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06951A -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6951A
CN115206951A CN202210851252.XA CN202210851252A CN115206951A CN 115206951 A CN115206951 A CN 115206951A CN 202210851252 A CN202210851252 A CN 202210851252A CN 115206951 A CN115206951 A CN 115206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reflector
included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512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立群
刘晓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5125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069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06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69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发光面板包括基板以及位于基板一侧的发光元件组和反射镜;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反射镜围绕至少部分发光元件组的至少部分区域;发光元件的工作阶段包括发光阶段和非发光阶段;在发光阶段,反射镜所在平面与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在非发光阶段,反射镜所在平面与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通过上述方案,在发光阶段,反射镜能够对发光元件的出光起到较好的汇聚作用,增加发光面板的出光量,提升出光效果;在非发光阶段,反射镜在发光面板出光面的投影面积较小,不会影响发光面板的透光率,有利于实现透明面板。

Description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显示装置的出光效果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显示装置出光的光效、减小光晕,通常会发光元件周围设置挡墙等聚光结构,但该类聚光结构严重影响光透过率,无法应用至具有透明屏的显示装置中;并且聚光结构侧壁也会增大光反射率,对显示装置出光的视觉效果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以提升发光面板的出光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面板,包括基板以及位于所述基板一侧的发光元件组和反射镜;
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所述反射镜围绕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元件组的至少部分区域;
所述发光元件的工作阶段包括发光阶段和非发光阶段;
在所述发光阶段,所述反射镜所在平面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在所述非发光阶段,所述反射镜所在平面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发光面板。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发光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光面板包括基板以及位于基板一侧的发光元件组和反射镜;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反射镜围绕至少部分发光元件组的至少部分区域;发光元件的工作阶段包括发光阶段和非发光阶段;在发光阶段,反射镜所在平面与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在非发光阶段,反射镜所在平面与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通过上述方案,在发光阶段,反射镜能够对发光元件的出光起到较好的汇聚作用,增加发光面板的出光量,减少光晕现象,提升了发光面板的出光效果;在非发光阶段,反射镜在发光面板出光面的投影面积较小,不会影响发光面板的透光率,同时也能减少外界光线在反射镜处发生的反射,有利于实现透明发光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沿A-A’方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2T1C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7T1C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沿A-A’方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图3,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面板包括基板1以及位于基板1一侧的发光元件组2和反射镜3;发光元件组2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4,反射镜3围绕至少部分发光元件组2的至少部分区域;发光元件4的工作阶段包括发光阶段和非发光阶段;在发光阶段,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θ1;在非发光阶段,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θ2;其中,第一夹角θ1小于第二夹角θ2。
具体地,如图1~图3中所示,发光面板包括基板1和位于基板1一侧的发光元件组2和反射镜3,发光元件组2中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4,图1和图2中示例性的示出了多个发光元件组2,并且每个发光元件组2中均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4,实际设置方式不限于此。
继续参考图1~图3,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反射镜3围绕至少部分发光元件组2的至少部分区域,也即,在基板1上,反射镜3设置在至少部分发光元件组2的外围。
其中,发光元件组2内各发光元件4的工作阶段包括发光阶段和非发光阶段。可以理解的是,发光元件4在发光过程中,除了沿垂直于发光面板方向也即沿发光面板出光面出射的光线,还可能存在部分向着发光元件4两侧扩散的光线,向着发光元件4两侧扩散的光线可能包括发光元件4的侧面和/或部分上表面出射的光,本实施例中可定义发光元件4发光时,向发光元件4的两侧扩散的光线为发光元件4的侧面出光。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元件4外围反射镜3的存在,能够对侧面出光进行反射,进而可将发光元件4发出的光汇聚在较小的出光角度范围内。图2中实线箭头即代表发光元件4向侧面扩散的光线,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剖视图中,发光元件4存在向侧面扩散的光线代表发光阶段,如图2中所示;发光元件4不存在向侧面扩散的光线代表非发光阶段,如图3中所示。
值得提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反射镜3可在发光面板中转动,对于发光面板的不同工作阶段,发射镜3的转动角度不同。在发光面板的发光阶段,也即发光元件4发光时,设置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θ1,图2对应发光面板的发光阶段,此时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呈第一夹角θ1;在发光面板的非发光阶段,也即发光元件4不发光时,设置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θ2,图3对应发光面板的非发光阶段,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呈第二夹角θ2;其中,第一夹角θ1小于第二夹角θ2。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在发光阶段,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存在较大夹角,反射镜3能够对发光元件4的出光起到较好的汇聚作用,增加发光面板的出光量,减少光晕现象;除此之外,非发光阶段,无需利用反射镜3反射光线,此时即可设置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小,当发光面板为透明发光面板时,反射镜3在发光面板出光面的投影面积较小,不会影响发光面板的透光率,同时也能减少外界光线在反射镜3处发生的反射,提升发光面板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实现透明面板。
其中,对于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具体设置大小,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只需保证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既可作为显示面板应用于显示装置,也可作为背光模组应用于液晶面板,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发光面板的具体应用领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以发光面板作为显示面板应用于显示装置进行介绍。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面板包括基板以及位于基板一侧的发光元件组和反射镜;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反射镜围绕至少部分发光元件组的至少部分区域;发光元件的工作阶段包括发光阶段和非发光阶段;在发光阶段,反射镜所在平面与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在非发光阶段,反射镜所在平面与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通过上述方案,在发光阶段,反射镜能够对发光元件的出光起到较好的汇聚作用,增加发光面板的出光量,减少光晕现象,提升了发光面板的出光效果;在非发光阶段,反射镜在发光面板出光面的投影面积较小,不会影响发光面板的透光率,同时也能减少外界光线在反射镜处发生的反射,有利于实现透明面板。
其中,对于反射镜与发光元件组的具体位置关系,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示例性的,可仍参考图1~图3,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反射镜3可围绕发光元件组2设置。
继续参考图1~图3,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设置反射镜3围绕发光元件组2,也可以理解为,反射镜3为环形全包围结构,反射镜3与发光元件组2一一对应设置,各发光元件组2均设置在对应的反射镜3围成的区域内。如此,反射镜3对发光元件4在不同侧面出射的光均可起到调节作用,使不同侧面出射的光均能在反射镜3的作用下向发光面板的出光方向汇聚,提高反射镜3对发光元件4侧面出光的汇聚效果。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反射镜3围绕部分发光元件组2的全部区域,和/或,反射镜3围绕部分发光元件组2的部分区域,如此保证反射镜3与发光元件组2的设置方式灵活多样,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另外,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各发光元件组2内设置的发光元件4的数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发光元件组2内发光元件4的设置数量。
示例性的,可仍参考图1~图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组2可包括一个发光元件4。也即,每个发光元件组2中仅设置一个发光元件4,此种设置方式下,每个发光元件4的周围均有与之对应设置的反射镜3,反射镜3与发光元件4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每个发光元件4的侧面出光均可在反射镜3处反射,进而朝着发光面板的出光方向汇聚,提升发光面板的出光效果。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发光面板的每个发光元件组2内均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4,并且反射镜3围绕同一发光元件组2内的多个发光元件4。图4中例性的示出了每个发光元件组2包括四个发光元件4,四个发光元件4的外围设置有一个反射镜3,实际设置方式不限于此。设置发光元件组2内包括多个反光元件4,有利提高发光元件4的分布密度,提升发光面板的发光分辨率。
可选的,可仍参考图1,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面板还可包括发光信号线5、转动信号线6和驱动芯片7;发光信号线5分别与发光元件4和驱动芯片7电连接,用于向发光元件4传输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控制发光元件4工作在发光阶段或者非发光阶段;转动信号线6分别与反射镜3和驱动芯片7电连接,用于向反射镜3传输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控制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θ1或者第二夹角θ2;其中,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与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相同。
具体地,如图1所示,发光面板还可包括发光信号线5、转动信号线6和驱动芯片7,发光信号线5分别连接发光元件4和驱动芯片7,驱动芯片7通过发光信号线5向各发光元件4提供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发光元件4根据接收到的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发光或不发光,发光元件4发光即对应发光阶段,发光元件4不发光即对应非发光阶段。
相应的,转动信号线6分别连接反射镜3和驱动芯片7,驱动芯片7通过转动信号线6向各反射镜3提供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反射镜3可根据接收到的第二脉冲宽度信号调节自身转动角度,以使处于非发光阶段的发光元件4对应围绕的反射镜3与基板1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θ2,处于发光阶段的发光元件4对应围绕的反射镜3与基板1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θ1。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可控制发光元件4在一帧时间内,部分时间发光、部分时间不发光,但是由于不发光阶段的持续时间很短,例如小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时间,人眼无法感知到发光元件的非发光状态,人眼感知到的发光面板的亮度为平均亮度。
进一步地,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示意图,图5中a对应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b对应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和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相同。示例性的,若设置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的低电平信号控制发光元件发光,即低电平信号对应发光阶段T1,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的高电平信号控制发光元件不发光,即高电平信号对应非发光阶段T2,则可设置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中的低电平信号控制反射镜3转动至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呈第一夹角θ1的状态,同时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的高电平信号控制反射镜3转动至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呈第二夹角θ2的状态。进而实现在发光阶段T1,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呈第一夹角θ1;在非发光阶段T2,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呈第二夹角θ2。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和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相同,使得发光元件处于发光阶段时,反射镜所在平面与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准确达到第一夹角;当发光元件处于非发光阶段时,反射镜所在平面与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准确达到第二夹角。进而保证反射镜在发光阶段对发光元件的侧面出光的调节效果,在非发光阶段不影响发光面板的透光率,使发光面板在提高出光量与保留透光率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兼顾出光效果与视觉效果。
其中,对于发光信号线的具体设置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示例性的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信号线可包括数据信号线或发光控制信号线。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2T1C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7T1C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参考图6,2T1C驱动电路中,在发光阶段,发光控制晶体管T根据输的数据信号Vdata导通,进而将电源信号PVDD传输至发光元件4,以驱动发光元件4发光。因此,当发光元件4由2T1C驱动电路驱动时,可设置发光信号线为数据信号线,此时数据信号线传输的数据信号Vdata即为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
示例性的,参考图7,7T1C驱动电路中,在发光阶段,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M1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M2可根据发光控制信号线传输的发光控制信号Emit导通,同时驱动晶体管M3导通,驱动晶体管M3在电源信号PVDD以及数据信号Vdata的作用下产生驱动电流,进而驱动发光元件4发光。此时,发光控制信号线传输的信号即为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因此,根据上述发光元件4的驱动方式不同,本发明实施例可设置发光信号线为数据信号线或发光控制信号线。
可选的,可仍参考图1,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信号线5可复用为转动信号线6。
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由于发光信号线5传输的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和转动信号线6传输的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相同,本实施例中,可将发光信号线5复用为转动信号线6。此种设置方式下,发光元件4和反射镜3可同时根据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调节自身工作状态。例如发光阶段发光元件4根据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的低电平信号发光,同时反射镜3根据该低电平信号调节自身角度至与基板1呈第一夹角θ1;非发光阶段,发光元件4根据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的高电平信号不发光,同时反射镜3根据该高电平信号调节自身角度至与基板1呈第二夹角θ2。
设置发光信号线复用为转动信号线,无需在发光面板中单独设置转动信号线,既能够减少发光面板中信号线的占用面积,增加发光元件的设置数量,提升发光面板的发光分辨率,还能简化发光面板的制作流程,提升发光面板制作效率。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图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组2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组21和第二发光元件组22,第一发光元件组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第二发光元件组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的出光光型为朗伯型,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的出光光型为蝙蝠翼型;反射镜3围绕第二发光元件组22的至少部分区域。
本实施例中,可根据发光元件4的出光光型对发光元件4进行划分。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可将发光元件组2划分为第一发光元件组21和第二发光元件组22,第一发光元件组21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第二发光元件组22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也即第一发光元件组21由至少一个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组成,第二发光元件组22由至少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组成。
其中,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和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的出光光型不同,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的出光光型为朗伯型,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的出光光型为蝙蝠翼型。朗伯型出光在较小的发散角度下即可达到较强的出光强度,即朗伯型出光发散角度较小;而蝙蝠翼型出光的发光强度先随视角增加,达到一定视角后,发光强度迅速减小,也即蝙蝠翼型出光发散角度较大。本实施例中,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的出光光型为朗伯型,也即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发出的光的发散角度比较小,光线沿发光面板出光方向的汇聚效果更好,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发出的大部分光均能由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的上表面即朝向发光面板出光面的表面出射,侧面出射的光线较少;而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的出光光型为蝙蝠翼型,也即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发出的光的发散角度比较大,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发出的光会同时经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的上表面和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的侧面出射。
继续参考图8和图9,由于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的侧面出光较少,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的侧面出光较多,本实施例中可仅设置反射镜3围绕第二发光元件组2的至少部分区域,也即,反射镜3仅设置在蝙蝠翼型出光的第二颜色发光元件42周围;而无需设置在朗伯型出光的第一颜色发光元件41周围。此种设置方式下,既能保证反射镜3对发光元件4侧面出光的汇聚效果,还能够降低反射镜3的设置面积,增加发光元件4的设置数量,提升发光面板的发光分辨率。图8中所示反射镜3围绕第二发光元件组22的全部区域,图9中所示反射镜3围绕第二发光元件组22的部分区域。
可选的,第一颜色发光元件可包括红光发光元件,第二颜色发光元件可包括蓝光发光元件和/或绿光发光元件。
其中,红光发光元件发出的红光光为朗伯型,蓝光发光元件和/或绿光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为蝙蝠翼型,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颜色发光元件可包括红光发光元件,第二颜色发光元件可包括蓝光发光元件和/或绿光发光元件。反射镜可仅设置在蓝光发光元件和/或绿光发光元件周围。
可选的,在另一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根据发光元件的出光发散角和/或发光元件的出光要求视角对发光元件进行划分。
示例性的,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发光元件组2可包括第三发光元件组23和第四发光元件组24,第三发光元件组23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43,第四发光元件组24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发光元件44;反射镜3包括围绕第三发光元件组23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一反射镜31以及围绕第四发光元件组24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二反射镜32;在发光阶段,第一反射镜31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子夹角θ3,第二反射镜32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子夹角θ4;第三发光元件43的出光发射角大于第四发光元件44的出光发射角和/或第三发光元件43的要求出光视角小于第四发光元件44的要求出光视角,第一子夹角θ3大于第二子夹角θ4。
具体地,参考图10和图11,发光元件组2可包括第三发光元件组23和第四发光元件组24,第三发光元件组23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43,第四发光元件组24中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发光元件44,也即第三发光元件组23由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43组成,第四发光元件组24由至少一个第四发光元件44组成。
其中,第三发光元件43的出光发射角大于第四发光元件44的出光发射角和/或第三发光元件43的要求出光视角小于第四发光元件44的要求出光视角。也即,第三发光元件43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较小,同时第四发光元件44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较大,和/或,第三发光元件43的要求出光视角较小,同时第四发光元件44的要求出光视角较大,要求出光视角可以理解为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由出光面射出时,需要光线集中的角度范围。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10和图11,第三发光元件组23和第四发光元件组24的周围均设设有反射镜3,围绕第三发光元件组23至少部分区域的反射镜3为第一反射镜31,围绕第四发光元件组24至少部分区域的反射镜3为第二反射镜32。本实施例中,在发光阶段,可设置第一反射镜31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呈第一子夹角θ3,第二反射镜32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子夹角θ4,也即,发光阶段,可控制第三发光元件组23周围的第一反射镜31和第四发光元件组24周围的第二反射镜32的转动角度不同,第一反射镜31转动后与基板1呈第一子夹角θ3,第二反射镜32转动后与基板1呈第二子夹角θ4。
由于第三发光元件43出光发射角较大,和/或,第三发光元件43的要求出光视角较小,第一反射镜31需对第三发光元件43的侧面出光的起到较强的汇聚作用;而第四发光元件44出光发射角较小,和/或,第四发光元件44的要求出光视角较大,无需第二反射镜32对第四发光元件44的侧面出光起到较强的汇聚作用。根据光学原理可知,反射镜3与基板1之间的夹角越大,反射镜3对发光元件4侧面出光的反射作用越强,经反射镜3反射的光线越靠近发光面板的出光方向,因此,本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一反射镜31与基板1之间的第一子夹角θ3大于第二反射镜32与基板1之间的第二子夹角θ4,进而使得第三发光元件43发出的光从出光面出射时的发散角较小,第四发光元件44发出的光从出光面出射时的发散角较大,满足实际出光需求。
本实施例中,设置不同发光元件组对应不同的反射镜,在发光阶段,可控制反射镜向满足对应的发光元件出光需求的角度转动,提升了发射镜的工作灵活性,使发光面板能够应用于具有不同出光需求的装置中。
可选的,可仍参考图1、图4、图8和图1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组2的轮廓形状与反射镜3的轮廓形状相同,且发光元件组2的轮廓中心与反射镜3的轮廓中心重合。
具体地,发光元件组2的轮廓形状是指发光元件组2在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的整体外部轮廓,反射镜3的轮廓形状即为反射镜3在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的整体外部轮廓。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设置发光元件组2的轮廓形状与围绕其设置的反射镜3的轮廓相同,并且发光元件组2的轮廓中心与反射镜3的轮廓中心重合。此种设置方式,能够减少反射镜3的设置面积,发光面板中可设置更多发光元件;另外,当发光元件组2中设置一个发光元件4时,该发光元件4侧面的各个区域与反射镜3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同,由此也能够提升反射镜3对发光元件4侧面出光的反射效果,进一步提高发光面板的出光效果。
图1、图4、图8和图10示例性的示出了发光元件组2的轮廓形状为矩形,实际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发光元件组2的轮廓形状,例如可设置呈多边形或圆形的发光元件组2,但不限于此,同时相应调整反射镜3的轮廓形状。
可选的,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面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2,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非发光阶段,可设置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正交。
具体地,如图12中所示,在非发光阶段,可设置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第二夹角θ2为90度,也即,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正交。此时,反射镜3在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的面积最小,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非发光阶段,外部光线在发光面板内的透过率,提升发光面板的透明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图1、图4、图8、图9和图10中示出的发光面板的俯视图中,为清晰示出反射镜3与发光元件组2的相对位置,均以发光面板处于非发光状态,并且反射镜3所在平面与基板1所在平面正交为例进行示意。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发光元件的类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发光元件的具体类型。示例性的,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可包括微型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可包括Micro LED和Mini LED。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尺寸较小,空间集成度高,将发光元件设置为微型发光二极管,便于实现高分辨率的发光面板,提高发光面板的发光效果,降低发光面板的功耗。
可选的,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反射镜可包括微机电系统振镜(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本发明实施例中,反射镜可以为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振镜。MEMS振镜是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技术制作而成的微小可驱动反射镜。MEMS振镜的镜面直径通常只有几毫米,其重量轻,体积小,生产成本较低。利用MEMS振镜制备反射镜,既能保证反射镜工作的稳定性,减小发射镜的占用面积,还能降低发光面板的制作成本。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100,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100的全部技术特征及相应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示例性的,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以及车载显示设备等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10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具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100的全部技术特征及相应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该背光模组可应用于液晶面板。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110,例如位于发光面板100出光侧的扩散膜、扩散棱镜或者增亮膜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5)

1.一种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以及位于所述基板一侧的发光元件组和反射镜;
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所述反射镜围绕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元件组的至少部分区域;
所述发光元件的工作阶段包括发光阶段和非发光阶段;
在所述发光阶段,所述反射镜所在平面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在所述非发光阶段,所述反射镜所在平面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面板还包括发光信号线、转动信号线和驱动芯片;
所述发光信号线分别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发光元件传输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发光元件工作在所述发光阶段或者所述非发光阶段;
所述转动信号线分别与所述反射镜和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反射镜传输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反射镜所在平面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或者所述第二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与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信号线包括数据信号线或发光控制信号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信号线复用为所述转动信号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组和第二发光元件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颜色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元件;
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元件的出光光型为朗伯型,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元件的出光光型为蝙蝠翼型;
所述反射镜围绕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组的至少部分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元件包括红光发光元件,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元件和/或绿光发光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第三发光元件组和第四发光元件组,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发光元件;
所述反射镜包括围绕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组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一反射镜以及围绕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组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二反射镜;
在所述发光阶段,所述第一反射镜所在平面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子夹角,所述第二反射镜所在平面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子夹角;
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出光发射角大于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出光发射角和/或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要求出光视角小于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要求出光视角,所述第一子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子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围绕所述发光元件组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组的轮廓形状与所述反射镜的轮廓形状相同,且所述发光元件组的轮廓中心与所述反射镜的轮廓中心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一个所述发光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发光阶段,所述反射镜所在平面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正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微型发光二极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包括微机电系统振镜。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发光面板。
15.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发光面板。
CN202210851252.XA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Pending CN1152069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51252.XA CN115206951A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51252.XA CN115206951A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6951A true CN115206951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82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51252.XA Pending CN115206951A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0695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6996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TWI282022B (en) Surface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7859614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having dual lens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mplementing the same
US7048385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systems utilizing color scrolling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20060087866A1 (en) LED backlight
JP2024054112A (ja) 照明装置
CN110119031B (zh) 立体显示装置以及空中立体显示装置
US7452736B2 (en) Surface emitt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920750B2 (ja) 表示装置及び画素ユニット
EP2881783B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light-emitting diode (LED) package as light source
CN105607340B (zh) 显示装置
CN1760731A (zh) 光照单元和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073028A (zh) 照明系统
US20060138951A1 (en) Light source with LED and optical protrusions
CN112467018B (zh) mini-LED/micro-LED面光源及其制造方法
CN115206951A (zh)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KR20120070825A (ko) 발광소자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1338129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38960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2603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9087434U (zh) 一种带有独立封装发光芯片的背光架构及显示装置
KR20050113735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패널
JP2010055876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22085503A1 (ja) 空中表示装置
KR20220030352A (ko) 미니 led를 광원으로 하는 에지형 백라이트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