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1259A - 开阖装置及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 - Google Patents

开阖装置及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1259A
CN115111259A CN202210281357.6A CN202210281357A CN115111259A CN 115111259 A CN115111259 A CN 115111259A CN 202210281357 A CN202210281357 A CN 202210281357A CN 115111259 A CN115111259 A CN 1151112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hinge shaft
opening
assembled
clo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813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11259B (zh
Inventor
武富义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m Hongko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m Hongko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m Hongkong Ltd filed Critical Kem Hongkong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11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1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112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12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阖装置及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该开阖装置由组装在第一壳体侧的组装基部、组装在第二壳体侧的支撑件、铰链轴及滑动结构所构成;该铰链轴组装于该支撑件且被限制旋转,同时将该支撑件连接至该组装基部而得以旋转;该滑动结构将该铰链轴的旋转动作变换成滑动动作,并由一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和链结结构所构成。该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改变缠绕方向缠绕在该铰链轴的各一端部侧,同时将各另一端部侧分别链接到该滑动结构的一对滑动件;该链结结构设于该对滑动件之间,使该对滑动件彼此的滑动方向相反。

Description

开阖装置及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阖装置及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该开阖装置是在笔记本电脑、膝上型计算机(Laptop computer)、电子字典、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终端机器上,链接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使其可相对于彼此进行开阖。
背景技术
以往,笔记本电脑及电子字典等终端机器使用铰链轴链接键盘侧的第一壳体及显示部侧的第二壳体而使其可开阖,这类开阖装置举例来说可以日本特开2016-80031号公开专利公报所公开者为代表。前述开阖装置在与键盘侧的第一壳体之间设有操作结构,于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进行相对开阖操作时,可操作设在第一壳体侧的橡胶脚垫等元件使其展合。此外,也具有使用摩擦垫圈及摩擦片来产生摩擦扭矩的摩擦扭矩产生手段。
近年来,如笔记本电脑等以携带外出为前提的终端机器对薄型化要求更高,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铰链使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薄型化有一定的限度,因为为了得到所需的摩擦扭矩,需要使用圆盘状摩擦垫圈及摩擦片,使得组装铰链轴之处需要一定程度的摩擦面积。又,为了操作设于第一壳体的橡胶脚垫等元件的展合,铰链与第一壳体侧之间也必须留有一定的厚度来设置操作结构,因此若想开发出能使第一壳体更薄型的开阖装置,会在此处遭遇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开阖装置及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该开阖装置与第一壳体之间的操作结构(滑动结构)可配合薄型化的需求,进而使终端机器更为薄型。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开阖装置包含:组装基部、支撑件、铰链轴及滑动结构。其中,组装基部组装在第一壳体侧;支撑件组装在第二壳体侧;铰链轴组装于该支撑件且被该支撑件限制旋转,同时将该支撑件连接至该组装基部而得以旋转;滑动结构将该铰链轴的旋转动作变换成滑动动作。该滑动结构包含一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和链结结构,该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改变缠绕方向分别缠绕在该铰链轴的各一端部侧,同时将各另一端部侧分别链接到该滑动结构的一对滑动件,该滑动结构设于该组装基部侧;该链结结构设于该对滑动件之间,使该对滑动件彼此的滑动方向相反。
其次,本发明的开阖装置包含:组装基部、支撑件、多个铰链轴及多个滑动结构。其中,组装基部组装在第一壳体侧;支撑件组装在第二壳体侧;多个铰链轴组装于该支撑件且被该支撑件限制旋转,同时将该支撑件连接至该组装基部而得以旋转;滑动结构由多个第一及第二滑动结构所构成,其将该些铰链轴的旋转动作变换成滑动动作。该些滑动结构包含一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和链结结构,该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改变缠绕方向分别缠绕在该铰链轴的各一端部侧,同时将各另一端部侧分别链接到该滑动结构的一对滑动件,该滑动结构设于该组装基部侧;该链结结构设于该对滑动件之间,使该对滑动件彼此的滑动方向相反。
又,本发明的开阖装置中,该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各自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接合孔以接合该铰链轴侧及该滑动结构的该各滑动件侧,同时,该各接合孔之间设有长孔,以供设在该铰链轴的接合部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开阖装置,该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通过调节件组装至该各滑动件,该各调节件将该各另一端部侧组装至该各滑动件侧而得以滑动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开阖装置,该链结结构的中央部组装至该对滑动件之间而得以旋转,且其由链结件所构成,该链结件使该链结结构的一端部接合至该滑动件的一方,另一端部接合至该滑动件的另一方。
根据本发明的开阖装置,该滑动结构的该滑动件表现出摩擦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开阖装置,至少该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为薄且具有柔软性的金属制薄膜。
本发明的终端机器借助如上所述的开阖装置,使该第二壳体连结至该第一壳体而得以开阖。
根据本发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通过铰链轴及滑动结构链接,第二壳体的开阖动作铰链轴的旋转动作,滑动结构将旋转运动变换成滑动运动而使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部的动作结构产生动作,或使其产生摩擦扭矩。如此一来公知技术中需要特定半径的摩擦垫圈及平板弹簧即可废除,进而使开阖装置在垂直方向的厚度减少,让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达到薄型化的结果。此外,因改变了一方的驱动皮带于铰链轴的缠绕方向,不论是开阖装置的开或关任一动作,都可因为有驱动皮带缠绕住铰链轴,而使一方的滑动件有伸长的动作,此动作借助链结结构使另一方的滑动件后退,而让另一方的驱动皮带卷回。因此,不论是开阖装置的开或关任一动作,都可借助链结结构的动作辅助各一对的滑动件的滑动动作,以防止驱动皮带皱折、松垮,让开阖装置进行适宜的开阖动作。再者,在开阖装置进行开阖动作时,因一对的滑动件交互前进和后退,借助此动作产生摩擦扭矩,而使壳体内部的动作结构得以运作,更可使壳体本身相对于开阖装置进行伸缩。
根据本发明,开阖装置具有多个滑动结构,可使多个铰链轴及各铰链轴的旋转动作变换成滑动动作,因此开阖装置在进行开阖动作时,可以防止支撑件在旋转动作中从开阖装置的旋转轴偏移。
根据本发明,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上设有供接合部移动的长孔,接合部设于铰链轴以及各接合孔之间,各接合孔用于接合铰链轴侧及各滑动结构侧。因此各驱动皮带缠绕在铰链轴时,可借助各驱动皮带位于接合部上的状态使开阖装置的厚度增加,以防止各驱动皮带的皱折、挠曲等状况。
根据本发明,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借助各调节件组装在各滑动件上,各调节件将各另一端部侧组装至各滑动件侧上而得以调节滑动,因此,当开阖装置因重复开阖动作等因素而导致各驱动皮带有拉长、松弛、皱折及挠曲等情况时,较为容易修复。
根据本发明,链结结构的中央部组装至一对滑动件之间而得以旋转,且其由链结件所构成,该链结件使链结结构的一端部接合至滑动件的一方,另一端部接合至滑动件的另一方,因此不论是开阖装置的开或关任一动作,都可借助链结结构辅助各一对的滑动件的滑动动作,让开阖装置进行适宜的开阖动作。
根据本发明,滑动件会表现出摩擦阻力,因此开阖装置可于开阖动作途中的任一个开启角度稳定停止并加以保持,以方便使用者在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打开至任一开启角度的状态下使用。
根据本发明,第一驱动皮带至第四驱动皮带以金属制薄膜构成,可使第一驱动皮带至第四驱动皮带较薄,并使开阖装置薄型化。
根据本发明,因构成终端机器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借助上述的薄型开阖装置链接而得以开阖,因此也可使终端机器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开阖装置的笔记本电脑的示意图,笔记本电脑为终端机器的一个示例。其中(a)为开启状态的立体图,(b)为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呈90°打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开阖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开阖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开阖装置的示意图,(a)为图2沿A-A线段的剖面图,(b)为(a)的部分扩大图。
图6是图2所示的开阖装置的示意图,(a)为图2沿B-B线段的剖面图,(b)为(a)的部分扩大图。
图7是图2所示的开阖装置的示意图,(a)为图2沿C-C线段的剖面图,(b)为(a)的部分扩大图。
图8是图2所示的开阖装置的示意图,(a)为图2沿D-D线段的剖面图,(b)为(a)的部分扩大图。
图9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支撑件示意图,(a)为其平面图,(b)为其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组装基部示意图,(a)为其剖面图,(b)为其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外侧铰链轴轴套示意图,(a)为其立体图,(b)为其平面图。
图12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内侧铰链轴轴套示意图,(a)为其立体图,(b)为其平面图。
图13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第一铰链轴示意图,(a)为其正面图,(b)为其右侧面图,(c)为其左侧面图。
图14是组装在本发明开阖装置的第一铰链轴及第二铰链轴的各皮带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驱动皮带示意图,(a)为其立体图,(b)为其展开图。
图16是本发明开阖装置一方的滑动件(第二、第三滑动件)示意图,(a)为其立体图,(b)为其右侧面图,(c)为其侧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开阖装置另一方的滑动件(第一、第四滑动件)示意图,(a)为其立体图,(b)为其右侧面图,(c)为其侧剖面图。
图18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端部压件示意图,(a)为其立体图,(b)为其侧剖面图,(c)为(b)的部份扩大图。
图19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导引件示意图,(a)为其立体图,(b)为其正面图。
图20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滑动件盖示意图,(a)为从上面侧观看的立体图,(b)为从下面侧观看的立体图,(c)为(a)沿E-E线段的剖面图。
图21是本发明开阖装置的链结件立体图。
图22是以立体图表示本发明开阖装置的开启动作,(a)为开启角度0°时的立体图,(b)为开启角度90°时的立体图,(c)为开启角度180°时的立体图。
图23是以立体图表示本发明开阖装置的闭合动作,(a)为开启角度180°时的立体图,(b)为开启角度90°时的立体图,(c)为开启角度0°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以笔记本电脑作为终端机器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用于笔记本电脑设有键盘部的第一壳体与设有显示部的第二壳体之间,或用于采用软性显示板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但实施本发明的终端机器不限于此,除了笔记本电脑以外,也包括以膝上型计算机和电子字典为代表的PDA等终端机器。此外,本发明也适用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开阖时需要摩擦扭矩产生构造的各种机器及容器。
如图1的(a)、(b)所示,笔记本电脑1借助设在其后端部左右两侧的本发明的开阖装置4、4,链接设有键盘部的第一壳体2及设有显示部的第二壳体3而使之可相对的自在开阖。笔记本电脑1通过开阖装置4、4,使第二壳体3及第一壳体2可相对的在0°至180°之间开阖。图中,第二壳体3在下侧,第一壳体2在上侧。
设在第二壳体3的显示部3a,除了显示演算过的影像的功能以外,也具有可用手指等触控画面输入操作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开阖装置4、4上,以一对相同构造设在笔记本电脑1的左右两侧。因开阖装置4、4的构造相同,在以下针对图1的(a)、(b)中右侧的开阖装置4来做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开阖装置4包括:组装在第一壳体2的组装基部10、组装在第二壳体3的支撑件50、与可旋转的连结到组装基部10的一对被支撑件50限制旋转的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又,本说明书中,有包含第一滑动结构7A及第二滑动结构7B两者的情况,也有单独设置滑动结构7的情况。
实施方式中,铰链轴由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所构成,对应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设有一对第一滑动结构7A及第二滑动结构7B。但是,铰链轴可仅为一条,并对应此铰链轴来设置滑动结构。
当然,于开阖装置4,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与第一滑动构造7A及第二滑动构造7B的组合,为一组以上也没问题。
开阖装置4的组装基部10已如图2至图4及图10所示,呈平面矩形状,包含用设在后端部侧及左右两侧的一部份的侧壁16、16、16所包围的导引基盘部11;以固定间隔设在此导引基盘部11的先端部侧的下方,分别各有一对共四个的导引沟部12、12、12、12;沿着此些各导引沟部12、12、12、12的各一侧部所形成的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13、13;设在导引沟部12、12、12、12之间的导引壁14、14;形成在导引壁14、14的延长线上的第一及第二链结件旋转轴15A、15B;从三方向包围导引基盘部11的主要面18的侧壁16、16、16;邻接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的第一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a及第二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b和第三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d。组装基部10组装在第一壳体2。又,导引沟部12、12、…,和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13、13,及导引壁14、14,还有第一及第二链结件旋转轴15A、15B,以上为构成第一滑动结构7A及第二滑动结构7B的要素。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13、13分别设为高倾斜部13a及低倾斜部13b交互各一对。
如图10的(a)、(b)所示,导引基盘部11形成平板状,导引基盘部11的主要面18的三边上等高设立侧壁16、16、16,主要面18上剩下的一边及其附近形成导引沟部12、12、…,和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13、13,及导引壁14、14,还有第一及第二链结件旋转轴15A、15B,第一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a、第二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b以及第三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d。导引基盘部11收纳了至少一部份的后述滑动件,和后述的导引件60,及后述的链结件70,以及滑动件套80。
本实施方式的各导引沟部12、12、…,在组装基部10的一长边的端部附近四角(各二角邻近相接),及导引基盘部11的短边方向平行向主要面18延设。在各导引沟部12、12、…,第一滑动件20A至第四滑动件20D在延设各导引沟部12、12、…的方向上进退。沿着各导引沟部12、12、…的延设方向形成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13、13及导引壁14、14。
又,各导引沟部12、12、…上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后述之)各突部25形成可滑动的凹部12a、12a、…。各凹部12a、12a、…俯视观之,在导引基盘部11的短边方向上,其直线部份以平行方向(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进退方向)延伸呈略长圆形。并且,导引沟部12上,形成四个前缘12b连接导引壁14的第一及第二链结部旋转轴15A、15B侧端部及导引件等组装部13的端部附近。通过前缘12b防止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过度进入组装基部10内部。
本实施方式的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13、13沿着导引沟部12、12、…形成于四部位(其中,形成在中央的二个相邻)。导引件60、60、…组装在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13、13,通过导引件60及导引壁14规制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沿着导引基盘部11的长边方向移动。又,滑动盖80、80组装在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13、13。导引件等组装部13的顶部具有高的顶部13a及低的顶部13b。低的顶部13b形成越接近导引沟部12就越低,则可以让组装在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的导引件60、60、…的厚度越接近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就越厚。
本实施方式的导引壁(导引部)14、14形成在相邻的导引沟部12、12至组装导引壁14之间,与侧壁16几乎相同高度(详而言之,导引壁14只低于滑动件盖80的厚度部份)的各一部位,共计形成两个部位。导引壁14、14导引各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沿着后述的扩宽部23的导引沟部12、12、…的延设方向上进退运动。如图10所示,第一及第二链结件旋转轴15A、15B形成在自导引壁14、14朝向组装基部10的中央部的延长线L1、L2上各一部位,共计两个部位。第一链结件70A及第二链结件70B可旋转的组装在形成略圆柱状的第一及第二链结旋转轴15A、15B上。
侧壁16及第一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a、第二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b及第三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d,等高形成在导引基盘部11的主要面18,其上端组装在第一壳体2。第一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a、第二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b及第三铰链轴组装壁17d上,形成组装后述外侧铰链轴轴套90a、90a、内侧铰链轴轴套90b、90b的孔17c、17c、…。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滑动结构7A包括:滑动导引沟部12、12的第一滑动件20A及第二滑动件20B、覆盖第一滑动件20A及第二滑动件20B的一部份上部的滑动件盖80、上述的导引沟部12、12、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导引壁14、第一及第二链结件旋转轴15A、第一驱动皮带30A及第二驱动皮带30B、导引件60、60。第一滑动结构7A将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运动(旋转动作)变换成第一滑动件20A及第二滑动件20B的滑动动作。
又,同样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滑动结构7B包括:滑动导引沟部12、12的第三滑动件20C及第四滑动件20D、覆盖第三滑动件20C及第四滑动件20D的一部份上部的滑动件盖80、上述的导引沟部12、12、导引件等组装部13、13、导引壁14、第二链结件旋转轴15B、第三驱动皮带30C及第四驱动皮带30D、导引件60、60。第二滑动结构7B将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运动(旋转动作)变换成第三滑动件20C及第四滑动件20D的滑动动作。
如图2至图8和图16的(a)及图17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滑动件20A及第三滑动件20C较短,第二滑动件20B及第四滑动件20D较长,但即使相同长度也可以。又,于以下的各滑动件的说明,第一滑动件20A和第四滑动件20D及第二滑动件20B还有第三滑动件20C,只有和第一延设部22A~第四延设部22D的长度不同,其他构造相同。
如图4和图16及图17所示,各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具有:收纳各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21、21;自各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21、21延设至各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进退方向的第一延设部22A~第四延设部22D;各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进退时沿着导引壁14滑动的扩宽部23、23、23、23;形成在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21、21及各第一延设部22A~第四延设部22D之间的锁止部24、24、24、24;设在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内侧的突部25、25、…。又,各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具有,组装在对接面21a、21a、21a、21a的端部压件95、95、95、95(图4~图8)。
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21、21是收纳且固定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端部31、31、31、31的构件。如图15的(a)、(b)所示,将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端部31的孔31b锁止在侧面为水滴型的端部压件95上部的锁止部95c,在驱动皮带收纳部21的对接面21a上对接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端部31附近。之后,使螺丝96锁合在端部压件95的插通孔95b、21b,借助压接端部压件95的保持部95a在对接面21a,而固定端部31在滑动件的对接面21a。对接面21a交叉形成在导引基盘部11的主要面18。因此,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先端侧靠近导引基盘部11,可以让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端部31不容易自驱动皮带收纳部21脱离。如图18的(a)所示,端部压件95的插通孔95b是长圆形的孔,借助使长圆形的直线部份与滑动件的进退方向一致并组装,让端部压件95可在滑动件进退方向上调整滑动件,使其容易修正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错位及挠曲。
再回来看图4和图16及图17,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第一延设部22A~第四延设部22D,自各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21、21沿着各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进退方向延设。第一延设部22A~第四延设部22D上分别形成链结用孔22a、22a、22a、22a。链结用孔22a、22a、22a、22a在第一延设部22A~第四延设部22D的短边方向(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各轴方向)上,直线部份延伸呈长圆形,第一链结件70A及第二链结件70B的各端部可旋转或移动的组装在链结用孔22a、22a、22a、22a内。如图4所示,第一滑动件20A及第四滑动件20D的第一延设部22A及第四延设部22D比第二滑动件20B及第三滑动件20C的第二延设部22B及第三延设部22C短。
扩宽部23是自驱动皮带收纳部21至第一延设部22A~第四延设部22D的一部份,在滑动件的进退方向以正交方向扩宽的部份。借助扩宽,比与导引壁14与导引件60之间的间隔稍微窄。扩宽部23通过导引壁14及导引件60规制滑动件在进退时,滑动件在进退方向上交叉方向的动作,让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缠绕不混乱,而能顺利地滑动。
各锁止部24、24、…是朝向各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的内侧的第一延设部22A~第四延设部22D突出的壁面。各锁止部24、24、…在滑动件向导引基盘部11内部滑动时,借助前缘12b、12b、…锁止,而抑止滑动件移动往超过前缘12b、12b、…的导引基盘部11内部。
各突部25、25、…是在各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的内面(滑动件的底面)的左右端部,沿着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进退方向上突出的部份,各突部25、25、…的下端(与导引沟部12对接面)形成图上未表示的凹凸。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在导引沟部12、12、…上进退时,借助形成在各突部25、25、…的凹凸在导引沟部12、12、…上所形成的凹凸上滑动,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表现出摩擦阻力。又,如图5~图8所示,锁合在各插通孔21b的螺丝96、96、…的下部中,自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内侧(下侧)突出的部份,借助向导引沟部12、12、…的凹部12a、12a、…突出,而规制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沿着导引基盘部11的长边方向移动。
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各端部26、26、…是与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第一延设部22A~第四延设部22D相反的端部,各端部26、26、…与对接面21a、21a、…之间形成开口27、27、…。
在第二、第三滑动件20B、20C的第二、第三延设部22B、22C的端部附近所形成的支持部28、28是凸状部,为与导引基盘部11对接、滑动用的构件。
如图15的(a)、(b)所示,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于本实施方式中可例如为不锈钢的金属制构件,具有固定宽度可收纳于驱动皮带收纳部21,为厚度约0.3mm的薄板状。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具有端部31、端部32、中间部33、及开口部34。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其端部31组装于滑动件,端部32组装(缠绕)于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将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运动传达至滑动件。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反向缠绕在每个邻接滑动件的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又,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除了缠绕在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方向不同以外,其他构造均相同。
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各端部31、31、…具有,与对接面21a、21a、…对接的对接面31a、31a、…;各锁止部95c、95c、…锁止的孔(接合孔)31b、31b、…;固定在端部压件95、95、…的固定部31c、31c、…。如图5~图8所示,各对接面31a、31a、…在各孔31b、31b、…上借助锁止部95c、95c、…锁止,将端部压件95、95、…的固定部31c、31c、…固定在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的锁止部24、24、…侧,并对接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的对接面21a、21a、…,且于开口部34、34、…的对接面31a、31a、…所形成的部份插通螺丝96、96、…,借助锁合固定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各端部31、31、…于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
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各端部32、32、…为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各端部31、31、…相反侧的端部,组装(缠绕)在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在各端部32、32、…的接合孔(契合孔)32a、32a、…,借助契合各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的后述的皮带轮44、44的凸部44a、44a,将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固定在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
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各中间部33、33、…具有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进退时,于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缠绕备份的部份。在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缠绕备份的端部31、31、…的边界上,形成折痕。对应开阖装置4的可开阖角度及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直径等来决定中间部33、33、…的缠绕备份的长度。
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各开口部34、34、…,是自端部32、32、…向中间部33、33、…的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形成矩形状的长孔。当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缠绕在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时,契合在各端部32、32、…的契合孔32a、32a、…上的皮带轮44、44、…的凸部44a、44a、…,突出开口部34、34、…。借助使各凸部44a、44a、…可动至开口部34、34、…,通过凸部44a、44a、…可防止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被推到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外侧,避免增加开阖装置4的厚度。又,开口部34、34、…的端部31、31、…侧上,通过端部压件95、95、…插通螺丝96、96、…,固定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于驱动皮带收纳部21、21、…。
如图5~图8及图14所示,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组装在支撑件50限制旋转的同时,连结第二壳体3对于第一壳体2(支撑件50对于组装基部10)可相对旋转,开阖时成为开阖轴。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具有,轴41、41、皮带轮组装部41a、41a、及大径部42、42。如图14所示,在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皮带轮组装部41a、41a,自大径部42、42侧依后述皮带轮43、44、43、43、44、43的顺序插通,并插通后述大径皮带轮45、45(参照图14),将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各端部32、32、…载置于皮带轮43、43、…上与皮带轮44、44、…的凸部44a、44a、…契合,而固定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各端部32、32、…于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为相同构造。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连动第一滑动件20A及第四滑动件20D。
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的剖面为
Figure BDA0003557913010000111
的圆形。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插通后述L状的外侧铰链轴轴套90a、90a及内侧铰链轴轴套90b、90b之间的两端,并组装在组装基部10的第一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a、第二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b及第三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d时,轴41、41是插入外侧铰链轴轴套90a及内侧铰链轴轴套90b的圆柱体。轴41、41成为支撑件50的旋转轴。
各皮带轮组装部41a、41a具有,将轴41、41的圆形剖面以平行的二条直线裁切的略长圆形的剖面部份。如图4所示,皮带轮组装部41a、41a上,契合两组后述的与皮带轮组装部41a、41a的剖面大约相同形状的开口的皮带轮43、44、43,及大径皮带轮45。皮带轮组装部41a、41a是插入内侧铰链轴轴套90b、90b的棒状体。皮带轮组装部41a、41a成为支撑件50的旋转轴。
于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42、42及大径皮带轮45、45(参照图14)的外径是
Figure BDA0003557913010000121
大径皮带轮45、45为环状构件。大径部42、42及大径皮带轮45、45将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可旋转的组装在外侧铰链轴轴套90a、90a及内侧铰链轴轴套90b、90b之间,为了规制外侧铰链轴轴套90a、90a及内侧铰链轴轴套90b、90b之间的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向轴方向的移动。轴41、41的圆形剖面以大径部42、42为界线变化成略长圆形的剖面(皮带轮组装部41a、41a的剖面)。大径皮带轮45、45具有与皮带轮组装部41a、41a的剖面大约相同形状的开口45a、45a,与大径部42、42的外径R大约相同的外径R1。皮带轮组装部41a、41a的中间附近插通、契合于支撑件50的后述铰链轴契合孔51a及52a。先前契合大径皮带轮45、45的皮带轮组装部41a、41a插通、契合于支撑件50的同后述铰链轴契合孔51b及52b。
如图14所示,驱动皮带载置件的皮带轮43、43、43、43、…,是载置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两侧端的外径R2=2.7mm的环状构件。各皮带轮43、43、43、43的中央具有与皮带轮组装部41a、41a的剖面大约相同的开口43a、43a、43a、43a。
驱动皮带固定件的皮带轮44、44、44、44是为了将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固定在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环状构件。皮带轮44、44、44、44的外围形成一个凸部(接合部的一例)44a、44a、44a、44a及夹住凸部44a、44a、44a、44a的二个凹部44b、44b、44b、…。凸部44a、44a、44a、44a自皮带轮43、43、43、43的本体部份凸出0.3mm左右,凹部44b、44b、44b、44b自皮带轮43、43、43、43的本体部份凹入0.1mm左右。皮带轮44、44、44、44其中央也具有与皮带轮组装部41a、41a、41a、41a的剖面大约相同的开口44c、44c、44c、44c。
如图2~图4及图11、图12所示,铰链轴轴套具有:组装在形成于组装基部10的角落侧的第一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a、17a的外侧铰链轴轴套90a、90a,及组装在第三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d的内侧铰链轴轴套90b、90b。外侧铰链轴轴套90a、90a及内侧铰链轴轴套90b、90b均形成侧面为L字形,外侧铰链轴轴套90a、90a比内侧铰链轴轴套90b、90b稍大。如图2~图4及图11所示,外侧铰链轴轴套90a具有,组装在第一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a、第二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b的基部91a;自基部91a垂直弯曲突出的轴承部92a;为了插入轴41于轴承部92a所形成的圆形轴承孔93a。如图2~图4及图12所示,内侧铰链轴轴套90b具有,组装在第三铰链轴轴套组装壁17d的基部91b;自基部91b垂直弯曲突出的轴承部92b;为了插入皮带轮组装件41a于轴承部92b所形成的圆形轴承孔93b。外侧铰链轴轴套90a、90a及内侧铰链轴轴套90b、90b支持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可旋转。
如图9的(a)、(b)所示,支撑件50具有:设有螺丝组装孔53a、53a的第一轴契合部51、第二轴契合部52及第二壳体固定部53。支撑件50传达第二壳体3的动作至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
特别是如图9所示,支撑件50在呈平面矩形的第二壳体固定部53上将第一轴契合部51及第二轴契合部52以螺丝锁上。第一轴契合部51及第二轴契合部52分别为俯视呈略匚字形的构件,铰链轴契合孔51a、51b、52a、52b是具有与皮带轮组装部41a的剖面大约相等的长圆形状剖面的开口。第一轴契合部51及第二轴契合部52将皮带轮44、44间的皮带轮组装部41a、41a契合在绞链轴契合孔51a、52a,先前契合大径皮带轮45、45的皮带轮组装部41a、41a契合于铰链轴契合孔51b、52b。并且,支撑件50的动作(旋转)通过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传达至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也即,开阖第二壳体3,各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与支撑件50同步,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一并进退。
第二壳体固定部53是薄板状构件,特别如图9所示,通过组装螺丝51c、51c、52c、52c组装在第一轴契合部51及第二轴契合部52。如此,可传达第二壳体3的动作至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
如图4及图19所示,导引件60、60、60、60是俯视呈略匚字形且相同构造的构件。对导引件60的其中之一进行说明,导引件60的导引面61与导引壁14一起,导引滑动件20沿着导引基盘部11的短边方向移动,并规制沿着基盘部11的长边方向移动。导引件60的组装部62在组装孔63由螺丝等的组装件组装在导引件等组装部13的顶部13b,导引件60的厚度形成为越接近滑动件20越厚。
如图21所示,构成链结结构8的第一链结件70A及第二链结件70B,形成俯视呈略长圆型的外型。第一链结件70A链结第一滑动件20A与第二滑动件20B的动作,第二链结件70B链结第三滑动件20C与第四滑动件20D的动作的构件。第一链结件70A及第二链结件70B具有,与链结件旋转轴15、15的剖面大约相等的剖面的圆孔的旋转轴孔71、71,及组装于链结用孔22a、22a、…的滑动件连接突起72、72、72、72。
如图21所示,第一链结件70A及第二链结件70B的旋转轴孔71、71是形成在中央的圆形孔,其组装于设在组装基部10的第一链结件旋转轴15A上自在旋转的同时,第一链结件70A及第二链结件70B的滑动件连接突起72、72、…插入设在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链结用孔22a、22a、…,辅助第一滑动件20A及第二滑动件20B与第三滑动件20C及第四滑动件20D互相滑动。
具有相同构造的滑动件盖80有两个。其中一个表示于图20的(a)至(c)。如图所示,滑动件盖80具有盖部81、凸部82、及孔83。盖部81为矩形板状体,如图2~图4所示,覆盖在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上面。滑动件盖80、80,对于设在组装基部10的低顶部13b、13b、…,各凸部82、82、…的孔83、83、…以螺钉等插通、锁合组装。
以下,针对开阖装置4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图4所示,配置在滑动件盖80、80之下,组装基部10的导引沟部12、12、…之上,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可依序在导引基盘部11的短边方向进退。
如图2~图4所示,第一滑动件20A连接第一驱动皮带30A,第二滑动件20B连接第二驱动皮带30B。又,第三滑动件20C连接第三驱动皮带30C,第四滑动件20D连接第四驱动皮带30D。
如图2~图4所示,第一驱动皮带30A及第二驱动皮带30B分别改变缠绕方向组装于第一铰链轴40A,第三驱动皮带30C及第四驱动皮带30D也同样改变缠绕方向组装于第二铰链轴40B。因此,对于第二壳体3的任何开阖动作,因为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产生作用,所以可以安定的进行开阖动作。
又,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连接自滑动件盖80侧缠绕于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的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及自导引基盘部11侧缠绕于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的第三驱动皮带30C及第四驱动皮带30D。因此,对于第二壳体3的任何开阖动作,因为缠绕于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第一驱动皮带30A及第三驱动皮带30C产生作用,所以可以安定的进行开阖动作。
首先,针对使用者将第二壳体3对第一壳体2从0°的闭合状态(图22的(a))经过90°开启的状态(图22的(b))打开至180°的开启状态(图22的(c))所进行的开启动作做说明。开阖装置4将开启第二壳体3的动作通过支撑件50传达至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将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作为第一驱动皮带30A及第三驱动皮带30C的缠绕动作,以及第二驱动皮带30B及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卷回动作而传达。此时,第一驱动皮带30A及第三驱动皮带30C借助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的缠绕动作,使第一滑动件20A及第三滑动件20C向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变换成滑动动作;第二驱动皮带30B及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卷回动作,虽成为卷回第二驱动皮带30B及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端部32、32的动作,但因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是薄金属制薄膜,从各端部32、32侧将第二驱动皮带30B及第四驱动皮带30D卷回时,会有各端部32、32及中间部33、33缩起而产生皱折的情况,使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运动无法完全变换成第二滑动件20B及第四滑动件20D的滑动运动的可能性。因此,第一驱动皮带30A及第三驱动皮带30C借助缠绕在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动作,配合第一滑动件20A及第三滑动件20C移动至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侧,第一链结件70A可旋转的连接到第一滑动件20A及第二滑动件20B,如图22的(a)、(b)的中空箭头所示,俯视为逆时针旋旋转,因此,借助第二滑动件20B可旋转的连接到第一链结件70A并从第一铰链轴40A滑动至远方,可防止从第一驱动皮带30A的端部31侧发生缩起及皱折而卷回,使第一铰链轴40A的旋转变换成第二滑动件20B的滑动运动。
又,开阖装置4开启第二壳体3的动作通过支撑件50传达至各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将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作为第三驱动皮带30C缠绕第二铰链轴40B的动作及第四驱动皮带30D卷回的动作而传达。此时,第三驱动皮带30C及第四驱动皮带30D借助缠绕在第二铰链轴40B的动作,使第三滑动件20C向第二铰链轴40B变换成滑动动作,虽成为卷回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端部32的动作,但因第三驱动皮带30C及第四驱动皮带30D是薄金属制薄膜,从端部32侧将第四驱动皮带30D卷回时,会有端部32及中间部33缩起而产生皱折的情况,而使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运动无法完全变换成第四滑动件20D的滑动运动的情况。因此,第三驱动皮带30C借助缠绕在第二铰链轴40B的动作,配合第三滑动件20C移动至第二铰链轴40B侧,第二链结件70B可旋转的连接到第三滑动件20C,如图22的(a)、(b)的中空箭头所示,俯视为逆时针旋旋转,因此,借助第四滑动件20D可旋转的连接到第二链结件70B并从第二铰链轴40B滑动至远方,可防止从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端部31侧发生缩起及皱折而卷回,使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变换成第四滑动件20D的滑动运动。由此,如图22的(a)、(b)的中空箭头所示,实现开阖装置4的第二壳体3由第一壳体2开启的动作。
其次,针对使用者将第二壳体3对第一壳体2从180°打开的状态进行闭合动作,闭合至0°的状态,参考图23的(a)至(c)做说明。开阖装置4将闭合第二壳体3的动作通过支撑件50传达至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将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作为第一驱动皮带30A及第三驱动皮带30C卷回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动作与第二驱动皮带30B及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缠绕动作而传达。此场合,与开启第二壳体3会发生相反的动作。
如上所述,于本实施方式的开阖装置4中,驱动力传达手段因可界于直径2.7mm的各皮带轮43、43、…及44、44、…,及缠绕厚度0.3mm的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范围内,可使此开阖装置4及使用此开阖装置4的终端机器的笔记本电脑1薄型化。
也即,第一壳体2及第二壳体3通过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与第一及第二滑动结构7A、7B连结,第二壳体3的开阖动作为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的旋转动作,因使第一及第二滑动结构7A、7B的旋转运动变换成滑动运动,如公知技术,可以废除需要固定半径的摩擦垫圈及平板弹簧,使开阖装置4的垂直方向的厚度减少的结果,可以让使用此开阖装置4的终端机器的笔记本电脑1薄型化。进一步地,省略具体的图示,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滑动动作在第二壳体3内使用未图示的连动件导引,可以使第二壳体3对组装基部10滑动,或使内部结构动作。或者,可以使第二壳体3做滑动动作时,例如使用软性显示板为显示手段的情况,在开阖操作时可防止皱折。
又,借助上述实施方式,第一驱动皮带30A~第4驱动皮带30D在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侧及各滑动件20A、20B侧契合的各契合孔31b、31b、…和32a、32a、…之间,设有使设在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凸部(契合部)44a、44a、…可动的开口部34、34、…,各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缠绕在第一铰链轴40A及第二铰链轴40B时,借助各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位于凸部(契合部)44a、44a、…的上面,可以防止各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皱折、挠曲。
借助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滑动结构7A与第一滑动件20A及第二滑动件20B的滑动方向正交的动作,通过导引件60、60、…及与导引件60、60、…对向的导引壁14、14、…来规制,可以防止第一驱动皮带30A及第二驱动皮带30B的错位及脱落。对于第三驱动皮带30C及第四驱动皮带30D也是一样。
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在各其他端部侧通过组装于各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上可调节滑动的各端部压件95、95、…所组装,使借助重复开阖动作等时可能发生的各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拉伸、松弛、皱折及挠曲等容易修复。
借助上述实施方式,通过第一链结件70A,使第一滑动件20A、第二滑动件20B的进退运动进一步确实进行,可以防止第一驱动皮带30A及第二驱动皮带30B的错位。又,第三驱动皮带30C~第四驱动皮带30D也是一样。
借助上述实施方式,让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表现出摩擦阻力的构造时,开阖装置4可以在开阖动作途中的任意开启角度更安定的保持停止,让使用者可以在第一壳体2及第二壳体3开启成任意角度的状态下使用。
又,借助上述实施方式,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为薄且具有柔软性的金属制薄膜,因为可以做薄,所以可以让开阖装置4薄型化。
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机器具有两组开阖装置4。但是,具有终端机器的开阖装置4可以为一组,也可以为三组以上。对应设置开阖装置的空间大小及开阖装置要求的扭矩等再决定开阖装置的数量。
上述实施方式的开阖装置4的第一滑动结构7A及第二滑动结构7B,可不表现出摩擦阻力而以其他构造来表示摩擦阻力,或者依开阖装置的使用用途,开阖装置不表现出摩擦阻力也可以。
又,上述实施方式的开阖装置4中,第一链结件70A及第二链结件70B可旋转的被支撑于组装基部10,链结件70也可旋转的被支撑于例如滑动件盖等。
又,上述实施方式的开阖装置4,第二壳体3在滑动件盖80侧为闭合的构造,第二壳体3也可以在组装基部10侧为闭合的构造。
上述实施方式的开阖装置4使用导引件60、60、…,也可以不使用导引件,例如于滑动件盖设有导引第一滑动件20A~第四滑动件20D的轨道等来对应。
又,上述实施方式的开阖装置4,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为金属制,但也可以是具有强度的合成树脂制,或其他素材来做驱动皮带。
上述实施方式的开阖装置4,对于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由0°至180°的范围内自在开阖,也可以是其他角度范围。
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第一铰链轴40A、第二铰链轴40B的皮带轮44、44、…是直径2.7mm,第一驱动皮带30A~第四驱动皮带30D的厚度为0.3mm。但是,皮带轮的直径及驱动皮带的厚度可以是更小的数值,或者是其他数值。又,不使用皮带轮,在铰链轴本体设凸部且缠绕驱动皮带也可以。因此,本发明在请求专利范围的范围内,包括了相关技术领域人员由上述说明及附图记载即可容易想到的所有变更实施例。
本发明的开阖装置因具有如上构造,可使开阖装置本身薄型化,同时让终端机器也薄型化,因此适合用于可使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内部结构动作,且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进行开阖操作时创造出摩擦扭矩的开阖装置,也适用于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

Claims (8)

1.一种开阖装置,包含:
组装基部,其组装于第一壳体侧;
支撑件,其组装于第二壳体侧;
铰链轴,其组装于所述支撑件且被所述支撑件限制旋转,同时将所述支撑件连接至所述组装基部而得以旋转;及
滑动结构,其将所述铰链轴的旋转动作变换成滑动动作;
其中,所述滑动结构包含:
一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其改变缠绕方向分别缠绕在所述铰链轴的各一端部侧,同时将各另一端部侧分别链接到所述滑动结构的一对滑动件,所述滑动结构设于所述组装基部侧;及
链结结构,其设于所述对滑动件之间,使所述对滑动件彼此的滑动方向相反。
2.一种开阖装置,包含:
组装基部,其组装于第一壳体侧;
支撑件,其组装于第二壳体侧;
多个铰链轴,其组装于所述支撑件且被所述支撑件限制旋转,同时将所述支撑件连接至所述组装基部而得以旋转;及
多个滑动结构,其将所述铰链轴的旋转动作变换成滑动动作;
其中,所述滑动结构包含:
一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其改变缠绕方向分别缠绕在所述铰链轴的各一端部侧,同时将各另一端部侧分别链接到所述滑动结构的一对滑动件,所述滑动结构设于所述组装基部侧;及
链结结构,其设于所述对滑动件之间,使所述对滑动件彼此的滑动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阖装置,所述对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各自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接合孔以接合所述铰链轴侧及所述滑动结构的所述各滑动件侧,同时,所述各接合孔之间设有长孔,以供设在所述铰链轴的接合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阖装置,所述第一驱动皮带及第二驱动皮带通过调节件组装至所述各滑动件,所述各调节件将所述各另一端部侧组装至所述各滑动件侧而得以滑动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阖装置,所述链结结构的中央部组装至所述对滑动件之间而得以旋转,且其由链结件所构成,所述链结件使所述链结结构的一端部接合至所述滑动件的一方,另一端部接合至所述滑动件的另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阖装置,所述滑动结构的所述滑动件表现出摩擦阻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阖装置,其中至少所述第一驱动皮带至所述第四驱动皮带为薄且具有柔软性的金属制薄膜。
8.一种终端机器,其借助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开阖装置,使所述第二壳体连结至所述第一壳体而得以开阖。
CN202210281357.6A 2021-03-22 2022-03-22 开阖装置及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 Active CN1151112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7774 2021-03-22
JP2021047774A JP2022146680A (ja) 2021-03-22 2021-03-22 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開閉装置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1259A true CN115111259A (zh) 2022-09-27
CN115111259B CN115111259B (zh) 2024-04-30

Family

ID=83324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81357.6A Active CN115111259B (zh) 2021-03-22 2022-03-22 开阖装置及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46680A (zh)
CN (1) CN115111259B (zh)
TW (1) TWI813212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9630A (ko) * 2002-07-24 2004-01-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휴대전화기의 폴더 구동장치
US20040198412A1 (en) * 2002-12-20 2004-10-07 Morten Pontoppidan Transformer hinge design
US20120063072A1 (en) * 2010-09-13 2012-03-15 Fujitsu Limited Terminal device and tilting mechanism
CN103453007A (zh) * 2012-05-31 2013-12-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铰链设备和具有该铰链设备的运算装置
JP2016080031A (ja) * 2014-10-14 2016-05-16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2軸ヒンジ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16169813A (ja) * 2015-03-13 2016-09-23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多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多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JP2020119304A (ja) * 2019-01-24 2020-08-06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携帯用情報機器
CN112099569A (zh) * 2019-06-18 2020-12-18 苹果公司 柔性电缆耐久性设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83084B2 (en) * 2013-09-27 2016-11-01 Intel Corporation Frictional hing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10852764B2 (en) * 2016-02-17 2020-12-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ulti-band hinge device
US10301858B2 (en) * 2016-06-14 2019-05-2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 mechanism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9630A (ko) * 2002-07-24 2004-01-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휴대전화기의 폴더 구동장치
US20040198412A1 (en) * 2002-12-20 2004-10-07 Morten Pontoppidan Transformer hinge design
US20120063072A1 (en) * 2010-09-13 2012-03-15 Fujitsu Limited Terminal device and tilting mechanism
CN103453007A (zh) * 2012-05-31 2013-12-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铰链设备和具有该铰链设备的运算装置
JP2016080031A (ja) * 2014-10-14 2016-05-16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2軸ヒンジ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16169813A (ja) * 2015-03-13 2016-09-23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多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多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JP2020119304A (ja) * 2019-01-24 2020-08-06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携帯用情報機器
CN112099569A (zh) * 2019-06-18 2020-12-18 苹果公司 柔性电缆耐久性设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46680A (ja) 2022-10-05
TWI813212B (zh) 2023-08-21
TW202238008A (zh) 2022-10-01
CN115111259B (zh) 202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9896B2 (en)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11644874B2 (en) Multiaxial hing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941584B1 (ko) 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KR20190097898A (ko) 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US10883534B2 (en) Foldable device
EP3722923B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0365691B2 (en) Foldable device
US11624400B2 (en) Foldable device
JP2019057131A5 (zh)
KR20190110244A (ko) 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US756496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wo-dimensional sliding cover and two-dimensional slide apparatus
JP7333049B2 (ja) 二軸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この二軸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1036569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inge assembly thereof
CN211375464U (zh) 电子装置
KR20170000309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곡률이 가변하는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US20220206544A1 (en) Structure including internal gears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0210987A1 (en) Hinge structure and mobile terminal
US20230021638A1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114424141A (zh) 铰链机构及具有铰链机构的可折叠设备
KR102181791B1 (ko) 폴더블폰용 힌지장치
CN115111259A (zh) 开阖装置及使用此开阖装置的终端机器
JP2022146680A5 (zh)
CN115539493A (zh) 多关节铰链装置及使用此多关节铰链装置的电子机器
CN114546037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3366817A (zh) 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