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84192A - 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84192A
CN115184192A CN202210996459.6A CN202210996459A CN115184192A CN 115184192 A CN115184192 A CN 115184192A CN 202210996459 A CN202210996459 A CN 202210996459A CN 115184192 A CN115184192 A CN 115184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affold
loading
scaffold body
steel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964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有振
王卫新
雷震源
田康
龚林
梁圣伟
韩伟
于建辉
王振兴
郭腾
刘国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North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North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North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North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9645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841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84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841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32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repeated or pulsating for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2Detai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01Ty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stress
    • G01N2203/0005Repeated or cycl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2Details not specific for a particular testing method
    • G01N2203/06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Sensing means
    • G01N2203/067Parameter measured for estimating the property
    • G01N2203/0676Force, weight, load, energy, speed or acceler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2Details not specific for a particular testing method
    • G01N2203/06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Sensing means
    • G01N2203/067Parameter measured for estimating the property
    • G01N2203/0682Spatial dimension, e.g. length, area, ang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所述加载装置包括:U型反力墙;地面配重,设置于U型反力墙一侧;驱动部,具有多个,分别与地面配重连接;脚手架架体,设置于U型反力墙一侧,并通过连接部与U型反力墙连接;第一槽钢,搭设于脚手架架体上,第一槽钢上设置有第二槽钢和钢筋,第二槽钢的腹板中部具有通孔;钢丝绳,具有多个,每个钢丝绳均对应一个驱动部,且一个钢丝绳穿设通孔,多个钢丝绳绕设钢筋外周。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加载装置提升高度有限、加载力有限等因素的限制,且该试验思路及方法也可用于施工现场架体承载力试验,不受试验场地的限制,也可拓展用于其他结构承载力试验加载。

Description

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领域,尤其是涉及用于建筑物外墙施工防护和操作平台的外脚手架的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外脚手架经常被用作建筑物外墙施工防护和操作平台,然而国内鲜有过于外脚手架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或仅对部分交矮架体(8m以下)进行了试验,而建筑施工时的外脚手架一般需要搭设至20~50m,甚至更高。
调研其主要原因为:大部分高校或研究院所一般将脚手架通过连墙件附着与反力墙上,然后使用加载装置在架体顶部竖向加载的方式进行加载,因为加载装置提升高度有限,所以很难对8m以上较高架体进行加载,且连墙件的设置受反力墙上预留洞位置的影响,不能灵活布置,从而无法充分研究外脚手架受力性能。
现有的对于外脚手架性能试验的技术在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1.加载装置提升高度有限,由于加载装置需提升至架体最顶端进行竖向加载,而一般的加载装置提升高度较低,造成无法对较高架体进行试验加载。
2.加载装置不灵活,不利于架体均匀加载,由于现有加载装置的构造设计限制,在水平方向移动较为不便,缺乏灵活性,且单台设备很难实现对较宽架体的均匀加载。
3.架体连墙件设置受限于预留孔位置,外脚手架通常按照两步三跨或三步三跨间距设置连墙件,以保证架体稳定性和承载力,而使用实验室反力墙时做加载试验时需将连墙件穿过预留孔进行连接,不能满足架体连墙件位置设计要求。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有效解决了加载装置提升高度有限、加载力有限等因素的限制,且该试验思路及方法也可用于施工现场架体承载力试验,不受试验场地的限制,也可拓展用于其他结构承载力试验加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第一方面,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包括:
U型反力墙;
地面配重,设置于所述U型反力墙一侧;
驱动部,具有多个,分别与所述地面配重连接;
脚手架架体,设置于所述U型反力墙一侧,并通过连接部与所述U型反力墙连接;
第一槽钢,搭设于所述脚手架架体上,所述第一槽钢上设置有第二槽钢和钢筋,所述第二槽钢的腹板中部具有通孔;
钢丝绳,具有多个,每个所述钢丝绳均对应一个所述驱动部,且一个所述钢丝绳穿设所述通孔,多个所述钢丝绳绕设所述钢筋外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连接部,包括: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通过膨胀螺栓与所述U型反力墙连接;
钢管,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连接杆,与所述钢管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钢筋具有多根,每三根所述钢筋焊接在一起,作为一个单元,并与所述钢丝绳配合使用,所述第一槽钢具有五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槽钢之间的间隔为150mm。
第二方面,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脚手架架体搭设;
步骤2: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调试检测设备;
步骤3: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加载装置;
步骤4:通过所述加载装置进行加载试验,以得到加载数据;
步骤5:对所述加载数据进行处理,以完成脚手架架体检测和承载力试验。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实施例,在所述脚手架架体搭设之前,还包括:
步骤6:设计脚手架架体,以确定脚手架架体的设计参数,所述设计参数包括脚手架架体的类型、架体总高度,以及立杆纵距和横距、水平杆步距、连墙件位置;
步骤7:根据设计的脚手架架体,对所述脚手架架体进行承载力数值模拟,所述承载力数值模拟包括:根据脚手架架体的设计参数,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计算架体极限承载力P,作为竖向荷载施加值参考依据。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脚手架架体搭设,包括:
根据脚手架架体的设计参数,依附U型反力墙进行立杆和水平杆的依次搭设,搭设时连墙件、剪刀撑随立杆、纵横向水平杆同步进行。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调试检测设备,包括:
通过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模拟结果初步确定脚手架架体可能发生破坏或位移较大的位置,并在脚手架架体上粘贴应变片和架设位移计,调试检测设备。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加载装置,包括:
步骤31:在脚手架架体顶层横杆上铺设槽钢,再在槽钢上纵向双槽钢或钢筋;
步骤32:在反力墙底座上安装千斤顶或环链电动葫芦;
步骤33:将钢丝绳一端通过连接板固定在反力墙底座上,另一端绕过架体顶部双槽钢或钢筋与千斤顶或环链电动葫芦固定。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通过所述加载装置进行加载试验,以得到加载数据,包括:
步骤41:根据所述架体极限承载力P进行脚手架架体分级均匀加载,每级加载完,暂停一定分钟再继续加载;
步骤42:当脚手架架体变形加速时,降低加载速率,直至脚手架架体破坏或承载力急剧下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对所述加载数据进行处理,以完成脚手架架体检测和承载力试验,包括:
步骤51:获取采集到的加载数据;
步骤52:对采集到的加载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脚手架架体承载力试验值、变形和破坏规律,完成架体检测和承载力试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从反力墙结构设计、加载方式、连墙件连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完全改变以往试验加载方式,有效解决了加载装置提升高度有限、加载力有限等因素的限制;且该试验思路及方法也可用于施工现场架体承载力试验,不受试验场地的限制,也可拓展用于其他结构承载力试验加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俯视图。
图中:1、地面配重;2、驱动部;3、钢丝绳;4、第一槽钢;5、第二槽钢;6、钢筋;7、U型反力墙;8、连接部;81、钢管;82、连接杆;83、连接板;9、脚手架架体;10、半圆钢管。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以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为例进行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方案,但是此实施例并不能限制本申请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包括:
U型反力墙7;
地面配重1,设置于所述U型反力墙7一侧;
驱动部2,具有多个,分别与所述地面配重1连接;
脚手架架体9,设置于所述U型反力墙7一侧,并通过连接部8与所述U型反力墙7连接;
第一槽钢4,搭设于所述脚手架架体9上,所述第一槽钢4上设置有第二槽钢5和钢筋6,所述第二槽钢5的腹板中部具有通孔,其中,所述第一槽钢4下方焊接有半圆钢管10,当安装时,将所述半圆钢管10一侧挤压在所述脚手架架体9的一侧,可以使第一槽钢4均匀受力;
钢丝绳3,具有多个,每个所述钢丝绳3均对应一个所述驱动部2,且一个所述钢丝绳3穿设所述通孔,多个所述钢丝绳3绕设所述钢筋6外周。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中,反力墙一种伪动力试验设施,两个互相垂直的反力墙,可以开展结构和部件的二维伪动力试验研究,从反力墙结构设计、加载方式、连墙件连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完全改变以往试验加载方式,有效解决了加载装置提升高度有限、加载力有限等因素的限制;且该试验思路及方法也可用于施工现场架体承载力试验,不受试验场地的限制,也可拓展用于其他结构承载力试验加载,进一步的,为了方便试验,还需要了解到具体的脚手架架体9设计参数,例如,所述设计参数包括脚手架架体的类型、架体总高度,以及立杆纵距和横距、水平杆步距、连墙件位置,传统反力墙一般为单面墙体且未考虑配重底座,本发明中提出的设置有配重底座的U型反力墙相较于传统反力墙,可同时在三面进行加载试验,并且所设置的配重底座能为平衡加载提供反力,本发明解决了加载装置提升高度有限的问题,通过在配重底座上设置钢丝绳锚点和千斤顶固定孔,通过钢丝绳和千斤顶绕过架体上部钢筋6进行架体加载,从而不受架体高度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中,千斤顶较传统加载装置较为灵活,有利于均匀加载。在脚手架顶层横杆上均匀布置纵向槽钢或工字钢,然后在纵向槽钢或工字钢设置横向分配梁工字钢或三根粗钢筋焊接成,受力可根据试验需要调整千斤顶的数量和位置,实现架体均匀加载。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连接部8,包括:
连接板83,所述连接板83通过通过膨胀螺栓与所述U型反力墙7连接;
钢管81,与所述连接板83连接;
连接杆82,与所述钢管81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中,传统脚手架连墙件需要提前预埋或在预留洞口处设置,有时预埋预留定位不准,无法满足靠近架体主节点设置的要求;本发明提出的新型连墙件通过膨胀螺栓进行设置,可根据架体设计需要进行灵活布置。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钢筋6具有多根,每三根所述钢筋6焊接在一起,作为一个单元,并与所述钢丝绳3配合使用,所述第一槽钢4具有五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槽钢4之间的间隔为150mm,在脚手架顶层横杆上均匀布置纵向槽钢或工字钢,然后在纵向槽钢或工字钢设置横向分配梁(工字钢或三根粗钢筋焊接成),受力可根据试验需要调整千斤顶的数量和位置,实现架体均匀加载。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脚手架架体搭设;
步骤2: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调试检测设备;
步骤3: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加载装置;
步骤4:通过所述加载装置进行加载试验,以得到加载数据;
步骤5:对所述加载数据进行处理,以完成脚手架架体检测和承载力试验。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中,可同时在三面进行加载试验,并且所设置的配重底座能为平衡加载提供反力,通过在配重底座上设置钢丝绳锚点和千斤顶固定孔,通过钢丝绳和千斤顶绕过架体上部横杆进行架体加载,从而不受架体高度限制,在脚手架顶层横杆上均匀布置纵向槽钢或工字钢,然后在纵向槽钢或工字钢设置横向分配梁(工字钢或三根粗钢筋焊接成),受力可根据试验需要调整千斤顶的数量和位置,实现架体均匀加载。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所述脚手架架体搭设之前,还包括:
步骤6:设计脚手架架体,以确定脚手架架体的设计参数,所述设计参数包括脚手架架体的类型、架体总高度,以及立杆纵距和横距、水平杆步距、连墙件位置;
步骤7:根据设计的脚手架架体,对所述脚手架架体进行承载力数值模拟,所述承载力数值模拟包括:根据脚手架架体的设计参数,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计算架体极限承载力P,作为竖向荷载施加值参考依据,可以方便根据设计参数,从而对所述脚手架架体的承载力进行计算,方便后续的试验工作,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脚手架架体搭设,包括:
根据脚手架架体的设计参数,依附U型反力墙进行立杆和水平杆的依次搭设,搭设时连墙件、剪刀撑随立杆、纵横向水平杆同步进行。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调试检测设备,包括:
通过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模拟结果初步确定脚手架架体可能发生破坏或位移较大的位置,并在脚手架架体上粘贴应变片和架设位移计,调试检测设备,通过设置应变片可以采集所述脚手架架体的压力,通过设置位移计,可以对所述脚手架架体是否发生移动进行监测,从而能够实现对脚手架架体进行监测,可以方便后续的加载试验,当被测的脚手架架体发生变形时,带动位移计测杆产生位移,通过转换机构传递给滑动式电阻器,滑动式电阻器将位移物理量转变为电信号量,经电缆传输至读数装置,即可测出被测脚手架架体位移的变化量,其中,应变片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制作的,即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半导体应变片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压阻效应是指当半导体材料某一轴向受外力作用时,其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应变片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使用时将其牢固地粘贴在构件的测点上,构件受力后由于测点发生应变,敏感栅也随之变形而使其电阻发生变化,再由专用仪器测得其电阻变化大小,并转换为测点的应变值。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加载装置,包括:
步骤31:在脚手架架体顶层横杆上铺设槽钢,再在槽钢上纵向双槽钢或钢筋;
步骤32:在反力墙底座上安装千斤顶或环链电动葫芦;
步骤33:将钢丝绳一端通过连接板固定在反力墙底座上,另一端绕过架体顶部双槽钢或钢筋与千斤顶或环链电动葫芦固定,其中,可在底座上预留螺栓孔或环形预埋件,通过螺栓或预埋件对加载装置进行固定,所述钢筋为三根焊接在一起。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通过所述加载装置进行加载试验,以得到加载数据,包括:
步骤41:根据所述架体极限承载力P进行脚手架架体分级均匀加载,每级加载完,暂停一定分钟再继续加载;
步骤42:当脚手架架体变形加速时,降低加载速率,直至脚手架架体破坏或承载力急剧下降。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对所述加载数据进行处理,以完成脚手架架体检测和承载力试验,包括:
步骤51:获取采集到的加载数据;
步骤52:对采集到的加载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脚手架架体承载力试验值、变形和破坏规律,完成架体检测和承载力试验。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中,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盘扣式钢管脚手架稳定承载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盘扣式钢管脚手架有限元模型中的立杆、横杆杆件单元均采用beam188单元,斜撑杆件采用Link8单元,所有杆件均匀划分为4段,立杆与横杆的连接节点属于典型的半刚性连接节点,有限元模型中采用线性弹簧单元combinl4模拟盘口连接节点的半刚性;斜杆与立杆之间设置为铰接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材料室温拉伸试验获得材料真实力学性能,结合两层三跨架体试验结果,验证有限元模型有效性;并按照行业标准JGJ/T 231-2021《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相关规定得出杆件截面特性、材料强度和弹性模量设计值等参数。有限元分析采用Von Mises屈服准则和BKIN双线性随动强化模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模板支撑架悬臂端顶部设置为自由,立杆与地面之间设置为铰接;并通过设定线性弹簧单元的转动刚度来模拟盘扣连接节点的半刚性特性;先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得到钢管支架临界屈曲荷载Pcr,再沿构件失稳方向施加2%Pcr的水平力来模拟构件的初始缺陷及试验加载过程的偏心作用。进行分析时,先施加初始缺陷等效水平力得到几何模型变形模型,然后将变形导入架体模型,完成初始缺陷的施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U型反力墙(7);
地面配重(1),设置于所述U型反力墙(7)一侧;
驱动部(2),具有多个,分别与所述地面配重(1)连接;
脚手架架体(9),设置于所述U型反力墙(7)一侧,并通过连接部(8)与所述U型反力墙(7)连接;
第一槽钢(4),搭设于所述脚手架架体(9)上,所述第一槽钢(4)上设置有第二槽钢(5)和钢筋(6),所述第二槽钢(5)的腹板中部具有通孔;
钢丝绳(3),具有多个,每个所述钢丝绳(3)均对应一个所述驱动部(2),且一个所述钢丝绳(3)穿设所述通孔,多个所述钢丝绳(3)绕设所述钢筋(6)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8),包括:
连接板(83),所述连接板(83)通过通过膨胀螺栓与所述U型反力墙(7)连接;
钢管(81),与所述连接板(83)连接;
连接杆(82),与所述钢管(8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6)具有多根,每三根所述钢筋(6)焊接在一起,作为一个单元,并与所述钢丝绳(3)配合使用,所述第一槽钢(4)具有五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槽钢(4)之间的间隔为150mm。
4.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脚手架架体搭设;
步骤2: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调试检测设备;
步骤3: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加载装置;
步骤4:通过所述加载装置进行加载试验,以得到加载数据;
步骤5:对所述加载数据进行处理,以完成脚手架架体检测和承载力试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脚手架架体搭设之前,还包括:
步骤6:设计脚手架架体,以确定脚手架架体的设计参数,所述设计参数包括脚手架架体的类型、架体总高度,以及立杆纵距和横距、水平杆步距、连墙件位置;
步骤7:根据设计的脚手架架体,对所述脚手架架体进行承载力数值模拟,所述承载力数值模拟包括:根据脚手架架体的设计参数,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计算架体极限承载力P,作为竖向荷载施加值参考依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手架架体搭设,包括:
根据脚手架架体的设计参数,依附U型反力墙进行立杆和水平杆的依次搭设,搭设时连墙件、剪刀撑随立杆、纵横向水平杆同步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调试检测设备,包括:
通过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模拟结果初步确定脚手架架体可能发生破坏或位移较大的位置,并在脚手架架体上粘贴应变片和架设位移计,调试检测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脚手架架体上安装加载装置,包括:
步骤31:在脚手架架体顶层横杆上铺设槽钢,再在槽钢上纵向双槽钢或钢筋;
步骤32:在反力墙底座上安装千斤顶或环链电动葫芦;
步骤33:将钢丝绳一端通过连接板固定在反力墙底座上,另一端绕过架体顶部双槽钢或钢筋与千斤顶或环链电动葫芦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加载装置进行加载试验,以得到加载数据,包括:
步骤41:根据所述架体极限承载力P进行脚手架架体分级均匀加载,每级加载完,暂停一定分钟再继续加载;
步骤42:当脚手架架体变形加速时,降低加载速率,直至脚手架架体破坏或承载力急剧下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加载数据进行处理,以完成脚手架架体检测和承载力试验,包括:
步骤51:获取采集到的加载数据;
步骤52:对采集到的加载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脚手架架体承载力试验值、变形和破坏规律,完成架体检测和承载力试验。
CN202210996459.6A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51841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6459.6A CN115184192A (zh)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6459.6A CN115184192A (zh)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4192A true CN115184192A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23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96459.6A Pending CN115184192A (zh)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8419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2619A (zh) * 2022-10-31 2022-12-02 天津城建大学 一种脚手架节点半刚性值模拟测算方法
CN118010753A (zh) * 2024-04-09 2024-05-10 如皋市爱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玻璃铸造工艺的脚手架盘扣质量缺陷检测方法
CN118010753B (zh) * 2024-04-09 2024-06-04 如皋市爱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玻璃铸造工艺的脚手架盘扣质量缺陷检测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2619A (zh) * 2022-10-31 2022-12-02 天津城建大学 一种脚手架节点半刚性值模拟测算方法
CN115422619B (zh) * 2022-10-31 2023-02-10 天津城建大学 一种脚手架节点半刚性值模拟测算方法
CN118010753A (zh) * 2024-04-09 2024-05-10 如皋市爱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玻璃铸造工艺的脚手架盘扣质量缺陷检测方法
CN118010753B (zh) * 2024-04-09 2024-06-04 如皋市爱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玻璃铸造工艺的脚手架盘扣质量缺陷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7043B (zh) 一种拱形结构“零变形”状态提升施工方法
CN114086669B (zh) 一种大型空间异形曲面钢网架模块化快速建造方法
CN110006674B (zh) 一种高支模体系临界失稳实时预警的监测方法
CN114856209B (zh) 一种用于预应力钢结构的高精度张拉体系的施工方法
CN109765017B (zh) 小铰缝空心板桥梁组合加固构件横向抗剪性能测试方法
CN115184192A (zh) 一种脚手架承载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CN102914470B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试件梁刚度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CN108824210B (zh) 桥梁支架的预压方法
CN111914458B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拱桥拱圈线形控制方法
CN104749047A (zh) 一种受弯构件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5753338A (zh) 一种基于输电铁塔锚索承台的复合承载力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13404100A (zh) 一种地基载荷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CN110132714B (zh) 一种测试不规则岩体试样变形参数的装置及测试方法
Avgerinou et al. Full‐scale tests on used steel storage racks
CN111829878A (zh) 一种输电塔角钢加固件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9469123B (zh) 一种双千斤顶的桩基水平加载的自平衡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9142069B (zh) 一种轻钢灌浆墙体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620223B (zh) 一种支座二次受力转换提升网架施工方法
CN109682690A (zh) 挂篮仿真智能加载系统
CN112464534B (zh) 油气管悬索跨越仿真分析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CN211171631U (zh) 大型横梁支架通过多点锚固张拉法进行预压的系统
CN113654915A (zh) 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传力性能梁式试验方法
CN111222194A (zh) 大跨度幕墙施工中的屋面钢结构预压及等比例卸载方法
CN114136678B (zh) 起重设备荷载试验装置及荷载试验方法
CN111723418A (zh) 预应力张拉控制方式的精确性判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