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3933A - 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3933A
CN115193933A CN202210795416.1A CN202210795416A CN115193933A CN 115193933 A CN115193933 A CN 115193933A CN 202210795416 A CN202210795416 A CN 202210795416A CN 115193933 A CN115193933 A CN 1151939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motor
take
winding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954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加加
周顺远
边亚辉
龙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ngt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ngt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ngt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ngt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9541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939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93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39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1/00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metal wire, metal rods, metal tubes by drawing
    • B21C1/02Drawing metal wire or like flexible metallic material by draw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in which the drawing action is effected by drums
    • B21C1/04Drawing metal wire or like flexible metallic material by draw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in which the drawing action is effected by drums with two or more dies operating in s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3/00Profiling tools for metal drawing; Combinations of dies and mandrels
    • B21C3/02Dies; Selection of material therefor; Clean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所述方法用于控制排线电机的运转,所述方法包括步骤:计算当前卷绕直径;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基于所述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基于所述计算出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发出脉冲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运行;累计已发出的脉冲个数,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发出反转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反向运行。本发明可以更低成本的实现,并可实现更高的自动化程度,能够适用于异形的收线盘结构。

Description

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线材加工行业,拉丝机被广泛应用,收线工艺是拉丝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排线装置是收线工艺的关键部件之一,使线材均匀、平整地缠绕在收线盘上。
目前常用的排线装置主要分为机械式排线装置和数控式排线装置。其中机械式排线装置随着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和生产速度的逐渐提高而逐渐被淘汰,主要是由于机械磨损带来的故障率越来越高,进而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和维护成本的升高,因而逐渐被数控式排线装置取代。数控式排线装置通过控制器根据收线工艺控制电机驱动丝杠实现排线装置的往复运动,其排线电机的运行速度跟随收线电机同步运行,并通过限位装置的反馈信号限定排线装置的运行位置。
现有的数控排线的方法通常是采用PLC作为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跟随收线电机的速度,并通过两个限位开关的位置来调节排线运行的范围进行自动运行。此种设备及控制方法的缺点是:1)造价较贵,维护门槛较高;2)排线运行的范围需要手动设定不能自行调整,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这样的排线方法和装置只适合简单的工字收线盘,无法应用在复杂的异形收线盘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成本更低、适应范围更好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排线电机的运转,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计算当前卷绕直径;
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
基于所述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
基于所述计算出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发出脉冲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运行;
累计已发出的脉冲个数,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发出反转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反向运行。
优选的,所述计算当前卷绕直径的步骤包括:
获取收线线速度以及收线电机当前运行参数,基于所述收线线速度、收线电机当前运行参数计算所述当前卷绕直径;或
基于预设的线材丝径、收线盘尺寸,并获取当前的排线层数,计算所述当前卷绕直径。
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的步骤包括:
计算当前卷绕直径下收线盘第一半区的第一行走距离和/或收线盘第二半区的第二行走距离距离,其中,所述第一半区和所述第二半区由预设的基准点进行定义。
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应当行走的距离和脉冲频率,计算出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的步骤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一触发信号时,计算所述排线电机在所述第一半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
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应当行走的距离和脉冲频率,计算出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的步骤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时,计算所述排线电机在所述第二半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
当停机时,记录所述排线电机运行所处半区、运行方向和累计已输出脉冲个数,重新开机时,基于所述记录所述排线电机运行所处半区、运行方向和累计已输出脉冲个数继续运行。
优选的,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一触发信号或第二触发信号时,对排线层数进行累加1;
所述计算当前卷绕直径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累加的排线层数计算所述当前卷绕直径。
优选的,当前卷绕直径=收线线速度*收线电机极对数*收线电机减速比/(π*收线电机运行频率);或
当前卷绕直径=线材丝径*排线层数*2/排线系数+收线盘筒体直径。
优选的,第一行走距离=(当前卷绕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收线盘外宽–收线盘内宽)/((收线盘盘面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2)+位置中间左边距离;
第二行走距离=(当前卷绕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收线盘外宽–收线盘内宽)/((收线盘盘面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2)+收线盘内宽-位置中间左边距离;
行走速度=收线电机运行频率*线材丝径*排线系数/收线电机减速比/收线电机极对数。
优选的,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步进电机脉冲个数=运行距离*步进电机减速比*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丝杆螺距;
排线电机的脉冲频率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步进电机脉冲频率=收线电机运行频率*线材丝径*排线系数*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排线脉冲系数*步进电机减速比/丝杆螺距/收线电机减速比/收线电机极对数。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装置,包括:
卷绕直径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当前卷绕直径;
行走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
脉冲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
输出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计算出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发出脉冲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运行;
反转控制模块,用于累计已发出的脉冲个数,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发出反转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反向运行。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装置,包括:
卷绕直径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当前卷绕直径;
行走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
脉冲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
输出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计算出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发出脉冲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运行;
反转控制模块,用于累计已发出的脉冲个数,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发出反转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反向运行。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通过计算当前卷绕直径,判断排线电机应当需要行走的距离和脉冲频率,并根据排线电机应当行走的距离和脉冲频率计算排线电机应当获得的脉冲个数,从而可以根据排线电机应当获得的脉冲个数控制排线电机运行。进一步的,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排线电机应当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可控制排线电机反向运行。本发明实施例排线电机的运行范围是基于应当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进行控制,因此无需通过设置额外的限位开关进行范围控制,其实现和维护成本更低。
同时,由于当前卷绕直径是可以实时计算的,这也使得脉冲个数是可以实时计算获得,因而排线运行的范围也是可以自动调整,并不需要人工进行设定。
进一步的,对于异形收线盘而言,例如锥形工字梁收线盘,其两端为锥形结构,不同的卷绕直径下(不同排线层),排线距离都不同,而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实时的计算出不同卷绕直径下的排线距离,对应的发出相应的脉冲个数,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适用于一些异形的收线盘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拉丝机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拉丝机排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锥形工字轮收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工字轮收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丝杆螺母的运行状态机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中,如图1所示为实现该方法的一种拉丝机控制系统示例,具体的,该拉丝机控制系统包括:人机交互装置(HM I)、拉丝主机变频器、收卷变频器、步进电机驱动器以及用于检测螺杆、位置的传感器等。拉丝主机变频器用于控制拉丝电机运行,其速度信号和运行信号反馈给收卷变频器,收卷变频器根据拉丝主机变频器的反馈信号,控制收卷电机运行,并输出脉冲信号和方向信号给步进电机驱动器,以控制排线电机进行运行,本实施例中,排线电机为可通过脉冲信号进行控制运行的电机,例如可以是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若为伺服电机,则步进电机驱动器可替换为伺服控制器。
如图2所示为实现该方法的一种排线系统的结构,具体包括:步进电机1,步进电机驱动器2、丝杆3、丝杆螺母4、金属检测体5、接近开关6、排线导辊7、收线电机8、以及收线盘9。其中,步进电机1通过步进电机驱动器2进行控制运行,丝杆3连接于步进电机1的输出轴,丝杆螺母4设置于丝杆3上,并与排线导辊7传动连接,收线电机8用于控制收线盘9进行卷绕动作。
作为其它的可实现实施例,丝杆3、丝杆螺母4构成的丝杆传动机构可以通过其它传动机构替换,例如皮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其它传动机构。
基于以上的拉丝机控制系统以及排线系统,在执行本实施例的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前,需对系统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包括机械系统相关参数、排线相关参数和收线盘相关参数等数据的初始化设置,一些参数例如收线盘尺寸、线材丝径等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装置输入。
请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图1和图2所示的拉丝机控制系统以及排线系统结构,本方法的控制执行可由收卷变频器进行执行。具体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计算当前卷绕直径。
在执行该步骤前,通过人机交互装置设置排线系统的相关参数,包括步进电机减速比、步进电机运转一周脉冲数、收线电机参数、收线电机减速比、丝杆螺距、排线系数、排线速度系数、收线盘的筒体直径和盘面直径、收线盘的内宽外宽参数、线材丝径、位置中间左边距离;当使用工字轮收线时,将收线盘的内宽和外宽参数设置为相同即可。
具体的,如图4所示为典型的锥形工字轮收线盘结构,其中部为圆柱形结构,两端为锥形结构,在卷绕线材时,线材卷绕区域除了中部圆柱形结构外,还会延伸至两端锥形结构上,随着线材的卷绕,卷绕直径会逐步增加,在不同的卷绕直径D3下,线材卷绕的距离(L3+L4)不相同。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收线盘的两端结构可以是平整的结构(如图5所示),此时,在不同的卷绕直径D3下,线材的卷绕距离L3+L4是相同的。
作为一种计算当前卷绕直径的可实施方式,当系统开始运行时,收线电机启动,步进电机启动,通过收卷变频器计算当前卷绕直径,其中,当前卷绕直径的计算方式可以是:
当前卷绕直径=收线线速度*收线电机极对数*收线电机减速比/(π*收线电机运行频率)
其中,π为圆周率。
在另一中实施例中,可通过HM I装置(人机交互装置装置)获取线材的丝径(通过人工输入),而排线层数可以通过计数方式进行累计获得,从而当前卷绕直径也可以的计算方式也可以是:
当前卷绕直径=线材丝径*排线层数*2/排线系数+收线盘筒体直径。
S120,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
具体的,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对应到收线盘上收线区域的排线距离(线材卷绕的距离),也即排线导辊7在收线盘9上方行走的距离。以图4的锥形收工字轮线盘为例,在不同的卷绕直径下,排线的距离是不同的,因此,每当排线层数增加一层,都需要对排线的距离和速度进行重新计算。
S130,基于所述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排线电机采用脉冲信号进行控制其转动和速度,如可以采用步进电机。可根据计算所得的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求得对应的排线电机架所需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用于准确的控制排线电机转动并带动排线导辊在该速度下完成应当行走的距离。
其中,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可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步进电机脉冲个数=运行距离*步进电机减速比*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丝杆螺距;
排线电机的脉冲频率可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步进电机脉冲频率=收线电机运行频率*线材丝径*排线系数*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排线脉冲系数*步进电机减速比/丝杆螺距/收线电机减速比/收线电机极对数。
S140,基于所述计算出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发出脉冲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运行。
具体的,收卷变频器计算出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后,生成对应的脉冲信号并发出,以控制排线电机进行运行。
S150,累计已发出的脉冲个数,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发出反转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反向运行。
具体的,收卷变频器在发出脉冲信号的同时,对已发出的脉冲信号的个数进行累计,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后,说明丝杆螺母4的运行使排线导辊7到达了排线区域的边界,需进行反转运行,此时可发出反转控制信号,以控制排线电机进行反向运行。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步骤S120中,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具体包括:
计算当前卷绕直径下排线导辊对应收线盘第一半区的第一行走距离(左半区距离)和/或排线导辊对应收线盘第二半区的第二行走距离距离(右半区距离),其中,所述第一半区和所述第二半区由预设的基准点进行定义。该预设的基准点可以通过设置一个传感器进行检测,上述提到的排线系统中,可通过设置接近开关6和金属检测体5(基准点位置)实现,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红外线检测开关等方式实现。
若系统第一次运行,需先进行基准点位置的寻找;丝杆螺母以固定速度向右或者向左运行,若向右运行,当接近开关上升沿触发时,找到基准点位置,步进电机停止;若向左运行,当接近开关下降沿触发时,找到基准点位置,步进电机停止。
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仍以典型的锥形工字型收线盘为例进行说明,其中,D1为收线盘的筒体直径,D2为收线盘的盘面直径,D3为当前卷绕直径,L1为收线盘内宽,L2为收线盘外宽,L3为当前卷绕直径对应的第一行走距离,L4为当前卷绕直径对应的第二行走距离,L5为位置中间左边距离(基准点往第一半区方向的筒体长度)。
收线盘的收线区域被预设的基准点定义成了第一半区(左半区L)和第二半区(右半区R),该预设的基准点可以位于收线盘的中间位置,也可以是位于收线盘的任意位置,作为计算当前排线导辊(或丝杆螺母)应当行走的距离的计算基准。
具体的,第一行走距离、第二行走距离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一行走距离=(当前卷绕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收线盘外宽–收线盘内宽)/((收线盘盘面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2)+位置中间左边距离;
第二行走距离=(当前卷绕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收线盘外宽–收线盘内宽)/((收线盘盘面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2)+收线盘内宽-位置中间左边距离;
排线导辊(或丝杆螺母)的运行速度如下:
行走速度=收线电机运行频率*线材丝径*排线系数/收线电机减速比/收线电机极对数。基于以上,步骤S130中,计算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S131,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一触发信号(下降沿)时,计算所述排线电机在所述第一半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
S132,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上升沿)时,计算所述排线电机在所述第二半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
具体的,如图6所示为丝杆螺母的运行状态机示意图,丝杆螺母4的运行状态可以映射到排线导辊7的运行状态,丝杆螺母4与基准点的信号触发逻辑如下:
若丝杆螺母处在第一半区向第二半区方向运行,若接近开关6触发上升沿,则进入第二半区运行;
若丝杆螺母处在第二半区向右(第二半区对应的收线盘端部方向)运行,则做以下计算:
步进电机脉冲个数=第二行走距离*步进电机减速比*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丝杆螺距;
步进电机脉冲频率=收线电机运行频率*线材丝径*排线系数*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排线脉冲系数*步进电机减速比/丝杆螺距/收线电机减速比/收线电机极对数。
同时,累计输出脉冲个数,若输出脉冲个数到达计算的步进电机脉冲个数,则换向向第一半区方向运行。
若丝杆螺母处在第二区向第一半区方向运行,若接近开关触发下降沿,则进入第一半区运行;
若丝杆螺母处在第一半区向左(第一半区对应的收线盘端部方向)运行,则做以下计算:
步进电机脉冲个数=第一行走距离*步进电机减速比*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丝杆螺距;
步进电机脉冲频率=收线电机运行频率*线材丝径*排线系数*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排线脉冲系数*步进电机减速比/丝杆螺距/收线电机减速比/收线电机极对数。
同时,累计输出脉冲个数,若输出脉冲个数到达计算的步进电机脉冲个数,则换向向右继续运行。
本实施例中,当丝杆螺母4每次运行到基准位置时,触发一次脉冲信号计算,因此,排线电机将在新的脉冲信号控制下进行运行,而之前运行产生的累计误差可以在基准点被清除掉,这样可以提升丝杆螺母的运行精度。
更进一步的,步骤S131中,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一触发信号时,对排线层数进行累加1。
或者,在步骤S132中,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时,对排线层数进行累加1。
由于丝杆螺母4控制的排线导辊7由第一半区运行到第二半区并完成第一半区和第二半区的行走距离时,该过程会触发一次第二触发信号,而完成该行走距离后即完成一层线材的卷绕,由此排线层数可累加1次,同理,触发第一触发信号后,排线层数也可累加一次。
若重新加载空的收线盘时,需要初始化排线层数为0,系统掉电时,排线层数数据同样被保存到存储设备,重新上电时,将掉电保存的数据赋值到对应的变量中。
在上述步骤S110中,计算当前卷绕直径可依据排线层数以及线材的丝径等数据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
S160,当系统停机时,可通过记录排线电机运行所处半区、运行方向和累计已输出脉冲个数(以丝杆传动机构为例,此时记载丝杆螺母的所处半区、运行方向),下次运行时从当前位置继续运行;系统掉电时,丝杆螺母所处半区、运行方向和累计已输出脉冲个数数据被保存到存储设备,重新上电时,将掉电保存的数据赋值到对应的变量中。
本实施例中,排线系统中执行上述排线控制方法的装置是收卷变频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单独设置一独立的装置执行排线控制的方法,例如可以是PLC或其它单片机执行。对于丝杆螺母的行走距离,也可以通过额外加装编码器进行计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通过计算当前卷绕直径,判断排线电机应当需要行走的距离和脉冲频率,并根据排线电机应当行走的距离和脉冲频率计算排线电机应当获得的脉冲个数,从而可以根据排线电机应当获得的脉冲个数控制排线电机运行。进一步的,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排线电机应当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可控制排线电机反向运行。本发明实施例排线电机的运行范围是基于应当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进行控制,因此无需通过设置额外的限位开关进行范围控制,其实现和维护成本更低。
同时,由于当前卷绕直径是可以实时计算的,这也使得脉冲个数是可以实时计算获得,因而排线运行的范围也是可以自动调整,并不需要人工进行设定。
进一步的,对于异形收线盘而言,例如锥形工字梁收线盘,其两端为锥形结构,不同的卷绕直径下(不同排线层),排线距离都不同,而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实时的计算出不同卷绕直径下的排线距离,对应的发出相应的脉冲个数,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适用于一些异形的收线盘结构。
参见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装置100包括:卷绕直径计算模块110、行走计算模块120、脉冲计算模块130、输出控制模块140、以及反转控制模块150。
其中,卷绕直径计算模块110用于计算当前卷绕直径;行走计算模块120用于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脉冲计算模块130用于基于所述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输出控制模块140用于基于所述计算出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发出脉冲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运行;反转控制模块150用于累计已发出的脉冲个数,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发出反转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反向运行。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卷绕直径计算模块110包括:
第一直径计算单元,用于获取收线线速度以及收线电机当前运行参数,基于所述收线线速度、收线电机当前运行参数计算所述当前卷绕直径。
作为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卷绕直径计算模块110还包括:
第二直径计算单元,用于基于预设的线材丝径、收线盘尺寸,并获取当前的排线层数,计算所述当前卷绕直径。
本实施例中,计算当前卷绕直径下收线盘第一半区的第一行走距离和/或收线盘第二半区的第二行走距离距离,其中,所述第一半区和所述第二半区由预设的基准点进行定义。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脉冲计算模块130包括:
第一脉冲计算单元,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一触发信号时,计算所述排线电机在所述第一半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
第二脉冲计算单元,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时,计算所述排线电机在所述第二半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
进一步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装置100还包括排线层数记录模块170,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一触发信号时,对排线层数进行累加1。或者,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时,对排线层数进行累加1。
本实施例中,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装置100还包括停机记录模块160,当停机时,记录所述排线电机运行所处半区、运行方向和累计已输出脉冲个数,重新开机时,基于所述记录所述排线电机运行所处半区、运行方向和累计已输出脉冲个数继续运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装置100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实施方式,以及相应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500包括:存储器502、处理器501及存储在存储器502上并可在处理器5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501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中的步骤,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实施方式,以及相应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排线电机的运转,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计算当前卷绕直径;
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
基于所述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
基于所述计算出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发出脉冲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运行;
累计已发出的脉冲个数,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发出反转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反向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当前卷绕直径的步骤包括:
获取收线线速度以及收线电机当前运行参数,基于所述收线线速度、收线电机当前运行参数计算所述当前卷绕直径;或
基于预设的线材丝径、收线盘尺寸,并获取当前的排线层数,计算所述当前卷绕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的步骤包括:
计算当前卷绕直径下收线盘第一半区的第一行走距离和/或收线盘第二半区的第二行走距离距离,其中,所述第一半区和所述第二半区由预设的基准点进行定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应当行走的距离和脉冲频率,计算出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的步骤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一触发信号时,计算所述排线电机在所述第一半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应当行走的距离和脉冲频率,计算出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的步骤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时,计算所述排线电机在所述第二半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
当停机时,记录所述排线电机运行所处半区、运行方向和累计已输出脉冲个数,重新开机时,基于所述记录所述排线电机运行所处半区、运行方向和累计已输出脉冲个数继续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检测到所述预设的基准点触发的第一触发信号或第二触发信号时,对排线层数进行累加1;
所述计算当前卷绕直径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累加的排线层数计算所述当前卷绕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前卷绕直径=收线线速度*收线电机极对数*收线电机减速比/(π*收线电机运行频率);或
当前卷绕直径=线材丝径*排线层数*2/排线系数+收线盘筒体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行走距离=(当前卷绕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收线盘外宽–收线盘内宽)/((收线盘盘面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2)+位置中间左边距离;
第二行走距离=(当前卷绕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收线盘外宽–收线盘内宽)/((收线盘盘面直径–收线盘筒体直径)*2)+收线盘内宽-位置中间左边距离;
行走速度=收线电机运行频率*线材丝径*排线系数/收线电机减速比/收线电机极对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脉冲个数=运行距离*步进电机减速比*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丝杆螺距;
排线电机的脉冲频率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脉冲频率=收线电机运行频率*线材丝径*排线系数*步进电机运行一周脉冲数*排线脉冲系数*步进电机减速比/丝杆螺距/收线电机减速比/收线电机极对数。
11.一种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卷绕直径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当前卷绕直径;
行走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卷绕直径计算当前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
脉冲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排线导辊应当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
输出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计算出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发出脉冲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运行;
反转控制模块,用于累计已发出的脉冲个数,当累计的脉冲个数达到所述排线电机应获得的脉冲个数后,发出反转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排线电机反向运行。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CN202210795416.1A 2022-07-07 2022-07-07 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51939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5416.1A CN115193933A (zh) 2022-07-07 2022-07-07 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5416.1A CN115193933A (zh) 2022-07-07 2022-07-07 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3933A true CN115193933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79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95416.1A Pending CN115193933A (zh) 2022-07-07 2022-07-07 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9393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03560U (zh) 电缆卷绕机
CN202744099U (zh) 自动排线装置
CN109343407B (zh) 一种拉丝机控制的方法、驱动控制系统及相关装置
KR100407765B1 (ko) 권취장치
CN103268792A (zh) 绞线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978300A (zh) 具有高速卷绕功能的伺服驱动专用机
CN103143083A (zh) 注射器推注泵注射完毕控制方法
CN109240173B (zh) 一种集成控制的方法及集成控制装置
US448597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nding strand upon spools having tapered end flanges
CN201231996Y (zh) 摩擦辊主动转动的纱线精密数码卷绕装置
CN115193933A (zh) 拉丝机收线排线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09396202B (zh) 一种拉丝机收线控制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226296B (zh) 一种拉丝机排线控制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632576B (zh) 一种并丝机的自动打结控制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01211161A (zh) 基于伺服电机的排线控制方法
CN111532895B (zh) 一种智能放线方法及系统
JPH058936A (ja) ボビントラバース幅変動機構を備えた巻取機
CN113120686A (zh) 一种收线机防止乱排线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JP2019026448A (ja) 糸巻取装置
CN103802129A (zh) 精准定位高速机械臂
CN209758441U (zh) 一种转轴旋转控制装置
JPH02209368A (ja) 線材巻取装置
JP3262907B2 (ja) 巻取り制御方法
CN117361217A (zh) 线缆高速复绕机的控制方法
JPH0764471B2 (ja) 線材巻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