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75557A - 与大豆中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新颖的遗传基因座 - Google Patents
与大豆中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新颖的遗传基因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75557A CN115175557A CN202180010807.1A CN202180010807A CN115175557A CN 115175557 A CN115175557 A CN 115175557A CN 202180010807 A CN202180010807 A CN 202180010807A CN 115175557 A CN115175557 A CN 1151755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nt
- soybean
- asr
- resistance
- mark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44000068988 Glycine max Speci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1
- 235000010469 Glycine max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8
- 208000035240 Disease Resistance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068 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59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5
- 230000002759 chromoso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8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108090000623 proteins and genes Protein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9
- 108700028369 Allele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7
- 239000002773 nucleot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4
- 125000003729 nucleotide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4
- DHMQDGOQFOQNFH-UHFFFAOYSA-N Glycine Chemical compound NCC(O)=O DHMQDGOQFOQNFH-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1
- 210000000349 chromosom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9000003147 molecular mark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4471 Glyci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150000007523 nucleic aci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10000001161 mammalian embryo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102000039446 nucleic acid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108020004707 nucleic acid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10000002257 embryonic structur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41000221785 Erysiphale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9396 hybrid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9418 agronom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41000233614 Phytophthor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108020004414 DNA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41001124076 Aphidida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869 germination med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488 br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2877 elongation med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2870 embryo rescue med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395 bree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362 genome edi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IAKHMKGGTNLKSZ-INIZCTEOSA-N (S)-colchicine Chemical group C1([C@@H](NC(C)=O)CC2)=CC(=O)C(OC)=CC=C1C1=C2C=C(OC)C(OC)=C1OC IAKHMKGGTNLKSZ-INIZCTEO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752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894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echniqu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41001330975 Magnaporthe oryza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0152 poll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41000243785 Meloidogyne javanic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41000498254 Heterodera glycine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41000244206 Nematod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35784 germ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5556 horm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40088597 hormone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41000122106 Diatraea saccharal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108091092878 Microsatellit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41000918584 Pythium ultimum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06010037888 Rash pustular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580 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08000029561 pustul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108091093088 Amplico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41000178321 Glycine tomentell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FAIXYKHYOGVFKA-UHFFFAOYSA-N Kinetin Natural products N=1C=NC=2N=CNC=2C=1N(C)C1=CC=CO1 FAIXYKHYOGVFK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40000004713 Pisum sativum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QANMHLXAZMSUEX-UHFFFAOYSA-N kinetin Chemical compound N=1C=NC=2N=CNC=2C=1NCC1=CC=CO1 QANMHLXAZMSUEX-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60001669 kinetin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41000254127 Bemisia tabaci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1000219112 Cucum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15510 Cucumis melo subsp melo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0000008067 Cucumis sativ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10799 Cucumis sativus var sativu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06010020649 Hyperkeratosi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1000813090 Rhizoctonia solani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1000209140 Triticum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21307 Triticum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FJJCIZWZNKZHII-UHFFFAOYSA-N [4,6-bis(cyanoamino)-1,3,5-triazin-2-yl]cyanamide Chemical compound N#CNC1=NC(NC#N)=NC(NC#N)=N1 FJJCIZWZNKZHI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60001338 colchicine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834 lig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ZSDSQXJSNMTJDA-UHFFFAOYSA-N trifluralin Chemical compound CCCN(CCC)C1=C([N+]([O-])=O)C=C(C(F)(F)F)C=C1[N+]([O-])=O ZSDSQXJSNMTJD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102000016928 DNA-directed DNA polymerase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108010014303 DNA-directed DNA polymeras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41000238631 Hexapod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41000167882 Rhopalosiphum maid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59 TALE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108010043645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579 abiotic str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102000004169 proteins and gene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108091032973 (ribonucleotides)n+m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1000256593 Brachycaudus schwartzi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08091033409 CRISPR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354 CRISPR gene edi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06010022971 Iron Deficiencie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 UV-B Chemical compound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09754 Vitis X bourquin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12333 Vitis X labruscan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0000006365 Vitis vinifer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14787 Vitis vinifer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24346 drought recove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08000006278 hypochromic anemia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1000208838 Asteracea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221787 Erysiph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233866 Fungi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461774 Gloeosporium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514774 Glycine gracei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192961 Glycine latrobean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25000003630 glyc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N([H])C([H])([H])C(*)=O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UHPMCKVQTMMPCG-UHFFFAOYSA-N 5,8-dihydroxy-2-methoxy-6-methyl-7-(2-oxopropyl)naphthalene-1,4-dio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O)C(O)=C2C(=O)C(OC)=CC(=O)C2=C1O UHPMCKVQTMMPCG-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28 Biom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Boron Chemical compound [B]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558 Curdla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879 Curdla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223218 Fusarium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237858 Gastropod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514752 Glycine peratos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233604 Glycine pindanic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011410 Glycine pullenii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109366 Glycine syndetik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258937 Hemipter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06010021929 Infertility mal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08000007466 Male Infertility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403147 Soybean vein necrosis vir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06010042434 Sudden death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8700019146 Transgene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700605 Viruse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607479 Yersinia pest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YTAHJIFKAKIKAV-XNMGPUDCSA-N [(1R)-3-morpholin-4-yl-1-phenylpropyl] N-[(3S)-2-oxo-5-phenyl-1,3-dihydro-1,4-benzodiazepin-3-yl]carbamate Chemical compound O=C1[C@H](N=C(C2=C(N1)C=CC=C2)C1=CC=CC=C1)NC(O[C@H](CCN1CCOCC1)C1=CC=CC=C1)=O YTAHJIFKAKIKAV-XNMGPUDC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74 anilox c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WQZGKKKJIJFFOK-VFUOTHLCSA-N beta-D-glucose Chemical compound OC[C@H]1O[C@@H](O)[C@H](O)[C@@H](O)[C@@H]1O WQZGKKKJIJFFOK-VFUOTHLC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6 bo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3 cad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BDOSMKKIYDKNTQ-UHFFFAOYSA-N cadm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d] BDOSMKKIYDKNTQ-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316 curdlan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40078035 curdlan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58 fert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85 heavy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09 herbic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WPBNNNQJVZRUHP-UHFFFAOYSA-L manganese(2+);methyl n-[[2-(methoxycarbonylcarbamothioylamino)phenyl]carbamothioyl]carbamate;n-[2-(sulfidocarbothioylamino)ethyl]carbamodithioate Chemical compound [Mn+2].[S-]C(=S)NCCNC([S-])=S.COC(=O)NC(=S)NC1=CC=CC=C1NC(=S)NC(=O)OC WPBNNNQJVZRUHP-UHFFFAOYSA-L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2 oxidative str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08000011580 syndromic diseas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125167 Rhopalosiphum padi Species 0.000 claims 2
- 241000208822 Lactuca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5000010580 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Nutrition 0.000 claims 1
- 244000046095 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44000077995 Coix lacryma jobi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5000007354 Coix lacryma jobi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3615 pri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306 recur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108091028043 Nucleic acid sequenc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2
- 244000052769 pathogen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06010034133 Pathogen resistan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102000054766 genetic haplotyp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609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108091033319 polynucleotid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2000040430 polynucleotid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57 polynucleot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1938 protopla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30006000 Sucrose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7
- CZMRCDWAGMRECN-UGDNZRGBSA-N Sucrose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CO)O[C@@]1(CO)O[C@@H]1[C@H](O)[C@@H](O)[C@H](O)[C@@H](CO)O1 CZMRCDWAGMRECN-UGDNZRGB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717 path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5720 sucr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5971 1-naphthylacet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IIDAJRNSZSFFCB-UHFFFAOYSA-N 4-amino-5-methoxy-2-methylbenzenesulfon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S(N)(=O)=O)=C(C)C=C1N IIDAJRNSZSFFC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205 genoty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02000054765 polymorphisms of prote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987 primer (paint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FWMNVWWHGCHHJJ-SKKKGAJSSA-N 4-amino-1-[(2r)-6-amino-2-[[(2r)-2-[[(2r)-2-[[(2r)-2-amino-3-phenylpropanoyl]amino]-3-phenylpropanoyl]amino]-4-methylpentanoyl]amino]hexanoyl]piperidine-4-carbox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H](C(=O)N[C@H](CC(C)C)C(=O)N[C@H](CCCCN)C(=O)N1CCC(N)(CC1)C(O)=O)NC(=O)[C@H](N)CC=1C=CC=CC=1)C1=CC=CC=C1 FWMNVWWHGCHHJJ-SKKKGAJSSA-N 0.000 description 5
- 108091034117 Oligonucleotid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ZDXPYRJPNDTMRX-UHFFFAOYSA-N glutamine Natural products OC(=O)C(N)CCC(N)=O ZDXPYRJPNDTMR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04 se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782 vitam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40088594 vitam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30003231 vitamin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3343 vitami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150000003722 vitamin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817 Aga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TWRXJAOTZQYOKJ-UHFFFAOYSA-L Magnes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Mg+2].[Cl-].[Cl-] TWRXJAOTZQYOKJ-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272 ag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833 salt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DCXYFEDJOCDNAF-UHFFFAOYSA-N Asparagine Natural products OC(=O)C(N)CC(N)=O DCXYFEDJOCDNA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MTCFGRXMJLQNBG-UWTATZPHSA-N D-S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H](N)C(O)=O MTCFGRXMJLQNBG-UWTATZPHSA-N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91060211 Expressed sequence tag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DCXYFEDJOCDNAF-REOHCLBHSA-N L-asparagine Chemical compound OC(=O)[C@@H](N)CC(N)=O DCXYFEDJOCDNAF-REOHCLBHSA-N 0.000 description 3
- MTCFGRXMJLQNBG-UHFFFAOYSA-N Serine Natural products OCC(N)C(O)=O MTCFGRXMJLQNB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JLCPHMBAVCMARE-UHFFFAOYSA-N [3-[[3-[[3-[[3-[[3-[[3-[[3-[[3-[[3-[[3-[[3-[[5-(2-amino-6-oxo-1H-purin-9-yl)-3-[[3-[[3-[[3-[[3-[[3-[[5-(2-amino-6-oxo-1H-purin-9-yl)-3-[[5-(2-amino-6-oxo-1H-purin-9-yl)-3-hydroxy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5-methyl-2,4-dioxopyrimidin-1-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6-aminopurin-9-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6-aminopurin-9-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6-aminopurin-9-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6-aminopurin-9-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5-methyl-2,4-dioxopyrimidin-1-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4-amino-2-oxopyrimidin-1-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5-methyl-2,4-dioxopyrimidin-1-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5-methyl-2,4-dioxopyrimidin-1-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6-aminopurin-9-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6-aminopurin-9-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4-amino-2-oxopyrimidin-1-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4-amino-2-oxopyrimidin-1-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4-amino-2-oxopyrimidin-1-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6-aminopurin-9-yl)oxolan-2-yl]methoxy-hydroxyphosphoryl]oxy-5-(4-amino-2-oxopyrimidin-1-yl)oxolan-2-yl]methyl [5-(6-aminopurin-9-yl)-2-(hydroxymethyl)oxolan-3-yl] hydrogen phosphate Polymers Cc1cn(C2CC(OP(O)(=O)OCC3OC(CC3OP(O)(=O)OCC3OC(CC3O)n3cnc4c3nc(N)[nH]c4=O)n3cnc4c3nc(N)[nH]c4=O)C(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P(O)(=O)OC3CC(OC3CO)n3cnc4c(N)ncnc34)n3ccc(N)nc3=O)n3cnc4c(N)ncnc34)n3ccc(N)nc3=O)n3ccc(N)nc3=O)n3ccc(N)nc3=O)n3cnc4c(N)ncnc34)n3cnc4c(N)ncnc34)n3cc(C)c(=O)[nH]c3=O)n3cc(C)c(=O)[nH]c3=O)n3ccc(N)nc3=O)n3cc(C)c(=O)[nH]c3=O)n3cnc4c3nc(N)[nH]c4=O)n3cnc4c(N)ncnc34)n3cnc4c(N)ncnc34)n3cnc4c(N)ncnc34)n3cnc4c(N)ncnc34)O2)c(=O)[nH]c1=O JLCPHMBAVCMAR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60001230 asparag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9582 asparagin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79058 casein hydrolysat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534 incub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1121 meio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850 repro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700026215 vpr Gen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DYLIWHYUXAJDOJ-OWOJBTEDSA-N (e)-4-(6-aminopurin-9-yl)but-2-en-1-ol Chemical compound NC1=NC=NC2=C1N=CN2C\C=C\CO DYLIWHYUXAJDOJ-OWOJBTED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917479 Brevicornu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LKDRXBCSQODPBY-VRPWFDPXSA-N D-fructopyranose Chemical compound OCC1(O)OC[C@@H](O)[C@@H](O)[C@@H]1O LKDRXBCSQODPBY-VRPWFDPXSA-N 0.000 description 2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011412 Glycine aphyono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2962 Glycine latifol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SQUHHTBVTRBESD-UHFFFAOYSA-N Hexa-Ac-myo-Inositol Natural products CC(=O)OC1C(OC(C)=O)C(OC(C)=O)C(OC(C)=O)C(OC(C)=O)C1OC(C)=O SQUHHTBVTRBES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4647 Lens culinaris subsp culinar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43158 Lens esculen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44131 Magnaporthe gris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21621 Myzus persic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2778 Neonotonia wight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682645 Phakopsora pachyrhiz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559 RNA-seq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17070 Zinc Finger Nucleas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844 bleach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4 caus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367 cl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21186 dish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JLJLRLWOEMWYQK-GDUNQVSHSA-N giberel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1(O)C(=C)C[C@@]2(C1)C1C(O)=O)CC2[C@@]2(OC3=O)C1[C@]3(C)[C@@H](O)CC2 JLJLRLWOEMWYQK-GDUNQVSH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60000367 inositol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CDAISMWEOUEBRE-GPIVLXJGSA-N inositol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O)[C@H](O)[C@H](O)[C@@H]1O CDAISMWEOUEBRE-GPIVLXJG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629 magnesium chl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369 molecular cl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899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777 nucleos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74 pharmacogeno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8102 protein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98524 pyridoxine 1 m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52 review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CDAISMWEOUEBRE-UHFFFAOYSA-N scyllo-inosotol Natural products OC1C(O)C(O)C(O)C(O)C1O CDAISMWEOUEBR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88174 thiamine 1 m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UZKQTCBAMSWPJD-UQCOIBPSSA-N trans-Zeatin Natural products OCC(/C)=C\CNC1=NC=NC2=C1N=CN2 UZKQTCBAMSWPJD-UQCOIBPS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23877 zeat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GXFZCDMWGMFGFL-KKXMJGKMSA-N (+)-Tubocurarine chloride hydro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l-].C([C@H]1[N+](C)(C)CCC=2C=C(C(=C(OC3=CC=C(C=C3)C[C@H]3C=4C=C(C(=CC=4CC[NH+]3C)OC)O3)C=21)O)OC)C1=CC=C(O)C3=C1 GXFZCDMWGMFGFL-KKXMJGKM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44167 Acacia concin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40121 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27431 Anoplopho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421761 Arabidopsis thaliana GSNAP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50781 Bipolaris oryz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0425 Chaenomeles specio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78 Chaenomeles specios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111317 Chondrodendron tomentos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1035707 Consensus sequenc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709 Cura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544 DNA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55 DNA pri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20 DNA synthe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89978 Eupolyphag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71602 Genetic polymorph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482313 Globodera ellington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3600 Glycine albica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2922 Glycine arena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2943 Glycine curv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634909 Glycine dolichocarp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385261 Glycine stenophi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90626 Homo sapiens 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57634 Homo sapiens Receptor-transporting protein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635752 Homo sapiens Receptor-transporting protein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015 Human TaqMan MicroRNA Assay ki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64398 Hydrangea sect. Schizophragm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44467 Isoenzym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143352 Meloidogyn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721623 Myz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AFCARXCZXQIEQB-UHFFFAOYSA-N N-[3-oxo-3-(2,4,6,7-tetrahydrotriazolo[4,5-c]pyridin-5-yl)propyl]-2-[[3-(trifluoromethoxy)phenyl]methylamino]pyrimidine-5-carboxamide Chemical compound O=C(CCNC(=O)C=1C=NC(=NC=1)NCC1=CC(=CC=C1)OC(F)(F)F)N1CC2=C(CC1)NN=N2 AFCARXCZXQIEQ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63270 Nucl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20004711 Nucleic Acid Prob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587 Oryzal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08 PCR amp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2001 Pediococc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092365 Penthor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3629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948155 Phytophthora soj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20005120 Plant DN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90155 R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5426 Receptor-transporting protein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0850 Receptor-transporting protein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62632 Soj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57352 Unca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8042 Zea may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244 Zea may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447 alkali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NTJOBXMMWNYJFB-UHFFFAOYSA-N amisulpride Chemical compound CCN1CCCC1CNC(=O)C1=CC(S(=O)(=O)CC)=C(N)C=C1OC NTJOBXMMWNYJF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3036 amisulprid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81 asexual repro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03549 asthen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98 bayesia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7455 bi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42 bio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089 carb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4261 cefotaxim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AZZMGZXNTDTSME-JUZDKLSSSA-M cefotaxime sodium Chemical compound [Na+].N([C@@H]1C(N2C(=C(COC(C)=O)CS[C@@H]21)C([O-])=O)=O)C(=O)\C(=N/OC)C1=CSC(N)=N1 AZZMGZXNTDTSME-JUZDKLSS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13 cell cult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46 chi-squar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76 cleavage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99 complementary DN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223 counse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38559 crop plant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GICLSALZHXCILJ-UHFFFAOYSA-N ctk5a5089 Chemical compound NCC(O)=O.NCC(O)=O GICLSALZHXCIL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48 cultured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58 cul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MCQILDHFZKTBOD-UHFFFAOYSA-N diethoxy-hydroxy-imino-$l^{5}-phosp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P(N)(=O)OCC MCQILDHFZKTBO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53 distilled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08 embry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010 grow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63 growth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8 horticult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039 immun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84 immunochem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26 in silico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98 laser cu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0 matu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987 methy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069 methyl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86 mic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36 milk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67 mil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80 mil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78 mi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71 nonspecific bi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53 nucleic acid prob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6709 nutritio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46166 oligodeoxynucleotid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97 one-hybrid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UNAHYJYOSSSJHH-UHFFFAOYSA-N oryzalin Chemical compound CCCN(CCC)C1=C([N+]([O-])=O)C=C(S(N)(=O)=O)C=C1[N+]([O-])=O UNAHYJYOSSSJH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13 phosphodi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76 plant bree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121 plant develop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00003 plant pathogen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076 repl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82 rooting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017 sc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153 self-poll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639 sexual repro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869 shoot develop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SUKJFIGYRHOWBL-UHFFFAOYSA-N sodium hypochlorite Chemical compound [Na+].Cl[O-] SUKJFIGYRHOWB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92 so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23 steril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3 surviv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4891 sympto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27257 timent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61 trans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50 transgenic ex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5691 tri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954 umbilical cor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17167 vancomycin 100 mg/ml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6/00—Angiosperms, i.e. flowering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botanic taxonomy
- A01H6/54—Leguminosae or Fabaceae, e.g. soybean, alfalfa or peanut
- A01H6/542—Glycine max [soybea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hybridisation; Artificial pollination ; Fertility
- A01H1/021—Methods of breeding using interspecific crosses, i.e. interspecies cross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04—Processes of selection involving genotypic or phenotypic markers; Methods of using phenotypic markers for selec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06—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tations, e.g. treatment with chemicals or with radiation
- A01H1/08—Methods for producing changes in chromosome numbe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12—Processes for modifying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A01H1/122—Processes for modifying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 A01H1/1245—Processes for modifying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e.g. pathogen, pest or disease resistance
- A01H1/1255—Processes for modifying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e.g. pathogen, pest or disease resistance for fungal resistanc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4/00—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5/00—Angiosperms, i.e. flowering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lant parts; Angiosperms characterised otherwise than by their botanic taxonomy
- A01H5/10—See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68—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nucleic acids
- C12Q1/6876—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 C12Q1/6888—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for detection or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sms
- C12Q1/6895—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for detection or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sms for plants, fungi or alga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2600/00—Oligonucleotid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e
- C12Q2600/13—Plant trai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2600/00—Oligonucleotid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e
- C12Q2600/156—Polymorphic or mutational mark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otan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 Pretreatment Of Seeds And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使用衍生自短绒野大豆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标记、基因和染色体区间来鉴定、选择和/或产生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的方法和组合物。还提供了通过本发明的任何方法鉴定、选择和/或产生的大豆植物或种质。还提供了疾病抗性大豆种子、植物和种质。
Description
关于序列表的电子提交的声明
以ASCII text格式、命名为81594-WO-REG-ORG_SEQ_ST25.txt并且大小5.1MB、于2021年1月21日生成的序列表与本申请一起提交。这个序列表特此通过引用以其披露内容并入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披露涉及用于鉴定、选择和产生增强的疾病和/或病原体抗性大豆植物的组合物和方法,以及新颖的植物。
背景技术
已知植物病原体对重要作物造成损害,这导致农业损失,伴随着对依赖植物材料的食物供应和其他工业的广泛的后果。同样,长期以来存在降低农业病原体对作物产生的发病率和/或影响的需要。
若干种病原体与对大豆的损害相关联,该损害在美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单独地和共同地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产量损失。示例性病原体包括但不限于真菌(例如,疫霉属和亚洲大豆锈病豆薯层锈菌)、线虫(例如,根结线虫属,特别是爪哇根结线虫)和大豆茎溃疡病。鉴于这些病原体存在对全球食物供应的显著威胁以及与处理大豆作物以预防产量损失相关联的时间和花费,需要用于产生病原体抗性大豆栽培品种的新方法。申请人期望可以引入商业大豆植物以控制大豆病原体的新颖的抗性基因(本文中,“R基因”)。
发明内容
通过简要概述,本披露尤其涉及新颖的大豆(Glycine max)植物,其基因组中具有选自SEQ ID NO:1、2、3或者其任何部分的染色体区间,其中与不包含该染色体区间的对照植物相比,该染色体区间赋予了增加的亚洲大豆锈病(ASR)抗性。本披露还涉及将病原体抗性传递到非抗性大豆种质或植物品系中的方法。另外,本披露主题提供了新颖的大豆品系,该品系在其基因组中包含衍生自短绒野大豆(Glycine tomentella)并且进一步在所述新颖的大豆品系中赋予亚洲大豆锈病(本文中,“ASR”)抗性的染色体区间、基因座和/或基因。还披露了选择包含该区间的植物的方法。下文更详细地描述各种实施例。
序列表的简要说明
SEQ ID NO:1-3是衍生自短绒野大豆品系登录PI499939的染色体区间,其分别在本文中称为“支架22052”、“支架50416”和“支架46213”。支架22052、50416和46213已被定位到位于短绒野大豆20号染色体的基因座。PI499939的遗传群体定位研究指示,短绒野大豆染色体20含有与ASR抗性高度相关联的染色体区间(例如,如对应于SEQ ID NO:1-3)。可以将这些染色体区间或其部分引入(即通过使用胚拯救和标记辅助繁育(MAB)或通过使用GM或GE引入渗入)到大豆品系中以创建大豆品系对各种疾病(如ASR)的抗性。表1-3表示SEQID NO 1-3中与ASR抗性相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表1显示SEQ ID NO:1(支架22052)的SNP关联,并且表2显示SEQ ID NO:2(支架50416)的SNP关联。表3显示SEQ ID NO:3(支架46213)的SNP关联。确定了表1-3中鉴定的SNP的所有等位基因与针对ASR的抗性或易感性显著相关(p<0.05)。
表1:在SEQ ID NO:1中与针对ASR的增加的抗性相关联的SNP位置
表1组织如下:(支架22052中的位置,有利等位基因,不利等位基因)
表2:在SEQ ID NP:2中与针对ASR的增加的抗性相关联的SNP位置
表2组织如下:(支架50416中的位置,有利等位基因,不利等位基因)
表3:在SEQ ID NO:3中与针对ASR的增加的抗性相关联的SNP位置
表3组织如下:(支架46213中的位置,有利等位基因,不利等位基因)
可以开发寡核苷酸引物(本文中,“引物”)并将其用于鉴定携带SEQ ID NO:1、2和/或3中描述的发现与ASR抗性高度相关联的染色体区间中任一个的植物。具体地,关于鉴定或产生具有SEQ ID NO:1、2或3中描述的与ASR抗性相关联的染色体区间中任一个或一部分的大豆品系,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开发引物以检测如表1-3中任一个所鉴定的任何单核苷酸多态性(本文中,“SNP”)。TAQMAN测定(例如,通常为两步等位基因鉴别测定或类似测定)、KASPTM测定(通常是下文定义的一步等位基因鉴别测定或类似测定)、或两者均可用于鉴定如本文所披露的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SNP(例如,如表1-3中描述的有利等位基因)。在示例性两步测定中,使用正向引物、反向引物和两种测定探针(或杂交寡核苷酸)。将正向和反向引物用于扩增包含与ASR抗性基因座相关联的SNP的遗传基因座(例如,表1-3中所示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然后使用测定引物(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测定引物被用例如荧光团差异标记以允许在单个反应中区分两种测定探针)来测定存在于SNP位置的特定核苷酸,这些测定引物在每对中针对存在于SNP位置的核苷酸而彼此不同(尽管注意到在任何给定的对中,探针在它们的5’或3’末端可以不同而不影响它们区分存在于相应SNP位置的核苷酸的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设计测定引物和反应条件使得测定引物将仅与100%完全匹配的序列的反向互补物杂交,从而允许基于杂交的检测来鉴定存在的哪种或哪些等位基因。
提供了用于鉴定、选择和产生具有增强的疾病抗性的大豆属(Glycine)植物(包括野生大豆属(例如短绒野大豆)和大豆品系)的组合物和方法。还提供了疾病抗性大豆植物和种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鉴定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的方法。此类方法可以包括在大豆植物或种质中检测与增强的疾病抗性(特别是ASR抗性)相关联的遗传基因座或分子标记(例如SNP或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在一些实施例中,遗传基因座或分子标记与包含SEQ ID NO 1、2或3的核苷酸序列、或其部分的染色体区间的存在相关联,其中其部分与ASR抗性相关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产生疾病抗性大豆植物的方法。此类方法可以包括在大豆植物或种质中检测与增强的病原体(例如ASR)抗性相关联的遗传基因座和/或遗传标记的存在,以及从所述大豆种质中产生子代植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选择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的方法。此类方法可以包括使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与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杂交,其中该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包含衍生自包含与增强的疾病和/或ASR抗性和/或耐受性相关联的SEQ ID NO 1、2、3或任一个或其部分的植物登录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83224、PI499939或其子代植物中任一个的遗传基因座,并选择具有遗传基因座的子代植物或种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将与增强的病原体抗性相关联的、衍生自大豆登录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遗传基因座基因渗入到大豆植物或种质的方法。此类方法可以包括将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该大豆植物或种质包含与增强的病原体抗性相关联的、衍生自大豆登录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例如SEQ ID No:1、2或3))与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该大豆植物或种质缺乏所述遗传基因座)杂交,并任选地将包含所述遗传等位基因的子代植物与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重复回交以产生具有增强的病原体抗性的大豆植物(例如大豆)或种质,该大豆植物或种质包含与增强的ASR抗性相关联的、衍生自大豆登录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包含与增强的病原体抗性相关联的染色体区间的子代可以通过在其基因组中检测与衍生自大豆登录号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所述染色体区间相关联或与其遗传连锁的标记的存在来鉴定,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包含SEQ ID NO 1、2、3或其部分,并且该标记可以是如表1-3中描述的有利等位基因中任一个。来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R-基因可以通过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胚拯救方法(例如如美国专利7,842,850中披露的,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和通过如本文工作实例(描述胚拯救的替代方法)中描述的方法基因渗入到大豆品系中。
还提供了通过本发明的方法鉴定、产生或选择的大豆植物和/或种质,以及衍生自通过这些方法鉴定、产生或选择的大豆植物或种质的任何子代或种子。在一个实施例中,与SEQ ID NO 1、2或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染色体区间的存在相关联的分子标记可用于鉴定或选择对ASR具有抗性的植物品系。另外的所述分子标记可以位于所述染色体区间的20cM、10cM、5cM、4cM、3cM、2cM、和1cM内,或者来自如表1-3中任一个描述的与ASR抗性相关联的任何对应的有利等位基因。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子标记可以位于如表1-3中任一个描述的与ASR相关联的任何SNP标记的20cM、10cM、5cM、4cM、3cM、2cM、1cM内。
还提供了非天然存在的大豆种子、植物和/或种质,该大豆种子、植物和/或种质包含与增强的病原体(例如ASR、胞囊线虫、疫霉菌等)抗性相关联的、衍生自植物登录号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座(本文中,“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在特定实施例中,所述遗传基因座包含SEQ ID NO 1、2或3和/或如表1-3中描述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
与增强的病原体(更特别地是ASR)抗性相关联的标记可以包含以下、基本上由以下组成或由以下组成:与增强的病原体(ASR)抗性相关联的单个等位基因或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座处的等位基因的组合。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记在如SEQ ID NO:1、2或3描述的染色体区间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标记是如表1-3中描述的有利等位基因中任一个。
下面详细地解释本披露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方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披露主题至少部分涉及鉴定衍生自与增强的ASR抗性相关联的短绒野大豆登录品系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83224、PI441008、PI499939或其子代的基因组区域(例如短绒野大豆染色体20上的一个或多个染色体区间)。同样,来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83224、PI441008、PI499939或其子代的所述染色体区间可以经由体细胞胚拯救(参见例如美国专利公开2007/0261139和本文中描述胚拯救的替代方法的实例)或通过使用已经基因渗入到其基因组来自PI441001、PI441008、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遗传区域的大豆供体品系而渗入大豆品系中,其中该区域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或其部分,其中所述遗传区域的存在与针对例如ASR、SCN、茎终止(Stem termination)、茎溃疡、细菌性脓疱、根结线虫、褐茎腐病、蛙眼叶斑病(Frogeye leaf spot)或疫霉菌的增加或增强的疾病抗性相关联。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499939、PI583970、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被引入不包含所述染色体区间的大豆品系,其中所述引入在大豆品系或其子代中赋予了对疾病(例如ASR)增加的抗性,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衍生自短绒野大豆的染色体20,并且另外,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包含与增加的疾病(如ASR)抗性的性状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等位基因,其中所述等位基因分别是如下等位基因中任一个,这些等位基因分别选自如表1-3中描述的任一个。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披露涉及新颖的大豆植物,其基因组中具有选自SEQID NO:1、2、3或者其任何部分的染色体区间,其中与不包含该染色体区间的对照植物相比,该染色体区间赋予了增加的亚洲大豆锈病(ASR)抗性。本披露还涉及使用SEQ ID NO:1、2、3或其任何部分将病原体抗性传递到非抗性大豆种质或植物品系中的方法,以及选择含有SEQ ID NO:1、2、3或其任何部分的植物的方法。
本说明不旨在是可以实施本发明的所有不同方式或可以添加到本发明中的所有特征的详细目录。例如,关于一个实施例所说明的特征可以并入其他实施例中,并且关于一个特定实施例所说明的特征可以从那个实施例删除。因此,本发明预期了,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排除或省略在此陈述的任何特征或特征的组合。此外,鉴于本披露内容,本文建议的不同实施例的众多变化以及增加物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这不脱离本发明。因此,以下说明旨在阐述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并且并没有穷尽地叙述其所有排列、组合和变化。
下面列出的所有参考文献、以及在即时披露中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包括但不限于所有专利、专利申请及其出版物、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以及数据库条目(例如,GENBANK数据库条目及所有在其中可获得的注释),将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其并入程度是它们补充、解释、提供一种针对(或传授)本文采用的方法、技术和/或组合物的背景。
定义
除非另外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披露主题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相同的意义。
尽管认为以下术语可以很好地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但是提出以下定义是为了使本披露主题容易理解。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一种/一个(a/an)”或“该(the)”可以是指一种/一个或多于一种/一个。例如,“一种/一个”标记可以指一种/一个标记或多种/个标记。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且涵盖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任何及全部可能组合,连同当以可替代性(“或”)解释时组合的缺少。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约”当关于可测量的值(如质量、剂量、时间、温度等的量)使用时意指涵盖指定量的多达10%的变化。
术语“基本上由……组成”(以及其语法上的变体)当应用于本发明的多核苷酸序列时,意指由所列举的序列(例如,SEQ ID号)以及该列举的序列的5'和/或3'端上的全部十个或更少(例如,1、2、3、4、5、6、7、8、9、或10)的另外的核苷酸两者组成的一个多核苷酸序列,这样使得该多核苷酸序列的功能未实质上发生改变。该总共十个或更少的另外的核苷酸包括全部数量的两个端上加在一起的另外的核苷酸。术语“实质上发生改变”,当应用于本发明的多核苷酸时,是指与由所列举的序列组成的多核苷酸序列的表达水平相比,表达多核苷酸序列的能力增加或减少至少约50%或更多。
如本文使用的,关于植物的术语“引入”意指以任何方式完成,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基因渗入、转基因、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修饰(CRISPR)、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核酸酶(TALEN)(Feng等人2013,Joung和Sander 2013)、大范围核酸酶或锌指核酸酶(ZFN)。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野生大豆属”是指多年生大豆属植物,例如灰毛大豆(G.canescens)、银毛大豆(G.argyrea)、澎湖大豆(G.clandestine)、G.latrobeana、白色大豆(G.albicans)、G.aphyonota、沙生大豆(G.arenaria)、弯大豆(G.curvata)、弯裂片大豆(G.cyrtoloba)、扁豆荚大豆(G.dolichocarpa)、镰状大豆(G.falcate)、G.gracei、密毛大豆(G.hirticaulis)、乳绿大豆(G.lactovirens)、阔叶大豆(G.latifolia)、小叶大豆(G.microphylla)、蒙蒂-道格拉斯大豆(G.montis-douglas)、G.peratosa、G.pescadrensis、G.pindanica、G.pullenii、黄紫大豆(G.rubiginosa)、G.stenophita、G.syndetika、或短绒野大豆中任一种。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等位基因”是指在特定基因座处出现的两个或更多个不同核苷酸或核苷酸序列中的一个。
当标记与性状连锁并且当标记的存在指示了所希望的性状或性状形式是否会和/或会以什么程度发生在包含标记的植物/种质中时,则该标记与该性状“相关联”。类似地,当标记与等位基因连锁并且当标记的存在指明了等位基因是否存在于包含标记的植物/种质中时,则该标记与该等位基因“相关”。例如,“与增强的病原体抗性相关联的标记”是指其存在或不存在可用于预测植物是否和/或在何种程度上显示病原体抗性表型的标记(例如,与大豆植物中的ASR抗性“相关联的”如表1-3中描述的任何有利SNP等位基因)。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回交”和“回交的”是指一种方法,凭借该方法将子代植物反复与其亲本之一回交。在回交方案中,“供体”亲本是指具有待基因渗入的所期望的等位基因或基因座的亲本植物。“受体”亲本(使用一次或多次)或“轮回”亲本(使用两次或更多次)是指基因或基因座被基因渗入其中的亲本植物。例如,参见Ragot,M.等人,Marker-assisted Backcrossing:A Practical Example,in Techniques et Utilisations desMarqueurs Moleculaires Les Colloques[标记辅助回交:实践范例,分子标记技术和应用专题讨论会]第72卷,第45-56页(1995);以及Openshaw等人,Marker-assisted Selectionin Backcross Breeding,in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Analysis of MolecularMarker Data,”[回交育种中的标记辅助选择,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分子标记数据分析”]第41-53页(1994)。初始杂交产生F1代。术语“BC1”是指第二次使用轮回亲本,“BC2”是指第三次使用轮回亲本,以此类推。
厘摩(“cM”)是重组频率的度量单位。一个cM等于有1%的机会,一个遗传基因座处的标记会由于单代中的交换而与第二基因座处的标记分离。
如本文使用的,关于特定基因座和/或等位基因使用的术语“由……定义并包括其的染色体区间”是指由所述基因座/等位基因限定并涵盖所述基因座/等位基因的染色体区间。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杂交(cross)”或“经杂交的(crossed)”是指通过授粉融合配子以产生子代(例如,细胞、种子或植物)。该术语包括有性杂交(一个植物由另一个授粉)和自交(自花授粉,例如当花粉和胚珠是来自相同的植物时)两者。术语“使杂交(crossing)”是指通过授粉使配子融合以产生子代的行为。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栽培品种”和“品种”是指可以通过结构或遗传特点和/或表现与相同物种内的其他品种区别开的一组相似的植物。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所希望的等位基因”、“有利等位基因”和“目的等位基因”可互换使用以指与所希望的性状(例如ASR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增强的病原体抗性”或“增强的疾病抗性”是指与一种或多种对照植物(例如,亲本中的一个或两个、或缺乏与针对对应的病原体/疾病的增强的病原体抗性相关联的标记的植物)相比,尽管感染了疾病(例如亚洲大豆锈病),植物的耐受和/或繁殖能力的改善、增强或增加。增强的疾病抗性包括减少指示对应的疾病(如亚洲大豆锈病、大豆胞囊线虫、疫霉菌等)感染的症状的表达的任何机制(除了全株植物免疫或抗性)。
“优良品系”或“优良品种”是农艺学上有优势的品系,该品系是从针对有优势的农艺学表现的许多个周期的选育而产生的。众多的优良品系是可获得的并且对于大豆育种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是已知的。“优良群体”是一类优良个体或品系,其可以用来代表在给定作物物种(如大豆)的农艺学上有优势的基因型方面的现有技术。类似地,“优良种质”或种质的优良品种是农艺学上有优势的种质,通常源自和/或能够产生具有有优势的农艺学表现的植物,例如现有的或新开发的大豆优良品系。
“优良”植物是来自优良品系的任何植物,因此优良植物是来自优良品种的代表性植物。农民或大豆育种者可商购的优良大豆品种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AG00802、A0868、AG0902、A1923、AG2403、A2824、A3704、A4324、A5404、AG5903、AG6202、AG0934;AG1435;AG2031;AG2035;AG2433;AG2733;AG2933;AG3334;AG3832;AG4135;AG4632;AG4934;AG5831;AG6534;和AG7231(阿斯格罗种子公司(Asgrow Seeds),德梅因(Des Moines),爱荷华州,美国);BPR0144RR、BPR 4077NRR和BPR 4390NRR(生物植物研究所(Bio Plant Research),营点(Camp Point),伊利诺伊州,美国);DKB17-51和DKB37-51(迪卡白遗传公司(DeKalbGenetics),迪卡尔布(DeKalb),伊利诺伊州,美国);DP 4546RR、和DP 7870RR(三角洲和松树陆地公司(Delta&Pine Land Company),卢博克市(Lubbock),德克萨斯州,美国);JG03R501、JG 32R606C ADD和JG 55R503C(JGL有限公司(JGL Inc.),格林卡斯尔(Greencastle),印第安纳州,美国);NKS 13-K2(先正达种子公司NK部门(NK Division ofSyngenta Seeds),黄金谷(Golden Valley),明尼苏达洲,美国);90M01、91M30、92M33、93M11、94M30、95M30、97B52、P008T22R2;P16T17R2;P22T69R;P25T51R;P34T07R2;P35T58R;P39T67R;P47T36R;P46T21R;和P56T03R2(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Pioneer Hi-BredInternational),庄士敦(Johnston),爱荷华州,美国);SG4771NRR和SG5161NRR/STS(大豆遗传学有限责任公司(Soygenetics,LLC,),拉斐特(Lafayette),印第安纳州,美国);S00-K5、S11-L2、S28-Y2、S43-B1、S53-A1、S76-L9、S78-G6、S0009-M2;S007-Y4;S04-D3;S14-A6;S20-T6;S21-M7;S26-P3;S28-N6;S30-V6;S35-C3;S36-Y6;S39-C4;S47-K5;S48-D9;S52-Y2;S58-Z4;S67-R6;S73-S8;和S78-G6(先正达种子公司,亨德森市(Henderson),肯塔基州,美国);Richer(北极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Northstar Seed Ltd.),亚伯达省(Alberta),加拿大);14RD62(斯汀种子公司(Stine Seed Co.),爱荷华州,美国);或Armor 4744(阿莫尔种子有限责任公司(Armor Seed,LLC),阿拉斯加州,美国)。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农艺学上优良的”意指具有许多可区分性状(例如出苗、活力、营养活力、疾病抗性、结实(seed set)、可立性、产量和脱粒性)的基因型,其允许生产者收获具有商业意义的产物。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商业上显著的产量”或“农艺学上可接受的产量”是指商业对比(check)品种如AG2703或DKB23-51的至少100%的谷物产量。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外来的”、“外来的品系”和“外来的种质”是指不是优良的任何植物、品系或种质。通常,外来的植物/种质不是衍生自任何已知的优良植物或种质,而是选择的以将一个或多个所希望的遗传元件引入育种程序(例如,将新颖的等位基因引入育种程序中)。
“遗传图谱”是对给定物种内的一个或多个染色体上的基因座之间的遗传连锁关系的描述,通常以图表或表格形式描绘。对于每个遗传图谱,基因座之间的距离是通过它们之间的重组频率来测量的。基因座之间的重组可以使用各种标记来检测。遗传图谱是定位群体、所用标记的类型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每个标记的多态性潜力的产物。一个遗传图谱与另一个遗传图谱的基因座之间的顺序和遗传距离可以不同。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基因型”是指与可观察到的和/或可检测的和/或所表现的性状(表型)形成对照,在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座处的个体(或个体组)的遗传组成。基因型由个体遗传自其亲本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基因座的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定义。术语基因型可以用来指单一基因座处、多个基因座处的个体的遗传组成,或者更普遍地,术语基因型可以用来指其基因组中所有基因的个体遗传构成。可以例如使用标记来间接表征基因型和/或通过核酸测序来直接表征基因型。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种质”是指属于或来自个体(例如,植物)、个体群体(例如,植物品系、品种或家族)、或来源于品系、品种、物种或培养物的克隆的遗传物质。种质可以是生物体或细胞的部分,或可以从该生物或细胞中分离。通常,种质提供了具有特定分子构成的遗传物质,该分子构成提供了对于生物体或细胞培养物的一些或所有遗传品质而言的物理基础。如本文使用的,种质可以是指可以从中生长新植物的种子、细胞(包括原生质体和愈伤组织)、或组织,以及可以培养成全株植物的植物部分(例如,茎、芽、根、叶等)。
“单倍型”是多个遗传基因座处个体的基因型,即等位基因的组合。典型地,定义单倍型的遗传基因座在物理和遗传上是连锁的,即在同一染色体区段上。术语“单倍型”可以指特定基因座(例如单标记基因座)处的多态性,或者是沿着染色体区段的多个基因座处的多态性。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杂合的”是指如下遗传状态,其中不同的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应基因座处。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纯合的”是指如下遗传状态,其中相同的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应基因座处。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杂种”是指当至少两个遗传上不相同的亲本杂交时产生的种子和/或植物。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近交”是指基本上纯合的植物或种类。术语可以是指在整个基因组中基本上纯合的植物或品种,或者相对于特别目的基因组部分是基本上纯合的植物或植物品种。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indel”是指在一对核苷酸序列中的插入或缺失,其中第一序列可被称为具有相对于第二序列的插入,或第二序列可被称为具有相对于第一序列的删除。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基因渗入(introgression)”、“使基因渗入(introgressing)”和“经基因渗入的(introgressed)”是指使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座的所期望的等位基因或所期望的等位基因的组合从一个遗传背景到另一个遗传背景的自然和人工传送。例如,可以通过相同物种的两个亲本之间的有性杂交将指定基因座处的所希望的等位基因传送给至少一个子代,其中这些亲本中的至少一个在其基因组内具有该所希望的等位基因。可替代地,例如,等位基因的传送可以通过两个供体基因组之间的重组而发生,例如在融合的原生质体中,其中至少一个供体原生质体在其基因组中具有所希望的等位基因。所希望的等位基因可以是标记的经选择的等位基因、QTL、转基因等。包括所希望的等位基因的后代可以重复地与具有一个所希望的遗传背景的品系回交,并且对于所希望的等位基因进行选择,其中结果是所希望的等位基因变得在一个所希望的遗传背景中是固定的。例如,与增强的ASR耐受性相关联的标记可以从供体基因渗入到不具有疾病抗性的轮回亲本中。然后可以将得到的后代重复回交并选择,直到该子代在轮回亲本背景中具有一个或多个ASR耐受性等位基因。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连锁”是指一个标记基因座与另一个标记基因座或一些其他基因座(例如,ASR耐受性基因座)的相关联程度。分子标记与表型之间的连锁关系可以作为“概率”或“调整的概率”给出。连锁可以表示为所希望的限值或范围。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标记以小于约50、40、30、25、20或15个图距单位(或cM)分开时,则任何标记与任何其他标记(遗传上和物理上)连锁。例如,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与ASR抗性染色体区间(这些染色体区间包含SEQ ID NO 1-3的任一个的核苷酸序列)紧密连锁的标记基因座。
在本发明的一些方面中,限定连锁的包括范围(例如,从约10cM和约20cM、从约10cM和约30cM、或从约10cM和约40cM)是有利。标记与第二基因座的连锁越紧密,标记对第二基因座的指示效果越好。因此,“紧密连锁的基因座”(如标记基因座和第二基因座)展示约10%、9%、8%、7%、6%、5%、4%、3%、或2%或更少的基因座间重组频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关的基因座展示约1%或更少(例如,约0.75%、0.5%、0.25%或更少)的重组频率。定位于相同染色体并且具有使得两个基因座之间的重组以小于约10%(例如,约9%、8%、7%、6%、5%、4%、3%、2%、1%、0.75%、0.5%、或0.25%或更少)的频率发生的距离的所述两个基因座也可被认为是彼此“邻近的”。因为一个cM是显示1%的重组频率的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因此任何标记与紧密接近(例如,以等于或小于约10cM的距离)的任何其他标记紧密连锁(遗传上和物理上)。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紧密连锁的标记可以相互定位为约9cM、8cM、7cM、6cM、5cM、4cM、3cM、2cM、1cM、0.75cM、0.5cM或0.25cM或更少。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连锁不平衡”是指遗传基因座或性状(或两者)的非随机分离。在任一情况下,连锁不平衡意味着相关联的基因座沿着一段染色体在物理上足够接近,以便它们以高于随机(即非随机)的频率一起分离(在共分离的性状的情况下,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座彼此足够接近)。显示连锁不平衡的标记被认为是连锁的。连锁的基因座超过50%的时间(例如从约51%至约100%的时间)进行共分离。换句话说,共分离的两个标记具有小于50%(并且根据定义,在相同染色体上分离小于50cM)的重组频率。如本文使用的,连锁可以存在于两个标记之间,或可替代地,标记和表型之间。标记基因座可以与性状(例如亚洲大豆锈病)“相关联”(连锁)。例如,分子标记与目的性状的连锁的程度被测量为该分子标记与该表型的共分离的统计概率。
连锁不平衡最常见地用量度r2评估,该量度r2使用以下文献中描述的公式计算:Hill和Robertson,Theor.Appl.Genet.[理论和应用遗传学]38:226(1968)。当r2=1时,两个标记基因座间存在完全的连锁不平衡,意味着所述标记还未进行重组分离并且具有相同的等位基因频率。r2大于1/3的值指示足够强的连锁不平衡对于定位是有用的。Ardlie等人,Nature Reviews Genetics[遗传学自然评论]3:299(2002)。因此,当成对标记基因座间的r2值大于或等于约0.33、0.4、0.5、0.6、0.7、0.8、0.9、或1.0时,等位基因处于连锁不平衡。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连锁平衡”描述其中两个标记独立地分离的情况,即,在子代中随机分配。显示连锁平衡的标记被认为是不连锁的(无论它们是否位于相同染色体上)。
“基因座”是基因或标记或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因座可以涵盖一个或多个核苷酸。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标记”和“遗传标记”可互换使用,以指已经与表型、性状或性状形式相关联的核苷酸和/或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实施例中,标记可以与等位基因或目的等位基因相关联,并且可以指示细胞或生物体中等位基因或目的等位基因的存在或不存在。标记可以是但不限于等位基因、基因、单倍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简单序列重复(SSR)、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切割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Rafalski和Tingey,Trends in Genetics[遗传学趋势]9:275(1993))、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Vos等人,Nucleic Acids Res.[核酸研究]23:4407(199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Brookes,Gene[基因]234:177(1993))、序列表征扩增区(SCAR)(Paran和Michelmore,Theor.Appl.Genet.[理论和应用遗传学]85:985(1993))、序列标记位点(STS)(Onozaki等人,Euphytica[润色咨询]138:255(2004))、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Orita等人,Proc.Natl.Acad.Sci.USA[美国国立科学院院报]86:2766(1989))、简单序列间重复(ISSR)(Blair等人,Theor.Appl.Genet.[理论和应用遗传学]98:780(1999))、反转录转座子间扩增多态性(IRAP)、反转录转座子微卫星扩增多态性(REMAP)(Kalendar等人,Theor.Appl.Genet.[理论和应用遗传学]98:704(1999))、染色体区间或RNA切割产物(如Lynx标签)。标记可以存在于基因组核酸或表达的核酸(例如EST)中。术语标记还可以指用作根据本领域熟知的方法用于扩增、杂交和/或检测核酸分子的用作探针或引物(例如引物对)的核酸。大量的大豆分子标记是本领域已知的,并且是已公开的或可以从各种来源如SoyBase互联网资源获得。
可以通过本领域中公认的方法检测对应于群体成员之间的遗传多态性的标记。这些方法包括,例如核酸序列、杂交方法、扩增方法(例如基于PCR的序列特异性扩增方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RFLP)、同功酶标记检测、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ASH)进行的多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植物基因组的扩增可变序列检测、自主序列复制检测、简单重复序列检测(SSR)、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SNP)、和/或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AFLP)。已知公认的方法也用于检测表达的序列标签(EST)和衍生自EST序列的SSR标记,以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标记等位基因”,也描述为“标记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可以指在群体中对标记基因座而言是多态性的该标记基因座处发现的多个多态性核苷酸序列中的一个。
“标记辅助选择”(MAS)是基于标记基因型选择表型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标记基因型用于鉴定将被选择用于繁育程序或用于种植的植物。在一些实施例中,标记基因型用于鉴定将不被选择用于繁育程序或用于种植的植物(即,反选植物(counter-selectedplant)),允许它们从繁育/种植群体中去除。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标记基因座(marker locus和marker loci)”是指在其中可以找到一个或多个特异性标记的生物基因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定染色体定位。标记基因座可用于追踪第二连锁基因座(例如编码或有助于表型性状表达的连锁基因座)的存在。例如,标记基因座可以用来监测在基因座(如QTL或单一基因)处的等位基因的分离,这些等位基因遗传地或物理地连锁至该标记基因座上。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标记探针”和“探针”是指可用于检测标记基因座内一个或多个特定等位基因的存在的核苷酸序列或核酸分子(例如,通过核酸杂交与该标记或标记基因座中的所有或部分互补的核酸探针)。包含约8、10、15、20、30、40、50、60、70、80、90、100或更多个连续核苷酸的标记探针可用于核酸杂交。可替代地,在一些方面,标记探针是指能够区别(即基因分型)存在于标记基因座处的特定等位基因的任何类型的探针。
如本文使用的,当鉴定连锁基因座时,术语“分子标记”或“基因标记”可以用于指如上文定义的遗传标记,或其用作参照点的编码产物(例如,蛋白质)。分子标记能够源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或表达的核苷酸序列(例如来自剪接的RNA、cDNA等)。该术语也指与标记序列互补或与位于其侧翼的核苷酸序列,例如,用作能够扩增标记序列的探针和/或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例如根据沃森-克里克碱基配对原则,当核苷酸序列在溶液中特异性杂交时,所述核苷酸序列是“互补的”。当位于indel区域上时,本文所述的标记中的一些也称为杂交标记。这是因为,根据定义,该插入区域是关于不具有该插入的植物的多态性。因此,该标记仅需要指示该indel区域是否存在。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标记检测技术来鉴定这种杂交标记,例如,用于本文提供的实例中的SNP技术。
“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任何品种的大豆。可以通过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法产生“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转化大豆植物或种质、转染大豆植物或种质并将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与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杂交。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异源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可以包含天然存在的核苷酸序列的一个或多个非天然存在的拷贝(即天然存在于大豆中的基因的外来拷贝)。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可以包含两种或更多种天然存在的核苷酸序列的非天然组合(即,在同一大豆中不天然存在的两种或更多种天然存在的基因,例如在大豆品系中未发现的基因)。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引物”是指当置于诱导合成引物延伸产物的条件(例如在核苷酸和用于聚合的试剂(如DNA聚合酶)的存在下并且在合适的温度和pH)下时能够退火至核酸靶并用作DNA合成的启动点的寡核苷酸。为了在延伸和/或扩增中获得最大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物(在一些实施例中是延伸引物,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是扩增引物)是单链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物是寡脱氧核苷酸。引物通常足够长以在用于聚合的试剂存在下引发延伸和/或扩增产物的合成。引物的最小长度可以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该引物的温度和组成(A/T对比G/C含量)。在扩增引物的情况下,这些扩增引物通常作为由一个正向和一个反向引物组成的一对双向引物提供,或作为DNA扩增领域中(例如在PCR扩增中)常用的一对正向引物提供。如此,应该理解的是,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引物”可以指超过一种引物,特别是在关于待扩增的靶区域的一个或多个末端序列的信息中存在一些歧义的情况下。因此,“引物”可以包括含有代表该序列中的可能变异的序列的引物寡核苷酸的集合,或包括允许典型的碱基配对的核苷酸。可以通过任何本领域已知的合适的方法来制备引物。用于制备特异性序列的寡核苷酸的方法是本领域已知的,并且包括例如适当的序列的克隆和限制以及直接化学合成。化学合成方法可以包括例如美国专利号4,458,066中披露的磷酸二酯或三酯法、二乙基氨基磷酸酯法和固相支持体法。若需要,可以通过并入可检测部分,例如光谱部分、荧光部分、光化学部分、生物化学部分、免疫化学部分或化学部分来标记引物。可以对如表1-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任何有利SNP产生诊断ASR抗性(即能够基于ASR抗性等位基因的存在来鉴定或选择)的引物。PCR方法在手册中已经很好地描述,并且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通过PCR扩增后,可以通过与探针多核苷酸杂交来检测靶多核苷酸,所述探针多核苷酸在严格至中度严格的杂交和洗涤条件下与靶序列形成稳定的杂交体。如果预期探针与靶序列基本上完全互补(即,约99%或更多),则可以使用严格条件。如果预期有一些错配,例如如果预期变体品种会导致探针不完全互补,则可以降低杂交的严格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条件以排除非特异性/偶然结合。影响杂交的条件和针对非特异性结合选择的条件是本领域已知的,并且描述于例如Sambrook和Russell(2001)中。Molecular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分子克隆:实验室手册],第三版,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冷泉港实验室,纽约,美国。通常,较低的盐浓度和较高温度的杂交和/或洗涤增加了杂交条件的严格性。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表型”、“表型性状”或“性状”是指生物体的一种或多种性状和/或表现。表型是对于裸眼或通过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其他评价手段(例如,显微术、生物化学分析、或电子机械测定)可以观察的表现。在一些情况中,表型或性状直接由单一基因或遗传基因座控制,即,“单基因性状”。在其他情况下,表型或性状是多个基因的结果。应当指出,如本文使用的,术语“疾病抗性表型”考虑了可能影响对应的疾病的环境条件,这样使得该效应是真实且是可重复的。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植物”可以是指全株植物、其任何部分、或从植物衍生的细胞或组织培养物。因此,术语“植物”可以指以下中的任一项:全株植物、植物组分或器官(例如,根、茎、叶、芽、花、荚等)、植物组织、种子和/或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是从植物取得的植物细胞,或者是通过培养从取自植物的细胞衍生的植物细胞。因此,术语“大豆植物”可以是指整株大豆植物、大豆植物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例如,根、根尖、茎、叶、芽、花、豆荚、种子、子叶等)、大豆植物细胞、大豆植物原生质体和/或大豆植物愈伤组织。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植物部分”包括但不限于胚、花粉、种子、叶、花(包括但不限于花药、胚珠等)、果实、茎或枝、根、根尖、细胞(包括在植物和/或植物部分中完整的细胞)、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物、植物愈伤组织、植物团块等。因此,植物部分包括可以再生成大豆植物的大豆组织培养物。另外,如本文所使用的,“植物细胞”是指植物的结构和生理学单位,包括细胞壁并且也可以指原生质体。本发明的植物细胞可以处于分离的单细胞形式,或者可以是培养的细胞,或者可以是作为较高级的组织单位(如,例如,植物组织或植物器官)的一部分。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多态性”是指基因座处的核苷酸序列中的变异,其中所述变异太常见,而不仅仅是由于自发突变。多态性可以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或插入/缺失多态性(本文中也称为“indel”)。另外,该变异可以在转录谱或甲基化模式中。可以通过在两个或更多个种质条目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因座处进行核苷酸序列比较来确定核苷酸序列的一个或多个多态性位点。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紧密连锁”是指连锁标记在给定标记的情况下显示约10%或更低的交换频率(例如,该给定标记在紧密连锁的ASR标记的约10cM内)。换言之,紧密连锁的基因座在至少约90%的时间共分离。关于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可以将紧密连锁的标记分开例如约1兆碱基(Mb;1百万个核苷酸)、约500千碱基(Kb;1000个核苷酸)、约400Kb、约300Kb、约200Kb、约100Kb、约50Kb、约25Kb、约10Kb、约5Kb、约4Kb、约3Kb、约2Kb、约1Kb、约500个核苷酸、约250个核苷酸或更少。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群体”是指共享共同的遗传衍生(genetic derivation)的植物的遗传上异质的集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子代”和“子代植物”是指从一个或多个亲本植物通过无性或有性繁殖产生的植物。子代植物可以通过克隆或单一亲本植物自交,或者通过两种亲本植物杂交来获得。
如本文所用,术语“参考序列”是指用作核苷酸序列比较的基础的确定的核苷酸序列。例如通过对在一个或多个目的基因座处的多个品系进行基因分型、在序列比对程序中比对这些核苷酸序列并且然后可以获得比对的共有序列来获得标记的参比序列。因此,参比序列鉴定基因座处等位基因中的多态性。参比序列可以不是来自任何特定生物体的实际核酸序列的拷贝;然而,对于设计针对一个或多个基因座中的实际多态性的引物和探针是有用的。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疾病耐受性”和“疾病抗性”是指尽管感染了对应的疾病,植物的耐受和/或繁殖能力。当关于种质使用时,这些术语是指尽管感染了对应的疾病,由该种质产生的植物的耐受和/或繁殖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染的疾病抗性大豆植物可以与未感染的大豆植物一样(或几乎同样)产生。通常,如果植物或种质显示“增强的病原体抗性”,则标记为“疾病抗性”。
标记的“不利等位基因”是与所述不利植物表型分离的标记等位基因,因此提供了鉴定能从育种程序或种植中移除的植物的益处。例如,人们可以从植物繁育程序计划中消除携带针对ASR抗性不利等位基因的植物品系。
“PI441001、PI441008、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是指短绒野大豆植物登录号PI441001、PI441008、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
遗传作图
与特定表型(如疾病抗性)相关联的遗传基因座可以被定位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通过鉴定与目的性状共分离的标记或标记簇,繁育人员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标记(称为标记辅助选择或“MAS”的方法)来迅速选择所希望的表型。繁育人员也可以使用此类标记来在计算机上模拟设计基因型并实施全基因组选择。
本发明提供了与增强的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标记。可以使用这些标记和/或其他连锁标记的检测来鉴定、选择和/或生产疾病抗性(更特别地ASR抗性)植物和/或从育种程序或种植中消除不具有疾病抗性的植物。
与增强的疾病抗性相关联的短绒野大豆遗传基因座
本文鉴定了与增强的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标记(参见表1-3,指示与增强的ASR抗性相关联的有利标记)。本发明的标记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座处的单个等位基因或等位基因的组合(例如,来自表1-3的有利标记的任何组合)。例如,标记可以包含位于第一染色体区间(例如SEQ ID NO:1)内的一个或多个标记等位基因和位于第二染色体区间(例如SEQ ID NO:2或SEQ ID NO:3)内的一个或多个标记等位基因。
标记辅助选择
标记可以用于各种植物繁育应用。参见,例如Staub等人,Hortscience[园艺科学]31:729(1996);Tanksley,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植物分子生物学导报]1:3(1983)。主要的目的领域之一是使用标记辅助选择(MAS)增加回交和基因渗入的效率。通常,MAS利用已被鉴定为具有与所希望的性状共分离的显著可能性的遗传标记。推测此类标记位于产生所希望的表型的一种或多种基因中/附近,并且它们的存在表明该植物将具有所希望的性状。预计具有该标记的植物将所希望的表型转移到它们的子代中。
展示出与影响所希望的表型性状的基因座连锁的标记为在植物群体中选择性状提供了有用工具。在表型难以测定或在植物发育的后期阶段发生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由于DNA标记测定比田间表型分析更省力并且占用的物理空间更小,可测定更大的群体,增加了发现具有从供体品系移动至受体品系的靶区段的重组体的概率。连锁越紧密,标记越有用,这是因为重组不太可能发生于该标记与造成或引起该性状的基因之间。使用侧翼标记降低发生误报选择的几率。理想情况是致病性基因本身内具有标记,使得标记和基因之间的重组不能发生。此类标记称为“完美标记”。
当基因通过MAS渗入时,不仅引入了基因而且引入了侧接区域。Gepts,Crop Sci[作物科学]42:1780(2002)。这称为“连锁累赘”。在供体植物与受体植物极不相关联的情况下,这些侧接区域携带可以编码农艺学上不需要的性状的附加基因。即便与优良大豆品系回交多个周期后,该“连锁累赘”也可以导致产量下降或其他负面农艺学特征。这有时也称为“产量累赘”。侧接区域的大小可以通过附加的回交而减小,虽然这并不总是成功的,因为繁育人员不能控制该区域或重组断点的大小。Young等人,Genetics[遗传学]120:579(1998)。在经典繁育中,通常只是偶然地,选择了有助于减小供体区段大小的重组。Tanksley等人,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7:257(1989)。即使在20次回交后,可能找到相当大的仍然与所述基因连锁的供体染色体碎片被选择。然而如果使用标记的话,就可以选取那些在目的基因附近经历了重组的稀有个体。在150株回交植物中,有95%的机会,至少一株植物将经历该基因的1cM(基于单次减数分裂图距)内的杂交。标记允许明确鉴定这些个体。使用300株植物的一次附加回交,在该基因另一侧的1cM单次减数分裂图距内有95%的杂交概率,从而产生在基于单次减数分裂图距的小于2cM的靶基因附近的区段。这用标记可以在两代中实现,而不用标记时则需要平均100代。参见Tanksley等人,同上。当基因的确切定位已知时,围绕该基因的侧接标记可用于在不同的群体大小中对重组进行选择。例如,在更小的群体中,预期重组可以进一步远离该基因,因此需要更远端的侧接标记来检测该重组。
包含密度增强的公开大豆标记的大豆基因组的整合连锁图谱的可用性促进了大豆遗传定位和MAS。
在所有分子标记类型中,SNP是最丰富的,并且具有提供最高遗传图谱分辨率的潜力。Bhattramakki等人,Plant Molec.Biol.[植物分子生物学]48:539(2002)。能以所谓的“超高通量”方式测定SNP,因为它们不需要大量的核酸,并且该测定的自动化是直接的。SNP也有成为相对低成本的系统的益处。这三个因素一起使得将SNP用于MAS中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可利用如下几种方法用于SNP基因分型,包括但不限于:杂交、引物延伸、寡核苷酸连接、核酸酶切割、微测序和编码球(coded sphere)。此类方法已经在各种公开中综述:Gut,Hum.Mutat.[人类突变]17:475(2001);Shi,Clin.Chem.[临床化学]47:164(2001);Kwok,Pharmacogenomics[药物基因组学]1:95(2000);Bhattramakki和Rafalski,Discovery andapplication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markers in plants[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在植物中的发现和应用],在Plant Genotyping:The DNA Fingerprinting ofPlants[植物基因分型:植物DNA指纹图谱],CABI出版社,瓦林福德(Wallingford)(2001)。大范围的可商购的技术利用这些和其他方法询问SNP,包括MasscodeTM(德国凯杰公司(Qiagen),Germantown,MD)、Invader(好乐杰公司(Hologic),麦迪逊,WI)、SnapShot(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pplied Biosystems),福斯特市,CA)、Taqman(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pplied Biosystems),福斯特市,CA)和BeadarraysTM(亿明达公司(Illumina),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州)。
可以使用序列内或跨连锁序列的许多SNP等位基因一起来描述任何特定基因型的单倍型。Ching等人,BMC Genet.[BMC基因组学]3:19(2002);Gupta等人,(2001),Rafalski,Plant Sci.[植物科学]162:329(2002b)。单倍型可以比单个SNP更具信息性,并且可以更详细地描述任何特定的基因型。例如,对于特定的疾病抗性品系或品种,单个SNP可以是等位基因“T”,但等位基因“T”也可以出现在用于轮回亲本的大豆育种群体中。在这种情况下,连锁SNP的等位基因的组合可以更具信息性。一旦将独特的单倍型分配给供体染色体区域,该单倍型可以用于该群体或其任何亚群中以确定个体是否具有特定的基因。使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自动化高通量标记检测平台使得该方法高效且有效。
本发明的标记可以用于标记辅助选择方案中以鉴定和/或选择具有增强的亚洲大豆锈病抗性的子代。此类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基本上由以下组成、或由以下组成:将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与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杂交,其中该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包含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对2161011一致,或其中该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2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1300971一致,或其中该染色体区间与SEQID NO:3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544693一致;并且选择具有该标记的子代植物。第一和第二大豆植物之一或两者可以是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是优良大豆品种的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的基因组与优良大豆品种的基因组是至少约50%、55%、60%、65%、70%、75%、80%、85%、90%、95%、97%、99%或100%同一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大豆植物包含如下染色体区间: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对2161011一致,或其中该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2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1300971一致,或其中该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3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544693一致,其中该染色体区间进一步包含如表1-3中任一个描述的至少一个等位基因。
用于鉴定和/或选择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基本上由以下组成、或由以下组成:检测与增强的ASR耐受性相关联的标记的存在。标记可以在从植物或种质取得的任何样品中检测到,该植物或种质包括但不限于整个植物或种质、所述植物或种质的一部分(例如来自所述植物或种质的种子切片、叶片冲压片(leaf punch disk)或细胞)或来自所述植物或种质的核苷酸序列。可以使用本领域已知的任何现有或未来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方法:用锋利的刀片去除一部分胚乳、在种子中钻一个小孔并收集所得粉末,用激光切割这些种子并冲压叶圆片)从植物或种质中取得这种样品。大豆植物可以是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大豆植物或种质的基因组与优良大豆品种的基因组是至少约50%、55%、60%、65%、70%、75%、80%、85%、90%、95%、97%、99%或100%同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样品中检测的标记可以包含以下、基本上由以下组成、或由以下组成:位于染色体区间内的一种或多种标记等位基因,该染色体区间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
1)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2161011一致;或
2)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2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1300971一致;或
3)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3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544693一致;或
4)大豆中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从SNP标记跨越20cM、15cM、10cM、5cM、1cM、0.5cM的染色体区间,其中该SNP标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表1-3中显示的任何有利SNP标记。
用于产生疾病抗性大豆植物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基本上由以下组成、或由以下组成:在种质中检测与增强的疾病(例如ASR)抗性相关联的标记,其中所述标记选自表1-3,或其中该标记是与表1-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并从所述种质产生大豆植物的任何标记的紧密连锁的基因座。标记可以在从种质取得的任何样品中检测到,该种质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种质的一部分(例如来自所述种质的种子切片或细胞)或来自所述种质的核苷酸序列。可以使用本领域已知的任何现有或未来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方法:用锋利的刀片去除一部分胚乳、在种子中钻一个小孔并收集所得粉末,用激光切割这些种子并冲压叶圆片)从种质中取得这种样品。种质可以是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种质的基因组与优良大豆品种的基因组是至少约50%、55%、60%、65%、70%、75%、80%、85%、90%、95%、97%、99%或100%同一性。然后,从根据本领域熟知的用于育种和从种质产生植物的方法鉴定为具有与增强的疾病(例如ASR)抗性相关联的标记的种质来产生疾病抗性大豆植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种质中检测的标记可以包含以下、基本上由以下组成、或由以下组成:位于染色体区间内的一种或多种标记等位基因,该染色体区间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
1)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2161011一致;或
2)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2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1300971一致;或
3)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3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544693一致;或
4)大豆中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从SNP标记跨越20cM、15cM、10cM、5cM、1cM、0.5cM的染色体区间,其中该SNP标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表1-3中显示的任何有利SNP标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种质中检测的标记可以包含选自表1-3的任一个的一个或多个标记等位基因、基本上由其组成、或由其组成。
用于产生和/或选择亚洲大豆锈病抗性/耐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的方法可以包括使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与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杂交,其中所述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包含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染色体区间:
1)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2161011一致;或
2)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2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1300971一致;或
3)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3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544693一致;或
4)大豆中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从SNP标记跨越20cM、15cM、10cM、5cM、1cM、0.5cM的染色体区间,其中该SNP标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表1-3中显示的任何有利SNP标记。
5)大豆中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从SNP标记跨越20cM、15cM、10cM、5cM、1cM、0.5cM的染色体区间,其中该SNP标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表1-3中显示的任何SNP标记;并且与不包含该染色体区间的第二大豆植物杂交,然后产生具有增加的ASR抗性的子代植物。第一或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之一或两者可以是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是优良大豆品种的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的基因组与优良大豆品种的基因组是至少约50%、55%、60%、65%、70%、75%、80%、85%、90%、95%、97%、99%或100%同一性。
本文还提供了将与增强的疾病(例如ASR、SCN、SDS、RKN、疫霉菌等)抗性/耐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渗入到大豆植物中的方法。用于将与增强的疾病(例如ASR、SCN、SDS、RKN、疫霉菌等)抗性/耐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渗入到大豆植物或种质中的此类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基本上由以下组成、或由以下组成:将包含所述等位基因(供体)(其中所述等位基因选自表1、表2、表3中列出的任何等位基因)或与表1-3中列出的标记“紧密接近”的标记的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与缺乏所述等位基因的第二大豆植物或种质(轮回亲本)杂交,并且将包含所述等位基因的子代与轮回亲本反复回交。可以通过在其基因组中检测与增强的疾病(例如ASR、SCN、SDS、RKN、疫霉菌等)抗性/耐受性相关联的标记的存在来鉴定包含所述等位基因的子代。标记可以在从子代取得的任何样品中检测到,该子代包括但不限于所述子代的一部分(例如来自所述植物或种质的种子切片、叶片冲压片或细胞)或来自所述子代的核苷酸序列。可以使用本领域已知的任何现有或未来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方法:用锋利的刀片去除一部分胚乳、在种子中钻一个小孔并收集所得粉末,用激光切割这些种子并冲压叶圆片)从子代中取得这种样品。供体或轮回亲本之一或两者可以是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轮回亲本是优良大豆品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轮回亲本的基因组与优良大豆品种的基因组是至少约50%、55%、60%、65%、70%、75%、80%、85%、90%、95%、97%、99%或100%同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鉴定包含与增强的疾病(例如ASR、SCN、SDS、RKN、疫霉菌等)抗性/耐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的子代的标记可以包含以下、基本上由以下组成、或由以下组成:位于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染色体区间内的一个或多个标记等位基因:
1)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2161011一致;或
2)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2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1300971一致;或
3)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3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544693一致;或
4)大豆中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从SNP标记跨越20cM、15cM、10cM、5cM、1cM、0.5cM的染色体区间,其中该SNP标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表1-3中显示的任何有利SNP标记;或
5)大豆中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从SNP标记跨越20cM、15cM、10cM、5cM、1cM、0.5cM的染色体区间,其中该SNP标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表1-3中显示的任何SNP标记或与所述区间1-3紧密接近的任何紧密连锁的标记。
在一些实施例中,标记可以包含以下、基本上由以下组成、或由以下组成:位于至少两个不同染色体区间的标记等位基因。例如,标记可以包含位于由表1中的任何两个标记、位于表2中的任何两个标记、表3中的任何两个标记所定义并包括它们的染色体区间中的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
以下是本发明所考虑和涵盖的示例性实施例:
1.优良大豆植物,其基因组中具有染色体,其中该染色体包含在所述植物中赋予ASR抗性的SEQ ID NO:1-3中任一个或其任何部分;在一些情况中,该区间将先前衍生自野生大豆属植物(例如短绒野大豆),并且在另外的情况下,野生大豆属植物选自植物登录PI441001、PI499939、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或PI483224中任一个,其中与不包含所述染色体区间的对照植物相比,所述染色体区间赋予增加的亚洲大豆锈病(ASR)抗性;另外,在一个实例中,优良大豆属植物通过以下产生:a)在大豆植物和短绒野大豆植物之间进行非天然杂交,其中“非天然杂交”意指两个没有进一步干预(例如,如实例3中描述的胚拯救)则不会产生活的后代的物种之间的杂交,如;a)基本上如实例3描述的进行胚拯救以产生双二倍体植物;b)将b)的双二倍体植物与大豆植物回交至少1个回交代(优选BC4),导致产生在其基因组中基因渗入一个或多个所述染色体区间的优良大豆植物;另外,所述优良大豆植物可以具有20个染色体对或可维持来自短绒野大豆且继承所述区间的染色体对以在所述优良大豆植物中赋予ASR抗性。
2.如实施例1所述的植物,其中该染色体区间包含SEQ ID NO:1、2、3或其任何部分,其中所述部分赋予优良大豆植物ASR抗性。
3.如实施例1-2所述的植物,其中该染色体区间包含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SNP标记,其中所述SNP标记与如表1-3中所列出的有利SNP标记中任一个一致;或者在另一个变化中,单倍型包含至少2个与ASR抗性相关联的SNP标记,并且另外,其中该至少2个SNP标记选自如表1-3中列出的任何有利SNP标记。
4.如实施例1-3所述的植物,其中该染色体区间衍生自短绒野大豆染色体20。
5.如实施例1-4所述的植物,其中该染色体区间对应于包含SEQ ID NO:1-3或其部分的野生大豆属和/或短绒野大豆基因组内位置,其中所述部分在所述优良大豆植物中赋予了增加的ASR抗性。
6.如实施例1-5所述的植物,其中该优良大豆植物进一步显示出对选自以下的任一个胁迫的抗性:疾病(如白粉病、终极腐霉菌、疫霉根腐病、叶斑病、稻瘟病、褐斑病、根结线虫、大豆胞囊线虫、大豆脉坏死病毒、大豆茎溃疡病、大豆猝死综合征、叶瘟和穗瘟、锈病、蛙眼叶斑病、褐茎腐病、镰刀菌或纹枯病);昆虫有害生物(如粉虱、蚜虫、麦蛞蝓、甘蔗螟、绿蚜或蚜虫);非生物胁迫(如耐旱性、水淹、高水平盐度、重金属、铝、锰、镉、锌、UV-B、硼、缺铁失绿症或耐寒性(即极端温度)),并且另外,其中从所述染色体区间赋予了所述对胁迫的抗性。
7.如实施例1-6所述的植物,其中通过分子标记选择来选择或鉴定所述植物的至少一个亲本品系,其中基于位于所述染色体区间内或与其紧密相关联的分子标记的存在来选择或鉴定所述亲本品系,所述染色体区间对应于SEQ ID NO:1-3中任一个。
8.如实施例7所述的植物,其中该分子标记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或微卫星。
9.如实施例7-8所述的植物,其中该分子标记是SNP标记,并且该分子标记是如表1-3中所示的任何有利标记。
10.如实施例1-9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其中该植物是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该大豆植物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以及商业上易感的活力、结实、可立性或脱粒性。
11.如实施例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区间通过大豆和短绒野大豆品系之间的“非天然”远缘杂交而引入所述植物基因组中,然后进行随后的胚拯救(例如,如实例3中描述的)并且然后将所得植物与大豆品系(即在一些情况中为轮回大豆品系)回交至少一次,更优选至少四次回交(BC4),以产生优良或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品系。
12.如实施例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区间通过序列的转基因表达或基因组编辑而引入所述植物基因组中,该序列对应于并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或其部分,其中所述部分在引入易感品系时保留ASR抗性。
13.如实施例12所述的植物,其中该区间通过以下而引入:与对应于SEQ ID NO:1-3的任一个区间同源的大豆基因组区域或对应于SEQ ID NO:1-3的任一个区间的直系同源物的基因组编辑,并且进一步对所述大豆基因组区域进行至少一个基因编辑以包括对应于如表1-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的至少1个等位基因改变,其中所述大豆基因组区域在基因组编辑之前不包含所述等位基因改变,并且与对照植物相比,所述基因组编辑在植物中赋予了增加的ASR抗性。
14.如实施例13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基因编辑通过CRISPR、TALEN、大范围核酸酶或通过基因组核酸的修饰来完成。
15.如实施例1-14所述的植物,其中该染色体区间包含以下核苷酸碱基对位置中任一个或其部分(其中所述部分保留ASR抗性):SEQ ID NO:1的1-2161011;SEQ ID NO:2的1-1300971;或SEQ ID NO:3的1-544693。
16.一种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的ASR抗性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其中所述植物包含来自野生大豆属植物的染色体区间的基因渗入,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对应于和/或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在一些情况中,所述野生大豆属植物是短绒野大豆,在另外的情况下,野生大豆属植物是登录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499939、PI509501、PI583970、PI483224中任一个或其子代,其中所述基因渗入包含赋予与位于等同于短绒野大豆染色体20的染色体上的至少一个标记连锁的QTL的ASR抗性。
17.如实施例16所述的ASR抗性优良大豆植物,其中所述QTL是纯合的。
18.如实施例16-17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ASR抗性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的亲本植物是大豆和短绒野大豆亲本品系之间的远缘杂交;在一个变化中,亲本品系是大豆和短绒野大豆亲本品系之间的双二倍体杂种(本文中,“双二倍体杂种”)。
19.一种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的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其包含赋予针对ASR增加的抗性的ASR抗性等位基因,并且其中该ASR等位基因包含选自由以下成的组:至少一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表1-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有利SNP,并且另外,其中所述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来自短绒野大豆或其子代(如双二倍体杂种)的染色体区间(即,如SEQ IDNO:1-3中任一个)。
20.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的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该大豆植物包含来自短绒野大豆染色体20的染色体区间,该染色体区间包含选自表1-3中任一个的至少一个有利SNP标记;在一个变化中,该染色体区间是SEQ ID NO:1-3中的任一个。
21.如实施例20所述的植物,其中来自短绒野大豆染色体5的所述染色体区间衍生自植物登录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PI483224中任一个或其子代(例如像双二倍体杂种)。
22.如实施例20-21所述的植物,其中该染色体区间包含SEQ ID NO:1、SEQ ID NO:2、SEQ ID NO:3或其部分,其中与不包含所述染色体区间的对照植物相比,所述染色体区间在所述植物中赋予了增加的ASR抗性。
23.一种衍生自如实施例1-22所述的植物或种子的植物细胞或植物部分;在一些情况中,植物细胞或植物部分不能用于再生植物(例如因此植物细胞或植物部分不能用于从实施例1-22的植物或种子再生植物)。
24.一种来自如实施例1-22中任一项所述的子代植物或种子。
25.如实施例1-22所述的大豆植物,其中所述植物具有20个染色体对和/或40个配对染色体,或者在一些情况中,所述植物维持衍生自野生大豆属品系的染色体对。
26.如实施例1-25所述的大豆植物,其中与对照植物相比没有产量累赘或负面农艺学效应。
27.一种产生对亚洲大豆锈病(ASR)具有增加的抗性的大豆植物(在一些情况中为“双二倍体杂种”)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大豆植物与ASR抗性的野生大豆属植物(在一些情况中是短绒野大豆植物)杂交;
b.从a)的杂交中产生大豆豆荚;
c.从b)的豆荚中分离胚并将所述胚置于胚拯救培养基上(在一些情况中,该胚拯救培养基包含或具有基本上等同于以下的组成:3.1g B5基础盐,Gamborg的1ml B5维生素1000X,40g蔗糖[C12H22O11],0.25g酪蛋白水解物,0.25mg BAP,0.75gMgCl2*6H20,20ml谷氨酰胺25mg/ml,0.1g丝氨酸[C3H7NO3],4ml天冬酰胺25mg/ml,0.05ml的IBA 1mg/ml,以及2.0g Gelzan);或Murashige和Skoog培养基(MS)或Gamborg的B-5培养基(Bridgen公司,1994)),其中在该步骤c)中没有引起的或引发的愈伤组织诱导;
d.将c)的胚转移到萌发培养基或伸长培养基(在一些情况中,萌发培养基包含或具有基本上等同于以下的组成:3.2g Schenk和Hilderbrandt基础盐混合物,1g肌醇[C6H12O6],5ml硫胺素1mg/ml,0.5ml吡哆醇1mg/ml,10g蔗糖[C12H22O11],以及7.5g纯化琼脂),或伸长培养基(其包含或具有基本上等同于以下的组成:4.3g MS基础盐混合物[MSP01],5ml MS铁200X,30g蔗糖[C12H22O11],1g MES[C6H13NO4S],8g纯化琼脂,1ml B5维生素100X,2ml谷氨酰胺25mg/ml,0.50ml玉米素核苷,反式异构体1mg/ml,0.1ml IAA 1mg/ml,0.2ml GA3);以及从所述胚中收集枝条;
e.在萌发或伸长培养基上生长d)的收集的枝条;以及
f.将已建立的e)的枝条转移到土壤中,从而产生对ASR具有增加的抗性的大豆植物(在优选的情况下,枝条在伸长或萌发培养基上生根以形成小植株并随后硬化)。
28.如实施例27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a)的野生大豆属植物或短绒野大豆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与SEQ ID NO:1-3中的任一个或其部分对应并由其定义的染色体区间(在本文中,“由其定义的染色体”意指该区间是从对应的SEQ ID NO:的第一核苷酸至最终核苷酸的核苷酸碱基的跨度),其中所述部分在植物中赋予了增加的ASR抗性。
29.如实施例27-28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短绒野大豆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与ASR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其中所述等位基因对应于表1-3中列出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或者是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的任何染色体区间内的等位基因或SNP,其中所述等位基因或SNP与植物中的ASR抗性相关联或紧密连锁。
30.如实施例27-29所述的方法,其中该野生大豆属或短绒野大豆植物是PI441001、PI441008、PI499939、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83224中任一个或其子代(在一些情况中,该子代是双二倍体杂种)。
31.如实施例30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子代植物是大豆和短绒野大豆亲本品系之间的远缘杂交。
32.如实施例27-31的方法,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分子标记选择的步骤,其中来自以下中任一个的分离的基因组核酸:a)的亲本植物、c)的胚或f)的枝条或所得植物被分离并针对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的存在进行分析(例如基因分型),并且另外,其中所述等位基因与SEQ ID NO:1-3对应并由其定义的染色体区间(例如,如表1-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密切相关。
33.如实施例32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等位基因对应于表1-3中列出的有利等位基因中任一个。
34.如实施例27-33所述的方法,其中a)的大豆植物具有3.7-4.8的相对成熟度,或者在其他变化中,大豆植物可选自大豆成熟组000,X。
35.如实施例27-34所述的方法,其中a)的大豆植物用作雌性植物,并且所述野生大豆属或短绒野大豆植物是花粉供体;可替代地,在一些情况中,a)的大豆植物可用作雄性花粉供体植物,并且野生大豆属或短绒野大豆植物用作雌性植物。
36.如实施例27-35所述的方法,其中将b)的豆荚用包含GA3、NAA和激动素的激素混合物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100mg GA3,25mg NAA和5mg激动素/L,并且另外,在一些情况中,其中将所述激素处理每天喷洒在豆荚上直至收获)。
37.如实施例27-3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授粉后19天之前收集这些豆荚。
38.如实施例27-3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e)-h)的任一个中用染色体加倍剂处理胚和/或枝条,以产生能够与非野生(domestic)一年生大豆属栽培品种回交以产生至少一个回交代(在一些情况中,BC4代)的双二倍体植物(或双二倍体杂种),另外,其中该双二倍体植物在其基因组中还包含有利农艺学性状,如遗传自野生大豆属或短绒野大豆亲本的ASR抗性;在其他情况下,这些双二倍体植物与轮回大豆亲本品系回交,然后进行胚拯救(例如,如实施例65-83中描述)以产生BC1并重复多次以产生BC4代,其中所述BC4代是可育的(即不需要胚拯救以产生植物)并且能够产生ASR抗性的大豆子代植物。
39.如实施例38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染色体加倍剂是秋水仙碱或氟乐灵;另外,可以用于实施例38的预期的染色体加倍剂可以包含氨磺灵。
40.如实施例27-39所述的方法,其中c)的胚在约24℃在胚拯救培养基上保留至少约20天。
41.如实施例27-39所述的方法,其中d)的胚在约24℃在萌发或伸长培养基上保持至少约20天。
42.如实施例4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胚拯救培养基是大豆ER1-1,其中该大豆ER1-1包括以下:3.1g B5基础盐,Gamborg的1ml B5维生素1000X,40g蔗糖[C12H22O11],0.25g酪蛋白水解物,0.25ml BAP,0.75g MgCl2*6H20,20ml谷氨酰胺25mg/ml,0.1g丝氨酸[C3H7NO3],4ml天冬酰胺25mg/ml以及0.05ml的IBA1mg/ml(本文中,“大豆ER1-1”)。
43.一种产生对亚洲大豆锈病(ASR)具有增加的抗性的大豆植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第一大豆植物,该第一大豆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对应于SEQ ID NO:1-3中任一个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大豆植物对ASR具有增加的抗性;
b.将a)的大豆植物与不包含所述染色体区间的第二大豆植物杂交;
c.(在一些实施例中,省略该步骤)通过从所述子代植物中分离核酸并在所述核酸内检测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从b)的杂交中选择子代植物,并且另外,其中所述等位基因与对应于SEQ ID NO:1-3的染色体区间紧密连锁,
d.从而产生对ASR具有增加的抗性的大豆植物。
44.如实施例43所述的方法,其中c)中的等位基因对应于如表1-3的任一个中描述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
45.如实施例43-44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或第二大豆植物是优良大豆植物;另外,第一或第二大豆植物也可以是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的优良大豆植物,并且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是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
46.如实施例43-4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子代植物进行一代或多代回交,在一些情况中至少四次(BC4)回交;在另外的情况中,BC1、BC2、BC3代之后是如实例3或下文实施例65-82中描述的胚拯救。
47.如实施例27-4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染色体区间对应于位于短绒野大豆染色体20的短绒野大豆染色体区间,并且另外的,包括SEQ ID NO:1-3中任一个或其部分,其中所述部分赋予了ASR抗性或与ASR抗性相关联。
48.如实施例4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短绒野大豆染色体区间衍生自以下植物登录中的任一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499939、PI583970、PI483224或其子代,在一些情况中,该子代包含双二倍体杂种植物。
49.如实施例48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子代植物是大豆和短绒野大豆亲本品系之间的远缘杂交。
50.一种产生具有增加的ASR抗性的大豆植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从大豆植物中分离核酸;
b)在a)的核酸中检测与增加的ASR相关联的至少一种分子标记,其中所述分子标记位于20cM、10cM、5cM、1cM、0.5cM内,或与对应于来自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或其部分的野生大豆属植物或短绒野大豆植物的基因组区域的染色体区间紧密连锁;
c)基于b)中检测的分子标记的存在而选择植物,另外地使所选择的植物与不包含所述染色体区间的第二植物(例如,大豆植物)杂交;以及
d)从鉴定为具有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所述等位基因和/或与第二植物杂交的c)的植物产生大豆子代植物。
51.如实施例50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分子标记与如表1-3中描述的有利等位基因中的任一个紧密连锁或与其对应,和/或所述分子标记在来自短绒野大豆的与SEQ ID NO:1-3对应和/或由其定义的染色体区间内。
52.一种鉴定和/或选择具有ASR抗性的植物(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大豆或短绒野大豆植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从大豆植物或植物部分分离核酸;
b.在该核酸中检测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分子标记的存在,其中该分子标记位于如表1-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标记的20cM、10cM、5cM、1cM、0.5cM内,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分子标记与对应于和/或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的染色体区间紧密连锁、与其紧密接近、与其紧密相关联、或在其内;以及
c.基于b)中检测的分子标记来鉴定或选择具有增加的ASR抗性的大豆植物,从而鉴定和/或选择具有ASR抗性的植物。
53.如实施例52所述的方法,其中b)中检测的分子标记由表1-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任何有利标记或与ASR相关联的等位基因或分子标记组成,其中该等位基因或分子标记位于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或由其定义的染色体区间内。
54.如实施例50-5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分子标记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或微卫星。
55.如实施例50-5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检测包括扩增标记基因座或标记基因座的一部分并检测所得的扩增的标记扩增子(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扩增子包含如SEQID NO 1-3中任一个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另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能够退火至所述标记基因座并扩增所述基因座从而允许检测所得的扩增的标记扩增子的引物)。
56.如实施例5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扩增包括:a)将扩增引物或扩增引物对与从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分离的核酸混合,其中该引物或引物对与标记基因座的至少一部分互补或部分互补,并且能够使用该大豆核酸作为模板,通过DNA聚合酶启动DNA聚合;以及b)在包含DNA聚合酶和模板核酸的DNA聚合反应中延伸该引物或引物对以产生至少一个扩增子;另外的实施例,包括在所述DNA聚合反应中使用的引物对和/或包含所述引物对的组合物。
57.如实施例32-56所述的方法,其中核酸选自DNA或RNA,在一些实施例中选自分离的基因组DNA和/或RNA。
58.如实施例55-5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扩增包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连接酶链式反应(LCR),使用分离自大豆植物或种质的核酸作为该PCR或LCR中的模板,另外的实施例,其中所述大豆植物是大豆或短绒野大豆。
59.一种诊断ASR抗性的引物,其中所述引物可用于PCR反应以指示与ASR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的存在,其中所述等位基因是如表1-3中描述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和/或所述引物包含核苷酸序列(该核苷酸序列包括SEQ ID NO:1-3中任一个),其中引物用于PCR反应以产生诊断与ASR抗性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等位基因的扩增子;进一步,包括所述引物的组合物。
60.如实施例27-58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方法产生或鉴定的植物进一步赋予针对以下中任一个的增加的抗性:大豆胞囊线虫、细菌性脓疱、IDC、根结线虫、蛙眼叶斑病、疫霉菌、褐茎腐病、线虫、锈病、黑粉病、二孢白粉菌、菊科白粉菌、小麦白粉菌、瓜类单囊壳、黄瓜白粉菌、终极腐霉菌、葡萄钩丝壳、豌豆球腔菌、稻瘟菌、稻平脐蠕孢、稻瘟菌、立枯丝核菌、大豆疫霉菌、麦二叉蚜、烟粉虱、玉米蚜、网纹野蛞蝓、小蔗螟、麦二叉蚜和桃蚜;或其组合。
61.一种通过如实施例27-58或60所述的方法产生的植物、种子或植物部分。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植物,其中该植物是优良大豆植物,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植物是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的优良大豆植物。
63.如实施例62所述的植物,其中该植物是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并且在一些情况中,该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显示出商业上显著的产量。
64.如实施例61-63所述的植物,其中与对照和/或对比植物相比,所述植物显示没有产量累赘或负面农艺学效应;或者在其他情况下与商业对比相比具有易感的商业表现。
65.一种用于产生在野生多年生大豆属物种的第一亲本植物和作为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栽培品种的第二亲本植物之间的至少一个杂种的方法,其中所述大豆属栽培品种能够与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栽培品种回交以产生第一回交代或其能育子代的至少一个植物,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至少一种野生大豆属植物(wg)和至少一种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亲本植物(dg);
b.允许亲本植物开花;
c.将所述wg植物与dg植物杂交(在大多数实施例中,该杂交是“非天然杂交”,因此不能产生活的/可育的后代);
d.从c)的杂交中产生豆荚;
e.从d)的豆荚中分离胚并将所述胚置于胚拯救培养基上,其中没有愈伤组织诱导;
f.将e)的胚转移到萌发培养基或伸长培养基上并从所述胚中收集枝条;
g.在萌发或伸长培养基上生长f)的收集的枝条;以及
h.将已建立的e)的枝条转移到土壤中,从而产生在野生多年生大豆属物种的第一亲本植物和作为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的第二亲本植物之间的杂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杂种是能够与大豆植物回交至少1代的双二倍体杂种。
66.如实施例6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野生大豆属品系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灰毛大豆、银毛大豆、澎湖大豆、G.latrobeana、白色大豆、G.aphyonota、沙生大豆、弯大豆、弯裂片大豆、扁豆荚大豆、镰状大豆、G.gracei、密毛大豆、乳绿大豆、阔叶大豆、小叶大豆、蒙蒂-道格拉斯大豆、G.peratosa、G.pescadrensis、G.pindanica、G.pullenii、黄紫大豆、G.stenophita、G.syndetika和短绒野大豆。
67.如实施例65-6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野生大豆属亲本植物是短绒野大豆。
68.如实施例65-6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野生多年生大豆属携带所希望的农艺学性状,如疾病(例如ASR)抗性和/或非生物胁迫抗性(例如抗旱性)和/或昆虫抗性(例如蚜虫抗性)和/或更高的产量。
69.如实施例68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所希望的性状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疾病抗性,包括但不限于针对以下的抗性:大豆胞囊线虫、细菌性脓疱、根结线虫、蛙眼叶斑病、疫霉菌、褐茎腐病、线虫、锈病、黑粉病、二孢白粉菌、菊科白粉菌、小麦白粉菌、瓜类单囊壳、黄瓜白粉菌、终极腐霉菌、葡萄钩丝壳、豌豆球腔菌、稻瘟菌、稻平脐蠕孢、稻瘟菌、立枯丝核菌、大豆疫霉菌、麦二叉蚜、烟粉虱、玉米蚜、网纹野蛞蝓、小蔗螟、麦二叉蚜或桃蚜;增加的产量,针对缺铁失绿症的增加的抗性或耐受性,以及增加的耐旱性或耐热性。
70.如实施例65-69所述的方法,其中该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是大豆。
71.如实施例65-70所述的方法,其中该dg植物用作雌性植物,并且所述wg植物是花粉供体,或者可替代地,该dg植物可以用作花粉供体(即雄性品系)并且wg用作雌性品系。
72.如实施例65-7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d)的豆荚用包含GA3、NAA和激动素的激素混合物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100mg GA3,25mg NAA和5mg激动素/L,并且另外,在一些情况中,其中将所述激素处理每天喷洒在豆荚上直至收获)。
73.如实施例65-7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授粉后19天之前收集这些豆荚。
74.如实施例65-7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e)-h)的任一个中用染色体加倍剂处理这些胚和/或枝条,以产生能够与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栽培品种回交以产生至少一个回交代的双二倍体植物。
75.如实施例7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染色体加倍剂是秋水仙碱、氨磺灵或氟乐灵。
76.如实施例65-75所述的方法,其中e)的胚在约24℃在胚拯救培养基上保留至少约20天。
77.如实施例65-76所述的方法,其中f)的胚在约24℃在萌发或伸长培养基上保持至少约20天。
78.如实施例7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胚拯救培养基是大豆ER1-1。
79.如实施例65-78所述的方法,其中c)的杂交不需要对花进行去雄。
80.如实施例65-79所述的方法,其中c)的杂交是非天然杂交,其中在没有进一步干预的情况下不产生活的和/或可育的后代,像例如步骤d)-h)。
81.如实施例65-80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i),其中h)的杂种植物与大豆植物至少回交一次,在大多数实施例中,回交保留来自所述wg的有利遗传农艺学性状,例如,该有利农艺学性状可以是疾病(例如ASR)抗性和/或非生物胁迫抗性(例如抗旱性)和/或昆虫抗性(例如蚜虫抗性)和/或更高产量;在另外的实例中,回交进行四代(BC4),产生包含所述有利遗传农艺学性状的可育dg子代植物,其中该回交进展遵循wg和dg植物之间的远缘杂交,然后如实施例65中那样进行胚拯救,从而产生重复持续BC2、BC3和在优选情况中BC4的回交植物,以产生包含所述有利遗传农艺学性状的可育子代植物。
82.如实施例65-8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j),其中h)的杂种植物多次回交,并且另外,其中基于衍生自所述wg品系的有利农艺学性状来选择每个回交(BC)代;在一些情况中,(a-h)后每次回交四代(BC4),从而产生可育的杂种后代/子代植物。
83.如实施例65-82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k)计数至少一个BC代中的染色体的数目,并选择具有40个配对染色体、20个染色体对或不包含未配对染色体的品系,或在一些情况中,该植物有超过20个染色体对。
84.如实施例65-82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k)计数至少一个BC代中染色体的数目,并选择没有未配对染色体的品系并将这些品系进行进一步育种。
85.一种通过如实施例65-85所述的方法产生的双二倍体植物。
86.一种衍生自如实施例86所述的植物的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植物。
87.如实施例87所述的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植物,其中该大豆属植物遗传了来自多年生野生大豆属亲本的所希望的农艺学性状,例如,所希望的农艺学性状可以是疾病(例如ASR)抗性和/或非生物胁迫抗性(例如抗旱性)和/或昆虫抗性(例如蚜虫抗性)和/或更高的产量。
88.如实施例88所述的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植物,其中该所希望的农艺学性状是增加针对以下任一个的疾病抗性:大豆胞囊线虫、细菌性脓疱、根结线虫、蛙眼叶斑病、疫霉菌、褐茎腐病、线虫、锈病、黑粉病、二孢白粉菌、菊科白粉菌、小麦白粉菌、瓜类单囊壳、黄瓜白粉菌、终极腐霉菌、葡萄钩丝壳、豌豆球腔菌、稻瘟菌、稻平脐蠕孢、稻瘟菌、立枯丝核菌、大豆疫霉菌、麦二叉蚜、烟粉虱、玉米蚜、网纹野蛞蝓、小蔗螟、麦二叉蚜或桃蚜。
89.如实施例88-89所述的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植物,其中该所希望的农艺学性状相对于以下任一个具有更好的田间或商业表现:增加的产量,倒伏,株高,田间出苗,针对除草剂、细菌、真菌、病毒和线虫的抗性或耐受性,耐旱性,耐热性,耐寒性或耐冷性,过量水分,盐胁迫,氧化胁迫,食物含量和组成,物理外观,雄性不育,干倒,可立性,繁殖力,糖特性,生物质,油质量或生产,蛋白质质量和总体质量。
90.一种来自如实施例85-90所述的植物中的任一个的植物细胞、植物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植物细胞不能产生植物。
91.一种在田间控制ASR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种植来自实施例1-21;24-26;61-64或85-89中描述的植物中任一个的种子的步骤。
疾病抗性大豆植物和种质
本发明提供了疾病抗性大豆植物和种质。在一些实例中,本披露涉及新颖的大豆植物,其基因组中具有选自SEQ ID NO:1、2、3或者其任何部分的染色体区间,其中与不包含该染色体区间的对照植物相比,该染色体区间赋予了增加的亚洲大豆锈病(ASR)抗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鉴定、产生和/或选择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例如针对亚洲大豆锈病具有抗性或增加的耐受性的大豆植物)。除了上述方法,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可以通过任何方法产生,借这些方法将与增强的疾病耐受性相关联的标记引入大豆植物或种质中,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转化、原生质体转化或融合、双单倍体技术、胚拯救、基因编辑,和/或通过任何其他核酸转移系统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大豆植物或种质包含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大豆植物或种质的基因组与优良大豆品种的基因组是至少约50%、55%、60%、65%、70%、75%、80%、85%、90%、95%、97%、99%或100%同一性。
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可以是优良大豆品种和包含与增强的疾病(例如ASR)耐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的大豆品种之间的杂交的子代,其中该等位基因在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染色体区间内:
1)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2161011一致;或
2)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2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1300971一致;或
3)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3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544693一致;或
4)大豆中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从SNP标记跨越20cM、15cM、10cM、5cM、1cM、0.5cM的染色体区间,其中该SNP标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表1-3中显示的任何有利SNP标记。
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可以是基因渗入的子代,其中轮回亲本是优良大豆品种,并且供体包含与增强的疾病耐受性和/或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其中该体携带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的染色体区间或其部分,并且其中该染色体区间包含分别选自表1-3的至少一个等位基因。
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可以是第一优良大豆品种(例如,测试品系)之间的杂交的子代,和第二优良大豆品种(例如,轮回亲本)与包含与增强的ASR耐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的大豆品种(例如,供体)之间的杂交的子代。
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可以是第一优良大豆品种与基因渗入的子代之间杂交的子代,其中轮回亲本是第二优良大豆品种,并且供体包含与增强的ASR耐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
本发明的疾病抗性大豆植物和种质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标记(例如表1-3中描述的任何标记;或与如表1-3中描述的任何标记紧密接近的任何标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可在其基因组内包含与增强的ASR耐受性相关联的标记,其中所述标记位于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染色体区间内:
1)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2161011一致;或
2)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2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1300971一致;或
3)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3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544693一致;或
4)大豆中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从SNP标记跨越20cM、15cM、10cM、5cM、1cM、0.5cM的染色体区间,其中该SNP标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表1-3中显示的任何有利SNP标记。
在一些实施例中,疾病抗性大豆植物或种质可在其基因组内包含标记,该标记包含位于至少两个不同染色体区间中的标记等位基因、基本上由其组成或由其组成。例如,标记可以包含位于由表1中的两个标记的任何组合定义并包括其的染色体区间中的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和位于由表2中的两个标记的任何组合定义并包括其的染色体区间中的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
疾病抗性大豆种子
本发明提供了疾病抗性大豆种子。例如,新颖的大豆种子,其基因组中具有选自SEQ ID NO:1、2、3或者其任何部分的染色体区间,其中与不包含染色体区间的对照植物相比,该染色体区间赋予了增加的亚洲大豆锈病(ASR)抗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鉴定、产生和/或选择疾病抗性大豆种子。除了上述方法,疾病抗性大豆种子可以通过任何方法产生,借这些方法将与增强的ASR耐受性相关联的标记引入大豆种子中,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转化、原生质体转化或融合、双单倍体技术、胚拯救、基因编辑(例如CRISPR或TALEN或大范围核酸酶),和/或通过任何其他核酸转移系统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疾病抗性大豆种子包含非天然存在的大豆品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种子与优良大豆品种的基因组是至少约50%、55%、60%、65%、70%、75%、80%、85%、90%、95%、97%、99%或100%同一性。
疾病抗性大豆种子可以由通过本发明的方法鉴定、产生或选择的疾病抗性大豆植物产生。在一些实施例中,疾病抗性大豆种子由包含对应于SEQ ID NO:1-3或其任何部分的染色体区间中任一个的疾病抗性大豆或野生大豆属植物(例如短绒野大豆)植物产生。
本发明的疾病抗性大豆种子可以包含来自本发明的表1-3的一种或多种标记、通过使用其选择或通过使用其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疾病抗性大豆种子可在其基因组内包含与增强的ASR耐受性相关联的标记,其中所述标记位于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染色体区间内:
1)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2161011一致;或
2)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2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1300971一致;或
3)衍生自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99939或PI483224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与SEQ ID NO:3的核苷酸碱基1至核苷酸碱基544693一致;或
4)大豆中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从SNP标记跨越20cM、15cM、10cM、5cM、1cM、0.5cM的染色体区间,其中该SNP标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表1-3中显示的任何有利SNP标记。
实例
以下实例不旨在是一个本发明得以实施的所有不同方式或可以加入本发明中的所有特征的详细目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到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对不同实施例作出众多变化和添加。因此,以下说明旨在阐述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并且并没有穷尽地叙述其所有排列、组合和变化。
实例1.ASR抗性野生大豆属品系鉴定
针对在各种环境中收集的十六种锈菌株的ASR抗性,评估多种野生大豆属(短绒野大豆)品系。使用来自USDA-ARS(FL Q09、FL Q12、LABR13、FLQ11)的单个脓包衍生的分离物和田间群体(FL Q15、FLQ16、RTP1、RTP2、Vero、GA15、UBL、BR南(BR south)和BR中心(BRcentral))单个脓包衍生的分离株生成锈病数据,在封闭的设施中进行筛选。针对ASR抗性筛选短绒野大豆品系,以下短绒野大豆品系显示针对所有测试的ASR菌株的广泛抗性: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和PI483224。
在多天的感染过程中评估每个短绒野大豆品系,并使用基于Burdon和Speer,TAG,1984修改的分组的锈病评定量表,在不同时间点评级(参见图6)。使用锈病分离株的大量不同的组,在北美和南美洲,将每种短绒野大豆登录筛选>2次,每次约4种植物。
实例2.针对PI441001、PI499939、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或
PI483224AS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挖掘和关联
将抗性亲本品系(即PI499939)与易感的短绒野大豆品系杂交并产生F1植物。F1植物自花受精以产生F2种子。从自交F1植物收获F2种子。播种F2种子并收集来自每株植物的叶组织用于基因分型研究。每个品系用豆薯层锈菌孵育以确定每个F2个体的抗性/易感表型。将来自抗性F2和易感F2的组织在分开的库中组合,并从每个库制备基因组DNA。针对这些库中的每个,从DNA制备Illumina测序文库,并且在两个Illumina HiSeq2000 2x 100bp配对末端(PE)泳道中对每个文库进行测序。每个样品的平均产量为3.83亿读段对,这相当于每个文库77千兆碱基(gigabase)的序列。调整测序读段以除去PHRED质量分数<15的碱基。
使用GSNAP(WU和NACU 2010)作为配对末端片段,将质量调整的读段与PI441001参比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如果一对读段不能一起比对,则将它们作为单体处理以进行比对。如果读段唯一地定位到参考,则将它们用于随后的分析(每36bp≤2个错配,并且每75bp少于5个碱基作为尾部)。
基于读段深度,在BSA分析之前过滤SNP,其中保留具有40至200x读段深度的SNP。使用卡方检验(Chi-square)来选择两个库中两个等位基因之间具有显著不同读段的SNP。使用经验贝叶斯方法(LIU等人,2012)来估计在抗性库和易感库两者中每个SNP标记与因果基因座(causal locus)之间不存在重组的条件概率。SNP和因果基因之间连锁的概率是这两个条件概率的几何平均值。发现多个SNP可能与靶基因座连锁。使用表型F2个体,将这些假定连锁的SNP的子集用于精细定位基因座。参见参考文献:LIU,S.,C.-T.YEH,H.M.TANG,D.NETTLETON和P.S.SCHNABLE,2012Gene Mapping via Bulked Segregant RNA-Seq(BSR-Seq).[经由混合集群RNA-Seq(BSR-Seq)进行基因定位]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7:e36406和Wu,T.D.以及S.Nacu,2010Fast and SNP-tolerant detection of complexvariants and splicing in short reads.[快速和SNP耐受的复杂变体检测和短读段中的剪接]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26:873-881。
实例3.胚拯救和将R基因区间基因渗入到大豆品系中
进行胚拯救(如下所述)并施加化学处理以诱导染色体加倍以产生双二倍体枝条。如果双二倍体植物是可育的,它们将用于与大豆回交。与大豆回交和随后的胚拯救需要进行几代,以逐渐消除多年生短绒野大豆染色体,最终产生ASR抗性大豆植物。
使用优良先正达(Elite Syngenta)大豆(大豆)品系(RM 3.7至4.8)进行远缘杂交。将优良大豆品系用作雌性(花粉接种者),并将短绒野大豆的多种登录用作雄性或花粉供体。在适当的发育阶段从含有花药的短绒野大豆植物中选择花是重要的。新鲜、全开、鲜艳的花朵保持具有成熟花粉的花药。花粉应呈现松散的黄色尘状。将这些花从短绒野大豆植物中除去并与优良大豆植物杂交以进行授粉。来自短绒野大豆植物的花粉应在除花后30分钟内使用。鉴定和选择可供授粉的优质大豆花芽也很重要。当与未成熟的芽相比时,当大豆花芽的尺寸较大时,其通常是可供使用的(ready)。大豆花的萼片颜色较浅,并且花瓣刚刚开始出现。首先,使用一对细尖的镊子小心地从花芽上分离萼片,露出外层花瓣。然后,轻轻地抓住并去除花上的花瓣(总共5篇),露出雌蕊周围的雄蕊环。由于在花药开始脱落花粉前1天,柱头受到花粉,因此认识到“雌性可供使用,雄性未能供使用(not ready)”的阶段性发育是很重要的。当在这个发育阶段授粉大豆花时,没有必要去除雌花。找到优良大豆花上的柱头。然后使用1朵雄花,小心地剥离花瓣以暴露花药,并将花粉粒轻轻地撒在大豆花的柱头上。在此过程中,应随时注意不要损害柱头。在授粉后的第二天开始,将激素混合物喷洒在授粉的花上,并且最终每天发育F1豆荚1X直至收获。授粉的花或豆荚充满了激素混合物的轻雾,注意不要使花/豆荚过早地从植物上脱落。该混合物含有100mg GA3,25mg 1-萘乙酸(NAA)和5mg激动素/L蒸馏水。这些激素的应用有助于保持豆荚发育和增加的豆荚生长。上述远缘杂交方法导致成功率显著高于文献中报道的成功率。另外,雌性花不需要去雄,这节省了时间并降低了对柱头损害的风险。
收获:在授粉后大约14至16天收获来自远缘杂交的豆荚。(文献中的收获日期显示19至21天,然而上述方法允许更快的收获时间和更强健的豆荚)。收集豆荚并根据远缘杂交组合进行计数以确定杂交成功。多个大豆雌性和短绒野大豆的5个不同的登录的平均杂交成功率大约为40%。远缘杂交豆荚可以含有1至3个种子,但通常在每个F1荚中发现2个种子。上述方法允许在授粉后14至16天收获豆荚,比文献中描述的早约5天。
胚拯救:将收获的豆荚收集并带回实验室进行灭菌。首先用70%EtOH冲洗豆荚2至3分钟,然后在平台振荡器上以大约130RPM将其置于10%Clorox漂白剂中持续另外3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豆荚多次以除去任何残留的漂白剂。在豆荚灭菌后可以立即开始胚分离,或者在胚分离之前豆荚可以在4℃储存长达24小时。接下来,将灭菌的豆荚放入层流净化罩中,在其中可以拯救胚。将个体豆荚置于无菌皮氏培养皿中并使用手术刀和镊子打开。沿着远缘杂交豆荚的长度远离种子做一个切口。然后可以容易地打开豆荚以暴露种子。可替代地,可以使用两对镊子来分离豆荚壳。小心地从豆荚中取出种子,并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入无菌培养皿中。需要非常精细的镊子将胚与种子分离。用一只手握住镊子,轻轻地将种子的一侧远离胚,使脐带朝上。另一只手使用另一对镊子从含有胚的种子一侧除去种皮。剥掉胚周围的膜,并将胚从底部向上推。胚应该经过球状发育阶段,并且优选地经过早期心(heart)发育阶段(中期到晚期心阶段、子叶阶段和早期成熟阶段胚是所希望的)。将分离的胚转移至胚拯救培养基,如大豆ER1-1(即,3.1g B5基础盐,Gamborg的1ml B5维生素1000X,40g蔗糖[C12H22O11],0.25g酪蛋白水解物,0.25ml BAP,0.75gMgCl2*6H20,20ml谷氨酰胺25mg/ml,0.1g丝氨酸[C3H7NO3],4ml天冬酰胺25mg/ml以及0.05ml的IBA 1mg/ml)。Murashige和Skoog培养基(MS)以及Gamborg的B-5培养基(Bridgen,1994)也可用作胚拯救培养基。此时可以处理胚以诱导染色体加倍。(有关染色体加倍的详细信息,参见下文)将分离的胚在24℃在胚拯救培养基上保留21至30天。胚可以在ER1-1的整个孵育中保持在黑暗中,它们也可以在黑暗中孵育,并且然后在光照下完成孵育,或者可以在光照下进行整个孵育。在该方案中没有愈伤组织诱导阶段,枝条直接从胚发育,这允许更快的周转时间、小植株存活和更好的质量结果。上述胚拯救方法涉及从胚直接枝条再生,而不是通过胚发生再生,从而使植物恢复更快(与文献中报道的长达1年时间线相比,枝条在大约2-3个月内恢复)。另外,以下方案在转移至萌发培养基后不需要在黑暗中培养,上述方案也不需要转移至生根培养基。
染色体加倍处理:秋水仙碱或氟乐灵可用于诱导染色体加倍。理想地,对晚期心阶段远缘杂交胚(或更大)进行化学处理以在分离长达1周后的任何时间紧接分离进行诱导染色体加倍。双倍剂可以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混合并施用数小时或长达几天。氟乐灵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以10-40uM浓度使用。可替代地,秋水仙碱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以0.4-1mg/ml的浓度使用。化学处理后,将胚转移到新鲜胚拯救培养基中。
芽再生:将发育中的胚从拯救培养基转移至萌发培养基,如Soy ER GSMv2(即3.2gSchenk和Hilderbrandt基础盐混合物,1g肌醇[C6H12O6],5ml硫胺素1mg/ml,0.5ml吡哆醇1mg/ml,10g蔗糖[C12H22O11]以及7.5g纯化琼脂),在24℃光照下持续大约3至5周。可替代地,可以将发育中的胚从拯救培养基转移至伸长培养基,如大豆E1 0No TCV(即4.3g MS基础盐混合物[MSP01],5ml MS铁200X,30g蔗糖[C12H22O11],1g MES[C6H13NO4S],8g纯化琼脂,1ml B5维生素100X,2ml谷氨酰胺25mg/ml,0.50ml玉米素核苷,反式异构体1mg/ml,0.1ml IAA 1mg/ml,0.2ml GA3 5mg/ml,1.5ml特美汀100mg/ml,0.3ml头孢噻肟250mg/ml,0.5ml万古霉素100mg/ml)。在24℃光照下,可将枝条保持在培养基上约3至5周。发育中的芽可以从培养基平板转移到含有萌发或伸长培养基的Phytocons中,用于进一步芽发育。将具有合适根的已建立的枝条移至土壤中。
倍性分析: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分析。从培养物中或在土壤中建立后的小芽中收集用于倍性分析的叶组织。将组织在干冰上收集并储存在-80℃直至分析,或在湿冰上收集并在同一天进行分析。0.5cm2的样品尺寸是足够的。根据Sysmex试剂盒(希森美康有限公司(Sysmex Inc.),日本神户(Kobe Japan))中的说明书制备样品。每个样品组含有未处理的F1植物(未处理以诱导染色体加倍)作为对照。
实例4.ASR抗性性状基因渗入
将从远缘杂交(即短绒野大豆与大豆杂交)以及随后如实例3描述的胚拯救而产生的双二倍体品系与轮回优良大豆品系回交多次。本领域已知需要多次回交以产生可育的杂种品系,特别是文献表明BC3代是必需的。在这种情况下,确定需要另外的回交,在短绒野大豆x大豆以产生可育的杂种植物的情况下,需要BC4。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法产生的F1杂种植物由包含PI441001、PI441008、PI499939、PI446958、PI509501、PI583970和PI483224的远缘杂交产生。接下来将F1植物作为雌性与雄性轮回大豆植物杂交,以进行第一次回交(BC1子代)。将BC1子代进一步回交多代(例如BC2)。评估BC植物的ASR抗性、染色体数目,并且在一些情况中,通过使用如本文所述的分子标记对品系进行基因分型,以检测对应于SEQ ID NO1-3的染色体区间的存在或表1-3中鉴定的任何标记。
以上实例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优点。虽然已经参考某些实施例的具体细节描述本发明,但不希望此类细节被视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除非它们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或到它们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的程度。
在整个申请中,引用了各种专利、专利出版物和非专利出版物。这些专利、专利出版物和非专利出版物的披露内容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在此并入本申请中,以便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所属领域的现状。
Claims (90)
1.一种优良大豆植物,其基因组中具有选自SEQ ID NO:1、2、3或者其任何部分的染色体区间,其中与不包含所述染色体区间的对照植物相比,所述染色体区间赋予了增加的亚洲大豆锈病(ASR)抗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选自SEQ ID NO:1或其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包含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SNP标记,其中所述SNP标记与如表1-3中所列出的有利SNP标记中任一个一致。
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衍生自短绒野大豆20号染色体。
5.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对应于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的短绒野大豆基因组内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植物进一步显示出对选自以下的任一个胁迫的抗性:疾病(如白粉病、终极腐霉菌、疫霉根腐病、叶斑病、稻瘟病、褐斑病、根结线虫、大豆胞囊线虫、大豆脉坏死病毒、大豆茎溃疡病、大豆猝死综合征、叶瘟和穗瘟、锈病、蛙眼叶斑病、褐茎腐病、镰刀菌或纹枯病);昆虫有害生物(如粉虱、蚜虫、麦蛞蝓、甘蔗螟、绿蚜或蚜虫);非生物胁迫(如耐旱性、水淹、高水平盐度、重金属、铝、锰、镉、锌、UV-B、硼、缺铁失绿症或耐寒性(即极端温度))。
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植物,其中通过分子标记选择来选择或鉴定所述植物的至少一个亲本品系,其中基于位于所述染色体区间内或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存在来选择或鉴定所述亲本品系,所述染色体区间对应于SEQ ID NO:1-3中任一个,其中所述分子标记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分子标记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或微卫星。
9.如权利要求7-8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分子标记是SNP标记,并且所述分子标记是如表1-3中所示的任何有利标记。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植物是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所述大豆植物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和/或商业上易感的活力、结实、可立性或脱粒性。
11.如权利要求1-10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区间通过大豆和短绒野大豆品系之间的远缘杂交而引入所述植物基因组中,然后进行胚拯救以产生能够与大豆品系回交的双二倍体杂种品系,以产生优良大豆植物。
12.如权利要求1-10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区间通过对应于以及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或任何其部分的序列的转基因表达或基因组编辑而引入所述植物基因组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区间通过以下而引入:与对应于SEQ ID NO:1-3的任一个的区间同源的大豆基因组区域的基因组编辑或对应于SEQ ID NO:1-3的任一个的区间的直系同源物的基因组编辑,并且进一步对所述大豆基因组区域进行至少一个基因组编辑以包括对应于如表1-3中描述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的至少1个等位基因改变,其中所述大豆基因组区域在基因组编辑之前不包含所述等位基因改变,并且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基因组编辑在植物中赋予了增加的ASR抗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基因组编辑通过CRISPR、TALEN、大范围核酸酶或通过基因组核酸的修饰来完成。
15.如权利要求1-14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包含以下位置的核苷酸碱基对中的任一个或一部分:SEQ ID NO:1的1-2161011;SEQ ID NO:2的1-1300971;或SEQ ID NO:3的1-544693,其中所述区间或部分在所述植物中赋予了增加的ASR抗性。
16.一种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的ASR抗性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其中所述植物包含来自短绒野大豆登录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499939、PI509501、PI583970、PI483224或其子代的基因渗入,其中所述基因渗入包含赋予与位于等同于大豆染色体20的染色体上的至少一个标记连锁的QTL的ASR抗性,并且其中所述标记与对应于SEQ ID NO:1-3中任一个并由其定义的染色体区间紧密连锁或位于所述染色体区间内。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ASR抗性优良大豆植物,其中所述QTL是纯合的。
18.如权利要求16-17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ASR抗性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在其谱系内具有双二倍体杂种亲本植物,所述双二倍体杂种亲本植物在其基因组内包含对应于SEQ IDNO:1-3中任一个的染色体区间。
19.一种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所述大豆植物包含赋予针对ASR的增加的抗性的ASR抗性等位基因,并且其中所述ASR抗性等位基因包含至少一种选自表1-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有利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组的SNP。
20.一种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的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植物,所述大豆植物包含来自短绒野大豆染色体5的染色体区间,所述染色体区间包含选自表1-3中任一个的至少一个有利SNP标记。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植物,其中来自短绒野大豆的所述染色体区间衍生自植物登录PI441001、PI499939、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83224中任一个或其子代。
22.如权利要求20-21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包含SEQ ID NO:1、SEQ ID NO:2、SEQ ID NO:3或其部分,其中与不包含所述染色体区间的对照植物相比,所述染色体区间或其部分在所述植物中赋予了增加的ASR抗性。
23.一种衍生自如权利要求1-22所述的植物的植物细胞、种子或植物部分。
24.一种来自如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子代植物。
25.如权利要求1-22和24所述的大豆植物,其中所述植物具有20个染色体对、40个配对染色体或没有未配对染色体。
26.如权利要求1-25所述的大豆植物,其中与对照植物相比,没有产量累赘或负面农艺学效应。
27.一种产生对亚洲大豆锈病(ASR)具有增加的抗性的大豆属植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大豆植物与ASR抗性短绒野大豆植物杂交;
b.从a)的杂交中产生大豆豆荚;
c.从b)的豆荚中分离胚并将所述胚置于胚拯救培养基上,其中没有愈伤组织诱导;
d.将c)的胚转移到萌发培养基或伸长培养基上并从所述胚中收集枝条;
e.在萌发或伸长培养基上生长d)的收集的枝条;以及
f.将已建立的e)的枝条转移到土壤中,从而产生对ASR具有增加的抗性的大豆属植物。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a)的短绒野大豆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对应于SEQ ID NO:1-3中任一个或其部分的染色体区间。
29.如权利要求27-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短绒野大豆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与ASR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其中所述等位基因对应于表1-3中列出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
30.如权利要求27-2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短绒野大豆品系是PI441001、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499939、PI583970、PI483224中任一个或其子代或双二倍体杂种。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子代植物是大豆和短绒野大豆亲本品系之间的远缘杂交。
32.如权利要求27-3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分子标记选择的步骤,其中针对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的存在来分析来自a)的亲本植物、c)的胚或f)的枝条或所得植物的分离的基因组核酸,并且另外,其中所述等位基因与对应于SEQ ID NO:1-3的染色体区间紧密连锁或位于其中。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等位基因对应于表1-3中列出的有利等位基因中任一个。
34.如权利要求27-33所述的方法,其中a)的大豆植物具有3.7至4.8的相对成熟度。
35.如权利要求27-34所述的方法,其中a)的大豆植物用作雌性植物,并且所述短绒野大豆植物用作花粉供体(雄性品系)。
36.如权利要求27-35所述的方法,其中b)的豆荚用包含GA3、NAA和激动素的激素混合物处理。
37.如权利要求27-3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授粉后19天之前收集所述豆荚。
38.如权利要求27-3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e)-h)的任一个中用染色体加倍剂处理所述胚和/或枝条,以产生能够与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栽培品种回交以产生至少一个回交代(BC1)的双二倍体植物。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染色体加倍剂是秋水仙碱或氟乐灵。
40.如权利要求27-39所述的方法,其中c)的胚在约24℃在胚拯救培养基上保留至少约20天。
41.如权利要求27-40所述的方法,其中d)的胚在约24℃在萌发或伸长培养基上保持至少约20天。
42.如权利要求27-4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胚拯救培养基是Soy ER1-1。
43.一种产生对亚洲大豆锈病(ASR)具有增加的抗性的大豆植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第一大豆植物,所述第一大豆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对应于SEQ ID NO:1-3中任一个的染色体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大豆植物对ASR具有增加的抗性;
b.将a)的大豆植物与不包含所述染色体区间的第二大豆植物杂交;
c.通过从所述子代植物中分离核酸并在所述核酸内检测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从b)的杂交中选择子代植物,并且另外,其中所述等位基因与对应于SEQ ID NO:1-3中任一个的染色体区间紧密连锁或位于其中,从而产生对ASR具有增加的抗性的大豆植物。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等位基因对应于如表1-3中任一个描述的有利等位基因中任一个。
45.如权利要求43-4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或第二大豆植物是优良大豆植物。
46.如权利要求43-4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子代植物进行一代或多代回交。
47.如权利要求27-4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染色体区间对应于位于染色体20上的短绒野大豆染色体区间。
48.如权利要求43-4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短绒野大豆染色体区间衍生自以下植物登录中的任一个:PI441001、PI499939、PI441008、PI446958、PI509501、PI583970、PI483224、或其子代。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子代植物是大豆和短绒野大豆亲本品系之间的远缘杂交。
50.一种产生具有增加的ASR抗性的大豆植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从大豆植物中分离核酸;
b)在a)的核酸中检测与增加的ASR相关联的至少一种分子标记,其中所述分子标记位于20cM、10cM、5cM、1cM、0.5cM内,或与对应于来自包含SEQ ID NO:1-3中任一个或其部分的短绒野大豆染色体20的基因组区域的染色体区间紧密连锁,其中所述部分赋予植物增加的ASR抗性;
c)基于b)中检测的分子标记的存在,选择植物;以及
d)从鉴定为具有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所述等位基因的c)的植物产生大豆子代植物。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子标记与如表1-3中描述的有利等位基因中任一个紧密连锁或由其组成。
52.一种鉴定或选择具有增加的ASR抗性的大豆植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从大豆植物中分离核酸;
b.在所述核酸中检测与增加的ASR抗性相关联的分子标记的存在,其中所述分子标记位于如表1-3中任一个中描述的标记的20cM、10cM、5cM、1cM、0.5cM内;以及
c.基于在b)中检测的分子标记,鉴定或选择具有增加的ASR抗性的大豆植物。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b)中检测的等位基因由如表1-3中任一个描述的任何有利标记组成。
54.如权利要求50-5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子标记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或微卫星。
55.如权利要求50-5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检测包括扩增标记基因座或所述标记基因座的一部分,并检测得到的经扩增的标记扩增子。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扩增包括:a)将扩增引物或扩增引物对与从第一大豆植物或种质分离的核酸混合,其中所述引物或引物对与所述标记基因座的至少一部分互补或部分互补,并且能够使用所述大豆核酸作为模板通过DNA聚合酶启动DNA聚合;以及b)在包含DNA聚合酶和模板核酸的DNA聚合反应中延伸所述引物或引物对以产生至少一个扩增子。
57.如权利要求32-5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核酸选自DNA或RNA。
58.如权利要求55-5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扩增包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连接酶链式反应(LCR),使用分离自大豆植物或种质的核酸作为所述PCR或LCR中的模板。
59.一种诊断ASR抗性的引物,其中所述引物可用于PCR反应以指示与ASR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的存在,其中所述等位基因是如表1-3中描述的任何有利等位基因。
60.如权利要求27-58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方法产生或鉴定的植物进一步赋予针对以下中任一个的增加的抗性:大豆胞囊线虫、细菌性脓疱、IDC、根结线虫、蛙眼叶斑病、疫霉菌、褐茎腐病、线虫、锈病、黑粉病、二孢白粉菌、菊科白粉菌、小麦白粉菌、瓜类单囊壳、黄瓜白粉菌、终极腐霉菌、葡萄钩丝壳、豌豆球腔菌、稻瘟菌、稻平脐蠕孢、稻瘟菌、立枯丝核菌、大豆疫霉菌、麦二叉蚜、烟粉虱、玉米蚜、网纹野蛞蝓、小蔗螟、麦二叉蚜和桃蚜;或其组合。
61.一种通过如权利要求27-58所述的方法产生的植物、种子或植物部分。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植物是优良大豆植物。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植物是农艺学上优良大豆植物。
64.如权利要求61-63所述的植物,其中与对照植物相比,所述植物显示没有产量累赘或负面农艺学效应。
65.一种用于产生在野生多年生大豆属物种的第一亲本植物和作为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栽培品种的第二亲本植物之间的杂种的方法,其中所述杂种能够与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栽培品种回交以产生第一回交代或其子代的至少一个植物,所述方法包括:
a.提供至少一种野生多年生大豆属亲本植物(wg)和至少一种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亲本植物(dg);
b.允许亲本植物开花;
c.将wg植物与dg植物杂交;
d.从c)的杂交中产生豆荚;
e.从d)的豆荚中分离胚并将所述胚置于胚拯救培养基上,其中没有愈伤组织诱导;
f.将e)的胚转移到萌发培养基或伸长培养基上并从所述胚中收集枝条;
g.在萌发或伸长培养基上生长f)的收集的枝条;以及
h.将已建立的e)的枝条转移到土壤中,从而产生在野生多年生大豆属物种的第一亲本植物和作为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的第二亲本植物之间的杂种。
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wg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灰毛大豆、银毛大豆、澎湖大豆、G.latrobeana、白色大豆、G.aphyonota、沙生大豆、弯大豆、弯裂片大豆、扁豆荚大豆、镰状大豆、G.gracei、密毛大豆、乳绿大豆、阔叶大豆、小叶大豆、蒙蒂-道格拉斯大豆、G.peratosa、G.pescadrensis、G.pindanica、G.pullenii、黄紫大豆、G.stenophita、G.syndetika和短绒野大豆。
67.如权利要求65-6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野生多年生大豆属亲本植物是短绒野大豆。
68.如权利要求65-6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野生多年生大豆属携带所希望的农艺学性状。
69.如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所希望的性状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疾病抗性,包括但不限于针对以下的抗性:大豆胞囊线虫、细菌性脓疱、根结线虫、蛙眼叶斑病、疫霉菌、褐茎腐病、线虫、锈病、黑粉病、二孢白粉菌、菊科白粉菌、小麦白粉菌、瓜类单囊壳、黄瓜白粉菌、终极腐霉菌、葡萄钩丝壳、豌豆球腔菌、稻瘟菌、稻平脐蠕孢、稻瘟菌、立枯丝核菌、大豆疫霉菌、麦二叉蚜、烟粉虱、玉米蚜、网纹野蛞蝓、小蔗螟、麦二叉蚜或桃蚜;增加的产量,针对缺铁失绿症的增加的抗性或耐受性,以及增加的耐旱性或耐热性。
70.如权利要求65-6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是大豆。
71.如权利要求65-7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dg植物用作雌性植物,并且所述wg植物是花粉供体。
72.如权利要求65-71所述的方法,其中d)的豆荚用包含GA3、NAA和激动素的激素混合物处理。
73.如权利要求65-7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授粉后19天之前收集所述豆荚。
74.如权利要求65-7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e)-h)的任一个中用染色体加倍剂处理所述胚和/或枝条。
75.如权利要求7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染色体加倍剂是秋水仙碱或氟乐灵。
76.如权利要求65-75所述的方法,其中e)的胚在约24℃在胚拯救培养基上保留至少约20天。
77.如权利要求65-76所述的方法,其中f)的胚在约24℃在萌发或伸长培养基上保持至少约20天。
78.如权利要求76-7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胚拯救培养基是Soy ER1-1。
79.如权利要求65-78所述的方法,其中c)的杂交不需要对花进行去雄。
80.如权利要求65-79所述的方法,其中c)的杂交是非天然杂交。
81.如权利要求65-8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i),其中h)的杂种植物与大豆植物至少回交一次。
82.如权利要求65-8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j),其中h)的杂种植物多次回交,并且另外,其中基于衍生自所述wg品系的有利农艺学性状来选择每个回交(BC)代。
83.如权利要求65-8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k)计数至少一个BC代中染色体的数目,并选择具有20个染色体对或40个配对染色体的那些。
84.如权利要求65-8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k)计数至少一个BC代中染色体的数目,并选择没有未配对染色体的品系并将这些品系进行进一步育种。
85.一种通过如权利要求65-84所述的方法产生的双二倍体植物。
86.一种衍生自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植物的非野生一年生大豆属植物。
87.一种通过如权利要求65-84所述的方法产生的优良大豆植物。
88.一种通过如权利要求65-84所述的方法产生的具有商业上显著的产量的农艺学上优良的大豆。
89.如权利要求85-88所述的植物,其中所述植物已经从多年生野生大豆属亲本中遗传了所希望的农艺学性状,所述所希望的农艺学性状选自以下中的至少一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细菌性脓疱、根结线虫、蛙眼叶斑病、疫霉菌、褐茎腐病、线虫、锈病、黑粉病、二孢白粉菌、菊科白粉菌、小麦白粉菌、瓜类单囊壳、黄瓜白粉菌、终极腐霉菌、葡萄钩丝壳、豌豆球腔菌、稻瘟菌、稻平脐蠕孢、稻瘟菌、立枯丝核菌、大豆疫霉菌、麦二叉蚜、烟粉虱、玉米蚜、网纹野蛞蝓、小蔗螟、麦二叉蚜或桃蚜的抗性提高,
或增加的产量,倒伏抗性,株高,田间出苗,针对除草剂、细菌、真菌、病毒和线虫的抗性或耐受性,耐旱性,耐热性,耐寒性或耐冷性,过量水分,盐胁迫,氧化胁迫,食物含量和组成,物理外观,雄性不育,干倒,可立性,繁殖力,糖特性,生物质,油质量或生产,蛋白质质量和总体质量。
90.一种来自如权利要求85-89所述的植物中的任一个的植物细胞、种子或植物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2062966266P | 2020-01-27 | 2020-01-27 | |
US62/966,266 | 2020-01-27 | ||
PCT/US2021/014861 WO2021154632A1 (en) | 2020-01-27 | 2021-01-25 | Novel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s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75557A true CN115175557A (zh) | 2022-10-11 |
Family
ID=77079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10807.1A Pending CN115175557A (zh) | 2020-01-27 | 2021-01-25 | 与大豆中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新颖的遗传基因座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67451A1 (zh) |
EP (1) | EP4096391A4 (zh) |
CN (1) | CN115175557A (zh) |
AR (1) | AR121139A1 (zh) |
BR (1) | BR112022014207A2 (zh) |
CA (1) | CA3164582A1 (zh) |
CL (2) | CL2022002005A1 (zh) |
CO (1) | CO2022010541A2 (zh) |
MX (1) | MX2022009159A (zh) |
WO (1) | WO2021154632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703694A (zh) * | 2024-08-28 | 2024-09-27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 一种与抗大豆白粉病相关的snp标记、扩增引物及其应用 |
CN118703694B (zh) * | 2024-08-28 | 2024-10-29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 一种与抗大豆白粉病相关的snp标记、扩增引物及其应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R122676A1 (es) * | 2020-06-22 | 2022-09-28 |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Ag | Nuevos genes de resistencia asociados a resistencia a enfermedades en soja |
WO2024018016A1 (en) | 2022-07-21 | 2024-01-25 |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Ag | Crystalline forms of 1,2,4-oxadiazole fungicides |
GB202214203D0 (en) | 2022-09-28 | 2022-11-09 |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Ag | Fungicidal compositions |
GB202214202D0 (en) | 2022-09-28 | 2022-11-09 |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Ag | Agricultural methods |
WO2024100069A1 (en) | 2022-11-08 | 2024-05-16 |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Ag | Microbiocidal pyridine derivatives |
WO2024160989A1 (en) | 2023-02-03 | 2024-08-08 |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Ag | Herbicide resistant plants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91081A (en) * | 1994-01-26 | 1996-02-13 |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 Soybean cyst nematode resistant soybeans and methods of breeding and identifying resistant plants |
WO2005079380A2 (en) * | 2004-02-12 | 2005-09-01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s having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sojae |
US20070261139A1 (en) * | 2006-05-04 | 2007-11-08 | University Of Iiiinois | Methods for producing fertile crosses between wild and domestic soybean species |
CN101501217A (zh) * | 2006-05-25 | 2009-08-05 | 孟山都技术有限公司 | 大豆抗病性数量性状基因座及其组成的鉴定方法 |
CN101511865A (zh) * | 2006-08-10 | 2009-08-19 | 巴斯福植物科学有限公司 | 在转基因植物中增加抗大豆锈病抗性的方法 |
CN101795555A (zh) * | 2007-08-07 | 2010-08-04 | 孟山都技术公司 | 用于选择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大豆植物的方法和组合物 |
US20110191893A1 (en) * | 2007-12-21 | 2011-08-04 | Tmg - Tropical Melhoramento E Genetica Ltda. | Genotypes, alleles and molecul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asian soybean rust, as well as methods, processes and uses thereof |
CN104388568A (zh) * | 2008-04-24 | 2015-03-04 | 孟山都技术有限公司 | 鉴定大豆中亚洲大豆锈病抗性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方法和其组合物 |
CN108366539A (zh) * | 2015-06-03 | 2018-08-03 |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 与大豆的疫霉根腐病相关联的遗传基因座 |
US10246754B1 (en) * | 2014-04-25 | 2019-04-02 |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 |
CN109714951A (zh) * | 2016-06-09 | 2019-05-03 | 先正达参股股份有限公司 | 与大豆中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新颖的遗传基因座 |
WO2019103918A1 (en) * | 2017-11-21 | 2019-05-31 |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 Novel resistance gene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s |
-
2021
- 2021-01-25 CA CA3164582A patent/CA316458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1-25 MX MX2022009159A patent/MX2022009159A/es unknown
- 2021-01-25 EP EP21747350.3A patent/EP4096391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01-25 US US17/794,369 patent/US2023006745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1-25 CN CN202180010807.1A patent/CN115175557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1-25 WO PCT/US2021/014861 patent/WO2021154632A1/en unknown
- 2021-01-25 BR BR112022014207A patent/BR112022014207A2/pt unknown
- 2021-01-26 AR ARP210100188A patent/AR121139A1/es unknown
-
2022
- 2022-07-25 CL CL2022002005A patent/CL2022002005A1/es unknown
- 2022-07-27 CO CONC2022/0010541A patent/CO2022010541A2/es unknown
-
2023
- 2023-11-27 CL CL2023003530A patent/CL2023003530A1/es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91081A (en) * | 1994-01-26 | 1996-02-13 |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 Soybean cyst nematode resistant soybeans and methods of breeding and identifying resistant plants |
WO2005079380A2 (en) * | 2004-02-12 | 2005-09-01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s having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sojae |
US20070261139A1 (en) * | 2006-05-04 | 2007-11-08 | University Of Iiiinois | Methods for producing fertile crosses between wild and domestic soybean species |
CN101501217A (zh) * | 2006-05-25 | 2009-08-05 | 孟山都技术有限公司 | 大豆抗病性数量性状基因座及其组成的鉴定方法 |
CN101511865A (zh) * | 2006-08-10 | 2009-08-19 | 巴斯福植物科学有限公司 | 在转基因植物中增加抗大豆锈病抗性的方法 |
CN101795555A (zh) * | 2007-08-07 | 2010-08-04 | 孟山都技术公司 | 用于选择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大豆植物的方法和组合物 |
US20110191893A1 (en) * | 2007-12-21 | 2011-08-04 | Tmg - Tropical Melhoramento E Genetica Ltda. | Genotypes, alleles and molecul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asian soybean rust, as well as methods, processes and uses thereof |
CN104388568A (zh) * | 2008-04-24 | 2015-03-04 | 孟山都技术有限公司 | 鉴定大豆中亚洲大豆锈病抗性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方法和其组合物 |
US10246754B1 (en) * | 2014-04-25 | 2019-04-02 |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 |
CN108366539A (zh) * | 2015-06-03 | 2018-08-03 |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 与大豆的疫霉根腐病相关联的遗传基因座 |
CN109714951A (zh) * | 2016-06-09 | 2019-05-03 | 先正达参股股份有限公司 | 与大豆中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新颖的遗传基因座 |
WO2019103918A1 (en) * | 2017-11-21 | 2019-05-31 |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 Novel resistance gene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s |
Non-Patent Citations (8)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703694A (zh) * | 2024-08-28 | 2024-09-27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 一种与抗大豆白粉病相关的snp标记、扩增引物及其应用 |
CN118703694B (zh) * | 2024-08-28 | 2024-10-29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 一种与抗大豆白粉病相关的snp标记、扩增引物及其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3164582A1 (en) | 2021-08-05 |
BR112022014207A2 (pt) | 2022-10-04 |
EP4096391A4 (en) | 2024-03-06 |
CO2022010541A2 (es) | 2022-09-09 |
AR121139A1 (es) | 2022-04-20 |
CL2022002005A1 (es) | 2023-01-13 |
WO2021154632A1 (en) | 2021-08-05 |
EP4096391A1 (en) | 2022-12-07 |
CL2023003530A1 (es) | 2024-07-19 |
US20230067451A1 (en) | 2023-03-02 |
MX2022009159A (es) | 2022-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147114A1 (en) | Novel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s | |
US20220256795A1 (en) |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s | |
US20220338433A1 (en) |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s | |
CN115175557A (zh) | 与大豆中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新颖的遗传基因座 | |
WO2010009404A2 (en) |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soybean rust resistance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for | |
WO2010096227A1 (en) |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soybean rust resistance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for | |
US12022788B2 (en) | Prolific flowering watermelon | |
US10517242B1 (en) | Disease resistance alleles in soybean | |
EP2102364B1 (en) | Genetic markers for orobanche resistance in sunflower | |
WO2022002795A1 (en) | Novel disease resistant melon plants | |
US10752964B1 (en) | Disease resistance alleles in soybean | |
US10717986B1 (en) | Resistance alleles in soybean | |
US11716943B2 (en) |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 | |
US11185032B1 (en) | Disease resistance alleles in soybean | |
US9309509B1 (en)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sweet corn sugary enhancer (SEI) gene | |
RU2792674C2 (ru) | Растение арбуза, характеризующееся продуктивным цветением | |
WO2023137268A2 (en) | Novel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in soybeans | |
WO2024011056A2 (en)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selecting soybean plants having favorable allelic combinations of stem termination and maturity | |
JP2023523531A (ja) | 向上した線虫耐性を有する植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