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7947A -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7947A
CN115117947A CN202110297652.6A CN202110297652A CN115117947A CN 115117947 A CN115117947 A CN 115117947A CN 202110297652 A CN202110297652 A CN 202110297652A CN 115117947 A CN115117947 A CN 1151179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mode
temperature
terminal
working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976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永秀
逯广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9765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17947A/zh
Priority to US17/459,360 priority patent/US20220302755A1/en
Priority to EP21197331.8A priority patent/EP4060863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117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79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with a programmable schedu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88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88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9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基于所述充电输出功率和所述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该方案能够充分考虑无线充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自动控制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各个器件进入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从而不仅实现快速高效的无线充电,而且保证了无线充电的安全性,避免了对充电线圈、开关等器件造成损耗,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电子设备的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近年来,无线充电技术也逐渐应用在大量的电子设备中。其中,无线充电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通过利用磁场等介质传输电能,具有便携性高、无限插拔的特点,为了提高无线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效率,对无线充电功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相关技术的电子设备中无线充电装置的输出端电压为20V以内,为了提高无线充电功率,一种方式是可以通过升高输出端的电流,但是升高输出端的电流会增加充电线圈、开关等器件的损耗,造成电子设备的发热量较大,从而影响无线充电效果;另一种方式是在保持输出端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升高输出端的电压,但是在持续高压大功率充电的情况下,会使得无线充电安全性低,导致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
基于所述充电输出功率和所述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规则包括第一控制规则和第二控制规则,基于所述充电输出功率和所述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判断所述充电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功率阈值;
若大于所述预设功率阈值,根据所述终端温度和第一控制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
若不大于所述预设功率阈值,根据所述终端温度和第二控制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第一电荷泵、第二电荷泵和电源管理电路PMIC,根据所述终端温度和第一控制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判断所述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
当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一模式、所述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当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判断所述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当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所述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判断所述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终端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终端温度和第二控制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判断所述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
当小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所述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当不小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包括:
获取与所述工作模式对应的配置文件,所述配置文件中配置有符合所述控制规则的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对应的参数;
对所述配置文件进行解析,以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终端设备是否符合无线充电协议;
当不符合所述无线充电协议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三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当符合所述无线充电协议时,则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无线充电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充电输出功率和所述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该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用于实现如上第一方面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并基于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该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控制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该技术方案由于设置了至少两种控制规则,仅需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能够充分考虑无线充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自动控制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各个器件进入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不仅实现快速高效的无线充电,而且保证了无线充电的安全性,避免了对充电线圈、开关等器件造成损耗,减少充电过程中的发热,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可以理解,随着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对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也要求越来越高,无线充电技术逐渐应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可以通过电磁感应、无线电波、电磁共振和电场耦合式等原理实现无线充电。其中,电磁感应式是电流通过线圈,线圈产生磁场,对附近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一般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终端设备需要放置在充电底座中,在充电底座内安装有电能发射线圈,电子设备中安装有接收线圈,发射线圈通过电磁感应传输电力,电子设备中的接收器通过接收线圈接收电力,并通过整流及功率变换电路(如充电电路)为后级提供能量。同时电子设备中的接收器可通过通信接口发送命令来调节充电电压,还可以在收到充电结束的指示后,完全终止功率传输。由于无线充电效率跟功率相关,一般功率越大产生的磁场范围越大,距离越近效率就越好,而且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越近,电能转化效率越高,为了提高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可以通过提高无线充电功率。
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高无线充电功率,一种方式是提高无线充电系统的输出端的电流,但是升高输出端的电流会增加充电线圈、开关等器件的损耗,造成电子设备的发热量较大,从而影响无线充电效果;另一种方式是在保持输出端电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升高输出端的电压,但是在持续高压大功率充电的情况下,会使得无线充电安全性低,导致用户体验差。
基于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与相关技术相比,该方案由于设置了至少两种控制规则,仅需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能够自动控制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从而不仅实现快速高效的无线充电,而且保证了无线充电的安全性,避免了对充电线圈、开关等器件造成损耗,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系统,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接收器10(Receiver,RX)、Charge Pump1第一电荷泵20、Charge Pump2第二电荷泵30和电源管理电路40(Power Management IC,PMIC)、处理器50和电池60,接收器10的一端与接收线圈70耦合连接,接收器10的另一端与Charge Pump1第一电荷泵20的一端连接,Charge Pump1第一电荷泵20的另一端分别与PMIC40的一端、Charge Pump2第二电荷泵30的一端连接,PMIC40的另一端、Charge Pump2第二电荷泵3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池60连接。
上述接收线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发射出来的电流,接收器RX用于将接收线圈耦合过来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
上述第一电荷泵、第二电荷泵,是一种DC-DC转换器,利用电容作为储能元件,用来进行电压变换,通过利用一个开关网络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容供电或断电来进行DC/DC电压转换。可以用做逆变器、分路器或者增压器,当作为逆变器时,可以将输入电压转变为一个负输出;当作为分路器使用时,输出电压是输入电压的一部分,例如1/2或2/3;当作为增压器使用时,它可以给I/O带来1.5X或者2X的增益。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荷泵和第二电荷泵可以作为分路器使用。其中,第一电荷泵可以工作在A模式,该A模式具有三种工作模式,分别为A1、A2、A3三种模式,该A1、A2、A3三种模式分别对应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3:1,2:1,1:1;第二电荷泵可以工作在B模式,该B模式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B1、B2两种模式,该B1、B2两种模式对应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1:1。
电源管理电路PMIC是在单片芯片内包括了多种电源轨和电源管理功能的集成电路,用于进行充电控制,可以控制电流值大小。其中,PMIC可以为无线充电控制芯片,工作在C模式。
上述电池可以是锂电池,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和第二电荷泵的变压操作将电量充进锂电池内。
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下面通过图2至图6详细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由无线充电控制装置执行。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
具体的,可以预先对终端设备和无线充电座设置对应的无线充电协议,该无线充电协议可以是在公有协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或完善后得到的私有协议,不同厂商的私有无线充电协议无法兼容,该私有协议例如可以是MTK协议、高通协议、PD协议、VOOC闪充协议等。需要说明的是,该公有协议可以是Qi协议,该Qi协议是基于Qi标准制定的,其中,Qi标准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可以采用电磁感应技术完成。
为避免无线充电座对非授权的终端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装置(如无线充电座)往往需要对终端设备进行鉴权,鉴权成功之后无线充电装置才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即需要检测终端设备是否符合无线充电协议。
具体的,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无线充电时,用户可以将该终端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座上,这时终端设备与无线充电座建立连接,终端设备可以向无线充电座发送通讯信号,该通讯信号用于查看该终端设备是否符合无线充电协议,当该终端设备符合无线充电协议时,表示该终端设备支持无线快充功能,为了避免高压大功率无线充电过程中对终端设备造成损伤,需要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并基于该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以实现安全高效地无线充电。该充电输出功率为无线充电座中的发射器TX的充电功率。
当终端设备不符合无线充电协议时,则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三模式,该第三模式为A3模式,即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1:1,并确定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通过PMIC控制向终端设备中的锂电池进行正常充电。
S102、基于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本步骤中,上述预设规则可以是预先设定的,该预设规则可以包括第一控制规则和第二控制规则,对于每种不同的控制规则,确定的无线充电系统中各个器件对应的工作模式不同。其中,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各个器件可以包括第一电荷泵、第二电荷泵和PMIC。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现方式,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判断充电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功率阈值。
S202、若大于预设功率阈值,根据终端温度和第一控制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
S203、若不大于预设功率阈值,根据终端温度和第二控制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
具体的,请参见图4所示,当终端设备开始进行无线充电时,可以判断终端设备是否符合无线快充协议,在确定出终端设备符合无线充电协议时,可以先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即获取TX充电功率,判断该充电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功率阈值X,该预设功率阈值X可以是根据实际终端设备的参数自定义设置的。这是由于终端设备支持的无线充电座的功率有多种,例如10w,20w,30w,50w,并非所有的无线充电座在使用的时候,均可以工作在高压状态下,只有充电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功率阈值时,终端设备输出的最高电压才可能会大于20V。
当判断出充电输出功率大于预设功率阈值X时,可以判断终端温度和第一控制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通过判断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当终端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一模式、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即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3模式,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2工作在B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该A3模式表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3:1,该B2模式表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
当终端温度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判断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当终端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即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2工作在B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该A2模式表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该B2模式表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
当终端温度不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即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该A2模式表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其中,第一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
进一步地,当判断出充电输出功率不大于预设功率阈值X时,可以判断终端温度和第二控制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通过判断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当判断出终端温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即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2工作在B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该A2模式表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该B2模式表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
当判断出终端温度不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即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
S103、控制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在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时,可以获取与工作模式对应的配置文件,该配置文件中配置有符合控制规则的无线充电系统对应的参数,并对配置文件进行解析,以控制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通过控制无线充电系统中第一电荷泵、第二电荷泵和PMIC的参数,使其进入对应的工作模式。
示例性地,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无线充电时,用户可以将该终端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座上,这时终端设备与无线充电座建立连接,然后判断是否符合无线充电协议,当确定出符合无线充电协议时,可以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中的每个器件的工作模式,当确定出不符合无线充电协议时,可以确定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1的工作模式为第三模式,即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1:1,并确定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通过PMIC控制向锂电池进行正常充电。
当终端设备符合无线充电协议时,表示该终端设备支持无线快充功能,可以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并判断充电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功率阈值,如果充电输出功率大于预设功率阈值,则表示该终端设备可能处于高压状态,然后判断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当终端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3模式,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2工作在B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该A3模式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3:1,该B2模式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也就是说,例如当充电输出功率为30W,对应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分别为30V和1A时,则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1先对其进行一级降压,通过3:1降压至10V/3A,然后通过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 2先对其进行二级降压,通过2:1降压为5V/6A,使其达到电池电压5V,从而通过PMIC将电量充进电池内。
当终端温度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判断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当终端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2工作在B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该A2模式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该B2模式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也就是说,此时温度较高,最高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分别为20V/1A时,则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先对其进行一级降压,通过2:1降压为10V/2A,然后通过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 2先对其进行二级降压,通过2:1降压为5V/6A,使其达到电池电压5V,从而通过PMIC将电量充进电池内。
当终端温度不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该A2模式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也就是说,此时终端设备的温度比较高,因为充电过程中终端本身会发热,所以工作电压在20V以下,例如充电输出功率为10V/1A,由于不需要特别大的充电输出功率,则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 2无需工作,仅需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将通过2:1降压为5V/6A,使其达到电池电压5V,并通过PMIC从而将电量充进电池内。
进一步地,当充电输出功率不大于预设功率阈值时,可以判断终端温度和第二控制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通过判断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当判断出终端温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2工作在B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该A2模式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该B2模式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值为2:1。也就是说,不支持那么大地功率,最高输出电压不会超过20V,如果温度比较低,则希望能够进行大功率充电,例如最高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分别为20V/1A时,则可以通过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先对其进行一级降压,通过2:1降压为10V/2A,然后通过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 2先对其进行二级降压,通过2:1降压为5V/6A,使其达到电池电压,从而通过PMIC将电量充进电池内。
当充电输出功率不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PMIC工作在C模式,也就是说,此时终端设备的温度比较高,因为充电过程中终端本身会发热,所以工作电压须在20V以下,例如充电输出功率10V/1A,由于不需要特别大的充电输出功率,则第二电荷泵Charge Pump 2无需工作,仅需第一电荷泵Charge Pump 1工作在A2模式,将通过2:1降压为5V/6A,使其达到电池电压,并通过PMIC从而将电量充进电池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并基于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该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控制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该技术方案由于设置了至少两种控制规则,仅需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能够充分考虑无线充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自动控制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各个器件进入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从而不仅实现快速高效的无线充电,而且保证了无线充电的安全性,避免了对充电线圈、开关等器件造成损耗,减少充电过程中的发热,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内的装置,如图5所示,该装置300包括:
获取模块310,用于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
确定模块320,用于基于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控制模块330,用于控制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上述确定模块320,用于:
判断充电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功率阈值;
若大于预设功率阈值,根据终端温度和第一控制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
若不大于预设功率阈值,根据终端温度和第二控制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上述确定模块320,还用于:
判断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
当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一模式、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当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判断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第一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
当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可选的,上述确定模块320,还用于:
当终端温度不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可选的,上述确定模块320,还用于:
判断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
当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当不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可选的,上述控制模块330,还用于:
获取与工作模式对应的配置文件,配置文件中配置有符合控制规则的无线充电系统对应的参数;
对配置文件进行解析,以控制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上述装置,还用于:
判断终端设备是否符合无线充电协议;
当不符合无线充电协议时,确定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三模式和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当符合无线充电协议时,则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控制装置的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可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具体实现,其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装置,获取模块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并通过确定模块基于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该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然后通过控制模块控制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该技术方案由于设置了至少两种控制规则,仅需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能够充分考虑无线充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自动控制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各个器件进入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从而不仅实现快速高效的无线充电,而且保证了无线充电的安全性,避免了对充电线圈、开关等器件造成损耗,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终端10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0、A/V(音频/视频)输入单元120、用户输入单元130、感测单元140、输出单元150、存储器160、接口单元170、控制器180和电源单元190等等。图6示出了具有各种组件的终端,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地实施更多或更少的组件。将在下面详细描述终端的元件。
无线通信单元110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组件,其允许终端100与无线通信系统或网络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例如,无线通信单元可以包括广播接收模块111、移动通信模块112、无线互联网模块113、短程通信模块114和位置信息模块115中的至少一个。
广播接收模块111经由广播信道从外部广播管理服务器接收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广播信道可以包括卫星信道和/或地面信道。广播管理服务器可以是生成并发送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的服务器或者接收之前生成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并且将其发送给终端的服务器。广播信号可以包括TV广播信号、无线电广播信号、数据广播信号等等。而且,广播信号可以进一步包括与TV或无线电广播信号组合的广播信号。广播相关信息也可以经由移动通信网络提供,并且在该情况下,广播相关信息可以由移动通信模块112来接收。广播信号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例如,其可以以数字多媒体广播(DMB)的电子节目指南(EPG)、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的电子服务指南(ESG)等等的形式而存在。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广播系统接收信号广播。特别地,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通过使用诸如多媒体广播-地面(DMB-T)、数字多媒体广播-卫星(DMB-S)、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前向链路媒体(MediaFLO@)的数据广播系统、地面数字广播综合服务(ISDB-T)等等的数字广播系统接收数字广播。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被构造为适合提供广播信号的各种广播系统以及上述数字广播系统。经由广播接收模块111接收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60(或者其它类型的存储介质)中。
移动通信模块112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基站(例如,接入点、节点B等等)、外部终端以及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从其接收无线电信号。这样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包括语音通话信号、视频通话信号、或者根据文本和/或多媒体消息发送和/或接收的各种类型的数据。
无线互联网模块113支持终端的无线互联网接入。该模块可以内部或外部地耦接到终端。该模块所涉及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技术可以包括WLAN(无线LAN)(Wi-Fi)、Wibro(无线宽带)、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等等。
短程通信模块114是用于支持短程通信的模块。短程通信技术的一些示例包括蓝牙TM、射频识别(RFID)、红外数据协会(IrDA)、超宽带(UWB)、紫蜂等等。
位置信息模块115是用于检查或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的模块。位置信息模块的典型示例是GPS(全球定位系统)。根据当前的技术,GPS模块115计算来自三个或更多卫星的距离信息和准确的时间信息并且对于计算的信息应用三角测量法,从而根据经度、纬度和高度准确地计算三维当前位置信息。当前,用于计算位置和时间信息的方法使用三颗卫星并且通过使用另外的一颗卫星校正计算出的位置和时间信息的误差。此外,GPS模块115能够通过实时地连续计算当前位置信息来计算速度信息。
A/V输入单元120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A/V输入单元120可以包括相机121和麦克风1220,相机12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经相机12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60(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无线通信单元110进行发送,可以根据终端的构造提供两个或更多相机1210。麦克风122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等等运行模式中经由麦克风接收声音(音频数据),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语音)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移动通信模块112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麦克风122可以实施各种类型的噪声消除(或抑制)算法以消除(或抑制)在接收和发送音频信号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或者干扰。
用户输入单元130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命令生成键输入数据以控制终端的各种操作。用户输入单元130允许用户输入各种类型的信息,并且可以包括键盘、锅仔片、触摸板(例如,检测由于被接触而导致的电阻、压力、电容等等的变化的触敏组件)、滚轮、摇杆等。特别地,当触摸板以层的形式叠加在显示单元151上时,可以形成触摸屏。
感测单元140检测终端100的当前状态,(例如,终端100的打开或关闭状态)、终端100的位置、用户对于终端100的接触(即,触摸输入)的有无、终端100的取向、终端100的加速或减速移动和方向等等,并且生成用于控制终端100的操作的命令或信号。例如,当终端100实施为滑动型移动电话时,感测单元140可以感测该滑动型电话是打开还是关闭。另外,感测单元140能够检测电源单元190是否提供电力或者接口单元170是否与外部装置耦接。
接口单元170用作至少一个外部装置与终端100连接可以通过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识别模块可以是存储用于验证用户使用终端100的各种信息并且可以包括用户识别模块(UIM)、客户识别模块(SIM)、通用客户识别模块(USIM)等等。另外,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下面称为"识别装置")可以采取智能卡的形式,因此,识别装置可以经由端口或其它连接装置与终端100连接。接口单元170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终端1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终端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另外,当终端100与外部底座连接时,接口单元170可以用作允许通过其将电力从底座提供到终端100的路径或者可以用作允许从底座输入的各种命令信号通过其传输到终端的路径。从底座输入的各种命令信号或电力可以用作用于识别终端是否准确地安装在底座上的信号。输出单元150被构造为以视觉、音频和/或触觉方式提供输出信号(例如,音频信号、视频信号、警报信号、振动信号等等)。输出单元150可以包括显示单元151、音频输出模块152、警报单元153等等。
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例如,当终端100处于电话通话模式时,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与通话或其它通信(例如,文本消息收发、多媒体文件下载等等)相关的用户界面(UI)或图形用户界面(GUI)。当终端100处于视频通话模式或者图像捕获模式时,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捕获的图像和/或接收的图像、示出视频或图像以及相关功能的UI或GUI等等。
同时,当显示单元151和触摸板以层的形式彼此叠加以形成触摸屏时,显示单元151可以用作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显示单元15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LCD(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柔性显示器、三维(3D)显示器等等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显示器中的一些可以被构造为透明状以允许用户从外部观看,这可以称为透明显示器,典型的透明显示器可以例如为TOLED(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等。根据特定想要的实施方式,终端100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显示单元(或其它显示装置),例如,终端可以包括外部显示单元(未示出)和内部显示单元(未示出)。触摸屏可用于检测触摸输入压力以及触摸输入位置和触摸输入面积。
音频输出模块152可以在终端处于呼叫信号接收模式、通话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广播接收模式等等模式下时,将无线通信单元110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160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模块152可以提供与终端1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模块152可以包括扬声器、蜂鸣器等等。
警报单元153可以提供输出以将事件的发生通知给终端100。典型的事件可以包括呼叫接收、消息接收、键信号输入、触摸输入等等。除了音频或视频输出之外,警报单元153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提供输出以通知事件的发生。例如,警报单元153可以以振动的形式提供输出,当接收到呼叫、消息或一些其它进入通信(in coming communication)时,警报单元153可以提供触觉输出(即,振动)以将其通知给用户。通过提供这样的触觉输出,即使在用户的移动电话处于用户的口袋中时,用户也能够识别出各种事件的发生。警报单元153也可以经由显示单元151或音频输出模块152提供通知事件的发生的输出。
存储器160可以存储由控制器180执行的处理和控制操作的软件程序等等,或者可以暂时地存储己经输出或将要输出的数据(例如,电话簿、消息、静态图像、视频等等)。而且,存储器160可以存储关于当触摸施加到触摸屏时输出的各种方式的振动和音频信号的数据。
存储器160可以包括至少一种类型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等。而且,终端100可以与通过网络连接执行存储器160的存储功能的网络存储装置协作。
控制器180通常控制终端的总体操作。例如,控制器180执行与语音通话、数据通信、视频通话等等相关的控制和处理。另外,控制器180可以包括用于再现(或回放)多媒体数据的多媒体模块1810,多媒体模块1810可以构造在控制器180内,或者可以构造为与控制器180分离。控制器180可以执行模式识别处理,以将在触摸屏上执行的手写输入或者图片绘制输入识别为字符或图像。
电源单元190在控制器180的控制下接收外部电力或内部电力并且提供操作各元件和组件所需的适当的电力。
这里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以使用例如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其任何组合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来实施。对于硬件实施,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被设计为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的电子单元中的至少一种来实施,在一些情况下,这样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控制器180中实施。对于软件实施,诸如过程或功能的实施方式可以与允许执行至少一种功能或操作的单独的软件模块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由以任何适当的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应用程序(或程序)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60中并且由控制器180执行。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前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或模块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或模块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获取模块、确定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这些单元或模块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或模块本身的限定,例如,获取模块还可以被描述为“用于当确定出终端设备符合无线充电协议时,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的模块。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的。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前述程序被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处理器用来执行描述于本申请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基于所述充电输出功率和所述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并基于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该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控制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该技术方案由于设置了至少两种控制规则,仅需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能够充分考虑无线充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自动控制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各个器件进入与每种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从而不仅实现快速高效的无线充电,而且保证了无线充电的安全性,避免了对充电线圈、开关等器件造成损耗,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
基于所述充电输出功率和所述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规则包括第一控制规则和第二控制规则,基于所述充电输出功率和所述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判断所述充电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功率阈值;
若大于所述预设功率阈值,根据所述终端温度和第一控制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
若不大于所述预设功率阈值,根据所述终端温度和第二控制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第一电荷泵、第二电荷泵和电源管理电路PMIC,根据所述终端温度和第一控制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判断所述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
当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一模式、所述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当不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判断所述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当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所述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终端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终端温度和第二控制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
判断所述终端温度是否小于第三温度阈值;
当小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所述第二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当不小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包括:
获取与所述工作模式对应的配置文件,所述配置文件中配置有符合所述控制规则的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对应的参数;
对所述配置文件进行解析,以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终端设备是否符合无线充电协议;
当不符合所述无线充电协议时,确定所述第一电荷泵的工作模式为第三模式和所述PMIC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
当符合所述无线充电协议时,则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
8.一种无线充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充电输出功率和终端温度;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充电输出功率和所述终端温度,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模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至少两种控制规则和与每种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进入与所述控制规则对应的工作模式。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CN202110297652.6A 2021-03-19 2021-03-19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1179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7652.6A CN115117947A (zh) 2021-03-19 2021-03-19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7/459,360 US20220302755A1 (en) 2021-03-19 2021-08-27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charging, and terminal device
EP21197331.8A EP4060863A1 (en) 2021-03-19 2021-09-17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charging,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7652.6A CN115117947A (zh) 2021-03-19 2021-03-19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7947A true CN115117947A (zh) 2022-09-27

Family

ID=77821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97652.6A Pending CN115117947A (zh) 2021-03-19 2021-03-19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02755A1 (zh)
EP (1) EP4060863A1 (zh)
CN (1) CN11511794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110405A (ko) * 2014-03-21 2015-10-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에서의 교차 연결 방지 방법
CN107437826B (zh) * 2016-05-23 2020-12-0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电装置、方法、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存储介质
KR102574139B1 (ko) * 2016-07-07 2023-09-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모드를 변경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101925308B1 (ko) * 2016-12-23 2018-12-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60863A1 (en) 2022-09-21
US20220302755A1 (en) 2022-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91771B2 (en) Method for managing electric quantity of battery, mobile terminal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US20120295634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KR101810465B1 (ko) 무선 전력 전달 중 단말기의 오리엔테이션 변경을 취급하는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2012007121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Smart Phone Charger
EP2658080B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KR20120020661A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의 무선 충전 방법
CN109101447B (zh) 一种otg功能与充电功能并行执行的方法及终端
KR20190127893A (ko) 무선 충전 방법 및 단말기
KR20110139838A (ko)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에서의 수신 모드 변경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KR101988035B1 (ko) 단말기 및 무선 충전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4836900A (zh) 一种移动终端解锁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KR101695812B1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EP3849049B1 (en)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wireless charging conducting device and foldable-scre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7546873B (zh) 无线充电距离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KR20200139079A (ko) 무선충전 통신방법, 장치, 디바이스, 프로그램 및 저장매체
CN115995856A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140087080A (ko) 주차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6257943B (zh) 一种通过接入点控制终端功能的方法、装置和接入点
CN108448694B (zh) 无线充电设备、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CN108964188B (zh) 一种移动终端充电控制电路、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15117947A (zh)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612058B (zh) 充电方法及设备
CN104967975A (zh) 信息传播方法、装置及公众短信救助平台
KR101652444B1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748667B1 (ko) 무선 충전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동기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