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67712A -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67712A
CN115167712A CN202210834565.4A CN202210834565A CN115167712A CN 115167712 A CN115167712 A CN 115167712A CN 202210834565 A CN202210834565 A CN 202210834565A CN 115167712 A CN115167712 A CN 1151677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unit
electrode
mutual capacitance
touch screen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345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卫京
陈箭雾
刘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calTech 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calTech 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calTech 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calTech 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3456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67712A/zh
Priority to CN202211177198.1A priority patent/CN115617212A/zh
Priority to CN202222548620.1U priority patent/CN218729007U/zh
Publication of CN115167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67712A/zh
Priority to TW111150952A priority patent/TW202331489A/zh
Priority to TW111214631U priority patent/TWM64704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0180 priority patent/WO2024011925A1/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互容式触控屏包括:介质层,介质层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第一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设置于介质层的第一面;第二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设置于介质层的第二面,并与第一电极单元配合设置,以形成耦合互电容;其中,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当第一电极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构成驱动电极和接收电极的组合,通过侦测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之间的耦合互电容获得触控点的坐标;当第一电极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构成谐振电路。

Description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的普及,智能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同时要求体积越来越紧凑。由于这两种趋势相互之间形成矛盾,因此往往需要在智能设备的体积与功能之间做出牺牲。
触控屏作为智能设备的主要的人机交互手段,往往占据智能设备较大的面积(体积),但却仅承担触控功能。以常规的互容式触控屏为例,通常包括多条驱动电极和接收电极,用于形成互电容进而实现触控位置的检测。然而,常规的互容式触控屏无法在其内部提供电磁谐振,因此无法利用既有的元件实现能量传递。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能够在实现常规触控位置检测功能的同时,也能够提供电磁谐振,以实现能量传递的功能。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互容式触控屏,所述互容式触控屏包括:
介质层,所述介质层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
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层的所述第一面;
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层的所述第二面,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配合设置,以形成耦合互电容;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当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构成驱动电极和接收电极的组合,通过侦测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的耦合互电容获得触控点的坐标;
当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构成谐振电路。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均被施加激励信号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被施加激励信号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第二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在所述介质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在所述介质层上的投影的每一个交叠处形成一个等效电容,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形成等效电感,若干个所述等效电容与所述等效电感并联,以构成所述谐振电路。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至少包括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置有开关,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能够通过所述开关实现连接或断开。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围绕一中心点沿一定方向延伸,并呈矩形状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若干个条形电极。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若干个方位电极,所述方位电极呈完整的块状。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呈同心圆形设置,所述方位电极呈扇形设置,并沿圆周的半径方向延伸。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呈同心圆形设置,所述方位电极的边缘呈锯齿状。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位电极上开设有若干开孔或开槽。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条形电极是以一中心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条形电极的形状呈“王”字形,条形电极相对的两侧具有开口,若干个所述条形电极的开口方向相同。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控装置,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连接线、驱动芯片及如上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所述互容式触控屏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构成的所述谐振电路动态切换至预设频率点上,实现与同频率点的外部装置发送或接受能量。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若干个电极,所述触控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内不同的所述电极设置在不同的频率点,使得所述触控装置同时与对应不同频率点的外部装置发送能量或接收能量。
本申请相比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第一电极单元处于不同的配置状态,即在第一状态下与第二电极单元构成谐振电路,使得互容式触控屏能够实现选频功能。触控装置可以将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构成的谐振电路动态切换至预设频率点上,从而实现与同频率点的外部装置发送或接受能量。更进一步,通过将第一电极单元内不同的电极设置在不同的频率点,使得触控装置可以同时与对应不同频率点的外部装置发送能量或接收能量,并且外部装置发送能量和接收能量同时进行。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构成驱动电极与接收电极的组合,实现常规触控位置检测功能。如此,同时实现了触控位置检测与能量传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互容式触控屏中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互容式触控屏中第二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互容式触控屏中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交叠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互容式触控屏中第一电极单元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所示互容式触控屏中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互容式触控屏中第一电极单元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屏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互容式触控屏中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互容式触控屏中第二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屏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互容式触控屏中第二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互容式触控屏 100,100a,100b
第一电极单元 10,10a、10b
第一电极 11,11a、11b
第二电极 12,12a、12b
第一端 101
第二端 102
第二电极单元 20,20a,20b,20c
条形电极 21
第三端 103
第四端 104
开口 201
开孔 202
开槽 203
触摸区域 204
通道 205,205a
介质层 30
第一面 31
第二面 32
并联谐振电路 200
损耗电阻 R
等效电容 Ci
等效电感 L
方位电极 θi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之间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互容式触控屏100。互容式触控屏100包括介质层30、第一电极单元10及第二电极单元20。
可以理解,介质层30可以是薄膜(Film)、玻璃(Glass)、塑料(Plastic)、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其他材料,在此不作限制。
介质层3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31及第二面32。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设置于介质层30相背的两面上。例如,第一电极单元10设置于第一面31,第二电极单元20设置于第二面32。
请一并参阅图2,图2为第一电极单元10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极单元10围绕某一中心点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沿一定方向延伸,并以一定的形状布置在介质层30。例如,第一电极单元10以某一端为起点围绕中心点A由内向外逆时针方向延伸至另一端,并呈矩形状布置在介质层3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电极11及第二电极12。具体地,第一电极11具有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第二电极12具有第三端103及第四端104。第二端102与第三端103相连接,以使得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1以第一端101为起点围绕中心点A由内向外逆时针方向延伸至第二端102,并呈矩形状布置在介质层30。第二电极12的第三端103与第一电极11的第二端102连接,并继续围绕第一电极11及中心点A由内向外逆时针方向延伸至第四端104,并呈矩形状布置在介质层3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端102与第三端103之间还设置有开关(图未示),第一电极单元10能够通过开关的打开与关闭实现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的连接或断开。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10还可以包括更多的与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结构相似的其他电极,并围绕在第一电极11的外围。
请参阅图3,图3为第二电极单元20的示意图。第二电极单元20包括若干个条形电极21。若干条形电极21设置在介质层30上并形成阵列矩阵,且阵列矩阵的中心位置不设置条形电极。具体地,建立如图3所示XY轴坐标系,每一个条形电极21位于一个坐标单元格内。位于中间位置的坐标单元格内不设置条形电极21。
可以理解,第二电极单元20的条形电极21的数量以及不设置条形电极21的坐标单元格的数量都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位于中间位置的1个、4个或9个坐标单元格内不设置有条形电极21。以图3为例,图3中共有7×7=49个坐标单元格。位于中间的9个坐标单元格内未设置有条形电极21,即第二电极单元20共有40个条形电极2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一条形电极21是以一中心线(图未标)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条形电极21的形状例如呈“王”字形。条形电极21相对的两侧具有开口201。若干条形电极21的开口201均朝同一方向设置,例如沿图中Y轴方向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4,所示为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配合的示意图。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在介质层30(参图1)上的投影相交叠。具体地,第二电极单元20中的条形电极在介质层30上的投影与第一电极单元10内的第一电极11或第二电极12在介质层30上的投影相交叠。
以图4为例,第二电极单元20共设置有40个条形电极。位于X=1及X=7这两列上的坐标单元格内的条形电极、以及位于Y=1及Y=7这两行上的坐标单元格内的条形电极在介质层30上的投影均与第二电极12在介质层30上的投影相交叠,即共有24个条形电极与第二电极12配合设置。而第二电极单元20中剩余的16个条形电极以相同的方式与第一电极11配合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能够形成电场耦合,进而形成互电容矩阵。互电容矩阵包括若干个耦合互电容,耦合互电容主要集中在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在介质层30上的投影的交叠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极单元20内的每一个条形电极与第一电极单元10在介质层30上的投影的交叠处均会形成一个耦合互电容。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单元10包括两种状态,即第一状态(参图5)与第二状态(参图7)。下面为描述方便,以第一电极单元10仅包括第一电极11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当第一电极单元10包括多个电极,例如包括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时,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相当于串联在一起,其原理与下文描述的原理一致。
图5所示为第一电极单元10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极单元10的两端均被施加相反的激励信号(例如交流电信号)时,第一电极单元10处于第一状态。例如在第一端101施加负极激励信号(例如激励电压V-),在第二端102施加正极激励信号(例如激励电压V+)。可以理解,也可以在第一端101施加正极激励信号(例如激励电压V+),在第二端102施加负极激励信号(例如激励电压V-)。可以理解,当第一电极单元10的一端被馈入负极激励信号,另一端被馈入正极激励信号时,第一电极单元10便形成一个电流回路。
可以理解,如上所述,当第一电极11的两端(例如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馈入相反的激励信号并形成电流回路时,如果将第二电极单元20中位于同一列的条形电极连接在一起,则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将等效为一个并联谐振电路。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6,图6为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200的示意图。其中,并联谐振电路200包括若干个并联在一起的等效电容C1至Ci、等效电感L及损耗电阻R。如图6所示,所有等效电容C1至Ci的一端、等效电感L的一端及损耗电阻R的一端均连接激励电压V+,所有等效电容C1至Ci的另一端、等效电感L的另一端及损耗电阻R的另一端均连接激励电压V-。
可以理解,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单元20的条形电极配合(例如第二电极单元20与第一电极11并联)形成的一个互电容构成相应的等效电容。以图6为例,由于第二电极单元20中有16个条形电极与第一电极11配合,因此,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单元20的条形电极配合形成16个等效电容。也就是说,通过适当的配置,并联谐振电路200共并联有16个等效电容,即i=16。
另外,如上所述,当第一电极11的两端(例如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馈入相反的激励信号并形成电流回路时,即第一电极单元1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电极单元10相当于一个通电螺旋体,其周围将产生磁场。通电螺旋体的磁场方向满足“右手螺旋定则”,磁场的强度取决于第一电极单元10自身的形状及材质等。如此,第一电极11在并联谐振电路200中相当于一个等效电感L。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调整第一电极单元10的参数(例如电极的数量、形状及材质等)能够实现等效电感L的值的变化。
具体地,等效电感L的值能够由公式(1)获得,单位为亨利(H):
Figure BDA0003747111110000051
其中,l为线圈(例如第一电极单元10)的长度,单位为米,k为长冈系数,k=2R/l,其中R为半径。μ0为真空磁导率,μ0=4π×10-7。μS为线圈(例如第一电极单元10)内部磁芯的相对磁导率。N为线圈(例如第一电极单元10)的圈数,S为线圈(例如第一电极单元10)的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可以理解,当第一电极单元10包括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时,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22相当于串联在一起,如此,并联谐振电路200能够获得更大的等效电感L值。并联谐振电路200的损耗电阻R受到第一电极11与条形电极的形状、材料以及介质等因素的影响。
可以理解,并联谐振电路200具有相应的谐振频率,其谐振频率
Figure BDA0003747111110000061
其中C=C1+C2+…+Ci
并联谐振电路200的3dB带宽BW3dB=ω0/Q,其中Q为并联谐振电路200的品质因数。并联谐振电路200的矩形系数BW0.1=10×BW3dB
可以理解,通过将第一电极单元10配置成第一状态并与第二电极单元20构成并联谐振电路200,使得互容式触控屏100具有相应的选频功能,在特定范围内能够进行能量传递。通过调节相关参数,例如第一电极单元10及第二电极单元20的形状、材料等,能够对通频带内的能量进行传递,而通频带外的能量能够得到有效抑制。
请再次参阅图3及图4,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电极单元10处于第一状态时,如果将第二电极单元20中位于同一行的条形电极连接在一起,例如将位于Y=1及Y=7这两行上的坐标单元格内的条形电极21分别连接在一起,则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也将等效为一个并联谐振电路。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电极单元10处于第一状态时,也可以不将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条形电极21连接在一起,而仅需使得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配合形成的互电容呈阵列矩阵状。可以理解,在这些部分实施方式中,等效电感L的值不能适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公式(1)获得。
可以理解,当第一电极单元10(例如第一电极11)馈入激励信号,但不形成电流回路时,第一电极单元10处于第二状态,且其磁场效应将会消失。具体地,请再次参阅图7,所示为第一电极单元10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当第一电极单元1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电极单元10的第一端101或第二端102其中之一被施加激励信号。例如仅在第一端101施加激励电压V+,而将第二端102悬空。此时,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之间仅构成互电容矩阵。
可以理解,当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之间构成互电容矩阵时,第一电极单元10用作触控驱动电极,第二电极单元20可用作触控接收电极。或者第二电极单元20可用作触控驱动电极,第一电极单元10可用作触控接收电极。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构成驱动电极和接收电极的组合,通过侦测第一电极单元10与第二电极单元20之间的耦合互电容获得触控点坐标。如此,实现互容式触控屏100的触控位置检测功能。
实施例2:
请参阅图8至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互容式触控屏100a(参图8)。如图8至图10所示,互容式触控屏100a的结构与互容式触控屏100的结构类似,其区别在于,第一电极单元10a的结构与第一电极单元10的结构不同,第二电极单元20a的结构与第二电极单元20的结构不同。
如图9所示,在实施例2中,第一电极单元10a包括第一电极11a及第二电极12a。第一电极单元10a为平面螺旋形状。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10a围绕一中心点(例如点B)由内向外逆时针方向延伸,并呈同心圆形状布置在介质层30(参图1)。可以理解,同心圆形状为平面螺旋形状的一种特例。平面螺旋形状还可以包括椭圆状等。
如图10所示,第二电极单元20a包括若干个方位电极θi,其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数量为6个。方位电极θi的形状呈完整的块状。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方位电极θi的具体形状大致呈扇形,由第一电极单元10a的几何中心点沿圆周的半径方向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电极单元10a处于第二状态时,即第一电极单元10a与第二电极单元20a仅提供触控功能时,通过设置方位电极θi能够采用极坐标的方式指示触控位置。具体地,将第一电极单元10a上的任意一点距离中心点B的距离用于表示极坐标的半径,将第二电极单元20a所在的方位电极θi用以表示极坐标的方位角。
可以理解,当第一电极11a及第二电极12a构成的第一电极单元10a的两端接入激励信号并形成回路后,也会形成电感并产生磁场效应。然后通过与第二电极单元20a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来传输特定频率的能量。
实施例3:
请参阅图11至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互容式触控屏100b(参图11)。如图11至12所示,互容式触控屏100b的结构与互容式触控屏100a的结构类似,例如第一电极单元10b中的第一电极11b及第二电极12b,与第一电极单元10a中的第一电极11a及第二电极12a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二电极单元20b的结构与第二电极单元20a不同。
具体地,第二电极单元20b的方位电极θi的形状依然呈完整的块状。但方位电极θi的边缘呈锯齿状。
请对比参阅图10及图12,当方位电极θi的边缘设置成如图10所示的直线状时,相邻的电极θi之间设置有基本笔直的通道205,以方位电极θ6为例,如果方位电极θ6所对应的区域上有手指触摸以形成如图10所示的触摸区域204时,触摸区域204处于方位电极θ6的中部位置,此时触摸区域204距离左右相邻的电极θ5和θ6都较远,此时触摸感应量较小。而当将方位电极θi的边缘设置如图12所示的锯齿状时,如果再将手指放置于与图10中相同位置并形成相同大小的触摸区域204,由于左右相邻的通道205a存在曲折,触摸区域204还会覆盖到部分电极θ5和θ6。如此,触摸感应量会相应增加。可以理解,当触摸感应量增加时,对于触摸位置(例如角度)的计算精度也会相应增加,即通过将方位电极θi设置成锯齿状,能够减小角度检测的误差。
实施例4:
请参阅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互容式触控屏(图未示)。如图13所示,互容式触控屏的结构与互容式触控屏100b的结构类似,其区别在于,第二电极单元20c的结构与第二电极单元20b不同。
具体地,第二电极单元20c的方位电极θi上开设有若干开孔202及开槽203。
可以理解,通过设置开孔202及开槽203,使得第一电极单元(图未示)与第二电极单元20c在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时,电磁场能够有效的穿透第二电极单元20c,进而对能量传输效率和频率范围实现调节。
实施例5: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装置。该触控装置包括连接线、驱动芯片及上述实施例中的互容式触控屏100/100a/100b。
互容式触控屏100/100a/100b通过连接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
可以理解,该互容式触控屏100/100a/100b通过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之间的耦合信号量来收集触控信息,进而实现触控位置检测功能。
可以理解,该触控装置呈圆形、类圆形、方形或带弧角的方形等。
实施例6: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可以但限于是智能手机、平板、手表、耳机、笔记本电脑等。
显然,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电极单元10/10a/10b处于不同的配置状态,在第一状态下与第二电极单元20/20a/20b/20c构成谐振电路,使得互容式触控屏100/100a/100b能够实现选频功能,电子装置内的触控装置可以将第一电极单元10/10a/10b与第二电极单元20/20a/20b/20c构成的谐振电路动态切换至预设频率点上,从而实现与同频率点的外部装置发送或接受能量。更进一步,第一电极单元10/10a/10b内设置有若干个电极(例如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可以通过将不同的电极设置在不同的频率点,使得所述触控装置可以同时与对应不同频率点的外部装置发送能量或接收能量,并且外部装置发送能量和接收能量同时进行。在第二状态下与第二电极单元20/20a/20b/20c构成驱动电极与接收电极的组合,实现常规触控位置检测功能。如此,同时实现了触控位置检测功能与能量传递的功能。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应该落在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互容式触控屏包括:
介质层,所述介质层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
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层的所述第一面;
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层的所述第二面,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配合设置,以形成耦合互电容;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当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构成驱动电极和接收电极的组合,通过侦测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的耦合互电容获得触控点的坐标;
当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构成谐振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均被施加激励信号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被施加激励信号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第二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在所述介质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在所述介质层上的投影的每一个交叠处形成一个等效电容,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形成等效电感,若干个所述等效电容与所述等效电感并联,以构成所述谐振电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至少包括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置有开关,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能够通过所述开关实现连接或断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围绕一中心点沿一定方向延伸,并呈矩形状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若干个条形电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若干个方位电极,所述方位电极呈完整的块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呈同心圆形设置,所述方位电极呈扇形设置,并沿圆周的半径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呈同心圆形设置,所述方位电极的边缘呈锯齿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方位电极上开设有若干开孔或开槽。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电极是以一中心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条形电极的形状呈“王”字形,条形电极相对的两侧具有开口,若干个所述条形电极的开口方向相同。
1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连接线、驱动芯片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互容式触控屏,所述互容式触控屏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构成的所述谐振电路动态切换至预设频率点上,实现与同频率点的外部装置发送或接受能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若干个电极,所述触控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内不同的所述电极设置在不同的频率点,使得所述触控装置同时与对应不同频率点的外部装置发送能量或接收能量。
CN202210834565.4A 2022-07-14 2022-07-14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Withdrawn CN1151677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34565.4A CN115167712A (zh) 2022-07-14 2022-07-14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CN202211177198.1A CN115617212A (zh) 2022-07-14 2022-09-26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CN202222548620.1U CN218729007U (zh) 2022-07-14 2022-09-26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TW111150952A TW202331489A (zh) 2022-07-14 2022-12-30 互容式觸控屏及具有該互容式觸控屏之觸控裝置
TW111214631U TWM647041U (zh) 2022-07-14 2022-12-30 互容式觸控屏及具有該互容式觸控屏之觸控裝置
PCT/CN2023/080180 WO2024011925A1 (zh) 2022-07-14 2023-03-07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34565.4A CN115167712A (zh) 2022-07-14 2022-07-14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67712A true CN115167712A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94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34565.4A Withdrawn CN115167712A (zh) 2022-07-14 2022-07-14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677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1925A1 (zh) * 2022-07-14 2024-01-18 敦泰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1925A1 (zh) * 2022-07-14 2024-01-18 敦泰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23385B1 (ko) 위치 검출 장치 및 위치 검출 센서의 제어 방법
JP4376425B2 (ja) 可変容量コンデンサ及び位置指示器
US20120098728A1 (en) Antenna module
US20110169770A1 (en) Antenna embedded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device
CN106462263A (zh) 位置指示器、位置检测装置以及位置检测装置的输入控制方法
TWI527309B (zh) 天線模組及運用此模組之觸控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2479995A (zh) 天线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06383607B (zh) 具有压力感测的触控显示系统
CN110633031A (zh) 集成nfc天线的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218729007U (zh)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CN115167712A (zh) 互容式触控屏及具有该互容式触控屏的触控装置
CN108874218B (zh) 一种触控基板、其触控定位方法及电容式触摸屏
US20230341953A1 (en) Stylus pen
US11387675B2 (en) Wireless charging assembl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erminal device and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TW201415306A (zh) 電子電路及位置指示器
CN114338877B (zh) 电子设备
CN115657884A (zh) 电磁触控屏及电磁触控装置
US20230367413A1 (en) Touch control device
JPWO2017056259A1 (ja) 指定位置検出ユニット
EP2544298A1 (en) Artifical micro-structure and metamaterial using the same
CN105633563B (zh) 近场通讯天线
US20240012526A1 (en) Touch sensor
EP4328718A2 (en) Touch input system including pen and controller
CN209928407U (zh) 触摸模组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983373B1 (en) Filter in a capacitance measuring circu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101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