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63125B - 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63125B CN115163125B CN202210912183.9A CN202210912183A CN115163125B CN 115163125 B CN115163125 B CN 115163125B CN 202210912183 A CN202210912183 A CN 202210912183A CN 115163125 B CN115163125 B CN 1151631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formation
- level
- tunnel
- key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378 shot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4 s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04—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 E21D11/10—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concrete cast in situ; Shuttering also lost shutterings, e.g. made of blocks, of metal plates or other equipment adapted therefor
- E21D11/105—Transport or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lining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Backfilling the space between main building element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e.g. with concret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04—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 E21D11/10—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concrete cast in situ; Shuttering also lost shutterings, e.g. made of blocks, of metal plates or other equipment adapted therefor
- E21D11/107—Reinforcing elements therefor; Holders for the reinforcing el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14—Lining predominantly with metal
- E21D11/18—Arch members ; Network made of arch members ; Ring elements; Polygon elements; Polygon elements inside arches
- E21D11/183—Supporting means for arch members, not provided for in E21D11/22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确定了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变形等级,明确了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关键变形部位的差异化控制方法,本发明提出的差异分级方法既能预测挤压大变形的程度,又能预测非对称局部大变形的位置,能提高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适应非对称挤压变形的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深部岩体岩性多变、结构复杂、地应力高。目前由高地应力引发的非对称挤压大变形灾害在国内外的隧道工程施工中愈发的普遍和严重,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非对称挤压大变形是指非均质的软弱围岩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其自承载能力部分丧失导致隧道断面整体变形不均匀、局部变形难收敛的现象。非对称挤压大变形的变形程度和破坏部位主要取决于隧址的地应力大小和非均质的围岩强度,围岩强度的不均匀性又受地层岩性和软弱结构面的控制。隧道穿越不同的岩性组合、地层产状和岩体结构时,呈现出不同的非对称变形特征。
《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技术规范》(Q/CR9512-2019)指出,挤压性软岩隧道的施工应根据大变形的等级,采用具备针对性的施工方法和控制措施,以实现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刚度匹配、变形协调。对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变形等级预测是指导隧道施工支护的前提。既有研究已涉及较多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大变形分级方法。然而这些方法由于未考虑非对称大变形的影响因素,无法有效预测隧道穿越深部非均质软弱地层时的变形程度和破坏位置。且目前对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变形控制措施,也以常规的对称施工和等强支护为主,对变形等级较大的隧道,实行全断面扩挖和全环加强支护。若等强支护的刚度设计不足,很难对围岩局部的大变形实现有效的控制;若等强支护的刚度设计达到了局部大变形的强度要求,又会导致隧道其他部位过于保守,造成支护成本的增加,缺乏经济性。因此,针对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既有的大变形分级方法和控制措施不具备针对性和经济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CN114352358A公开了一种高地应力深埋软岩隧道大变形动态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案明确了高地应力深埋软岩隧道的大变形分级方法和控制方法。然而该方案的大变形分级方法只能得到单一的变形等级评价结果,不能预测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不均匀变形程度和局部大变形部位。现有技术的大变形控制方法未考虑围岩最不利位置的局部变形趋势,相应提出的变形控制措施难以适应围岩的非对称挤压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预测隧道穿越深部非均质软弱地层时的变形程度和破坏位置,准确地反映不同部位围岩的变形趋势,提高围岩及支护结构适应非对称变形的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围岩强度应力比Ri/P;其中,Ri为测试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P为隧道掌子面位置的地应力大小;
根据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强度应力比Ri/P、相对变形量εi和相对变形速率ηi,确定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大变形等级Qi;将出现频次最多的大变形等级定义为基本变形等级Qm,将量值最大的大变形等级定义为关键变形等级Qn,关键变形等级Qn所在的部位定义为隧道的关键变形部位;
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隧道断面的整体预留变形量Um;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确定隧道断面的局部预留变形量Un,计算关键变形部位的局部扩挖量ΔU,得到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优化的开挖轮廓面;ΔU=Un-Um;
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隧道开挖前整体的围岩超前加固方案;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确定关键变形部位围岩的局部超前加固方案,通过提高超前预支护的刚度对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进行差异化补强;
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隧道的整体开挖工法;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调整缩短关键变形部位所在台阶的台阶高度和进尺长度;
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开挖后隧道的整体初期支护方案;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确定关键变形部位的局部支护补强方案,通过局部加密加长系统锚杆、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增加钢拱架单元刚度,对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和支护进行差异化补强。
本发明提出的大变形差异分级方法既能预测挤压大变形的程度,又能预测非对称局部大变形的位置。受软硬不均的岩性组合和层理面软化作用的影响,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围岩强度不同,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对应的变形等级也不同。本发明提出的分级方法通过现场实测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岩体强度,确定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变形等级,能更准确地反映不同部位围岩的变形趋势,判定非对称挤压大变形的关键变形部位。相比于现有挤压性软岩隧道单一的等级评价结果,本发明提出的大变形分级方法能同时预测非对称挤压变形程度和变形方位,对非对称挤压变形的施工控制更具备指导意义。
本发明中,通过钻取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标准岩样,测试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Ri;钻取位置包括隧道断面的拱顶、左拱肩、右拱肩、左边墙、右边墙、左拱脚、右拱脚和仰拱。
所述相对变形量εi的计算公式为:其中,ui为掌子面后方已施工大变形段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累计最大变形量,R0为隧道的等效半径。
所述相对变形速率ηi的计算公式为:其中,vi为掌子面后方已施工大变形段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最大变形速率,R0为隧道的等效半径。
所述大变形等级Qi包括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对应轻微大变形、中等大变形、强烈大变形和极强大变形;
其中,
Ⅰ级对应的标准为:围岩强度应力比为0.40~0.60,相对变形量为3%~5%,相对变形速率为0.3~0.5%·d-1;
Ⅱ级对应的标准为:围岩强度应力比为0.20~0.40,相对变形量为5%~8%,相对变形速率为0.5~0.8%·d-1;
Ⅲ级对应的标准为:围岩强度应力比为0.10~0.20,相对变形量为8%~12%,相对变形速率为0.8~0.12%·d-1;
Ⅳ级对应的指标为:围岩强度应力比<0.10,相对变形量>12%,相对变形速率>0.12%·d-1。
与现有的大变形分级指标相比,本发明提出的大变形分级指标增加了隧道开挖后围岩的相对变形速率,该项指标是反映隧道开挖后掌子面围岩自稳能力的重要依据。此外,本发明提出的围岩强度应力比分级标准与现有的大变形分级标准相比相对较大,以考虑层理结构面对软弱围岩强度的劣化作用。本发明提出的分级方法可以有效预测隧道穿越深部非均质软弱地层时的变形程度和破坏位置,准确地反映不同部位围岩的变形趋势,提高了围岩及支护结构适应非对称变形的能力。
当基本变形等级Qm为Ⅰ、Ⅱ级时,断面整体的超前预加固以拱部超前小导管为主;当关键变形等级Qn达到Ⅲ、Ⅳ级时,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采用管棚加固。超前管棚的整体刚度大于超前小导管,对关键变形部位施做超前管棚能抑制围岩的非对称挤压变形。
当变形等级为Ⅰ级时,所述开挖工法为二台阶法;当变形等级为Ⅱ~Ⅲ级时,所述开挖工法为三台阶法;当变形等级达到Ⅳ级时,所述开挖工法为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对于变形等级较大的隧道,采用三台阶法或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能减少开挖过程的施工扰动。此外,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缩短关键变形部位所在台阶的台阶高度和进尺长度,可以减小开挖对隧道最不利位置的扰动,降低开挖扰动过大引起局部变形难以控制的风险。
当断面的基本变形等级Qm为Ⅰ、Ⅱ级时,系统锚杆采用短锚杆,喷射混凝土采用25cm厚的C30早强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选用I18或I20b型钢拱架,拱架间距0.8m/榀;当断面的关键变形等级Qn达到Ⅲ、Ⅳ级时,关键变形部位的系统锚杆采用长、短锚杆组合,喷射混凝土采用27cm厚的C30早强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选用I22b或H175型钢拱架单元。本发明以关键变形等级为依据,对关键变形部位局部加长系统锚杆、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增加钢拱架单元刚度,从而对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和支护进行差异化补强,能提高隧道支护结构适应非对称挤压变形的能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其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配置为实现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提出的大变形差异分级方法既能预测挤压大变形的程度,又能预测非对称局部大变形的位置。受软硬不均的岩性组合和层理面软化作用的影响,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围岩强度不同,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对应的变形等级也不同。本发明提出的分级方法通过现场实测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岩体强度,确定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变形等级,能更准确地反映不同部位围岩的变形趋势,判定非对称挤压大变形的关键变形部位。相比于既有挤压性软岩隧道单一的等级评价结果,本发明提出的大变形分级方法能同时预测非对称挤压变形程度和变形方位,对非对称挤压变形的施工控制更具备指导意义。
(2)本发明提出的大变形差异控制方法能提高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适应非对称挤压变形的能力。本发明分别以基本变形等级和关键变形等级为依据,确定了隧道整体施工方法和局部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本发明提出的隧道优化断面对关键变形部位进行局部扩挖加大预留变形,能更好地适应围岩的非对称挤压变形;提出的开挖工法以关键变形等级为依据调整关键变形部位所在台阶的台阶高度和进尺参数,能有效降低开挖扰动引起局部变形难以控制的风险;提出的超前加固和支护方法对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和支护结构进行差异化补强,能提高围岩和支护结构适应非对称挤压变形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大变形分级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标准岩样的钻取位置,其中1—拱顶、2—左拱肩、3—右拱肩、4—左边墙、5—右边墙、6—左拱脚、7—右拱脚、8—仰拱;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优化的开挖轮廓面,其中①—整体预留变形量、②—局部预留变形量;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关键变形部位超前加固方案,其中③—超前小导管、④——的超前管棚;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开挖工法;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关键变形部位的初期支护加固方案,其中⑤—整体初期支护,⑥—局部加强支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大变形差异分级控制方法,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的控制实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及步骤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
步骤S1,测试隧道掌子面位置的地应力大小P,钻取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标准岩样测试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Ri,得到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围岩强度应力比Ri/P。某深埋铁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严重的非对称挤压大变形。隧道穿越顺层围岩,断面围岩呈现出软硬程度不同的两种岩性,其中砂质板岩占比80%,碳质千枚岩占比20%。岩样的钻取位置如图2所示,钻取位置包括断面的的拱顶1、左拱肩2、右拱肩3、左边墙4、右边墙5、左拱脚6、右拱脚7和仰拱8,测试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岩体单轴抗压强度为Ri(i=1~8);
步骤S2,测试掌子面后方已施工大变形段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累积最大变形量ui和最大变形速率vi,根据式(1)和式(2)计算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相对变形量εi(i=1~8)和相对变形速率ηi(i=1~8),以出现频次最多的变形等级定义为基本变形等级Qm,以量值最大的变形等级定义为关键变形等级Qn,其所在的部位定义为隧道的关键变形部位。由围岩强度应力比Ri/P、相对变形量εi和相对变形速率ηi确定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大变形等级Qi。大变形等级的确定方法如表1所示,根据这三项分级指标的测试结果,将变形分为Ⅰ级(轻微大变形)、Ⅱ(中等大变形)、Ⅲ(强烈大变形)、Ⅳ(极强大变形)四个等级。
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相对变形量εi(i=1~8)根据掌子面后方已施工大变形段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累计最大变形量ui获得,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R0指隧道的等效半径,等于隧道高度h和跨度b之和的1/4。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相对变形速率ηi(i=1~8),通过掌子面后方已施工大变形段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最大变形速率vi获得,计算公式如下:
表1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大变形分级指标及分级标准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出现频次最多的变形等级为基本变形等级Qm,以量值最大的变形等级为关键变形等级Qn,关键变形等级Qn所在的部位定义为隧道的关键变形部位。基本变形等级和关键变形等级的计算公式如式(3)和式(4)。本实施例隧道的分级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Qm=mode{Qi} (3)
Qn=max{Qi} (4)
表2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大变形差异分级评价结果
步骤S3,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断面的整体预留变形量Um;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确定断面的局部预留变形量Un,进一步计算关键变形部位的局部扩挖量ΔU,从而得到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优化的开挖轮廓面。不同变形等级预留变形量的确定方法如表2所示。根据式(5)计算关键变形部位的局部扩挖量ΔU。本发明实施例的隧道基本变形等级Qm为Ⅱ级,确定断面的整体预留变形量Um=40cm,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为Ⅲ级,关键变形部位为断面左拱肩,确定断面左拱肩的局部预留变形量Un=60cm,则局部扩挖量ΔU=20cm。如图3所示,首先根据隧道设计限界和整体预留变形量Um,确定隧道初步的对称开挖轮廓①,然后根据局部预留变形量Un,通过增大断面轮廓的曲率实现对断面左拱肩关键变形部位的局部非均匀扩挖,得到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优化开挖轮廓面②。
ΔU=Un-Um (5)
步骤S4,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隧道开挖前整体围岩的超前加固方案,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确定关键变形部位围岩的局部超前加固方案,不同变形等级的围岩超前加固方案如表2所示。本实施例的隧道基本变形等级为Ⅱ级,关键变形等级为Ⅲ级,关键变形部位为断面左拱肩。由此,如图4所示,确定在开挖工作面的左侧拱部施做超前管棚③,在右侧拱部施做超前小导管④。超前管棚参数选用Φ60,壁厚s=6mm,单根长度9m的热轧无缝钢管,施工时使用液压管棚钻机呈扇形向地层中钻一排孔眼,孔眼直径比钢管管径大20~30cm,钻孔外插角约为1°~2°,孔眼间距为40cm。随后将钢管插入钻孔内形成管棚,前后两排管棚的搭接长度为3.6m,最后通过管壁上的注浆孔向地层内注入水泥浆以加固钢管和地层。超前小导管选用Φ38,壁厚s=5mm,单根长度3m的热轧无缝钢管,施工时沿拱部右侧打入小导管,小导管的外插角宜控制在10°~15°,两组小导管的前后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m,导管间距40cm。
步骤S5,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隧道的整体开挖工法。不同变形等级的开挖工法如表2所示。如图5所示,当变形等级为Ⅰ级时,采用二台阶法;当变形等级为Ⅱ~Ⅲ级时,采用三台阶法;当变形等级达到Ⅳ级时,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一步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调整缩短关键变形部位所在台阶的台阶高度和进尺长度,以减小开挖对隧道最不利位置的扰动。本实施例的隧道基本变形等级为Ⅱ级,确定隧道的开挖工法为三台阶法。本实施例的关键变形部位为左拱肩,关键变形等级Qn为Ⅲ级,调整缩短关键变形部位中台阶的台阶高度和进尺长度分别为2.4m和2.0m,以减小开挖对隧道最不利位置的扰动。
步骤S6,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开挖后隧道的整体支护方案,包括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和钢拱架的支护方案。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确定关键变形部位的局部支护方案,通过局部加密加长系统锚杆、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增加钢拱架单元刚度对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和支护进行差异化补强。不同变形等级的支护方案如表3所示。本实施例的隧道基本变形等级为Ⅱ级,如图6所示,确定隧道的整体初期支护⑤为系统锚杆采用短锚杆,锚杆长度为5m,喷射混凝土采用25cm厚的C30早强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选用I18或I20b型钢拱架,拱架间距0.8m/榀。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隧道左拱肩为关键变形部位,关键变形等级为Ⅲ级,通过局部加长系统锚杆、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增加钢拱架单元刚度对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和支护进行差异化补强。本实施例在断面左拱肩的局部加强支护⑥为长短结合的系统锚杆,锚杆长度分别为8m和5m,喷射混凝土采用27cm厚的C30早强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选用I22b型钢拱架单元。
表3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大变形分级控制方法
Claims (4)
1.一种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围岩强度应力比Ri/P;其中,Ri为测试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P为隧道掌子面位置的地应力大小;
根据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强度应力比Ri/P、相对变形量εi和相对变形速率ηi,确定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大变形等级Qi;将出现频次最多的大变形等级定义为基本变形等级Qm,将量值最大的大变形等级定义为关键变形等级Qn,关键变形等级Qn所在的部位定义为隧道的关键变形部位;
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隧道断面的整体预留变形量Um;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确定隧道断面的局部预留变形量Un,
计算关键变形部位的局部扩挖量ΔU,得到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优化的开挖轮廓面;ΔU=Un-Um;
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隧道开挖前整体的围岩超前加固方案;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确定关键变形部位围岩的局部超前加固方案,通过提高超前预支护的刚度对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进行差异化补强;
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隧道的整体开挖工法;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调整缩短关键变形部位所在台阶的台阶高度和进尺长度;
根据隧道的基本变形等级Qm,确定开挖后隧道的整体支护方案;根据隧道的关键变形等级Qn,确定关键变形部位的局部支护方案,通过局部加密加长系统锚杆、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增加钢拱架单元刚度,对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和支护进行差异化补强;
通过钻取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标准岩样,测试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Ri;钻取位置包括隧道断面的拱顶、左拱肩、右拱肩、左边墙、右边墙、左拱脚、右拱脚和仰拱;
所述相对变形量εi的计算公式为:其中,ui为掌子面后方已施工大变形段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累计最大变形量,R0为隧道的等效半径;
所述相对变形速率ηi的计算公式为:其中,vi为掌子面后方已施工大变形段隧道断面不同位置的最大变形速率,R0为隧道的等效半径;
所述大变形等级Qi包括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对应轻微大变形、中等大变形、强烈大变形和极强大变形;
其中,
Ⅰ级对应的指标为:围岩强度应力比为0.40~0.60,相对变形量为3%~5%,相对变形速率为0.3~0.5%·d-1;
Ⅱ级对应的指标为:围岩强度应力比为0.20~0.40,相对变形量为5%~8%,相对变形速率为0.5~0.8%·d-1;
Ⅲ级对应的指标为:围岩强度应力比为0.10~0.20,相对变形量为8%~12%,相对变形速率为0.8~0.12%·d-1;
Ⅳ级对应的指标为:围岩强度应力比<0.10,相对变形量>12%,相对变形速率>0.12%·d-1;
当基本变形等级Qm为Ⅰ、Ⅱ级时,断面整体的超前预加固以拱部超前小导管为主;当关键变形等级Qn达到Ⅲ、Ⅳ级时,关键变形部位的围岩采用管棚加固;
当变形等级为Ⅰ级时,所述开挖工法为二台阶法;当变形等级为Ⅱ~Ⅲ级时,所述开挖工法为三台阶法;当变形等级达到Ⅳ级时,
所述开挖工法为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断面的基本变形等级Qm为Ⅰ、Ⅱ级时,系统锚杆采用短锚杆,喷射混凝土采用25cm厚的C30早强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选用I18或I20b型钢拱架,拱架间距0.8m/榀;当断面的关键变形等级Qn达到Ⅲ、Ⅳ级时,关键变形部位的系统锚杆采用长、短锚杆组合,喷射混凝土采用27cm厚的C30早强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选用I22b或H175型钢拱架单元。
3.一种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配置为实现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的步骤。
4.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12183.9A CN115163125B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12183.9A CN115163125B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63125A CN115163125A (zh) | 2022-10-11 |
CN115163125B true CN115163125B (zh) | 2024-05-14 |
Family
ID=8347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12183.9A Active CN115163125B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6312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92545B (zh) * | 2023-09-04 | 2024-08-02 | 北京交通大学 | 超高地应力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分级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95630A1 (zh) * | 2014-12-15 | 2016-06-2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超大变断面隧道施工方法 |
CN106499397A (zh) * | 2016-11-14 | 2017-03-15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锚杆受力分析的软岩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
CN110656951A (zh) * | 2019-09-27 | 2020-01-07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掘进挤压变形卡机灾害安全控制方法 |
EP3620606A1 (en) * | 2018-09-06 | 2020-03-11 |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 Desig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unnel anchoring system based 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surrounding rock |
CN112832863A (zh) * | 2021-01-19 | 2021-05-25 | 西南交通大学 | 适用于超高地应力作用下软岩隧道变形等级的分级方法 |
CN114215546A (zh) * | 2021-12-20 | 2022-03-22 |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软岩隧道的初期支护方法 |
CN114352358A (zh) * | 2021-12-28 | 2022-04-15 | 中南大学 | 高地应力深埋软岩隧道大变形动态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76809B (zh) * | 2017-09-05 | 2019-06-11 | 长安大学 | 一种绿泥石片岩地层大跨度隧道的大变形控制方法 |
-
2022
- 2022-07-29 CN CN202210912183.9A patent/CN1151631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95630A1 (zh) * | 2014-12-15 | 2016-06-2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超大变断面隧道施工方法 |
CN106499397A (zh) * | 2016-11-14 | 2017-03-15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锚杆受力分析的软岩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
EP3620606A1 (en) * | 2018-09-06 | 2020-03-11 |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 Desig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unnel anchoring system based 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surrounding rock |
CN110656951A (zh) * | 2019-09-27 | 2020-01-07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掘进挤压变形卡机灾害安全控制方法 |
CN112832863A (zh) * | 2021-01-19 | 2021-05-25 | 西南交通大学 | 适用于超高地应力作用下软岩隧道变形等级的分级方法 |
CN114215546A (zh) * | 2021-12-20 | 2022-03-22 |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软岩隧道的初期支护方法 |
CN114352358A (zh) * | 2021-12-28 | 2022-04-15 | 中南大学 | 高地应力深埋软岩隧道大变形动态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三联隧道穿越煤系地层软岩大变形控制研究;王一鸣;任登富;王立川;李习平;阳军生;;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1015(S1);全文 * |
不同开挖工法对含煤系岩层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左宇军;万入祯;孙文吉斌;刘镐;林健云;娄义黎;;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20191220(04);全文 * |
兰渝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挤压大变形规律及分级标准研究;李国良;刘志春;朱永全;;现代隧道技术;20150215(01);全文 * |
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与控制对策;李宁;;铁道建筑;20180520(05);全文 * |
软岩隧道挤压性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进展;韩常领;夏才初;徐晨;;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00815(S1);全文 * |
隧道周边应变与挤压因子法在隧道围岩大变形预测中的应用;廖烟开;郭德平;刘志强;陈大阳;;现代隧道技术;20200815(04);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63125A (zh) | 2022-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76188B (zh) | 黄土湿陷性的评价计算方法 | |
CN114352358B (zh) | 高地应力深埋软岩隧道大变形动态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2312672A (zh) | 一种适应复杂多变地质条件的大断面隧道快速施工方法 | |
CN115163125B (zh) | 适用于非对称挤压性软岩隧道的差异分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8520350A (zh) | 超大直径盾构连续穿越建筑的风险评估方法 | |
CN210068174U (zh) | 一种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段支护结构 | |
CN211571778U (zh) | 一种微型桩挡墙 | |
CN108119147B (zh) | 一种软岩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方法 | |
CN113790083B (zh) | 一种煤矿软岩巷道底板返修治理方法 | |
CN112560149B (zh) | 一种竖向裂隙发育围岩隧道超前管棚变形的计算方法 | |
CN207761667U (zh) | 一种用于隧道改扩建工程的支护结构 | |
CN207960619U (zh) | 基于监控量测控制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支护结构 | |
CN114687764A (zh) | 一种沿空留巷复合顶板采动裂隙分区差异化注浆施工方法 | |
CN118564261A (zh) | 隧道断层破碎带超前注浆加固时机的确定方法 | |
CN209494565U (zh) | 深孔袖阀管注浆与水平旋喷相结合的隧道施工作业系统 | |
CN108005676B (zh) | 一种软岩隧道侧墙非对称式支护方法 | |
CN221972289U (zh) | 一种三维插筋的封堵体结构 | |
CN221838370U (zh) | 一种带螺旋叶片的注浆可控性锁脚支撑系统 | |
CN113863280B (zh) | 适用于岩溶或断层处沉井地基注浆的加固管棚结构 | |
CN213574127U (zh) | 一种隧道施工用的可伸缩式横撑装置 | |
CN118313028B (zh) | 隧道软弱围岩水平高压旋喷桩的桩长确定方法 | |
CN219691533U (zh) | 一种富水软岩隧道分段式注浆预加固结构 | |
Zhang et al. | Temperature Field Analytical S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Scheme after Excavation in Large-scale Ground Freezing Projects | |
Wan et al. | Stability control measures of soft and broken surrounding rocks of super-large section tunnel constructed using benching tunneling method | |
CN114458355B (zh) | 一种纵向层理下不同大变形等级超前小导管定向加固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