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87060B -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87060B
CN115187060B CN202210806870.2A CN202210806870A CN115187060B CN 115187060 B CN115187060 B CN 115187060B CN 202210806870 A CN202210806870 A CN 202210806870A CN 115187060 B CN115187060 B CN 1151870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 use
land
target
grid
class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068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87060A (zh
Inventor
丁娜娜
阮鲲
曹磊
钱明浪
包容
戈晓峰
王绍武
黄铜
张政
冯婉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3Cle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3Cle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Cle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3Cle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0687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870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87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87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87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870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该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土地区域中的每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以及每个栅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其中,目标土地区域被划分成多个栅格;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效率,也能够有效保证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数据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变化波动明显,对于一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有利于对该地区进行更好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能够有效表达在两个不同时相上土地利用类别之间的转换情况,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土地区域中的每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以及每个栅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其中,所述目标土地区域被划分成多个栅格;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用于表征所述栅格对应的土地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和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的类别变化类型;
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可选地,所述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包括: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并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其中,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分类粒度不同;
针对每个栅格,在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和/或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以及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并根据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所述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所述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包括:
确定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目标缩放尺度;
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与所述目标缩放尺度的目标乘积;
确定所述目标乘积与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的目标和值;
根据所述目标和值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目标缩放尺度,包括:
根据预设的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确定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所述目标缩放尺度,其中,所述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用于表征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缩放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和值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包括:
以所述目标和值为待匹配分类值,根据预设的类别对应关系数据,确定所述待匹配分类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中,所述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包括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包含的多个土地利用类别;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每个所述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每个所述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面积。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
根据每种所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确定所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
根据每个所述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面积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面积、以及每种所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所述类别变化面积,生成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可选地,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包括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确定所述类别变化面积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面积阈值的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在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突出显示所述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目标土地区域中的每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以及每个栅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其中,所述目标土地区域被划分成多个栅格;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用于表征所述栅格对应的土地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和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的类别变化类型;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并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其中,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分类粒度不同;
针对每个栅格,在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和/或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以及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并根据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所述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
确定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目标缩放尺度;
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与所述目标缩放尺度的目标乘积;
确定所述目标乘积与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的目标和值;
根据所述目标和值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
根据预设的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确定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所述目标缩放尺度,其中,所述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用于表征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缩放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
以所述目标和值为待匹配分类值,根据预设的类别对应关系数据,确定所述待匹配分类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中,所述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包括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包含的多个土地利用类别;
第三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每个所述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
第四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每个所述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面积。
可选地,所述生成模块,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
根据每种所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
根据每个所述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面积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面积、以及每种所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所述类别变化面积,生成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可选地,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包括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确定模块,被配置为从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确定所述类别变化面积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面积阈值的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显示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突出显示所述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上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以上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目标土地区域中的每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以及每个栅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这样,通过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效率,也能够有效保证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准确性,从而能够为后续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以及更好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图5所示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详细介绍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之前,首先对本公开的应用场景进行以下说明,本公开可以应用于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过程中,尤其是可以应用于借助python(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获取过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如表1所示)用于对土地利用类别转移的定量描述。
Figure BDA0003738154680000071
Figure BDA0003738154680000081
表1
以上表1中,TL表示第一时相(即第一预设时间段内),TN表示第二时相(即第二预设时间段内),C1至Cn表示n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例如,森林、草地、湿地、城市用地等,Sij表示第一时相Ci转变为第二时相Cj的面积量,i和j均为1至n的整数,Si*表示第一时相Ci的土地利用类别面积的总和,S*j表示第二时相Cj的土地利用类别面积的总和。Si*-Sii为Ci土地利用类别的流出量,即第一时相Ci类型土地中转移为第二时相其它土地利用类别的面积总和。S*j-Sjj表示Cj土地利用类别的流入量,即第二时相Cj类型土地中由第一时相其它类型土地转变而来的面积总和。很明显,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仅能够反映静态的土地区域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各个土地利用类别的面积数据,还能够反映第一预设时间段内各个土地利用类别的面积转出以及第二预设时间段内各个土地利用类别面积的转入情况,能够清晰地展现一个土地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目前的相关技术中,大多仅给出了如何根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计算结果分析研究土地变化特征,很少有给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获取方法,仅存的一些资料中也仅是按照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每个物理量的定义去计算每个值,即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确定过程归结为一种复杂地、耗时地计算过程,也就是说,相关技术中缺乏一种能够高效且准确地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该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根据每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这样,通过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效率,也能够有效保证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准确性,从而能够为后续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以及更好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获取目标土地区域中的每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以及该每个栅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
其中,该目标土地区域被划分为多个栅格。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预设时间段和该第二预设时间段为待生成的土地转移矩阵的两个时相,例如,该第一预设时间段可以是2009年(基期),该第二预设时间段可以是2019年(研究期)。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为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每个栅格对应的土地利用分类值,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为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每个栅格对应的土地利用分类值,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土地利用分类值不同。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土地利用分类值可以是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代码。如表2所示,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该第二土地分类值可以是表2中Ⅰ级土地利用类别的代码,Ⅱ级土地利用类别的代码,或者Ⅲ级土地利用类别的代码。
Figure BDA0003738154680000101
表2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表2中的举例仅用于示例性地说明土地利用分类值,并不用于限定土地利用类别的种类,现有技术中土地利用类别较多,本公开在此没有一一列举。
步骤102,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其中,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用于表征该栅格对应的土地在该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和在该第二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的类别变化类型。
示例地,若某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为落叶针叶林,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为针阔混交林,则该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落叶针叶林至针阔混交林型。
步骤103,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其中,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包括AA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和AB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该AA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与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未发生变化,例如,某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为落叶针叶林,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也是落叶针叶林,则该栅格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AA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具体为AA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的维持落叶针叶林型;该AB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与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不同,例如,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为落叶针叶林,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为针阔混交林,则该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AB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具体为AB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的落叶针叶林至针阔混交林型。
本步骤中,可以统计该目标土地区域内第一预设时间段内与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每个AB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栅格数量,例如,若该目标土地区域内包括的AB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包括阔叶林至阔叶灌丛型,阔叶林至针叶林型以及针阔混交林至针叶灌丛型,则可以获取阔叶林至阔叶灌丛型的栅格数量,阔叶林至针叶林型的栅格数量,以及针阔混交林至针叶灌丛型的栅格数量。根据每个AB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栅格数量确定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从而得到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的第一时相Ci转变为第二时相Cj的面积量(如表1中Sij,Ci为第一时相的土地利用类别,Cj为第二时相的土地利用类别)、土地利用类别的流出量(如表1中的Si*-Sii)和土地利用类别的流入量(如表1中的S*j-Sjj)。另外,还可以统计每个AA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根据AA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和该AB型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栅格数量确定该第一时相Ci的土地利用类别面积的总和(如表1中的Si*)以及第二时相Cj的土地利用类别面积的总和(如表1中的S*j),从而生成如表1所示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效率,也能够有效保证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准确性,从而能够为后续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以及更好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图2是根据本公开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图1中步骤102所述的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021,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并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
其中,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分类粒度不同,该分类粒度用于表征分类的细化程度,如以上表2所示,该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可以包括Ⅰ级,Ⅱ级和Ⅲ级。
步骤1022,针对每个栅格,在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和/或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同的情况下,确定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以及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并根据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和该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其中,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可以是Ⅰ级,Ⅱ级或Ⅲ级。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相同的情况下,若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和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一致,则将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作为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并将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作为该第二目标分类值;或者,若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和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一致,则获取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并获取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
在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同的情况下,若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一致,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一致,则将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作为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并获取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获取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对应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为,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高于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的情况下,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乘以预设转化尺度值(预设转化尺度值为10或者100),以得到该第一目标分类值,例如,在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为2(Ⅰ级),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Ⅱ级的情况下,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可以是2×10,在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为2(Ⅰ级),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Ⅲ级的情况下,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可以是2×100,在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为21(Ⅱ级),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Ⅲ级的情况下,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可以是21×10。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低于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的情况下,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除以预设转化尺度值,以得到该第一目标分类值,例如,在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为121(Ⅲ级),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Ⅱ级的情况下,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可以是121÷10后取整(即为12),在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为121(Ⅲ级),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Ⅰ级的情况下,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可以是121÷100后取整(即为1),在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为21(Ⅱ级),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Ⅰ级的情况下,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可以是21÷10取整(即为2)。
同理,获取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时,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高于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的情况下,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乘以预设转化尺度值,以得到该第二目标分类值,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低于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的情况下,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除以预设转化尺度值,以得到该第一目标分类值。
示例的,若某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为落叶针叶林(代码为122),即该栅格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Ⅲ级,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为阔叶灌丛(代码为21),即该栅格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Ⅱ级,若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Ⅰ级,则可以获取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122)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Ⅰ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1),并获取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21)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Ⅰ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2)。另外,若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Ⅱ级,则可以获取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122)在Ⅱ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12),并获取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21)在Ⅱ级上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21);若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Ⅲ级,则可以获取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122)在Ⅲ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122),并获取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21)在Ⅲ级上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210)。
另外,以上所述的根据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和该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是:
确定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目标缩放尺度;确定该第一目标分类值与该目标缩放尺度的目标乘积;确定该目标乘积与该第二目标分类值的目标和值;根据该目标和值确定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上述确定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目标缩放尺度的实施方式可以是:根据预设的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确定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该目标缩放尺度,其中,该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用于表征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缩放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示例地,在该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包括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情况下,该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可以如表3所示:
土地利用分类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缩放尺度 10 100 1000
表3
即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Ⅰ级时,缩放尺度为10;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Ⅱ级时,缩放尺度为100;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Ⅲ级时,缩放尺度为100;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数值仅用于示例性说明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并不用户对具体保护范围的限定。
上述根据该目标和值确定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以该目标和值为待匹配分类值,根据预设的类别对应关系数据,确定该待匹配分类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中该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包括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
示例地,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Ⅰ级时,该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可以如表4所示:
Figure BDA0003738154680000151
Figure BDA0003738154680000161
表4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表4中,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均为两位数,其中,从左至右的第一位数值为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Ⅰ级),第二位数值为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Ⅰ级)。
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Ⅱ级时,该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可以如表5所示:
Figure BDA0003738154680000162
表5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表5中,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均为四位数,其中,从左至右前两位数值为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Ⅱ级),后两位数值为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Ⅱ级)。
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为Ⅲ级时,该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可以如表6所示:
Figure BDA0003738154680000163
Figure BDA0003738154680000171
表6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表6中,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均为六位数,其中,从左至右前三位数值为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Ⅲ级),后三位数值为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别(Ⅲ级)。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以上表4至表6中所示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对应关系,仅用于示例性的说明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并不用于限定具体的保护范围。
以上步骤1021至步骤1023,通过获取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和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根据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和该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能够有效且准确的获取到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从而能够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图3是根据本公开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图1中步骤103所述的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以包括:
步骤1031,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确定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
示例地,若该目标土地区域内包括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有:阔叶林至阔叶灌丛型、阔叶林至针叶林型以及针阔混交林至针叶灌丛型,则可以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统计阔叶林至阔叶灌丛型的栅格数量,阔叶林至针叶林型的栅格数量,以及针阔混交林至针叶灌丛型的栅格数量,其中,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阔叶林至阔叶灌丛型、阔叶林至针叶林型以及针阔混交林至针叶灌丛型中的一种。
步骤1032,根据每种该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确定该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
本步骤中,可以利用每个栅格代表的面积乘以该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以得到每种该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
步骤1033,根据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和第二土地利用面积、以及每种该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该类别变化面积,生成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本步骤中,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和第二土地利用面积可以通过以下S1至S3所示步骤实现:
S1,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和该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该目标土地区域内包含的多个土地利用类别。
本步骤中,可以获取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别,以及第二目标分类值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别,获取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别和第二目标分类值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别的并集,以得到该目标土地区域内包含的多个土地利用类别。
示例地,若该目标土地区域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包括的土地利用类别(即第一目标分类值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别)为:森林、草地以及农田,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包括的土地利用类别(即第二目标分类值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别)为森林、草地、农田以及城镇,则该目标土地区域内包含的多个土地利用类别为森林、草地、农田以及城镇。
S2,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
本步骤中,可以获取每个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栅格数量,利用每个栅格代表的面积乘以每个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栅格数量,以得到每个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土地利用类别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
S3,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面积。
本步骤中,可以获取每个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栅格数量,利用每个栅格代表的面积乘以每个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的栅格数量,以得到每个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对应土地利用类别的第二土地利用面积。
这样,通过以上S1至S3所示的步骤,能够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以及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面积,能够为后续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另外,本步骤中,可以通过以下S4至S5所示步骤,根据该第一土地利用面积、该第二土地利用面积以及该类别变化面积,生成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如下所示:
S4,获取该多个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利用类别标识以及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变化类别标识。
其中,该利用类别标识可以是土地利用类别的名称,代码或者标识符;该变化类别标识可以是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名称,代码或者标识符。
示例地,如表1所示,多个土地利用类别分别用C1至Cn表示,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变化类别标识用Sij表示,其中,每种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利用类别标识为预先指定的,本步骤中,可以通过预设接口获取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利用类别标识,例如,通过预设界面向用户展示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利用类别标识的输入窗口和变化类别标识的输入窗口,可以通过该输入窗口获取用户通过输入的该利用类别标识和变化类别标识。
S5,根据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第二土地利用面积、每种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该类别变化面积、该利用类别标识以及该变化类别标识,按照预设转移矩阵格式生成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本步骤中,可以以该利用类别标识和该变化类别标识为项目标题,例如表1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根据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确定表1中的Si*,根据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第二土地利用面积确定表1中的S*j,根据每种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该类别变化面积确定表1中的Sij、Si*-Sii和S*j-Sjj,以得到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效率,也能够有效保证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准确性,从而能够为后续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以及更好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可选地,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包括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图4是根据本公开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图1中所示的步骤103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105,从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确定该类别变化面积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面积阈值的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步骤106,在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突出显示该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本步骤中,突出显示该目标类别变化面积的方式可以是:采用指定字体显示该目标类别变化面积,把目标类别变化面积的文本字体加大和/或加粗,以及对目标类别变化面积所在单元格设置背景色等,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突出显示方式,本公开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通过以上步骤105和步骤106,能够对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类别变化面积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面积阈值的目标类别变化面积进行有效地突出显示,从而能够便于用户查找变化较大的类别变化面积,有利于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装置的框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获取模块401,被配置为获取目标土地区域中的每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以及每个栅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其中,该目标土地区域被划分成多个栅格;
第一确定模块402,被配置为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用于表征该栅格对应的土地在该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和在该第二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的类别变化类型;
生成模块403,被配置为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效率,也能够有效保证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准确性,从而能够为后续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以及更好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可选地,该第一确定模块402,被配置为: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并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分类粒度不同;
针对每个栅格,在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和/或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同的情况下,确定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以及所述栅格对应的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
根据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和该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该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可选地,该第一确定模块402,被配置为:
确定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目标缩放尺度;
确定该第一目标分类值与该目标缩放尺度的目标乘积;
确定该目标乘积与该第二目标分类值的目标和值;
根据该目标和值确定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可选地,该第一确定模块402,被配置为:
根据预设的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确定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该目标缩放尺度,其中,该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用于表征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缩放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该第一确定模块402,被配置为:
以该目标和值为待匹配分类值,根据预设的类别对应关系数据,确定该待匹配分类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中,该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包括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
以上技术方案,通过获取该栅格对应的该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和该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该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根据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和该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能够有效且准确的获取到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从而能够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图6是根据本公开图5所示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装置的框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404,被配置为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第一目标分类值和该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该目标土地区域内包含的多个土地利用类别;
第三确定模块405,被配置为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
第四确定模块406,被配置为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面积。
可选地,该生成模块403,被配置为:
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确定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
根据每种该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确定该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
根据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第二土地利用面积以及每种该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该类别变化面积,生成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可选地,该生成模块403,被配置为:
确定该多个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利用类别标识以及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变化类别标识;
根据每个该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第二土地利用面积、每种该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该类别变化面积、该利用类别标识以及该变化类别标识,按照预设转移矩阵格式生成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可选地,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包括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确定模块407,被配置为从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确定该类别变化面积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面积阈值的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显示模块408,被配置为在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突出显示该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根据该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该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生成效率,也能够有效保证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准确性,从而能够为后续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以及更好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如图7所示,该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处理器601,存储器602。该电子设备600还可以包括多媒体组件603,输入/输出(I/O)接口604,以及通信组件605中的一者或多者。
其中,处理器601用于控制该电子设备600的整体操作,以完成上述的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6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电子设备6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电子设备6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联系人数据、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6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多媒体组件603可以包括屏幕和音频组件。其中屏幕例如可以是触摸屏,音频组件用于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可以包括一个麦克风,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602或通过通信组件605发送。音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604为处理器601和其他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其他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鼠标,按钮等。这些按钮可以是虚拟按钮或者实体按钮。通信组件605用于该电子设备600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简称NFC),2G、3G或4G,或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因此相应的该通信组件605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60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600的处理器601执行以完成上述的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
图8是根据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1900可以被提供为一服务器。参照图8,电子设备700包括处理器722,其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以及存储器732,用于存储可由处理器722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存储器73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器722可以被配置为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的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
另外,电子设备700还可以包括电源组件726和通信组件750,该电源组件726可以被配置为执行电子设备700的电源管理,该通信组件750可以被配置为实现电子设备700的通信,例如,有线或无线通信。此外,该电子设备7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758。电子设备7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732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XTM,UnixTM,LinuxTM等等。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73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700的处理器722执行以完成上述的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8)

1.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土地区域中的每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以及每个栅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其中,所述目标土地区域被划分成多个栅格;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用于表征所述栅格对应的土地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和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的类别变化类型;
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所述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包括: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并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其中,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分类粒度不同;
针对每个栅格,在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和/或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以及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并确定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目标缩放尺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与所述目标缩放尺度的目标乘积;确定所述目标乘积与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的目标和值;以所述目标和值为待匹配分类值,根据预设的类别对应关系数据,确定所述待匹配分类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中,所述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包括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目标缩放尺度,包括:
根据预设的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确定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所述目标缩放尺度,其中,所述缩放尺度对应关系数据用于表征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缩放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和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包含的多个土地利用类别;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每个所述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面积;
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每个所述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确定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
根据每种所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栅格数量确定所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
根据每个所述土地利用类别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面积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面积、以及每种所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所述类别变化面积,生成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包括每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类别变化面积,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确定所述类别变化面积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面积阈值的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在所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突出显示所述目标类别变化面积。
6.一种土地利用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目标土地区域中的每个栅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以及每个栅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其中,所述目标土地区域被划分成多个栅格;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和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用于表征所述栅格对应的土地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和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别的类别变化类型;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土地区域内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并根据每个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确定每个栅格对应的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其中,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分类粒度不同;针对每个栅格,在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和/或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与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不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地利用分类值在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一目标分类值,以及所述栅格对应的所述第二土地利用分类值在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上的第二目标分类值,并确定所述预设土地利用分类等级对应的目标缩放尺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分类值与所述目标缩放尺度的目标乘积;确定所述目标乘积与所述第二目标分类值的目标和值;以所述目标和值为待匹配分类值,根据预设的类别对应关系数据,确定所述待匹配分类值对应的所述目标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中,所述类别对应关系数据包括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应的分类值。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0806870.2A 2022-07-08 2022-07-08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51870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06870.2A CN115187060B (zh) 2022-07-08 2022-07-08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06870.2A CN115187060B (zh) 2022-07-08 2022-07-08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7060A CN115187060A (zh) 2022-10-14
CN115187060B true CN115187060B (zh) 2023-04-18

Family

ID=83517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06870.2A Active CN115187060B (zh) 2022-07-08 2022-07-08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87060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3764A (zh) * 2019-07-09 2019-09-2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的土地利用监测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88287B (en) * 2002-05-04 2005-06-15 Autodesk Canada Inc Processing image data
AU2009270759B2 (en) * 2008-07-17 2015-10-01 Luminex Corporation Methods, storage mediums, and systems for configuring classification regions within a classification matrix of an analysis system and for classifying particles of an assay
CN110363356A (zh) * 2019-07-17 2019-10-22 长安大学 一种面向生态的水土资源时空优化配置方法
CN110738358B (zh) * 2019-09-23 2020-08-2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优化的生态流量保障方法和装置
CN112948759A (zh) * 2021-03-04 2021-06-1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的判断方法及系统
CN113095679A (zh) * 2021-04-13 2021-07-09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生态输水后土地格局变化过程分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3764A (zh) * 2019-07-09 2019-09-2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的土地利用监测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云亮 等.基于土地转移矩阵的疏勒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人民长江.2017,第48卷(第21期),第34-3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7060A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8169B (zh) 基于eCharts工具的图表制作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7102941B (zh) 一种测试用例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WO2021036589A1 (zh) 人工智能推荐模型的特征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78776A (zh) 数据表的标准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hang et al. An android behavior-based malware detection method using machine learning
CN110661665B (zh) 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告警方法、计算机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15794641A (zh) 基于业务流程的造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14101B (zh) 档案关联关系的异常识别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5187060B (zh)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7870765B (zh) 报文拼接方法及终端
CN117314139A (zh) 业务流程的建模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38954A (zh) 报表导出方法、报表模板的配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N108595395B (zh) 一种昵称的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6155990A (zh) 一种数据处理和应用一体化的方法
CN111143398B (zh) 基于扩展sql函数的超大集合查询方法及装置
CN113792138A (zh) 报表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186058B2 (en) Visualization of cross-pivoted data
CN112182177A (zh) 一种用户问题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84748A (zh) 地址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125147B (zh) 基于扩展预计算模型和sql函数的超大集合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1435365A (zh) 一种数据文本化任务执行方法
CN108846103A (zh) 一种数据查询方法及装置
US20230230324A1 (en) Method, System, Equipment and Medium for Modifying the Layering Layer Information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Unit
CN113377712B (zh) 埋点数据查询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329240A (zh) 一种web前端页面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