解地,保护壳体126能够围设空腔,容纳空间232内的气体能够穿过空腔,从而实现对于散热管124内工质的散热。在一些示例中,保护壳体126上开设有通风口,使得内的气体能够穿过保护壳体126形成的空腔。
可以理解地,多个散热管124贯穿保护壳体126,并且多个散热管124的两端能够伸出保护壳体126,便于多个散热管124的两端与其他结构(例如第一容纳结构130和第二容纳结构150等)相连通。
可以理解地,多个散热管124贯穿保护壳体126,使得保护壳体126能够对多个散热管124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提高散热装置100的可靠性。
第二散热翅片125位于保护壳体126内,使得保护壳体126能够对第二散热翅片125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提高散热装置100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0,设置散热装置100用于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换热,也即是,一个蒸发器140能够与一个发热部件210换热,并且至少两个蒸发器140与同一个冷凝器110相连通,这样一来,工质在至少两个蒸发器140和同一个冷凝器110之间循环相变,就能够实现对于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也即是使得多个发热部件210能够经由同一个冷凝器110散热。
如此设置,减小了位于容纳空间232上游的发热部件210,对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的影响,提高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提高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均匀性,降低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的温度,提高位于容纳空间232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200的性能。
此外,由于位于容纳空间232最下游的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为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的最小值。故而,提高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均匀性,能够提高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量中的最小值,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对于多个发热部件210的散热能力。
并且,沿散热的电子设备200在使用状态下的重力方向,第二容纳结构150位于冷凝结构120的上方,冷凝结构120位于第一容纳结构130的上方,冷凝器110(包括第一容纳结构130、冷凝结构120和第二容纳结构150)位于蒸发器140的上方,蒸发器140位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210的上方。如此设置,使得工质能够在重力作用下,经由冷凝结构120内的多个冷凝通道121,流动至第一容纳结构130内的混合腔室131,再从混合腔室131流动至蒸发器140内的蒸发腔室141,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并且,无需设置驱动装置驱动工质流动,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100的体积,另一方面降低了散热装置100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
所述壳体具有容纳所述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所述散热装置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气体能沿第一方向流动;
所述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和至少两个蒸发器;
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至少两个蒸发器连通,且所述冷凝器具有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所述冷凝器用于将从所述冷凝器入口输入的汽态工质冷凝为液态工质,所述液态工质从所述冷凝器出口输出;
任一个所述蒸发器内具有容纳所述液态工质的蒸发腔室,且任一个所述蒸发器具有蒸发器入口和蒸发器出口;每个所述蒸发腔室通过所述蒸发器出口与所述冷凝器入口相连通,每个所述蒸发腔室通过所述蒸发器入口与所述冷凝器出口相连通;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至少两个发热部件包括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所述第一蒸发器用于与所述第一发热部件换热,所述第二蒸发器用于与所述第二发热部件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一发热部件的上方;和/或,所述第二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二发热部件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结构和第一容纳结构;所述冷凝结构内具有多个冷凝通道;所述第一容纳结构内具有混合腔室,所述多个冷凝通道与所述混合腔室相连通;所述冷凝器入口与所述多个冷凝通道相连通,所述冷凝器出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容纳结构上,且与所述混合腔室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循环管路,所述蒸发器入口通过第一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凝器出口相连通;
其中,所述蒸发腔室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壁远离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与所述蒸发器入口相连通的一端为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两个第二循环管路,所述蒸发器出口通过第二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凝器入口相连通;
所述冷凝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循环管路包括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和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一个第二循环管路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个第二循环管路的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结构包括:
多个散热肋板,任一个散热肋板具有至少一个冷凝通道;所述散热肋板沿第一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结构包括:
多个散热管,任一个散热管具有至少一个冷凝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
10.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
CN202210713567.8A 2022-06-22 2022-06-22 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Pending CN1152096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13567.8A CN115209692A (zh) 2022-06-22 2022-06-22 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13567.8A CN115209692A (zh) 2022-06-22 2022-06-22 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9692A true CN115209692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76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13567.8A Pending CN115209692A (zh) 2022-06-22 2022-06-22 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0969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05871B (zh) 資料中心冷卻系統,用於冷卻資料中心中之電子熱產生裝置之方法以及沈浸式伺服器托盤總成
US8130497B2 (en) Blade server
KR100442888B1 (ko) 히트 파이프 및 열전 냉각기를 이용한 조밀한 칩 패키징용장치
US6609560B2 (en) Flat evaporator
US20170363363A1 (en) Electronics Cooling with Multi-Phase Heat Exchange and Heat Spreader
US8833435B2 (en) Microscale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7148050A1 (zh) 用于数据中心机柜的冷却装置、机柜和冷却系统
WO2013018667A1 (ja)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KR20060135928A (ko) 컴퓨터 및 다른 전자 기기를 위한 써모싸이펀에 기반을 둔낮은 프로파일의 냉각 시스템
EP3907455B1 (en) Phase-change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EP3675615B1 (en) Flexible cold plate with fluid distribution mechanism
JP2016510947A (ja) 冗長性を備える冷却システム
WO2015146110A1 (ja) 相変化冷却器および相変化冷却方法
CA2734925A1 (en) Aircraft signal computer system having a plurality of modular signal computer units
WO2012161002A1 (ja) 平板型冷却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01283177A (zh) 叶片穿过式冷凝器及其散热系统
Gromoll Advanced micro air-cooling systems for high density packaging
CN115209692A (zh) 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TWI576556B (zh) 蒸發器、冷卻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18163392U (zh) 散热装置
CN113758324A (zh) 用于低压驱动器的回路式热管
JPH0942870A (ja) ヒートパイプ式ヒートシンク
CN218735637U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TWI834351B (zh) 冷卻系統
CN220402207U (zh) 一种换热装置及散热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