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0603A - 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0603A
CN115190603A CN202110363332.6A CN202110363332A CN115190603A CN 115190603 A CN115190603 A CN 115190603A CN 202110363332 A CN202110363332 A CN 202110363332A CN 115190603 A CN115190603 A CN 1151906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width
random access
initial uplink
access channel
resourc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633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锟
戴博
方惠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3633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9060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8166 priority patent/WO2022206245A1/zh
Priority to EP22778430.3A priority patent/EP4319393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190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0603A/zh
Priority to US18/479,255 priority patent/US20240032112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Timing of allocation once only, on instal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该带宽配置方法确定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第一类终端配置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Description

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网络,例如涉及一种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终端的能力有强弱之分,例如,应用于NR系统的终端(New Radio UserEquipment,简称NR UE)通常具有较高的性能,而对于可穿戴设备(Wearable)、视频监控(Video Surveillance)和工业无线传感器(Industrial Wireless Sensors)等应用场景,具有简化功能的终端(Reduced Capability User Equipment,简称RedCap UE)即可满足需求。相比于NR UE,RedCap UE能力较弱,支持较小的带宽和较少的天线数量。
在NR系统中初始接入过程中,终端首先接收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Block,SSB),SSB中包括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SSS)以及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在PBCH内承载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中包含控制资源集合0(Control Resource Setzero,CORESET0)的配置信息。CORESET0中包括至少一个PDCCH发送的资源,其中PDCCH用来承载系统信息块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1,SIB1)的调度信息。UE解码MIB以获取CORESET0的配置信息,然后解码CORESET0中的PDCCH进而获知SIB1的调度信息,SIB1中包括网络侧为UE配置的初始上行带宽部分(Initial UpLink Bandwidth Part,简称Initial ULBWP)的配置信息。在Initial UL BWP超过RedCap UE的最大工作带宽的情况下,RedCap UE无法正常工作,不能利用Initial UL BWP的频域资源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影响初始接入过程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以为第一类终端配置较小带宽的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提高初始接入过程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为第一类终端配置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输方法,包括:
确定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通过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中的频域资源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节点,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带宽配置方法或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带宽配置方法或传输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配置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资源块组的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资源块组相同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资源块组相同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带宽部分和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的示意图;
图1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SSB中承载了下行同步信号(包括PSS和SSS)以及PBCH,PBCH中承载MIB信息。SSB支持在多个波束方向上的发送,即支持多个SSB采用时分方式发送。
随机接入信道时机(Random Access Channel Occasion,RO)是指发送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前导码(Preamble)对应的时频资源。在同一时刻,频域上可以包括多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最多支持8个RO的频分复用。此外,RO支持时域周期发送。
随机接入过程中RO与SSB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即一个RO可能对应1个SSB,也可能对应多个SSB,可由网络侧配置的。例如,利用有高层参数指示N的取值,表示有N个SSB对应一个RO机;对于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可以利用高层参数指示N和R的取值,分别表示有N个SSB对应一个RO,每个SSB对应R个前导码。在SSB发送周期内,在SSB个数配置、PRACH时频资源配置、参数N和R的指示下,SSB与RO按照先频域后时域的顺序可以形成具体的映射关系。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配置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网络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带宽配置方法包括步骤110和步骤120。
在步骤110中,确定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步骤120中,为第一类终端配置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本实施例中,第一类终端指能力较弱的RedCap UE,第二类终端指能力较强的NRUE。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简称第一Initial UL BWP)是由网络侧配置的默认的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主要是针对第二类终端配置的,其占用的频域带宽超过了第一类终端的最大工作带宽。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索引和对应的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SCS)可由网络侧配置。通过偏移量(Offset)表示R的起始位置相对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的位置。
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简称第二Initial UL BWP,也可以理解为RedCapUE的Initial UL BWP)是基于第一Initial UL BWP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小于第一Initial UL BWP的带宽。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Initial UL BWP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多个RO(RO 0~RO 4),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小于第一Initial UL BWP的带宽。
本实施例的带宽配置方法,在第一Initial UL BWP的基础上,为第一类终端配置第二Initial UL BWP,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较小,第一类终端能够支持在第二Initial UL BWP内使用相应的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从而保证初始接入过程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其中,第一类终端的工作频段有两种,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包括两种情况:在第一频段(记为FR1)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在第二频段(记为FR2)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100MHz。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即,第二InitialUL BWP对应的频域资源包括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全部频域资源。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同。即,第二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为网络侧配置的RO资源的起始PRB,例如图2中RO0对应的起始PRB。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具体取值,或者默认为RedCap UE的最大带宽配置值。其中,第一类终端在FR1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在FR2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100MHz。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物理资源块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一子载波间隔(记为SCS1),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物理资源块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二子载波间隔(记为SCS2),在SCS1与SCS2不同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且子载波间隔为SCS2的物理资源块。
本实施例中,在用于指示RO的起始PRB的偏移量对应的SCS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SCS不同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需要包含RO的起始PRB。
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发送前导码的过程中前导码在频域上占用多个子载波,并且有专用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例如为1.25kHz,此处的子载波间隔并非上述的SCS1。假设前导码在频域上占用839个子载波,并且考虑为前导码的上边带和下边带再预留出来足够的保护带宽,发送前导码总共占用的带宽假设为A,则A可以采用PRB度量,其中,PRB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即为上述的SCS1。
优选的,SCS2大于SCS1。从而保证第二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能够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偏移量的度量单位采用基于SCS1=15kHz子载波间隔的PRB,其中一个PRB包括12个子载波。图3中偏移量Offset PRB=9(即偏移量为9个PRB)。第二Initial UL BWP使用的SCS2=30kHz,如图3中右侧一列的虚线矩形框表示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PRB。在此基础上,第二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为30kHz子载波间隔的PRB 4,从而使得第二Initial ULBWP的起始PRB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第二Initial UL BWP对应的频域资源包括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全部频域资源。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1.1)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1.2)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1.3)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1.4)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采用N1个PRB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第二Initial UL BWP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位置相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具体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PRB的起始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具体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PRB的结束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具体指第一Initial UL BWP的PRB的起始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具体指第一Initial UL BWP的PRB的结束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
对于1.3),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来判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例如,如果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索引小于或等于A1,则表示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对于1.4),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来判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例如,如果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小于或等于A1,则表示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Offset PRB为2。在满足以下一种或多种条件的情况下,第二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为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
Offset PRB+BW of ROs≤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Offset PRB+BW of ROs≤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索引≤A1。
其中,BW of ROs表示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Offset PRB表示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的偏移量,20MHz for FR1表示RedCapUE在第一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100MHz for FR2表示RedCap UE在第二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2.1)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2.2)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2.3)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2.4)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采用N2个PRB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第二Initial UL BWP的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位置相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具体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PRB的起始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具体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PRB的结束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具体指第一Initial UL BWP的PRB的起始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具体指第一Initial UL BWP的PRB的结束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
对于2.3),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来判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例如,如果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索引大于或等于A2,则表示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对于2.4),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来判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例如,如果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大于或等于A2,则表示小于或等于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图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相同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Offset PRB为24。一个RO在频域上占用6个PRB,2个RO共占用12个PRB。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与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的间隔为2个PRB。
在满足以下一种或多种条件的情况下,第二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为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
ROs与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的间隔+BW of ROs≤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ROs与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的间隔+BW of ROs≤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索引≥A2。
其中,BW of ROs表示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20MHz for FR1表示RedCap UE在第一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100MHz for FR2表示RedCap UE在第二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组(ResourceBlock Group,RBG),每个RBG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
n的取值根据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确定,或者由网络侧配置,或者采用默认值。
在一实施例中,RBG用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资源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RBG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RBG。
图6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资源块组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网络侧为NR UE配置了第一Initial UL BWP,第一Initial UL BWP占用的频域带宽超过了RedCap UE的最大工作带宽。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索引可由网络侧配置具体取值。Offset PRB表示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位置相对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的偏移量,偏移量的度量单位采用基于SCS1=15kHz子载波间隔的PRB,其中一个PRB包括12个子载波。偏移量为10个PRB。一个RO在频域上占用6个PRB,4个RO共占用24个PRB。
第二Initial UL BWP对应的频域资源需要包括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全部频域资源。
将第一Initial UL BWP按照划分为多个RBG,其中1个RBG包括n个PRB,n的取值由网络侧配置或者根据第一Initial UL BWP的带宽大小隐含指示。
本实施例中,n=8,即1个RBG=8个PRB。第二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需要和RBG对齐。由于第二Initial UL BWP对应的频域资源需要包括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全部频域资源,第二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即为RBG1对应的起始PRB。
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具体取值(单位为RBG),或者默认为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资源块组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1.1)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1.2)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1.3)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1.4)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采用N1个PRB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第二Initial UL BWP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位置相同。
对于1.3),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来判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例如,如果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索引小于或等于A1,则表示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对于1.4),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来判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例如,如果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小于或等于A1,则表示小于或等于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资源块组相同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满足以下一种或多种条件的情况下,第二InitialUL BWP的起始PRB为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
Offset PRB+BW of ROs≤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Offset PRB+BW of ROs≤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索引≤A1。
其中,BW of ROs表示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Offset PRB表示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的偏移量,20MHz for FR1表示RedCapUE在第一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100MHz for FR2表示RedCap UE在第二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资源块组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2.1)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2.2)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2.3)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2.4)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2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第二Initial UL BWP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位置相同。
对于2.3),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来判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例如,如果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索引大于或等于A2,则表示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对于2.4),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来判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例如,如果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的索引大于或等于A2,则表示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图8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和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资源块组相同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满足以下一种或多种条件的情况下,第二InitialUL BWP的结束PRB为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
ROs与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的间隔+BW of ROs≤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ROs与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的间隔+BW of ROs≤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索引≥A2。
其中,BW of ROs表示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20MHz for FR1表示RedCap UE在第一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100MHz for FR2表示RedCap UE在第二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第一部分RO和第二部分RO。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第一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一部分RO;第二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二部分RO。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与第二带宽部分的边界为第一部分RO的结束PRB,具体指第一部分RO的结束PRB的结束频域资源位置。
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二Initial UL BWP满足:RedCap UE发送PRACH前导码使用的RO和第二Initial UL BWP存在对应关系。如图9所示,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第一部分RO(RO 0~RO 3)和第二部分RO(RO 4~RO 7),第二Initial UL BWP包括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RO 0~RO 3对应第一带宽部分,RO 4~RO 7对应第二带宽部分。
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的分界线为:一个确定的RO对应的资源的结束PRB,图9中具体为RO3的结束PRB。
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的带宽分别可以由网络侧配置或者默认为20MHzfor FR1(或默认为100MHz for FR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所述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所述第一部分RO的结束PRB之间的带宽。
本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的带宽(不管是网络侧配置的还是默认20MHz或100MHz),受到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的限制,即,第一带宽部分的带宽最多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开始,直到第一带宽部分与第二带宽部分的边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所述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所述第二部分RO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带宽。
本实施例中,第二带宽部分的带宽(不管是网络侧配置的还是默认20MHz或100MHz),受到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的限制,即,第二带宽部分的带宽从第一带宽部分与第二带宽部分的边界开始,最多到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为止。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相同,或者,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三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3.1)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3.2)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3.3)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3.4)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采用N3个PRB指示,N3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位置相同。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具体指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PRB的起始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具体指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PRB的结束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具体指第一Initial UL BWP的PRB的起始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具体指第一Initial ULBWP的PRB的结束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
图10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为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
Offset PRB+BW of第一部分RO(RO 0~RO 3)≤20MHz for FR1(如果是FR2,则为100MHz);
Offset PRB+BW of第一部分RO(RO 0~RO 3)≤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第一部分RO的起始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20MHzfor FR1(如果是FR2,则为100MHz);
第一部分RO的起始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四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四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4.1)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4.2)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4.3)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4.4)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4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4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第二带宽部分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位置相同。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具体指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PRB的起始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具体指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PRB的结束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Initial UL BWP的起始PRB具体指第一Initial UL BWP的PRB的起始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具体指第一Initial ULBWP的PRB的结束位置对应的频域资源。
图1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带宽部分和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满足以下一种或多种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为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
第二部分RO的结束PRB(RO 7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间隔+BW of ROs≤20MHz for FR1(或者100MHz for FR2);
第二部分RO的结束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间隔+BW ofROs≤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第二部分RO的起始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20MHzfor FR1(如果是FR2,则为100MHz);
第一部分RO的起始PRB与第一Initial UL BWP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网络侧为RedCap UE配置的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类终端的工作频段包括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
第一类终端在第一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
第一类终端在第二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100MHz。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Initial UL BWP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的情况下,如图2-图5所示,针对FR1,在网络侧配置的FDM ROs占用的带宽小于或等于20MHz的情况下,或者,针对FR2,在网络侧配置的FDM ROs占用的带宽小于或等于100MHz的情况下,PRACH配置可以为以下之一:
频分复用的RO为1、2或4;
频分复用的RO为8,且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为格式0、格式1或格式2;
频分复用的RO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5kHz;
频分复用的RO为8,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20kHz。
在第二Initial UL BWP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组的情况下,如图6-图8所示,针对FR1,在网络侧配置的FDM ROs占用的带宽小于或等于20MHz的情况下,或者,针对FR2,在网络侧配置的FDM ROs占用的带宽小于或等于100MHz的情况下,PRACH配置可以为以下之一:
频分复用的RO为1、2或4;
频分复用的RO为8,且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为格式0、格式1或格式2;
频分复用的RO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5kHz;
频分复用的RO为8,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60kHz。
在第二Initial UL BWP包括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的情况下,如图9-图11所示,针对FR1,在网络侧配置的FDM ROs占用的带宽小于或等于20MHz的情况下,或者,针对FR2,在网络侧配置的FDM ROs占用的带宽小于或等于100MHz的情况下,PRACH配置可以为以下之一:
频分复用的RO为8,且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为格式3;
频分复用的RO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30kHz,8个RO的带宽为34.56MHz;
频分复用的RO为8,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20kHz,8个RO的带宽为138.24MHz。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12:根据以下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占用的频域资源:
(a)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
(b)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
(c)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
(d)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
(e)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
(f)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
(g)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h)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本实施例中,在配置第二Initial UL BWP的过程中,还确定第二Initial UL BWP占用的频域资源,第二Initial UL BWP占用的频域资源与上述的信息(a)~(h)中的一种或多种有关。其中,第二Initial UL BWP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包括FR1和FR2)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
第五条件包括: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d)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e)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h)。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六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
第六条件包括: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c)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f)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h)。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七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的PRB或起始RBG;
第七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d)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e)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h);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c)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f)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h)。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八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起始RBG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的PRB或起始RBG;
第八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d)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e)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e)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h);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c)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f)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h)。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120包括:
在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a)大于或等于确定值T的情况下,或者在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a)大于或等于确定值N的情况下,配置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
其中,T可以为默认配置的值或者由网络侧配置的值。
N可以为默认配置或者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九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
第九条件包括:
索引小于或等于确定值D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e)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h)。
其中,D可以为默认配置的值或者由网络侧配置的值。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索引为D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结束RBG。
在一实施例中,另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索引为D+1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起始RBG。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十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
第十条件包括:
索引大于或等于确定值E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h)。
其中,E可以为默认配置的值或者由网络侧配置的值。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索引为E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起始RBG。
在一实施例中,另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索引为E-1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结束RBG。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在频域上连续,并且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边界为一个确定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RBG。
图1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类终端,例如RedCap UE。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步骤210和步骤220。
在步骤210中,确定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步骤220中,通过第二初始上行带宽中的频域资源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方法,第一类终端使用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内的频域资源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较小,从而保证第一类终端成功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提高初始接入过程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
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物理资源块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一子载波间隔,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物理资源块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二子载波间隔,在第一子载波间隔与第二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且子载波间隔为第二子载波间隔的物理资源块。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1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2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组,每个资源块组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
n的取值根据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确定,或者由网络侧配置,或者采用默认值。
在一实施例中,资源块组用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资源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资源块组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资源块组。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资源块组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1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资源块组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2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和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第一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第二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与第二带宽部分的边界为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三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3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3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四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四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4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4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类终端的工作频段包括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
第一类终端在第一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
第一类终端在第二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100MHz。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满足以下之一: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1、2或4;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且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为格式0、格式1或格式2;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5kHz;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60kHz。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满足以下之一: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为格式3;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30kHz;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20kHz。
在一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
步骤212:根据以下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占用的频域资源: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
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
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
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第五条件包括: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六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
第六条件包括: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七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的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第七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八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的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第八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时。
在一实施例中,在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确定值T的情况下,或者在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确定值N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配置有两个。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九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第九条件包括:
索引小于或等于确定值D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为索引为D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
在一实施例中,另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索引为D+1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十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
第十条件包括:
索引大于或等于确定值E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索引为E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在一实施例中,另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为索引为E-1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在频域上连续,并且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边界为一个确定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资源块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资源分配方法。
示例1,资源分配方法包括:
为RedCap终端配置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其中,PRACH资源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
在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上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
进一步的,为接收天线数量为1的RedCap终端配置第一类PRACH资源。
进一步的,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小于或等于阈值TH1(TH1大于或者等于0)时,接收天线数量为2的RedCap终端使用第二类PRACH资源;
优选的,阈值TH1为20MHz或者100MHz。
其中,第二类PRACH资源是为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或者是为未支持或者未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进一步的,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大于阈值TH2(TH2大于或者等于0)时,接收天线数量为2的RedCap终端使用第三类PRACH资源;
优选的,阈值TH2为20MHz或者100MHz。
其中,第三类PRACH资源是第一类PRACH资源或者是专门为接收天线数量为2的RedCap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进一步的,为接收天线数量为2的RedCap终端配置第四类PRACH资源,其中第四类PRACH资源是专门为接收天线数量为2的RedCap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示例2,资源分配方法包括:
为RedCap终端配置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其中,PRACH资源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
在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上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
进一步的,当RedCap终端为第一类RedCap终端时,第一类RedCap终端使用第一类PRACH资源用来发送Preamble。
其中,第一类RedCap终端为: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或者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其中,第一类PRACH资源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为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或者是为支持或者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专门为第一类RedCap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第二类PRACH资源,其中,第二类PRACH资源是为接收天线数量为1的RedCap终端配置的。
进一步的,当RedCap终端为第二类RedCap终端时,其中,第二类RedCap终端为:非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或者非设备尺寸限制(device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更进一步的,当RedCap终端为第二类RedCap终端时,为第二类RedCap终端配置专用的PRACH资源。
更进一步的,当RedCap终端为第二类RedCap终端时,为接收天线数量为1的第二类RedCap终端配置第二类PRACH资源;
更进一步的,当RedCap终端为第二类RedCap终端时,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小于或等于阈值TH1(TH1大于或者等于0)时,接收天线数量为2的第二类RedCap终端使用第三类PRACH资源;
优选的,阈值TH1为20MHz或者100MHz。
其中,第三类PRACH资源是为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或者是为支持或者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更进一步的,当RedCap终端为第二类RedCap终端时,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大于阈值TH2(TH2大于或者等于0)时,接收天线数量为2的第二类RedCap终端使用第四类PRACH资源;
优选的,阈值TH2为20MHz或者100MHz。
其中,第四类PRACH资源是第一类PRACH资源或者是专门为接收天线数量为2的第二类RedCap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示例3,资源分配方法包括:
为RedCap终端配置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其中,PRACH资源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
在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上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
进一步的,根据RedCap终端的特征,将RedCap终端划分为四个集合,分别是
第一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1且非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size limitation)或者非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1且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 sizelimitation)或者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2且非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size limitation)或者非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第四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2且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 sizelimitation)或者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进一步的,PRACH资源包括四套PRACH资源配置,分别针对四个集合的RedCap终端。
进一步的,PRACH资源包括三套PRACH资源配置,包括:
为第一集合的RedCap终端和第二集合的RedCap配置第一套PRACH资源配置;
为第四集合的RedCap终端配置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其中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为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或者是为支持或者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为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第三套PRACH资源配置;
更进一步的,第三套PRACH资源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专用的PRACH资源配置;
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小于或等于阈值TH1(TH1大于或者等于0)时,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使用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优选的,阈值TH1为20MHz或者100MHz。
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大于阈值TH2(TH2大于或者等于0)时,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使用第一套PRACH资源配置或者使用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专用的PRACH资源配置;优选的,阈值TH2为20MHz或者100MHz。
示例4,资源分配方法包括:
为RedCap终端配置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其中,PRACH资源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
在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上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
进一步的,根据RedCap终端的特征,将RedCap终端划分为三个集合,分别是
第一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1且非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size limitation)或者非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1且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 sizelimitation)或者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2且非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size limitation)或者非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进一步的,PRACH资源包括三套PRACH资源配置,分别针对三个集合的RedCap终端。
进一步的,PRACH资源包括二套PRACH资源配置,包括:
为第一集合的RedCap终端和第二集合的RedCap配置第一套PRACH资源配置;
为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
更进一步的,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专用的PRACH资源配置;
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小于或等于阈值TH1(TH1大于或者等于0)时,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使用为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或者是为支持或者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优选的,阈值TH1为20MHz或者100MHz。
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大于阈值TH2(TH2大于或者等于0)时,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使用第一套PRACH资源配置或者使用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专用的PRACH资源配置;
优选的,阈值TH2为20MHz或者100MHz。
示例5,资源分配方法包括:
为RedCap终端配置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其中,PRACH资源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
在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上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
进一步的,根据RedCap终端的特征,将RedCap终端划分为二个集合,分别是
第一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1且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 sizelimitation)或者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2且非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size limitation)或者非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进一步的,PRACH资源包括二套PRACH资源配置,分别针对二个集合的RedCap终端。
进一步的,PRACH资源包括二套PRACH资源配置,包括:
为第一集合的RedCap终端配置第一套PRACH资源配置;
为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配置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
更进一步的,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专用的PRACH资源配置;
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小于或等于阈值TH1(TH1大于或者等于0)时,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使用为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或者是为支持或者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优选的,阈值TH1为20MHz或者100MHz。
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大于阈值TH2(TH2大于或者等于0)时,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使用第一套PRACH资源配置或者使用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专用的PRACH资源配置;
优选的,阈值TH2为20MHz或者100MHz。
示例6,资源分配方法包括:
为RedCap终端配置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其中,PRACH资源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
在PRACH占用的时频资源上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
进一步的,根据RedCap终端的特征,将RedCap终端划分为三个集合,分别是
第一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1且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 sizelimitation)或者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2且非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size limitation)或者非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其满足接收天线数量为2且天线尺寸限制(antenna sizelimitation)或者设备尺寸限制(device size limitation)的RedCap终端;
进一步的,PRACH资源包括三套PRACH资源配置,分别针对三个集合的RedCap终端。
进一步的,PRACH资源包括三套PRACH资源配置,包括:
为第一集合的RedCap配置第一套PRACH资源配置;
为第三集合的RedCap终端配置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其中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为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或者是为支持或者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配置的PRACH资源;
为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第三套PRACH资源配置;
更进一步的,第三套PRACH资源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专用的PRACH资源配置;
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小于或等于阈值TH1(TH1大于或者等于0)时,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使用第二套PRACH资源配置;优选的,阈值TH1为20MHz或者100MHz。
当为NR终端配置的上行带宽部分(Uplink BWP)的带宽大于阈值TH2(TH2大于或者等于0)时,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使用第一套PRACH资源配置或者使用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专用的PRACH资源配置;优选的,阈值TH2为20MHz或者100MHz。
在示例1~示例6中,当一套PRACH资源配置中的PRACH资源至少被两类或两个集合的RedCap终端使用时,通过随机接入过程中的Msg3消息指示具体的RedCap终端类型或者RedCap终端的集合。
例如,示例3中的第一集合的RedCap终端和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共用一套PRACH资源,则通过承载在Msg3中的1bit来指示RedCap终端为第一集合的RedCap终端或者第二集合的RedCap终端。
例如,RedCap UE和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共用一套PRACH资源,则通过承载在Msg3中的1bit来指示终端的具体是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或者是RedCap UE。
例如,两种类型的RedCap UE和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共用一套PRACH资源,则通过承载在Msg3中的2bit来指示终端的具体是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或者是一种类型的RedCap UE。
例如,两种类型的RedCap UE和两种使能覆盖增强功能的NR终端共用一套PRACH资源,则通过承载在Msg3中的2bit来指示终端的具体类别。
例如,3种类型的RedCap UE终端共用一套PRACH资源,则通过承载在Msg3中的2bit来指示RedCap终端的具体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中“当……时”可以理解为满足一种判定条件,或者满足一种情况,或者满足一种状态,相当于“在……的情况下”,而不用于对满足该判定条件、该情况或该状态的时间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带宽配置装置。图1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所述带宽配置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310,设置为确定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配置模块320,设置为第一类终端配置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本实施例的带宽配置装置,在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基础上,为第一类终端配置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较小,从而保证第一类终端在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内能够正常工作,保证第一类终端支持利用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内的频域资源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而保证初始接入过程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
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PRB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一子载波间隔,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PRB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二子载波间隔,在第一子载波间隔与第二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且子载波间隔为第二子载波间隔的PRB。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采用N1个PRB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采用N2个PRB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一个或者多个RBG,每个RBG包括n个PRB,n为正整数;
n的取值根据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确定,或者由网络侧配置,或者采用默认值。
在一实施例中,RBG用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资源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RBG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的RBG。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RBG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采用N1个PRB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RBG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采用N2个PRB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和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第一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第二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与第二带宽部分的边界为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之间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之间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相同,或者,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三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采用N3个PRB指示,N3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四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相同,或者,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四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采用N4个PRB指示,N4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类终端的工作频段包括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
第一类终端在第一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
第一类终端在第二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100MHz。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满足以下之一: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1、2或4;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且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为格式0、格式1或格式2;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5kHz;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60kHz。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满足以下之一: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为格式3;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30kHz;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20kHz。
在一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
第一频域资源确定模块,设置为根据以下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占用的频域资源: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
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
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
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
第五条件包括: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六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
第六条件包括: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七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的PRB或起始RBG;
第七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八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起始RBG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的PRB或起始RBG;
第八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时。
在一实施例中,配置模块310,设置为:
在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确定值T的情况下,或者在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确定值N的情况下,配置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九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
第九条件包括:
索引小于或等于确定值D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索引为D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结束RBG。
在一实施例中,另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索引为D+1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起始RBG。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十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
第十条件包括:
索引大于或等于确定值E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索引为E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起始RBG。
在一实施例中,另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索引为E-1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结束RBG。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在频域上连续,并且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边界为一个确定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RBG。
本实施例提出的带宽配置装置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带宽配置方法属于同一发明构思,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上述任意实施例,并且本实施例具备与执行带宽配置方法相同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传输装置。图1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传输装置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410,设置为确定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传输模块420,设置为通过第二初始上行带宽中的频域资源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本实施例的带宽配置装置,第一类终端使用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内的频域资源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较小,从而保证第一类终端成功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提高初始接入过程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
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PRB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一子载波间隔,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PRB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二子载波间隔,在第一子载波间隔与第二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且子载波间隔为第二子载波间隔的PRB。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采用N1个PRB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采用N2个PRB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一个或者多个RBG,每个RBG包括n个PRB,n为正整数;
n的取值根据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确定,或者由网络侧配置,或者采用默认值。
在一实施例中,RBG用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资源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RBG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的RBG。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RBG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采用N1个PRB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RBG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相同,或者,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采用N2个PRB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和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第一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第二带宽部分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与第二带宽部分的边界为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之间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之间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相同,或者,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第三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与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的偏移量采用N3个PRB指示,N3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四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相同,或者,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第四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与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PRB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PRB相对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的偏移量采用N4个PRB指示,N4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第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类终端的工作频段包括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
第一类终端在第一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
第一类终端在第二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100MHz。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满足以下之一: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1、2或4;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且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为格式0、格式1或格式2;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5kHz;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60kHz。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满足以下之一: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为格式3;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30kHz;
频分复用的资源数量为8,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格式对应于短前导码且子载波间隔为120kHz。
在一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
第二频域资源确定模块,设置为根据以下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占用的频域资源: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
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
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
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
第五条件包括: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六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
第六条件包括: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七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的PRB或起始RBG;
第七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八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起始RBG为包含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的PRB或起始RBG;
第八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时。
在一实施例中,在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确定值T的情况下,或者在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确定值N的情况下,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配置有两个。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九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
第九条件包括:
索引小于或等于确定值D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索引为D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结束RBG。
在一实施例中,另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索引为D+1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起始RBG。
在一实施例中,在满足第十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
第十条件包括:
索引大于或等于确定值E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PRB或起始RBG为索引为E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起始RBG。
在一实施例中,另一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PRB或结束RBG为索引为E-1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结束RBG。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在频域上连续,并且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边界为一个确定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PRB或RBG。
本实施例提出的传输装置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传输方法属于同一发明构思,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上述任意实施例,并且本实施例具备与执行传输方法相同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节点,图1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节点,包括存储器52、处理器51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51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带宽配置方法。
通信节点还可以包括存储器52;该通信节点中的处理器51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15中以一个处理器51为例;存储器52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1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1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带宽配置方法或传输方法。
通信节点还包括:通信装置53、输入装置54和输出装置55。
通信节点中的处理器51、存储器52、通信装置53、输入装置54和输出装置55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15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输入装置54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通信节点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按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55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通信装置53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通信装置53设置为根据处理器51的控制进行信息收发通信。
存储器5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设置为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带宽配置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带宽配置装置中的第一确定模块310和配置模块320)。存储器5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通信节点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5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52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5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通信节点。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带宽配置方法或传输方法。
该带宽配置方法,包括:确定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第一类终端配置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该传输方法,包括:确定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通过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中的频域资源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本申请实施例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无线电频率(Radio Frequency,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术语用户终端涵盖任何适合类型的无线用户设备,例如移动电话、便携数据处理装置、便携网络浏览器或车载移动台。
一般来说,本申请的多种实施例可以在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例如,一些方面可以被实现在硬件中,而其它方面可以被实现在可以被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它计算装置执行的固件或软件中,尽管本申请不限于此。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移动装置的数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例如在处理器实体中,或者通过硬件,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组合。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
本申请附图中的任何逻辑流程的框图可以表示程序步骤,或者可以表示相互连接的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或者可以表示程序步骤与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的组合。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存储器可以具有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例如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光存储器装置和系统(数码多功能光碟(Digital Video Disc,DVD)或光盘(Compact Disk,CD)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非瞬时性存储介质。数据处理器可以是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例如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GPA)以及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
通过示范性和非限制性的示例,上文已提供了对本申请的示范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但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来考虑,对以上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和调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的恰当范围将根据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37)

1.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为第一类终端配置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
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为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物理资源块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一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物理资源块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第二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与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为:包含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且子载波间隔为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的物理资源块。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所述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1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所述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2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组,每个资源块组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
n的取值根据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确定,或者由网络侧配置,或者采用默认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资源块组用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资源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资源块组为:包含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资源块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资源块组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所述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1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1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资源块组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所述第二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2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2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和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所述第一带宽部分包括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所述第二带宽部分包括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部分与所述第二带宽部分的边界为所述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带宽。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所述边界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之间的带宽。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所述第一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相同;
所述第三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所述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3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3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第四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同,或者,所述第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相同;
所述第四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与所述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带宽的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所述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物理资源块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的偏移量采用N4个物理资源块指示,N4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所述第二带宽部分的带宽由网络侧配置,或者为所述第一类终端在工作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
21.根据权利要求2、6、7、11、12、18、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终端的工作频段包括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
所述第一类终端在所述第一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20MHz;
所述第一类终端在所述第二频段对应的最大带宽配置值为100MHz。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以下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占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
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
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
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所述第五条件包括: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满足第六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为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
所述第六条件包括: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满足第七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包含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的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所述第七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满足第八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包含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的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所述第八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结束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起始频域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大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时。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包括:
在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确定值T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对应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确定值N的情况下,配置两个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满足第九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所述第九条件包括:
索引小于或等于确定值D的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为索引为D的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另一个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索引为D+1的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满足第十条件的情况下,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为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
所述第十条件包括:
索引大于或等于确定值E的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对应的频域带宽之和与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频域位置之间的频域带宽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起始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为索引为E的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起始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起始资源块组。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另一个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结束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为索引为E-1的所述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结束资源块组。
34.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在频域上连续,并且所述两个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频域边界为一个确定的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的结束频域位置对应的物理资源块或资源块组。
35.一种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小于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的带宽,所述第一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中包括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括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随机接入信道时机用于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通过所述第二初始上行带宽中的频域资源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
36.一种通信节点,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宽分配方法或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传输方法。
3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宽分配方法或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传输方法。
CN202110363332.6A 2021-04-02 2021-04-02 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1906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3332.6A CN115190603A (zh) 2021-04-02 2021-04-02 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PCT/CN2022/078166 WO2022206245A1 (zh) 2021-04-02 2022-02-28 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EP22778430.3A EP4319393A1 (en) 2021-04-02 2022-02-28 Bandwidth configuration method,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US18/479,255 US20240032112A1 (en) 2021-04-02 2023-10-02 Bandwidth configuration method,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3332.6A CN115190603A (zh) 2021-04-02 2021-04-02 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0603A true CN115190603A (zh) 2022-10-14

Family

ID=83457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63332.6A Pending CN115190603A (zh) 2021-04-02 2021-04-02 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32112A1 (zh)
EP (1) EP4319393A1 (zh)
CN (1) CN115190603A (zh)
WO (1) WO202220624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4744B (zh) * 2018-05-11 2021-02-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资源指示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US20220150008A1 (en) * 2019-02-14 2022-05-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Resource configuration for a bandwidth part for a wireless network
US20230164669A1 (en) * 2020-04-08 2023-05-25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KR20220146533A (ko) * 2020-05-14 2022-11-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32112A1 (en) 2024-01-25
WO2022206245A1 (zh) 2022-10-06
EP4319393A1 (en) 2024-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163128A1 (en)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1148242B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546889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90386802A1 (en) Downlink channel decoding method, downlin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11251912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relate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374284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US11902185B2 (en) Sidelin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EP3477884A1 (en) Data trans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4061076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and devices
US2023005400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wireless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942915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US2022041800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CN111869281B (zh) 定位测距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562070B1 (en) Data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device
EP3598792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20200296725A1 (en) Bandwidth part configur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US11382074B2 (en)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ontrol information detec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user equipment
WO202109290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9391397B (zh) 下行兼容传输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190603A (zh) 带宽配置方法、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KR20220154753A (ko) 장치 및 그의 통신 방법
WO2018028614A1 (zh) 数据收发方法及装置
WO2023152927A1 (ja) 端末、及び基地局
US20240089956A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ssion, user equipment, processing device, storage medium, computer program,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receiving uplink transmission
WO2023135654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