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07857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07857A
CN115107857A CN202210262184.3A CN202210262184A CN115107857A CN 115107857 A CN115107857 A CN 115107857A CN 202210262184 A CN202210262184 A CN 202210262184A CN 115107857 A CN115107857 A CN 1151078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liding
guide plate
steering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621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间太辅
马场洋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025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4549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07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078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1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power actuated adjustment, e.g. with position mem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转向装置中,载荷吸收机构具备:大径轴部,设置在EA块;引导板,设置在壳体,具有长孔和阻力部,该长孔在二次碰撞时对大径轴部进行导向,该阻力部向长孔内伸出,在二次碰撞时因大径轴部而塑性变形;以及EA引导件,从前后方向观察叠合于引导板,并且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在引导板滑动地设置在EA块,由摩擦系数比EA块更小的材料形成。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转向(steering)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转向装置,已知具备将转向轴能够旋转地支撑的内柱和将内柱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撑的外柱的构成(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在这种转向装置中,搭载有在二次碰撞等时、既定载荷作用于转向轴的情况下、内柱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所谓的收缩行程(collapse stroke))从而缓和施加在驾驶员的冲击载荷的构成。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在二次碰撞时,设置在内柱侧的引导突起使形成在外柱的引导槽扩张,且同时内柱向前方移动。转向装置通过在引导突起与引导槽的内周面之间产生滑动阻力来缓和在二次碰撞时施加在驾驶员的冲击载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7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转向装置中,如果在二次碰撞时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滑动阻力,则有可能不能获得期望的载荷变动。其结果,现有的转向装置可能难以确保期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容易确保期望的冲击吸收性能的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采用以下形态。
本公开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转向装置,具备:轴支撑部,将转向轴以能够围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撑;壳体,被车体支撑,并且将前述轴支撑部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撑;以及载荷吸收机构,配置在前述轴支撑部及前述壳体之间,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滑动部,设置在前述轴支撑部及前述壳体中的第1部件;引导板,设置在前述轴支撑部及前述壳体中的第2部件,具有引导孔和阻力部,前述引导孔在二次碰撞时伴随前述第1部件相对于前述第2部件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而对前述滑动部进行导向,前述阻力部向前述引导孔内伸出,在前述二次碰撞时因前述滑动部而塑性变形;以及低滑动部件,以从前后方向观察在与前述轴线相交的径向上叠合于前述引导板及前述第1部件的状态设置在前述引导板及前述第1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前述低滑动部件由摩擦系数比前述一个部件更小的材料形成,并且构成为在前述二次碰撞时能够在前述引导板及前述第1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上滑动。
依据本形态,在二次碰撞时,低滑动部件在另一个部件上滑动,从而与引导板和轴支撑部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在第1部件与第2部件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由此,能够在期望的部位(例如,在阻力部与滑动部之间)产生期望的滑动阻力。其结果,能够使二次碰撞时的载荷变动稳定,容易确保期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在上述形态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前述低滑动部件设置在前述第1部件,并且构成为能够在前述引导板滑动。
依据本形态,在二次碰撞时,低滑动部件在引导板上滑动,从而与引导板和轴支撑部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在第1部件与第2部件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
在上述形态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前述第1部件是前述轴支撑部,前述第2部件是前述壳体,前述轴支撑部具备将前述转向轴能够旋转地支撑的管以及从前述管向前述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基座部,前述滑动部以向前述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状态固定于前述基座部,在前述壳体形成有容纳前述基座部并且在前述二次碰撞时前述基座部能够向前方移动的狭缝,前述低滑动部件具备在前述径向上配置在前述引导板及前述基座部间的第1减轻部以及配置在前述基座部的周围并与前述狭缝的内表面相向的第2减轻部。
依据本形态,在二次碰撞时,能够通过第1减轻部来减轻在与引导板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在二次碰撞时,第2减轻部的外侧面在狭缝的内表面上滑动,从而与基座部的外侧面在狭缝的内侧面上滑动的情况相比,还能够减轻在与壳体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而且,第2减轻部的外侧面与狭缝的内表面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在二次碰撞时围绕轴支撑部的轴线的旋转。由此,能够抑制在二次碰撞时低滑动部件在狭缝的内表面卡住,顺畅地进行收缩行程。
在伸缩动作时,第2减轻部的外侧面在狭缝的内表面上滑动。由此,与基座部的外侧面在狭缝的内表面上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在伸缩动作时产生的异常噪声或滑动阻力。
在上述形态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前述低滑动部件从前述径向观察形成为框状,前述基座部嵌入到前述低滑动部件的内侧。
依据本形态,能够抑制低滑动部件的松动或脱落等,实现长期稳定的伸缩动作或收缩行程。
在上述形态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在前述低滑动部件之中相对于前述滑动部位于后方的部分形成有退避部,前述退避部相对于前述第1减轻部在前述径向上位于内侧。
依据本形态,能够抑制因滑动部使阻力部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变形痕(毛刺等)与低滑动部件接触。由此,能够抑制收缩行程因变形痕受阻碍。
在上述形态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前述低滑动部件设置在前述引导板,并且构成为能够在前述第1部件滑动。
依据本形态,在二次碰撞时,低滑动部件在轴支撑部上滑动,从而与引导板和轴支撑部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在第1部件与第2部件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
在上述形态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具备设置在前述载荷吸收机构与前述壳体之间并使前述载荷吸收机构及前述轴支撑部相对于前述壳体沿前后方向移动的伸缩机构,前述伸缩机构具备:与前述壳体连结的致动器;以及进给机构,前述进给机构具有与前述致动器连结的卡合部及与前述载荷吸收机构连结并在前后方向上与前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经由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使前述致动器的驱动力传递到前述轴支撑部。
依据本形态,在二次碰撞时,卡合部与被卡合部接触,从而限制进给机构相对于致动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由此,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引导板与进给机构一起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在阻力部与滑动部之间有效地产生载荷。其结果,能够确保期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在上述形态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在前述滑动部之中前述径向上位于与前述第1部件相反侧的部分设置有限制部件,前述限制部件在前述径向上叠合于前述引导板,限制前述引导板相对于前述滑动部向前述径向的移动。
依据本形态,在二次碰撞时,如果作用于滑动部与阻力部之间的载荷变大,则引导板被滑动部向径向的外侧推开。这样,关于引导板,滑动部将要从引导孔脱离。此时,引导板与限制部件接触。由此,限制引导板相对于壳体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其结果,能够抑制滑动部从引导板脱离,使基于载荷吸收机构的吸收能量遍及收缩行程整个区域稳定。
(发明效果)
依据上述各形态,能够确保期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与图1的II-II线对应的截面图。
图3是与图2的III-III线对应的截面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EA块及EA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6是与图3的VI-VI线对应的截面图。
图7是图3的VII向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中二次碰撞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中与图7对应的仰视图。
图10是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中与图6对应的截面图。
图11是与图10的XI-XI线对应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有时对于对应的构成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例如“平行”或“正交”、“中心”、“同轴”等的示出相对或绝对的配置的表现不仅表示严格那样的配置,还表示以公差或能获得相同功能的程度的角度或距离相对位移的状态。
(第1实施方式)
[转向装置1]
图1是转向装置1的立体图。
如图1中示出那样,转向装置1搭载于车辆。转向装置1伴随方向盘2的旋转操作来调整车轮的舵角。
转向装置1具备壳体11、管(轴支撑部)12、转向轴13、驱动机构14以及载荷吸收机构15。管12及转向轴13分别形成为沿轴线O1延伸的筒状。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管12及转向轴13的轴线O1的延伸方向仅称为轴轴向,将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称为轴径向,将围绕轴线O1的方向称为轴周向。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以轴线O1相对于前后方向相交的状态搭载于车辆。具体而言,转向装置1的轴线O1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上方延伸。在以下说明中,方便起见,在转向装置1中,在轴轴向上将朝向方向盘2的方向仅作为后方,将朝向与方向盘2相反侧的方向仅作为前方(箭头FR)。轴径向之中,将转向装置1安装在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仅作为上下方向(箭头UP为上方),将左右方向仅作为左右方向(箭头LH为左侧)。
<壳体11>
图2是与图1的II-II线对应的截面图。
如图1、图2中示出那样,壳体11具备倾斜托架21和壳体主体22。
倾斜托架21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主视观察中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U字状。倾斜托架21具备:左右一对侧部框架23a、23b;形成在各侧部框架23a、23b的安装支撑件24;以及将各侧部框架23a、23b彼此搭架的搭架部25。
如图1中示出那样,侧部框架23a、23b以沿左右方向相向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
安装支撑件24从侧部框架23a、23b的上端部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壳体11经由安装支撑件24被车体支撑。
如图2中示出那样,搭架部25将各侧部框架23a、23b的上端部彼此搭架成一体。搭架部25分别设置在侧部框架23a、23b中的前后两端部。
壳体主体22配置在倾斜托架21的内侧。壳体主体22具有保持筒31和前侧延出部32。
保持筒31沿轴轴向(前后方向)延伸。在保持筒31内的前端部嵌合(压入)有前侧轴承35。在保持筒31的下部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狭缝36。狭缝36在前侧轴承35的后方沿前后方向延伸。
图3是与图2的III-III线对应的截面图。
如图3中示出那样,在保持筒31之中的狭缝36的开口边缘形成有突出壁(第1突出壁38及第2突出壁39)。第1突出壁38从狭缝36的开口边缘之中的右侧开口边缘向下方突出。第1突出壁38沿着狭缝36的右侧开口边缘沿前后方向延伸。
第2突出壁39从狭缝36的开口边缘之中的左侧开口边缘向下方突出。第2突出壁39沿着狭缝36的左侧开口边缘沿前后方向延伸。在第2突出壁39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凹部39a。
如图1中示出那样,前侧延出部32从保持筒31向前方突出。前侧延出部32在主视观察中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U字状。前侧延出部32经由枢轴40分别与倾斜托架21之中相向的侧部框架23a、23b连结。由此,壳体主体22能够围绕枢轴40(围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O2)转动地被倾斜托架21支撑。
<管12>
管12形成为沿轴轴向延伸的筒状。管12插入至保持筒31内。管1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保持筒31沿轴轴向移动。如图2中示出那样,在管12的后端部嵌合(压入)有后侧轴承41。
<转向轴13>
转向轴13具备内轴42及外轴43。
内轴42形成为沿轴轴向延伸的筒状。内轴42插入至管12内。内轴42的后端部在管12内压入于后侧轴承41。由此,内轴42在管12内能够围绕轴线O1旋转地被支撑。在内轴42之中从管12向后方突出的部分连结有方向盘2。内轴42也可以是实心的。
外轴43形成为沿轴轴向延伸的筒状。外轴43插入至管12内。在外轴43的后端部在管12内插入有内轴42。外轴43的前端部在保持筒31内压入于前侧轴承35。由此,外轴43在保持筒31内能够围绕轴线O1旋转地被支撑。
内轴42及管1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外轴43及壳体11沿轴轴向移动。在内轴42的外周面例如形成有外花键。外花键与形成在外轴43的内周面的内花键卡合。由此,内轴42在限制了相对于外轴43的相对旋转的基础上相对于外轴43沿轴轴向移动。但是,转向轴13的伸缩构造或限制旋转的构造能够适当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外轴43相对于内轴42配置在前方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该构成。也可以是外轴43相对于内轴42配置在后方的构成。
<驱动机构14>
如图1中示出那样,驱动机构14具备倾斜机构45和伸缩机构46。倾斜机构45例如配置在壳体11的左侧。伸缩机构46例如配置在壳体11的右侧。转向装置1既可以是不具备驱动机构14的构成,也可以是具备驱动机构14之中倾斜机构45及伸缩机构46中的任一个的构成。
倾斜机构45是所谓的进给螺纹机构。倾斜机构45具备:倾斜马达单元51、倾斜连结部52以及倾斜可动部53。倾斜机构45通过倾斜马达单元51的驱动来切换转向装置1围绕轴线O2的转动的限制及允许。
倾斜马达单元51以从侧部框架23a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的状态安装在侧部框架23a的前端部。
倾斜连结部52具备:倾斜线材61、倾斜轴62、以及连结倾斜线材61及倾斜轴62彼此的倾斜连接器63。
倾斜连接器63以能够围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被侧部框架23a支撑。
倾斜线材61在倾斜马达单元51与倾斜连接器63之间搭架。倾斜线材61构成为能够伴随倾斜马达56的驱动而旋转。倾斜线材61构成为能够挠曲变形。连接倾斜齿轮箱55与倾斜连接器63之间的连接部件不限于如倾斜线材61那样的挠曲变形的部件。
倾斜轴62在倾斜连接器63与倾斜可动部53之间搭架。倾斜轴62伴随倾斜马达单元51的驱动而与倾斜线材61一起旋转。在倾斜轴62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
倾斜可动部53具备连杆部件70和倾斜螺母71。
连杆部件70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U字状。连杆部件70分别与倾斜托架21及壳体主体22连结。具体而言,连杆部件70在前端部处能够转动地与倾斜托架21(侧部框架23a、23b)连结。连杆部件70在后端部处能够转动地与壳体主体22(保持筒31)连结。连杆部件70构成为在倾斜托架21及壳体主体22之间能够围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
倾斜螺母71在连杆部件70的下部处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左侧)而安装。在倾斜螺母71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倾斜轴62与倾斜螺母71啮合。倾斜螺母71构成为能够伴随倾斜轴62的旋转而变更倾斜轴62上的位置。
图4是转向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中示出那样,伸缩机构46是所谓的进给螺纹机构。伸缩机构46具备:伸缩马达单元(致动器)81、伸缩连结部82、以及伸缩可动部(进给机构)83。伸缩机构46通过伸缩马达单元81的驱动来切换管12(转向轴13)相对于壳体11的前进后退运动的限制及允许。
伸缩马达单元81以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的状态安装在前侧延出部32。因此,伸缩马达单元81构成为能够通过倾斜机构45的驱动力与壳体主体22一体地围绕轴线O2转动。伸缩马达单元81也可以经由线材等而被倾斜托架21支撑。
如图4中示出那样,伸缩连结部82从伸缩马达单元81向后方延伸。伸缩连结部82伴随伸缩马达单元81的驱动而围绕轴线旋转。在伸缩连结部82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卡合部)82a。
伸缩可动部83经由载荷吸收机构15与管12连接。在伸缩可动部83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被卡合部)83a。伸缩连结部82的外螺纹部82a与伸缩可动部83啮合。伸缩可动部83经由内螺纹部83a及外螺纹部82a在前后方向上与伸缩连结部82卡合。伸缩可动部83构成为能够伴随伸缩连结部82的旋转而在伸缩连结部82上移动。
<载荷吸收机构15>
如图3、图4中示出那样,载荷吸收机构15连接伸缩可动部83与管12之间。载荷吸收机构15在伸缩动作等(作用于管12的前后方向的载荷小于既定值的情况下),将伸缩机构46的驱动力传递到管12,使管12与伸缩可动部83一起相对于壳体11沿前后方向移动。另一方面,载荷吸收机构15在二次碰撞等(作用于管12的载荷为既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管12独立于伸缩机构46而相对于壳体11向前方移动。具体而言,载荷吸收机构15具备:EA(EnergyAbsorbing,能量吸收)块(轴支撑部)101、EA螺栓102、EA板(引导板)103、EA盖104以及EA引导件105。
图5是EA块101及EA引导件105的立体图。图6是与图3的VI-VI线对应的截面图。
如图5、图6中示出那样,EA块101由例如SS400等碳钢一体地形成。EA块101在管12的前部处向下固定。具体而言,EA块101具备嵌入部110和基座部111。
嵌入部110嵌入到设置在管12的贯通孔109(参照图6)。在嵌入部110之中朝向轴径向的内侧的面形成为仿形于管12的内周面而延伸的弯曲面。
基座部111与嵌入部110的下方相连。基座部111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观察外形形成为比嵌入部110更大的矩形状。基座部111的下表面形成为与轴径向正交的平坦面。基座部111以从管12向下方突出的状态配置。基座部111通过狭缝36露出于壳体主体22的外部。在图3的示例中,基座部111的下表面位于比突出壁38、39更下方。EA块101通过例如在嵌入部110及基座部111的边界部分处焊接于管12等从而固定于管12。EA块101和管12的固定方法能够适当变更。
如图3、图6中示出那样,在EA块101形成有沿轴径向贯通EA块101的安装孔113。安装孔113沿左右方向并排有两个。在以下说明中,以一个安装孔113为例,对安装孔113的细节进行说明。
安装孔113是具备小径部113a及大径部113b的阶梯孔。
小径部113a在EA块101中横跨于嵌入部110及基座部111而形成。在小径部113a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
大径部113b相对于小径部113a内径扩大。大径部113b相对于小径部113a在轴径向的外侧相连。大径部113b在基座部111的下表面上开口。连接大径部113b与小径部113a之间的孔阶梯差面113c形成为与轴径向相交(例如,正交)的平坦面。
EA螺栓102以从基座部111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分别紧固于各安装孔113。EA螺栓102由比EA块101更硬的材料形成。EA螺栓102是所谓的阶梯螺栓。EA螺栓102的轴部102a具备:位于前端部的小径轴部106b、以及经由螺栓阶梯差面106c与小径轴部106b的基端部相连的大径轴部(滑动部)106d。
在小径轴部106b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小径轴部106b在EA块101的小径部113a内紧固。
螺栓阶梯差面106c从小径轴部106b的基端边缘以环状向EA螺栓102的径向(螺栓径向)外侧伸出。在小径轴部106b紧固于小径部113a的状态下,螺栓阶梯差面106c接近或抵接到孔阶梯差面113c。EA螺栓102通过螺栓阶梯差面106c抵接到孔阶梯差面113c从而进行相对于EA块101的上下方向的定位。
大径轴部106d以上端部容纳于大径部113b内的状态从EA块101向下方突出。大径轴部106d是与小径轴部106b同轴配置的圆柱状。大径轴部106d的上端部由大径部113b包围。EA螺栓102通过使大径轴部106d的外周面抵接到大径部113b的内周面从而限制EA螺栓102在二次碰撞时或伸缩动作时的螺栓径向的位移(倾倒)。在图示的示例中,大径轴部106d之中从基座部111的下表面的突出量比容纳于大径部113b内的部分的尺寸更大。
EA螺栓102的头部(限制部件)102b从大径轴部106d的基端部向螺栓径向的外侧伸出。
如图3、图4中示出那样,EA板103具备主板130和副板131。
主板130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主视观察下形成为曲柄状。主板130由硬度比EA螺栓102更低的材料(例如,SPHC等)形成。具体而言,主板130具备安装片132、动作片134和支撑片135。
安装片132从上方安装在伸缩可动部83。即,EA板103构成为能够与伸缩可动部83一体地进行前进后退运动。
动作片134从安装片132的下端边缘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动作片134配置在管12的下方。具体而言,动作片134的后端部与EA螺栓102在俯视观察下叠合。在动作片134形成有长孔(第1长孔140及第2长孔141)。
支撑片135从动作片134之中位于与连结片133相反侧的端边缘向上方延伸。支撑片135的上端部被容纳于凹部39a内。在凹部39a内设置有引导轨道144。引导轨道144形成为朝向下方开口的U字状,并且在凹部39a内沿前后方向延伸。引导轨道144嵌入到凹部39a内。引导轨道144由摩擦系数比凹部39a的内表面更小的材料(例如,树脂材料等)形成。在引导轨道144的内侧容纳有支撑片135。即,引导轨道144限制主板130(EA板103)相对于壳体主体22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同时对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
副板131连接伸缩可动部83与动作片134之间。具体而言,副板131之中左右方向的外侧端部从下方安装在伸缩可动部83。即,副板131在与安装片132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夹入伸缩可动部83。副板131中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部与动作片134连接。
图7是图3的VII向视图。
在此,如图7中示出那样,上述各长孔(引导孔)140、141沿上下方向贯通动作片134,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各长孔140、141在俯视观察中形成为左右对称。动作片134之中位于各长孔140、141间的部分构成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延展部150。延展部150具备前侧收窄部151、后侧收窄部152和宽幅部153。
前侧收窄部151位于延展部150的前端部。前侧收窄部151相对于宽幅部153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凹陷。
后侧收窄部152位于延展部150的后端部。后侧收窄部152相对于宽幅部153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凹陷。各收窄部151、152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定为各EA螺栓102(大径轴部106d)间的距离L1以下。前侧收窄部151不是必须的构成。
在各长孔140、141内的后端部(与后侧收窄部152对应的部分)分别配置有EA螺栓102。EA螺栓102从下方对各长孔140、141内插入贯通后,紧固于EA块101。EA螺栓102在二次碰撞时相对于EA板103向前方移动时,沿着长孔140、141被导向。如图6中示出那样,在EA螺栓102紧固于EA块101的状态下,在长孔140、141内配置有大径轴部106d。在EA螺栓102紧固于EA块101的状态下,头部102b以在与EA板103之间空开间隙S的状态与EA板103在俯视观察下叠合。具体而言,头部102b叠合于EA板103(动作片134)之中长孔140、141的周边部分。
如图7中示出那样,宽幅部15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2设定为比各EA螺栓102(大径轴部106d)间的距离L1更大。宽幅部153之中相对于各收窄部151、152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部分构成向长孔140、141内伸出的阻力部155。阻力部155与各EA螺栓102(大径轴部106d)之中左右方向的内侧端部在主视观察下叠合。阻力部155构成为:在二次碰撞时等对管12朝向前方输入有既定载荷时,各大径轴部106d滑动,从而能够塑性变形。在经由管12作用于EA块101的载荷小于既定的情况下(例如,伸缩动作时等),阻力部155变得无法变形。即,在作用于管12的载荷小于既定值的情况下,在各EA螺栓102嵌入到各长孔140、141内(后侧收窄部152)的状态下,限制EA块101相对于EA板103的相对移动。
动作片134之中相对于各长孔140、141位于与延展部150相反侧(左右方向的外侧)的部分构成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件156。引导件156相对于各EA螺栓102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引导件156限制各EA螺栓102的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移。
如图3、图4中示出那样,EA盖104限制EA板103相对于壳体主体22(EA螺栓102)向下方的移动。EA盖104在壳体主体22的下部处相对于轴线O1配置在与伸缩机构46侧相反侧(左侧)。EA盖104从下方覆盖EA板103的一部分。
EA盖104具备限制板161和滑动板162。
限制板161由刚性比滑动板162更高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形成。限制板161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限制板161具备重叠片161a和安装片161b。
重叠片161a在第2突出壁39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重叠片161a从下方叠合于动作片134的左侧端部(与伸缩机构46相反侧的端部)。在图示的示例中,重叠片161a相对于延展部150叠合于左侧的引导件156。重叠片161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比EA板103(动作片134)更长。
安装片161b从重叠片161a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或前方伸出。安装片161b在从伸缩动作时的EA板104的动作轨迹偏离的部分处固定于壳体主体22。安装片161b通过例如螺栓等来固定于壳体主体22。
滑动板162叠合于重叠片161a的上表面。滑动板162由摩擦系数比限制板161更小的材料(例如,树脂材料等)形成。滑动板162固定于重叠片161a。关于滑动板162,也可以将销压入于重叠片161a等、或者将具有倒钩爪(かえし爪)的销卡止于重叠片161a等来固定于限制板161。滑动板162也可以通过粘接等来固定于限制板161。
滑动板162位于重叠片161a与动作片134之间。滑动板162的上表面接近或抵接到动作片134的下表面。EA盖104也可以是不具备滑动板162的构成。
如图4中示出那样,EA引导件105配置在EA块101与壳体主体22之间以及EA块101与EA板103之间。EA引导件105减轻在伸缩动作时或二次碰撞时的滑动阻力。EA引导件105由摩擦系数至少比EA块101更小的材料构成。作为这样的材料,本实施方式的EA引导件105由树脂材料(例如,POM或PA66等)一体地形成。EA引导件105只要作为摩擦系数比EA块101更小的材料且是硬度比例如EA块101或EA螺栓102、EA板103更低的材料,也能够采用树脂材料以外的材料。
如图3至图6中示出那样,EA引导件105具备:框部171、侧方伸出部(第2减轻部)172以及下侧伸出部(第1减轻部)173。
框部171形成为包围EA块101(基座部111)的周围的矩形框状。框部171具备:相对于基座部111位于左右方向的两侧的侧棂部(側桟部)171a、在基座部111的前方连接侧棂部171a的前端部彼此的前棂部171b、以及在基座部111的后方连接侧棂部171a的后端部彼此的后棂部171c。框部171的角部(各棂部171a~171c的边界部分)带有圆角。
框部171之中侧棂部171a的前部及前棂部171b比基座部111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
在框部171之中从侧棂部171a的后部到后棂部171c的部分形成有退避部171d。退避部171d是从侧棂部171a的后部到后棂部171c的部分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相对于前棂部171b较低地形成的部分。具体而言,退避部171d形成为从侧棂部171a的后部起后棂部171c的下端边缘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延伸的倾斜面而构成。因此,后棂部171c的下端边缘位于框部171的下端边缘之中最上方。在图示的示例中,后棂部171c的下端边缘与EA块101的下表面共面或者位于比EA块101的下表面更上方。退避部171d只要位于比前棂部171b更上方,就不限于倾斜面,也可以形成为阶梯差状等。退避部171d不是必须的构成。
如图3、图5中示出那样,侧方伸出部172从侧棂部171a的前部外侧面分别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侧方伸出部172相对于狭缝36的内侧面在左右方向上接近或抵接。侧方伸出部172构成为在EA引导件105在移动狭缝36内沿前后方向时能够在狭缝36的内表面滑动。
如图5、图7中示出那样,侧棂部171a的后部外侧面相对于侧方伸出部172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因此,在侧棂部171a的后部外侧面与狭缝36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避开与EA引导件105和狭缝36的内表面的接触的间隙P。侧方伸出部172的后端部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并与侧棂部171a的后部外侧面相连的倾斜面。但是,侧方伸出部172也可以相对于侧棂部171a遍及前后方向的整体形成。
如图5、图6中示出那样,下侧伸出部173从侧棂部171a的前部及前棂部171b朝向框部171的内侧伸出。具体而言,下侧伸出部173在俯视观察中与EA块101的下表面叠合。下侧伸出部173、侧方伸出部172、侧棂部171a的前部及前棂部171b的上表面构成接近或抵接到动作片134的上表面的滑动面176。滑动面176位于基座部111的下表面与动作片134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成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在动作片134的上表面滑动。
[作用]
接着,说明上述转向装置1的作用。在以下说明中,主要对倾斜动作、伸缩动作及二次碰撞时的收缩行程进行说明。
<倾斜动作>
如图1中示出那样,在倾斜动作中,倾斜马达单元51的驱动力经由连杆部件70传递到壳体主体22,从而壳体主体22围绕轴线O2转动。具体而言,在将方向盘2向上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倾斜马达单元51驱动,倾斜线材61及倾斜轴62例如沿第1方向(倾斜螺母71的松开方向)旋转。如果倾斜轴62沿第1方向旋转,则倾斜螺母71相对于倾斜轴62向后方移动。通过倾斜螺母71向后方移动,从而壳体主体22相对于倾斜托架21朝向围绕轴线O2的上方转动。其结果,方向盘2与壳体主体22或管12、转向轴13等一起向围绕轴线O2的上方转动。
在将方向盘2向下调整的情况下,使倾斜轴62沿第2方向(倾斜螺母71的拧紧方向)旋转。这样,倾斜螺母71相对于倾斜轴62向前方移动。通过倾斜螺母71向前方移动,从而壳体主体22相对于倾斜托架21围绕轴线O2朝向下方转动。其结果,方向盘2与壳体主体22或管12、转向轴13等一起向围绕轴线O2的下方转动。
<伸缩动作>
在伸缩动作中,伸缩马达单元的驱动力经由EA板103及EA块101传递到管12,从而管12及内轴42相对于壳体11及外轴43进行前进后退运动。具体而言,在使方向盘2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伸缩马达单元81的驱动,使伸缩连结部82例如沿第1方向(伸缩可动部83的松开方向)旋转。如果伸缩连结部82沿第1方向旋转,则伸缩可动部83及EA板103相对于伸缩连结部82向后方移动。EA板103的驱动力传递到EA螺栓102。此时,以各EA螺栓102嵌入到后侧收窄部152的状态限制EA螺栓102相对于EA板103的相对移动。因此,EA螺栓102的驱动力经由EA块101传递到管12。其结果,通过管12与内轴42一起向后方移动,从而方向盘2向后方移动。
在使方向盘2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使伸缩连结部82例如沿第2方向旋转。如果伸缩连结部82沿第2方向(伸缩可动部83的拧紧方向)旋转,则伸缩可动部83及EA板103相对于伸缩连结部82向前方移动。伴随EA板103的前方移动,EA板103的驱动力经由EA螺栓102及EA块101传递到管12。由此,通过管12向前方移动,从而方向盘2向前方移动。
<二次碰撞时>
接着,对二次碰撞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6、图7中示出那样,在二次碰撞时(碰撞载荷为既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方向盘2与管12或EA块101、EA螺栓102、内轴42一起相对于壳体主体22及外轴43向前方移动。
图8是用于说明二次碰撞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如图7、图8中示出那样,在二次碰撞时,向前方的碰撞载荷经由方向盘2作用于管12。此时,碰撞载荷经由EA块101及EA螺栓102作用于EA板103。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伸缩可动部83的内螺纹部83a与伸缩连结部82的外螺纹部82a在前后方向上卡合,因而限制EA板103相对于壳体11的前方移动。因此,转向轴13、管12、EA块101及EA螺栓102将要相对于EA板103及壳体11向前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EA螺栓102的大径轴部106d间的距离L1比宽幅部153的宽度L2更窄。因此,EA螺栓102通过大径轴部106d挤压延展部150且同时相对于EA板103向前方移动。具体而言,在大径轴部106d在宽幅部153的外侧面上滑动时,使阻力部155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塑性变形(压溃)。这样,在转向轴13等相对于EA板103及壳体11向前方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在大径轴部106d挤压延展部150时产生的载荷,缓和在二次碰撞时施加在驾驶员的冲击载荷。
在EA螺栓102与EA板103之间产生的载荷能够通过变更各大径轴部106d间的距离L1与宽幅部153的宽度L2的差、或宽幅部153的厚度等来调整。在二次碰撞时,除了通过各大径轴部106d挤压延展部150时的载荷之外,也可以通过例如管12的外周面与保持筒31的内周面之间的滑动阻力等来缓和冲击载荷。也可以在管12的外周面与保持筒31的内周面之间的滑动部分涂敷高摩擦系数的涂料或者施行凹凸加工等。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作为由摩擦系数比EA块101更小的材料形成的EA引导件105(滑动面176)设置在EA块101与EA板103之间的构成。
依据该构成,在二次碰撞时,滑动面176在动作片134的上表面上滑动,从而与EA块(一个部件)101和EA板(另一个部件)103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在与EA板103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由此,能够在期望的部位(例如,阻力部155与大径轴部106d之间)产生期望的滑动阻力。其结果,能够使二次碰撞时的载荷变动稳定,容易确保期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EA引导件105作为具备以下的构成:配置在EA板103与基座部111之间的滑动面176、和在基座部111的周围与狭缝36的内表面相向的侧方伸出部172。
依据该构成,在二次碰撞时,能够通过滑动面176来减轻在与EA板103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在二次碰撞时,侧方伸出部172的外侧面在狭缝36的内表面上滑动,从而与EA块101的外侧面在狭缝36的内表面上滑动的情况相比,还能够减轻在与壳体主体22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而且,侧方伸出部172的外侧面与狭缝36的内表面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管12在二次碰撞时围绕轴线O1的旋转。由此,能够抑制在二次碰撞时EA引导件105在狭缝36的内表面卡住,顺畅地进行收缩行程。
在伸缩动作时,侧方伸出部172的外侧面也在狭缝36的内表面上滑动。由此,与EA块101的外侧面在狭缝36的内表面上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在伸缩动作时产生的异常噪声或滑动阻力。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面176及侧方伸出部172与EA引导件105一体地形成,因而能够谋求构成的简化或低成本化。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作为基座部111嵌入到EA引导件105的内侧的构成。
依据该构成,能够抑制EA引导件105的松动或脱落等,实现长期稳定的伸缩动作或收缩行程。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作为在EA引导件105之中相对于EA螺栓102位于后方的部分形成有相对于滑动面176位于上方的退避部171d的构成。
依据该构成,能够抑制因大径轴部106d挤压延展部150而产生的变形痕(毛刺等)与EA引导件105接触。由此,能够抑制收缩行程因变形痕受阻碍。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作为具备以下的构成:与伸缩马达单元81连结的伸缩连结部82;和伸缩可动部83,其具有与EA板103连结并在前后方向上与伸缩连结部82的外螺纹部82a卡合的内螺纹部83a,经由外螺纹部82a及内螺纹部83a使伸缩马达单元81的驱动力传递到轴支撑部(EA块101或管12)。
依据该构成,在二次碰撞时,伸缩连结部82的外螺纹部82a与伸缩可动部83的内螺纹部83a接触,从而限制伸缩可动部83相对于伸缩连结部82向前方的移动。由此,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EA板103与伸缩连结部82一起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在延展部150与大径轴部106d之间有效地产生载荷。
其结果,能够确保期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作为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叠合于EA板103并且限制相对于EA螺栓102向下方的移动的EA盖104的构成。
依据该构成,在二次碰撞时,如果作用于大径轴部106d与延展部150之间的载荷变大,则EA板103被各大径轴部106d向下方推开。这样,关于EA板103,大径轴部106d将要从长孔140、141脱离。此时,动作片134经由滑动板162与EA盖104接触。由此,限制EA板103相对于壳体主体22(大径轴部106d)向下方的移动。其结果,能够抑制大径轴部106d从EA板103脱离,使基于载荷吸收机构15的吸收能量遍及收缩行程整个区域稳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EA螺栓102的头部102b在俯视观察下叠合于EA板103。因此,在二次碰撞时,还能够通过头部102b来限制EA板103相对于EA螺栓102向下方的移动。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替代于下侧伸出部173(参照图5)而在EA板103设置有低滑动部件200。图9是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中与图7对应的仰视图。图10是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中与图6对应的截面图。图11是与图10的XI-XI线对应的截面图。
在图9至图11中示出的转向装置1中,低滑动部件200以从上下方向观察叠合于管12、EA块101及EA板103的状态安装在EA板103的上表面。具体而言,低滑动部件200具备对置部200a和安装部200b。
对置部200a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对置部200a在EA板103(动作片134)之中包含延展部150的上表面的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图示的示例中,对置部200a的前端部达到动作片134的上表面之中位于比延展部150更前方的部分。对置部200a的后端部达到动作片134的上表面之中位于比延展部更后方的部分。
对置部200a位于动作片134与EA块101之间,构成为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在EA块101的下表面滑动。因此,对置部200a中的前后方向的范围至少设置在二次碰撞时的EA块101的移动轨迹上即可。
优选对置部200a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延展部150的最小宽度(收窄部151、152)更窄。即,对置部200a相对于阻力部155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由此,在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对置部200a与大径轴部106d的干涉。
而且,在阻力部155与EA块101的下表面之间沿上下方向具有间隙。由此,能够抑制因使阻力部155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变形痕(毛刺等)与低滑动部件200或EA块101接触。其结果,能够抑制收缩行程因变形痕受阻碍。
安装部200b设置在对置部200a中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安装部200b从对置部200a朝向上方突出。安装部200b以沿上下方向贯通动作片134的状态被动作片134保持。
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通过对板状的EA板(一个部件)103设置低滑动部件200,能够减轻EA块(另一个部件)101与EA板103之间的滑动阻力。因此,能够谋求构成的简化或低成本化。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除了低滑动部件200以外还具备EA块101(侧方伸出部172)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构成。在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中,至少设置有低滑动部件200即可。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延展部150的下表面设置有低滑动部件200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构成。低滑动部件200只要在EA板103与EA块101(或管12)之间设置成能够在EA板103滑动即可。
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它变更。本公开不被上述说明限定,仅被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轴线O1与前后方向相交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该构成。轴线O1也可以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伸缩机构46为进给螺纹机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该构成。伸缩机构46也可以使用例如齿轮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马达单元51、81能够进行伸缩动作及倾斜动作的所谓电动式的转向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构成。本公开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也可以在作为通过管与壳体之间的拧紧载荷来切换管12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及限制的手动式的转向装置1中采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EA螺栓102经由EA块(轴支撑部)101固定于管(轴支撑部)12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构成。EA螺栓102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管(轴支撑部)12(也可以是不具有EA块101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转向轴13能够旋转地插入到构成轴支撑部的管12的内侧(插入孔)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构成。轴支撑部只要是将转向轴13能够旋转地支撑的构成,就不限于筒状。例如,轴支撑部是具有转向轴13插入的插入孔并将转向轴13能够旋转地支撑的构成即可。在该情况下,轴支撑部也可以是具有插入孔的长方体形状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EA引导件105形成为矩形框状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EA引导件105只要是至少在二次碰撞时减轻与EA板103的滑动阻力的构成,就能够对形状等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第1减轻部具备下侧伸出部173、作为第2减轻部具备侧方伸出部172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固定于EA块101的EA螺栓102来使延展部150塑性变形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构成。使延展部150变形的滑动部也可以与EA块101一体地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滑动部的EA螺栓102(大径轴部106d)设置在管12侧(第1部件)、作为引导板的EA板103设置在壳体11侧(第2部件)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滑动部设置在壳体11侧(第2部件)、引导板设置在管12侧(第1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阻力部155沿着延展部150的两侧边缘遍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构成。阻力部也可以能够塑性变形地设置在滑动部的移动轨迹上的一部分。作为阻力部,也可以是例如在延展部150的两侧边缘间歇性设置的多个突起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大径轴部106d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构成。大径轴部106d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长圆形状或多边形状等。
此外,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变形例。
(标号说明)
1 转向装置;11 壳体(第1部件、第2部件);12 管(轴支撑部、第2部件、第1部件);13 转向轴;15 载荷吸收机构;36 狭缝;46 伸缩机构;81 伸缩马达单元(致动器);82a 外螺纹部(卡合部);83a 内螺纹部(被卡合部);83 伸缩可动部(进给机构);101 EA块(轴支撑部、一个部件、另一个部件);102b 头部(限制部件);103 EA板(引导板、另一个部件、一个部件);104 EA盖(限制部件);105 EA引导件(低滑动部件);106d 大径轴部(滑动部);111 基座部;140、141 长孔(引导孔);155 阻力部;171d 退避部;172 侧方伸出部(第2减轻部);173 下侧伸出部(第1减轻部);200 低滑动部件;O1 轴线。

Claims (8)

1.一种转向装置,其具备:
轴支撑部,将转向轴以能够围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撑;
壳体,被车体支撑,并且将所述轴支撑部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撑;以及
载荷吸收机构,配置在所述轴支撑部及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载荷吸收机构具备:
滑动部,设置在所述轴支撑部及所述壳体中的第1部件;
引导板,设置在所述轴支撑部及所述壳体中的第2部件,具有引导孔和阻力部,所述引导孔在二次碰撞时伴随所述第1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部件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而对所述滑动部进行导向,所述阻力部向所述引导孔内伸出,在所述二次碰撞时因所述滑动部而塑性变形;以及
低滑动部件,以从前后方向观察在与所述轴线相交的径向上叠合于所述引导板及所述第1部件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引导板及所述第1部件中的一个部件,
所述低滑动部件由摩擦系数比所述一个部件更小的材料形成,并且构成为在所述二次碰撞时能够在所述引导板及所述第1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低滑动部件设置在所述第1部件,并且构成为能够在所述引导板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1部件是所述轴支撑部,
所述第2部件是所述壳体,
所述轴支撑部具备:
将所述转向轴能够旋转地支撑的管;以及
从所述管向所述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基座部,
所述滑动部以向所述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基座部,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容纳所述基座部并且在所述二次碰撞时所述基座部能够向前方移动的狭缝,
所述低滑动部件具备:
在所述径向上配置在所述引导板及所述基座部间的第1减轻部;以及
配置在所述基座部的周围并与所述狭缝的内表面相向的第2减轻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低滑动部件从所述径向观察形成为框状,
所述基座部嵌入到所述低滑动部件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低滑动部件之中相对于所述滑动部位于后方的部分形成有退避部,所述退避部相对于所述第1减轻部在所述径向上位于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低滑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引导板,并且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1部件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具备设置在所述载荷吸收机构与所述壳体之间并使所述载荷吸收机构及所述轴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壳体沿前后方向移动的伸缩机构,
所述伸缩机构具备:
与所述壳体连结的致动器;以及
进给机构,所述进给机构具有与所述致动器连结的卡合部及与所述载荷吸收机构连结并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经由所述卡合部及所述被卡合部使所述致动器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轴支撑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滑动部之中在所述径向上位于与所述第1部件相反侧的部分设置有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径向上叠合于所述引导板,限制所述引导板相对于所述滑动部向所述径向的移动。
CN202210262184.3A 2021-03-19 2022-03-17 转向装置 Pending CN1151078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5539 2021-03-19
JP2021-045539 2021-03-19
JP2022-002531 2022-01-11
JP2022002531A JP2022145498A (ja) 2021-03-19 2022-01-11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07857A true CN115107857A (zh) 2022-09-27

Family

ID=83114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62184.3A Pending CN115107857A (zh) 2021-03-19 2022-03-17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18427B2 (zh)
CN (1) CN115107857A (zh)
DE (1) DE1020221041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0806B2 (ja) * 2017-06-14 2022-10-25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210108014A (ko) * 2020-02-25 2021-09-02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DE112021001913T5 (de) * 2020-03-27 2023-02-02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Lenkvor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410778B (de) * 2000-04-20 2003-07-25 Sticht Fertigungstech Stiwa Verstelleinrichtung für eine lenkwelle
JP2006347243A (ja) 2005-06-13 2006-12-2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227268B1 (ko) * 2008-09-16 2013-01-28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식 조향컬럼
JP5428582B2 (ja) * 2009-06-30 2014-02-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28873B2 (ja) * 2013-10-31 2016-11-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A3010987A1 (en) 2016-01-08 2017-07-13 Replimune Limited 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strain
DE102017213911A1 (de) * 2017-08-10 2019-02-14 Thyssenkrupp Ag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JP6921720B2 (ja) * 2017-11-17 2021-08-1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8201638A1 (de) * 2018-02-02 2019-08-08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976889B2 (ja) * 2018-03-16 2021-12-08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7089973B2 (ja) * 2018-07-31 2022-06-23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723455B1 (en) 2019-09-03 2020-07-28 Disney Enterprises, Inc. Aerial show system with dynamic particip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 with distributed show systems
US11932303B2 (en) * 2020-03-27 2024-03-19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97741A1 (en) 2022-09-22
DE102022104146A1 (de) 2022-09-22
US11518427B2 (en) 202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07857A (zh) 转向装置
EP2594454B1 (en) Steering device
EP3257724B1 (en) Steering system
JP532168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485554B2 (en) Steering device
WO2013069340A1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093340B2 (en) Steering device
JPWO2012017854A1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030527A5 (zh)
JP2014125184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200189642A1 (en) Support Bracket for Steering Apparatus and Steering Apparatus
CN115151474A (zh) 转向装置
CN110775147A (zh) 转向装置
CN110775149A (zh) 转向装置
US7237450B2 (en) Vehicular automatic power transmission operating device
JP644058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2145498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154558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2147187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891115B2 (en) Steering device
JP202313666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9062031A (ja) 電動テレスコ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20075639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487624B2 (ja) 電動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CN116729468A (zh) 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