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8615B - 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58615B CN115158615B CN202210695508.2A CN202210695508A CN115158615B CN 115158615 B CN115158615 B CN 115158615B CN 202210695508 A CN202210695508 A CN 202210695508A CN 115158615 B CN115158615 B CN 1151586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led cabin
- bottoming
- throwing
- plate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4
- 108010066057 cabin-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4 deto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01 matrix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G—OFFENSIVE OR DEFENSIVE ARRANGEMENTS ON VESSELS; MINE-LAYING; MINE-SWEEPING; SUBMARINES; AIRCRAFT CARRIERS
- B63G8/00—Underwater vessels, e.g. submarines;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63G8/14—Control of attitude or depth
- B63G8/24—Automatic depth adjustment; Safety equipment for increasing buoyancy, e.g. detachable ballast, floating bod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包括密封舱,所述密封舱内固定有驱动电机以及连接转盘,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轴,所述电机轴穿插在连接转盘内部固定,所述密封舱底面设有抛载块,所述抛载块通过磁力吸附在所述连接转盘底部,所述密封舱下方设有触底组件,所述触底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激光发射器和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二支架底部设有触底板,所述密封舱外壁上下对称设有旋转组件,所述密封舱外还铰接连接有弧形板。本发明通过所述触底组件缓冲下落冲击力,并配合触发组件来实现触底抛载,所述旋转组件和导流组件较小海浪冲击力,使装置平稳快速上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抛载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水下航行器的安全性,通常配备应急抛载装置。当水下航行器出现紧急情况时,触发抛载装置抛掉压载重物,使得水下设备处于正浮力状态,安全的浮出水面,等待水面船只的回收。目前常见水下设备抛载方式有如下几种:电磁装置抛载:通常利用电磁铁或通电线圈作为动力部件,当电磁铁或通电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场使压载重物挂接在水下设备上;当断电时,压载重物被抛弃掉;爆炸螺栓式抛载:利用引爆装置切断用来固定压载重物的螺栓以产生抛载动作,这种装置适用于从几百千克到几百吨的超大质量压载重物的释放;还有一些水下抛载器采用电化学方式。
然而上述大多数的抛载技术都是基于主动式的抛载,但水下航行器的主控系统的故障可能会使航行器的自救出现失灵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保证水下航行器的安全性,设计独立于主控系统之外的纯机械形式的被动抛载方式,例如机器人工作中出现超时、超深、超速、触底等情况时做出相应的自救策略,可以极大地提高了水下航行器的安全性,对提高水下航行器的安全自救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510435164.1,申请日2015.07.22,公开了一种低功耗水下抛载装置,该装置能顺利抛弃压载,低功耗,安装压载过程简便快捷,保证水下航行器能形成正浮力,正常回收至水面。但该装置在抛载重物时,重物会与水底面产生的较大冲击力容易对装置造成损伤或引起装置侧翻,且装置在抛载后整体重量减小,容易在上浮过程中受海浪冲击而损坏内部器件,因此,设计一种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对于解决现有航行器抛载装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显得很有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动触底抛载且能防止海浪冲击以及抛载冲击的一种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包括:密封舱,密封舱内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包括电机轴,电机轴向下延伸且在末端固定有连接转盘,连接转盘位于密封舱内,密封舱内壁上方设有固定板,驱动电机安装于固定板上端面中心,电机轴穿过固定板,连接转盘底部对称设有吸附磁块,密封舱的底面向上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槽为通槽且连通到连接转盘底面,固定槽内安装有抛载块,抛载块上端面设有与吸附磁块成对应位置的吸附铁块,密封舱壁体内部开设有多个安装槽,安装槽内穿插有防护组件。抛载块上端卡接在固定槽内且受转动限制,增加了抛载块与连接转盘的连接稳固性,防止抛载块受外力而意外脱落连接转动盘,抛载块上的吸附铁块在非使用情况下与吸附磁块呈上下对应位置,且通过磁力互相吸附,实现装置与负载的连接,在装置触底需要抛载时,驱动电机带动电机轴转动从而带动连接转盘转动,从而带动吸附磁块旋转离开吸附铁块上方,抛载块失去磁力吸附受重力下落实现自动抛载,装置受正浮力向上浮出水面以便回收。
优选地,防护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位于安装槽内,任一第一支架顶端与相对应的安装槽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任一第一支架连接有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连接处设有第一圆环,多个第二支架在折弯处设有第二圆环。第一圆环与第二圆环一方面加固了多个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连接稳固性,避免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受冲击断裂,另一方面使多个第一支架在安装槽内同步升降,以保证整个防护组件竖直升降,有利于缓冲装置触底时的冲击力,避免内部的驱动电机受外部干涉而损坏,同时有利于保持密封舱以竖直方向上浮,加速了装置抛载后回收效率,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同步升降的第一支架避免防护组件整体倾斜造成抛载块无法下落,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第一圆环、以及第二圆环形成包围于抛载块外部的框架,一方面框架对抛载块形成侧方防护,有利于阻挡部分侧方水流对抛载块的扰动,避免抛载块在装置下沉过程中受侧方冲击力而被意外释放,另一方面在装置触底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首先与水底面接触,提供缓冲支撑,避免抛载块抛出后,装置在惯性作用下持续下移撞击抛载块,对密封舱底部造成撞击损坏,第一支架向上移动时使压缩弹簧上移,通过压缩弹簧形变来缓冲装置触底时的冲击振动,避免内部驱动电机的损坏。
优选地,多个第二支架底部固定有同一个触底板,触底板为环形板,触底板在外侧边缘设有延伸板,触底板上阵列开设有通气孔。触底板对抛载块形成下方防护,降低抛载块受下方冲击意外脱落的几率,触底板与水底面接触后带动第一支架向上挤压压缩弹簧,从而缓冲下落冲击力,触底板一方面能分散冲击产生的震动,避免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断裂,另一方面避免装置触底时接触到泥沙,通过增大接触面的方式避免了装置触底后陷入泥沙,导致装置无法上浮回收,装置下沉和上浮时气流能从通气孔流过,形成围绕在装置四周的密集气泡,一方面有助于对侧方冲击的水流形成拦截,增加装置在水中上浮和下沉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密集的气泡能阻碍水下生物的靠近,避免水生生物撞击密封桶造成装置侧翻撞击水底面,触底板边沿的延伸板倾斜向上,在抛载块在被抛弃时与水底面产生冲击力引起砂石和水体向上流动,延伸板将砂石以及水流向外侧引流,避免向上作用的砂石撞击装置侧壁造成损坏。
优选地,第一支架上设有触发组件,触发组件包括连接块,安装槽与密封舱内部之间的壁体上开设有限位滑槽,限位滑槽为通槽且水平高度位于固定板下方,连接块穿过限位滑槽且可上下滑移,连接块位于密封舱内的端面固定有连接基座,连接基座上固定有红外发射器,固定板的下端面向下设有红外传感器,驱动电机上安装有控制模块。装置触底时,触底板带动第一支架上移压缩压缩弹簧,同时带动连接块在限位滑槽内向上滑移,使红外发射器的水平高度与红外传感器平齐,红外传感器接受到红外信号后发送至控制模块,并控制驱动电机转动实现抛载块的抛载,限位滑槽对连接块的滑动范围限制,避免第一支架离开安装槽内,且红外发射器与红外传感器均设置在密封舱内部且位于连接转盘上方,能避受外部水流或生物影响,装置在抛载时才会通过触发组件控制驱动电机工作,减少了装置在正常情况下的电源消耗,节约能源成本。
优选地,密封舱外壁上下端对称设有旋转组件,旋转组件包括轴承,轴承内圈固定于密封舱外壁,轴承外圈固定有转动基体,转动基体上环绕布设有转叶。转动基体一端的开口直径大于另一端,且直径较大端背离密封舱的上下两端面,密封舱上浮和下沉过程中水流能被转动基体引流,从而减小沉浮时的水阻,使装置整体保持竖直姿态在水中移动,提升了装置上浮回收速度从而降低装置受损风险,在海浪横向冲击装置时,一方面转动基体通过曲面壁缓冲水流冲击,另一方面各个转叶受水流冲击后带动转动基体和轴承的外圈转动,从而缓冲横向水流冲击,保持装置平稳性,同时,转动的转叶能产生螺旋气流,有利于减缓来自上方和下方的水流扰动,提升装置的漂浮稳定性,也能通过向外扩散的旋流来阻碍海上漂浮垃圾的靠近。
优选地,密封舱外壁位于两个旋转组件之间环绕布设有多个导流组件,导流组件包括与密封舱侧壁铰接连接的摆动杆,任一摆动杆的上下端面与密封舱侧壁之间均设有连接弹簧,任一摆动杆连接有弧形板。密封舱在水中沉降过程中,弧形板受水阻力带动摆动杆在铰接处向移动相反方向摆动,并下压该侧的连接弹簧,在水阻力和连接弹簧弹力作用下使弧形板保持倾斜状态,对移动方向的水流导流,多个弧形板形成的导流水流包裹在所述密封舱外侧形成环绕的水流保护层,一方面能在密封舱上浮过程中阻止侧方海浪对密封舱的冲击,避免密封舱被海浪击沉或侧翻倾覆导致装置无法浮起回收,另一方面水流层能够保护密封舱,减小外部冲击对密封舱造成的干涉,有利于提高内部驱动电机的寿命,在密封舱上浮至水面时,弧形板能提供侧方浮力,保持装置整体以垂直姿态漂浮于水面,便于人员发现并回收,水面波动能带动弧形板上下摆动,从而形成向外扩散的水波纹,有利于对海浪形成干涉,保持装置漂浮的稳定性。
优选地,任一弧形板的下端面设有导流基体,导流基体包括间隔布设的隔板。导流基体的内凹曲面与分隔板之间形成若干相邻的网格体,抛载块下落至地面时产生向上冲击力,向上冲击的水流带动水底面泥沙接触到各个网格体的曲面被拦截,且能形成回流来缓和向上的冲击避免冲击扬起的泥沙损伤密封舱外壁,弧形板漂浮于水面时,导流基体的波浪形凸起能有效破坏水平方向上流动水体的张力,从而减小水体对装置的侧方扰动,同时间隔布设的隔板对流过内凹曲面的水体减速,进一步减少水体对密封舱的影响,使密封舱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磁力吸附方法,使装置在触底时自动卸下抛载块,因而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抛载块通过磁力吸附在连接转盘下,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装置触底后才驱动电机才会工作并释放抛载块,系统整体低功耗;防护组件对抛载块形成防护,避免意外释放;装置触底后产生的爆炸冲击被防护组件缓冲,有效避免装置受损;旋转组件缓冲水流,使装置上浮时保持较好的垂直稳定性;导流组件提供漂浮使侧方稳定性,且能抑制底部爆炸冲击,提高装置的安全度。因此,本发明是一种能够实现自动触底抛载且能防止海浪冲击以及抛载冲击的一种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为密封舱半剖示意图;
图3为驱动电机示意图;
图4为抛载块示意图;
图5为防护组件示意图;
图6为旋转组件示意图;
图7为导流组件示意图。
附图标号:密封舱.1;固定板.10、驱动电机.11;电机轴.12;连接转盘.13.;吸附磁块.130;固定槽.14;抛载块.15;吸附铁块.150;安装槽.16;限位滑槽.160;防护组件.2;第一支架.20;压缩弹簧.21;第二支架.22;第一圆环.23;第二圆环.24;触底板.25;延伸板.26;通气孔.27; 触发组件.3;连接块.30;连接基座.31;红外发射器.32;红外传感器.33;控制模块.34;旋转组件.4;轴承.40;转动基体.41;转叶.42;导流组件.5;摆动杆.50;连接弹簧.51;弧形板.52;导流基体.53;隔板.5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附图1-2,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包括密封舱1,密封舱1内壁上方固定有固定板10,固定板10上端面中心处安装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包括电机轴12,电机轴12向下延伸穿过固定板10且在末端固定有连接转盘13,连接转盘13位于密封舱1内底面上方,且连接转盘13的圆柱面与密封舱1内壁贴合,连接转盘13底部对称设有吸附磁块130,密封舱1的底面向上开设有固定槽14,固定槽14为通槽,固定槽14内安装有抛载块15,抛载块15上端面设有与两个吸附磁块130成对应位置的吸附铁块150,抛载块15通过吸附铁块150与吸附磁块130的磁力吸附安装于固定槽14内,且抛载块15受外形限制无法在固定槽14内旋转,抛载块15密封舱1壁体内部开设有多个安装槽16,安装槽16内连接有防护组件2。
参见附图4,使用前将抛载块15安装于固定槽14,使抛载块15上端面的两个吸附铁块150对准连接转盘13下端面的两个吸附磁块130形成连接,抛载块15上端卡接在固定槽14内且受转动限制,增加了抛载块15在密封桶内的连接稳固性,降低抛载块15受外力而意外脱落的几率,在装置触底需要抛载时,驱动电机11带动电机轴12转动从而带动连接转盘13转动,从而带动吸附磁块130旋转离开吸附铁块150上方,抛载块15失去磁力吸附受重力下落实现自动抛载,抛载块15抛出后装置受正浮力向上浮出水面以便回收。
参见附图5,防护组件2包括多个环绕布设的第一支架20,第一支架20位于安装槽16内,任一第一支架20顶端与相对应的安装槽16顶面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21,各个第一支架20在下端连接有第二支架22,第二支架22为折弯杆体,各个第一支架20在与第二支架22连接处设有第一圆环23,多个第二支架22在折弯处连接有同一个第二圆环24。
第一圆环23与第二圆环24一方面加固了多个第一支架20与第二支架22的连接稳固性,避免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22受冲击断裂,另一方面使多个第一支架20在安装槽16内同步升降,以保证整个防护组件2竖直升降,有利于缓冲装置触底时的冲击力,避免内部的驱动电机11受外部干涉而损坏,同时有利于保持密封舱1以竖直方向上浮,加速了装置抛载后回收效率,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同步升降的第一支架20避免防护组件2整体倾斜造成抛载块15无法下落,第一支架20与第二支架22、第一圆环23、以及第二圆环24形成包围于抛载块15外部的框架,一方面框架对抛载块15形成侧方防护,有利于阻挡部分侧方水流对抛载块15的扰动,避免抛载块15在装置下沉过程中受侧方冲击力而被意外释放,另一方面在装置触底时第二支架22与第一支架20首先与水底面接触,提供缓冲支撑,避免抛载块15抛出后,装置在惯性作用下持续下移撞击抛载块15,对密封舱1底部造成撞击损坏,第一支架20向上移动时使压缩弹簧21上移,通过压缩弹簧21形变来缓冲装置触底时的冲击振动,避免内部驱动电机11的损坏。
多个第二支架22底部固定有同一个触底板25,触底板25为环形板,触底板25在外侧边缘设有延伸板26,延伸板26向斜上方倾斜,触底板25上阵列开设有通气孔27,通气孔27为通孔。
抛载块15能通过触底板25中心下落,触底板25对抛载块15下方外围形成防护,降低抛载块15受下方冲击意外脱落的几率,触底板25与水底面接触后带动各个第一支架20在安装槽16内滑移,从而使压缩弹簧21向上受压,通过压缩弹簧21的形变缓冲下落冲击力,触底板25一方面能分散冲击产生的震动,避免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22受震动能量断裂,另一方面装置在触底时容易接触到泥沙,触底板25增大了与底部泥沙的接触面,从而有效避免了装置触底后陷入泥沙导致装置无法上浮回收,装置下沉和上浮时气流能从通气孔27流过,形成围绕在装置四周的密集气泡,一方面有助于对侧方冲击的水流形成拦截,增加装置在水中上浮和下沉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密集的气泡能阻碍水下生物的靠近,避免水生生物撞击密封桶造成装置侧翻而受损,触底板25边沿的延伸板26倾斜向上,抛载块15在被抛弃时与水底面产生冲击力引起砂石和水体向上流动,延伸板26将砂石以及水流向远离密封桶的外侧引流,避免向上冲击的砂石向密封桶轴心处靠近,造成撞密封桶侧壁破损,抛载引起的爆炸冲击向上推动触底板25,从而有利于提高装置抛载后上浮速度,降低装置沉底风险,延伸板26能将冲击力向触底板25中心处聚拢,避免触底板25底部受力不均而侧翻。
参见附图2-5,第一支架20上设有触发组件3,触发组件3包括连接块30,安装槽16与密封舱1内部之间的壁体上开设有限位滑槽160,限位滑槽160为通槽且水平高度位于固定板10下方,连接块30穿过限位滑槽160且可上下滑移,连接块30位于密封舱1内的端面固定有连接基座31,连接基座31上固定有红外发射器32,固定板10的下端面向下设有红外传感器33,驱动电机11上安装有控制模块34。
装置触底时,触底板25带动第一支架20上移压缩压缩弹簧21,同时带动连接块30在限位滑槽160内向上滑移,使红外发射器32的水平高度与红外传感器33平齐,红外传感器33接受到红外信号后发送至控制模块34,并控制驱动电机11转动实现抛载块15的抛载,限位滑槽160对连接块30的滑动范围限制,避免第一支架20离开安装槽16内,且红外发射器32与红外传感器33均设置在密封舱1内部且位于连接转盘13上方,能避受外部水流或生物影响,装置在抛载时才会通过触发组件3控制驱动电机11工作,减少了装置在正常情况下的电源消耗,节约能源成本。
参见附图6,密封舱1外壁上下端对称设有旋转组件4,旋转组件4包括轴承40,轴承40内圈固定于密封舱1外壁,轴承40外圈固定有转动基体41,转动基体41上环绕布设有转叶42。转动基体41一端的开口直径大于另一端,且直径较大端背离密封舱1的上下两端面,密封舱1上浮和下沉过程中水流能被转动基体41引流,从而减小沉浮时的水阻,使装置整体保持竖直姿态在水中移动,提升了装置上浮回收速度从而降低装置受损风险,在海浪横向冲击装置时,一方面转动基体41通过曲面壁缓冲水流冲击,另一方面各个转叶42受水流冲击后带动转动基体41和轴承40的外圈转动,从而缓冲横向水流冲击,保持装置平稳性,同时,转动的转叶42能产生螺旋气流,有利于减缓来自上方和下方的水流扰动,提升装置的漂浮稳定性,也能通过向外扩散的旋流来阻碍海上漂浮垃圾的靠近。
参见附图7,密封舱1外壁位于两个旋转组件4之间环绕布设有多个导流组件5,导流组件5包括与密封舱1侧壁铰接连接的摆动杆50,任一摆动杆50的上下端面与密封舱1侧壁之间均设有连接弹簧51,任一摆动杆50连接有弧形板52。
密封舱1在水中沉降过程中,弧形板52受水阻力带动摆动杆50在铰接处向移动相反方向摆动,并下压该侧的连接弹簧51,在水阻力和连接弹簧51弹力作用下使弧形板52保持倾斜状态,对移动方向的水流导流,多个弧形板52形成的导流水流包裹在所述密封舱1外侧形成环绕的水流保护层,一方面能在密封舱1上浮过程中阻止侧方海浪对密封舱1的冲击,避免密封舱1被海浪击沉或侧翻倾覆导致装置无法浮起回收,另一方面水流层能够保护密封舱1,减小外部冲击对密封舱1造成的干涉,有利于提高内部驱动电机11的寿命,在密封舱1上浮至水面时,弧形板52能提供侧方浮力,保持装置整体以垂直姿态漂浮于水面,便于人员发现并回收,水面波动能带动弧形板52上下摆动,从而形成向外扩散的水波纹,有利于对海浪形成干涉,保持装置漂浮的稳定性。
任一弧形板52的下端面设有导流基体53,导流基体53包括间隔布设的隔板54。导流基体53的内凹曲面与分隔板54之间形成若干相邻的网格体,抛载块15下落至地面时产生向上冲击力,向上冲击的水流带动水底面泥沙接触到各个网格体的曲面被拦截,且能形成回流来缓和向上的冲击避免冲击扬起的泥沙损伤密封舱1外壁,弧形板52漂浮于水面时,导流基体53的波浪形凸起能有效破坏水平方向上流动水体的张力,从而减小水体对装置的侧方扰动,同时间隔布设的隔板54对流过内凹曲面的水体减速,进一步减少水体对密封舱1的影响,使密封舱1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5)
1.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包括:密封舱(1),所述密封舱(1)内设有驱动电机(11),所述驱动电机(11)包括电机轴(12),所述电机轴(12)向下延伸且在末端固定有连接转盘(13),所述连接转盘(13)位于所述密封舱(1)内,
其特征是:所述密封舱(1)内壁上方设有固定板(10),所述驱动电机(11)安装于所述固定板(10)上端面中心,所述电机轴(12)穿过所述固定板(10),所述连接转盘(13)底部对称设有吸附磁块(130),所述密封舱(1)的底面向上开设有固定槽(14),所述固定槽(14)为通槽且连通到所述连接转盘(13)底面,所述固定槽(14)内安装有抛载块(15),所述抛载块(15)上端面设有与所述吸附磁块(130)成对应位置的吸附铁块(150),
其中,所述密封舱(1)壁体内部开设有多个安装槽(16),所述安装槽(16)内穿插有防护组件(2);
所述防护组件(2)包括多个第一支架(20),所述第一支架(20)位于所述安装槽(16)内,任一所述第一支架(20)顶端与相对应的所述安装槽(16)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21),任一所述第一支架(20)连接有第二支架(22),所述第一支架(20)与所述第二支架(22)连接处设有第一圆环(23),多个所述第二支架(22)在折弯处设有第二圆环(24);
所述第一支架(20)上设有触发组件(3),所述触发组件(3)包括连接块(30),所述安装槽(16)与所述密封舱(1)内部之间的壁体上开设有限位滑槽(160),所述限位滑槽(160)为通槽且水平高度位于所述固定板(10)下方,所述连接块(30)穿过所述限位滑槽(160)且可上下滑移,所述连接块(30)位于所述密封舱(1)内的端面固定有连接基座(31),所述连接基座(31)上固定有红外发射器(32),所述固定板(10)的下端面向下设有红外传感器(33),所述驱动电机(11)上安装有控制模块(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其特征是:多个所述第二支架(22)底部固定有同一个触底板(25),所述触底板(25)为环形板,所述触底板(25)在外侧边缘设有延伸板(26),所述触底板(25)上阵列开设有通气孔(2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密封舱(1)外壁上下端对称设有旋转组件(4),所述旋转组件(4)包括轴承(40),所述轴承(40)内圈固定于所述密封舱(1)外壁,所述轴承(40)外圈固定有转动基体(41),所述转动基体(41)上环绕布设有转叶(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密封舱(1)外壁位于两个所述旋转组件(4)之间环绕布设有多个导流组件(5),所述导流组件(5)包括与所述密封舱(1)侧壁铰接连接的摆动杆(50),任一所述摆动杆(50)的上下端面与所述密封舱(1)侧壁之间均设有连接弹簧(51),任一所述摆动杆(50)连接有弧形板(5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其特征是:任一所述弧形板(52)的下端面设有导流基体(53),所述导流基体(53)包括交错布设的隔板(54)以及分流板(5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95508.2A CN115158615B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95508.2A CN115158615B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58615A CN115158615A (zh) | 2022-10-11 |
CN115158615B true CN115158615B (zh) | 2023-10-31 |
Family
ID=83484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95508.2A Active CN115158615B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5861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477032B (zh) * | 2023-06-06 | 2024-02-23 | 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 抛载装置、抛载方法以及水下设备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36415A (en) * | 1977-04-29 | 1979-01-30 | Blockburger James E | Underwater release mechanism |
JPH08127391A (ja) * | 1994-10-31 | 1996-05-21 | Kokusai Denshin Denwa Co Ltd <Kdd> | バラストリリーサ |
WO2011107093A1 (de) * | 2010-03-03 | 2011-09-09 |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 Auslösevorrichtung für eine last an einer einrichtung und unterwassereinrichtung |
CN203958579U (zh) * | 2014-04-22 | 2014-11-26 | 上海海洋大学 | 深海潜水器压载抛弃装置 |
CN104816807A (zh) * | 2015-04-28 | 2015-08-05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一种载人潜水器可弃压载防护装置 |
CN106697234A (zh) * | 2015-07-22 | 2017-05-24 | 上海交通大学 | 一种低功耗水下抛载装置 |
CN110304221A (zh) * | 2019-06-17 | 2019-10-08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一种新型三角架着陆和释放装置 |
CN111409797A (zh) * | 2020-03-19 | 2020-07-14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
CN112027039A (zh) * | 2020-09-21 | 2020-12-04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一种载人潜水器应急抛载机构 |
CN112061350A (zh) * | 2020-08-21 | 2020-12-11 | 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 | 适用于水下装备的抛载机构以及水下装备 |
CN112937818A (zh) * | 2021-03-24 | 2021-06-11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一种深海双驱动抛载装置及其抛载方法 |
-
2022
- 2022-06-20 CN CN202210695508.2A patent/CN1151586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36415A (en) * | 1977-04-29 | 1979-01-30 | Blockburger James E | Underwater release mechanism |
JPH08127391A (ja) * | 1994-10-31 | 1996-05-21 | Kokusai Denshin Denwa Co Ltd <Kdd> | バラストリリーサ |
WO2011107093A1 (de) * | 2010-03-03 | 2011-09-09 |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 Auslösevorrichtung für eine last an einer einrichtung und unterwassereinrichtung |
CN203958579U (zh) * | 2014-04-22 | 2014-11-26 | 上海海洋大学 | 深海潜水器压载抛弃装置 |
CN104816807A (zh) * | 2015-04-28 | 2015-08-05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一种载人潜水器可弃压载防护装置 |
CN106697234A (zh) * | 2015-07-22 | 2017-05-24 | 上海交通大学 | 一种低功耗水下抛载装置 |
CN110304221A (zh) * | 2019-06-17 | 2019-10-08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一种新型三角架着陆和释放装置 |
CN111409797A (zh) * | 2020-03-19 | 2020-07-14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
CN112061350A (zh) * | 2020-08-21 | 2020-12-11 | 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 | 适用于水下装备的抛载机构以及水下装备 |
CN112027039A (zh) * | 2020-09-21 | 2020-12-04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一种载人潜水器应急抛载机构 |
CN112937818A (zh) * | 2021-03-24 | 2021-06-11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一种深海双驱动抛载装置及其抛载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58615A (zh) | 2022-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158615B (zh) | 可防止海浪冲击的深海触底抛载装置 | |
CN114776514B (zh) | 海上风电平台半潜平台及其下浮体 | |
CN109556883A (zh) | 一种汽车无人驾驶实验模拟碰撞测定装置 | |
CN112706879B (zh) | 一种移动定位式海洋环境监测平台 | |
CN111636321A (zh) | 一种随汽车速度改变高度的路面减速设施 | |
CN101579999A (zh) | 一种离心助力作爆胎自动平衡的离合轮盘 | |
CN116605392A (zh) | 一种用于水下无人潜水器的应急抛载机构 | |
CN214800232U (zh) | 低功耗地质灾害监控装置 | |
CN214768475U (zh) | 一种汽车排气系统零件冲压模具用自动接料装置 | |
CN102431860B (zh) | 升降式电梯坠落速度自衰减装置 | |
CN210735906U (zh) | 一种新型电梯拦截装置 | |
CN220974568U (zh) | 一种新能源场站在役叶片巡检装置 | |
CN218545893U (zh) | 缓降式水下噪声检测箱 | |
CN110104800B (zh) | 一种基于mbbr工艺的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9673320U (zh) | 一种用于儿童座椅碰撞试验的模拟车架 | |
CN216922639U (zh) | 一种可辅助平衡的防堵塞型潜水排污泵 | |
CN112903489A (zh) | 一种铸铝车轮的抗冲击检测方法 | |
CN111675080A (zh) | 一种水下设备投放机构及回收吊篮组件 | |
CN201756391U (zh) | 一种电梯安全装置 | |
CN213748573U (zh) | 一种防倾覆的智能水资源遥测装置 | |
CN214748088U (zh) | 地下水井监测探头保护装置 | |
CN111185864A (zh) | 一种用于大型立磨磨辊轴承的工装总成及轴承更换方法 | |
CN217945504U (zh) | 一种无人机用安全降落装置 | |
CN218893032U (zh) | 一种集成断链检测系统的流水线 | |
CN117923286B (zh) | 一种矿用罐笼滚轮罐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