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27515A - 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27515A
CN115127515A CN202210347187.7A CN202210347187A CN115127515A CN 115127515 A CN115127515 A CN 115127515A CN 202210347187 A CN202210347187 A CN 202210347187A CN 115127515 A CN115127515 A CN 115127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value
altitude
floor height
chang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71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4718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275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27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275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5/00Measuring height; Measuring distances transverse to line of sight; Levelling between separated points; Surveyors' levels
    • G01C5/06Measuring height; Measuring distances transverse to line of sight; Levelling between separated points; Surveyors' levels by using barometric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navigational calculations
    • G01C21/2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navigational calcu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oor navigation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根据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通过气压计实时获取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并根据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根据实时海拔高度以及目标楼层高度,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准确确定终端设备所在建筑物单层的高度,并且能够提高所确定的终端设备所在的目标楼层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定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定位技术的发展,室内定位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对用户所在楼层进行定位是室内定位技术中的重要部分。现有楼层定位方式一般是通过确定用户所在高度,再根据单层的高度来确定用户所在楼层。但由于不同建筑物之间单层的高度差别较大,因此所确定的用户所在建筑物的楼层的准确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准确确定终端设备所在建筑物的楼层高度,进而提高所确定的终端设备所在建筑物的楼层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楼层确定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每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所述直达变更指的是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接变更至第二楼层,且未在第一楼层与第二楼层之间的中间楼层进行停留,所述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为任意互不相同的楼层;
根据所述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所述目标楼层高度为所述楼层高度范围中可能性最高的楼层高度值;
通过气压计实时获取所述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并根据所述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
根据所述实时海拔高度以及所述目标楼层高度,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包括:
将所述楼层高度范围中的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与所述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
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根据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为所述楼层高度范围中的任一楼层高度值;
计算各个所述楼层高度值对应的总评分值,并将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和第二海拔高度集合,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包括在所述第一楼层的第一时长内采集的实时海拔高度,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包括在所述第二楼层的第二时长内采集的实时海拔高度;
根据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以及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确定对应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以及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确定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的实时海拔高度最大值以及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的实时海拔高度最小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
根据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以及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
将所述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到所述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之间的数值区间确定为对应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在所述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根据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各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以及对应的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
根据各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和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确定各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对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进行累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
若所述实时海拔高度在第三时间段内的变化幅度大于高度差阈值,则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根据所述实时海拔高度以及所述目标楼层高度,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包括:
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以及当前的实时海拔高度,所述第三楼层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本次直达变更的起始楼层;
根据在所述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及当前的实时海拔高度确定海拔高度差,并根据所述海拔高度差以及所述目标楼层高度,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楼层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历史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每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所述直达变更指的是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接变更至第二楼层,且未在第一楼层与第二楼层之间的中间楼层进行停留,所述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为任意互不相同的楼层;
楼层高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所述目标楼层高度为所述楼层高度范围中可能性最高的楼层高度值;
海拔高度确定模块,用于通过气压计实时获取所述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并根据所述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
目标楼层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实时海拔高度以及所述目标楼层高度,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任意一种楼层确定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任意一种楼层确定方法。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指的是两个互不相同的楼层发生直达变更时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根据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来对楼层高度范围中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确定目标楼层高度,能够准确确定终端设备所在建筑物的楼层高度。通过气压计获取的气压值来确定实时海拔高度,最后根据实时海拔高度以及目标楼层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能够提高所确定的终端设备所在的目标楼层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楼层确定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楼层确定方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楼层确定方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楼层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一个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及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避免网络资源的浪费,且降低了终端设备所需的功耗。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楼层确定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包括终端设备10,终端设备10可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或智能耳机等可穿戴设备,也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等可移动设备。终端设备10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根据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终端设备10通过气压计实时获取终端设备10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并根据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终端设备根据实时海拔高度以及目标楼层高度,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楼层确定方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应用于前述的终端设备10。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210、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每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直达变更指的是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接变更至第二楼层,且未在第一楼层与第二楼层之间的中间楼层进行停留,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为任意互不相同的楼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从云端或者终端设备自身的数据库中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其中,由于在同一楼层时,海拔高度值都可能出现波动,因此,历史直达变更信息为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到第二楼层后,海拔高度变化值可能处于的范围。举例来说,终端设备在第一楼层时,海拔高度可在10m-10.5m范围内变化,而终端设备在第二楼层时,海拔高度可在20m-20.5m范围内变化,可见,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时,海拔高度变化值可为9.5m-10.5m范围内的任意一个值,也就是说9.5m-10.5m这个范围为这次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
另外,直达变更指的是从第一楼层移动至第二楼层的过程中,未在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之间的楼层进行停留。举例来说,第一楼层为建筑物的2楼,第二楼层为建筑物的5楼,从2楼移动到5楼的过程中未在3楼和4楼停留,此时可认为终端设备从2楼直达变更至5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每次在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时,获取本次的直达变更信息并存储到云端或者终端设备自身的数据库中,作为历史直达变更信息,以在后续进行楼层高度确定的过程中使用。其中,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可为任意互不相同的楼层,而每次直达变更的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上次直达变更的第一楼层与本次直达变更的第一楼层可相同,上次直达变更的第二楼层与本次直达变更的第二楼层可不同。
220、根据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目标楼层高度为楼层高度范围中可能性最高的楼层高度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采用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来逐一评估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分别满足各个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可能性,并将可能性最高的楼层高度值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其中,楼层高度范围可由用户根据经验值来设置,例如,用户可设置楼层高度范围为2.5m-5m的范围,但不限于此。另外,楼层高度范围内的各个楼层高度值,可由按照相等的间隔进行划分,得到一个楼层高度值离散序列,例如按照1cm的间隔来对2.5m-5m的楼层高度范围进行划分;楼层高度范围内的各个楼层高度值也可以按照不相等的间隔进行划分,例如,将2.5m-5m的楼层高度范围划分包含5个楼层高度值,分别为2.5m、2.7m、3m、4m和5m。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20中根据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将楼层高度范围中的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与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
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次数进行累计;第一楼层高度值为楼层高度范围中的任一楼层高度值;
计算各个楼层高度值对应的总比较值,并将总比较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将楼层高度范围中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分别与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其中,比较方式可以包括:判断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是否处于一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
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也就是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满足这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那么终端设备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次数进行累计加1,次数用于计算第一楼层高度值处于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数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计算各个楼层高度值累计后的次数,也就是各个楼层高度对应的总次数,从中选取总比较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将其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总次数最大的楼层高度值不唯一,可从总次数最大的多个楼层高度值中,任意选取一个目标楼层高度值来作为目标高度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中的数量,来计算楼层高度值的比较值,并选取总次数最高的楼层高度值来作为目标楼层高度,使得确定的目标楼层高度为处于最多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楼层高度值,提高了确定的目标楼层高度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20中根据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楼层高度范围中各个楼层高度值分别满足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概率值;
若第一楼层高度值满足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概率值大于预设概率阈值,则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满足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第一楼层高度值为楼层高度范围中的任一楼层高度值;
计算各个楼层高度值对应的总评分值,并将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通过决策树等算法确定各个楼层高度值分别满足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概率值。例如,楼层高度值a满足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概率大于预设概率阈值,那么终端设备可根据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楼层高度值a的评分值进行累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算法计算楼层高度值满足各个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概率,进而对楼层高度值进行评分,能够有效地从楼层高度范围确定可能性最高的楼层高度值以作为目标楼层高度。
230、通过气压计实时获取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并根据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通过气压计来实时采集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终端设备可根据气压值与海拔高度之间的数学关系,来确定实时海拔高度。例如,根据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可以为式(1):
Figure BDA0003577056510000091
其中,H为实时海拔高度,P为实时采集的气压值,P0为大气压值(0℃,101.325kPa)。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气压计可设置在终端设备中,也可以设置在终端设备之外并与终端设备通信连接,使得气压计能够将采集到的气压值数据传输至终端设备。
240、根据实时海拔高度以及目标楼层高度,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确定的实时海拔高度以及目标楼层高度,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先计算确定的实时海拔高度与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一楼时的实时海拔高度之间的差值,将这差值除以目标楼层高度,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取整操作,得到的整数即为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采用上述实施例,能够准确确定终端设备所在建筑物单层的高度,并且通过气压计获取的气压值来确定实时海拔高度,最后根据实时海拔高度以及目标楼层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能够提高所确定的终端设备所在的目标楼层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40中根据实时海拔高度以及目标楼层高度,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以及当前的实时海拔高度,第三楼层为终端设备在本次直达变更的起始楼层;
根据在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及当前的实时海拔高度确定海拔高度差,并根据海拔高度差以及目标楼层高度,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前,可先获取终端设备在本次直达变更至之前终端设备所在楼层的气压值,在本次直达变更之前终端设备所在楼层指的是第三楼层。终端设备根据获取的第三楼层的气压值确定终端设备处于第三楼层时的实时海拔高度。由于终端设备能够实时确定所处的目标楼层,因此,终端设备可确定处于本次直达变更后所处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与处于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之间的差值,也就是当前的实时海拔高度与处于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之间的差值,将这差值除以确定的目标楼层高度值后进行取整操作,将得到的正整数值与已知的第三楼层的值进行相加,得到的结果即为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由于终端设备实时确定所在各个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以及楼层值,因此能够直接调取直达变更前的所在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以及楼层值来确定目标楼层,能够减少目标楼层确定过程所需要的确定的数据,提高目标楼层确定过程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10中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
若实时海拔高度在第三时间段内的变化幅度大于高度差阈值,则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前,可先对终端设备确定的实时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将第三时间段内的实时海拔高度的变化幅度与预设的高度差阈值相比较,若第三时间段内的实时海拔高度的变化幅度大于高度差阈值,那么可认为终端设备发生了楼层变更,此时可获取多个历史变更信息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若第三时间段内的实时海拔高度的变化幅度小于或等于高度差阈值,那么可认为终端设备未发生楼层变更,此时终端设备无需获取多个历史变更信息确定目标楼层高度,进而确定直达变更后的目标楼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在终端设备发生楼层变更后再获取多个历史信息,来逐步确定楼层变更后的目标楼层,避免了持续对终端设备所在楼层进行确定,降低了终端设备的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楼层确定方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应用于前述的终端设备10。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310、获取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和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包括在第一楼层的第一时长内采集的实时海拔高度,第二海拔高度集合包括在第二楼层的第二时长内采集的实时海拔高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终端设备处在第一楼层时,在第一时长内采集气压值,并根据气压值确定第一时长内的实时海拔高度。由于第一时长内有多个实时海拔高度,因此,将该第一时长内的实时海拔高度作为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并且,终端设备也获取终端设备处在第二楼层时,在第二时长内采集气压值,并根据气压值确定第二时长内的实时海拔高度。同样将该第二时长内的实时海拔高度作为第二海拔高度集合。其中,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可以为相同时间长度,也可为不同时间长度,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320、根据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以及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确定对应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根据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内实时海拔高度的变化范围,以及第二海拔高度集合内实时海拔高度的变化范围,来确定一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由于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为任意互不相同的楼层,因此,不同的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能够确定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楼层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以及第二楼层对应的第二海拔高度集合来确定一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并根据不同的第一楼层和不同的第二楼层之间的组合来确定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能够根据楼层直达变更时的海拔高度集合来获取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使得历史直达变更信息能够包括更准确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
330、将楼层高度范围中的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与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将楼层高度范围中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分别与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来确定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是否满足各个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其中,比较方式可以包括:判断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是否处于一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若是,则认为这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满足这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若否,则认为这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不满足这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
340、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第一楼层高度值为楼层高度范围中的任一楼层高度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可分别对应有一个分值,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可为相同分值,也可为不同分值。例如,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与历史直达变更信息B对应的分值可均为2;也可以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的分值为2,历史直达变更信息B对应的分值为3。各个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初始可为0或者其他相同的数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区间中,那么终端设备可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所对应的分值,来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其中,第一楼层高度值为任一楼层高度值。倍数可为固定的整数值,如倍数为5,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也就是各个楼层高度值与5之间的乘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330中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若第一楼层高度值与任意正整数之间的乘积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
举例来说,楼层高度范围中包括的楼层高度值分别为2.5、3和3.5,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为(3.2,5.3),那么可见楼层高度值2.5与正整数2之间的乘积处于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以及楼层高度值3.5与正整数1之间的乘积处于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那么终端设备根据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楼层高度值2.5以及楼层高度值3.5的评分值进行累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从楼层高度范围中更准确地确定出目标楼层高度,从而提高确定的目标楼层的准确性。
350、计算各个楼层高度值对应的总评分值,并将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计算各个楼层高度值累计后的评分值,也就是各个楼层高度对应的总评分值,从中选取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将其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不唯一,可从总评分值最大的多个楼层高度值中,任意选取一个目标楼层高度值来作为目标高度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与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并选取总评分值最高的楼层高度值来作为目标楼层高度,使得确定的目标楼层高度为最满足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楼层高度值,提高了确定的目标楼层高度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先将楼层高度范围中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分别与一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并根据这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倍数值处于这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后,计算各个楼层高度值对应的总评分值。若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唯一,则将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若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不唯一,则终端设备继续将楼层高度范围中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分别与另一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直至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唯一。
举例来说,楼层高度范围中包括的楼层高度值分别为2.5、3和3.5,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A、B和C。终端设备将2.5、3和3.5的倍数值分别与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若只有3的倍数值处于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那么终端设备根据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楼层高度值3的评分值进行累计,此时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唯一,也就是楼层高度值为3。此时,终端设备无需再将楼层高度值2.5、3和3.5的倍数值分别与历史直达变更信息B或C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有效地减少目标楼层高度确定过程所需要的运算量,提高了楼层确定过程的效率。
360、通过气压计实时获取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并根据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
370、根据实时海拔高度以及目标楼层高度,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的流程图。步骤320中根据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以及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确定历史直达变更信息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410、根据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的实时海拔高度最大值以及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的实时海拔高度最小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终端设备处在第一楼层时,在第一时长内采集气压值,来确定终端设备处在第一楼层时在第一时长内的实时海拔高度集合,也就是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并且,终端设备根据终端设备处在第二楼层时,在第二时长内采集气压值,来确定终端设备处在第二楼层时在第二时长内的实时海拔高度集合,也就是第二海拔高度集合。
终端设备从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确定最大的实时海拔高度,即第一海拔高度最大值,同时,从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确定最小的实时海拔高度,即第二海拔高度最小值,根据第一海拔高度最大值和第二海拔高度最小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值最小值。例如,第一海拔高度最大值为A,第二海拔高度最小值为B,那么海拔高度变化值最小值change_min为B-A。
420、根据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以及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从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确定最小的实时海拔高度,即第一海拔高度最小值,同时,从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确定最大的实时海拔高度,即第二海拔高度最大值,根据第一海拔高度最小值和第二海拔高度最大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值最大值。例如,第一海拔高度最小值为C,第二海拔高度最大值为D,那么海拔高度变化值最大值change_max为D-C。
430、将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到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之间的数值区间确定为对应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海拔高度变化值最小值change_min以及海拔高度变化值最大值change_max,确定为本次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change_min,change_max)。根据不同的第一楼层与不同的第二楼层之间的直达变更,确定其他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提高确定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330中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的过程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以及对应的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
根据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和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确定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时,对于此次直达变更,终端设备获取终端设备处在第一楼层时,在第一时长内采集气压值,并根据气压值确定第一时长内的实时海拔高度集合,也就是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并且获取终端设备处在第二楼层时,在第二时长内采集气压值,并根据气压值确定第二时长内的实时海拔高度集合,也就是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终端设备所确定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和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为此次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和第二海拔高度集合。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海拔高度集合确定其中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并根据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确定其中的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终端设备将第一实时海拔中值与第二实时海拔中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作为此次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对应的分值。根据此次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对应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确定该分值为这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根据不同的第一楼层与不同的第二楼层之间的直达变更,确定不同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
另外,步骤340中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的过程,可以包括:
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进行累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一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对倍数值处于这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举例来说,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分值为2,对于楼层高度值a、b、c中只有楼层高度值a的倍数值处于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那么终端设备将历史直达变更信息A对应分值为2累计到楼层高度值a的评分值中。
终端设备根据其他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按照上述方式,对倍数值处于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能够在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不同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时,累计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体现不同楼层高度值所满足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的差别,从而筛选更加合适的楼层高度值作为目标楼层高度。并且根据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以及对应的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确定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评分,能够更准确地对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表征。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楼层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楼层确定装置可应用于终端设备。如图5所示,该楼层确定装置500可包括:历史信息获取模块510、楼层高度确定模块520、海拔高度确定模块530和目标楼层确定模块540。
历史信息获取模块510,用于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每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直达变更指的是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接变更至第二楼层,且未在第一楼层与第二楼层之间的中间楼层进行停留,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为任意互不相同的楼层。
楼层高度确定模块520,用于根据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目标楼层高度为楼层高度范围中可能性最高的楼层高度值。
海拔高度确定模块530,用于通过气压计实时获取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并根据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
目标楼层确定模块540,用于根据实时海拔高度以及目标楼层高度,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楼层高度确定模块520,还用于:
将楼层高度范围中的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与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
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第一楼层高度值为楼层高度范围中的任一楼层高度值;
计算各个楼层高度值对应的总评分值,并将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历史信息获取模块510,还用于:
若实时海拔高度在第三时间段内的变化幅度大于高度差阈值,则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楼层确定模块540,还用于:
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以及当前的实时海拔高度,第三楼层为终端设备在本次直达变更的起始楼层;
根据在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及当前的实时海拔高度确定海拔高度差,并根据海拔高度差以及目标楼层高度,确定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历史信息获取模块510,还用于:
获取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和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包括在第一楼层的第一时长内采集的实时海拔高度,第二海拔高度集合包括在第二楼层的第二时长内采集的实时海拔高度。
根据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以及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确定对应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历史信息获取模块510,还用于:
根据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的实时海拔高度最大值以及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的实时海拔高度最小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
根据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以及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
将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到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之间的数值区间确定为对应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楼层高度确定模块520,还用于:
确定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以及对应的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
根据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和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确定各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
根据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对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进行累计。
请参阅图6,图6是一个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应用于驾驶车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如图6所示,该终端设备600可以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610;
与存储器610耦合的处理器620;
其中,处理器620调用存储器610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任意一种楼层确定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任意一种楼层确定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且该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任意一种楼层确定方法。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必然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单元,即可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若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获取的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请求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具体可以是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楼层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每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所述直达变更指的是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接变更至第二楼层,且未在第一楼层与第二楼层之间的中间楼层进行停留,所述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为任意互不相同的楼层;
根据所述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所述目标楼层高度为所述楼层高度范围中可能性最高的楼层高度值;
通过气压计实时获取所述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并根据所述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
根据所述实时海拔高度以及所述目标楼层高度,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包括:
将所述楼层高度范围中的各个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与所述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进行比较;
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根据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为所述楼层高度范围中的任一楼层高度值;
计算各个所述楼层高度值对应的总评分值,并将总评分值最大的楼层高度值确定为目标楼层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和第二海拔高度集合,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包括在所述第一楼层的第一时长内采集的实时海拔高度,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包括在所述第二楼层的第二时长内采集的实时海拔高度;
根据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以及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确定对应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以及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确定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的实时海拔高度最大值以及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的实时海拔高度最小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
根据所述第一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以及所述第二海拔高度集合中的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确定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
将所述海拔高度变化最小值到所述海拔高度变化最大值之间的数值区间,确定为对应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处于任一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则根据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各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第一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以及对应的第二海拔高度集合的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
根据各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第一实时海拔高度中值和第二实时海拔高度中值,确定各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值进行累计,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倍数值所处的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对应的分值对所述第一楼层高度值的评分进行累计。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
若所述实时海拔高度在第三时间段内的变化幅度大于高度差阈值,则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实时海拔高度以及所述目标楼层高度,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包括:
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以及当前的实时海拔高度,所述第三楼层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本次直达变更的起始楼层;
根据在所述第三楼层的实时海拔高度及当前的实时海拔高度确定海拔高度差,并根据所述海拔高度差以及所述目标楼层高度,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8.一种楼层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历史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每个所述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达变更至第二楼层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所述直达变更指的是所述终端设备从第一楼层直接变更至第二楼层,且未在第一楼层与第二楼层之间的中间楼层进行停留,所述第一楼层和第二楼层为任意互不相同的楼层;
楼层高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历史直达变更信息分别对应的海拔高度变化值区间,对楼层高度范围中包含的各个楼层高度值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楼层高度,所述目标楼层高度为所述楼层高度范围中可能性最高的楼层高度值;
海拔高度确定模块,用于通过气压计实时获取所述终端设备在建筑物中的气压值,并根据所述气压值确定实时海拔高度;
目标楼层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实时海拔高度以及所述目标楼层高度,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处的目标楼层。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347187.7A 2022-04-01 2022-04-01 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1275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7187.7A CN115127515A (zh) 2022-04-01 2022-04-01 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7187.7A CN115127515A (zh) 2022-04-01 2022-04-01 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27515A true CN115127515A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76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7187.7A Pending CN115127515A (zh) 2022-04-01 2022-04-01 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2751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1464A (zh) * 2012-08-13 2012-12-1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室内楼层定位方法及装置
US20160161252A1 (en) * 2014-12-09 2016-06-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floor-to-floor height of buildin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926473A (zh) * 2019-11-18 2020-03-27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识别楼层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44434A (zh) * 2019-04-28 2020-05-1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楼层层数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35429A (zh) * 2020-05-11 2020-10-0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楼层识别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414370A (zh) * 2020-10-23 2021-02-26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物楼层定位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1464A (zh) * 2012-08-13 2012-12-1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室内楼层定位方法及装置
US20160161252A1 (en) * 2014-12-09 2016-06-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floor-to-floor height of buildin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144434A (zh) * 2019-04-28 2020-05-1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楼层层数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926473A (zh) * 2019-11-18 2020-03-27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识别楼层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35429A (zh) * 2020-05-11 2020-10-0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楼层识别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414370A (zh) * 2020-10-23 2021-02-26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物楼层定位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9631B (zh) 一种设备异常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6648747B (zh) 进程预加载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882174B (zh) 移动终端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68644B (zh) 智能设备唤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600008A (zh) 语音唤醒的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08509225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081257A (zh) 一种语音采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346171A (zh) 一种输电线路监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590143B (zh) 一种时间序列的检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368887A (zh) 雷雨天气预测模型的训练方法及雷雨天气预测方法
CN113923529A (zh) 直播连麦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08667877B (zh) 确定推荐信息的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961804B (zh) 智能设备满意度评估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127515A (zh) 楼层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08370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终端
CN115454620A (zh) 负载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955823B (zh) 确定运算资源的运算频率的方法及系统
CN112837694B (zh) 设备唤醒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3271163B (zh) 无人机自适应选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72286B (zh) 移动终端数据处理方法、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3361956A (zh) 资源生产方的资源质量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64193A (zh) 声纹聚类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05307212B (zh) 一种基站流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基站
CN110415377B (zh) 行驶状态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329042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