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70075B - 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70075B
CN115170075B CN202210796425.2A CN202210796425A CN115170075B CN 115170075 B CN115170075 B CN 115170075B CN 202210796425 A CN202210796425 A CN 202210796425A CN 115170075 B CN115170075 B CN 1151700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ffice
staff
computer
health
sitting pos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964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70075A (zh
Inventor
赵克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ngtong Tal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ngtong Tal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ngtong Tal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ngtong Tal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9642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700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70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0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70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0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8/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optical means
    • G01V8/10Detecting, e.g. by using light barri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4Browsing; Visualisation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7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03Static body considered as a whole, e.g. static pedestrian or occupant recogn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72Classification, e.g. identif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8Eye characteristics, e.g. of the iris
    • G06V40/197Matching; Classification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3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calculating health indices; for individu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ophys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通过设置办公数据库、办公电脑智能调控模块、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和预警提醒终端,实现了对办公电脑的智能化调控和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监测,不仅有效保障了办公电脑的隐私安全,还有效提升了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使办公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情,并且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本发明通过使用人体红外扫描仪和高清摄像仪实现了对办公人员的坐姿和眼睛的健康监测,增强了对办公人员身体健康关注的全面性,不仅有效保障了办公人员的身体健康,降低了办公人员身体潜在的健康风险,还有效地提高了办公人员的工作舒适度,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慧办公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以及科技手段的不断变革,社会对现代化的办公系统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需求,办公系统是企业的核心,代表着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核心竞争力,而办公系统的改善,不仅有助于企业办公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随着目前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办公系统的智慧化成为可能。
如今,现有的智慧办公系统具体存在以下弊端:
(1)一方面,现有的智慧办公系统对办公电脑的调控多停留于自动待机和自动关机的模式,缺乏对办公电脑的自动开启控制,导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心情,进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现有技术对办公电脑显示亮度的调控关注度较低,不仅不利于对办公人员的视力保护,也不利于企业对能源的节约。
(2)另一方面,现有的智慧办公系统对办公人员的健康关注,大多只片面关注办公人员的久坐方面,不仅缺乏对办公人员坐姿健康的关注,还缺乏对办公人员眼睛健康的关注,导致对办公人员的身体健康关注存在较为片面化的问题,不利于有效保障办公人员的身体健康,给办公人员的身体造成了潜在的健康风险,进而影响办公人员的工作舒适度,也不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涉及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包括:办公数据库、办公电脑智能调控模块、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和预警提醒终端;
所述办公数据库用于存储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对应的脸部图像,存储办公电脑进入待机状态的需求时长,存储办公电脑进入关机状态的需求待机时长和各种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存储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扫描图像、单次落座健康持续时长、眼睛单次使用健康时长、标准视线接触角度、标准视线接触长度和办公状态标准健康指数;
所述办公电脑智能调控模块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进行智能调控;
所述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进行健康监测,评估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其中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包括坐姿监测单元和眼睛监测单元;
所述预警提醒终端用于将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状态标准健康指数进行对比,若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低于办公状态标准健康指数,则进行预警提醒。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进行智能调控,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人脸识别器对当前位于办公电脑显示屏幕前的人员进行脸部识别,得到当前位于办公电脑显示屏幕前的人员对应的脸部图像,并将其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对应的脸部图像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表示当前位于办公电脑显示屏幕前的人员为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进而将办公电脑进行自动开启控制;
步骤2:将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记为办公电脑管理人员,通过人体红外传感器对办公电脑管理人员进行实时感应,并识别办公电脑管理人员是否离开办公工位,若识别出办公电脑管理人员已经离开办公工位,则获取办公电脑管理人员的离开时长;
步骤2-1:将办公电脑管理人员的离开时长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电脑进入待机状态的需求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31
其中δ表示为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t′表示为办公电脑管理人员的离开时长,T表示为办公电脑进入待机状态的需求时长;
步骤3:获取办公电脑的待机时长,进而将办公电脑的待机时长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电脑进入关机状态的需求待机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电脑的关机需求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41
其中β表示为办公电脑的关机需求指数,dt′表示为办公电脑的待机时长,DT表示为办公电脑进入关机状态的需求待机时长;
步骤4:获取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并通过光照强度传感器对办公电脑所属办公环境进行光照强度检测,得到办公电脑所属办公环境对应的光照强度,并将其标记为办公光照强度,将办公光照强度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种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进行匹配,进而获取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
步骤4-1:将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与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进行对比,计算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节需求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42
其中η表示为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节需求指数,LD″表示为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ld表示为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坐姿监测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坐姿进行监测,评估办公人员的坐姿综合健康指数,其中坐姿监测单元包括坐姿健康监测子单元和落座持续时长监测子单元。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坐姿健康监测子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坐姿进行健康监测,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定若干监测时间点,并将其分别编号为1,2,...,i,...,q;
步骤二:并通过人体红外扫描仪对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进行扫描,得到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扫描图像,进而从中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
步骤三:基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扫描图像,从中获取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进而提取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面积;
步骤四: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与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进行重合对比,并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
步骤五: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与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面积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坐姿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51
其中μ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坐姿健康指数,si′表示为第i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S″表示为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面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落座持续时长监测子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进行健康监测,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R1:基于得到的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扫描图像,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各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并将办公人员的各次落座分别编号为1,2,...,k,...,n;
R2:将办公人员的各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单次落座健康持续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61
其中λ表示为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健康指数,SC′表示为单次落座健康持续时长,sck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第k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办公人员的坐姿综合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62
其中φ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坐姿综合健康指数,γ1和γ2分别表示为坐姿和落座持续时长对应的健康修正系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眼睛监测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眼睛进行健康监测,计算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U1:基于得到的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扫描图像,从中识别出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部所在位置,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眼睛各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并将办公人员的眼睛各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分别编号为1,2,...,m,...,v;
U1-2:将办公人员的眼睛各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与办公数据库存储的眼睛单次使用健康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63
其中/>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64
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健康指数,e表示为自然常数,J0表示为眼睛单次使用健康时长,jm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眼睛第m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
U2:基于识别到的办公人员的眼部所在位置,进而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方向;
U2-1:通过高清摄像仪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进行三维图像扫描,得到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对应的三维外观图像,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放置方向;
U2-2:获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方向与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放置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将其记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进而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
U2-3: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标准视线接触角度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71
其中τ表示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健康指数,θ0′表示为标准视线接触角度,θi表示为第i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
U3:基于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对应的三维外观图像,从中提取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对应的显示屏幕上沿中心点,将其记为办公电脑参考点;
U3-1:基于识别到的各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部所在位置,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眼部中心点,并将其与办公电脑参考点进行连线,进而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部中心点与办公电脑参考点的连线长度,并将其记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
U3-2: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标准视线接触长度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81
其中/>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83
表示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健康指数,Len0′表示为标准视线接触长度,Leni表示为第i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082
其中ξ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为:ψ=ln[(φ*a1+ξ*a2)+1],其中ψ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a1和a2分别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坐姿和眼睛使用对应的健康权重因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在对办公电脑的调控方面,通过评估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和关机需求指数,实现了对办公电脑的自动待机和自动关机控制,同时,本发明还通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既实现了对办公电脑自动开启控制,还有效保障了办公电脑的隐私安全,进而有效提升了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使办公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情,并且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此外,本发明还关注到了对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控,从而不仅有利于对办公人员的视力保护,也有利于企业对能源的节约。
(2)本发明通过使用人体红外扫描仪和高清摄像仪实现了对办公人员的坐姿和眼睛的健康监测,不仅实现了对办公人员久坐方面的关注,还提升了对办公人员坐姿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评估了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进而增强了对办公人员身体健康关注的全面性,不仅有效保障了办公人员的身体健康,降低了办公人员身体潜在的健康风险,还有效地提高了办公人员的工作舒适度,并且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办公状态监测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坐姿监测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包括:办公数据库、办公电脑智能调控模块、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和预警提醒终端;
所述办公数据库分别与办公电脑智能调控模块和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相连接,预警提醒终端分别与办公数据库和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相连接。
所述办公数据库用于存储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对应的脸部图像,存储办公电脑进入待机状态的需求时长,存储办公电脑进入关机状态的需求待机时长和各种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存储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扫描图像、单次落座健康持续时长、眼睛单次使用健康时长、标准视线接触角度、标准视线接触长度和办公状态标准健康指数。
所述办公电脑智能调控模块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进行智能调控;
具体地,所述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进行智能调控,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人脸识别器对当前位于办公电脑显示屏幕前的人员进行脸部识别,得到当前位于办公电脑显示屏幕前的人员对应的脸部图像,并将其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对应的脸部图像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表示当前位于办公电脑显示屏幕前的人员为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进而将办公电脑进行自动开启控制;
在本发明具体地实施例中,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对办公电脑的自动控制,不仅不需要办公人员手动开启电脑,还有效防止了其他人员对电脑进行开启控制,进而提升了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保护了办公电脑的隐私安全。
步骤2:将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记为办公电脑管理人员,通过人体红外传感器对办公电脑管理人员进行实时感应,并识别办公电脑管理人员是否离开办公工位,若识别出办公电脑管理人员已经离开办公工位,则获取办公电脑管理人员的离开时长;
步骤2-1:将办公电脑管理人员的离开时长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电脑进入待机状态的需求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11
其中δ表示为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t′表示为办公电脑管理人员的离开时长,T表示为办公电脑进入待机状态的需求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计算公式中,当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计算数值为1时,则对办公电脑进行待机控制。
步骤3:获取办公电脑的待机时长,进而将办公电脑的待机时长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电脑进入关机状态的需求待机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电脑的关机需求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12
其中β表示为办公电脑的关机需求指数,dt′表示为办公电脑的待机时长,DT表示为办公电脑进入关机状态的需求待机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办公电脑的关机需求指数计算公式中,当办公电脑的关机需求指数计算数值为1时,则对办公电脑进行关机控制。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通过评估办公电脑的关机需求指数,进而将办公电脑进行关机控制,避免出现办公人员下班忘记关闭办公电脑的现象,既能有效保障办公电脑的隐私安全,又能减少企业电能的损耗。
步骤4:获取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并通过光照强度传感器对办公电脑所属办公环境进行光照强度检测,得到办公电脑所属办公环境对应的光照强度,并将其标记为办公光照强度,将办公光照强度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种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进行匹配,进而获取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
步骤4-1:将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与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进行对比,计算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节需求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21
其中η表示为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节需求指数,LD″表示为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ld表示为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节需求指数计算公式中,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与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之间的差值越小,则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节需求指数越小,表明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越符合健康标准。
在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中,通过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在对办公电脑的调控方面,通过评估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和关机需求指数,实现了对办公电脑的自动待机和自动关机控制,同时,本发明还通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既实现了对办公电脑自动开启控制,还有效保障了办公电脑的隐私安全,进而有效提升了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使办公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情,并且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此外,本发明还关注到了对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控,从而不仅有利于对办公人员的视力保护,也有利于企业对能源的节约。
所述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进行健康监测,评估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
参照图2所示,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包括坐姿监测单元和眼睛监测单元;
具体地,所述坐姿监测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坐姿进行监测,评估办公人员的坐姿综合健康指数;
参照图3所示,坐姿监测单元包括坐姿健康监测子单元和落座持续时长监测子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坐姿健康监测子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坐姿进行健康监测,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定若干监测时间点,并将其分别编号为1,2,...,i,...,q;
步骤二:并通过人体红外扫描仪对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进行扫描,得到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扫描图像,进而从中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
步骤三:基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扫描图像,从中获取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进而提取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面积;
步骤四: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与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进行重合对比,并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
步骤五: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与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面积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坐姿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41
其中μ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坐姿健康指数,si′表示为第i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S″表示为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办公人员的坐姿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中,某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越大,则办公人员的坐姿健康指数越大,表明办公人员的坐姿越符合健康标准。
在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中,通过评估办公人员的坐姿健康指数,使办公人员直观地了解到自身的坐姿健康问题,进而做出相应的坐姿调整,从而有效减少了因为坐姿问题所导致的身体出现健康风险的发生率。
进一步地,所述落座持续时长监测子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进行健康监测,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R1:基于得到的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扫描图像,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各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并将办公人员的各次落座分别编号为1,2,...,k,...,n;
R2:将办公人员的各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单次落座健康持续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51
其中λ表示为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健康指数,SC′表示为单次落座健康持续时长,sck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第k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中,办公人员的某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越小,则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健康指数越大,表明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越符合健康标准。
进一步地,所述办公人员的坐姿综合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52
其中φ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坐姿综合健康指数,γ1和γ2分别表示为坐姿和落座持续时长对应的健康修正系数。
具体地,所述眼睛监测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眼睛进行健康监测,计算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U1:基于得到的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扫描图像,从中识别出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部所在位置,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眼睛各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并将办公人员的眼睛各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分别编号为1,2,...,m,...,v;
U1-2:将办公人员的眼睛各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与办公数据库存储的眼睛单次使用健康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61
其中/>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62
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健康指数,e表示为自然常数,J0表示为眼睛单次使用健康时长,jm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眼睛第m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中,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越小,则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健康指数越大,表明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越符合健康标准。
示例性地,若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单次超过40分钟,则会产生眼睛酸涩、疲劳和干眼症等健康问题。
U2:基于识别到的办公人员的眼部所在位置,进而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方向;
U2-1:通过高清摄像仪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进行三维图像扫描,得到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对应的三维外观图像,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放置方向;
U2-2:获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方向与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放置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将其记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进而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
U2-3: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标准视线接触角度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71
其中τ表示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健康指数,θ0′表示为标准视线接触角度,θi表示为第i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中,某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与标准视线接触角度之间的差值越小,则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健康指数越大,表明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越符合健康标准。
在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中,通过计算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健康指数,其目的在于,考虑到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显示屏幕的角度对眼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若视线接触角度与标准视线接触角度之间的差值过大,则会导致办公人员的眼睛出现散光或斜视的健康风险问题。
U3:基于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对应的三维外观图像,从中提取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对应的显示屏幕上沿中心点,将其记为办公电脑参考点;
U3-1:基于识别到的各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部所在位置,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眼部中心点,并将其与办公电脑参考点进行连线,进而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部中心点与办公电脑参考点的连线长度,并将其记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
U3-2: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标准视线接触长度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81
其中/>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83
表示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健康指数,Len0′表示为标准视线接触长度,Leni表示为第i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中,某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与标准视线接触长度之间的差值越小,则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健康指数越大,表明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越符合健康标准。
进一步地,所述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32230960000182
其中ξ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
在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中,通过使用人体红外扫描仪和高清摄像仪实现了对办公人员的坐姿和眼睛的健康监测,不仅实现了对办公人员久坐方面的关注,还提升了对办公人员坐姿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评估了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进而增强了对办公人员身体健康关注的全面性,不仅有效保障了办公人员的身体健康,降低了办公人员身体潜在的健康风险,还有效地提高了办公人员的工作舒适度,并且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
所述预警提醒终端用于将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状态标准健康指数进行对比,若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低于办公状态标准健康指数,则进行预警提醒。
具体地,所述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为:ψ=ln[(φ*a1+ξ*a2)+1],其中ψ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a1和a2分别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坐姿和眼睛使用对应的健康权重因子。
在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预警提醒终端,进而实现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进行健康预警和提醒,从而为办公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可靠性保障,有效预防了办公的潜在健康风险问题。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办公数据库、办公电脑智能调控模块、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和预警提醒终端;
所述办公数据库用于存储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对应的脸部图像,存储办公电脑进入待机状态的需求时长,存储办公电脑进入关机状态的需求待机时长和各种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存储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扫描图像、单次落座健康持续时长、眼睛单次使用健康时长、标准视线接触角度、标准视线接触长度和办公状态标准健康指数;
所述办公电脑智能调控模块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进行智能调控;
所述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进行健康监测,评估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其中办公状态健康监测模块包括坐姿监测单元和眼睛监测单元;
所述预警提醒终端用于将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状态标准健康指数进行对比,若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低于办公状态标准健康指数,则进行预警提醒;
所述坐姿监测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坐姿进行监测,评估办公人员的坐姿综合健康指数,其中坐姿监测单元包括坐姿健康监测子单元和落座持续时长监测子单元;
所述坐姿健康监测子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坐姿进行健康监测,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定若干监测时间点,并将其分别编号为1,2,...,i,...,q;
步骤二:并通过人体红外扫描仪对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进行扫描,得到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扫描图像,进而从中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
步骤三:基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扫描图像,从中获取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进而提取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面积;
步骤四: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与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进行重合对比,并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
步骤五: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与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面积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坐姿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21
其中μ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坐姿健康指数,si′表示为第i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外形轮廓对应的重合面积,S″表示为办公人员的标准坐姿外形轮廓面积;
所述落座持续时长监测子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进行健康监测,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R1:基于得到的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扫描图像,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各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并将办公人员的各次落座分别编号为1,2,...,k,...,n;
R2:将办公人员的各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单次落座健康持续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31
其中λ表示为办公人员的落座持续时长健康指数,SC′表示为单次落座健康持续时长,sck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第k次落座对应的持续时长;
所述办公人员的坐姿综合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32
其中φ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坐姿综合健康指数,γ1和γ2分别表示为坐姿和落座持续时长对应的健康修正系数;
所述眼睛监测单元用于对办公人员的眼睛进行健康监测,计算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U1:基于得到的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坐姿扫描图像,从中识别出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部所在位置,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眼睛各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并将办公人员的眼睛各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分别编号为1,2,...,m,...,v;
U1-2:将办公人员的眼睛各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与办公数据库存储的眼睛单次使用健康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33
其中/>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34
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健康指数,e表示为自然常数,J0表示为眼睛单次使用健康时长,jm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眼睛第m次聚焦办公电脑屏幕对应的时长;
U2:基于识别到的办公人员的眼部所在位置,进而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方向;
U2-1:通过高清摄像仪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进行三维图像扫描,得到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对应的三维外观图像,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放置方向;
U2-2:获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睛聚焦方向与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放置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将其记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进而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
U2-3: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标准视线接触角度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41
其中τ表示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健康指数,θ0′表示为标准视线接触角度,θi表示为第i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角度;
U3:基于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对应的三维外观图像,从中提取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对应的显示屏幕上沿中心点,将其记为办公电脑参考点;
U3-1:基于识别到的各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部所在位置,进而获取办公人员的眼部中心点,并将其与办公电脑参考点进行连线,进而提取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眼部中心点与办公电脑参考点的连线长度,并将其记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
U3-2:将各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标准视线接触长度进行对比,计算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健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51
其中/>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53
表示为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健康指数,Len0′表示为标准视线接触长度,Leni表示为第i个监测时间点中办公人员的视线接触长度;
所述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52
其中ξ表示为办公人员的眼睛使用健康指数;
所述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计算公式为:ψ=ln[(φ*a1+ξ*a2)+1],其中ψ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办公状态健康指数,a1和a2分别表示为办公人员的坐姿和眼睛使用对应的健康权重因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办公人员的办公电脑进行智能调控,其具体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人脸识别器对当前位于办公电脑显示屏幕前的人员进行脸部识别,得到当前位于办公电脑显示屏幕前的人员对应的脸部图像,并将其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对应的脸部图像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表示当前位于办公电脑显示屏幕前的人员为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进而将办公电脑进行自动开启控制;
步骤2:将办公电脑所属办公人员记为办公电脑管理人员,通过人体红外传感器对办公电脑管理人员进行实时感应,并识别办公电脑管理人员是否离开办公工位,若识别出办公电脑管理人员已经离开办公工位,则获取办公电脑管理人员的离开时长;
步骤2-1:将办公电脑管理人员的离开时长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电脑进入待机状态的需求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61
其中δ表示为办公电脑的待机需求指数,t′表示为办公电脑管理人员的离开时长,T表示为办公电脑进入待机状态的需求时长;
步骤3:获取办公电脑的待机时长,进而将办公电脑的待机时长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办公电脑进入关机状态的需求待机时长进行对比,计算办公电脑的关机需求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62
其中β表示为办公电脑的关机需求指数,dt′表示为办公电脑的待机时长,DT表示为办公电脑进入关机状态的需求待机时长;
步骤4:获取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并通过光照强度传感器对办公电脑所属办公环境进行光照强度检测,得到办公电脑所属办公环境对应的光照强度,并将其标记为办公光照强度,将办公光照强度与办公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种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进行匹配,进而获取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
步骤4-1:将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与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进行对比,计算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节需求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035136130000071
其中η表示为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调节需求指数,LD″表示为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适宜显示亮度,ld表示为办公光照强度对应办公电脑的显示亮度。
CN202210796425.2A 2022-07-06 2022-07-06 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 Active CN1151700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6425.2A CN115170075B (zh) 2022-07-06 2022-07-06 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6425.2A CN115170075B (zh) 2022-07-06 2022-07-06 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0075A CN115170075A (zh) 2022-10-11
CN115170075B true CN115170075B (zh) 2023-06-16

Family

ID=83490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96425.2A Active CN115170075B (zh) 2022-07-06 2022-07-06 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700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79824B (zh) * 2023-10-18 2024-04-02 乾成理想(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智慧办公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1777A (zh) * 2020-09-30 2021-01-05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楼宇系统
CN113807252A (zh) * 2021-09-17 2021-12-17 东胜神州旅游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对儿童使用屏幕终端进行智能管控的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8976A (zh) * 2016-04-06 2016-06-15 董伟 一种使用电脑人员的健康提醒辅助设备
CN106681503A (zh) * 2016-12-19 2017-05-1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终端及显示装置
CN110458122B (zh) * 2019-08-15 2022-04-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线标校方法、显示装置的播放方法和视线标校系统
CN111899490A (zh) * 2020-06-22 2020-11-06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梅州供电局 一种可防职业病的多功能显示设备和电子设备
CN113703335A (zh) * 2021-10-27 2021-11-26 江苏博子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脑机接口智能家居脑控系统
CN114331330A (zh) * 2021-12-15 2022-04-12 苏州工业园区网捷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安全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1777A (zh) * 2020-09-30 2021-01-05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楼宇系统
CN113807252A (zh) * 2021-09-17 2021-12-17 东胜神州旅游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对儿童使用屏幕终端进行智能管控的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0075A (zh) 2022-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70075B (zh) 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智慧办公系统
EP2357589B1 (en) Imag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7606512A (zh) 一种智能台灯、基于智能台灯提醒用户坐姿的方法及装置
US9983840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apparatus worn on user's head
US1108712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to control a workflow an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set of task-specific control parameters
EP2930656B1 (en) Eye gaze detection apparatus, eye gaze detection program and eye gaze detection method
CN105227832B (zh) 一种基于关键点检测的自拍方法、自拍系统及拍摄终端
CN108131787B (zh) 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989571A (zh) 一种针对手机文字阅读的自适应字体调整方法及装置
US20190102905A1 (en) Head pose estimation from local eye region
EP3226209A1 (en) Contact lens virtual fitt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executing contact lens virtual fitting method
CN110531853B (zh) 一种基于人眼注视点检测的电子书阅读器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6444086B (zh) 一种指环控制的智能眼镜及其使用方法
EP2377497A1 (en) Method for displaying information in multiple languages on welding helmet cartridge
CN106291986B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眼镜及其使用方法
JP2007163864A (ja)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CN117355013A (zh) 一种基于视觉感知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CN107533632A (zh) 用于对个人的指数进行更新的方法
CN206200990U (zh) 一种基于视觉的迎宾考勤服务机器人
CN112488647A (zh) 考勤系统及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633012A (zh) 一种防沉迷电脑
CN106646925A (zh) 一种眼镜
WO2020208824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CN117038070A (zh) 一种近视屈光度发育预测方法
CN109933200A (zh) 基于近红外眼部图像的计算机视觉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25

Address after: Area D, 8th Floor, Baofa Building, Shatoujiao Area, Yantian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2015 Shenyan Road, Pengwan Community, Haishan Street, Yan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Jingtong Tal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14 No. 6, Shiqiao 1st Road, Jiang'an District,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Peiqi Ruihong culture technology (Wuhan)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